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近三十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近三十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近三十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近三十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近三十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广东省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九届年会李淑娴讲稿)

随着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小学数学教材在我省全面使用,广大的一线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大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对我国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重视不够,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重视不够,对题海训练的弊端认识不足等问题有了共识,新教材的使用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有了明显的效果,大家赞成课改。但是与此同时,亦存在不少令教师困惑的问题:学生的双基不扎实,两极分化严重,合作学习的实效有多大?在课堂教学中是否使用了现代技术才体现课改等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建国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简单回顾。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依据是什么?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建国以来,我国正式颁发并实施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一共有八个:

(1)1950年五年制用的小学数学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2)1952年五年一贯制用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

(3)1956年四、二学制用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

(4)1961年五年制用的全日制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

(5)1963年六年制用的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

(6)1978年五、六年制使用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7)1986年五、六年制使用的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8)1992年五、六年制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

下面我想把对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影响较大的大纲目标和教法的变化情况分析一下,我们可能会认识今天的课改应弘扬什么?拚弃什么?进一步明确小学数学课改深化重点应抓住什么?改革过程中怎样对待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

影响课堂教学改革的大纲(附件1)有5个,(1952、1963、1978、1986、1992)这五个大纲使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这五个阶段是互相联系的,逐步发展的,后一阶段对前一阶段不是否定,而是发展的,后一阶段包容了前一阶段的优良的内涵。并得到充实丰富。

20世纪90年代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财富。在新的一轮改革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财富为课改服务,并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创新。

二、试行课标实验教材后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状况

试用课标实验教材后,我省小数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1、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被冲破。

表现在:课堂教学的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主宰者变成组织者、启导者、激励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学生由一个言听计从者变成学习的主人。

2、“师道尊严”被冲破。

学习课程标准后,广大教师认识到教学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互相尊重、互爱互动的关系,教师改变了在课堂上绝对权威的教学态度,学生改变了过去有话不敢说,有疑问不敢提,对有异议的问题不敢争辩的情况,课堂上出现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师爱生、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3、以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被冲破。

过去教师一贯认为,教师的责任是教书,传授书本知识是理所当然的事,所以课本怎样说就怎样教,不敢越雷池半步,长期以来,教师已形成“教”教材的习惯,缺乏创造性地“用”教材的意识与能力。试用新教材后,由于新教材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如,教材内容的呈现有情境图无例题,有概念的学习而不出现概念,有计算方法而无法则,有练习,但练习层次不明显,练习量不够等等,而且教参写得不详细,这样给教师留下了创造性“用”教材的空间,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教学目标重组教

材进行教学,以达到课标的要求。目前教师上课开始冲破照本宣科的习惯,独立思考地运用教材。

4、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被冲破。

新教材在新知识学习后,重视编排解决问题的内容,单元结束后编有综合实践活动,这就促使教师除关注课堂教学外,还要关注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验数学知识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

5、旧的评价观念被冲破,逐步建立新的评价方式方法。

在评价观念上,一些学校已从甄别性转向激励、提高。从只关注终结性评价转向更关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整体提高。为此,部分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在评价方式上已从单一性向多样化互动评价转化;在评价的方法上改变了过去单一闭卷考试衡量学生的做法,有些学校还通过口试、开卷考试、操作、写调查报告等方法全面评价学生。

以上的一系列变化反映了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向过去一些已不适应时代车轮前进的观念、做法告别,以新的姿态跟随时代的要求勇往直前。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避免不了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传统中有许多东西在今天已失去意义,而在我们一些老师的头脑里还舍不得丢掉或改革。如,部分教师的教学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让学生围绕着自己的教案转,用传统方法教新教材。练习上形式单一,题海训练仍占重要的地位。(2)在改革课堂的教学方式、方法时出现一些问题,感到困惑时,对进一步改革缺乏勇气。比如,合作学习效果有多大?心里有些困惑。(3)实施新教材教学出现问题感到束手无策时不知该怎样应对。教学上碰到问题,在没有找到好的对策时,还是老老实实地按教参提供的要求、教法、去教,把课本的内容教完就算完成任务。

总之,教学上存在问题,较突出的是:新理念没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停留在形式上。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实际上效果不太大。这些存在的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解决。

三、几点思考和建议

1、继承优良传统,面向未来发展。

从大纲的变化引起课堂教学改革的变化历史的回顾,使我们认识到每次改革都是在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基础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的。

重视双基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对概念、法则、公式、定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对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的培养,对如何培养小学生从形象思

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总结了一系列有效的经验,这些经验都体现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特点的和谐结合,我认为这些值得我们继承并进一步发展。

目前老师们提出下列一些问题。

1、新教材里有不少概念、法则课本上没写出来,教学时我们是否还要强调。

2、新教材提倡算法多样化,课后基本知识的练习,模仿性的练习少之又少,教学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基本功训练吗?是否可以补充一些模仿性的练习?

