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总结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总结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总结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总结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第3课远古的传说…………………………………………….() 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4课夏朝和商朝……………………………………………() 第5课西周的兴亡……………………………………………() 第6课春秋争霸………………………………………………() 第7课战国争雄………………………………………………() 第8课商鞅变法……………………………………………….() 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9课秦朝的统一…………………………………………...() 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 第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第12课张骞通西域…………………………………………..() 第13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第四学习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 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第五学习主题中国古代文化 第17课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第18课卓越的工程…………………………………………..() 第19课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 第20课汉字的演变…………………………………………..() 第21课活跃的学术思想……………………………………..() 第22课文学、史学与宗教…………………………………..() 第23课多姿多彩的艺术……………………………………..() 1-1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一、元谋人 时间:约170万年前 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历史地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牙齿化石、使用粗糙石器

七年级历史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历史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本人任教七年级四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我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七年级历史课的新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我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上本人对教材生疏,同时要进修本科,无暇顾及四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最新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这本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打破了历史发展时序性的格局。旧教材对共和国史的编写分成四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阶段;文化大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四个阶段的划分是按时间发展顺序编写的。而新教材打破了这种编写格局。前三个单元基本上还是按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编写,接下来的四个单元则完全不是这样。 这本教材高度浓缩,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极大挑战,同时也带来自由发展和自主创新的巨大空间。正文内容极少,教师和学生都会有大量的不知做什么的剩余时间。这是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最伤神的事情。如果换一种角度思考和处理的话,又会给教师和学生一个自由发展和创新的空间 这本还有一处非常值得一提就是自由阅读卡。每一课的自由阅读卡都是与那一课有一定联系、或富有知识性、或富有趣味性、或极富时代气息极令时人关注的点点滴滴。如国旗的诞生趣味性知识性很强;“三八线”、香港和澳门区微极具知识性,是文革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再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申奥成功、希望工程等,这些刚刚发生的事情,十分富有时代气息。 在处理教材上,由于没有教过,这里只能是纸上谈兵,做一点大

胆的设想而已,望教过这本教材的教师能诚挚地提出严厉的建议,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如能受到点滴启迪,我会永远感激。 一、利用教学时间较充裕的优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我在教学中观察到,学生学习七年级上、下册时发言踊跃,互不相让,而从学习八年级上册开始,学生变了,变得安静多了。经调查分析,排除因年龄增长而引起的生理、心理变化的因素外,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学生对近代史及现代史知之甚少,有的几乎什么都不知道,究其原因是缺乏课外阅读。由于学生对近代史、现代史缺乏了解,当然很多问题就无法谈论,更不用说陈述自己的观点了。 二、利用教材给出的弹性空间,让学生“动”起来 所谓“说教”其实就是缺乏生动具体的事例,生硬地让人们接受某种观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一般都比较简单扼要。其实,这种简要反而给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和知识素养的教学弹性空间,为教师的不断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如: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关于“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一目,教材总体上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了周总理出席万隆会议的重大成就,介绍了周总理在大会上即兴发言的经典故事。现代史中之所以选用万隆会议,是因为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的里程碑,这项重大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周总理灵活、机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七年级 2、学科:历史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查阅资料,收集关于成吉思汗、忽必烈的事迹或故事。 【教学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 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记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及巩固统治的措施;民族融合的表现。分析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问题,锻炼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元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疆域辽阔,民族融合加强,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中的第12 课,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辽宋夏金,政权由统一走向分裂,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与汉族政权并立,而蒙古族建立元朝,统一全国,使政权分立走向统一,顺应了历史的趋势,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同时开启了元明清的统一政权时代的到来。所以,本节课内容多,知识点碎,但又承上启下,因而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规范,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对古代史的知识也很感兴趣。但是他们对历史朝代的更迭并不清楚,所以,需要给学生构建一个清晰的朝代更迭脉络。 【教学方法】 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基础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探究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同时配合小组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刚刚同学们听到的歌曲叫《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我国古代,这个美丽的草原曾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家呢?对,蒙古族。 当13 世纪的曙光升起的时候,在蒙古高原上勃然兴起了一个雄劲、强悍的民族,这就是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统领下,曾经完成过震惊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业,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2 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二、点明学习目标: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总结

