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学考试题

财政学考试题

财政学考试题
财政学考试题

财政学考试题

题型:名词解释10分、单选10分、多选10分(看书)、简答30分、问答13分、简述17分

重点:第4章、第11章、第18章

第1章

1.公共产品:指的是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

2.外部性(外部效应):指的是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的福利的情形。

3.政府失灵:政府机制本身存在低效率现象。

4.市场失灵: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达到市场福利的最佳状态。

5.财政: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对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关系。主要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支出、

财政管理等内容。

6.试述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作用。

(1)提供法制制度

(2)保持和保护市场竞争

(3)克服市场无效

(4)促进社会公平

(5)保持经济稳定

第2章

1.简述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财政的产生:私有制的产生和社会分裂为阶级

产生条件:经济条件(基本条件):剩余产品

政治条件(必要条件):私有制

发展:形式的发展:实物、徭役——实物、徭役、货币——货币

规模的发展:小——大——小

性质的发展:国家性质决定财政性质:

奴隶制——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直接占有奴隶;

封建制——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生产劳动者;

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2,简述财政的四个基本要素。

(1)财政主体:国家或政府是财政收入分配的主体。

(2)财政客体:财政客体是一部分国民收入。

(3)财政形式:财政分配主要形式有三种即实物、力役和价值形式。

(4)财政目的:财政分配的直接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3.什么是财政?什么是财政的本质?

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以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

财政的本质: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4.试述财政的公共性和利益集团性。

财政具有公共性和利益集团性两种属性

公共性:指的是财政具有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的属性。它是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财政具有的公共性;财政的公共性又具有历史性:公共产品的构成随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而变化、公共产品的构成可能因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而有所差别。利益集团性:财政作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反映着参与财政分配活动的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互动关系。从根本上说,财政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在不同社会形态下,财政体现出不同的利益集团性: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中,财政均体现着阶级性,但随社会形态的演进而减弱;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阶段性位于次要地位,利

益集团性变得显著。

第3章

1.混合产品:兼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双重性质的产品。

2.免费搭车:人们会有一种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的激励,这就是所谓的搭便车问题。

3.为什么公共产品会出现市场失灵问题?

公共物品在现实经济中是广泛存在的,由于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消费者都想无偿使用这些产品,于是就出现了“搭便车”现象,产品的提供者无法收回其成本,就会丧失提供产品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了生产的萎缩。这些特点使得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受益和边际社会收益的偏离,从而导致了市场的失灵。

第4章

1.瓦格纳法则(政府活动扩张论):

工业化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政府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张。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

2.梯度渐进理论:

(1)公民可容忍的税收水平决定着可容忍的财政支出水平或公共部门的规模。

(2)只有在经济和社会制度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人们才会客观的审视过去,并在心理上接受一个更高的可

容忍的税收水平,容忍政府支出更多的替代私人支出。

(3)正是这种审视效应和置换效应,促使政府支出水平登上新的台阶。

(4)冲击消失之后,较高的支出水平就会因惯性存在。

3.非均衡增长理论:

公共部门的活动是劳动密集型的,相对于资本密集型的私人部门来说,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相对较缓。私人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引起部门工资水平的上升公共部门为了向社会提供足够的服务,其工资水平的提高必须与私人部门保持同步这使得公共部门提供服务的单位成本相对上升导致公共产品相对的价格上升如果对于公共部门活动的需求是无弹性的,必然会形成公共支出增长的趋势。

4.收入再分配论:

政府支出之所以增长,是因为低收入者利用政治制度进行有利于他们自己的收入再分配。收入再分配的另一观点则认为,收入再分配主要有利于中等收入阶层,而非低收入阶层。

5.如何看待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

(1)瓦格纳法则、梯度渐进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收入再分配论

(2)影响财政支出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经济因素,如人均收入增长、技术变化、公共服务相对成本提升、城市化等,也有政治和社会因素,如政局稳定、人口状态、观念变化等。

6.政府活动夸张论产生的理由。

(1)首先,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分工劳动和生产的专业化日益加强。这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则使经济交往日益复杂化,经济主体之间的的各种摩擦不断增加,从而必然要求更多的政府保护、调节和管理活动。

(2)其次,随着收入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分配问题的关心日益加强,对教育、文化、保健、福利等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这要求政府以更大的比例提高这些方面的支出。

(3)最后,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之后,一些新行业要求大规模的投资,这些投资要么由于规模过大而使得私人难以有效融资,要么私人可以融资但却会导致私人垄断,因而不利于促进社会目标。为了保障社会经济的有效运作和良性发展,政府有必要直接介入大规模的投资生产领域,其结果是政府参与直接生产活动的日益增加。。

7.哪些制度安排可用于控制财政支出的增长?

(1)预算监管制度

(2)政府采购制度

第5章

1.我国当前主要有哪些社会救助项目

农村扶贫资金

自然灾害救济支出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

医疗救助支出(包括:农村医疗救助支出、城市医疗救助支出)

农村及其他社会救济支出(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农村五保供养指出)

2.如何看待我国的贫困人口规模

我国目前不但存在几千万的绝对贫困人口,而且还存在上亿的相对贫困人口,存在规模大,绝对数量大,很多人还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当前第一要务扶贫济困,缩小贫富差距;一方面,要通过税收政策加大调节贫富差距的力度;另一方面,可以在政策上鼓励社会贤达富人投资于扶贫济困的事业。消除绝对贫困人群,最大限度地减少相对贫困人群,缩小贫富差距,尽快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第6章

1.商业保险:个人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在受到某些损失时得到补偿。

2.社会保险:政府开设的一些项目也可以部分弥补因不确定或不可控制事件所造成的收入损失,这些项目通常称为社会保险。

3.养老保险:在劳动者进入老年后由社会给予工资补偿的制度就是养老保险。

4.试述政府介入社会保险的理由

(1)政府的介入可以弥补保险市场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市场残缺问题。

(2)政府的介入可以弥补收入非配上的市场残缺。

(3)社会保险是一种优值品,人们对它的评价低于它实际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政府的介入体现了父爱主义的观念。

(4)相对于商业保险来说,政府介入社会保险还具有其他优势:可以节省交易成本,尤其是决策成本;

更有利于分散风险;社会保险支出可以实行指数化,虽然这一做法经常被批评者认为过于慷慨大

方,但它确实可以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活。

5.简述养老保险的经济效应。

(1)养老保险对储蓄的影响:从作用机制上看,养老保险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影响储蓄:首先,养老保险制度的存在,实际上是给予职工年老时可获得退休金的承诺,这会减少职工为应对老年风险而

储蓄的动机,这一现象称为财产替代效应。其次,社会保险税直接减少职工的收入,使其储蓄能

力降低,从而进一步降低储蓄率;财产替代效应对储蓄的负面影响又会被养老保险的其他效应所

抵消:一是退休效应,二是遗产效应。另外,养老金降低了子女为退休的父母支付赡养费的需要,

使年轻一代在工作生涯中可增加储蓄。

(2)养老保险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主要通过征税(或缴费)机制和养老金的给付机制实现的。一方面,对在职职工的当期收入来说,征税减少了劳动收入,降低了当期消费水平,因此对劳动供给有一

定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职工在个人收入减少之后,为保证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又会增加工

作来弥补因征税对收入造成的影响。

(3)养老保险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1)个人收入再分配(2)代际间收入再分配(3)同代间收入再分配。

第8章

1.国有资产收入: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身份,以上交利润、股息、红利、产权转让等形式取得的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以资产占用费、租金、使用费等形式取得国有资源性资产的收入。

2拉弗曲线:表示税率与政府税收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用拉弗曲线表示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

3.简述财政收入的经济来源以及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经济来源:税收、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国有资产收入、债务收入、非税收入、转移性收入

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价格水平、收入分配制度

4.财政收入取得的形式有哪些?请列举三种主要的财政收入取得的形式,并比较他们的差异。

形式:税收、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国有资产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彩票资金收入、行政事业性收入、罚没收入、其他收入)

比较差异:

定义特点作用

税收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

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律规定

的标准,强制取得财政收入的

一种手段。税收是财政收入的

最基本的形式。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调节社会经济;

组织财政收入;

监督管理社会经济活动

公债公债是政府以债务人身份取

得的一种收入。是各级政府借

债的统称;是政府财政收入的

一种特殊形式;信用形式;政

府可通过宏观调控进行适度

调控。信用的财政收入形势;

具有弥补性、灵活性;

依靠政府信用才能完成

缓解了政府资金需求的压力;

有调整市场的作用;

能够强化国家的结构调整

国有资产收入国有资产收入指国家凭借其

所拥有的资产取得的财政收

入。财政收入重要组成部分;

反应国有资产营运效益好坏;

反映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

关系到为国有资产的恢复、改造、更新提供资金的多少

第9章

1.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

2.税收负担:指整个社会或单个纳税人(个人和法人)实际承受的税款,它表明国家课税对全社会产品价值的集中度以及税款的不同分布所引起的不同纳税人的负担水平。

3.什么是税收?国家征税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

基本依据:国家政治权利,法律规定

4.税收有哪些特征?如何区别税收与公债?

