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四上第三单元教案

四上第三单元教案

四上第三单元教案
四上第三单元教案

11 手术台就是阵地

课前预习:

1、认真读课文,并圈出生字,标上音节,再自己拼读几遍,把生字牢牢记住。

2、查字典理解词语。

气势汹汹——

敏捷——

争分夺秒——

3、朗读课文,想一想:白求恩大夫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教学目标:

1. 了解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坚持为八路军伤员做手术始动人事

迹 , 深切感受并学习白求恩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对工作极端负责的高贵品质。

2. 有感情朗读课文 , 背诵课文第 2、3 节。

3. 理解句子的意思 , 并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4. 能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按照要求完成填表。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章对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了解白求恩同志的动人事迹,体会白求恩同志那种对工作极端负责的品质。

教学准备:

教师:关于白求恩的资料,课件。

学生:常规预习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准“大夫、淹没、镊子”等词语;体会“陆续”、“连续”、“继续”的不同意思,并练习正确运用;了解反问句加强语气的作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白求恩在不同情况下手术台时的表现,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 出示课题 , 指名读课题。

2. 读了课题后 , 同学们想要从课文中了解哪些内容 ?

( 学生可能提出问题:“手术台”指什么?“阵地”指什么?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是在什么倩况下说这句话的?)

3. 过渡:让我们带着问题,读读课文。

二、初悟课文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 自学字词 , 口头完成填空。

[ 出示填空 ]

年 , 著名的战斗打响了。在 , 正在。他已经没有休息了。战斗越来越激烈,师卫生部长恳求他撤离,可他认为不肯离开,继续o 他一连工作了, 直到战斗结束。

2. 交流填空。教师简介资料:“齐会战斗”、“白求恩”。。

3. 读了课文,白求恩大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 简单说说理由。

三、再悟课文

1. 过渡:白求恩大夫的事迹十分惑人 , 课文 2-4 节详细记叙了他不愿撤离前线 ,冒着生命危险为伤员做手术的情景。下面我们着重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2. 请同学们边默读课文 2-4 节 , 边思考“白求恩在怎样的情况下坚持动手术 ? 他是怎么表现的?”划出文中有关的语句读一读。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板书:情况表现

3. 交流讨论,教师适时归纳点拨,同时进行朗读指导。

(1) 当时情况主要抓住三方商,着重进行朗读指导:

①白求恩身体十分劳累,已经两天两夜没有休息,眼睛里布满了红丝。朗读时注意童读“两天两夜”、“布满红丝”。

(1)三次环境描写。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前后 3 次环境描写,真切体会当时战斗形势紧张,一次比一次危急——炮弹数量在增加,持续时间在延长,爆炸范围在扩大,方位距离在缩短……。指导有感情朗读,要读出当时的形势紧张、危急,让人犹如身临其境。小组读,齐读。

(2)学习描写“白求恩的表现”的句子

白求恩大夫的表现又是如何呢?

A 第二节:

白求恩身体十分劳累,已经两天两夜没有休息,眼睛里布满了红丝。朗读时注意童读“两天两夜”、“布满红丝”。

抓住“镇定”“敏捷”、“扔”等关键词理解这些句子告诉我们白球儿女做手术费城熟练,在危急时刻他十分镇定。指导朗读

人物的品质是通过他的具体言行来表现的

可联系上文 , 在身体疲劳、战斗紧张的情况下 ,“镇定”更突出了白求恩沉着不慌张 :“敏捷”写出了白求恩做手术非常熟练 , 突出了他的镇定;“扔”有一定力度,比“放”花力气 , 表露了他做完手术的宽慰、轻松的心情。

读了这一小节,我们了解了白求恩大夫工作非常负责

板书:对工作极端负责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继续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意思。

2、通过学习,感受白求恩大夫作为一位国际友人舍身忘我的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再悟课文

1、第三节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白求恩大夫对师卫生部长的 2 次对话。

师卫生部长请求自求恩撤离

a. 体会“沉思”,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情况 , 思考他可能会沉思些什么 ? 指导朗读,要读出他下定决心,坚决的语气。个别读 , 齐读。

b. 理解白求恩不肯离开手术台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 , 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 , 我怎么能离开手术台呢 ?”这句句子是什么意思 ? 为什么不用陈述句来表达呢 ? 为什么把手术台比作阵地 ? 自己试着读一读 , 比一比 , 帮助学生体会反问句的作用——加强了语气 , 突出自求恩坚守手术台的态度是明朗的、坚决的;他对工作是极端负责的。 ) 指导朗读 F 齐渎。

c. 理解白求恩为什么说自己不是客人。 (引导学生体会“是……不是……”这句选择句的作用。进一步强调了白求恩大夫不愿撤离的原因。)指名读,小组读。

板书:国际主义精神

d.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白求恩和师卫生部长的 2 次对话 , 注意读出自求恩坚决不离开的语气。

③第 4 节抓住关键谓“争分夺秒”、“做了一个又一个”。

你觉得白求恩大夫是个怎么样的人?

2、小结:我们通过了“划句子、找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理解了句子的含义。下面我们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词,组成通顺的句子,用概括的语言完成课后填表练习。

二、积累拓展

1. 学了课文 , 我们深切感受到自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的品质和国际主义精神。让我们有感情地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任意挑选第 2 节或第 3 节中最喜欢的一节试着背一背。自由读背。

2. 齐会战斗结束了,如果你是曾经受过白求恩大夫医治的伤员 , 当你再次见到他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

自由准备后 , 交流评议。

3. 课后延伸 : 可以查阅有关介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事迹的书籍、图片或电影。

课后作业:

1、选词填空。

陆续继续连续

⑴白求恩大夫已经在手术台上()工作了三天三夜。

⑵早晨,同学们都()来上学了。

⑶夜已经很深了,周总理喝了一小杯茶又()开始工作了。

激烈热烈剧烈

⑴一场精彩的马戏表演让台上的观众情不自禁地()鼓掌。

⑵()的齐会战斗打响了,八路军战士消灭日寇500多人。

⑶李老师讲课时,忽然()地咳嗽起来,他一边掏出手帕捂住嘴唇,一边对同学们说:“请原谅。”

2、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在危急时刻,我们共产党员怎么能撤离呢?

在危急时刻,我们共产党员不能撤离。

⑴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手术台呢?

⑵作为一名少先队员,难道我能在困难面前退缩吗?

板书设计:

手术台就是阵地

情况对工作极端负责

白求恩大夫品质

表现国际主义精神

12“走”完长征的婴儿

课前作业

1.圈生字,标音节,自学生字,并给下面的加点字标上音节。

()()()()()()

湘鄂.川黔.围剿.箩筐.襁.褓.

2.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围剿——严峻——

奄奄一息——跋涉——

3.把词语补充完整。

千真万()长途()涉风雪交()围追堵()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课题中的“走”为什么加上双引号?

