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堂知识演练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回答1~2题。

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改革开放 B.解放思想

C.实事实是D.民主集中制

【解析】通过四个选项的比较可知,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

【答案】 C

2.之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其依据是()

A.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已经形成

B.邓小平等第二代领导核心形成

C.解决了自1956年以来没有解决好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问题

D.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答案】 C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回答3~5题。

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生产责任制首先出现在()

A.山东省和安徽省

B.安徽省和四川省

C.四川省和山东省

D.安徽省和江苏省

【解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安徽省和四川省率先在农村放宽政策,鼓励或肯定农民在一定范围内实行生产责任制。

【答案】 B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征是()

A.自主经营B.土地私有制

C.包产到户D.土地入股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所有制的变化,而是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方式的一次伟大变革,所以B项错误;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所以D项错误。自主经营和包产到户都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征,但后者是前者得以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答案】 C

5.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是由()

A.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B.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C.农业大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D.人口多、耕地少的情况决定的

【解析】解答的关键是正确把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背景,明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由于人民公社的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徘徊局面。在粉碎“四人帮”后,全国还有1亿多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村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急需来一个大的变化。我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其主要内容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答案】 B

1984年,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回答6~7题。

6.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病不包括()

A.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B.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C.导致商品供应不足

D.使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中犯了“左”倾错误

【解析】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中犯“左”倾错误是由于缺乏经济建设经验,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的,故D不是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病。

【答案】 D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D.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解析】注意全面掌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答案】 A

8.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

A.十二大B.十三大

C.十四大D.十五大

【解析】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C

9.彻底打破长期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澄清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的是()

A.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巡讲话

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

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

D.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

【解析】邓小平南巡讲话明确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从而在十四大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答案】 A

10.下列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有关的是()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②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③邓小平的“南方谈话”④中共十四大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解析】根据教材知识可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答案】 C

11.阅读下列村料:

图一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图二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请回答:

(1)图一预示着当时农村即将实行什么经济体制?

(2)图二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什么变化?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

【答案】(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12.根据下列两幅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这两幅图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图一反映的经济体制的突出特点是什么?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答案】(1)图一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都由中央统一制定,由于商品供应严重不足,日常生活必需品都要凭票购买。图二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商品种类丰富多彩,人们可以在商场随意选购商品。

(2)特点:以行政审批资源配置为主,以指令性计划资源配置为主,甚至有时可以凭长官意志配置资源。消极影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3)建立过程:①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报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②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做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确立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③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如全面开放粮价等。④到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课后巩固提高

1.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这说明()

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②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③

【解析】“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一个缩影,表明我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答案】 B

2.20世纪90年代,外电评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一时期,世界看到中国() A.已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B.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向

C.完成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解析】确立了改革开放是1978年底;完成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1956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020年左右;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是在1992年十四大上提出的。

【答案】 A

3.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是中国农村改革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

材料一:(小岗村)全村适龄儿童还没有全部入学,上中学的很少……一位30多岁的妇女说:“念上个一两年,也和没念差不多,庄稼人靠劳动吃饭,读不读书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小岗村)同时也出现了与他们经济发展很不适应、很不相称的事情:一是他们在村头盖了个牌楼,花了不少钱……二是盖了气派的村公所办公楼……农村改革已经快20年了,小岗村至今也不过是停留在兢兢业业地把他们的那几百亩地种好的水平上。因此生产结构不合理,多种经营不发展。粮食生产是大幅度增产了,但效益比较低、卖粮难、农民收入低、经济不发达。

——《万里与小岗村

——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而作》材料二:198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把全国的乡镇企业发展推向高潮。华西村办起了年产30万吨线材厂、30万吨轧钢厂、毛纺厂等20多个大中型企业。年产值一年翻一番,1992年为5.16亿元,1993年超过11亿元。

——周大鸣《农民企业家的文化社会学分析》材料三:浙江省慈溪市开发有限公司创造性地探索并完善了“公司+科技+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运用订单、合约、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联合当地10多个乡镇和周边10余个县的2万多农户,建立了总面积20余万亩的紧密型、半紧密型和松散型蔬菜基地……较好地解决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和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使每亩土地的产值和利润比传统单一结构增长2~4倍,基本实现了“投资少、见效快、覆盖广、两头富”的初始目标,成功地将千百万农户和千百万消费者进行了高效有序的链接。

