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章 针灸作用理论

第二章 针灸作用理论

第二章 针灸作用理论
第二章 针灸作用理论

※<第一节习题>

第一节经络的现代研究习题及答案

一. 填空题

1.经络现象是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2.主观性经络现象主要包括、两类。

3.循经感传的感觉性质多种多样,大多以、、为主的混合性感觉。

4.以为主的手针针感冲动由= 3 \* ROMAN III类为主的细纤维传入中枢。

5.从中医理论来说,刮痧、拔罐、皮肤针等方法主要是通过而起作用的。

6.循经感传的速度大多数远较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为慢,为不等。

7.刺激方法引起循经感传速度依次为快于电针;电针快于;艾灸的感传较慢。

8.感传线上局部,能加快其感传速度。

9.外周动因激发学说认为:体表,在中枢。

10.“走罐”可以使健康人红细胞免疫复合物总体花环绝对值显著提高,提示此法可以增强,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二. 选择题

(一)A1型题

1.健康人群中循经感传出现率为:

A.95%

B.70%

C.43~50%

D.30~42%

E.12~25%

2.指压刺激出现的循经感传以何种感觉为主

A.酸

B.麻

C.热

D.胀

E.痛

3.下列哪种方法可以改变循经感传方向:

A.加强电针刺激强度

B.加大艾灸量

C.点刺井穴出血

D.机械压迫经脉线

E.经脉线局部加温

4.循经声波可能沿下列何组织传导:

A.皮肤

B.血管

C.筋膜

D.肌肉

E.骨

5.以麻感为主的电针感冲动由下列哪类为主的粗纤维传入:

B.Ⅱ类

C.Ⅲ类

D.B类

E.C类

(二)A2型题

1.下列哪项不能阻滞循经感传:

A.局部机械压迫

B.局部注射生理盐水

C.局部加温

D.局部注射受体阻断剂

E.局部注射盐酸普鲁卡因

2.下列哪项不是循经感传的基本特征:

A.循经扩布

B.宽度与深度不均

C.可以阻滞

D.以0.5~1.0米/秒速度传导

E.影响脏腑功能活动

3.下列哪项不能用于激发经络感传:

A.反复轻微捻针

B.多次接力刺激

C.入静诱导

D.局部注射生理盐水

E.沿经撮提循按

4.下列哪项不是循经钙离子活动的特征:

A.经穴处钙离子浓度高于非经穴处

B.针刺经穴可使本经其他穴位处钙离子浓度升高

C.络合针刺穴位处钙离子后,针刺效应不消失

D.脏腑出现病变时,相应经脉线上的钙离子浓度明显下降

E.脏腑病变痊愈,其相应经脉线上的钙离子浓度逐渐恢复正常

5.下列哪项不能用于观察同位素迁移现象

A.于人体穴位注入过锝酸钠洗脱液

B.以大视野γ闪烁照相机自动扫描

C.将同位素注入深部肌肉有针感处

D.局部外加100mmHg的压力

E.将同位素注入深筋膜处

(三)B型题

A.肾经

B.大肠经

C.肺经

D.心经

E.膀胱经

1.循经皮肤病损最多见的经脉为:

2.循经感传障碍出现频率最高的经脉为:

B.躯干部

C.头部

D.四肢末端

E.体腔

3.循经感传路线与古典医籍所描述的经络主干基本相符的部位是:

4.同位素沿手三阴经的迁移基本走完经脉全程的部位是:

A.于穴位注入过锝酸钠洗脱液

B.于静脉滴入生理盐水

C.于穴位局部注射生理盐水及盐酸普鲁卡因

D.于静脉滴入25%葡萄糖

E.于静脉滴入10%葡萄糖

5.观察同位素循行迁移现象的方法是

6.观察循经感传阻滞的方法是

(四)C型题

A.胃肠病变

B.咽部病变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1.大肠经出现皮肤病损常伴有:

2.心经出现皮肤病损常伴有:

A.抑制作用

B.促进作用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3.手十二井刺络放血法,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脑区细胞外钾离子浓度的升高有什么作用。

4.手十二井刺络放血法,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脑区细胞外钠离子浓度的降低有什么作用。

A.局部机械压迫

B.局部冷冻降温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无

5.导致循经感传阻滞的因素为

6.阻止循经性疼痛发作的方法为

(五)K型题

1.循经感传出现率与下列何种因素有关:

①年龄

②体质

③季节

④性别

2.循经感传速度较快的部位是:

①前臂

②上臂

④头面

3.循经肌电现象包括:

①循经感传轨迹与循经肌电步进在同一位置中

②臂丛神经阻滞后,在上肢出现的循经感传和循经肌电信号一同消失

③步进速度为2.3±0.8cm/秒

④肌电振幅在10V-150V之间

4.循经钙离子活动表现包括:

①经穴处的钙离子浓度高于非经穴处

②针刺经穴可使本经其他穴位处钙离子浓度降低

③当脏腑出现病变时,其相应经脉线上细胞外的钙离子浓度明显下降

④脏腑病变改善,其相应经脉线上的钙离子浓度仍无明显恢复(六)X型题

1.循经感传的速度常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哪些因素影响较大?

A.刺激穴位的方法

B.受试者的体位

C.刺激强度

D.室内及局部温度

E.受试者的心态

2.先天性循经皮肤病包括:

A.各种痣

B.汗孔角化症

C.湿疹

D.神经性皮炎

E.单纯性血管瘤

3.作为与经脉相关的组织应符合以下哪些条件

A.与分肉相关

B.内属于府藏

C.外络于肢节

D.在机体呈连续、对称分布

E.接受刺激后,令人产生酸胀感

4.作为与络脉相关的组织应符合以下哪些条件

A.脉之可见

B.刺其上可出血

C.遍布全身

D.呈网状分布

E.接受刺激后不产生酸胀感

三. 改错题

1.得气时,大多数受试者以痛感循经传导。

2.循经感传带的宽度范围在0.1~0.3cm之间。

3.皮肤低阻点的分布基本循经,其排列相连不断。

4.外压50mmHg的压力,可将同位素的循经迁移阻断。

5.针刺经穴可使本经其他穴位处的钙离子浓度降低。

6.脊髓横贯性损害,在该感觉障碍区的足三阴、足三阳经穴仍有针感。

7.循经感传的速度大多数远较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为快。

8.指压刺激多以痛感为主。

四. 简答题

1.什么是循经感传?

2.什么是经络现象?

3.什么是循经皮肤病?

4.影响循经感传的因素有哪些?

5.经络的调整作用与哪三种形式息息相关?

6.作为与经脉线相关的组织应该符合哪些条件?

7.经脉作用在机体怎样体现?

8.络脉作用在机体怎样体现?

五. 问答题

1.经络磁学的特征表现是怎样的?

2.循经感传有哪些特征?

3.循经感传的性质是怎样的?

4.常见的经络现象有哪些?

5※<第一节答案>

一、填空题答案

1.酸胀

2.络脉

3.每秒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

4.手法运针;压迫穴位

5.加温

6.传在;感在

7.红细胞免疫功能

8.古典经络循行路线

9.循经感传;循经感觉异常

10.酸、胀、麻

二、选择题答案及分析

(一)A1型题

1.答:E

健康人群循经感传出现率较低,为12~25%。E为正确答案。

2.答:D

循经感传的性质,因刺激方法的不同而有各异,指压刺激由于作用于皮肤、筋膜及肌肉,多呈胀感。D为正确答案。

3.答:D

循经感传的传导方向与经脉循行方向一致,由于刺激的穴位不同,其传导分单向及双向,局部机械压迫能改变其传导方向。D为正确答案。

4.答:C

循经声波是经络生物物理学表现之一,在人体及动物实验证明循经声波在筋膜组织上传导。C为正确答案。

5.答:B

针感冲动因刺激方法不同,传入神经的类别也不同,以麻为主的电针感冲动由Ⅱ类为主的粗神经传导。B为正确答案。

(二)A2型题

1.答:C

局部加压无论机械刺激、还是注射不同液体均能阻滞循经感传,局部加温可以促进循经感传。C为正确答案。

2.答:D

循经感传速度为每秒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D为正确答案。

3.答:D

局部注射生理盐水能够阻滞循经感传。D为正确答案。

4.答:C

络合针刺穴位处钙离子后,针刺效应消失。C为正确答案。

5.答:D

局部外加100mmHg的压力,可将同位素的循经迁移阻断。D为正确答案。(三)B型题

1.答:A

循经皮肤病损最多见的经脉是肾经。A为正确答案。

2.答:.E

循经感传障碍出现频率最高的经脉是膀胱经。E为正确答案。

3.答:A

循经感传路线与古典医籍所描述的经络主干基本相符的部位为四肢。A为正确答案。

4.答:A

同位素沿手三阴的迁移基本走完经脉全程的部位为四肢。A为正确答案。5.答:A

观察同位素循行迁移现象,是于穴位注入过锝酸钠洗脱液,以大视野γ闪烁照相机自动扫描,记录放射性同位素迁移过程的图象。A为正确答案。

6.答:.C

观察循经感传阻滞的方法,为穴位局部注射生理盐水及盐酸普鲁卡因。C为正确答案。

(四)C型题

1.答:C

大肠经出现皮肤病损常伴有胃肠病变、咽部病变。C为正确答案。

2.答:D

心经出现皮肤病损常不伴有胃肠病变、咽部病变。D为正确答案。

3.答:A

手十二井刺络放血法,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脑区细胞外钾离子浓度的升高有抑制作用。A为正确答案

4.答:A

手十二井刺络放血法,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脑区细胞外钠离子浓度的降低有抑制作用。A为正确答案

