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在顽固性腹部癌痛患者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在顽固性腹部癌痛患者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在顽固性腹部癌痛患者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在顽固性腹部癌痛患者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在顽固性腹部癌痛患者

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专业:麻醉学

硕士研究生:

导师:主任医师

中文摘要

晚期癌症疼痛是癌症患者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大约50%-80%的癌症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晚期癌症患者出现癌症疼痛的几率更是高达60%-90%。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曾经在2000年提出了达到“是癌症患者无痛”的目标,但是至今为止并未能够实现。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采用三阶梯止痛,主要是按照患者癌症疼痛的轻度、中度、重度等不同程度分别予以第一阶梯、第二阶梯、第三阶梯的止痛药物。给药时提倡患者能口服尽量口服,若不能口服便尽可能采取无创给药的方式,给药要按时并非按需。但是其止痛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要探究腹部癌痛患者的止痛方式。

在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当中,主要在患者皮下植入一根导管,导管的一端通向脊髓硬膜外腔,另一端则接入给药泵埋入患者皮下,药物通过给药泵能够直接输入到患者脊髓硬膜外。其目的在于将患者比较复杂的静脉、动脉、腹腔、脊柱注射以及药物的输注转变成为相对简单的皮下穿刺,以此减少重复穿刺的次数,避免对患者的硬膜以及蛛网膜产生刺激,降低患者在注射药物时的疼痛程度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但是对于腹部癌痛患者的临床止痛治疗,采用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的效果尚且缺乏统一的定论,本文主要探究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对腹部癌痛患者的止痛效果,以期可以为腹部癌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探究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对腹部癌痛患者的止痛效果,为腹部癌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2例腹部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入院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输注麻醉镇静处理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HR、R、P、DBP、SBP及S P O2等指标变化相对平稳,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轻度缓解率为13.89%,明显缓解率为55.55%,对照组患者轻度缓解率为27.78%,明显缓解率为27.78%,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部分缓解及完全缓解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缓解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疼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肿瘤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肿瘤生活质量评分为(45.26±3.37)分,对照组为(38.62±4.02)分,观察组患者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物质能力、行为能力、心理评分及健康评分等情况均好于对照组,且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率为13.89%,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率为41.67%,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且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每天治疗药物的使用时间为(8.8±4.9)h,对照组为(22.4±6.2)h,观察组患者用药治疗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1 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可以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降低对患者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2 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对于腹部癌痛患者具有较高的止痛效果,且系统在2h内效果显著。

3 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4 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可以降低腹部癌痛患者治疗中的并发症,继而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5 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用药时间短,可以最快时间发挥效果,降低患者的痛苦。

总之,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对于腹部癌痛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埋入式输注系统;腹部癌痛;硬膜外;PCA泵

Lumbar epidural infusion of embedded type system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intractable abdominal

pain

Major:Anesthesiology

Master:

Supervisor: Prof.

ABSTRACT

Background:

Advanced cancer pain is a symptom of cancer patients were more common, about 50%-80% of cancer patients will have varying degrees of pain, the probability of emergence of cancer pain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is as high as 60%-90%. 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ferred to as WHO) was proposed in 2000 to achieve "painless" cancer patients, but so far has not been able to achieve. Traditional treatment mainly adopts three ladder analgesic, main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ancer pain patients with mild, moderate and severe degree respectively in different One step, second step, third step analgesic drugs. When administered to patients can promote oral oral and oral will be taken if not non-invasive drug delivery, delivery on time is not required. But its analgesic effect is not ideal, therefore, need to explore ways of relieving pain in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pain.

In the lumbar embedded epidural infusion system, mainly in patients with subcutaneous implantation of a catheter catheter, leading to the end of the spinal epidural cavity, the other end is connected to the pump in patients with subcutaneous drug, drug through the dosing pump can be directly input to the patients with spinal epidural. Its goal lies in the patients with complicated vein, artery, abdominal cavity, spinal injection and drug infusion into subcutaneous puncture is relatively simpl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repeated puncture, to avoid stimulation on patients with dural and arachnoi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pain during injection. But the clinical abdominal cancer pain analgesic therapy , using lumbar epidural infusion: effect of embedded system lack of unified theory,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the lumbar embedded epidural infusion system on analgesic effect of abdominal cancer pain pati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abdominal cancer pain patients.

Objective:

Explore the lumbar embedded epidural infusion system on analgesic effect of abdominal cancer pain patients,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abdominal cancer pain patients.

Methods:

In this study, 72 cases of abdominal cancer patients choose August 2014 -2016 year in August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atients according to admission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36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sedation treatment,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by lumbar epidural embedded. Injection system, the clinical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vital signs of patien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ith HR, R, P, DBP, SBP and SPO2 index change is relatively stabl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mild remission rate was 13.89%, significant remission rate was 55.55%, the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with mild remission rate was 27.78%, significant remission rate was 27.78%,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data comparison (P < 0.05). Two groups of patients in complete remission and partial remission compar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total remission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i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difference (P < 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in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before the tumor score difference had no significance (P > 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for cancer quality of life score (45.26 + 3.37), control group (38.62 + 4.02),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the significance (P < 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physical ability, behavior ability, mental health score and the score was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 rate was 13.89%, the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s was 41.67%,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mplication rate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daily drugs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time (8.8 + 4.9) h, the control group (22.4 + 6.2 h),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reatment time was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s:

1 lumbar epidural infusion system can stabilize the vital signs of patients, reduce the impact on patients with high security.

2 Lumbar embedded epidural infusion system has good analgesic effect for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pain, and the 2H system in effect.

3 lumbar epidural infusion system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4 lumbar embedded epidural infusion system can reduce abdominal pai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5 lumbar epidural infusion system with a short duration of medication, can be the fastest time to play the effect, reduce the pain of patients.

In short, lumbar embedded epidural infusion system has a good effect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pain, and high safety, and has important value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Embedded type infusion system; abdominal pain; epidural; PCA pump

目录

中文摘要..........................................................................................I ABSTRACT......................................................................................V 目录................................................................................................X 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在顽固性腹部癌痛患者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1)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结果 (16)

讨论 (20)

小结 (29)

参考文献 (31)

英文缩写词 (35)

硕士在读期间已发表的文章 (36)

致谢 (37)

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在顽固性腹部癌痛患者

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前言

恶性肿瘤是生物个体不同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细胞在基因水平层面失去对其自身生长正常调控的作用,从而导致该细胞发生克隆性异常增生,继而产生癌细胞。肿瘤患者随其病情的发展将产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销售以及体重减轻和癌痛等各种不适反应,其中,尤以癌痛发生的频次和为患者带来的痛苦最大,中晚期癌症患者干么中,约有70%的人伴有癌痛症状,而20%的癌症患者会在疼痛死亡。据国家卫生部门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天约有1500万人经受着癌痛的煎熬。为减轻癌症患者的癌痛症状,WHO曾提出“在2000年实现全球范围内癌症患者无痛”的目标,然而,该目标至今位置尚未实现,虽然WHO提出的三阶梯止痛方案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在我国推广和实施,但由于国人对癌痛认识的缺失和对止痛药物认识的偏差导致癌痛的治疗效果始终停滞不前。当前,医学界普遍认为,一些癌痛之所以难以缓解或治疗,是因为患者的神经系统收到了较大的损害,例如,肿瘤浸润血管、肠管、神经等,或是肿瘤压迫神经等,当相关症状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将会进一步转化为顽固性疼痛。目前,已经被确定的顽固性癌痛主要包括了神经病理性癌痛、神经压迫性癌痛以及交感神经持续性癌痛等,不同类型顽固性癌痛的特征也不尽相同。既有研究表明,持续存在的癌痛本身会使癌症患者的疼痛进一步加重,而疼痛信号的不断传入会导致患者神经系统发生功能性与病理性损害,由此,癌症患者长期剧烈的疼痛将演变为顽固性疼痛,从而成为一种疾病。

目前,在对上腹部癌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主要是采用植入鞘内治疗方式以及静脉输注方式,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止痛效果,但是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止痛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因而需要探究新型的

止痛方式。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成为腹部癌痛患者的重要临床镇静止痛方式,研究人员纷纷探究其止痛效果,并且探究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与植入鞘内输注系统的止痛效果。但是对于其与静脉输注对比的研究相对较少,无法确定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的实际止痛效果。因此,对其进行深入对比分析,有利于为腹部癌痛患者的临床镇静止痛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分析静脉输注与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的临床止痛效果,以此来探究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的临床价值。

1顽固性癌痛

1.1顽固性癌痛的分类

目前,顽固性癌痛主要包括了神经病理性癌痛、神经压迫性癌痛以及交感神经持续性癌痛三种类型,对四种不同类型顽固性癌痛的相关概念和病因分析如下。张中军,邹军,杨建平,等(2013)指出,神经病理性癌痛,即因肿瘤进展而导致的患者中枢或是外部周神经系统受损的疼痛综合征,神经病理性癌痛的长期存在将使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发生紊乱,甚至改变[1]。在神经病理性癌痛的特征方面,其继续指出,神经病理性癌痛的特征大都以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与痛觉超敏三种类型为主,其中,自发性疼痛是患者因癌症发展而产生的自然疼痛,痛觉过敏即患者因自身体质特征而产生的疼痛,痛觉超敏大都是患者在接受治疗或癌细胞发展至一定规模时,患者对于痛觉的感受超出正常值,即便是很小的疼痛,患者也会感到剧痛无比。徐建国,林建,李伟彦,等(2014)指出,目前,医学界大都认为神经病理性癌痛是和癌症同时存在的一类慢性疼痛疾病,其并发机制尚未完全弄清,但神经病理性疼痛必然与神经系统的损伤有关[2]。

