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总体规划(Ⅰ)所应掌握内容快速浏览

城市总体规划(Ⅰ)所应掌握内容快速浏览

城市总体规划(Ⅰ)所应掌握内容快速浏览
城市总体规划(Ⅰ)所应掌握内容快速浏览

城市总体规划(Ⅰ)所应掌握内容快速浏览

一、名词类

城市

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城市化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的含义

1、人口职业的转变:第一向第二三产业过渡,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人口不断增加

2、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大

土地和地域空间的变化:农用变成非农用地,居住形式从分散到集中,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变为人工环境为主得空间

城市职能:

基本职能(BF):指为城市本身以外地区提供服务并从城市以外地区获得劳动报酬活动所对应的职能。

非基本职能(NBF):指为城市本身提供服务并从城市本身获得劳动报酬活动所对应的职能。城市职能(UF)=BF+NBF=BF(1+NBF/BF)

令NBF/BF=a,则UF=BF(1+a)

令1+a=n(n>=1) 则UF=nBF 乘数效应

城市性质:

是指城市在区域生产力地域分工中所承担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是城市个性的体现,是由城市基本职能所决定的。

城市规划区

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用地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有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具有自然、社会、经济、法律等属性。城市规模

通常指城市的人口数量。有时以城市用地面积为辅助标志。在中国,人口超过一百万的为特大城市(常为省或自治区的重要城市/或首府),人口在五十万至一百万以下的为大城市;人口在二十万到五十万以下的为中等城市;人口在二十万以下的为小城市。在美国,为人口普查的需要,人口超过二千五百人者称为城市,在二千五百人以下者称为地方。

城市人口规模(户籍非农农业户口兼业农户)

城市用地规模(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的)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

指综合性的城市规划。是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订城市中各类建设的总体布局的全面环境安排的城市规划。总体规划还包括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订该市远、近期目标及其实施步骤和措施等工作。

雅典宪章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学会在雅典开会提出《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雅典宪章》提出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城市的种种矛盾是有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引起的。城市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城市规划是一个三度空间的科学,不仅是长、宽二方向,应考虑立体空间。并以国家法律形式保证规划的实现)

马丘比丘宪章

1978年12月,一批建筑师在秘鲁的利马集会提出。马丘比丘宪章指出雅典宪章为了追求分区清楚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主张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孤立的组成部分拼凑在一起,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环境。

城市的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

《马丘比丘宪章》:城市的个性与特征取决于城市的梯形结构和社会特征。因此不仅要保持和维护城市的历史遗迹和古迹,而且还要集成一般的文化传统。一切有价值的说明社会和民族特性的文物必须保护起。(p26)

北京宪章

1999.5

?四大内容:

?1、认识时代(冷静的反思)

?2、面临挑战(生态、经济、文化、科技、社会)

?3、从传统建筑学转向广义建筑学(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

?4、多元共存,殊途同归

田园城市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一些花坛和绿地,而霍华德所说的田园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p22)

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1898年霍华德的《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出版了,他认为应当建设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即他所谓的田园城市;而当城市的人口规模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在旁边另外建一座田园城市,城市人口都限制在三万人左右,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霍华德的理论活动和在时间方面取得的成就都极大的影响了城市建设的发展。他和提出带形城市的索里亚的设想了两种不同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式,后来的种种主张,几乎都是这两种设想的发展或者变种而已。

伯吉斯同心圆理论

同心圆理论是由伯吉斯(E.W.Burgess)于1925年对芝加哥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后总结出来的。他是基于社会生态学里的入侵和承继(Invasion-succession)概念来解释土地利用在空间上的排列形态。基本模式为城市各功能用地以中心区为核心,自内向外作环状扩展,共形成5个同心圆用地结构(图(a))。从城市中心向外缘依次顺序为:第一环带是中心商业区(CBD),包括大商店、办公楼、剧院、旅馆,是城市社交、文化活动的中心。第二环带为过渡地带(Zone of Transition),是围绕市中心商业区与住宅区之间的过渡地带。这里绝大部分是由老式住宅和出租房屋组成,轻工业、批发商业、货仓占据该环带内一半空间,其特征是房屋破旧,居民贫穷,处于贫民窟或近乎贫民窟的境况。第三环带是工人住宅区(zone 0f Workingmen’s Homes),这里租金低,便于乘车往返于市中心,接近工作地,工厂的工人大多在此居住。第四环带是高收人阶层住宅区(zone of Better Residences),散布有高级公寓和花园别墅,居住密度低,生活环境好。第五环带为通勤人士住宅区(Commuter’s Zone),约距中心商业区30~60分钟乘车距离范围内。

伯吉斯对同心圆土地利用模式进行的动态分析,仍然是从生态学“入侵和承继”的观点出发。他认为,当城市人口的增长导致城市区域扩展时,第一个内环地带必延伸并向外移动,入侵相邻外环地带,产生土地使用的演替。如中心商业区的进一步发展,入侵过渡地带,吞没贫民的住房,迫使住在这里的低收入居民不得不向外环地带转移,致使高收入居民把其旧的住房转给低收入居民,搬人新的高档住宅中。英国城市经济学家巴顿(K.J.Button)将此

现象称为“渗透”;伊文思(A.W.Evans)则称为“过滤”(Filter Down)。正是基于这种思想,美国在60年代和70年代里,以此作为城市更新政策的基本原则,把过渡地带的一部分扩展为商务用地,而陈旧的低收入住房改建为中产阶级住宅区,改善了各阶层的住房条件,而位于该区域的大部分工厂则跃过以前限制制造业扩展的居住区,搬迁到被伯吉斯称为通勤人士住宅区中,形成新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的弱点同冯·杜能理论一样,忽略了交通道路、自然障碍物(河、湖等)、土地利用的社会文化和区位偏好等方面的影响,与实际有一定的偏差。1932年巴布科克(Babcock)考虑到交通轴线的辐射作用,将同心圆模式修正为星状环形模式(图(b)),使这一理论更接近单中心小规模城市的真实情况。

