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字字体研究的新突破_重读启功先生的_古代字体论稿_王宁

汉字字体研究的新突破_重读启功先生的_古代字体论稿_王宁

汉字字体研究的新突破_重读启功先生的_古代字体论稿_王宁
汉字字体研究的新突破_重读启功先生的_古代字体论稿_王宁

收稿日期:2001 03 21

作者简介:王 宁(1935-),女,浙江海宁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字学,训诂学研究。

2001年5月第23卷 第3期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 f China T hree Gorges U niversity (Humanit ies &Social Sciences)M ay.2001Vol.23No.3

汉字字体研究的新突破

重读启功先生的 古代字体论稿

王 宁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875)

摘 要:启功先生的 古代字体论稿 ,历37年之长途跋涉,63年出版,78年重版,99年修订补充再版,似乎经久不衰,但其中的深刻意义,并没有真正被发掘出来。这是一部把汉字字体的各种现象看得十分深透、细腻的著作,是汉字史、汉字书法学的精深之作。本文注重发掘 论稿 在汉字字体学方面的独创见解,同时在 论稿 基础上,为汉字字体学这一新学科定位。

关键词:启功; 汉字学; 汉字字体

中图分类号:H 123,J 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1769(2001)03 0025 05

读一部60年代的旧书,得到的却是崭新的感受

启功先生的 古代字体论稿 (以下简称 论

稿 ),初稿1962年发表于当年 文物 的6月号。1963年补充修改正式出版,1978年重版,1999年3月经补充二版。)从本书的多次印刷、再版看,它得到了为数众多的读者的关注;但是,在 汉字必须走拼音化道路 已成不变定局的时代,汉字本体的研究已经只剩简化汉字以及与之有关的少数题目可作,字体问题自然无法纳入汉字学的理论体系之中。 古代字体论稿 中提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并没有在文字学界得到充分的重视。另一个原因是,一般人总以为,字体问题纯属书法问题,是书写艺术的问题,与汉字学科学理论关系不大,因而未能将其中的理论创见开掘出来。现在重读启功先生的 古代字体论稿 ,才深感这部书在汉字学基础理论建设上的重要意义。

所谓 字体 ,过去曾是一个没有经过严格界定的名词。启功先生说: 所谓字体,即是指文字的形状,它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指文字的组织构造以至它所属的大类型、总风格 其二是指某一书家、某一流派的艺术风格。 ( 论稿 P1)这里阐述的不是 字体 的定义,而是这个名词历史上被使用

的实际所指。为了了解这段话,我们可以来分析一

下 体 在汉字领域使用的情况:

第一, 体 表示 文字的组织构造 :例如,称 六书 为 四体二用 , 体 指前四书,即指构形。一般所说的 独体 、 合体 、 正体 、 异体 、 或

体 、 繁体 、 简体 体 也是就结构而言。

第二, 体 表示 大类型、总风格 :启功先生所说的 篆、隶、草、真、行 指的就是这种 大类型、总

风格 。就这种意义上的 字体 来说,秦以前没有分类,也就是没有字体名称,一般所说的 甲骨文 、 金文 、 (战国)楚文字 、 (战国)晋系文字 等等,说的也就是他们的 总风格 ,只是因为古人没有给他们的风格起名字,才以载体、地域等代称。秦有 八体 以风格得名的也只有大小篆。汉末曾把战国时期用毛笔写在简册上的文字称 蝌蚪文 ,因为这种文字的笔画头粗尾细,形似蝌蚪,这也是一种就风格而言的字体名,后来也有人称 说文古文 。现代印刷体有宋体、黑体、楷体等,也应当是这种意义上的字体。

第三, 体 表示 某一书家、某一流派的艺术风格 :以书家而言,如 赵体 、 颜体 、 柳体 等,以流派而言,如 魏碑体 、 仿宋体 等。那么,就纯文字学的角度,我们应当取哪种定义为好?应当看到,汉字在实现记录汉语功能的过程中,处于认读和书写两个衔接不可分离的矛盾统

25

一过程中 就一个人来说,他得先认字,然后写字;对一个社会来说,先有人写字、作文,才有人认字、阅读,汉字就在这个过程中具有了结构属性和书写属性两个大部分。字体属于书写属性,应当和结构分立,第一种 表示文字的组织构造 的 体 应称字形结构;第二、三种 体 的用法才是 字体风格 ,在这二、三种 体 的用法中,第三种过于微观了一些,比较偏重于书法分类,纯文字学难以把握,所以,文字学所取的 字体 定义,以第二种最为适宜。

字体问题是老问题,但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古代字体论稿 一上来就提出 字体 概念的多元内涵,因为,它不但是一部汉字史的重要著作,而且是一部书法学兼汉字学的论著,这个问题,一般文字学的书可以从略甚至可以回避,但它是必须面对的。

重读一部本世纪60年代已经写出的书,而却称之有 新 突破,是因为它所提出的问题,30多年来没有来得及认真发掘,今日重读,领会是全新的。

字体问题的重要性,需要重新加深认识

字体是汉字发展中必须时时关注的问题,这是因为,第一,它不但自身是汉字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会影响到汉字学中的字形结构问题;第二,书法学的前提是汉字科学,然后是书法科学,再后才是书法艺术,没有科学作前提的艺术可以称 创作 ,但不可以称作 学 。

