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陕西历史博物馆解说词

陕西历史博物馆解说词

陕西历史博物馆解说词
陕西历史博物馆解说词

陕西历史博物馆解说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你们知道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国家级的博物馆在哪?那就是我们今天参观的这座陕西历史博物馆。它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占地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1万平方米,拥有各类文物藏品37.5万件(组),其中以神秘瑰丽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富丽堂皇的唐代金银器、举世无双的唐墓壁画最具特色,以18件(组)国宝、829件(组)一级文物最受观众青睐。作为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无论在建筑功能、陈列展示、文物收藏保护、多层次的服务等方面,均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它的建成开放大大缩短了中国博物馆与世界发达国家博物馆的差距。有些国外人士甚至评价道:“单就博物馆建筑、布局和功能来说,(陕西历史博物馆)都可以和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媲美。”当时为法国巴黎市市长现在为法国总统的希拉克在1991年11月4日参观后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陕西历史博物馆“从建筑风格之宏伟、陈列文物之丰富、所藏精品之精粹、反映历史之悠久等方面、堪称世界最美的博物馆。”出席了1991年6月20日开馆典礼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则明确指出,陕西历史博物馆完全可以进入世界一流博物馆之列。难怪人们把这座博物馆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在当今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博物馆,均被本国和世界人民看作具有无比价值的历史宝库和艺术殿堂。对于具体的地区或城市而言,博物馆则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而出现,因而博物馆的建筑显得尤为重要。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建筑整体就充分体现了设计大师张锦秋女士的“在技术上达到国际水平,建筑艺术上成为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的设计思想,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反映出唐代博大辉煌时代的风貌。布局设计上,借鉴了中国宫殿建筑“轴线对成,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特点”。整座建筑主次分明、散中有聚、恢宏大气,突出古朴凝重的格调,营造出古代帝宫与传统园林相结合的气氛,再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的风范,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中国传统宫殿建筑“太极中央,四面八方”的空间构图特色以及千百年来早已潜入中国人空间意识中的“超以像外,得于寰中”的东方宇宙哲理。作为综合性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陈列主要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陈列三部分。基本陈列为陕西古代史陈列。它以时代为

序,将陕西古代史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个部分,用约2000件文物形象、系统地展现了陕西自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蓝田人至鸦片战争一百多万年的发展过程。专题陈列是学术性、专业性较强并围绕着某一主题而举办的不定期展览。临时陈列是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的补充,具有周期短、内容丰富、常看常新的特点,同时它又是一个文化交流场所、博物馆面对社会的文化窗口。

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入序言大厅。大家看!这是一尊高大威武的石雕走狮,它来源于咸阳唐代女皇武则天母亲的陵墓顺陵前,高达3.5米,重约15吨,是历代石狮中体积最大的一个。这尊走狮造型逼真,雕刻手法简练,具有静中寓动的神韵。静态与动态,写实与写意集于一身,大刀阔斧、精雕细琢同时并存,艺术上达到了完美的境地。因此,它被称之为“中国第一狮”或叫“东方第一狮”。衬托狮子的背景是奔腾不息的黄河和广袤起伏的黄土高原。黄河、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及其古代文明的摇篮,而在这摇篮中诞生的陕西历史文化,也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空旷高大的序言大厅内,虽然只有气宇轩昂的雄狮和苍茫浑厚的背景,但它们就已经把陕西古代文化所具有的绵延悠久、厚重深沉、雄浑博大的特点和风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虽无一文一字,但我们的视觉和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们已感到,这也是一种序,一种无言之序。

朋友们,请大家随我进入史前史陈列大厅。陕西的史前时期为约115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这一段时期陕西文化的特点是:考古发掘获得的实物资料齐全,分布范围广泛,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每一段落都有典型重大发现,文化高峰迭起并首尾相连,在全国居突出地位。1964年春天,考古学家在今天西安以东的蓝田县公王岭和陈家窝分别发现了一具头盖骨化石和一具下颌骨化石,依据这些化石我们复原了这个蓝田猿人头像。这是一位年约30岁的女性。根据最新测试数据,它生存年代距今约115万年,是目前已知的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她的脑容量是780毫升,是现代人的一半,这标志着当时人类智力水平较低,体质形态上还具有不少原始特征,这对研究人类进化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为了纪念这一重大发现,我们在蓝田县公王岭即人类化石的发现地建了一个红色小亭子。我们看到的背景照片就是蓝田县公王岭。与人类化石同时伴出的41种哺乳动物化石中有

许多热带森林动物,由此可知当时的蓝田一带乃至整个亚洲北部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秦岭山脉也没有这么高,尚未隆起成为东北动物迁徙的地理障碍。这些大型尖状器、砍伐器是蓝田猿人制造并使用的典型器物,他们被用来狩猎、采集、获得生活资料,这些略加撞击,敲打成型的不规则石器非常原始,具有一器多用的性质,但它们在人类工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考古学上把使用这种简单粗糙打制石器作为生产和生活用具的史前阶段,称之为旧石器时代。

继蓝田猿人之后,1978年在我省大荔县又发现了一个距今约20万年的人类头骨化石——大荔人头骨化石,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完整人类头骨化石中最古老的。根据头骨上骨缝的愈合情况,可以断定它是一位不足30岁男性的头骨。其脑容量已达1120毫升,比现代人仅差300毫升,体质特征介于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间。大荔人遗留的石器小巧玲珑,直径一般约3-5厘米,重量小于20克。器型以刮削器最多,说明大荔人主要以狩猎来获取生活资料。

1955年发现于陕西华县的、距今8000-7000年的老官台文化表明,人类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即由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是陕西境内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展出的三足钵、三足罐是老官台文化中最典型的器物。这些用柔软的泥烧结为坚硬的原始陶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后来成为中国文化重要象征的精美瓷器就是由此发端的。这一发明还为人类食用熟食提供了烹煮器皿,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石铲、石刀的出现一方面说明对石器的加工从过去的打制进步到了磨制,另一方面也说明,人类已从单纯采集、狩猎发展为使用石铲、石刀从事原始农耕。

1953年考古学家在西安东郊浐河岸边的半坡村,发现了一处较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同样的遗址也发现于临潼姜寨。这两处遗址都属于仰韶文化时代,距今7000-6000年。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的一种文化形态,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从居住和丧葬遗址分析,当时的社会组织形态属母系氏族社会,人们以母系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共同生活、生产,共同享受劳动果实,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这里展出的姜寨村落模型再现了当时一个部落的情况。在仰韶文化的彩陶器上除了体现当时的绘画和装饰艺术水平外,还在它上面发现了一些具有规律和共性

的刻画符号。虽然这些符号目前无法解读,但它们是当时人们为记事所刻似乎没有太多的争议。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各地原始民族都有“结绳记事”、“契木为文”的做法,用于记录和保存资料,许多专家认为,这些符号可能是汉字的雏形。

史前实物资料,可以说一组文物就是一个台阶。人类就是这样一步步摆脱了野蛮和蒙昧,渐渐踏入了文明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后,人类就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阶段,龙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阶段的典型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900——4100年。这一时期,农业与畜牧业比仰韶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种类也大为增加,私有财产开始出现。龙山文化晚期就进入了我国历史上的传说时代,就是历史学上所说的“军事民主制”时期。“黄帝”、“炎帝”、“蚩尤”是古书记载中这个时代的三大部落的首领。黄帝作为部落首领也就成为中国许多古老部族传说中的共同始祖。历史学家常常以黄帝为分界线,把此前称为蒙昧时代,此后称为文明时代,也就是说,黄帝是华夏民族由蒙昧跨入文明的象征。

现在,我们进入下一个展厅,这就是周王朝时代。我们博物馆展示的周是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0年。周族是在石器时代结束后,青铜时代时期生活在关中西部的一支民族,该民族在牧野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商王朝,于公元前11世纪在西安南郊的沣水河畔立朝建都。从此,揭开了陕西作为华夏文明中心的历史。公元前770年,犬戎族入侵,昏庸无能的周幽王“不爱江山,爱美人”,整日为博美人一笑而煞费苦心,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周族是一个农业部落,从先祖后稷开始就以农稼为主。因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而几经迁徙。先是在邰地(今陕西咸阳市杨陵区),后逐渐北迁至豳(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最后又向南迁至岐山一带的周原定居下来。在此迁徙过程中,周人日渐强大,由一个氏族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家。这件文物叫卜骨。卜骨是周人早期的遗物,是用牛肩胛骨或龟甲制成,为占卜用具。占卜是当时人们在从事每项大活动之前必然进行的,他们相信天上有一个神灵主宰着人间的一切,他们对上帝鬼神充满了敬畏,遇事必卜,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因此掌握占卜术的人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占卜方法是在牛骨或龟甲上钻孔,再用艾草贴近小孔的背面烧灼使钻孔处的骨面裂开,然后从裂纹的走向判

断吉凶。人们根据占卜的结果决定做事的原则。事后将得失记录在龟甲或兽骨上,这便是后来我们见到的中国最早的成形文字——甲骨文。这个高梁标本出土于长武碾子坡,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高梁遗存,也是周人从事农业生产的明证。周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壮大强盛,为避戎狄侵扰,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领周族渡过漆水(今陕西横水河),翻越梁山(今陕西永寿梁),来到岐山的南面,找到一大片平原安居下来,开沟筑垄,整理土地,修建了宗庙,设置了百官。周人在周原经营了78年,历太王、季王、文王三代,从出土的大量建筑材料、成批的青铜器、17000多件甲骨片、大型宫殿基址群,我们不难推测当时周方国的繁荣状况。这里后来就被称为“周原”(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陕西作为商王朝的西土,西周王朝的都城,春秋战国时期秦人的发祥地和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大、精品多、时间早、工艺精、品类全,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平。陕西也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陕西出土青铜器的最大特色当属器内丰富的铭文。据不完全统计,陕西出土有铭文的铜器约2500余件,其中有铭文礼器就达726件,总字数达41000字。西周青铜器根据用途不同可分为食器、酒器、乐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几大类。以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四大类最为重要,它们大都用在祭祀、宴飨等礼仪场合,故称作礼器。地位不同、身份不同的贵族,其使用器物的数量均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如鼎、簋的使用,“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两簋”,这在礼制上规定的非常清楚,如果乱用就是“非礼”、“僭越”、“犯上”,要受到惩罚,这便是所谓的列鼎制度。这样青铜器就成了身份、地位的标志。

