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0 地理科学导论

2010 地理科学导论

2010 地理科学导论
2010 地理科学导论

2010 地理科学导论

一、简答题

1、物质文化与环境的关系.P240

2、地球系统演化的过程.P47

二、分析题

1、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P382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P220

3、区域发展的演化过程.P174

三、论述题

1、结合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南水北调工程的必要性.P84。

2、分析现代地理学中的区域思想。P293

▼2011 地理科学导论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

1、中国地缘政治战略

2、地理大发现

二、分析题(每小题15分)

1、文化整合的过程

2、现代地理学的特征

3、解释“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现象。

4、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区位论面临的挑战

三、论述题

1、世博会上的一个南京会议主题为“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请从与会地理工作者的角度谈谈看法。(20分)

2、近现代地理科学的思想流派。(25分)

3、结合全球气候变暖谈谈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25分)

▼2012 地理科学导论

一、简答(每题10分)

1、地球系统的演化过程;

2、何谓“土地承载力”?

二、简析(每题15分)

1、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过程有何影响?

2、地理学理论革命和计量革命有哪些共同特征?

3、地理实验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4、在人地关系视阀中,前苏联地理学家B、B、索恰瓦提出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三、综合论述

1、论地球公转的地理效应。(25分)

2、结合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方塞插入圆孔”之说,谈谈你对地理学追求一般规律和法则的认识。(20分)

3、结合区域发展的梯度推移理论,分析一: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二: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如何防止移入地承接落后产业和高污染产业?(25分)

▼2013 地理科学导论

一、简答题(每题10分)

1、杜能学说的意义是什么?

2、地球系统演化特征是什么?

二、分析题每(每题15分)

1、简析月球对地球物理过程的影响

2、试分析非地带性形成机制,并分析非地带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3、何谓生态文化,中国生态文化区有哪些

4、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三、综合论述题(20*1+25*2)

1、论述海陆梯度地带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25分)

2、现代地理科学面临的挑战是什么?结合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谈谈地理工作者的责任和作用(20分)

3、阅读以下材料(关于宁波镇海PX项目),论述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25分)

▼2014 地理科学导论

一、概念题(每题10分)

1、地理大循环

2、生态思潮

3、区位

二、简析题(每题15分)

1、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2、“客观环境”与“行为环境”的差异。

3、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共生理论”。

4、地球表层系统的概念、范围、特点以及演化机制。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自然生态系统的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原因。

2、地理科学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作用。

3、结合材料,说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特点,以及为什么既要普及现代文化,又要保护传统文化。

▼2006年中国地理

1.简答题:(共30分)

1、简述青藏区的气候特点(15分)

2、华北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华北区的水资源的短缺问题

二、论述题:(共120分)

1、纬度地带性有哪些主要表现特征?

2、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共30分)

3、东北区的重工业基地主要有哪些?党中央提出的振兴东北区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具有哪些现实意义?(共30分)

4、试述长江中下游区的区域发展战略布局。

▼2007 中国地理

一、简答(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

1、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2、北京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3、东南区的区域范围与资源、环境特点及简要评价。

4、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90分,第6、7、8题,每题20分,第9题30分)

5、试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作用及其可能引起的环境效应。

6、试述我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和空间结构。

7、试述长江中下游区工业发展特点和主要工业基地建设。

8、试述经济区、经济区类型以及我国七大综合经济区中“中部五省经济区”的主要特点,并论述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现实意义。

▼2008 中国地理

1、近百年来,我国气候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15’

2、我国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匹配组合特点。15’

3、区域规划含义,以及自然结构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15’

4、长江中下游湖群分区以及水资源的主要特点。15’

5、论述近年我国村镇建设的发展变化与今后建设发展目标。30’

6、试分析长江中下游区区域发展条件,并论述本区主要生态问题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策略30’

7、论述东北区的资源优势和东北区工农业基地建设30’

▼2009 中国地理

一、简答(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

1、中国的人文景观分布特点和空间特征。

2、谈谈你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对策和思路。

3、晋陕内蒙古区土地退化原因及对策。

4、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因素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空间特征。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90分,第1、2、3题,每题20分,第4题30分)

1、何谓两型社会?并对长江中下游发展两型社会说说你的对策和思路。

2、中国自然灾害的区域差异以及形成原因。

3、黄淮海平原发展及农业治理与开发中的核心问题,形成原因以及农业结构调整方向。

4、结合西北区的地理特征和西部大开发试说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010 中国地理

一、简答(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

1、中国的地表结构对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的影响

2、结合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谈谈计划生育政策改革方向

3、东北区发展农业的优势

4、新疆的地理环境特点及其自然优势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90分)

1、何谓低碳经济?结合中国能源及其能源工业特点,分析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主要任务?(20分)

2、西南区环境相对闭塞的原因,谈谈其对外开放对策?(20分)

3、结合中国旅游类型结构和空间结构特点,分析中国旅游业特点及其存在问题和对策?(25分)

4、“中部崛起”的“中部”包括哪些省份?中部的经济地理特征及其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5分)

▼2011 中国地理

一、简答题(本大题共75分,每题15分)

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以及其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2、中国的高速公路分布的特征、指向及其发展趋势。

3、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类型及空间特征。

4、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分析北部湾及珠江三角洲的异同点。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75分,每题25分)

1、什么是循环经济?结合我国国情,论述其意义以及我国的任务。

2、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分析其原因。

3、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综合效应。

▼2012 中国地理

一、简答题(本大题共75分,每题15分)

1、简述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我国旱涝灾害的影响。

2、简述我国东部的主要文化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简述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与工农业生产的特点。

4、简析“乌金三角”的产业结构特点和主要环境问题。

5、简述中国三大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和意义。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75分,每小题25分)

6、国家中长期铁路交通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四纵四横”的快速客运网络系统。试述“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格局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可能影响。

7、总体上,我国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大致相当,但为什么华北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8、应对当代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路径有哪些?根据中国国情及其区域发展特征,阐释我国坚持的立场原则、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分区域实施的战略重点。

▼2013 中国地理

一、简答题(本大题共75分,媒体15分)