特征:(1)强制性:指国家征税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过颁布法律、法令进行的,是一种强制的课征。

(2)无偿性: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成为国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给纳税人,也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代价或报酬。

(3)固定性:是指国家征税前,税法就预先规定了征税的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税额,税法所规定的这些征收标准,国家或纳税人双方都必须遵守。

区别:

定义特点作用

税收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

种手段。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调节社会经济;

组织财政收入;

监督管理社会经济活动

公债公债是政府以债务人身份取得的一种收入。是各级政府借债的统称;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

特殊形式;信用形式;政府可通过宏观调控进

行适度调控。信用的财政收入形势;

具有弥补性、灵活性;

依靠政府信用才能完成

缓解了政府资金需求的压力;

有调整市场的作用;

能够强化国家的结构调整

5.什么是税收的公平、效率和财政收入原则?如何理解和贯彻这些原则?

(1)公平原则包括三个方面含义:一是税收负担公平,包括税收横向公平——相同纳税能力的人交纳相同的税和纵向公平——不同纳税能力的人交纳不同的税;二是税收经济公平,即通过税收机制

建立机会平等的经济环境,实现起点的公平;三是税收社会公平,即通过税收机制对社会成员个

人的收入进行调节,以征税或补贴方式实现社会成员间利益上的相对平等,实现结果的公平。

(2)效率原则:指的是以尽量小的税收成本取得尽量大的税收收益,它通过税收成本与税收收益的比较得以衡量。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行政效率原则、经济效率原则。

(3)财政收入原则概括为如下三个基本内容:一是充分稳定,即税收收入必须充分、稳定的满足国家财政支出的需要;二是弹性,即税收收入不仅要对财政收入保持充分的弹性,更要与经济增长保

持灵活的弹性;三是适度,即税收收入必须保持在一个界限内。

6.税负转嫁类型?税负转嫁影响因素?如何理解税负转嫁对微观经济主体实际税收负担的影响?

类型:(1)前转(顺转);(2)后转(逆转);(3)混转(散转);(4)税收资本化;(5)消转又称转化。

因素:税负转嫁程度取决于征税后的价格变动,价格变动程度取决于商品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影响:税负归宿是税负转嫁过程的终点,也是税收负担的实际承受者。

7.简述世界税制结构的基本布局,分析我国今后的税制改革及其对税制结构可能产生的影响。

基本布局:当今世界的税制结构呈现出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和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两大模式。发达国家的税制结构实行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发展中国家的税制结构,呈现出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所得税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但税种体系仍然不够发达的特征。

我国税制结构的调整:我国的税制结构呈现出了以流转税为主体,以所得税为辅助,多税种、多次征的复税制特征。今后我国税制结构改革的任务是,适当降低流转税的比重,提高所得税的地位,并通过有关具体税种的改革,最大限度的实现税收制度的公平/效率以及财政收入等目标,为国家财政支出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为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为缓解贫富差距、实现和谐社会提供合理的制度环境和有效的调节工具。

第10章

1.税收制度:简称税制,是国家以法律或法令形式确定的各种课税办法的总称,内容包括税种的设置、各个税种的具体内容。

2.消费税:是以某些特定消费品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3.营业税:是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4.所得税:(1)企业所得税: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或境内、外的所得征收的一种税。(2)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5.简述税制要素

(1)征税对象:又称课税对象或课税客体,是指对什么东西征税,即征税的标的物。

(2)纳税人:又称纳税义务人,指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3)税率:是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税率是税收制度的核心。税率包括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等

6.试述我国增值税的基本内容。

(1)增值税概念: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业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

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以及进口货物的金额计算征收的

一种流转税。

(2)纳税人: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

个人,都是增值税的纳税人。

(3)征税范围: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

及进口货物等,具体是:(1)销售货物和进口货物;(2)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3)视同销售货物;(4)混合销售行为;(5)兼营非应税劳务;(6)属于征税范围的

特殊项目。

(5)税率:增值税税率包括基本税率(17%)、低税率(13%)、零税率以及征收率(商业企业4%、工业企业6%)等。

7试述1994年我国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流转税的改革: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规范增值税的征收制度,实行消费税,统一流转税。

(2)所得税的改革:统一税制(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扩大税基、控制减免税优惠。

(3)其他税种的改革:主要是对资源税、财产税以及行为目的税进行改革。如把资源税的征收范围由对煤、天然气和石油征税进一步扩大到对金属矿产品和非金属矿产品征税;开征土地增值税;取

消各种奖金税和工资调节税。

(4)经过上述的改革,我国税制形成以增值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税种、多税种、多次征的复税制体系。

8.1994年以来。我国税制进行了哪些局部重大改革?

(1)关税改革:降低关税水平、调整出口关税税率

(2)农村税费改革:第一阶段是从2000年到2003年,改革内容是取消针对农民的一切收费项目,调整农业税税率,实行农业税及农业税附加的政策;改革的第二阶段是从2004年开始的。国务院决

定5年内取消农业税,中央规定从2004 开始取消农业特产税,短短1年后,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

期限又被缩短为3年,2005年12月29日,通过了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规定。

(3)企业所得税改革: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体现了“四个统一”:统一内资、外资企业的纳税人身份;统一并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和规范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统一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产

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新税收优惠体系。

(4)消费税改革:对我国现行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此次政策调整是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消费税最大规模的一次调整,对进一步增强消费税调节功能,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更好的引导有关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5)其他改革:增值税转型试点、提高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改革车辆购置税费。

第11章

1.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有资产可定义为:属于国家所有的各种财产、物资、债权和其他权益。狭义的国有资产可定义为: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的并能为国家提供未来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

2.资本运营:是把企业所拥有的有形与无形的资本存量变为可以增值的活动资本,通过优化配置的流动、收购、兼并、重组、参股、交易、转让、租赁等运作方式进行有效运营,使企业具有资本流动、置换的能力,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本增值。

3.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国家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之间划分国有资产管理职责、权限、利益的制度。

它是国民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4.请分别按经济用途和存在形态对国有资产进行分类。

(1)按国有资产的经济用途划分:国有资产可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各类企业经营使用的和按企业要求经营使用的国有资产。经营性国有资产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点。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用于国家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而不直接参与生产、流通的国有资产。

(2)按国有资产的存在形态划分:国有资产可分为国有有形资产和国有无形资产。

有形资产:是指具有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资源性资产。

无形资产:是指不具备实物形态,却能在一定时期里提供收益的资产。包括:国有可确指无形资产、国有不可确指无形资产、国有非实物形态的权利。

5.国有资产收入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1)从国有资本投资取得收入的形式:上交利润、分得股利股息。

(2)从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清算取得收入的形式: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收入、国有资产使用权转让收入、国有资产其他产权出售转让收入、国有产权清算取得收入。

(3)从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取得收入的形式:从海域使用金陆域场地和矿区使用费等取得收入、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出租等取得收入、某些经营权有偿出让转让取得收入。

6.简述国有资本运营的主要方式。

(1)企业并购(2)股权与债权互换(3)资产转让和企业出售变现(4)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

(5)优势企业托管效益差的国有企业

7..如何处理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周边关系。

(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集中表现在集权与分权的矛盾上。只有做到兼顾中央和地方的利益,才能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以实现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目标。

(2)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解决国有资产产权管理职能部门与行政管理职能部门之间合理分工与密切合作问题。

(3)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主要是处理好国家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关系,实现国有资产国家统一所有与企业自主经营相结合,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主体。

(4)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与产权营运机构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使国有资产产权管理与产权营运职能分离,以实现国有资产系统内部的政企分开,提高管理效率与营运效益。

8.资本运营特征。

(1)增值性:资本运营的目标在于实现资本增值最大化,资本运营的全部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2)流动性:资本只有通过流动才能增值,流动性是企业资本运营的方法和手段。

(3)风险性:由于资本运营与资本市场密不可分,资本市场属虚拟经济活动领域,相对于实体经济活动领域,其市场风险、运营风险等不可预见因素也比较大,在运营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难以预料的事,这些在客观上都会给资本运营带来风险。

9.国有资本运营对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的关系/国有资本运营对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意义。

(1)资本运营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理想路径;

(2)资本运营有助于确保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3)资本运营是提高国有资产收益的重要措施;

(4)资本运营有助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提高国有企业盈利水平。

10.分析我国国有资本预算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意义:(1)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有助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实现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分开,促进政府职能转换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2)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是政府预算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3)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动力。

主要内容: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主要包括:(1)国有独资企业按规定上交国家的利润;(2)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或股份获得的股利、股息;(3)企业国有产权或股份转让收入;(4)国有独资企业清算扣除清算费用后的收入,以及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或股份分享的公司清算收入,属于国有资本残值的回收;(5)其他收入。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主要包括:(1)资本性支出,即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发展要求,以及国家战略、安全等需要安排的资本性支出;(2)费用性支出,指用于弥补国有企业改革成本等方面的费用性支出;(3)其他支出,如用于社会保障等项支出等。

第12章

1.政府债务:是指政府作为债务人,与债权人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2.什么是政府债务风险?如何进行政府债务风险分析?