汉字的研究分字形结构和字体风格两端。从汉字的识读和使用看,字形结构至为重要;而从汉字的历史发展、考证辨识和书写风格看,字体研究则是汉字学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在以甲金文为主要材料的古文字兴起后,特别是80年代古代文物文字大量出土以来,传统的 六书 之学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动摇,而且,只研究字形结构已经不能满足文字考证和文物考证的需要了。隶变和今文字的研究引起注意后,字体风格问题更是必须提到日程上来。只举两个例子来说:比如,中国文化史上十分引人注目的事件 秦始皇的 书同文 ,是针对战国 文字异形 而生发出的文化统一措施。较有造诣的文字学家和历史考古学家,都能在经过仔细观察后,辨识战国文字的国别,所以才有战国文字分系的研究方法。全面整理并比较战国秦系、楚系和东方六国出土文字以后,发现这些国别文字虽然总体系统并无本质差异,但有一部分字字形结构有相当差别。裘锡圭在 文字学概要 中说: 在战国时代,字形因地而异的现象非常严重,远远超出了前后各个时代。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六国文字与秦文不合的异体都被废除,因此它们对后来的汉字没有显著的影响。 ( 论稿 P57-58)这是符合事实的看法。而六国文字与秦文字由于政治分裂而引起的的差异,首先是不同地域字体风格的差异、进而波及到字形结构的。再比如,隶变首先是字体的变化,而它带来的是一场深刻的结构变革。也就是说, 由于笔划方折的风格变化,已经影响到某些字的构造变化了。 ( 论稿 P25)可见字体风格对字形结构的直接影响,不但研究字形结构的变异离不开字体风格;而且要想把汉字构形历史梳理清楚,不深入考察字体演变也是难以做到的。

尽管一些文字学大家已经开始关注字体风格问题,但是,字体风格的论著在汉字理论研究领域仍然十分缺乏。在汉字学发展的过程中,字形结构始终是研究的主流,字体风格问题一直未能纳入汉字学的基础理论体系中去。追究原因,一方面自然是因为汉字学起源于古代的 小学 , 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 六书 之学普及到幼儿识字的启蒙之学,提高到专家争论的热门话题。对汉字结构的研究,自然而然成为汉字学的一个中心。这里还有另外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因为:字形结构是外部形式的问题,眼睛可以观察,分析容易操作,描述可以具体;字体风格却是内在的问题,目治未能竭尽,很多因素的把握要凭心治 所谓心领神会,描述起来,也难以具体,非有相当的识字、写字、观字、辩字的造诣,是难以做出可信服的结论的。

启功先生不但是书法家,而且是书法学家,自然兼为文字学家,他在 古代字体论稿 中所总结的字体理论,是在考察了汉字发展史上诸多字体现象后总结出来的;又是凭着他书法家的眼光观察和体验出来的。

概括起来,启功先生的字体理论,包括以下四个重要观点:

字体的渐变性;

字体风格形成的原因及其多样性;

字体名实之间的不对应性;

字体风格描写的可操作性。

字体风格的形成由微而显,两种主流字体交替必有一个过渡带

26

不论是个人书写风格,还是字体类别风格,都是渐变的。所以启功先生说: 风格的变化程度,又常是由细微而显著的。 又说: 一种字体不会是一个朝代突然能创造的 , 但一个人编一种字书,以及创始一个风格或流派,则是可能的。 这几句话合在一起,是说类别风格的形成,是经很多人在较长时间里,在书写用途、工具、载体等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渐渐形成的;而这种字体的成熟与巩固,却往往是一部字书或一种碑刻将其特点集中体现而成就的。所以,类别风格又常被说成是个人的创建,言小篆则以李斯、许慎为代表,言隶书则以程邈为标志,正是基于这个原因。

字体形成的渐变说,对汉字学、汉字史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在汉字发展史中,大家公认,隶变是古文字向今文字演变的重要环节,但是,古今文字的交界应定在什么地方?有人认为小篆既具有古文字的特点,又有今文字的端倪,似以小篆为古文字的终结。也就是说,秦代是古文字的末代。就隶书形成的时代而言,有战国晚期说,秦代说和汉代说三类。如果我们用渐变说来衡量古今文字的交界处,以上那些表述,都嫌太简单了。作为一个时代的主流字体,小篆是古文字的末代,隶书是今文字的开端,但是它们交接的时代并不是一个很短的时间,而有一个较长的过渡带。隶书确实在战国晚期即见端倪,经过早期的秦隶,至汉代八分书才成熟。篆书与隶书有相当一段时期并行,隶书的初期尚含篆意,直至东汉碑刻隶书,尚有一些部件仍是篆体部件,这些现象,都是处于过渡带的表现。从历史发展的事实看,一种主流字体成熟的时期,往往就是它被另一种字体取代的开端 小篆是篆书的成熟期,已经蕴含被隶书取代的基因;隶书在八分书时代成熟,也正是它被楷书逐渐取代的开始。因此,我们对古今文字交界的表述恐怕应该是:自战国晚期到汉末,是篆书作为主流字体向隶书演变的过渡时段,这段时期可称为篆、隶之际,也就是古今文字的交界时段。