——人民网2006年12月25日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

(2)依据材料,分析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农村改革的三个典型代表: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的不同状况。第(1)问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组织答案;第(2)问要紧扣第(1)问的内容回答历史启示。

【答案】(1)小岗村:单一经营,发展速度慢。华西村:重视发展乡镇企业。浙江慈溪:发展现代农业。

(2)要重视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讲求实际,不搞形式主义;要面向市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科技创新;重视经营管理模式创新。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劣比较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劣比较 自从我国在1992年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现在已经经过了22 年的洗礼了,算是步入了较为完善的地步了。因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人民的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从不知温饱到温饱再到小康社会,当中市场经济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小看的。 现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选择使用了市场经济体制,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但计划经济也有它的优劣,我们不能全盘否认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相对于市场经济,是指一种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新型科学的社会经济体系。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规划、计划地发展经济。计划经济的起源是从对市场经济的批判开始的。一般来说,最早出现计划经济构想的是李斯特对于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的批判,当时是作为政府干预经济行为的第一次理论阐述,之后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更是系统的阐述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必要性和对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受其影响德国诞生了经济学的历史学派,大力宣扬政府控制经济行为,同时以这种思想主导德国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德国的发展飞跃,也形成了马克思口中的“国家资本主义”,这种靠政府干预执行计划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计划经济。之后由于一战德国战败,政府失去了对国际经济关系有效的控制能力,历史学派走向消亡,但是之后德国经济依旧保留很强的政府干预特色,纳粹上台以后,重拾了历史学派的做法,恢复了德国经济。所以德国的混合经济实际上是脱胎于计划经济。苏联出现以后,计划经济的理论发展得到了提高,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布拉津斯基写了《新经济》,系统完善的树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模式。之后苏联为了自己的霸权,以经互会为媒介通过计划经济方式控制他国经济,与美国推行市场经济通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控制他国经济类似。 伊里奇先生在1906年写的《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说道:“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这话说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表达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第二层意思表达了一个辉煌的梦想。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和区别 一、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 (1)计划经济含义: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 (2)资源配置方式:通过中央政府的统一计划进行,由中央政府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企业或生产单位完全是计划的执行者,对资源配置没有什么影响。 (3)计划经济体制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是信息条件;激励条件;偏好条件 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含义: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 (2)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实现的,每个消费者、生产者或经营者都是相互独立的,政府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一般不进行直接干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都完全由企业按照自己的经营目标,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和市场供求情况来决定。 (3)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相互独立的企业拥有完全的经营决策权利,个人拥有比较充分的消费和就业选择的权利。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主要是由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决定 (4)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和构成要素: ①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 ②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③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运行; ④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在一整套法律法规体系的约束下进行的。 (5)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存在和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包括: ①规范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具有自主性) ②完善的市场体系 ③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 ④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地位可能是永恒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而后是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计划经济是生产由统一安排、产品由统一分配的经济方式,市场经济则是生产由各个生产主自己安排,生产主之间互相交换产品的经济方式。这两个概念可以这样简单地理解:没有商品交换就是计划经济,有商品交换就是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虽然是两种经济手段,或者说两种经济方式,但是它们还分别代表两种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代表的是公有制,市场经济代表的是私有制。 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通过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计划经济缺乏活力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决定计划经济效率活力的并非是某种静态的标准,而是一种动态的标准。计划经济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每一个参与生产的工人所获得的报酬是相对平均的(不是绝对平均,共产主义也反对绝对的平均。),相对的客观差异同样有利于激发工人生产的热

6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原卷版)

