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四年级上册

U.1 大数的认识

亿以内数的认识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选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

2、教材地位与作用: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认,而本单元则是在以前学习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的读写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一单元是在小学阶段对整数学习的最后一课。对以后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大数,并计算大数奠定了知识基础,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数目。

3、教材的编排特点:

a.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产生学习需要。

b.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探索。

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对数认识的一次扩展,也进一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学习,能加强学生对数据实际意义的理解,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一些数据的意义,这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一般具有接触面广、独立性增强、善于观察和发现、乐于动手操作等特点,而且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系统的学习过万以内的整数。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会做一些课前准备,一是准备了《亿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课件;二是准备计数器、游戏卡片等教具。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倡的三维目标教学,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给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是:

(1)认知目标: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并且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2、掌握亿内数的数位顺序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级:个级、万级、亿级,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难点:1、读写数位较大的数目。

2、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会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

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学法:学生主体参与;动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学游戏

五、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学前准备:口答:一千里面有10个百,一万里面有10个千;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利用课件出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图片)你们会读这些数吗?瞧,这些数比以前学习的万以内的数更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我国行政区划图,突出演示六省市、自治区的地理、文化图片,同时伴音介绍我国的人口普查数,让学生认真观察,提问:你收到了那些数学信息?(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你发现什么?(数很大,很大。)由此这节课你想探讨什么问题?(这些大数怎样读?他们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这些大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怎么样认识大数?等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三)、探究交流获取新知

1. 以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为例试读。

2. 认识万以上的计数单位,十万、一百万、一千万、一亿,

问题:观察计数器你发现什么?老师拨珠,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一千,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怎么办?(千位满十向万位进一),也就是“十个一千是一万”板书“万”。

3. 让学生拿出计数器,边拨边数边想,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认识10个一万是“十万”,同样的方法,同学们自己同位交流说说,认识10个十万是一百万。(板书)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板书)

10个一千万是一亿。(板书)

(给足时间拨、想、说,然后全班交流)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以往我们学习了那些计数单位?万以上的计数单位今天我们学习了那些?(十万、百万、千万、亿)

4. 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问题: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我发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

生2: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生3:我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生4:每相邻是什么意思我有点不太明白?

生5:我可以告诉你,……

师:同学们怎样证明你的发现是对的?

生5可以进行证明,如:……

师:同学们真有数学头脑,通过拨珠、数数、观察发现了它们的规律。

5. 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

请同学们整理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亿位。(出示数位顺序黑板帖)

(2)拨数,将13819000人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来。

(3)写出13819000并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4)全班交流,抽查:十万位上的8表示什么?百万位上是几,表示什么?千万位上是几,计数单位又是什么?

第4页“做一做”。

6. 学习“数级”。

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在数位表上增加拦,并标明数级)从右向左四位一分级,第一级是个级,第二级是万级,第三级是亿级。同时告诉学生分级线。按级读出北京市人口数。

7. 巩固联系完成,理解并掌握计数规律。

(1)让学生通过数数

(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常用到万以上的数,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8. 学习“读数”。

(1)CAI课件出示例2,读出下面各数。继续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表下,分别呈现教材上的4个数,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a) 让学生在下面与同学说一说并写出读作多少?

b) 集体交流,读出每一个数,并进行评价,纠正错误读法。

c) 课件出示正确读法。

(2)小组讨论。

a) 含两极的数怎么读?

b) 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

c) 数位上出现0,又该怎么样读?

(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

(3)反馈交流信息,学生归纳总结。

(4)巩固练习,完成第5页“做一做”。读后说说你发现这3个数有什么共同点?

(四)、小结强化,增强自信

小结学习内容,让学生说说学习体会、收获。

(五)、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一的1—5题。1题让学生做数位顺序表,加深了学生对数位排列顺序和数级划分的认识。2题按排的是4组读数练习,每组都是两个数对比出现,体会同样的数字,放在个级和万级读法不同数的大下意义不同,也为后面学习大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作铺垫。3题创设一个情境,小组交流不同的读数方法,探索比较方便的读法,体现了由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读数方法。4题5题,进一步加深对亿以内数的读法的理解,提高读数能力。

亿以上数的认识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的第九课时。

2、教材分析:教材在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亿以上数的认识。通过地球不堪人口之重负的拟人素材,生动地引入世界人口的总数,让学生在感受大数、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同时,了解到地球上人口太多了,如不控制将要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渗透有关人口知识和环境保护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及写法。

4、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倡的三维目标教学,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给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是:

(1)认知目标:理解多位数的读、写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能力目标: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

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三、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说一说教学过程程序。通过地球不堪人口之重负的拟人素材,生动地引入世界人口的总数,让学生在感受大数。对照数位顺序,安排了3个亿以上的数让学生试读,先出整亿的数,使学生看出只需按照各级或万级的数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然后出个级、万级不都是0的数,教学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然后由学生自己探索读数的规律,进而进行练习巩固。

本课有两个大的知识点,所以我采用的是二、三教学环节重复运用,即亿以上数的写法用同读法进行教学的。

练习设计了5道题,2道读法题,2道写法题还有一个思考题。最后是回顾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评价。

教学例1

⑴创设情境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主题图)。美丽的蓝色地球原本在轻快的转动着,现在上面站满了人,地球累的大汗淋漓说:“我快背不动了!”

⑵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想法?

