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读《乐记》有感

读《乐记》有感

读《乐记》有感
读《乐记》有感

浅谈《乐记》的乐教思想

浅谈《乐记》的乐教思想 O范小烨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摘要l乐记》讨论了音乐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的乐教思想是本文论述的内容,包括乐教的作用及其起作用的原理.关麓词l乐记》乐教 ‘乐记>是中国美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文献,其丰富的美学思想莫定了中国古典音乐美学的基础。‘乐记)认为音乐的产生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人心,二是外物。在心、物二者之中,‘乐记>更重视心的作用:“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意为情感发于外,便成为音乐.音乐有怎样的作用呢?烁记)首先通过性、情、欲三个范畴来说明了心性的问题.‘乐记?乐本'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乐言’云:“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可见,‘乐记)对人性的看法和苟子相近,苟子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苟子?正名))、“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苟子?性恶>),即认为性乃人的基本属性.以此为基础,‘乐记)展开了它对心性的论述。性虽然是一种纯然之物.但它有一种向外“欲求”的本能,因此才有“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乐本')虽然欲和情不可分割,但它又不是情,而是性的一种向外感物的“欲求”本能,“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乐言').由此,导致了“心术”的形成.“情”是‘乐记》中的一个核心范畴,‘乐记》中的美学思想多围绕着“情”而展开。情在‘乐记'中有多种表述,如哀、乐、喜、怒、敬、爱等等.‘乐本>云:“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如好恶之情。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从而,‘乐记》对性的论述转到了对情的论述,情的产生有其必然性。虽然人本性“无哀乐喜怒之常”.但是又必然会产生“哀乐喜怒之常”.情受到物和欲两方面的推动.一方面,情受到欲的推动;另一方面.情受到物的推动而不断变化.所以.情必然会处于不断变动和难以控制之中,随着“物至知知”,就会导致“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j失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乐本>)所以.情的不断变动和难以控制又潜藏着一种。乱”的危险.为了避免这种状况.人就必须对情有所节制,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乐教来节制情.那么如何通过音乐来节制情?‘乐记'通过对乐与情的关系的论述,进一步说明了音乐是如何对情起作用的.首先,‘乐记)通过区分声、音、乐三个概念说明了什么是乐.。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本》)可以看出,声是一种生理现象,构成了音和乐的基础。音和乐虽然也属于声,但它们是属于一种特殊的声:音是按照一定规律组合起来特殊的声,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乐则是诗、歌、舞结合在一起的特殊的音,是一种社会的艺术形式.音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是受情驱使的,它的流动是随意的.由于受不同的情的驱使,音就会表现出溺音和德音两种类型.“德音之谓乐”(‘魏文侯’),。乐者,通伦理者也”(‘乐本>),乐作为一种社会艺术形式,在满足情的需要的同时,还要兼顾到社会的需要,避免。乱”的危险.可见,乐与音的差别既体现在外在形式上.又体现在内容上.从另一方面来看,乐又是“感于物而动”的情的产物,和一定的主体情态对应.即“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乐言’)的情态,因此。乐者,乐也.”(‘乐象》) 由此可见,声、音、乐和主体的情有着不同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展现出了乐与情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情必然诉诸于声、音、乐;另一方面。声、音、乐对情也具有一种必然性的作用.民有血气之性,气流动不居,有逆气顺气、“成象”的逆气顺气、生气之和等多种,它们必然发而为声、音、乐。逆气发为奸声.顺气发为正声;。成象”逆气发为溺音、淫乐:“成象”顺气、“生气之和”发为德音、和乐.而作为诗、歌、舞合一的乐就正是人情的表达方式之一,所以‘乐情>云:“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师乙)云:“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通过这种区分,‘乐记>强调出音乐的教化作用:。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张有同听之,则莫不和顺.”。礼、乐、邢、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是故先王之政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展示了音乐在端正社会风气,伦理教育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考文蕾: 【l】札记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2】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杜。1999. 【3】叶朗冲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一一’ 2009年第j期安徽文学 ●-,’’万方数据

《礼记》学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学记原文及译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 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 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 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 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 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 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 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 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 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 不刑,其此之由乎!