字体风格多种多样,形成的原因多方多途

启功先生说: 文字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单体和偏旁,常是由表形、表意到表音的基本符号,这是大家公用的,约定俗成的。书写风格每人必然不同,所以签字会在法律上生效 。( 论稿 P5)考察同一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人书写的汉字,结构不可能不是基本一致的,这是因为结构属性是汉字认读的主要依据,也就是汉字用以记录汉语、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条件。结构不统一,写者和读者得不到一样的信息,如何进行交流!汉字是表意文字,形声字的声符不具有准确标音的性能,只用近似的声音提示词音,在固定的范围内起区别作用;所以,汉字的构形系统不受方言分歧和古今语音演变的限制,具有超方言、超时代的特征。战国的国别,充其量不过是中国国内的地域差别,字形结构的差异再大,从整个系统看,仍然属于同一种文字体系。但是,字体风格就不同了。它与书写紧密相连,它不但受书写者个性特征的影响,而且受地理范围和政治区划所形成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带有一定的时代、地域特征。政治分割时代越长,这种风格的区别越显著,这便是战国秦系、楚系与东方六国文字得以区别的原因。除了横向区别外,字体在历史发展中的区别也是十分明显的,启功先生明确指出: 文字经过传写,必会染上时间、地区、写者的种种色彩,但迤写经书,必不能完全离开古字的构造 比较研究古代字体,除时间这一条件外,必须兼顾到用途、工具、方法的种种条件。即如碑版与抄书不同,抄书又有工整草率的不同。抄书与碑版相比,不但书写风格有差异,即其字的组织构造,也有所不同。 拿甲骨上刊刻的和铜器上铸范的 殷周古文 来与手写在简册上的古文经作比较,从风格到构造,也常是不易吻合的。 ( 论稿 P15)启先生总结形成字体千差万别风格的原因, 即:(1)时代;(2)用途,如鼎彝、碑版、书册、信札等;(3)工具,如笔、刀等;(4)方法,如笔写、刀刻、范铸等;(5)写者、刻者;(6)地区。 ( 论稿 P4)仔细分析这六种原因。可以看出:时代和地区是两个总的因素,用途、工具、方法影响的是风格的 大类别 ,而写者、刻者影响的是个人形成的风格个性。大类别的风格,诸如篆、隶、行、楷,隶中的秦隶、汉隶、分书等,它们的风格涉及汉字历史属性,是汉字学研究的范围,而个性风格,诸如欧体、赵体、颜体等等,则是书法学研究的范围了。不论是哪一种风格,都是千差万别的、多样的。由于风格的多样性,不但签字可以生效,人们还可以参考字体为出土文字确定时代、划分国别(域别),又可以在初步判定时域的前题下,考证历史,描写文化事象。字体研究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端。

27

字体名实之间的不对应性,主要基于三个原因

启功先生在具体考证了秦书八体的名实后,得出了字体名、实具有某种程度不一致性的结论。关于字体的分类和名实的关系,启功先生提出了六种情况: (1)秦以前没有字体分类,无篆或隶等等的名称;(2)秦代篆是规矩的、标准的 正体 ,隶是徒隶用的、不标准的 俗体 ;(3)汉代以来的字形变化,各有专门名称;(4)同一名称,常有不同的内容;

(5)同一内容,又常有不同的名称;(6)名称的兴起,常后于字体的产生和流行。 ( 论稿 P6)体会这六种情况,我们可以把字体名实关系的不平衡归纳为两点:第一、先有字体之实,后有字体之名;字体之实历代皆有,而字体之名始于秦篆。第二,既有同名异实,又有异名同实,名与实并不一一对应。造成这种不对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来自字体的渐变性。正是由于字体的形成是渐变的,一种主流字体发展为另一种主流字体没有绝对的界限,只具一个模糊的时段,才使得历史上记载的字体名称所指称的对象,也有一定的模糊性,包含着许多不同的情况。在谈到 隶书 这一名称时,启功先生说: 秦俗书为隶,汉正体为隶,魏晋以后真书为隶,名同实异。 ( 论稿 P31)其实,这三种字体同出一源,一脉相承,前二者是隶书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后者是隶书发展的结果,而且,这种发展是不间断的,划不出绝对界线来的。名同实异来自字体的渐变性。

其次是来自字体分类的多角度、多标准。启功先生在谈到秦书八体时指出: 秦书八体,以风格得名的有大小篆;以用途得名的,有刻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 论稿 P21)而鸟虫书 实际上都是一种花体字。 六朝以下的著述中,对于古字体名的推测,多不可靠,他们常给一些花体字命以专名,动辄达到十几体甚至几十体,所以现在不引不据。 ( 论稿 P22)这说明,历史上所载的字体名,有应当认真对待的,也有不必当回事儿的。在应当认真对待的命名中,以风格得名和以用途得名既是两个标准,分类自然就有交叉。例如,启功先生在谈到 楷书 的命名时说: 对于写得风格规矩整齐的字都称之为楷,是泛用的形容词,用 楷书 这词来称真书,则是专名,名同实异。 ( 论稿 P31) 名为 楷书 ,是就风格而言;名为 真书 ,是就与其他字体比较的实用地位而言。又如, 隶书 曾称 史书 ,是据使用者的身份而言,又是另一种命名标准了。

第三是来自时代差异。不同时代分类不同,命名各异。例如,汉代隶书在新莽时代称 佐书 ,魏晋称隶书为 真书 ,唐宋则称楷书为 真书 ,都是因时代而造成的同名异实和异名同实。

字体风格模糊朦胧,但特征是可以描写的

许多关于书法的书谈到风格,常常用一些笼统的描述性的用语,诸如 端整古秀 、 恣意尤远 、 骨肉匀适 、 方劲古拙 等等,这些词语从书法欣赏的角度,并非绝不可取,但它所针对的,都是具体的个人风格,而不是字体的总风格;加之这些用语太具个人体验,感性成分过多,缺乏普遍的传意作用,不能进入汉字学的基础理论。字体的风格的确有它模糊朦胧的一面,需要综合的意会而难以言传;但是,和一切人文现象一样,穷尽地分析其属性、精确地衡量其长短固不可为,但可以用提取特征的方法来达到区别它们、给它们进行分类的目的。

启功先生是书法家,又是书画鉴赏家和鉴定家,他观察字体艺术风格的目光十分犀利,感觉极为敏锐,但描述字体风格却有一套科学术语,能将其落到实处。他所用的方法,正是提取特征的方法,具体说,就是把影响字体风格的特征,用可操作的方法分析出来。

在论证字体风格时,他先着眼在书写工具与载体的区别:书写的载体有甲骨、铜器、石板、竹木、布帛、丝绢、纸张等。载体不同,书写工具和书写方法也随之变化:刻、铸、绣、写风格不同,同样是刻,刻于甲骨、石板、竹木风格不同;同样是写,写于布帛、丝绢、纸张风格也不同。这些都是形成字体风格的客观的、先决的条件。

