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及其当代启示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及其当代启示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及其当代启示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及其当代启示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践论文

农林一班第三组

2016/10/04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及其当代启示

摘要: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首先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五德”[ 1 ]孟子和荀子对其进行了整合,到董仲舒时期,“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基本发展成熟,又经过宋明时期的发展,逐渐的完善。本文系统梳理了儒家“仁义礼智信”,以期在追溯先贤智慧的基础上,发掘“五常”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关键词:儒家;仁;义;礼;智;信;

1引言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又称“五常”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价值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因素,因为儒家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学派,对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影响,所以“五常”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社会,对于“五常”的研究,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2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提出背景

“仁义礼智信”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我们主要从孔子生活的时代

的特点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两方面来分析。

2.1仁义礼智信提出的社会背景

孔子将“仁智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义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1 ]即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孔子生活的年代在是一个多变的年代,是一个大争的社会,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动,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开始逐渐的形成。

[1]“五德”在学术界有争议,有“仁义礼智信”之说和“仁义礼乐信”之说。

[1]礼记·中庸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在这个多变的时期最显著的社会特征是:社会政治统治权力正在从没落的周王室向当时的诸侯公室,然后再向大夫下移,周王室微而礼乐坏,不同利益代表、不同文化派系的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都尽力的从道德上寻找他们自己根据,并把道德作为达到他们自己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已。

由于当时的礼崩乐坏,孔子想用“周礼”去改变这种局面,孔子渴望回到周朝,恢复礼乐。孔子对于现实社会不满,周朝就是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周礼”就是他构建理想社会的重要的手段。孔子为恢复周礼,开创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派,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由此开端。

2.2仁义礼智信提出的思想文化背景

孔子所处的时期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文化高潮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了文化思想,理论的大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伦理道德思想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孔子是这一时期的第一个思想家,也是上一个时期的最后一位思想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居于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孔子“仁”的思想的确立,与孔子所诞生、成长的鲁国的社会环境也有密切的关系。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是当时奴隶制的文化中心,保存着丰富的宗周典籍和完整的文物制度。鲁国的文化环境陶冶了孔子对周文化传统无限景仰的感情,他曾经说:“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 1 ]。

孔子饱览鲁国保存的丰富的文化历史典籍,从中获得了一种极为清晰的历史感和一种历史眼光,同时,对殷周以来由宗教而道德的传统道德进行损益,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仁”的思想,并通过“明知不可为而为”的践行方式一生致力于绵延这种后来被称为华夏民族精神的思想,即一种以共同的、一般人的“人”为根源和统一基础的“仁”的精神。最终他创建的“仁”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体,儒家也成为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

[1] 论语·泰伯[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3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主要内容

“仁义礼智信”在先秦时期有其独特的原初内涵,研究“五常”,首先要研

究它的原初内涵。

3.1 “仁”

孔子贵仁,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

一百多次。

首先,仁者爱人。

孔子把“仁”看作最高道德原则和人生理想,指出人道的基本内容就是“仁”,而仁学的核心则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2 ]孔子的“仁者爱人”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父母兄弟之爱,即孝与悌的“亲亲”的道德感情与行为。

孔子“仁”的精神虽以亲亲尊尊为基础,但却提出了要超越血缘关系而普遍地爱他人,即“爱人”的普遍性的体现。孔子这种普遍地爱他人的观念,是“仁”的精神的最重要特征。

其次,爱有差等。

孔子的“爱人”虽然超越血缘关系而普遍地爱他人,但却与墨子的“兼爱”是不同的。

孔子的“爱人”是有等差的,而墨子的“兼爱”是无等差的。孔子的“爱人”对于奴隶主和奴隶的爱是不同的,即爱有递减性。而墨子的“兼爱”则是渴望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差别,实现均等的爱。

孔子爱的学说具体体现为

其一,孔子认为“孝”是对父母之爱,“悌”是对兄长之爱。有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 ]。孔子和他的大多数的学生孝和悌是仁之本,只有首先做到了孝和悌,才有可能去对他人“仁”。其二对于君王的“忠”是对君王的“孝”再次,对君王的忠,在孔子的眼里是一种大爱。其三,对于众人的爱是“泛爱众,而亲仁”[ 2 ],孔子对于众人的爱虽是不同的,但是他承认要广泛的“爱人”即“泛爱众”

再次,志仁无恶。

孔子“仁”的精神是人的自我修养和理想人格的完美结合。

[2] 论语·颜渊[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 [2] [8]论语·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3] [4] [5] [7]论语·里仁[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6] 论语·述而[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人,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5]“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6];子曰:“人之过也。个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7]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8]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仁的重视,在孔子心中“仁”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对孔子以理想人格完成为“仁”,强调通过仁者之路,能实现人格“大我”和社会“大同”的合一。

