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张春津:由“周天公度”试析《易经》分篇

张春津:由“周天公度”试析《易经》分篇

由“周天公度”试析《易经》分篇

张春津

(天津市未来与预测科学研究会,天津,300211)

摘要:从古至今,人们都认可《易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二篇,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然而经过仔细研究后发现,将《易经》上下分作二篇,存在诸多疑点,不但在哲理上违反了“和谐”、“对称”、“相待”的原则和《易经》自身蕴含的“两两相耦,非反即覆”的常规,而且与中国最古老、在当时被公认最具权威性的“周天公度”历法相悖。按照“周天公度”(360°与“三百六十日法”)的“天象之数”来考量,《易经》分篇应为“三”:上经、下经和尾经。上经三十卦和下经三十卦,共计360爻与“周天公度”相符;尾经四卦二十四爻,与24节气相对应,又自成一体地与“周天公度”相符。

关键词:易经;分篇;爻辞;八卦;周天公度

一、导言

从古至今,人们都认可《易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二篇:上经三十卦,始于《乾》、《坤》,止于《坎》、《离》;下经三十四卦,起于《咸》、《恒》,终于《既济》、《未济》。笔者从未见到有人对此分篇之方法提出过质疑。

但笔者经过仔细研究后认为,《易经》的作者在分篇设置时,不会是毫无章法、随心所欲地进行构思,应该参照当时最具有“科学性”或“权威性”的某个事物来做衬托。而“天文历法是中国古代最有成就、最为辉煌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带头学科之一。”1按照中国最古老、在当时被公认最具权威性的“周天公度”(360°与“三百六十日法”)的“天象之数”来考量,前人以及当今学者在《易经》分篇问题上所达成的共识并不一定站得住脚,故而在此提出可能会引起争议的新看法。这一分析和判断是否经得住推敲?有待专家、学者们批评指正。

二、《易经》分篇探源

《易经》成书后,最早对它系统诠释的当属《易传》。《序卦》中有两段文字,一段是:“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另一段是:“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2

因而自古学者们就据此认为,这两段文字隐含了古经分篇的思想,且上篇讲“天地之道”,或曰“天道”,而下篇是讲“人道”,将“自然”与“社会”分而叙之,理所应当。3《序卦》之后,几乎所有相关论著均认可《易经》分为上下二篇,但为什么要以上经三十卦应对下经三十四卦,对此问题只有少部论著有所提及:

西汉晚期成书的《易纬?乾凿度》中云:“孔子曰:阳三阴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

收稿日期:2010-00-00

作者简介:张春津(1958-

),男,天津工人报社记者兼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注册编号:B12000401000037);天津市未来与预测科学研究会传统与现代预测研究分会常务副会长。研究方向:易学与天文学。

1常秉义《周易与历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再版序言第15页。

2田晓娜主编《四库全书精编——经部·周易》[C].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第35页。

3古籍《周易注疏》(卷13)[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四,分而为上下,象阴阳也。夫阳道纯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阴道不纯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为上篇始者,尊之也。《离》为日,《坎》为月,日月之道,阴阳之经,所以终始万物,故以《坎》《离》为终。《咸》《恒》者,男女之始,夫妇之道也。人道之兴,必由夫妇,所以奉承祖宗,为天地主也,故为下篇始者,贵之也。《既济》、《未济》为最终者,所以明戒慎而存王道。”4

至北宋时,较为著名的易学家程颐对《易经》的分篇又进一步地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前人未曾注意到的较为独到的见解,即:以阴阳为卦序终始之脉络,确定了“阳盛者居上,阴盛者居下”的分篇原则5。但是,有学者对程颐所作《上下篇义》进行了严谨的分析和论证后指出,“卦有《乾》者居上篇,有《坤》者居下篇”作为一条原则似乎站不住脚,因为古经六十四卦中有“坤”者(《坤》、《泰》、《否》三卦除外)共十二卦,其中居上篇的有八卦,居下篇的仅四卦;别卦中有“乾”而居于上篇者共十卦(不包括别卦《乾》),而居于下篇者亦有四卦。再者,《泰》、《否》两卦均有“乾”有“坤”,为什么都居于上篇?6比较有说服力地证明,程颐对《易经》分篇的看法仍有难通之处。