在神经压迫性癌痛方面,宋莉,卢帆,刘慧(2016)指出,神经压迫性癌痛是癌症患椎骨发生转移性病变的结果,椎骨早起的转移性病变大都是可逆的,所产生的疼痛症状与体征主要按照跟那神经皮区域进行分布,这也是患者对阿片类药物更为敏感(相较于神经病理性癌痛)的原因[3]。李小梅,李博,李小梅,等(2012)认为,由于神经压迫性疼痛是按照神经皮区进行分布的,同时,考虑到相较于神经病理性癌痛,神经压迫性癌痛对阿片类药物的敏感性较大,故可靠

率利用糖皮质激素帮助患者减轻或缓解其神经压迫部位的炎症与水中,对于顽固性癌痛患者的镇痛工作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4]。

在交感神经持续性癌痛方面,贺光秀,毛庆军(2012)认为,交感神经持续性癌痛是因癌症患者交感神经受损而导致的后遗症状,此类疼痛的基本特点为,患者感受到灼烧版的疼痛,并伴有视觉障碍[5]。葛圣金,庄心良,王莹恬,等(2014)指出,通常,患者交感神经持续性癌痛是大都以灼性神经痛为主,主要表现为较为剧烈的疼痛,患者经常出现出汗异常、水水肿和皮肤温度变化等交感神经症状和骨萎缩等局部不良体征,此外,关节僵硬和异常疼痛也是交感神经持续性癌痛的主要表现[6]。

1.2腹部癌痛及其症状体征

首先,对腹部癌痛进行分析。邬子林,周志飞,郑彬,等(2011)指出,腹部癌痛是癌症患者疼痛部位,即腹部需要调节或修复的信息传入到神经中枢后所引起的痛感,对于中晚期癌痛患者而言,腹部癌痛,特别是上腹部癌痛是导致患者痛苦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在腹部癌痛患者当中,约有70%的疼痛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为患者带来巨大痛苦,甚至导致患者死亡[7]。

其次,对腹部癌痛进行分析。郭继龙,樊小兵,许为敏,等(2012)指出,癌症患者持续存在的疼痛这一感觉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当疼痛信号持续传入到患者神经系统从而诱发功能性与病理性损害时,癌症患者的长期剧烈疼痛则转变为了顽固性腹部疼痛,由此,顽固性腹部癌痛既可被视为是癌症患者的一种感觉,同时,也是一种疾病[8]。申中秋(2012)认为,对于癌症患者,特别是中晚期患者而言,腹部癌痛之所以难以隐忍和治疗,大都是因为患者自身的神经系统受到了损害,例如,肿瘤压迫神经或浸润到了腹膜、胸膜或骨膜,抑或是收入与放疗效导致患者神经发生损伤等,若未及时采取相关手段予以处理,则癌痛便会转化顽固性癌痛[9]。

最后,是腹部癌痛的症状体征。邓克兴,禤湘荣(2013)指出,腹部癌痛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体征为,腹部全方位疼痛(Totalpain),特别是上腹部的痛感尤为突出,其认为,腹部癌痛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关因素主要包括身体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因此,要想帮助腹部癌痛患者缓解自身疼痛,应从其身体、心理、社会和精神等多角度入手,确保其腹部疼痛得到有效缓解[10]。高崇善,周树芬,张尚礼,等.(2013)指出,在腹部癌痛方面,患者经常表现出强烈的植物神经异常,对于多数病人而言,其对持续性疼痛的反应大都是植物神经性的,而患者在精神和体力方面却是逐渐退却的,从而导致患者看上去大都较为忧郁,最终导致患者进入“失眠→疲乏→失眠”这一恶性循环中,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1]。姚鹏,丁远远,姜长林,等(2011)指出,癌症患者的腹部癌痛通常伴有心理学异常。顽固性腹部癌痛对病人所经历的痛苦是长期的,患者每时每刻都在同腹部癌痛作斗争,长期的煎熬不仅为腹部癌痛患者的身体带来了巨大负担,而且也对其心理造成了严重影响,例如,在长期腹部癌痛下,病人产生恐惧、焦虑和担心等不良心理状态,在增加其自身癌痛痛感的同时,也不利于自身生活质量的改善[12]。综上所述,本文将顽固性腹部癌痛定义为,顽固性腹部癌痛是是中晚期癌症患者腹部长期剧烈疼痛而未得到有效治疗或缓解的一种癌痛的表现形式,其症状体征是多方面的,是由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

1.3 顽固性腹部癌痛的病因与治疗

顽固性腹部癌痛的病因较多,徐振东,刘志强(2014)指出,肿瘤直接原因是导致患者产生癌痛的主要原因,主要以组织毁坏和压迫为主,其中,组织毁坏的诱因主要表现为,当肿瘤对患者神经、腹膜、胸膜或骨膜进行侵蚀时,病人可出现因椎骨转移产生的疼痛疼痛,例如,当肺癌侵及患者的胸膜时,可导致其胸痛;压迫的主要诱因表现在,肿瘤可引起相关部位的神经疼痛,例如,脑肿瘤可引发头痛和脑神经痛,腹膜后肿瘤则会对患者腰部和腹神经丛产生压迫,进而导致患者出现癌痛症状[13]。张岩,王立水,梁立双(2014)认为,肿瘤阻塞与张力作用的长期存在是导致顽固性癌痛的主要原因。当肿瘤阻塞患者的空腔脏器时,患者便会出现痉挛、剧烈绞痛等症状,而随着原发性肿瘤的发展,患者相关脏器薄膜被过度伸展和紧绷,也能够导致患者产生剧烈疼痛。除此之外,肿瘤因

久治不愈而溃烂,也可能导致患者感染而产生剧痛[14]。冉菊红,马民玉(2013)认为,除了肿瘤直接原因外,患者在接受肿瘤治疗过程中所引起的疼痛也是其癌痛的主要诱发机制。例如,患者在接受放疗和化疗治疗后,可出现带状孢疹,从而产生疼痛,此外,在患者化疗过程中,化疗药物渗透出血管外所导致的组织坏死和栓塞性静脉炎与中毒性周围神经炎等也会使患者产生难以忍受的疼痛[15]。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顽固性癌痛的发病机制主要集中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即认为,顽固性癌痛是由患者中枢神经及其外周神经敏感化导致的,当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神经损伤而引起异位冲动时,将引发神经损伤部位以及相应的背根神经节细胞膜中的Na通道密度大幅提升,在醋过程中,Na通道可介导神经冲动则在神经纤维中传到,从而导致异位冲动持续传入到患者脊髓,最终,引起患者中枢敏感变化和疼痛。

在顽固性癌痛治疗方面,主要以止痛药治疗和外科治疗为主。聂发传,朱丹(2016)指出,止痛药治疗是顽固性癌痛的主要治疗方法,癌痛的药物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尽量口服用药,保证用药的长期性,并减少对药物的依赖性和成瘾性;以一定规律和时间给药,而非疼痛时再给药;应将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和激素进行混合用药,确保阵痛的有效性[16]。俞丽华,刘孟娟,王增(2014)指出,顽固性癌痛的治疗应以三阶梯疗法为主,分别为:(1)第一阶梯,以非阿片类镇痛药为主,此类药物主要应用于轻度癌痛患者,相关药物包括了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2)第二阶梯,主要以弱阿片类镇痛药为主,此类药物主要用于非阿片类药物难以止痛或中度癌痛患者,相关药物主要以可待因为主;(3)第三阶梯,主要以强阿片类镇痛药为主,此类药物用于治疗中度或重度癌痛患者,当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用药效果不明显时,则应使用此类药物减轻患者疼痛,相关药物主要以吗啡为主[17]。在顽固性癌痛的外科治疗方面,于晓侠(2014)认为,对于癌痛剧烈患者,可行脊髓后正中后索点状切开术(PMM),通过将患者脊髓背柱中间部位用于传统内脏痛觉的神经纤维予以切断,进而从神经层面阻隔痛觉的传导路径,使患者的癌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18]。马燕,师玉贤,殷风华,等(2014)指出,可根据癌痛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脊髓止痛手术,即以癌性内脏及其特点为依据,行脊神前外侧和前联合切断术以及脊髓神经后根切断术,降低患者痛感,但由于此类手术会损坏患者脊髓结构,故也容易引起患

者视觉、听觉障碍等并发症[19]。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顽固性癌痛的治疗应以规范的三阶梯治疗方法为主,其中,对于不同疼痛程度的患者采取药物治疗的方法缓解其痛感,对于轻度治疗可令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等非阿片类药物,而对于爆发性疼痛,应以皮下注射氯胺酮或吗啡(也可口服吗啡)为主;而对于神经压迫性癌痛,则应以吗啡和皮质类固醇的联合用药为主,例如,美施康定联合药物等。

2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

埋入式输注系统主要由储药盒(Port)、导管(Catheter)和系统(System)共同构成,以手术的方式将导管埋入患者硬膜外腔当中,并将事先准备好的镇痛药物经由该导管注入到患者硬脊膜外腔中,从而使得镇痛药物在患者血浆当中能够始终保持一相对稳定的浓度,并发挥镇痛药物对脊神经根部的神经传导阻滞作用,从而使患者脊神经根部支配区域暂时性麻痹,已达到缓解患者疼痛的目的。相较于传统的鞘内埋入式输注系统,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能够有效改善癌痛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较少患者的用药时间,提高患者的镇痛效果。