3.2 “义”

“义”与义利之辩是孔子伦理观的重要范畴

一方面,“义”的内涵:

“义”原指“宜”,即是行为要符合于礼。孔子提出“义”的思想观念,其重点突出的是“义”理,即合乎规律,合乎逻辑,合情合理。如《论语》里的记载,“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9 ]即: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规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不要怎样做,只要合于“义”理,即怎样做合理恰当,便应该怎样去做。由此可以看出,“义”与人相关,与人的言行举止密切关联,为人处事要讲“义”理,应该遵循规律、符合逻辑,通人情,达道理。

另一方面,两种义利观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 ]孔子在这里从道德的意义上区分了两种面临义利决择时对于义的不同态度。君子在《论语》里是具有理想和高尚人格的人,君子重义,小人重利。在孔子的眼里,是义在利前,以利为主的。

3.3 “礼”

孔子还提出“礼”的思想观念,其重点在于礼仪、制度、言行规范,这在表面上看起来属于外在形式的东西,实际上却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

首先,礼是仁的外在表现

[9] 论语·里仁[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 论语·里仁[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 ]。孔子在这里的意思是说:作为人,而不立“仁”德,那将如何对待礼仪制度呢?作为人,而又不去立“仁”德,那又将如何对待音乐仪式呢?还如《论语》所载“: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3])这里,弟子林放问到了“礼之本”,孔子赞叹道“大哉问”,认为这个问题意义重大,他还比拟具体的“礼制”,就一般的礼仪来说,与其奢侈浪费,则宁可勤俭节约;就特殊的丧礼来说,与其仪文周到,则宁可过于悲戚。

其次,克己复礼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4]孔子强调要“克己复礼”,“礼”是指“周礼”,孔子是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克己”正是为了“复礼”,只有克己复礼了,才能改善礼崩乐坏的局面,人人才能做到仁德,才能真正的恢复周礼,才能完成孔子的理想社会的构建。

孔子还告诫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5] 这就是说,不学习礼仪制度,不习礼乐,就不能立人,也就难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6 ],也还难以达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 ]

3.4 “智”

孔子在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上曾经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者,民斯为下矣。”[ 1 ]这段话是孔子认识论思想最集中最关键的表述,也可以说是他认识论的纲领。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生下来就通晓知识的人是最上等,然后通过学习获得知识的人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然后再去学习的人是更次一等的,而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在老百姓中就是最下等的。从这里不难看出孔子认为知识的获得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知识,一种是“学而知之”,后天学习得来的知识。

第一,“生而知之”

孔子的“生而知之”思想是一种先验唯心主义的。孔子作为那一时期的学术大家,承认有“生而知之”的知识,并且认为这种知识才是最上等的知识。但是这种知识是如何产生和获得,他也不承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 ]。但却认为有生而知之的圣人,他们具有这种最高的理性和智慧。而且孔子也非常推崇这样的理性和智慧,认为这才是一种至善、至

[3] [4] [5]论语·八佾[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6] 论语·雍也[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7] 论语·颜渊[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 论语·季氏[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 [4] [5]论语·述而[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真的大智慧。

第二,学而知之

我们在批判和否定孔子“生而知之”的先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同时,我们又必须肯定孔子的“学而知之”思想,其中体现了现代辩证法的思想。孔子是重视“学而知之”的。“学而知之”也是高于和重于“生而知之”的。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3 ]以及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而且孔子自身也践行了“学而知之”的思想,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5]

3.5“信”

3.5.1“信”乃为人之本

孔子重“信”是毫无疑问的,“信”字在《论语》中出现了有三十多次之多,在《论语·颜渊》中,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 ]在孔子的眼睛里,“信”的地位是远远的高于“兵”和“食”的,既然是高于“兵”和“食”的。那么“信”的地位也即是远远的高于人的生命的。人没有了诚信,就没有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3.5.2“信”的践行

“信”是每一个人应当恪守的根本。孔子的重信在《论语》表现的十分充分,孔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2 ]与朋友交往,最重要的是要言而有信,又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3 ]如果一个人没有信用的话,他做什么事情都是不行的,是没有人会相信他的。孔子的弟子子张曾经问孔子有关“恭、宽、信、敏、惠”的“五美”。孔子曾经说“信则人任焉”[ 4 ],即是有诚信的人就会受到重用的。

[3] 论语·泰伯[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 论语·颜渊[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 论语·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3] 论语·为政[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4] 论语·阳货[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4 仁义礼智信的当代启示