1、简述“胡焕庸人口线”的自然地理意义,并说明为什么胡线所框定的人口密度格局基本保持稳定

2、简述中国旅游业发展区域分区差异特征以及其原因

3、简述中国土地退化的主要类型以及地域分布特征

4、简析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什么会成为我国洪涝灾害易发区和重灾区的主要原因以及治理对策

5、简析内蒙古地区的资源环境特点以及其可持续发展方向

二、综述题(本大题共75分,每小题25分、其中3、4题选做1题)

1、海洋资源分为哪些类型,论述下中国主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向以及其战略意义

2、结合我国化石能源分布以及区域经济特点,阐述我国跨区域能源调配基本格局以及意义

3、某人说,中国城市化将是影响21世纪进程的重大事件,你如何理解这个关于我国城市化的观点呢

4、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青藏高原对于我国地理格局形成的影响

▼2014 中国地理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75分)

1. 简述中国大地构造的特点以及其对地貌格局的影响。

2. 简述中国土壤—植被带的分布规律以及成因。

3. 简述长江中下游地理特征。

4. 简述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5. 结合中国风沙活动的时空分布格局与特征,简述京津地区治理风沙源地的必要性和意义。

二、综述题(每题25分,共75分)

1. 试述新疆绿洲经济的发展特点与发展思路,以及新疆生态环境治理重点和措施。

2. 结合中国土壤与植被碳密度的分布规律,试述我国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 随着“国家十一五规划”出台以来,我国的主体功能区建设逐步推进,结合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试述(1)主题功能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联系。(2)不同主体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有何不同?(3)针对不同地域生态文明建设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以前的年份,专业课《中国地理》的考试,每年区域部分都是考试重点。而它的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它无外乎把前面第七八章节讲的区划、分区的基础知识放在我国各个区域的实地特点中去研究,一般先介绍区域自然基础,之后是分析在自然基础之上的经济、人文社会发展状况,或者好的或者出现问题,第三是根据自然、人文经济发展现状来分析解决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发展自身优势。要学习好区域地理,必须把七八章节的内容弄懂,再根据它所涉及的框架来学习各个区域,这是区域学习的基本思路。每年的真题分析来看,华师的《中国地理》区域问题必然与国家相关热点相联系,06-09年多次考察东北区,这是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是相关的,而长江中下游区和中部地区个几年便会出现,这是与中部崛起这一热点相关的,而2011年出现的广州湾与北部湾的比较一题是与2010年深圳特区30周年以及北部湾开发这两个热点相组合而出的题目,2012年的高铁“四纵四横”网络系统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012年简述我国东部的主要文化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题目其实与《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所要求的内容不谋而合,所以我总结了相关热点、区域热点,分析了他们的问题,罗列了他们的优势,以及相关发展思路,供大家参考。同时广大考生应该注意,每年的真题都是相当有价值的,可以通过分析真题而得出参考书籍的重点之所在,同时华师出题有个特点是每年都会围绕接近的重点反复出题,多年真题可以看到原题的影子,看看2012年真题就最少涉及100分左右的原题,我们不应忽视。

13的专业目录稍有变动,考试科目没有变化,只是专业课中国地理的指定参考书变为王静爱的《中国地理教程》,和之前的赵济《中国地理》教材相比,主要内容差别不大,但内容更新一些,教材体系也新一些,用这本教材复习更能跟上时代。大家尽快在网上把教材买到,熟悉一下内容,再把重要知识点整理出来,理解记忆,同时做些课外拓展,关注十八大相关信息。

《中国地理教程》与《中国地理》主体部分区别不大,但区域重要性更为凸显。从华师大历年出题可以看出,出题形式主要是简答和论述,即使在修改参考书的年份,出题形式依旧延续,估计出题形式不会有变化。《中国地理教程》更多的是以专题的形式讨论一些问题,总体内容与《中国地理》并无太大区别!参考书即便更改,《中国地理》历年真题依旧有参考价值。

还有就是华师每年考试必然涉及环境问题的考核,其分数比重每年都在20—40%左右,只是考核的侧重点不同罢了。在准备这方面时,希望在全部账务课本知识之外还要在网上,其他书本上找些相关知识,以应对考试,必拿此分数。

而《导论》的学习,我们应该意识到,华师出题会变得灵活多变。看看2010、2011、2012的题目,基础还是重要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华师《导论》出题会照顾到自然、人文、GIS 三个方面的考生,所以在出题时会将书本所涉及的关于自然、人文、GIS三个方面分别考虑在内,比如,在三个方面各出一个题,或者多个以照顾不同方向的考生。

资料的好坏在于用的人,不要一味迷信笔记资料,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资料,它只能给我们的考研复习给予一定的指导,分数80%以上是靠个人的努力看书背书来获得的。说再多,就是一句,考研的成功是自己的努力获得的!

在最后面提醒一句,华师考研英语很重要,保证50分以上,总分370+才是王道。

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试题分析与2014年复习备考基本意见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试题分析与2014年复习备考基本意见

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真题出题难度上总体上与以前年份持平,中规中矩。

有的人在网上喊说今年的题目与往年相比变化太大,其实我不这么认为。

《地理科学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题每年都兼顾到了各个方向的考生,由于华师的专业课是人文、自然、GIS三个方向共同使用,所以题目中必然会在各自方向出题。从《地理科学导论》2010年新启用以来到2013年的真题都是遵循这样的一个规律,只是有的年份自然多一点,有的年份人文部分多一点而已。

还有一个特征,《导论》由于所有的知识点有限,重复出题是必然,细节考试是必然。所有的同学都抓住了最重要的东西,但是细节往往不是那么容易抓住,所以导致失分。像2012年的“土地承载力”那个题,其实是送分题,但是很多人没有复习到这个细节题,2013年的这个“杜能圈的意义”,这个题在我的资料上写得很明白,相当简单,但是很多同学就是没有注意到。

还有一个特征是理论知识越来越与现实的热点问题联系在一起,热点问题仅仅是个引子,答题涉及到的还是课本的知识。像11年的“环境会议”以及13年的“宁波PX”项目,都是涉及现实问题,其实比较开放,答案也不唯一,比较好发挥。

