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研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研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研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研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研究

结题报告

运河高等师范学校任静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研究》是徐州市教研室正式批准立项的个人课题,属模式、策略、行为方式研究范畴。我从2008年12月起,严格按照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实际操作,现已基本完成课题的科研任务,申请结题。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初中信息技术课也一直在发展,教学内容已经从软件操作进化到了信息活动,却导致了很多课堂趋向基于信息主题开展活动,出现了为操作而操作、为主题而主题的现象,在信息需求下技术弱化、重复越发严重。但对学生而言,这些内容有何学习价值?学什么、怎样学才是必要的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的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只有当学习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且学生能够自觉地担负起这一责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时候,“自主学习”才真正得以落到实处。因此,“自主”是实现“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而“合作”则是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促进“探究”的有效途径。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技能,有利于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培养团队精神,还有利于凝聚人心,增进同学间的相互友谊,进而形成合作观念和群体创造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及人际交往的能力。

另外,与其它学科相比,初中信息技术课具有以下特点:知识更新周期短、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性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效果;计算机是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合作与沟通的主题贯穿始终;比其他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更易于开展合作探究探究式教学。

本校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已经基本构建到位,拥有独立的微机室4个,多媒体教室10余个,网络教室3个。例外,笔者还担任毕业班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带领他们到附近的10多所中学进行为期50的教育见实习,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一)立题的背景

1、新课改的需要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需要

与其它必修课相比,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最理想的教学境界就是让学生既有知识又有技能。在教学的方法上,要善于发掘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信息技术学习不仅需要个体的自主探究和建构,更需要表达交流、讨论合作。信息技术不仅提供了有力的探究和学习工具,还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工具,计算机网络更是提供了跨时空互动交流的环境,使随时、随地、随需的合作学习和研究成为可能。

3、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们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二、有关概念、术语的界定

1、定义: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合作探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允许有独立的课时。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生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合作探究:就是导引学生的合作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它

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

开展“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研究”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目标,立足于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小团体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学习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自学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

2、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大人本主义”,认为教学的实质是以发展学生的心智能力为主,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而非“教师为中心”。这就是我们平时所倡导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重心”的“两主两心”教学模式。教师经过认真筛选,找出最佳教学方式,其标准是:联系实际、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发散、聚合、观察、想象等思维能力。巧妙设疑,步步引导,层层剥茧,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新课程改革鼓励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学习,要求把原来的教师向学生硬性灌输变成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主动向教师请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在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既掌握了知识,又得到了乐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新课程改革能够使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展示、发展和提高。在教学模式上大力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模式。

此外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素质教育核心思想、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系统论原理、教学设计原理等理论也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内容:开展“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研究”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1.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分组合作学习的应用和实施。具体为建组的原则,小组人数确定,小组长的选择及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性研究。

2.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具体实施。包括合作探究教学的形式分类,实施的原则,具体实施的步骤,实施的案例及实施过程中注意问题研究。

具体表现为:

1、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阶段不同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2、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出有价值的合作探究教学的形式分类,实施的原则,具体实施的步骤及实施过程中注意问题研究。

3、与上述目标相关联,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交流等能力)得到普遍提高,进而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4、提高教师素质。通过课题研究,为工作在第一线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借鉴,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行为,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使其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

(二)、研究的特色和策略:(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带领毕业班的学生深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际,参开调查和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和摸索合作探究这样教学模式的实施。(2)选择实验参照班,验证研究的成果。(3)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为本

课题研究提供便利和环境支撑,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为:

1. 文献法:通过研究文献活动,全面、正确地了解、掌握所研究的问题。

2. 实验法:选择两个实验班,将实验班级学生成绩于非实验班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实验班为两个年级的两个班,学生均为50人左右。

3. 行动法:在实验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修改和补充。

4. 个案法:对某一被试者进行长时间较系统的连续观察、实验,以分析研究其主动

探究学习习惯的形成发展变化规律。

六、课题的研究成果:

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对各类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学习方式进行了深入剖析,反复优化,在此精选出几种学习方式,作为成果提交:

(1)、分组合作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建组原则

以自愿为主,兼顾均衡、男女生混编、适当调整的原则。学生参加哪个小组,应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在基本自愿的基础上再作适当调整,以保证达到“均衡”。这里应当注意:彼此暂时排斥的学生不要编在同一小组,以免矛盾激化,影响小组活动;后进生宜编入对他持中间态度的小组,当然也可编入对他欢迎的小组,但此时可能使其产生依赖思想。

小组人数

国内外研究证实,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三到七人为宜,多数人认为五人小组合适。为什么?首先,它已达到一定的量,因为小组的规模大些组内可能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信息的量也就相当大些。但并非越大越好,人数过多,就会使有些学生丧失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因而这种量应当是有限度的。“五人”这一数量可以同时满足上面两个条件。其次,“五”是奇数,它在客观上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小组讨论一旦处于争执不下的时候,从人数上自然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倾向性,这样便于作出暂时性的结论。但是由于微机室布局的限制,我们采取每组四人。

选择小组长

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小组学习的成败,往往与组长有很大关系。为使小组长这一正式角色能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使之既是小组的形式核心,又是小组的实质核心。因此,选择小组长时就应注意小组长的基本条件和产生方式两个问题。

学习小组长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首先他们应当是本学科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在知

识和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其次,具有初步的组织能力。再次,愿意对学习差的同学提供帮助。

选择小组长时应避免采用教师指定的方式,应当真正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民主选举的方式。在选择之前,教师可以公布挑选组长的标准。由于有自愿建组作前提,公举组长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选出的组长较易成为实际活动的核心。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开始时培养小组长们的领导和协作意识,让他们在小组活动时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同时对那些起不到作用和学生不满意的小组长进行了更换。过了三四个星期后,小组长培养得差不多了,我就把重点转向“特困生”,因为信息技术课程目前普遍采用的是“零起点”制,也就是小学、初中、高中教材的起点是一样的,由于城镇与农村小学的开课程度不一,加上一费制的实施,有的学校根本就不开课,所以有的学生信息水平处于启蒙阶段。这部分学生尽管在我校不多,但着眼于未来,决不让一个差生掉队,对于他们要多下功夫,下苦功夫,从基础抓起。

