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6.2.4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

6.2.4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

6.2.4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
6.2.4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

七下社会六单元第二课南方地区

(课时4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导学案)

主备:朱建国审核:曹曦

班级姓名

授课时间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上海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交通等因素,分析它们对上海经济繁荣的作用。

2.描述上海发展的历史轨迹,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浦东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3.理解上海作为国际经济中心的各方面表现及成为国际经济中心的原因。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上海作为国际经济中心的各方面表现。

难点:理解上海成为国际经济中心的原因。

三、【课前预习导学】

1.下列哪几部电影电视发生的故事是在旧中国上海滩的?()

①周润发主演的《上海滩》②乔奇主演的《子夜》

③樊少皇主演的《马永贞》④梁家仁主演的《霍元甲》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 “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其地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未几,妪卒,莫不感恩洒泣而共葬之;又为立祠,岁时享之。”

松江是今天的哪里?黄道婆有什么贡献?

3.上海简称什么?有哪些省级行政区与它相邻?简称:或邻省:、

4.支撑上海经济的三大支柱是什么?

、、

5.“洋泾浜”:原指上海黄浦江一条支流的河名,位置在今天的延安东路。后指夹杂上海话的英语。顺口溜:“来是康姆(come)去是谷(go),廿四块洋钿吞的福(twenty-four),是叫也司(yes)勿叫拿(no),翘梯翘梯(tea)请吃茶,雪堂雪堂(sitdown)请侬坐。四、【课堂导学】第四节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

(一)上海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上海的地理位置

①上海地处,以富庶的为依托。

②上海居于我国大陆海岸线,扼,是,具有发展和

优越条件。(完成课本P54页问题)

(二)上海的发展历程

1.古代上海:有“,”的称誉。

2.曾经的“华尔街”(近代上海):

①含义:指上海是。

②原因:一是地理位置特殊――地处;二是历史特殊――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条约》,上海就被辟为。外国侵略者在上海、、。上海成为外国“冒险家的乐园”。

③历史的见证:(举例)

3.新中国综合性工业基地(现代上海)

①优越条件:、

②历史见证:建筑:品牌:

4.浦东巨变(改革开放中的上海)

①浦东旧貌:“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说明:

②浦东巨变的直接原因:

③浦东巨变的表现:A交通:。 B产业:

④浦东巨变对上海发展的重要作用:

5.上海港

①重要作用:是我国和的重要港口,在对外经济联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目标:

②表现:是中国大陆、的港口。

思考课本P56页问题:

★上海成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原因:①自然条件:的地理位置对于上海成为港口、发展航运起了重要作用;为铁路、公路、港口建设创造条件;长江、黄浦江等河流不仅是重要的航道,还为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②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开埠并发展成为金融和航运中心的历史,奠定了其“国际中心”和“国际中心”的基础。③工业基础:较早开放的历史使上海拥有较好的工业基础。④政策支持:国家的政策为上海成为经济中心提供了新的契机。

(三)上海繁荣的意义

1.经济影响:上海经济繁荣产生了、的效应,促进了地区的成长,带动着的发展。

2.政治影响:上海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APEC 会议、等一些重大会议的成功举办,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上海的发展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五、【课堂总结】

上海是我国经济中心的表现:①拥有全国最大最先进的工业体系,是国家的中心;②是金融机构最多的城市,是中国的中心;③拥有我国最大的港口,是中心。

六、【当堂测试】

1.下列港口中,既是河港又是海港的是()

A秦皇岛、天津 B大连、青岛 C广州、上海 D连云港、南京

2.下列关于上海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上海市濒临黄海,是我国第一大港

B 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位居我国第三位,仅次于北京和广州

C 浦东新区的开发,不仅促进了上海的发展,还带动了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腾飞

D 京广线和沪杭线经过上海,使得上海的海陆交通都很便利

3.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世界博览会。请比较上海和北京在城市职能上有什么差异?

北京:

上海:

七、【课后反思】

上海市总部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上海市总部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上海继续保持“总部经济”的增速稳定。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总部经济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统计数字显示,2015年7月,又有日立物流(中国)有限公司、铂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福伊特驱动技术投资(中国)有限公司、美太投资(中国)有限公司4家企业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认定;科德宝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升级为亚太区总部。新设新丰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1家投资性公司。2015年1-7月,上海市共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28家(其中管理性总部24家),投资性公司8家、研发中心7家。截至2015年7月底,外商在上海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18家,其中亚太区总部35家;投资性公司305家,研发中心388家。 2015年以来,上海“总部经济”的增长既保持常态,又有新亮点。从投资国别看,以美、欧、日企业为主,欧洲企业总部增速加快。美国企业设立地区总部148家,占28.8%;欧洲企业139家,占27%;日本企业116家,占22.6%。2015年上半年,欧洲企业设立地区总部10家,占41.7%;美国、日本企业各5家,各占20.8%;其他亚洲企业4家,占16.7%;从行业分布看,上海的总部经济仍以制造业企业为主。制造业企业设立地区总部384家,占74.7%,服务业企业130家,占25.3%。2015年1-6月,制造业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18家,占75%; 服务业企业6家,占25%。同时,数据显示,在沪95%以上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具有两种以上的功能,82%的地区总部具有投资决策功能、61%的地区总部具有资金管理功能、54%的地区总部具有研发功能、35%的地区总部具有采购销售功能。 从落户区域看,浦东特别是自贸试验区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吸引力较大。落户浦东的地区总部231家,占55.7%,其中落户在自贸试验区的地区总部181家,其余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2015年上半年,落户浦东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家,其中6家落户在自贸试验区。 作为上海“总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手之一,各级政府不断转变政府职能,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上海市的外商投资便利化度向自贸区看齐,2014年6月起,上海在静安、浦东、黄浦、徐汇等区开展了外资审批改革试点,静安区外资企业设立审批时间由原来平均9个工作日缩减至4个工作日,企业变更审批时间缩减至3.5个工作日。