七年级历史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我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在这个年级中,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弱,刚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能踊跃回答教师的提问,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二、注重研究教材,充分利用现代教具。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我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并经常听取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 四、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但也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把课堂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会”,让他们了解历史,喜欢历史。 五、不足之处及存在问题 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所以学习大部分是凭兴趣去学,不够精细,高分不多。今后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着手,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历史科成绩更进一步的提高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

八年级下册大事年表 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成立前………………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国大典) 1949年……………………我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1950年……………………《中华人民土地改革法》颁布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1953年……………………农业、手工业改造开始 1953年7月………………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3年底…………………中国同印度就西藏问题谈判,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开始 1954年4月至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尼赫鲁、吴努发表联合声明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5年……………………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1956年……………………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1956年……………………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56年……………………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课 教 学 设 计 李振亚 第一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初一中国历史第七册(下)第一单元复习课。作为复习课,主要运用学习即温故知新、找联系、逐步建构意义、在互动中生成新知识等教学理论,引导学生再现再认历史知识,寻找事实依据说明基本观点,建构知识,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为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个人对知识理解基础上,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互动反馈,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初步了解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导游身份设计该段历史的旅游行程,介绍隋唐社会风貌,培养想象再现再认历史知识能力;通过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培养寻找事实依据说明观点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示意图”方式,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学习发掘知识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的能力;通过生生、师生评议与问题讨论等互动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获取经验和启示。 【重点难点】

重点:(知识)“繁荣”与“开放”的表现及相互关系;(能力)通过想象再现历史事实;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寻找事实依据说明特点;运用图示法概括历史知识 难点:(知识)“繁荣”与“开放”的表现及相互促进关系,可运用图示法投影展示;(能力)如何使用图示法概括历史事实?可通 过展示、评议启发学生发现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知识)把抽象知识情感形象化:在初步了解隋唐历史知识基础上,让学生以导游身份、大胆想象、运用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再现历史事实; (能力)把思考触角伸向知识内在联系,发展历史思维:寻找事实依据说明个人观点;绘制并展示知识示意图,运用知识示意图概括历史知识及其内在联系的动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与理性融合,获取经验启示:通过师生评议、问题讨论等互动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客观评价同学作品和历史事实,获取经验启示。 【课前准备】 1.教师发放总复习提纲,学生在自己单元复习基础上,从单元复习内容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模块,小组合作设计专题旅游计划; 2.学生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发掘知识内在联系,独立绘制知识示意图(把本单元分五模块): A,隋朝运河示意图 B,唐朝著名皇帝政绩示意图

2020-2021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通用版)

2020-2021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通用版) The work summary can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ast work; it can clarify the direction and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 工作总结)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2020-2021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 结(通用版) 本学期已经结束了,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如期完成了七年级历册的教学任务,作为一个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我下面就分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在这学期教育教学方面的心得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本学期主要工作: 1、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除了学到知识,还要进行能力培养及情感的升华。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并适时的加以引导。 3、积极的进行集体备课,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予以突

