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省级中学历史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省级中学历史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省级中学历史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省级中学历史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省级中学历史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问题的普遍性:

传统教学的困境。如何改变历史基础教育的困境,新课程的实施似乎是一剂良药,新课程实施几年以来,新课程倡导的一些理念确实让我们的思想开放,课堂活跃,轰轰烈烈,人们期待着新课程给课堂教学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的新课程在实践中开始受到质疑,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现状让人担忧,新课改之后,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要求下,少数历史教师在上公开课、观摩课或大赛课时,采取了一些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的误区。中学课堂教学倡导创新,然而创新教学易走入误区,总是担心别人说改革的力度不够大,害怕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为了响应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的创新,各种“新”的形式纷纷涌现,于是便在“教育改革”中不断折腾,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形式主义。历史课堂教学充满了课堂表演、片面强调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评书故事性的教学等等,陷入了“丢了鞋子找不着路子”的困窘与尴尬,实则不利历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情境教学的偏失。实施新课程以来, 情境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的关注和青睐。但是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的实践,却存在着诸多的偏失:情境太多, 信息庞杂, 缺乏深意, 结构失衡, 效果平淡。

2、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研究历史情境教学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就其理论意义而言,从实证手段对历史情境问题的研究,可将该领域的研究加以拓展;从新课程中如何进行中学历史教学以及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实践并深入推广新课程的问题方面来探索历史情境教学,可以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思路与方法。就其实际意义来讲,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更新观念,创设情境,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理念与历史自身学科特点之间找到更好的交叉点,有助于提高对新课程视野下历史情境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打破历史课堂教学的传统观念,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有助于新课程深入推广的顺利进行和新课程与高考兼容性问题的破解。

3、问题的迫切性:

情境教学是一种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开拓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视野, 为我们提供了对当代教学本质认识的

新思路,需要现在研究,具有很强的迫切性。

(1)情境教学是传统教学方法的扬弃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

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

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的课程改革并不是完全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是要给传统教学方法倾注新的内容,使传统教学方法注入新的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入情感因素,创设情境,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兴趣盎然的良好习环境,更好地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2)情境教学是引起兴趣转向引导兴趣的需要。

历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而且创设情境能让学生对问题有理性的分析,可以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向高级发展。

(3)情境教学是历史教学中体现教师专业素养的需要。

历史问题情境是由新的、未知知识,学生主体认知需要与学生主体认知可能性等要素构成。它的创设, 建立在思维过程性、创新性、问题性和主体性的心理学基础之上,其策略是要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创设形式多样、因人而易的问题情境。因此,这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历史问题情境创设能真正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 使历史新课

程改革的目标落在实处。

4、完成问题的可能性:

具备完成课题研究的经验和基础。

(1)前期研究成果:

课题类:市级课题《新课程形势下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起源、发展及培养问题的研究》(已结题)。

论文类:①方来,《高一学生入学前学习兴趣的调查与分析》发表于《历史教学》(2008年第4期),《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的标准》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2期);

②石爱华,近期在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如下:《创设情境:“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界”教学反思》,《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从十月革命一课看近十年高中历史教材的改编》,《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第6期;《“太史公”名义再考》,《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问题教学法在“戊戌变法的失败”一课中的运用》,《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

(2)完成本课题的条件:

①本课题的人员结构:从职称学历结构看,有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6人,硕士研究生4人;从研究方向看,都是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和教育理论研究;从知识背景看,都是历史教育专业且长期从事历史学科基础教育教学,对历史学科基础教育教学现状有深刻了解。课题组人员结构合理,团队协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强。

②本课题的资料准备:本课题研究资料的准备依其来源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理论资料,即有关新课程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的著作;二是调研资料,课题组深入安庆市中学进行有关历史学科情境教学方法的教育理念的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行实证研究。

③课题组的活动保障:安庆二中教研组活动常态化进行,作为安庆二中优秀教研组历史

组在这方面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历史组组织学生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得到了学校教研室的大力协助,也被学校团委政教处高度重视。以历史组老师为主导、以高一年级学生为主体开展的一年一度的“历史情境剧”的编导演活动,受到了学校师生的特别关注。

④本课题的经费保障: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安庆二中的大力资助。

5、解决问题的着眼点:

本课题主要以安庆二中校本实验研究为着眼点,从实证研究、理论总结两方面来分析和探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创设历史情境,实证研究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对历史情境教学法的影响及历史情境教学法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探究新课程视野下中学历史情境教学方法发展的基本特点、本质和一般规律。

二、课题的界定

校本课程,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

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历史情境,是指联系学习者经验和历史知识目标的桥梁,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构新知。历史情境的创设应具备以下特征:目的性。创设任何历史情境,都是为教学主题服务的,不能为情境而情境;真实性。历史是一门关于求真的学问,允许有合理的推理和想象,但不允许虚构;思维性。创设历史情境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服务,富含思维含量,才能服务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趣味性。历史情境的创设最好有一定的趣味性,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眼前一亮,乐于置身其中,接受挑战,开展探究;开放性。教师设计问题应给学生留有深层次探究的余地、能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广阔空间,问题的选择也应具有多维内涵,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及创造性。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目标在于,重新审视历史情境教学的基本内涵,揭示中学历史教学中创设情景背离历史学科固有特点的倾向,凸现历史情境教学在新课程教学中应有的作用,探索课堂教学中创设情

境的基本方法和原则,谋求教学创新。

1、构建新型基于情境教学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2、形成系统的历史情境教学方法;