平时上课纪律、课堂练习直至实践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在组之间倡导竞争,让学生比着学,乐中学。

分组教学的益处

1、让优生辅导差生可解我人手不足之忧。有时学生举手此起彼伏,一个人哪里应付得了,顾东顾不了西,有了小组长后,他们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这样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2、可把优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之学得更全面。俗话说得好,要想倒给别人半桶水,自己就得有满桶水,这样就可让优生学得更全面,更透彻。

3、可以鞭策更多后进生奋力追赶。因为有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谁想让自己组总是落在后面呢?再者如果落在后面了,小组长肯定会督促后进生的。

到目前为止,从纪律、卫生、学习成绩、合作意识等方面来看,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效果比较明显。

初步的教学实践表明,分组教学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优秀生的培养,分组教学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丰富与完善。

(2)、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习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使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获得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3)、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探究式教学

与其它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具有以下特点:知识更新周期短、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性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效果;计算机是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合作与沟通的主题贯穿始终;比其他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更易于开展探究式教学。在此,笔者想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实施这种教学法的一些体会。

一、当好临时顾问的角色。讲解点到为止

二、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交流与合作

三、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组织教学的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不能只把“创新教学"、“新课改”等新名词放在嘴皮子上,应该深入下去多研究,多设计,多谋划,课前准备多花时间多用心,在教学中,把探究式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真正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自由的天空,让他们在这片天空下自由地想像,自由地发挥,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进步!

(4)、初中探究教学的形式分类

探究式课堂教学怎么探究,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所谓学生主动参与就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每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让学生达到怎么样的效果和理解层次,探究选用何种形式教师必先了如指掌探究教学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五大类:

对学生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进行探究

在课程标准中,探究有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或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或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和合作。

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探究

这种方法要求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加以推广运用新知识,从而在思维上扩张、形成牢固的知识板块。例:《密度》为例,首先在每个实验小组的桌上准备如下器材:一个捆好细线的圆柱形铜块、弹簧秤、刻度尺、天平和砝码、量筒或量杯、大小烧杯、足量的水。如何测量铜块的密度?

在学生质疑上向难处探究

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他们暂时还未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学生探究遵循的规律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和会用知识,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解决教材中包含的未知因素,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

在解决实践问题上探究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总结出来的。我们身边的许多物品都可以用来做物理实验,既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消除科学的神秘感;又可以使学生利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小发明、小创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提供很好的场地和条件。因此,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实验设计与创新,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与创新能力。

在事物的求新、求异、求变上探究

这类题目要求学生根据己有知识,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断,清楚理解物理规律形成和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此外,探究的方法通常有:控制变量法、等效代换法、类比法、建模法等。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会引发探究,对问题的思维方式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探究。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不仅要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个教学内容,我们所关注的应该是:不仅是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怎样进行探究。

(5)、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

原则1 应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及其相互促进。

原则2 应在多样化的科目中开展探究式学习。

原则3 应强调探究式学习的多样化设计模式。

原则4 探究学习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

原则5 应给探究式学习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

原则6 问题的设计应首先关注"儿童的问题",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原则7 探究学习的重点不在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

原则8 探究中要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

原则9 探究中教师首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原则10 探究过程中要珍视并正确处理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和原始概念,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原则11 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原则12 在探究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间的相互倾听)。

原则13 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挫折与成功。

原则14 不必一次探究透、探究完。

原则15 不仅强调探究中的动手,更要强调动脑。

原则16 不同学段,对探究的水平要提出不同的要求。

原则17 把探究式学习与现代技术(如多媒体与互联网)相结合。

原则18 探究式学习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八、课题研究的结论综述:

(一)、更新理念,加强管理,追求实效

在课题研究中,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强调和重视课题研究的规范操作,强化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追求课题研究实效。本课题总体研究过程完整,从立项开题到具体操作,信息的反馈,资料的收集都比较全面。

(二)、立足实践,追求真实性、科学性

首先,我们对课题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在实践中针对“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等问题作有益的探索。学校领导直接参与课题研究,并督促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有关文献资料、专著、论文,以提炼其精华为我所用,使课题研究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三)、立足实践,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增强了自身的研究和反思意识,提高了课堂创新和实践能力,促进了自身的成长。

(四)、成果丰富,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课题组的每项研究成果都源于实践,精心组织,分类合理,并历经多次教学实践活动的打造更新,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在我教学区附近的中学内已经初步开始启动普及。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1、所采集的样本是否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问卷调查的设计是否能全面真实的反应实际问题。

2、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任课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待更新。

3、某些参加实验的学生在知识面的扩展,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提高方面明显要优于未参加整合实验的学生,但从我们实验来看,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不明显。

4、参照实验班进行教学评价时,学校、教师还是沿用成绩这一评价指标,即通过学生学科考试成绩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这显然不适合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标准。在新课程即将实施之前,我们需要一套易操作、易量化,全面的学习评价体系作为研究课改方向的一个体现。

十、深入研究的设想

今后我们的课题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继续做好课题成果的总结和提炼,尤其是对各种模式的优化方面;

二是将研究成果推广到其它学科和其它学校,在更大范围内验证和改进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

3.何高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2(3)

4.《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21日第8版

5.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22-223

6.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50-251

7.张倩苇、张敏.美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动态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4)

8.刘文、刘世清.日本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2

(10)[9] 余武.欧美各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4(4)9.郭连锋、王红利.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特征及其培养策略[J].衡水师专学报,2003

(3)

10.魏国栋,吕达.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1.张义兵.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3

12.吴广生.新加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践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7)

13.董蕾.王定华博士谈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4(7)

14.沈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感悟教育技术[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11)

15.苍山子.发掘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的动力源泉[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11)

16.钟伟,范丽艳,王煜蓉.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及应用特别报道[N].中国教育报,2004.7.12

17.张雪梅、张进宝、宋媛. 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评估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2)

18.Henrietta Schwartz.The Changing Nature of Teacher Education.In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seconded.)[M].1996.