3、新教材有些内容的教学方法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法,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如方程解法,新教材是以等式的性质为依据解方程比过去以加减关系为依据解方程难得多。

4、新教材用解决问题的教学代替了过去的应用题教学。实验教材里增添了许多情境图并加强了看图提数学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老师们发现两种突出情况。(1)学生提简单的一步计算应用题还可以,提两步或三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十分困难。(2)给出一道用语言文字写的数学问题,不少学生不懂的如何分析,找出解题方法。

5、教学上改变了过去的教学方式推行了情境教学、合作学习。课堂活跃了,学生愿意动口、动手,但不愿意动笔,从而出现学生用笔做题,速度慢,错误率高的现象。

6、越往高年级学困生的面越增大。

上面提出的几种问题,我认为关系到如何继承和发展我国双基教学的优良传统的问题。

中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有几个重要经验。

①把概念、法则、公式、数量关系、解题方法等基础知识教学放在首位。

从历年大纲的教学目标和新课标各年级的知识技能目标都说明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从人对事物的判断、推理思考问题来看,离开了正确的概念是无法进行的。再一个从现实的实践来看,没有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就会出现问题。比如:有一套教材,没有出现周长的概念,教师也没有教这个概念,学生不懂得求三角形的周长。有一道除法竖式题702÷9,商是78,学生在竖式上面商的位置写错了,但是学生却不知道他为什么写错了。这说明了计算法则中“除到哪一位,商就要写在哪一位上”没有正确的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为此,我认为课本淡化概念主要是防止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法则,但并不等于我们不去教概念、法则。即使课本不出现概念、法则,我们还是应该教给学生准确的概念法则。

②重视口算训练,通过口算提高运算的正确率、速度和思维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过去课堂教学,重视课前3分钟的听算和视算。不仅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听力、正确运用知识的计算能力。而且大大提高学生计算准确率和速度。是解决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手段。

20以内加减、乘法九九表,达到脱口而出,给学生学习加、减、乘、除运算铺平道路。提高四则运算的思维效率。

③重视解决应用题的基本功训练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为了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在学习应用题前老师们作如下的训练:

1)给出一些实际的题材,让学生从中找相关的条件,提数学问题的训练。

2)给出一个数学问题,让学生寻求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条件的训练。

3)听简单应用题,列算式的训练。

4)改简单应用题的一个条件使原题变成二步计算的应用题训练。

通过上述基本功训练,大大地提高了全体学生分析问题、判断解题应采取的运算方法的能力。

对口算、应用题的基本训练是符合广大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小学生的学习是经历下面过程:直观(或操作)接受知识——记忆——适当再现——加深理解——变式练习——形成直觉——灵活运用。这个过程可划分为两段:第一段是知识形成过程,这一过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教学上的方法一般是借助直观、操作等活动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方法进行。第二段是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的过程。这一段的目标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并逐步达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教学上的方法一般借助模仿性练习、变式性练习、反复再现、综合性练习训练。使学生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直至掌握并运用。重视抓好第一段教学为学生进入第二段学习扫除障碍。重视抓好第二段的教学可防止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出现。其实优等生与学困生最大的差距是记忆、注意力、理解力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习惯的差距。第二段抓得好可以缩小上述的差距。抓好第二段的教学基本功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小学数学双基教学还有不少优秀的经验,这里只是针对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谈几点,我认为上述几点值得进一步发扬。大家可进一步研究,如模仿性练习训练、机械性模仿要适当,可减少。变式性练习训练可加强,再现性练习训练可结合教学内容渗入适量的练习。综合性练习根据教材的要求安排。总之,继承双基教学的优良传统最终要有利于学生可持续性的发展。

2、创设教学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要留住数学的根。

情境教学法,是根据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作用是使学生了解知识的结构体系和背景资料,使学生产生疑问和探究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经过主动的探索发现来掌握知识。

当前的情境教学存在几个问题,第一种是创设情境与教学内容无关。一节除法是一位数

除法的复习课。教师用购买圣诞树的装饰物小铃铛的单价和总价,引出一道除法问题。引出前用了4分钟播放圣诞树的来历故事。课中复习到商中间和末尾有零的除法,又播放3分钟西方人吃火鸡的故事。而该校一节课只有35分钟。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浪费时间。

第二种联系实际创设情境不惜浪费教学时间,寻求教学上的热热闹闹。如一位老师用了20分钟时间和学生一起拍皮球,才引出了平均数的概念。

第三种联系实验创设情境丢掉了数学的本质。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创设了一个“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和妈妈”的故事情境(见附见2)进行教学。把这故事进行录音后上课开始播放[同学们好,我叫小芳,我家有三口人,爸爸妈妈和我,每天早晨,喊我起床的是妈妈,给我买早点,冲牛奶的也是妈妈,送我上学的是爸爸,辅导我、督促我做作业的也是爸爸,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和妈妈。(为加深印象,教师要求学生将最后一句齐读两遍)]。

教师出示:(1)6×18+6×7○6×(18+7)

(2)20×15+20×9○20×(15+9)

师:先计算左右两边的算式,再比较它们的大小,你发现什么?