《导论》复习策略:按照我的资料,重点研究,同时不要轻视次重点部分—即细节,基本上得花上1-2个月把课本读完,背完,默写完,这样即可以保证高分(130分以上)。12年的重点资料原题有125分。

《中国地理》也并不像论坛或者交流群里面说的那样难,所有题目是课本可以找到答案的,需要大家加以总结分析的也很少,基本上都是原话,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握基础知识。

其次,很多人在答题的时候可能是太过于紧张,连题目都没有看清楚就答题,出来后还嚷嚷着题目太难。好比2012年真题中的“四纵四横”高铁体系的问题,它没有让你回答“四纵四横”是怎样的体系,而是要你回答它对社会经济的可能影响。题目看清答题很重要。13年的“某人说,中国城市化将是影响21世纪进程的重大事件,你如何理解这个关于我国城市化的观点呢”这样的题目,总体来说还是要你分析中国城市化现状,发展目标,以及会给我国乃至世界带来的影响,比较好答题。

第三,可以看出华中师范地理出题对热点好不顾忌,但是也并不是天天抓热点,只是对考前一两个月的热点尤其的在意。

《中地》复习策略:按照我的资料,从基础开始,在看书背诵的时候多多地思考,要求有足够的知识背景储备,但并不是脱离课本,而是要把热点知识与课本理论联系起来。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地球系统 1.地球表层系统是指接近地球固体表层的沉积岩和对流层大气构成的物质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层(不受内力影响),下至沉积岩底层(不受外力影响)。 3.地球表层的特点:①是气态液态固态三相界面体系②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③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④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4.地球表层的构造分为五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智慧圈。 5.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 6.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覆盖的圈层。 7.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 8.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就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又称生物膜) 9.智慧圈指人类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总和,又称技术圈、人类圈、社会圈,主要强调人的作用。 10.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的方式:对流、传导和辐射。 11.地球表层的能量来源:①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②来自天体的引力能。③来自太阳的辐射能。 12.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①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大气环流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地面的主要热源是大气热量)②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在有机界太阳辐射能的转换时通过生态系统来实现的) 13.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先是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然后通过食物链逐级转化,每级转化都耗散大部分能量,基本上按 形式实现的——能量守恒定律) 者 14.地球内部热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地下热能是由地球组成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它是火山地震岩浆活动和地壳活动的能量来源。 15.地球内部热能造成的地壳运动有突变和渐变。火山、地震是突变的形式。大部分情况下是渐变形式——沧海桑田。 16.引力能包括两个方面:地球对地球表层物质的吸引和月球太阳等天体对地表物质的吸引。 前者以潜在的势能存在,它总是力图使地球上的物质处于稳定状态。后者引起地球的周期性弹性形变,其中以海洋的潮汐最为明显,又是一种将引力能转化为动能的形式。地球适度的引力能是地球进化和特殊地理过程的前提条件。 17.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包括四部分:①地质大循环②大气循环③水循环④生物-非生物循环。 18.地质大循环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和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的循环变化过程。它超出了地球表层的范围,是宏观的物质循环。(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19.大气循环:由于地球的球形表面,造成太阳辐射对地面的增温差异,辐射强的地方增温快,形成上升气流,构成低压区,地表空气在这里运动,以补充这里上升的空气。在高空,上升的空气向外移动,至比较冷的地方下沉,形成高压区,从而构成了大气循环。 20.水循环是指水的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过程。水循环是地表外力的主要动力。

(完整版)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第1章地球系统 1.地球表层系统是指接近地球固体表层的沉积岩和对流层大气构成的物质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层(不受内力影响),下至沉积岩底层(不受外力影响)。 3.地球表层的特点:①是气态液态固态三相界面体系②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③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④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4.地球表层的构造分为五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智慧圈。 5.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 6.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覆盖的圈层。 7.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 8.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就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又称生物膜) 9.智慧圈指人类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总和,又称技术圈、人类圈、社会圈,主要强调人的作用。 10.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的方式:对流、传导和辐射。 11.地球表层的能量来源:①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②来自天体的引力能。③来自太阳的辐射能。 12.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①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大气环流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地面的主要热源是大气热量)②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在有机界太阳辐射能的转换时通过生态系统来实现的) 13.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先是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然后通过食物链逐级转化,每级转化都耗散大部分能量,基本上按 链形式实现的——能量守恒定律) 基者 14.地球内部热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地下热能是由地球组成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它是火山地震岩浆活动和地壳活动的能量来源。 15.地球内部热能造成的地壳运动有突变和渐变。火山、地震是突变的形式。大部分情况下是渐变形式——沧海桑田。 16.引力能包括两个方面:地球对地球表层物质的吸引和月球太阳等天体对地表物质的吸引。 前者以潜在的势能存在,它总是力图使地球上的物质处于稳定状态。后者引起地球的周期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心得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心得 导语:当今,人类面临着许多重大的问题和挑战。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生命科学导论论文心得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心得1 作为文科生,我在高中时所学的生物较为浅显,但一直以来对生物总是充满了好奇。怀揣着一颗兴趣盎然的心,这学期我选了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还记得 第一节课我坐在第一排听着老师讲绪论,我对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充满了敬畏:感觉生命真的好神奇,感觉生命科学真的好博大精深,感觉自己对生命竟然一无所知,好无知!这门课让我明白: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而我,一个面向21世纪的大学生,理应有生命科学基础,而不应该成为“生物盲”!此时此刻,面对着复杂系统的许多问题,科学界将把目光转向生命科学,积极地寻求新的概念,新的观点,新的思路,面对着工业发展所带来的愈益严重的人口,粮食,环境,资源,健康等社会问题,我们将终意识到是时候从生命科学中去寻求出路了! 因为是选修课,课时有限,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了解到了营养与健康的关系;我知晓了细胞与细胞工程的神秘;