5.答:C

局部机械压迫和局部冷冻降温都可以导致循经感传阻滞。C为正确答案。6.答:A

局部机械压迫可以阻止循经性疼痛。A为正确答案。

(五)K型题

1.答:A

循经感传出现率与年龄、体质、季节有关。A为正确答案。

2.答:B

循经感传的速度因不同经脉或同一经脉的不同部位而有差异,其前臂和小腿部位的感传速度较快。B为正确答案。

3.答:A

循经肌电现象包括:循经感传轨迹与循经肌电步进在同一位置中;臂丛神经阻滞后,在上肢出现的循经感传和循经肌电信号一同消失;步进速度为2.3±0.8cm/秒。A为正确答案。

4.答:B

循经钙离子活动表现包括:

经穴处的钙离子浓度高于非经穴处;针刺经穴可使本经其他穴位处钙离子局部机械压迫度降低;当脏腑出现病变时,其相应经脉线上细胞外的钙离子浓度明显下降。B为正确答案。

(六)X型题

1.答:ACD

循经感传的速度与刺激穴位的方法、刺激强度、室内及局部的温度有关。ACD 为正确答案。

2.答:ABE

先天性循经皮肤病包括各种痣、汗孔角化症、单纯性血管瘤。ABE为正确答案。

3.答:ABCDE

作为与经脉相关的组织应符合与分肉相关,内属于府藏,络于肢节,在机体呈连续、对称分布,接受刺激后,令人产生酸胀感。ABCDE为正确答案。4.答:ABCDE

作为与络脉相关的组织应符合脉之可见;刺其上可出血;遍布全身;呈网状分布;接受刺激后不产生酸胀感。ABCDE为正确答案。

三、改错题答案及分析

1.答:错误处为“痛感”。正确答案应是得气时,大多数受试者以酸、胀、麻为主的混合性感觉循经传。

2.答:错误处为“0.1~0.3cm ”。正确答案应是循经感传带的宽度范围在0.5~3cm之间。

3.答:错误处为“相连不断”。正确答案应是皮肤低阻点的分布基本循经,其排列并不相连。

4.答:错误处为“50mmHg”。正确答案应是外压100mmHg 的压力,可将同位素的循经迁移阻断。

5.答:错误处为“降低”。正确答案应是针刺经穴可使本经其他穴位处的钙离子浓度升高。

6.答:错误处为“仍有”。正确答案应是脊髓横贯性损害,在该感觉障区的足三阴、足三阳经穴均无针感。

7.答:错误处为“快”。正确答案应是循经感传的速度大多数远较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为慢。

8.答:错误处为“痛”。正确答案应是指压刺激多以胀感为主

四、简答题答案

1.答:循经感传现象系指针刺、电脉冲及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一种酸、胀、麻等特殊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所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

2.答:经络现象是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3.答:循经皮肤病是由于某些遗传因素,或内外环境刺激,沿着经脉体表循行路线分布的呈带状的皮肤病。

4.答:影响循经感传的因素有年龄、体质、家族、疾病、季节等。

5.答:经络的调整作用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及自身调节息息相关。

6.答:作为与经脉线相关的组织应该符合的条件是:(1)与分肉相关;(2)内属于府藏;(3)外络于肢节;(4)在机体呈连续、对称分布;(5)接受针刺后令人产生酸胀感。

7.答:经脉作用依赖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以神经调节为主。

8.答:络脉作用也依赖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以体液调节为主

五、问答题答案

1.答:经络磁学的表现特征为自然状态下经穴上的磁信号的低频成分较多,而经穴外的相对高频成分较多;针刺后经穴上磁场的频谱表现为低频成分进一步增加,高频成分进一步降低,而在经穴外结果正相反。

2.答:循经感传的特征有(1)感传具有循经性;(2)感传性质多以酸、胀、麻为主的混合性感觉;(3)感传速度大多数远较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为慢,每秒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4)感传宽度范围在0.5~3cm;(5)感传深度随机体部位而有不同;(6)感传方向与经脉循行方向一致,但由于刺激的穴位不同,其传导分单向及双向;(7)感传具有阻滞性;(8)感传能引起相关脏腑的内脏效应;(9)适当采用一些方法,可激发感传。

3.答:针刺得气时,大多数受试者可有以酸、胀、麻为主的混合性感觉循经传导,少数受试者可出现流水感、蚁行感、冷感及热感等。艾灸时多出现温热沿经传导。电针刺激时则出现麻感沿经传导。指压多以胀感沿经传导。

4.答:常见经络现象有

(1)循经感传现象

(2)循经皮肤病

(3)循经皮肤血管机能反应

(4)循经感觉障碍

(5)经络的生物物理现象

(6)循经离子分布现象

5

※<第二节习题>

第二节穴位的现代研究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穴位的功能表现为两方面,即和。

2.参与针灸作用的外周传入神经纤维主要是类纤维,但不完全排除类纤维参

与.

3.在肌肉丰厚处的穴位,针感、手下感和针刺部位肌电活动之间的关系是:手下感松空时

肌电发放;手下感强烈时,肌电发放、;手下感减弱时,肌电发放。

4.针刺不同组织所引起的感觉不一样,刺激神经干支,多引起感;刺激肌肉、肌腱、骨膜多引起感;刺激血管多引起感。

5.穴位感受刺激的特点是:穴位可感受多种;穴位对刺激具有现象;穴位对刺激的感受有一定的。

6.穴位病理反应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7.各种感受器在功能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最后转换成为传入神经上,这种能量转换称为感受器的。

8.针刺时,由穴位处引导的肌电信号称。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在腰麻或完全性脊髓横贯性损伤患者的脊髓麻醉或横断水平以下穴位扎针可出现下列哪种情况:

A.可获得针感,但不能获得手下感

B.可获得手下感,俣不能获得针感

C.可获得针感和手下感

D.一般不能获得针感和手下感

E.可获得酸胀感

2.针刺得气时手下感主要出现在何部位:

A.肌肉菲薄处的穴位

B.关节附近穴位

C.肌肉丰厚处穴位

D.肌腱处穴位

E.结缔组织处穴位

3.刺激不同组织,可引起不同性质感觉,如毫针刺到肌肉、肌腱、骨膜多引起:

A.痛感

B.麻感

C.酸胀感

D.手下感

E.无感觉

4.对产生针感的部位进行组织结构观察,发现穴位针感点主要分布于:

A.结缔组织

B.肌肉组织

C.深部组织

D.腱和腱周围组织

E.皮下组织

5.易出现手下感的一组穴位是:

A.阳白、攒竹、承泣、地仓

B.足三里、合谷、上巨虚

C.百会、印堂、大椎

D.下关、睛明、风池

E.天枢、期门、太冲

(二)A-2--型题

1.穴位针感信号在脊髓内的上行通路不包括:

A.背索通路

B.脊髓丘脑侧索通路

C.脊髓腹外侧索

D.浅感觉传导通路

2.穴位下组织中可除外

A.肥大细胞

B.肌细胞

C.星状细胞

D.植物神经末梢

E.游离神经末梢

3.穴位不能感受的刺激形式是:

A.毫针机械刺激

B.温热刺激

C.电流刺激

D.光刺激

E.磁场刺激

4.针刺效应的外周传入通路不包括:

A.交感神经传入纤维

B.躯体感觉神经纤维

C.躯体运动纤维

D.Ⅱ类纤维

E.Ⅲ类纤维

5.穴位肌电特点不包括下列何项:

A穴位肌电呈干扰型发放

B穴位肌电持续时间最短为10秒

C腰麻后针刺可引起穴位肌电活动

D 穴位肌电呈单位型发放

(三) B-1-型题

A麻感

B痛感

C酸感

D酸胀感

E手下感

1.针刺到神经时多引起

2.针刺到血管时多引起

3.针刺到肌腱、骨膜时多引起

4.针刺到肌肉时多引起

A肌梭分布密集

B以腱器官为主

C主要是游离神经末梢和包囊感受器

D以露菲尼小体为主

E以环层小体最多

5.肌肉丰富处穴位是

6.肌腱附近穴位是

7.肌与肌腱接头部穴位是

8.关节囊处穴位是

(四) -B-2--型题

A交感神经、皮脂腺、汗腺活动增强B皮下小动脉血管运动障碍

C角化层变薄或消失

D小血管梗塞及红细胞潴留

E游离神经末梢缺氧所至病理变化

F肌肉组织局部变化

1.穴位低电阻形成与______有关

2.穴位压痛点形成与______有关

3.穴位皮下硬结形成与____有关

A脊髓背索通路

B脊髓丘脑通路

C神经—体液通路

D脊髓-γ通路

E脊髓腹外侧索

F躯体感觉神经

4.针刺信号的传入通路包括

5.针刺信号的传出通路包括

(五) C型题

A梭内肌

B肥大细胞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1.穴位的形态结构中包含

2.手下感的产生包括

3.穴位的病理反应包括

A丘脑

B脊髓

C二者均有

D二者均无

4.针感的传导通路中包括

5.针刺引起的肌电活动有___参与

6.穴位感受器换能

(六) K型题

1.穴位感受刺激的特点有

2.穴位的功能包括哪几项:

①穴位的感觉阈

②穴位的适宜刺激

③ 穴位的适应现象

④感受刺激

3.针刺信号传入通路包括下面的哪几项。

4.以下何项包括在针刺信号的传入和传出通路中。

①脊髓腹外侧索

②脊髓背外侧索

③Ⅱ类纤维

④丘脑

(七) X型题

1.针感性质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A 被兴奋的感受器结构的种类

B受针对象

C刺激手法

D针刺部位

E针刺时期

2.为了探寻穴位中产生得气感的确切部位,常用哪些方法来标记得气部位。

A 美兰法

B碘化银显示法

C钨丝微电极法

D铁离子普鲁士兰法

E墨汁法

三、改错题

1.针感的形成中,穴位针感点下是某种神经结构特殊反应的结果.