破。主动听课,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求成长。 4、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认真批改作业及时的进行辅导。 5、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二、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德育目标,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情感得到升华,掌握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不够充分,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祖国南北重归一统时间:518年朝代:隋朝建立者:杨坚(隋文帝)年号:开皇统一南北时间:589 定都:长安 原因(客观):陈朝皇帝陈叔宝荒淫奢侈 (主观):①隋朝强大(政治上很好,军事上很强,经济上富达);②北方名族大融合; ③南北经济的发展迅速;④人民渴望统一 国土范围:西域=新疆南=南海东=东海北=内蒙古 措施:①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交绢数量减少一半,成年男子徭役减轻3分之一); ②严惩不法官吏。(这些措施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倡导节俭 结果:短短20多年,人口繁盛、仓禀充实(国家的粮食存库已够支付全国五六十年的开支)历史把这一盛世叫做“开皇之治” 历史意义:结束了剥据分裂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大运河的开通京杭大运河的前身——大运河开凿者:隋皇帝时间:605 概括:①中心:东都洛阳;②北:涿郡南:余杭;③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④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地位: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政治目的(根本目的):为了加强对东方和江南地区的统治 经济目的:方便从南方运输粮食和布锦 积极作用:①加强我国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②巩固国家统一 消极作用:加速了政治腐败 隋朝灭亡时间:618 根本原因:暴政直接原因:农民起义 与“秦”朝相似(短暂却重要)作用:承上启下 第2课唐太宗贞观之治 隋亡唐兴时间:618 建立者:李渊(唐高祖)定都:长安唐朝建立后陆续平定各地的割据势力,全国复归统一 玄武门之变继承皇帝:李世明(中国历史上著名皇帝唐太宗)年号:贞观 贞观之治措施:①经常与大臣总结历史经验,吸取教训,改善统治;②帝王必须勤于政事; ③大臣要廉洁奉公;④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深刻认识到百姓是舟遇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话出之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之口);⑤善于任用贤才(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重用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⑥善于纳谏 开明的统治思想(以民为本) 唐太宗统治时期,君明臣贤,励精图治,农民负担轻 效果:唐朝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了祥和安定的气象,国力增强。 历史上把这一时期叫做“贞观之治” 女皇帝武则天由于唐高宗体弱多病,大权逐渐由皇后武则天掌握。时间:609 国号:周武则天自称“圣神皇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措施:①打击削弱贵族势力(维护统治);②任用正直而有才能的人并且破格提拨;③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七4班科任: 一、基本情况概述. 本学期教授七4班历史,现对该班情况做简要概述。七4班学生两极分化情况比较严重,在班里也有同学能够达到优秀,当然是平时在历史上愿意自觉花时间的同学,大部分同学在历史上花的时间很少,体现在作业上就是不认真,作业正确率低。 二、本学期完成的教学任务和内容. 本学期完成了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学任务,共21课,具体内容如下: 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3.盛唐气象 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6.北宋的政治 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8.金与南宋的对峙 9.宋代经济的发展 10.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1.元朝的统治 12.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3.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14.明朝的统治 15.明朝的对外关系 16.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17.明朝的灭亡 1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9.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20.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21.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在这21课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繁荣与开放的隋唐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辽宋夏金元时期,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明清时期。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也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授清朝闭关锁国的时候,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联系现实,使学生认识到做人也是这样,不能闭门造车,而是应该积极与他人交往,积极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三、采用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方法。 1.采用智慧课堂平台授课,讲练结合。 2.通过查阅教师用书,从而对教材知识进行扩展,使学生更加容易明白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 3.通过上网查资料,查相关图片,使学生更能更加直观地了解所学知识。比如在学习第7课第8课第10课第11课的时候,引用了一些各个政权的地图,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政权的并立。 四、本学期取得成绩或成果。 顺利地完成了七年级下册内容的教学工作。 五、本学期教学过程中呈现的亮点。 1.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同时也教学生做人的道理。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比如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2.在上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六、本学期存在的问题和主要的原因。 七4班的学生课下用在历史上的时间比较少,并且学生的领悟能力,课堂专注力等普遍较差,导致学生成绩比较差。 七、改进的措施和方法。 应当在上课的时候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记忆课时重点,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 A.王莽B.杨坚C.李渊D.李世民 2.隋朝统一全国是在 A.581年 B.605年 C.589年 D.611年 3、下面对隋朝特点的简短总结中,哪个最为全面且符合实际? A.经济繁荣 B.短暂而繁荣 C.二世而亡 D.节俭盛行 4、隋朝的统治繁荣一时,但很快便因隋炀帝的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所覆灭,它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5.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南水北调 C.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6、“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后世对唐代哪位皇帝的评价。 A.唐太宗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 7、“开元盛世”的出现,把唐朝推向全盛,它出现的具体时期是 A.唐太宗时期B.武则天时期C.唐玄宗前期D.唐玄宗后期 8、她远嫁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她是 A.金城公主B.文成公主C.王昭君D.太平公主9、古人诗赞“人生四喜”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与“金榜题名”相关的制度正式诞生于以下哪个皇帝统治时?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 10、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的政治思想有极大的影响。他即位后,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材料中的他是 A、唐玄宗 B、唐太宗 C、隋炀帝 D、武则天 11.在隋朝大运河中,最南面的一段运河称为 A.永济渠B.广通渠C.江南河D.灵渠 12.“2004年10月14日第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京剧艺术表演家尚长荣出演京剧《贞观盛事》中耿直进谏的名臣……”你知道尚长荣扮演角色是: A.程咬金 B.李世民 C.魏征 D.秦叔宝 13.杜甫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诗句反映了唐朝的 A.经济繁荣 B.政治清明 C.对外开放 D.文化昌盛 14.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②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④都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5.下列能够准确形容武则天统治的是 A.开皇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16.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惟一女皇帝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 C.她能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17.隋唐时期,青年李进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骑射好手。一天,他告别父母,满怀信心地赶赴洛阳参加武举考试。这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18.今天藏族的祖先是 A.吐蕃B.南诏C.回纥D.匈奴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工作总结2