3、掌握系统的情境教学技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历史学科历史感的水平;

4、初步建设有效性的人文课堂。

四、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关于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关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

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

五、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解读专家学者关于中学历史情境教学方法的基本观点,审视和规限“历史情境教学”的基本概念,揭示“历史情境教学”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及价值取向;

(2)安庆市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中学历史教学既要适应并推广新课程理念,体现教育的创新,又要体现历史学科自身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历史情境教学法:

①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正确创设历史情境;

②情境教学方法与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自身素养---从教学主导因素看;

③情境教学方法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教学主体因素看;

④情境教学方法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设人文课堂---从教学效果因素看。

六、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运用调研法、观察法、比较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研究不同中学的历史教学方法有效性情况,探索历史情境教学的功效。

七、研究步骤及主要过程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09年9月~12月,准备阶段,调查走访,参与安庆市中学校际间的历史教学活动,并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

(1)制订方案、学习有关的理论与专著。

(2)问卷调查、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为了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及兴趣的维持发展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联,对同一批学生做了关于学习兴趣的两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情境教学对学习兴趣的影响非常大。

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积极的思维,课堂教学中就应当创设情境,以便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容易产生矛盾,从而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创设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具有深刻意义。因此,对安庆市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做了调研。

附录1:有关进入高中前历史学习兴趣的问卷调查(总共调查样本255份)

对以下提问,你只需在认可的答案后面打上对钩。有的问题可以多选。

1.进高中前你对历史有兴趣吗?

A有(125人)49% B没有(17人)7% C一般(113人)44%

2.进高中前你对历史的兴趣源于

A历史课的吸引(84人)33% B课外读物的引导( 135人)53%

C影视作品的激发( 125人)49% D父母的职业和情趣的影响( 13人)5%

E同伴的感染(26人)10% F其它因素作用(55人)23%

3.进高中前你的历史知识主要来自

A历史教科书( 202人)79% B课外读物(145人)57% C影视作品(119人)46% D老师的讲授(159人)62%

E网络游戏(24人)9% F其它途径( 38人)15% 4.历史对你曾经有过哪些帮助?

A为人处事借鉴过历史上的人和事(118人)46%

B辅助过语文等其它学科的学习(91人)36%

C丰富了精神生活(144人)56%

D提供了与人交流的谈资(131人)51%

E为进高中挣了不错的分数(99人)39%

F其它作用(45人)18%

5.你曾经最喜欢的历史是

A中国历史( 133人)52% B世界历史( 140人)55% C经济生活史( 44人)17% D政治斗争史( 84人)33% E文化发展史(74人)29% F其它历史(63人)25%

6.进高中前的历史课最使你郁闷的是

A对历史知识记不住(156人)61% B老师讲课不生动( 64人)25%

C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27人)11% D经常考试( 52人)20%

E历史课本不好看( 60人)24% F其它原因( 65人)25%

附录2:高二历史学习问卷调查(113份实收112份)

1.高中阶段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较以往相比,你是()

A增强了(55人) 49% B下降了(16人) 14% C没有什么感觉(42人) 37%

2.高中选择文科,你考虑到()

A喜欢历史学科 (55人) 49% B历史学科好学(44人) 39% C 喜欢历史老师(15人) 13%

3.历史学科对你学习语文、政治等学科()

A有帮助(88人)78% B帮助不大(17人) 15% C不会与其它学科联系(5人) 4%

4.除复习资料之外,你还看历史课外书籍或历史政论片吗()A经常看(19人) 17% B偶尔看(78人)69%

C没有时间看(18人) 16% D没有必要或兴趣看(7人) 5% 5.高中历史学习,你收效最大的途径是()

A上课听老师讲(74人) 66% B自己复习思考(34人) 30%

C做课外复习资料 (26人) 23% D看书上网(18人) 16% 6.现在历史课上,最能够集中你注意力的是()

A老师讲述奇闻轶事 (72人) 63% B老师表达新颖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 (52人) 46%

C老师有深度的提问(33人) 28% D同学们的精彩或个性化的发言(10人)8%

7.高中历史活动课中,你喜欢的方式是()

A课堂讨论或辩论(43人)38% B课本剧排演 (40人)35%

C自主探究并当众汇报成果(17人)15% D其它方式(33人) 28%

8.在历史学习方面,你的长处是()

A记忆力较好(31人)27% B历史课外知识丰富 (18人) 16% C理解力较强 (40人)35% D有自学能力(45人)41%

9.家长在你现在学习历史方面,关注得较多的是()

A历史考试成绩(90人) 80% B询问你对历史课的感受(6人) 4%

C你的历史见解(18人) 16% D培养你对历史学习的兴趣(10人) 8%

10.高中以来,学习历史给你提升明显的地方是()

A知识储备(68人) 60% B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 (67人) 59%

C表达能力和愿望(6人) 4% D人格心理(13人) 12% 11.高中历史学习,你不满意的地方是()

A历史课本不好用(45人) 40% B历史课堂缺乏吸引力(26人) 23%

C历史课外作业布置不当(11人) 9% D自主学习历史的机会太少(32人) 27%

E历史课时安排不当(20人) 18% F同学之间交流太少(40人) 35%

G历史考试成绩太烂(33人) 28% H其它方面(19人) 17% 12.你对高中历史学习有何愿望与要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附录3安庆市中学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现状问卷调查表

尊敬的老师:

您好!非常感谢您参与这次问卷调查。本调查问卷为匿名形式,旨在了解一线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调查结果仅仅作为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的资料,不涉及对学校和个人的具体评价,请您不要有任何顾虑。请您根据自己和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在“□”打“√”,在“”上填写相应的文字。真诚地感谢您的支持!