2. 对穴位部位所进行的组织学观察发现,穴位与非穴位的主要差别在于穴位下聚集了大量的肥大细胞.

3. 不同针刺方式或刺激量产生不同性质的针感,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针感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的大小和波形不同,它们传到高级中枢后就会产生复杂针感.

4. 产生针刺针刺效应的外周传入通路是支配穴位的躯体感觉神经.

5. 穴位针感信号在脊髓内是沿背索通路和脊髓丘脑通路上行入脑的.

6. 因为针感、手下感和穴位肌电的出现呈平行关系,故穴位肌电可作为判断手下感的可靠指标。

四、简答题

1.适宜刺激

2.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3.穴位病理反应

4.铁离子—普鲁士兰反应法

5.感受器电位

6.穴位肌电

五、问答题

1.什么是穴位的病理反应,其反应种类和特征有哪些?

2.根椐现有研究资料,请简述针刺引起脏腑机能变化可能途径是什么?

3.为什么可以将穴位看作效应装置,与穴位效应装置有关的组织结构有哪些,针刺穴位时.在穴位处可能出现哪些机能变化?

4.何谓穴位肌电?穴位肌电有哪些特点?它与手下感有何关系?

5.简述压痛点的形成。

5※<第二节答案>

一、填空题答案

1.感受刺激、反应病症

2.Ⅱ、Ⅲ 、Ⅳ

3.无、增多、增大、减少

4.麻感、酸胀感、痛

5.适宜刺激、适应、感觉阈

6.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

7.动作电位、换能作用

8.穴位肌电

二、选择题答案及分析

(一)A-1型题

1.答:D 腰麻或脊髓横贯性损伤时,深、浅感觉通路均被阻断.

2.答:C 出现手下感的前提是有肌肉存在。

3.答:C 刺到肌肉或腱器官感受器多产生酸胀感

4.答:C 因实验发现出现针感的部位多在深部

5.答:B 因该处肌肉较丰厚。

(二)A-2--型题

1.答:A 针刺信号不由此通路上行。

2.答:C 外周不存在星状细胞。

3.答:D 穴位下无光感受器。

4.答:C 躯体运动纤维是传出纤维。

5.答:C 腰麻节段下不能传导针感

(三)B-1型题

1.答:A

2.答:E

3.答:B

4.答:D 针刺刺到的组织结构不同可产生不同感觉。

5.答:A

6.答:E

7.答:B

8.答:D 不同组织结构内感受器不同

-(四)B-2--选择题

1.答:A B C

2.答:D E

3.答:F 穴位效应功能变化产生机理各异。

4.答:E F

5.答:C D 传入通路与针感形成有关;传出通路与针刺效应有关。

(五)C选择题

1.答:C

2.答:A

3.答:B 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穴位出现病理反应。

4.答:C

5.答:B

6.答:D 穴位感受器换能只与感受器有关。

(六)K选择题

1.答: A

2.答: D

3.答: A

4.答: E

(七)X选择题

1.答:ACD 因BE不影响针感性质。

2.答:ACE 因这三种方法都可以产生蓝点

三、改错题答案及分析

1.针感的形成中穴位针感点下是某种神经结构特殊反应的结果.

答:正确应为多种神经结构综合反应的结果

2.对穴位部位所进行的组织学观察发现,穴位与非穴位的主要差别在于穴位下聚集了大量的肥大细胞.

答:正确应为穴位与非穴位在组织结构形态方面的差别除肥大细胞分布不同外,还有感受器的种类和数量上的差别.

3.不同针刺方式或刺激量产生不同性质的针感,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针感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的大小和波形不同,它们传到高级中枢后就会产生复杂针感.

答:正确应为因被兴奋的神经纤维的数目与种类不同,它们兴奋时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以不同编码传导到高级中枢,产生复杂针感.

4.产生针刺效应的外周传入通路是支配穴位的躯体感觉神经.

答:正确应为还有部分交感神经的传入成分.

5.穴位针感信号在脊髓内是沿背索通路和脊髓丘脑通路上行入脑的.

答:正确应为主要经腹外侧索向高级中枢传递.

6.因为针感、手下感和穴位肌电的出现呈平行关系,故穴位肌电可作为判断手下感的可靠指标。

答:正确应为不是可靠指标。因脊髓有病时,针感和针处肌电活动可能分离;正常人肌肉丰富处的穴位,针感与肌电有时也有可能出现分离。

四、简答题答案

1.答:适宜刺激就是指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2.答: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就是指当某一恒定强度刺激长期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3.答:穴位病理反应就是指机体在病理状态下,体表穴位具有反映病证作用。脏腑器官疾病通过经络,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异常变化现象,称为穴位病理反应。

4.答:铁离子—普鲁士兰反应法就是指根椐普鲁士兰反应原理,即铁离子遇到亚铁氰根产生兰色亚铁氰化铁沉淀,利用该原理,在因需截除的肢体上,

用尖端裸露的绝缘针测定得气感,然后向针尖通30——50uA直流电,起针后,针尖有部分Fe++电解并沉淀于针尖周围,等肢体截下后,用1%氯化钾—甲醛溶液灌流,沉淀于局部的Fe++遇到亚铁氰化钾而形成兰色颗粒,从而显示得气部位。这就是标记针感点的铁离子—普鲁士兰反应法。

5.答:感受器电位在感受器的换能过程中,一般不是直接把刺激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而是先在感受器细胞内或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相应电位变化,前者称感受器电位,后者称发生器电位,对于神经末梢感受器来说,发生器电位就是感受器电位。

6.答:穴位肌电是在针刺时,由穴位处引导的肌电信号称穴位肌电。

五、问答题答案

1.答:机体在病理状态下,体表穴位具有反映病证的作用。脏腑器官疾病通过经络,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各种异常变化的现象,称为穴位病理反应。

穴位病理反应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感觉异常:内脏患病时,常在一定的穴位或某条经脉的多个穴位处出现感觉异常。最常见的感觉异常是痛觉过敏,即穴位处出现疼痛,或按压穴位时出现明显的压痛。

(2)组织形态改变:脏腑病变时有些人穴位处病理反应表现为局部皮肤色泽改变或形态改变,如出现瘀点、白斑,或出现皮肤局部凹陷或隆起、丘疹、脱屑等,或在穴位皮下出现硬结、条索状反应物等.

(3)生物物理特性改变:主要有穴位皮肤温度的改变和穴位电学特性的变化。

穴位病理反应可表现出以下规律: 穴位病理反应主要集中发生在背俞穴、募穴、原穴、郄穴,及其他特定穴和个别经外反应点(阿是穴)。穴位病理反应具有与脏腑相关的相对特异性:穴位病理反应在体表的分布区域和部位,与患病脏腑之间有一定对应关系。穴位病理反应同脏腑疾病进程有平行关系.

2.答:针刺的机械刺激(或电针的电刺激等)作用于穴位感受装置而产生针刺信号,后者由支配穴位区域的神经(主要是躯体神经)传入纤维(Ⅱ、Ⅲ类传入纤维)进入脊髓背角,一方面就地与痛觉或内脏伤害刺激传入冲动发生作用,另一方面可继续由腹外侧索传至脑干、丘脑、大脑皮层等高级中枢,形成针感。针刺信号经中枢整合调整后的抑制性输出,又经脊髓背外侧索下行到脊髓背角。针刺信号经下行通路的传出冲动既可对脊髓有关节段的侧角或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调制性影响,又可通过躯体—内脏或躯体一躯体反射的方式,经交感或γ—传出纤维对痛反应和内脏或躯体活动进行调节或控制。

3.答:穴位除接受刺激引起相应躯体—内脏反射外,还能对针刺本身作出应答性反应,所以穴位不只是一个感受装置,而且是一个效应装置。与效应装置有关的组织结构包括:肌梭中的梭内肌、穴位局部小血管。针刺穴位时穴位处出现的可能变化有:梭内肌接受来自脊髓γ—传出系统的冲动产生收缩,发放肌电,产生手下感。针刺及内脏病理冲动通过交感传出纤维引起穴位局部小血管舒缩效应,使穴位局部出现丘疹、白线、皮丘带等变化。

4.答:穴位肌电: 针刺时由穴位处引导的肌电信号称穴位肌电。

穴位肌电的特点: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施术者手下有得气感时,大多可以从针刺处引导到肌电。肌电是肌纤维兴奋的标志,穴位肌电的发放有单位型]和干扰型两种不同形式。而针刺穴位得气过程中肌电发放持续的时间最短为

10多秒,长的可达5~6分钟.腰麻和全身麻醉后针刺不再引起穴位肌电活动,说明得气时的肌电活动是有中枢神经系统参与的反射活动。针刺得气时针处肌电活动幅度和密集程度比肌肉主动收缩时小得多,针刺得气效应中,穴位处出现的肌电信号之频谱集中在低频段,如55Hz和165Hz附近为多。而在肌肉主动收缩时引出的肌电信号其频谱范围在0-1000Hz之间。穴位肌电的幅度通常在80~300μv之间,而肌肉主动轻度用力收缩时,肌电幅度可达100-300mv。由此可见,针刺时施针者的手下感主要是由穴位部位肌肉轻微紧张性收缩所造成的。

针感、手下感和针刺部位的肌电活动三者有无和强弱常有规律性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手下感到松空时多无肌电发放;有肌电发放时,手下多有沉紧感;当手下感强烈时,肌电发放增多,幅度加大;而当手下感减弱时,肌电发放也变得较少、较小。