徐清榜,张小洺,郑小岚,等(2013)对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的穿刺点选取方法和患者应取体位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在借助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缓解患者癌痛时,应选用相应型号的脊髓型输注系统,并以患者的疼痛部位为依据选择相应的脊髓间隙作为硬膜外穿刺点,将事先准备好的外接全自动注药泵(PCA)的泵头埋在患者腋前线前的胸壁处,患者取硬膜外麻醉穿刺体位,在其皮肤处作出相应的系统埋入标记,并进行消毒铺巾[20]。宋莉,吴超然,刘慧,等(2014)在徐清榜,张小洺,郑小岚,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基于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的穿刺过程与导管和泵头的连接方法进行研究,并指出,在穿刺时,应在穿刺间隙旁适当位置以相应浓度的麻醉药进行局部麻醉,而后,再切一小切口,使这一切口深达患者筋膜,并在切口内插入硬膜外穿刺针,即对患者行旁入法穿刺,待穿刺成功后,将专用导管置入泵头后,置入的深度在8-10cm区间内[21]。张佩斯,刘会,王天成(2013)等对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中导管置入患者体内的方法予以分析,其认为,在埋入导管时,应在患者第一切口附近切一小切口(第二切口),以硬膜外针插入第一切口并从第二切口引出,而后,在埋入泵头位置处另切一切口,使皮下分离并产生囊腔,最后,以导管经由皮下隧道与泵头切口相

连,并将一定长度的导管突出切口予以保留,待将导管套入泵头出口金属芯后,以生理盐水试注,检查导管和泵头是否连接紧密,在确认导管无扭结和外露后,缝合切口后包扎[22]。

在PCA泵给药方法方面,孙丽,史小利,胡乃霞,等(2012)指出,在选取相应规格的PCA自动镇痛泵后,将非阿片类或阿片类药物、罗哌卡因、生理盐水混合配成符合PCA泵容量的混合液,第一天以患者术前每日口服吗啡的最大剂量注入,在指定罗哌卡因的其实浓度后(通常为0.1%),将PCA泵的持续注药量定为2-3ml/h,相应的自控量标准可为3、4ml/次,并设置相应锁定时间。而对于患者而言,其在发生癌痛时,则可按下PCA泵的自控键便能够追加单次给药量,而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其则能够以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频次为依据,对PCA泵的持续注药量及其自控量予以实时调整,从而确保患者癌痛症状得到及时、有效地缓解[23]。

3 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在顽固性腹部癌痛中的应用研究

3.1 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对患者疼痛的效果研究

腹部是癌症患者,特别是中晚期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的主要部位,腹部癌症中晚期易导致患者中上腹产生剧烈疼痛,应用止痛药物无法帮助患者有效缓解自身痛苦,在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难以将患者从长期的痛苦中解放出来。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的产生和应用使中晚期癌症患者的顽固性腹部癌痛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在疼痛缓解方面,毛勇,李永翠,张建华(2012)利用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对38例晚期癌症患者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基本概念模拟视觉(V AS)评分为7.05±0.89,属于重度疼痛,在接受治疗1d 后,所有患者V AS的评分的均值下降到1.72±0.15分,V AS评分均值显著下降,疼痛缓解的有效率高达100%,即在接受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用药治疗后,所有患者的疼痛均得到了有效缓解,表明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的应用能够帮助顽固性癌痛患者有效缓解疼痛[24]。

Tofuku Katsuhiro在临床研究中,对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的止痛效果进行临床研究,其将12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6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三梯次止痛治疗方式,研究组患者采用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

注系统,药物采用吗啡及罗哌卡因,经过30的临床治疗,发现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率达到60%,而研究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率达到85%[25]。另外,在生活质量方面,用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进行评价,发现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提升了17.6分,由此证明了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具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Tanaka Makoto对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的止痛效果进行分析,其对56例癌痛患者的临床分析中发现,患者在治疗前的V AS评分为6.22±2.11分,治疗后的疼痛评分为2.12±0.98分,患者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明显降低,且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但是在研究中发现,该方式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尿潴留,共出现4例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3例患者的尿潴留消失,而1例患者需要进一步进行治疗。由此证明腰段硬膜外输注方式具有较高的止痛效果,但是具有并发症发生率。

Edelstein Shimon采用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对患者进行止痛治疗,发现在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相比于植入鞘内治疗方式,该治疗方式可以降低患者的用药时间,降低患者承担的痛苦,植入鞘内的方式用药时间达到20h左右,而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的治疗时间仅仅为9h[27]。且在治疗过程中,药物对患者生命特征的影响相对较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在用药方面,李永翠,毛勇,唐晓,等(2012)对120例晚期癌症患者分别采用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和鞘内埋入式输注系统(各60例)对其进行治疗,其中,接受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治疗的患者,用药的平均持续量、平均自控量、吗啡平均量和平均使用时间分别为0.50±0.19(ml/h)、0.39±0.16(ml/次)、1.58±1.03(ml/d)、22.5±7.39(d/300ml);接受鞘内埋入式输注系统治疗的患者,用药的平均持续量、平均自控量、吗啡平均量和平均使用时间分别为1.28±0.23(ml/h)、1.15±0.34(ml/次)、5.01±2.69(ml/d)、8.64±3.14(d/300ml),结果发现,在用药量方面,无论是在药的平均持续量、平均自控量,还是在吗啡平均量上,腰段硬膜外输注系统对患者的用药量均相对较小,药量的增加空间较大,表明对于晚期癌症患者而言,腰段硬膜外埋入输注系统能够以相对较少的药量有效提高其治疗效果,缓解顽固性腹部哀痛患者的疼痛;在用药时间方面,腰段硬膜外输注系统对患者的用药时间较短,说明该系统能够有效环节中晚期癌症患者的腹部疼痛,疗效较好[25]。

3.2 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的临床效果研究

在生命体征方面,张岩,王立水,梁立双(2013)利用腰段硬膜外埋入输注系统对晚期顽固性腹部癌痛患者进行给药治疗,并利用心电检查仪对接受治疗患者的心率、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在接受治疗后,患者的心率、呼吸和脉搏均值分别为54.9±2.9(次/min)、15.6±2.5(次/min)和48.1±4.8(次/min),与治疗前的55.6±2.4(次/min)、15.1±2.1(次/min)和47.9±4.1(次/min)相比,稳定性较强[26]。此外,倪楠,许崇安(2012)在对接受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给药治疗的80例顽固性腹部癌痛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时发现,其在接受治疗后的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均值分别为111.8±8.9(mm·hg)和65.9±5.0(mm·hg),与接受治疗前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分别为114.3±9.9mm·hg和63.2±3.7mm·hg)相比,也较为接近。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在顽固性腹部癌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前后,能够确保患者生命提升较为稳定,说明基于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对顽固性腹部癌痛患者给药治疗的安全性较高[27]。

在生活质量方面,郑春英,付少雄,陈烨,等(2013)选取90例晚期癌症患者,利用腰段硬膜外埋入输注系统对其进行癌痛的临床治疗,并借助肿瘤生活质量评分表对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发现,在接受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治疗后,患者肿瘤生活质量的均值达到了42.35±2.29,比治疗前的18.98±2.15明显提高,说明在接受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28]。在具体的指标细化方面,韦燕,陈彦帆,张芸,等(2012)等在对癌症患者治疗癌痛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借助生活质量评分表对接受治疗前后癌痛患者的物质能力与行为能力进行了综合评分,分别为69.7±4.9和71.8±6.7,相较于接受系统治疗前的35.6±5.0和41.2±3.7具有显著提升,说明在接受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治疗后,患者的物质与行为能力均得到了显著提升[32]。张海琛,李国权,石静滨,选取70例晚期癌症患者对其进行基于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的给药治疗,并对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睡眠、情绪和人际关系等生活质量指标进行跟踪观察,结果发现,在接受治疗后,患者的睡眠情得到了有效改善,且焦虑和恐慌等不良情绪也有所缓解,此外,还能够以较为平和的心态同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人际关系得到了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在癌痛患者的临床应用能够在稳定其心率、呼吸、脉搏以及收缩压与舒张压等生命体征的基础上,有效改善癌症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患者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2例腹部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入院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6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6.1±2.4)岁,患者病程1-10年,平均病程(4.2±2.1)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40-71岁,平均年龄(55.2±3.0)岁,患者病程1-9年,平均病程(4.0±1.9)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患者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腹部癌痛患者;(2)患者经过三阶梯治疗后,效果不明显,且患者疼痛评分>5分,属于顽固性疼痛;(3)患者难以耐受传统的治疗方式;(4)患者的生存期大于3个月以上。

1.3 排除标准

(1)凝血功能异常患者;(2)肝肾功能不全患者;(3)心肺功能衰竭患者;(4)糖尿病控制不良患者;(5)手术部位感染患者。

1.2主要仪器和试剂

1.2.1 仪器

埋入式输注系统(B·Braun公司进行生产,型号:Celsite)

Tuohy穿刺针(英菲奥妮公司生产)

PCA泵(南通爱普医疗器械生产,型号:ZZB-300)

1.2.2 主要试剂及化学药品

吗啡(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厂生产,规格3mg)

布比卡因(上海禾丰制药公司生产,规格:5g)

2 实验方法

2.1 对照组患者实验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术前10min采用静脉注射吗啡、布比卡因及生理盐水进行配置,吗啡计量根据患者口服剂量进行选择,口服剂量=1:30。布比卡因的选择起始浓度为0.1%,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选择单次给药量,药物总剂量为300ml,输入时间为药物的使用时间为(22.4±6.2)h。

2.2 观察组患者实验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其主要包括输注系统的埋入及自动注药泵的连接,主要步骤如下:

2.2.1 植入腰段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

在患者疼痛部位的脊髓节段行硬膜外穿刺处理,运用Tuohy穿刺针,采用测斜入法进行硬膜外穿刺,经过技术确认后,埋入导管,导管位置需要在硬膜腔内保留10cm,保证其最佳的输液效果。沿穿刺针方向行小切口取出穿刺针,将导管进行固定,在患者小切口部位,运用皮下隧道针将导管引入到左侧或者右侧髂腹股沟区域,在预定位置行3cm皮下囊袋,连接导管与输液壶,运用注射器进行吸血实验,保证导管的通畅,确认后,将埋入式皮下囊带固定缝合,行止血处理且缝合患者的皮肤。

2.2.2 连接全自动注药泵

将埋入式导管连接PCA泵,通过专用无损伤的弯针与PCA泵相连接,将PCA的额定容量确定为300ml,采用吗啡、布比卡因及生理盐水进行配置,吗啡计量根据患者口服剂量进行选择,通常PCA泵吗啡剂量:口服剂量=1:30。布比卡因的选择起始浓度为0.1%,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选择单次给药量,药物的使用时间为(8.8±4.9)h。

腰腹肌力量测评

运动员腰腹肌肌群力量特征研究 腰腹是人体的中间过渡环节, 担负着稳定重心, 传导力量的枢纽作用。强有力的腰腹肌肉群, 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和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倘若腰腹肌力量薄弱,对于一个运动员而言,不利于对于各项运动技术动作的掌握,而且会极易放大超负荷训练带来的运动机能损伤。对于腰腹肌肌群力量特征的研究,有助于运动员有针对性的对自己的腰腹肌群进行训练,为技术的提升和身体的保护提供良好的保障。 其中,躯干屈伸肌群不仅是人体躯干的主要组成和动力结构,而且起着维护脊柱姿势和稳定性的重要作用。本次运动员腰腹肌肌群力量特征研究基于BTS公司的CON-TREX-TP-1000腰背肌测试训练系统,采用不同角速度重复测试期间腰背屈伸肌群等速肌力特征的研究。在测试模式和普通等速条件下,分别进行了角速度为30deg/s,60deg/s,180deg/s的三次背部屈伸肌的5组重复实验。本次实验中伸肌最大运动范围是14.0deg,屈肌的最大运动范围是-35.3deg。 当角速度为30deg/s时: 说明单位伸肌屈肌屈肌/伸肌 [%] 力矩最大 [Nm] 176.1 -195.0 110.7 力矩最大平均 [Nm] 161.3 -185.7 115.1 力矩最大平均 / kg [Nm/kg] 2.60 -2.99 115.0 平均功率 [W] 44.3 55.1 124.4 平均作功量 [J] 113.2 129.7 114.6 疲劳 [J/s] 2.38 0.58 24.4 总功 [J] 565.9 648.3 114.6 13.1395118230359 峰值力矩时角度平均伸肌deg -34.3233409610984 峰值力矩时角度平均屈肌deg 1.82421875 到达峰值力矩的平均时间伸肌s 1.78203125 到达峰值力矩的平均时间屈肌s 44.3166764303545 平均功率伸肌W 155.096159067231 平均功率屈肌W

现代体能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现代体能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现代体能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一,人体核心的概念 人体核心通常指躯干,包括脊柱和骨盆及其周围的肌群。 核心肌群由腹直肌、腹横肌、和竖脊肌等组成,并且髋关节周 围的肌肉——臀肌、股后肌群也属于人体核心肌群。 从解剖学角度来看核心肌群的位置,包括深层的小肌肉群 和浅层的大肌肉群。深层的小肌肉群包括腹横肌、多裂肌和部 分的腹内斜肌、腰方肌等,这是维持脊椎稳定的最重要的核心 肌群,其主要功能在于保持各脊椎椎体间的稳定能力,并可以 使脊椎维持在正中区域的范围内。浅层的大肌肉群包括腹直肌、 腹外斜肌、大部分的腹内斜肌、腰方肌、竖脊肌及臀部肌群等。二、核心力量的概念 核心力量是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即肩关节至膝关节之间 的部位)、控制身体重心、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 力。 三、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 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作用在于稳定运动员的脊柱、骨盆, 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稳定重心,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能力, 提高运动时由核心肌群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输出,预防动作 中的损伤,从而有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 四、核心力量训练的原则 核心力量训练就是要努力使整个机体协调起来,确保运动员 在做动作时让核心区域肌群起到稳定躯体、传输能量的作用。

训练方法:1,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单人练习;2,运用单一器 械的练习;3,使用综合器械进行的练习;4,各种普拉提练习形式;5,睁眼睛和闭眼睛状态下的各种站立练习;6,在同伴协助下进行的练习;7,两人共同进行的练习。 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按照小负荷多次数的训练原则,静力练习 时间固定,动力练习每组重复次数也需要固定。课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增加练习时间、练习次数、组数或加大负荷重量,由徒手练习变为有器械的负荷练习,动作内容和形式逐渐复杂等。在核心力量训练中,要严格控制身体姿势,配合呼吸,强调注意力集中。 五、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涉及整个躯干和骨盆部位的肌肉,特别是注重深层的小肌肉群的训练。在练习方式上,不仅采用一端固定的向心收缩,而且强调两端固定的静力性收缩。在运动方向上,不仅进行一维的运动,而且重视两维和三维的运动。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上,核心稳定力量的负重较轻,许多练习甚至是徒手的克服自重练习。同时,由于核心稳定力量的主要功能在于对身体重心的控制,所以该力量在许多情况下是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训练,以此使更多的小肌肉群特别是关节周围的辅助肌参与运动,培养运动员在运动中稳定关节和控制重心的能力。 核心力量的训练从核心力量的法力部位来说,可分为前部、 侧部和后部;按参加人数可分为单人、两人和多人练习;按球数可分为一球、两球和多球练习;按动作难度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还可根据练习中有无器械分为有器械和无器械等。这些方

系统解剖学-肌学重点整理

1、肌的辅助装置: (1)筋膜: 浅筋膜(L、C、T):多含脂肪,具有保护、缓冲作用 特殊结构:1)手掌、足底处浅筋膜较发达:缓冲作用 2)腹前外侧壁下部、会阴部:分两层,深层为膜性,几乎不含脂肪 深筋膜(D、C、T): ①于四肢处,插入肌群间构成肌间隔,进而与深筋膜、骨膜共同构成骨筋膜鞘。 ②全身的深筋膜大都能包裹肌肉、血管、神经。 ③在某些部位供肌附着。 ④形成肌腱的支持带(如手部的屈肌支持带、脚踝的伸肌上下支持带) ⑤分隔同一肌群的各肌肉 ⑥改变肌牵引方向,可用于推测炎症与积液的蔓延方向。 (2)腱鞘 1)定义:套在肌腱表面的鞘管 2)分层:①外层:纤维层(腱纤维鞘)就是由深筋膜增厚形成,呈半环状覆盖于骨面 ②内层:滑膜层(腱滑膜鞘)分为脏层与壁层 3)功能:使肌腱固定于一定的位置,减少肌腱与骨面之间的摩擦 4)一个临床症状: 腱鞘炎:当手指长期不恰当的过度用力活动,肌腱或腱鞘受到强烈摩擦而导致腱与腱鞘的损伤,产生疼痛等症状,称为腱鞘炎。 (3)滑膜囊: 滑膜囊为一密闭的结缔组织扁囊,有的与关节腔相通,有的则独立存在。其大小由直径几毫米至几厘米。囊腔内含少量滑液。多存在于皮肤、肌肉、肌腱、韧带与骨面之间,其作用为增加滑润、减少摩擦、促进运动的灵活性。临床上常见的滑膜囊炎即发生于此。 (4)籽骨:由肌腱骨化而成,如髌骨即为股四头肌肌腱骨化而成。 2、面肌(面N): 面肌也称表情肌,为扁而薄的皮肌,大多起自颅骨的不同部位,止于面部皮肤。 ①颅顶肌:由左右枕额肌(面N)构成。 枕额肌为二腹肌: 枕腹:1)位置:起自枕骨,位于枕部皮下 2)功能:牵拉帽状腱膜向后 额腹:1)位置:起自额骨,位于额部皮下 2)功能:提眉,产生皱纹 ②眼轮匝肌: 1)位置:居于皮下,在睑裂周围,呈扁椭圆形 2)功能:使睑裂闭合,少量肌束可牵拉泪囊后壁,以扩张泪囊,促进泪液流入鼻腔。 ③口周围肌:分为口轮匝肌与颊肌 功能:口轮匝肌收缩时可闭口,颊肌收缩时牵拉口角向外,并能助咀嚼与吸吮。 3、咀嚼肌(三叉N): 咬肌:起自颧弓,止于咬肌粗隆。上提下颌骨。 颞肌:起自颞窝,止于下颌骨冠突。上提下颌骨,后部肌束可拉下颌骨向后。 翼内肌:起自翼突后面,止于翼肌粗隆。双侧收缩使下颌骨向上、向前,单侧收缩使下颌骨向对侧运动。 翼外肌:位于颞下窝内,双侧收缩使下颌骨向前,单侧收缩使下颌骨向对侧运动。

全面的腰腹力量训练计划

全面的腰腹力量训练计划 腰腹肌肉是身体核心肌肉的一部分,核心肌肉是提供身体进行不同的活动所必需的核心和最为主要的部分.。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的核心肌肉功能强大,它将在每次的运动和移动中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身体系统。发展强大的腰腹力量,对核心肌肉的加强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如果你拥有强大的腰腹力量,再难完成的空中姿态对你来说也不是问题。 下文是整理出来的一些腰腹力量的训练手段,很多都是田径训练中所经常采到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对照着经常练习。 一、以上肢支撑进行腰腹肌力量训练 (一)悬垂举腿或负重悬垂举腿 目标肌群:腹直肌、腹斜肌和髂腰肌。 练习方法:双手悬垂于单杠,间距约肩宽,膝部伸直且脚背绷紧。练习时深呼吸,有节奏地将双腿上举与下放,在每次动作做到最高点或最低点时停止。若要增加练习难度和提高练习质量可在小腿绑上沙袋或其他物体。 练习提示:不要大幅度向后晃动让双腿获得惯性冲量,向上抬腿时只需有控制地缓慢抬起。 (二)双手支撑前举腿(静力支撑) 目标肌群:腹直肌、髂腰肌和股直肌。 练习方法:双手伸直支撑于双杠或其他物体。两腿平行并拢前举,上体与两腿成90°角进行静力支撑。 练习提示:练习时利用深呼吸调整状态,每组尽力坚持30~60秒,组间休息1~2分钟。