⑶谁来读我国人数?说说你是怎么读的?为什么不读61万呢?借助数为顺序表来读比较方便。(出示数位表)因为61在亿级,所以读作六十一亿。)

⑷出示:10040002000 400305000000

这两个数又该怎么读呢?指名读,说出理由。

思考:亿以上的数怎么读?

⑸讨论:

1、先读哪一级?

2、亿级的数和万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

3、数位上的0怎么读?

4、读含有亿级、万级的数时,应注意什么?

指名汇报。强调:读亿以上的数,要想读得又对又快,需要先分级。确定最高位是什么位。

⑹试一试:

读出下面各数。

92 0000 0000 267 0500 0000

5080 4000 0000 3 0020 0000

提问:读含有亿级、万级的数时,应注意什么?

三、亿以上数的写法

我们已经会读亿以上的数了,那你们会写吗?请看例2.

(出示)1、三亿怎么写?能写成30000吗?

2、三十亿九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这两个数怎么写?自己试一试。

3、写亿以上的数,关键要先干什么?

4、出示:说一说亿以上的数该怎么写?(先找到“亿和万”字,每级的数的写法都和个级的写法相同。哪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占位。)

说明:为了便于检查,每级中间空一格或用小逗号隔开。

强调:写亿级和万级的数时,关键要先找到“亿”或“万”字。

5、试一试:

写出下面各数。

二十五亿写作:

五千零四亿零七百万写作:

四、把亿以上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1、自学例3

2、讨论:

(1)、怎么改写为以“亿”为单位的数?

(2)、不是整亿的数怎么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的。

得出:改写为以“亿”为单位,只要去掉8个0,再写上一个亿字就可以了。不是整亿数的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时,要看“千万位”上的数是否满5,在按照“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

3、试一试:

五、巩固应用

1、读出下面各数。

(1)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 4960 0000千米。

(2)1999年全国有小学生1 3547 9600人。

(3)地球陆地总面积是1 4900 0000 平方千米。

2、写出下面各数。

(1)、用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至少可以看到十亿颗星。

(2)、地球海洋总面积是三亿六千二百万平方千米。

(3)、我国每年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达四百五十亿双,需要砍伐二千五百万棵树。

根据这些数据,你想说些什么?

3、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不是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106 0000 0000 5030 0000 0000

52 7023 0000 269 0080 0000

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最大的九位数是(),最小的十位数是()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U2。角的度量

直线、射线和角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我执教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直线、射线和角”。本课内容是第二单元本课内容是第二单元“角的度量”起始课。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三角形等图形的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

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时,已会直观描述它们的特点。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和射线,掌握角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倡的三维目标教学,我给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是:

1.认知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直线,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猜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学习形式,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射线,知道射线、直线和线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理解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五)学情分析

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学习比较积极但还不够稳定,知识和思维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操作口述能力比较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学生缺乏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六)教学准备:一把米尺,每小组一张作业表,学生自备三角板等。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去探究发现、分析比较地构建和获取,与人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我主要从构建主义理论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法来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 1、猜想发现法2、分析比较法3、合作探究法4、多媒体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在学法方面,我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在组内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启发,共同理清思路,运用这种方法,便于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精神。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力促课堂的有效互动,努力构建和谐课堂。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及参与者这样新的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实施过程。A

基于上述认识与理解,我对本课的教学流程作了如下设计:

激趣导入——形成概念——深入理解——形成技能——应用新知——评价回顾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闯关猜谜,激发兴趣。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课件出示猜谜第一关,通过两道简单的谜语过渡到第二关,我们即将要学习的两道数学谜语,从而导入新课的教学。我认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游戏导入新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及为解决问题而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猜谜游戏第二关中,由于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认识了线段,所以很快会猜出答案,我再让学生回忆线段的特点。第二题的答案是直线,在学生说出答案之后再问:谁能上来帮老师量出这条直线的长度,从而得出直线的特点,使学生体会无限延长的概念。

至此,学生对直线的特征已有所认识,之后我再设计了一个画图游戏:我让学生在30秒之内过一点画直线,看谁画得多,这样一个简单的活动使学习了直线的画法,也认识到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第二环节:形成概念。

接下来是继续猜谜第三关,由此而引出射线的教学。要求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所见过的类似射线的物,然后教师课件演示,像射灯、太阳、手电筒等射出来的光线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欣赏后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些光的特点,并将想象中的这些线画到白纸上。在学生掌握了射线的特征之后,再延续前面的游戏,进行画射线比赛。在数射线的条数时引导学生区别直线与射线的不同之处。

第三环节:深入理解。

在学生掌握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点之后,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找出这三者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将结果填入学习表中。

第四环节:形成技能

回过头来,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前面绘制的这幅射线图,里面还藏着什么呢?再进行如下的教学:

1、学生很快会说出有角,我再用课件抽象图中的不同的角。

2、请学生仔细观察,角由什么组成的?

3、师生一起学习角的认识。

第五环节:巩固新知

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确良过程,这个阶段是学生应用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一个重要阶段。我所设计的四道练习由浅入深,有层次性,使每个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练习1、火眼金睛: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射线?哪些是线段?