(一)基本情况

年龄:□20—30 □31—40 □41—50 □51—60 □61以上性别:□男□女

学历:(第一学历:现有学

历:)

所学专业:□历史教育□非历史教育

职称:□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中学一级教师□中学二级教师□其他

(二)问卷正文

1、您在备课时花费时间最多的是在:

□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寻找课外相关资料□策划学生活动

□制作教学课件□书写教学设计

2、备课时,您最经常考虑和反思的问题是:

□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必须完成

□课堂活动的内容及形式设计□落实新理念于教学中

3、您认为现在急需改变自己的:

□知识结构□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模式□以上都要4、您认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是: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加单元检测的次数

□在教学中注重细节的研究□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5、您在备课时,有否考虑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部考虑了□部分考虑了

□个别考虑了□没有考虑

6、上课时,学生对您的课不感兴趣了,你会怎样?

□继续讲自己的□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随便上完课了事□让学生自习

7、您认为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学到: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思路方法为主,知识体系为辅

□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思路与方法为辅□学科的知识体系8、课堂上,您最擅长的教学方法是: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讲为主

□以活动为主□以辅导学生自学为主

9、您在课堂教学中常用情境教学法中的哪些方法?(可以多选)□问题情境□故事情境

□语言情境□音乐情境

□表演情境□多媒体情境

10、您认为历史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对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提高有无帮助?

□很有帮助□一般□没有帮助

11、您认为历史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阶段性成果:订好课题方案;收集的资料汇编、现状研究

分析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010年1月~2011年12月,校本实验研究,深入课堂,展开情境教学的课堂教学实验;对已经进行过多次的学生历史情境剧的创作表演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并提出优化方案;在引导创新实践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有侧重点的讨论研究,并撰写出研究成果以便师生共享。在此过程中,课题组的杨春、何凌、陆瑜、江忠英、江莉、张莉、刘立周、徐海宏、范亚东等老师,都付出了极大的热情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定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加强教案设计和课堂实践研究、构建清晰有效的历史情境教学的课堂教学的研究。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个案课堂教学的案例实践。

从教学主导因素看,探究情境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关系。石爱华老师执教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后,方来老师撰写了《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的标准——以石爱华老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例》,发表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江忠英老师撰写的《导向导疑导法——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一得》,发表在《安庆师范学院学报》上,后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何凌老师执教《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课后,张莉老师撰写了《因为亲近所以感悟——从何凌老师<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设计说开去》,此文暂时发表在《安庆二中教研》上。此外,在这方面的

研究还有如下成果:石爱华老师撰写了《用经典开发教用情境激活学生——对<商鞅变法>一课的教学创新》获得了安徽省学科论文评比一等奖;撰写的《问题教学法在“戊戌变法的失败”一课中的运用》和《创设情境走近古人——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界”一课的教学反思》,都发表在《安庆师范学院学报》上。

从教学主体因素看,探究情境教学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关系。为此,杨春老师撰写了《把握新课标打造新课堂——对高中历史<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课的教学反思》此文发表在《中小学教材教学》);何凌老师撰写了《梦绕共和魂情牵新课程——人教课标版<辛亥革命>一课的体验与反思》,石爱华老师撰写了《历史课堂动态“生成”举隅》和《用对联点缀高中历史课》,都发表在《安庆二中教研》上。

从教学效果因素看,探究情境教学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关系。石爱华老师执教《与孔子同行》单元复习课后,张莉老师不仅进行了现场实录而且写出了评析,此文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杨春老师执教了《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后,方来老师撰写了《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创新应坚守的基本原则——以杨春老师的<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为例》,发表在《安庆二中教研上》。

(2)在每届高一学生中开展历史情境剧编、导、演比赛。

历史情境剧表演是我校历史组的传统节目和教育特色。历史情境剧表演源于历史课本剧表演,是安庆二中校园文化艺术节的精品

活动,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五届,也是我校历史组的传统节目和教育特色。它由课堂实践到舞台表演赛再上升为课题研究的变化,通过这个变化,我们看到了课本与校本相结合、师生共同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相促进的新的课程实施模式,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促进了教与学双方的转变,是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有益尝试,为历史情境教学在课堂上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实践经验。我们还帮助学生们把他们的历史情境剧剧本编辑成集,让孩子们的成长被记录下来。它们是:《让历史在银屏上丰满起来》——2011年历史情境剧剧本集;《让历史在舞台上精彩起来》——2010年历史情境剧剧本集;《让历史在情境中鲜活起来》——2009年历史情境剧剧本集。2011年的历史情境剧表演,我们还尝试指导学生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拍摄,再用电子光盘刻录下来。

(3)阶段性成果:阶段性论文、教案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实录、历史情境剧剧本集、历史情境剧视频光盘。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1月~4月。

(1)整理资料、研究成果汇总、结题报告、经验推广。

(2)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论文集、教学案例集、教学设计集、历史情境剧剧本集、历史情境剧视频光盘(见《课题成果选编》)。

八、研究的主要成果

理论成果(包括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教师论文发表或获奖情况,论文集等等)。

情境教学的种类,情境教学的创设方法及注意的问题,情境教学的作用效果,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问题,我们将继续探究,争取写在一部学术著作公开出版。