现在请跟我到秦汉展室参观。秦人发祥地在陕西,由氏族部落发展成为小邦国。秦后来逐渐发展壮大,东出潼关,扫平六合,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陕西至今仍简称秦,以示秦人开发陕西功不可没。秦人原居于陕西西部和甘肃东部,是一个古老的嬴姓部落,杂处戎狄之间,文化较落后。周孝王时期,秦人祖先非子为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封为附庸。公元前770年,西周为犬戎所灭,秦襄王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有功,被封为诸侯,秦人占据关中建立国家,逐渐强大,至秦穆公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至战国时期为战国七雄之一,最后秦王嬴政横扫关东六国,统一了天下。不仅如此,嬴政还统一了东南的百越和西南诸夷,北击匈奴,使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这些金釭是

1973-1974年在先秦的都城雍城遗址出土的,共64件,以青铜铸造,主要用于连接房屋的木质构件,可垂直连接,也可以水平对接。过去学者们设想我国早期木构架接点的加固,从绑扎到榫卯连接之间应该有个过渡,金釭的发现填补了建筑史上这个空白。在雍城遗址附近,还发现了秦国贵族陵园,考古工作者历时10年发掘了秦公一号大墓,是至今为止国内发掘的最大先秦墓葬。墓深24米,总面积达5334平方米,呈中字型。墓中发现了186具人殉和人牲,这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墓内发现人殉、人牲最多的大墓。遗憾的是这座墓葬严重被盗,在发掘过程中,共发现247个盗洞口,其中最早的盗洞为西晋时期盗墓贼所留。虽经百余次盗掘,仍出土各类文物3000余件,其中金啄木鸟形体小巧,要通过放大镜才能看清楚。它尖喙内勾、羽冠高耸,振翅欲飞的形象极其可爱,堪称古代微雕杰作。更令人欣喜的是墓内出土的石磬残块上有“高阳有灵,龚桓是嗣”8个字,据此,学者们推测墓主人是秦龚公嗣子秦景公。栎阳是秦继雍城之后建立的又一都城,位于今天临潼县武屯镇东北的古城村,商鞅第一次变法就是在这里进行。这里陈列的文物就是从栎阳出土的。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就是迁都咸阳。秦孝公12年(公元前350年)秦国都城由栎阳迁至咸阳,咸阳作为秦的都城历经战国至秦王朝两个时代,共144年。历代秦王在这里修建了许多规模恢宏的宫殿,其中最著名的是渭河南岸修建的“阿房宫”。据史书记载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大旗”。杜牧一篇千古名作《阿房宫赋》,令多少后人神往。如果说文学作品所描写的阿房宫还使我们感到扑朔迷离,那么这些出土于咸阳的巨大的龙凤纹空心砖、精致的瓦当和方砖,秦咸阳三号宫殿遗址发现的绘有车马、仪仗等图案的宫殿壁画,就更能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阿房宫的气魄与华丽。

自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政策以后,使秦国士兵作战积极性大增,军队愈战愈勇。《战功策》中有“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挚人头,右挟生虎”的描述。八千兵马的威武之师、工艺精良的武器装备、优秀的作战谋略、奖励军功的政策共同构筑了秦国军队的所向披靡,杜虎符正反映了秦国严格的用兵制度。“杜”为地名(今长安县)。虎符是古代调集军队的凭证,它为虎形,分铸两半,两半符吻合方可调兵。现代汉语“符合”一词就来源于此。虎身有错金铭文“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用兵兴土被甲五十人以上,必会符,乃敢行之。燔之事。虽毋会符,行殴(也)。”可见50人以上的军事行

动必有国君的命令。这是我国古代用兵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公元前221年,始皇帝秦王嬴政“扫六合而荡天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始皇在扩大了版图、统一疆域后,为巩固他的统治地位,采取了许多措施和政策,如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开驰道修长城等,我们这里展出的文物直观地反映了这些历史事实。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我国历史上继秦代之后的又一个统一而强盛的国家。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在以何处为都城的激烈争议中,果断地采纳了谋士张良和娄敬的建议,定都长安。汉长安城总面积36平方公里,大约有50万人口,在西汉统治的200多年中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全国名副其实的最富庶的地区。瓦当是古代建筑物上一种特有的装饰物,俗称瓦头,也就是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主要起着庇护屋檐、防止风雨侵蚀、延长建筑物寿命的作用,同时瓦当上的图案也具有美化建筑的作用。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建筑物上就已经使用瓦当了,秦汉达到了鼎盛。瓦当的纹饰可分为图案、图象和文字三大类。文字瓦当在汉代以前极少,到汉代大量出现,特别是在西汉,文字瓦当数量远远超过东汉时期。汉代瓦当上的文字,少则一字,一般为4字左右,最多达12字,如“延年益寿与天相侍日月同光”。瓦当虽小,但它却把当时人们的理想、愿望与追求,有机地融会在了那小小的当面上。可以说瓦当文字是对当时思想观念的“实录”。

竹节熏炉为汉代最有名的国宝级铜器。这个熏炉1981年出土于陕西兴平茂陵附近。通高58厘米,青铜质地,通体鎏金鎏银。从铭文分析推测,它很可能是汉武帝给他姐姐阳信长公主及其丈夫卫青的赏赐。

皇后玉玺为汉代又一国宝级文物。它于1968年在咸阳狼家沟发现,玉玺上方雕一螭虎,底面刻“皇后之玺”4个字。根据《汉官旧仪》记载:“皇后之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这件玉玺正与记载相符,又因出土地点位于汉高祖和皇后吕雉合葬墓约1000米处,所以推断是吕后生前使用过的印章。帝后直接使用的遗物发现很少,这枚“皇后之玺”玉印是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汉代的厚葬之风非常盛行。人们用玉衣包裹死者的身体,用玉塞填充尸体的九窍,以求不朽;

随葬俑类犬马以供死者驱使;象征财富的禽畜、粮仓、田园、水井甚至厕所都做成模型放进墓中,俨然将现实的生活全都搬入地下。这些文物使我们在今天都可以看到汉代人的生活场景。雁鱼灯是体现汉代技术成就的一件文物精品,雁作回首衔鱼状,雁背负圆形灯盘,盘上有两块弧形铜板组成的灯罩,可左右开合,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照射角度,灯点燃后,烟雾通过雁颈导入雁腹的清水中,烟溶于水,空气得到净化。它堪称两千年前的“豪华台灯”。这里是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展室。东汉末年,长安一带兵连祸乱,战火不断,大小军阀混战,民族之间的战争绵延不断,使秦汉时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关中,化作“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战场。在不到400年的时间里,政权更迭竟达10多个。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来到关中,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五胡乱华”。关中地区成为全国民族矛盾最尖锐、民族关系最复杂的地区。通过陈列的一些含有浓厚军事色彩和异域特点的文物,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当年硝烟弥漫的战乱场景和民族融合的画面。胡人俑是这一时期中外人民友好交往的最好见证。他卷发披肩,深目高鼻,身穿圆领窄裤长袍,腰束带,足蹬高筒靴。双脚“八”字站立,昂首鼓腹,神情幽默,是一幅生动的民族融合的画卷。现在请随我到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展室参观。隋、唐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陕西历史文化的黄金时代。现在的海外华人自称为“唐人”,其居住地成为“唐人街”,反应了唐朝对后世子孙产生的影响。

隋朝于公元581年立国,并于次年开始营造都城——大兴城。大兴城是由少数民族建筑大师宇文恺设计并主持营建的。仅用了9个多月就完成了主体建筑,工程进展之迅速,开中国建筑之先河。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基础上进一步扩建并完善的。经过隋唐两代的建设,长安城成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宏伟、建筑最壮丽、布局最规整的一座著名都城。它的面积为83.1平方公里,相当于汉长安城的9.7倍。它比公元446年修建的东罗马首都拜占庭大7倍,比公元800年所建的阿拉伯首都巴格达大6.2倍,充分反映了一个盛世王朝的宏大气魄。

唐代手工艺门类齐、分工细、并且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是我国古代手工业制造的高峰期。唐代手工业的门类主要有金银器制造业、铜器制造业、铁器制造业、陶瓷业、纺织业等。唐三彩、秘色瓷是唐代陶瓷业的杰出代表。鸳鸯莲瓣纹金碗、舞马衔杯皮囊式银壶、鹦鹉纹提梁银罐则是