同时代的哲学家邵雍另有“三十六宫说”,7

认为六十四卦两两之间,或相错,或相综。相错者各为一宫(如《乾》、《坤》为两宫),相综者共为一宫(如《屯》、《蒙》为一宫)。上经三十卦,相错者有《乾》、《坤》、《坎》、《离》、《颐》、《大过》,合计六宫,余二十四卦合计十二宫,故上经三十卦分十八宫。下经三十四卦,相错者有《中孚》、《小过》,合计两宫,余三十二卦合计十六宫,故下经三十四卦亦分十八宫。邵雍认为这即是《易经》分篇以上经三十卦对下经三十四卦的原因所在。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易经》面世之后,人们寄希望于在其中能够发现新的线索。但专家学者对楚竹书《易经》分别画于每卦首简和末简的特殊符号进行了仔细研究后8得出的结论颇让人失望,因为在《易经》分篇的问题上,仍然没有取得什么重大的突破性发现。

总之,继《易传》之后,所有有关《易经》分篇的论述,均为一个口径,未见一位“持不同政见者”。

三、《易经》上下分篇的疑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具有一种“和谐”、“对称”、“相待”的观念,这应是与“阴阳对待统一”的思维启迪有关。从《易经》卦序中“两两相耦,非反即覆”的特点上,以及各耦卦之间的编排顺序上也可见一斑。虽然《易经》中有很多难以破解的深层奥秘,但在“和谐”、“对称”、“相待”的问题上,人们不难发现“两两相耦,非反即覆”的特点贯穿于《易经》的始终。

仅从分卦上看,第一卦《乾》符号为“”,第二卦《坤》符号为“

”,二者正好在符号表示上一正一反;第三卦《屯》符号为“

”,第四卦《蒙》符号为“

4古籍《易纬·乾凿度》(卷上)[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程颢、程颐《二程集》[M].中华书局,2004,第692页。

6陈京伟《试论程颐对今本<周易>古经分篇的义理阐释》[J].周易研究,2004,(6)。

7

古籍《击壤集》(卷16)《观物吟》[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天津师范大学杨效雷教授于2009年5月审阅本文初稿时,对其中的一些错误之处进行了指导和纠正,并提醒笔者不能忽略对“三十六宫说”的分析,并帮助查阅参考文献。借此鸣谢!

8姜广辉《上博藏楚竹书<周易>中特殊符号的意义》[DB/OL].

htt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11456872.html,/s/blog_4a04113d010004jh.html.2006。

”,二者正好在方位上一正一反。再看上经第二十九卦《坎》,符号为“

”,系三爻八卦的“坎”与“坎”相重合;第三十卦《离》,符号为“

”,系三爻八卦的“离”与“离”相重合。“坎”为月,“离”为日,一阴一阳,正好相对。

又如,《易经》中可看到很多对偶式的句型:“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十一卦);“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十八卦);“无妄之疾,勿药有喜”(二十五卦);“坎不盈,祗既平”(二十九卦);“小人用壮,君子用罔”(三十四卦);“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四十一卦);“有孚惠心,勿问元吉”(四十二卦);“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四十九卦);“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五十四卦)。在《易传》中,这样的对偶式的句型也为常见:“上下无常,刚柔相依”;“损以远害,益以兴利”;“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等等。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丽辞》9一篇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非常准确地发现“和谐”、“对称”、“相待”的原则体现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易经》也不应例外。从中可以看出,连这么一些细小的问题,都逃不过“二二相耦,非反即覆”以及“和谐”、“对称”、“相待”的原则,怎么会在关系到《易经》整体结构的分篇问题上却莫名其妙地被忽视了呢?三十卦对三十四卦,无论如何难以相对、相称。既然二、四、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这一有规律的数理思维早已经被古人熟练地掌握,《易经》的作者为什么不从简地以三十二卦对三十二卦来分篇呢?

最容易使人认同的邵雍“三十六宫说”也有难通之处:

其一是规则难通。除去8个错卦外,其余56卦均是既可相综又可相错。以《晋》卦“

”为例,其综卦为《夷》卦“”,还可变成错卦《需》“”。如此一来,这56卦按照“相综者共为一宫”的规则,确实可得出上下经各为18宫的结论,可同时按照“相错者各为一宫”的规则来对照,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问题是,剩余的56卦是依据什么机理只取其“综”而不取其“错”?