前面说过,描述字体大类的风格,重要的是把握其特征。究竟有哪些特征可以用来分辨字体风格呢?特征既然不是精确的,也不是穷尽的,当然也不是封闭的。我们可以从启功先生分析字体大类风格的实际作法中总结出字体风格的一些重要的属性:

1 笔势 也就是完成一个单笔画行笔的过程。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入笔和收笔的笔锋上。

2 笔态 也就是完成以后单笔画的姿态。为了分析笔态,将笔画分解为头、胸、肚、尾四部,它的

28

特征主要表现在各部分的肥细和均匀度上。

3 笔意 也就是整个单字表现意义的样式。分为图画性强和图案性强两类。又分隆重的雅体和约易的俗体两种风度。

4 结字 也就是整个单字笔画与部件的组合布局的状况。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疏密、匀称与否和重心三个方面。

5 转折 也就是接笔与折笔转折处的轨迹。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圆转或方折上。

6 行气 也就是字与字之间的连接状态。就走向而言,分横行气与纵行气两类;从连断的情状而言,有独立与牵连两种。

以上六点,构成区别千差万别的字体风格的基本框架。这些风格属性,都是可以分辨、能够称说、严谨而科学的。它们所以能成为分辨字体的特征属性,是因为它们均来源于动态的书写,所以必然是风格属性;但它们又可以由静态的表象中观察到,所以又是可操作的。这六点显然不是穷尽的,一切造诣很深的书法家对字体风格的辨识首先是综合的感受,是不需要将属性分解开来的。但是,一部分字体风格属性分析的可操作性,可以减少风格的神秘化,使字体理论不再是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为字体问题成为汉字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奠定了基础。

结束语

以上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讲汉字字体演变的总规律,可以称作 字体历史学 ;第二、三方面,是讲汉字字体分类和命名中的诸多现象,可以发展出一门 字体分类学 ;第四方面,是讲汉字字体描述的方法,构建一套汉字字体描述的术语系,可以称为 字体描述学 。说 古代字体论稿 中包含着一整套科学的汉字字体学,是绝对不过分的。

汉字字体论作为汉字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分支,一经建立,必会使汉字的研究跨入新的领域;而汉字字体研究的科学化,也会使书法学有进一步的发展。从这两个方面看, 古代字体论稿 对汉字学和汉字史理论建设上的贡献,是应当引起足够重视的。

注释:

这六点,是从 古代字体论稿 全书和 从河南碑刻谈古代石刻书法艺术 ( 启功丛稿 论文卷 1999年版)等论文中归纳出来的。术语绝大部分来自启功先生原文,极个别处根据我的领会作了一点改动。

[责任编辑:邓新华]

New Breakthrough of the Studies on Chinese Characters

Re reading M r.Q I Gong s Book on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WANG Ning

(Beijing Teacher s 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 Mr.Q I Gong s Book on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taking him37y ears,was published in1963,and republished in1978and1999.H ow ever,the profound meaning in this book has not been ex plored in the real sense.T his is a book w hich deeply analyzed all kinds of phenomena of Chinese characters. It is undoubtedly a masterpiece of Chinese characters history and Chinese characters calligraphy.This pa per attem pts to explore the unique view points in on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and proceeds to define Chi nese character stylistics.

Key words: study of Chinese characters; Chinese character stylistics

29

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7体

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七体 汉字的七体是指汉字经过6000 多年的变化,发展成七种不同的结体方式——"甲金篆隶草楷行"称为" 汉字七体"。中国汉字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金→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草书 商)(周)(秦)(汉)(魏晋)(唐) 整体趋向是简化,然则简化后少了汉字的文化内在 汉字的演变重要履历以下几个进程: 甲骨文甲骨文首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朝前期(前14—前11 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期最早、系统较为完好的笔墨。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现代文字,被以为是当代汉字的初

期情势,有时刻也被以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 最古的一种成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一种很主要 的古汉字资料。尽大部门甲骨文发明于殷墟。这些甲骨根基 上皆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记载。占卜所用的质料主如果黑 龟的背甲、背甲战牛的肩胛骨。凡是先在筹办用来占卜的甲 骨的后背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类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 钻凿 " 。占卜的时辰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概况发生裂 汉字已开展成为可以或许完全及在汉语的文字系统了。在已 收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呈现的单字数目已达 4000 摆布 中既有年夜量指事字、象形字、会心字,也有许多形声字。 这些文字和我们此刻利用的文字,在形状上有庞大的区分。 可是从构字办法来看,两者根本上是分歧的。甲骨文献的内 容触及那时天文、历法、景象形象、天文、方国、世系、家 属、人物、职民、挞伐、刑狱、农业、畜牧、野猎、交通、 宗教、祭奠、徐病、生养、灾难等,是研讨中国古代出格是 商朝社会汗青、文明、说话文字的极为贵重的第一脚材料。 缝。这类裂缝叫做 " 兆" 。 文里占卜的 "卜" 字,就像 模样。处置占卜的人就按 兆的各类外形去判定休 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其 甲骨 兆的 照卜 咎。 时的 此