霍伊特扇形发展理论

扇形理论是霍伊特(Homer Hoyt)于1939年创立的,来自于他对美国64个中小城市及纽约、芝加哥、底特律、华盛顿、费城等城市和住宅区的趋势分析。该理论的核心是各类城市用地趋向于沿主要交通线路和沿自然障碍物最少的方向由市中心向市郊呈扇形发展(图)。

他认为,由于特定运输线路线性可达性(Linear Accessibility)和定向惯性(Directional Inertia)的影响,各功能用地往往在其两侧形成。他还把市中心的可达性称为基本可达性,把沿辐射状运输主干线所增加的可达性称为附加可达性。轻工业和批发商业对运输线路的附加可达性最为敏感,多沿铁路、水路等主要交通干线扩展;低收入住宅区

环绕工商业用地分布,而中高收入住宅区则沿着城市交通主干道或河岸、湖滨、公园、高地向外发展,独立成区,不与低收入的贫民区混杂。

当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需要扩大,高收入的人就从原居住区搬迁到新的声望更高的地方,原来的高收入住宅区的房产变为低租金的住宅,供贫民居住,出现土地利用的演替。但大部分低收入阶层,由于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理智的内聚力,很难进人中产阶级和高级住宅区居住,只能在原有贫民区的基础上向外作条带扇形状延伸发展,因此,城市各类土地利用在空间上呈现出扇形结构。

哈里斯·乌尔曼多核心发展理论

多核心理论最先是由麦肯齐(R.D.Mckenzie)于1933年提出的,然后被哈里斯(C.D.Harris)和乌尔曼(E.L.Ullman)于1954年加以发展。该理论强调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并非只形成一个商业中心区,而会出现多个商业中心。其中一个主要商业区为城市的核心,其余为次核心(图)。这些中心不断地发挥成长中心的作用,直到城市的中间地带完全被扩充为止。而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新的极核中心又会产生。

哈氏和乌氏还指出,城市核心的数目多少及其功能,因城市规模大小而不同。中心商业区是最主要的核心,另外还有工业中心、批发中心、外围地区的零售中心、大学聚集中心以及近郊的社区中心等等。并进一步指出形成城市多中心的因素有四个:

1.某些活动需要彼此接近,而产生相互依赖性;

2.某些活动互补互利,自然集聚;

3.某些活动因必须利用铁路等货运设施,且产生对其他使用有害的极大交通量,因此就排斥其他使用而自己集结在一起;

4.高地价、高房租吸引较高级的使用,而排斥较低品质的使用。

多核心理论模式虽然复杂,但仍然基于地租地价理论。支付租金能力高的产业位于城市中心部位,其余是批发业和工业以及高密度的住宅区。多核心理论没有假设城区内土地是均质的,所以各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无一定顺序,功能区面积大小也不一样,空间布局具有较大的弹性,尤其是那些由几个小市镇扩展合并而成长起来的城市。

霍华德

1898年《明日:一条通向真正和平的改革之路》?

1902年《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 of Tomorrow)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一些花坛和绿地,而霍华德所说的田园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勒·柯布西耶

(p25)在1925年发表了《城市规划设计》一书,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了城市规划。?1840-1950 中国被动接受西方思想,

?转化为:?传统型:北京、西安、苏州?一宗主国嫁接型:大连、青海?多宗主国嫁接型:上海、广州、天津

赖特:

赖特在1935年发表的《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强调城市中的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p25)

佩里将居民区面积控制在以学校、商店等公用设施为中心、以步行可达距离为半径的范围之内,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城乡社会的亲合力。

广亩城市

赖特在1935年发表的《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强调城市中的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p25)

带形城市

1882年西班牙工程是索里亚·伊·马塔

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带形城市”的规划原则是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置;大部分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横向地来往于相应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交通干线一般为汽车道路或铁路,也可以辅以河道。城市继续发展,可以沿着交通干线(纵向)不断延伸出去。带形城市由于横向宽度有一定限度,因此居民同乡村自然界非常接近。纵向延绵地发展,也有利于市政设施的建设。带形城市也较易于防止由于城市规模扩大而过分集中,导致城市环境恶化。

较有系统的带形城市构想,最早是西班牙工程师A.索里亚·伊·马塔在1882年提出的。他认为有轨运输系统最为经济、便利和迅速,因此城市应沿着交通线绵延地建设。这样的带形城市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不仅使城市居民便于接触自然,也能把文明设施带到乡村。

优点:可以使人们充分接触自然,同时又把文明带入乡村

缺点:不符合经济学原理

风向玫瑰图

指某地区某时段内各种风向频率的图形表达形式,因其形像朵玫瑰,故名。

作用:

?a城市总体规划必备的基础资料

?b有助于判断该地区的主导风向

?c有助于构筑该城市主干路网走向

?d有助于城市功能布局的区位选择

?e有助于城市重大市政设施的选址植被条件

城市建设用地:十大类46中类73小类

1、(R)居住用地: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绿地。分四类居住用地

2、(C)公共设施用地: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文物古迹,其他公共设施

3、(M)工业用地:123类工业用地。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附属设施用地,专用的铁

路码头道路

4、(W)仓储用地:普通仓库,危险品仓库,堆用场地

5、(T)对外交通用地: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机场。城市对外交通运输及其附属设施

6、(S)道路广场用地:道路,广场,停车场,车库。市、区、居住区级的道路,广场和停车场

7、(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供应设施,交通设施,邮电设施,环境卫生设施,施工与维修设施,殡葬设施,其他市政公用设施。市级,区级,居住区级的市政公用设施等用地,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及管道维修设施等用地

8、(G)绿地: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市级,区级,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等用地,不包括专用绿地园林和林地

9、(D)特殊用地:军事用地,外事用地,保安用地。特殊性质用地

城市用地自然评价

(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需的用地条件,同时也对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很大的影响。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水文、气候和地形等方面的内容。)

城市门槛

门槛理论: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投资。两者之间,不是一个线性的函数关系,而是跳跃式的。当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城市建设投资也逐步增加,但到一定的界限,城市原有的规模及基础设施容量达到了极限,若是继续扩大,就意味着需要一次性巨大的投入,开发新区,修建新的基础设施。这时在城市规模和城建投资之间出现了一个突变点