通过对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历史变迁的梳理和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启示。

4.1仁者爱人

当代社会正在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在这个社会大变革和转型的特殊时期内,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的冲突错综复杂,有个别人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的损害着别人的利益。

社会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在相互之间的社会交往、经济交往中不能够做到以“仁”为核心。没有用“仁者爱人”的要求去要求自己。如果出于社会中的每个人,在社会的交往中都摈弃我们的祖先曾经拥有的“仁”的品质,那么我们的生活的社会能不乱吗?在几千年前的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尚能以“仁”作为自己的道德要求的核心,那么在几千年之后的已经很现代的我们难道要将我们民族的精华和核心的东西抛弃吗?

孔子认为仁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前提。如果现在的我们都能以“仁”作为道德要求的准则,那么现代社会的屡禁不止的犯罪行为会大大的减少,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尽快的实现。以“仁”为本,以“仁”为先,以“仁者爱人”为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如何做到“仁者爱人”呢?首先要加强公民的仁爱教育,比如对学生进行仁爱教育。其次是树立仁爱的楷模,启迪民众向楷模学习仁爱。比如《感动中国》节目对于仁爱楷模的宣传影响是很大的。再次,对于社会中出现的一些不仁的行为给与道德上的谴责和法律上的惩罚。

4.2见利思义

现代社会是一个世俗化的社会,追求自身的利益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正当的而且是合法的。但是现代人的中的好多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只是强调了它的正当化和合法化,却忽略了如何运用正确的方式和适当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利益,有很多人不明白合理的必然是合法的,但是合法的不一定是合理的。所以有些人认为一个人既然在法律的范围内谋取私利是合法的,那么唯利是图的不择手段的谋取私利也是合理的。如果这样的话,每个人都用非道德的手段去追求自己的利益,或者是去损人利己。一旦这种局面会出现的话,那么随着而来的便是社会的

一片混乱不堪。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 ]在孔子的眼里,把义排在了第一位,而把利排在其后。孔子的义利观告诫我们在利益的面前如何的处理好“义”和“利”之间的关系。正确的关系是“以义取利”用义的手段去合理的取得利益。而不是去违义争利,孔子的义利观告诫我们一定要“见利思义”,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时候一定要想一想是不是合乎道义的,合乎道义的利益我们才能去追求它,而违背道义的利益是应该敬而远之的。

4.3礼仪兴邦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但是现代社会我国的礼仪状况却好似不尽如人意的。各行各业礼仪缺失的状况都是有的。相反我们的近邻韩国,日本,甚至于新加坡,他们对于儒家礼仪的继承和发展要远远超过我们国家。这是令我们不得不汗颜的事实。由于我国现在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被极大剥夺了以前的统治的地位,我国现在的礼仪文化的建设力度不大,我们国家近些年的经济的发展飞速的,但是有人感叹:“中国人的暴发户气质”,暴发户气质是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且势必影响社会风气。

礼仪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的缺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礼仪教育的不足。礼仪文化的缺失的表面现象折射出的是公民道德素质的下降和社会心态的不和谐。几千年前的孔子尚且可以弘扬“周礼”以建立礼仪之邦为己任。虽然封建的旧礼教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但是我们要在继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礼仪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发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公民长期的礼仪教育计划,从孩子做起,恢复中国礼仪之邦的昔日辉煌。

4.4科教兴国

孔子兼重仁智,多次以仁智并举,“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1 ]孔子眼中的“智”多是一种智慧。我们由智可以想到我们的教育,教育就是启迪智慧。我国的教育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与国际的教育相比还是很不足的。

教育的普及程度、教育的公平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教育应该是启迪智慧,激发创造力的,但是现在的教育却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些。一个国家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的未来在于教育,教育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所以大力普及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改革现行的教育制度是势在必行

[1] 论语·里仁[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 论语·里仁[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的。只有强民智才能强国家。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未来,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的重要战略之一,如何做到科教兴国呢?首先要加大对于教育的投入,当前我国对于教育的投入与其他多家相比是不足的。其次加大举措促进教育的公平。

4.5信立天下

孔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2]又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3]可见,诚信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诚信是高于生命的,但是现代社会诚信缺失是极其严重的。当前,中国社会的诚信缺失问题,突出地表现在经济诚信、政治诚信、文化诚信和个人诚信等多个方面。