热点小专题6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热点剖析】 一、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 项目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经济落后、工业化程 度低、国防力量薄弱 (2)借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 (2)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 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 (3)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 索 特点(1)单一制 (2)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 用 (1)以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2)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 基础性作用 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 后期计划经济逐步僵化,严重束缚了生 产力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最大限度地解放了,使中国经济与 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人民生活水平获得 极大提高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变化趋势 1.计划与市场 单一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为主、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的作用加强)—经济。 2.所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3.分配方式 单一的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为主、并存。 4.改革空间 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走向经济体制改革。 5.改革目标 从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到建立经济。 6.市场经济深入 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挥市场的性作用等来不断深化改革。 7.市场经济配套

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体制改革配套。 三、中国现代农村土地政策的五次变革或调整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 (1)内容: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所有制。(属民主革命范畴,消灭封建剥削,土地所有权属农民个体,仍然是私有制)。 (2)影响: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化开辟了道路;同时也巩固了工农联盟和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3)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1)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2)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新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的教训,作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决策。 (2)内容:在坚持土地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3)评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5.改革开放纵深发展时期:实行土地流转 (1)含义:土地流转指的是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2)原因 ①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的转移。 ②镇、村非农建设项目的需要。 ③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专业化、化发展的需要。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缺陷,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3)意义 ①是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差距的要求。 ②有利于加快培养内部市场、扩大内部需求,培养农民的观念。 ③搞活了土地的使用,有利于实现土地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 ④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化发展。 ⑤有利于优化农村配置,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农民获得更大利润。 ⑥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非农产业和产业的发展。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巧用身边的历史释惑 浯河中学孙金菊 历史是过去脚步的痕迹,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身边就有历史的声音,让我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学会找出隐藏在身边的历史,让它们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为现实服务。 那么怎样挖掘身边的历史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呢? 如我在讲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时,内容涉及到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四个历史概念,对于什么是地主,学生还能知道是占有土地比较多的人,是农村的统治阶级,是旧社会万恶势力的代表,是我们改造和打击的对象。但什么是富农、中农、贫农?是怎么划分的?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记得以前上学时,学籍卡上有出身一栏,我们都填贫农,有个同学填中农,当然没人填富农或地主。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回家问自家的出身,上新课时要用。这样上课之前同学们都了解了自己的出身及什么是出身,对富农、中农、贫农的含义也有了大体的了解。课堂上我把三个概念简单一区分,学生就掌握了,效果相当的好。 在讲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路线时经常出现“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两个词,对初二学生只会从字面上来理解,对其深层的含义难以理解,而这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又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什么是计划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如果我告

诉学生“计划经济是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的一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经济体制”学生肯定理解不了。怎么办呢?我记得那时买什么都要用国家统一发行的票,买布要布票,买肉要肉票,买饭要粮票……这些票就是计划经济时代最好的“化石”。课前我让学生收集家里的各种票,我也向婆婆要来一张她保存的粮票,准备课上使。上新课时同学们拿出了自己收集的各种各样的票,在班里传着看。于是我就从这些票为切入口,告诉学生这些票就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低、生活资料的短缺与紧张,不能尽着供应,国家就有这种方式控制人们的购买力,就是按国家的计划办事。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社会生活中物质丰富、市场繁荣的现象,再也不用拿着这些票证去排队买东西了。这样学生就理解了什么是计划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并感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贴近了生活,使学生觉得历史就在他们身边。既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中国现代史的许多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善于发现,就能把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现象用不同的方式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触摸着历史的脉搏,去学习历史,理解历史,也走进历史。

历史公开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历史公开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课标要求 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与岳麓版教材的主干知识相同,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四部分知识。