实践成果(包括优秀教案或活动设计汇编、个案汇编、实验课、示范观摩课课件、获奖情况、学生作品集、情况汇总等)

九、研究突破与创新

1、理论研究与课堂实践相结合

2、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

3、历史课本与历史情境剧相结合

十、研究中的反思

我们的课题研究的虽然是情境教学的校本研究,但涉及的方面颇多,不仅涉及到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水平、专业素养、调控能力、教学智慧、教学方式等多种因素,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日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同时,它还要涉及到富于个性、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的学生,其艰难性就不言而喻了。这在课题的实践阶段中越发明显地显示出来。随着课题的深入,难度越来越大。我们只能从几个教学环节入手进行具体的操作实践,更多的是凭经验,而不是靠科学的测定来调控。虽然该课题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照抄,但只要我们课题组成员齐心合力,大胆实践,勤于思考,敢于创新,一定能开发出符合新课程教育要求且适合我校师生实际的历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

浅谈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 [内容摘要]史料是历史科学的生命。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可以使历史课堂更具有生命与活力。本文就史料的释义、分类以及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一简单的探讨,以期能够为历史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史料教学应用注意事项 近些年,全国各省市纷纷把历史纳入中考考试科目,并且逐步使中考历史试卷在命题方式、考查方向等方面与高考接轨,加大史料分析、史料评价的占有量比例,这样史料教学成为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史料的释义、分类、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作一简单探讨。 一、史料的释义与分类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传)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文献史料主要表现为史书资料、档案材料、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刊杂志等,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主要资料来源。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多用于现代史的研究,借由对尚在人世的当时人访问口述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又可分为原始史料和转手史料。所谓原始史料是指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遗迹遗物;所谓转手史料就是就是史学家凭借直接或者间接的原始史料,论述他们没有亲见的事件。在我们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史料主要有文字资料、实物图片、人物图片、图表、示意图、战争形势图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按不同分类方法对这些史料进行区别分类,掌握简单的史料甑别、辨伪方法以及通过不同史料对比从不同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关于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之阅读教学研究

关于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之阅读教学研究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关于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之阅读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核心概念: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中学阅读教学 语文素养既是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言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Competencies”。“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Competencies”可以直译为“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强调获取知识的能力。 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核心素养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包括:沟通、表达和分享;欣赏、表现、审美及创新;运用科技及资讯;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主动探索和研究;独立思考与问题解决;规划、组织与执行;终身学习,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与国际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培养

初中古典诗歌情境教学研究

初中古典诗歌情境教学研究 本文针对目前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如效果一般、 学生对诗歌学习热情下降、教师对诗歌教学传统等,结合新课程标准 对诗歌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初中古典诗歌教学中,试图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以提高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效率。全文一共有四章,第一章对古典诗歌、情境和情境教学三个概念做了 界定,这也是全文论述的基础,其次对初中语文实施古典诗歌情境教 学的可行性进行了说明,其中建构主义理论、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论提供了理论基础,诗歌文本的情境特征提供 教学基础。第二章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说明实施情境教学的意义,从教师教学角度来看可以活跃课堂氛围、降低教学难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可以培养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促进思维发展、增强情感体验,从两个方面证明诗歌引入情境教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文章 的重点论述部分在后面两章,第三章就提出一些在诗歌课堂中进行情 境创设的方法,针对诗歌所描写的内容和抒发情感的不同,主要有三 大类情境创设的方法,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立足文本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每种方法,都会结合具体诗歌教学案例进行叙述,给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如何选择和运用提供一些参考,文中课例的课堂 实录会在附录中呈现。最后一章提出诗歌情境教学实施中的一些建议,首先是对于诗歌情境教学设计上的建议:教师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 诗境;情境铺垫,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在情境中,深入品读文本;深入感悟,与诗人情感共鸣。其次给出诗歌情境教学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建