练习2、明辨是非:几道典型判断题,这几题学生在认识中非常容易出错。、

练习3、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相对于前三道题,此题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

第六环节:评价回顾,找到收获。

三、说教学实施过程。B

一、创境引入,提出目标

1、活动引入:你们用过手电筒吗?其实手电筒的灯光也有数学知识,你们相信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2、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有关直线、射线和角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所以在引入的设计上,我选用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用品手电筒灯光上的数学知识来引入射线及线段。因为学生熟悉,所以他们感兴趣,从而引入新课。

二、独立思考,探究新知。

1、探究直线、射线的特征。

(1)自学课本。

学生自学课本第35页,独立思考直线、射线各自的特征。

说明:在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课堂教学必须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因此我让学生带着这问题自学课本35页的内容,学生一边自学先独立思考,教师再来引导,因此培养其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2)组内交流。

学生相互交流自学的收获。

(3)汇报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汇报,重点引导学生从线的形状、端点个数、延长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对线的认识。在此环节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之间的互相补充,互相质疑,以及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在平等、互动的过程中认识直线、射线的特征。

(4)充分体验,建立表象。

教师要做好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展开想像。感知无限延伸。

说明:由于“无限延伸”的射线(直线)在生活中难以找到直观形象的例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体验到“无限性”。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创设机会,让学生在一定的直观经验支撑下,经历“感知一表象一想像”的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直线和射线的表象逐步变得清晰,得以较好的体验“无限性”。从而了解“无限延伸”的特征。

2、整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联系与区别

(1)小组讨论三者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分别认识了直线和射线,那么与我们以前学过的线段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并一起填表。

先画出图形,观察比较后再填表。

(2)学生完成后讨论。总结三种线的区别

板书:线段两个端点可以度量长度

射线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

直线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伸

(板书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3)做一做。

画一画,数一数,相信你们会有发现的。

①经过一点画直线。②经过两点画直线。③从一点出发画射线

说明:这个活动我是要求小组合作完成我主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从而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而小组合作,更是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4)小组合作完成,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但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说明:学生对直线的特征已有所认识,之后我再设计了一个画图游戏:我让学生画经过一点画直线,经过两点画直线,过一点画射线。看谁画得多,这样一个简单的活动使学生学习了直线的画法,也认识到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历“画一画,数一数”的过程,在

实际操作中感悟、发现规律,渗透极限思想。在这里我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为: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等一系列活动中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能得记得住,记得牢。

3.完善角的认识。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

从射线引入角的定义,并在黑板上演示过一点的两条射线形成的图形是角。

说明:由过一点画射线自然地引出角的含义,便于学生理解。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自学角的有关知识,又一次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展示自我的机会。

三、练习巩固,检测成效。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过程,这个阶段是学生应用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一个重要阶段。单纯的习题练习,是有些枯燥无味的。因而在练习巩固中,我创设一个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学习情境,从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把枯燥无味的习题放入五关,,让学生去闯关从而激发其热情,让他们觉得学习开心。而设计的五道练习题,都是由浅入深,有层次性,使每个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练习1、火眼金睛: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射线?哪些是线段?

练习2、明辨是非:几道典型判断题,这几题学生在认识中非常容易出错。、

练习3、选一选。

练习4、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

练习5,下图中有()条线段,()条直线,()射线。相对于前三道题,此题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

三、总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说明:我在最后的两至三分钟里,利用一点点时间,师生共同来交流评价这节课的表现及收获,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反思,发现自我,并欣赏别人。

(2)师:今天,我们又进一步学习和认识了直线、射线和角。我们的知识一天天在增长,如果说用我们今天所学的这些线来表示你们日益增长的知识,你们喜欢用哪条线来表示?

说明:在最后,我采用了一个寓意深长的结尾,耐人回味。我问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线来表示他们日益增长的知识,从而启发学生,并让学生感悟到虽然知识是无限的,但只要善于学习,知识是可以日益增长的

角的度量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角的度量》,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角的度量》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时,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怎样学好角的度量。

(二)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属于空间与图形测量中的一部分,而角的度量又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习角的分类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创造条件。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通过学生的探究、实践、总结以及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认识量角器、能够区分量角器的内外圈刻度和学会如何使用量角器。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倡的三维目标教学,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给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是:

1、认知目标:通过自主学习,观察,相互介绍来认识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了解角的计量单位。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归纳出角的测量方法,并能运用量角器进行角的测量,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3、情感目标:感受量角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和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在交流汇报时,学会倾听。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在应用量角器进行度量角的大小时,如何确保量角器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

三、说学情

学生在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中通过直观的描述已经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之前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和角的概念,认识了角,以此为基础,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创新能力并产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

四、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结合本课时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我认为课堂教学有必要体现学生出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牵引和疏导,强化学生自主内在的数学体验。以此为基础,本课时,我通过自己的引导和指导下,以讲授法和发现法相结合使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直观感受、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取角的度量的方法,形成自己独有的数学体验。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我在黑板上任意画出两个角,问学生怎么样才能知道两个角的大小和对比两个角的大小,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认识量角器:先让学生拿出量角器,学生自行合作研究量角器之后,让一些小组报告自己的研究结果,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总结学生的回答之后,补充一些学生没有回答到的地方,并指出量角器的中心,零刻度线,内外圈刻度,量角器是将半圆平均分成180等份并告知学生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然后建立1度角的概念和认识角的度数,在这个环节需要讲解一个难点是如何区分角的内外圈刻度。

3、量角和画角:在这个过程,我主要通过先给学生演示如何量角和画角,然后再让学生自己量角和画角,并叫一些学生到讲台上来演示,在这个过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里的一个重难点就是当角的边不够长,根据上节课的内容中射线的定义可以延长角的边来量角。