我惊叹了基因与基因工程的作用,端正了对转基因产品的看法;我理解了遗传病的根源;我知道了信息传递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神经系统在信息传递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理解了激素系统和细胞信息的传递;我冲破了癌症的迷雾重重,深刻的认识了癌症这种可怕的疾病;我解除了对人禽流感的种种疑惑,提高了自己的预防意识;我深化了对微生物的认识,了解到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残忍”的破坏;我接触到了纳米科学,看到了并纳米在生物及医学方面的应用与发展;我真正理解了雾霾天气的形成因素及危害,体会到了牺牲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后,人类自食恶果的无奈。。。。。。简单的概括涵盖不了通过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我所学到的知识;也不能充分说明我的受益匪浅;更加不能表达我对这门课的感谢之情。这门课让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种种不良的生活习惯,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摒弃那致命不良习惯的必要性。大学的生活基本由自己支配,自由自在的我曾经经常熬夜看电影,和同学唱歌,一玩就是一整夜,平时也是很懒的那种,根本不想着去做做运动,有时间就宅在宿舍玩电脑。 那时我总认为自己还年轻,有身体资本去疯,去过不规律的生活,去忽视不良的生活习惯,根本不会意识到这慢性的致命危害。是这门课让我感到了自己曾经多么可怕,因为

关于地理科学导论复习 归纳

第一章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 亚历山大·冯·洪堡,以自然地理见长 卡尔·李特尔,以人文地理见长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地球的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智能圈——之间通过能量流和物质流及信息流而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 所形成的、逐级划分成若干地域的、以人类发展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分异性③时间性④人地性⑤变动性 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地球陆地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系统∈地球系统 学术领地的适度扩张① 向“地球陆地表层系统”的内涵扩张② 向“地球海洋表层系统”的深入扩张③ 向“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扩张④ 向“地球系统” 的深入扩张⑤ 向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学科扩张 地理空间的基本类型: ①土地空间,自然的、生态的和资源的空间 ②基地空间,作为地表物质存在基地而言的,城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等物质存在的基础的空间③距离空间,区位论和中心地论等研究中普遍使用的位置的空间 ④形态空间,作为社会文化地理学关注的人类活动在地表上所留下的痕迹的空间 ⑤还包括感应空间或心理空间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空间结构:空间系统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 形成的稳定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要素结构:指其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复杂因果反馈关系的空间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要素结构①自然地理要素结构②人文地理要素结构③综合地理要素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时间结构:时间结构是指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及作为其一部分的“区域”或“地域”按着时间的进程所呈现出来的有规律有秩序的流动性、变动性结构。 第二章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 1.要素关系角度的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指在某一个地域内的各种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经济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等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形成和维持的系统。(目前绝大多数学者是这样理解“地域系统”的) 2.地域关系角度的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指在某一个地域和与其有关的其他地域——它的背景地域、相关地域和次级地域——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等和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形成与维持的系统。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含义与规定Ⅰ ①公理Ⅰ:任何人地关系都是地域系统的人地关系 ②公理Ⅱ:任何人地关系都是人与地因果反馈的人地关系 ③公理Ⅲ:任何人地关系都是发展过程中的人地关系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地理科学得研究对象 地理科学得研究对象——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 亚历山大·冯·洪堡,以自然地理见长 卡尔·李特尔,以人文地理见长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就是地球得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与智能圈——之间通过能量流与物质流及信息流而相互渗透与相互作用所形成得、逐级划分成若干地域得、以人类发展为中心得、开放得复杂巨系统。 地球表层得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分异性③时间性④人地性⑤变动性 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地球陆地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系统∈地球系统 学术领地得适度扩张①向“地球陆地表层系统”得内涵扩张②向“地球海洋表层系统”得深入扩张③向“地球表层系统”得整体扩张④向“地球系统” 得深入扩张⑤向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与伦理学等诸多学科得学科扩张 地理空间得基本类型: ①土地空间,自然得、生态得与资源得空间 ②基地空间,作为地表物质存在基地而言得,城市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等物质存在得基础得空间③距离空间,区位论与中心地论等研究中普遍使用得位置得空间④形态空间,作为社会文化地理学关注得人类活动在地表上所留下得痕迹得空间⑤还包括感应空间或心理空间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得空间结构:空间系统就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得稳定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得要素结构:指其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与信息流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得具有复杂因果反馈关系得空间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得要素结构①自然地理要素结构②人文地理要素结构③综合地理要素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得时间结构:时间结构就是指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及作为其一部分得“区域”或“地域”按着时间得进程所呈现出来得有规律有秩序得流动性、变动性结构。第二章地理科学得研究核心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得“地域系统” 1、要素关系角度得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得“地域系统”:指在某一个地域内得各种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经济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与信息流等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形成与维持得系统。(目前绝大多数学者就是这样理解“地域系统”得) 2、地域关系角度得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得“地域系统”:指在某一个地域与与其有关得其她地域——它得背景地域、相关地域与次级地域——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与信息流等与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形成与维持得系统。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得含义与规定Ⅰ ①公理Ⅰ:任何人地关系都就是地域系统得人地关系 ②公理Ⅱ:任何人地关系都就是人与地因果反馈得人地关系 ③公理Ⅲ:任何人地关系都就是发展过程中得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得含义与规定Ⅱ ①公理Ⅰ:任何地域都就是人地关系得地域 ②公理Ⅱ:任何地域都就是地域系统中得地域 ③公理Ⅲ:任何地域都就是发展过程中得地域

教师管理系统设计及实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任务书 说明:本表由指导教师填写,由教研室主任审核后下达给选题学生,装订在设计(论文)首页

1 需求分析 1.1系统背景 教师信息管理系统是一所院校在各种信息管理中的一部分,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所设计的系统应该能为管理者提供教师的基本信息管理手段和一些方便的查询方式。在过去,计算机不是很普及和计算机应用性不高的年代,人们使用人工的方法管理各式各样的档案,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很多缺点:效率底,保密性差,会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给查找,更新和维护信息都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日益成熟,其强大的计算功能已经被人们深刻地认识到,计算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教师信息进行管理,具有人工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容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维护十分方便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得提高工作的效率,这也是学校的科学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一点体现。 1.2系统需求分析 用户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对各种信息的提供、保存、更新和查询,这就要求数据库能充分满足各种数据的输出和输入。通过对上述系统功能的分析,针对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总结出下列需求信息: 用户分系统管理者和一般操作员用户 一个学校包含多个学院。 一个学院包括多位教师。 一位教师可以教多门课程,并且一门课可以由多名老师来教。 1.2.1系统实体信息 (1)学院表:学院编号(i_id),开课学院(i_name) (2)课程表:课程编号(c_id),课程名称(c_name),课程学分(c_credit),课程学时(c_time),学院编号(i_id) (3)教师信息表:教师编号(t_id),登录密码(t_code),教师身份(t_degree),教师姓名(t_name),性别(t_sex),身份证号(id_number),所学专业(t_specialty),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作者:————————————————————————————————日期: ?