19.Doyle,Christina S.“Information Literacy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A Concept for the

Information Age.”[DB/OL].http://www.ericfaci

20.Geol.Conception of teaching and student learning: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21.Rose,E...Boundary Talk:A Cultur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Instruction Design

and Education[J].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2.

Patricia L.Smith,Tillman J.Ragan.Instructional Design[M].USA,1999.

市级个人课题阶段性总结1

课题名称: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研究自2008年11月课题立项以来,我严格按照计划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目前,课题的理论探索阶段、实验阶段已告一段落,进入课题的经验成果汇总以及课题研究的反思提高阶段。现将对课题开展情况作以下阶段性总结:

一、理论层面:

1、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研究

科学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这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一条核心理念。探究教学也就自然成为科学教学的关键,学深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探究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科学探究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能不断提出问题的心理品质,并且认为提出问题有较高的价值。所谓不断提出问题,则指有高度的怀疑精神,经常进行质疑或怀疑的思维活动。所谓怀疑,“代表了一种对于现实存在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倾向,即对客观世界与客观真理是否存在,能否认识持不信任的态度倾向,引申在科学活动中,表现为对传统的概念、学说、理论在新的条件下失去信任,并对其重新进行审查、检查、探索的一种理论思维活动。”(田运主编《思维词典》)问题是对怀疑的一种表述。因此,不断提出问题,就是不断质疑并把怀疑表述出来。认为提出问题有较高价值,是一种价值评价,就是能把这种价值评价纳入自己的判断标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不断提出问题。进行小专题研究或科学探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就一定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这句话指明的不仅是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了《科学》或专题研究的宗旨:以问题为纽带进行科学教育,从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始,到产生新的问题终。

教学中的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己提的,但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选择问题。如中心问题,一石激起千重浪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学生探究热情高的问题。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自然有较强的探究欲望,问题明确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受到较好效果。在研究各种各样的纸时,学生在充分观察研究后,上课时提出来——“纸箱纸内为什么有洞?”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互不相让。时机已经成熟,这节课就研究这个问题。假设、猜测、制定计划、动手实验、思考、排除,最后确定了以下几种意见:1、有洞结实; 2、节省材料; 3、像海绵、弹簧那样保护物品。

问题也可由教师提出,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而且要有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可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心理学教育学告诉我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有效地调动其学习的内部动力,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持续性、深入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中,教学始终对孩子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的去探索问题、发

现规律。《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师神奇的表演直接向学生提出了问题,学生兴趣浓厚,有了征服他的欲望,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一个个问题接连失败,在争论中明确了马铃薯的沉浮与液体的轻重有关。

问题明确后,对探究结果的假设和预测是一重要环节

教师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再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着自己的理解。学生常常对同一个问题表现出不同的理解。有些问题即使他们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也可以以相关的经验为基础,依*他们原来的经验,形成他们对问题的解释。这不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推出的假设。因而,我们应透视学生的理解,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做出相应的教学引导,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同时,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展开充分地对话和沟通,让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互相接纳、赞赏、分享和互相帮助.

探究教学强调学生动手做,但更强调动脑筋

探究教学强调学生动手做,但更强调动脑筋。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这包括强调学生在观察中的思考,对探究结果的猜测、假设,为后继探究制订计划,考虑变量的选择和控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等处理,在于同伴的对话和交流中相互质疑和评价,反思自己的预设,考虑其它可能的解释,最终得出结论和报告,等等。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递给学生。探究教学为着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如果学生不去主动的构建知识,就不会有自己的意义,因为这种构建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学生只有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过程,才能够学的更好。实际上,独立思考应该贯穿整个探究过程的始终。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就不能提出科学问题,不能建立自我目标,就不能进入自主学习的程序;如果不进行独立思考,就根本不可能产生探寻原因的意愿,可以用别人讲的或书上说的原因来解释问题,自己不努力,就不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真正的猜测和假设,一句话,不会进行探究活动,或者不是主动地进行;如果不进行独立思考,就不会自己制定探究的计划,不可能形成自我策略并为实现它而努力。

激励是探究教学的必要手段

激励不仅在学生成功之后,而且在学生失败之时。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通过成功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欣赏,进而确信自我价值,激发自我效力。《科学课程标准》注重让美个学生获得必要的和足够的成功,品味科学家发现的喜悦,让学生用情感、智慧和理性去体味成功的滋味与价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了新的发现,教师即使鼓励,成就感和自豪感回激励学生继续进行新的研究。一个个的成功会使学生精神振奋,以一种登山者的姿态

投身科学探究活动,也使学生越来越乐观自信,朝气蓬勃,进而形成性情之美,升华为一种人文精神。

“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经常激发他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和足够的成功,对其成功予以鼓励,而且也要让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和足够的失败,让学生用情感、用智慧和理性去体味评品失败的滋味与价值。失败是成功之母,在科学的大道上是没有平坦道路的,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会到达光辉的顶点。失败会是一个人人生生活中宝贵的财富,教师的话语花化作了无穷的信心。学生的雄心、毅力、勇于表现、自信、自重、胸襟开阔、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向等人格特征,经过长期的培养积累,就会成为思维结构中稳定的心理素质。

二、实践层面:

开展了问卷调查

2009年2月份时,我针对毕业班学生实习的学校的有关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数据,制订出下一步的实验研究方案,确定了研究对象。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研究课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分别在运河中学、运西中学、明德实验中学、碾庄中学等各选择了初一、初二两个年级的8个班进行研究实践。

反思与提高: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如:1、师生地位问题;2、学习资源问题;3、学校教学硬件缺乏问题;4、信息技术课程不受师生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将继续深入思考。

市级个人课题阶段性总结2: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研究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经验总结