教学目标:

1、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围剿”、“奄奄一息”、“衣衫褴褛”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3、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注意人称的变化。

2、理解课文最后一节,知道“走”、“精神财富”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关于长征的一些资料课件

学生:常规预习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准多音字“落、葬、着”的字音,并读准“湘鄂川黔、围剿、襁褓、衣衫褴褛”等词语。理解“围剿”、“奄奄一息”、“衣衫褴褛”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长征

1、出示课题,指名读。

2、对课题质疑:什么是长征?这里的“婴儿”指谁?婴儿怎么能“走”?……

3、初读课文,解决部分问题。

(1)了解长征。

①读课文,说说你对长征有了哪些了解。(引导学生重点从课文的第一、二节中找到相关的内容,

说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什么时候开始长征,从哪里出发等。)

②交流,出示:1935年11月19日

反击“围剿”、保存实力、北上抗日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陕北

#学习“剿”,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围剿”。:包围起来剿灭

#看地图,知道湘鄂川黔的地理位置。

③根据提示说几句话,介绍一下贺龙率领的这支红军部队的长征。

(2)文中的婴儿就是——贺捷生,贺龙元帅的女儿。当时她还只是个襁褓中的婴儿。理解“襁褓”。

4、过渡:一个不满一岁的婴儿竟然也“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最后到达了陕北,这真是一个奇迹。

那么她是怎么“走”完长征路的呢?我们来读读她说的话。

二、整体感知,了解写作方法

1、指名分节读第2—6节,读准:一步不落、着落、衣衫褴褛。

2、说说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1)用第一人称“我”来写,这是自述。

(2)第2-6节每一节都有前引号,第6节后有后引号,这是引用主人公的话来写。

三、深入学习,概括长征途中的事件

1、默读第2—6节,思考:贺捷生讲述了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写的。

2、学习第2、3节,指导概括。

(1)自由轻声读这两小节,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当时的情况和结果。

(2)交流。

1935年11月19日,刚刚出生18天的“我”被母亲背在身上,随部队开始长征。

(因为主要是讲“我”的事,所以引导学生用被字句来讲。“我”指贺捷生,要加引号,概括时也可以用第三人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长征途中的三件事,练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课题的意思,体会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

教学过程:

一、继续深入学习,概括长征途中的事件

1、学习第4节,组内概括。

(1)读第4节,根据提示,小组内概括第二件事。

过封锁线时,。

(2)交流。

(3)比较:过封锁线时,为了不暴露部队,“我”被妈妈捂住头,险些丢了命。

过封锁线时,“我”被妈妈捂住头,险些丢了命。

哪一句话意思概括更清楚?为什么?(指导学生概括时要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读第5、6节,根据提示,选择其中一件事概括。

突围时,。

过草地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流。

(1)突围时,“我”被父亲颠落在路边,幸亏被老乡捡到,才回到父母的怀抱。

比较“丢”和“颠落”。(结合“一路冲杀”体会用“颠落”一词的准确性。)

(2)过草地时,“我”奄奄一息,大人为“我”准备了棺材——一块白布,但“我”的生命力强得出奇,终于走出了草地。

联系上下文理解“奄奄一息”。

4、现在你就是贺捷生,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把四件事连起来说一说。

二、再读课文,理解最后一节

1、再读课文,感受长征的艰难。

(1)引读第3节。(突出了:一是敌人很疯狂,而是环境恶劣)

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天上有——敌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然而阻碍红军的不只是敌人,还有更恶劣的自然环境。当时正值——寒冬季节,风雪交加,红军面对的困难无法想象。

(2)看录像,了解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

师:凭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陕北,长征取得了胜利。

2、说说长征精神是怎样的精神。

学生交流。

师小结:贺捷生奶奶认为这些精神就是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板书: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3、读最后一节,说说“走”的含义。

“走”是父母亲抱着她走完长征之路的。

长征时的贺捷生只是一个未满周岁的婴儿,父母亲抱着她走完长征路。她同样经受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父辈们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一直激励着贺捷生。

三、拓展练习

贺捷生奶奶的“长征”经历,充满了传奇,更充满了艰辛,选你印象最深的内容说给你的伙伴

或家人听,注意人称的变化。

课后作业:

1、形近字组词。

憋()俊()拔()捷()

弊()峻()跋()睫()

2、照样子,写词语。

例:(奄奄)一息

()不舍()生机()欲动()得意3、用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1)()我是个婴儿,()我还是“走”完了长征。

(2)()我病饿交加,奄奄一息,()连哭的力气也没有了。

(3)()当时前方报捷,后方报喜,()“捷生”的名字就这样产生了。

4、文中“衣衫褴褛”是描写人物的词,请再写4个这样的词。

5、为什么说这段经历会成为贺捷生奶奶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板书设计:

12“走”完长征的婴儿

(经历)

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13、狼牙山五壮士(自行备课)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理解“壮士、热血沸腾、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能在提示下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背诵课文的第二小节。

3、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壮士、热血沸腾、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

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常规预习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理解“壮士、歼灭、痛击、居高临下”等词语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品词读句,体会人物品质。

3、通过关注课题,学习概括段意的方法。

4、通过学习、感受五壮士的壮举,体会他们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关注课题,学习概括段意的方法。

2、通过学习、感受五壮士的壮举,体会他们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涌现了千千万个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狼牙山区的一个真实故事。

2、板书课题(指导“壮”的书写。)

①分析课题:地点、人物

师:从课题上你了解了什么?(事情发生的地点和人物)

红色字板书:(地点)(人物)

②理解“壮士”(豪壮而勇敢的人)

师:壮士是怎样的人?生回答。师:他们的举动非同寻常,异常豪迈,令人佩服。

③指名读课题,读出豪壮和勇敢。齐读课题。

④出示五壮士名字,指导读好。

师:文中是指谁?预习过课文了,说说看。交流出示。指名读正确。他们是五位壮士啊,让我们怀着豪壮之情来读好他们的名字。他们就是文中说到的六班的五个战士。

二、整体感知

1、根据称呼划分文章内容。

1-2小节——战士

3-9小节——壮士

师:文章从哪儿开始称这五位战士为“壮士”的呢?板书“壮士”。自己轻声地读读课文,找找看?生:第3小节。师:原来课文从第3小节开始,一直到第9小节,称他们为“壮士”。板书:(3-9) 2、出示句子:五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

师:课文第3小节的开头这样写道,出示。那么他们到底接受了什么任务?又是怎样完成的呢?文章第1、2小节做了介绍。

三、学习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接受任务

1、指名读课文第1小节,思考:他们接受了什么任务,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板书:接受任务

师:我请一个同学来读第1小节,其他同学听他读正确了没有,想一想他们接受了什么任务,用简练的语言来说一说。

2、随机出示:1941年秋,日寇进犯狼牙山,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的任务。

预设1:生回答:他们接受的任务是: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或者他们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的任务(即生找到了任务。)师:你找到了他们的任务,也读懂了第一小节最主要的内容。预设2,生回答:七连决定向龙王庙一带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的任务交给了六班。(即读句子)。师:你说的有点繁琐,直接说,他们接受了什么任务?转至预设1.

3、分析概括句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任务的内容

师:课后对这节内容做了这样的概括,出示课后概括句。自己读读看,它说到了哪些方面?生:时间、人物、地点、任务的内容。师:他们接受的任务就是整件事情的起因。

4、师总结:一般叙事写人的文章,在开头都会交代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一起读读这句话。

*第二部分:痛击敌人

1、自读第2小节,思考:他们是怎样完成任务的?找找句子。

师:他们是怎样完成任务的呢?同学们自己读读第2小节,找找看哪一句话概括地写了这个内容。(预设1:生找到第1句话“为了拖住敌人……引上狼牙山。”师:一起读读这句话。用更简洁的语言来说他们是怎样完成任务的?直接说五战士一边……一边……?生:五战士一边痛击敌人,一边

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师:这就是第2小节的主要内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句。师:发现了吗?我们在概括的时候,关注了课题中的地点和人物,把主要意思说清楚了。在接下来其他段落的概括中也要关注课题中的地点和人物。理解“痛击”,痛击就是?——狠狠地打击。

预设2:生找到第2句话“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打下去。”师:“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可以用第1句话中的哪个词?生:痛击。师:痛击就是——?生:狠狠地打击。师:除了痛击敌人,还做了什么?生:还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师:那你觉得哪句话更为合适?生:第1句话。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转至预设1.)

