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_王少剑

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_王少剑

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_王少剑
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_王少剑

第35卷第7期2015年4月

生态学报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5,No.7

Apr.,

20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1177);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3&ZD027)收稿日期:2013-06-02;

网络出版日期:2014-05-08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fangcl@igsnrr.ac.cn

DOI :10.5846/stxb201306021271

王少剑,方创琳,王洋.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生态学报,

2015,35(7):2244-2254.Wang S J ,Fang C L ,Wang Y.Quantitat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activ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5,35(7):2244-2254.

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

王少剑1,2,方创琳1,*

,王洋

3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3广州地理研究所,广州510070

摘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极其复杂的交互耦合关系,如何实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将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也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命题。首先构建了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借助物理学耦合模型,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动态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1980—2011年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过程与演进趋势。结果表明:人口城市化和生态压力分别对城市化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的贡献份额最大,明显高于其他因素;在耦合协调度测算模型中,城市化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3种不同贡献份额所得出的耦合协调度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表明耦合协调度模型受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子系统贡献份额比例的影响很小;198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出S 型曲线变化,协调类型从严重不协调-城市化受阻发展到高级协调-生态环境滞后类型;正确认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的时空动态耦合规律,采取恰当的区域发展政策和适当的城市发展战略,对进一步加快区域城市化进程,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耦合协调度模型;协调发展类型;京津冀

Quantitat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activ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WANG Shaojian 1,2,FANG Chuanglin 1,*

,WANG Yang 3

1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China 2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China 3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graphy ,Guangzhou 510070,China

Abstract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China's gradual transition toward an urbanization -orien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has generated a spectacular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with an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at 0.93%.Although ,China achieved a great success in urbanization process ,many serious challenges appeared at the same time ,such as ,population explosion ,resources scarcity ,and eco-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Accordingly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high-speed economic growth and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issues.As it is widely known that there exists an extremely complex interactive coupling and coerc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which indicates that urbanization has a strong coercing effect on eco-environment ,and eco-environment has a lagged constraint force on urbanization.How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is not only the key issue in the worl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a hot topic in domestic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To start with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comprehensive index system for assessment of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based on four aspects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spatial urbanization ,social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based on four aspects (resource factor ,eco-environment endowment ,eco-environment pressure and eco-environment response ).Furthermore ,each indictor in the compound system is weighted with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weight determination methods :the methods of AHP ,entropy and multi-objective decision-making power coefficient.Finally ,a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focusing on the coupling processes and evolution trends of the compound system of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physical model from 1980to 2011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1)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the eco-environmental pressure make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to the urbanization subsystem and the eco-environmental subsystem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they are the significant factors when adjusting the compou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system during decision-making ;(2)i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the three different subsets of contributions of the urbanization subsystem and the eco-environmental subsystem make no differences to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system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two parameters have less effect 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system ;(3)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shows an S-shaped curve ,and both subsystems evolve from the seriously unbalanced development with urbanization hindered into superiorly balanced development with environment lagged ;(4)we argue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the spatial-temporal dynamic coupling law of interactive coercing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ake appropriat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s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Furthermor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lso offer a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for achieving the goal of eco-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promoting the healthy urbanization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the interactive coupling relationship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yp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耦合关系已成为地理研究和区域发展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经济增长率平均超过9.9%,经济规模仅排在美国之后,位列全世界第二位

[1]

。然而快速工业化根植于能源的巨大需求和消耗,快速城市化来源于对生态环

境和资源的剥夺,过大的需求和侵占势必对生态系统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带来巨大压力,损伤生态服务功能。所以追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体,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发展将会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2-3]

从国内外关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关系研究来看,研究重点主要涉及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机理

[4]

,并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研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耦合裂变律,动态

层级律,随机涨落律,非线性协同律,阈值律和预警律等六大基本定律[5-6]

;研究范围主要涉及欧洲、美国、俄

罗斯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7-11]

;研究尺度涵盖全球、国家、省(州)、城市和城市内部,并以城市为研究重

[10,12-14]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3S ”技术定量分析、系统分析、数学模型和回归分析等

[15-19]

;学科视角主要为生态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空间经济学以及多学科综合等[20-23]

。但当前的研究主要以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

胁迫效应研究较多,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约束效应研究较少,所以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协调问题是目前研究的薄弱环节,较少有学者从生态环境约束的角度,将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化结合起来,探讨城市化过程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影响。

学者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协调度测度、协调发展类型判别等方面,并出现许多新趋势:①测度方法上数学计量模型成为主流工具,研究尺度逐渐趋小化,同时并注重多尺度分析对比研究[24-28]

;②协调发展类型上,对不同地区的耦合状态进行判别,

主要有运用EKC 计量模型进行定性分析

[29-30]

;运用灰色系统模型对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测度[31];运用双指数模型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双指数

5

4227期王少剑等: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

曲线进行验证分析

[32-34]

;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耦合度进行定量分析[35]

;此外许多

学者运用耦合模型来定量分析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演变[23,36-38]

。总体而言,这些研究逐渐由静态、定性

现状分析转向动态、定量趋势评价,为人们进一步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但这些研究同时也忽略了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长期发展的规律性验证,没有详细的判定系统协调发证状态。

伴随着技术方法的革新,可以更好的了解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模式、动态及耦合机制。目前国内已有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旱区和全国性省级层面

[36-37]

,却较少以城市群为单元来研

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京津冀地区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在其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城市化与生态环境间出现了不协调发展的画面,所以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最具代表性。深入研究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过程及演变趋势,提出良性耦合的对策建议,对实现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1

研究范围与区域

Fig.1

Location and range of the study areas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自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以北京和天津为经济增长的龙头,带动了京津冀地区经济的腾飞,使京津冀地区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最快、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增长极之一。2011年,京津冀地

区拥有人口8508万人,面积为183704km 2

占全国面积的1.9%;地区生产总值为40590亿元,在全国22个城市群中排名第三,经济增长速度为14.09%高于全国的8.74%;从1980—2011年,城市化率从38.86%增加到59.47%,年均增长1.38%高于全国的0.93%。伴随着京津冀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内部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如何实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将是京津冀地区面临的新挑战。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单元(图1),

以1980—2011年间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80年以来

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变化的特征。本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2012)、《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2012)、《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7—2011)、《中国区域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12)、《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12)、《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源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49—2008)及北京、天津统计年鉴和相关地市统计年鉴。2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模型构建