论文: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变迁

论文: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变迁 ——基于空间经济学的解释 内容摘要:本文从空间经济学中心—边缘—外围的分析角度,建立一个考察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同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区联动发展、异质性跨区域合作的理论框架,结合历史进程中的典型事实,对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演变路径和作用机制提供了一个理论上和逻辑上一致的解释,特别是对上海重返我国经济舞台中心地位的经验教训以及未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深刻的回顾和再认识。 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上海空间 一、引言 上海,历来是全国的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当我们回顾30年来关于上海在整个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不同时期的角色和地位时,我们会发现无论从历史脉络、现实基础还是从战略需要出发,上海都无时不在承负着超越自身发展,引领整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从引领长三角的经济腾飞,到同广大中西部地区跨区域联动发展,可以说,不论是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还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之一,每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我们几乎都能看到上海的身影——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次又一次克服自身发展的局限,积极调整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引领整个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承负着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稳定整个中国经济的重责,上海的彷徨和保守曾经使得整个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于当时走在全国前列的珠三角,中心带动作用发挥有限(王于渐等,2007);20世纪90年代,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卸下历史重负的上海迅速引入了大量外资和世界级企业的进驻,并以其溢出效应激活了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潜能,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进一步增强,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调与统筹发展。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和国内区域合作中,上海排头兵和中心地位无疑将更加突出和重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上海30年来同长三角以及中西部关系的演变轨迹及其经济中心地位的变迁历程既充分表明上海需要在更强国家色彩的基础上重新认识自身的发展,也为我们即将开始的新一轮改革中建设“四个中心”提供了宝贵经验。为此,从整个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出发,寻找上海同长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关系的变化轨迹,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在下一轮改革中上海将扮演的角色,以更加积极参与东中西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做出新贡献。本文将基于一个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系统地讨论作为区域经济核心的上海对于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区中心地位变迁的基本逻辑。同时,鉴于1990年浦东新区开发和2005年浦东新区成为我国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等政策选择带来影响的重要性,我们梳理的过程中分为三个阶段对主要区域经济合作、产业关系、经济影响进行回顾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深入改革开放过程中上海的着眼点和动力源。本文第二部分简要介绍空间经济学的分析 。 于地理空间上的城市发展、产业集聚以及要素流动进入“正反馈”的良性循环机制(藤田昌久等,1999),从而得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通过对口支援、国家发展战略先试先行搭建的政策与制度合作平台有利于各地方政府在获得上海扶持的同时,引入呼吁机制,促进长三角、中西部地方政府向上海学习,提高区域经济运作效率(图2)。 图2 上海同长三角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关系的作用机制 三、上海与长三角:重返经济舞台中心 (一)1978—1990:改革开放初期阶段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分权改革开始的,改革为各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从而促进整个中国的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展、困境和优势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国际金融货币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No.WP09-03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展、困境和优势 周宇 内容提要:2006年以来,随着天津滨海金融中心建设的起步,一些学者认为,天津有可能取代上海成为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城市。本文认为,从我国政府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长期战略、上海金融中心的实力以及上海的优劣势比较来看,上海成为中国代表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态势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关键词金融中心金融市场人民币金融产品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正式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心中的战略构想。从那时起,在短暂的十几年里,上海已发展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尽管如此,2006年以来,天津滨海金融中心建设的起步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一变化,一些人甚至认为天津有可能取代上海成为中国代表性金融中心。针对以上认识,本文立足于历史发展、现状评估和优劣势比较这三个视点,重新确认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景和未来。 一、上海金融中心的崛起 (一) 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 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上,一个值得强调的重要事实是,这是国家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鉴于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贯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中央政府不会随意改变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既定战略目标。 从这一战略的实施历程来看,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明确提出了要在201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构想。为了保证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此后,中央政府、上海市政府和浦东新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植和促进上海金融业发展的政策,表1纪录了其中的一部分具体措施。中央和上海政府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确立和落实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1991年年初,邓小