唐代金银器的最佳代表作品。瑞兽葡萄纹镜、金银平脱鸾鸟衔绶纹镜是体现制镜业的最高水平的代表作。兽首玛瑙杯是唐代玉器中最“抢眼”的一件。它于1970年在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做工精湛、精美绝伦,堪称这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此杯选料精良,用极为罕见的缠丝玛瑙制成。器形如同号角,兽眼向外突出,显得炯炯有神,兽角自然弯曲为螺状,兽嘴镶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缠丝玛瑙多产自西域,类似这种造型的器皿,在中亚、西亚,特别是波斯(今伊朗)较为常见。在《旧唐书》中也有“开元十六年大唐献兽首玛瑙杯”的记载。从这些现象分析,这件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玛瑙杯可能是作为文化交流的“产物”从西域来到中国的,但也不排除这是出自居住在长安的中亚或西亚的工匠之手,也可能是唐代工匠学习外来工艺后的杰作。丝绸之路是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开通的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陆路通道。丝绸之路加强了唐朝与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非洲的紧密联系。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它东起朝鲜、日本,西至东非和地中海东岸的全部航程。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新动脉。

宋、元、明、清(公元960年-公元1840年)是最后一个展室。随着唐王朝的灭亡,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陕西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也随之结束了。宋、元、明、清时期的陕西失去了往日的京畿腹地,但它还是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符牌是中国古代官吏使用的信物,类似于现代人的证件。唐代前只用符节,唐代开始出现了牌,作为证明身份和调兵、传令之用。西夏是中国西北部党项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政权,他们虽与宋王朝交战,但却努力学习汉文化,西夏符牌上的西夏文意为“敕走马牌”,是西夏在军事制度上学习宋人的一个例证。幻方铁板是元代安西王府中的遗物,上面铸有1-36个阿拉伯数字,每边和对角线上的数字总和都是111。古人认为这样的数字方阵神秘莫测,所以将它铸成铁板放在墙基内,以求建筑永固,主人平安。青瓷刻花提梁倒灌壶为耀州窑一件罕见的珍品。壶底部有一个五瓣梅花形小孔,灌水时将壶倒置,壶嘴不漏水,这是因为壶内有漏柱将水相隔,所以底部虽有孔而不会漏。这是利用了“连通容器内液面等高”的物理原理,反映了工匠的睿智巧思。黑釉油滴碗是从陕西蒲城县城关镇征集的一件国宝,它胎质灰白,体薄坚硬。釉层的表面散布着具有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形似油滴。这是宋代利用窑变创造出的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结晶釉。

这种结晶体只有在1100℃这个点才会出现,温度把握不好就会前功尽弃。所以,只有炉火纯青的技艺才能烧造出这炉火纯青的工艺,实属不易。

各位游客,陕西古代史的陈列到这里就参观完了。转眼间,我们已经领略了陕西一百多万年的历史,穿越时空隧道,您会发现除了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中华文明还有许多震撼人心的辉煌。相信这次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参观,您会聆听到华夏文明演进的千古足音。

五代宋元时期古都长安商业的兴衰演变

与汉唐时期相比,五代、宋、元时期古都长安的市场格局、商业面貌等方面部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变化表观在:长安的市场逐渐由以前封闭型的市场而演变为开放型为市场。这一变化不论在经济史上还是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五代、宋、元时期,长安商业的兴衰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一)唐末到北宋初,长安商业处于严重萧条期;(二)宋真宗以后至北宋末,是长安商业显著恢复和发展期;(三)金朝至元初,长安商业陷入徘徊不前的状态;(四)元初到元末,长安商业有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本文还对以上四个时期长安商业的兴衰状况及原因作了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五代/宋元/古都长安/商业/城市

五代以后,古都长安不再成为封建王朝的国都,政治经济地位显著下降。在此背景下,长安的商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五代、宋、元几近5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长安由全国的中心城市降落为地区性的中心城市,长安的商业也时兴时衰,前进的脚步艰难而又曲折,其间的兴衰耐人寻味,令人深思。本文旨在探讨这一时期长安商业的兴衰演变趋势及其社会经济根源。需要说明的是,五代以后,古都长安的名称屡有变易,为了论述方便,本文仍沿用长安这一旧称。

一从封闭的坊市制到开放的市场:五代以后长安市场的变化

市场的变化可以最直接、最清楚地反映商业的盛衰变化。五代以后,长安商业经历了相当剧烈的变化,这个变化首先就是从市场变化开始的。不仅市场的规模、位置与过去大不相同,而且市场制度也与昔日存在很大差别。这种差别集中地表现在:五代以前,长安的商业市场实行封闭的坊市制;而在五代以后,坊市界限完全被冲破,商业区(市)已经逐渐伸入居民区(坊)里,从而使这一时期长安的市场由以前封闭型市场演变为开放性的市场。另一变化则是,五代以后长安市场的规模大为缩小。

谈到长安市场的变化,就不能不谈长安城本身的兴衰变化。唐末五代时期,长安城屡遭战火摧残。天祐元年(904年),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长安自此遂丘墟矣”(注:《资治通鉴》卷264,昭宗天祐元年。)。隋唐两代苦心经营300多年的长安城从此

变成焦土残垣,破败不堪。唐室东迁后,在长安设佑国军,由韩建任佑国军节度使。战乱后的长安城,由于百姓流散殆尽显得过于空廓廖落,为此韩建干脆废弃原来的外廓城和宫城,对皇城加以改造:南面封闭了朱雀门,保留安上门、含光门;东面封闭延禧门,保留景风门;西面封闭安福门,保留顺义门;北面新开玄武门。改建后的长安城,当时称为“新城”(注:《长安志图》卷上《城市制度》。),共有5座城门,其中东、西两座城门相对,南面的两座门却都不和北面的玄武门相对。既然新城是在唐长安皇城基础上改建的,则其规模应和皇城大小相等。据考古实测,唐长安城总面积达84平方公里;皇城东西长2820.3米,南北宽1843.6米(注:《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考古》1963年第11期。),面积只有5.2平方公里。也就是说,五代、宋、元时期长安城的总面积约为5.2平方公里,可见韩建改筑后的长安城(新城)还不及唐长安城的1/16。由于长安城区总面积大为缩小,城中商业市场的面积也就自然大为缩小。

唐末五代以后,不仅长安的市场面积比以前大为缩小,市场制度、市场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实际上始于唐中后期。中唐以前的城市均实行坊市制,坊(居民区)和市(商业区)严格区分开来,在坊内不得经商。不仅交易地点固定,交易时间也有严格限制,市门必须按时启闭,这种市场显然是一种封闭性的商业市场。这一点在中唐以前的长安城中表现得相当突出。早在中唐以后,这种坊市制就已开始废弛,长安城中夜市的出现就是证明;另外,商业活动也已逐步伸入居民区,甚至中央政府所在地——皇城也出现了零星的商业活动(注:详参薛平拴:《唐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评估》,《陕西师大学报》1992年第2期。)。到五代、宋朝以后,封闭的坊市制彻底崩溃。北宋时,不仅坊门夜里不关闭,而且坊垣也已经被打破,可以临街开门,坊中开设商店更趋普遍。这样一来,商业活动已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市场之内。五代、宋以后,长安城中虽然始终都设有固定的市场,但这种市场已经与隋唐以前那种封闭性十足的坊市制下的市场存在着很大差别。

关于坊市制的崩溃,以北宋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和南宋首都杭州最为典型。北宋时,汴梁城中不再按过去的旧制设置东、西市,大街上到处都有商店,从宫城正门宣德楼起,以横跨汴梁河的州桥为中心,东到旧宋门,西到浚仪桥西开封府,南到旧城朱雀门一带,不仅有官衙、寺院、馆驿、达官贵人的

住宅,而且有各种各样的商店散布其间。很显然,以前那种森严的坊市界限已荡然无存,商业机构和商业活动已完全深入居民区,从而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交易时间上看,交易可以从早到晚,甚至“通晓不绝”,有所谓“夜市”、“早市”之称,商业交易也不再受时间限制。大约在北宋中期以后,城市之中已经“不闻街鼓之声,金吾之职废矣”(注: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上。)。北宋时,长安商业虽不及开封那样繁盛,但在市场制度方面却是一致的。总之,在宋代以后,过去长安那种以坊市严格分离为特征的坊市制已经彻底崩溃,而代之以新的开放性的市场格局。从此以后,长安的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五代、宋、元时,长安的市场设置与过去颇不相同。五代时,新城(即长安)大约有3个重要的商业市场。其一是北市。据《类编长安志》卷11《石刻》载,“天祐甲子,许公韩建始迁石经于府城北市”。可知唐末韩建改筑长安城时,新城中就已经有北市。这个市场始建于何时,史无明文,也许是韩建改建新城时出现的。其位置大约在长安北门(玄武门)内西侧不远处。第二个市场是“菜市”。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广慈禅院残牒》中提到长安城中有菜市(注:《金石萃编》卷121《广慈禅院残牒》。),大约位于城内东南隅,其具体位置是:“北至室街,东至草场,南至通城巷,西至太庙院。”至于上述市场的具体规模、管理、交易等详细情况,由于史籍缺漏,已难详知。不过可以肯定,这时商业活动已广泛深入居民区。

北宋以后,古都长安在市场方面的变化更加显著。北宋时,长安(当时称永兴军或京兆府城)的城市建置和布局,由于有关资料较少,详细情况尚不清楚。大体说来,连接几座城门的大街(如景风街、安上街、含光街)等一直是城中最主要的街道。此外还有草场街、九曜街、水池街、衙后街等,也都是市内交通干道。城内以安上门为界,把市区划分为东西各几个“厢”,每厢又分为若干坊。和隋唐长安城相比较,北宋长安城中的官署、市廛、居民区呈现出交错分布的格局,坊市已经没有严格的区分了。地方最高行政衙署处于东西大街与安上街相交地方。各种名目的寺观、祠、庙遍布于城中各个角落。元朝时,长安城初称安西府城,后改为奉元路城。它既是奉元路的治所,又是陕西行省、陕西行御史台衙署所在地,所以城内分布着省、路各级行政官署。其次,城内还散布着各种宗教寺观和庙宇,府学、贡院等文化教育机构也散布其间。从事交易的商业市场和居民区更加混杂难分,而且在元代已形成几个有名的专