政府债务风险:是指政府债务与其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不匹配,使得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损害的一种可能性。

政府债务风险分析:

第一层次,政府债务与资产存量的对比,以判断政府债务风险是扩散还是收敛。如果呈现扩散特征,则进入第二层次的分析。

第二层次,政府债务增量与资产增量的对比,已发现债务风险扩散的程度。如果扩散程度很大,超出现有的财政能力,则进入第三层次的分析。

第三层次,政府债务与经济总规模的对比,以判断债务风险是否处于可控的范围之内。如果债务风险处于失控的境地,则进行第四层次的分析。

第四层次,政府债务与无形资源的对比,以判断财政风险是否会演变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

3.如何进行政府债务风险管理与控制?

(1)理顺财政管理体制;

(2)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

(3)建立并完善债务管理制度,明确政府债务的范围和管理体制;

(4)严格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调整优化债务投向结构,明确政府举债主要是用于基础性、公益性的资本项目支出;

(5)减少政府对生产领域和金融领域的不适当介入,控制经济社会风险向政府的转移,强化金融监管和约束;

(6)建立政府担保风险管理制度,控制或有债务规模;严格执行《担保法》,政府及部门不得为竞争性领域的融资提供担保,过去已出具担保的要通过清理后,合法的退出担保。

(7)针对显性直接债务,改“堵”为“疏”,适度赋予政府举债权,并严格监管。

(8)整合分散在政府各部门的应急管理资源,构建风险管理应急机制。

4.公债的特点和作用。

公债特点:(1)信用的财政收入形势

(2)具有弥补性、灵活性

(3)依靠政府信用才能完成

公债作用:(1)缓解了政府资金需求的压力

(2)有调整市场的作用

(3)能够强化国家的结构调整

第13章

1.财政管理/财政管理的内涵:是研究资金如何有效流入各个政府机构、如何在各政府机构内合理流动以及如何有效流出的过程,以确保财政运行过程能做到合法、合理、合规和有效率等。或者说,财政管理就是政府依据法律法规对政府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所进行的计划、领导、组织、控制、协调和监督等活动。

2.财政管理的目标有哪些?

(1)建立良性循环的财政运行机制;

(2)建立有效保障财政收入合理增长的机制;

(3)构造财政支出的有效监控机制;

(4)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5)提高财政效率;

(6)管理财政风险。

3.简述有效财政管理的要素。

(1)责任制:责任制的实施意味着政府部门的官员必须对他们的行为负责。

(2)透明度:透明度意味着可以用很低的成本获得相关的信息。

(3)参与性:参与性对于提供可信的信息和监督政府的行为是必不可少的。

(4)可预见性:可预见性意味着有明确的法律和法规,以及这些法律和法规统一而能有效的实施。

4.有效财政管理的重要性是什么?

(1)弥补法治的不足;

(2)改善信息;

(3)强化财政责任;

(4)减少腐败。

5.论述财政管理的原则/如何正确理解财政管理的原则?

(1)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相结合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我国财政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在财政管理的具体体现,是由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所决定的;

财政管理必须实行分级管理是与国家政权实行分级管理相适应的。

(2)依据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管理的基础之一,必须对社会经济中的经济利益结构做出新的认识。

(3)经济管理、法律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

财政的经济管理,是指国家利用税收、收费、利润、成本、投资、支出、补贴等各种经济杠杆,以及不同形式的经济责任制,通过调整经济利益来对财政分配活动及相关经济活动实施管理。

在财政管理中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法律手段是十分必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准则需要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财政的行政管理,是指财政机关采用命令指示、规定、指令性计划、规章制度等行政性手段,对财政收支活动及相关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指挥和控制。

6,直接财政管理包含哪些内容?

(1)政府预算管理

(2)预算外资金管理

(3)税收管理

(4)国有资产管理

(5)财政投资管理

(6)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第14章

1.政府决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政府预算执行效果的总结,是预算管理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十分重要的阶段。

2.预算外资金: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各种财政资金。

3.非税收入:是政府除税收以外的其他所有收入。它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具有行政职能的社会团体、企业主管部门(集团)、政府或行政事业单位委托机构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或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以及凭借国有资产(资源)、政府信誉、国家投入而收取、提取、募集的除税收以外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4.什么是政府预算?它的级次组成是什么?

政府预算:是一定时期内,政府为实现特定社会目标所必须完成的各种项目的计划,即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

政府预算级次组成:(五级财政)

一般来说,有一级政府即有一级财政收支活动主体,也就应有一级预算。我国政府预算组成体系是按照一级政权设立一级预算的原则建立的。

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相应设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五级预算。

中央政府预算由中央各部门(含直属单位)的预算组成。地方预算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预算组成;地方各级总预算由本级政府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总预算总成;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的预算组成。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单位预算是指列入部门预算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的收支预算。中央政府公共预算不列赤字。中央预算所必须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可以通过举借国内和国外债务等方式筹措,但借债应当有合理的规模和结构。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

5.简述政府预算的原则。

(1)计划性:政府预算是一种事先确立的收支计划,是政府开展收支活动必须遵循的计划。

(2)完整性:所有的政府收入和支出,除了某些特殊的例外,都应当纳入政府预算,都必须处于政府

预算的约束和规范下。

(3)公开性:即政府收支活动的透明性,政府所有的收支计划和活动过程,除了某些特殊的例外,都

开,都必须接受立法机构、社会公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4)政治性:立法机构所通过的政府预算就是法律,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违背政府预算就是违法行为,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5)统一性:尽管各级政府都设有各该级财政部门,也有相应的预算,但这些预算都是政府预算的组

同中央预算一起共同组成统一的政府预算。

(6)年度性:指预算收支的起讫时间,通常为一年。预算年度是各国政府编制和执行预算所依据的法

定期限。

6.简述政府预算的组织形式。

按照政府级次,政府预算可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按照收支管理范围,政府预算可分为总预算、部门预算、单位预算

按照编制形式,政府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按照预算作用的时间,政府预算可分为年度预算和中长期预算

按照编制方法,政府预算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量预算

按照法律效力,政府预算可分为正式预算、临时预算和追加预算

7.论述我国部门预算改革的必要性。

(1)实行部门预算有利于实现政府预算管理的统一性;

(2)实行部门预算有利于保证政府预算的完整性;

(3)实行部门预算有利于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4)实行部门预算有利于统一预算编制标准,采取科学的预算分类方法,细化预算编制。

8.什么是预算外资金?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预算外资金: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各种财政资金。

基本特征:法定性、专用性、分散性与繁杂行。

9.什么是非税收入?如何加强非税收入的管理?

非税收入:是政府除税收以外的其他所有收入。它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具有行政职能的社会团体、企业主管部门(集团)、政府或行政事业单位委托机构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或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以及凭借国有资产(资源)、政府信誉、国家投入而收取、提取、募集的除税收以外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加强非税收入管理:(1)加大对非税收入管理的宣传力度,更新非税收入管理理念。

(2)加强非税收入资金管理,创新非税收入管理模式。

(3)严格票据管理,实现资金统筹。

(4)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加强监督检查。

第15章

1.财政体制:是指国家管理财政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和管理形式,其实质是正确处理国家在财政资金分配上的集权与分权问题。

2.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政府为均衡各地方政府的财力状况,协调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将中央政府掌握的部分财力转移给地方政府使用的一种调节制度。

3.分税制:是以划分税种和税权为主要方式来确定各级政府的财权财力范围和管理权限,处理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财政分配关系的分级财政管理制度。

4.财政体制的内涵是什么?