总部经济与地方财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是“十二五”规划着墨的重点。北京、上海、广州等众多中心城市提出要采取积极财税政策措施,吸引境内外大中型企业的总部或者地区总部入驻,依靠总部经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总部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市场主导的渐进过程;地方政府如何准确把握企业发展需求和地方实际发展条件,因势利导,采取各种财税手段促进总部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一、三方共赢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要完整认识总部经济,有必要进一步分析、阐述作为总部经济主体的企业与总部所在城市的关系,以及总部聚集地所在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关系。总部经济形成的内在机制,就是要使企业、总部所在的中心城市及生产加工基地所在区域三方利益相互增进,实现三方共赢的目标。 (一)总部经济的主体是企业 企业从创立、发展、业务扩张,到形成分支机构,出现总部、地区总部、职能总部和制造基地的功能划分,这是企业成长的自然过程。一家企业是否有必要剥离制造功能、设立地区总部来管理分散于各个地区的分支机构、在什么地方设立地区总部等等,其决 ◆ 邓子基 李为巍 内容提要:总部经济现象的出现,是企业跨区域范围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同城市/区的比较优势,以降低总体成本和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结果;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聚集,并把一般制造功能扩散到周边城市,为区域城市群充分利用各自比较优势提供了机会。由于总部经济现象的外部性特征及其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地方财税部门有必要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等职能作用,支持总部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关键词:总部经济 外部效应 地方财税 总部经济与地方财税 策的出发点首先要服从于企业整体的发展战略,由企业按成本效益原则进行分析并作出选择。 (二)根据比较优势制定城市总部经济发 展战略 企业在总部经济发展中居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这并不意味着作为企业总部落脚点的城市,只能被动接受企业的选择。实际上,城市仍可通过分析自身的资源特点及不同层次企业总部对经营环境不同层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城市自身特点的总部经济发展战略,推动总部经济发展。 比如,首家在中国设立亚太地区总部的阿尔卡 特公司,其亚太区总部要负责协调管理亚太区16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及在中国境内的22家投资企业和研发中心。这样高层次的公司地区总部,对所处城市的高层次人才储备条件、对外交通条件、后勤供给条件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在国内能够满足条件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全国性中心城市。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如果把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定位在这样层次的公司总部上,就很难取得成功。 许多从知名度不高的小城市发展起来的国内企业,也有突破原有的经济环境限制、在邻近的区域中心城市设立各种总部的需求。这些企业对环境的要求没有大型跨国企业地区总部那么高,却对成本和优惠政策比较敏感,是很多有意发展总部

上海中心大厦概况

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四大直辖市之一,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的经济、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上海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部的长江口,拥有中国最大的外贸港口和最大的工业基地。上海也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具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并成功举办2010年世博会。如今上海已发展成为一个闪耀全球的国际化大都市,并致力于在2020年建 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 如今,一座代表着上海的活力与传承的大楼―上海中心将为上海整个天际线添上完美一笔。 作为上海的绝对高度与标志性建筑,夜晚的上海中心将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上海的城市名片。上海中心的泛光照明分包工程方案汇聚了国内外智慧的结晶,本着绿色节能的先进性理念,选用了全套LED的泛光照明解决方案,上海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基于对原方案的理解与剖析, 在对原方案技术设想完全响应的基础上,加入了我司对于建筑及光环境的理解, 对设计主题进行了提炼和升华。1.1 工程名称:上海中心大厦 1.2 工程地点:上海中心大厦位于陆家嘴金融中心Z3-1,Z3-2地块,紧邻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位于东泰路以西、花园石桥路以南、银城路以东、陆家嘴环路以北。 1.3 工程规模:建筑总占地面积约为30370㎡,其中地上部分建筑面积405292㎡,地下建筑面积163919㎡。地下5层,主楼121层,其中裙房部分为5层。 1.4 建筑分区和功能:本工程地下建筑共5层,主要用 途为设备用房、车库、物业管理用房、酒店后勤用房。 主体建筑按功能分为9个分区,每个建筑分区均设有独 立的设备层和避难层。其中一区为裙房,主要为高档商 业用房和大堂入口,二至六区为办公用房,七区为高档 酒店,八区分别为高档酒店和公寓式酒店,九区为塔冠 公众开放观光区。 1.5 建筑高度:632米 1.6 工程性质:地标性超高层建筑,拟获美国LEED金奖和中国绿色三星双认证的超高层建筑。 1.7 建设方: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1.8 设计方: 方案及初步设计:Gensler 施工图设计: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1.9 工程总承包方: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10 顾问及监理方: 设计管理:上海现代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机电顾问:柏诚中国 建设监理:上海建科院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1.11 设计进展情况:地下室至主楼83层施工图设计已全部完成,主楼83层以