诚信缺失,主要表现为商业失信;政治诚信缺失;是文化学术领域的诚信缺失。

诚信缺失的现象还以其迅猛之势渗透到人们的普通社会生活及社会交往中,正在流失的诚信污染着人们的心理意识,从而最终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使整个社会沉浸在相互猜忌,甚至敌视的氛围中,使人们之间本应有的那种信赖合作关系难以建立。中国人与人之间不信任,公信力差,缺乏诚信体系,而且现在的人都愿意相信百度,尤其是坏的消息。比如一个事情原本是正确的是好的,但百度上有很多负面的消息,大家就会觉得这是错的,谁说的?百度说的。几千前的孔子都能把信用看得高于人的生命,难道我们不能把诚信看得和我们的生命一样的重要吗?我们应该在认同、完善和发展我国古代诚信观的基础之上,建立起适应当代社会发展之需要的现代的、系统的社会主义的诚信观,从而可以打造社会主义诚信社会。

结论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具有鲜明实践性的学问,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如经济生活中运用“仁义礼智信”的智慧经营企业,开创竞争与和谐相辅相成的良性发展局面,在日常生活中谨守仁道,用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原则处理人际关系等等,甚至生老病死,婚丧节庆,都遵循着儒学道德,正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表明儒学是能适应现代生活的活学问,而非仅存于故纸堆和博物馆的死学问。

[2] 论语·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3] 论语·为政[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

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进行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xx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

和而不同 雅而有致

和而不同雅而有致 ——时庄街道中学“和雅”校园文化建设总结 植根于丰厚儒家文化的时庄中学,有着几十年的建校史,办校以来培养了大批人才,学校办学水平与日俱增,同时彰显着自己更为独特的校园文化内涵。 作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的时庄街道中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本、人文、人和”的学校文化理念,紧紧围绕“深化管理,文化立校”的工作主题,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2006年,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十一五”重点课题《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我们就从“文化立校”的战略高度,努力打造精品校园,精心培育名校文化。 一、总体目标 今天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恰恰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两句极富哲理的话,事实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含义极为深刻。多年来,学校经过充分的调研和思考,挖掘学校历史背景,初步形成了以“和雅”文化为精髓的儒家文化品牌。 所谓“和雅”,从字面上来讲是“和而不同,雅而有致”。“和而不同”是时庄镇中学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文化价值追求。具体是指干群之间的和谐互敬、教师之间的和谐互学、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助、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雅而有致”则是学校文化要达到的目标,一方面指“行为儒雅、语言文雅、情趣高雅”的师生形象的树立,另一方面指优雅静美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二、具体内容

(一)学校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学校文化表现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 1、理念文化 办学理念: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办学目标:打造齐鲁教育品牌 文化理念:和雅 学校校训:励志、博学、敦品、笃行 学校校风:崇真、尚美、和谐、创新 学校教风:明德、爱生、敬业、博学 学校学风:勤学、善思、诚信、惜时 2、教师文化: 老师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教师的学识、教法各有千秋,“和而不同”的理念,则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我们通过教师学习文化的倡导,用先进的教育思想重塑教师的教育行为,让每一个教师都拥有独特的文化品位和教育智慧,以提升教师文化的育人魅力。其主要途径有: ①走进经典——读书活动 开展“读书活动”,并经常发动讨论和交流,扩展教师的思维和眼界,丰富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并逐渐内化成一种文化育人的魅力。 ②共同发展——教师沙龙 鼓励教师根据自身专长和喜好开展校园活动,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丰富教师业余生活,扩大社会交往。 ③思想碰撞——教后反思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 篇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儒家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氛围的春秋战国时期。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儒家思想流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而立世不坠。人类社会虽进入了现代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仍在发挥着作用,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更是我们构建现代社会新文化,传承中华历史优秀文化的源泉之一。今天我们重温——儒学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更显现出独特的价值定位。给与了我们更多的启迪。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五常: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解读:仁义礼智信何谓仁?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

论语心得体会作文范文3篇

论语心得体会作文范文3篇 在《》形成过程中,孔子不同弟子及后学发挥了不同作用,围绕儒家领导权和《》阐释权,孔子弟子及后学在战国末期发生过激烈斗争。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1:论语心得体会作文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 历代研究《论语》的书籍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儒家学派对《论语》的代表作。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

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最古的散文小品,应可远溯自《论语》。普通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篇2:论语心得体会作文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