5.答:对人体前臂伸肌劳损者腱内压痛点进行电子显微镜检查,可观察到:

a.小血管的内皮细胞浓缩及结缔组织壁增厚,较大血管有栓塞现象;

b.脂肪母细胞处于活动状态,内含有丰富的线粒体;

c.红细胞从血管逸出并浸润于组织,组织间某些细胞结构异常,血管亦有红细胞潴留现象;

d.成纤维细胞处于活动状态,含丰富的内质网,胞外黏液样物质增多及胶原纤维增生;

e.游离神经末梢多数无改变,少数末梢轴突与外围细胞间隙有肿胀现象。血管栓塞和红细胞潴留证明循环不畅,而内皮细胞损害及结缔组织壁增厚都不利于组织呼吸,脂肪与结缔组织增生与组织缺氧也有密切关系。因此,这种压痛产生的原因大部分应归于神经末梢微环境的改变,因为腱内正常游离末梢对缺氧及张力改变可能是敏感的。此外,也不能排除少数末梢由于其本身病理改变而产生痛觉敏感。

5

※<第三节习题>

第三节经络穴位研究展望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的体表反应有、、

、。

2.针灸现代研究成果表明,针感和针刺效应的产生有赖于的完整性;针灸作用与调控密切相关,这可能是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的物质基础。

3.形态学研究资料证明,和与发生了会聚,这种会聚可能是面部穴位调整内脏功能和镇痛的神经学基础。

4.针刺调整心血管系统功能可能以为主;针刺调整支气管、消化道的运动和分泌可能以为主;针刺还能激活而调整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5.四肢经脉穴位与主治病症这一“纵向”沿经分布特征,为“”及“”的治则,提供了神经科学依据。

6.从胞体发出的神经纤维末梢合并重组成神经丛,仍保持原始的神经根分布于外周。其节段性比较容易辨认。和为神经根分布。

二、选择题

(一) A1型题

1.用辣根过氧化酶法进行神经逆向追踪标记发现,心脏和“内关”穴传入纤维在脊髓交汇和重叠的神经节段可能是()

A.C1~C4

B.C4~C7

C.C8~T1

D.T2~T4

E.T5~T8

2.应用辣根过氧化酶法进行神经逆向追踪标记发现,子宫和“次髎”穴传入纤维在脊髓交汇和重叠的神经节段可能是()

A.C4~C8

B.T1~T4

C.T5~T9

D.T10~L1

E.L2~S4

3.假定传入神经有一条分布于内脏,另一条分布于躯体其它部分,形成了内脏与躯体的牵引关系,这种内容的学说是( )

A.集中—易化学说

B.集中—投射学说

C.躯体—交感神经反射学说

D.轴突分支学说

E.闸门控制学说

4.采用交叉循环方法后,电刺激供血动物心脏后,受血动物的耳穴在电压及电阻恒定条件下平均导电量呈现与供血动物一致和同步反应。提示参与内脏-耳穴反应的可能因素是()

A.神经

B.体液

C.免疫

D.淋巴液

E.组织液

(二) A

型题

2

1.下列哪一项不是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的体表反应( )

A.压痛与硬结

B.躯干和四肢体表皮肤电学性质变化

C.耳廓皮肤导电量变化

D.牵涉痛

E.皮肤病

2.下列哪一项不参与针刺“足三里”穴效应的传入( )

A.躯体神经

B.迷走神经

C.交感神经

D.血管壁神经丛

E.周围神经结构

(三)B1型题

A.T2

C.T4

D.T5

E.T6

1.心之俞穴心俞穴的神经节段可能是()2.心之募穴巨阙穴的神经节段可能是()A.T7

B.T9

C.T10

D.T11

E.T12

3.胃之俞穴胃俞穴的神经节段可能是()4.胃之募穴中脘穴的神经节段可能是()A.T7

B.T8

C.T9

D.T10

E.T11

5.肾之募穴京门穴的神经节段可能是()6.脾之募穴章门穴的神经节段可能是()A.T1

B.T2

C.T3

D.T4

E.T5

7.肺之俞穴肺俞穴的神经节段可能是()8.心之俞穴心俞穴的神经节段可能是()(四)B2型题

A.T1

B.T2

C.T3

D.T4

E.T5

F.T6

G.T7

H.T8

I.T9

J.T10

K.T11

L.T12

1.中府穴的神经节段应归属于()

2.京门穴的神经节段应归属于()

A.L1

B.L2

D.L4

E.L5

F.S1

G.S2

H.S3

I.S4

J.S5

3.大肠俞穴的神经节段应归属于()

4.小肠俞穴的神经节段应归属于()

A.C1

B.C2

C.C3

D.C4

E.C5

F.C6

G.C7

5.风池穴的神经节段应归属于()

6.风府穴的神经节段应归属于()

(五)C型题

A.交感神经

B.迷走神经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1.参与耳廓低电阻点形成主要是()

2.肺和气管占优势的内脏传入神经是()

A.三叉神经

B.面神经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3.位于前头、面部及耳区穴位传入神经是()

4.位于后头和枕部穴位传入神经是()

(六)K型题

1.急性心肌缺血(AMI)的信息和电针“内关”穴的信息在下丘脑发生汇聚的部位可能在()

A.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B.下丘脑前区

C.下丘脑后区

D.下丘脑外侧区

2.目前研究经脉、穴位和脏腑传入信息在各级中枢会聚的主要技术方法是()A.分子生物学技术

B.电生理技术

C.大体解剖学技术

D.神经通路追踪技术

3.神经节段归属于T9的腧穴可能是()

A.天枢

B.章门

C.胃俞

D.肝俞

4.妇女妊娠过程中穴位在电压及电阻恒定条件下导电量增高的腧穴是()A.气海

B.关元

C.中极

D.中脘

5.本节中采用动物交叉循环方法,观察电针刺激供血动物双侧“足三里”、“内关”、“肾俞”、“合谷”等穴位以了解针刺镇痛的体液因素,所选的指标是()

A.脑电图

B.皮质痛觉诱发电位

C.心功能

D.血浆皮质酮

(七)X型题

1.手少阴心经体表循行路线的神经节段是()()()()()A.T1

B.T2

C.T3

D.T4

E.T5

2.面部穴位针刺效应的初级调整中枢可能是()()()()()A.脊髓

B.三叉神经脊束核

C.三叉神经运动核

D.迷走神经感觉核

E.运动背核

3.动物实验表明,经脉、穴位和脏腑传入信息可在各级中枢会聚。目前所研究的中枢有()()()()()

A.脊髓

B.脑干网状结构

C.丘脑

D.小脑

E.大脑皮质

4.与实验性胃溃疡家兔耳廓皮肤低电阻形成的核团或脑区有()()()()()

A.延髓孤束核

B.下丘脑外侧区

C.中脑中央灰质

D.下丘脑前区

E.大脑皮质

中医针灸的功效和特点

中医针灸的功效和特点 中医针灸疗法是针法和灸法的合成,其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针灸具有很多的疗效,比如说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等。对于针灸疗法的功效和特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下: 现代中医养生,针灸是最重要的养生方法之一,不但如此,针灸也能预防治疗各种疾病。针灸有修复组织、增强免疫、活血、镇痛等多重功效;要使针灸的种种功效得以发挥。针灸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的作用: 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调和阴阳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扶正祛邪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针灸疗法的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达到刺潋神经并引起局部反应,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的优点: 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针灸治病机理

针灸治病机理 针灸治病的范围很广,它可以治疗功能失调的病症,如尿闭、遗尿、便秘;可以治疗器质性疾患,如小儿麻痹后遗症,神经性耳聋、视神经萎缩可以治疗急、慢性炎症,如急性圃尾炎、急性扁桃体炎、风湿性关节炎;可以治疗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也可以治疗寄生虫病,如疟疾;可以用来矫正异常胎位;更可以治疗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疼痛,如三又神经痛、神经性头痛、手术后创口疼痛;并可做为外科手术时的麻醉手段一一针刺麻醉等等。针灸为什么能够治疗这么多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这就是所谓针灸治疗的机理问题,也属于针灸治疗作用的范畴许多实验表明,针灸主要是激发和调动机体内固有的抗病能力,对机体各系统的功能有调整和稳定的作用,这是目前已经得到实践证明的针灸对机体的基本作用。 (一)针灸可以加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人体内发生了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性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现象,但同时人体内的抗病机制也动员起来,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与之斗争,这种现象在《黄帝内经》中称为“正邪共会',中医学中一般称为“邪正交争'。如果抗御疾病的因素能充分调动起来,那末就能拒病邪于机体之外。针灸具有“治神'的作用,就是通过治理神气'调动和加强抗御疾病的积极因素,从而消除导致疾病的消极因素。提

出本观点的事实根据很多,举例而言:针灸并不能直接杀死病原体,但为什么能治疗一些传染病和炎症疾病?在急性菌痢时,针灸可以解除结肠痉挛,缓解腹痛,同时使白细胞吞噬能力及抗体增加'有利于控制感染。针刺治疗急性阑尾炎时,白细胞吞噬能力增高,血中氢皮质素等也增高,说明加强了机体生理性防御措施,从而抑制炎症的发展。动物实验证明,针灸可以防止由于炎症引起的组织坏死,有抗炎症渗出的作用,而对炎症的屏障作用(在炎症病灶与正常组织之间形成一道防御“墙”)不但不削弱,反而加强。对于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针灸疗法可使肿大的腺体缩小。一般认为,这种病由缺碑引起,治疗就是给患者补充碘化物。但针刺本身并非补充碘化物,怎么能治疗这种病呢用放射性同位素碘等研究表明,针刺后血浆中碘含量和甲状腺摄碘的能力提高,而尿中的排出量则有所降低,提示针刺的疗效是通过提高机体和甲状腺对碘的利用率来实现的针刺有一定的抗休克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先造成休克状态(如用动脉放血方法造成失血性休克),针刺“水沟'可以使血压升高,死亡率降低,恢复正常血压所需血量。关于针刺镇痛的实验研究则证明了针刺可以调动机体内在抗痛能力而发挥针刺麻醉的作用。其作用原理是:针刺兴奋了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一系列神经结构,使传人的疼痛信号在不同水平受到抑制,故而有镇痛效果。另一方面,科学工作者也证明:在针刺作用下,人体和动物的中枢