在线教育产品需求文档

上海第九城市教育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在线教育产品需求文档 李菲 2013-11-13

版本修订记录

目录 1引言 (4) 1.1文档介绍 (4) 1.2编写目的 (4) 1.3读者对象 (4) 2概述 (5) 2.1产品概述及目标 (5) 2.2产品需求描述 (5) 2.3产品RoadMap (5) 2.4产品风险 (6) 2.5名词解释 (6) 3功能需求 (7) 3.1网站结构图 (7) 3.2功能流程图 (8) 3.2.1邀请码/注册流程: (8) 3.2.2登录/找回密码流程: (9) 3.3规格说明书 (9) 3.4 SEO规则 (9) 3.5数据统计规则 (9) 4非功能需求 (9) 4.1法务需求 (9) 4.2财务需求 (10) 4.3客服需求 (10) 4.4培训需求 (10) 4.5帮助需求 (10) 4.5网站规则 (10) 4.5.1中科教育币规则 (10) 4.5.2评分规则 (11) 4.5.3考卷规则 (11) 4.5.4测试规则 (11) 4.5.5定价/购买规则 (11) 4.5.6视频录制规范 (12)

与以下人员或部门讨论PRD 序号状态个人/部门沟通内容 1 中科教育 1. 明确二、三期需求; 2. 评估财务需求(人力/物力); 3. 明确目标用户。 2 中科教育 1. 明确第一期需求; 2.评估二、三期人员需求; 3.协助产品确定RoadMap。 3 技术 1.明确技术可行性; 2.明确系统规模,数据量,所需资源; 3.评估安全需求。 4 美术 1. 明确网站风格。 5 运营部 1. 明确内容提供; 2. 明确后台维护; 3. 明确客服支持。 1引言 1.1文档介绍 文档分引言、概述、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四大部分。主要阐述中科教育面临的问题、规划,具体实施等方面的内容。 1.2编写目的 需求管控, 便于同事、部门间协同工作。 1.3读者对象 研发部同事 运营部同事

礼记名句选录完整版

礼记名句选录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礼记》名句选录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仪制度源远流长。秦始皇焚书坑儒,礼不得传。西汉大儒戴德、戴圣叔侄广泛搜集那些记录和阐述先秦礼仪制度的文章,分别着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其中《小戴礼记》经东汉郑玄注释后盛行不衰,成为通行本《礼记》,被列为儒家必读的五经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礼记》中有许多精辟名句,集录于此,与朋友们共赏。 二戴“世居魏郡斥丘”(《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为今成安县北乡义村人。 1、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译文】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意志不可自满,欢乐不可以走向极端。 2、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译文】遇见财物,不要随意占有;遇到危难,不要随意逃避。 3、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礼记·曲礼上》) 【译文】鹦鹉虽能说话,终归还是飞鸟;猩猩虽能说话,终归还是走兽。 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译文】礼所崇尚的是有往有来。得到恩惠而不予报答,不合乎礼的要求;得到报答而不予恩惠,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5、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 【译文】到一个地方时要问清当地的禁忌,到一个国家时要问清当地的习俗,到别人的家里要问清这家的避讳。 6、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礼记·檀弓上》) 【译文】曾子说:“君子爱人是使之有德行,小人爱人则是姑息迁就。” 7、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礼记·檀弓上》) 【译文】生前要做有益于人的事,死了以后也不要危害别人。(这是成子高说的话,接着他还说,我死后,找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葬了我。) 8、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译文】孔夫子说:“繁重的赋税和徭役比老虎还厉害啊!” 9、苟无礼义、忠信、诚悫(què)之心以莅之,虽固结之,民其不解乎( 《礼记·檀弓下》) 【译文】如果不用礼义、忠信及诚实之心对待百姓,即使百姓勉强结合,难道他们就不会离散了吗? 10、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 【译文】孔子说:“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都是公正无私的,选拔贤能的人主持政事,讲究信用,推行和睦。” 1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文】玉不雕琢,不会成为好的器物;人不学习,不会懂得道理。 12、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译文】虽有美食,不去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有极高明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从先秦古籍通例谈《乐记》的作者(一)