4、随机出示五战士的具体表现。

(1)找五战士具体表现的句子,交流、指名读,正音:掷、抡

师:那五战士是怎样痛击敌人的,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交流。其他同学认真听,想一想他找对了没有,有没有读正确?生评价。随机正音:掷、抡

(1)概括地说说五壮士分别干什么?

班长马宝玉指挥战斗,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战士宋学义掷一颗手榴弹就把胳膊抡一圈儿,胡德林和胡福才瞄准敌人射击。

师:这是五位战士的具体表现。那现在能不能简要地说说他们各自的表现?用上“谁干什么”试试看。随机交流出示。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部分概括的内容。

(2)比较概括句与课文句,随机谈感受,指导朗读。

出示:班长马宝玉指挥战斗,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战士宋学义掷一颗手榴弹就把胳膊抡一圈儿,胡德林和胡福才瞄准敌人射击。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不同的内容泛红)

师:可以这样概括的来说他们的表现,可是书上的描写非常具体。(出示),那请你读一读,尤其是红色的部分,这样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什么?

①班长马宝玉:抓住“沉着、才”,体会班长是一位有战斗经验的人,敌人离得越近,他们的危险

就越大,但是能够打死更多的敌人。

②副班长葛振林:通过动作描写以及作者的想象,体会到他对敌人的满腔怒火。

③战士宋学义:抓住动作,体会想把炸弹扔得更远,炸死更多敌人。

④胡德林和胡福才:抓住神态“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体会小战士作战的认真、集中注意

力,不想放过任何一个敌人。

预设1:生说到从这些部分让我感受到五个战士……师:你说到了这段话给你的整体感受,能选择一个人物来说说吗?

预设2:生如果没有根据红色的部分谈感受,例如生说:我从“打一枪就大吼一声”感受到他对敌人是充满了仇恨的。师:你关注到了副班长的动作,除了动作,作者还通过后面的想象同样表达了他满腔的怒火。指名读。

例如生:我从“掷一颗手榴弹就把胳膊抡一圈儿”感受到宋学义想把手榴弹扔得更远。师:对呀,把胳膊抡一圈儿,就是为了使出——浑身的力气,这样就能把手榴弹仍得更——远,炸死更多的——敌人。指名读。

5、师总结:作者通过描写五战士的动作、神态以及作者的想象,把他们痛击敌人的表现写具体了。(板书:痛击敌人)

师:我们连起来把描写他们的句子读好。

*第三部分:引上绝路

出示句子:五位壮士胜利的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师读。为什么从这里开始作者又称他们为“壮士”了呢?课文3—9小节就介绍了这部分内容。

1、自读第3小节,尝试概括内容。

(1)生概括,出示概括句

师:自己读读第3小节,能不能还是关注课题中的地点和人物,简要地说说这节的内容。

预设1、生说到了两条路。师:在他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五壮士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安全地撤退,而对于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来说,却很危险,容易被暴露。另一条通向——三面悬崖的莲花瓣、棋盘陀顶峰。你读懂这句话的意思了吗?生交流。师:是啊,走上这条路,对于五壮士来说就是选择了死亡,怪不得文中说这是一条——绝路。但他们最终的选择就是这条——绝路。那么刚才的概括可以更简洁一些,直接说成五壮士决定怎么做?生:五壮士选择了绝路。师:也就是五壮士把敌人引上绝路。板书:引上绝路。加上一个原因,更加完整。生交流。出示句子。齐读。

预设2:生:五壮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板书:引上绝路。师:绝路就是——死路。文中是指?泛红,生:通向三面悬崖的莲花瓣、棋盘陀顶峰。这句话的意思你能读懂吗?生交流。师:是啊,走上这条路,对于五壮士来说就是选择了死亡,怪不得文中说这是一条——绝路。还有其他的选择吗?生交流泛红第一条路。师引读:走这条路,五壮士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师:他们就安全了。可是——敌人跟在身后,容易——暴露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师:能走吗?生:不能。师:那我们已经知道了他们为什么选择第二条绝路。给刚才的概括加上一个原因,就更加完整了。生交流。出示句子,齐读。

预设3:生:五壮士把敌人引上莲花瓣、棋盘陀顶峰。师:这就是文中说的第二条路。泛红第二条路。师引读,这条路通向——三面悬崖的莲花瓣、棋盘陀顶峰。这句话的意思你能读懂吗?生交流。师:是啊,走上这条路,对于五壮士来说就是选择了死亡,怪不得文中说这是一条——绝路。师:那刚才的概括更简洁一些,直接说成五壮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指名说。板书:引上绝路。还有其他的选择吗?生交流泛红第一条路。师引读:走这条路,五壮士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师:他们就安全了。可是——敌人跟在身后,容易——暴露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师:能走吗?生:不能。师:那我们已经知道了他们为什么选择第二条绝路。给刚才的概括加上一个原因,就更加完整

了。生交流。出示句子,齐读。

(2)师总结概括的方法,点出“壮举”。

师总结:在概括这节内容时,同样关注了课题中的人物和地点。同学们,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五壮士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毅然地选择了这条绝路,这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这就是壮举。

2、指导朗读句子。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紧跟在班长后面。

他们当时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出示句子。自己读一读,想想该怎么读?生自读。谁来读描写班长的句子?师生评价。读好“走!”的毫不犹豫、斩钉截铁。

看到班长如此的坚决,战士们——引读。(指导“紧跟”读得快一些。)师:跟得那么紧,一个也不落下,能不能读得快一点?指名读小句“紧跟在班长后面”。齐读。第二次引读:他们明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也就是把自己带上绝路,但他们依然——引读。

师:多么可敬的壮士,面对生死抉择,毅然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却留给了自己。让我们怀着对他们的敬意,再来读好这两句话。

*第四部分:英勇歼敌

过渡:把敌人引上绝路的五壮士,接下来又有怎样的壮举呢?

1、出示课后概括句,理解“歼敌”

课后用1句话做了概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句子。师:这句话也是关注课题中地点和人物两个方面来概括的,泛红“狼牙山、五壮士”,你觉得老师在板书上可以写成什么呀?——英勇歼敌。板书。“歼敌”就是——消灭敌人。

2、师生配合读4、5小节。师读敌人,生读壮士。正音:“磨盘”、“雹子”。

师:我们一起配合读读4、5小节。你们读读五位壮士的表现,老师读描写敌人的句子。在读之前,先来读正确这两个词:“磨盘”、“雹子”。指名读,齐读。接下来自己先准备一下,看看你要读哪些,不要读错了。(看书读)

3、体会“壮举”,遇到了什么困难?