二、以躯干支撑进行腰腹肌力量训练 以躯干为支撑点进行腰腹肌力量训练的手段有很多,如仰卧举腿、仰卧提膝、腿拉橡皮带交替高抬膝、仰卧腹部顶髋、小腿负沙袋蹬车轮等等,下面着重介绍以下几种练习。 (一)仰卧举腿抗阻训练 目标肌群:腹直肌。 练习方法:此练习两人为一组,练习者两脚并拢仰卧于垫子,协助者两腿自然分开站于练习者头前,练习者的两手抓住其脚踝。练习时,练习者以躯干(背部)为支点,两腿并拢伸直用力上举至协助者的体前(臀部同时上卷),这时协助者用力推压练习者的脚面。而练习者要主动进行对抗,努力不让自己的双腿接触地面。以此方法进行循环练习,直到练习者腰腹部酸胀到一定的极限才可停下休息。 练习提示:每组练习达到一定极限时,可坚持再练习几次,这样会刺激肌肉达到最高阈值。由此练习效果会更佳。如练习者有较好的腹肌力量基础,可在练习者的小腿绑上沙袋,以增加重量来提高练习的难度。以此更好地提高练习效果。 (二)仰卧,腿拉橡皮带交替高抬膝 目标肌群:腹直肌、髂腰肌、股直肌。 练习方法:练习者两脚并拢以躯干(背部)为支点仰卧于垫子,两脚脚踝分别系上橡皮带,橡皮带的另一侧则系在固定的物体上或协助者用力牵引着橡皮带。练习时,练习者进行交替高抬膝,高度尽量能达到自己的腹部之上。 练习提示:练习者在进行交替高抬膝时,为防止身体移动,可两手抓住体侧固定物体或头顶前的协助者的脚踝。练习者在进行交替高抬膝时,可进行节奏变换。先快后慢,先慢后快持续快节奏腰腹肌爆发力训练,持续慢节奏腰腹肌耐久力训练。 三、以臀部为支撑点进行腰腹肌力量训练(重点) (一)“V”字挺身

癌痛性疼痛的药物治疗

癌痛性疼痛的药物治疗 1.何谓三阶梯止痛疗法? 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提出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 所谓三阶梯疗法,是指根据轻、中、重不同程度的疼痛,单独和(或)联合应用一阶梯(以阿斯匹林代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二阶梯(以可待因代表的弱阿片类药)、三阶梯(以吗啡代表的强阿片类药),配合其他必要的辅助药物来处理癌性疼痛。具有方法简单、用药量合理、价格不高、药效良好等特点。 2.三阶梯止痛疗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口服给药 镇痛药最好的给药途径是口服。具有以下特点:(1)方便,不受人员、地点限制,便于应用,可提高生活质量(2)能应付各种多发性疼痛;(3)效果满意;(4)副作用小,可减少医源性感染,并将耐受性及依赖性减到最低限度。 (二)按时给药 即按照规定的间隔时间给药,如每隔4小时一次或12小时一次。下一次剂量应在前次给药效果消失之前给予,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保证疼痛连续缓解。不能用“痛了就吃,不痛就不吃”的按需给药方式。 (三)按阶梯给药 按照癌痛三阶梯治疗原则规定的用药程序合理使用,根据疼痛程度由轻到重,按顺序选择不同强度的镇痛药,最大限度减少药物依赖的发生。联合使用阿片类药物与非阿片类药物,或者使用其他抗抑郁、抗惊厥类药物辅助治疗。 (四)个体化给药 患者对麻醉药品的作用效果个体差异很大,所以阿片类药物没有标准剂量,凡是能使疼痛缓解的剂量就是正确剂量,因此应特别注意具体患者的实际疗效,应根据患者疼痛强度、性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对药物的耐受性、偏爱性、经济承受能力,个体化的选择药物,确定剂量。 (五)注意具体细节 对用镇痛药的患者要注意观察其反应,及时恰当地预防、处理不良反应。 3.常用的三阶梯药物有哪些? (一)非幽体类抗炎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是癌痛治疗的基础药物。该药对轻至中度疼痛尤其对骨及软组织疼痛治疗效果肯定,并可作为合并用药增加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效果,但此类药有剂量极限性(即天花板效应)。 (二)弱阿片类镇痛药物 适用于中度疼痛,最近研究表明,部分中度疼痛患者可淡化二阶梯用药而直接进入第三阶梯治疗。 (三)强阿片类镇痛药物 适用于中至重度疼痛,无饱和剂量限制(即无天花板效应)。对于癌痛患者,WHO不推荐使用哌替啶和二氢埃托啡。 (四)辅助用药 可用于癌痛三阶梯治疗的任何一个阶段,它还可针对特殊疼痛产生独特的效果,但该类药物除皮质类固醇外起效均晚,一般约2周后生效,一旦用药,勿频繁更换。作为辅助药物的标准是:增强阿片类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减少阿片类药物的毒性反应;改善终末期癌症患者的其他症状。

羽毛球需要的,13种徒手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羽毛球需要的,13种徒手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1、站立提膝 相关:平衡能力以及腿部力量 站立,双手平举,与肩同宽,尽可能的提高左膝,在最高点保持约三秒钟,然后缓慢放下,换右腿,动作相同,提起时呼气,落下吸气。 2.侧卧剪刀腿 相关:臀部肌肉,腹斜肌 左侧卧,左手支头,右手支撑,尽可能高的抬右腿,身体保持在一个立面上,最高点保持3秒,回落,做到力竭然后换右侧,动作相同。

3.俄罗斯回转 相关:腹横肌,肋间肌,腹斜肌 坐姿,手交叉,提膝,脚离地,空中回转,左肘部接触右膝,右肘部接触左膝,做到力竭,注意过程中,一直保持脚面离地。 4.侧卧提臀 相关:腹斜肌,肋间肌 右侧卧,右肘支地,左手叉腰,躯干与腿在一个平面,左腿叠加在右腿上,提高

髋部,保持身体平直,然后缓慢落下,单侧做十次,然后换另外一侧。 5.卷腹 相关:腹肌,尤其是上腹肌 屈膝,手交叉在胸前,卷腹,让肘部靠近大腿,注意:腰伤未好的JR,谨慎起见,这个动作做半程就好,保持背部贴着地面! 6.仰卧提腿 相关:臀部肌群,下腹肌 仰卧,手放到臀部下方,头稍微离地,(这样可以锻炼颈部肌肉),腿笔直,脚踝伸直,脚跟离地约15CM,膝盖不要弯曲,缓慢将腿提高,与地面约45度,保持3秒后,将腿放下。 7.仰卧摆动提腿 相关:下腹肌,臀部肌群 仰卧起始姿势与上图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分开提腿,同时过程中,保持另一只腿在起始位置。 8.仰卧分腿 相关:下腹肌,臀部肌群 仰卧起始姿势与上图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上面的是提腿,这里是分腿,尽可能打开,然后闭合。原文这个动作的名字叫“hello darlings”,女JR应该好好练习下,效果你们懂得!

现代体能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自修订版

现代体能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方自修订版-法. 现代体能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一,人体核心的概念 人体核心通常指躯干,包括脊柱和骨盆及其周围的肌

群。核心肌群由腹直肌、腹横肌、和竖脊肌等组成,并且髋关节周 围的肌肉——臀肌、股后肌群也属于人体核心肌群。 从解剖学角度来看核心肌群的位置,包括深层的小肌肉群和浅层的大肌肉群。深层的小肌肉群包括腹横肌、多裂肌和部分的腹内斜肌、腰方肌等,这是维持脊椎稳定的最重要的核心肌群,其主要功能在于保持各脊椎椎体间的稳定能力,并可以使脊椎维持在正中区域的范围内。浅层的大肌肉群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大部分的腹内斜肌、腰方肌、

竖脊肌及臀部肌群等。 二、核心力量的概念 核心力量是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即肩关节至膝关节之间的部位)、控制身体重心、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 三、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 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作用在于稳定运动员的脊柱、骨盆,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稳定重心,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能力,提高运动时由核心肌群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输出,预防动作中的损伤,从而有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 四、核心力量训练的原则 核心力量训练就是要努力使整个机体协调起来,确保运动员在做动作时让核心区域肌群起到稳定躯体、传输能量的作用。

训练方法:1,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单人练习;2,运用单一器械的练习;3,使用综合器械进行的练习;4,各种普拉提练习形式;5,睁眼睛和闭眼睛状态下的各种站立练习;6,在同伴协助下进行的练习;7,两人共同进行的练习。 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按照小负荷多次数的训练原则,静力练习时间固定,动力练习每组重复次数也需要固定。课根据运动员的具体

男人腰腹部减脂训练-腹部肌肉锻炼 (要求:认真阅读)