2.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耦合关系分析

城市化是一个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发展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以内向式集聚为主和外向式推延为辅的综合作用的过程,它不仅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集聚、城镇人口逐步增加,还表现为农业景观向城市景观转换、农业地域向城市地域转换导致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不仅表现为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转换、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还表现为城市经济和生活方式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基于这种认识和过程,城市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人口

6422生

态学报35卷

城市化一方面通过人口密度的增加给生态坏境带了巨大压力,城市人口的增加快于城市地域的扩张,这样城市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通过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来过多过快的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生活水平越高,索取的力度越大。空间城市化主要变现为城市密度的增加和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展,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用地不断增加,造成土地资源紧张,同时衍生而来的城市交通扩展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景观破坏和噪声污染等问题。经济城市化表现为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转换,和城市经济的转型提升。由于规模经济带动了产业集聚从而提升了经济总量,同时消耗更多资源能源,增大了生态环境压力;同时由于经济总量的增加,使城市更具能力进行环保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压力,经济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具有双重作用。社会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和生活方式向广大农村地区蔓延扩散。它是城市化外向式推延的过程,对城市化的提升具有辅助作用,通过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消费理念来影响资源利用方式和环境保护治理效果。以上说明城市化过程中的每个方面都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压力,而同时生态环境通过自身的响应对城市化过程的每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约束和限制作用。总的来说,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之间客观存在着极其复杂的交互耦合关系,城市化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胁迫作用,生活环境对城市化有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作用(图2)

。图2城市化过程与生态环境变化的胁迫耦合关系分析图Fig.2

Analysis chart of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of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2.2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度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通过受自身和外界的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耦合度模型即

[38-39]

C n =

m 1m 2m ()n /∏m i

+m ()[]{}

j 1/n

(1)

由于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存在相似性,耦合现在被广泛地应用到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关系之中,即:

C =f (U )g (E )/f (U )+f (E [])/()2{}21/2(2)进一步构造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来判别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即:

T =αf (U )+βg (E )

(3)D =槡C T

(4)

式中,

C 是耦合度,f (U )是城市化子系统,g (E )是生态环境子系统;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系统中,C 代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

D 是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T 代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调和指数;α和β分别代表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贡献份额[39]

。根据耦合协调度D 及城市化子系统f (U )和生态坏境子

系统g (E )的大小,同时借鉴物理学关于协调类型的划分,可以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类型分为3大类,

4个亚类和12个子类型[39]

(表1)。

3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耦合态势分析3.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准确评价城市化水平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39]

,综合可持

续发展度量法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按照目的科学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定性与定量结合原则,结合京津冀实际情况,最后形成了有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4个一级指标,非农业占总人口比重、人均GDP 等17个基础指标所构成的京津冀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表2);形成了有资源要素、生态要素、生态条件和生态响应4个一级指标,建成区绿化率、人均绿地等15个基础指标所构成的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指标体系(表3)。

7

4227期王少剑等: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

表1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类型划分

Table1Classific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upling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类型Types亚类型Sub-types子类型Basic types

协调发展0.8<D≤1高级协调g(E)-f(U)>0.1高级协调-城市化滞后

f(U)-g(E)>0.1高级协调-生态环境滞后

0≤f(U)-g(E)|≤0.1高级协调

转型发展0.5<D≤0.8基本协调g(E)-f(U)>0.1基本协调-城市化滞后

f(U)-g(E)>0.1基本协调-生态环境滞后

0≤|f(U)-g(E)|≤0.1基本协调

不协调发展0.3<D≤0.5基本不协调g(E)-f(U)>0.1基本不协调-城市化受阻

f(U)-g(E)>0.1基本不协调-生态环境受阻

0≤f(U)-g(E)≤0.1基本不协调

0<D≤0.3严重不协调g(E)-f(U)>0.1严重不协调-城市化受阻

f(U)-g(E)>0.1严重不协调-生态环境受阻

0≤f(U)-g(E)≤0.1严重不协调

表2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标及权重

Table2The index system and weights of urbanization

一级指标First-class indicators AHP法

AHP

method

决策权

系数

Decision

marking

method

熵值法

Entropy

method

综合权重

Comprehensive

weights

基础

指标层

Basic

indicators

AHP法

AHP

method

决策权

系数

Decision

making

method

熵值法

Entropy

method

综合权重

Comprehensive

weights

人口城市化0.530.260.250.35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0.370.290.600.42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0.280.370.100.25

城镇人口密度/(万人/km2)0.340.340.300.33空间城市化0.200.300.100.20城镇密度/(个/km2)0.150.380.830.46

交通线网密度/(km/km2)0.290.330.070.23

每万人拥有建成区面积/km20.560.290.100.31经济城市化0.200.230.470.30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0.310.260.090.22

人均GDP/元0.220.140.240.20

人均工业总产值/元0.160.050.210.14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元0.170.260.110.1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万元0.150.290.350.26社会城市化0.070.210.170.15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0.040.170.060.09

每万人拥有大学学位数/个0.160.130.030.11

每万人拥有电话数量/个0.310.180.180.22

每万人有互联网用户数/户0.280.180.150.20

每万人拥有医生数量/个0.140.120.100.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0.070.230.480.26 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法—层次分析法

表3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及权重

Table3The index system and weights of eco-environment

一级指标First-class indicators AHP法

AHP

method

决策权

系数

Decision

marking

method

熵值法

Entropy

method

综合权重

Comprehensive

weights

基础

指标层

Basic

indicators

AHP法

AHP

method

决策权

系数

Decision

making

method

熵值法

Entropy

method

综合权重

Comprehensive

weights

资源要0.170.240.330.25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总量/m30.550.250.120.32素条件人均耕地面积/666.7m20.060.340.450.28 8422生态学报35卷

一级指标

First-class indicators AHP 法AHP method 决策权系数Decision marking method

熵值法Entropy method

综合权重

Comprehensive

weights

基础

指标层

Basic

indicators

AHP 法AHP method 决策权系数Decision making method 熵值法Entropy method 综合权重Comprehensive weights

人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66.7m 20.270.150.160.19人均粮食总产量/kg

0.120.250.250.21生态要0.460.340.040.2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0.370.410.300.36素条件人均绿地面积/m 20.300.090.540.31森林覆盖率/%

0.330.500.160.33生态压0.270.220.340.27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m 30.250.200.030.16力条件

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m 30.480.200.100.26人均工业烟尘排放量/t 0.160.250.010.14人均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t 0.070.160.010.08人均工业废气排放总量/m 3

0.050.190.850.36生态响0.110.200.270.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0.360.410.250.34应条件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0.460.220.400.3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0.18