地理科学导论 第一章地理学概述 第一节地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地理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体的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的"理";"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表层空间。更具体的说,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表层中发生的空间尺度的现象、过程、机理和规律等的的学科。 人地关系就成为研究地理学的核心。 ●二、地球表层系统与地理环境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地球表层的圈层组成主要有五部分的内容: 1.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岩石部分,包括地壳的全部和地幔的一部分。岩石圈的表层还可分为土壤圈和沉积岩石 圈。 2.水圈水圈即指地球表层中的各种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以及岩石、土壤孔隙中的地下水,最大 厚度约20公里左右。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38,600km3,海洋水占96.5%,面积占71%,陆地淡水占3.5%(其中冰川占1.74%,地下水占1.7%),地表淡水仅占0.6%。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的形式进行周而复始地循环,有其大循环与小循环。 3.大气圈大气圈即指地球的气体部分。从上到下主要分为:电离层——中间过渡层——平流层——对流层。对 流层的厚度约为8—18km,平流层厚度为从对流层顶到50km,中间层为从平流层顶到85km,逸散层为从85km往外的空间范围。电离层又可分为三层,最外的层次称为逸散层,次外层称为暖层. 大气中氮、氧成分占99%(N2占78%,O2占21%),此外还有少量的Ar、CO2、O3、H2O以及微粒物质。对流层中集中了大气成分的3/4,其中99. 9%的大气集中于大气层50km高度以下。 4.生物圈生物圈即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其中绝大多数生物都集中生活在岩 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相互接触交融的地带,大致在地面、水面上下100—200米范围以内。地球上有动物100多万种,植物有34万种,微生物4万种,植物占生物有机质量的90%。 5.人类圈人类圈又称为智慧圈、技术圈、文化圈等,指人类及人类所创造的人工物质环境。"智慧圈"的概念是前苏联 学者维尔纳茨基在1945年提出的。他认为:"智慧圈是地球新的地质现象,在这里首次成为巨大的地质力量。他能够而且应该以自己的劳动和思想改造自己的生存领域,与过去比较是根本的改造" 。人类虽然也是生物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是由生物进化而来的,它具有新的,自己所独有的特性,因而,使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圈层与生物圈分开,但是却渗透于自然演化形成的生物圈,二者相互共存。它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对象。 (二)各圈层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各圈层间不是绝对的、彼此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但除了固体岩石圈和大气圈以外,其他圈层也不都是处处连续的。因此对各个圈层的划分应从宏观上、整体上相对的去理解。 1.地球各个圈层构成了地球表层系统。 2.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与物质转换与循环(1)物理循环:大气、海洋的环流及其相关联的热量输送、水分循环;地壳升降、平移运动及其带来的物质、能量循环等过程。(2)化学循环:岩石、矿物溶解成分以及其在土壤中的循环;大洋中的碳酸盐等的沉积过程;大气中氧气的生成与消耗过程。(3)生物循环: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生物之间的食物链等与生命活动相联系的过程。(4)所有这些的循环过程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作用影响到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能量平衡、转化与循环。 (三)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与基本特征 1.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指各要素组成部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的稳定的分布与配置关系。 分层结构:各自然地理要素按照环境条件而发生的垂直方向上的分异,各自集中于地球表层的一定空间部位形成的空间结构。上下圈层结构、表面的垂直地带性。地域结构:地球表层的地域分异,及其形成的地域子系统的次一级地域单元之间通过地域联系而形成的空间结构。包括了自然地域系统、人类社会的政区系统。自然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特征;海陆梯度地带性特征;自然地理区划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doc

第一章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 亚历山大.冯.洪堡,以自然地理见长 卡尔?李特尔,以人文地理见长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地球的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智能圈——之间通过能量流和物质流及信息流而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逐级划分成若干地域的、以人类发展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分异性③时间性④人地性⑤变动性 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e地球陆地表层系统e地球表层系统e地球系统 学术领地的适度扩张①向“地球陆地表层系统"的内涵扩张②向“地球海洋表层系统”的深入扩张③向“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扩张④向“地球系统”的深入扩张⑤向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学科扩张 地理空间的基本类型:①土地空间,自然的、生态的和资源的空间 %1基地空间,作为地表物质存在基地而言的,城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等物质存在的基础的空间③距离空间,区位论和中心地论等研究中普遍使用的位置的空间④形态空间,作为社会文化地理学关注的人类活动在地表上所留下的痕迹的空间⑤还包括感应空间或心理空间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空间结构:空间系统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的稳定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要素结构:指其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虽: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复杂因果反馈关系的空间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要素结构①自然地理要素结构②人文地理要素结构③综合地理要素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时间结构:时间结构是指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及作为其一部分的“区域”或“地域”按着时间的进程所呈现出来的有规律有秩序的流动性、变动性结构。 第二章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 1.要素关系角度的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指在某一个地域内的各种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经济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等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形成和维持的系统。(目前绝大多数学者是这样理解“地域系统”的) 2.地域关系角度的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指在某一个地域和与其有关的其他地域——它的背景地域、相关地域和次级地域——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等和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形成与维持

2015年生命科学导论复习题--含答案

2015年生命科学导论复习题--含答案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题 (如果答案过长自己总结一下) 一、问答题 1.细菌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合成细胞壁和糖被的各种组成成分(肽聚糖、磷壁酸、LPS、荚膜多糖等)的重要基地;膜上含有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的酶系,是细胞的产能场所;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和鞭毛旋转的供能部位。 2.以T4噬菌体为例说明病毒繁殖的过程。 附着:是病毒与寄主之间高度特异性的相互作用,病毒外部的蛋白能与寄主表面的特殊好受体结合;侵入:先与细胞壁特异性结合,释放溶菌酶溶解细胞壁成一个小孔,将DNA 注进细胞内.有的噬菌体壳体也可以进入细菌;复制:侵染开始后,细菌的DNA合成停止,几分钟后m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也中止.噬菌体以本身DNA为模板,有寄主RNA聚合酶催化,复制形成噬菌体mRNA,翻译而形成噬菌体所需酶类,