师:通过朗读,我们初步感受了五壮士是如何一步一步把敌人引上顶峰,又是如何居高临下,英勇歼敌的。理解词“居高临下”,五壮士占据有利地形,继续向敌人射击,他们在歼敌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1)理解词“居高临下”。关键字:临

(2)读读4、5小节,想一想。

(3)生交流,齐读描写敌人的句子:班长负伤;子弹打完了,只剩一枚手榴弹;敌人多。

预设1:生说到:敌人多。师:你关注到了刚才陈老师读的句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预设2、生说

不到敌人多,出示刚才陈老师读的句子。读读刚才陈老师读的句子,尤其是关注这些红色的字词,你发现他们还遇到了什么困难?——敌人多。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看时间,随机读)。

师总结:据当时资料记载,扑上狼牙山的敌人大约有三四千人,敌人一批又一批,一群又一群,轮番向五位壮士发起进攻,真是寡不敌众。

结束语

师:就在这样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他们的壮举又表现在哪里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板书: (地点)(人物)

13 狼牙山五壮士

引上绝路

痛击敌人

接受任务

第二课时(借鉴)

教学目标:

1、通过想像、感悟、朗读,继续感受五壮士的壮举,体会他们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2、学习根据各段的段意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学习根据各段的段意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继续学习英勇歼敌部分

1、上节课,我们在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时,关注了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1941年秋,日寇进犯狼牙山,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的任务。

2、在概括2、

3、4部分,也就是事情的经过的时候,我们关注的是课题中的地点和人物,把五壮士在狼牙山打日寇的表现说清楚了。。再来读一读。

出示:

五个战士一边痛击敌人,一边把敌人引上狼牙山。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五位壮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

3、刚才,通过对第4部分,也就是

4、5小节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五位壮士在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回忆一下,都有哪些困难呢?

预设:班长受伤、还剩最后一颗子弹、敌人很多

4、面对重重的困难,五位壮士是怎样做的呢?

(1)读读这些句子,谁来说?用石头砸、把最后一枚手榴弹掷向敌群。(没有子弹,就用石头砸;就算只剩下最后一颗手榴弹,也要把它发挥到最大的作用。)

(2)指导朗读。

师:看来,五壮士从没放弃过和敌人作斗争。那么,怎么读好这些句子?谁来读第一句话?

师:班长是猛地举起,猛地说明速度(很快),他举起的是一块怎样的石头?——磨盘大的石头。出图(磨盘),这就是磨盘,大不大?——大,这么大的磨盘一定很(重),班长却能一下子举起来,他哪来那么大的力气?(决心、对敌人的仇恨)正是因为班长的内心有着强大的决心,有着对敌人满腔的仇恨,才使得他浑身充满了力量。谁来读读班长的表现?指名1人。(读得好:你不仅把班长的动作读好了(读不出来的,应该说“班长的动作还不够有力”),还把他的语言也读好了,谁再来读班长的话?读得不到位:动作读出来了,语言呢?谁来?)

指名2——3人读班长的话。(评价:声音真响呀!班长是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大声喊的。/你把这个砸字读重了,一定是看到了后面的感叹号!)

师引读“顿时——”,雹子就是冰雹,五壮士砸的石头就像冬天的冰雹一样又多又密,使敌人无法阻挡。谁能把这样的感受带给大家?(你把这个“砸”字读得很重,让我感受到了这个石头是怎么也抵挡不了的,学着他的样子,谁再来读?/我没感觉到无法抵挡!如果把“砸”字读好了,效果就出来了。谁来?)

师:当又一群敌人扑上来时,班长——这些动作是一气呵成的,凝聚了班长浑身的力量和满腔的怒火呀!怎么读?(女生!男生!)

5、师总结:五壮士即使在弹尽、人伤、敌人猖獗的情况下,依然想尽一切办法歼灭敌人,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这就是“壮举”。

二、学习坠身跳崖部分,继续体会英雄气概

1、师:在接下来的6——9小节中,他们又会有怎样的壮举呢?自己读读6——9小节,关注课题中的“地点”和“人物”来概括地说说。

预设:

五壮士跳下悬崖。(说到“跳下深谷”,引说:跳下深谷还可以说是跳下悬崖。/从狼牙山上跳下悬崖,简单地说就是跳下悬崖。)

师:真厉害,你抓住了地点和人物的关系说清楚了这段的内容。那他们是什么时候跳崖的?(胜利完成任务后)

预设:

●胜利完成任务后(你能完整地概括6到9小节的内容吗?谁再来说说看?)指名2生

●敌人又扑上来(敌人扑上来的时候,他们就跳崖了吗?)

●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时候(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了,这说明他们已经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师:谁能完整地概括6到9小节的内容?谁再来说说看?指名2生

预设:

●胜利完成任务后,五位壮士纵身跳下悬崖。

●说不到。师:什么时候,五位壮士在狼牙山干什么?

师:是呀,任务完成后,为了不被敌人抓住,他们纵身跳下了悬崖。(板书:纵身跳崖)

2、引读句子,想像说话

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他们跳崖之前英勇的一幕,引读: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此时此刻,他们会想:。

预设:

我们终于完成了任务。/太好了,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终于顺利地转移了。

师点评:终于不负众望。他们想到的是人民群众,想到的是部队主力,唯独没有想自己。

师:虽然迎接他们的是死亡,但他们毫无畏惧!脸上露出的是(胜利的喜悦)!所以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你就是班长,怎么读?你读?你读?(指名3人)于是他们纵身跳崖。(评价:充满了激情/我感受到了他的喜悦。)

3、播放五壮士跳崖的视频

师:想不想看看当时那壮烈的一幕?

4、看完了视频,让我们通过课文中的语言再来感受一下英雄的壮举吧!相信这次大家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出示齐读: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中国共产党万岁!”

5、师:多么令人震撼的一幕呀!那壮烈豪迈的口号声久久回荡在山谷!作者把两句口号分成两个自然段来写,就是为了突出他们壮烈豪迈的气概。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口号吧!谁来?(指名2生,齐读)

师评价:真豪迈呀!/多么震撼人心的口号呀! /一起来!

师引读:所以作者说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谁再来读最后一节?(指名1人)一个人的声音不够,我们一起读!

6、师总结:现在明白作者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了吧!就是因为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他们不顾自己的安危,毫不犹豫地把敌人引上绝路,之后在弹尽人伤、敌人猖獗的情况下,又想尽一切办法歼灭敌人;最后,胜利完成任务后,为了不被敌人抓住,英勇壮烈地纵身跳崖。(板书:大括号)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一起再来读读这五个壮士的名字!

三、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把课文每部分的内容都概括出来了,请大家看看这些内容和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

1941年秋,日寇进犯狼牙山,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的任务。

五个战士一边痛击敌人,一边把敌人引上狼牙山。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五位壮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

顺利完成任务后,五位壮士五位壮士纵身跳下悬崖。

预设:概括时都关注了课题中的“狼牙山”和“五壮士”。(也就是每部分的概括都把课题中的人物和地点的关系说清楚了。)

2、师:今天我们要尝试着根据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出示:合并成一段)老师把每部分的内容都连起来了,这样行不行呢?自己读一读,有问题吗?

预设:说到句子不连贯(你发现了这个地方不通顺,真好!还有别的问题吗?)

(1)人称重复。

师:人称重复,那怎么改呢?我们可以用“他”或者“他们”代替!

预设:五位壮士重复了,改成“他们”。(所有的五壮士都要改吗?第一个五壮士能不能改?这是第一次称他们为五壮士,是不能改的,后面的可以改成他们。)

师:现在自己再读读最后两句,有问题吗?你怎么改?

预设:两个他们重复了。

(他们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顺利完成任务后,又英勇壮烈地跳下了悬崖。)

师:人称重复的时候,有时候可以用“他”或者“他们”代替,有时候也需要删掉。还有什么地方人称也是重复的?