男人腰腹部减脂训练-腹部肌肉锻炼(要求:认真阅读) 一、腹部如何才能减肥因为成年人的体型变化,往往首先从腰腹部增大开始,肥胖体型的特征也首先表现在腰腹部脂肪堆积上,“粗腰,大腹便便”不仅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也带来行动上的不便,而且也会影响到内脏器官的正常功能,常此以往,还会对健康造成威胁。首先,思想精神要放松。其次,要适当地减少糖类、淀粉类以及动物脂肪类食物。再次,要坚持体育锻炼,有一定量地加强腹壁肌群的活动。关键在于消耗腹部和肌肉内沉积的。增强腰腹肌肉的力量,使腹腔内脏不致因腹壁肌肉薄弱或松懈无力而前突、下垂。这对体型的改善也实为重要。如正常参加些游泳、慢跑、爬山、体操以及进行有针对性的腹肌运动等,也是减少腰腹部脂肪,增强腹肌力量的有效方法。下面介绍几种简单易行的,不需要特殊设施,且随时都可以进行的锻炼方法。一、揉擦腹部:练习者仰卧床上,两手相叠,放在腹上顺时针,侄时针各50圈,两手分开放腹上,再上下往复50次,要求不用意念,可以憋口气把腹部顶起来练习,早晚一组。 二、体转:两腿分开直立与肩同宽,两手叉腰或下垂体侧,随身体摆动,向左右转体各50次。要求转体时两腿不动,转体幅度要大,直腰,头颈要上顶。三、体前屈立起:两腿分开直立与肩宽,上体前倾向下体前屈,然后立起。要求膝盖要挺直,双手尽量去角摸地一下,连续做50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次数渐序进展)。四、依次高抬腿:两腿站立开始(也可以双手扶墙壁、写字台、窗台上或在床上地毯上进行)上体尽量不动,膝盖尽量上抬贴胸,两手可以抱一下腿,连续反复各做50次。五、仰卧起坐:练习者仰卧在床上或地毯上,两腿伸直,上身用力坐起,然后将身体前倾,同时双手去角摸脚尖,连续反复数次。六、扭髋小跳:原地双脚跳起直膝扭髋,两脚跳起同时左右扭髋,两臂胸前左右摆动与髋部相反做,连续反复数次。腰腹部的锻炼方法还有许多。上述的锻炼方法都易于锻炼者进行操做。既可单项选用,亦可综合进行,必须持之以恒;从兴趣出发一曝十寒是无济于事的。只有认真严格,一丝不苟,每次练习做到出现轻独疲劳,为此劳其筋骨,方能生效,定会受益非浅。腰腹部,是人体连接上下的中框,健康的身体也同样需要正常活动,促使血液循环,可以起到保健强体的作用。 三、腰腹部减肥操 一、消除腹部脂肪,紧缩腹部肌肉身体坐在椅子上,身体和大腿成九十度,背要坐直。双手放在大腿两侧,扶住椅子边缘。腹部用力,以慢慢数到五的速度,试着把膝盖朝胸部方向抬高。在最高点稍停一下,然后以慢慢数到五的速度,将身体缓缓放下。这动作效果能够消除腹部脂肪,紧缩腹部肌肉。不过要小心一点,双手不需用力,只要轻松的放在大腿两侧就好。而且身体不能靠椅背,必须很明确的感觉到就是肚子在用力。做此动作量力为之,但每次最好不间断地至少做六个为一组,可以休息一会儿再重复一组,以后再慢慢增加。二、消除腹部脂肪身体下方先垫个软垫,然后身体躺在地上,将大腿举起和身体成九十度,再将膝盖弯曲,使大腿和小腿也成九十度。将脚跟轻松的放在椅子上,双手放在耳朵两侧。然后腹部用力,以慢慢数到五的速度,试着把肩膀朝膝盖方向抬高。在最高点稍停一下,然后再以慢慢数到五的速度,将身体慢慢放下。这个动作效果:能够有效消除腹部脂肪,紧缩腹部的肌肉。你必须注意几点,就是双手不需要抱头,只要轻松的放在耳朵两侧就好。不然可能会造成颈部和手不正确的出力。身体不需要起来太多,但你必须很明确的感觉到就是肚子在用力。而且当身体放下,准备做下一个起身动作注意身体不要完全躺回去,肩膀不要碰到地。对于做此动作的次数还是量力而为,但每次最好不间断地至少做八个一组,休息一会儿再重复一组。等习惯此动作后再慢慢增加。不过若是你很厉害能一次就做二十个,每回都做三到五组,那你腹部的曲线一定会非常理想。三、紧缩腹部肌肉你可以利用你家里的床,然后躺在床尾,但臀部以下留在床外,然后膝盖弯起使大腿在腹部上方。双手伸直于身体两侧,手掌朝下放在臀部的下方。接下来您的腹部要用力,以慢慢数到十的速度,把腿往前伸直。使身体成一直线,然后再以数到五的速度将膝盖弯曲,大腿回到原来的位置。这个效果能够把多余的腹部脂肪消除,紧缩腹部肌肉。尤其对下腹部特别肥厚的人特别有效。您必须注意:背部、肩膀和手臂都要放松,你必须很明确的感觉到就是肚子在用力,做伸腿的动作时,脚尖务必朝上。腿伸直的时候,要注意身体要保持平行线。至于做几次,最好每次不间断地做六至八个为一组。然后休息一会儿再重复一组,以后慢慢增加。等到体力可以适应了,如果能够做

北京体育大学核心力量训练讲演稿-王卫星

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 北京体育大学 王卫星 核心力量训练方法1 核心力量训练 (Core Training) 核心力量存在于所有运动项目中,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这也是由其所处的身体位置及肌群所储备的能量所决定的。从身体位置来看,Core是最接近身体重心的中间环节(腰-骨盆-髋关节)。同时也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对上下肢体的协同用力还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核心肌群 核心肌群由腹直肌、腹横肌、背肌、腹斜肌、下背肌、竖脊肌、骨盆底肌和交错骨盆,并且髋关节周围的肌肉臀肌、旋髋肌、股后肌群也属于人生理机制 腰-骨盆-髋关节包括29块肌肉都位于人体的核心部位,这些肌肉在人体运动中起到稳定、传导力量、发力减力等作用,另外腰-骨盆-髋关节肌群对于人体在移动过程中保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 竖脊肌(骶棘肌)是腰-骨盆-髋关节之中的一块肌肉,对脊柱和骨盆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竖脊肌与腹肌还互相配合完成人体在技术动作开始前的预备姿势,在此动作中骨盆肌群也参与工作。 骨盆带(pelvic girdle)是由骨组成的一个环状的架构,稳定骨盆的正常位置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下肢加速、减速和髋关节内收外展运动的项目。这些骨在前面相接融合,形成耻骨联合。骨盆和骶髂关节的柔韧性较差,在运动时肌肉收缩和拉长对其施加的压力增加,加上内收肌力的薄弱,对耻骨极易造成损伤,并形成耻骨炎。只有稳定住骨盆才能保证髋关节肌群有效的工作。

良好的姿态和骨骼排列可以提供最佳的结构功效,而这反过来又可以使得机体的运动链产生最佳功效。在进行任何运动之前都需要所有关节的骨骼排列处于适当最佳位置。这里会特别注意脊柱、骨盆、胸阔、肩胛骨和颈部的位置排列。 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作用 1)稳定脊柱、骨盆; 2)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力; 3)提高运动时由核心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输出; 4)提高上下肢和动作间的协调工作效率; 5)预防运动中的损伤; 6)降低能量消耗; 7)提高身体的变向和位移速度。 练习方法1 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单人力量练习:此类练习适用于核心力量练习初始阶段,目的在于使运动员深刻体会核心肌群的用力和有效的控制身体,这种类型的练习得到了大多数专家的认可和肯定,普遍认为是最基础的核心力量练习的手段。 练习方法2 运用单一器械进行的力量练习:如瑞士球、平衡球、平衡板、弹力绳、垫上、力量练习器械等。在这种练习方式中,运用最多的是平衡 球、平衡板和瑞士球等这类不固定的器械和自由重量器械。使用这一类型的器械进行力量练习,可以有效的动员躯干部深层肌肉参与运动,并在动作过程中控制躯体始终保持正确的运动姿态,从而摒弃了传统力量练习中借助外力来支撑躯体的弊端。 非平衡性力量训练 通过自身调整不稳定的身体状态,达到训练神经-肌肉系统的平衡和控制能力以及本体感觉的一种练习方式。这种训练操作通常使用健身球、摆动板、泡沫球、平衡盘或单侧支撑训练,以增加核心运动能力和稳定性,利用不稳定训练的运动员其神经-肌肉系统的增强

