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先秦散文研究——叙事散文》期中作业

《先秦散文研究——叙事散文》期中作业

先秦散文研究——叙事散文期中作业

第一章先秦历史散文发展概况

一、填空:

1. 甲骨卜辞是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

2.能够反映出我国散文萌芽状态的还有商周青铜铭文,它展现了我国早期记言记事散文由简至繁的发展。

3.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是《尚书》。

4.《尚书》原名《书》,自西汉开始称为《尚书》,因被列入儒家经典,亦称《书经》。

5.今存《尚书》共五十八篇,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6.“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于《国语周语》。

7.《邵公谏厉王弭谤》是《国语》中的名篇。

8.《尚书》有今文、古文之分。

9.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历史大事记是《春秋》。

10.《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左传》国史料修订而成的。

11.“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是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对《左传》一书记事特点的概括。

12.《尚书》在内容上侧重于记言。

13.《无逸》是周公教育周成王时的一次谈话的记录。

14.《盘庚》出自于《尚书》中的《商书》。

15.《国语》开创了我国分国记事的国别体的史书编写体例。

16.《赵威后问齐使》反映出民本思想思想。

17、我国最早的记言记事的文字是甲骨文和青铜铭文(金文)它们是我国散文的源头。

18.《尚书》被誉为我国“记言文之祖”。,

19. 《春秋》被称为“礼义之大宗”

20.《国语》一书被称为为“《春秋》今、古文外传”。

二、名词解释

1. 甲骨卜辞

殷人笃信天命,重视占卜。他们用龟甲、兽骨占卜,并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以及占卜结果、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甲骨卜辞(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始于1898—1899年。其发现,是我国近代文化史上一件大事。从中可以看到殷代的生产状况、社会制度,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更可以看到我国散文的萌芽状态。目前存留的大约有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甲骨卜辞是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

2.青铜器铭文

周代君臣公侯都可制作青铜器物,在这些青铜器物上面留下了许多铭文,有记事的,也有记言的,其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记事虽简略,却也明晰;其记言文字已接近《尚书》的训诰之类,反映出了我国散文的萌芽及早期状态。较之于甲骨卜辞,显然已有较大发展,展现了我国早期记言记事散文由简至繁的进步。

3 .尚书

《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散文集。今存《尚书》共五十八篇,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虞书》、《夏书》大约为后人所追记,《商书》、《周书》中有些篇章就比较可靠。如:《商书》的《盘庚》三篇,《周书》的《无逸》等,体现了我国早期散文的长足发展。《尚书》各篇所记大都是训话、谈话、诏命、政令、誓词等等,体现出以记言为主要内容的特点,故被人们誉为我国记言文之祖。

《尚书》原名《书》,自西汉开始称为《尚书》,因被列入儒家经典,亦称《书经》。前人认为“以其上古之书,故曰《尚书》。”“尚者上也”,《尚书》即上古的史书。

《尚书》记事涉及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时间跨度大,内容相当丰富。不但记述了这一时期的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传说,也广泛涉及了政治、宗教、哲学、天文、地理、历法、军事等诸多领域。反映了这一历史阶段的矛盾和斗争,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宗法思想的逐步形成以及发展演变的过程。

4.《春秋》

《春秋》本是当时史书的通用名称。如《鲁春秋》、《齐春秋》、《燕春秋》、《赵春秋》等,甚至还有《百国春秋》的说法,后来则成了孔子在《鲁春秋》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春秋》的专用名称,为儒家“六经”之一。《春秋》一书,表现了孔子维护周礼,推尊周王室统一地位的政治思想,被称为“礼义之大宗”。其记事的方式是遵循严格的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春秋》记事往往是一

事一句,极为简略,显然还不是成熟的历史散文,但却独具成就和特色,对后来我国史书的撰写具有极为广泛深远的重要影响。

5. 春秋笔法

孔子修订《春秋》,不仅仅是为了记述历史,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他采用了寓褒贬于一字的手法,在文字的运用上细加推敲,借此就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和看法,从而也体现出孔子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这也就是所谓的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深得封建正统史学家的赞美,并高度评价了孔子的春秋笔法在政治上、道义上、伦理观念上的震撼力量。

6.《国语》

《国语》也是先秦时代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成就的著作之一。它开创了分国记事的国别体的史书编写体例。全书共21卷,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等八个部分,它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之事。其记事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公元前1000年——前400年)。因其也偏于记言,故称《国语》。关于《国语》的作者,迄今尚无确论。《国语》对于阅读记事简略的《春秋》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故又称《国语》为“《春秋》外传”。《国语》在思想内容上也体现出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些进步思想和观念。比如,儒家崇礼重民的主张,重德的思想。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弥,止。2.是助王息.其民者也。