生:左右两边结果相等。

师:联系上面的故事,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两个等式就是小芳唱的那首歌:“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和妈妈。”

下面的教学就出示几道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式子,让学生看式子找出“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和妈妈”的模式。

从上面的课例我们看到:教师创设生活中的故事情境是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的聪明才智发挥了出来,学生能把小芳的歌与计算的式子挂起钩来,真的了不起。但是学生这样联想,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是错的,他们根本不知道乘法分配律a×b+a×c=a×(b+c)中的a、b、c表示什么,a、b、c可以用任意数代替,而生活中的爸爸、妈妈都不能替换的。

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纯属是为学习数学服务的,我们所创设的情境和引用生活的例子必须有利于正确地、深刻地抽象出所学习的数学内容,不能乱套,不能把数学的根本丢掉。数学毕境是抽象的科学,创设情境联系实际不用庸俗化。情境教学联系实际也不仅是把教学停留在形象化的水准上,教师要十分重视运用语言的逻辑,数学的逻辑指导学生进入逻辑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第四种把只有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境才看成是创设情境,把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境看成是唯一的创设情境的方式。其实过去数学教学中,使学生从旧知中产生困惑,激发学生去探求新知也是一种很好的创设情境的方式。

第五种情境教学停留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形象思维的水准上。我认为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数学教学更重要的就是教师要十分重视运用语言的逻辑,数学的逻辑指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总之情境教学如何运用,使学生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值得继续研究的。

3、合作学习要讲究实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随着课改的深入,合作学习被广泛地引入课堂教学中,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有几个误区:(1)把合作学习看作是唯一的教学方式,不能取代的方式。有些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没有让学生独立思考就提出小组合作,一节公开课,似乎不安排合作就不能体现课改的精神。(2)只重视合作的表面形式,忽视合作的本质效果。表现在一些简单的内容无必要合作交流也叫学生交流。(3)合作学习教学设计不够精细,交流内容的导向性不太明确。从而使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优等学生参与的机会多,个别人成为教师的代言人,而能力较弱的学生极少获得发言的机会,只成为听众,他们的思维、表达、质疑的能力得不到培养。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一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实质认识不足,二是对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合作学习心中无数,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责任是什么不明确。合作学习的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一个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同学都学好为目标。教师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小组奖励,学生是通过同自己过去比较而获得奖励。通过合作学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提高认识层次,促进认知发展。通过合作学习,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而自觉地参与学习活动。一般来说,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解决学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或开放性较强的问题上进行。下面请大家看一个案例的教学片断。

教学内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教学片断

师:请小组合作,利用你们组的圆柱容器、圆锥容器、水进行实验,共同研究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全班分6个小组,其中3个小组采用的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另外3个小组分别是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或底和高都不等的圆柱和圆锥。

师: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

组1:我们实验时,把圆锥三次倒满水连续倒在圆柱里,圆柱正好装满。这说明圆锥的

1。

体积是圆柱的

3

组2:我们往圆柱里装满水往圆锥里倒,倒了三次,圆锥的水刚好倒满,圆柱的水正好倒完,这说明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组3:我们组的实验结果和前两组一样。

组4:我们用圆锥三次装满水往圆柱里倒,圆柱并没有装满,我们认为圆锥的体积并不是圆柱的3

1。 组5:我们组实验时,用圆锥装满水往圆柱里倒第二次时,圆柱就满了。

组6:我们第一次把圆锥装满水,倒入圆柱后,圆柱就满了。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同样的实验为什么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呢?

(同学们沉思片刻后)

生:是不是我们实验时所用的圆柱和圆锥有什么不同?

(此时,学生开始用各种方式比较各组所用的圆柱和圆锥,也有学生用尺测量圆柱的底和高……)

这个教学片断一开始,教师就明确提出了小组合作的任务,教师精心设计了几种不同的圆锥、圆柱容器让学生实验,引起学生思考在什么条件下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的3

1,通过实验也可以验证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这个教学片断体现了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获取扎实的知识,提高了思维能力。从这个案例说明了,合作学习要有效,老师必须明确目标。在合作过程中,老师要起主导作用。从情境创设到提出问题都要能引起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讨论研究,直至解决问题。

前面谈到的几个问题,是目前正在研究的热点问题,还有许多具体的问题是值得我们今后继续深入地进行研究的。从简单的历史回顾可清楚认识到:社会在前进,改革势在必行,今天的改革创新是在继承过去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在改革的路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是正常现象,只要我们正确地认识自己,不固步自封,客观地追根溯源,而不片面地,绝对地看问题,学会理性的思考问题,一切问题都将获得完善的解决。以上看法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2006年10月14日星期六完成初稿

参考文献:

张奠宙 《中国数学双基教学》

张显光、赵萍《新课程小学数学实用教学90法》

叶柱《学教学新视界探真》

周日南《小学数学实施与案例分析》

邱学华《中国小学数学四十年》

广东省小学教师自考系列教材编写组《小学数学教学概论》小学数学教师2006.3徐友新《把数学的根留住》

附见1:

1952年的大纲

目标主要是掌握“双基”。(算术知识和直观几何知识)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

改革的重点:全面移植苏联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经验。

教学内容:把苏联小学四年的学习内容放在我国六年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分数、小数、百分数的初步知识和简单的小数四则计算;直观几何基本知识;整数应用题。

教学方法:引进苏联凯洛夫的教育理论,课堂教学突出“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课堂教学中心”。教学过程:遵循着“组织教学、复习旧课、教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家庭作业”五个环节。六大原则:自学性和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教学方法是以讲授法为主的九大教学方法(讲授、谈话、演示、练习、实验、阅读指导、复习、实习、讨论)

“三中心”、“五环节”、六大原则、九大教法对我国的数学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1956年的大纲是在1952年大纲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基本不改变。

1963年大纲

教学目标突出牢固掌握“双基”。提出培养四则计算能力、正确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适应进一步学习与参加生产劳动的需要。

教学内容:提高程度,把初一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比例知识、反比例和比例分配放在小学学习,增加一些参加生产劳动的知识。在数学中特别提出注意几点:讲清概念、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加强练习,适当地联系实际。

1978年的大纲

教学目标:一是理解和掌握“双基”,二是初步了解数学中某些简单的思想,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和生产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是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内容:保留了大部分传统算术内容,删去过繁的四则计算、复名数化聚、繁难应用题,降低珠算教学要求,增加简单的正、负数四则计算、简易方程。一些几何初步知识,渗透一些现代的数学思想。

这套大纲基本上切合学生实际,符合我国四化的需要,经七、八年试行,由于师资培训跟不上,部分内容如正负数四则计算,广大农村教师教学上有困难,因此在1986年,对1978年大纲进行修改,国家颁布了1986年《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86年大纲与78年大纲相比,在指导思想、教学的要求、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更明确、具体,切合实际,便于执行。内容上

删去正负数及其四则计算和亩以外的市制计量单位。

1978~1986年的大纲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1978~1986~1992这段期间,教法上从国外引进发现法、探究——研讨法、程序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此时,广大的教研人员和教师亦进行了许多新教法试验。如,三算结合教学法(口算、珠算、笔算),六因素单元教学法(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尝试教学法,引探教学法等等,这些教法的共同特点是: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造后,把多种教法优化组合而构成新的方法。这些教法的关注点是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使双基更扎实。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些进步值得肯定,但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还是远远不够的。

1992年大纲

教学目标:一是掌握双基,二是培养计算、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是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内容与86年大纲比较,原则上不变,但降低了教学要求。如,精简大数目计算和复杂的四则计算、混合运算和应用题降低了步数的要求。改革的侧重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进行数学教学。

在教学大纲规定了应注意的七个问题,就是对小学数学教学明确提出的素质教育的七项要求。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明确了:概念、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是最基础的知识。通过教学,要把学生外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化”为学生的数学素质。

(2)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大纲把78年以来,广大教师在培养计算、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应用题等教学中总结的有效经验写进了大纲。并重视突出教学中的思维过程和思维训练、质疑等,以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

(3)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大纲还特别强调教学中应进行以“兴趣”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非智力素质。

(4)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关系。大纲特别强调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要开展课外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意味着促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5)改革教学方法。大纲十分强调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课堂教学讲求实效,重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有效地组织练习和复习。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的一种重要手段。大纲十分强调练习要有目的

性、针对性、层次性,有坡度、难易适中,具思考性。这些说明了大纲十分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这点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7)改革成绩的考查和评定。大纲强调考查方式除了笔试以外,要适当注意口试和实际操作。期末考查要重视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和学生作业,作为改进教学和全面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

在执行92年大纲期间(1992~200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在思想上不仅关注“双基”

的传授,而且关注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教法上进一步研究学生的自主学

习方法,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重视让全体学生

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的教学,在这阶段,我们广东在上述几个方面都总

结了不少经验,为新课标的执行和进一步改革打下了基础。

附件2:

把这故事进行录音后上课开始播放[同学们好,我叫小芳,我家有三口人,爸爸妈妈和我,每天早晨,喊我起床的是妈妈,给我买早点,冲牛奶的也是妈妈,送我上学的是爸爸,辅导我、督促我做作业的也是爸爸,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和妈妈。(为加深印象,教师要求学生将最后一句齐读两遍)]。

教师出示:(1)6×18+6×7○6×(18+7)

(2)20×15+20×9○20×(15+9)

师:先计算左右两边的算式,再比较它们的大小,你发现什么?

生:左右两边结果相等。

师:联系上面的故事,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两个等式就是小芳唱的那首歌:“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和妈妈。”师:真的吗?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第一题中,6是我,18是爸爸,7是妈妈,爱就是乘,6×18就是我爱爸爸,6×7就是我爱妈妈,6乘18+7的和就是我爱爸爸和妈妈。

师:说得太精彩了。

教学例题:(1)(18+7)×6○18×6+7×6

(2)20×(15+9)○20×15+20×9

师:这两个等式是否能用小芳唱的那首歌来表示呢?