4、比较角的大小:在这个过程,先通过p38例1的两个角,让学生讨论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最后总结出角的大小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越大,角的越大。

5、巩固练习:让学生练习一下书本上的做一做以及课后的练习以加强和巩固学生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6、总结与升华以及布置作业: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的小结后,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既能了解学生

的掌握情况,有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然后让学生讲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最后布置作业。

7、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中心、零刻度线,内外圈刻度、度、“°”以及书本上的一下角。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

角的分类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从而体会“学数学”、“做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从实际出发,通过互动学习,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一定标准将角分类。

2.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分类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周角,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能按一种合理的标准对角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周角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周角比较特殊,角的两条边重合,教学时,我拿出活动角使学生看清把活动角旋转了一圈,然后,小结出周角的定义,让学生观察周角的画法,指一指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从而明确周角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

二、说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于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说教法:

1、让学生体验数学分类的过程,体现从简单――复杂――简单的过程,突出探究活动,重视合作学习。

2、以直角为主,让直角向内向外移动后的角和直角比较起来是大?是小?导出锐角和钝角,突出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

3、使用活动角,通过师生互动,探究科学分类法。同时使用课件,让直角的两条边移到同一条直线上,两条边重合探究出平角和周角的特点,提升学生的认知与思维层次。

四、说教学设想:

本着“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阵地,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 体验数学”的思想,我作了以下一些设计:

1、找准知识的生长点, 帮助概念的建构。

角的分类是本单元第三课时,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认识平角和周角。所以本节课一开始,我就组织学生复习旧知认识角、认识量角器、怎样量出角的度数,为进一步认识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作好铺垫。

2、在移动上下工夫,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和形成。

在此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另外在生活中学生已接触了很多的角,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一些相关角的知识。为此我在巩固练习部分,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能体会成功的喜悦。

3、让数学与生活相联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学习应该是孩子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数学教学应该与孩子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让学生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在本课的认识直角教学中,我让学生去发现数学书封面、课桌面、黑板面等面上的直角。在练习中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平角和周角等,将课本的知识有效地延伸。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一:

我通过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量角器以及量角的方法,说出课件上角的度数,让学生重新对角有进一步的认识,进一步的掌握测量角的方法。然后提出问题“我们是否能根据测量角的大小对角进行分类呢”导入新课《角的分类》。

教学过程二、

教学新课。

环节一:认识直角。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跟我一起对折,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让学生观察自己折出的角是什么角?请学生量一量这个角的度数,告诉大家你量的角是多少度?从而得出直角90°。接着我提问:数学书封面的每一个角是多少度?课桌面的每一个角多少度?黑板的每一个角多少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一个角多少度?为什么它们都是90°呢?请同桌相互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然后我再课件演示直角的表示方法:凡是标有这样象个小正形的角就是直角。最后让学生练习画一上直角。

环节二:认识锐角。在教学锐角时,我首先演示直角是90°,然后将直角的一条边向内移动提问:老师移动的角和直角比起来是大一些还是小一些?学生回答后我就小结出:那么象这样比90°小的角我们把它叫做锐角。也就是说锐角小于90°。最后我让学生练习画一个锐角。

环节三:认识钝角。教学钝角时,我还是通过演示直角是90°然后将直角的一条边向外移动,让学生观察移动后的角和直角比较起来是大一些这是小一些?学生回答后,我就小结出来: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我们把它叫做钝角。接着让学生练习画一个钝角。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后,我又通过活动角的演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环节四:认识平角。在教学平角时,我先用活动角演示:将直角的一条边继续向外移动,使直角的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让学生说一说这样是不是一个角?它的顶点在哪?两条边在哪呢?接着我再用课件演示:一个直角,我们把的一条边向外移动,一直移到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象两条边在同一直线上的角我们把它叫做平角。对于平角多少度?我主要启发学生通过直角移动成平角,或者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从而得出平角180°。接着讲解平角的表示方法。在教学平角和直角的关系,我主要通过活动角的演示:我们能把直角移动成平角,那么平角里有多少个直角呢?学生回答后小结出1平角=2直角。

环节五:认识周角。首先我用活动角演示。把直角的一条边继续绕着端点旋转,使它的两条

边重合了,告诉学生这样也是一个角,我们把它叫做周角。然后我再课件演示一遍,加深学生对周角的认识。在讲解周角的度数的时候,我还是通过活动角的演示,得出周角360°接着让学生观察周角的表示方法。最后通过演示活动角,让学生说出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最后小结出1周角=2平角=4直角。

环节六:小结本节课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用活动角演示几种不同的角。学生再想想说说看看学学。本节课我设计了四道习题,内容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让学生在练习中总结本课内容,在练习中看到生活中的数学,从而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画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射线和角,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的,在学习本节课之间学生已经掌握了度量角的方法和技能,并且能使用一副量角器拼出已知角的和或差,这些都是学生用量角器画角的基础。本节课是一节技能操作课,画角的方法与度量角的方法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但又有不同之处。需要学生静上心来仔细地去琢磨,去感悟其中和奥秘。数学动作技能的学习不是独立的、简单的一种动作的学习,往往是与认知学习交织在一起的。学习“画指定度数的角”的动作技能,首先要了解:角的知识、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还要明确:(1)画什么样的角?(2)如何画?(3)使用了学具?(4)为什么要这么做?……不仅老师心中要有底,而且学生也要清楚。所以在教学时要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铺垫,确保学生具备本节课学习的技能。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2.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3.初步学会用一副三角板画特殊角。

4.经历用量角器画角方法形成的过程,在探索中学会表达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学习的经验。

三、说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指导学生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会画指定角的度数。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学会灵活运用特殊角之间关系。

四、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分别采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自主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已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下面我就这以上六大环节做具体的阐述)

一、启动导入

1. 复习铺垫

1.把下面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40° 135°180°91°360°90°127°4°

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

2. 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师:说一说你是如何度量角的?