3.胡为至今不朝.也?2.息,蕃殖、养育。3.朝,使…….来朝。

4.胥,等待。5壅,堵塞。6.亲戚,同宗的大臣。7宣,开导,疏散。8.吊,忧虑9.惟,只是。10. 能,能够践行。

4.太后盛气而胥.之。

5.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6.近臣尽规,亲戚

..补察。

7.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8.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9.一朝而灭,莫之哀也,惟.无德也。

10.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

四、翻译下面一段古文中划线的部分,并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翻译: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没有打开,赵威后就问使者:“今年的收成还可以吧?百姓还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听了就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却先询问年成和老百姓的情况,这不是有点先卑而后尊了吧?”赵威后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好年成,哪里有老百姓的安居乐业?没有百姓的安居乐业,大王又怎能安然地称王呢?因此,这哪里是舍本问末啊?”

回答: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越来越认识到老百姓的重要,春秋时代就产生了初步的“民本思想”,赵威后的这番话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不仅如此,赵威后还认为齐国像锺离子等能同情、帮助和教育老百姓的人也应该受到表彰和重用,因为他们的行为也是助王养民、息民的为国分忧之举。

2.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谈谈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翻译:我听说过忠于为善以减少怨恨,而没有听说凭借发威杜绝怨恨。如果用强硬手段去制止舆论,那未尝不能把大家嘴立刻堵住,但这种作法却同防水决口一样。如果我们用强硬的手段制止大家说话,那就会像河水决了大口子一样,伤人必多,我也无法挽救了,不如小决河水,使之疏导通畅。我听到舆论后,就把它当做治病的药石。

回答:这表现子产允许国人议论政事,发表看法。他采取善而从的高明态度,而不是压制、打击。

五、简答题

1. 《尚书》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1). 《尚书》虽为记言之作,但已具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虽为“记言”,却并不单调。

(2).作为“记言”之作,《尚书》中有些说理议论十分缜密而有力。如《汤誓》是商汤讨伐夏桀时的战前动员令,就显得义正词严,大义凛然,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感染力。又如《周书》中的《无逸》,该文中心明确,条理明晰,说理细密,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凑,可以说已小具议论文的规模。

(3) 《尚书》的文字产生的时代较早,古奥难懂,诘屈聱牙。但在有些作品中使用了许多语气词,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用词用语也不乏准确、生动、精炼之处。《尚书》还能较好的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也是《尚书》值得人们重视的成就和特色。

2.《春秋》的文学成就和特色。

(1).《春秋》的叙事极为简洁精炼。它基本上是一句一事,而且语句简短,常常是五、六个字成记述一件事情,短的甚至一个字。对于所记事件的选择,也极为精炼,用字谨严,推敲细致的特点,深得后世人们的推崇和赞赏。

(2).形成了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孔子修订《春秋》,不仅仅是为了记述历史,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他就采用了寓褒贬于一字的手法,在文字的运用上细加推敲。同是记述杀人,而孔子却采用了杀、弑、诛不同的措辞,借此就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和看法,也表明了相关人物不同的褒贬爱憎的态度,从而也体现出孔子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而也使这部书具有了作者浓厚的主观意识的色彩,也就是所谓的寓褒贬于一字,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3).形成了“婉而成章”的风格特色。尽管孔子把表现自己的思想观念作为著述的宗旨,但也不便于作直接的议论和评述,把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委婉含蓄而耐人体味。这就形成了“婉而成章”风格特色。

3.《国语》在写作上的成就和特色。

(1).以纪实为主,注重客观描写的风格。在《国语》中,作者没有进行直接的议论,而是通过客观具体的描述让读者去体味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寻绎其中的思想价值和历史内涵。

(2).《国语》的语言精炼生动,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如《吴语》、《越语》记载吴、越两国斗争的始末,中不管是记述的语言,还是对话的本身,都体现了语言的生动和精炼。《国语》中还有一些议论说理的文字,往往也精辟严密,层次井然。有的语言,朴实自然,接近日常口语。文风

婉而多讽,平实真切。平易中肯而风姿摇曳。

(3).《国语》中还有一些情节生动曲折,富于戏剧性的故事,也塑造出了鲜活动人的人物形象。作者或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增饰,甚至有意吸收一些民间的传说,加以适当的想象和虚构,形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如《晋语》写晋献公诸子争位的故事。这些合理想象和虚构手法的运用,促进了史传著作中文学因素的增长和发展,这都对我国史传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4.简要说明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情况。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属于历史大事记;《左传》是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散文;《国语》是一部按国别分类的史书;《战国策》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史料集,先秦历史散文有两大类,一类以记言为主,一类以记事为主。