0.37

0.34

0.30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指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对不同的类型采用相应的无量纲化方法

[39]

,公式为:

r ij =X ij -min X {}()j /max X {}j -min X {}()j (5)r ij =max X {}j -X ()ij /max X {}j -min X {}()

j (6)

式中,

i 为年份,j 为指标序号,X ij 为指标数据原始值,r ij 为标准化值,max (X j )和min (X j )分别为第j 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当指标值为正向作用时,即所用指标的值越大越好时,采用公式(5),当指标值为逆向作用时,即所用指标的值越小越好时,采用公式(6),经过这样的处理,所有的指标值都会在[0,1]范围内。

在处理指标权重时,由于考虑到每一种赋权法都有一定局限性,为了降低赋权法所带来的差异性,本文综

合选择了一种主观赋权法模糊层次分析法(AHP )[40]、两种客观赋权法熵值法[41]

和无限方案多目标决策方法

进行行有限方法多目标决策法[42]

,然后求其权重的均值得到综合权重,在一定程度上相应的缩小了单一赋权

法带来的局限性和弊端,处理结果如表2、表3。

3.2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人口城市化(0.35)在城市化综合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权重最大,因此是对城市化综合水平影响最大的层面,其次依次是经济城市化(0.3)、空间城市化(0.2)和社会城市化(0.15)。在城市化综合指标体系中,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密度(0.147)、城镇人口密度(0.116)、城镇密度(0.092)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0.078)是贡献份额最大的指标,所占的综合权重合计为43.25%。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过去30年间,城镇人口的增加、城镇人口密度的提高和城市个数的增加是影响京津冀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也正好符合京津冀地区的实际情况,人口增加和城市发展的交互关系是影响京津冀地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城市规划者和政府机构在考虑和构想城市发展政策时应给予城镇人口增加和城市地域范围扩张滞后的交互关系以高度关注。采取恰当的区域发展政策和恰当的城市发展战略对健康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从表3可以看出,建成区绿化面积(0.098)、人均工业废气排放总量(0.097)、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总量(0.095)、人均绿地面积(0.0868)和人均水资源总量(0.08)对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具有较高的贡献份额,总共占到了45.72%。总的来看,生态要素条件和生态压力条件是影响生态环境综合水平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提高城市地区的绿化率、保障城市用水安全和减少工业废气排量是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水平的强有力措施。

图3展示了城市化综合水平及各个层面城市化水平的变动趋势。城市化综合水平在1980—2011年间一

9

4227期

王少剑等: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

直保持着上升趋势。这表明京津冀地区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心城市发展较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非农业人口每年呈增长态势,城市地域范围也不断向外围扩张,相比20世纪90年代有很大增长,同时经济发展速度也较快,在整个国家战略区域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具体人口城市化曲线也呈上升趋势,人口城市化对城市化综合水平的贡献份额和人口城市化曲线保持一致,再一次证明了人口城市化对城市化综合水平的贡献份额最高。空间城市化的贡献份额呈现出一个简单的倒“U ”型曲线,1980—2002间,贡献份额呈上升趋势,2003—2008年贡献份额的比重比较稳定,没有出现波动性变化,2009年至今,空间城市化的贡献份额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经济城市化对城市化综合水平的贡献份额呈逐年增高的趋势,这表明经济城市化所包含的要素在推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所占的贡献份额也越来越高。社会城市化曲线也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其对城市化综合水平的贡献份额不高,虽然逐年升高,但还是处于较低水平

图3

城市化综合水平的演变趋势

Fig.3

Trends of comprehensive levels of urbanization

图4展示了生态环境综合水平以及各个层面生态环境水平的变化趋势。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在整个研究时间段表现出波动中上升,其基本趋势和生态压力变化趋势是一致的。1980—1990年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变现出急剧的上升;1990—2002年间,生态环境综合水平与资源要素层面的生态环境水平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变化;2003—2011年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出现波动中上升。其他各个层面的生态环境水平分别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变化,生态要素和生态响应呈微弱上升趋势,生态压力呈波动性变化,资源要素在2003年出现拐点,2003年之前急剧下降,2003年之后缓慢上升。3.3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为了探求城市化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本文分析了3种不同类型(α=1/3,β=2/3;α=1/2,β=1/2;α=2/3,β=1/3)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所占贡献份额的情况,基于这3种不同类型城市化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贡献份额,从而测算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变化情况,测算结果和类型划分如图5和表4。

如图5所示,从3种不同城市化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贡献份额类型的耦合结果来看,3组耦合协调度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仅大小稍有不同。可以明显看出城市化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所占贡献份额的大小对整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的结果影响不大。所以本文的分析结果将不再着重分析由于不同权重所引起的耦合协调度差异,重点关注耦合协调度在1980—2011年的变化趋势分析。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变化趋势是先降后升,形成一个S 型曲线。本文将从4个时间段详细阐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

0522生态学报35卷

图4

生态环境综合水平的变化趋势

Fig.4

Trends of comprehensive levels of eco-

environment

图5

生态环境综合水平的变化趋势

Fig.5

Trends of comprehensive levels of eco-environment

变化趋势:

(1)1980—1985年

这一阶段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下降趋势,但一直保持在严重不协调-

城市化发展受阻阶段。这一时期的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综合水平明显高于城市化子系统的综合水平,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呈上升趋势,从0.276增加到0.407;而城市化综合水平却出现稍微的下降,从0.069下降到0.064.结果说明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缓慢,其对生态环境并没有构成严重影响。

(2)1985—2002年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迅速增加,表明城市化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越来

越协调,协调类型从严重不协调-城市化受阻逐步过渡到基本协调阶段。这一时期的城市化综合水平快速增加,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人口逐渐增加,而这一时期的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却呈现倒U 型波动性变化,1985—1990年上升,1990—2002年快速下降,说明生态环境开始受到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影响,出现了生态响应。这一时期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以高耗能发展模式为主,产业结构以二产为主,资源消耗过快,但仍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

(3)2003—2008年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继续增加,这一时期的协调类型从基本协调逐步过渡

1

5227期王少剑等: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

到高级协调-生态环境滞后阶段。城市化综合水平在这一阶段呈线性上升,生态环境综合水平稳步提高,2005—2006年达到高级协调阶段。这一变化和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政策密切相关,2001年北京取得了奥运会的申办权,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对重化工以及污染性比较大的产业进行综合治理,由于滞后效应,从2003年开始环境质量得到稳步提升,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逐步达到高级协调阶段。