其二是哲理难通。所谓“综卦”系两个不同的卦爻符号在位置上正好相反,意喻二者之间具有“对待统一”、“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所以将相综者列为一宫,强调的是二者之间的“统一性”;“错卦”系两个不同的卦爻符号在其中的每一爻符上阴阳相错,也意喻二者之间具有“对待统一”、“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可邵雍却将它们“各自为政”、“各为一宫”,强调的是二者之间的“对立性”。前者只强调“统一性”,后者只强调“对立性”,是何道理?

其三是定性难通。从古至今很多研易大家都反对将《易经》定性为占筮之书,那么在研究《易经》分篇的问题上,怎么可以不从其自身的实质内容上去做分析,而仅将卦爻符号作为研究的主线?因此,“三十六宫说”难逃“牵强附会”之嫌。

除了在整体结构上“三十”无法应对“三十四”以外,《易经》分篇还有另外三个疑点:一是卦名的字数疑点;二是篇的字数疑点;三是卦爻编排的疑点。

首先看卦名的字数。

上经首卦为《乾》和《坤》,每卦的卦名各为1个字;尾卦为《坎》和《离》,每卦的卦名也各为1个字。这符合“和谐”、“对称”、“相待”的原则。但是,下经就有些说不通了。下经首卦为《咸》和《恒》,每卦的卦名各为1个字;尾卦为《既济》和《未济》,

9

梁祖萍《从<文心雕龙·丽辞>看刘勰所推崇的骈文》[J].银川:《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第150 -153页。

每卦的卦名均变成了2个字。为什么要如此排序呢?在卦名的字数上,这不符合“和谐”、“对称”、“相待”的原则。

其次看篇的字数。10

上经三十卦,字数为2253(卦画作一字算);下经三十四卦,字数为2733字(卦画作一字算)。下经比上经多了480字,相差了约21%,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了。为何要如此分篇呢?在分篇的字数上,这不符合“和谐”、“对称”、“相待”的原则。

最后看卦爻的编排。

上经首卦《乾》和《坤》,二者都是三爻八卦(即经卦)“乾”和“坤”自身与自身的重合,形成重卦(也可称为别卦);上经尾卦《坎》和《离》,二者也都是三爻八卦(即经卦)“坎”和“离”自身与自身的重合,形成重卦。如此设置,应该是古人以此来意喻“天道”循环往复、有规律可寻。这符合“和谐”、“对称”、“相待”的原则。

下经首卦《咸》和《恒》,与上经首卦《乾》和《坤》,在取义上就明显不同了。《咸》是三爻八卦

“兑”和“艮”的重合,且“兑”在上、“艮”在下形成重卦;《恒》是三爻八卦

“震”和“巽”的重合,且“震”在上、“巽”在下形成重卦。它们所用三爻之卦,是上经首卦与尾卦都没有用过的经卦。就是说,《咸》和《恒》两个首卦的重合方法,它们没有再用“乾”和“坤”2个经卦,也没有同时再用“坎”和“离”2个经卦。这应该是古人以此来意喻“人道”变幻莫测、错综复杂。可是下经尾卦的《既济》和《未济》,在取义上与下经首卦就不同了:《既济》是三爻八卦“坎”和“离”

的重合,且“坎”在上、“离”在下形成重卦;《未济》也是三爻八卦“坎”和“离”的重合,只不过与《既济》相反,“离”在上、“坎”在下形成重卦。下经尾卦的重合方法,重复使用了上经卦中已经同时使用过了的经卦“坎”和“离”,与下经首卦的取义方法完全不同,明显违反了“和谐”、“对称”、“相待”的原则。