结构规划的内涵:对一个地区发展目标方向、重大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作结构性安排

CBD

城市中心商务事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p492

城市中商务活动集中的地区。一般只在工业与商业经济基础强大,商务和金融活动量大,并且在国际商贸和金融流通中有重要地位的大城市才有以金融、贸易及管理为主的中心商务区

二、简述题类

1、简述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其主要内容如下: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2. 简述三大宪章的主要内容

雅典宪章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学会在雅典开会提出《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雅典宪章》提出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城市的种种矛盾是有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引起的。城市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城市规划是一个三度空间的科学,不仅是长、宽二方向,应考虑立体空间。并以国家法律形式保证规划的实现)

马丘比丘宪章

马丘比丘宪章指出雅典宪章为了追求分区清除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主张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孤立的组成部分拼凑在一起,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环境。

城市的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

《马丘比丘宪章》:城市的个性与特征取决于城市的梯形结构和社会特征。因此不仅要保持和维护和城市的历史遗迹和估计,而且还要集成一般的文化传统。一切有价值的说明社会和民族特性的文物必须保护起。(p26)

北京宪章

?四大内容:

?1、认识时代(冷静的反思)

?2、面临挑战(生态、经济、文化、科技、社会)

?3、从传统建筑学转向广义建筑学(建筑学、地经学、城市规划)

4、多元共存,殊途同归

3、简述英美流派主要代表人物

1)E·霍德华 1898年《明日:一条通向真正和平的改革之路》1902年《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 of Tomorrow)

2)赖特Broadance City:A New Community Plan

3)P·格迪斯区域规划的创始人

城市规划的方法论:调查—方案—成果

4、简述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主要层次

总体规划阶段:国土规划、区域性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阶段: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

?两阶段分层次从左到右,从上位规划到下位规划上=〉下指导下=〉上落实、反馈

5、简述城市建设用地类型

?、城市用地=城市建设用地+非城市建设用地

现状城市建设用地(九大类)

?居住用地 R

?公共设施用地 C

?工业用地 M

?仓储用地 W

?对外交通 T

?道路广场 S

?市政公用设施 U

?绿化用地 G

?特殊用地 D

非城市建设用地(位于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之间的环状地带):

?水域及其他用地 E(耕地、林地、园地、弃置地、露天矿、村镇)

6、简述城市主导风向的作用

1有助于构筑该城市主干路网走向

2有助于城市功能布局的区位选择3有助于城市重大市政设施的选址

7、简述城市性质确定的主要依据

是指城市在区域生产力地域分工中所承担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是城市个性的体现,是由城市基本职能所决定的。

主要依据:

1、比较优势

2、竞争优势(1)资源依据

有形:自然、人文、历史

无形:体制、人才、信息

(2)区位依据

有形:门户(“边”“贸”“习俗”“体制”)、交通、政治经济

无形:虚拟的、接触效应

(3)比较依据(从区域)

纵向的、横向的

3、自上而下的指导依据

4、尊重城市发展阶段性依据

5、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依据:(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2)区域自然、资源、能源、国防及历史条件(3)城市发展现状(4)城市发展远景

8、简述城市总体布局主要类型

(一)集中块状结构类城市总体布局1、生长环境:平原地区2、生长机制:同心圆理论3、代表城市:北京、石家庄、苏州、沈阳、西安、成都等

(二)、放射连片状结构类城市总体布局1、成长环境:平原地区、受地形切割或人工构筑物切割其中:地形包括山体、河流、海洋、湖泊等人工构筑物包括铁路、高等级公路、航空、航道及其他2、成长机制:扇形理论3、代表城市:合肥、盐城、杭州、南昌、长沙、柳州等(三)、带状连片结构类城市总体布局

1、成长环境:山地、平原但受地形或人工构筑物切割

2、成长机制:多核心学说

3、代表城市:兰州、洛阳、常州、青岛等

(四)、双城结构类城市总体布局1、成长环境:有重点建设项目、有内河与外海相通的地区2、成长机制:多核心学说

3、代表城市:天津、包头、衢州、镇海、湛江、大连等(五)、带卫星结构类城市总体布局?成长环境:特大城市

2、成长机制:多核心学说

3、代表城市:上海、北京、南京、天津等(六)、一心多城结构类城市总体布局

1、成长环境:山地、平原地区但受地形切割、矿产资源区

2、成长机制:多核心学说

3、代表城市:武汉、重庆、个旧、南通、台州等

(七)、分散结构类城市总体布局1、成长环境:山地、平原地区但受地形切割、矿产资源区

2、成长机制:多核心学说

3、代表城市:大庆、淮南、攀枝花等

9、简述城市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的意义

10、简述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的意义

1、对土地使用现状进行分析,作为调整用地和制定规划的依据之一

2、进行方案比较,检验设计方案用地分配的经济系和合理性

3、审批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的依据之一

----------------------------------------------------------------------------------------------------------------------------------------------------------------------------------------------------------------------------------------------------------------------------------------------------------------------------------------------------------------------------------------------------------------------------------------------------------------------------------------

三、论述题

1、以所熟悉的城市或城镇,谈谈该城市的城市性质和确定其性质的主要依据,再结合所学

规划知识谈谈该城市用地布局的主要类型。

2谈作为一名合格的城市规划师所应具备的素质。

野蛮级体魄一项毕生钟情的运动

IQ EQ AQ(逆商)HQ

博览群书

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史学家的严谨数学家的严密文学家的浪漫哲学家的思维

对城市规划持久的兴趣

2、运用所学的城市规划知识,谈谈你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看法。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历史任务,是涉及面非常广的庞大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急于求成,大包大揽搞运动都是有害的。一定要从各地农村,特别是农民的具体的实际需要出发,防止个别地区、个别人把惠及亿万农民的德政工程、良心工程,变成新的强迫命令的“运动”、新的名实不符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为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正确处理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

二要正确处理好客观条件和建设目标的关系。

三、要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中的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