从先秦古籍通例谈《乐记》的作者(一) 《乐记》作者究竟是谁,此乃千年悬案,向来没有定论。《汉书·艺文志》载:“周衰俱坏,乐尤微眇,以音律为节,又为郑卫所乱。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在乐宫,颇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六国之君,魏文侯最为好古,孝文时得其乐人窦公,献其书,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乐》章也。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献八佾之舞,与制氏不相远。”《汉书》这段记载说明刘德与毛生等是《乐记》的作者。沈约《宋书·乐志》本此立说:“武帝时,河间献王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着《乐记》,献八佾之舞,与制氏不相殊。”《隋书·音乐志》载沉约的奏答、《旧唐书·音乐志》也有类似看法。问题是,既然刘德、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那么《乐记》显然不是纯粹的独创,而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的广采博取,是一种学术上的集大成。至于“诸子言乐事者”究竟是谁,班固没有言明。 值得注意的是,《隋书》不仅有“河间献王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的记载,而且还有“《乐记》取《公孙尼子》”的说明,这成为不少学者认为《乐记》的作者是公孙尼子的重要依据。以笔者愚见,《隋书》所载的沈约同一次的奏答中,沈约既肯定了《汉书·艺文志》的观点,从集大成的视域承认刘德、毛生等作《乐记》,又从发生学的视角认为“《乐记》取《公孙尼子》”,说明《乐记》吸收和采纳了《公孙尼子》的思想营养。当然,“《乐记》取《公孙尼

子》”,旨在说明《乐记》最直接的理论源头是《公孙尼子》,而并非说明二者等同。这里的“取”,是指“吸取”之意。《隋书》中不仅有“《乐记》取《公孙尼子》”的说法,而且还有“《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子思子》”之说。其中,《中庸》有这样一句话:“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有人认为这是后人所加(钱玄等注释《礼记》下卷,岳麓书社2001年版),笔者同意该书的这一注释。这一事实说明《中庸》虽然是取《子思子》,但绝非等同于《子思子》,因为《中庸》显然经过了后世的加工和润色。由此而论,“《乐记》取《公孙尼子》”亦理应如此阐释,即《乐记》是来源于《公孙尼子》,而又经过后世包括刘德、毛生等人的编撰而成。此外,作者虽然没有说明《乐记》是如何取《公孙尼子》的,但后人也没有证据证明《乐记》不是取《公孙尼子》的。 从《乐记》的理论渊源来看,我们今天虽然无法读到公孙尼子的原着,因而也不可能对“《乐记》取《公孙尼子》”的说法加以证实,但战国时期公孙尼子确有其人,这似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汉书·艺文志》载“《公孙尼子》二十八篇”,并注:“七十子之弟子。”王充《论衡·本性》:“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宓子贱、漆雕开均为孔子弟子,公孙尼子应与他们同时或稍后。按《隋书·经籍志》所载“《公孙尼子》一卷”,并注:“尼,似孔子弟子。”可见,战国时期确有公孙尼子其人。值得注意的是,唐代的徐坚《初学记·乐部上》在“事对”注释中解释【饰节成文】时,引用了公孙尼子

高校四大基本职能论述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发挥高校四大基 本职能 骆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任务,为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就高校而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就必须以高校的四大基本职能为根本着力点,积极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科学的发展。 高校要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体功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高校所要面对、思索与完成的基本命题。我国当代最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经在病榻上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培养大量的一线创新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不仅需要探索系统化的制度体系,并且必须将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培养创新型人才并使之实现价值、发挥才能的长效机制。纵览国内外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的经验可以发现,一个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需要以理想为动力,知识做基础,制度成保障。其中,“立德树人”则是确保这个培养体系良性循环的思想基础。胡锦涛同志曾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主战场,高校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德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本质所在和内涵之义,而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和基本要求。高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德育工作,做好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高度凝练了高校德育工作的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大学生的思想情况,寻求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以及新渠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增强德育工作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提高德育工作的亲和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培养信念坚定、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校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贡献。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建设小康社会,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科学研究是基石。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从