六、分析论述题

1.试析《召公谏厉王弥谤》。

分析: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题目是后来加上的。西周末年的周厉王是一个贪得无厌的暴君,他重用谄谀小人,霸占山林川泽,断绝那些赖此为生的老百姓的生路,搞得举国上下民怨沸腾,纷纷谴责厉王的贪暴行径,厉王派出卫国的神巫监视国人,对议论者横加杀戮,以此来钳制舆论以能弭谤而自鸣得意。大臣邵公对厉王的这一倒行逆施竭力劝阻,厉王一意孤行,终于激起国人暴动,厉王被流放到了彘地。本文就记述了这一事件,指出“防民之口”的危害,提醒统治者要广开言路,正确对待老百姓的议论,这当然是有进步意义的。本文虽然不长,却很有特点:其一、《国语》的作者,有清醒的历史价值观,所以《国语》一书就体现出重在说教的特点,这篇文字就生动地体现了《国语》的这个基本特点,它所指出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对于古往今来的当政者都可谓警策之言。其二、本文结构谨严,文字简明精炼。短短数百字,不仅叙事有序,生动明了,而且含义精警深刻,林云铭评之谓:“邵公所谏,语语格言”。其三、文中说理,注重摆事实,令人信服。又善于运用比喻,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让人易于接受。金圣叹赞之说:“真乃精奇无比之文。”

第二章《左传》

一.填空

1.《左传》原名《左氏春秋》。

2.《左传》在体例上属编年体。

3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历史著作是《左传》。

4.《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谷梁传,《春秋》三传。

5.刘知几《史通》卷八《模拟》中称《左传》为“叙事之最。”

6.《左传》以善于描写战争著称。

7.春秋时,穿梭于各国间的“外交家”被称为行人或行李。

8.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9.所谓“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10。《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乎近50 年。

11.发生在鲁僖公二十八年的城濮之战,确立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

12、《左传》是编年体,而《国语》则是国别体国别体。

二、名词解释

1,《春秋左氏传》

简称《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相传为春秋时鲁史官左丘明所撰(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记事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四年间二百六十年的史事,全书共18万字。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事,尤其是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善于记录外交辞令辞。

2.春秋三传

汉代学者认为《左传》与公羊高的《公羊传》、榖梁赤的《榖梁传》都是解释《春秋》的,故合称为“《春秋》三传”对于《公羊传》、《榖梁传》之传《春秋》,历代学者并无异议。但《左传》应该是一部以《春秋》纪年为纲目而又自成一家的著作。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每题1分,共10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师退,次.於召陵。

3.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4.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5.将虢是.灭,何爱於虞!

6.夫晋何厌.之有?

7.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8.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

9.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10.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答:1.参与2.驻扎3. 怨恨4.轻狂放肆5复指前置宾语,指示代词6.满足7. 同缺,损8.美好

9. 修葺10. 外交活动家11边界12.边境

四、翻译下面一段古文中划线的部分,并简要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而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翻译:夜里郑国人把烛之武从城墙上吊下去。烛之武见到秦穆公说:“秦晋两个大国包围了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那么就烦劳您灭掉郑国吧。可是要想越过晋国而把郑国作为自己的边邑,您一定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可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的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的削弱了。如果您舍弃郑国而把它作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外交使节来来往往,郑国可以供应他们物资之所需,这对您当然不是坏事。况且您对晋君是给予过恩惠的呀,他也许诺把焦、瑕两地划给秦国。可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傍晚就开始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能有什么满足呢?现在他把郑国作为东面的疆界。他必然还想扩张西面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受亏损,他还能将到哪里取得土地呢?损秦而有利于晋,请您认真考虑吧。”

回答:谈谈这段说辞的特点。

烛之武紧紧抓住利害关系打动对方,他先指出灭郑对秦国是没有丝毫的好处可言,反而因晋

国的强大还会给秦国带来危害。这必然会使秦穆公对灭郑之事重做考虑。接着他又指出放弃灭郑才对秦国是有利可图的,一利一害之间,秦穆公肯定会重新做出选择。然后利用发生在秦、晋之间的事情挑拨秦晋关系,再次指出灭郑会对秦国带来的严重危害,事实确凿,分析的又入情入理,自然是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的。终于使秦穆公不但放弃了灭郑的打算,还派了秦国的三位大将帮助郑国进行守卫,终于使郑国避免了一场亡国的灾难。当然,这也和烛之武胸有天下大局,洞悉列国之间复杂的利害关系是分不开的。