任静与其它必修课相比,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最理想的教学境界就是让学生既有知识又有技能。在教学的方法上,我还在一直摸索和总结,但我最有感触的这一学科的教学要善于发掘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不同学校计算机资源的配置是不一样的,我校中学部目前配备有一间计算机教室,共配有53台学生机,但由于硬件方面原因,可以使用的有40台,对于七年级基本上可以人手一台,但初二和初三还是不能满足。学生机与教师机、服务器通过局域网相连,今年我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机,可以锁定他们的屏幕,进行教学演示,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基于这样的软硬件配备,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在机房中进行,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模式,觉得效果不错。

1、边讲边练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计算机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学习效率很难得以保证,并且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知识茫然无措,上过一、两节这样满头雾水的课之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0-15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达到熟练掌握。

2、精讲多练

讲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作出适当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同学们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例如在讲到“控点”时,我就把所以要涉及到这一操作的操作都提出来,这样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又把握住了重点,让学生重视起来。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思考。

3、结合课本配套光盘和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每一章或每一节知识讲完之后,还可以使用课本配套光盘来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但我发现课本所配光盘的内容过于单调,而

且解说词上面没有深度,基本上是读课本,没有发挥,所以我自己就制作了不少课件,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4、演示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手段

以前的教学方式上一节多媒体课、一节上机课,学生从听课到上机操作要等很长时间,特别是初二和初三的同学,等待时间长达一周,理论与实践脱节太多,这样下来学习的知识遗忘的非常快。今天我从网上下载了电子多媒体教室软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功能,把学生用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认识、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是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事实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非常高,每节课操作作业优秀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5、分层次教学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部分同学参加过这样或那样的培训班,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从来没碰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常常会失去了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中学计算机教学主要是让同学们认知计算机,培养同学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始学习新一类内容时,先测试一下,基础薄弱的按教材学习,从易到难,逐步认识、使用计算机。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同学,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我会加深他们的学习深度。另外,还对学生进行课外兴趣的培养,对有基础和潜力的学生可进行课本外知识的引导,比如:辅导他们学习电子报刊、电子绘画等进行一些比赛,他们也因此而获得了一些奖项。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调查问卷

同学,你好!本问卷旨在了解你对运用网络进行学习的看法及一些相关的操作技能,以帮助老师做好教学准备工作。下列每个问题选择一个最适合你自己的答案,本问卷不记名,

希望能如实回答。谢谢!

1、如果条件允许,你愿意用电脑或网络进行教学活动吗?()

A 愿意

B 不愿意

C 无所谓

2、你最常用那种方式获得有用的信息?()

A 广播、电视

B 报纸

C 图书

D 网络

3、您上机的目的是?( )

A专业学习B游戏娱乐C课件制作D电脑备课E其他

4、你能从获取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信息,串成信息链。()

A 能

B 不太熟练

C 不能D从未尝试过

5、你能熟练地使用浏览器软件上网,检索、浏览、保存、下载信息?()

A 极不熟练

B 不太熟练

C 熟练

D 非常熟练

6、您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主要途径是?其次是?()再次是?( )

A参加校内或校外培训学习B向他人请教学习C看书自学

D上网寻找教程学习E其他途径

6、您知道多少有关互联网信息安全的一些常识?()

A知道较多B知道一点C一无所知

7、对网上的信息资料您能够( )

A、在与他人商讨下能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B、能独自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C、在他人的帮助下能筛选整理信息,加工并生成新信息

D、能独立筛选整理信息,并加工生成新信息

8、您能够对下列哪种形式的素材进行截取和编辑加工?( )

A文本B声音C图形D图像E都不能

9、您是否会用Microsoft PowerPoint制作课件?()

A不会制作B能制作简单课件

C能制作技术含量稍高的课件(比如能使用超链接或动画功能)

10、.除Microsoft PowerPoint外,您平时制作课件还能用到以下哪些软件?( )

A Authorware

B Flash C集合画板 D VB/VC等E其他

11、你有自己的电子信箱吗?会发送和接收、保存邮件及附件等。()

A 有,会使用

B 有,不太会用

C 没有,不太会用

D 没听说过

12、你能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适当的探究任务或课题。()

A 极不熟练

B 不太熟练

C 熟练

D 非常熟练

13、您使用过自己制作的教学课件吗?()

A.制作并使用过

B.尝试制作过但没使用过

C.从来没有

14、您能从获取的信息中提取自己的观点吗?()

A.完全能够

B.比较能够

C.一般熟悉

D.不能够

15、你能判断所获取信息的权威性.可靠性.时效性吗?

A.完全能够

B.比较能够

C.一般能够

D.不能够

16、当您获取的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相矛盾时,您能较好地消除这种矛盾吗?()