此外,最为重要的是,《易经》上下分篇的构思与中国最古老、在当时被公认最具权威性的“周天公度”历法相悖,这是难以理解的。

常秉义教授认为,所谓“周天公度”,“是以周天运行圆周轨道360°来调节回归年与朔望年之不齐”11。意思是说,中国古代在纪年方法上有三种:其一是一年365另1/4天的回归年周期。其二是一年十二月(354天)或十三月(384天)朔望月纪年周期;与回归年相比,二者相距11天,无法统一。其三才又有了极为科学的“周天公度”(360天)模式来“平衡”,使回归年与朔望年融为一体。无独有偶,翟奎凤教授以“古代常取周天365.25度”为据,对回归年准确值与12个朔望月合计的准确值之差进行比照分析,将“不足”数与“有余”数相加后,正好使“阳历的回归年和阴历的朔望月有个很理想的折中值,即一月30天,一年12月360天。”12似乎也认可“周天公度”(360天)模式是继回归年纪年历与朔望年纪年历之后。笔者对此持有不同看法。“周天公度”(“三百六十日法”)应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历法,因为通过“表”的立杆测影,从“日出”至“日没”,在地面上所划分出的阳影线应是与180度相类似的整数(无法划分出182度或183度;再加上相反方向的阴影线180度合为360度)13,而太阳和月亮每30日相会1次,1岁12会,故而“30×12=360”成为“天象之数”。虽然人们在长时间里很容易发现“周天公度”有误差,与实际回归年对不上,逐渐地进行修正,但“三百六十日法”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对时段的划分基本上都是根据这个“天象之数”而来:每时计90日,每节计45日,每气计15日,每候计5日,故候有72,气有24,节有8,时有4,各为360日。故而“三百六十日法”便成为不可动摇的“周天公度”,一直占据着古代历法的“权威地位”。

“周天公度”即使在古埃及、古希腊等国也得到认同。14约公元前二十七世纪至公元前二十二世纪,古埃及人根据对天狼星偕日同升和尼罗河泛滥的周期进行长期观测后,才

10

刘大钧、林忠军《周易经传白话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易经》有不同的版本。本文的分析,以刘大钧、林忠军合著的《周易经传白话解》一书中《易经》最新版本为参考。

11常秉义《周易与历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第43页。

12翟奎凤《黄道周论<周易>与天文历算》[J].载于《周易研究》2009年第6期,第75-81页。

13张春津《“表”、“圭表”、“日晷”的区别与易卦爻符起源》[J].载于《周易研究》2010年第期。

把一年的周期由360日增加为365日。这就是现在阳历的来源。而在此之前,古埃及最早的历法同中国一样,将一年的周期定为360日。古希腊、古巴比伦和美洲玛雅人最早的历法也是1年360天。这个结果,一些学者将此称为“1级近似”。此后不知过了多少年,人们为了消除“1级近似”的误差,才逐渐地从“2级近似”15、“3级近似”16、“4级近似”17、“5级近似”18,寻找到后来的“6级近似”19,前后经历了大约数千年。

在“周天公度”的基础上为了“补差”又加5日当作“岁余日”、“无用日”、“多余日”,只是将古代历法发展到“2级近似”。也就是说,从“2级近似”到“6级近似”,都是在“周天公度”的基础上逐渐精确的,而不是相反。而“1级近似”(360日)的确立应与“表”的时代同步。由此可见,“周天公度”形成的年代应是在距今约11000年前,它“统治”人类历法的年代最长、影响最深远。

为什么说《易经》上下分作二篇与

“周天公度”相悖?理由很简单,二篇合计64卦共384爻,与“30×12=360”的天象之数相去甚远,这对于力图破解天机、蕴含无穷奥妙的《易经》而言,是不可思议的。

综上所述,《易经》以“三十”对“三十四”的形式分篇,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说不通的地方。

四、《易经》分篇应为“三”

经过认真研究,笔者认为《易经》分篇应为“三”。即:上经、下经和尾经。上经三十卦,与古人分法无异;下经三十卦,起于《咸》、《恒》,终于《涣》、《节》;尾经四卦:《中孚》、《小过》、《既济》、《未济》。如此分篇的理由分述如下:

1、“三十”对“三十”,从分篇的“数理形式”上和总体结构上,符合“和谐”、“对称”、“相待”的原则。现今人们常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虽然不会是《易经》分篇的“大众传统话语”,但绝对可以说明这种“和谐”、“对称”、“相待”的文化根深蒂固。

2、“三十卦”对“三十卦”,其爻数正好与“周天公度”完全相同。因为每一卦为六爻,上经三十卦合计为180爻,下经三十卦合计也为180爻,二者相加等于360爻,与360°相吻合。这非常便于《易经》的作者,将几年来每天所作的“日志”与爻数相对照进行归纳整理。20