针灸治疗学总论部分习题集

总论 第一章针灸治疗作用 一、填空 1.针灸治疗作用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三个方面。 2.(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3.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黄帝内经》称之为(解结。 4.《灵枢·官针》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5.《备急千金要方》云: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6.经络闭阻不通,因实热引起者宜用针刺;由虚寒引起者宜行灸疗。 7.《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 不可不通。” 8.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作用,可以变不通则痛为通则不痛。 9.针灸治病,不外乎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 10.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除了与补泻手法有关外,还与部分腧穴的偏补偏泄 性能有关。 11.《灵枢·根结》篇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 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二、选择题 (一)A型题(在题下五个备用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全书同。) 1.“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出自:(B) A《灵枢·九针十二原》B《灵枢·官针》C《素问·异法方宜论》D《难经·二十九难》E《备急千金要方》 2.以下哪种属于针灸治疗作用的范畴?(D) A消炎B行气C镇静D调和阴阳E都不是 (二)B型题(每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用答案可以选择一次或多次,也可以一次也不选用,全书同。) A止痛B升压C降压D安眠E增乳 1.疏通经络作用的体现:(A) 2.调和阴阳作用的体现:(D) A咳喘取肺俞B亡阳灸关元C失眠补照海、泻申脉D嗜睡泻照海、补申脉 E都不对 3.阴病治阳:(A) 4.阳病治阴:( B ) 5.阴盛阳虚病症治法:( D ) (三)D型题(在题下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相互间有联系的正确答案,全书同。) 1.在针刺疏通经络中,《金针赋》运用的通经接气手法是:(A)( B) A青龙摆尾B白虎摇头C龙虎交战D阴中隐阳E阳中隐阴 2.下列治失眠用穴体现调和阴阳治疗作用的是:(C)(D) A补心俞B泻行间C补照海D泻申脉E补胆俞 三、改错(在下列各题下划线部分内,找出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并改正,全书同。) 1、《灵枢·官针》篇曰:“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2.针刺补法和艾灸,其抑制作用大于兴奋作用。 四、简答题

针灸的原理

针灸可以通过细针扎在人体某些特定的能量集中点,治愈某些身体、心理还有意识相关的痛苦和病痛。 针灸治疗可以影响人的整个能量系统,对动物,鱼,昆虫,鸟类还有植物也一样。The set needles influence the entire 我之前所说过疗效可以针对意识和心理,取决于针怎么扎和扎在哪里。 然而针灸的真正起源并非来自传统的中医-中医只是在后来吸收并应用而已。 真正的起源是几百万年前,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准确说是Henok时代。 Henok是研究和发明者,然后由他的人们发扬光大,后来被当年“太阳以外”的后裔所用,后被今天的中国人所吸收。 但是尽管其疗效显著,针灸也只是医学领域中众多治疗方法之一。 但是原则上来讲,针灸比药物有效,因为它可以从根本上治疗整个身体、意识和心理健康。 这意味着人的生命能量可以顺畅在身体流动。 宇宙电磁能是创造给予之生命能量,事实上,也是创造真正存在之能量,也称为Ur-能量,被赋予了所有生命,即意识之精神体或本能意识体。 生命能量,我们自己的语言称为Ching,是来自宇宙的constant flux【楼主:由于怕翻译有误,帖出原文】–通过能量线,也就是,能量通道,我们称为Sananta –在每个生命,也包括人类体中流动。 中国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种形式,而和古老的术语也就是Henok时代的语言完全没有关系。 生命的能量,我们称为“动能”,就像流水一样,在每种生命体力流动,不管什么形式的生命。 这些能量通道,遍布每种生命的整个躯体,包括人类,动物,鱼类,昆虫,鸟类,植物,甚至微生物,细菌,病毒等,也就是说,每种生命都拥有。 这种能量,在有生命和无生命中有不同。 但是在非移动物体中不存在灭绝,而地球人错误地认为非运动物体不存在能量,比如岩石,石头,沙子,金属等。 这些东西同样也是生命形式,只是它的能量形式不同。 这些被动形式的生命通过一种被动能量存在,也就是逻辑上的一种被动宇宙电磁能。【被动形式生命指的是石头,金属等物质】 宇宙电磁能以正面和负面能量构成,这与所有创造物相同。 这意味着宇宙中任何位置,包括其他世界或行星上,都包含有积极和消极的能量。 如果没有两者的互为补充,则不会存在任何东西。 这意味着,即使是消极能量,两种力量同样存在,也就是消极和积极的都同时存在。 同时,负面意味着消极,阴性,容纳,静止和老旧,而正面意味着活力,光亮,温暖,阳性和新生物,这在很久以前就定义了。【太极的阴阳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这就是宇宙电磁能如何表现出可见的,分为两个因素,两种力量,各表示正面和负面的能量,形成一个整体。 现在,如果这种能量失去平衡,那么就会导致能量短缺,能量过剩或能量障碍。 必须提及的是,两种形式的能量同时相依不可分割,因此阴柔和阳刚,也就是积极和消极往往同时存在,不管是可移动还是不可移动生命。 因此,人必须从左往右移动,也就是从一种能量往另外一种力量转移,而不会生病,受伤,或为麻烦所困扰。 如果有人有身体,心理或意识相关的弱点,则他失去了能量平衡。 如果是这样,就会反应为不适,悲伤,疾病,攻击,情绪,抑郁,精神,心理或意识失调等。 当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能量不足。 宇宙电磁能生命能量以特定的通道在人体内流动,也就是我们所称为Sananta.

针灸镇痛的原理及其发展

方兴未艾的外治法之针刺灸镇痛疗法 摘要笔者运用中医和西医理论观点,以针刺麻醉镇痛,针灸治疗体表和脏腑疼痛为实例,从针刺对神经和神经递质的作用方面,阐述了针灸镇痛的原理,并将其与现代镇痛手段相比较。 关键词针灸痛症治疗针刺效应 绪论临床实践与资料及针刺麻醉的应用已经证明针刺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被国内外医家所公认,相比药物和外科手术镇痛的方法,针刺镇痛发展前景光明,潜力巨大。 人们通常所说的针灸包括广义狭义两种不同的概念。狭义的针灸指的是医疗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到的针灸疗法,广义概念指的是完整学科,即针灸学。针灸疗法属于中医疗法中的外治法类。其中包括了针法,灸法和发展而成的枢穴特种疗法。这些医疗方法虽然技术手段和作用方式不同,却都建立在同一理论之上,这就是中医基础理论,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经络枢穴理论。 针灸镇痛是一种治疗方法。讲将毫针刺入体表特定穴位,然后在穴位施加温热刺激,或施加电刺激等物理刺激以求达到治疗病痛目的。针灸疗法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砭石疗法,最初就是以治疗疼痛为基点的。当时,人们就在实践中学会了使用砭石刺破劳作时的脓殇,这种手段后来又进而发展成为刺络泻血的方法。 《内经》在针刺镇痛方面有着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奠定了后世针刺镇痛研究的基础。“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泣而不行,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是书中提出的引起疼痛的原因。对此《灵枢》首次提出了“以痛为俞,以知为度”的针刺镇痛方法。此后,经过《难经》发展了奇经八脉与疼痛的临床,人们广泛认同奇经八脉逆乱阻滞同样可以出现疼痛病症。从此,针灸结束了单纯作为经验

疗法的历史,实现了理论的升华,形成了以经络为核心的针灸基础理论。此后,针灸镇痛疗法也逐渐成型。 金元时期,窦汉卿《针经指南》又补充了八脉交会穴治疗不同痛症的理论,为后世针刺镇痛选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此后,在此基础上针刺镇痛逐步趋于成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强有力地指导着针灸对临床各科病症的治疗。 1.针灸麻醉镇痛 针灸麻醉镇痛是以针刺穴位为主,辅以少量药物,依据筋络脏腑基础理论和针刺麻醉临床经验,使病人能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的一种麻醉方法,是针灸学理论与实践在现代麻醉学中的成功运用与发展,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成功典范。 2.针灸治疗体表及脏腑疼痛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引起疼痛的原因可概括为气血。《素问》说“风寒湿三期杂至合二位痹”《千金方》说:“凡病皆于气血壅滞步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可见各种痛症杰克归结为气血的病变,气血的病变不外乎“不通”,“不荣”,或因气血不通,或因气血不容。不论何种邪气壅滞经络脏腑,“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就是体表疼痛性病症的基本病因病机。 ①现代针灸临床 体表疼痛如肌肉痛以及各种骨关节病扭伤等,占据了针灸临床的绝大部分。而大量数据表明,针灸对于治疗急性腰扭伤等外伤性急症有显著的疗效。 ②针灸治疗脏腑疼痛 1957年我国成功实施了世界上首例针灸麻醉的扁桃体摘除手术,60年代公布后即在全国范围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70至80年代初,针刺麻醉在国内外的内科手术中逐渐被推广使用,这既是针灸发展是上的一个飞跃,也是外科麻醉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此后从最初的肺,胃且切除术必须用80多个穴位,几个针灸师连续捻针7~8个小时,到如今结合经络腧穴加上耳穴的介入可以