(4)2008—2011年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持续增加,但趋势变缓,一直维持在高级协调-生态环

境滞后阶段。这一时期城市化综合水平继续增加,但生态环境却开始出现波动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奥运会过后,京津冀地区的部分污染性行业企业逐步开始运行,环境质量开始下降,进而出现各种极端天气,影响京津冀地区整体的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

表4

不同耦合类型下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

Table 4

Coordinated coupling degree of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based on discriminated

standards

4结论与讨论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在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演变的过程中,伴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资源

开发、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科技进步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破坏,经历着较长的演化过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内部各要素之间形成了极其复杂的交互耦合关系。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构建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的评价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同时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本文也分析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①人口城市化和生态压力分别对城市化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的贡献份额最大,明显高于其他因素;②在耦合协调度测算模型中,城市化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3种不同的贡献份额所得出的耦合协调度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表明耦合协调度模型受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子系统贡献份额比例的影响很小;③在1980—2011年间,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了S 型曲线变化,协调类型从严

2522生态学报35卷

重不协调-城市化受阻发展到高级协调-生态环境滞后。

本文构建了耦合协调度测算模型,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客观复杂动态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交互胁迫关系和动态耦合应用来判读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类型。该分析强调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动态时空演变,实证研究结果能较好的切合京津冀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结论能为京津冀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应该有两种类型,一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进而达到崩溃,那么整体生态经济系统也将面临灭亡;一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持续提高,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使城市更具能力进行环保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压力,最终达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该方法还可以为国内其他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思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王振波,方创琳,王婧.1991年以来长三角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及其空间演化模式.地理学报,2011,66(12):

1657-1668.

[3]Wang Z B ,Fang C L ,Cheng S W.Evolution of coordination degree of eco-economic system and early-warning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3,23(1):147-162.

[4]Markus P.Technical progress ,structural change ,and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42(3):381-389.[5]方创琳,杨玉梅.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系统的基本定律.干旱区地理,2006,29(1):1-8.[6]方创琳.耗散结构理论与地理系统论.干旱区地理,

1989,12(3):51-56.[7]Graniel C E ,Morris L B ,Carrillo-Rivera J J.Effects of urbanization on groundwater resources of Merida ,Yucatan ,Mexico.Environmental

Geology ,1999,37(4):303-312.

[8]Maryam A I ,Zoran K ,Fu G T ,Butler D.Assessing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on the river water quality in an

integrated urban wastewater system in the UK.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2,112:1-9.

[9]Shen W J ,Wu J G ,Grimm N B ,Hope D.Effects of urbanization-induced environmental changes on ecosystem functioning in the Phoenix

Metropolitan Region ,USA.Ecosystems ,2008,11(1):138-155.

[10]Grimm N B ,Faeth S H ,Colubiewski N E ,Redman C L ,Wu J G ,Bai X M ,Briggs J M.Global change and the ecology of Cities.Science ,2008,

319(5864):756-760.

[11]Antrop M.Landscape change and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Europe.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4,67(1/4):9-26.

[12]Inmaculada M Z ,Antonello M.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CO 2emissions :Evidence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Ecological Economics ,2011,

70(7):1344-1353.

[13]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地理学报,

2005,60(2):237-247.[14]Liu S B ,Wei C Y ,Guo Y Q ,Zeng X X ,Liu S ,Yin Y C ,Liu Y G.Explor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based on climate analysis-A study in Changsha ,China.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1,18(1):101-107.

[15]Grossman G M ,Kreuger A B.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110(2):353-377.

[16]Kijima M ,Nishide K ,Ohyama A.Economic models for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a survey.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

2010,34(7):1187-1201.

[17]Olli V ,Sylvie F J.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the lower Senegal River Basin :Conflicting interests ,Environmental concerns and policy

op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2002,18(2):245-260.

[18]Cristina M ,Christopher D E ,Ramakrishna RAssessing the impact of urban land development 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3,86(3):401-410.

[19]Ducrot R,Page C L ,Bommel P ,Kuper M.Articulating land and water dynamics with urbanization :an attempt to model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at the urban edge.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2004,28(1/2):85-106.

[20]Verdesca D ,Federici M ,Torsello L ,Basosi R.Energy-economic accounting for sea-coastal systems :A novel approach.Ecological Modeling ,

2006,193(4):132-139.

[21]Barbera E ,CurròC ,Valenti G.A hyperbolic model for the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on air pollution.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ing ,2010,34

(8):2192-2202.

[22]宋建波,武春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中国软科学,2010,(2):77-87.

3

5227期王少剑等: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

4522生态学报35卷

[23]Lloret J,Riera V.Evolution of a Mediterranean coastal zone:Human impacts o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of Cape Creusa.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8,42(6):977-988

[24]吴文恒,牛叔文,郭晓冬,常慧丽,李钢.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6,21(6):853-861.

[25]雷明.中国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框架设计.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10):17-26.

[26]孜比布拉司马义,苏力叶木沙江,帕夏古阿不来提.阿克苏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协调度评析.地理研究,2011,30(3):496-504.

[27]王新杰,薛东前.西安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模式演化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9,24(8):1378-1385.

[28]王长建,张小雷,杜宏茹.近30a新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中国沙漠,2012,32(6):1794-1802.

[29]Jill L,Caviglia H,Dustin C.Taking the“U”out of Kuznets: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KC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Ecological Economics,2009,68(4):1149-1159.

[30]Dinda S.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A survey.Ecological Economics,2004,49(4):431-455.

[31]张明媛,袁永博,周晶,冯士森.基于灰色系统模型的城市承灾经济协调性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28(3):171-176.[32]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地理研究,2003,22(2):211-220.

[33]乔标,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生态学报,2005,25(11):3003-3009.

[34]乔标,方创琳,黄金川.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规律性及其验证.生态学报,2006,26(7):2183-2190.

[35]姜涛,袁建华,何林,许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分析模型体系.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12):67-72.

[36]吴玉鸣,张燕.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资源科学,2008,30(1):25-30.

[37]高乐华,高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交互胁迫关系验证及其协调度测算.资源科学,2012,34(1):173-184.

[38]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105-112.

[39]Li Y F,Li Y,Zhou Y,Shi Y L,Zhu X D.Investigation of a coupling model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2,98:127-133.

[40]范丽芳,江浩斌,陈昆山.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配送中心选址研究.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6(1):107-110.

[41]陆添超,康凯.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在权重确定中的应用.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9,(22):19-20.