议:重视人文性感悟和知识性讲解的结合;注意情境的创设和教学目标的统一;倡导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开展史料教学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开展史料教学 发表时间:2013-06-17T10:57:41.56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3年8月总第143期供稿作者:齐发萍 [导读]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基本的历史材料,教学只能是空谈。 齐发萍新疆石河子市第十九中学832000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基本的历史材料,教学只能是空谈。历史知识的重要特点是其研究对象早以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现,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构建关于过去的论述,历史教师普遍认为在历史课堂中运用了史料即是符合了历史教育改革的需要,在选择史料时首先考虑的是史料能否激起学生兴趣、能否充分论证教科书上的某个结论,这些说明教师在利用史料时功用心过强。 但是我们细读教科书,就会发现除了少量原始史料外,其余大部分内容都是教材编写者自身的研究结果或结论性的语言,其自身是否可以作为“二手史料”尚且不论,作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能力也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教师们在教学时运用史料仅仅是印证教科书的结论,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这显然背离了教学的初衷。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史学的基本方法,也是义务教育历史课标的要求。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论从史出”,要尽可能地搜集各方面的史料,对这些史料进行全面分析,才有可能接近历史事实。 以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为例,在选取史料时我引用了陈独秀先生在不同的报刊有截然相反的两段论述:1918年,陈独秀先生在《新青年》发文,痛骂义和团:“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必须叫义和拳不再发生——现在世上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道路。我国民要是希望义和拳不再发生——到底走哪条路而行才好呢?”1924年,陈独秀却在《向导》中高度赞扬义和团:“还幸亏‘野蛮的’义和团少数人,保全了中国民族史上的一部荣誉。”该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呢?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材料内容,经过分析讨论得出了义和团运动具有爱国的积极性和愚昧落后的消极性。我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又补充了部分社会背景:1918年陈独秀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倡导新文化运动,义和团的盲目排外、愚昧落后被陈独秀无限夸大了;而1924年作为中国共产党领袖的他,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里,更多关注的是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的积极作用。由此我引导学生得出了一个结论:动机、倾向、利益和目的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解释也会不同。通过这种教学我教给了学生新的学习方法:要搜集、比较不同的史料;不要轻易下结论;要有质疑的精神;要培养解释历史的方法和能力。 初中学生的历史知识比较贫乏,缺乏必要的历史思维能力,不会辨析材料,在读完前引的两段材料后,可能会出现思想混乱,甚至得出与事实截然相反的结论。前引张静轩老师关于史料教学现状的调查,也提及这一情况,张老师分别针对教师和学生设计了两个问题: 1.你(教师)认为下列哪一种说法正确? A.史料是客观历史的真实记载。 B.对同样的史料,可能存在不同的解释。 C.针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史料大致相同。 D.事件当事人的记录最全面、最客观。 受访教师的答案分别是:A占8%;B占85%;C占7%;D为0。 2.你(学生)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不同的史料可能完全不同。 B.对同一个史料,可能会有多种解释。 C.历史事件当事人的记载是完全真实和可信的。 D.所有历史结论都必须依靠史料才能得出。 受访学生的答案分别是A占13%、B占19%、C占54%、D占14%。 在这一调查中,对于当事人的记录是否最全面、最客观,学生和老师形成了巨大的差距。而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忽略了辨析史料真伪能力的训练,甚至可以说这是我们教师自己种下的苦果。 在读完张静轩老师的文章后,我也尝试着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例如《戊戌变法》中,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中:“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属,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哺乃罢。” 这段材料一直作为人们拥护戊戌变法的证据,我在讲述时,向学生提了几个问题: 1.这段材料是“戊戌变法”亲历者的记载,那么它是否是真实可信的? 2.以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材料所描述的内容是否真的能够实现? 3.如果内容不真实,作者的目的又是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则材料并不完全真实,因为当时能够上书的只有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其目的是为了抬高戊戌变法的地位。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为学生补充:《戊戌政变记》写于变法失败后,当时光绪帝被囚,“六君子”被斩,康、梁流亡海外,海内外舆论纷纷斥之为误君误国。为了进行辩论,争取舆论支持,同时游说日本政要干预解救光绪帝,梁启超匆匆写成此书。所以此书的背景及目的都具特殊性。所以,争论亲历者记载是否属于信史,一方面可以鉴别史料,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知道: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才是史论结合。 当然,要把史论结合立即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一定的困难。这就意味着,这种具有一定反思性的史料教学法,只有持续地进行,才能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行为。

中学物理教学研究报告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教学案例及报告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洛伦兹力对粒子不做功. 2、理解带电粒子的初速度方向与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垂直时,粒子在匀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3、会推导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周期公式,并会用它们解答有关问题. 知道质谱仪的工作原理。 4、知道回旋加速器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及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力学知识、电磁学知识解决带电粒子在复合场(电场、磁场)中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充分了解科技的巨大威力,体会科技的创新历程。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和周期公式,并能用来分析有关问题. 难点:1.粒子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 2.综合运用力学知识、电磁学知识解决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问题. 三、教具:洛伦兹力演示仪、感应线圈、电源、多媒体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1]什么是洛伦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问题2]带电粒子在磁场中是否一定受洛伦兹力?[不一定,洛伦兹力的计算公式为F=qvB sinθ,θ为电荷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夹角,当θ=90°时,F=qvB;当θ=0°时,F=0.] [问题3]带电粒子垂直磁场方向进入匀强磁场时会做什么运动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质谱仪. (二)新课讲解---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演示】先介绍洛伦兹力演示仪的工作原理,由电子枪发出的电子射线可以使管内的低压水银蒸气发出辉光,显示出电子的径迹。后进行实验.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实验现象]在暗室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没有磁场作用时,电子的径迹是直线;在管外加上匀强磁场(这个磁场是由两个平行的通电环形线圈产生的),电子的径迹变弯曲成圆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当带电粒子的初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带电粒子垂直进入匀强磁场中的受力及运动情况分析(动态课件). 一是要明确所研究的物理现象的条件----在匀强磁场中垂直于磁场方向运动的带电粒子。二是分析带电粒子的受力情况,用左手定则明确带电粒子初速度与所受到的洛伦兹力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只可能做平面运动。三是洛伦兹力不对运动的带电粒子做功,它的速率不变,同时洛伦兹力的大小也不变。四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洛伦兹力使运动的带电粒子产生加速度(向心加速度) [出示投影]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完整版)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进行教学