预设:六班就是由五战士组成的,后面的五战士也要改为他们。

说不到:看看第一段中的“六班”和后面的“五战士”是什么关系?

(2)内容重复

师:除了人称重复外,还有哪里重复呢?怎么改?

预设:

“五位壮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和“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重复了。

师:内容重复的时候,我们要把重复的内容删掉!怎么改?

(说到“在狼牙山顶峰,他们英勇歼敌”,师:已经把句子说通顺了,还可以怎么改,使它更加简洁?如果改成“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绝路),英勇歼敌。”这样是不是更简洁了?)

(3)不连贯

师:现在重复的地方我们都说简洁了,自己再读读看,还有问题吗?

出示:

1941年秋,日寇进犯狼牙山,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的任务。他们一边痛击敌人,一边把敌人引上狼牙山。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顺利完成任务后,他们纵身跳下悬崖。

预设: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之间不连贯。

师:你能不能加入一些内容,使它们之间连贯通顺吗?

△五位壮士准备转移时,为了保护……

△在胜利完成任务后,为了保护……

师:胜利完成掩护任务后,他们准备干什么?(转移)简单地说,就是准备(转移)的时候。

●答不到(师:读读二、三部分,你有发现了吗?读读第三小节的第一句话,想想看这里可以加入什么?)

师:谁来把这两部分的内容连起来说说?指名说。

3、师总结:我们在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时,不能把每部分的主要内容简单地叠加,遇到人称重复时,可以用“他”或者“他们”代替,遇到内容重复,要把它说简洁,遇到不连贯的时候,想想怎样加上一些连接词句,使内容通顺。

4、接下来同桌之间试着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名2——3个人。(在我们大家的帮助下,基本能把内容说通顺了。恭喜你!你已经掌握了我们今天学的概括方法!/真厉害,说的既通顺又简洁。/时间关系,老师就不一个一个请了。)

四、拓展、迁移

1、复习11课中

2、

3、4节的主要内容。

师:我们在概括叙事写人的文章时,注意要把人物的表现说清楚。 11课《手术台就是阵地》也是通过事情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文章,我们也是重点抓住人物的表现来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的。还记得2、3、4小节的内容吗?引说:(出示表格)

当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小庙被烟雾淹没时,白求恩(十分镇静地站在手术台旁给伤员做手术。)

当敌机不断地在上空盘旋,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时,白求恩(认为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不肯离开,继续为伤员做手术。)

当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周围,小庙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时,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

2、读读敌机轰炸的情况,它们都讲到了什么?

预设:炮弹小庙

师:看看炮弹爆炸的地点和小庙的距离是?(越来越近)是呀!情况越来越危急。我们就可以把这部分的内容概括成(读)“敌机不断地在上空盘旋,炮弹不断地在小庙周围爆炸,情况越来越危急。”(出示)

3、再来看看白求恩大夫的表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预设:都说到了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前做手术。

师:白求恩是至始至终都在手术台前做手术,这是相同的。那么他是怎样做手术的?还有呢?(镇静、争分夺秒)这也是不变的。

点评:“镇静”他一直都是十分镇定的。

“争分夺秒”抓紧一切时间,抢救的伤员是越多越好呀!

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说白求恩的表现?

预设:白求恩大夫始终镇静地站在手术台前,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

4、师:现在我们把两部分的内容合起来,概括地说说事情发生的经过,怎么说?

预设:敌机不断地在上空盘旋,炮弹不断地在小庙周围爆炸,情况越来越紧急。白求恩大夫始终镇

静地站在手术台前,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

师总结:我们把重复的内容进行删除或者修改,就能说得更简洁。

5、尝试加上时间、起因、结果来概括全文。

师:这就是事情的经过,给它加上时间(出示:1939年春)、事情的起因(出示:在齐会战斗中,我军的伤员陆续从火线上抬下来。),以及结果(出示:战斗结束了,白求恩已经连续工作了69小时。),就能把事情讲完整了。谁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己先试试看!

(1939年春,齐会战斗打响了,我军的伤员陆续从火线上抬下来。敌机不断地在上空盘旋,炮弹不断地在小庙周围爆炸,情况越来越紧急。白求恩大夫始终镇静地站在手术台前,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直到战斗结束了,他已经连续工作了69小时。)

师:同学们听一听,他这样说连贯吗?看来,这篇文章在合并时没有不连贯的地方,只要把重复的地方讲简洁就可以了。谁再来说一说!(看时间而定)

五、总结

师:通过今天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人们为什么称五位战士为壮士,而且初步学习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先将各部分的内容连起来,然后把重复的内容说简洁,把不连贯的地方加上连接的词句,这样我们就能把主要内容概括好。这个方法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还要继续巩固练习。

*14 古文二则

教学目标:

1、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朗读古文。通过阅读知道菊花的香味、形状、颜色和性格;知道莲的花、叶以及茎、实的名称及其作用。

2、学习理解古文的方法,能借助注释或工具书尝试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能背诵古文。

3、初步感受古文用词精练,描述准确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喜爱之情和学习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菊”和“莲”的。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把古文译成白话文。

教学准备:

教师:“咏菊”的美文集锦、多媒体课件制作

学生:常规预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诗入境,引入课题。

1、多媒体出示菊花图景,音乐背景轻奏:

师诵: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你们知道哪些品种的菊花吗?

生介绍菊花品种

2、师简介: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黄巢写的诗名就叫《菊花》。菊历来就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我们的语文书上就有一篇文质兼美而又简洁的古文,多媒体出示课题并齐读——《菊》。

二、学习《菊》。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古文是怎样赞美菊花的呢?听——(放录音)要求:听清停顿、听清轻重缓急。

2、借助有关工具,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

3、个别抽读,每人读一句,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古文写了有关菊的哪些内容?试用每一句中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句意,用“△”表示。(师板书:香瓣色性)

(二)品读剖析,深入理解。

1、媒体出示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单元概述 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本单元以“诗歌”为主题,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短诗三首》《绿》《白桦》,一篇略读课文《在天晴了的时候》,一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一个“语文园地”。 《短诗三首》节选自作家冰心的诗集《繁星》。诗歌小巧玲珑,构思新颖奇特,充满诗情画意,语调明丽清新,富含生活哲理。《绿》是艾青写的一首诗,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美幻,绿的闻风而动,乃至绿的生命。《白桦》以白桦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读这首诗时,除了可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之外,还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强烈热爱之情。《在天晴了的时候》整首诗运用这用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色,给我们勾画出一幅富有诗意的自然风光图。 本单元课文均选取名家名诗,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从中体会诗歌的情感。开展综合性活动时,要指导学生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收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并把它们工整地抄写下来,注意写清楚作者和出处。尝试当“小诗人”写诗,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4.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5.收集自己喜欢的诗歌,摘抄下来。尝试写诗,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 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 难点 1.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2.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短诗三首》2课时 《绿》2课时 《白桦》2课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专题是“中外童话”。围绕这一专题,教材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四篇童话。 《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告诉人们:孩子是未来,是春天,是快乐的源泉;快乐要与人分享,只有和孩子在一起才能找到快乐、健康和幸福。 《幸福是什么》一课告诉我们:劳动能创造幸福,为他人带来好处,就是幸福。 《去年的树》让我们了解到了朋友之间的真情和承诺的重要性,也了解到人类的生活需求和保护资源的矛盾,留给大家更多的思考。 《小木偶的故事》告诉我们:笑是很重要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的快乐。但生活是复杂的,只会笑是永远不够的,要用我们的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 《语文园地三》中,“口语交际·习作”以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在写作、讲述、表演的过程中体会童话带来的乐趣;“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也围绕“童话”这一专题安排内容,通过交流、积累、合作探究,从各方面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兴趣,提升对童话的认识。 知识与能力 1.会认21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 2.理解课文所描写的童话故事的内容,品味童话语言,体会童话揭示的深刻道理。 3.以四篇课文为研究材料,寻找童话描写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掌握童话故事的特点。 4.积累词语、句子,为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5.能撰写童话,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童话。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通过谈话激趣、故事导入、配乐朗读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 3.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摘抄优美的词语,加大词汇储备量。 4.以所学的课文和读过的童话故事为研究材料,分组讨论、归纳,掌握童话描写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提升写作能力。