整理中国汉字大全_有趣的中国汉字

文件编号________ 中 国 汉 字 大 全 20 年月日

有趣的中国汉字 刚学中文时,我们会问:“为什么中文没有字母呢?”汉字是世界上独特的表意文字,它有形有声,变化多样,更有深刻含义,很有趣。下面我给你们举几个例子:第一,独体字:如“人”字是一撇一捺两笔画,表示人两腿分开,相互支撑才能站定。意思是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心、依靠,社会才能和谐前进。“大”和“天”两个字,人为“大”,世界上万事万物“人”第一,但是人再大,也大不过天,所以“大”字上加一个横就是“天”。 第二,合体字:如“哭、笑、拿”三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哭”字表示两只眼睛流下泪水,很伤心。“笑”字是写眉毛展开,仰天大笑,开心的样子。“拿”字是指手合在一起拿东西更有力。而左中右的“掰”字是指用两手把东西分开。全包围结构的“困”,表示树木在没有阳光、没有空气、没有水的环境中生长很困难。所以人们常说“困难,困难,困在家中就难;出路,出路,出去才有路”。再如上中下结构的“茶”字,它的组成是草字头、人和木,表示茶是生长在土里的植物,人人都爱喝它。而茶的笔画是二十加八十八,为一百零八岁,所以它是长寿字,因此我们常祝福人“茶”寿。 夏宇轩 二零一一年三月十二日

优美的汉字 “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香港著名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对女儿说: “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 外语充其量只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工具,汉字才是我们的根。 ----------余光中 第一课时(预学案) 汉字基本常识 一、我们平常看书、读报、习作、交流都离不开汉字。大家对汉字了解多少呢?请说说你对汉字的了解。 汉字大约产生于四千多年前,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曾对日本、韩国等国的文字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现在,国外学习汉字、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汉字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古往今来,我国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是艺术中的珍品。 二、汉字起源有两种说法,是哪两种?你较赞成哪一种? (1)仓颉造字说先秦典籍中记载,汉字是黄帝史官仓颉创造的。如《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淮南子·本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2)劳动创造说 关于汉字的起源,古代文献上有多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 汉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 三、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哪几种?请各举例说明。 1象形 摩其状,象其形,可谓象形。亦有表实物相关的概念。人山 2、指事字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末上 3、会意字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或会意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用“会意”造字的方法时,还有一种“叠罗汉”的方式,就是把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形重叠起来。苗囚 4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材管 5、假借法

中国汉字字体分类大全

中国汉字字体分类 ?1字体的演变和分类 ?2图画文字、象形文 ?3甲骨文 ?4钟鼎文 ?5石鼓文 ?6古文 ?7秦篆 ?8大篆 ?9小篆 ?10隶书 ?11魏碑 ?12楷书 ?13草书 ?14行书 ?15宋体 ?16仿宋体 ?17黑体 ?18圆黑体 ?19现代美术字 字体的演变和分类 中国的文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字体结构经过数千年不断创造、改进而成,有较强的规律性。它的演进过程大致是:图文—象形—甲骨—钟鼎—石鼓—古文—秦系—隶书—楷书—魏碑—草书—行书—宋体—仿宋体—黑体—圆黑体…… 图画文字、象形文

年代稍晚于半坡的一些陶器上所刻象形符号 距今六千年至殷周时代,同图画差不多,非常容易识别的文字。 甲骨文 甲骨文 是我国最早的可识文字,是书写或隽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亦有少许的记事文。然而,它的发现却是近代史上的事,是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89)由王懿荣发现的。据统计,已发现的甲骨文有十五万片以上,不重复的字约有四千五百多个,可识的约有一千五百字。这些字用尖利的工具契刻,也有用类似毛笔所写的墨书或朱书文字。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无论粗细都显得遒劲而有立体感,表现出契刻者运刀如笔的娴熟技巧。书法风格也随着时期的不同而迥异,或纤细谨密,或草率粗放。董作宾曾就甲骨文书法的时代特征作了划分:第一

期(武丁),雄伟;第二期(祖庚、祖甲),谨饬;第三期(廪辛、康丁),颓靡;第四期(武乙、文丁),劲峭;第五期(帝一、帝辛),严整。以时代来分,大致前期的字大,中期的字小,较质朴,晚期的字带有一些金文的特点,有的字很小,但很严谨。 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刀刻的有的刻好后填朱,也有少数甲骨以朱墨所写而未刻。说明甲骨文一般是直接刻字,也有的是先写后刻。从这里知道甲骨文的线条不仅有刀法而且还包含笔意,对于笔意是不容忽视的。因工具材料的限制,其线条瘦劲犀利,有直线也有曲线;有单刀也有双刀。往往是中间较粗两头尖,而点画起止仍有一些方圆之法;有的直画微带曲意,线条点画显得丰富而有变化。字的结构一般呈扁长方,方圆曲线、直线组合的很有意味。甲骨文均以竖行排列,由上到下,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依次排开。 甲骨文已具备“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甲骨文已包含着书法艺术的诸多因素,从其点画、结字、行气、章法来看,浑然一体又富于变化,体现了商代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素养。 钟鼎文 钟鼎文 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当时有人将在汾阳发掘出的一尊鼎送进宫中,汉武帝因此将年号定为元鼎(前116)。以后金文又陆续有所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善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 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毛公鼎》铭文的字体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局不驰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铭、《散氏盘》铭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中国文字演变中各文字特点

中国文字演变中各文字特点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特点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其主要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特点: 与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金文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被学者所研究。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据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此种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绪延至秦汉。但商代器物和铭文皆少,秦汉以已至末流,所以应算周代为主流。 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有感于全国文字的繁杂和书体的不一,于是提出“书同文”,文字统一,书体统一。秦始皇命令擅长书法的李斯去做这项工作。因此小篆又被称为“秦篆”。另有一个原因是为了改变原先那种弯弯曲曲的笔划线条,整理出一种笔画匀整,便于书写的新字体。 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 小篆的风格 秦代时的小篆风貌,可由现存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及权量铭文等遗物中得见之。小篆的笔划较细,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 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