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进行教学 康平教师进修学校:初中历史教研员:宋学杰 在新课程中,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更为突出。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媒介。任何历史结论都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学习、感悟历史,就必须积极正确的运用史料,使史料教学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提供相关的图片、老照片、史料和音像资料,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掌握,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一史料的主要类型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实际上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其一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之二分法(以下简称二分法),其二为实物、文献、口传之三分法。教学中的史料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图画型史料、数据型史料三大类。 二.史料运用的目的 新课程倡导史料教学,最基本的目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1)加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能力 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进行历史的研究活动。显然,运用史料是使学生学习去做历史学家所做的事,直接去运用各种一手和二手的史料。当然,这并不涉及将学生培养成历史学家的层次,只是使学生借着某些运用史料的特定练习,学到历史学家的一些态度和方法。 从历史研究的程序来说,史料在史学中的地位体现为先有史料而后有论点。史家每叙一事,每提出一个论点,都必须于史有据,信而有证。《课标》的“课程目标”“搜集和整理简单直观的史料,提取信息,用以了解和解释史实”和“内容与要求”提出的培养“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等学科能力要求皆指向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意识与思维的培养。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史料的基础上对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11630785.html,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石琳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9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知识竞技的今天,每个人都需要终身学习,来充实和提高自己,阅读水平的高低是后面自学成效的关键。要求每个人在学生时代打牢阅读能力的基础,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都要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中学、阅读、教学 中学语文考试,阅读和写作的分值占了绝大多数,而阅读又是写作的基础,只有扎实的阅读功底才能写好作文。阅读能力的高低代表了学生的语文水平,然后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有的教师直接采用灌输的教学方法,直接把分析归纳解答过程都直接告诉学生,学生记笔记,没有多少收获。一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是泛泛而读,只看一些精彩的故事,作者采用的写作手法,要表达的感情也不作深入了解,完之后就忘记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当下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第一,教学目标不清晰,没有层次区分,全部学生都是一个教学目标,这种情况下,成绩好的学生没有提高,成绩差的听不懂。 第二,教学方法单一,很多教师都采取讲授法,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造成学习兴趣低下。 第三,学生课外阅读量少。其原因是,首先,现在很多初中生都有手机,学生上网聊天玩游戏占用了学生的很多课余时间,相对纸质的书,学生更喜欢手机等移动传媒工具带来的视听效果。其次,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考试分数更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按照考试的阅读理解题来给学生上课,课余还要做各种阅读理解的辅导书,使阅读变成一种考试训练。 二,提高中学生阅读教学的策略 在课上,我们要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设立有吸引力的阅读教学情境,提高他们的兴趣。可以在阅读前提一些有趣的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课文,主动带着问题去学习。 如学习人教七年级下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课时,可以先从课文标题进行提问:叶圣陶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上提问:讲了叶圣陶待人和文风的哪些事?从课文的写作技巧方面提问:从题目的关键词“叶圣陶"了解到该文是描写人的文章,主要人物是“叶圣陶",那么张中行是用哪些语言来描述叶圣陶的?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研究》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研究》 阶段性总结 加格达奇区教育科学研究杨淑丽 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如不打破以往常规的、单调、固定的教学模式,就会依旧是一堂机械而单调,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造成学生心理上厌倦情绪,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想要扭转这种局面,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是一个好方法。 情境教学随着改革大潮进入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在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能大大的改变课堂教学单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语文课 堂教学的生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为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同时通过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方式,从而发挥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能力。 2、实际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将会探索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方法,找到使课堂教学生动起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切入点,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及应用价值。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推广,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同时也为当地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情境教育与情境教学,情境教学的创设从语文情境教学开始,已有几十年的历程。在世纪大转折的时期,国际基础教育发生了课程理念与实践的大震荡、大变革。其基本走向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加强课程的综合,注重文理渗透、学科统整;促进课程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与沟通;推动课程建设的多样化、个性化,以适应学生的选择需要;改变课程开发与管理过于集中的政策,鼓励教师广泛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我国为广泛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倡导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史料教学的观点很早就提出了,新课改以来,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和在试题中的出现率就更多了。那么,中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诠释历史的能力、历史思维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处理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材料 新课改形势下,连云港历史中考试题的历史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大量使用了文字材料、历史表格材料和图表材料。题目设问角度灵活、能力层次分明、答案简单浓缩,有效地考查了考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历史考试的进步中,因为历史学科的学习很容易陷入空洞的说教和纯粹知识记忆中,试题中大量材料的引入,使历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的传统模式,即“贝多芬(背多分)”,也摆脱了过去死抠教材命题的困境。 因此,对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既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内容。如何突出这一重点,突破这一难点,如何利用好历史教材中提供的各种材料组织教学,使教学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是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被使用的历史资料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来自于教科书,另一种来自教科书以外各种原始资料历史典籍、历史书籍。历史材料包括文献典籍、图表、实物图片、笔记碑文、考古资料、影视等。 历史教科书中提供的历史资料是历史教学的主要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历史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有文字、图表、地图等,这是历史教科书的一大进步。教科书提供的资料一般是与教科书内容紧密联系的原始资料。例如,八年级上册《近代工业的兴起》这一课有这样一段材料: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引自李鸿章。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对自己兴办洋务的一番感叹。正文只是提到洋务运动的目的口号措施及评价,而这段材料却是对正文的阐释和补充,教学中如果重视了这些,会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裨益。 原始材料又分为两种:一是最权威和最科学的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当事者的第一手资料;二是所能看到的相关历史事件最早、较早的记录。一般说来这些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被直接利用,可加强教学的科学性。如:在讲《辛亥革命》这课时,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只是简单的一句话,教师可适当补充《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一些原始条款。 第十九条十一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二十二条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实施。 第二十三条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覆议。但参议院对于覆议事件,如有到会参议员三分之二以上仍执前议时,仍照第二十二条办理。 通过补充的材料使学生了解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第一手材料,学生对这个约法的性质也就有更深的理解。那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历史材料呢? 首先,读懂材料,逐步分析。在材料的运用中首先要通读材料,从整体上把握,对于不能理解的句子,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逐句过关。如,八年级上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课中有这么一段材料: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视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引自陈天华的《猛回头》。接下来这样设问:说一说这是学过的哪一幅图描绘的情况?它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一种社会状况?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守土长官”是在哪一条约签订后?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社