2020春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在2020春季这个特别的学期里,我担任了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历史快乐课堂,使他们树立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搞好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一环。下面结合本学期教学实践总结一下教学情况: 一、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在这个年级中,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能踊跃回答教师的体温,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二、注重研究教材,充分利用现代教具。 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工作总结》的范文,觉得有用就请下载哦这里给大家。篇一: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0XX年上学期郭平均 转眼间,又一学期过去了。在本学期里,本人担任初一年级历史教学工作。一期里,本人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悉心研究教法,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希望能通过总结,做到扬长避短,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争取更大的进步。总结起来,较为深刻是以下两点: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而在两者中,后者更为重要。学生是被教的主体,更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教学的时候,我忽视了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以为课备得好就一定能讲得精彩,而忽略了学生的反应与接受能力以及与学生的交流。因此,真正开展教学时遇到一些不能配合的问题。如在讲授《贞观之治》一课时,让我记忆尤深。在

上课前,我已多方搜集各方面的资料,设计各方的细节,在临上课之前确信自己非常的熟悉内容与整体操作。当我很有信心走上讲台,脑子里都是准备好的内容,才发现并不是设想中的效果,虽然教师很流利地讲了很多,也讲得很详细,无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原本不太熟悉内容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导致反应甚淡,陷入冷场的局面。过后,有学生给我提出意见:教师讲得太多,范文TOP100垄断了课堂,学生没有参与进来,调动不起课堂气氛,故达不到如期效果。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一方面,由于我校学生素质相对不高,学生的历史基础相对薄弱,接受能力不强。并且“历史是副科”这种观念普遍存在,学生对历史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积极,上课气氛是很活跃,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不少同学会混水摸鱼。因此,老师越是讲得太多越投入,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反应(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教学效果就越不理想,对授课效果也直接影响。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中来,尽可能发动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活起来。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初一新生而言,既新鲜又陌生,在这样一种前提之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第11课民族团结 中宁二中王绍燕 第11课民族团结.ppt 教材分析: 《民族团结》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这一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发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对此形成了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学习中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历史知识,训练学生识图的能力,并激励学生即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中,训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学习乐趣。通过“民族 区域自治的实行”一目的学习,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 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几幅插图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介绍,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对孔 繁森先进事迹的描述,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及突破: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可以通过设疑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信息帮 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及突破: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是基于多方面的因素的考虑。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 初二学生难以把握,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历史上各民族友好交往、共同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 放斗争的资料,对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感性认识。在讲课过程中教师 从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入手,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讲解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 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同时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实行民族区 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教学方法:1、对比法本节讲各民族共同发展时,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前后藏族生活的图片,进行对比,使