(1)财政体制所管理和规范的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

关系。

(2)财政体制的核心内容是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权,其实质是关于

财权财力的集中与分散的一项基本制度。

(3)财政体制是国家经济管理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5.简述财政体制的内容。

(1)确立财政管理机构体系

(2)划分财政管理权责

(3)划分财政收支范围

(4)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6.建立财政体制应遵循哪些原则?

(1)财政体制与国家政权结构和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原则

(2)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权责结合的原则

(3)平与效率的原则

7.试述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

存在问题:

(1)转移支付形式不规范,主要采取承认地方既得利益的基数法影响了财政均

(2)当前转移支付中无条件转移支付所占比重过大,影响中央财政的调控

(3)省级以下财政体制的不规范,影响了财政功能的发挥

改革方向:

(1)科学的分税制必须以合理划分政府的事权为依据。政府间事权的划分,首先应确定哪些是政府应

承担的职责。

(2)为了避免在新的既得利益形成后再进行调整的痛苦过程,应在分税制改革之初就将个人所得税划作中央税,使中央政府能掌握这个有利的政策工具,并为各地区财力的平衡提供一定的保障。为调动地方政府征税的积极性,与企业所得税一样,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可以考虑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分享。

(3)资源税作为中央地方共享税这一划分方向基本是正确的。考虑到资源在各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资源税应由中央政府来征收;资源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使用地方的公共设施,因而税收收入需要与地方共享。

(4)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立法权是必要的,其中包括:地方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定和程序开征一些地

方新税种;对一些与地方提供公共服务有关的地方税种,应有权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税率的调整等,但地方政府的管理权限不能违反宪法及国家税法的规定。

(5)分税制框架下的地方财政应该拥有较为独立的税收立法权和发债权。至于因此可能产生的问题应该通过颁布税收基本法和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来解决。

第16章

1.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监督检查活动。

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依据一些指标体系,借助于一定的分析工具,对财政支出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制度,其核心是强调公共支出管理中的目标与结果及其结果有效性的关系,本质是对政府行为进行内部控制,并通过这种内控,保障政府目标的实现,提高政府运行效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3.什么是财政监督?它具有哪些性质?

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监督检查活动。

性质:(1)财政监督是经济监督制度的组成部分,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柱;

(2)财政监督体现着对政府权力的制约。

4.财政监督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1)财政监督的主体:国家财政机关、各级财政部门是财政监督的执法主体。

(2)财政监督的职责权限:

财政监督职责体现财政管理的范围与权限。财政监督机构的职责主要是围

绕本级财政收支管理中的重要事项开展监督检查,保障本级预算顺利执行。

财政机关具有以下权限:(1)要求报送资料权(2)检查权(3)调查取

证权;(4)登记保存权(5)制止纠正权(6)建议报告权(7)行政处罚权

(3)财政监督范围:(1)预算监督(2)税务监督(3)国有资产监督(4)财务

会计监督(5)预算外资金监督

5.简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

(1)总体性原则: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不能仅限于财政支出本身的直接效用,而应从社会经济总体出发,把财政资金的支拨与使用放在国民经济的生产总过程来考察。

(2)多样性原则: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就要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科学的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

(3)多层次性原则:评价财政支出效益要从财政支出总效益、中央财政支出效益、地方财政支出效益等多角度出发,展开多层次分析。

(4)外在性原则:对财政支出效益的衡量,不仅要考虑财政分配活动的直接结果,还要考虑间接结果。

第17章

1.乘数效应:政府购买支出每增加1元,总需求的增加会大于1元,就是说政府购买支出对总需求有一种乘数效应,即政府购买支出变动引起的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

2.挤出效应:当政府购买的增加刺激了物品和劳务的总需求时,它也引起了利率的上升,而较高的利率往往导致投资支出的减少,并阻止了总需求的增加。这种由于财政扩张使利率上升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的现象被称为挤出效应。

3.财政政策:通过增减政府支出或税收的方法,以影响总需求和产出。

4.货币政策:是政府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调节物价水平和利率,以影响投资需求和产出

5.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1)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搭配,即“双松”政策组合。

在这种政策组合中,在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阻止利率上升,抵消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因此会使总需求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展,对经济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这种组合适于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事业和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宏观调控首要目标时使用,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2)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搭配,即“双紧”政策组合。

在这种政策组合中,政府通过增加税收、减少政府支出等手段印制总需求;中央银行紧缩银根,减少货币的供给,刺激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减少,导致总需求下降。这种双管齐下的措施使总需求迅速收缩,能够有效遏制恶性通货膨胀,但会导致经济增长缓慢,甚至陷于衰退的境地。这种组合主要在总需求膨胀、物价大幅攀升、抑制通货膨胀成为首要目标时使用。

(3)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搭配,即“一松一紧”政策组合。

在这种政策组合中,政府适当扩大财政支出和减税,同时中央银行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促使利率上升,产生挤出效应,使总需求不会大幅度上升。这种组合主要在经济比较繁荣、但公共投资不足时采用。

(4)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搭配,即“一紧一松”政策组合。

在这种政策组合中,政府对财政支出严加控制,同时采用增税措施,抑制总需求;同时中央银行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促使利率下降,以刺激私人投资。这种组合适于财政赤字较大、但经济处于轻度衰退时采用。

6.谈谈财政政策的论争及其发展。

立足于AD-AS模型的政策分析为政府稳定经济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然而现实的经济系统是复杂的,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的有效性如何,往往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相机抉择的政策行动的有效性如何,至少取决于三个条件:(1)政府应当能够准确把握经济的未来走势;(2)决策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错过合适的调控时机;(3)政策行动不为公众所预期。在现实经济中,这些条件是很难得到满足的,这就使得政策的实际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迄今为止我们关于AD—AS模型的探讨还只是局限于一国封闭经济的背景,如果考虑到我国融入全球经济的现实格局,采取相机抉择所面临的难度和复杂性将大大增强。

不少经济学家意识到,政府稳定经济的真实能力不仅会因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受到削弱,而且认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市场的失败的观点也有必要重新加以解读。他们主张。除非可能出现严重的经济萧条或恶性的通货膨胀,否则政府并无出手调控经济的必要性。在上述理念的引导下,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诉诸规则的约束,而非个根据经济风向采取相应的政策行动,正在国际上成为一种潮流。

规则约束下的财政政策旨在保持财政收支的平衡,不对总需求构成倾向性的影响,因而可以视为中性的财政政策;规则约束下的货币政策则以既定的利率、货币供应量、物价水平或汇率等为目标,同样不对总需求构成倾向性的影响,因而可以视为中性的货币政策。在规则约束之下,关于财政政策及其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若货币政策受制于规则的约束,那么财政政策也应按规则行事;第二,应重视并强化财税制度的自动稳定功能。

7.试述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经济增长是由劳动力数量、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存量及技术水平等因素驱动的,财政政策通过影响这些因素,影响到一国的经济增长。

(1)财政与劳动供给:从财政当然的角度来看,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主要是所得税与转移支付。所得税与转移支付通过直接或间接影响工资水平、财富状况以及对未来工资的预期,从而影响劳动供给。

(2)财政与人力资本:财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增加政府投入、提高政府教育投入的使用效率;通过税收促进人力资本投资:纳税扣除、税收抵免、税收豁免。

(3)财政与物质资本:财政通过以下手段来增加投资:减少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加速折旧、投资抵免。

第18章

1.积极财政政策:是财政政策中相机抉择因素的积极运用,表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在有效需求不足时,通过财政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以达到供给和需求平衡或者其他特定目的。

2.稳健财政政策:是指财政收支保持平衡,不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扩张或紧缩影响的一种财政政策。

3.什么是积极财政政策?为什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是财政政策中相机抉择因素的积极运用,表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在有效需求不足时,通过财政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以达到供给和需求平衡或者其他特定目的。

原因:

(1)积极财政政策具有明显阶段性特点;

(2)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实施中具有定向意义;

(3)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就我国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而言的;

(4)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以扩大需求为主旨,并注重多项政策手段的综合

运用,体现了政策复合性。

4.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带来了哪些正面效应和负面影响?

正面效应:(1)积极财政政策拉动了经济增长

(2)积极财政政策加快了基础设施的完善步伐,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

(3)积极财政政策直接增加了就业岗位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负面影响:(1)债务风险加大

(2)经济结构矛盾依然突出

(3)国债资金边际投资效率下降

(4)对民间投资形成挤压

(5)诱发通货膨胀压力

5.什么是稳健财政政策?如何理解稳健财政政策的内涵?