大学礼记原文及翻译

大学礼记原文及翻译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本文就来分享一篇大学礼记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大学礼记》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 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 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 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 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喧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考试培训系统功能需求

考试培训系统功能需求 一、学习门户 学习门户作为在线学习系统的统一登录入口,体现出最新的、实用的教育信息和培训课程,并提供课程学习、课程搜索、学习记录、个人日历等多种功能的快捷方式,使学员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可以简单容易的开展网络培训或学习。 二、公告通知 在线学习系统具备新闻公告和通知功能,可以为学员提供各种新闻、教学信息、培训通知、公告等,确保各学员了解最新的学习信息,以此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员的学习注意力,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可以简单容易的开展远程培训或学习。 除了发布培训通知或考核公告,还可通过邮件将通知提醒信息发送给参加培训或考试的人员。 三、学员功能 1.学习选课 学员可进行必修课程学习、岗位课程学习(根据员工的岗位系统自动推送、调配课程)、部门课程学习(员工所在部门系统自动推送、调配的课程)、选修课程(员工根据自己目前工作自主选修课程,根据能力差异测评自助匹配的课程)。(实现防止挂视频功能:可定期点击打卡,否则不保留课时自动跳出)开启学习安排单独的讨论小组或贴吧。 2.课程学习 根据所选的课程安排选择相应课程进行学习,可以看到课程相关情况及有关要求。课后可完成作业及课程测试。

3.参加考试 (1)模拟练习:作业练习,学习考试,模拟考试; (2)正式考试:技能考试、岗位考试、认证考试。(实现防作弊功能:可设置屏幕锁定功能,) 支持多批次考试安排;支持启用防作弊机制;支持设置考生的权限;支持断点续考功能;支持设置迟到禁止参加考试,禁止提前交卷;考勤管理(线下培训) 4.提醒机制 根据学习计划或考试要求的时间,系统自动提示学员开展相应学习或考核,同样,对于领导和培训管理员也可以自动进行相关审核等需要的提示功能。可通过邮件提醒 5.学习档案管理 可根据个人学习课程查看自己的学习进度情况,学习进度显示每个课程的具体进度情况,如课程名称、学习时间、学习状态等,以及课程测试的分数和详细的答题情况。 四、课程管理 1.课程目录 课程分类结构和相关基础信息,包含目录类别、课程主题等信息,目录类别可采用树状结构显示。 2.课程建设 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选择课程类别建立课程,课程的类别包括:在线课程、考试、线下培训、混合培训等多种形式。

礼记·乐由中出全文

礼记·乐由中出全文 【原文】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2),礼自外作故文(3)。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4),礼至则不在争。揖让而治天下者(5),礼乐之谓也。 暴民不作,诸侯宾服(6),兵革不试(7),五刑不用(8),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厂则礼行矣。 【注释] (1)本节选自《乐记.乐论》。(2)静:安静。这里指潜移默化的影响。(3)文:指礼仪制度。(4)至:通达。(5)揖让:礼让。(6)宾服:服从,归顺。(7)试:使用。(8)五刑: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 【】 乐由内心产生,礼体现于外表。乐由内心产生所以能够潜移默化;礼体现于外表,所以形成礼仪制度。最好的乐必定平易,最好的礼必定简朴。乐通达内心则民众没有怨恨,礼仪通行则民众没有冲突。以礼治理天下,就是指实行礼乐。 暴民不起来作乱,诸侯都来归顺,不必使用武力,不动用多种刑罚,百姓没有忧患,天子不动怒,这就表明乐普遍实行了。父子相互亲睦,长幼之间次序明确,四海之内的日恩都相互尊敬,这就表明