业市场。这些商业市场往往按照交易商品的名称来命名,如专门出售牛羊的牛市和羊市,专门卖药的药市。牛市和羊市在玄武门(北门)内西侧,两个市场相距不远。药市则位于银巷街西的药市街附近。药市街的得名就是因为这里有许多经营药材生意的药市。其它专业市场如骡马市、菜市、粮市、油市、鸡鸭市等还有不少。

总之,五代宋元时期,隋唐以前那种严格的坊市制已彻底崩溃。坊市制的破坏,既是长期以来城市商业冲击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从此以后,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古都长安的商业也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因此坊市制的破坏,不仅在中国商业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且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古都长安商业的兴衰演变

五代、宋、元时期历时近5个世纪。在此期间,长安有时饱经战火摧残,人口流散,商业萧条;有时则相对安定,商业渐次恢复,甚至呈现出繁荣之势。大致说来,这一时期长安商业的盛衰演变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唐末到北宋初,是长安商业的严重萧条期

唐末的几次战乱使繁华似锦的隋唐都城长安变成了一片废墟,从而使昔日繁荣的长安商业遭到毁灭性破坏。这种破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城市、市场设施的破坏,例如长安城内的房屋、道路交通以及各种市(肆)、店铺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其二,人口大量死亡或流散,导致居民锐减;其三是长安及关中经济遭到破坏。这几个方面恰好是长安商业赖以发展的基本条件。唐末诗人韦庄《秦妇吟》说:“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采樵斫尽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百万人家无一户,破落田园但有蒿。”这首诗虽有夸张、不实之处,但大体反映了唐末长安城的萧条破败景象。当时长安居民或死于锋镝之下,或四处流散。由于农业遭到严重破坏,加之道路不通,粮食难以运入,长安及关中物价飞涨,正常的商品流通已不复存在。

五代时期,军阀混战,关中地区多次沦为战场,长安屡遭浩劫,社会经济长期处于一蹶不振的境地。

当然在相对安定的时候,社会经济能够有所恢复,商业也稍见复苏。但这种复苏总是被频繁的战乱所打断,从而使商业陷入徘徊不前的状态。后汉时发生在长安的叛乱最能说明这一点。后汉乾祐元年(948年)三月,原京兆尹赵赞的部将赵思绾在京兆府城(今西安市)发动叛乱,并联络河中镇节度使李守贞,不久,镇守关中西部的凤翔节度使王景崇也起兵响应。后汉政府调兵遣将,久无战功。久经围困的长安城粮食极为短缺,以至出现人食人的现象。赵思绾残暴至极,“杀人而食,每犒宴,杀人数百,庖宰一如羊豕。思绾取其胆以酒吞之,语其下曰:‘食胆至千,则勇无敌矣!”(注:《新五代史》卷53《赵思绾传》。)。949年五月,他被迫开城投降,不久又叛,被斩于长安市。赵思绾临刑时,“市人争投瓦石,军吏不能禁”,长安市民恨透了这个吃人恶魔。这次战乱历时一年有余,长安深受破坏,人口急剧减少。长安城内原有10余万人,经赵思绾之乱,人口锐减为一万人,“其饿毙之数可知矣”(注:《旧五代史》卷109《赵思绾传》。)。可知此前长安人口仍有一定规模,此次战乱使长安又陷入极为萧条的状态,长安的商业也再次跌入历史低谷。

五代时期,商税苛重,货币制度混乱不堪,专卖制度相当严酷,也是阻碍商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后唐天成元年(926年),“诏省司及诸府,置税茶坊,自湖南至京六七处纳税,以至商旅不通”(注:《续通典》卷16《食货典》。)。后晋高祖石敬瑭时,对于食盐实行计户征税的办法,户分五等,每户纳税从1000文到200文不等,同时允许商人贩盐。至晋出帝时,又加收盐税。天福七年(942年),晋出帝规定:“往来盐货悉税之,过税每斤七文,住税每斤十文。”(注:《旧五代史》卷146《食货志》。)政府在关津要道向盐商征收过税(每斤7文),而城市里的盐商(坐贾)又要交纳住税(每斤10文),以前按户等所交盐税依旧照征。这样一来,百姓所吃的盐至少已经交纳了3道盐税,故“民甚苦之”。后周初年,“青盐一石,抽税八百文,盐一斗;白盐一石,抽税五百文,盐五升”,“其后,青盐一石,抽钱一千,盐一斗”。商税提高后,“不便商贩,蕃汉人户,求利艰难”。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五代时各个王朝往往实行极为严酷的专卖制度,获利最丰厚、市场最广泛的盐、茶、酒、铁等商品皆实行专卖。当然有些商品有时也会放松管制,允许商人自由经营,其间变化颇为复杂,难以尽述。五代时的专卖制度相当严酷,如后汉时规定,商人私自贩盐“不计斤两多少,并处极刑”。后周则改为凡私自贩盐“五斤已上者处死,煎鹹盐犯一斤已上者处死”(注:

《旧五代史》卷146《食货志》。)。酒、曲专卖也是如此,甚至连醋也实行专卖。苛重的商税及严酷的专卖制,对于商人正常经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都是一种不利因素。专卖制将私营商业活动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民间商业资本很难活跃起来,所以一般的私营商业很不发达。另外,官僚、贵族经商者很多,普通商人特别是中小商人的经营活动受到排挤,这也是限制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北宋初期,长安和关中地区仍一片萧条。宋太宗时,由于讨伐西夏,“关辅之民,数年以来,并有科役,畜产荡尽,庐舍顿空”(注:《宋史》卷277《张鉴传》。)。宋仁宗时,余靖又上书说:“今西陲用兵,国帑空竭”,陕西一带,“民亡储蓄,十室九空”(注:《宋史》卷320《余靖传》。)。在当时人眼中,长安仍显得十分荒凉,宋人尚友康诗云:“长安宫阙半蓬蒿,尘暗红梁羯鼓滔”。惠崇《游长安》诗云:“人游曲江少,草入未央深”(江休复《江邻几杂志》)。若从农业经济的衰落来看似乎更为清楚。郑白渠在秦汉时共溉田45000顷,唐代宗大历年间仍可达6000余顷,然而到宋初仅灌2000顷(注:《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二。),为秦汉时的1/22,足见其衰败之甚。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古代尤其如此。水利设施的衰败必然导致农业凋敝。从人口多寡也可看出宋初长安的衰落。唐长安城人口至少有七八十万人(注:关于唐长安人口数量,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看法:最少者仅为五十万人,最多者为一百七八十万人,其余有七十万人、八十万人,一百万人等多种说法。详见李之勤:《西安古代户口数目评议》,《西北大学学报》1984年2期;郑显文:《唐代长安城人口百万说质疑》,《人文杂志》1991年2期;严耕望:《唐代长安人口数量之估测》,(台湾)中国唐代学会编《第二届唐代文化研会论文集》,1995年9月;妹尾达彦:《唐都长安城的人口数量与城内人口分布》,《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二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王社教:《论唐都长安的人口数量》,《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增刊1999年12月);张泽咸:《唐代工商业》第220页,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年。笔者认为,唐长安至少有80万人口,最多时可能接近100万人。),而进入宋朝后“仅数万家”(注:宋熙宁七年刻《善感禅院新井记碑》。)。若每户按5口计,则宋初长安当有10余万人,这显然不能和盛唐时相比。总之,在宋初30年左右的时间里,关中和长安社会经济基本上仍处于凋敝状态。城市衰败,人口锐减,关中经济衰落,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长安商业的发展。可以说,长安商业在宋初仍然没有走出历史的低谷。2.宋真宗以后至北宋末年,是长安商业显著恢复和发展

大约在宋真宗以后,随着关中社会经济的恢复,长安商业也有了显著的恢复和发展。北宋初年,京兆府所领13县人口仅有52,720户(注:宋敏求:《长安志》卷1《管县》。),平均每县仅4,055户,按每户5口计,每县仅2万人左右。此后,随着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逐渐恢复,户口也逐渐增加。据载,宋初京兆府有60,726户,宋神宗元丰初年猛增至223,312户,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更增加到234,699户(注:户口数据分别见《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宋史·地理志》。)。元丰初年比宋初人口增加了2.68倍。与此同时,关中农业经济也有了显著恢复和发展。以关中最大的水利灌溉工程郑白渠为例,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时,已可灌田“三千余顷”(《玉海》卷22《地理》),庆历年间则“逾六千顷”(注:《宋史》卷295《叶清臣传》。),已恢复到唐代宗时的规模,和北宋初相比则已增加近2倍。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郑白渠(三白渠)的灌溉面积一跃而达到“三万五千九十余顷”(注:李好文:《长安志图》卷下。),比庆历年间的6000余顷增加了4.85倍,也是唐代最高额(1万余顷)的2倍多,宋徽宗特赐名为“丰利渠”。此外,关中其它地区也出现了不少水利工程。关中农田水利事业的复兴,为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宋真宗以后,关中大面积的丰收时常出现,如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时,陕西诸州“连岁大稔”(注:《续资冶通鉴》卷68,大中祥符元年二月己未。)。皇祐三年(1051年),陕西转运使包拯上奏说:“陕西累岁丰熟,今秋又大稔”(注:《续资治通鉴》卷171,皇祐三年十二月戊戌。)。关中农业连年丰收,粮食积储也大量增加(注:杨德泉:《北宋关中社会经济试探》刊《宋史研究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按:此处参考了杨先生的研究成果。)。