3.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画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角。(板书课题:画角)

二、主动探索

1. 请同学们画一个任意角,并说一说你是如何画角的?

2. 同桌两人互摆角。

请第一个同学指定一个角度,另一个同学拿量角器和两根小板摆一个指定的度数,第一个同学用量角器检验。完成后第二个同学指定度数,第一个同学拿量角器和两根小板摆指定角,第二个同学用量角器检验。两同学互说摆角的过程。

[学情预设:第一个步骤,学生已经学习过角的概念,知道从一点引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让学生画一个任意的角,不会存在多大的坎,学生应该是能够完成的。第二个步骤,是让学生用量角器和两根小棒摆一个已知角,学生开始也可能摆的不太对,但是两根小棒是能够移动的,通过移动操作以后,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但由于同学对于量角器掌握的程度不同,也可能有的同学摆出了要摆角的补角的情况。这时,教师可通过巡视过程加以点拨。]

请摆角好的同学介绍自已成功摆角的经验。

3.请同学们先画一条射线,并以这条射线的端点为顶点,用量角器画一个650的角,另一个同学用量角器检验。然后,另一同学用量角器画角,第一个同学用量角器检验。完成后和同桌按下面的提纲交流。

①你是怎样画的。

②讨论:按怎么样的顺序画比较方便。

③画角时特别应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前先请画角不对的同学讲一讲自已在画角时遇到的问题,然后再请同学按提纲汇报,并说一说画角要有几个步骤。

[学情预设:由于有第一、二个步骤的铺垫,缓解了画角的难点,所以大多同学是能够画出指定角的度数的,但学生对于画角的步骤学生是较难总结的,所以通过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并通过后面同学的自学课本来解决这个问题。]

4.自学课本,步骤质疑

(1)自学课本第42页“画角”。

(2)书中画角的步骤与刚才同学的步骤是否相同,质疑书中画角的步骤。

(3)总结画角的步骤:

①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②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③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二个步骤,主要是要给同学们画角做一个铺垫,给学生一个思维的台阶,缓解画角的难点,第三个步骤是让学生经历画角的过程,进一步让学生去体验和感悟体验画角的方法和步骤,并通过第四个步骤自学质疑,确实让同学们不仅仅明白是什么,而且明白为什么,确实让学生通过自学质疑辨是非、明事理,从而让学生在辨中求真。]

三、巩固深化

1.以下面的一条射线为角的一条边,用量角器分别画出500、800和1150的角。

2.分别画出750和1050的角。

师:请你说一说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填空:

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是:第一步,先画一条(),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重合,0刻度线和()重合;第二步,在量角器上与所画角的度数的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第三步,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这样就画出了一个角。

[设计意图:1、2题是对于所学知识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的一个巩固练习,由易到难,3题是一个操作方法步骤的填空题加深对方法的记忆和理解。这些题目都是基本题,要确实让全体同学掌握。]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用量角器你会画一个角的度数了,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30°角吗?(用三角板的一个角画角)

学生用三角板的一个角画300的角后,集体订正。

师:只用三角板的一个角哪些角最好画出?为什么?

1.用一副三角板分别画出750和150的角,并说说你是如何用三角板画角的?

学生交流不同的画法,教师板书:两角和、两角差

2.用一副三角板分别画出900、1500、1200、1350、1650的角各一个。

3.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量角的大小,要用()。

A.直尺B.量角器C.三角板

(2)用量器画角时,要先画一条()。

A.直线B.线段C.射线

(3)用一副三角板不能画出()

A.100的角B.150的角C.300的角

4.判断

(1)画指定的角一定要用量角器。()

(2)1850的角是无法画的,因为量角器上最大的度数1800。()

(3)用一副三角板可以拼出1500的角。()

5.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吗?并和同桌交流你折角的过程。

900 450 1350

6.将一张圆形纸对折3次后展开,可以得到哪些度数的角

师:你会用量角器画出指定的角了,会用三角板画出特殊的角了,你也会用纸折出一些特殊的角了,你会画出指定的三角形吗?

7.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3厘米和5厘米,它们的夹角是1200。根据这些条件画出这个三角形,并说一说你是如何画的。

[设计意图:1、2题是让学生用三角板来画一些特殊的角,这是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

的加深和拓展,3、4题是所学知识的选择和判断,有一些容易出错的题目,通过课堂的练习也要让学生掌握。5题中的3个题是一个操作性的题目,成阶梯性,第一个是折一次,第二个是折两次,第三个是先折后展的拓展性,这样的编排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第6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第7题是一个难度较高的操作题,这样,体现因材施教。]

五、小结全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同步作业

七。教学反思

整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1、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触摸”数学。

2、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运动场。

3、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数学学习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丛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与实际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4、始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评价,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形成的发展,让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成为学生们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让问题解决的过程,成为学生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的过程。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充满人文气息,充满师生的灵性与共性。