中国汉字字体分类

中国汉字字体分类 1字体的演变和分类 2图画文字、象形文 3甲骨文 4钟鼎文 5石鼓文 6古文 7篆 8大篆 9小篆 10隶书 11碑 12楷书 13草书 14行书 15宋体 16仿宋体 17黑体 18圆黑体 19现代美术字 字体的演变和分类 中国的文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字体结构经过数千年不断创造、改进而成,有较强的规律性。它的演进过程大致是:图文—象形—甲骨—钟鼎—石鼓—古文—系—隶书—楷书—碑—草书—行书—宋体—仿宋体—黑体—圆黑体…… 图画文字、象形文 年代稍晚于半坡的一些器上所刻象形符号 距今六千年至殷周时代,同图画差不多,非常容易识别的文字。 甲骨文

甲骨文 是我国最早的可识文字,是书写或隽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亦有少许的记事文。然而,它的发现却是近代史上的事,是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89)由王懿荣发现的。据统计,已发现的甲骨文有十五万片以上,不重复的字约有四千五百多个,可识的约有一千五百字。这些字用尖利的工具契刻,也有用类似毛笔所写的墨书或朱书文字。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无论粗细都显得遒劲而有立体感,表现出契刻者运刀如笔的娴熟技巧。书法风格也随着时期的不同而迥异,或纤细谨密,或草率粗放。董作宾曾就甲骨文书法的时代特征作了划分:第一期(武丁),雄伟;第二期(祖庚、祖甲),谨饬;第三期(廪辛、康丁),颓靡;第四期(武乙、文丁),劲峭;第五期(帝一、帝辛),严整。以时代来分,大致前期的字大,中期的字小,较质朴,晚期的字带有一些金文的特点,有的字很小,但很严谨。 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刀刻的有的刻好后填朱,也有少数甲骨以朱墨所写而未刻。说明甲骨文一般是直接刻字,也有的是先写后刻。从这里知道甲骨文的线条不仅有刀法而且还包含笔意,对于笔意是不容忽视的。因工具材料的限制,其线条瘦劲犀利,有直线也有曲线;有单刀也有双刀。往往是中间较粗两头尖,而点画起止仍有一些方圆之法;有的直画微带曲意,线条点画显得丰富而有变化。字的结构一般呈扁长方,方圆曲线、直线组合的很有意味。甲骨文均以竖行排列,由上到下,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依次排开。 甲骨文已具备“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甲骨文已包含着书法艺术的诸多因素,从其点画、结字、行气、章法来看,浑然一体又富于变化,体现了商代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素养。 钟鼎文

中国文字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文字(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後,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後,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二)。

(表二:汉字书体的演变) 1古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後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铜器上凹入的阴文为款,凸出的阳文为识,总称铭文)。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三)。 (表三:甲骨、金文对照表)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8:彦堂先生甲骨文作品之局部)。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9,是于1958年设计的。

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 1、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国子坚王懿荣得了大病,四处求医找药,无意中发现药材中 有一种刻了文字的龟甲,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古物,于是便派人此处搜购,原来这些龟甲是河南安阳一带农 民拾获后卖给中药店的,后来经研究发现龟甲上的纹路应该就是古老的文字,这个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和文 化界,从此,甲骨文受到许多学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视。甲骨文是们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 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用来卜断吉凶的,占卜的过程先利用火烧灼龟甲, 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痕,商代的人们便根据这裂痕卜断吉凶,并将卜问的事情和结果记录刻在龟甲上,而这 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2、金文 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风气,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 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 「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和现代的铸铁产品一样,青铜器的铸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预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铸出来的,也有少数 则是铜器铸好后直接刻上的,因为陶范质地松软,雕刻比龟甲、兽骨更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 绘图性质更强,更为接近原始文字。 3、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 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 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 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 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 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 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 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 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 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4、隶书 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 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 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 铭金文的古字体。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 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 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5、草书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 草书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官府的佐、史经常需要使用起草文书,因而影响了草书的流传。进入东汉后,经 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之为「章草」,带有一点隶书的味道,保留了隶书的拨挑和捺笔。草书由于字形太过于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无法像隶 书取代小篆那样,取代隶书成为主要的字体。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下进一步发展,不但笔划

中国汉字字体分类大全讲解学习

中国汉字字体分类大 全

中国汉字字体分类 ?1字体的演变和分类 ?2图画文字、象形文 ?3甲骨文 ?4钟鼎文 ?5石鼓文 ?6古文 ?7秦篆 ?8大篆 ?9小篆 ?10隶书 ?11魏碑 ?12楷书 ?13草书 ?14行书 ?15宋体 ?16仿宋体 ?17黑体 ?18圆黑体 ?19现代美术字 字体的演变和分类 中国的文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字体结构经过数千年不断创造、改进而成,有较强的规律性。它的演进过程大致是:图文—象形—甲骨—钟鼎—石鼓—古文—秦系—隶书—楷书—魏碑—草书—行书—宋体—仿宋体—黑体—圆黑体…… 图画文字、象形文

年代稍晚于半坡的一些陶器上所刻象形符号 距今六千年至殷周时代,同图画差不多,非常容易识别的文字。 甲骨文 甲骨文 是我国最早的可识文字,是书写或隽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亦有少许的记事文。然而,它的发现却是近代史上的事,是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89)由王懿荣发现的。据统计,已发现的甲骨文有十五万片以上,不重复的字约有四千五百多个,可识的约有一千五百字。这些字用尖利的工具契刻,也有用类似毛笔所写的墨书或朱书文字。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无论粗细都显得遒劲而有立体感,表现出契刻者运刀如笔的娴熟技巧。书法风格也随着时期的不同而迥