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进行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村庄建设是必需的,但房屋、道路、水利等硬件建设只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方面。而作为新农村建设基础的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才是最艰巨的任务。新农村不该是“盆景”,专门为了观赏,新农村应该是为了让农民实实在在地生产、生活。所以,必须把生产放在第一位。

另外,虽然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目标,但我们国家的现实是农村各方面条件差距非常大,要正视这个现实,不同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制订不同的建设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城市的支持。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点是立足于农村,追求的是农村的发展,这种发展并不是要将农村城市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务是统筹城乡发展,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要用城市的发展来带动农村,而不是像过去的发展模式那样,城市的发展以农村的衰落或停滞为代价。应该说,统筹城乡发展比城市化更为综合和全面,统筹城乡发展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之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方针。

3、谈谈田园城市的规划理论对我国城市规划实践的影响。

4、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想的显然不是少数人的利益,更不是个人利益。尽

管“田园城市运动”使他饮誉全球,他的终生职业依然是一个普通的速记员。他针对当时英国大城市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用逐步实现土地社区所有制、建设田园城市的方法,来逐步消灭土地私有制,逐步消灭大城市,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现在看,这个一百多年前的主张似乎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幻想的色彩太浓。然而,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1)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摆脱了显示统治者权威的旧模式,提出了关心人民利

益的新模式。这是城市规划立足点的根本转移。

(2)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陈腐观念。正如芒福德在1946年版导言中说的那样:

“霍华德把乡村和城市的改进作为一个统一的问题来处理,大大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他是一位比我们的许多同代人更高明的社会衰退问题诊断家。”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促进社会的发展。

(3)城乡结构形态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城乡结构形态能永世

长存吗?在交通、通讯、计算机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城乡一体的小城市网络有可能是一条新出路。在大城市给人们带来许多困惑之际,至少不是每一个城市都愈大愈好。为什么我们不学习西方治理城市病的成功经验,偏偏要把他们的城市病态作为效法的榜样!

(4)城市规划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在我国乡镇企业有很大发展的基础上,

有些很有生命力的小城镇,在艰苦创业的初期,走出了一条勤俭建设、城乡一体的新路。当时我曾认为:“也许当今的我国人民更能与霍华德未被他的同胞所理解的思想产生共鸣。”然而我错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总以为这只不过是一种在资金不足条件下的权宜之计,待到富了,就放弃了这条新路,重新回到盲目追求大城市、严重破坏自然环境的老路上去。看来,现实的新事物,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总结和指导,还是很难巩固和发展的。

我想,正因为《明日的田园城市》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可以结合当前情况进行思考的问题,奥斯本在1946年版的序言中说:“在读这本书时要注意,我们正在研究的是一张近50年的蓝图。令人惊讶的不是它的边缘已经退色,而是它的中心依然清晰、醒目。”现在离奥斯本说这句话的时间又过去了50多年,不合理的城乡结构形态愈演愈烈,人们的基本观念也没有什么大变化,这难道不依然是一本极有价值的城市规划理论书吗?而且,它的意义还远不止于城市规划行业本身,所有关心社会前途的人,都有可能从中得到启迪。

(garden city)

在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20世纪初以来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城市规划有很大影响。

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后,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霍华德对他的理想城市作了具体的规划,并绘成简图。他建议田园城市占地为6000英亩(1英亩=0.405公顷)。城市居中,占地1000英亩;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英亩,除耕地、牧场、果园、森林外,还包括农业学院、疗养院等。农业用地是保留的绿带,永远不得改作他用。在这6000英亩土地上,居住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田园城市的平面为圆形,半径约1240码(1码=0.9144米)。中央是一个面积约145英亩的公园,有6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6 个区。城市的最外圈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市场,一面对着最外层的

环形道路,另一面是环状的铁路支线,交通运输十分方便。霍华德提出,为减少城市的烟尘污染,必须以电为动力源,城市垃圾应用于农业。

霍华德还设想,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他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人,面积也相应增大。城市之间用铁路联系。

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后,又为实现他的设想作了细致的考虑。对资金来源、土地规划、城市收支、经营管理等问题都提出具体的建议。他认为工业和商业不能由公营垄断,要给私营企业以发展的条件。

霍华德于1899年组织田园城市协会,宣传他的主张。1903年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措资金,在距伦敦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Letchworth)。1920年又在距伦敦西北约36公里的韦林(Welwyn)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建立引起社会的重视,欧洲各地纷纷效法;但多数只是袭取“田园城市”的名称,实质上是城郊的居住区。

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40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

霍华德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①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他认为此举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解决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

②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这种城市的增长要遵循有助于城市的发展、美化和方便。当城市人口增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就要建设另一座田园城市。若干个田园城市,环绕一个中心城市(人口为5~8万人)布置,形成城市组群──社会城市。遍布全国的将是无数个城市组群。城市组群中每一座城镇在行政管理上是独立的,而各城镇的居民实际上属于社会城市的一个社区。他认为,这是一种能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改革目标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城市形式。

③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5、谈谈三大宪章对我国城市规划实践的影响。

宪章是"是具有宪法作用的文件","是体现人们思考的庄严形式"。20世纪以来,国际建筑师组织CIAM和UIA发表了诸多的宣言,但以"宪章"命名的文件却只有三个,这就是"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和"北京宪章"(下称"三个宪章"),这本身就表明这三个文件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地位。

用历史和发展眼光来看,这三个宪章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各自的理论特色。前两个宪章己发挥重要的历史作用,故通过三个宪章的多维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北京宪章的科学理论体系,进而认识它的历史地位。

1、从哲学思维的发展看北京宪章的理论价值

作为一份指导建筑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其哲学观念与方法论的科学与否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宪章"的理论指导价值。三个宪章作为不同时代的产物,带有不同的哲学思维特色,并反映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发展变化。

现代哲学思维模式的发展,表现出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强调"绝对"到肯定"相对";从注重"分析"到强调"有机综合"这一基本特征。例如,在哲学上,从注重"逻辑分析",到强调系统科学思维;在科学理论方面,从经典力学,到广义相对论和测不准原理,无一不反映