在此有利形势下,长安的商业也逐渐复苏。长安在北宋时虽不再是国都所在,但由于它在政治、军事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它仍然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宋初以来,这里成为宋对西夏作战的前沿地区,需要大批物资转运过来,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军事形势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物资交流和商品交换。陶谷《清异录》卷下说:“长安人物繁,习俗侈,丧葬陈拽寓像,其表以绫绡金银者曰大脱空,褚外而设色者曰小脱空商税收入的丰厚更能说明当时长安商业的发展程度,制造列肆茅行,俗谓之茅行家事。”江休复《江临几杂志》称:“长安有宝货行,搜奇物者必萃焉。”

商税收入的丰厚更能说明当时长安商业的发展程度。宋代商税分为过税和住税两大类:“行者赍货谓之过税,每千钱算二十;居者市鬻谓之住税,每千钱算三十,大约如此”(注:《宋史》卷186《食货志》下八。)。过税为行商之税,税率为2%;住税则是开设店铺的坐贾所纳之税,税率为3%。据《宋会要辑稿》载,宋政府在京兆府设置了12个征收商税的机构。熙宁十年(1077年)前,每年商税收入56,904贾;至熙宁十年则增至82,475贯,其中长安城区所征商税达38,445贯842文,占整个京兆府的47%。以熙宁十年征收的商税而论,长安虽远远赶不上每年商税40万贯的首都开封,但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仍位居第16位,在整个北方城市中位居第5。而且长安的商税额与南方发达的商业城市如南京市、扬州市差距并不大,如南京商税额为45,059贯,扬州为41,489贯。南方的一些大城市如福州市(38,400贯)、广州市(37,308贯)、长沙(33,934贯)、南昌市(28,904贯)等城市则低于长安的商税额(注:此处数字采自杨德泉《关于北宋商税的统计》,《杨德泉文集》,三秦出版社,1996年。)。与长安几乎同样著名的古都洛阳也落在长安之后(洛阳为37,943贯)。凡此均说明,北宋时期长安的商业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仍处于先进行列,即使是南方一些商业较发达的大城市仍落后于长安。另外从发展速度来看,熙宁十年前,京兆府商税额为56,904贯,熙宁十年则增至82,475贯,增长幅度,45%,增加近1倍。这一增加速度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说明京兆府所辖地区商品经济日渐活跃,商业发展速度也较快从长安商人势力之大也可窥见当时商业之兴盛。北宋时期,长安的商人(包括手工业者)先后发生过两次罢市风潮。宋仁宗至和年间,文彦博知永兴军(长安),起居舍人毋湜向宋政府建议说:“陕西铁钱不便于民,乞一切废之”。朝廷虽未采纳其议,但百姓“争以铁钱买物,卖者不肯受,长安为之乱,民多闭肆。僚属请禁之,(文)彦博曰:‘如此是愈使民间扰惑也。’乃召丝绢行人,出其家缣帛数百匹,使卖之,曰:‘纳其值者,尽以铁钱,勿以铜钱也。’于是众知铁钱不废,市肆复安”(注:雍正《陕西通志》卷41。)。这次货币改制虽未实行,却引起长安市场的大混乱。商人们为保护其利益而举行罢市斗争,迫使当局采取措施稳定市场秩序,此事足以说明长安商人势力的强大。长安商人另一次罢市斗争发生在北宋末期。宋徽宗时,权臣童贯宣抚陕西,当时“长安百物踊贵,钱币益轻,(童)贯欲力平之,计司承望风旨,取市价率减什四,违者重置于法,民至罢市。……又行均籴法,贱入民粟,而高金帛估以赏,下至蕃兵、射士之授田者,咸被抑配,关内骚然,几于生变”(注:

《宋史》卷317《钱惟演传》附《钱即传》。)。上述事例说明,长安商人已经形成一股不小的力量,也标志着长安商业已发展到相当的程度。

北宋时,长安城郊还出现了“草市”。据元朝人骆天骧记载,草场坡“在朱雀门外,乃旧之草市,有坡,故号曰草场坡”(注:《类编长安志》卷7《坡坂》。)。可知长安城南门外有一处草市。这个草市大概属于集市性质的市场,不一定就是卖草之市。这个草市的规模也颇为不小。据宋人张礼记载,唐代长安兴道坊、务本坊“二坊之地,今为京兆东西门外之草市,余为民田”(注:〔宋〕张礼:《游城南记》。),说明宋朝元祐年间,长安南门外已出现了草市,且占地面积不小。草市原本是农村集市,属于临时性交易市场。北宋时,城镇附近草市大量涌现,宋政府遂将城外草市人口也纳入城镇户口编制,如神宗熙宁七年四月诏:“诸城外草市及镇市内保甲毋得附入乡村都保,如不及一保者,令厢虞侯、镇将兼管。”(注:《续资治通鉴》卷252。)把城外草市、镇市的户口不编制在乡村中,而编制在城镇中,说明由于工商业的发展而使得草市中的人口已不同于乡村中的农业生产者。长安城外出现草市,从一个长安市场上的商品也是品种繁多,丰富多彩,既有官僚地主享用的高档奢侈品,也有供给普通百姓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侧面反映了宋代长安商业发展的程度。

。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资料性质的商品,另一类是生活资料性质的商品。属于生产资料类的商品,主要有各种铁制或木制农具,各种生产工具、交通工具等。这类商品在构成上简单得多,种类也不如生活资料商品那样丰富多彩。在生活资料类商品中,品种繁多,价格差别也相当大,如官僚地主享用的金银珠宝饰品与普通百姓日常使用的米、面、茶、盐、醋、油等商品之间的价格差别就很大。这类商品几乎包括了城市居民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属于衣服类的有丝、绢、布、帛织品;属于食品类的有米、面、谷、粟、豆、麦、酒及各种蔬菜、水果等,还有文化教育类商品如各种纸、笔、墨、书籍等。宋朝时,长安已不是国都,因而不存在王公贵族、高官显贵这一庞大的奢侈品消费群体,所以奇珍异货、金银珠宝之类的高档奢侈品的市场需求量显然要比隋唐时期小得多,这样普通商品所占的比重也会相应提高。

以上各方面皆说明,大约在宋真宗以后,长安商业确实有了显著恢复和发展,当然这种发展也有一定

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从商品流通量来看,这一时期还达不到隋唐盛世的规模;从发展速度来看,这一时期南方一些城市的商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相比之下,长安商业虽有显著进步,但前进的脚步却明显放缓了。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修订稿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国家级现代化大型博物馆,是一组雄伟壮观的仿唐建筑群,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它汇集了陕西文化精华,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鉴于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国家共投资亿元人民币,兴建了陕西历史博物馆,于1991年6月建成开放。 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别具特色。它将中国古典宫殿建筑和庭院建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色彩协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同时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 博物馆珍藏了陕西出土的文物精品万件(组)展室面积达1100平方米,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系统地展现出自115万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的陕西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11个朝代在陕西建都,历时1000多年,是我国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地区,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陕西古代史是中国历史的浓缩。 ●特点:陕西省博物馆融中国古代宫殿与庭院建筑风格于一体,典雅凝重,古朴大方,布局协调,气势宏伟,体现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馆内设有中央空调、多功能照明系统,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和中央控制系统。设有现代化文物库房和具备多种语言同声传译功能的报告厅。镶金玉镯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造型继承唐代博大雄浑、典雅凝重的风格,借鉴我国传统宫殿“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 四隅崇楼”的布局形式,同时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把我国盛唐时期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博物馆功能要求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既保持了古老风貌,又有现代化的特点。屋顶采用唐代盛行的灰绿色琉璃瓦,显得华贵庄重,古朴大方,墙面材料为仿石棉砖,门窗则采用大块茶色玻璃和铝合金框架,馆内配备可控制温湿度的全封闭中央空调系统,多功能的照明系统,自动防火防盗系统,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设有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具有先进的化验、测试技术和文物保护修复手段。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建有电脑控制并拥有30万册藏书的图书馆和6国语言同声传译的国际学术报告厅。此外,还有设施完善的文物库、资料室、购物中心等。