稳健财政政策:指财政收支保持平衡,不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扩张或紧缩影响的一种财政政策。

内涵:(1)适度:一方面是指财政政策力度适中;另一方面适度性来源于渐进式

改革的轻微震荡性。

(2)避险:规避经济过热和赤字激增两方面的风险

(3)公平:即促进了财富在代际间的合理分配

6.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原则有哪些?

(1)控制赤字: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

(2)调整结构:结构调整是宏观经济政策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

(3)推进改革

(4)增收节支:实现结构性减税和财政收入同步增加的立体组合

7.如何理解稳健财政政策的总量效应和结构效应?

(1)总量效应:从总量效应来看,初期的稳健财政政策仍属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阶段,对经济增长任然具有积极的拉动效应,并同时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效应。

(2)结构效应:稳健财政政策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主要通过“有保有控”,截长补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保”

的方面,其一保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其二保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如煤、电、运输等对经济增长形成瓶颈制约的行业,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其三保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其四保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控”的方面,一是部分行业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二是投资调控得到加强。三是抑制高耗能产品出口取得初步成效。

8.稳健财政政策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在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应把握如下原则:

(1)增强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针对性。

(2)加快向公共财政转型,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3)协调双稳健政策的为搭配。

总体而言,稳健财政政策实施中,应着重于巩固前一阶段宏观调控的结果,并且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主要作用,其具体发展方向应该是对社会公平的维护和对经济增长机制的调整。

(1)在调减总量扩张力度的同时,控制赤字,增收节支,并要将把握好“有保有控”的区别对待作为关键,服务于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要求。

(2)政策调整要与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框架相呼应,政府首要考虑的应是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公益品)与公共服务。

(3)近年长期建设国债资金投入的中心和在建项目应继续予以关注,以保持必要的政策连续性。

(4)注重调节收入分配,改善社会预期、鼓励消费,并积极合理调整区域经济关系,逐步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5)大力深化改革,积极推进实质性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大学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财政的概念及其理解 概念: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从事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财政体现着特定的分配关系。 ●财政主体、客体、财政分配的目的 主体:国家或政府 客体:一部分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 财政分配的目的: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弥补市场缺陷。 ●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的理解 如某种资源配置状态,任何可行的调整都无法使得调整之后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其他任何人的境况至少不变坏,这种资源配置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最优 如某种资源配置状态,再经过调整之后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其他任何人的境况至少没变坏,那么调整后的状态优于调整前,这一过程被称为帕累托改进。 ●公共产品、混合物品 概念、特征、提供方式、包括哪些? 概念: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特征:非竞争性,非排斥性 提供方式:一般采用公共提供的方式进行消费 ●市场失灵及其表现、政府失灵及其原因 1)市场失灵的含义:现存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领域、收入分配领域和经济稳定领域都存在着某些失效的地方,致使其运行结果不尽人意。 表现:公共产品困境,外部效应,分配不公,垄断,经济运行不稳,信息不对称 2)政府失灵的含义:政府由于对非公共物品市场的不当干预而最终导致市场价格扭曲、市场秩序紊乱,或由于对公共物品配置的非公开、非公平和非公正行为,而最终导致政府形象与信誉丧失的现象。 原因:信息的有限性,对私人市场反应控制能力有限,官僚主义,公共决策中的经济人行为,公共决策程序的缺陷 ●公共产品的非排斥性?源于哪2方面因素? 1)公共产品的非排斥性是指公共物品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利益不能被某一个消费者独享,即一个人享用某种公共物品,并不排斥其他人享用。 2)因素P29:(1)某些公共物品经技术处理可以具有排斥性,但这样做的成本太高,远远超出排斥后带来的好处,在经济上可不行;(2)公共物品的非排斥性意味着有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 ●财政三大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2.收入分配职能; 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财政学》考试题1

《财政学》期末考试题1 一、单项选择 1.财政学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说,是指( )。 ①数理统计法②唯物辩证法③历史归纳法④归纳演绎法2.( )分配在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 ①财政②企业财务③价格④信用 3.财政发挥稳定经济并促进经济适度增长的功能是指财政的( )。 ①配置资源的职能②分配收入的职能 ③维护国家的职能④稳定经济的职能 4.消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 ) ①社会成员都必须提供等价的费用②社会成员都不必付出任何代价③社会成员都可以“免费搭车”④需要社会付出一定的代价5.财政分配中的量入为出的含义是()。 ①以财政收入总量来安排财政支出 ②以国家最基本的财政支出需要来确定财政收入 ③以国债来保证财政支出 ④以增加税收来保证财政支出 6.财政支出中的效益原则首先是指要实现()。 ①经济效益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③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④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 7.财政对国家政府机关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支出,属于()。 ①财政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②财政对社会管理部门的支出 ③财政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支出④财政对社会服务部门的支出8.财政支出增长的正常来源应当是()。 ①发行公债②税收的增长③财政向银行透支④进行货币发行9.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最为典型的公共产品是()。 ①基础产业提供的服务②科学研究 ③义务教育④行政与国防提供的服务 10.财政补贴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 )。 ①价格补贴②企业亏损补贴③财政贴息④税收补贴

11.财政补贴支出区别于其他转移支出的主要特点是( )。 ①政策性②强制性③价格相关性④灵活性 ⑤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兼并性 12.支付能力原则是指人们对财政收入的分担要与人们的()水平相适应。 ①消费②生产③交换④收入 13.按税收负担能否转嫁,可将税收分为()。 ①从价税和从量税②价内税和价外税 ③直接税和间接税④中央税与地方税 14.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来消除国际重复征税。 ①扣税法②免税法③抵免法④税收饶让 15.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大量国有企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和经济运行方式的()。 ①市场化②集中化③计划化④自由化 16.为了听取社会公众对政府收费订价的意见,应该建立()制度。 ①价格听证②价格审批③价格检查④价格预测 17.公债是政府依据()原则获取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方式。 ①计划②市场③信用④自愿 18.政府能否维持高的债务余额,关键是看其能否在年度财政支出中安排足够的() ①投资支出②补助支出③消费支出④利息支出 19.我国政府预算的最终审批权归于()。 ①财政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③国务院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是通过政府对( )的管理来实现的。 ①有效需求②有效供给③总需求④总供给 二、多项选择 1.财政的一般特征是( ) ①国家主体性②计划性③无偿性④强制性⑤人民性 2.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①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②公平原则 ③权责利相结合原则④效益原则⑤稳定原则

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财政学复习题 第一章导论 (1)在收入总额中,税收收入为主要来源。 (2)工商税收占税收总额的百分比下降;企业所得税占税收总额的百分比上升;农业各税占税收总额的百分比下降;关税占税收总额的百分比下降。 (3)除预算内收入,中央和地方的预算外收入上升。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下降。不同国家财政收入的构成存在很大的差异。 (4)中国的税收收入以增值税、消费税等间接税为主。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占GDP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5)与无偿获得各类收入不同的是政府还可以通过借债获得债务收入。 (6)财政级次是根据政府行政级次来划分的,有几级政府,便有几级财政。 1.财政学形成过程中推动的人物。 古代欧洲最早的财政思想的表现者是古希腊的色诺芬;威廉·配第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其《国富论》标志着系统财政理论体系的创立;马克思;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新古典综合学派,萨缪尔森《经济学》;公共选择学,布坎南,阿罗,《民主财政论》;马斯格雷夫;斯蒂格利茨 2.财政学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早起财政思想;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现代财政理论。 3.经济学分析法。(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 规范分析:对经济行为或政策的后果加以优劣好坏评判的研究方法,回答应该怎么样,非客观的方法。 实证分析:描述各种因素的存在与经济运行的过程,并试图在各种经济变量或政策手段之间建立联系。回答是什么,会怎样,主要涉及事实判断。 第二章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 1.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形成的过程与内容) 竞争的市场能够达到帕累托效率的结果。

财政学_试卷A与参考答案

浙江万里学院成人教育2015年第一学期 财政学 期末试卷(A)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4分,共20分) 1、公共产品 2、国有资产收入 3、预算年度 4、购买性支出 5、税负转嫁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税法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是( )。 A .纳税人; B .负税人; C .缴税人; D .扣税人。 2、从价值构成看,财政收入主要来自( )。 A .C ; B .V ; C .M ; D .C +V 。 3、从产业结构看,财政收入最主要来源是( )。 教学点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内 - - -- - -- - -- - -- - -- - -- - 不 - - --- - - -- - -- - --- --- 得 - - -- - -- - -- - -- ---- - 答- ---------- ------- -题