U.3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乘法”中的“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教材45页例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与估算乘法、笔算乘法、解决问题。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积累经验。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小学生的推理和迁移能力不够丰富,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的算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三) 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的口算。

2、能力目标:了解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乘法口算,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点: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掌握,教学中更应该强调方法的探索、规律的发现,能正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探索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的口算作为本课教学重点,发现积的变化规律作为本课教学难点。关键让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

(五)编写意图:

(1)从本单元主题图中选择出自行车和特别快车的运行速度为素材学习口算。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激发探究的欲望,同时通过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为后面理解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作好铺垫。

(2)以物体的运动为背景,选择两个来自生活实际又具有特殊数值的两道算式16×3、160×3作为引导学生学习口算的范例,使学生通过对比,自主得出一位数和两位数(或几百几十的数)相乘的简便算法。

(3)鼓励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如第(1)题中两同学交流的画面。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算法中的特点,从而选择能理解又优化的一种算法。

(六)教学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查找自己知道的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除教科书第45页呈现的6种交通工具的时速外,学生一定还能找出更多的交通工具的时速,如摩托车、大型货车、客车、江轮、海轮……等等,这些由学生查找出来的交通工具的时速,都可作为本单元学习的资源。

(2)教学例1第(1)题时,应提示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独立口算,教师巡视时,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汇报交流时,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在班上交流,而后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或他人的算法中确立一种合适的算法。

(3)以“16×3”为基本口算,在此基础上学习它的相关变式:“160×3”或“16×30”。教学时,先引导学生纵向对比第(1)、(2)小题,让学生从16和160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然后将第1题增加1个条件“30小时行多少千米?”,得出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算式“16×30”,让学生在与“16×3”的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七)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课创设了计算现实情境,使学生感悟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说教法:

坚持“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和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本课教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练习法复习旧知和巩固新学内容、用讲解法来引导学生观察积的变化规律、用演示法清晰的展示因数扩大和积扩大的关系、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的学习环境更生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2、说学法

新课程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过程,指出“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学生以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学习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和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对本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d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商的变化规律”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探讨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三、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和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用眼观察,比较相关算式的内在联系;动脑去想,抽象出“变与不变”的规律;动口去说,概括出商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同活

动中主动获取知识。 而学生也在创设的情境中,围绕中心问题通过观察比较,探究规律,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发现、抽象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 一开始我选择这一个内容,还以为只学习“商不变的性质”这一条规律,可是经过仔细阅读教材之后,才发现这节课要解决的是商的三条规律,这样一来,这节课的内容就很多,从量上来讲就很足,一堂课要完成这么多的内容,这给我上好这堂课出了一个大难题。于是,思考过后,要同时完成这些内容,那么这节课就只能定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 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且能应用这些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材编排的时候,把被除数不变时,商随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放在最前面,接着是除数不变时,商随着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最后是商不变的性质。因为我们知道被除数不变时,商和除数是成反比例的,这对学生来讲可能较难理解,于是,我把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放在第一个,这样在正比例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反比例,学生想度来说较容易理解。 在整堂课中,始终围绕着观察算式、得出规律、表述规律和应用规律来进行教学。当然学生在学习这三条规律时,也是一条比一条轻松。第一条规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的得出,第二条第三条规律就放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与统计有关的《条形统计图》。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说课: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的第一课时。下面我针对这一课时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做一下简单的分析。 2、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共有九个单元。第七单元统计的主要内容是条形统计图,它是将以前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内容重新梳理,整合为一个单元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而例2和例3分别学习1个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本节课教学是从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特点入手,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在统计图与统计表的对比中体验条形表示数量时更直观,便于比较的优势,它为第2、3个例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下面我将前一学段,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已有经验作一分析。 3、学情分析: 在前几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用简单的方式(图画、文字、表格等)来描述数据了,并能根据统计表提出简单的问题加以解决。本单元就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较为系统的认识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是象形统计图,它所表示的数据与学生的直观认识相一致,容易理解。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1)、经历用数字、图形和条形来表示数量的不同方式的对比过程,体验条形表示数量多少时更直观,便于比较。 (2)、通过读图、画图活动,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和表示数量的方法,能对数据作简单的分析,能根据需要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 (3)、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数据的大小准确地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思维发散能力。 为了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运用以下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法: 1、情景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结合日常生活中天气现象设置情境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观察发现法: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图形的拼组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图形的拼组》 一、教材分析 《图形的拼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纪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平面图形的特征和转化 教具学具准备: 2张长方形的纸、1把剪刀、1张正方形的纸、1根小木棍、1颗针.20根小棒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一开学,五年级的所有老师就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开展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针对一些班级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差等现状,老师们特别是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老师更是努力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争取向40分钟要效率。同时有针对性的利用课后时间给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补课,这方面戴爱新老师、王友珍老师做的尤其到位。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

系. 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现在马上要进入二年级了,还有学生用数手指头的方法做题,但是我从来没有轻视他们,而且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二、教法学法 举例法、实验法、讲解法。 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两条较长的边和两条较短的边,它们的位置都正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对边。从而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三、教学过程: 第一:引入 老师喜欢敢想敢说敢做的同学(敢想:动脑筋想问题;敢说: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发言,善于发言;敢做:敢于尝试别人没有过的做法或方法解决问题),什么是敢想敢做?是什么时候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么?当然不是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