三、学情分析 对于本课题的主干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有过学习,应该有一定的认识和知识基础。但从学生个体体验来讲,对计划经济时代没有体验,并不能深入理解;对于市场经济有直观的体验,但缺少深刻的系统认识。因此,本节课一方面要通过直观材料加深学生对计划经济的认识,另一方面要通过概念解读等加强理论学习。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措施及意义 依据:本节课围绕着经济体制改革而展开,因此把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措施及其意义作为重点知识,即“为何要改革”“怎么改革”“改革有成效吗”三个问题作为重点。 突破方法:改革原因的分析相对抽象,计划采用图片、文字材料和案例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措施以自主学习为主,以比较分析为辅,加深认识。改革的影响以数据材料和图片材料为主,给予学生直观感受。 2、难点: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依据: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本节课两个关键名词,而学生的认识还比较表面化,不够深刻系统。 突破方法:以材料解析和教师讲述为主,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五、学习目标 1、准备好纸和笔,观看视频,根据视频内容回答问题: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思想条件是什么?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③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阅读教材和材料,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分析材料,比较得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越性。 3、分析材料,结合课本,说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与作用。 4、通过阅读材料,知道南方谈话;自学课本内容,能说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与比较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与比较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含义与区别 计划经济否定市场调节作用完全用政府调控经济 市场经济否定政府调控经济完全用市场调节经济 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 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市场经济:是承认并维护私人拥有生产资料和鼓励自由竞争、通过市场交换中的价格调节供求和资源分配的经济运行体制。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经济体制.主要区别有:一是经济运行的机制不同.计划经济是无所不包的国家计划,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即价格供求竞争利率等.二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前者主要是行政手段,后者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三是调节经济的方式不同.前者是国家直接调控企业,后者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四是所有制结构不同.前者的所有制结构单一,后者所有制结构多元.五是利益分配不同.前着平均主义严重,后者注重效率 (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比较 1、计划经济 (1)计划经济含义: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 (2)资源配置方式:通过中央政府的统一计划进行,由中央政府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企业或生产单位完全是计划的执行者,对资源配置没有什么影响。 (3)计划经济体制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是信息条件;激励条件;偏好条件 2、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含义: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 (2)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实现的,每个消费者、生产者或经营者都是相互独立的,政府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一般不进行直接干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都完全由企业按照自己的经营目标,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和市场供求情况来决定。(3)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相互独立的企业拥有完全的经营决策权利,个人拥有比较充分的消费和就业选择的权利。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主要是由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决定 (4)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和构成要素: ①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

最新人教版必修2: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作业】

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跟踪检测 |基础达标练| 1.中共某会议公报:“我们在明年把工作中心转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应有的成就,将是对建国三十周年的最好献礼。”此次会议是中共( ) A.七大B.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D.十二大 解析:选 C 根据“明年”“建国三十周年”可知,此次会议召开的时间是建国二十九周年时,即1978年。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中共十二大召开于1982年,排除A、B、D三项,故C项正确。 2.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中国农村率先进行改革,普遍( ) A.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选D 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此会议之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故D项正确。 3.1980年,美国记者尤布乐在报道中写道:“在共产党中国的心脏,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业正在狭窄的小胡同里恢复元气。”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已明确私人工商业的地位 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D.重新定位个体经济的价值 解析:选D 材料中“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业正在狭窄的小胡同里恢复元气”反映了个体经济在城市的恢复和发展,说明当时对个体经济的认可,故D 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始于1984年,故A项错误;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中国已从法律上明确私人工商业的地位,故B项错误;1952年底国民