A.完全能够

B.比较能够

C.一般能够

D.不能够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案例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掌握“关键字”和“分类”两种方法搜索网上文字和图片信息掌握下载文字和图片信息的方法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用“关键字”和“分类”法搜索信息难点是下载文字和图片信息 实施班级:初一(3)班全体学生 5.时间:2003年5月25日(星期三)下午第二节课 6.地点:学校机房 7.执教者:卢志红 二、背景 从教学思想方面来说,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使信息技术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教学不再是单纯的学科教学,而应该也需要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的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式学习,小组指导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经过广泛检验证明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如何将这些方法有效而不是流于形式地应用于具体课堂教学,这一点我一直在思考。从学生一头来说,自从学习了浏览网页等内容之后,他们上课和上网的积极性很高,偶有教学内容和上网无关时,必定要向老师询问得一清二楚;但这种积极性后面也隐藏着不好的苗头,学生们对网上游戏、网上聊天也很好奇,常常是老师一不留神,他们就大胆越池,如何因势利导将他们的好奇性和积极性引导到学习上来,这一点我同样在思考。 促使我有这种新教法尝试的想法最直接的原因是学校课改开课任务。我做了以下尝试:课前由学生根据兴趣确立搜索信息的主题(将他们上网热情引导到学习上来);并根据主题自己组成学习小组(便于小组指导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和小组之间的竞争学习);课堂学习也主要利用教师自己做的WEBQUEST课件由学生自学(自主探究学习);评价的方式采取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充当教学组织者、学习辅助者的角色。 三、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对学生:“同学们,你们对网络上的哪些信息最感兴趣?下一堂课我们学习网上获取信息,课前同学们可以根据兴趣确立要获取信息的主题,并根据主题自己组成小组,下一堂课你们的座位可以根据小组来坐,我们要来个比赛,看看哪一个小组找的资料最多,最好。”“好——”学生哗然。(学生已有自己定组的经验,所以这一点无须教师过多干预。)教师:做WEBQUEST课件,并将其放在教师机上,将属性设为共享。 2.教师组织教学,学生明确任务教师询问学生的搜索信息的主题,并将它们公布于黑板:追星一族、恐龙、非典、FLASH动画、奇闻异事、新闻并简单检查学生的坐位情况教师告学生:“各个小组都非常想从网上获取以上信息,那如何获取呢?这节课请同学们自学,如何自学,这里有一个课件,它会教你,但你必须认真阅读才行。”教师演示课件的位置:“网上邻居——TEACHER——教你上网获取信息”教师演示打开课件的方法:双击INDEX图标。教师介绍课件的使用方法:“这是一个用网页来做的课件,目的是教你上网获取信息,使用方法和同学们在网上浏览网站的方法是一样的,课件的内容包括‘首页’、‘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结论’,‘任务’是我们的学习目标,‘过程’教你如何操作,‘结论’教你如何递交作业,等等”。 3.学生学习课件,开始搜索信息,教师有针对的选择教学学生开始前顾后盼,想尽快地知道获取信息的方法,但很快安静下来,认真阅读各个网页。教师估计学生看得差不多了,

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案课程全集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第1课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课题]: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什么是信息。 (2)了解哪些是信息处理的工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哪些是信息、信息处理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观察老师,说说老师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回答(老师的发型、衣服的颜色,脸型、姿势等等特征)。同学们看着老师就能获得这么多的关于老师的信息,其实老师就是由许多许多的信息组成的。可见,信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在你我的身上,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那么,信息究竟是个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第1课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 二、新授 1.身边的信息 每天我们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可以获得大量对我们有用的消息。我们把这些对我们有用的消息我们就把它叫做信息。(板书:信息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如经济信息、科技信息、交通信息、市场信息、招生信息、股市信息,等等。最直接的我们用眼睛看我们桌子上的书,可以看到书本的颜色的信息,厚度的信息。用手摸摸可以获得书本质地的信息,用鼻子闻闻可以获得书本味道的信息,如果有显微镜还可以看到书本纸张中的微观世界。(请学生列举信息的例子)。 一个人的表情,可以传递内心的喜怒哀乐;电话可以传递我们的声音,表达各种感情;交通灯的灯光传递着是否通行的信息;信件、报纸、广播、电视随时随地都传递着各种信息。(列举信息传递的例子) 师:我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每天都在获取和传递信息。 2.信息与人类 信息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信息。信息已经是一种对人类有用的资源,人类充分获取和利用信息改变生活。举例:人们依据对食物营养成分的信息和人体对人体需要营养信息的分析确定饮食结构;根据对气象云图的分析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根据对学校同学爱好信息的收集整理确定学校应该开设什么样的兴趣小组;根据对班上同学的期中考试试卷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确定因该在什么类型题目上应该重点复习……(学生举例) 可见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学会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今天这样的生活。 3.信息处理 人类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信息,最直接的就是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舌头尝;另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各种工具获取更多的信息例如用望远镜我们可以看得更远,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微观世界……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范文-教学设计公开课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范文一(1)。 题目: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为主的基础课程,在初中阶段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广大教师必须做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从新的角度出发,研究出适合当代学生的一套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1引言。 当前,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也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这种背景下,信息技术走进了学校,成为了一门必修课。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还能学会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更有利于拓宽视野,提升信息素养。因此,要重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然而,长期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低效化的情况严重,阻碍了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鉴于此,有必要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改革,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

2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着主体地位,完全控制着课堂,根本没有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是要转变角色,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直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扮演着知识传授和灌输的角色,这种单一的角色不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角色,变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启发和引导者,与学生共同学习,一起进步。二是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互动过程,尤其是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师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过程,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平等的身份、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以学生为主体,确保学生的自主空间和时间充足。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为学生留出充足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的空间与时间。四是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尊重是师生之间平等交往的必要条件之一。

初中信息技术工作总结

初中信息技术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现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主要培养学 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着眼于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注重培养学 生信息采集、加工、发布等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促进和提高学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和信 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用于学习和生活,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高中的信息技术会考,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及教学要求。本学期教学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储办公软件的操作。 一、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素养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注重自己思想道德 水平的提高。平时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在工作之余,学习与农远工作和信息技术教学及计 算机维护的相关知识,努力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为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矗 二、扎实细致地做好教学工作 备课对于每门课程的教学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也不例外。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首先对所要教授的知识进行全面的研究、归纳、总结,并根据教授对 象的不同特点找到教授的最佳方法与方式。在此基础上将所备内容在计算机上进行逐一推敲、验证、演练,以使一些空洞的知识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还将每个知识点构造成一个 操作性实例,通过对实例的演练让学生对知识点产生准确、完整的认识,由此得出相关的 结论。从而做到对人、书、机三者进行有机结合的备课,备课不只是在教案本上备课,而 是把工作重点放在电子备课上。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即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下进一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计算机课程操作性强、更新速度快、创造性强的特点都要求我们必须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只 有通过自主地学习,才能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 的操作水平,跟上知识的发展更新并进一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如果单纯地依靠老师的教授,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将总是有限的。 在教学中,学生所使用的教材为冀版的教材,教材能够贴近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 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教材的特点,因人而异地设计适合于学生 参加的各种兴趣活动,并在活动中加强的教育的示范与引导,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指导, 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在教学中,注意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使一部分学习知 识比较快、技能掌握比较好的学生能够利用空余时间进行一些自主学习,达到提高的目的。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课时尽可能地把一些操作步 骤演示给学生看。这样比单纯地告诉学生步骤,再让他们去练效果更好。因为在老师演示时,同学们不仅看到了整个过程,还看到了结果,这比纸上谈兵要有效的多。在这方面, 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软件,上课时,老师在教师机上演示,学生通过网络在自己的屏 幕上观看,对老师的操作过程和结果看得一清二楚,大大提高了讲课效率。同时注重了学