《亿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课课题是《亿以内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所以本课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具有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数位顺序,知道数位、数级,会读亿以内的数。 2、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计数单位。难点是明确各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课前准备的多媒体课件和学生自带的计数器。 说教法 一、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 二、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三、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说学法 一、分层次安排数数活动,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把数直观的小方块与在计数器上拨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抽象和概括出更大的数。指导学生学会在动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一)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数学九年义务教育第一册第一课的内容——"数一数".我们知道,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大多数儿童在未学习这一课前,已能数出100以内的数,甚至会写,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未必有1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但是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进入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表达能力有限。 《课标》提出"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教材很注重学生数感的建立,本节课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的起始课。主题图是一幅乡村小学开学时的情景,表面看起来好像跟数学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通过观察发现,所看到的一切只有通过数才能描述清楚,而且要经过组织才能汇报得井然有序。这正是培养学生于无声处听惊雷、于平淡处创造精彩的数学素养的开始。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

会数数的方法,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数数的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是:用较为简捷明了的数学语言来汇报所看到的物体的数量。 二、教法和学法 很显然,在教法和学法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动手操作学习。"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合作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三、教学过程 1、谈话交流,自然过渡。 轻松的谈话交流是拉进师生较好的途径和方法。因此,本节课开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2 公顷和平方千米 说课稿

公顷和平方千米 一、教材分析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教材84页)中的教学内容。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和平方千米。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观念,联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应用平方米与公顷、平方千米与公顷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能方便地表达土地的大小,从而体会土地的面积;整理先后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合理地应用面积单位。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共有两个班,共63人,其中大部分学上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上课专心听讲,下课积极主动的完成老师的任务,遇到不懂的问题能主动的问老师还有同学,只有个别的同学思想不够积极,大多数学生掌握基础只是比较牢固,回答问题比较准确,对新知识掌握较快。学生上课时回答问题比较积极,但语言的组织能力还不够强,有待加强。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通过计算、观察、推理、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利用数据资料,图片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公里)。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实际认识,以及掌握土地面积单位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有趣的算式》说课稿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有趣的算式》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有趣的算式》说课稿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有趣的算式》,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部分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有趣的算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一)》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和分配率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使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4~6学段数与代数中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的'奇妙,养成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鼓励学生对算式及其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定为: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教学中,我将通过谈话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观察分析、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 3、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首先创设有趣的情境——挖掘宝藏。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把整个教学过程设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Microsoft Word 文档 四数学上册《数一数》说课稿 亿以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二页到第五页的例1例5,练习一的1-5题。 教学目标:1. 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 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数。 3.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认识,读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读法。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CAI课件,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数位表。师生都备计数器。 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CAI课件出示我国行政区划图,用点按热健的方法突出演示六省市、自治区的地理、文化图片,同时伴音介绍我国的人口普查数,让学生认真观察,提问:你收到了那些数学信息?(六个省市自治区的1 人口数)你发现什么?(数很大,很大。)由此这节课你想探讨什么问题?(这些大数怎样读?他们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这些大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怎么样认识大数?等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亿以 1. 以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为例试读。 2. 认识万以上的计数单位,十万、一百万、一千万、一亿,问题:观察计数器你发现什么?老师拨珠,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一千,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怎么办?(千位满十向万位进一),也就是“十个一千是一万”板书“万”。 3. 让学生拿出计数器,边拨边数边想,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认识10个一万是“十万”,同样的方法,同学们自己同位交流说说,认识10个十万是一百万。(板书)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板书)10个一千万是一亿。(板书)(给足时间拨、想、说,然后全班交流)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以往我们学习了那些计数单位?万以上的计数单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大数的认识》说课稿(精选3篇)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大数的认识》说 课稿(精选3篇)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大数的认识》说课稿(精选3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大数的认识》说课稿(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上册《大数的认识》说课稿1一、说课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亿以内及以上的数,掌握计数的基本方法。 2、会改写整万、整亿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 3、认识计算工具,掌握计数器的使用方法。 数学思考: 1、在生活中解释数,用数解决问题。 2、能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方法。 解决问题: 1、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1、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说教材 我将通过教材的编写特点、单元编写特点、单元内容结构、知识的立体式整合四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三、说建议 教学建议: 1、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2、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同时为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 3、要培养学生收集生活中大数的习惯和能力。 4、密切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评价建议: 1、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能力评价、课堂表现、作用评价) 2、情感评价(学习爱好、学习兴趣、自信心)

3、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 资源开发与利用: 1、合理开发教材资源 2、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学生身边的数学、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3、开发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4、开发利用课外资源与教学配套资源 5、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成绩。 四年级数学上册《大数的认识》说课稿2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大数的认识》,我说课的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说教材 《大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一单元2-5页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个级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高一级的数,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较大的数用个级来计数是不能满足的,从而理解学习亿以内数的必要性。同时也为学习亿以上的数打下基础。 二、说学生 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要有效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各数的认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各数的认识》 其次,为学生演示了点阵的划分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规律,并列出算式,让他们体会到点阵研究数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并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完成练习,最后为学生呈现了生活中的点阵。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要学会尊敬爷爷奶奶。你可以犯错,但不能老犯同样的错。期待着你能爱新学校新老师,和同学们搞好关系。认真听课,按时完成老师的作业,多锻炼身体。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他是班长,但是他的学习不是班上最好的,因为他有个坏毛病粗心大意,每次考试和做作业,好多题本来是会做的,由于粗心不能得满分或优。他还有一个毛病-----性子急,遇事不能冷静总是急得掉眼泪,或者急得耍脾气。不过现在他已经下定决心该掉这两个坏毛病。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 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教师导、学生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学生通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说课稿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说课稿 《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与统计有关的《条形统计图》.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说课: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的第一课时.下面我针对这一课时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做一下简单的分析. 2、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共有九个单元.第七单元统计的主要内容是条形统计图,它是将以前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内容重新梳理,整合为一个单元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而例2和例3分别学习1个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本节课教学是从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特点入手,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在统计图与统计表的对比中体验条形表示数量时更直观,便于比较的优势,它为第2、3个例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下面我将前一学段,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已有经验作一分析. 3、学情分析: 在前几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用简单的方式(图画、文字、表格等)来描述数据了,并能根据统计表提出简单的问题加以解决.本单元就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较为系统的认识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