14

邓可卉《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回归年长度测算中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J].载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35卷第1期。

15

“2级近似”认为1个月是29.5天,1年是365天。365÷29.5≈12.373。古人认为这个结果近似于12.5,这样就得到了一种新的历法。但“2级近似”仍有误差,比准确的1年周期365.24220天多了大约3.75天。

16

“3级近似”则把它近似为12.375,即12又3/8。但与实际测算仍有误差,每2年多了大约7.5天,那么每8年就多了大约30天。

17

“4级近似”构想出了一个19年的循环。即每19年加7个闰月,然后把4个小月换成大月,合计是235个月、6940天。平均到每年,是6940÷19≈365.263天,和准确值365.24220天相比,差了大约0.021天(约3 0分钟)。

18

“5级近似”是将4个19年周期循环加在一起,然后把1个大月换成小月,即减掉1天。这样一来,平均每年是27759÷76=365.25天,和准确值365.24220天相比,差了大约0.008天(约11分钟)。

19

“6级近似”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提出的新方案。方法是将4个76年周期循环加在一起,然后减掉1天。这样一来,平均到每年是111035÷304≈365.2467天,和准确值365.24220天相比,差了大约0.0045天(约6分钟);平均到每月是111035÷3760≈29.53058天,和准确值29.53059天相比,差了大约0.00001天(约0.4秒)。这是古代最精确的阴阳合历。

20

现今人们常见的围棋,棋盘除去最中间的“天元”星点外共有360个交叉点,标准配置黑子和白子各为180个,可以从一个方面证明“周天公度”的影响非同寻常。

3、古人早以“周天公度”来诠释《节》卦应为下经之尾,只不过很多学者都没有注意到罢了。《易传·系辞下》中曰:“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21,说明360°为循环往复、变化起止之点。《鶡冠子·夜行》中曰“度数,节也。”22说明这个起止之点就是《节》卦,因为到《节》卦为止,爻数正好为360爻。《易经·节卦》中曰:“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23。说明以“节”为“度”,天体复合运动得以圆满。更巧合的是,《太玄》中与《节》卦相应的正是《度》卦。现今的时钟由秒到分、由分到小时,均以6 0为“节”(60秒=1分;60分=1小时),可见“出入以度”、以“节”为“度”是多么深入人心。

4、以第五十九卦《涣》和第六十卦《节》作为下经的尾卦,具有几点“自圆其说”

之处,符合“和谐”、“对称”、“相待”的原则。

一是,以《涣》和《节》作为下经的尾卦,使上经的首卦、尾卦和下经的首卦、尾卦,在卦名的字数上,均统一地使用了1个字。如果使用《既济》和《未济》两卦作为下篇的尾卦,在卦名字数上无法统一。

二是,以《涣》和《节》作为下经的尾卦,使上经的首卦、尾卦和下经的首卦、尾卦,在卦名的平仄声上有起有伏、合辄押韵,使音调和谐优美。如果使用《既济》和《未济》两卦作为下篇的尾卦,则无法合乎音律。因为上经的《乾》《坤》《坎》《离》是“平平仄平”,下经的《咸》《恒》《涣》《节》也为“平平仄平”24。如果将《涣》和《节》换成了《既济》和《未济》,下经的声调就变成了“平平仄仄仄仄”,根本无法与上经相对应。

可能有人会说,从音律上分析《易经》分篇,是不是离题太远?笔者不以为然,因为我们能想到的一些常识性问题,古人未必想不到。常秉义先生在他的《周易与汉字》一文中说:“汉字有阴阳五行之理存焉,语音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等四声变化关系。”25如元音和辅音即阴阳关系,以平声为阳,以仄声为阴,这不就是诗词、对联的音律出自易学思维的产物吗?怎么不能从音律上作分析呢?