七下中国历史时间轴

七下中国历史时间轴 581年隋朝建立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589年隋朝灭掉陈国,统一南北 605年起开通大运河全长2700多米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四段:从北到南分为水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从北到南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开凿的目的:①游玩江都; ②加强南北交通; 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灭。唐高祖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26年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贞观之治” 七世纪前叶吐蕃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641年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武则天建立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和同为一家“

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763年叛乱被平定。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朝后期黄巢起义 907年唐朝灭亡。朱温建立后梁。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都城:上京临潢府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都城:东京史称北宋 1004年檀渊之盟 11世纪前叶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1115年金太祖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在会宁称帝,国号大金 1125年辽被金灭 1127年金灭北宋。赵构(宋高宗)登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国

1227年西夏被蒙古灭亡 1234年金被蒙古灭亡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 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元统一全国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368年初,朱元璋(明太祖)以应天府(今南京)为都,建立明朝。秋,元灭。 1405-1433年明朝前期,朱棣(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意义: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空前壮举。 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澳门的居住权 明朝中期1561年戚继光抗倭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015-2016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陈广转眼间,又一学期过去了。在本学期里,本人担任初一年级历史教学工作。一学期里,本人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悉心研究教法,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希望能通过总结,做到扬长避短,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争取更大的进步。总结起来,较为深刻是以下两点: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而在两者中,后者更为重要。学生是被教的主体,更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教学的时候,我忽视了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以为课备得好就一定能讲得精彩,而忽略了学生的反应与接受能力以及与学生的交流。因此,真正开展教学时遇到一些不能配合的问题。如在讲授《贞观之治》一课时,让我记忆尤深。在上课前,我已多方搜集各方面的资料,设计各方的细节,在临上课之前确信自己非常的熟悉内容与整体操作。当我很有信心走上讲台,脑子里都是准备好的内容,才发现并不是设想中的效果,虽然教师很流利地讲了很多,也讲得很详细,无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原本不太熟悉内容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导致反应甚淡,陷入冷场的局面。过后,有学生给我提出意见:教师讲得太多,垄断了课堂,学生没有参与进来,调动不起课堂气氛,故达不到如期效果。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一方面,由于我校学生素质相对不高,学生的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七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七篇】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原始居民距今年代生活地区房屋样式半坡人距今约6000千年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千年长江流域的余姚干栏式房屋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角器等原始农业(种植作物)原始畜牧业(饲养业)原始手工业制作彩陶和乐器;会纺织、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制衣种植水稻种植粟饲养猪、狗;打猎捕鱼饲养猪、狗和水牛刻,懂得使用天然漆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1949.9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10.1 开国大典 10.2 中苏建交 11 中国人民空军建立,海军华东军区建立 1950 中国人民解放军赴朝作战,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1 西藏和平解放 1952 上甘岭战役(黄继光),土地改革完成 1953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大改造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 1954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6月周总理访问印度,4—7月日内瓦会议 1955 万隆会议 1956 赎买政策,三大改造完成,长春第一汽车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共八大,仿制歼5型歼击机,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957中国创建导弹部队,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五计划完成 1958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容国团世乒赛夺得冠军 1961 调整国民经济 1964 中近程地地导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提出四个现代化 1966 文化大革命,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组建 1967 二月逆流 1970 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策反,东方红一号 1971 基辛格访华,导弹驱逐舰,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 中日建交,尼克松访华,签《中美联合公报》 1973 籼型杂交水稻 1974 核潜艇 1976 文革结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相继逝世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 中美建交 1980 四个经济特区 1982 十二大 1984 23届奥运会,中英签署联合声明 1985 国企改革 1986.3 863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7 调整“三不”政策,十三大 1990 海基会,中国举办亚运会 1991 海协会,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2 十四大,南方讲话,九二共识 1993 汪辜会谈 1995 江泽民八项主张 1996 把海洋高技术列入863计划 1997 十五大,香港回归 1999 澳门回归,神舟一号,西部大开发 2001 APEC会议,申奥成功,加入WTO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