国际经济中心上海

一、上海金融中心发展历史回顾 在1992年党中央正式提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之前,上海金融中心的发展主要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一)曾经的远东金融中心,经历短暂辉煌 这一时期是从20世纪20年代起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20世纪20年代下半期至30年代初期,上海凭借其优越的地理条件、贸易中心的地位和对外的开放,已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一度也是远东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这一时期的上海金融业,呈现以下发展特点:一是国内外金融机构高度集中。二是社会货币资本高度集中,容纳来自全国各地的资金。。三是金银、外汇交易活跃。上海黄金市场交易量超过日本东京和大阪两大市场。四是全国利率和多种金融资产行市也以上海为权威。 (二)高度集中体制下,金融中心地位不再 这一时期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1948年12月1日的深夜,作为蒋介石南京政府管辖下的上海中央银行所在地,上海外滩15号楼见证了历史的巨变.新中国成立后,外滩15号楼又成为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

上海新外滩15号 这一时期,上海金融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实行了高度集中统一、以行政管理为主的金融体制,造成市场资金横向往来和国内金融往来受阻。二是面对国外经济封锁,对外金融开放被阻断,在沪外资银行对外贸易的金融业务量大为减少。三是各类金融机构受到“大跃进”的冲击,国内金融机构总部陆续迁往北京,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大为削弱.

(三)改革开放重建金融体系,金融中心再现生机 这一时期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2年中央正式提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中国的改革与对外开放,使蓄势已久的上海金融事业获得了新生,各项金融重建工作如火如荼,迅速展开。这一时期,上海金融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金融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大一统”的体制被打破,众多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二是各类金融市场纷纷恢复形成。三是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对外金融业务逐步恢复。 经过改革开放后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上海金融事业迅速恢复了生机。到1988年,上海已初步建立起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家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这个体系成为上海金融事业进一步腾飞的坚实基础,为上海重建金融中心创造了条件。而1991年小平同志在上海视察时再提上海金融中心,则标志着上海金融事业进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全新发展时期。 二、新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历程与辉煌成就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把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正式确立为国家战略,这是党和国家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趋势加快的背景下,从国家全局利益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由此开始,上海金融业正式步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全新历史时期。 (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总体战略的形成 继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大报告把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正式确立为国家战略之后,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上海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积极推动金融改革与发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1994年4月,伴随着人民币汇率的重大改革,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上海成立。1996年4月,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交易中心在上海建立并开始运作,标

总部经济税收政策

首先来简单说一说什么是总部经济,老板和财务都没了解过,但是却很实用的税收优惠政策;总部经济招商是一种新型的招商模式,最早起源于上海,目前来说全国很多地方都已实行这种招商模式,为了平衡南北方的差异,东西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通过总部经济的形式是比较好的,企业能享受当地的财政扶持奖励,同时也带动当地GDP的发展。总部经济招商模式,即不受地域的限制,只需将公司注册在园区内就能享受,基本全国各地的企业都能享受园区的招商财政扶持政策。 其次总部经济是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而来的,而随着营改增之后,总部经济招商开始加速发展。伴随着商务园区、中心商务区(CBD)的出现才被发现的一种经济模式。又因为某一单一产业价值的吸引力,而出现众多资源大规模聚合,形成有特定职能的经济区域,在此区域高端集合,成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模式,在中国称为总部经济,该区域也相应地被称为总部基地或经济开发区或经济园区。总部经济一旦形成,就可以给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外溢效应,比如税收供应效应、产业聚集效应、产业关联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乘数效应、资本放大效应等明显的外溢效应。 为什么有些地区要实施总部经济招商呢?上面也说了,一些经济开发区或者是较为贫困的地区,税收财政收入的来源匮乏,财政入不敷出,地方经济水平难以提高,各方面发展受到制约,所以当地政府会实施总部经济招商,这样的模式方便快捷,流程简单,最主要的是企业不用实地办公,只要注册在园区,一部分税收落在当地,那么就

会给予企业一定财政扶持---税收优惠政策,所以说这是一个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方式。 现目前全国各地有很多地区都在实施这一项政策,有着“魔都”之称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都率先实施了,那么先进的发达的地方尚且都实施,那些更为贫困的地方就更加需要了。比如江苏苏北、重庆等地都是紧跟其后实施的,而且有了明显的起色,毕竟也是实施了十多年之久了。当然有更多的地方都在实施,笔者只是简单列举几个。 江苏苏北的总部经济税收优惠政策优惠力度大,政策稳定,如针对企业有限公司(一般纳税人)增值税根据地方财政所得部分50%-70%予以财政扶持奖励;企业所得税按照地方财政所得部分的50%-70%给予财政扶持奖励,(增值税地方财政所得为纳税额的一半;企业所得税为40%)大型企业一事一议! 重庆等地的税收优惠政策也是不差也是不差,稳定性也好,有限公司增值税根据地方财政所得部分30%-50%予以财政扶持奖励;企业所得税按照地方财政所得部分的30%-50%给予财政扶持奖励,(增值税地方财政所得为纳税额的一半;企业所得税为40%)大型企业一事一议!另外重庆可以申请个人独资企业(小规模纳税人)核定征收,因为是个人独资企业所以没有企业所得税,一般核定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加上3%的增值税以及0.36%的附加税,且增值税一定程度还有奖励,所以综合总的税率也就在5%左右,对于很多企业成本缺失,利润虚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此模式合理分包业务到个人独资企业。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