五、简答题

1.简述《左传》的思想内容

(1).对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以及残暴荒淫给予无情揭露(这一点和孔子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如: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文公元年(前626年):“楚商臣弑父”等。如前者对发生在郑庄公母子兄弟之间的斗争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和无情的揭露;后者则是对商臣与楚王这对君臣父子之间因权力之争而发生的流血事件的深刻展示,揭露了这些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阴险、残酷和狠毒。

(2).表现出了初步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之一,在《左传》中就已经有民本思想的初步体现。《左传》中的民本思想主要是通过一些政治家之口来表现的。如在《曹剀论战》中,曹剀就把民心的向背看成是战争胜败的决定性因素。此外,如襄公十四年载,师旷说,一个君主应该是“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才能得到老百姓的爱戴,至于那些“困民之主”,“百姓绝望,将安用之,弗去何为?”等等。

(3).表现了爱国思想。《左传》的爱国思想主要是通过对爱国人物及其事迹的记述来表现的。如在《秦晋殽之战》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两位爱国者的形象,一是郑国的商人弦高,一是秦国的老臣蹇叔。再如,定公四年记载,在楚国有难,昭王奔随的危难情况下,“申包胥如秦乞师”,遭到了秦王的拒绝,申包胥就站在秦王的宫墙外痛哭,七天七夜,水米未进,终于感动了秦王,出兵救楚,从而使楚国转危为安。

2.简论《左传》的“长于叙事”

《左传》的叙事技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把《春秋》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详细、具体、曲折、生动的叙事散文,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故刘知几《史通》卷八《模拟》中云:“盖左氏为书,叙事之最。”。其长于叙事的特点,就其主要方面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样化的叙事手法

《左传》的叙事结构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但也灵活地运用了多种多样的叙事手法。如倒叙、预叙、插叙、补叙、追叙等等,也正因为其叙事方法的灵活多变,才使得《左传》的文章灵活多变,摇曳多姿,跌宕起伏,富于波澜。

(2).结构严密、前后照应、条理井然,注重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

《左传》以叙事而见长。尤其是一些矛盾复杂而牵动面又非常广泛的事件,更能显示出作者的匠心和才华。《左传》中写了一系列战争,诸如城濮之战,邲之战,殽之战等,而作者不仅把这些描述得井井有条,而且非常生动。

(3).叙事生动,在遵循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好正以暇,穿插生动的情节和细节。《左传》的叙事生动,有许多值得人们称道的精彩之笔。如“晋楚邲之战”中,晋兵溃败逃跑时的情景:“桓子不知所为,鼓于军中曰:‘先济者有赏!’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左传》中亦有不少虚构想象语。《左传》中还写了大量的卜筮占梦之事,既富神秘色彩,又有趣味,增强了《左传》的文学色彩,这对于我国后来小说的发展无疑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3.谈谈《左传》写战争的特点。

谈到《左传》写战争,不仅条理明晰、脉络贯通、叙述详细、曲折生动、描写如画,更重要的特色还在于作者写战争时,并不单纯着眼于军事行动,而是着眼于一切影响战争胜败的原因。将它们逐一展示,逐一剖析,诸如政治问题、外交问题、人心向背、战略、策略等等,通过对这些相关问题的逐一剖析,层层剥笋,不断地对战争的结局做出预示。从而体现出作者对战争问题的进步见解,对战争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对战争规律的探讨,表现出作者在战争问题上的思想原则,从而使《左传》的战争记叙具有深刻的理性精神,浓厚的思辨色彩。比如,在《城濮之战》中这一特点

就得到了多方面的充分体现。如战前之准备:晋文公回国之后,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教育百姓;正确的外交策略及战略战术;双方对将帅的选择;晋国的同心同德与楚国君臣将士的离心离德,等等。作者通过对这些影响到战争结局的重要因素的剖析,揭示了这场战争晋胜楚败的必然性,从而使这场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得到了生动而全方位的展示。

4.简谈《晋公子重耳之亡》写人艺术的特点。

《晋公子重耳之亡》这段文字,比较完整地写了重耳由出亡到回国后的经历。重耳由出亡到回国,其间长达十九年之久,再加上回国后的一段时间,这篇作品反映的时间至少应在二十年之上。这是重耳一生中最复杂、最重要的经历,也是重耳由青少年而到中年的重要成长阶段。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作者着墨不多,非常简练地写了重耳这二十多年的主要经历,作者以独具之匠心,选择了重耳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诸如“过卫”“过曹”“过齐”“过楚”等极富内涵的典型事件以及重耳对这些事件的态度和作法,反映了重耳在不同时期的性格特点。我们再把这些东西联系起来,进行前后对比,这段文字则又非常生动,非常明晰地反映了重耳由一个胸无大志、不谙世事的贵公子成长为一个宽厚大度、雄心勃勃的政治家的成长经历。