礼普遍实行了。 【读解】 乐被纳入了儒家的政治理想之中,成为治国安邦的根本之一,同礼相辅相成。这种政治理想是很独特的:以问代武,以礼乐代兵刑,以感化代专制。 之所以说这是一种理想,是从实际出发的。也就是说,以感化、说服、规劝来代替必要的强制措施,在现实当中是难以行的通的,历史上大概很少有过不依靠法律、军队来维持统治的政权。不以强制手段和强力来维护统治当然是好事,而美好的愿望总会受到无情的现实的挑战。 因此,过分夸大乐的作用,只可能造成负面影响,更多的时候,它经常成为统治者用来掩盖专制和暴力的伪装,成为蒙蔽人们的烟幕。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有非常现实、非常功利的一面,同时也有非常理想化、非常不切合实际的一面。这两个方面时常交织在一起,对历代统治集团和民众百姓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对次我们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从而决定我们应当来采取的态度。【】

论_乐记_的_和乐_美学思想

·42·一 《墨子·公孟》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以音乐、舞蹈配合诗歌诵读来实施礼乐教化是中国古代的一大传统。而“和乐”则是中国古代诗歌音乐艺术最重要的美学思想之一。本文似对《乐记》中的“和乐”进行研究,以加深对《乐记》整个美学思想的了解。 “和乐”首先在《国语·周语》中提出来。《周语》记伶州鸠“以乐喻政”答周景王问曰:“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金石以动之,丝以竹行之,诗以道之,歌以咏之,匏以宣之,瓦以赞之,革木以节之。”《周语》这里讲的“和乐”,有声音相应、曲调相谐之意。应该说,它已经把文学艺术的形式美感的基本元素概括出来,即诗歌音乐必须借助优美的旋律才能感染人。这个意义的“和乐”,在后来的《周礼·春官·典同》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周礼·春官·典同》云:“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度数,以十有二声为之齐量,凡和乐亦如之。”郑玄将此“和乐”解释为“和,为调其故器也。”也就是说,这里的“和乐”,当是对已演奏过的乐器进行调试,以便协调乐队有利新的演出。 《乐记》的“和乐”则是与“淫乐”相对应提出来的。《乐记·乐象》篇(以下引《乐记》只出篇名)云:“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孔颖达对此“和乐”的解释是:“正声感动于人,而顺气来应,既闻顺声,又感顺气,二者相合而成象,则和乐兴,若周室太平颂声作也。”“颂声洋洋”的周室太平之声,历来为中国古代统治者所推崇,代表着中国古典音乐审美价值的极致。孔颖达以之喻“和乐”, 则表明至迟在汉代,“和乐”已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最高典范。那末,怎样才能达到“和乐”这种最高典范呢?《乐记》对此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二 《乐记》中的“和乐”美学思想,首先表现在“和”以成“乐”上。我们先来看“和”的两种不同的含义。 甲骨文、金文中的“和”,都从口,禾声。但金文中的“和”有两种形状。一是作“ 和”,从口,禾声。从形状上看,既象形声字又象会意字。另一种作“龢”,容庚先生说,这个“龢”,在经典中通作“和”。甲骨文、金文没有讲字义,《说文》讲得很清楚。 《说文》中的“和”,一种是指“调和众声”之“和”,其本义为乐器。《尔雅·释乐》云:“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龢。”《说文》将这一意义的“和”收入,解释为“调也。从龠,禾声。”段玉裁《注》云:“此与‘口’部‘和’音同意别。”他的意思是说,这个意义的“和”是由“侖”和“品”字构成,其所指为“和众声,谓奏乐时也,万舞时只用龠以节舞,无它声。惟以和众声,故从‘品’。”《一切经音义》引《说文》作“音乐和调”。《尚书·虞书》上讲的“八音克谐(龤)”的“谐(龤)”,其本义也是从“和众声”而来。《说文》云:“龤,乐龢也。”段玉裁注云:“龤训龢,龢训调,调训龢,三字为转注。龤、龢作谐和者,皆古今字变。”而《说 论《乐记》的“和乐”美学思想 钟仕伦 内容提要 《乐记》的“和乐”相对于“淫乐”而提出,其基础在“和”。“和”既包括“调 和众声”之“和”,又包括“同声相应”之“和”。前者体现在诗歌音乐艺术的形式美感上, 后者体现在诗歌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上。《乐记》认为,诗歌音乐须和同于天地万物,而 人心与天地相通,诗歌音乐的“和”于天地之美,自然也就“和”于人心之美。而“和” 于人心之美的诗歌音乐,则“安以乐,其政和”。从“声和”、“音和”到“乐和”,再从“乐 和”、“心和”到“人和”,直至“政和”,《乐记》完成了自先秦诸子以来关于“和乐”的 美学理论的构成,并通过这种构成与“和以成乐”、“乐,乐其所自生”和“唯乐不可以 为伪”,以及“大乐与天地同和”等经典命题,把诗歌音乐的形式美感、本质特征与艺术 的审美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沾溉后世的“和乐”美学思想。