历史教学期刊汇总

1.《历史教学》 半月刊,每半个月发行一期。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注重史学研究(高校版),另一个是注重教学研究(中学版)。在每期期刊封面的左上角会注明。一般的规律是上半月针对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文章多来源自中学老师;下半月针对史学研究,文章多来源自大学老师。 高校版(注重史学研究)为高等院校历史教学服务,刊发具有原创性的专题学术论文,以及反映高校历史教学改革的文章。专题研究主要栏目有:特约专稿、史学理论、中国史研究、世界史研究、党史研究等。教学研究主要栏目有:高校教材研究、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教学研究、教育改革经验、教学思想理论等。其他还有读史札记、考证、学术动态、史学评论等。面向高等院校文科师生及社科类科研机构。 中学版(注重教学研究)主要栏目有:专题讨论、教法探讨、讲经说法、听课随笔、资源共享、案例分析、备课笔记、关注高考、质疑教材、进修资料、新书评价等。在注重中等历史教育研究的同时,密切配合新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2.《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是国内中学历史教学圈内公认的四大学术刊物之一。是一份面向广大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历史杂志,该期刊主要反映中学历史教学与高考的最新动态。 本刊目前共设有8个栏目: 学术茶座:约请专家解答中学老师提出的疑问,或就某一问题展开讲座。 高中新课程探索:及时反映高中课程改革的动向,探讨课改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研究:中学历史老师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 教材分析: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与整理。 高考研究与试题集锦:高考动向及复习指导。 初中园地: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与教材分析。

历史百花园:对教材历史知识的引申和扩充。 图说历史:对与中学历史教学有关的历史图片、漫画等所作的探讨和说明,包括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手工制作。 3.《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直属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是江苏省唯一针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杂志。本刊在华东地区及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多年来办刊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栏目主要有:新课程研究、高考研究、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教学参考、课程实验等。 4.《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历史教育教学类期刊。 期刊的主要板块有以下几个: 环境与课程板块:本板块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在于对中学来说,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历史知识才是好的有价值的课程知识,究竟怎样实施课程才能把历史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内容包括: (1)专家视点:反映专家(名师)对历史教育的独特认识和建树,可以是专家(名师)自己的笔谈,也可以是访谈录等其他形式。 (2)课程论·教学论:对历史课程和教学进行价值观和方法论思考。 (3)公民守望:本栏目的宗旨正是要在信念层面对人性和人文进行历史考察,探讨古今中外人类共守的、必须守住的、不能动摇的信念,反思历史上的人是怎么做的,我们又是怎么做的。 (4)思想之旅:刊登对中学历史教育改革颇具思想启迪意义的佳作。 (5)焦点观察:用调查报告、座谈会纪要等多种形式,聚焦历史教育的重大热点问题。 (6)他山之石:介绍外国先进的历史教育理论与成功的实践经验事例。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06年推行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教学有了较大的改变。《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明:要遵循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中学历史教科书大量引进各种各样的史料,这些史料也集中在教材的重点、难点之处。新高考也日益重视历史“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材料题中更多地贯彻了考查能力的原则,在强调考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着重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学习潜力,特别是学生运用历史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一、高中历史课程史料教学的意义 (一)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物、论之有据,就要依赖史料。史料是指在人类的长期实践活动中积累下来的各种具有历史价值的实物、文字资料,一般包括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等三类,它具有详细、丰富、系统完整的特点,是我们了解真实历史和教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历史的真实是蕴涵在庞杂繁多的史料当中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大量的史料作为媒介,正如梁启超所说:“举凡人类纪录,无不纳之于史。” 充分结合课本提供的史料以及一切能用的课外知识服务于课堂,通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重现历史情境,学生能够感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受历史的真实,激发起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历史探究能力 师生应该认识到史料绝不限于历史教科书,史料是丰富多样的。历史课程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地理、经济等多学科内容,高中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不丰富,知识储备有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欠佳,但同时,他们有积极参与学习、探究历史事件的热情。史料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向学生提供了进行学习上创新的机会,对以往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探究;使他们在研习的过程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得以开发出来,发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对书本的观点有更为具体和深刻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 (三)弥补教材不足,拓展思维空间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因此,如何激发孩子读书的热情,成了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话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万字,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益被广大老师所认识和接受。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难: 1.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个好成绩,语文老师已经习惯了教语文就仅仅教语文教材,一学期下来就让学生学了二三十篇课文,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将这些课文嚼得烂、嚼得透。家长也认为,学习就是学习教材,与教材有关的书,不惜千金也要买,与教材无关的书,一本也不要。这样一来,学生的所得十分有限。 2.学生课外阅读缺少指导。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我们老师更多的只是布置,缺乏具体的指导,没有系统、科学、理性的思考(每个年级每个学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究竟适合读哪些好书,读书后如何进行信息反馈),又没有尝试有效、多元、丰富的阅读推广办法,真正能养成自觉阅读习惯的儿童是不多的。 3.课堂内外阅读脱节。课堂教学与孩子们课外阅读经常是两张皮,没有做到有效的衔接,学生课内所习得的阅读方法,未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而且课内所阅读的课文也是零散的,缺乏整合。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组单元的,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往往选编了五篇课文。其课程编排的特点是注意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每组课文之前,都设立了单元“导读”,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重点,使师生在教、学之前对整组教材有一个总体了解,这为开展群文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很多老师仍然一篇课文一篇课文教,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学生乏味,效率低下。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希冀通过研究,为教师的群文阅读教学找到理论依据,为语文教学开展群文阅读提供一种新模式,真正让学生增加阅读量,并从阅读中学会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概念的界定 1.群文:所谓“群”,就是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组文章。 2.群文阅读:指在一节课里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阅读。 3.群文阅读教学:即在一节课里,教师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进行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4.单元教学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以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主题单元课文为载