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的探究

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的探究 如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化已经为世界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信息技术一旦与某领域融合,便对该领域的发展速度产生历史的变革。各行各业对计算机这一重要信息工具越来越依赖。“少年智则国智”,现在的年轻一代若干年后将成为建设现代化科技强国的骨干力量。因此,如何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到信息技术知识、培养信息素养,提高信息分析处理能力,能够在步入社会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将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直接面对的问题,也是信息技术教师在教书育人领域上进行探究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教学的不断深入,其课堂教学从不规范到基本规范,教学方法从无到有,教学模式从借用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逐渐过渡到具有信息技术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几年,以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为依据,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根据平时教学的总结,归纳出以下六种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供大家交流。 1、传统讲解法传统讲解法就是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它作为一种最常用、最古老的教学方法,同样适合新兴的信息技术学科,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运用于信息技术常识性的知识教学,它不用借助其它教学设备就能完成教学过程,如教学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病毒预防以及计算机的用途、网络道德等。这种教学方法也同样适用于计算机操作性知识的原理讲解和操作步骤的讲解,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汉字输入法分析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语言

要注意“生动”、“形象”,防止照本宣科,对教材的内容必须深加工,这样教师才能教的轻松,学生听得愉快,记得牢固。 2、广播演示法广播演示法就是教师利用网络演示软件操作如远志、苏亚星等软件,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过程,如画图、WORD、POWERPOINT等应用软件的启动、退出、操作界面的介绍、各种编辑操作等,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一种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直接了解各种应用软件的功能用操作方法,这种方法不但可以用在讲解新课,也可用于总结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作品评价。只要教师组织一些新颖的导入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让学生同步进入教学过程,防止个别学生在做其它操作,达到全班学生的学习能与教师的授课内容同步。 3、分层合作学习法“分层”实质上是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实现个别化教学的一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对学习材料、学习方法、达到目标的程度和达到目标的期限有灵活选择的机会和余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以及教学方法的确定都可以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的高低应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在学习效率不同,学习内容的容量也应有多少不同。针对学生认知能力,在自学、讨论、练习上也有不同的要求。教学目标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之一。目标分层就是将传统教学中统得过死的划一的教学目标,改为可由学生选择的弹性目标。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允许由学生来进行选择,就决定学生“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兴趣学”。教师的任务从主要是讲解和讲授,转化到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予个别辅导。学习方式也从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转化到主要是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分小组学习是“分层”教学比较可行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

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初中学生熟练掌握、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显得尤其重要。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传授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培养他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课程,它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时代主题相一致。那么,初中信息技术课怎样上才能为祖国培养出既会学习又懂创新的信息技术预备人才呢? 一、上好信息技术第一课 俗语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了计算机的文化、初步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授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能力的培养。成功的精彩的第一堂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此我设计了演示课件,向同学们展示计算机的用途等,同时展示老师们制作的网页、多媒体课件和学生的作品,以此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离他们并不远,信息技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学好信息技术对他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节课,如果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便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因此我在上信息技术课时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到第四章第五节《动手做网页》时,我没有按部就班地讲解FrontPage的启动、工作界面、使用方法等,而是一开始让学生登录到张家港教育网站,打开《合兴初中》网页,同学们熟悉的照片、老师、同学等都赫然呈现在眼前,让学生感到既熟悉又亲切,更多的是惊讶:“生活中离自己这么近的眼前情景、老师、同学们的图片究竟是怎么被做到网页里的呢?我能够学会吗?”然后介绍网页制作方法,同学们很乐意接受,效果很好。 三、采取分层教学 比如我们农村初中的学生一部分来自中心小学,另一部分来自村小。由于条件有限,有的村小没有机房,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从未接触过电脑,造成学生个体差异悬殊。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这样势必加大两极分化,难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研究学生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潜能的差异,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优等生,他们电脑基本功扎实,有一定的实践能力;B层为中等生,电脑基础一般;C层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或没有。然后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针对个体差异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四、以“任务驱动”为教学原则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 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 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 具的应用技能 体验信息活动形成 信息意识 勇于质疑的问题意 识敢于尝试的创新 精神 ↓↓↓↓↓ 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

(完整版)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 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 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 具的应用技能 体验信息活动形成 信息意识 勇于质疑的问题意 识敢于尝试的创新 精神 ↓↓↓↓↓ 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心得体会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心得体会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教学总目标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直观感知法。虽然在一些小学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对学生来说,还是一门新兴的、新颖的课程,因而对计算机更是充满着一种神秘感,很想知道计算机是怎么工作的,主机箱内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对此,我常通过现场实物展示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认识一下什么