A.工业; B.商业; C.农业; D.新技术产业。 4、国债的基本特征是()。 A.强制性; B.无偿性; C.偿还性; D.固定性。 5、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 D.商业保险。6、在弥补赤字方式中,最易引起通货膨胀的方式是()。 A.动用财政结余; B.发行政府债券; C.向银行透支; D.增税。 7、下面体现纳税人负担轻重的最主要要素是()。 A.税率; B.附加和加成; C.起征点; D.免征额。 8、反映具体的征收范围和征收广度的是()。 A.税源; B.税目; C.税率; D.税基。 9、实行收入型的增值税,计税依据包括()。 A.M; B.C; C.V ; D.V+M。 10、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发生年度亏损,经税务机关核实后,可以在以后年度的应税所得中抵补,最长不得超过()。 A.2年; B.3年; C.4年; D.5年。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税收的形式特征包括() A.权威性; B.强制性; C.无偿性; D.固定性。 2、财政支出中的购买性支出,包括()。 A.债务利息支出; B.福利支出; C.经济建设支出; D.文教行政支出。 3、税负转嫁的两种最主要、最基本形式是()。 A.前转; B.后转; C.混转; D.旁转; E.辗转转嫁; F.消转。 4、下列税种()属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财政学考试复习大纲

自学考试《财政学》课程代码00060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财政的概念与财政的职能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 1.市场失灵及其主要表现 市场失灵:纯粹市场机制的现实调节结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 条件性市场缺陷包括:竞争失灵、外部效应、信息不充分、交易成本和偏好不合理。 原生性市场缺陷包括: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2.公共物品及其特征 公共物品是指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纯粹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在效用不可分割性基础上,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双重属性的物品被称为混合物品,也称准公共物品或半公共物品。物品按照属性可以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类,它们的生产和提供组合方式由四个要素构成。 3.政府与公共财政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凭借自己的特有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其目的是为国民大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物品。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为目的的财政模式。 公共财政与计划财政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表现为:服务内容不同、集中程度不同、法制化程度不同和管理机制不同。 4.公平与效率的权衡 公平是指社会收入分配结果处在全体社会成员都比较满意的状态。 公平的评价指标有两种:(1)贫困指数(2)基尼系数 效率是指现有经济资源的使用结果可以给国民带来最大限度的满足。 第二节财政的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是财政客观具有矫正资源配置结构,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能力。 资源配置职能的内容: 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途径: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有两种作用方式。一种是直接式,;另一种在间接方式。 2.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 收入分配职能的内容: 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加强税收调节;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税收、公共支出和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 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 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内容包括: 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的平衡; 调节社会供求结构平衡。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实现途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主要通过两个方式得以实现,一是“自动稳定器”,二是

财政学考题与答案

1、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在最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即最优的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效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都必须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对资源作出选择,必须回答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向.所以,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 2、什么是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与市场效率相对应的,市场配置有效的实现需要完全自由竞争、无外部性、信息完全对称等条件为前提,而现实中不具备这些条件。市场机制存在的这种缺陷导致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称之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垄断(规模效应、先发优势—>垄断地位—>太高物价超额利润、资源配置不足、社会总福利下降)、信息不对称或不充分(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效率和公平,收入差距过大产生社会问题,影响效率)、经济波动(价格波动与生产周期的不匹配 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等。 3、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 十八届三种全会中的定位,第一,优化资源配置;第二,维护市场统一;第三,促进社会公平;第四,实现国家久安。 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资源配置,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乃至社会总产品的配置。政府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财政预算制度、公共工程、直接投资、税收优惠补贴、公共财政规模) 收入分配,即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结果进行纠正,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界限) 经济稳定和发展,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目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税收补贴投资的调节,对公共需求、特定发展的支出) 4、正、负外部性各指什么 外部性即外部效应,是指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正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溢出效应,但其他经济人不必为此支付任何费用,无偿地享受福利。 负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减损,而实施者不必为此承担代价。 5、公共选择下的政治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公共选择理论,是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方法,研究公共决策问题。 指人们通过政治过程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以及相应的税收分摊。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行政与司法三个阶段来实现这种均衡。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财政学试卷

《财政学》试卷三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外部效应 2.通货膨胀税 3.拉弗曲线 4.荆轮效应 5.瓦格纳定律 二.单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1.一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 A国防B花园C教育D桥梁 2.下列属于经常性支出的是()。 A支付债务利息B基本建设投资C国家储备支出D购置交通工具支出3.准许一次全部抵扣当期购进的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价款,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只包括全部消费品价值的增值税,称为()。 A生产型增值税B收入型增值税C发展型增值税D消费型增值税4.消费税实行的征收办法为()。 A价内税B价外税C价内价外税D超额累进税率 5.社会救济属于()。 A购买性支出B转移性支出C积累性支出D生产性支出 6.财政通过引导人、财、物力资源的流向,形成一定的资产、产业、技术、地区结构的功能,是指财政的()职能。 A配置资源的职能B分配收入的职能C维护国家的职能D稳定经济的职能 7.债务依存度是指一国的年度债务收入占其年度()的比重。 A财政收入B财政支出C国民收入D国民生产总值 8.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属于经常性支出 B资本性支出由于其受益不在当期,应由发行国债的收益来补偿 C按支出用途分类,挖潜改造资金属于经济建设费 D按支出用途分类,国有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属于经济建设费 9.在税收三个特征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无偿性B强制性C灵活性D固定性 10.我国从1994年起在全国实行的财政管理体制是()。

A包干制B分成制C分税制D分灶吃饭制 三、多项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A垄断B信息不充分或不对称C收入分配不公D经济波动 2.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 A立法和行政手段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C财政手段D强制手段 3.财政的基本职能是()。 A资源配置职能B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C组织生产和销售职能D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4.下列产业中,应由财政进行投资的有()。 A环境治理B治理国土C能源开发D教育 5.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体现在()。 A征收通货膨胀税B税收的档次爬升效应 C造成财政收入虚增D使财政收入数据失去可信度 6.下列各项属于国家征税时的课税依据的有()。 A纯所得额B商品流转额C个人全部所得D财产净值 7.国债顺利发行的利率取决于以下的因素()。 A市场利率B银行利率C政府信用D调节经济 8.国债的政策功能主要有()。 A弥补财政赤字B筹集建设资金 C弥补政府日常性支出D调节经济 9.根据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财政政策可分为()。 A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B扩张性财政政策 C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D紧缩性财政政策 10.下列哪些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可以有效地避免.遏制通货膨胀()。 A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B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C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D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财政学考试复习题,练习题

《财政学》课程期末考试复习题 (含3套试卷及答案) 《财政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所列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选错或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论述中,不属于财政学的研究对象的是( ) A、财政分配活动 B、财政分配关系 C、财政管理及其方法 D、企业财务分配关系 2.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是()。 A、亚当?斯密 B、萨缪尔森 C、布坎南 D、凯恩斯 3.经济稳定的关键在于( )。 A、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 D、国际收支平衡 4.政府扶持教育事业的首要内容应当是() A、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 B、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 C、全民义务教育 D、全民义务教育与中等教育 5.某纳税人为一般纳税人,当期不含税销售收入为200万元,进项税额为10万元(增值税税率为17%),则该纳税人该期应缴纳的增值税是()。 A、24万元 B、7万元 C、万元 D、万元 6.2008年我国将进行的税制改革是()。 A、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 B、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课征制 C、内资企业所得税与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 D、开始征收燃油税 7.国家取得的国有企业上缴的资产收益凭借的是()。 A、政治权力 B、公共权力 C、资产所有权 D、行政权力 8.我国目前实施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属于()。 A、扩张性型财政政策 B、紧缩型的财政政策 C、中性的财政政策 D、以上答案均不正确。 9.以政府部门为单位编制的报经财政部门审核并经立法机构批准的,反映部门所有收支的预算,被称为()。 A、复式预算 B、增量预算 C、部门预算 D、零基预算 10.为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对支出效益能以货币计量的项目应采用()进行评价。 A、成本—效益分析法 B、最低费用选择法 C、公共产品收费法 D、因素分析评分法 二、多项选择题(以下各题所列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选错或不选均不得分,也不扣分,每小题2分,共16分)1.俱乐部式公共产品具有( )特征。 A、非排他性B非竞争性C、边际生产成本为零D、垄断性 2.公共经济决策的目标主要包括()。 A物价稳定B、效率C、公平 D、国际收支平衡 E、经济增长与稳定 3.下列支出中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有() A、行政管理费 B、国防费 C、卫生事业费 D、社会保障费 E、利息支出