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

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 [摘要]目的:阐明针刺穴位产生效应的途径,揭开人体穴位与细胞间的奥秘,明确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方法:立足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总结针灸医学界、国内外三十多年来的针灸科学实验研究成果,用来证实经络穴位的客观存在,证实针刺穴位的治病作用,是经络穴位、神经、内分泌、激素、血管、酶类和细胞作用的综合结果,而确立了针刺穴位产生效应的途径模式。结果:人体由细胞组成,人类要健康生存,最根本的是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人体生病是细胞生理功能发生改变,针灸能治病,是经络传递针刺穴位产生的、细胞功能改变信息(经气)于神经,使细胞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而治愈疾病。 我们从生理学知道,大脑皮层胶质细胞总数是神经元的10倍,神经元的空间除了突触接触处以外,都被胶质细胞突起所占领,胶质细胞从各个方面包绕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电子显微镜下见到少突胶质细胞的突起和包浆膜,包卷着神经纤维,生成明暗相间的髓鞘,成为中枢轴突信息传导通路。毛细血管表面积的85%被胶质细胞突起澎大的未端所包绕,并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接。从微血管、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密切关系,我们清楚了胶质细胞位于微血管和神经元之间,具有集中而不堆积、不重叠、连接排列的分布特点,

具有连接微血管细胞和神经元细胞的生理功能特性。根据安徽针灸临床学院2013年研究证实,是胶质细胞构成了神经元细胞和微血管细胞间的生物电信息传导通路。胶质细胞是神经元细胞和微血管细胞间信息传导通路的物质基础成为事实。胶质细胞对毛细血管的包绕、并与内皮细胞紧密相接,有利于细胞的电信息传递,对神经元的包绕,是神经接收细胞电信息的功能作用,也是神经接收针刺穴位产生的、细胞功能改变信息(经气)的功能作用。推测这些包绕毛细血管和神经元的胶质细胞与经络线路直接相连,经络也是由胶质细胞保持着不堆积、不重叠、链条式自行有序的连接排列分布,循行于脏腑、组织、器官和四肢细胞之间,成为联络传导信息的生物电线路——经络系统。结论:穴位——神经——内分泌——激素——酶类——细胞,是针刺穴位产生效应的途径模式。是人体穴位与细胞间的奥秘,也是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推测经络是人体的生物电信息传导通路,胶质细胞是构成体内电子信息传导通路的物质基础,即经络的实质。 [关键词]穴位、细胞、途径模式、新陈代谢、经络、胶质细胞、生物电信息传导通路。 2013年8月8日 河南省蒋湾针灸研究所

针灸治疗的作用功效及原理

针灸治疗的作用功效及原理 每个人的身体都有自然恢复的“装置”,无论生病或受伤,它总是会设法恢复到原来的健康的状态,这种装置就是人体的原装的自愈系统、微循环系统、免疫系统。很多人没有充分利用身体的自愈能力,而是单纯依靠外部力量来抵御疾病,比如抗生素激素或一些物理治疗。对于慢性病,很多患者都幻想着有灵丹妙药的出现,只想要取得药到病除的结果,却忽略了自身的身体的“宝库”,破坏了身体的自愈能力,影响以后治疗。 针灸治疗前列腺炎有辅助作用,但是彻底的治疗前列腺炎,中药调理配合饮食作息才是王道。人常说“七分治,三分养”。这个只要把身体微循环系统调理好,自己注意饮食,作息,可以慢慢恢复。但是现在很多人由于生活、工作压力大,或者是年轻人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身体都有很大的影响。前列腺炎,中医称之为下焦湿热,湿热淤积,时间久会引起气血虚等症状,于是给患者开了一些传统的活血化瘀的凉药,或者热性的补药,只能一天早晚喝一碗,这种可以短暂的缓解改善,感觉肾虚就是前列腺炎,就是要吃补药,保健品,但是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重在调理。很多人在对药物的认识上有这样一个误区,认为西药多为化学合成药品,具体很大的毒副作用,而中药没有副作用,不会伤身体。事实上,不尽然,是药三分毒, 现阶段,大多数医疗机构特别是专科医院都宣称,前列腺周围被一层坚硬的包膜包围,药物无法到达前列腺内部,因此,慢性前列腺炎久治不愈。并宣称找到穿透包膜的药物!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药物是通过血液进入各个器官的,药物经过血管是很容易就到达前列腺内部的。我们试想,患者每次吃辣的食物或者是喝过酒之后,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就会感觉到前列腺部位的不适感,说明人体吸收的物质,是很容就会到达前列腺部位的!还有就是这个病被广告和医院妖魔化或者夸大,[企鹅:二五七八一四三五三八]给很多患者制造很大的压力和恐慌。其实是没必要的,不像他们说的那样,这样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其实最主要是为他们的微波,介入治疗找理论依据。 急性病确实是需要西医来治疗,但是慢性病需要中药治疗方可治愈,中医西医各有所长,这个问题要辩证的看。用一句话概况:西医西药是救命的,中医中药是治病的。

中医针灸的原理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医针灸的原理是什么 导语:我们从电视上知道“治病救人似活菩萨“,”妙手回春神医”等词都是形容郎中医术高明的词汇,是老百姓对古时郎中的赞美之词。在现在的社会生 我们从电视上知道“治病救人似活菩萨“,”妙手回春神医”等词都是形容郎中医术高明的词汇,是老百姓对古时郎中的赞美之词。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老中医这个名词,尤其是在农村中广为流传。大多数人认为他们很神奇,能解决很多疑难杂症。那么中医针灸的原理是什么? 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具与艾叶等主要工具和材料通过刺入或熏灼身体特定部位,以调节人体平衡状态。 “穴”即空隙的意思,长期以来有关人员通过从穴位的电生理学特性去探索,发现皮肤上存在某些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位置很吻合。这些“良导点”不但在活人身上可以测到就是在尸体及动物身上进行测量也可获得到,在日常生活中如进食、睡眠、运动等生理活动,时序、季节、气温等外界环境改变以及精神心理状态发生变化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良导点”的电阻值。 电位最高的皮下电场区是神经主干和神经末梢经过的地方,是人类和动物身体中电势能最高的地方,这部分破坏或者坏死以及外力破坏及阻碍,都会引起麻、胀、痒、痛、酸等表现、甚至会产生组织、器官、循环和心脑不适、还可导致残疾、衰竭、窒息及死亡等症,如用最弱电流刺激肌肤某些部位后发现被刺激的肌肉会产生收缩,且具有深层组织敏感、结节及伴有放射痛的特点,这些能诱发肌肉收缩的体表部位叫运动点。这些点多位于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经对照运动点位置与传统穴位位置后惊奇的发现两者的分布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1. 针灸治疗作用有 、 、 三个方面。

1.针灸治疗作用有、、三个方面。 2.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是针灸治病的最终 目的。 3.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黄帝内经》称之为。 4.《灵枢·官针》篇指出:“针所,灸之”。 5.《备急千金要方》云:凡病皆由,针以, 灸以。 6.经络闭阻不通,因引起者宜用针刺;由引起者宜行灸疗。 7.《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 不可不通。” 8.针灸具有良好的作用,可以变为。 9.针灸治病,不外乎与两个方面。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 挥的作用。 10.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除了与补泻手法有关外,还与部分腧穴的 性能有关。 11.《灵枢·根结》篇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 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用针者,,。” 13.针灸调和阴阳的具体方法既可以,,而从阴阳互根的角 度考虑,又可以采取,之法。 14.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与密切相关。 15.针灸的治疗作用,实质上就是对机体的一种作用。 1.“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出自:() A《灵枢·九针十二原》B《灵枢·官针》C《素问·异法方宜论》D《难经·二十九难》E《备急千金要方》 2.以下哪种属于针灸治疗作用的范畴?() A 消炎 B 行气 C 镇静 D 调和阴阳 E 都不是 B ( ) A 止痛 B 升压 C 降压 D 安眠 E 增乳 1.疏通经络作用的体现:() 2.调和阴阳作用的体现:() A 咳喘取肺俞 B 亡阳灸关元 C 失眠补照海、泻申脉 D 嗜睡泻照海、补申脉 E 都不对 3.阴病治阳:() 4.阳病治阴:() 5.阴盛阳虚病症治法:() D ( ) 1.在针刺疏通经络中,《金针赋》运用的通经接气手法是:()() A 青龙摆尾 B 白虎摇头 C 龙虎交战 D 阴中隐阳 E 阳中隐阴

针灸治疗学考试复习重点(参考)

治疗作用: ①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疗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②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③调和阴阳(是针灸的最终目的)。 针灸治疗原则: ⑴补虚泻实(①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②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③不盛不虚以经取之;⑵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3)治神守气。——附加⑶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⑷三因制宜:因时地人。 辨证论治的要点:(1)明辨疾病性质(2)突出经络辨证(3)注重整体观念(4)分清标本缓急(5)做到三因制宜。 选穴原则: 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辩证选穴、 五输主病: 《灵枢》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气逆而泄。 举例说明针灸的取穴原则 1) 近部选穴颠顶痛取百会胃痛取中脘面瘫局部去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 2) 远部选穴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 3) 辩证对症选穴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等;牙痛由病因病机可分风火牙痛风池外关,胃火牙痛内庭二间,肾虚牙痛太溪行间。根据特殊症状取穴如哮喘选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外劳宫。崩漏选断红穴 针灸治病特点:调节属性,效应快捷,作用安全,适应症广 辨位归经:经络忘诊,经络切诊,经络穴位的电、热测定 配穴方法:按经脉:本经配穴法,表里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按部位: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偏补穴位:气海、关元、命门、肾腧、膏盲,多扶正是用;偏泻的:曲泽、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多在祛邪时用;双向调节的:中脘、内关、三阴交、合谷、太冲、足三里。 特定穴:背腧偏扶正,用于慢性虚弱久病;郗穴、募穴、下合穴偏祛邪,用于急性发作性痛证;原穴具有双重作用,急、慢、虚、实都可。 常灸穴位:百会、神阙、气海、关元、中脘、脾、胃、肾俞、足三里,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名词解释 1.特定穴:

针灸效应及机理

第三章针灸效应及机理 第一节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 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是指用针刺的方法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它是在传统中医针刺治疗疼痛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针刺麻醉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临 床治疗技术,对这一技术的作用机制的研究,称为针刺镇痛原理研究。 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是指用针刺止痛效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 功能紊乱的一种方法,由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研究证实针刺是 通过调节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而起作用的。 教学目的:掌握针刺麻醉,熟悉镇痛原理 三、针刺麻醉 (一) 针刺麻醉及其临床价值 针刺治疗疾病引起的疼痛是传统针灸学的宝贵经验,把针刺应用于外科手术的针刺麻醉则是20世纪50年代的创新技术,1958年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的研究者公开发表了《针刺替代麻醉为临床麻醉开辟了新道路》的临床研究成果,从而开辟了针刺麻醉和针刺镇痛研究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并为针灸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在其后的40多年中,针麻经历了由当初的普遍应用到有选择地应用、从单纯针刺麻醉代替药物麻醉到针刺与药物复合麻醉的发展历

程,其积累的资料为针灸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现代麻醉技术是19世纪初发明的,极大地推动了外科学的发展,但现代麻醉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干扰仍不可能完全避免,况且现代手术对病人生理功能的侵袭更非以往可与相比。优良的麻醉处理不仅可保证病人的安全,并能使之平顺而迅速地康复;麻醉处理之不当甚或失误,轻则延迟病人的恢复或引起某些器官的病理改变或功能障碍,重则危及病人的安全。因此,现代麻醉也同样有着风险问题。寻找更符合生理功能状态的麻醉方法一直是临床麻醉学的重大课题。 针刺的镇痛作用使之成为保证这些手术成功进行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新喉再造术中,针麻优良率达到95%,发音功能、吞咽功能的成功率达100%,在大脑功能区及深部肿瘤手术中,针麻成功率达到98%,在肾移植手术中,针药复合麻醉优良率为88%,由于手术中有效地减少了麻醉药对循环和呼吸功能的影响,术后泌尿时间明显提前。 研究表明,针刺麻醉具有五个方面的作用:①镇痛作用;②抗内脏牵拉反应的作用;③抗创伤性休克的作用;④抗手术感染的作用; ⑤促进术后创伤组织的修复的作用。 由于以上的作用及针刺自身的特点,使针麻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使用安全,适用范围广;便于术中医患的配合;生理干扰少,利于术后恢复;简便、经济、便于推广。 尽管研究表明针刺并不能完全达到临床麻醉的要求,尚有以下几方

针灸益智传统作用机理初探

针灸益智传统作用机理初探 【摘要】在益智针灸专题文献研究基础上,对所得的益智用穴50个、益智处方24则等资料展开分析,从益智穴的经络分布、益智处方的配穴含义等方面着手,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探讨了针灸益智的传统作用途径。认为针灸主要通过刺激经穴,疏通经脉;养心益肾,调理脏腑;祛邪化浊,开窍清神,而益智健脑,改善智力障碍类疾病。结合文献计量研究,发现益智用穴以心经、心包经、督脉、肾经等的经穴为主,证明中医心主神明、肾主精生髓通脑等学说的科学合理,对指导益智临床实践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智力障碍/针灸疗法/益智机理 针灸益智是指通过针灸的方法,来治疗智力障碍类疾病,以改善患者智力,促进身体健康。那么,针灸施术于人体之后,是通过何种途径起到益智疗疾的作用呢?从历代针灸文献资料看,对这一问题论述的不多。根据对中医“智力”概念的剖析,结合针灸医籍记载的实际内容,确定健忘、痴呆、无心力等病症为智力障碍类疾病,凡能治疗智力障碍类疾病的穴位均属益智穴。笔者在总结历代医家针灸益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从益智穴的经络分布、益智处方的配穴含义等方面,就针灸益智的作用机理作一初步探讨。 1刺激经穴,疏通经脉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络中以经脉为主干,经脉中又以十 二经脉和奇经中的任督两脉最为重要,人体上的绝大多数穴位都在以上十四经脉之中。就益智穴位看,10部针灸专科医籍(《黄帝明堂经》、《针灸甲乙经》、《黄帝明堂灸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资生经》、《铜人针灸经》、《西方子明堂灸经》、《针灸聚英》、《针灸大成》和《针灸集成》),以及6部综合医籍(《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方》和《类经图翼》)所载的益智单穴(即能主治智力障碍类疾病的单个穴位)计24个,全位于十四经脉[1]。笔者还查阅了清代及清代以前的其他针灸文献,并其针灸益智的临床经验[2],发现涉及益智穴位共50个(含上述益 智单穴及其他益智处方中的用穴),除鼻交頞中和鬼眼2个属经外奇 穴外,其余48个均为经穴。可见,针灸益智主要通过刺激经穴,改 善智力,恢复健康。经脉是疏通气血、补心强记、益智健脑的主要通道。 1.1益智经穴的经脉分布48个益智经穴的经脉分布见表1。从表 1中发现:有3个穴位以上的经脉是心包经6穴、心经5穴、膀胱经 5穴、任脉5穴、肾经4穴、督脉4穴、肺经4穴、脾经4穴、大肠经3穴、小肠经3穴、胃经3穴等。益智经穴占每条经脉全部穴位所占的比例,以心包经、心经为最高,心包经占66.67%(6/9),心经占55.56%(5/9),其次是肺经占36.36%(4/11),任脉占20.83%(5/24),

电针灸治疗的作用

电针灸治疗的作用 人体中是有很多个穴位的,每一个穴位都能对身体进行不同的调理,其中针灸是一种常见的改善身体的方法,并且在身体出现一些疾病的时候掌握好穴位进行针灸也能得到很好的治疗和改善,其中电针灸器是一种常见的针灸工具,操作起来非常的简单,下面一起了解下电针灸治疗的作用。 电针灸治疗的作用 外面的电子治疗仪没有针灸针刺入机体,大多是皮肤贴片式的脉冲治疗,对浅表的肌肉问题可以有效果,但深部的治疗就差强人意了。颈椎的头晕一般为血管受压,导致脑供血不足或者局部交感神经紊乱,位置一般较深,还是建议针灸。 针灸疗法的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达到刺潋神经并引起局部反应,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种称作针法,后一种称作灸法,统称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第四,医疗费用经济;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也都是它始终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原因。 针灸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和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以及361个腧穴以及经外奇穴等腧穴与腧穴主病的知识,发现了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创造了经络学说,并由此产生了一套治疗疾病的方法体系。 上面就是对电针灸治疗的作用的介绍,通过了解之后我们知道电针灸器也能让我们的身体得到很好的改善,并且操作起来非常的简单方便,但是我们在进行针灸的时候如果对穴位不是特别

针灸推拿的基本作用和原理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手法的概念 手法是指利用肢体的某一部分通过其在肌肉、关节、骨骼表面运用各种术式或互相协调操作,达到对患者进行检查,治疗康复和保健的作用。 手法医学的概念:研究手法在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及保健中的临床应用操作技巧和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 推拿的作用原理: 1、调节神经机能 2、促进血液、淋巴液的循环 3、加速修复损伤的软组织、 4、有利于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 艾条的作用:温经散寒祛风、行气活络、活血止痛、升阳举陷、补虚固脱。用于风、寒、湿痹痛、痿证、虚寒咳喘、泄泻、胃脘冷痛、遗精、阳痿等。 灸法的作用: 灸法对心脑血管病变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艾灸是通过灸法可能有促进肾上腺活动的作用腧穴经络而起作用,同时能提高免疫功能,可能是灸疗治疗肿瘤的主要机理,而且灸法具有调整内脏活动功能的作用。 针灸的作用 1、疏通经络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针灸通过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从而排除致病因素,治愈疾病。同时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2、扶正祛邪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体内体外环境的适应力,祛逐致病因素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 3、调和阴阳促进人体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拔罐的作用: 1、促进人体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 2、调和脏腑、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3、协助诊断;

针灸治疗的临床作用

针灸治疗的临床作用 <仅供参考> 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肌体经络疏通,气血调达,脏腑调和,阴阳平衡;在病理情况下,则经络壅滞,气血不和,脏腑失调,阴阳失衡。针灸治疗疾病,就是通过刺激腧穴来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以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针灸治疗的临床作用如下。 1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针灸刺激腧穴,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将其刺激信息传入相应的肢体或脏腑、组织器官,从而达到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名言“不通则痛”即指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的多种病证。经络闭阻不通则气血流行不畅,甚至气滞血瘀,从而引发肢体或脏腑的肿胀疼痛。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到相应肢体、脏腑,气血不至则麻木不仁,又会引起肢体的麻木、萎软、痉挛或者脏腑功能活动低下。凡此,均应“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即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正如《灵枢·刺节真邪》说:“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解结就是疏通经络的意思。 唐代医家孙思邈指出:“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他高度概括出了多种因素导致经络气血壅滞不通是疾病发生的总病机。同时也对针与灸在疏通经络方面的各自特点进行了概括。即针刺偏于开壅导滞主要适用于实热证;灸法偏于温暖通经主要适用于虚寒证。可见,同样是经络闭阻不通,疏通之法也各有所宜,当辨证而酌用。当然,这只是大法,临床应用亦不能过于拘泥。 对于有些针感较差、得气较慢、经气不至或经气虽至但未到达病所者,欲达疏通经络之目的,除了增加刺激量之外,还可以施行循经按压、循经透穴、循经施灸等法,以通经气。 2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过程,就是正气和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疾病的发生,是正气处于相对劣势,邪气处于相对优势。既病之后,机体仍会不断产生相应抗病能力,继续与病邪抗争。若正能胜邪,则邪退病愈;若正不敌邪,则病趋恶化。 针灸治病,不外乎扶正祛邪两个方面。扶正就是扶助正气,提高免疫机制,增强抗病能力,正气得复又有利于抗邪;祛邪就是祛除病邪,减轻疾病症状,消除致病因素,病邪得除又减轻对正气的损伤。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凡邪盛正气未衰者(新病),治以祛邪为主,邪去正自安。正虚邪不盛者(久病),治以扶正为主,正复邪自除。若正已虚,邪也盛,单纯扶正则难免助邪,一味祛邪,又更伤正气,故治以攻补兼施。若以正虚为主者,扶正为上,兼以祛邪,或先补后攻。 若以邪实为主者,祛邪为上,兼以扶正,或先攻后补。 根据针灸临床实践体验,针刺补法和艾灸,偏于扶正,适用于慢性久病或虚寒证;针刺泻法和刺血,偏于祛邪,适用于新病、急证和实热证。 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还与部分腧穴偏补偏泻的性能有关。偏补的腧穴如关元、气海、命门、肾俞、膏肓,多在扶正时用之;偏泻的腧穴如曲泽、委中、人中、十宣、十二井穴,多在祛邪时用之。大部分腧