六.论述题

1.试论《左传》一书的艺术成就

(1)长于叙事

《左传》的叙事技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把《春秋》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详细、具体、曲折、生动的叙事散文,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故刘知几《史通》卷八《模拟》中云:“盖左氏为书,叙事之最。”其长于叙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多样化的叙事手法。其二、结构严密、前后照应、条理井然,注重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其三、叙事生动,在遵循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好正以暇,穿插生动的情节和细节

(2)善于写人

《左传》的作者,非常善于写人物,书中广泛描写了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人物,从天子、国君到大夫,从主帅、将军到谋士,以至监军、说客、谋士、卫士、侍从、商人等等。对于这些来自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物,作者都能揣摩形象、洞悉心理、一个个写得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左传》写人之所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这和作者成功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这些出色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作者能抓住典型事件去写人物。其二、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人物。其三、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人物。

(3)《左传》也以善写战争而著称。《左传》一书记录了《春秋》时期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其中城濮之战、崤之战、必阝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战。《左传》的作者对此都做了生动的记述,成为传诵不衰的名篇。《左传》描写战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写战争而不局限于战争本身,着眼于政治、外交、人心向背等决定因素对战争胜败的影响,表现出作者对战争问题的深刻思考,对战争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体现了作者在战争问题上的思想原则。

(4)高度的语言艺术成就

《左传》的语言艺术成就,除了表现在叙事写人的生动和传神之外,还突出的表现在记言文字的生动、精警、深刻和富于说服力上。这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的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其辞令之美,成为《左传》重要的成就和特色。

在《左传》中,像这样精彩的辞令和对答是非常多的,比如《宫之奇谏假道》、《烛之武退秦师》等。从这篇精彩的说辞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则说辞的确起到了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效果,使小小的郑国在面对两个大国的军事威胁之际,免除了一场亡国的劫难。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到,烛之武聪明机敏,能洞悉天下形势,把握大局,利用利害关系来打动对方,因而使其说辞表现得入情入理、言辞恳切,且富于说服力。

2.谈谈《左传》的写人艺术。

《左传》在写人方面之所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这和作者成功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这些出色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作者能抓住典型事件去写人物。所谓典型事件,即具有深刻内涵,能体现出人物思想、性格的事件。要写出这样的事件,一是要求作者具有鉴识材料的眼光,能够认识和挖掘事件的内涵;二是要有圆熟、准确的描述事件的能力。《左传》的作者在这些方面的表现都是非常出色的。

(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人物。人的行为,都是受到其思想、性格及情感等因素的支配,因此,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个性,去塑造人物形象,这是文章中写人

非常重要的手法。在《左传》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手法非常杰出、非常成熟的表现,其中精彩的片断是非常多的。

(3).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人物。《左传》的作者不仅能选择重大的事件,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去写人物,而且还能抓住一些生动传神的细节去表现人物,从细微之处对人物的形象、性格予以突现,从而把人物写得形象生动、细微逼真、有血有肉。

3.谈谈《左传》的语言艺术成就

《左传》的语言艺术成就,除了表现在叙事写人的生动和传神之外,还突出的表现在记言文字的生动、精警、深刻和富于说服力上。这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的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其辞令之美,成为《左传》重要的成就和特色。在《左传》中,精彩的辞令和对答是非常多的,比如在《烛之武退秦师》这篇精彩的说辞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则说辞的确起到了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效果,使小小的郑国在面对两个大国的军事威胁之际,免除了一场亡国的劫难。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到,烛之武聪明机敏,能洞悉天下形势,把握大局,利用利害关系来打动对方,因而使其说辞表现得入情入理、言辞恳切,且富于说服力。

4. 从《城濮之战》看《左传》写战争的特点。

《城濮之战》是《左传》中著名战役之一,也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充分体现了《左传》善于描写战争的特点,作者对这场战争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体现出作者对这场战争全面深入的思考,对战争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对战争规律的探讨。城濮之战是晋、楚之间不可避免的一场大战,历时既久,规模又大,实际上是两大军事集团的决战。先后有十一个诸侯国卷入,整个战役事件纷繁,人物众多,矛盾错综复杂。作者以晋楚矛盾为主,条分缕析,娓娓道来,事件过程表现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很有逻辑。在《城濮之战》中,作者着眼于影响战争胜败的诸多因素进行剖析,运用对比手法详细展示了两国政治上、军事上、外交上的不同举措,甚至涉及双方对战争的态度、对将帅的选择等等。晋文公重德爱民,楚军主帅子玉刚而无礼,蛮横骄傲。晋国君臣齐心协力,反复磋商,制定了正确策略。而楚国君臣离心,主帅子玉一意孤行。在外交斗争中,晋文公老谋深算,处处占据主动,而楚国处处被动,最后完全陷入孤立。并从中展示出双方军事力