可以修饰寄主RNA聚合酶, 被修饰过的RNA聚合酶能进一步转录噬菌体的基因;装配:噬菌体与壳体蛋白质装配为成熟,有侵染力的噬菌体颗粒;释放:释放时能产生两种蛋白质,一是破坏细胞质膜的噬菌体编码蛋白质,另一是噬菌体溶菌酶.前着破坏细胞膜,后者破坏细胞壁,然后寄主细胞破裂,病毒突然爆发式释放出来。 3.微生物有哪些与动植物不同的特点? 微生物是一大群形态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不可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的生物,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体积小,面积大(二)吸收多,转化快(三)生长旺,繁殖快(四)适应强,易变异(五)分布广,种类多。 主要的区别从定义上就可以看出,是因为微生物肉眼不能观察 4.如何理解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a.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近来也包括生物的景观多样性。 b.体现在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最新整理生命科学导论题库教学内容

第一章、生物与生命科学 四、简答题 1. 病毒是不是生命? 为什么? 2. 当今人类社会面刷最重大的问题和挑战有哪些? 请举出至少4个。 3. 一个假设需要有其逻辑性和可验证性,在生命科学中经常通过提出假设进行研究,应用科学的方法可以对假设进行否定,但不 一定能证明假设是正确的,因为常常不可能对假设进行完全验证,请举例说明。 4. 你将如何验证“SARS”疫苗对人体的有效性? 5. 科技论文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五、思考与讨论 1. 生物同非生物相比,具有哪些独有的特征? 由于不可能对生命进行确切定义,但是我们可以将生命的基本特征总结如下: (1) 生命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细胞。 (2) 新陈代谢:生命体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代谢,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 (3) 繁殖:生物体有繁殖的能力。 (4) 生长:生物体具有通过同化环境中的物质来增加自身物质重量的能力。 (5) 应激性:生物体有对刺激物一一内部或外部环境的改变做出应答的能力。 (6) 适应性:生物体可以通过其结构、功能或行为的变化来适应特定环境以生存下去。 (7) 运动:包括生物体内的运动(生命运动或新陈代谢)或生物体从一处移至别处。 (8) 进化:生物具有个体发育和系统进化的历史。 2. 有些同学在高中阶段对生物学课程并不十分感兴趣,请分析原因。对如何学好大学基础生命科学课程提出你的建议。 生命是一个未知的谜,学好生命科学最重要的是要有兴趣,对生命奥秘的探索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一旦有所理解或有所启示,兴趣便会油然而生。学习生命科学不但要继承前人总结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更需要创新。问题的提出必须基于观察和实验,而答案必须能被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所证实。努力思考这些有意义的问题将会使学习逐渐深入。生命科学是实验科学,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实验使我们很好的理解这些基本概念与原理。科学实验和观察是假设成为理论的桥梁。生命科学的学习离不开实验,生物学实验可以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一位正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家长问:生命科学类专业将来的就业前景如何? 请您对这一问题作出分析和回答。 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前景比任何其他的学科都要广阔。生物已经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代,可以从基因的角度进行研究开发。学习课程包括一般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胚胎学和基因学。而化学、物理、数学方面的课程是其不可缺少的基础科学,为理解生物学提供必需的适当背景和方法理论。 生物科学专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其中包括许多其他专业的知识,进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根据调查显示,除了科研院所的专业人员外,生物以及相关专业就业机会还有以下相关产业:农业科学、植物保护、生物摄影、生物统计学、消费品研究、动物营养、兽医、环境教育、水产业、基因顾问、工业卫生学、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医学插图、核能医药、公众健康、科学图书管理员、科普作家、科技插图画家、科技信息专家、科技代表、销售、科技写作、保险索赔、教育节目制作、职业杂志编辑等等。 随着国内生物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或交叉学科的人才。由于生物学正在高速发展,还有很多未知领域等待人们去探索。只要有决心,就有可能在学术上取得成绩。 4. 什么是双盲设计,科学研究中的假象和误差是如何产生的? 双盲设计是指被试和研究实施者(主试)都不清楚研究的某些重要方面。双盲的实验设计有助于预防偏见,消除观察者偏差和期望偏差,加强了实验的标准化。 科学研究中的误差包括:随机误差(因不确定因素引起误差)和系统误差(由方法、仪器和人为因素而引起误差)两类。 5. 科学研究一般遵循哪些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步骤?请用本书第六章图6-8和图6-9所介绍的实验研究实例,总结出科学研究的一 般步骤。 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包括: (1)归纳和演绎; (2)分析和综合; (3)抽象和具体; (4)逻辑的和历史的; 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科学的思维,这就需要遵循逻辑思维的要求,把握辨证思维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科学研究遵循的一般步骤:

地理科学导论白光润版复习》

1、基本概念 地球表层:是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一般认为他的空间单位,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底部,是气液固态三相界面体系,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智慧圈:是指人类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总和。 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上层是沉积岩层,中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 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平流层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0.6 低位17-18 高位8--9 地质大循环: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和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的循环变化过程。它超出了地球表层的范围,是宏观的物质循环。 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不断从水面、陆面蒸发,或通过植物叶面蒸腾,化成水汽升到高空,被气流带到其他地方,在适当条件下,凝结、降落到地表,经汇集和下渗形成径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水的这种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过程叫水循环。 生物循环:主要通过两个作用来实现,其一是合成运用,即有机体通过生命活动从地理环境中吸收化学元素,合成生物体内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其二是分解作用,即指环境中的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死亡后留下的残体,形成二氧化碳、水和简单的无机物,返回到环境中去。 大气循环:由于地球的球形表面,造成太阳辐射对地表的增温差异,辐射强的地方增温快,形成上升气流,构成低压区,地表附近的空气向这里运动,以补充这