经济已经得到恢复发展,故C项错误。 4.1984年,中共中央规定“允许务工、经商、从事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此规定( ) A.加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 B.表明国有企业的自主权扩大 C.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D.旨在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活跃 解析:选D 为了满足当时企业的发展需要,中共中央进行了户籍改革,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由流动,这满足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下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题不符,故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国有企业的自主权扩大,故B项排除;材料的重点不是强调农业的发展,故C项排除。 5.1985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将一批省属企业下放给所在地(市)领导管理,下放的企业中有南京机床厂、江南水泥厂、江苏玻璃厂等34个省属企业。该决定主要是为了( ) A.调整工业布局B.实行政企分开 C.增强企业活力D.鼓励租赁经营 解析:选C 材料所述内容是对企业的改革,而此时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故C项正确。 6.下图为1986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构成示意图。这说明( ) A.社会经济富有活力 B.经济体制出现剧变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生版)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2015·天津文综·9)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 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2.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3.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4.(2015·海南单科·23)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5.(2014·江苏单科·10)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6.(2014·浙江文综·19)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 ) 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 7.(2013·天津文综·9)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在高一这一阶段要怎样有针对性的做历史练习呢?别着急,接下来不妨和X一起来做份高一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试题,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高一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试题 选择题 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从而由原来的“吃不饱”变成了“吃不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企业融入大量外资B.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992年,以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A.大力推进浦东开发和开放B.全面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D.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下表反映了各种所有制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对此分析不正确的( )。时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1978年76%24%1980年02%48%1998年2 1%3 9%1 5%1 5%A.私营经济形式所占比重逐渐上升 B.由单一公有制过渡到多种所有制 C.外资企业增长速度最为快速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效 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前农民年纯收入136元;如今增加到4 140元,30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大约有5亿,如今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贫困人口减至2 500万……导致中国农村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变革农村土地所有制度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中国对三农政策的倾斜A.①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 体制的区别 系别:化学化工学院 班级:08化学三班 学号:200873010326 姓名:马翠兰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是高度发达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大商品经济,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资源商品化、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和经济系统开放化。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指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只能作为经济运行的调节者,对经济运行所起的作用只是宏观调控。 内涵: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分配受消费者主权的约束,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市场需求),生产多少取决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的需求水平;经济决策是分散的,作为决策主体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在经济和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人身依附和超经济强制关系;信息是按照买者和卖者之间的横向渠道传递的。经济动力来自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分散的决策主体在谋求各自的利益中彼此展开竞争,决策的协调主要是在事后通过市场来进行。整个资源配置过程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 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运行的具体制度安排或运行方式。而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也可以说是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配置经济资源的方式。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相对,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相对。通常市场经济也叫市场经济体制。 构成要素: 买方与货币总量 “买方”代表了市场需求。这是市场经济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根源和理论根源。没有买方就没有任何市场,没有买方需求就没有市场经济发展的源头动力,没有买方需求价值的提升和需求范围的扩大就没有市场容量的扩展,也就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由于现代市场经济不同于原始市场经济可以随时以物易物,所以,买方需求必须与货币量结为一体,才能构成现代市场经济真正意义的“买方需求”。买方需求,包括普通消费者需求、制造商对资源消耗的需求、公共设施的资源需求、国家战略储备和国防安全的资源需求,等等。这所有的需求量都是以货币总量来计量的。买方的主体,实际上是持有货币总量的国民和团体。 卖方与商品产能 “卖方”代表适应市场需求的供给主体。它是与商品产能或产量紧密结合的。卖方所提供的商品产能与产量是否与买方需求保持均衡,可以从基本方面决定市场价格起伏和波动,也从基本方面决定了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和能否可持续运行。 法人与公司治理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比较分析

我们组这次报告的主题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分析》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提到计划经济,大家就会想起上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中的计划经济,那时候无论买什么东西都要凭“票”。大家在图上可以看到:自行车票、棉花票、缝纫机票、全国粮票。除了全国粮票以外还有地方粮票。 计划经济是由政府事先进行计划,提到计划经济,大家就会想到“大锅饭”、粮票、公家。在建国初期,我国选择的便是计划经济体系。计划经济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苏联。仍采用计划经济的国家:古巴、伊朗、北朝鲜、缅甸。 计划经济也有其优点,所有的人都能有工作,它也不象市场经济那样严重消耗自然资源,是一种环保经济,贫富差距小,身份等级差别也较小。 市场——有买有卖便有市场,市场有实在的空间场所,如股票市场、跳蚤市场;还有虚拟的市场,像在互联网络上展开,就如同阿里巴巴。我想很多人都会有在阿里巴巴旗下网站淘宝网上的购物经历,马云就非常有眼光,看到了这样一个有需求,有供应的市场。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者区别: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中主要是有国家对经济的发展加以宏观调控部分,以使其健康良性发展。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提倡的是自由市场,任其自由发展,国家不予以干预。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容易发生经济危机。 当今世界上主流的经济体制都是混合型的,西方的一些国家以及我国都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导,国家的宏观调控为辅。 计划经济体制中,政府判断力就显得极为重要。我想大家都认识她吧,我小时候一直都觉得小丸子好有钱哦~后来知道,日元和人民币之间是有汇率的。 那又是什么使日元那么不值钱的呢? 日本是典型的政府干预型资本主义模式的国家。1985年日本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签署协议,将日元列为汇率操纵国,使日元不断升值,那便是震惊世界的《广场协议》。 商品的价值增加通常是件好事(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但某一国家的货币价值增加,对于该国家来说,特别是出口大国,却不是件好事。会影响该国的经济,表现在:出口有所限制,一定量的外汇“人间蒸发”。 我们举一个例子,圣诞节将至,义乌一家的圣诞节礼物店店主,与一个美国的客户做了一笔5万元的生意,结果,这位店主晚了3天将货款兑换成人民币,由于人民币的升值,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第一步:清楚课程标准的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第二步: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等基础知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2、过程与方法 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深刻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使学生认识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一百年不动摇。 第三步:确定重点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难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第四步:设计教学方法 课前设计预习案,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引导学生尝试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主体、新颖、互动、实践”的教学理念。 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播放一些视频和原始图片资料,把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第五步:准备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打印资料 第六步:开展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在上课前三天左右,发放本课预习案(参见附录),学生完成后交上来检查,再返还给学生补充完善。 第七步: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多媒体展示1、历史上的如布票、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2、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对比图片;通过对比,反映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人民生活的不同影响,提出问题:什么是计划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由此导入本课。 讲授新课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情境创设】多媒体课件:材料1、材料2