异,或纤细谨密,或草率粗放。董作宾曾就甲骨文书法的时代特征作了划分:第一期(武丁),雄伟;第二期(祖庚、祖甲),谨饬;第三期(廪辛、康丁),颓靡;第四期(武乙、文丁),劲峭;第五期(帝一、帝辛),严整。以时代来分,大致前期的字大,中期的字小,较质朴,晚期的字带有一些金文的特点,有的字很小,但很严谨。 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刀刻的有的刻好后填朱,也有少数甲骨以朱墨所写而未刻。说明甲骨文一般是直接刻字,也有的是先写后刻。从这里知道甲骨文的线条不仅有刀法而且还包含笔意,对于笔意是不容忽视的。因工具材料的限制,其线条瘦劲犀利,有直线也有曲线;有单刀也有双刀。往往是中间较粗两头尖,而点画起止仍有一些方圆之法;有的直画微带曲意,线条点画显得丰富而有变化。字的结构一般呈扁长方,方圆曲线、直线组合的很有意味。甲骨文均以竖行排列,由上到下,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依次排开。 甲骨文已具备“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甲骨文已包含着书法艺术的诸多因素,从其点画、结字、行气、章法来看,浑然一体又富于变化,体现了商代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素养。 钟鼎文 钟鼎文 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当时有人将在汾阳发掘出的一尊鼎送进宫中,汉武帝因此将年号定为元鼎(前116)。以后金文又陆续有所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善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

各种字体

各种字体: 1甲骨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 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对照表)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3)。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4)。

2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

整理中国汉字大全_有趣的中国汉字

中国汉字大全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有趣的中国汉字 刚学中文时,我们会问:“为什么中文没有字母呢?”汉字是世界上独特的表意文字,它有形有声,变化多样,更有深刻含义,很有趣。下面我给你们举几个例子: 第一,独体字:如“人”字是一撇一捺两笔画,表示人两腿分开,相互支撑才能站定。意思是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心、依靠,社会才能和谐前进。“大”和“天”两个字,人为“大”,世界上万事万物“人”第一,但是人再大,也大不过天,所以“大”字上加一个横就是“天”。 第二,合体字:如“哭、笑、拿”三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哭”字表示两只眼睛流下泪水,很伤心。“笑”字是写眉毛展开,仰天大笑,开心的样子。“拿”字是指手合在一起拿东西更有力。而左中右的“掰”字是指用两手把东西分开。全包围结构的“困”,表示树木在没有阳光、没有空气、没有水的环境中生长很困难。所以人们常说“困难,困难,困在家中就难;出路,出路,出去才有路”。再如上中下结构的“茶”字,它的组成是草字头、人和木,表示茶是生长在土里的植物,人人都爱喝它。而茶的笔画是二十加八十八,为一百零八岁,所以它是长寿字,因此我们常祝福人“茶”寿。 夏宇轩 二零一一年三月十二日

汉字部首名称 搜集总结了部分部首名称,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优美的汉字 “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香港著名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对女儿说: “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 外语充其量只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工具,汉字才是我们的根。 ----------余光中 第一课时(预学案) 汉字基本常识 一、我们平常看书、读报、习作、交流都离不开汉字。大家对汉字了解多少呢?请说说你对汉字的了解。 汉字大约产生于四千多年前,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曾对日本、韩国等国的文字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现在,国外学习汉字、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汉字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古往今来,我国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是艺术中的珍品。 二、汉字起源有两种说法,是哪两种?你较赞成哪一种? (1)仓颉造字说先秦典籍中记载,汉字是黄帝史官仓颉创造的。如《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淮南子·本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2)劳动创造说 关于汉字的起源,古代文献上有多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 汉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三、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哪几种?请各举例说明。 1象形 摩其状,象其形,可谓象形。亦有表实物相关的概念。人山 2、指事字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末上 3、会意字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或会意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用“会意”造字的方法时,还有一种“叠罗汉”的方式,就是把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形重叠起来。苗囚 4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材管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简体汉字大全中国汉字

《简化字总表》第一表 不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 本表共收简化字350个,按读音的拼音字母顺序排列。本表的简化字都不得作简化偏旁使用。 A 碍〔礙〕肮〔骯〕袄〔襖〕 B 坝〔壩〕板〔闆〕办〔辦〕帮〔幫〕宝〔寶〕报〔報〕 币〔幣〕毙〔斃〕标〔標〕表〔錶〕别〔彆〕卜〔蔔〕 补〔補〕 C 才〔纔〕蚕〔蠶〕(1) 灿〔燦〕层〔層〕搀〔攙〕谗〔讒〕 馋〔饞〕缠〔纏〕(2) 忏〔懺〕偿〔償〕厂〔廠〕彻〔徹〕 尘〔塵〕衬〔襯〕称〔稱〕惩〔懲〕迟〔遲〕冲〔衝〕 丑〔醜〕出〔齣〕础〔礎〕处〔處〕触〔觸〕辞〔辭〕

聪〔聰〕丛〔叢〕 D 担〔擔〕胆〔膽〕导〔導〕灯〔燈〕邓〔鄧〕敌〔敵〕 籴〔糴〕递〔遞〕点〔點〕淀〔澱〕电〔電〕冬〔鼕〕 斗〔鬥〕独〔獨〕吨〔噸〕夺〔奪〕堕〔墮〕 E 儿〔兒〕 F 矾〔礬〕范〔範〕飞〔飛〕坟〔墳〕奋〔奮〕粪〔糞〕 凤〔鳳〕肤〔膚〕妇〔婦〕复〔復、複〕 G 盖〔蓋〕干〔乾(3)、幹〕赶〔趕〕个〔個〕巩〔鞏〕沟〔溝〕构〔構〕购〔購〕谷〔榖〕顾〔顧〕刮〔颳〕关〔關〕 观〔觀〕柜〔櫃〕 H 汉〔漢〕号〔號〕合〔閤〕轰〔轟〕后〔後〕胡〔鬍〕 壶〔壺〕沪〔滬〕护〔護〕划〔劃〕怀〔懷〕坏〔壞〕(4)