里上升的空气;在高空,上升的空气向外移动,至较冷的地方下沉,形成高压区,从而构成了大气循环。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2、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和能量来源 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底部。 能量来源:一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是地球内部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二是天体的引力能,包括地球引力和其他天体的引力。三是太阳辐射能。 3、地球表层系统的基本特征 1、基本概念 地域分异:由地球的行星性质和地球表面性质所决定的地球表层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 纬向地带性:地球表面环境要素和地理景观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递变的特征。 海陆梯度地带性:由于海陆相互作用引起地理环境从沿海向内陆有规律变化的特征。垂直地带性:无论陆地和海洋在垂直海拔高度上地理环境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非地带性:造成地球表层环境差异的不仅限于地带性因素,除此而外还有其他因素,这些地带性因素以外的因素统称非地带性。 2、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理过程有哪些 3、地理学的基本规律包括哪些内容 地理学有三个基本规律:一,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二,地域综合规律,包括距离衰减规律和区域系统规律;三,地域发展规律,包括地理环境周期性发展和人地关系发展阶段性.

地理信息科学导论报告

地理信息科学导论报告

地理信息科学导论报告 第一次接触地理信息技术是在高中的课本中,虽然当时对这门学科的了解不是很多,但根据老师的介绍和自己对地理方面的兴趣以及在网上对它的了解。高考之后我毅然的选择了地理信息系统这个专业,并有幸来到滁州学院学习这个专业。通过开学后地理信息科学导论课程的学习,我对这个专业、这个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又简称GIS。是一门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首先在北美(加拿大和美国)起源的地理信息科学。随着八十年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也进入到飞速发展阶段,进入到九十年代后期以及二十一世纪前期,地理信息技术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发展,并且在此段时间内取得了许多建设性的成果,在工程建筑、城市规划、工农业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人口、交通、医学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由于计算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一大批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地理信息技术出现了,比如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地理信息工具arcgis软件的诞生。正是由于它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与和它相关学科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例如测绘、地理科学、地图学、遥感等。 测绘是指对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进行测定、采集。与地理信息技术相同的是它也具有相当大的数据量,并且它的众多研究成果及采集到的数据是地理信息技术的数据来源,而地理信息技术的研究成果又在理论及技术上推动测绘科学的发展。因此地理信息技术与测绘科学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地理科学则是一门主要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区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导论总结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纲要+讲解 第一章绪论 1. 生命科学知识重要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最重大的问题和挑战6个重要方面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疾病危害,能源危机,生态破坏。解决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生命科学的发展。生命科学对人类经济、科技、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全方位的。 2. 试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和我校的通识课程设计,看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重要性 文理见长的哈佛大学8类通识课,生命科学单独列出。工学见长的MIT 的人文社科和科学两大类,科学中单独生命科学。我校九大类中,也单独突出生命科学(自然进化与生命关怀),这些同时课程的共同设置说明生命科学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3. 为什么生命科学将成为物理学之后的带头学科,如何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面对复杂系统的许多问题,科学界把目光转向生命科学,寻求新的概念,新的观点,新的思路。生命科学必须与多学科形成交叉学科和边缘领域,才能同时提供机会与挑战。 4. 请从生物学,物理学角度对生命下一个定义 生物学:生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它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 物理学:生命的演化过程总是朝着熵减少的方向进行,一旦熵的减少趋近于零,生命将趋向终结,走向死亡。 5.生命的四个最显着的特征及其对生命体的意义是什么 精细结构:适应不同环境;能量交换:维持分子结构需要;应激:生存需要;复制:维持生命在时空上的延续 6. 奥巴林的生命起源假说(每个阶段的形成物质和相应条件) 四个主要阶段和形成的主要分子。 I.大爆炸形成的->无机物,原始气体冷凝汇流成海洋。(CO2,N2,H2O,CO) II.火山爆发和闪电的能量使气体合成简单有机物->复杂的有机物。(氨基酸,嘧啶,葡萄糖,嘌啉,核苷酸) >多分子体系(团聚体)溅到岩石上氨基酸聚合肽链回到水中(多肽) >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蛋白质体,细胞的形成 7. Miller实验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模拟原始大气条件,生命的基本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单元:碱基和氨基酸 8. 严整有序的生命,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分子到细胞,细胞到器官,个体到生态群落。 第二章生命的化学 1. 生命组成的四类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 2. 蛋白质的组成单元: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结构不同取决于R侧链的不同 3. 维持生物大分子高级结构的力:非共价键;蛋白质的变性是由于破坏了非共价键 4. 蛋白质功能最重要的体现:生物反应的催化剂——蛋白酶。 5. 核酸的组成单元:核苷酸,其结构组成的三部分:戊糖、磷酸、碱基;DNA 和RNA结构组成的不同 6. 核酸一级结构的方向性:5’ 3’ 7. 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碱基互补;给出一条DNA链的序列,会写出另

2015年生命科学导论复习题--含答案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题 (如果答案过长自己总结一下) 一、问答题 1.细菌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合成细胞壁和糖被的各种组成成分(肽聚糖、磷壁酸、LPS、荚膜多糖等)的重要基地;膜上含有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的酶系,是细胞的产能场所; 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和鞭毛旋转的供能部位。 2.以T4噬菌体为例说明病毒繁殖的过程。 附着:是病毒和寄主之间高度特异性的相互作用,病毒外部的蛋白能和寄主表面的特殊好受体结合;侵入:先和细胞壁特异性结合,释放溶菌酶溶解细胞壁成一个小孔,将DNA 注进细胞内.有的噬菌体壳体也可以进入细菌;复制:侵染开始后,细菌的DNA合成停止,几分钟后m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也中止.噬菌体以本身DNA为模板,有寄主RNA聚合酶催化,复制形成噬菌体mRNA,翻译而形成噬菌体所需酶类,可以修饰寄主RNA聚合酶, 被修饰过的RNA聚合酶能进一步转录噬菌体的基因;装配:噬菌体和壳体蛋白质装配为成熟,有侵染力的噬菌体颗粒;释放:释放时能产生两种蛋白质,一是破坏细胞质膜的噬菌体编码蛋白质,另一是噬菌体溶菌酶.前着破坏细胞膜,后者破坏细胞壁,然后寄主细胞破裂,病毒突然爆发式释放出来。 3.微生物有哪些和动植物不同的特点? 微生物是一大群形态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不可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的生物,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体积小,面积大(二)吸收多,转化快(三)生长旺,繁殖快(四)适应强,易变异(五)分布广,种类多。 主要的区别从定义上就可以看出,是因为微生物肉眼不能观察 4.如何理解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a.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近来也包括生物的景观多样性。 b.体现在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1)直接价值: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及其他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还有美学价值,可以陶冶情操,美化生活,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 (2)间接使用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共同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潜在使用价值:生物种类繁多,但人类对它们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占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这些野生生物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 5.细菌的特殊结构主要包括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1.荚膜:其功能是:①对细菌具有保护作用; ②致病作用;③抗原性;④鉴别细菌的依据之一。2.鞭毛:其功能是:①鉴定价值,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细菌能否运动可用于鉴定。②致病作用:鞭毛运动能增强细菌对宿主的侵害,因运动往往有化学趋向性,可避开有害环境或向高浓度环境的方向移动。③抗原性:鞭