[42]王应明,傅国伟.运用无限方案多目标决策方法进行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控制与决策,1993,8(1):25-29.

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及治理措施

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及治理措施 摘要:工业革命道路。在人类创造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环境问题也一直呈现着地域上扩张以来,特别是20是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的发展和程度上恶化的趋势。环境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而对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其环境的现状和压力则更严峻。京津冀地区位于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地位,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工业发展迅速的同时,环境问题也在逐步加深。 关键字: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污染源、治理与防护 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1.可吸入颗粒物,是大气的首要污染物,占了首要污染指数的90%以上。从200年到2009年间,比如上海每年灰霾发生的天数都超过了150天。细颗粒物PM25的年平均浓度高达0.050-0.059mg/m3,超过国际卫生组织年平均值标准0.015 mg/m3的3-4倍。2004年PM2.5/TSP的年平均值达到了0.41,到2007年则达到了0.53,呈逐年增长趋势。说明了上海的细颗粒物污染程度极其严重。 2. 二氧化硫,空气中的二氧化硫63.2%来源于工业排放。工业中排放的二氧化硫则主要来自含硫燃料的燃烧过程,以及硫化物矿石的焙烧、冶炼过程。煤炭是主要能源,燃煤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火力发电厂、有色金属冶炼厂、硫酸厂、炼油厂和所有烧煤或有的工业锅炉、煤炉等都排放二氧化硫烟气。 3.光化学烟雾,主要由机动车尾气排放出来,包括NO2、NO等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的影响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人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气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大气污染主要增加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在人类历史上曾在洛杉矶、伦敦和日本四日市发生过三次大气污染事件,均导致全城性的严重健康灾难。大量研究显示大气染污可短期和长期导致全因死亡率和急性心肌梗死、卒中、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事件发生率增加。2.对植物的危害: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或者直接使叶枯萎脱落;当污染物浓度不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或者表面上看不见什么危害症状,但植物的生理机能已受到了影响,造成植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坏。3.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a.减少了太阳到达地面的辐射量 b.减少大气降水量. c.增加大气温度 d.引发酸雨。 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和另外7个地级市,涉及到河北省8个设区市的80多个县(市)。国土面积约为12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9000万人,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约为67598亿元。以汽车工业、

十大环境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十大环境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一、噪声污染 原因:交通、建筑 解决措施:为减低噪声对四周环境和人类的影响,主要噪声控制方式对噪声源、噪声的传播路径及接收者三者进行隔离或防护,将噪声的能量作阻绝或吸收 (1)降低声源噪音,工业、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 (2)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等。 (3)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护,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如长期职业性噪音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 二、垃圾污染 原因:生活垃圾不经过处理而乱扔乱倒

解决措施:(1)改变生产方式,历行节约资源。通过电视、媒体等多种渠道,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垃圾污染危害性,普及环保知识,宣传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意识。居民应当将垃圾分类收集,自觉减少垃圾产生量,积极使用可降解物品,比如纸制品、木制品等,使垃圾减量化方兴未艾。尽量购买使用绿色认证产品、无公害产品,形成一个绿色进家庭,家庭爱环保的良好氛围。 (2)政府实行收费政策 三、土壤污染 原因:(1)汽车排气: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2)固体废弃物:堆积场所土壤直接受到污染,自然条件下的二次扩散会形成更大范围的污染。(3)撒放农药、化肥:属农业区开放性的。 解决措施:防治土壤污染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对已污染的土壤,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控制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1)科学污水灌溉:工业废水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有些工厂排出的废水可能是无害的,但与其他工厂排出的废水混合后,就变成有毒的废水。因此在利用废水灌溉农田之前,应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规定的标准进行净化处理,这样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2)合理使用农药:合理使用农药,这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

2021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章 第2讲 城市化(Word版含解析)

第2讲城市化 测控导航 考点题号 城市化的特点与进程1、2、3、8、9、11、12、13、14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5、6、7、10、13、14 一、选择题 (2019·江西南昌模拟)都市区由都市核心区和边缘区组成。下图为某都市区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变化率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都市区在发展的Ⅱ阶段可能会出现() A.城市总人口数量持续减少 B.人口由边缘区向核心区集聚 C.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D.城市对人口迁入的拉力下降 2.从Ⅲ到Ⅳ阶段过程中() A.城市规模持续扩大 B.郊区城市化水平提高 C.新兴产业不断兴起 D.城市居住环境恶化

解析:1.D 2.C第1题,读图可知,Ⅱ阶段都市边缘区人口增加,都市区和都市核心区人口呈下降趋势,说明人口从都市区和都市核心区向边缘区迁移,B错误;但是城市总人口数量不会减少,A错误;城市环境质量不会得到改善,C错误;因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地价昂贵等问题,城市对人口迁入的拉力下降,人们开始向城市边缘区迁入,D正确。第2题,据图可知,从Ⅲ到Ⅳ阶段过程中,都市核心区人口又明显增加,说明为再城市化阶段,由于新兴产业的不断兴起,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再城市化。 (2019·重庆南开中学高三质检)《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老旧小区量大面广……支持加装电梯和无障碍环境建设”。如图为重庆市渝中区某东西向住宅楼,正南面加装电梯后的景观图。读图,回答3~4题: 3.政府支持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原因可能是() A.老旧小区即将到使用年限 B.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C.为提高老旧小区的附加值 D.为带动制造等产业的发展 4.图示房屋加装电梯最明显的影响是()

京津冀协同打造立体化治理生态

京津冀协同打造立体化治理生态

————————————————————————————————作者:————————————————————————————————日期:

京津冀协同打造立体化治理生态-社会科学论文 京津冀协同打造立体化治理生态 曹梦雨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能只看重经济合作。一起治理生态问题,是更长远的谋划。”今年全国两会政协委员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上,更侧重生态方面的合作。委员们的建议归纳起来,可以总结为“水陆空”立体治理京津冀生态环境。 水:打造“两河”流域生态涵养圈 民革北京市委对此提出具体建议:加强京承合作,保障北京水资源安全。 民革北京市委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张彤委员介绍,承德市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前继续推进生态涵养区绿化、保护及建设,承德地区可新增造林绿化面积500万亩,水资源涵养能力可提高到每平方公里15万吨,水资源总量可提高到53.6亿立方米,为京津供水稳定保持在31亿立方米。“为保护水源,应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张彤委员认为,在治理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水排放和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优先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垃圾处理设施,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高耗水产业。 陆:设立京北、京西国家公园 建设国家公园,是破解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之间矛盾的一个好办法。高利委员和颜丹平委员分别建议,设立京北、京西两个国家公园。“京北国家公园,应该包括北京北部、河北的京张地区,还可以加上内蒙古一部分,像赤峰这一带,并结合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形成集生态、历史、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公园。”高利委员分析说,昌平区兴建了多个森林公园,有优质的生态环境。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摘要:小城镇的道路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战略 城市化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而且城市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解决农村劳动力出路的有效办法。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城市668座,城市人口4.56亿,城市化率达到了36.9%。根据世界多数国家城市化发展规律,中国已经进入了从30%到70% 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亦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实践证明:积极发展小城镇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应将重点放在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上,放在提高城市质量和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上来。因此,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建制镇适当集中,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步伐非常缓慢。1949~1978年近30年的时间里,我国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政府发动和包办型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广大农村和众多农民被游离于工业化的进程之外,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不能进入城市化的进程,这就使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仅从建国初的10.6%、136个建制市增加到1978年底的17.9%、193个建制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以市场导向的改革进程中新出现的由民间力量或社区组织发动并得到政府认可或支持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这期间城乡之间的壁垒被逐渐打破,各种生产要素开始在城乡之间跨地区流动。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摆脱了土地和农业的束缚,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初步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市为纽带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尽管如此,但是由于中国工业化刚刚起步,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准仍有较大的差距。可见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处于由初期起步阶段向中期加速发展阶段转换的时期,伴随着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的发展也必将与世界性潮流接轨,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因此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道路新战略显得至关重要。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的迈进。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 城市化水平较低 按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到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36.06%,这个指标,不仅低于世界上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也与自身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中国也为高速的工业发展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情况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环境在恶化,局部环境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本文就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方针。 关键词: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治理 1. 引言 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全球化过程密不可分。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为高速的工业发展已经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局部环境恶化带来了气候变暖、空气污染等效应。受其影响的不仅是中国的邻国,甚至是全球的环境。中国的发展是靠透支资源,环境取得的。中国资源的消耗速度,环境的破坏速度远远大于经济增速。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的环境问题变成了世界的环境问题。 而与我们老百姓切身相关的环境问题则表现在大气污染及水污染上。笔者生长在中部平原地区的农村,小时候的天空是蓝色的,水是清澈的。炎热的夏日,经常可以看见下河洗澡的人们;阵雨过后,天空会出现绚烂夺目的红霞。那时候的天很高,云很白,而今这些景象一去不返,前后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现在回到家乡所见的是漂浮着生活垃圾的臭水沟和偶尔泛蓝的灰色天空,再也没有人下河下澡,再也没有河虾小鱼可供垂钓,再也没有“火烧云”样的红霞了。笔者经常在想,到底是谁夺走了这一切?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将会变成什么样?

第一,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就是大气污染问题。近几年来,“雾霾”成为了媒体及公众口中的热点词汇,先是京津冀地区“雾霾”持续不散,后又扩大至中部长江流域,甚至在平时少见雾霾天气的长三角地区也很严重。伴随着“雾霾”天气的增加,空气中PM2.5对人体危害不断加剧,更令人们的畏惧情绪与日俱增。医学专家钟南山就曾明确指出,PM2.5的增加与人的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与肺癌的高发、多发密切相关。有统计数据表明,北京地区的肺癌发病率,近10年增长40%。 治“霾”已成为当下国计民生的当务之急。 2015年2月,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的热度已超过了很多热门电视剧,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上更是引发了“刷屏”效应。该片通过现场调研、查阅文献和拜访专家的方式,形象化地对雾霾的构成与危害做了解读,而且通过柴静的作品来告诉观众如何为治理雾霾去做些什么。尽管其中的部分数据和观点受到质疑,但这部记录片确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要等问题出来后再去挽回,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雾霾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应对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雾霾大面积的出现和扩散,不仅在国内为民众所诟病,也日益为国际所关注和讨论。例如韩国和日本,就常把本国出现的雾霾天气归咎于中国,连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认为中国的雾霾“飘洋过海”,荼毒美国。可以看到,雾霾在加速累及中国形象。近日,美国彭博社报道吐槽:“还有什么比索契这个满是棕榈树、没有雪的亚热带地区搞冬奥会更糟糕的事吗?或许是在中国污染最严重的省份进行滑雪比赛、在雾霾笼罩的华北平原举办冬奥会开幕式吧。”报道直指目前的北京没有资格申办冬奥会。另一方面,雾霾也成为经济、环境失衡的形象代言,美国《财富》杂志日前就犀利地指出,雾霾是对中国高能耗增长模式的“死刑宣判”。尽管到目前为止也尚未出现雾霾外交问题,但如果中国的雾霾天气继续恶化的话,不排除它会成为一个周边的公共外交问题。 第二,是水污染问题。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海河、辽河、淮

2018年京津冀地区水环境治理现状与未来前景分析

京津冀地区水环境治理现状与未来前景分析

目录 历史:京津冀地处海河流域,多重历史原因造成水环境脆弱 (1) 京津冀水系基本情况 (1) 多重历史因素造成流域水环境脆弱 (1) 现状:区域水资源匮乏,水质污染严重 (3) 资源性缺水:京津冀水资源匮乏,属严重缺水地区 (3) 水质性缺水:地表水水质差,劣V类水占比全国最高 (3) “超级污水渗坑”事件再次敲响警钟 (7) 政策体系日渐完善,治理目标逐步明确 (8) 市政污水处理:处理水平逐步提高,仍有发展空间 (13) 统筹规划、协同发展,大规模流域治理拉开序幕 (17) 典型项目:永定新河与通州项目提供借鉴,白洋淀治理备受瞩目 (19) 投资建议 (25) 图表目录 图1:京津冀流域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0% (2) 图2:京津冀流域面积占全国流域面积的3.3% (2) 图3:京津冀流域图 (2) 图4:京津冀水系图 (2) 图5:2014年全国各省级行政单位人均水资源情况(单位:立方米) (3) 图6:海河流域水质情况 (4) 图7:全国七大水系、浙闽片河流西南西北诸河地表水质 (4) 图8:北京市五条河流水质差异较大 (4) 图9:北京市河流水质情况 (5) 图10:天津市河流水质情况 (6) 图11:河北省河流水质情况 (6) 图12: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南赵扶镇污水渗坑 (7) 图13:渗坑废水呈锈红色、酸性,PH约为1 (7) 图15:北京市废水排放总量和排放增长率 (13) 图16:天津市废水排放总量和排放增长率 (13) 图17:河北省废水排放总量和排放增长率 (13) 图18:京津冀三地废水排放量对比 (13) 图19:“十三五”期间新增投资测算思路 (16) 图20:从市政污水处理项目到大规模综合性流域治理 (17) 图21:北京市黑臭水体分布情况 (18) 图22:天津市黑臭水体分布情况 (18)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