第二课南方地区 第六单元(6)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 班级_____ 学号_______ 姓名_______ 一、学习目标:1.了解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发达的交通条件等因素,并分析它们对上海经济繁荣所起的作用。 2学会描述上海发展的历史轨迹,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浦东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学习难重点:重点: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各方面表现 难点:上海为什么会成为中国经济中心 三、课前预习: 1.上海地处________之滨,以富庶的_________为依托.。这里地势___________,河湖_____ 气候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相连成片,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2从地理区域看,上海属于_________;从温度带看,上海属于_________;从地势阶梯看,上海属于_________。 3.上海的市河,把上海分为浦东、浦西的河流是_____________。 4. 如今,浦东已是万商云集,发展成为____________中心和____________中心。 5.除了金融业、制造业外,_____________在上海经济中战友相当比重。 6.上海经济的繁荣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__辐射效应,促进了__________地区的成长,带动了着____________的发展。 四、课堂练习: (一)基础训练: 1.有关上海自然环境的说法,正确的的是: A. 位于长江三角洲 B.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C.河湖众多 D. 地势崎岖高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港口中,既是河港又是海港的是() A. 秦皇岛、天津 B.大连、青岛 C.广州、上海 D. 连云港、南京 3.关于上海的称谓和定位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经济中心 B.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C.中国的金融和商业中心 D.中国政治和文化中心 4.集中体现上海竞争力,成为上海浦东经济增长点的是() ①旅游业②金融业③高科技产业④工厂产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关于两座城市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北京是我国最大的城市 B.北京市我国的国际交往中心 C.上海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D.上海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 6.下列关于上海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上海市濒临黄海,是我国第一大港 B 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位居我国第三位,仅次于北京和广州

总部经济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_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_余典范

2011年第6期(总第486期)Jun.,2011产业和区域经济管理 Vol.33 No.06 总部经济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 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 * 余典范 (上海财经大学500强企业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内容提要:本文在对上海各区县总部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总部经济 评价体系,并从市场环境、配套资源、制度政策等方面对上海各区县总部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实证结果表明,上海所具有的市场需求和市场发展环境以及集聚效应是影响总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研究还发现,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配套环境在总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总部经济并没有遵循政策的指导方向。因此,上海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过程中应重视总部经济政策与企业总部需求之间的契合性,着力培育适合总部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同时,应加强区县之间的统筹,建立促进上海各区县总部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提高各类企业配套对接的能力,充分发掘总部经济的集聚效应与溢出效应,形成区县多层次、错位竞合的总部经济发展格局。 关键词:总部经济;集聚效应;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66(2011)06—0043—06 收稿日期:2011-03-2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10zd&011);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 “总部经济与上海产业转型的对接研究”(2010EJB010);2008年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适宜技术、制度与产业绩效— ——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2009330095)。作者简介:(1979-),男,湖南常德人。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结构与总部经济。E- mail :ydfshufe@126.com 。一、引言 自2000年法国阿尔卡特公司第一个在中国建立地区总部后,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总部经济引起了各地政府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全国各主要城市都把发展总部经济作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从本质上来看,总部经济是城市拥有的特有资源优势吸引企业总部在一定区域内集聚而形成的高级商务集群,是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态。因此,发展总部经济的关键在于实现城市资源与总部企业诉求的良性对接。实际上,能够满足总部经济集聚区位要求的地域空间极为有限,只有那些各项高级职能密集、能够提供完备的基础设施而且国际化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市或区域, 才有可能成为公司总部落户并开展职能活动的总部集聚区。而上海优 越的区位条件以及相对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无疑 对跨国公司开拓亚洲市场以及国内大企业提升品 牌、进行国际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上海各个区县都有发展不同类型总部经济的实力与潜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形成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总部经济总体格局的可能。 目前上海总部经济的总体发展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有效促进了上海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截止2009年底,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机构累计已达751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57家、投资性公司190家、研发中心304家(如表1和表2所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每年都保持30家左右的增长。据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10月,上海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经增加到了292家,分布在全市14个区县。但目 前上海的总部企业主要集中于传统制造业,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上布局较少,这不仅与总部经 3 4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陈平教授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陈平教授 复杂金融学(3学分) 2009年春季研究生选修课 条件:修过微观I、宏观I、金融I、计量I和微积分的基本课程的经济学研究生,但欢迎有数学物理背景的北大四年级学生选修,但要证明自己的独立研究能力。 考试:课堂测验占50%,独立研究40%,课堂讨论10%。可以1-3人自组织为课题组,选读一篇论文或一个课题,做讲读、评论、和发展。无大考 课程简介 新古典经济学的金融理论无法解释金融危机的起源和机制。当前严重的金融危机,有必要着重研讨和现实紧密相关的金融危机理论,并结合现实做数据分析,模型研究,案例分析,和政策研讨。内容包括:金融危机理论的奥地利学派、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与历史学派。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包括马歇尔供求曲线,有效市场理论,现金流的折扣理论,资产定价理论,期权模型,风险模型。新的数学工具:非线性动力学,混沌,分形,分岔,突变,小波与时频分析。历史案例:大萧条,股市崩溃,地产泡沫,转型特大萧条,长期资本危机,次贷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兴衰。 基本文献: Chen, Ping. “Equilibrium Illusion, Economic Complexity, and Evolutionary Foundation of Economic Analysis,” Evolutionary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Review, 5(1), 2008. Chen, Ping. “Complexity of Transaction Costs and Evolution of Corporate Governance,”Kyoto Economic Review, 76(2), 139-153 (2007). Chen, Ping. “Mark et Instability and Economic Complexity: Theoretical Lessons from Transition Experiments,” in Yang Yao and Linda Yueh eds., Globalis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Chapter 3, pp.35-58, World Scientific, Singapore (2006). Chen, Ping. “Evolutionary Econo mic Dynamics: Persistent Business Cycles, Disruptive Technology, and the Trade-Off between Stability and Complexity,” in Kurt Dopfer ed., The Evolutionary Foundations of Economics,Chapter 15, pp.472-505,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005). Chen, Ping. “Microfoundations of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s and the Laws of Probability Theory: the Principle of Large Numbers vs. Rational Expectations Arbitrage,”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49, 327-344 (2002). Chen, Ping. “A Random Walk or C olor Chaos on the Stock Market? - Time-Frequency Analysis of S&P Indexes,” Studies in Nonlinear Dynamics & Econometrics , 1(2), 87-103 (1996).