仁义礼智信的含义是什么

仁义礼智信的含义是什么 (2012-05-11 11:29:33) 转载▼ 标签: 道德 传统 文化 概念 关于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根据传统整理出“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做为“君子”的标准。 “信”指的是信用,其文字上的含义是“人言”,意思是对自己的承诺过的事情负责任,“信”字被放在“五常”的最后,代表着最基础的道德准则,道德的原则是责任,假如一个人“言而无信”,意味着这个人根本就不愿意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任。 “智”指的是我们在处理事情,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时候,一定要用智慧,而不要用情绪来作决定,尤其是不要让怒气来左右你,当你的怒火起来了之后,一定要提醒自己“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礼”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言行规范,其功能有两个,一个是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另一个是保持人与人之间适当的距离。很多年轻人香港黑社会片看多了,动不动就“拜把子”,说什么“为朋友两肋插刀”,这都属于活得迷迷糊糊的“小人”。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出自《论语》,“不孙”指的是无礼) “义”简单来说就是责任,是一个人对家庭、朋友、社会、国家所应负的责任,“负义”这两个字一般与“忘恩”搭配到一起使用,很简单,你对一个对你有恩的人都不愿意负责任,更何况对其他人了,所以老祖宗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 “仁” 作为“君子”的最高标准,指的是怜悯他人的疾苦,积极帮助他人从苦难当中摆脱出来,其实就是佛教里面所讲的慈悲。顺便说一下,我们这个星球上“流俗众,仁者希”。 “五常”是一个简单实用的道德准则,因为就五个字,容易记,也容易理解。剩下的只是你愿意做“小人”,还是做“君子”了。

论语心得体会作文范文3篇

论语心得体会作文范文3篇 篇1:论语心得体会作文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 历代研究《论语》的书籍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儒家学派对《论语》的代表作。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最古的散文小品,应可远溯自《论语》。普通把《论

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篇2:论语心得体会作文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

仁 义 礼 智 信

仁义礼智信的真正含义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当前,我国正在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的共同理想。社会的和谐既源于稳定、协调,又高于稳定、协调,它是社会稳定和协调的理想状态;它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社会历史过程,它是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疑,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教育,会大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自古以来,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它作为每个社会成员做人做事的准则,影响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维系着家庭的团结与和睦、支撑着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儒家所倡导的“五常”不仅仅是简单地说教,而更有深刻的内涵! “仁”的涵义 什么叫五常?作为常人,需要守住这最基本的五种要求。做人要有爱心、仁厚之心、仁慈之心,不然,对人发狠就是对自己的生命发狠。拿刀去割人家皮肤很残忍,如果拿刀去捅人家就更加残忍。大家可以看,有些人打架的时候发狠,眼睛血红血红的,就想拿刀去捅人家。如果人一动这个念头就呈现了动物相,就像动物世界里面狮子追着兔子咬,吃的时候眼睛会显得通红!还有魔鬼吃人的时候瞪大眼睛也是没有仁慈之心的。 大家到寺庙、道观的时候,看到一些佛祖和神仙的相都是慈眉善目的,那种光是柔和、仁慈的,让人感觉到温暖,让人愿意去拥抱,让人感觉抱在怀里很舒服很坦然,就是因为人家佛祖神仙有仁慈之心。从对亲友的仁慈之心,扩展到天下众生的仁慈之心就是人由凡到圣的过程! 所以儒家说“兄友弟恭”,对兄弟的有爱推广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扩展到更大的爱心,对所有人都有仁爱之心,就不要分彼此了。这就是由凡到圣的过程,这一点也就是佛家所讲的跳出小我,拥抱大我,回归无我的无私奉献的菩萨精神。不跟人家计较得失,默默奉献是一样的道理,这就是五常之中的仁。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 儒家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氛围的春秋战国时期。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儒家思想流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而立世不坠。人类社会虽进入了现代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仍在发挥着作用,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更是我们构建现代社会新文化,传承中华历史优秀文化的源泉之一。 今天我们重温——儒学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更显现出独特的价值定位。给与了我们更多的启迪。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五常: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

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解读:仁义礼智信 何谓仁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仁”的名句 1.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3.[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4.[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6.[论语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7.[论语原文]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中“义”的名句 1.[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2.[论语原文]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3.[论语原文]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原】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

曲阜学习心得体会

参加学校德育文化重建高级研修班 学习心得体会 宁阳第二实验中学王海峰 2017年11月6日在学校李书记和闫校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四人来到圣人故里曲阜;参加了《学校德育文化重建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学习。 这次学习内容共有两部分:首先听取了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刘峻杉教授的《唤醒我们生命中的文化基因》、张志坤教授的《仪式活动的教育价值与实践创新》、杭州天杭教育集团邱曙光校长的《规·范·养·成——学校德育的常规工作和主要目的》和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的《传统八德》专题讲座;其次是到济宁第二附属小学实地参观学习,并听取了优秀班主任戴荔老师的经验介绍。无论是讲座、实地参观和经验介绍,都让我受益颇多,学到了更多德育工作中切切实实能用到的知识理论和实践经验。 一、专题报告 (一)刘峻杉教授从四个方面讲解了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的德育价值。 1、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的早期起源 2、四种方式论五德 3、五德体系与其他美德体系的比较 4、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的教育应用 (二)张志坤教授从六个方面论述了让教育在仪式里发生意义。