这种转变,它反映了人类思维模式的发展与进步。纵观三个宪章的哲学观念的变化,也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种发展和变化过程。

"雅典宪章"发表于1933年,它用理性分析的方法,创立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并奠定了它的历史地位。但是过分强调静态的理性分析、功能至上以及忽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又使它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马丘比丘宪章"发表于1977年,它吸收了非西方思维模式的优点,用"综合"的观念,弥补了雅典宪章单纯理性分析方法的不足。例如,它批评了简单化功能分区的做法,指出"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号召"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从而完善和拓展了建筑和城规的基本理论。

"北京宪章"是现代科学思维的结晶。它用辩证系统思维作为基本方法论,既肯定了分析的作用,更强调有机综合的科学价值。它指出"必须分析与综合兼顾",而当前更重在"整合"。它科学地继承了传统辩证思维的精髓--变易观、整体观与和谐观。它指出"永恒的变化"乃是共识,"综合乃至整合作为新世纪的主题正悄然兴起"并提倡"兼容并包"、"和而不同"。实际上,其倡导的"行动纲领",就是东方哲理式的完美表述。

它应用唯物史观来看待建筑发展问题--科学地分析了人类改造自然中"骄人成就"和"高昂代价";辩证地揭示了技术的"建设力"和"破坏力"共存的关系;精辟地指出"全球化和多元化是一体两面",并提出了"文化多元:建立全球--地区建筑学"宏伟构想。

"雅典宪章"作为指导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它推崇人居环境对最佳地段的占用,而未考虑城市化对自然环境所产生的破坏。由于过分强调技术理性,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它是"最具破坏性的文件"。在"马丘比丘宪章"中,明确提出要"更有效地使用现有人力和自然资源",并提出:"……必须采取紧急措施,防止环境继续恶化",它表明人们对环境问题己有所重视。

相比之下,"北京宪章"对环境问题更为关注。它明确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并指出:我们所处的世界,"仅仅是从子孙处借得,暂为保管罢了"。它强调用"综合辩证的考察"去直面"人口爆炸","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环境问题,指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选择",同时必须以此来建设人类"共同的未来"。从而把环境问题上升到空前的哲学理论高度。

"北京宪章"在环境科学上的重大贡献,不仅表现在它对环境问题的科学分析,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原则,即将"规划建设、新建筑设计、历史环境保护、一般建筑的维修与改建、古旧建筑合理地重新使用、城市和地区的整治、更新与重建、以及地下空间的利用和地下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等纳入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之中"。

同时,它的理论建树还体现在提出了一条符合生态原理的建筑设计原则,即用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和循环体系的观念,将建筑的生命周期的概念,融入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之中--"不仅结合建筑的生产与使用阶段,还要基于:最小的耗材、少量的'灰色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最大限度的循环使用和随时对环境加以运营、整治"。

从忽视人类住区对环境的破坏,到关注环境的问题,进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念和规划设计原则,它表明环境观念的发展与进步,并表明了"北京宪章"的科学贡献。

3、从文化观念的超越谈北京宪章的现实意义

本世纪初,"欧洲文化中心论"流传甚广,致使地域与民族性文化日渐消失、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各文化均有自身独特的价值","欧洲文化中心论"受到广泛的质疑,它反映人类文化观念上的发展与进步。从三个宪章所体现的文化观念中,也可以发现这一历史发展的轨迹。

"雅典宪章"是单一西方文化的产物,用今天的目光来看,它在文化观念上有明显的缺陷。"马丘比丘宪章"在前者的基础上,融会了拉美文化的精神,比前者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未提出发展地区和民族文化的策略。

"北京宪章"在融会东西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突出了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同时,它深入地

探索了当今建筑与文化的各种关系,在全球化环境下,提出了发展文化的科学对策。

面对全球化与文化趋同的问题,"北京宪章"辩证地的指出"全球化和多元化是一体之两面",并高瞻远瞩地预见"随着全球各文化之间同质性的增加,对差异的坚持可能也会相对增加"。针对本土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它科学地指出:"建筑学问题和发展植根于本国、本区域的土壤……",并提出"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进而建立一个"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的科学构想,为发展当代地域与民族建筑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并提出了纲领性实施的办法。

在"传统与现代"和"国际性与地域性"等问题上,"北京宪章"在肯定"建筑学是地区的产物,建筑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地区建筑学并非仅仅是地区历史的产物,它更应与地区的未来相连。进而号召建筑师:"……运用专业知识,以创造性的设计联系历史和将来……"。

面对各种文化的差异,它承认"区域差异客观存在",并强调"对于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建筑学的发展必须探求适合自身条件的溪径……",从而使"现代建筑的地区化,乡土建筑的现代化,殊途同归,推动世界和地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这些论述对保护和发展人类建筑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

4、从建筑理论的拓展论北京宪章的历史地位

"雅典宪章"是典型的城市规划理论,受历史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它所涉及的问题相对较窄,主要探索城市的功能及其规划问题。"马丘比丘宪章"将研究目光拓展到"社会使用"、"用户参与"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拓宽了建筑理论的研究范围。

"北京宪章"发挥了东方系统思维的优势,在深人了解未来的发展态势、广泛吸收现代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框架。它认为:"对建筑学有一个广义的、整合的定义是新世纪建筑学发展的关键",反对将建筑学这一"共同的问题"分割成单独论题的做法。它提倡"从局部走向整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的思维方式,为建筑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理论依据。

"广义建筑学,就其学科内涵来说,是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观念上和理论基础上把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的要点整合为一"。

"北京宪章"摒弃了过分关注"形体环境"的做法,着眼于人居环境建造,追求"建筑学一地景学一城市规划学的融合":它斥盲目追逐风格和流派做法为"舍本逐末",提倡"回归基本原理";它反对技术至上的观念,推崇"技术与人文相结合及多层次的技术建构";它抵制"单一文化中心论",强调"文化多元",力求建立"全球一地区建筑学";它崇尚"整体的环境艺术",注重"全方位的教育",是一个"全社会的建筑学"!