拳击专项核心力量训练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2拳击专项核心力量训练 □巫金君(西安体育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 在拳击力量训练中,运动员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力量基础,主要是以最快速度进行的练习方法为主。发展力量耐力,则采用负荷强度小、重复次数多的练习。若发展绝对力量,需要采取强度大、重复次数少的练习。练习的方法手段应和专项动作特点紧密结合,着重从动作结构、动作速度、肌肉收缩形式、肌肉发力的顺序等方面来进行。同时应注意大小肌肉群的平衡发展,将不同性质的力量交叉安排,避免局部负荷过大。 在拳击运动中,作为核心力量的腰腹肌群更是技术动作能够整合发力的关键。增强核心力量目的在于增进体质,提高各器官和系统的机能,全面发展各种身体素质和改善运动员的身体形态。传统的腰腹肌群训练是提高核心力量的基础,只有坚固有力的核心支撑才能稳定重心,控制重心,而灵敏协调的核心部分也是传导和发力的必要条件。每一个拳击运动员都应该练就如钢铁般的腹肌,这也是对自身的保护。 传统的核心训练法:1、俯卧挺身(背上可负重),三组,每组20次;2、负重或不负重的仰卧举腿(直腿或屈腿),三组,每组20次;3、负重或不负重的体侧屈、体回环,三组,每组20次;4、负重或不负重的两头起仰卧起坐,要求快速完成,三组,每组30次;5、固定腿的仰卧起身(腿部可垫高、两手可持重物、可左右转体、可大小腿折叠),三组,每组30次;6、立卧撑跳,三组,每组30次;7、站立负重左右转体或体前屈,三组,每组20次;8、倒挂收腹(双脚固定,身体倒挂,双手抱头,向上收腹),三组,每组10-20次(难度较高,可自行调整)。 拳击运动中的大部分动作均要求快速反应、爆发式完成,还要求高度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所以位置和角度始终都在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正确地进行力量训练,还必须理解力量训练的基本理论。核心力量理论是全部力量训练理论的基础。核心力量指伸膝力量,即膝关节从弯曲到伸直时发出的力量。它有如下特点: (1)它是全身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决定了全身力量的大小。它对全身力量的贡献最大。 (2)它的发展潜力最大。平均来说,核心力量约占全身力量的70%。而对于受过严格的力量训练的人来说,核心力量占全身力量的90%以上。核心力量的极限比非核心力量大得多,约是屈膝力量的3倍,转髋力量的5倍,上肢力量的12倍。 (3)它在各种力量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活动中需要的力量越大,核心力量起的作用越大。以拳击为例,核心力量在刺拳发力中只占50%,但在直拳发力中就占到了80%。 (4)它是人体最重要的借力源。人体的每个部位都倾向于向力量更大的部位借力。核心力量是人体最主要的力量,因此也是最终的借力源。很多动作看起来是纯粹的上肢运动,但由于借力作用,当用力 较大时,担任主要发力任务的仍然是核心力量。拳击力量训练的目的是提高以核心力量为主的基础力量,为重拳力量的提供更大的增长空间。因此,在计划中应设立明确的力量增长目标,一般用典型训练项目的成绩来表示,如深蹲、腿举和前蹲的极限重量。其中,深蹲重量是公认的基础力量发展水平的标志,因此也被作为拳击力量训练水平的检验标志。 拳击力量训练有简单重复法和分化训练法两种。简单重复法就是每次力量训练都安排相同的内容。这种方法只练习最有价值的项目,效率高。但由于训练项目少,每次重复,对肌肉恢复能力要求较高。拳王登普西就采用这种方法,他的力量训练只有深蹲一个项目。分化训练法将训练项目分成几组完成,每次训练完成一组,各组全部完成为一个周期。一般每组都有一个重点项目。如拳王福尔曼以两天为一个训练周期,分别以深蹲和腿举为重点。小罗伊·琼斯以三天为一个训练周期,分别以深蹲、腿举和前蹲为重点。 力量训练要求逐渐增大强度。也就是说,训练的组数、重量都要不断提高。刚开始进行力量训练时组数不应太多,以免过度疲劳,影响其他训练。例如每次训练安排两个项目,每个项目做4-5组。随着力量的增长,组数应该逐渐增加。例如泰森每次训练要完成深蹲、腿举各20组。 每次力量训练开始后要先用轻重量热身,使肌肉逐渐适应。热身组可以采用15-20RM 的小重量。做正式组时,由于重量较大,要集中精力,并安排助手保护。每组间的休息时间,以肌肉能够消除短期疲劳为标准,一般在20秒-120秒之间。每次训练至少要安排一组冲击极限重量。冲击极限重量前的各组不需要完成极限次数,以便为冲击极限重量保持体力,如4RM 的重量可以完成2-3次。冲击极限重量后的各组要完成极限次数,以提高训练强度。 力量训练过程中,在主动发力时要尽量提高速度,在被动发力时要尽量放慢速度,目的都是提高训练强度。例如深蹲时下蹲要用较慢的速度,站起时要用较快的速度。在动作过程中感觉最困难的位置,可以静力坚持1-2秒,以加强刺激。例如在深蹲时大腿水平的位置,腿举时膝角90度的位置,都可以这样做。 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训练项目应该越来越集中。刚开始力量训练时,整个基础力量素质都处在低水平,训练项目可以适当多些,训练重量也可以适当小些。如果基础力量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就应该将精力集中在深蹲、腿举等少数几个项目上,训练重量也应该严格限制在4RM 以上。 深蹲是拳击力量训练的王牌动作。无论怎样安排训练计划,都应该将深蹲包括在内,并作为重点。 摘要:在拳击运动中,作为核心力量的腰腹肌群更是技术动作能够整合发力的关键。增强核心力量目的在于增进体质,提高各器官和系统的机能,全面发展各种身体素质和改善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本文从训练方法及核心力量特点方向,着重阐述提高运动员成绩的几点建议。关键词:拳击核心力量训练 S cience n &n technology 科技园区 61

癌痛药物治疗规范三:阿片类药物初始剂量滴定和维持用药

癌痛药物治疗规范三 ---阿片类药物初始剂量滴定和维持用药 阿片类药物是中、重度疼痛治疗的首选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于癌痛治疗的短效阿片类药物为吗啡即释片,长效阿片类药物为吗啡缓释片、羟考酮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等。对于慢性癌痛治疗,推荐选择阿片受体激动剂类药物。长期用药阿片类止痛药时,首选口服给药途径,有明确指征时可选用透皮吸收途径给药,也可临时皮下注射用药,必要时可自控镇痛给药。 ①初始剂量滴定。阿片类止痛药的疗效及安全性存在较大个体差异,需要逐渐调整剂量,以获得最佳用药剂量,称为剂量滴定。对于初次使用阿片类药物止痛的患者,按照如下原则进行滴定:使用吗啡即释片进行治疗;根据疼痛程度,拟定初始固定剂量5-15mg,Q4h;用药后疼痛不缓解或缓解不满意,应于1小时后根据疼痛程度给予滴定剂量(见表1),密切观察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第一天治疗结束后,计算第二天药物剂量:次日总固定量=前24小时总固定量+前日总滴定量。第二天治疗时,将计算所得次日总固定量分6次口服,次日滴定量为前24小时总固定量的10%-20%。依法逐日调整剂量,直到疼痛评分稳定在0-3分。如果出现不可控制的不良反应,疼痛强度﹤4,应该考虑将滴定剂量下调25%,并重新评价病情。

表1. 剂量滴定增加幅度参考标准 始用药选择短效制剂,个体化滴定用药剂量,当用药剂量调整到理想止痛及安全的剂量水平时,可考虑换用等效剂量的长效阿片类止痛药。 对于已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疼痛的患者,根据患者疼痛强度,按照表1要求进行滴定。 对疼痛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阿片类药物控释剂作为背景给药,在此基础上备用短效阿片类药物,用于治疗爆发性疼痛。 ②维持用药。我国常用的长效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缓释片、羟考酮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等。在应用长效阿片类药物期间,应当备用短效阿片类止痛药。当患者因病情变化,长效止痛药物剂量不足时,或发生爆发性疼痛时,立即给予短效阿片类药物,用于解救治疗及剂量滴定。解救剂量为前24小时用药总量的10%-20%。每日短效阿片解救用药次数大于3次时,应当考虑将前24小时解救用药换算成长效阿片类药按时给药。 阿片类药物之间的剂量换算,可参照换算系数表(见表2)。换用另一种阿片类药时,仍然需要仔细观察病情,并个

核心力量练习方法

一、人体核心的概念 二、核心力量的概念 三、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 四、核心力量训练原则 五、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一)徒手训练方法 1.屈膝半蹲 2.跪地弓背支撑 3.跪式直背支撑 4.仰卧两头起 5.仰卧屈膝 6.仰卧抬腿 7.俯卧肘支撑后交叉腿8.交叉腿侧身斜起坐 9.团身两头起 10.仰卧屈腿收腹 11.仰卧屈膝交叉腿抱头起12.仰卧屈膝伸腿抱头起13.仰卧交叉蹬腿 14.仰卧交叉打腿 15.仰卧举腿 16.俯卧三点支撑单手前平举17.仰卧起坐 18.仰卧起扶膝坐 19.直腿臂上举坐 20.仰卧起手抱膝举腿21.侧卧肘支撑手侧上举22.仰卧起交叉提膝 23.坐式屈腿 24.仰卧举腿肘触膝 25.分腿侧俯身 26.分腿叉腰侧身 27.侧卧举腿 28.侧身手支撑交叉腿29.单肘侧支撑转体 30.俯卧支撑换姿势 31.俯卧直臂抬腿支撑32.侧卧屈腿抱头起 33.跪立侧俯身 34.坐式交叉腿转身 35.仰卧1贝0屈腿 36.仰卧侧摆腿 37.屈臂俯卧内收腿伸手支撑38.直臂俯卧三点支撑

39.屈臂俯卧两点支撑40.直臂俯卧两点支撑41.直臂跪式单腿支撑42.俯卧肘关节斜支撑43.侧卧肘关节支撑顶髋44.侧卧踢腿 46.仰卧提臀 47.仰卧提臀抬腿 48.仰卧勾腿提臀 49.燕式平衡 (二)瑞士球训练方法 1.仰卧屈膝扶球 2.两腿压球仰卧起 3.大小腿夹球仰卧起 4.仰卧直腿夹球起 5.仰卧屈腿夹球起转髋6.俯卧瑞士球转腰 7.侧卧夹瑞士球起 8.瑞士球上转腰 9.单膝跪瑞士球转腰10.单膝跪瑞士球上体侧屈11.仰卧单腿压瑞士球交叉腿12.仰卧瑞士球转身 13.仰卧两脚拉瑞士球14.坐瑞士球转身 15.侧卧单肘支撑夹球16.俯卧瑞士球抬两腿17.坐瑞士球抓哑铃斜提拉18.肘撑瑞士球俯卧 19.持哑铃俯卧瑞士球20.俯卧瑞士球单臂单腿支撑21.两腿压球单臂支撑22.屈肘压球单脚支撑23.前推瑞士球下腰 24.仰卧夹球上举 25.手撑瑞士球下腰 26.瑞士球背桥 27.两腿夹瑞士球转髋28.仰卧肩压球顶髋 29.单腿压球两手支撑30.两腿拉球两手支撑31.仰卧夹球屈膝 (三)实心球训练方法 1.仰卧单腿起坐