地理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楚雄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学院 地理科学专业《地理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22107002 课程中文名称:地理科学导论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 课程性质:专业任选 使用专业:地理科学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总学时:36 总学分:2个学分 预修课程:综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课程简介: 《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基本掌握地理科学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科学的地理意识、地理精神和地理能力。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核心、学科体系、基本价值、研究范式、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现代发展等。 教材建议: 《地理科学导论》,潘玉君,武友德.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 《地理科学导论》,白光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 课程的基本特性: 度院士在《地理科学导论?序》阐述了“地理科学导论”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它在培养大学地理科学诸专业学生的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科学能力方面,具有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陆大道院士在评价这门课程的《课程评价》中写道:“地理科学类专业基础课程‘地理科学导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精神、地理科学意识和地理科学能力具有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秦其明在评价这门课程的《课程评价》中写道:“‘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和主干课,它对于开启地理科学思维,掌握地理科学知识,引发地理研究兴趣,培养地理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的教学目标: ‘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和主干课,它对于开启 地理科学思维,掌握地理科学知识,引发地理研究兴趣,培养地理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的总体教学要求: 1、掌握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核心和研究范式。

《地理科学导论》试题(B)(2006)及参考答案

上海师范大学标准试卷 2006 ~ 2007 学年第一学期考试日期2007 年月日 科目地理科学导论(B卷) 地理教育专业本科2006 年级班姓名学号 我承诺,遵守《上海师范大学考场规则》,诚信考试。签名:________________ 一.辨析下列地理科学术语:(每题2分,2×5=10分) 1.流星和陨石; 2.生物圈与智慧圈; 3.城市“烂皮树”现象与城市“烂心树”现象 4.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 5、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二、连线(每项1分,1×12=12分) 1.将下列文化现象与主要发生地区连线 文化现象:主要发生地区: 四合院上海 石库门北京 窑洞云南西双版纳 竹楼山西 评剧华北 碉房内蒙 马头琴西藏

2.将下列观点与相关方法理连线 方法论: 观点: 例外主义 反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主张研究区域的多样性。 逻辑实证主义 地理学应重点研究区域个性和差异性,以便因地制宜地改造环境 发展经济 结构主义 地理学是空间科学,应研究共性、规律、法则,应用数学方法 人本主义 重视研究人地关系中人的主观方面 后现代主义 认为区域结构和特征是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 三、填图: 1将中国生态文化区名称填入图中空白处(每空1分,1×10=10分) 2、读图分析(每项1分1×8=8分) 以下是某城市草图,请为下列产业选址,填到相应字母标志的地点 化工厂、小麦、菜田、茶园、林业、商业街、印刷厂、食品厂 A B C D E F G H 中国生态文化区

四、问答:(每题3分,5×9=45分) 1有位商人从赤道空运1000公斤黄金到极地,到极地后变成1005公斤,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在月球上行走的宇航员,好象是飘了起来?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的脚印可以长久留存? 3、世界第二最小岛国图瓦卢位于太平洋南部,近年因为海平面上升,全国1.1万人口全数 迁至新西兰,放弃了自己的国土。为什么海平面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4、 E C C E B B D H F G G

中南大学选修课选课篇

中南大学选修课小贴士 新生到了第九周,自然要面对选修课的选择。根据历年的经验,选修课的高分率一直是大家密切关注的话题,下面的一些具体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经济管理类 1-01 现代管理基础 石英老师的课比较麻烦,交手写论文,老师还是挺不错的,她的课上能有挺大的收获。 1-02 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 课比较水,老师讲诸子百家,最后考试百度一篇相关文章交上去就过了老师讲得很好而且从不点名只是画勾签到,不下课提前很早就放学。上过的同学说考试架势很足,分2个教室考,三个老师监考,不过考的内容文科生很好答,与传统文化相关,都是上课讲的东西,比如“中庸”是什么之类的,分数不定. 1-03 西方经济学概论 考试就是解释一些名词概念,挺简单的,带一本经济学的书或者偷着用手机就搞定了。但是上课要查人、写作业、签到。 内容相当丰富(12周),微观宏观都有,偶尔点名,就是钟美瑞老师口音过重,很难听懂,非本地人建议不选。成绩89 1-04 宏观经济学 据说考题十年没变过了。 1-05 微观经济学 老师上课有激情,考试交论文。 1-06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 交论文,其他的不清楚了。 1-07 基础经济学 上课满满四节课,每次点名。考试的内容,我当时的老师在考试前一节课有提及。最后是一个很客观的分数。 1-08 技术经济学 每次课都要交作业,会点名,期末考试都是平时讲过的内容,考试时要检查学生卡,分两教室排座位。 不建议选,点名,交作业,最后考试,分数普遍不高 1-09 金融学 老师很认真,考试很严。 老师好认真,每次都点名。不过最后考试很水,都要带电脑过去的。题目都是上课ppt里有的 1-10 市场营销 至少要来上三节课:第一节课观察行情,倒数第二节课听取考试要求,最后一节课考试。老师讲的很好。有课堂作业,分给得高。 1-11 经贸谈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