国际经济中心概述

国际经济中心概述 大纲 一、城市功能与国际经济中心的含义 1.城市功能与经济中心城市 2.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含义 3.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分级 二、国际经济中心的形成机制与特征 1.增长极理论与国际经济中心崛起 2.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形成的基本条件 3.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主要特征 三、建设国际经济中心的意义 1.国际经济中心形成中的“两只手” 2.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与国家竞争力 3.建设上海国际经济中心的意义 知识点汇总 T01:城市功能与经济中心城市 T02: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含义 T03: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分级 T04:增长极理论与国际经济中心崛起 T05: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形成的基本条件 T06: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主要特征 T07:国际经济中心形成中的“两只手” T08: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与国家竞争力 T09:建设上海国际经济中心的意义 正文 一、城市功能与国际经济中心的含义 1.城市功能与经济中心城市 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的聚集,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结果。 从分工与专业化的角度来说,城市经济功能就是指一个城市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对分工和专业化具有的经济效能和发挥的经济作用。当今城市有多种等级不同的经济功能。 (1)聚集功能。一个城市吸收、聚合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效能,及城市凭借优越的区

位条件、良好的基础设施、聚集经济的内在发展规律等条件,吸引城市以外的资本、技术、商品、信息、人才等进入城市。聚集功能是城市最基础的经济功能,它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2)生产中心功能。主要指各类物质商品的生产制造能力和作用,其功能载体为生产加工业、制造业。尽管进入后工业时代后,一些城市的生产中心功能弱化,但一般仍具有相当的规模。另外,生产功能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即从注重数量扩张、粗放生产向注重质量、集约生产转变,有些城市的加工制造业已经成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生产部门。 (3)服务功能。它是为完成经济活动和实现经济要素流动提供设施、途径及各种手段的综合能力,建立在一套结构合理、高效的服务系统之上。服务功能涉及面较广,其中包括以综合性立体化交通网络和多样性交通工具为基础的交通物流服务;以信息港为枢纽、通讯网络为渠道的通信信息服务;以各种金融工具为手段的融资服务;以各种中介、咨询机构为主体能满足客户各种服务需求的中介咨询服务;以提供会务展示场所和组织筹划为手段的会务展示服务。 (4)创新功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创造新思路、新制度、新技术的能力。创新功能是城市整体功能的灵魂,它既是推动城市自身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城市功能不断成长、提升的关键。城市的创新功能首先表现为观念的创新,即在汲取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经济思路和发展理念;其次表现为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的创新,包括法律制度、产权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分配制度、城市管理制度、市场运行规范、社会保障机制等;再次表现为科学技术创新,包括基础理论的突破、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和推广,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提升等。 (5)管理功能。通过汇集众多的企业总部或企业管理机构,发挥其作为国内外生产经营决策和企业战略规划的功能。管理功能主要集中在一些中心城市,特别是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在其他城市其功能的发挥不太突出。管理功能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投资和资源综合配置进行决策;二是在全国甚至国际范围内大规模组织生产。 (6)辐射功能。辐射功能是城市功能的综合,其含义是指一个城市输出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带动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城市的聚集功能、生产功能、服务功能、创新功能、管理功能将保证城市产生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产品,创造出新理念、新制度、新技术,培育出大量专业人才,从而辐射到其他地区,甚至输送出国界。一个城市知名度的大小、地位的高低,在经济意义上取决于城市辐射功能的强弱,因此可以说,辐射功能是城市总体功能强弱的重要标志。 2.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含义 国际经济中心城市,是一个没有统一标准的概念。顾名思义,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应当是