生1:只有第2题能用,只不过变成了“我爱爸爸和妈妈,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生2:第1题也能用!爸爸和妈妈爱我,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

师:好极了!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找爸爸找妈妈,找自己”的练习(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43+25)×2=();

8×(7+5)=()

8×47+8×53=();

3×6+6×7=()

师:找准了“爸爸、妈妈和自己”,你能写出等号后面是什么吗?

全课总结:

师:那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呢?

生1:乘法分配律就是“我爱爸爸和妈妈等于我爱爸爸,我又爱妈妈”。

生2:也可以说成“爸爸和妈妈爱我,等于爸爸爱我加上妈妈也爱我。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数学是学科技术必要的基础知识。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并“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等。本文就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浅谈如下几点看法: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教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

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二、创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这就要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如何组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更具体的说: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关注学生当前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构筑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组织知识体系,达成教学目标;注重激励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从而组织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 一、精心备课是组织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教学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血肉和骨干,只有课前精心的准备,在课堂40分钟里才能经受住学生的考验,才能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否则,教师会应接不暇,手忙脚乱。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课前要了解到学生对圆有无直接或间接的认识,学生是否会用圆规画圆。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教师没有将用圆规画圆作为重点,而是适当地把他们引领到更高的境界----如何画指定大小的圆。 课堂的精彩生成需要一定的空间。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做到粗中有细,富有弹性。所谓的“粗”是指明确需要实现的三维目标,描述出课堂情景的大体轮廓,在各环节为学生的互动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所谓的“细”,也就是预想每个环节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产生哪些不同的思维,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为感悟0.2与0.20大小相等时,出示了一个平均分成100的正方形纸,其中20格涂了颜色,教师用一个问题“可以用哪个小数来表示?”让学生在说理中弄清楚0.2=0.20 ,但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这样的预设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思维获取新知,这样的学习不是更有效吗? 二、组织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教学中,要改变以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树立全新的课程目标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课程功能,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在自主建构中得到发展。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课堂是学校教育发生的最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根本途径,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品位的核心。为了促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使全体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引导教师将课改的先进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改革行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校办学水平,特制订本方案。 一、基本理念 1、相信每一个学生能教好。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要使课程适应学生的学习,让课堂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参加教学活动的机会,尤其要更多地创造机会让低层次的学生参加活动,做到人人过关,不让一生掉队,要始终记住“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教学要求。 2、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3、构建“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轻负高效型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4、授课必须体现精讲精练,对于难懂的,教师要启发,适当点拨,指点迷津。一堂课学生直接使用的时间不少于 20 分钟,教师要把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地自读、自解、练习、纠错、思考等,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 二、改革目标 课堂教学改革应致力于提升各学科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全面提高课堂的效益;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积级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摸索出一套适合于学校实际、学科实际的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全面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并有个性地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实施策略 全体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作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建立健全机制,完善制度,加强学习和研究,大胆实践,全面提高我校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 1、成立由学校校长组长文彬,副校长、教导主任及各村校主任教师、骨干教师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引导课堂教学改革。 2、组建由分管领导、教导主任、各村校主任教师组成的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工作小组,负责制订学校实施方案,并组织改革的日常工作。 3、抓实校本教研,务实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扎实开展研究,努力提升学校科研水平。 4、坚持“自修+反思”型校本培训模式,着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加强对教学小现象、现实真问题的反思研究。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策划活动――实施活动――