腰腹肌力量锻炼方法

腰腹肌力量锻炼方法 腰腹肌力量锻炼方法1、普通臀桥(普拉提式臀桥):身体平躺在垫上,双手掌心向下平放于身体两侧,屈膝成90度,两脚掌平踏于垫面。收紧臀部并腰部上挺,使身体成一条直线,在最高点默数到5,再慢慢放下,记作一次动作。 2、铃片臀桥:这是普通臀桥的升级版。即双手抱住一个你能承受负荷的铃片于小腹(两髂前上棘间的小腹),保持身体平衡。完成收臀上挺身的动作,要求与普通臀桥一样。 3、杠铃臀桥——铃片臀桥的升级版,身体平躺在垫上,将杠铃滚到训练者的髂骨上方,屈膝成90度,两脚掌平踏于垫面,双手牢牢握住杠铃杆,握距宽余肩宽。收紧臀部并腰部上挺,可用两个髂前上棘卡住杠铃杆使其被顶起,身体成一条直线,在最高点默数到5,再慢慢放下,记作一次动作。建议杠铃杆中段缠绕海绵泡沫以减小杠铃杆对身体的压强。提示:a,髂前上棘位于骨盆距肚脐最近点稍偏下,用手可以摸到的两个突起。b,请有一定腹肌基础及硬拉训练基础的训练者尝试杠铃臀桥,且从小重量开始练。让你的腹腔和腰椎有个适应过程。 5、坐在地上,身后背靠平凳,双脚平放于地面,将双脚从杠铃杆下穿过,并使杠铃向上滚动到腰际处。收缩臀部并向上挺腰,使杠铃杆位于髂前上棘和小腹上,双脚向地发力,背部倚靠平凳并将肩背挫上平凳。动作完成时,臀部离地,膝关节成直角,肩

部平躺在平凳边缘,膝盖到肩部的整个身躯成一条水平直线,此时内心默数到5,在缓慢下降身体到起始位。腰部上挺是呼气,身体下降时吸气。 锻炼腰腹肌最好的方法第一,简单腰腹肌力量训练法。简单腰腹肌力量训练也就是不要体育器械就能进行腰腹肌力量训练的方法。例如俯卧撑法、仰卧起坐法、半蹲跳法、提踵法等。 俯卧撑法是最简单的腰腹肌力量训练方法。根据不同的铅球训练人群,其俯卧撑的数量和要求是不同的。一般认为,俯卧撑要求和数量随着铅球运动员水平的提高而不断的增加。按照手撑地的数量可以分为双手撑地俯卧撑和单手撑地俯卧撑。后者又可根据是否换手分为可换手单手撑地俯卧撑和不可换手单手撑地俯卧撑。 仰卧起坐法也是相对较为简单的腰腹肌力量训练方法。根据姿势不同,仰卧起坐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有的两脚不动,双手抱头,身体平躺,然后用腰腹肌肉的牵引力量使上半身和下半身呈90度;双手抱头,身体平趟,然后双脚和上身同时运动。 半蹲跳法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身体半蹲,双手置于前,往上跳离地面一定的高度(一般是20cm-25cm),在空中双手需放在后面,落地时完成一次。另外一种是,身体半蹲,双手置于后,运用下肢和腰腹力量往前运动一定的距离,在运动的过程中,双手不能动,落地时完成一次。 提踵法,也称为提脚尖法。找一级台阶或者砖头等有厚度的物体,脚尖置于其上,脚跟不能着地,脚尖抬到最高,然后慢慢放下,完成一次,双脚完成一组。

顽固性癌痛的药物治疗

顽固性癌痛的药物治疗 【摘要】本文针对“三阶梯”癌痛治疗方法疗效不佳的顽固性癌痛,从给药途径、阿片类药物的轮换和药物联合治疗等方面介绍了其他的药物治疗方法,供临床参考。 【关健词】癌痛;三阶梯;顽固性;综合治疗 顽固性癌痛系指应用WHO的“三阶梯”癌痛治疗方案,不能有效控制的癌痛,临床上,约有15%左右的癌症病人表现为顽固性癌痛。顽固性癌痛需要应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包括药物联合治疗和有创性给药方法、物理方法以及心理治疗,例如神经阻滞或毁损,神经电刺激、神经外科手术;推拿、经皮电刺激,生物反馈、针灸;行为和认知治疗、放松、催眠、沉思、转移注意力以及音乐、祈祷等。药物是癌痛治疗的主要方法,其他方法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多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本文主要介绍“三阶梯”治疗以外药物治疗方法,供临床参考。 “三阶梯”癌痛治疗方法是癌痛治疗的基本原则,但该方法没有充分考虑疼痛的机制和疼痛的性质,没有考虑病人的心理因素,这些是其缺陷。按照 “三阶梯”止痛方案治疗效果不佳者,称为顽固性癌痛,病人的疼痛多系伴发了神经病理性疼痛、内脏疼痛、骨转移疼痛、交感神经参与的疼痛综合症、多源性、多部位疼痛;或出现了治疗中的矛盾,病人出现了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的功能异常而不能采用“三阶梯”治疗方法,或有明显的心理因素。对于顽固性癌痛需要综合治疗,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试验性治疗。 改变给药途径 对于无法经口服给药的患者,包括口咽部肿瘤、食管梗阻、胃肠道不能消化和吸收、严重的恶心、呕吐、病人意识不清,药物副作用明显,患者的嗜好非经口给药,病人发生爆发痛等应当改用其他途径给药。非经口腔给药途径包括经口腔粘膜、鼻粘膜、直肠粘膜和经皮肤给药,皮下或肌肉注射给药,静脉或椎管内给药,静脉或椎管内途径还可以应用病人自控镇痛方法(PCA)给药。阿片类药物不同给药途径的剂量换算可参考口服:肌肉注射:静脉:=3:2:1的比例;例如口服吗啡(morphine)30mg,等效剂量相当于肌肉注射20mg,静脉注射10mg。芬太尼(fentanyl)透皮给药与口服吗啡的剂量换算为:透皮剂量(72小时)=口服吗啡剂量(24小时)的1/2,例如口服吗啡每天60mg,则透皮剂量为30mg(临床上储药池型为25mg,骨架性为42mg贴剂)。硬膜外给药是静脉剂量的10%,蛛网膜下腔给药是静脉剂量的1%。非阿片类药物也可以经皮肤或肌肉注射给药,例如吡罗昔康(piroxicam)透皮贴剂,氯诺昔康(lornocxicam)、氟比洛芬 (flurbiprofen) 脂肌肉注射剂等。 病人自控镇痛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系一种新的给药方式,最初用于手术后镇痛,目前已广泛用于癌痛治疗。PCA 是通过一个特殊的注射泵在持续给药的基础上,病人可以根据疼痛感受自行追加药量,达到有效镇痛;给药的途径包括静脉、皮下、硬膜外腔或神经鞘内。PCA包括负荷剂量、持续剂量(维持剂量)、冲击剂量(病人按需给药剂量)和锁定时间(有效按需给药时间间隔)。医生根据病人的情况,决定药物浓度,设定PCA泵的负荷剂量和持续剂量,设定冲击量和锁定时间;病人根据疼痛感受,按压给药的旋钮,追加给药,达到有效镇痛。常用药物有吗啡、芬太尼,可根据疼痛的情况增加氯胺酮和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以及镇静、催眠药物。负荷剂量主要目的是使血药浓度尽快到达有效浓度,具体剂量需要根据病人的情况而定,包括疾病和病理生理状况、疼痛状况、应用镇痛药物和其他药物等。持续剂量用于维持有效的

核心力量训练

核心力量训练 核心力量释义 对于核心区域的概念,国内与国外专家学者的观点大体相近,仅是叙述上存在一些差别。通过查阅资料和走访相关专家,得出在核心区域的界定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核心(Core )通常上指我们所说的躯干,包括脊柱和骨盆及其周围的肌群。Ian Hasegawa认为,核心肌群由腹直肌、腹横肌、背肌、腹斜肌、下背肌和竖脊肌,并且髋关节周围的肌肉———臀肌、旋髋肌、股后肌群也属于人体的核心肌群[1]。核心是指人体肋骨以下至骨盆的部位,它所包含的肌群有腹肌群、背肌群、横膈肌、骨盆底肌、交错骨盆及下肢的肌肉群(J.H Pilates )。由此看出,核心是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具体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所包含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构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 核心肌群的生理机制 腰-骨盆-髋关节包括29块肌肉,都位于人体的核心部位,这些肌肉在人体运动',this.id)" style="border-bottom: #fa891b 1px solid; cursor: pointer">运动中起到稳定、传导力量、发力减力等作用。这些肌群对于人体在移动过程中保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竖脊肌是腰-骨盆-髋关节之中的一块肌肉,但对脊柱和骨盆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竖脊肌与腹肌还互相配合,为人体在静止和运动中的各种技术动作的完成提供支持和保证,在此骨盆肌群也参与工作。骨盆带(pelvic girdle)是由骨组成的一个环状的架构,附着上的肌肉对于稳定骨盆的正常位置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下肢加速、减速和髋关节内收外展运动的项目。这些骨在前面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2018年版) 一、概述 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伤害感受性疼痛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