上海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展主线回顾与思考 ?严杉初 [摘要]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六五”至“十二五”七个五年规划为基础,对上海发展主线提出的背景及实施过程进行回顾与梳理,以总结上海确立发展主线推动发展的历史启 示。 [关键词]上海;发展主线;回顾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3;K291/297 [文献标识码] 发展主线是为实现预期奋斗目标而确定的必须实践和始终坚持的任务提炼,它的提出既要立足现实,又要振奋信心,实现现实性和前瞻性的统一。发展主线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起着定基调、明方向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围绕着当好中国改革开放的……后卫”和……前锋”,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确立发展主线,大胆探索实践,推动了上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能级的不断提升。 —、“六五”(1981—1985)主线: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经过拨乱反正和恢复调整,上海的发展走上了正轨。但多年积累遗留下来的问题困扰着上海,如要加快消费品生产受到产能的限制,工业管理体制、交通拥挤、“三废”污染、就业困难等都亟待解决。于是,1983年4月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确定的发展主线是: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围绕这一发展主线,“六五”期间,上海把消费品生产放到重要地位,积极发展食品、纺织品和其他日用工业品的生产;加强机械、电子、冶金、石油化工和建筑材料五大基础工业建设;抓紧能源、交通和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大型电厂、核电站、铁路新客站、邮电大楼、越江隧道等骨干项目的建设;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加强同长A[文章编号]1009-928X(2013)03-0017-04 江三角洲和其他兄弟地区的经济联合;有重点地加 快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积极发展城乡集体经济, 适当扶植个体经济,办好中小企业;加快科技发展 和人才培养;继续改善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加强城乡建设,逐步调整城市布局;城市经济体 制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不同程度地建立了 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郊区农业广泛实行以家庭 联产承包制为主的责任制,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 构,并开始了农副产品购销制度的改革。“六五” 期间,累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871.24亿元,年均增 长9.1%。全市财政收入共1089.20亿元,年均增长 5.8%。外贸出口共完成180.08亿美元。 二、“七五”(1986—1990)主线:改造振兴“六五”之后,上海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主要是,改革措施不配套,宏观经济管理制度的改革跟不上微观搞活的要求,经济体制还未理顺;城市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工业布局不合理,出口创汇能力不强,地方财力严重不足。因此,1986年4月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确定发展的主线是:改造振兴。 围绕这一发展主线,一系列大型骨干工程建设全面展开,相继建成宝钢一期、金山石化二期、桑塔纳轿车、永新彩色显像管、益昌冷轧薄板等一批骨干工程。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这个中心环节,进行了计划、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劳动工资等体制改革,在企业普遍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进行了股份制、税利分流和放开经营等 ---------------------------------- 17 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年3月号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2008年考研试题

2008年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考研真题 【微观】 1简答 a瓦尔拉斯均衡和纳什均衡的区别 b逆向选择的意义,如何解决 c何为“公共地悲剧”,如何解决 d何为福利学第二定理,只有所得税能否成立 e利率为正时,朝四暮三优于朝三暮四对吗? 2 u=x1^(1/2)+x2 v=1+u^2 p1,p2,m 求两种情况最优消费量及间接效用函数 3假设养猪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需求量q=D(p)。弹性e(p)=pD'(p)/D(p),长期均衡价格为c,供给量为D(c)。某时猪遭遇综合征疾病,一部分死亡,使供给量变为(1-ε)D(c),ε小于1大于0。假设价格弹性e(c)大于-1,ε非常得小,求证,全国养猪业的总收入不会减少。 4工资w,产量q 工人效用u(w,q)=w^(1/2)-kq(k>0) 企业利润π(w,q)=q-w a求完全竞争时的均衡支付(w*(k),q*(k)) b两类工人k=1,2,企业无法辨别,那么两类工人的均衡支付是分别为(w*(1),q*(1)),(w*(2),q*(2))对吗? 【宏观】 1竞争市场中单个企业生产函数Y=AK^(α)L^(1-α),A=BK^(γ),K^(γ)时市场中总资本的外部性,Y/K为常数,B、K、L的增长率分别为gB,gK,gL,求增长率的关系2用IS-LM封闭经济,论述在t时期由于未预期的货币供给变动使得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如何变动,价格水平缓慢调整至长期均衡,比较t期和t-1期的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 3在商业循环中,私人消费相对变化率远远小于投资的相对变化率,说明原因。中国的实际数据是否符合以上描述? 4有人认为利率由中央银行决定,有人认为利率由借贷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说明两句话的关系如何 5国际金融中,说出汇率、资金流动、货币主权之间关系,美国、中国、香港各是什么情况?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年回顾