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与思考

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与思考 薛文叙 (北京石油附中 100083)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好的数学教师就要力争使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都受到高质量的数学教育.为此,我们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整体改革的思考与尝试.指导思想是: (1)教育是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基础,数学教学应把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与修养作为中心任务.我们认为认识是个人独特的构造结果,冯?格拉斯菲尔德说过:“知识是在学习者头脑中被构造出来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导致不同学生对数学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学习水平、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数学教学要允许存在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才能真正地掌握数学.因而数学教学要展现数学的思维过程,要学生参与实现数学化的过程,自己去“发现”结果.课堂教学需要遵循教学规律,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强调创设师生共同研究、探讨问题的学习情景. 近年来,我们努力把数学素质教育落实到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学习及考核评定等教学活动中.这里就其中的两个问题,谈一点我们的看法.一、设置观察、探索、研究、讨论的学习交流环境. 一些研究表明,影响学生数学成绩的主要原因不是教师的讲解水平而是教学设计的水平,不是班级学校的物质特征,而是课堂里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主要是创设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通过交流,使学生积极地学习数学、认识数学、理解数学. 1 讲授新课时,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 程,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 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富于启发性的系列思考题,带领学生研究、讨论,吸收蕴藏在知识发生过程中的智能因素.例如解析几何的第一节课,我们围绕着怎样把几何的最基本的元素“点”数值化提出了系列思考题: (1)现实生活中,怎样标明一个点的位置.(2)直线上的点怎样用数值表示,用什么样的记号使得既表示这个点又表示它的数量. (3)平面上的点怎样数值化,用什么样的记号,平面上的点与数对间是一一对应吗. (4)下面点集中点的坐标的特点是什么. ①四个象限内的点;②坐标轴上的点;③与x 轴平行直线上的点;④一、 三象限分角线上的点;⑤x 轴上方的点;⑥y 轴左方的点;⑦单位圆上的点. (5)指出下列集合表示什么样的点集. ①{(x ,y ) x =1,y =3};②{(x ,y ) x =1,y ∈R };③{(x ,y ) x <1,y <1}. (6)小结直角坐标系的作用,体会直角坐标系是怎样把平面上的点数值化的. 教学从开始就运用数形结合的观点明确直角坐标系的建立,把点与实数对、曲线与方程、区域与不等式建立起对应关系,为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用几何直观研究代数问题打基础. 围绕新知识,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体系,提出问题系列,给学生主动思考的线索.他们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自己动了脑筋,再听教师启发性地深入浅出地讲解,易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在交流中内化新知识、新思想,构造和改进自身的认知结构. 2 在知识与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后,教师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一)培养目标 更加突出了一个共识,即更加强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通过形形色色、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内外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目的。创造性志向要从小培养,培养学生改造环境,勇于参与健全的人类活动,自愿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为祖国的繁荣强盛,建设发展而创造的意向和理想,并从小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志向,首先要诱导学生的创造愿望,使之成为学生掌握创造才干的重要动力。因此,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普遍存的以计算技能和解决常规问题为重点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反之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尽量使学生思想开阔活跃,不受压抑,不因循守旧,不沿袭传统,不唯书唯上。换句话说,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和自我构建能力,是教学实践中应该考虑的核心之一。认识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寓教于游戏的浓厚趣味,促进学生提问和多思路的解题的参与意识,都是引起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儿童的强烈学习动机是培养其创造志向并进而掌握创性才干的前提。 (二)学习方式 更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的正确途径是什么呢?国内外为此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形成多样、效果不一。但在有一点已经达成了共识即由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必须改变。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思维深邃、逻辑严谨的科学。一个数学问题,既有数学结构,又有逻辑一一语言结构。因此,学生在上数学课,尤其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包含着复杂的心智活动,如联想、分析、分类、想象、选择作计划、预测、推论、心算、估算、检验和评价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安排适当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理解问题和形成多渠道的发散思维。亦即要善于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常规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而非仅仅是通过感官学习;引得学生多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自主探索问题的结论,而非一味模仿或机械记忆;要善于应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鲜事例,将学生引向自己探索发现的道路,而非完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 合作交流学习方式是近几年在国内外教学中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组织方式,学会合作和交流也是现代社会人才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经常给学生组织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倾听别人发表意见的好习惯。另外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逐步意识到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合作的重要性,没有合作就可能失败,没有合作,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发展也将受到最大的限制。但是在现阶段,这种学习的方式,还往往流于形式,其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 更加强调现代化更加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逻辑体系与心理体系结合起来确定教学内容及进行教学实验已经形成一种改革的趋势。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即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成为各个学校提升教育科研内涵的重要举措。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点和创新意识,我认为使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使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来说,好的听课习惯能够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能够表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表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理解》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表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

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理解,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水平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以前听过一节相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绝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仅仅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 2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使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个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理解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能够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99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 摘要:为了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然后具体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包括针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工作;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信息技术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首先,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过于落后、陈旧,与现代教学方式方法脱轨。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还维持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一刀切”的原则,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已经严重阻碍了小学数学的可持续性发展,已经与时代发展相背离,不仅不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不符合时代的潮流趋势[1]。其次,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角度来看教师队伍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古语道,名师才能出高徒。同样的,有一位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但是,目前还有很多的小学数学教师不是师范专业出身。这就造成了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由于教师缺乏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缺乏教育资源上的共享与沟通,导致数学教学很难做到与时俱进。 二、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 (一)针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创新 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摒弃落后的、不合理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工作。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通过教学研讨和教学反思来创新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提示型的教学方法,如叙述讲解法、演示法、练习法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选用情境教学法、小组互动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教学。例如,在进行“认识人民币”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或顾客进行买卖交易。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且注重趣味性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工作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学习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数学课程是为了让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怎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等八大核心素养。 课程目标的落实离不开课堂教学,为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和实现数学课程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应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合理创设情境,深入浅出 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有效奖励,激发学习积极主动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面对新课程,设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高效的数学课堂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孤立地以学生考试成绩高低评价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会产生高分低能的情况。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探究充满创造性的课堂 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9页