陕西历史博物馆英文讲解词

Introduction of Shaanxi History Museum Hello, ladies and gentlemen, welcome to Shaanxi History Museum. First, I want to give you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is museum. Shaanxi History Museum is a sizable national museum with a wide range of artifacts, about 375,000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lics, which were all excavated in Shaanxi Province. It covers an area of 70,000 square meters, with a floor space of over 50,000 square meters. Shaanxi Province had been the cradl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people often say that the ancient history of Shaanxi is a microcosm of Chinese history. The museum shows a great deal of elegance and originality in style. It was designed by Zhang Jinqiu, a very famous female architect in China, and assumes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ancient Chinese palaces and courtyards of Tang Dynasty. PREFACE HALL Now we are in the hall. The giant stone walking lion was originally erected in front of Shunling Mausoleum, the tomb of Empress Wu Zetian’s mother of the Tang Dynasty. With its exquisite craftsmanship and imposing appearance, the lion is believed to rank the first in Asia. Since lion and their carving skills were introduced to China from Afghanistan through the Silk Road in ancient times, so this lion also represents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MAP OF SHAANXI PROVINCE Lying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northwest region of China, Shaanxi Province serves as the gateway to the northwest of the country, and offers a link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outhwest, Northwest and East China. Shaanxi Province covers the area of about 205,800 square kilometer, and has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37 million. Topographically, Shaanxi Provinc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natural regions. The top part is the Loess Plateau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Shaanxi Province. The middle part is Guanzhong Plain, and here is Xi’an city where 13 dynasties set their capitals during 1,100 years in Chinese history.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haanxi Province is mainly about some mountainous regions. This is Qingling mountainous region, which is not only the natural boundary in separating the northern and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but also the watershed of the two greatest water systems in China—the Yellow River system and the Yangtze River system. THE PREHISTORIC AGE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 2人面鱼纹盆(新石器时代) 兽面纹细颈壶(新石器时代) 小口尖底瓶(新石器时代) 鱼纹葫芦瓶(新石器时代) 葫芦瓶(新石器时代) 陶斝(新石器时代酒器) 陶鬶(新石器时代) 玉刀(新石器时代) 饕餮纹四足鬲(商代中期) 凤柱斝(商代晚期) 羊首勺(商代晚期) 长胡四穿戈(商代晚期) 饕餮纹分裆鼎(商代晚期) 宗仲盘(西周晚期) 柞钟(西周晚期) 史迹角(西周早期) 梁其壶(西周晚期) 祖辛爵(西周早期) 日己觥(西周中期) 它盘(西周晚期) 它盉(西周晚期) 西周晚期,传世品。古代盛酒器。或说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器方口,短颈,扁圆腹。鸟形盖,后端有一兽形活链,与器鋬相连。腹底两侧各一隶童为足,后有犬首环鋬,前有张口犬形管状流。腹部饰双风鸟纹,周围绕以斜角凤角纹。 整器造型别致。 梁其壶(西周晚期) 鸟盖瓠壶(战国) 1967年绥德废品站征集。通高33.5厘米,口径5.8厘米,圈足径8.8厘米。盖作立体鹑鸟形,与壶颈相合后,器腹以下部分呈前鼓后曲状。鸟嘴处有环扣,可以闭启,鸟颈有带纹一周,似鸟之颈环。鸟盘冠,双翅,尾翎羽毛清晰可见,胸饰鸟、蛇纹。盖尾部有环,环系蛇形自绕的链条,上连壶。肩至腹饰五道宽带纹与六道蟠螭纹相间,螭纹皆相纠。盖、腹纹饰的空隙处填以小圆点珠纹。腹曲恻施八棱形壶,两端饰螭首。此壶造型极为逼真,纹饰细密繁缛,生动形象, 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

师丞钟(西周中期) 金怪兽(战国) 陕西神木纳林高兔出土。战国器物,圆雕、透雕、浮雕兼施。鹰喙兽身头生双角如鹿,偶蹄,立于四瓣花形托座上。托座正中凸起呈覆斗形,周边花瓣上各有三个小圆孔。怪兽眼珠凸出,大耳竖立上双角内弯,作倒八字形向侧后展开。角分四叉,叉端各有一个怪兽头象,也为立耳环眼鸟喙,脖颈屈曲虬结,前后相连构成兽角的主干。怪兽前肢挺直前倾,后肢跨前,弯颈低头作角斗状。细腰,体内中空,尾卷成环形,亦作怪兽头象。通身及四肢上部饰凸云纹,颈脑部饰鬃 纹,双角及钩喙饰凸楞纹。角、尾和托座系另铸 利簋(西周早期) 为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庄重稳定。以云雷纹为地,腹及方座饰兽面纹,圈足饰夔纹,兽面巨睛凝视,森严可怖。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述及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与《尚书武成》、《淮南子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牛尊(西周中期) 五鼎四簋(西周中期) 豹纹瓦当(战国) 鎏金蟠虺纹铜扁壶(战国) 兵马俑(秦) 兵马俑彩绘跪射俑(秦) 青铜鹤(秦) 青铜鹅(秦) 杜虎符(秦) 铜质,虎形。器物高4.4、长9.5、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上一小孔,虎作半立走形,昂首,尾端卷曲。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虎符“右在君,左在杜”,意思是说右半符存君王之处,左半符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器物铭文是在虎身镂刻阴文,再将金丝嵌入阴文之内,最后镂平打磨光亮,虽历经两千多年,仍熠熠闪光。字体绝大部分 是小篆,规整挺秀。 龙纹空心砖(秦) 半两钱铜合范(秦代) 龙纹空心砖(秦)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西汉) 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重2.57千克。1981年陕西兴平市茂陵1号无名冢1号从葬坑出土。铜炉系博山炉形式。由炉体、长柄、底座分铸铆合而成,通体鎏金鋈银,精雕细镂,是一件至为罕见的艺术精品。炉口外侧和圈足外侧刻有铭文,记其原为未央宫物,后归阳信家,应是汉武帝赐给阳信长公主及其丈夫大将军卫青的赏物。 绿釉孔雀陶灯(东汉)

张闻天陈列馆讲解词(简版)

张闻天陈列馆讲解词(简版) 尊敬的各位来宾,你们好!欢迎各位参观张闻天陈列馆。 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简单介绍这座张闻天陈列馆。1985年,中央宣传部批准在我校设立“张闻天生平陈列室”。1995年,经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及刘英同志首肯,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行的“张闻天生平图片展”全部展板赠母校。2015年集其精粹建成新馆。 映入大家眼帘的是张闻天先生的半身铜像,其后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回忆张闻天”五个大字。在我的左手边,是张闻天的生平年表和他早期的文摘目录。而在我的右手边,大家请看,是中央的重要领导人为张闻天的题词。张闻天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1917年至1919年期间,张闻天求学于我校前身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这里是其伟大一生的光辉起点。我将以时间为线索,带大家领略张闻天伟大而精彩的一生。 首先我们来到第一个部分,这里介绍了张闻天同志从出生到踏入革命道路的阶段。张闻天190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汇县,取名“应皋”字“闻天”,寓意“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这是他的故居照片)。他小时很有天分,六岁入私塾,十岁时就能写文章,十一岁进入南汇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接受当时先进的新式小学教育。一九一五年考入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一九一七年,年仅十七岁的张闻天,因觉得自己的身体不适合海上作业且所学知识浅显而离开该校,以同等学历考入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是我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校,将养成

“高尚之人格”、“勤勉耐劳之习惯”、“切实应用之知识”作为办学方针,刻意培养学生注重实证的习惯和科学理性的精神,对张闻天追求真理、求真务实的一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河海”重视国文和英文的教学也为张闻天日后学习马克思原著和进行文学翻译、创作打下了基础。在这里,他认识了他的学长沈泽民并成为挚友,这对他走向革命道路影响较大。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成为南京地区革命运动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坚力量之一。年仅十九岁的张闻天同志,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五四”运动的滚滚洪流。《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创刊,张闻天同志是编辑科的成员、重要撰稿人,在近三分之一的“日刊”上有张闻天同志的文章。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八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在《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上连载的《社会问题》一文,提出按“马克思唯物的历史观”观察社会的变迁,是南京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这与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几乎同时。 这时,一个刚刚诞生的进步青年组织强烈的吸引着张闻天同志,这就是李大钊、王光祈等人发起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1919年11月1日,“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成立,张闻天同志的挚友、“河海”的高班同学沈泽民是最早的会员和南京分会负责人之一。经左舜生、黄仲苏等人介绍,张闻天同志加入了“少年中国学会”。同期加入的还有毛泽东同志。 1920年至1924年,张闻天先后到日本东京、美国旧金山学习和

陕西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陕西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给我一天,还你万年”: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西安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精华,藏品丰富精美,是展示中国古代文明和陕西历史文化的艺术殿堂。 2011年5月26日,在“青马工程”的组织下,我们青马班的学员踏上了前往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路。这次参观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参观,使我更深的领悟到,西安,这座拥有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古城所深藏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短短的几小时,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瞬间苏醒,,逐一呈现在我们眼前,除了惊叹古时先者的智慧,还深深的为自己是一名华夏子孙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游览之前,我曾在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到,这座博物馆于1991年6月20 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它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国家级历史博物馆。它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0平方米,用于展览的面积为11000平方米,馆内现有收藏品37万件。这座博物馆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生前遗愿建造的。后来由国家计委和陕西省政府共同投资亿人民币,建成了这座艺术殿堂。这座博物馆的设计是由中国建筑学界的泰斗——梁思成先生的关门弟子张锦秋女士担任的。建筑的外观为仿唐风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反映了一个辉煌时代的风貌。布局上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楼”的结构特点,突出了古朴凝重。并创造出一种帝宫与传统园林相结合的氛围,象征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经过长时间的排队等候,我们终于办理好门票,我顺着喷泉径直走入陕博的大门,来到了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展览馆面前。从门口的介绍词得知,陕博的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范文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范文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大雁塔的西北侧,陕西历史博物馆可以看待古代人们生活的模样和文化。下面是学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欢迎参考!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范文篇一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古城西安参观游览,我是你们的导游员XX。有一句话这么说,“秦中自古帝王都,陕西文物甲天下”。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参观具有“古都名珠,华夏宝库”之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市南郊,大雁塔的西北侧,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于1991年6月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它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的遗愿作为国家715重点工程而建,由张锦秋女士设计,是一座仿唐建筑,再现了大唐时期恢弘大气的时代特征。在建筑布局上,体现了“中央殿堂、四隅重楼、中轴对称、主从有序”的特点,整体给人以古朴凝重、典雅大气之美。 陕西历史博物馆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陈列三大部分。馆藏各类文物37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859件,国宝级文物18组,主要有青铜器、历代陶俑、唐金银器、唐墓壁画四大主题。 我们今日参观的是它的基本陈列。基本陈列以时间为序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个展段。系统地展示了陕西自蓝田猿人到鸦片战争的发展历程。