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弃肥料以及废弃材料的流失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

必修2 第二章 第26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26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考点一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1.城市化概念 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的标志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化的意义 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3)城市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

(2017·浙江杭州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中心区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是() A.经济水平提高B.城市等级上升 C.交通通达度提高D.城市地域范围扩大 2.影响该城市中心区发生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人口增长B.交通方式变化 C.经济规模扩大D.生活方式改变 答案 1.D 2.B 3.下图表示某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读图回答问题。 (1)描述在此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 (2)在此过程中,城市人口会发生什么变化? (3)此过程被称为________。 答案(1)城市面积由小到大,城市数目由少到多,由孤立城市发展为城市群(带)。 (2)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3)城市化 解析依据图例可知黑点代表城市,阴影区域代表郊区,由此推理得出空白区域为乡村。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城乡空间分布动态变化过程,图中t1~t4表示时间的变化,随着时间变化,黑点数目增多,黑点周围阴影部分面积扩大,最后连成一片;与此同时,空白区域逐渐缩小。这表明:城市数目增多,面积扩大,城市群出现。此过程被称为城市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上)汇编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上) 宋强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院院长 各位学员,大家好!我叫宋强,是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我今天主讲的题目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今天主要讲四个部分内容,第一是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些规律性认识;第二是京津冀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第三是京津冀区域面临的环境保护形势;第四是协同发展中,生态环境如何进一步做到率先突破。 一、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规律性认识 首先来看生态环境问题的规律性认识,我想从五个方面做一下介绍,第一,什么是生态环境。第二,生态环境问题从何而来?第三,PM2.5问题的成因,我们以北京市为例,是一个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第四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五是外部性特征、邻避效应、公地悲剧这样一些有关天生态环境问题理论方面的探讨和认识。在我们今天的讲课中,会重点贯穿我们对规律的一些认识和把握,包括我们所举的一些事例,进行的一些分析和讨论,最后都要以规律性认识来贯穿。 (一)什么是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按照我们现在公认的一些说法,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它有几个特点,一,与人类密切相关;第二,它会影响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在这么一个前提之下所出现的各种自然的(包括人工干预形成的)力量(物质、能量)作用的总和。简单地说,生态环境具有一些自然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不以我们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一,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我们有空气有水,有植物、动物,有这么一个生态圈。在这里面,生态系统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多样性构成了我们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第二,是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特别在这里面关于物质和能量,它们是一个整体平衡、守恒的规律。第三,有一个规律叫生态平衡规律,地球这个生态圈整体上来说,它始终在努力保持生态平衡,对于地球来说是这样,对于我们一个区域、一个城市来说也是一样,需要保持生态平衡。在保持生态平衡努力的基础上,内部各个子系统分别会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物种之间也会进行竞争。在不同的这种子系统之间,还会有一些补偿的效应。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一种自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一、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我国大部分城市还不具有良好接纳包容这么多农村人口的条件,这就使得原本就不算发达的城市,无法解决这部分迁移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住房等各种问题,也给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差、住房条件差的城市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工商业集中,人口密度大,人工设备密度高,活动强度大,人多车多,导致交通拥挤。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功能混杂,建筑密集,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生态环境问题和防治措施

2020 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 一、知识讲解 1.森林的生态效益及毁林的危害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 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
2.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1)草地退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和干旱频繁发生等。 ②人为原因:是最主要原因,包括超载放牧、盲目开垦、规划利用管理不当、滥 采滥挖等,在我国,鼠害和虫害也是重要原因。 (2)草地退化的危害:载畜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使当地动植物资源遭到 破坏。 (3)保护草地措施 ①主要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强经济发展。 ②我国保护牧场的措施:
3.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1)湿地的功能: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 生物多样性等。 (2)湿地减少的原因:湿地的减少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

是主要原因,具体如下图所示:
(3)保护湿地:签署《湿地公约》,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
4.物种灭绝及保护
(1)灭绝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②人为原因: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2)保护措施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②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
③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
④国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经典高考试题
1.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下表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年份
湿地斑块数目(块)
湿地总面积(hm2) 湿地比率(%)
1976
2 251
88 893
42.99
1986
3 721
39 639
19.17
2005
1 973
19 230
9.30
阅读材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
响。
解析 湿地变化特点从表中可直接读出;湿地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水源、气候、
植被、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答案 变化特点:1976~1986 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
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 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

京津冀地区环境未来发展报告

京津冀地区环境未来发展报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但也是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作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结构性污染突出,产业布局不合理。京津冀及周边城市空气重污染过程较为多发,是我国灰霾发生的“重灾区”。在环境保护部每月公布的全国空气质量较差十个城市名单中,位于京津冀的城市十之七八。其中以河北省居多。 2013年9月颁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进一步确定,到2017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PM2.5浓度在2012年基础上下降25%左右,山西省、山东省下降20%,内蒙古自治区下降10%。其中,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环保部此前一份报告称,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我国东部地区空气污染一体化现象日趋明显,其中长三角区域的空气污染一体化特征尤其突出。 在长三角地区,冬春季节,受内陆污染、北方沙尘和本地不利气象条件等综合影响,区域性雾霾和浮尘影响突出;在初夏深秋季节,秸杆焚烧对区域大气PM2.5污染贡献显著,常引发区域性的大范围霾污染,使长三角城市空气质量出现同步变化趋势。 环保部调查还发现,我国的燃煤消费量以每年超过2亿吨的速度增长,目前燃煤消费量已超过全球总量的48%;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