1、仪式与仪式教育 2、仪式的德育意涵 3、仪式的美育功能 4、学校仪式教育的表现与分析 5、我们如何做好仪式教育 6、思考与展望 (三)邱曙光校长经验丰富从规、范、养、成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学校德育的常规工作和主要目的。 1、规——要有一个好的规则 2、范——要有一个好的示范 3、养——要有一个好的“调养” 4、成——要有一个好的成果 (四)曲阜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周海生教授,从德、礼、孝三个方面解读了中国的精神风貌。 1、传统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精神基因传承工程,是人格养成教育 2、八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建设的思考 四位专家讲座都立意深刻讲解精彩。刘峻杉教授的道为根、德为干、五德为枝,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突出强调了家庭教育在德育中的根本作用。张志坤教授的虔诚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仪式对于我们的生活、集体的构建和社会的安稳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个人来说,首先,通过仪式内在的行为模式,人们能够培养对自我能力的信任,可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的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 忠孝勇恭廉的意思是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 仁义礼智信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 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 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温良恭俭让 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 节约,让即谦逊。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忠孝廉耻勇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当代德育价值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当代德育价值 文章论述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时代价值和意义:仁,拯救溺爱的过失;义,时代经济的智慧;礼,弥补我们缺失了的规范;智,不仅是知识更是智慧;信,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标签:仁;义;礼;智;信;德育 儒家五常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儒家五常也被各个时代的特色文化所发展和丰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当代德育也必然继承“仁义礼智信”五常的精华,并且结合时代特征和现实条件赋予其新的意义和内涵。 一、仁,拯救溺爱的过失 “仁”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含义十分丰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里就体现了仁的根本——孝悌。家庭作为基础的社会组成单位,其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否。所以在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生活中,对于个体的人而言,最重要的关系对象莫过于父母、兄弟、姐妹。而孝与悌则正是体现了这两种基础人际关系。马克思讲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一个人如果不能处理好与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那么将失去社会生活的道德基础。究竟怎么样才可以拥有仁德?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通过孔子的话,我们可以知道,求仁的方法不在外,而在于内。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从内心出发,以仁爱为根本,给予爱、传递爱,兼济博爱。我们要基于对父母兄弟最纯粹的爱,将这种爱发扬推广到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身上。这便是仁德的当代价值。在一个独生子女的时代里,我们承受了过多的爱,来自父母与家庭的爱,为了不使我们溺水于滔滔爱河之中,我们必须学会怎样将这份爱传递出去,给予他人,真正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无私君子。 二、義,时代经济的智慧 当代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以及西方价值观的输入,使得我们当代社会在利益与道义之间形成了对立的矛盾。即,合乎道义就损害利益,得到利益必然损害道义这样的社会怪象。义与利似乎变成了不可调和的对立面,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关于义与利的平衡取舍早在《论语》中已经有了相当明确的论述。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里很明确的提出了两个命题,君子与小人,义与利。君子一直被视为道德水准达到一定标准的典范,是历代中国人毕生追求的道德境界。人作为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离不开这个物质世界而单独存在的。所以在平衡物质索取的时候自然会产生一个标准与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几千年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立身之本。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

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一定是很和谐的。仁的思想,还体现在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提倡“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表明为了重信义可以牺牲生命。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说到义字,就会想到朋友义气,

心得体会:我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的发展轨迹(最新)

心得体会:我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的发展轨迹(最新)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的生存、延续和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思想文化根基,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和优秀道德精神。我国传统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旗帜。一般认为,随着我国古代自然经济和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逐步发展,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之策,在东汉公元79年的白虎观会议上被正式确定为我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仁谊(通义)礼知(通智)信五常之道”,是我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这一传统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古代思想界归纳的五个核心价值理念,其由来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产生、形成和不断完善、发展与嬗变的过程。 一、“仁义礼智信”的提出与确立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至春秋时期,是“仁义礼智信”五个德目被分别提出和确立的阶段。