欢〔歡〕环〔環〕还〔還〕回〔迴〕伙〔夥〕(5) 获〔獲、穫〕 J 击〔撃〕鸡〔鷄〕积〔積〕极〔極〕际〔際〕继〔繼〕 家〔傢〕价〔價〕艰〔艱〕歼〔殲〕茧〔繭〕拣〔揀〕 硷〔鹸〕舰〔艦〕姜〔薑〕浆〔漿〕(6) 桨〔槳〕奖〔奬〕 讲〔講〕酱〔醤〕胶〔膠〕阶〔階〕疖〔癤〕洁〔潔〕 借〔藉〕(7) 仅〔僅〕惊〔驚〕竞〔競〕旧〔舊〕剧〔劇〕据〔據〕惧〔懼〕卷〔捲〕 K 开〔開〕克〔剋〕垦〔墾〕恳〔懇〕夸〔誇〕块〔塊〕 亏〔虧〕困〔睏〕 L 腊〔臘〕蜡〔蠟〕兰〔蘭〕拦〔攔〕栏〔欄〕烂〔爛〕 累〔纍〕垒〔壘〕类〔類〕(8) 里〔裏〕礼〔禮〕隶〔隷〕帘〔簾〕联〔聯〕怜〔憐〕炼〔煉〕练〔練〕粮〔糧〕 疗〔療〕辽〔遼〕了〔瞭〕(9) 猎〔獵〕临〔臨〕(10) 邻〔鄰〕岭〔嶺〕(11) 庐〔廬〕芦〔蘆〕炉〔爐〕陆〔陸〕驴〔驢〕乱〔亂〕

中国文字变化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商) (周)(秦)(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汉字字体的演变

中国汉字字体的演变 摘要:汉字的字体长时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商周甲骨文、金文转变为小篆;由形体随意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变为形体整齐接近抽象的符号。二,小篆变为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一次变化,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形成了现代文字笔法的基本格局,符号性进一步增强。三,隶书变为楷书,字体结构基本没变,用笔有了变化。 关键字:字体;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 汉字起源于记事的图画,当图画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抽象,并且能够读出来的,还代表着语言里固定的词的时候,图形就是最初的文字了。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 一.甲骨文 1.甲骨文的来历和特点 顾名思义,就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符号,主要是出现在商周时期,用于记载祭祀,结盟或占卜之辞.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汉字体系。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主要是出现在河南安阳的殷墟。那时候人们不知道是什么,还以为是龙骨,所以就用做“刀尖药”在药店出售,这个就是我们吃药吃出来的考古大发现。甲骨文先后出土十余万片,总数有4500字左右,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字是可以认识的,距今有3000多年。由于龟甲兽骨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因为用尖刀雕甲骨文刻,所以线条细而均匀。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具有早期汉字的特点:图画性强,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1954 年在山西还发现了周代的甲骨文。西周甲骨文的特点:文字一般很少;有的字体非常纤细,小如粟米,需用5倍放大镜才能看清 2.古籍中关于甲骨文字的记载 《尚书》: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武王灭商两年后病逝,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决定在洛邑(今洛阳)建立新都(东都)。成王在西都镐京,自己坐镇东都。这段话是对不愿随迁的殷商遗民说的。 《诗经》 周原膴膴,(陕西岐山下的平原) 堇荼如饴。(堇、荼:苦味的菜) 爰始爰谋, 爰契我龟。(用龟甲占卜) 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3.著名的典籍有刘鹗《铁云藏龟》。孙诒让《契文举例》。王国维和郭沫若的研究也很深入。 刘鹗《铁云藏龟》是甲骨文的开山之作1903年精选一千多片甲骨拓印成书,正确认识到甲骨文是殷人的“刀笔文字”认出44个字(有34个字认对,其中19个干支、2个数字)使世人认识到甲骨文字的存在。 二.金文 殷代图像: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当时的青铜器一般分为乐器和礼器两大类,乐器以钟伟最多,礼器以鼎为最多,所以人们又把金文叫钟鼎文。青铜是贵族地位高低的象征,甚至国家权力的象征。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现收录3000多字,其中2000多字可以识别。特点:上承甲骨文、下开大

中国古今文字书写体简介

中国古今文字书写体简介 草书: 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它出现较早,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由于汉章帝喜好草书,因此被称为“章草”,是一种隶书草书。章草字字独立,接近于行草,但对难写之字简化不多,书写不变。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后来楷书出现,又演变成“今草”,即楷书草书,写字迅速,往往上下字连写,末笔与起笔相呼应,每个字一般也有简化的规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时不易辨认。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草书称为今草。 今草简化的基本方法是对楷书的部首采用简单的草书符号代用,代入繁体楷书中(尽管草书出现得不比楷书晚),往往许多楷书部首可以用一个草书符号代用,为了方便,字的结构也有所变化。因此,不熟悉的人较难辨认。草书符号的整理可以查阅《标准草书》。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到了唐代出现了狂草,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狂草作为传递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经减弱,成为一种艺术作品,讲究间架、纸的黑白布置,是否让人能认清写的是什麽已经不重要了。在狂草中,有“词联”符号,就是把两个字(常见词组)写成一个符号。由于当时书写多是从上到下地竖行书写,词联符号的设计也类似。“顿首”“涅磐”等都有草书词联符号。 日语中的平假名是以汉字的草书形式为蓝本创作的。 现代普遍学习草书,一般以今草为起点。普遍认同的草书写法有于右任先生编著的标准草书(有同名字帖)。 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相传是后汉桓、灵帝时一位书法家刘德升所创,西晋时期的卫恒的《四体书势》里讲:“魏初有钟(繇)、胡(昭)两家,为行书法,具学于刘德升。”可惜刘德升没有留下墨迹。 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草书的则称为“行草”。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楷书: 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 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