长,“十一五”期间从1.2亿辆激增到1.9亿辆。燃煤量和机动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使我国的一次颗粒物、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年排放量都在2000万吨以上,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造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区域空气质量恶化。 环保部区域大气污染治理课题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曾建议,通过推动产业布局调整,逐步疏散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型复合大气污染严重地区的重化工业产能。实施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逐步降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空气污染严重区域的煤炭消费量。国务院2013年9月印发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经过五年努力,京津冀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2015年1月15日召开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表示,要“采取综合措施优化经济发展”,启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战略环评,坚决遏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建设。 环境保护部2015年10月27日在京召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战略环境评价项目启动会暨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咨询组成立会议。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出席会议并强调,环评是环保参与国家经济运行决策的第一窗口,规划环评是推动绿色化转型的重要抓手。 潘岳介绍,目前绿色转型的主要路径有两条,一是国土整治,二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资职31102班张梦瑶 【摘要】:根据统计数据,列举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空气质量恶化与大气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与措施。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开发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力度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 气候、土壤、生物、水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既是生物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和经济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全球变化趋势的出现,将进一步加重资源短缺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我国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增强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在发达国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为。在我国却有很大差距,其关键是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教育,现阶段的我们就是要了解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增强他们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与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 我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受其危害的人口近4亿。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全国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二)森林资源锐减 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森林资源号称“地球之肺”,对地球的大气环境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的沙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量著称,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升,长江每年带走泥沙近5亿吨。由于淤积,全国范围内水库库容量也在不断缩小。 (四)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 我国拥有草地面积4亿多公顷,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地或高海拔地区,此类地区又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头,而平原草地却因利用条件便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城市及城市化 第一讲城市区位与城市地域形态 一、城市 (1)含义: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二、城市区位因素 1、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地理事物的位置,二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 位置优越;××气候优越(恶劣);××水热适中(不足);××地形平坦(崎岖);河流为××提供水源和便利的交通;××资源丰富(缺乏)。 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政策、宗教、科技、旅游 ××经济发达,有利于人口和产业集聚(经济欠发达不利于人口和产业集聚);××海陆交通便利(深居内陆,交通不便);××优惠政策的促进;××宗教圣址。 3、分析、评价城市区位因素的具体方法 ①、分析ー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该城市在诞生初期,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到这一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该城市的发展。 ②、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同一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区位因素也有所不同。相对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而言,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较大。自然因素可以称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则可称为动态因素。自然因素中,地形、气候可看作宏观因素,河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可称为微观因素。 三、城市的地域形态 1、城市的地域形态

第二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 形成与变化 一、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1、一般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等。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3、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 ①住宅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出现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背向分化。 ②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和条状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中心商务区 ③工业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各功能分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有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如行政区、文化区等。 4、主要城市能区的分布和特征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201601225(附文献)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发育最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人口和产业密集区。自1990年代以来,京津冀地区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落实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采取一系列政策和工程措施,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重点开展了“三北”防护林、坝上生态农业、首都周围绿化和太行山绿化、退耕还林等工程,加大了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和流域水污染治理保护力度,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进展,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承受着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仍然存在严重威胁。 一、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战略进入到实质推进阶段,生态一体化成为首要的突破口。从区域和城市群的视角来审视京津冀地区的生态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目前还存在诸多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大气污染严重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空气污染最重的区域,已全面亮起红灯,尤其是PM2.5污染已成为当地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2014年,京津冀地区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排放量分别为147.8万吨、194.57万吨,占全国的7.5%、9.36%,单位面积排放强度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倍、4.2倍。根据环保部2015年5月发布的全国

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最差,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27.4%,低于全国32.7个百分点,重度污染以上天次占8.7%,高于全国6.5个百分点。区域内13个城市中,张家口、秦皇岛达标天数比例在50%-80%之间,而其他城市达标天数比例不足50%,污染较重。京津冀大气污染主要原因之一是区域内集聚了大量的水泥、钢铁、炼油石化等高污染产业和遍布各地的无组织零散高危害产业,它们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非常巨大,而地形和气候系统又不利于污染扩散。 从省级行政区来看,2013年河北省单位国土面积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排放量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至4倍,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除外)单位面积排放强度由高到低排序中,分别排名第8和第7位;万元GDP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由高到低排名中,分别居第10位和第8位。相较于京津地区,除张家口、承德、秦皇岛3市PM2.5年均浓度远低于北京和天津,其他城市远高于京津;万元GDP污染物排放强度方面,河北11个设区市均远高于京津两市,在清洁能源利用、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工艺升级及污染防治技术方面与京津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中国城市化的三大问题与三大对策

刘勇:中国城市化的三大问题与三大对策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勇博士 “十五”时期,我国制定并实施了城镇化发展战略。“十五”即将过去,在这期间以及此前的城市化进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十一五”即将开始,未来的城镇化目标和道路应该如何选择?可能面临哪些难题?应该采取哪些对策?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此 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刘勇博士。 中国经济时报:请您介绍一下中国城市化目前的水平以及它所处的宏观经济发展背景。 刘勇:统计显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2004年为41.3%,处于30%—70%这一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我认为,城市化本身由两种力量推动:一是大城市的拉动;二是农村人口收入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城市化进程。 30%到70%之间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是和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相配合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各种产业特别是城市里面都兴旺发达,所以人口向城市集中。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过,21世纪将由两大力量或者说是两个基本因素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一是美国的高科技,另一个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城市化对中国来说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也是一种发展趋势,也是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要求。大的背景就是如此。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确定城市化发展战略已有五年,您如何评价这五年的发展? 刘勇:第一,城市化的确成为推动我国十五发展的重要力量,它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是符合国际潮流的。第二,在“十五”这五年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主要有哪些问题,我们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刘勇:第一个问题,也是中国城市化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土地的城市化快于人口的城市化。也就是说虽然土地非农业化了,但是人口并没有非农业化。实际上城市化就两点,一个是人口向城市集中,职业从农业转到非农产业,这是从人口上说的;第二个是土地的非农业化,即土地由原来的农业用地变为二产和三产用地。 第二个问题就是经营城市的误区。所谓经营城市,说白了就是借钱去搞建设,或者说是卖地去搞建设。这是完全不对的。问题就在于它把城市化仅仅理解为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当然是必须的然而城市建设毕竟是公共产品,过分依赖于非财政性资金是存在风险的。 中国经济时报:这会产生哪些问题呢? 刘勇:经营城市误区造成的典型问题就是开发区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开发区遍地开花这是绝对绝对的错误。开发区是重要的,有的城市老城推不动,就搞新城来开发,这是对的,但遍地开花就不可行。举个极端的例子,某沿海省份的一个县,本来有十二个乡镇,为了使各个地方都发展起来,就把乡镇都改为街道,因为有街道就可以搞开发区,就大量地开发土地,小小的县搞了十二个开发区,且不说底下的村镇都可以搞开发区。 中国经济时报:这确实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刘勇:基础设施的钱从哪里来且不说,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核心就是集中,而那十二个分散的开发区是分散的,人口离土不离乡,一点经济效益都没有,反而会造成土地大量的浪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