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和特点

6.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和特点(P69、P76)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知识,提高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过程,其实质是引导学生逐步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答:(1)基本功能 A.知识传授功能:知识传授功能是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和发展个性的基础,因而是教学过程最基本的功能。而技能的形成、智能和个性的发展,又能够反过来促进知识的增长。而知识的传授又是和技能的形成、智能和个性的发展互相交织在一起,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在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教材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间接经验。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清晰、想象生动,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B.技能形成功能:形成技能的过程和传授知识的过程是统一的,技能可以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技能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练习,才能逐渐达到熟练程度。熟练的标志就是可以高度自动化的特定活动,技能的形成是进一步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可靠保障,是积极有效的参加社会实践并作出创造性贡献的先决条件。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熟练技能后,才能更经济、高效率的学习新知识和运用已学到的知识。C.智能培养功能:智能培养是在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基础上,在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的统一过程中进行的,三者之间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互为依存的统一体。要培养学生的智能,不仅要强调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而且要考虑怎样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一般认为学生从探索中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在解决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探索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培养智能的最好途径。但是,由于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学生是未成年的少年儿童,知识和经验有限D.个性发展功能: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培养智能是发展个性的重要方面。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在一定的原有经验背景和胜利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知识、技能和智能结构,成为个性发展的基础。但是学生个性的发展还取决于另外几方面的因素,即思想、品德、价值、体系、情感、动机、态度、意志等的培养。身体素质的健美也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基本特点:①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最突出的特点是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目的的直接一致性;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有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问题。但思想政治课直接地发挥德育功能的,其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目的的直接一致性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最突出的特点;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品德起着奠基作用,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②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转变学生思想的反复性与曲折性相结合的过程;思想政治课具有反复性与曲折性的特点的原因:A.是由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决定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其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打下基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B.是由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特点决定的。③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是学校教育的深刻性和社会影响的管繁星相结合的过程;在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死刑政治学科教学产生的深刻影响和重要作用是十分明显和不言而喻的。除此之外,学生还会受到学校、教廷和社会的广泛影响,这些影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④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双重能力的过程;所谓双重能力,是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正确认识问题的能力;二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正确分析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这两种能力的培养,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只有正确分析学生自身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教育,改造主观世界,才能更好的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只有再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礼记祭统文言文原文及翻译_0

礼记祭统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祭统是礼记中的内容,以下是小编准备的礼记祭统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快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言: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也。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唯贤者能备,能备然后能祭。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参之以时。明荐之而已矣。不求其为。此孝子之心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既内自尽,又外求助,昏礼是也。故国君取夫人之辞曰:「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此求助之本也。夫祭也者,必夫妇亲之,所以备外内之官也;官备则具备。水草之菹,陆产之醢,小物备矣;

三牲之俎,八簋之实,美物备矣;昆虫之异,草木之实,阴阳之物备矣。凡天之所生,地之所长,可荐者,莫不咸在,示尽物也。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是故,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盛;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诸侯耕于东郊,亦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天子诸侯非莫耕也,王后夫人非莫蚕也,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及时将祭,君子乃齐。齐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者也。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齐。不齐则于物无防也,嗜欲无止也。及其将齐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故记曰:「齐者不乐」,言不敢散其志也。心不虑,必依于道;手足不动,必依于礼。是故君子之齐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齐七日以定之,致齐三日以齐之。定之之谓齐。齐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是故,先期旬有一日,宫宰宿夫人,夫人亦散齐七日,致齐三日。君致齐于外,夫人致齐于内,然后会于大庙。君纯冕立于阼,夫人副立于东房。君执圭瓒裸尸,大宗执璋瓒亚裸。及迎牲,君执,卿大夫从士执刍。宗妇执盎从夫人荐缢。君执鸾刀羞哜,夫人荐豆,此之谓夫妇亲之。 及入舞,君执干戚就舞位,君为东上,冕而k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是故天子之祭也,与天下乐之;诸侯之祭也,与竟内乐之。冕而k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此与竟内乐