量的消长变化,不断地对战争的结局作出预示。最后决战时,晋国退避三舍,诱敌深入,又激励晋国战士士气,战役开始时,晋军先击溃楚军两翼,然后合击其主力,大获全胜。战争结束后,晋文公得到周天子赏赐,确立霸业,而子玉被迫自杀。在《城濮之战》中,突出了政治、谋略、外交的作用,作者还塑造出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些妙趣横生的细节描写,不仅有力的表现了人物性格,而且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第三章《战国策》

一填空

1.《战国策》的编辑整理者是西汉的刘向。

2.《战国策》因不符合儒家观念,世久不传,且有遗佚,到宋时曾孔把它再重校补足。

3.刘向辑录的《战国策》共三十三篇,

4.战国时代,纵横家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和张义。

5.主要记述纵横家、策士的言论和行动的一部历史著作是《战国策》

6. 朱熹批评《战国策》是“乱世之文”。

7.“狡兔三窟”出自于《战国策·齐策》。8.“魏美人掩鼻”的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

9.“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楚策》故事。

10“前倨后恭”一语出自《战国策·秦策策》。

11. 《战国策》中《冯谖客孟尝君》一文非常出色地运用了前抑后扬、抑扬对比的手法。

二、名词解释

1.《战国策》

《战国策》共三十三篇,载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国

的史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其主要内容是记述战国时代纵横家策士的言论和行动。总体来看,纵横家的思想是贯穿全书的主导思想。原书分国成篇,书名又不一样,并且错杂凌乱,西汉刘向把它编校辑录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还取用一些民间流传的故事,把它们精炼加工,运用讽刺的笔墨,表达一定的讽喻作用。如苏秦刺股(《秦策》),邹忌与徐公比美(《齐策》),魏美人掩鼻(《楚策》),狐假虎威(《楚策一》),画蛇添足(《齐策二》),南辕北辙(《魏策四》)等,都是饶有趣味的历史故事,又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都是趣味盎然,富于幽默感的寓言故事。

《战国策》不讲礼法仁义,而大讲特讲权术诡诈、勾心斗角。写人物则个性张扬,追名逐利。体现出与儒家完全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所以朱熹说《战国策》是“乱世之文”,这也正好说明了《战国策》一书的特征

2.纵横家。

纵横家是战国时代在各诸侯国之间奔走游说,从事外交活动的人物,这些人物的出现及其频繁的活动,是时代的产物。当时社会长期分裂战乱,诸侯中的强大者,也都想统一天下。“地势形便”的秦国首先变法以致富,国势日强,打破了当时六国均势的局面。从此以后,秦以新兴力量向外扩张,企图蚕食诸侯,统一天下。这就威胁到了关东诸国的存在。引起了各国间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这种斗争的胜负不仅决定于武力,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外交活动,这就在秦与东方各国形成了合纵与连横两种外交方针,所谓纵横策士就是指从事这两种外交策略的谋士和说客,《战国策》中就以相当多的文字记述了他们的活动和“奇策异智”。

3.战国四公子:即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公子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四人被称为战国四公子,都是以养士超过三千而闻名天下。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太后盛气而胥.之。,

3.孟尝君客.我。

4.人生世上,势位富贵。蓋.可忽乎哉?

5.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6.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7.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8.孟尝君顾.谓冯谖…

9.入而徐趋上,至而自谢.。

10.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1.偏爱2.等待3.以……为客人4.蓋,同盍,何5.之,到6.祈祷7.崇尚8.回头9.道歉10.问候

四、翻译下面一段古文中划线的部分,并简要分析这段古文的思想内容。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为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翻译:现在太后你给长安君尊贵的地位,封给他肥沃的土地,还给了他很多宝物。如果不趁着现在为国立功,一旦您不幸辞世,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呢?老臣认为你没有给长安君做长远的打算,所以你对他的爱比不上对燕后的爱。太后说:“好了,这件事随你安排吧。”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这才出兵了。

回答:你认为这段说辞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这段说辞很有特点:

其一、迂回曲折的策略。当赵太后在让长安君做人质,换取齐国救兵的问题上与大臣们弄殭了的情况下,触龙自告奋勇去见太后,他采取了迂回曲折的策略,先谈老人们关心的饮食和健康的问题,缓和了气氛。然后再巧妙的把话题引到怎么样才是对子女真正的爱的问题上,为这个已经无法对话的问题创造了对话的气氛和机会。

其二、接着,他回避具体矛盾,高屋建瓴,顺势提出了一个任何人都会接受的原则:“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并用赵主及诸侯们的历史教训说明不这样做的后果,再指出“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是他们的子孙无法立身的根本原因,在这么多触目惊心的历史教训面前,触龙向赵太后提出问题:“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而且,触龙对固执的赵太后也没有采取一味指责的做法,而是肯定和赞美了她爱燕后的举措,利弊对比之中,也促使了太后态度的转变。

其三,触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而不发,终使赵太后接受了他的主张。

五、简答题

1.简述《战国策》的时代特征

《战国策》不讲礼法仁义,而大讲特讲权术诡诈、勾心斗角;写人物则个性张扬,追名逐利。表现出与《春秋》、《左传》、《尚书》、《国语》等完全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这与当时的时代特征有非常密切、非常直接的关系。

战国时代,七雄兼并战争进入白热化。同时,在这些诸侯国的内部,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也表现得更为频繁、更为复杂,矛盾斗争也是愈演愈烈。复杂的现实斗争的需要,使那些头脑清醒的诸侯、贵族、政治家们也日益意识到“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因此,他们表现出了空前的对人才的尊重,而这种现实的激烈斗争也给士阶层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舞台,给他们的聪明才智提供了用武之地。三寸不烂之舌,可胜过百万之师,他们为诸侯、贵族的兼并战争和权利之争奔走游说,出谋划策,可以“朝为布衣,夕为卿相”,这种现实以及现实给他们提供的机遇,使他们扬眉吐气,使他们踌躇满志,使他们感到豪迈,在这种激烈的斗争中,传统的儒家的仁义之道,显然是迂阔于事、

脱离实际的。这些站在时代斗争前沿和漩涡中的策士们,他们清醒而切实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在言论、行为、价值观念上自觉或不自觉地从现实出发,突破了儒家狭隘观念的限制,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形象活跃在当时现实政治斗争的舞台上他们贱视礼法仁义,大讲权术智谋、功名利禄。所以朱熹说《战国策》是“乱世之文”。这也正好说明了《战国策》一书的特征。

2.简述《战国策》的主要内容

《战国策》虽然在思想上有一些混杂,但纵横家的思想是贯穿全书的主导思想,它所记述的也以纵横家策士的事迹为多。所谓纵横家策士主要就是指在秦与东方六国之间从事合纵与连横这两种外交策略的谋士和说客,《战国策》中就以相当多的文字记述了他们的活动和“奇策异智”。

《战国策》所写的人物及其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其中不少人物是追求个人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朝秦暮楚、纵横捭阖,没有一定的处世原则,只是把所从事的策略当作谋取功名富贵的手段。例如苏秦起初本以连横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落得穷愁潦倒、狼狈不堪,乃转而以“合纵”说燕赵;陈轸先仕秦而后仕楚,既仕楚而又贰于秦,立场不定。但也有坚守正义、恪守节操、不谋私利,排难解纷而无所取的志士,如义不帝秦的鲁仲连。也有为巩固主子的地位,收买人心而献计效力的贵族的食客,如焚卷市义的冯谖等。

在《战国策》中,还描写了一些正直廉洁,不屈从于权势的士人。齐国隐士颜斶,“直斥”王前,表现了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对国君的蔑视,显示了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和对权贵的蔑视。

《战国策》中还写了许多出身于下层的义士和勇士,如侯赢、毛遂、蔺相如、荆轲、唐且等,这些人都在不同的事件中表现了他们见义勇为、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反抗暴君的精神。

《战国策》还描写了许多琐屑的历史故事,或取用大量的民间流传的故事和寓言。

3.《战国策》语言的艺术成就

《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就其总体特征而言,它的语言通俗流畅、形象生动、注意渲染、专于铺陈、有声有色、气势恢宏。由于不同的表现对象和表现内容,其语言更表现出不同的特色。除了其描述性语言的精细深刻、生动传神之外,《战国策》的语言艺术成就还表现在游说之辞、议论之辞上。《战国策》的游说之辞、议论之辞,一方面表现