三是,以《涣》和《节》作为下经的尾卦,与下经首卦《咸》和《恒》正好相呼应,因为《咸》、《恒》、《涣》、《节》四卦的卦辞首字均为一个单独的“亨”字。而《既济》就不同了,它的卦辞首字无法成为一个单独的“亨”字。

四是,在卦爻的叙述对象上,以《涣》和《节》作为下经的尾卦,与下经首卦《咸》和《恒》正好相符。因为它们的各卦爻,均把记述和关注的对象,较集中地体现在一个事物上。例如,《节》卦各爻记述和关注的要点,是人活动的范围:从内院到庭院,从居家到外出,是围绕着“节俭”而言的。《咸》卦各爻记述和关注的要点,是人的身体:从脚到腿,从脊背到面颊,是围绕着“感觉”而言的。

而《中孚》至《未济》四卦,它们的各卦爻,明显没有把记述和关注的对象较集中地

笔者认为,《易经》的体裁定性应为“日志”,是其作者将验证圭表、验证历法,与验证占筮之术等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科学研究的探索之作。

21田晓娜主编《四库全书精编——经部·周易》[C].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33页。

22古籍《鹖冠子》(卷上)《夜行》[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田晓娜主编《四库全书精编——经部·周易》[C].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27页。

24

古汉语的平仄声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古时的四声是平、上、去、入,除平声以外,其余均为仄。而“节”字的发音在古汉语中被确定为入声,因而应为仄。笔者之所以在这里将“节”字定为平声,是因为经专家考证,先秦时期的上古汉语应是“阴”、“阳”、“入”三分。所谓“三分”,就是说韵尾系统尚未定型,没有复辅音,而四声调类系统则是在韵尾系统定型之后发展起来的。谢纪锋教授推断:“周秦时代是古汉语从无声调向有声调发展的过渡时期”(谢纪锋《从〈说文〉读若看古音四声》,《罗常培纪念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17-

318页)。此后,徐通锵教授将这一“过渡”时期确定为周秦时代的“晚期”(徐通锵《声母语音特征的变化和声调的起源》,《民族语文》,1998年,第1期,第1-

15页),即是先秦时期。由此笔者认为,当时“离”和“节”的发音应该相同,即同为平声。

25常秉义《周易与汉字》[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

体现在一个事物上,显得比较“散漫”。以《既济》为例,它一会说“车轮”,一会说“首饰”,一会说“打仗”,一会说“船漏”,一会说“杀牛”,一会说“洗头”,六爻说了6件完全不同的事,“东拉西扯”,不是对同一类事物进行集中、归纳、排列、整理的写作手法,而像是对一个历时很长的、较大的事件整个过程,断断续续地进行“综述性”、“概括性”地叙述。

5、尾经四卦及二十四爻,应该正好应对四季及二十四节气。由各卦举一二例就可见一斑:

《中孚》(六十一)应对春季。其中“初九:虞吉;有它不燕。”表达了作者在逢春心动之时的冷静、沉稳和理性,应是记载于某年的2月4日前后,节气为“立春”。“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一幅春暖花开、春意盎然的迷人景色,应是记载于某年的2月19日前后,节气为“雨水”。

《小过》(六十二)应对夏季。其中“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足见闷热汗颜之时的烦躁心情,应是记载于某年的7月8日前后,节气为“小暑”。

《既济》(六十三)应对秋季。其中“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可知收获之际不忘祭祀上天,祈祷天赐福祉,应是记载于某年的10月9日前后,节气为“寒露”。

《未济》(六十四)应对冬季。爻辞中云:“小狐汔济”、“濡其尾”、“曳其轮”、“利涉大川”。应为河水冻结后踏冰而过,否则“小狐狸”(笔者认为系指家犬)过河怎么能只湿了尾巴?其中“上九: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可以体味出屋外大雪纷飞而屋内却火锅饮酒,吃得满头冒汗,但欢庆之时仍居安思危、不忘险境。应是记载于某年的1月20日(农历可能正好是春节)前后,节气为“大寒”。

综上所述,只要将尾经四卦的二十四爻依次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各个爻辞所描写的事物,正好与所处节气相吻合,这恐怕不是巧合吧。由此,尾经四卦又自成一体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周天公度”,无论从哲理上还是从历法上都显得完美无缺。这正是笔者将《中孚》《小过》《既济》《未济》四卦另划作“尾经”的原因之一。

——————————————————————

作者简介:

张春津,男,1958年4月生。天津工人报社新闻特稿部主任。

通联:天津市南开区水上北道津龙公寓1号(300074)天津工人报社

电话:159********

电子邮箱:weiquan51@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11456872.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