针灸作用机理的现代研究

针灸作用机理的现代研究 卢森堡国家健康研究中心国际合作项目负责人 佰瑞福世联国际中医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王宁教授、医学博士 针灸学是中国独创的一种治疗体系,是中医最主要的非药物疗法。其特点是:针灸对多个功能系统均有调节作用,能够发挥比药物更符合生理规律的调控效应,其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 1、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 针刺产生的镇痛效应可分为局部镇痛和全身性镇痛。在同神经节段水平,针刺只要能兴奋穴位的A类纤维就有明显的镇痛效应。其机制为粗纤维的传入在脊髓对痛敏神经元起抑制作用,从而关闭了伤害性信息向高位脑中枢传递的闸门。也就是说,针刺只要激活较粗的传入纤维就能产生节段性的镇痛效应。 针刺引起全身各部位的镇痛效应,是因为针刺激活了机体的抗痛系统。只有较强的针刺激,在Aδ类或/ 类传入纤维能被兴奋时,才能有效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的有关结构,并在临床和实验条件下已观察到了明显的广泛性镇痛作用,从而揭示了局部与全身性镇痛作用的机理。 2、针刺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的研究 人类的许多疾病如心脑血管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过敏性疾病(哮喘)、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等,都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有关,而针灸对这些疾病都有较明显的治疗作用。由于这些疾病的表现大多以数个脏器或多个功能系统受损,针灸经络的特异性联系不很明确。因此,针灸经络的作用还涉及到整体非特异调节效应,这种效应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发挥治疗作用。 例如:海洛因依赖者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在女性患者,99.8%月经异常,尤以闭经或周期延长为多见。海洛因依赖者对免疫系统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包括非特异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调整其免疫功能,对海洛因依赖女性患者药物戒断和月经功能恢复,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新型针灸的原理及功效

新型针灸的原理及功效 隐形针灸就是材料科学与针灸医学的结合,纳米工艺研究出来的一种无源、无创、无痛、无害及临床疗效肯定的普及型家庭用针灸疗法治疗器。 隐形针灸就是新材料复合技术、纳米技术、成型技术、热处理技术、超微孔材料技术等的荟萃。它可将离子流、微电流、光子流、互动能等超效强化,使之与人体生物能产生能量互动,这种互动能使隐形针灸芯片有一种混合效力刺激经络上的穴位,产生腧穴经络连锁效应,通过调节经络调节而调节整体,对人体生命功能状态进行有效调理,纠正各种疾病原因导致的细胞自稳调节系统的紊乱,恢复人体细胞的稳定状态,达到康复治疗的效果。 作用与原理 隐形针灸经穴疗法之所以冠名隐形二字,不就是因为隐形针灸没有形状,而就是相对于传统针灸而言,隐形针灸刺激经穴不就是那么直观,全部瞧得见,摸得着,而且相对比较隐秘一些,隐藏在一些现象的后面,让人只有隐约的感觉。所以我们使用隐形针灸治疗,不用使用尖锐的针刀或燃烧的艾条伤害皮肤组织,不用使用电磁等外加常规的能量与直接的手法信息,只要将隐形针灸的小硅芯片贴覆在腧穴上,就会产生有效的经穴刺激。实际上,隐形针灸刺激经穴机理即神秘又不神秘。说它神秘就是因为它的工艺原理并未完全公开,常识不易直观理解;说它不神秘就是因为它本质仍然就是物质、能量与信息因素起作用,就是物质、能量、信息作用集合成为一种相互作用的激越式刺激,产生腧穴经络效应而取得治疗效果。所以隐形针灸经穴疗法对经穴的刺激就是一种物质、能量、信息作用集合的激越式刺激。隐形针灸经穴疗法的物质材料就是由多种功能材料复配设计而成,这种特殊的组合物,经过纳米工艺加工成型后,将物质、能量、信息作用集合为一种高通量的特殊功能激越作用,产生这种激越作用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四个方面: 微电流 隐形针灸的无源性就是指它不使用外加常规能源,并不就是它没有能量,隐形针灸芯片就是一种自源功能体,具有永久极性物质,永久自发产生超微电流这种永久电极流出来的超微电流,起因于结晶的电位差,与人体生物电的电流一样。生命现象最基本的过程就是电荷运动。人的代谢作用及各种生理现象,处处都有电流与电势的变化产生。人的所有生命信息的传递都涉及电化学过程的作用。 隐形针灸功能体起源于晶体电势差产生的超微电流与起源于人体皮肤细胞膜电位电势差产生的超微电流结合时,一方面晶体在温度与压力下,能引起成分晶体间的电势差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皮肤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经神经细胞串连,产生连锁效应,细胞产生的生物电反作用于隐形针灸成分的晶体上,产生新的电位与电流。这种成份晶体电位与细胞膜电位差相互作用于经穴,就是产生隐形针灸经穴的刺激重要因素之一。 光子流 隐形针灸贴片富集有瞧不到的远红外光。通过特种仪器检测,可测到隐形针灸富集的5、6~15微米的远红外光。这种远红外光对人体就是非常有益的。生命科学研究证实,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远经外辐射源,皮肤可吸收及发射远红外光。所以,当隐形针灸特定波长的远红外光子作用人体腧穴时,其频率与人体腧穴中的细胞分子、原子间的水分子运动频率相一致时,引起共振效应,其能量最高且能被人体腧穴所吸收,使皮肤及皮下组织深层部门的温度升高,产生热效应使腧穴水分子活化,处于高能状态,激发加速生物酶的活性,同时活化蛋白质等生物分子,产生腧穴分子连锁效应。 隐形针灸治疗器的远红外不就是外加电源等能源产生的,而就是一种自源的功能体。这种成分晶体的远红外光子流发射与人体经穴皮肤远红外光子流发射与接收相互作用时,可出现多种刺激。这就是产生隐形针灸经穴刺激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离子流 隐形针灸成分晶体有很强的负离子发射功能。负离子的作用广泛,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一般负离子进入体内就是经过两个渠道进入的: 1、经口吸入肺部进入人体。

贴针灸的成分和作用原理

贴针灸的成分和作用原理 贴针灸是“中国神针”谷世喆教授,率领团队研发出来的治病养生工具,它的独到之处就是强烈刺激穴位经络,打通经络,活气血,平阴阳。 下面就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针灸的的功效。贴针灸是在全面继承传统针灸腧穴学及治疗学的基础上,以泗滨砭石为原材料,采用现代先进的超微粉涂布技术,将砭石粉末与低敏性医用压敏胶混合,研制而成。通过贴敷于体表经络穴位以及疼痛部位,利用砭石自身特定波长的远红外热辐射以及特定频率的超声波脉冲振动,深层次刺激经络穴位,达到针灸的效果,发挥其益气活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的四大功效,实现轻松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和各种疼痛的目的。贴针灸改变了现行传统针灸临床模式的“扎针痛”、“心里怕”等不足,使用安全、简单、方便、时效性强,功同针灸!率先开创了一个可以进入家庭实现自我治疗养生的时尚中医保健模式 针灸贴的四大功效: 益气活血,扶正祛邪,疏通经络,平衡阴阳 贴针灸阴阳开穴,通经活络,经过多项临床试验疗效对比,证实其针对8大疼痛,9大慢性疾病及各种亚健康状态疾病具有确切疗效。具体适用人群如下: 〃顽固性头疼、习惯性偏头疼人群 〃颈椎病、脖子僵硬、胀痛、骨刺压迫神经痛的人群 〃肩背疼痛、肩周炎、手不能提、肩不能抗的人群 〃腰椎病、骨刺、腰突、腰部放射性疼痛人群 〃坐骨神经痛、股骨头痛、胯骨痛人群 〃关节酸、麻、肿、胀、痛、莫名肿痛的人群 〃足跟痛、脚底痛、跖骨痛人群 〃痛经、前列腺炎、尿刺痛人群 大慢病人群 〃常出现头疼,恶心;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等症状的高血压人群; 〃患有脂肪肝、神疲乏力、失眠健忘的高血脂人群; 〃多饮、多食、多尿、皮肤干燥的高血糖人群; 〃颈椎酸痛、僵硬、头重、手指发麻、上肢无力的颈椎病人群; 〃腰部酸、痛、坐骨神经痛、间歇性跛行的腰椎病人群; 〃关节酸、麻、肿、胀、痛的风湿骨病人群; 〃脑血管硬化、脑血栓、脑出血等心血管病人群; 〃半身不遂、中风后遗症、口眼歪斜、言语不清、行动受限等中风偏瘫人群。 亚健康人群:经常失眠、肠胃不适、需要美容祛斑等的亚健康人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