进入序言大厅,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尊唐代的走狮和一组黄河、黄土高原的巨型雕塑。眼前这座走狮,既有东方的雄浑厚重,又有西方的瑰丽神奇之美,堪称东方第一狮。衬托狮子背景的是奔腾不息的黄河和绵亘无垠的黄土高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黄土高原则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它们是陕西人和陕西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这个序言大厅以无言之序实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现在我们就来到了陕西古代史陈列的第一个展段—史前史。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蓝田猿人头骨化石。它是1964年科学工作者在蓝田公主岭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距今约有115万年,蓝田猿人是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人类就是由此蹒跚站立起来,书写了属于人类的文明。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距今约50006000年,人类进入了仰韶文化时期,属于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遗址中最为典型和较完整的一处遗址,半坡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最具特色的是彩陶器,这些器皿的形状、色彩和用途各异,著名的有人面鱼纹盆、尖底瓶等。人面鱼纹盆是半坡彩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史前史展段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 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以农兴国、以礼定邦的周文化展段,这里的周包括周民族、周方国和西周王朝。 周人的先祖姓姬,名弃,他曾在关中大地上教民稼穑,数艺五谷,开创了中国的原始农业。公元1046年,西周定都陕西,由此开创了陕西作为中国14个王朝都城的序幕。周人依托富饶的关中平原和改良的政治制度创造了奴隶社会最鼎盛的时代。琳琅满目的青铜器是这

关于陕西的导游词范文6篇

关于陕西的导游词范文6篇On the model of tour guide words in Shaanxi 编订:JinTai College

关于陕西的导游词范文6篇 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陕西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关于陕西的导游词范文 2、篇章2:陕西天台山的导游词范文 3、篇章3:陕西天台山的导游词范文 4、篇章4:陕西天台山的导游词范文 5、篇章5:陕西天台山的导游词范文 6、篇章6:陕西天台山的导游词范文 篇章1:关于陕西的导游词范文 陕西的导游词无从下笔?先看看小泰为你们准备的范文吧,是关于陕西的导游词哦,欢迎阅读观赏。

西安碑林导游词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 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内容丰富,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 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 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而驰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人所称的石经,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和公元837年刻成的>。 碑林第一陈列室前是专为陈列>修盖的碑亭。>是碑林最 大的石碑,刻于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的。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篡,专门讲孝道的。前面一部分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序。玄宗为孝经写序的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后面是孝经原文。小字是玄宗为孝经作的注释。底座由3层石台组成,上刻有生动的线刻画,有蔓草、狮子花等,是唐中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上面是浮雕卷云瑞兽。此碑由4块石头组成,底下有石台,因而称石台孝经”。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精选.doc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精选 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到陕西历史博物馆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欢迎参考!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1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位于陕西西安市内的一座国家级综合性历史类 大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拥有现代化的设施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后,集中珍藏陕西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37万余件。大多为汉唐文物,对于看惯了明清文物的爱好者来说,是一大特色。比较典型的藏品有以下八大类:青铜器、唐代墓葬壁画、历代陶俑、历代陶瓷器、历代建材、汉唐铜镜、金银玉器、历代货币。 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地上地下文物非常丰富。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后,集中珍藏陕西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37万余件五祀卫鼎。比较典型的藏品有以下八大类: 青铜器 已登录注册的有3900多件。藏品时代上起商周,下止秦汉。种类有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其中最为典型的商

周青铜器,许多器物(如多友鼎、师献鼎等)上铸有史料价值很高的铭文。造型较为典型的有先周凤柱受、西周牛尊、它较、战国鸟盖部壶和汉彩绘雁鱼灯等。 唐代墓葬壁画 400多幅,画面面积1000多平方米。是1952年至1989年先后从陕西关中地区25座唐墓里揭取的。墓主均系唐代三品以上的皇亲国戚和朝廷重臣。画面内容有四神、仪卫、建筑、狩猎、生活及唐与四邻的友好来往等。是反映唐代社会的重要形象资料。 历代陶俑 已注册的有20xx多件。藏品时代包括秦、汉、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质地有陶、彩绘陶、釉陶和三彩。艺术形象有文武官员、甲士侍卫、男仆女侍、西域胡人,以及天王、镇墓兽和马、骆驼等各种动物。 历代陶瓷器 已注册的有5000多件。有史前仰韶文化彩陶、西周原始青瓷、汉代釉陶、唐三彩、古玻璃、琉璃、唐秘色瓷和宋耀窑青瓷等。器物种类包括生活用品、文具和殉葬明器等。 历代建材 已注册的有1000多件。藏品时代上起两周秦汉,下至唐宋明清。器物种类有陶制的瓦、瓦当、砖、昭尾、水道和石刻建材,以及金属建筑构件。 竹节熏炉汉唐铜镜 已注册的有800多件。造形多样,图案精美。有些还铸刻着吉祥语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各位游客,中国有四大碑林,而陕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以碑石之多、价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历经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艺术宝库。该馆藏石3000余方,现展出的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下面,请大家尽情地欣赏一番碑林的艺术精华吧。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自古孔庙无南门,礼门仪路两边开。所以孔庙的门开在东西两侧,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仪路。走进去之后映如我们眼帘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它是在明万历年间有皇族资助400两黄金建造而成。北边有两个半圆形的水池,是孔庙特有的建筑。叫泮池。泮池以北的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叫棂星门。中门刻有文庙东门刻着德配天地西门道冠古今。在当时,进棂星门有严格的规定,祭孔活动时,只有主祭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门内有4根华表相向而立,在第2道门戢门的东侧的钟亭里陈列的是景云钟。它铸造于唐睿宗景云年间而得名。它用青铜制成,上面有唐睿宗书写的铭文。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我们在除夕之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新年钟声就是以景云钟录制的。与钟亭位置对应的马亭里有另一文化瑰宝——大夏石马。大家看这匹马的腿部下方刻有大夏真兴6年。。大将军等字样,它和景云钟都属于国宝级文物。 大家抬头远远可以看见正前方的碑亭上方刻有碑林两个大字的烫金匾额,匾额出自清代爱国志士林则徐之手,是他在鸦片战争之后,被革职戍边新疆伊利时,路径西安时所写的。 接下来我们看见的这块石碑是博物馆内形制最大、最华丽的《石台孝经》。《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撰的讲的是孝道,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此碑作释作序并书写,目的就是想表示自己是以孝来治理天下。此碑高近6米,碑身、背座、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所以此碑显的是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称。 下来请大家跟我到碑林的第一陈列室参观,这里展示的是《开成石经》。开成是因刻成于唐文宗开成年号,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包括孝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尔雅,孟子)这些书都是古代文人学士必读之书,由于古代印刷术不发达,所以将经文刻到石头上作为范本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88面,650152字,最初只有12部经书,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合称13经。中国历史上曾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于是,人们称其为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参观完了开成石经之后,我们就来到了第二展室,这个展室主要向大家展示的是一些唐代名碑。以及和书法毫无关系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通碑是唐朝波澜壮阔的中外交流史的一个见证,。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泛称。景教是基督教中斯脱里派的中国称呼。此碑记载了景教的教规,教义,教旨。更难能可贵的是用古叙利亚文记载了景教徒再中国的活动和一些教徒的名字。为研究中国古代同欧洲,中亚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在它的拓片传入国外后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据说现在已经有了好几块景教碑的复制品,但真品还是在我们的西安碑林博物馆。

游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心得体会

游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心得体会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是值得大家参观的景区。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游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心得体会。 秋风又肆虐地,像极了哀怨的弃妇在山崖上极力呼喊她那早已远去的丈夫一般吹刮着,用他那打磨了千万遍的利刃削切着大地上一切的一切,漫天皆无一点云彩,泛起的都是鱼肚白的颜色。只有初生的一轮红日在点缀着,发散出微弱却暖和的一抹温暖。天气愈加寒冷,良鸟均已栖息,再难见踪影。 就是在这样的阵阵寒意中,我们却怀着一颗无比炽热的心跟随着博通社来到被誉为“华夏宝库,古都明珠”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不愧是文物大省,西汉建章宫太液池中的奇石竟作为景观石静静地躺在水池中,如同耄耋老者端详着风云变幻,低声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历经千年风雨冲刷洗礼,时过境迁,愈加质朴,愈加沧桑,愈加厚重。历史的车轮无休止的不假思索的循环往复旋转着,太液湖奇石积淀了厚重的千年底蕴,长安城沉积淀了厚重的千年底蕴,陕西省积淀了千年的厚重底蕴。 一进大门,只见一只体型巨大威猛无比的走狮。在志愿者哥哥的讲解后,我们才明白,原来这是武则天母亲的陵墓-顺陵的走狮,千年前的匠人将一块平庸无华的石头,雕刻成威猛凌云的走狮,三庭栩栩如生,头顶祥云纹样,鬃毛顺滑舒展,恰似一只崛起的雄狮在镇守着国之疆土,如同贞观遗风时期那个如日方东的李唐王朝,正在冉冉升起,光被四海八荒。