(精选)财政学复习题及答案

财政学综合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公共产品的共同消费性产生免费搭车等行为,决定了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产品上的失效或失灵,即市场无法或者基本上无法提供这类产品。 2.瓦格纳法则:瓦格纳认为:“随着人均产出的增长,政府支出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把导致政府支出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后人称之为瓦格纳法则。 3.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4.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财政资金的单方面.无偿转移,即通过公共支出将财政资金向微观经济主体进行单方面的无偿支付。这类支出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捐赠等方面的支出。转移性支出体现了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5.国债依存度:国债依存度是指在一国的中央财政预算中,国债收入与财政支出之比。6.国家预算:政府预算,也称为国家预算.财政预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编制.审查.批准的,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7.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是指不考虑过去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以零为基点编制的预算。零基预算的基本特征是不受以往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影响,一切预算收支都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编制预算。 8.阶梯发展理论:皮考克和威斯曼认为,公共支出的增长并不是均衡向前发展的,而是在不断稳定增长过程中不时出现一种跳跃式的发展过程。这种非均衡增长是在一个较大时期内交替进行的,因而,这一理论主要是通过考察财政支出增长趋势中具有特定意义的时间形态,从这些特定的时间形态中来寻找政府支出增长的根本原因。 9.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确保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责任和社会经济分配形式叱,“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人进行分配和再分配。 10.国债:又称公债,国家公债的简称,是政府举借的债务,它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有偿条件下,筹集财政资金时形式的国家债务,国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11.预算管理体制:是指确定中央和地方以及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的根本制度。主要内容包括: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12.投资性支出:投资性支出是指政府(或其授权单位)以投资者身份进入投资市场所发生的支出。特定的投资支出意味着所投资金不仅可以收回,而且可以得到增值,国家生产性投资都具有这一性质。广义的投资支出还包括国家财政用于非生产性领域的基本建设支出,如行政机关办公楼的兴建.国有医院医疗设备的采买等。 13.课税对象: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税法中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指针对什么样的物品进行课税,即税法规定的课税目的物,明确对什么征税,又称课税客体,或征税对象。14.税收制度:税收制度是国家制定的用来约束人们征税行为的一系列规则,是一个主权国家为实现其国家职能和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一整套税收法规.税收管理制度和税收征管办法的总称,是国家责成其代理人向纳税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

财政学期末复习题

直属部 财政学期末复习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财经部王云生 第一章导论 一.问答题 1. 财政产生的政治和经济条件 国家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国家财政不是人类历史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财政是因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2.奴隶制国家财政的收支项目 奴隶制国家财政的收入项目: (1)王室收入和土地收入。既国王强制奴隶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劳动者创造的财富。 (2)贡物收入和掠夺收入。即诸侯国和臣僚的贡品,战利品和掠夺品。 (3)军赋收入。为保证战争和供养军队需要而征集的财物。 (4)捐税收入。对自由民中占有少量生产资料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征收的捐税。 奴隶制国家财政的支出项目: (1)王室支出。大奴隶主家天下的国王,家和国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王室支出就是国家支出。 (2)祭祀支出。祭祀天地、鬼神、祖宗的支出。 (3)军事支出。用于战争和军队的支出。 (4)俸禄支出。大臣幕僚的俸薪支出。 (5)生产性支出。用于农业和水利、公路等工程的支出。 3.封建制国家财政的特点 (1)国家财政收支和国王个人收支逐步分离。 (2)财政分配形式由实物形式向货币形式转化,实物形式与货币形式并存,并有力役形式,这是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相适应的。 (3)税收,特别是农业税收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 (4)在封建社会末期,产生了新的财政范畴——国家预算。 二.名词解释

专卖收入:是指国家对某些厚利产品实行垄断经营所取得的财政收入。 特权收入:国家对矿山、森林、湖泊河流、海域等自然资源以及铸币等经营权,进行出卖和发放许可证而收取许可费等,构成财政收入的一项来源。 第二章财政的概念与职能 一.问答题 1.财政的一般特征 ( 2.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二、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公共需要财政财政职能资源配置 第三章财政支出总论 一.问答题 1.财政支出在管理上的分类方法 2.财政支出在理论上的分类方法 3.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是指把私人企业中进行投资决策的财务分析法运用到财政分配领域,成为政府进行 财政支出决策,从而有效地使用财政资金的重要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国家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目标 的各种方案,对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计算成本― 效益的比率,来比较不同项目或方案的效益,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据此支拨和使用财政资金。这种方法,特别适用 于财政支出中有关投资性支出项目的分析。 (2)最低费用选择法。是指对每个备选的财政支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时,只计算备选方案的有形成本,而不用货币 计算备选方案支出的社会效益,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军事、政治、文化、卫生等支出项目。 (3)“公共劳务”收费法。是指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共劳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来改进“公共劳务”的使用状况, 使之达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目的。 “公共劳务”的定价,一般有四种情况,即免费、低价、平价、和高价。 二.单项选择 1.()通常也被称作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 A.财政支出 B.补贴支出 C.利息支出 D.基本建设支出 2.()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A.购买性支出 B.转移性支出 C.预防性支出 D.创造性支出 3.衡量和考察财政支出的指标通常是以财政支出的()来表示。 A.绝对量 B.相对量 C.实际指标 D.效益指标 4.财政支出在世界各国都呈现出()的趋势。

WK-财政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3)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4)税源普遍,课税有弹性5)计税方法复杂,稽征管理难度大 2.简述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 答:1)政府决策失效。大的方面包括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失误,小的方面包括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或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的选择不当等,而政府决策失误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2)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利而发生的寻租行为,即公务员特别是领导人员,凭借人民赋予的政治权利,化公为私,受贿索贿等。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提供信息是多方面的,诸如经济形式判断、气象预报、自然灾害预测等都是引导经济运行的重要信息,一担失误,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财政职能的“越位”,是指应当而且可能通过市场机制办好的事情而政府却通过财政手段人为地参与,如政府热衷于竞争性生产领域的投资,代替了市场职能。财政职能的“缺位”,是指该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办的事情而财政没有办或者没有办好,如公共设施、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的投入不足等。 3.简述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 答: 公共需要是指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不是个人需要和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即不具有分割性。2)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提供的产品,应由社会成员共同享用,即不具有排他性。3)社会成员享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要付出代价。4)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 4.简述财政补贴的作用。 答: 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1)财政补贴影响经济的机理分析:

吉大20年9月课程考试《公共财政学》离线作业考核试题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公共财政学》大作业 一论述题 (共2题,总分值20分 ) 1.中国财政除了具有与西方公共财政相一致的内容外,还存在着国有资本财政的内容,主要表现?(10 分)答:中国财政除了具有与西方公共财政相一致的内容外,还存在着国有资本财政的内容,主要有:其收支是作为资本所有者的收支,只能针对营利性国有企业进行。 政府拥有较大规模的国有资本,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处于市场失效领域的政府,其收支活动构成公共财政,这是我国财政与西方财政的--致之处:处于市场有效领域的政府,其收支活动构成国有资本财政,这是我国财政与西方财政的差异之处。 2.试述公债政策与财政政策区别?(10 分) 答:公债和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与公债政府发行的债券称为公债,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是政府税收不足时,为了弥补支出缺口,利用国家信誉筹集资金的特殊形式。公债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取得收人,以增加政府财力。 公债和税收有很大的区别,悦收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而公债则是以政府信用形式取得的收人.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因此,政府在发行公值时就要考盛归还的期限和能力。公债可由中央政府发行也可由地方政府发行,中央政府发行的债务称为国俊。国债的发行并不仅限于国内.也可在境外。在国内发行的债务称为内债.在国外发行的债务称为外彼。外债多为外国政府持有.其比重通常小于内俄.政府公值一般有短期、中期和长期三种形式。中长期债券随时间的延伸风险增大. 由于风险和收益成正比,因此中长期的债券利息较高是资本市场上主要的金胜工具。公债的发行.不但可以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影响财政收支.还能通过对金融市场的调控影响货币供求.从而调节社会总需求。 二名词解释题 (共10题,总分值30分 )

《财政学》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与答案

《财政学》期末考试模拟试卷 (闭卷时间120分钟) 年级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从所给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 最佳选项并填在括号内)。 1. 主张市场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经济的运行,任何对它的干预都是不可取的经济学家是()。 A.凯恩斯 B.亚当·斯密 C.弗里德曼 D.马克思 2. 在财政的职能中,属于公平职能的是()。 A.资源配置 B.监督职能 C.促进经济稳定与发展 D.收入分配职能 3.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但也有些物品是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可称之为()。 A. 混合物品 B. 固定资产 C. 消费品 D. 准私人物品 4. 购买性支出意味着政府的资金()。 A.脱离了政府的控制 B.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