“仁”的提出,最初与氏族宗族血缘关系相连,主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其完整思想首先是由孔子阐释和传播的。 “义”最初的含义,既指仪表和风貌,也指适宜和正当,后来泛指一切道义,其作用是维持社会秩序。 “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经过儒家的改造,其内容由单纯的习俗仪式发展成规范婚姻、血统、长幼、尊卑等关系的行为准则,并逐渐制度化、法律化。 “智”最初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判断迅速准确,后来被春秋时期的儒家赋予明辨是非善恶、自知知人等道德内涵,予以倡导。 “信”最初是指祭祀上天和先祖时诚实不欺、不敢妄言,后来逐渐摆脱其宗教色彩,特别是经过春秋时期儒家学者的倡导,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 二、“仁义礼智”四德整体的提出 首先把“仁义礼智”四德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来的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在《孟子》一书中,“仁义礼智”四德作为一个整体提出,共出现两次。

“仁义礼智信”的真正涵义

。:“仁义礼智信”的真正涵义 自古以来,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什么叫五常?作为常人,需要守住这最基本的五种要求它作为每个社会成员做人做事的准则,影响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维系着家庭的团结与和睦、支撑着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儒家所倡导的“五常”不仅仅是简单地说教,而更有深刻的内涵! “仁”的涵义 何谓仁?大忠大爱是为仁 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做人要有爱心、仁厚之心、仁慈之心,不然,对人发狠就是对自己的生命发狠。拿刀去割人家皮肤很残忍,如果拿刀去捅人家就更加残忍。大家可以看,有些人打架的时候发狠,眼睛血红血红的,就想拿刀去捅人家。如果人一动这个念头就呈现了动物相大家到寺庙、道观的时候,看到一些佛祖和神仙的相都是慈眉善目的,那种光是柔和、仁慈的,让人感觉到温暖,让人愿意去拥抱,就是因为人家佛祖神仙有仁慈之心。从对亲友的仁慈之心,扩展到天下众生的仁慈之心 就是人由凡到圣的过程! “义”的涵义 何谓义?大孝大勇是为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义者宜也,。你欠人家钱,人家在你困难的时候帮你,你现在有钱了不还,假装忘记了,被人家追问的时候还耍赖,这就是不义。这种不义之人容易得皮肤病,因为他没有脸啊!这人耍赖成这样怎么能有脸呢?忘恩负义啊!在你困难或是身心疲惫的时候,人家敞开胸怀帮助你、把你接到家里来给你东西吃、用暖语

论仁义礼智信的价值

仁义礼智信的价值分析 “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古人归纳的五个高度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畴名称,仍然具有永恒的、普泛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仁义礼智信”的具体内涵中已积淀了中华民族许多优良道德传统,具有普遍意义,其中不少内容,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早已被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德准则;另一方面,“仁义礼智信”的表述,作为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畴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品牌”。在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文明和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借用“仁义礼智信”的形式,吸取其精华,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伦理道德范畴体系。 “仁义礼智信”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利于在社会民众心理上树立起对于共同道德信念的权威感和归属感。“仁义礼智信”高度概括而又极其简洁鲜明的语言形式,也非常适合于道德教育和宣传。今天,我想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文明建设,对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逐一进行简要阐释,作为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现代转换的一种尝试。 “仁”以人为本人性关怀 “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孔子所说的“爱人”,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不忍之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同情和关怀。缺少对生命和人性的同情与关怀,就叫做“麻木不仁”。儒家认为,“仁”是为人的根本,是人的精神家园。用孟子的话说就是“人之安宅”。提倡“仁”的道德,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来对待,就是在确认自己是人的同时也承认他人是人,而人与人在天命之性和生命价值上是平等的。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态度友好相待,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态度互相帮助。 “仁”的精神也就是人性与人道的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儒家以“仁”为道德之源,这对当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有两点重要启示:其一、就人的本质、永恒的存在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谐、合作,较之于人与人之间有时难以避免的冲突、竞争来说,是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方面,具有更高的价值。其二、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道与人性的价值,都是终极的最高的价值。任何科学技术的发明与运用,政治经济措施的建构与实施,都不能违背人道与人性的原则,都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与尊严为代价,否则就是不道德的。在崇尚科学技术、提倡竞争的当代社会,尤其需要强调“仁”的道德原则,以便使科学技术与竞争机制更好地为人道与人性的根本目的服务。 儒家的仁爱精神还不止于对自己同类的爱,再进一步,还应推广到对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爱。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当今,世界范围的自然生态平衡正面临工业技术文明带来的普遍危机,有识之士深表忧虑,自发地组织起来,大声疾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稀有动物。儒家提倡的“仁民而爱物”的精神,对于建设当代生态伦理道德也是有启发意义的。 此外,儒家所谓“为仁由己”、“仁者不忧”、“仁者安仁”等有关仁德修养的思想,强调了道德的自觉和自律以及道德价值实现所带来的精神满足,这对于当代社会个人的道德自律和自我修养也是很有帮助的。 “义”公平正义坚守原则 “义”这个字的本来含义就是适宜。“义者,所以合宜也。”作为伦理学范畴的“义”,是指一个社会里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义”的原则往往也会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所以也是一定社会的法律前提。关于“义”的起源,孟子认为出自人固有的“有所不为”的“羞恶之心”,荀子认为源于人作为社会存在的“群”与“分”的需要。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都说明人类社会不能没有“义”,人不能不讲“义”。完全不讲“义”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也是无法维系的。尽管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义”的具体内容会有所不同,但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义”也有其共性和延续性。随着人类交往日益密切频繁,人类在道德原则上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共识,那些被人类普遍认为是“适宜”的道德原则,就是“天下之公义”。