打造智慧型课堂,推动学校特色创建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当前制约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 1.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解读不够,渗透不足,无法成为全校师生精神层面的共识,难以成为师生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如“用优质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办学理念中,何为“优质的教育”?实现“学生终身发展”必须培养的重要素质有哪些?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如何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服务对象,办学理念如何指导课堂教学、如何在具体的工作中渗透等问题均不够明确。 2.学校的整体工作发展均衡,但重点工作不突出;围绕上级检查的应急性工作完成出色,但突出学校个性特色的长效性工作不明确;教干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投入的精力明显不足。 3.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式方法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或具体措施落实不到位。在教师工作的量化评估和评聘措施中,绝大多数的制度沿用了十年前学校开始实行四制改革所制定的相应制度和规定。从教育大环境来看,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对教师、学生、课程实施等方面评价办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学校在这些方面进行的相应的制度改革和调整总体来看是不到位的,尤其是教师工作方式和工作重点的导向性评价方面已经有落后于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迹象。在学生学业成绩的综合性评价方面,虽然学校也做出了诸如“星级评价激励”制,为每一名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袋等改革措施,但受诸多因素的限制,相应措施的落实仍然停留在形式的层面,可操作性和评价主体主动实施的愿望均不够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导向作用仍不明显。 4.学校教学教研工作中常规工作完成细致到位,但缺乏创新性的工作思路。纵观学校本学年的教学教研工作计划,抓好教学策略的学习、抓好常态课、借助“课堂教学活动月”开展课堂达标系列活动、突出抓好课堂教学听评研讨活动、充分发挥名师、

如何提高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如何提高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已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寻求大面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出路,我们数学教研组进行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教学改革研究。下面结合本人的实践谈谈认识和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1.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认识。当前数学教学现状仍然处在“教师讲,学生听”或“学生练,老师看”或由“教师满堂灌转向学生满堂练”,“依分数论质量”等这个教学应试“怪圈”之中。在这种狭窄的数学思想下的数学教学的问题核心是由于脱离学生的数学实际,培养出的学生只能高分低能。走出这个怪圈的出路何在?高中数学教改实践证实: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数学教学是走出应试教学“怪圈”的有效途径。这种数学教学的结构和程序为:以学生的数学实际为教学的起点,将数学知识问题化、活动化,改革过程的评价以利于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从而使学生最终通过其主动构建起自己新的认识结构。 2.对每一学生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我认为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认识结构,它主要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个体已有的知识性结构,即数学基础知识水平,数学基本技能技巧。数学思维形式,数学思想、策略和观念。二是学生个体已有

的能力性结构,主要是学习能力,包括求知的能力(即思维能力),做事的能力(即解决问题的能力),共同生活的能力(即班集体中共同讨论学习的能力),创造和发展的能力(即创新能力)。三是学生已有的动力性结构,即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情感、信心、毅力、意志、习惯、品质等。学生的实际就是数学教学的实际,也是数学的起点和归宿。 3.正确理解教学目的,教学思想要面向学生实际。我认为教师要正确地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第一,数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这就是说确定数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既不能随意降低目标,又不能主观提高目标。第二,教学思想要面向学生实际。 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数学质量,二是要让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教学教育,即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学知识,学会数学,而且要爱学数学,会学数学并且会用数学。第三,教学内容“同化”学生实际。要使学生能够把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识结构中(即同化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就应该与纯实际“同化”,即就要把教学的新知识分解为学生已知的知识,半知的知识和未知的知识进行教学。 二、创设情境课堂,转变教学观念,探究课堂教学 1.教师要摸清每一个学生实际,定准教学起点。成功的教学总是以学生为主体,并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教师发挥的主导作用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

万兴乡中小学、幼儿园课堂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 万兴乡东安小学 段金彩 2017年8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 —段金彩 摘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自主探究 一、案例背景 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要涉及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更新。数学教学观是数学教师关于数学教学的本质以及学生数学学习认识过程的一种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有效性呢?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认为: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简单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

兴趣。然而纵观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还仍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①重“教”轻“学”;②重结果,轻过程;③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④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总之,重视传授系统书本知识,忽视好奇心、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面对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很多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最有效的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揭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一个数除以小数》为案例,在课改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了以下尝试。 二、实施过程 教材分析 “一个数除以小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点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本册教材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 标签:观察看图学习小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笔者以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内容为例,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读图、理解图意,使之成为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注重读图的情感培养 一般说来,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就广泛接触过图画,对读图已有一定的经验。到了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更多的是以一幅完整的图画呈现丰富的数学信息。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中用生动有趣、色彩絢丽的图画展现了美丽的校园,图中画着一面国旗、2副单杆、3条凳子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思想性等因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注重观察图的能力培养 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表述要简练、清晰,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时,可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插图所表达的意思。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问:图中有几面红旗?(指导完整回答:图中有一面红旗。)有几副单杆?几条凳子?几只小鸟?几棵树?……引导学生感知自然数的概念。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点数、动口读图,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数感。 三、注重语言描述的示范 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开始可以教给学生一种读图和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让学生先模仿老师读图,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图意。比如,在教学7的加法时,我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5只蝴蝶,右边有2只蝴蝶,合在一起共有几只蝴蝶?或者5只蝴蝶在玩耍,又飞来2只,一共有几只蝴蝶?在教学6的减法时,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一些苹果,右边有3个苹果,一共有6个苹果,左边有几个苹果?解决”已知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这类题,学生的难点