"北京宪章"运用"整体思维,综合集成"方法,来处理"全球化与地区化"、"普遍性与特殊性"等矛盾,号召"建筑师要追求'人本'、'质量'、'能力'和'创造',……在有限的地球资源条件下,将广义的建筑学视野、整合的建筑学内容、融贯多学科的方法,作为综合创造的新的起点,建立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公平的人居环境"。

由此可见,"北京宪章"所包含的广义建筑学理论比传统的建筑学理论,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为当代建筑科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而奠定了"北京宪章"独特的历史地位。

雪灾地震等资料

?1、现状建设用地(建成区)范围:指城市建筑建成连片的区域,或城市基础设施敷设所及的地域范围。

?2、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是指满足城市功能正常有机健康运行需要的土地空间,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范围,也是统计城市人口的空间范围。

?3、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指城市在对应的规划期限内实际建成的地域范围。

?4、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而范围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而实行规划控制的地域范围。

?5、城市行政区:城市人民政府行政管辖所及的地域范围。

?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为了实现一些时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与具体安排,是城市建设的基本依据。

?城市总体布局概念:指城市各物质构成要素的区位分布及其构成比例关系的总和。

南京:

城市性质: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主要依据:南京在全国、长江流域及江苏省所承担的主要功能加以确定。南京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及科研、文化、教育基地,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布局:

带卫星城结构类型

主要城镇由作为核心的主城和仙鹤门-西岗、浦口、板桥、西善桥、东山、沧波门、尧化门-栖霞、龙潭、大厂、珠江、六城、瓜埠等12个外围城镇组成。

主城是都市圈的核心,以金融、贸易、科技、信息、综合管理、服务职能为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1)仙鹤门-西岗作为南京的新市区,要逐步形成国际化大都市的又一核心;

(2)浦口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水陆交通枢纽,作为都市圈的江北中心;

(3)板桥是以钢铁冶炼、机械加工为主的工业城镇,是南京向皖南辐射的门户;

(5)东山是江宁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南京都市圈南部的吸引中心;

(6)沧波门是以电子工业为主的新区;

(7)尧化门-栖霞是重要的外贸港口、铁路交通枢纽、石油化工基地和著名风景名胜区;

(8)龙潭是重要的深水外贸港口,是以建材、电力、石化为主的港口工业城镇;

(9)珠江是江浦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科学城、南京通向皖北的门户;

(10)大厂是以化工、电力为主的工业城镇;

(11)六城是六合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南京通往苏北的门户;

(12)瓜埠将发挥港口和区位优势,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加工和精细化工工业区。

(完整版)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目录 绪论 (2)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2) 1.1地理环境 (2) 1.2自然资源 (2) 1.3社会与经济 (3) 第2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 (3) 2.1 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 (3) 2.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5) 第3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 (5) 3.1 城市发展目标 (5) 3.2 城市发展策略 (6) 3.3 城市发展规模 (6) 第4章城市的空间布局 (7) 4.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 4.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色分析——双城双轴模式 (7) 第5章大同市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10) 5.1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 5.2就大同市城市建设工作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11) 第6章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绪论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大同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探究大同市其中的奥义。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1.1地理环境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以外长城为界,全境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80平方千米,建成区108平方千米(2010年)。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 1.2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量少。用水状况为:工业与生活用水占80%,农业用水占20%。虽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多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大同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同煤质量好、热能高,灰分和硫分低,是适宜发电供热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大同市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课件资料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2013-05-04 23:35:41) 转载▼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 一、总则 (一)规划期限。 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并展望城市远景发展。 (二)规划范围。 1、城镇体系规划范围:蚌埠市所辖的三县四区范围,总面积为5952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蚌埠市区,怀远县的城关镇、马城镇、找郢乡、荆芡乡、魏庄镇和古城乡,五河县的沫河口镇和临北乡,固镇县的新马桥镇和王庄镇,国土面积为1776平方公里。 二、城市规模 2030年,蚌埠市域人口规模为470--500万人,城镇化率70%左右。 2030年,蚌埠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19.5平方公里。 三、城市性质与职能 城市性质:华东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华东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皖北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职能一: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淮河第一大港,安徽省的交通门户之一; 职能二: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泛长三角的新型产业基地,皖北对接长三角的领军城市; 职能三:“淮河文化”高地和休闲度假胜地; 职能四:皖北地区金融服务、商贸物流、教育科技、医疗服务、综合交通和旅游集散中心; 职能五:山水环境优美,城市服务设施完善,宜居宜游的现代化大城市。 四、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抓住大交通改善、承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试验区契机,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通过新兴产业培育、产业升级改造和转变增长方式,建设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华东交通枢纽的作用,巩固皖北中心城市地位;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城市,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力争进入安徽省先进城市行列。 (二)城市发展战略。 1、中心城市(中心功能)强化战略。 (1)整合外部优势:运用好各项政策,契合有力的外部环境,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升中心城市能级; 标签: 铺镇 形态 快速路 县城 第三极 分类: 发展经济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是集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为一体的空间有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城市规划着重于平衡和协调城市整体与全局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其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到土地上,妥善安排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协调,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注意到城市景观的分布布局走势,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特色,这样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才是完美的。 (一)合肥总体规划分析 合肥居皖之中,晋江带淮,坐落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合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有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以及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周边的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形成以

合肥市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主城区为中心,店埠等为次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 城市形态 合肥市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 展,适当向东发展,控制向北发 展,要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 规划布局形态,合理控制老城区的 环境容量,逐步有序的开发新城 区。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 北、西南三个方向发展,三翼之间 形成大片绿色空间,将巢湖新鲜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并经过构筑城市外围大绿环,可降低市区的热岛效应,改进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因城市形态而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和四个市级副中心的多元结构。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全市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市级副中心多为分区内的行政、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合肥市的规划将城市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老城区位于环城河内侧,规划将老城区内过密的居住人口逐步向外扩散,老城区将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确保景观优美和环境质量,随着市政、文化职能的迁出,老城区将逐步转变为全市的商贸、金融中心。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