C.可用于购买商品 D.只用于购买劳务 5. 下面哪一项不是公共需要的特征?() A.共同的需要 B.具有排斥性 C.具有竞争性 D.既具有正的外部效应,也具有负的外部效应 6. 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 A.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也相应增加。 B.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收入也相应增加。 C.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 D.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 7. 基尼系数为()时,说明社会分配绝对不公平。 A.1 B. 0.3-0.4 C. 0.2-0.3 D. 0 8. 拉弗曲线属于()。 A.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B.货币主义学派 C.理性预期学派 D.供给学派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包括()。

财政学试题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得 分 评卷人审核人 得分山东科技大学20 —20 年第 学期 《财政学》考试试卷(A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政府采购制度: 2、 课税对象: 3、 从价税 4、 国际重复征税: 5、 财政政策工具: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 的物质基础,成为财政产生的( );私 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 ),财政是因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2、最低费用选择法一般用于那些只有( )、且其产品( )的支出项目。 3、财政收入规模的上限指标要受三个因素制约: 一是( );二是( );三是( )。 4、税目是指某一种税的具体征收项目,是在税法 中对课税对象分类规定的( )与( ),是对课税对象的具体落实品目,也称课税品 目。 5、一般地,凡立法者不预期(税负转嫁),由纳 税人依法纳税并承担税负的为( );立法 者预期( ),由纳税人经由契约关系 或交易过程,将税负全部或部分转嫁给他人的为( )。 6、分税制可分为两种类型(完全分税型)和(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以下不属于财政支出按国家职能分类的是( ) A、经济建设支出 B、购买性支出 C、社会文教支出 D、行政管理支出 2、以下不是行政管理支出的是( ) A、行政支出 B、公安支出 C、司法检察支出 D、军队正规化建设支出 3、以下不属于我国的现行税率是( ) A、全额累进税率 B、比例税率 C、超额累进税率 D、定额税率 4、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是( ) A、扣除法 B、免税法: C、抵免法 D、税收饶让 5、以下不是影响国债的负担的因素的是( ) A、认购者即债权人的负担 B、政府即债务人负担 C、纳税人的负担 D、负税人的负担 6、我国现行上市国债的发行方式是( )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中正确答案的字母标号涂黑。每小题1分,共30分) 1、价格的变动全影响企业的( ),进而影响财政收入。 A、所得 B、营业额 C、财务 D、会计核算 2、( )是财政分配结构的中心环节。 A、税收收入 B、税收支出 C、财政收入 D、财政收支 3、( )有可能成为财政收入的源泉。 A、C B、V C、m D、V,C 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即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该界限的确定具有( ) A、主观性 B、重要性 C、客观性 D、现实性 5、( )的职能是指借助合适的财政政策克服高的失业率和通胀。 A、监督 B、收入分配 C、聚财 D、稳定经济 6、1953年的所得税是指( ) 国营企业所得税 B、私营企业所得税 C、个人所得税 D、以上均不正确 7、国家通过法律程序规定的税种称为( ) A、正税 B、附加 C、税法 D、税制 8、征税活动的各种规定即( ) A、税制 B、准则 C、税法 D、条例 9、现行营业税征税范围主要局限于( ) A、工业 B商业 C、第三产业 D、农业 10、免税法可分为全额免税和( )免税。 A、部分 B、超额 C、累进 D、绝对 11、( )抵免适合于跨国子母公司或控股公司之间的税收抵免。 A、直接 B、间接 C、抵税 D、特别 12、关税是对( )我国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税。 A、进入 B、出口 C、进出 D、流入 13、社会集团购买力属于( )

A、建设性支出 B、消费性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我国特有的经济范畴 14、以下哪面不是消费性支出( ) A、基本建设 B、文教科卫 C、行政管理 D、国防 15、财政支出的首要目标是( ) A、经济增长 B、物价稳定 C、公平分配 D、国际收支平衡 16、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是( )的比例关系。 A、积累与消费 B、农轻重 C、基建与更改 D、工业与农业 17、我国财政最大和最主要的支出类别是( )支出。 A、基本建设 B、文教科卫 C、行政管理 D、建设性 18、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方式是( ) A、基本建设 B、更新改造 C、住宅建设 D、基础设施 19、非转移性支出是指( ) A、社会保障 B、补贴 C、国债利息 D、行政管理 20、我国转移性支出中,过去比重很小,现在开始上升,将来会进一步上升的是( ) A(社会保障 B、资本转移 C、财政补贴 D、债务利息 21、我国经常性预算收入主要是指( ) A、各项税收 B、利润 C、收费 D、债务 22、国家基本的财政计划称为( ) A、经济计划 B、国家预算 C、收支方案 D、国家扶算 23、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是( ) A、税收 B、利润 C、国债 D、财政贷款 24、《预算法》规定,从( )年起国债不再作为财政收入,而是作为弥补赤字的手段。 A、1979 B、1992 C、1994 D、1995 25、预算外资金是( )的组成部分。 A、预算同资金 B、财政资金 C、银行资金 D、国债

财政学模拟试题(五)

财政学模拟试题(五) 一、名词概念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财政 答案: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分配活动),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以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标。从实际工作来看,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其通过收支活动筹集和提供经费和资金来保障国家或政府的职能。 2.转移支出 答案:转移支出指政府单方面的、无偿的资金支付,不相应地取得商品和劳务。大体包括社会保险和救济方面的各种福利支出,对居民的补助支出、债务利息支出、捐赠支出。 3.税收支出 答案:税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税收损失或政府放弃的收入。即政府的一种见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4.价内税与价外税 答案: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可将税收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凡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的,称为价内税;凡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称为价外税;与之相适应,价内税的计税依据称为含税价格,价外税的计税依据称为不含税价格。一般认为,价外税比价内税更容易转嫁,价内税课征的侧重点为厂家或生产者,价外税课征的侧重点是消费者。西方国家的消费税大都采用价外税方式。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的增值税,在零售以前各环节采取价外税,在零售环节采取价内税。 5. 税收的经济效应 答案:税收的经济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对生产者决策的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税收的经济效应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各个税种对经济的影响都可以分解成这两种效应,

财政学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

厦门大学《财政学》期中考试试题 一、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是由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共同组成的,这就是所谓的混合经济。 2._______________的存在,是市场失效的首要原因,也是人们最初分析的市场失 效状态。 3.公共选择下的财政决策,始终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____________;二 是____________。 4.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私人产品的市场需求 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_______相加,而公共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 线的_______相加。 5.在所有选民中偏好居中的那位投票人,即一半投票人对某公共产品的偏好比他 强,另一半则比他弱,这样的投票人称作____________。 6.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不仅表现在支出的绝对额不断增长善,而且还表现在支 出占____________的比重不断提高上。 7.教育是一种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越是基础性的教育,其___________越强。 8.财政补贴,按补贴的透明度划分,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9.税率是税法规定的应征税额与________之间的比例。它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________税率、________税率和________税率。 10.税收制度的三个基本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市场失灵表现的有______。 A.公共产品的存在 B.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

C.自然垄断 D.社会分配不公 2.具有明显外部性的产品是______。 A.面包 B.饮用水 C.衣服 D.二恶英化合物 3.公共产品的集体决策需要顾及社会公众的______,但每个人的偏好和愿望可能 不尽相同。 A.全体偏好 B.个人偏好 C.社会福利 D.个人福利 4.影子价格是反映______大小的分析工具。 A.边际成本和效益 B.社会效益 C.社会成本 D.社会成本和效益 5.______是投票悖论现象发生的必要条件。 A.单峰偏好 B.多峰偏好 C.无峰偏好 D.中间投票者 6.下列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有______。 A.国防支出 B.教育支出 C.债务利息支出 D.科学文化支出 7.哪个是属于代议制民主的特点______。 A.选举代表参与 B.公民直接参与 C.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务 D.不需要中介和代表 8.下列属于财政消费支出的有______。 A.债务利息支出 B.科学文化支出 C.基础产业建设支出 D.自然垄断行业支出 9.在社会保险中占据核心位置的是______。 A.社会养老保险 B.社会失业保险 C.社会医疗保险 D.工伤保险 10.下列税种中属于行为税的有______。 A.遗产税 B.消费税 C.筵席税 D.土地税 三、多项选择(每题1.5分,共15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