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颜海萍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成为各个学校提升教育科研内涵的重要举措。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曾经听过一节有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只是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2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小结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总结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总结。好的总结,可以使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浓缩成"板块",得以系统概括、深化,便于学生理解;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还可以诱 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并获得 丰硕质佳的认识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可以说,总结是课堂教学 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总结 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导入新课"已被越来越多的同志所注重,但课堂结束时的总结很少有人重视。好的总结,可以使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浓缩成"板块",得以系统概括、深化,便于学生理解;可以使课 堂教学的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 还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并获得丰硕质佳的认识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可以说,总结是课 堂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 那么,如何进行课堂结尾的总结呢? 一、画龙点睛概括性总结 这是一种常用的总结方式,它多用于新授课。在一节数学课里,或 者为了形成某一个数学概念,或者为了确立某个法则、性质,或者为了 讲授某种数学方法,课堂总结时,将新授内容归纳、概括、梳理,实有必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快速、精炼地再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起到深 刻理解、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 二、融为一体--串联性总结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注意将知识概括、总结,还要不失时机地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系统中,形成良好的整体知识结构。 三、妙趣横生--趣味性总结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总结的一般化,形式的呆板化,易使学生感到乏味,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能使学生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 四、埋下伏笔--悬念性总结 文学作品中的"悬念",可引人入胜,激发情趣。数学课的总结,也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教学内容,可考虑设置悬念。 五、循循善诱--启发性总结 启发性总结,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条理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当然,数学课的总结还远远不止以上这些方法。有时可在讲授结束时,出几道紧扣讲课内容,答案简明的题目让学生自解,这种"检验性总结",能使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另外,以上几种总结的方法也不是孤立地单独去使用,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总之,数学课堂总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数学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周密思考,精心设计,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议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改革

浅议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改革 【摘要】:新的教育改革正在蓬勃发展,新的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学习新理念,转变教学观正成为我们教师最重要的课题.因为高中数学教学的最终结果是要面向高考,所以课改的核心在课堂,高中的数学教育必须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实素质教育作为课改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教育改革;课堂教学;素质教育 在实践中我体会到树立动态发展的数学观、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实施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三、强调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1.教学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主要有(1)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开放性。因为一道题可能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函数表达式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三角函数变换方式可以有不同的先后顺序。(比如三角函数的振幅、周期、相位变换就可以有不同的先后顺序)。(2)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在习题的处理上,可以学生先做教师后评讲,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做自己讲,让学生也充当一回“老师”。在学生当“老师”的过程中,他可以解释自己的观点,解题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3)教学评价的开放性,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自评与他评结合起来。但其中更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课堂坚持“无错”原则,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对某个学生的观点、解题方法可以多采用他评的方法,让学生对他人进行客观评价,指出其优缺点,发现其他学生的思维和解题的恰当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逐步实施,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被普遍接受,作为整个数学教育的重要基础支柱,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亦势在必行。目前,国内外小学数学改革的大潮正在蓬勃发展,展现了许许多多的崭新的观念和思路,并进行了广泛地教学实践活动,使小学数学教学形成了五彩的绚丽局面。 小学数学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军,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推行《数学课程标准》的今天,教师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使自己的教学活动符合《标准》的要求,从而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提高?必须对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动态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一、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一)培养目标 更加突出了一个共识,即更加强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通过形形色色、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内外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目的。创造性志向要从小培养,培养学生改造环境,勇于参与健全的人类活动,自愿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为祖国的繁荣强盛,建设发展而创造的意向和理想,并从小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志向,首先要诱导学生的创造愿望,使之成为学生掌握创造才干的重要动力。因此,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普遍存的以计算技能和解决常规问题为重点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反之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尽量使学生思想开阔活跃,不受压抑,不因循守旧,不沿袭传统,不唯书唯上。换句话说,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和自我构建能力,是教学实践中应该考虑的核心之一。认识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寓教于游戏的浓厚趣味,促进学生提问和多思路的解题的参与意识,都是引起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儿童的强烈学习动机是培养其创造志向并进而掌握创性才干的前提。 (二)学习方式 更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的正确途径是什么呢?国内外为此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形成多样、效果不一。但在有一点已经达成了共识即由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必须改变。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思维深邃、逻辑严谨的科学。一个数学问题,既有数学结构,又有逻辑一一语言结构。因此,学生在上数学课,尤其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包含着复杂的心智活动,如联想、分析、分类、想象、选择作计划、预测、推论、心算、估算、检验和评价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安排适当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理解问题和形成多渠道的发散思维。亦即要善于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常规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而非仅仅是通过感官学习;引得学生多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自主探索问题的结论,而非一味模仿或机械记忆;要善于应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鲜事例,将学生引向自己探索发现的道路,而非完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 合作交流学习方式是近几年在国内外教学中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组织方式,学会合作和交流也是现代社会人才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经常给学生组织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