2006?4 中国港口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年回顾 撰文朱善庆徐力 1996年初中央正式决定建设上海国际航运 中心,至今已经走过了整整10年。回顾辉煌的成就,总结成功的经验,可为我国港航今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利于实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2010年发展目标。 一、时代背景与经贸发展概况 1995年12月8日,为顺应经济全球化发 展,实施党的十四大提出“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的战略决策,国务院决定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1996年1月,国务院在沪召开江浙沪两省一市负责人会议,正式启动以上海深水港为主体,浙江、江苏的江海港口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1996~2005年,长江三角洲总体上处于工业 化中期,江浙沪两省一市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1995年两省一市实现GDP为 11142亿元,2005年超过4万亿元达到40781亿 元。江浙两省人均GDP由1995年的约1000美 元发展到2005年超过3000美元,上海市则实现了由2200美元向5000美元以上的跨越,提前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两省一市外贸进出口从 1995年的567亿美元发展到2000年的1354亿美元,2005年突破5000亿美元达到5438亿美 元。江浙沪外贸进出口分列全国第2、第4和第 3位,历来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大省(市)。 二、港口生产运输持续超常规发展集装箱吞吐量持续高速发展。上海国际航 运中心集装箱枢纽港吞吐量从1995年的168万TEU发展到2002年突破千万箱达1052万 TEU,2005年突破2千万箱达到2355万TEU, 10年增长了13倍。 其中,上海港1995年153万TEU,2003年达到1128万TEU,2005年完成 1809万TEU;宁波港1995年16万TEU,2005 年达到521万TEU;2005年苏州港太仓港区集装箱运输走出徘徊局面,突破20万箱达到25万TEU。上海、宁波两港集装箱吞吐量分列沿海港口第1、第4位和世界港口第3、第15位。 航线航班逐年稳步增长。1995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班轮航班总数为401班/月,其中仅上海港有远洋航班45班/月。2000年航班总数突破1000班/月达到1286班/月,其中宁波、上海两港远洋航班213班/月。2005年航班总数达到2760班/月,其中上海港、宁波港远洋航班分别达452班/月和260班/月。2005年上海港在全球12个航区都有航线航班,已经形成了覆盖全球的航线网络;宁波港已基本构成以欧洲、北美、中东线为骨干,南美、澳洲、非洲线为辅助的远洋干线网络;太仓港近洋、内支线和内贸航线航班逐年增加,2005年已达160班左右。上海港、宁波港远洋航线覆盖面及其航班密度分列沿海港口第1和第3位。 9

上海总部经济研究报告

上海总部经济研究报告 1. 概念描述 总部经济,可称为首脑经济,是经济活动价值链中的高端部分。广义理解,总部经济是指经济与非经济的、官方与非官方的,带有总部性质或总部派出性质的,各种机构和组织相对集聚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统称。这些机构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科研组织,也包括生产、研发、营销、管理等各种经济组织。从价值形态看,总部经济是这些机构和组织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价值总和。从狭义理解,总部经济是一国内外带有总部或总部派出性质的各种经济组织相对集聚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统称。 2. 总部经济的具备条件 区域具备聚集度 即区域内须有一定数量的总部或总部派出机构。任何一种经济形态都是由具有相同特质的社会经济活动单位组成,如果区域内总部或总部派出机构聚集的数量不够多,总部经济就还只处于萌芽阶段,不会产生一种地域经济现象,也不会产生与总部经济相联系的外部规模经济。 入住企业具备一定规模 总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规模的组织,甚至几个人的组织,都是其自身意义上的总部。因此,总部经济所聚集的企业应当有一定的标准,应当是在该区域、该行业内排名靠前的企业。

入住企业与所在地有关联度 总部经济所聚集的企业应当嵌入到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关系当中。只有这些企业总部与所在区域密切联系在一起,才能使生产要素组织成本降低。3. 总部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通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货物、资本、信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公司在区位上的选择越来越自由,很多公司甚至变成了“松脚型”企业。距离在经济上的意义已不再那么显著,交易可以通过电子网络来进行,电子银行使得交易结算变得更方便。 对于公司这种特别组织而言,空间上的接近至关重要。、地域范围的集群和生产专业化产生了报酬递增,全球的竞争优势是基于一定的地域空间上获得的。而全球化下的地方异质性,出现了聚集与分散两种不同的作用力,而正是因为这种作用导致了区域的自组织,因此跨国公司总部倾向于集中在某些城市中。 总部经济正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大量的企业在特定区域集聚,就会产生外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最终体现在企业运营成本的节约。由于外部规模经济,总部在地域上集中,可以共享当地的辅助设施、共同的基础设施与服务、高端的人力资源供给等,这样带来成本的节约。外部范围经济是通过企业的分工与协作、交流与沟通所引起的成本的节约。 总部经济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出现的一个现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