社交礼仪学习心得体会6篇

社交礼仪学习心得体会6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社交礼仪是一种无声的人际交往语言,它不仅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涵养、教养和素质水平,而且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它是我们个人发展、事业进步的需要,是社会时代的需要,是一门必修课,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社交礼仪。 作为一个刚刚学习过社交礼仪的大学生,我觉得受益匪浅。社交礼仪使我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使我的身心健康. 任何社会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 作为一名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每个人都非常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而更多的情感交流.现在的大学生都远离父母,过着集体生活,与别人处在平等位置,以前那种对父母的依赖已经不存在.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适应大学生活环境的需要,是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我们成功走上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 所以,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我掌握交际技巧,积累交流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我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因此我们之间建立真挚深厚的友情. 事实表明,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自信和自

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烦恼,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这些都是十分有益于我们身心健康,而且也会使我们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即使产生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排遣. 同时,我感觉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我们用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去顺利地开启交际活动的大门,让我们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我自己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总之,学习社交礼仪知识使我受益匪浅. 以上是以个人角度来看的。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部分。凡是较大的企业,对于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都把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与其他企业合作成功的关键,所以学习社交礼仪,不仅是时代

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最新)

一、【伯禽趋跪】 周鲁伯禽。观于桥梓。入门而趋。登堂而跪。 【原文】 周伯禽、随康叔三见周公。三被笞。以问商子。曰。南山之阳有桥木。北山之阴有梓木。盍往观。伯禽见桥高而仰。梓卑而俯。还告商子。曰。桥者父道。梓者子道。明日。伯禽入门而趋。登堂而跪。周公嘉其得君子之教。 周公制礼。实开礼教之源。且尝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以礼天下之贤士。其子伯禽未谙礼节。宜其三见而三笞之也。商子以桥梓明父子之道。俾尽乎礼。诚不愧为君子矣。 【白话解释】 周朝初年间时候。有个周公的儿子。名叫伯禽。跟了周公的弟弟康叔去见周公三次。就被他的父亲痛打了三次。伯禽就去问商子。这是为了什么缘故。商子道。南山的阳面有一种树。叫做桥木。北山的阴面有一种树。叫做梓木。你何不去看一看呢。伯禽听了商子的话。就去看了。只见桥木生得很高。树是仰着的。梓木长得很低。可是俯着的。就回来告诉商子。商子就对伯禽说道。桥木仰起。就是做父亲的道理。梓木俯着。就是做儿子的道理。到了第二天。伯禽去见周公。一进门就很快的走上前去。一登堂就跪下去。周公称许他受了君子的教训。 二、【宋桓罪己】 宋桓未立。深明大体。遇水恤民。言惧名礼。 【原文】 周宋大水。鲁庄公使吊焉。公子御说。承父命对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臧文仲曰。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 罪归诸己。则和气致祥。人心欢洽。罪归诸人。则戾气相感。民怨沸腾。公子御说以天灾引咎自责。臧孙达谓其是宜为君。有恤民之心。厥后果称贤君。可见人君之宜履礼爱人也。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宋国里受了重大的水灾。鲁国里的庄公就差了人去吊问。宋国庄公的公子名叫御说的。受了他父亲的命。对鲁国差来的人说道。因为了孤的不敬。所以上天降下了灾祸。又使得贵国的君侯忧虑。这是我们觉得很抱歉的。就此拜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儒家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氛围的春秋战国时期。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儒家思想流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而立世不坠。人类社会虽进入了现代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仍在发挥着作用,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更是我们构建现代社会新文化,传承中华历史优秀文化的源泉之一。 今天我们重温——儒学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更显现出独特的价值定位。给与了我们更多的启迪。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五常: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解读:仁义礼智信 何谓仁?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