(完整版)2017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新苏教版)

2017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新苏教版) 第1课时: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内容:P27例1及“练一练”,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经历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究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在“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算理。 课前准备: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出示以下题目:

(1)直接写出得数。 2×3= 205×3= 25×2= 70×5= 50×3= 25×2= (2)用竖式计算:26×47= 说一说,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探究和计算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出示教材第27页例题1。 让学生阅读例题1,和同桌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读题得出: (1)已知条件: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楼住128户。 (2)所求问题: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2解决问题,探究计算方法。 (1)列出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指名口述算式,教师同时板书:128×16= (2)尝试计算。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 教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注意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小组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 (4)全班交流并集体反馈。 提问:先算什么?(先算128×6)再算什么?(再算128×10)最后算什么?(6个128与10个128的和) 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算式: 28 × 6 768 28 2048 提问: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提醒学生注意:用竖式计算时,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要对齐。 3总结算法。 (1)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步骤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9 短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漫、涛”2个生字,会写“藤、躲”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波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冰心的诗歌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诵读诗歌,体会冰心诗歌的语言美,进而理解诗歌的内涵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冰心的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漫、涛”2个生字,会写“藤、躲”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波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背诵诗歌。 3.学习《繁星(七一)》《繁星(一三一)》,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繁星》诗集)有没有同学读过这本书呢? 2.让学生简要说说对《繁星》的了解。 《繁星》是一部诗集,由164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唱出了爱的赞歌。冰心赞颂母爱,

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 3.作者简介: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著名的诗集有《繁星》《春水》,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集》《冰心散文集》《寄小读者》《小橘灯》等。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诗歌,明白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并想一想每首诗歌都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分小节朗读,教师正音,引导学生认识生字。 3.汇报主要内容。 (1)《繁星(七一)》主要回忆作者儿时和母亲在一起时的情景。 (2)《繁星(一三一)》抒发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3)《繁星(一五九)》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与感激之情。 设计意图: 初读诗歌,明白大意。 三、品词析句悟情。 (一)学习《繁星(七一)》。 1.出示《繁星(七一)》。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感情是从文中哪些具体的诗句体现出来的? 2.学生自由朗读,感悟情感。 “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这句诗写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满了旺盛的菜园,藤萝垂落在廊亭的边缘,诗人安静地趴在母亲的膝盖上,感受着母亲温柔而又关爱的抚摸,倾听母亲讲述诗人儿时的趣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童年生活、对母爱的难以忘怀之情。 3.“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读了这句诗,你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全套教案

本单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一起学习,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后,再学习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教学中,除了安排加法、乘法的简便计算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和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1.加法运算定律。 2.乘法运算定律。 二、重难点设置: 重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减法的运算性质、除法的运算性质。 难点: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规律的理性认识。学生易错点是在学习了新知识后只是模仿着运用运算定律而不理解,只有对运算定律的内涵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后才能达到正确灵活地运用。 1.使学生认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理解加法和乘法运算 定律的内涵,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使学生经历归纳、概括运算定律的过程,体验数学模型的建构与解构过程,积累基本的 数学活动经验。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 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2.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运算定律建构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内化运算定律。 3.强调形式的归纳与意义的理解相结合。 4.把握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联系和区别。 1 加法运算定律4课时 2 乘法运算定律3课时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阅读方法”为主题,包括《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习作:____________让生活更美好”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本单元所选的3篇课文都是要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找到恰当的阅读方法去解决阅读问题。教学本单元课文时,要指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理清学习任务,学习不同的阅读方法,并根据阅读任务有针对性地运用阅读方法。写事物时,注重融入情感,表达看法,本单元的习作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要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点滴事物,在习作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语文园地”则是通过系统性地总结、语用练习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9 竹节人 教学目标: 1.会写“豁、凛”等14个生字,会写“威风凛凛、疙瘩、疲倦”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快速浏览课文。 3.通过文中表达竹节人给作者带来乐趣的语句,感受竹节人游戏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 4.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重点 体会竹节人游戏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 难点 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豁、凛”等14个生字,会写“威风凛凛、疙瘩、疲倦”等17个词语。 2.朗读课文。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梳理文章脉络,明确阅读任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竹节人”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玩具吗?你们小时候最爱玩什么玩具?有动手制作过玩具吗?(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2.今天,咱们要回到20世纪,去看看那时候的小朋友爱玩什么样的玩具。 (板书课题:竹节人) 3.生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们有疑问浮现出来吗? 预设1:什么是竹节人? 预设2:竹节人怎么玩? 5.课件出示: 师:竹节人是怎么做的?又是怎样玩的?围绕竹节人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个究竟吧! 【设计意图】 课堂伊始,通过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共鸣,围绕题目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既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最快地接触到文本的核心。 二、初步感知,完成阅读任务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完成阅读任务单。 课件出示: 2.在读课文之前,咱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出示课件,介绍范锡林。 课件出示: 范锡林,江苏无锡人,1950年一月出生于江苏无锡,1968年赴靖江市靖南村插队务农,后历任靖江团结中学教师,靖江中学教师,靖江市文联副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江苏省第八届人大代表。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睁开吧,长长睫毛的眼睛》获《少年文艺》好作品奖,中篇小说《秘道》获上海市首届巨人优秀作品奖。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9短诗三首 课题短诗三首课型讲读课文 授课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读准“啊”“膝”等音变和易误读字音,会写“繁、漫”等8个生字,理解“漫灭”“思潮”等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4.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韵味。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体悟情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漫、涛”2个生字,读准“啊”“膝”等音变和易误读字音,会写“繁、漫”等8个生字,理解“漫灭”“思潮”等词语。 2. 初读课文,读出节奏。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题,释义诗题 1.《纸船》——寄母亲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这是冰心先生的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朗读欣赏。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冰心先生的三首短诗。 2.(板书课题:繁星)学生齐读课题“繁星”。解释“繁星”,指导书写“繁”字,上下结构,注意下面的“绞丝底”写的宽一些,上面的部分写得扁一些。 3.诗集介绍:《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诗集,诗集收入诗人1919年冬至1921年秋所写小诗164首,最初发于北京的《晨报》。《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总的说来,它们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4.今天,我们就和作家冰心先生一起,体会母爱、童真、自然的美好。 5.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优质教案