缓缓走来的陕西古代文明展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璀璨光华的陕西。浐河边上红光乍现,文明曙光在东方显露出别样的绚丽。蓝田人伴着疾风与骤雨,从泥泞中走来,其后的以大荔人、半坡人、姜寨人为代表的早期人类,为我国早期文明历史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农耕捕鱼打猎成为他们的主要物资来源,一块块石斧石钺便是佐证,早期制陶业也是颇为成熟,陶的造型花纹颜色让人叹为观止,实难相信这是距今六千年的作品。 赫赫宗周,万邦之方。先周的古民们在周原上挥洒汗水,播种梦想。凤柱斝就是先民们在青铜制造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表现,三足菱形,腹侧有一兽形扳手,腹身下有乳钉,大方稳重,肃穆祥瑞。以两只高冠凤鸟作为装饰,也以两只高冠凤鸟而得名凤鸟斝,凤鸟以立体圆雕雕就,十分罕见。而斝,用以温酒也,侈口为主,腹下有足,更利于加热。 多年的耕耘终于让周族先民崛起。大名鼎鼎的利簋便为佐证。簋上铭文就是武王征商实证,“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正应了《尚书·牧誓》中所载“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牧野洋洋,檀车煌煌。肆代大商,会朝清明。 秦人牧马于野,终于等来了机会,他们有了落脚点,一路东进。秦公镈,秦公钟遍讲述了襄、文、静、宪四公世系,为武公祭祖所用,以瘦金体刻字于上,刚健婀娜,造型新颖。镈之侧有两道飞棱,上有九条蟠曲飞龙,上下各有一条,带状花纹,由变蝉纹,窃曲纹组成,使人耳目一新。西秦通过商君变法,攻灭关东六国。六王毕,四海一。始皇为守卫骊山地宫,便筑俑以守之,面朝东方,欲开疆拓土,皆严阵以待。秦者成于法,而亡于法。 鎏金鎏银铜竹节熏炉着实是让我大开眼界,汉武盛世果真名

陕西历史博物馆英文导游词

陕西历史博物馆 Hello, ladies and gentlemen, welcome to Shaanxi History Museum. First, I want to give you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is museum. Shaanxi History Museum is a sizable national museum with a wide range of artifacts. The museum shows a great deal of elegance and originality in style. It was designed by Zhang Jinqiu, a very famous female architect in China. Now we are in the Preface Hall. Here we can see a giant lion and three big pictures. The giant stone walking lion was originally erected in front of Shunling Mausoleum. It represents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massive picture shows the surging and roaring Yellow River and the vast Loess Plateau, the habit of Shanxi residents and the candle of their ancient civilization. //序言大厅 Ok, we are going to rhe first gallery. The first section focuses on the history of the Prehistoric Age. Here is the Liantian Ape-man, the fossil of a human skull in Liantian. It was the earliest known Homo erectus in North Asia. And this is the painted pottery. There are a lot of symbols on the edge of it.//史前时代 Ok, we are going to the Zhou Dynasty which was a slave society. The bronze casting technology was in the high period, so we also call it the Bronze Age in Chinese history. The “ding” or tripo d, which is a cooking utensilof ancient times, is the symbol of power and rank (and were things used by royal family members). Divination had to be practiced for all major activities at that time. A record of the divination results was carved onto the tortoise-shell or animal bone, which formed China’s earliest written script, known as “oracle bone inscription”.Here we can also see some other artifacts, like the Chime Bell, wine vessels.//周代 And next, let’s come to the Qin Dynasty. Agriculture was integral to the economy of the Qin state. The iron implements unearthed from the site indecate that iron wares widely used instead of bronze wares. Here we see a tiger tally(虎符). The body of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halves. The left was held by the general while the right was held by the Emperor. When both pieces were matched together, the general was allowed to move the army. We can also see a bronze sword which retains its sharpness and glitter without a sign of rust after being buried for 2000 years. Well, then, we come to the Han Dynasty. This is a very important historical stage in China’s history. The Han nationality was officially formed during this period. So did the languages. The Han city of chang’an was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metroplis in Chinese history. The Han Dynasty also paid great attentions to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Here, we can see a national treasure- a Jade Seal(皇后玉玺). This one belonged to a queen in Han Dynasty. Called LuZhi, she was a very powerful woman at that time. And the gold and silver censer is another national treasure. Well, This lamp was very famous in Han Dynasty. At that time people lit an oil light on the round part. The smoke would collect in the stem and then would be filtered in the water filled body.//秦汉时代Next, we come to the Wei, the Jin, the South and North Dynasties. It was the most turbulent period in ancirnt times. There were wars of unification and national dividion.

游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心得体会

游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心得体会 秋风又肆虐地,像极了哀怨的弃妇在山崖上极力呼喊她那早已远去的丈夫一般吹刮着,用他那打磨了千万遍的利刃削切着大地上一切的一切,漫天皆无一点云彩,泛起的都是鱼肚白的颜色。只有初生的一轮红日在点缀着,发散出微弱却暖和的一抹温暖。天气愈加寒冷,良鸟均已栖息,再难见踪影。 就是在这样的阵阵寒意中,我们却怀着一颗无比炽热的心跟随着博通社来到被誉为华夏宝库,古都明珠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不愧是文物大省,西汉建章宫太液池中的奇石竟作为景观石静静地躺在水池中,如同耄耋老者端详着风云变幻,低声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历经千年风雨冲刷洗礼,时过境迁,愈加质朴,愈加沧桑,愈加厚重。历史的车轮无休止的不假思索的循环往复旋转着,太液湖奇石积淀了厚重的千年底蕴,长安城沉积淀了厚重的千年底蕴,陕西省积淀了千年的厚重底蕴。 一进大门,只见一只体型巨大威猛无比的走狮。在志愿者哥哥的讲解后,我们才明白,原来这是武则天母亲的陵墓-顺陵的走狮,千年前的匠人将一块平庸无华的石头,雕刻成威猛凌云的走狮,三庭栩栩如生,头顶祥云纹样,鬃毛顺滑舒展,恰似一只崛起的雄狮在镇守着国之疆土,如同贞观遗风时期那个如日方东的李唐王朝,正在冉冉升起,光被四海八荒。

缓缓走来的陕西古代文明展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璀璨光华的陕西。浐河边上红光乍现,文明曙光在东方显露出别样的绚丽。蓝田人伴着疾风与骤雨,从泥泞中走来,其后的以大荔人、半坡人、姜寨人为代表的早期人类,为我国早期文明历史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农耕捕鱼打猎成为他们的主要物资来源,一块块石斧石钺便是佐证,早期制陶业也是颇为成熟,陶的造型花纹颜色让人叹为观止,实难相信这是距今六千年的作品。 赫赫宗周,万邦之方。先周的古民们在周原上挥洒汗水,播种梦想。凤柱斝就是先民们在青铜制造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表现,三足菱形,腹侧有一兽形扳手,腹身下有乳钉,大方稳重,肃穆祥瑞。以两只高冠凤鸟作为装饰,也以两只高冠凤鸟而得名凤鸟斝,凤鸟以立体圆雕雕就,分罕见。而斝,用以温酒也,侈口为主,腹下有足,更利于加热。 多年的耕耘终于让周族先民崛起。大名鼎鼎的利簋便为佐证。簋上铭文就是武王征商实证,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正应了《尚书牧誓》中所载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牧野洋洋,檀车煌煌。肆代大商,会朝清明。 秦人牧马于野,终于等来了机会,他们有了落脚点,一路东进。秦公镈,秦公钟遍讲述了襄、文、静、宪四公世系,为武公祭祖所用,以瘦金体刻字于上,刚健婀娜,造型新颖。镈之侧有两道飞棱,上有九条蟠曲飞龙,上下各有一条,带状花纹,由变蝉纹,窃曲纹组成,使人耳目一新。西秦通过商君变法,攻灭关

陕西历史博物馆讲解词

陕西历史博物馆讲解词 --------------------------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 ====================================== 陕西历史博物馆讲解词 各位游客,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组雄伟壮观、古朴典雅的仿唐建筑群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了,他是国家级现代的大型博物馆,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汇集了陕西文化精华,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鉴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国家共投资1.44亿元人民币,兴建了这座博物馆,于1991年建成开放。陕西历史博物馆是由著名建筑设计师张锦秋女士设计的,在建筑造型上继承了唐代的建筑风格,借鉴我国传统宫殿“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布局形式,同时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把我国盛唐时期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博物馆的功能要求有机结合为一体,既保持了古老风貌,又有现代化的特点。馆内珍藏了陕西出土的文物精品11.3万件(组),展示面积达11000平方米,分为陕西古代史陈列,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三大部分。我们主要参观的陕西古代史陈列部分,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3000多件自115万年前到公元1840年见的陕西历史文物珍品,按历史顺序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部分。参观完陕西古代史陈列这部分展览大约需要走1.5公里的路程,那么现在请大家走好准备随我一起出发吧~ 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序言大厅,墙上的巨幅照片展示的是奔腾咆哮的黄河和广阔的黄土高原,这是陕西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黄土高原孕育了中国最早的华夏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是首批中国“AAAA”级旅游景点,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前身为1944年6月成立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1950年改称西北历史陈列馆,1952年改称西北历史博物馆,1955年6月改称陕西省博物馆。1983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生前指示,开始在现址筹建新馆,1986年夏破土动工,1997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开放,并定名现名。[1-2] 2008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被确定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馆区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馆藏文物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隋、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后,集中珍藏陕西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37万余件。[3]中文名称陕西历史博物馆 外文名称Shaanxi History Museum 类别历史博物馆 地点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

1952年1月,又改称为西北历史博物馆。 1953年3月,西北历史博物馆拆除了碑林与孔庙之间的隔墙,正式把孔庙扩充为馆区。 1955年6月,由于西北大区撤销,西北历史博物馆又归属陕西省政府管理,馆名也改定为陕西省博物馆。 1963年,陕西省博物馆新建的西安石刻艺术室正式对外开放,从此,历史陈列、雕刻艺术和碑林就成为陕西省博物馆的三大常设陈列。随着陕西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陕西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已达数十万件之多。 1973年,周恩来总理来陕西视察时,有感于陕西丰富的文物资源和已有博物馆小而简陋的状况,提出应在陕西建一座新博物馆的指示。 1983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筹建,属国家“七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鉴于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国家和陕西省政府共同投资1.44亿人民币兴建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舍的设计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设计师张锦秋女士担任。 1991年6月20日上午,陕西历史博物馆开馆典礼仪式在展厅前大院隆重举行,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大型现代化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标志着中国博物馆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