在丝丝入扣、严密细致、富于逻辑的说理;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铺张扬厉、夸张渲染、气势充沛、极富鼓动性。常常于娓娓笑谈之中,达到了游说者的目的,轻松的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甚至驱散一场大战的烽烟,化干戈为玉帛。比如《触龙说赵太后》中,在众多大臣的劝说都无法解决让长安君去作人质这一涉及国家安危的情况下,左帅触龙却以其智慧动之以情、晓之以义、引而不发,似乎是在两位老人娓娓交谈、漫话家常中得到了解决。《战国策》的作者对此进行了生动、细微、富有情趣的描述,读来引人入胜。《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取得的高度的艺术成就还表现在极富个性的人物的语言。如苏秦的两次感慨、齐国隐士颜斶的“直斥”王前、张仪的的“吾舌尚存足矣”等。

六。论述题

1.《战国策》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1)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战国策》的人物为什么会塑造的如此成功?这与作者所运用的各种丰富的手法是分不开的:在这篇作品中,作者至少运用了如下的手法:其一、作者运用了行动描。其二、作者出色地运用了外貌、肖像描写。其三、心理描写。其四、运用了对比手法。其五、语言描写。

(2)叙事状物的技巧的发展。由于《战国策》有大量的叙事写人的内容,其描述性的语言在《战国策》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这些语言就表现出精细深刻、生动传神的特点。这在《苏秦始将连横》、《冯谖客孟尝君》中都有非常生动的体现。比如在《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最初在孟尝君左右之人的心中留下的只是一个“乃歌夫长铗归来者”的可笑形象,这都与作者运用文字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有极大的关系。

(3)《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就其总体特征而言,它的语言通俗流畅、形象生动、注意渲染、专于铺陈、有声有色、气势恢宏。由于不同的表现对象和表现内容,其语言更表现出不同的特色。除了其描述性语言的精细深刻、生动传神的之外。《战国策》的语言艺术成就还表现在游说之辞、议论之辞上《战国策》的游说之辞、议论之辞,一方面表现在丝丝入扣、严密细致、富于逻辑的说理;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铺张扬厉、夸张渲染、气势充沛、极富鼓动性。常常于娓娓笑谈之中,达到了游说者的目的,轻松的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甚至驱散一场大战的烽烟,化干戈为玉帛。《触龙说赵太后》中在众多大臣的劝说都无法解决让长安君去作

人质这一涉及国家安危的情况下,左帅触龙却以其智慧动之以情、晓之以义、引而不发,似乎是在两位老人娓娓交谈、漫话家常中得到了解决。《战国策》的作者对此进行了生动、细微、富有情趣的描述,读来引人入胜。

(4)《战国策》中运用了大量的寓言,这些寓言形象生动、深刻而又深入浅出,同时又达到了游说对方的目的。如“画蛇添足”,使楚国大将昭阳放弃了攻齐的企图;“鹬蚌相争”使赵国终止了伐燕的行动;“南辕北辙”则使魏国改变了攻赵的计划,真可谓三寸不烂之舌胜于百万之师。其它如苏秦刺股(《秦策》),邹忌与徐公比美(《齐策》),魏美人掩鼻(《楚策》),狐假虎威(《楚策一》),南辕北辙(《魏策四》)等,都是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或历史故事。

2试析《苏秦始将连横》中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法

在这篇作品中,作者至少运用了如下的手法:

(1).作者运用了行动描写。苏秦远离故乡,来到秦国,游说秦王、上书秦王、去秦而归、引锥刺股、游说六国、荣归故里的一系列行动,表现了他追求功业名利的艰辛,也表现了他追求功业名利的坚定与执着,展现了他矢志不渝的百折不回的顽强性格。

(2).作者出色地运用了外貌、肖像描写。尤其是游说秦国失败之后,“黑貂之裘敝”、“羸縢履蹻”、“形容枯槁,面目犂黑,状有歸色”,不仅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苏秦失败后的狼狈之状,游说之苦,也为后边突出人物坚毅执着的性格做了有力的铺垫。

(3).心理描写。这种出色的心理描写文中至少有两处,一是失败回家面对家人冷落之后的独白;一是荣归故里面对“亲戚畏惧”时的感慨。前者表现了苏秦面对失败和亲人的冷落不怨天尤人,自己勇于承担过错,失败之后仍然充满自信的鲜明性格;后者则表现面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而坦露出他醉心名利的心理特征。

(4).运用了对比手法。苏秦本人的成功与失败形成对比,不仅使文有波澜,也有力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家人前后对苏秦截然不同的态度,突出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从而为苏秦对人生所发的深沉感慨做了铺垫。

(5).高度的语言艺术成就。

文中的第一和第三两个自然段都是非常出色的说辞。就这些说辞本身来看,多用排比,富于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