1.认识“漫、涛” 2 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 个字,会写“繁星、藤萝、波涛” 3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诗人们创作了无数经典的诗那一首首优美的诗,就像一串串璀璨的珍珠。现代诗语言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2.你最喜欢的诗歌是什么? 3.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著名诗人冰心的三首小诗。 二、初读诗歌, 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冰心(1900 —1999), 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冰心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了很多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小诗风格晶莹清丽、软柔俊逸。主要 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选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繁星》《春水》等。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繁星漫灭藤萝膝上波涛 3.重点指导书写:“藤”和“膝”右下方不是“水”,而是五笔写成的“ ”。 4.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朗读诗歌, 体会韵味。 1.学习《繁星》(七一) 。 (1)自由读诗歌,边读边体会。 (2)读了这首诗,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抓住“月亮、藤萝、母亲的膝上”来想象这些 形象的样子。) (3)“这些事”指的是哪些事?(童年的那些事。) (4)“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对母亲的怀念和儿时快乐生活的深切怀念。) (5)出示图片,配乐朗读诗歌。 (6)试着背诵诗歌。 (7)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这首诗歌的?请你归纳一下。 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 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请你按照以上思路来学习《繁星》(一三一)和《繁星》(一五九)。 2.交流自学内容。 学生根据提示交流: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 (1)出示第二首诗,交流: ①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9、穷人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六、布置作业: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9.短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会写“繁星、藤萝、波涛”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 诗人们创作了无数经典的诗,那一首首优美的诗,就像一串串璀璨的珍珠。现代诗语言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2.你最喜欢的诗歌是什么? 3.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著名诗人冰心的三首小诗。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冰心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了很多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小诗风格晶莹清丽、软柔俊逸。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选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繁星》《春水》等。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繁星漫灭藤萝膝上波涛 3.重点指导书写:“藤”和“膝”右下方不是“水”,而是五笔写成的“”。 4.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朗读诗歌,体会韵味。 1.学习《繁星》(七一)。 (1)自由读诗歌,边读边体会。 (2)读了这首诗,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抓住“月亮、藤萝、母亲的膝上”来想象这些形象的样子。) (3)“这些事”指的是哪些事?(童年的那些事。) (4)“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对母亲的怀念和儿时快乐生活的深切怀念。) (5)出示图片,配乐朗读诗歌。 (6)试着背诵诗歌。 (7)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这首诗歌的?请你归纳一下。 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 请你按照以上思路来学习《繁星》(一三一)和《繁星》(一五九)。 2.交流自学内容。 学生根据提示交流: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 (1)出示第二首诗,交流: ①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强调了星星的光、花的香、思潮里波涛的清响。) 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大海的热爱。) 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完整版)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一、教学内容 运算定律 二、教材分析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五、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1 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课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教师讲解“朝三暮四”的故事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全套教案(统编本)

第三单元 本单元以“阅读方法”为主题,包括《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习作:____________让生活更美好”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本单元所选的3篇课文都是要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找到恰当的阅读方法去解决阅读问题。教学本单元课文时,要指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理清学习任务,学习不同的阅读方法,并根据阅读任务有针对性地运用阅读方法。写事物时,注重融入情感,表达看法,本单元的习作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要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点滴事物,在习作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语文园地”则是通过系统性地总结、语用练习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9 竹节人 1.会写“豁、凛”等14个生字,会写“威风凛凛、疙瘩、疲倦”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快速浏览课文。 3.通过文中表达竹节人给作者带来乐趣的语句,感受竹节人游戏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 4.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重点

体会竹节人游戏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 难点 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1.字词教学 本课14个生字,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词语和语段进行教学。可把本课的词语进行分类,分别有“跺脚”“大步流星”“轻手轻脚”这类跟动作有关的词,“疙瘩”“冰棍”这类名词,“别出心裁”“技高一筹”这类形容词,还有“沮丧”“忘乎所以”这类描绘神态的词语。不同类型的词语要有不同的学习策略,比如在学习“威风凛凛”的时候,注意前后鼻音的区别,体会竹节人有气势的样子。在识记“跺脚”“大步流星”“轻手轻脚”时可通过肢体动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理解“别出心裁”中“裁”字的字义,积累“威风凛凛”“别出心裁”“技高一筹”这类四字词语并学会运用。 2.阅读理解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句进行阅读品析。阅读应该有更强的目的性,要与锻炼思维能力、阅读能力、阅读方法相整合。本课学习,要理清三个不同的阅读任务,通过快速浏览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精准找到与阅读任务密切关联的文段内容,并抓住重点的语句体会作者文字背后隐藏的思想情感,总结本文的表达方法。既重视对学生阅读分析与整合能力的训练,也重视对文本情感的体会,这是六年级语文学习的方向。 3.表达运用 学会多种形式的语言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也是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表现。学生在学习文章后,能学会通过说明性、叙述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做到语言形式与表情达意的统一,实现了文本学习的迁移运用,把学习落实到语用上。 1.预习提纲 (1)通过朗读课文,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与三个阅读任务相对应的文本段落。 (3)用“______”画出你觉得有意思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做批注,写写你的感受。 2.多媒体课件

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下册教案第三单元.doc

讲课时间: 2016 年 4 月 6 日姓名:霍文林Unit 3 Weather Part B Let’ s talk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够听、说、认读本课时主要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Beijing? How about New York? 2.能够分角色朗读对话。 3.了解世界几个主要城市的天气特点。4.听懂并独立完成Let's check。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本课时重点: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Beijing? How about New York?2.本课时难点为: “ have to的含”义“ What are you doing? What's the matter?的表 达。”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一个写有天气词汇的转盘。2.教师准备相关的词卡。 3.教师准备录音机、录音带或VCD。4.学生准备一张中国地图。 四、教学过程 : 1.热身( Warm-up) (1)学生唱歌曲“Thunder。” (2)教师问学生: 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然后转动手中的天气转盘,让指针指向“rainy,”引导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再转动转盘,复习、巩固其他四个词: sunny, snowy, windy, cloudy。2.预习( Preview) (1)教师与一名学生打电话。

T: Hi, Meimei.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教师转转盘,指针指向rainy。S: It's rainy here. 用同样的方法操练“snowy, windy, sunny, cloudy等词。”3.新课呈现 (P resentation) Let's talk (1)教师问: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Beijing today?听了天气预报的学生 可能会做出回答。教师再问:“What's the weather in New York? / How about New York?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导入新课。 (2)教师指导学生学说“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Beijing?然后学生”分小 组根据自己做的全国天气预报记录进行问答活动。小组内问答结束后,教师可以 让每一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播放天气预报”。 然后,教师进行评价。 ( 3)学生听录音,看挂图跟读对话。教师对“What are you doing? Not much.What's the matter? I have to close the window.”等首次出现的语言进行讲解。鉴于本课时新语言较多,建议教师主要针对本课时重点“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 进行操”练,其余的新语言点解释清楚含义即可。为了让学生尽快做到 能够听、说非重点新语言,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如:可以让学生就“What are you doing? Not much.”进行接力问答练习;就“ What's the matter?和“ I”have to.... 进行”模仿说句子的比赛。( 4)学生自由组合两人一组打电话询问天气情 况。 Let's check 教师连续播放三次录音。第一遍让学生先听录音,第二遍勾出 与录音内容相符的 一项,第三遍检查。录音内容如下: (1)In Beijing it's sunny and warm. I go out and fly a kite. (2)In Harbin it is cold.it's snowy. I read a story. (3)It is hot in Shenzhen. I go swimming. (4)In Macao it is rainy. I watch TV in my room. 4.巩固和延伸( 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四年级上