为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服务首都外事工作科学发展,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外事工作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首都外事人才是指在北京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涉外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中方复合型人才。外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积极推动力量。 长期以来,首都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在推动首都外事工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首都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等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随着北京市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活动日益增多,国际资源加速聚集,对首都外事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以下简称“五个之都”)的战略任务需要,首都外事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外事人才整体布局不够合理,数量、质量有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相对匮乏,专业结构有待改善;外事人才培养、选拔渠道不够畅通,人才发展和保障机制需要健全;外事人才工作政策措施不够系统完善;外事人才的成长环境有待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开拓创新,着力打造一支相当规模的立场坚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复合型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开创首都外事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首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外事人才工作为国家外交大局服务、为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 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摘要:本文以丽江市城市规划为例,分析评价了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所使用的规划设计,对其中有特点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意见。 关键词:丽江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 一、引言 丽江市总体规划从分析丽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机遇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优化丽江城市性质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突出古城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容,调整优化现有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强化对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与现代交通系统的构建,重视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展现,强调重大基础设施的支撑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配置,确保城市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全面发展,立足丽江、着眼云南、面向全国,不断开创丽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新局面。 二、文献综述 丽江古城坐落在北半球雪山群中距赤道最近的雪山玉龙雪山脚下,东北靠象山、金虹山,西北卧于狮子山的怀抱,东南与开阔的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从城市布局看,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古城,与其他古城讲究中轴对称不同,丽江古城的街道没有中轴,不规则,更不对称,且无城墙。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在这个露天集市周围,道路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构成了古老的街巷网络。街道大多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

境相得益彰[11]。 丽江市城市设计以强化和保留地域特征为首要目标,构建能突显古城文化的空间结构,并进一步对道路系统、水景绿化等进行改造和规划,以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保留丽江城市的地域特征,李晖等基于地域特征对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2] 。中国传统的“ 天人合一”思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天、地、人三者互相感应,融为一体。周俭等认为反映这一思想的古代“风水”理论,讲究“取势、纳气”,是对自然界的山、川、路、岗等和建筑、村落、城市的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其所包含的潜在能量的利用这同现代的城市理论强调城市建设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不谋而合。丽江组团式发展的格局,使城市周边的大部分田园村落得以保存,并将其巧妙地组织到城市内部来,成为丽江城市景观系统和公共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4]。 在城市的规划之中,城市的规划以及建筑的建设都要与当地的特色充分的结合在一起 ,杨重顺等以丽江古城的建设与规划为例,分析了丽江古镇内的建筑规划 ,并为其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伴随国内城市化与区域统筹管理的进程,当前土地集约化与城市建设间的矛盾日渐凸显,龙梅指出亟待采用现代空间规划理论来统筹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构建协调共享、综合互补的土地利用模式[17]。考虑到丽江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同在一个丽江坝范围内,本着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规划增加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容,规划范围为丽江坝区约万平方公里,规划涉及丽江城区和玉龙县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道路交通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的空间管制等内容。 杨丽辉等提出依据城市地域特征及总体发展规划要求,明确丽江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的目标与定位,协调好慢行交通与城市生态、历史、文化、旅游的关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容及深度要求

目录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 .. (3) 《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 .. (5) 《城市电力工程专项规划》.......................................................................... .. (7) 《城市电信工程专项规划》.......................................................................... .. (9) 《城市燃气专项规划》.......................................................................... .. (11) 《城市消防专项规划》.......................................................................... .. (13)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 . (16)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容及要求《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等)。 一、规划文本 (一) 总则 容包括编制规划的目的、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期限与规划围等。 (二) 规划目标与规划建设标准。 容包括规划供水规模、人均用水量标准、消防水量标准、用水最大时管网水压标准和进行消防校核时水压标准,水质执行标准等。 (三) 水源规划。 简述水源供需平衡方案及各水源地建设规模,水源供水保证率等,根据水量平衡方案和各类水源类型提出水源配置原则,提出水源地保护围及重点保护措施。 (四) 给水工程规划。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全集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总则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 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 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来了! 2017-09-29 23:56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总则第1条指导思想(略) 第2条主要规划依据(略)第3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明确到2035年的城市发展基本框架。近期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第一节战略定位第5条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节发展目标(略)第三节城市规模第14条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 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1.调整人口空间布局 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降低城六区人口规模,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城六区以外平原地区的人口规模有减有增、增减挂钩。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2.优化人口结构 形成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功能疏解提升相适应的人口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政策,发挥公共服务导向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升人口整体素质。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城市发展活力。 3.改善人口服务管理 构建面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常住人口2300万人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 4.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机制 健全分区域差异化的人口调控机制,实现城六区人口规模减量与其他区人口规模增量控制相衔接。加强全市落户政策统筹,建立更加规范的户籍管理体系,稳步实施常住人口积分落户制度。强化规划、土地、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调控作用,加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人口调控工作责任制。 5.转变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到2020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现状19.6万元/人提高到约23万元/人。 第15条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第16条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略)第四节空间布局第17条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考虑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着眼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城市体系,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

最新《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

目录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 (3) 《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 (5) 《城市电力工程专项规划》 (7) 《城市电信工程专项规划》 (9) 《城市燃气专项规划》 (11) 《城市消防专项规划》 (13)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 (16)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内容及要求《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等)。 一、规划文本 (一) 总则 内容包括编制规划的目的、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等。 (二) 规划目标与规划建设标准。 内容包括规划供水规模、人均用水量标准、消防水量标准、用水最大时管网水压标准和进行消防校核时水压标准,水质执行标准等。 (三) 水源规划。 简述水源供需平衡方案及各水源地建设规模,水源供水保证率等,根据水量平衡方案和各类水源类型提出水源配置原则,提出水源地保护范围及重点保护措施。 (四) 给水工程规划。 包括供水工程总体方案、厂站的选址位置、占地面积、供水规模,建设标准和内容、自动化、信息化管理目标,输配水管道的敷设原则、在城市道路上的布置原则等。 (五) 节水规划。 制定规划节水目标,提出节水措施。 (六) 分期建设规划。