中学语文情境教学研究

《中学语文情境教学研究》课题论证与实施方案 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时间: 2009-12-17 7:12:00 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地入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它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学生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创新的主要手段。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06年5月——2007年5月)在分析、总结“十五”课题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理论支撑。构思、规划、制订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组建实验组织机构,建立课题管理制度,组织参与本研究的教师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学习课题研究方案,明确本研究的意义及做法。通过外出参看取经,邀请县教科室、教研室专家来校指导,举办理论讲座等形式完成本课题的理论支撑和论证工作。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7年6月——2008年5月)结合全校开展的本课题研究实际,通过公开课、展示课、评价课等形式,达成情境教学模式的初步建立,邀请县教科室、教研室对情境教学模式的阶段性作出研究评估。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建立子课题组,使实验教师能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进行有侧重点的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级的研讨活动(包括公开课、评课、实验论文交流、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加强实验教师的总结和交流研讨,为下一步实验提供范例和有效的经验。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08年6月——2010年10月)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该课题研究的认识成果和操作成果,同时就该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及推广宣传,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并进行成果鉴定。采用统计、比较等方法进行各学科教学质量的对比;学生素质的评估。邀请县专家进行学校课堂教学效果的专项评估。整理课题实验过程中的各种资料,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取得的经验,整理编印相应的结题报告和论文集。 六、课题的管理。 1、组织保证。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做到认识统一、责任明确、目标一致、团结协作。 2、制度保证。学校已经制订课题管理条例,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使课题研究制度化、规范化。运用激励机制,重奖科研成果。 3、经费保证。学校设立专项课题研究经费,课题组所有成员通过多投稿自筹经费,确保课

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愈益突出重要,可以说史料已日益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2003年新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史料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建议。课题组根据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现状,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方式、史料的定义、分类、史料教学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设计。调查对象为本校的老师和部分校外历史老师及高二、高三80名文科学生。通过调查发现,许多老师和学生对史料及史料教学与学习的相关知识仍相当缺乏,没有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对史料案例研究更缺乏分析研究。这种状况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下面是对调查问卷及调查结果作一简要的描述与分析。 1.您认为“史料”这一概念应定义为:(选项及调查结果如下。下同) A.与历史学习有关的一切资料:26% B.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35% C.人类社会发展中保留下来的文献材料:39% 关于“史料”学界一般认为,史料“亦即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从调查结果来看,许多教师和学生不是扩大(选择A项)便是缩小了(选择C项)“史料”这一概念的内涵。这表明,许多教师和学生至今仍不清楚“史料”这一概念的准确含义,因而也就很难在实践中开展全面、完整的史料教学。 2.您在选择史料时首先考虑的是: A.史料是否真实:20% B.史料是否有趣:10% C.史料能否充分论证教科书上的某个结论:70% 从调查结果来看,认为应首先考虑史料是否真实的只有20%,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关注的只是史料本身某方面的功能——是否有趣,是否能证明某个结论。这说明在利用史料时,功心过强,值得注意。 3.您主要从哪些地方获取文献史料?(可多选) A.教学参考书:77% B.互联网:62% C.学校图书馆:45% D.其它:29% 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获取史料的最主要来源为教学参考书。这一结果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参考书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教师宏观的课程资源的概念的缺失。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应与中学特殊的条件与环境——图书及设备等的不足、升学压力等直接相关。 4.您在课堂上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A.主要是以讲为主的方法:40% B.指导学生进行自学:8% C.设计问题情境,师生共同进行探究:52%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报 告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一、开题会议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后,在县教研室、学校聂校长及各领导的悉心指导下,由李xx老师负责召开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开题会。通过开题会议使课题小组成员明确了课题提出的意义,确立了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基础,明确了通过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从教师教的角度以XX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为基准,通过边研究边实践的方式研究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优化,物理课堂中的实验活动的原则和切入点,物理实验课堂的组织与实施具体方式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物理学之美,体验实验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不折不绕敢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合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交流合作,共同提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物理学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体会用物理学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意识;从课程的角度来说,通过课题研究丰富校本教材。

通过开题会议,确定了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1.进一步促使教师观念的变化,提高对物理实验重要性的认识;2.改变目前实验教学的开展方式,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3.形成初中物理实验有效开展的策略。 明确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措施,并进行人员的分工,明确责职: 1.课题研究负责人:李xx 2.理论研究负责人:苏xx、孟xx 3.实践研究负责人:李xx 4.课题实验管理负责人:陈xx 二、研究过程 时间规划:本课题总体时间约为1年 研究步骤和措施 1.课题研究的准备 全体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中外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资料,每个成员都花较长时间系统学习这些理论及资料,摘录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清除认识误区。增强了对搞好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讨论方案的概念界定,内容,实质,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根据方案的要求进行小范围试点,论证方案的可行性,积累经验,掌握基本的数据信息。 课题组成员及全体物理教师集中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并由负责理论研究的老师苏xx和孟xx进行撰写理论研究的成果,以指导我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