第三单元 9古诗三首 暮江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 歌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首 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 1.读题、解题 (1)师强调“吟”的读音。“吟”是怎么意思?吟,古代一种诗体。 (2)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有太阳落山的意思)这里交代的是(时间)。 (3)“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地点)。 二、初读古诗,感受画面。 1.自由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想一想: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2.(点读——齐读)读完古诗你有什么感受?(景色美丽、喜爱……) 3.读诗初步感觉很重要,老师读这首诗也有自己的感受,我想通过我的读表达出来。 三、品析古诗,体会情感。

1.思考、讨论: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诗 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2.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3.重点理解词语。 (1)“残阳”是什么意思?(落山的太阳光) (2)“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质疑: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 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深 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6.学习后两句诗。 ① 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诗人描写了 夜晚的明月和露珠) ②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③ 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 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④ 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 是一张精致的弓。) ⑤ 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太阳快要落山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碧绿色,一半呈现红色。在月色 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 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

新版PEP小学四年级下册英语第三单元教案讲课教案

Unit3 Weather 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学习有关天气的单词与句型及相关的法。要求学生能用本单元所学句型与单词进行有关天气的熟练对话。 2、单元教学重点:能听懂会说Let’s talk 部分的内容,并能在适当的情境中运用。如:能正确的用It’s warm in Beijing.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Beijing? How about in New York? 等句子描述和谈论天气情况及Can I put on ….? You can wear ….等句型,根据天气情况选着合适的着装与活动项目。能用英语熟练地对衣着不合时令的同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3、单元教学难点: 字母组合ar, al在单词中的发音。 二、单元教学目标: 认读Part A and Part B 中的单词;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 Let’s talk 中的重要句型。 三、单元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图片、声音、课件,以及本单元的单词卡。 2、准备一些教师的照片或图片。 3、教师准备录音机及录音带。 四、单元教学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通过请学生复述老师的话或是复述同学的回答,让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引起注意,让学生意识到要仔细听别人的说话。 2、对于学习还不错,但是不愿或害怕发言的学生,课堂中教师主动请他们表达其意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3、充分运用英语名、英文歌、儿歌、绕口令、顺口溜、谜语等,给予小学生语言感染的机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Can I ...?”并能在适当情景中应用。 2、在对话中巩固描述天气的词cold,hot. 教学重点: 句型:Can I…? Yes,you can./No, you can’t. 词汇:cold,hot,outside,careful. 教学难点: “Can I …?”问答中的人称转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题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人物服装来猜一猜天气情况,复习单词: hot、cold. 二、教学新课 1、教师根据当时情况说:It’s hot/warm. Can I wear my shirt(sweater, skirt, dress…)?出示一张大太阳的图片,在出示衬衫或毛衣的图片,引导学生回答:Yes,you can.或 No, you can’t. 并进行板书。 2、学生分小组练习:A:Can I wear my…? B:Yes,you can./No, you can’t 3、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对话。教师可以先与一个学生进行示范性表演,以降低本项活动的难度。 4、创设情境练习。可以反复做出门的动作练习outside,利用小刀等危险物品练习careful。 三、巩固练习 1、创新练习:根据所给情境两人一组编对话。今天你要和同学去公园,和妈妈商量:A:It’s … Can I …? B:Yes, you can. / No, you can’t. 2、学生分组汇报表演,教师进行适当评价。 四、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Let’s talk。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 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巨人的花园 【学习目标】 认识“溢、允”等8个生字。会写“溢、允、墙”等 12 个生字。正确读写“洋溢,允许、训斥”等19个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 的道理。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准备】 让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再次阅读自己感兴趣 的童话故事。 课文教学录音带或与课文相协调的音乐。 生词卡片。 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 先问学生读过哪些童话故事,知道哪些童话中的角色。 然后引导学生简要说明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或故事中的角色。 教师小结:是啊,童话世界真吸引入。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童话世界。激趣:这是英国著名童话作家王尔德作品《巨人的花园》,有人称是童话中的“完美之作”。这是花园里是不是一直洋溢着笑声呢,那里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好吗? 二、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a、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出示生字和词语卡片互读,注意读准字音。 c、找出生词所在的句子,反复朗读,注意体会生词的意思。 d .指名读课文,读后相互评价,看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再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并交流各自 的看法。 质疑问难: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第二课 一、复述故事,研究问题请同学讲一下这个故事。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就上节课提出的“巨人拆除围墙前的表现和花园里的情境”这个问题,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来回答。 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或段落,边读边想象:从这些段落或句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小组朗读,交流感受 小组分角色自读课文。 小组交流朗读体会,交流对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基于对课文认识的加深,再读课文。 三、总结交流,揭示道理 学生汇报阅读感受,可以是朗读方面的,可以是小组交流讨论过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以是自己读童话后想到的事情。交流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小结和引导。 播放录音或配乐范读,引导学生边听边想像边思考这个童话说了个什么道理。 教师总结:是,阿!任性、冷酷的心唤来的是寒冬;善 良、宽容的心带来的是春天。“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 四、再读课文,感受特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9、巨人的花园 学习目标 1.认识8生字,会写12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掌握生字。 2.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优美词语。 3.独立阅读,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件。

2.了解图上有什么人、什么景。 (图上有小孩、一个巨人,他们在春天的花园里快乐地嬉戏。) 3.师:就在这个花园里,发生了奇妙的故事,请大家自由朗读课——《巨人的花园》。 二、自由读文,学习生字。 1. 同桌交流读后出示卡片测试。 2. 听写词语。 3. 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三、了解童话的特点与作家王尔德。 1. 童话的特点。 2. 作家王尔德。 四、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出示提示语,练习归纳。 1. 巨人外出旅行时的花园: 2. 巨人旅行归来时的花园: 3. 巨人和孩子们在一起时的花园: 五、学习1—2段。 1. 自由读课文,了解巨人回来前的花园。 2. 引导采用两种方法归纳大意: (1)摘句法。 (2)词语连缀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全课总结。 七、布置作业。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单元初步感知 授课提要课时 9 短诗三首 《繁星》是现当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冰 心女士的第一部诗集,它由164首小诗组成。《繁星 (七一)》回忆童年,写儿时与母亲难忘的回忆。《繁 星(一三一)》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繁星 (一五九)》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由衷的赞美与感激之 情,这是诗人对母亲的深情呼唤。 2 10 绿 艾青的诗歌《绿》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 都是一片绿色的景象,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 满了绿,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美幻。 1 11 白桦 《白桦》是俄国著名诗人叶赛宁的抒情诗。诗歌 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 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 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出白桦的高 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 美感。白桦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 1 12*在天晴了的时候 这是一首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小诗,诗人以 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到雨后小径走一走,感受 一下“天晴了的时候”。全诗写了雨后大自然的动人 景象以及人们融入自然、亲近自然的自由快乐。 1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 通过一系列的学习、研究活动,让学生学会搜集 诗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仿写诗歌。 1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 的情感。 识字加油站:借助资料了解古代文人,认识古人姓 名中的字。 词句段运用:体会描写颜色的句子的不同表达方 法,感受不同表达方法对写景的表达效果。 日积月累:积累、背诵有关“诗”的名言。 1 教法与学法 授课方法探究 9 短诗三首 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结合搜集的资料体会作者的情感。 10 绿 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11 白桦 通过阅读诗句,让学生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12*在天晴了的时候 阅读诗句,结合诗句内容想象画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情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