明确分期建设目标,重点阐述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规划实施措施。从法规保障、行政管理、技术指导、资金筹措、事故应急反应等各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七) 附则 提出本规划的适用范围,解释权限;要求本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 二、规划图纸 (一) 供水现状图 (二) 水源规划图 (三) 给水工程总体规划图 (四) 输水管线工程规划图 (五) 配水管网工程规划图 (六) 配水管网最大时平差图 (七) 配水管网最大时加消防时平差图 (八) 分期建设规划图 三、附件 (一) 说明书 是编制规划文本的技术支撑,规划说明书的内容是分析现状、论证规划意图、解释规划文本等。 (二) 基础资料汇编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就是中华人民共与国得首都,就是全国得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就是世界著名古都与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得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得地位与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得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得就业与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得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得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与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与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与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得洲际航空门户与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 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得10%左右。 ■中心城人口850万人 积极引导人口得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得产业与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与小城镇集聚。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内,新城人口约570万人,小城镇及城镇组团人口约180万人。

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强制性内容,是指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中涉及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是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必备内容,应当在图纸上有准确标明,在文本上有明确、规范的表达,并应当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省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草)地区、大型湖泊、水源保护区、分滞洪地区,以及其它生态敏感区。 (二)省域内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包括: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区域性电厂和高压输电网、天然气门站、天然气主干管、区域性防洪、滞洪骨干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区域引水工程等。 (三)涉及相邻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包括:城市取水口、城市污水排放口、城市垃圾处理场等。 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市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地域。包括: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二)市建设用地。包括: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限制性规定;城市各类园林和绿地的具体布局。 (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城市主干道的走向、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走向、大型停车场布局;城市取水口及其保护区范围、给水和排水主管网的布局;电厂位置、大型变电站位置、燃气储气罐站位置;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包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建筑群、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具体位置和界线。 (五)城市防灾工程。包括: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护规定。 (六)近期建设规划。包括: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近期建设用地的具体位置和范围;近期内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资源的具体措施。 城市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土地主要用途; (二)规划地段各个地块允许的建设总量; (三)对特定地区地段规划允许的建设高度; (四)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绿化率、公共绿地面积规定; (五)规划地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定;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前言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建设部等中央部委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国务院领导批示同意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依据,2004年年初,我市组织开展了《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的修编工作。2005年1月12日,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第77次常务会议,审查并同意通过《总体规划》。2005年1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 一、修编工作背景及必要性 (一)1993年以来,国务院批准《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迫切需要编制新的城市总体规划。 (二)城市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中心区功能过度聚集,交通拥堵等问题日趋恶化,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压力巨大,建成区呈现无序蔓延的趋势。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单中心的发展格局已经难以解决面临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用新的思路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以促进的可持续发展。 (三)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举办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须适应发展需要编制新的总体规划。 (四)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思路,城市规划理念迫切需要调整和创新。 二、工作组织方式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2002年5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2002年底,我市组织开展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该研究经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第23次会议审议后上报国务院,得到充分肯定,并批示据此修编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11月建设部致函市人民政府要求尽快开展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为了保证规划编制工作做到科学性、综合性、前瞻性,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模式,组织开展了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政府组织:组织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三家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分工协作,并且为了推动工作进行,确定了三级例会制度,在总体规划各个阶段召开若干次专题会议,对总体规划修编相关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协调。 专家领衔:此次总体规划建立了开放式的编制工作框架,委托众多国内外高层次、多层面、宽领域的专家领衔进行专题研究工作,为规划编制提供了前言视野和科学的研究基础。由吴良镛、周干峙、钱易、李京文、孟兆桢、X福垣、陆学艺、周一星等23位国内各领域的权威专家领衔(其中6位院士),以及近200名专家学者参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委托了近70个国家和市级权威研究机构进行了27项专题研究,提交成果近百万字。邀请100人次国外专家及12所国外机构进行了学术交流。 部门合作:与国家发改委、公安部、国土资源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国家人口与计生委、国家环保总局、民航总局等中央各部委就市各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了15次协调。全市39个部门,以及18个区县政府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 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 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中心城市(柳州)城市职能 (1)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区域性工业、产业与服务中心,是桂中经济 区的核心城市; (3)广西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4)区域性文化、教育、体育产业中心; (5)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和适宜居住与创业的理 想家园。 3. 规划将城镇等级结构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大于100万;第二层次:20~50万;第三层 次:5~20万;第四层次:1~5万;第五层次:0.5~1万。 规划期内逐步形成:一个中心城市(柳州市区)、两个县级小城市(鹿寨、融安)、四个县城镇 (三江、柳江、融水、柳城)、11个重点镇(洛满镇、穿山镇、百朋镇、六塘镇、沙埔镇、东泉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学习资料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 度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

目录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 (3) 《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 (5) 《城市电力工程专项规划》 (7) 《城市电信工程专项规划》 (9) 《城市燃气专项规划》 (11)

《城市消防专项规划》 (13)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 (16)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内容及要求《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等)。 一、规划文本 (一) 总则 内容包括编制规划的目的、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等。 (二) 规划目标与规划建设标准。 内容包括规划供水规模、人均用水量标准、消防水量标准、用水最大时管网水压标准和进行消防校核时水压标准,水质执行标准等。 (三) 水源规划。

简述水源供需平衡方案及各水源地建设规模,水源供水保证率等,根据水量平衡方案和各类水源类型提出水源配置原则,提出水源地保护范围及重点保护措施。 (四) 给水工程规划。 包括供水工程总体方案、厂站的选址位置、占地面积、供水规模,建设标准和内容、自动化、信息化管理目标,输配水管道的敷设原则、在城市道路上的布置原则等。 (五) 节水规划。 制定规划节水目标,提出节水措施。 (六) 分期建设规划。 明确分期建设目标,重点阐述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规划实施措施。从法规保障、行政管理、技术指导、资金筹措、事故应急反应等各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七) 附则 提出本规划的适用范围,解释权限;要求本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 二、规划图纸 (一) 供水现状图 (二) 水源规划图 (三) 给水工程总体规划图 (四) 输水管线工程规划图 (五) 配水管网工程规划图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报告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 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 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是中华人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