是硬盘、主板、内存、显卡等,然后再简单地解释其作用。通过直觉的感官认识,学生就会对心中的疑团有所解开,并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个对计算机基本结构的模型,这样学生就能对教材中基础知识部分很轻松地掌握了。(二)对比、类比讲解法。比如在讲windows基础知识时,经常用到对比教学方法。如讲授资源管理器,可通过观察“我的电脑”窗口来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窗口界面的不同,来加强学习的效果。再比如讲“复制”、“移动”文件或文件夹时,运用对比教学法,教学效果不错。 另外,在信息技术知识方面有许多“相似”的知识点,在备课过程中,我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善于归纳知识要点。具体说来要注意做到将“相似”的知识点合起来讲,操作方法“相同”的挑一个来讲。例如,在讲解word中“图文混排”一节时,我将图片、艺术字和文本框的插入方法和格式的设置合在一起来讲,只给同学们讲解并演示了图片的插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东光县南霞口镇段庄小学田伟 人类已跨入21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的获取、转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随着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在中小学进一步开展计算机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项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为此,如何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小学信息技术课基本以应用为主,包括基本技能操作(掌握键盘鼠标操作,了解操作系统windows的基本用法,上网搜索资料等)和一些日常应用很广的应用软件(windows中自带的画图软件,金山画王软件,office系列中的word、PowerPoint和FrontPage软件等)操作。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这门工具课的学习,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拓展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新、想得巧,从而将学生引入创新学习的境界。为此,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几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八个方面: 1、初识计算机,让学生重视操作规程 在学生初识计算机时,让学生们意识到认识计算机是一种文化,动态地看待信息技术知识及其重要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良好开端。 计算机是一种精密的设备,需要学生们的规范使用和护理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如何让学生们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并对其进行护理呢?这就需将有关计算机的简单组成及原理,基本性能及操作规程,和其它注意事项向学生认真介绍,并要求作为信息课的基本技能来掌握。以前,我所在学校也曾发生过此类事情。 A、学生乱敲打键盘,造成按键失灵。

初中信息技术课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课教案 上课时间: 课题第十三课图文混排科目信息技术课时 1 年级初一年级教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在文档中插入图片 2、对图片进行格式设置 过程与方法:1、通过插入不同类型的图片,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和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2、通过设计手抄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自我效能感 3、培养学生团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1、在WORD中插入艺术字、文本框、图片的方法。 2、艺术字、文本框、图片格式的设置方法。 难点:能综合运用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知识准备:word软件使用的基本知识软件准备:多媒体教室、word软件 教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课:课前播放一首歌曲《老 师》。 师:老师刚才播放的是《老师》 这首歌,大家知道老师为 什么比方这首歌吗? 师:回答的非常好,那今天我 们就要用我们的双手为我 们的班主任老师(韩伟)制 作一个电子的手抄报,来表 达我们对韩妈妈的感激之 情也为我们的班主任节增 光添彩。大家说好不好? 生:因为我校最近要举 行班主任节。 生:好!

教学过程师:看来大家对韩主任的感情 很深厚啊!老师先给他家展 示一下老师制作的电子手 抄报,大家来仔细观察我制 作的手抄报里都添加了什 么素材? 师:大家非常聪明,下面老 师就给大家演示一下如何添 加这些素材。 新授: 一、图片 1、图片的插入:“选择插入 点”--插入图片-剪贴画--出 现“对话框”--选取所需图 片插入--确定 2、图片的编辑 (1)图片的缩放 (2)图片的移动 (3)图片的裁剪 (4)图像处理 (5)设置环绕 (6)删除图片 二、艺术字 1、艺术字的插入:“选择插入 点”-- 插入图片艺术字--出 现“对话框”选取所需艺术 字式样--输入内容--确定 2、艺术字的编辑 (1)艺术字的缩放和移动 (2)艺术字工具栏的应用: (3)艺术字的颜色和线条 三、文本框 1、文本框的插入:“选择插入 点”--插入文本框 --出现“横向”、“纵向”-- 选取所需样式--插入--确定 生:图片,艺术字,背 景。 听述 思考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情境性问题悬念法 现代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让每个学生经历将来会成为他们的真正问题的情境。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情境性问题悬念法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的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一个或几个相关的现实问题的情境,其中蕴含了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以此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新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下进行学习,比如,在教文字处理系统Word 2000时,可先给学生每人一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样稿,然后让他们想办法如何实现样稿中的模式。如果想改动样稿中的某模式,又如何操作。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述样稿的实现方法与步骤。 二、形象比拟法 限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知识水平,信息技术课程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教师应有能力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将难懂的理论用现实中易理解的事物形象化。这需要教师多钻研教材教法,在教学中巧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使学生容易接受。 比如在讲Windows 98文件管理中的文件名、扩展名、文件目录结构等概念时,学生很难理解,教师若照本宣读,学生就难以接受,而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用外国人的取名比拟文件名与扩展名,一棵树的结构比拟文件目录结构等,学生会感到所学内容与生活是接近的,理解起来相对容易。 这种用现实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物,对问题进行说明,以达到加深印象,帮助理解的方法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但在教学中要注意两点:一是比拟的两种事物在某一方面要相似,其他方面则未必相似,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二是所打比方一定要贴切,否则容易产生误导。 三、直观演示法 在教学中,直观演示可使学生对所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有感性认识,他们就能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概念、原理、规律等基础知识。通过演示,还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有条件的学校,硬件上应能保证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等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程的硬件保证。在多媒体教室,教师可以很方便地采用演示法,使学生能看到教学内容,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知识。 为了提高演示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由于学生不习惯长时间看计算机屏幕或投影屏幕,容易引起注意力不集中;二是演示法要配合讲授法一起使用;三是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演示对象的主要特征、主要方面或事物的发展过程,要重视演示的适时性;四是应选择那些用演示比用语言表达更容易使学生领会的内容,同一内容多次演示是不必要的,演示要注意引导学生抽象思维,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操作实践法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操作实践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等器材,对某一问题反复实践,或某一动作反复地进行,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或习惯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独立动手操作的能力。操作实践法的运用通常有两种形式: 1.课堂练习。比如写命令的练习,建立自动自理文件的练习,编写程序的练习。 2.上机实践。操作实践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更多的是在机房操作练