培训需求分析的六种模型

一、Goldstein三层次模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I·L·Goldstein、E·P·Braverman、H·Goldstein三人经过长期的研究将培训需求评价方法系统化,构建了Goldstein三层次模型。 Goldstein三层次模型是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培训需求分析看成了一个系统,进行了层次上的分类,通过将组织、任务、人员的需求进行整合,使得培训需求更加全面化,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化。该模型将培训需求分析分成了三个部分: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 Goldstein三层次模型图如图2-2所示: 图2-2 Goldstein三层次模型图 1、组织分析 组织层次的分析将组织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同时考察那些可能对组织目标发生影响的因素。组织的需求分析由人力资源分析、效率指标分析和组织气氛分析三部分组成。 人力资源分析将组织目标表现为人力资源的需求、技术的需求以及为满足这些需求而制定的计划。培训将在实现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匹配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效率指标分析针对目前组织的效率状况。常用的效率指标包括工资成本、产出的数量和质量、、设备利用情况等。首先确定这些指标的标准,然后评估实际的组织效率状况,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培训需求。 组织气氛分析用于描述组织气氛是否适宜,员工各方面的工作感受如何。如果通过分析发现差距很大并且影响到大部分员工时,就有必要引进培训来解决。 2、工作分析 组织分析旨在从全局上把握整个组织与工作群体的培训需求,属于较为全局性的层面,而针对每项具体工作的具体培训需求,必须通过工作层次的分析才能加以识别。

进行工作分析时,首先应掌握以下三方面的信息:每项工作所包含的任务;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个人特质等;衡量该工作的可接受的绩效标准。 这些信息可以从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一些规范、标准中得到,也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分析、跟踪等手段从企业内部获得一手资料,从中识别和收集。 接着对工作岗位上的人员工作现状进行评价。评价手段包括资料调查、行为观察、表现记录分析、舆论调查、访谈、典型事件分析、技能考核等。 通过现状与标准的比较,识别差距、分析原因,就可以确认相应的培训需求。 3、人员分析 个人层次的分析针对每一位员工个体进行,最终落实到“谁需要培训”以及“需要哪些培训”上。个人分析的内容包括:员工实际工作绩效与该工作可接受绩效标准的差距及其原因(当前培训需求);员工对每项技术的熟练程度与该项技术所需熟练程度的差距及其原因(将来的培训需求)。 分析手段可采用观察、记录分析、资料调查、技能考核等。此外,员工的自我评价也是收集个人需求信息的重要来源。 Goldstein三层次模型在培训需求分析中的运用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模型虽然考虑了企业战略、组织资源对培训需求的影响,但是忽略了行业政策、国家政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2、模型对人员进行分析主要集中在员工绩效现状与理想水平的差距上,关注的是员工“必须学什么”以缩小差距,而没有重视“员工想学什么”。 3、模型很难找到具体可操作的分析方法,缺乏简单有效的识别工具。 二、培训需求差距分析模型 美国学者汤姆·W·戈特将“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称为缺口,并依此确定员工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培训内容,这就是培训需求差距分析模型。 培训需求差距分析模型有三个环节: 1、发现问题所在。理想绩效与实际绩效之间的差距就是问题,问题存在的地方,就是需要通过培训加以改善的地方。 2、进行预先分析。一般情况下,需要对问题进行预先分析和初步判断。

精粹国学之(礼记)礼记·乐记

精粹国学之(礼记)礼记·乐记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焦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怙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着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爱以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礼记·乐记

乐记 --------------------------------------------------------------------------------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焦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怙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着则贤不肖别矣.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