如何看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如何看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经济形式。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市场方式;另一种是计划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单一的、纯粹的市场方式或计划方式,一般来说是不存在的,往往是以某种方式为主,另一种方式为辅。如果某一社会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以计划方式为主,就叫计划经济;如果以市场方式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这种经济就称为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试验、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采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经过不断的探索、创新和总结,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市场的作用和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不断加深。 在当代,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关系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战略意义。在理论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关系问题的一次理论升华;在实践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需要。我国现行的经济模式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经济运行机制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两者之间的“度”很难把握。现在,实际上有一种误解,以为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邓小平说过“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这两种经济手段均有其利弊。市场经济可以提高资源的微观利用效率;加速资本的形成;使风险分流;可以培养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把市场、价值规律看成是培养人才的实践的大学校。市场经济同时也有它的弱点:难以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难以保障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建设;难以克服风险投资的障碍,如风险大的新项目、高科技项目,个别企业无法承担也不敢承担;无法解决分配上的过分悬殊。正是由于市场机制本身还存在不可克服的弱点,就需要通过国家制定经济计划、实行宏观调控来解决。另一方面计划经济可以较好地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微观利益与宏观利益之间的关系;可以避免市场机制事后调节所带来的损失;计划是由国家制定和实行的,有较大的运行强度和速率。而束缚企业活力,削弱企业自主经营权;容易出现决策的随意性,并带来重大失误;经济运行缺乏灵敏性,不能及时根据市场状况调整生产;难以保障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率即为计划经济的弱点。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作业前置 选择题: 1、(山东淄博重点高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2、(广东汕头2010届一模)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安徽巢湖市示范高中2010届四校联考)2008年10月,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的征集“改革开放30周年10大流行语”揭晓,分别是“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上网”①“北京奥运”、“炒股”、②和“雄起”。其中 ①、②两条是对其余8条产生决定性影响和准确的概括,它们应该是 A、西部开发、解放思想 B、入世、市场经济 C、对外开放、大国崛起 D、改革开放、中国特色 4、(山东聊城一中2010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这一变化缘自①产品分配的方式发生变化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③基层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④农业台作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5、(江苏苏锡常镇2010届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美国史学家说:“https://www.wendangku.net/doc/e613917762.html,由于其众多的人口,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特殊问题是如何在避免忽视乡村方面的同时加强工业、如何在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同时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以下举措中最有利于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①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特征 ②难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与宏观调控 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按照新课改精神,多向学生提供新的情景和材料,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探求、获得知识。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文革对国民经济造成怎样的破坏? 虽然文革结束了,但是对文革后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探索,还要经过一个复杂和艰苦的过程。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一起来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探索,最终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 【讲授新课】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课主要阐释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本课内容共分为三目。第一目“伟大的历史转折”重点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其历史地位;第二目“经济体制改革”介绍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为主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第三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阐述了20世纪90年代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提出到建立和逐步完善的过程。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难点 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内容有着极强的时代感和理论性,教学难度大。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加强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日常生活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渗透,突出运用历史思维来分析当今社会的重大变化;二、突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性,采取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活动方式,自己分析、归纳知识,使学生经历一次实事求是、“论从史出”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方面,以讲授为主。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意义。