初中信息技术WORD教学大全word版本

认识 Word 一、导入课题 教师展示用Word编辑的板报、日记、作文等样例,由此导入课题。 二、新课 1.字处理软件的功能 你认为Word有哪些功能?Word具有对文章进行编辑、修饰、排版、打印等功能。 2.启动Word 教师演示启动Word的两种方法: (1)“开始”按钮;(2)快捷方式图标。 3.认识Word窗口 教师提出要求:自学Word窗口的组成,完成书中第95页练习1(写出Word窗口中各部分的名称)。 4.新建Word文档 自学新建文档的两种方法。自学后要求学生小结新建文档的方法。 (1)使用菜单。(2)使用工具栏按钮。 5.输入文字 一段文字输入完毕后,按一下回车键,表示一个自然段的结束。 6.保存文档 教师布置任务:以“日记”为文件名将文件保存在系统默认的文件夹“我的文档”中。 新建一个文档,重新输入一篇文章,然后仍以“日记”为文件名将文件保存在系统默认的文件夹“我的文档”中,会出现什么情况? (3)Word文件的默认类型是什么? 7.退出Word 如果退出Word,当前编辑的文章没有保存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处理? 三、课堂练习 启动Word,要求将练习3以“笑脸病毒”为文件名保存文件。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小结,强调:①一段文字输入完毕后,按一下回车键,在该段后会产生一个回车符,表示一个自然段的结束;②Word文件的默认类型是“DOC”;③Word 中所有操作,通常都可以通过菜单中的选项实现,工具按钮可简化操作。 五、布置作业用Word写一篇日记。 【板书】 认识Word 一、Word字处理软件的功能

二、启动Word 三、认识Word窗口 四、新建Word文档 方法一:“文件”/“新建”/空白文档/“确定”。 方法二:使用“新建”工具按钮。 五、输入文字一段文字输入完毕后再按回车键,表示一个自然段结束。 六、保存文档 1.保存文档 方法一:“文件”/“保存”/输入文件名/“确定”。 方法二:使用“保存”工具按钮。 2.另存文档 七、退出Word 【教学后记】

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根据对平时教学的总结,归纳出信息技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法:讲授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同步教学法、探索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 一、讲授教学法 讲授教学法就是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它虽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却同样适合新兴的信息技术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运用于信息技术常识性的知识教学。如教学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原理、计算机的组成等。这种教学方法也同样适用于计算机操作性知识的原理讲解和操作步骤的讲解,如讲文件的复制粘贴。 二、示范教学法 示范教学法就是教师操作,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如自然实验、科技制作、运动技巧等。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也是一种重要而且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应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操作姿势的示范,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操作键盘的指法、操作鼠标的指法;另一面方面是指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如:讲windows操作基础时,讲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1.进入到指定位置;2.文件—新建—文件夹;3.转换输入法;4.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重命名;5.输入文件夹的名字;6.确定。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进行一步一步地演示。 这种教学法能够很直观地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操作中学到操作方法,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三、同步教学法 同步教学法就是学生与老师同步进行操作,学生在同步操作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和操作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也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如自然实验、科技制作等。而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和新的含义。此教学法有两种应用模式。 第一种教学模式为,教师在教师机上操作(边操作边讲解),通过计算机投影仪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则跟着教师的操作和讲解一步一步地操作,直到完成整个操作过程。这种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很广。如讲文件的保存,这是讲windows基础操中的重点兼难点之一,教师在讲这个内容时,让学生同教师一起操作,边操作边向学生讲解保存位置、文件名、文件类型等在保存中最为关键的地方,如果带着学生反复操作,还可轻松地向学生讲清楚“保存”与“另存为”的区别与联系。这种教学模式必须要求计算机教室装有计算机投影仪,这对有条件的学校来说,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效果非常好。 另一种教学模式为教师面对全体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首先教师讲解或演示一遍,使学生有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同时进行同样的操作,一步一步直到完成整个操作过程。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更为广泛的学校,因为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教师不需要计算机投影仪,但这种方法教师比较累。教师在教学讲解时,除了讲解具体功能及作用外,由于学生没有直观的视觉参照,还要强调每一步操作鼠标所指向和点击的具体位置,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操作,教师要找好参照物或说清楚具体方位,也可让相邻同学互相帮助找。这样,其教学效果与第一种教学模式完全一样,还会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探索式教学法 探索式教学法就是针对某一特殊的教学内容,教师先进行简单提示或不作讲解,只是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其自己完成,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知识,完成学生任务。这种方法最好在学生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情况下使用。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教师应起好引导作用,多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条件,多帮助和开导后进生的思路,使探索过程顺利地进行下去。探索式教学方法多用于趣味性强、有一定的难度而难度又不是很大的教学内容。 五、任务式教学法 任务式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努力在本堂课里完成教师规定的任务。任务式教学法是一种信息技术学科性比较强的教学方法。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内容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任务定得太多太难,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定得太少或太容易,则造成时间浪费,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任务式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其任务的含义和完成方式不完全一样。任务在含义上有以下几种:一种是操作数量上的任务;一种是操作速度上的任务;一种是操作质量上的任务。完成任务的方式主要有:一种是全体同学都按同样的要求完成任务。这主要是指教师在讲信息技术的一些基础操作时,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内容,如:窗口的使用,创建文件夹,保存和打开文件等;另一种是根据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

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 小学激发兴趣保持 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 工具的应用技 能 体验信息活动 形成信息意识 勇于质疑的问 题意识敢于尝 试的创新精神 ↓↓↓↓↓ 初中巩固兴趣发现 特长拓展+提升初步 具备一技之长 自主选择综合 运用 创新能力培 养,改进方 案,动手创新 ↓↓↓↓↓ 高中专业学习和发 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 发展 信息→知识→ 智慧 某一技术门类 的设计、制 作、创造 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 三、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及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413184799.html,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及方法 作者:孙树保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34期 摘要:信息技术是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与其他教学科目不同,初中信息技术 与时代科技变化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对于学生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其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课堂教学获取信息搜索创新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1] 首先,在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教师要应引导学生具备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信息分析的能力也必须具备。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信息加工的能力也必须具备。对于初中生来说,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还必须具备信息利用的能力。中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搜索;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例如:互联网,它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环境。借助于互联网,他们可以获取在书上学不到的东西,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2] 其次,教师应注重注重对初中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下来。根据建构意义新的学习理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