(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和改革国有企业的主要措施。 (3)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4)识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提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会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历史资料、实物图片,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2)通过历史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讨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利弊;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感受改革开放初期十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和社会主义的信心。 (2)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文明,使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他们在讨论什么呢?这次会议对中国社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将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找出历史的答案。 推进新课 (板书)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开场白:“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惨重。“文革”结束后,全国人民都希望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但事实却是国民经济在两年时间里仍处于停滞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 近黄昏,夕阳西下。独自一人坐在公园的小登上,一边欣赏着这无限美好的落日,一边思考着老师问的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问题。想着想着,突然一阵电闪雷鸣......啊啊!我这是在哪里?这不是中南海吗。"你这是在干什么,你就是走资本主义的那套,你忘记你姓什么了啊?"'不,不是,主席您误会了。"我应声走去,原来是毛爷爷和邓爷爷在吵架。 "我走的市场经济道路并非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道路,我这是打左灯向右拐,市场经济又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我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我还姓社,我们防止了资本主义的局限,有国家的宏观调控计划经济成分在内,保证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我这是对您的继承和发展啊,都对国家也是有用的,这是无产阶级的利益所在。一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经之路。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彻底抛弃哪些使生产力发展成为桎梏和束缚的体制,进行大胆的改革,才能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正是邓小平提出搞市场经济的根本出发点。我们不能否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百废待兴、执政党威望崇高、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为有利于快速动员社会资源并集中用于关键部门的重点建设,而在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我们社会主义初期建设任务的完成,我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增多,计划经济体制的那种决策高度统一排斥市场作用,只靠行政命令配置资源,搞平均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停滞不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上,一方面是统的狠,限制了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限制了企业的活力;另一方面是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管理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都不能很好的发挥。这两方面都是对生产力的束缚。要摆脱束缚,必须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也应该根据自己实际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实际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来选择发展自己的手段和途径,哪一个手段有利于发展自己,就拿来用之。但是多年来,我们国家一直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为了坚持社会主义必须排斥市场经济。这种传统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中的个别词语不问条件和情况的照搬照抄。您看看这些数据一.改革开放前后主要指标发展数据国内生产总值1952年679亿元1978年3649亿元2008年30万亿元粮食总产量1952年1.63亿吨1978年3.04亿吨2008年5.285亿吨钢总产量1952年135万吨1978年3178万吨2008年5亿吨公路总里程1949年8万公里1978年90万公里2008年373万公里二. 改革开放前后发展速度对比粮食产量1952年到1978年26年间增长1.8倍. 年平均增长率2.4% 1978年到2008年30年间增长1.73倍.年平均增长率1.85% 钢总产量1952年到1978年27年间增长23.5倍.年平均增长率12.9% 1978年到2008年30年间增长15.7倍.年平均增长率9.6% 公路里程1949年到1978年29年间增长11倍.年平均增长率8.7% 1978年到2008年30年间增长4倍. 年平均增长率4.85%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我们得在您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才能更好的为国家服务。 由政府操控的经济模式为计划经济,由市场自行运转自行调控的经济模式为市场经济,主要区别在与是否有政府介入,市场经济的经营活动由市场来调节,计划经济的经营活动由国家下达指令计划进行,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调节经济运行的两种不同手段和方法,不存在政治观点、政治立场和政治色彩,纯粹是经济学的概念和术语。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效率与公平是相辅相成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二者不可偏废。市场经济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流动,能大幅提高经济效益,但可能造成经济混乱,过分追求高额利润,造成资源浪费和价格垄断,从而可能导致商品交换违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