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是象形统计图,它所表示的数据与学生的直观认识相一致,容易理解.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1)、经历用数字、图形和条形来表示数量的不同方式的对比过程,体验条形表示数量多少时更直观,便于比较. (2)、通过读图、画图活动,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和表示数量的方法,能对数据作简单的分析,能根据需要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 (3)、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数据的大小准确地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思维发散能力. 为了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运用以下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法: 1、情景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结合日常生活中天气现象设置情境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数数、数的组成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数数数的组成》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本单元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这几部分内容。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是重要的数学概念。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对20以内各数有初步的认识,本学期将数的范围扩展到100以内,100以内数的概念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数数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包括课本31页的主题图,32页、33页的例1例3,以及33页下面的做一做。其中31页的草原牧羊图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100有多少,体会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例1是数100以内各数,是为了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100,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和百。例2是为了突破数数难点: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是多少而设计的。例3是通过让学生摆放35根小棒的过程,使学生领会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加深对计数单位一、十的理解。 这部分内容选取的素材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但品种多样,而且是师生比较容易找到的实物。学生应用这些实物作为学习数这个概念的载体,使之变得容易理解。另外,为了使学生掌握数这个概念中诸多重要但又较抽象的内容,教材加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就掌握了这些概念。本节课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0以内各数的过程,感受100以内各数的大小。感受100以内各数就在身边。 (2)、使学生能独立地数100个物体,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百有一个感性认识。 (3)、使学生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4)、培养学生数数的兴趣和估数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0以内各数的过程,建立100的数感。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百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教学难点是: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 二、学情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优秀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优秀说课稿

(版权所有,违法必究) 1 大数的认识 亿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 敖阳小学温小艳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亿以内数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三个方面来说这堂课: 一、说教材首先说教材—— 一是教材内容:《亿以内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扩展的,让学生感知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亿以内的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数位,能为以后读数写数、认识亿以上的数做好铺垫。 二是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我拟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理解数位数级等概念,初步认识亿以内的数。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操作、分析等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从课堂中渗透爱的教育。依据教学目标,我确

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认识计数单位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理解数位、数级的概念。并把认识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为了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教学准备: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还为学生准备了计数器,数位顺序表教学卡片等。 二、说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标精神和学生年龄特点,我主要尝试采用以下教法学法:以情境教学法,激发学习欲望,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实际操作法、设疑讨论法、引导分析法等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在操作、思考、讨论中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发散思维、总结知识。 三、说教学程序 并将教法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程序当中。以学生学为主导,我设计以下四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上课一开始我创设以下情境,今年的8月8日,肆虐的“莫拉克”台风重创我国的台湾地区。请看,看了这些图片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些什么?激起学生心中爱的火花。台风无情人有情,暑假在希望工程培训班的敖阳小学老师们也自发为灾区捐款了。我请同学们读这组数据,重点理解12280,复习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这样的复习为新课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之后我改变一组更大的数据,这么大的数到底是多少呢?应该怎么读呢?同学们遇到困惑了,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轻松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我取材这样的情境,内容紧贴生活,既能巧妙的引入新课,还让学生受到爱的教育。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篇二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三课时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习。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在认识“左右”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能够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5、教学难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本节课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和学习,重视让学生亲身体验,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充分挖掘现场课程资源来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并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广阔、自主的空间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观察与操作中认识和体验左右。

1、首先,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情境,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的两只手,一只是左手,另一只是右手,初步感知了左与右,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2、在学生初步感知“左右”后,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做一做”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摆一摆”学具等。让学生在这些简单而有趣的活动中辨别左右,加深对左边和右边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学生既感到亲切而又不觉得枯燥,乐与参与学习。 3、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左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因此,除了认识和体验“左右”外,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认识,并且体验到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学法 低年级儿童好奇、好动,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因此,学生的学习应以活动为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基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左右”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不一定准确判断的情况下,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说、找、做、摆、看、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左右”的位置关系的认识。 1、说。是从生活经验入手,说左右手分别能做哪些事,这是对左右的初步认识。 2、找。是找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这是对左右的进一步了解。 3、做。这是听口令做动手的小游戏。除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区别左与右。 4、摆。通过摆学具,使学生把对左右的认识变成得心应手的知识。

小学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选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 2、教材地位与作用: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认,而本单元则是在以前学习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的读写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一单元是在小学阶段对整数学习的最后一课。对以后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大数,并计算大数奠定了知识基础,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数目。 3、教材的编排特点:a.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产生学习需要。b.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探索。 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对数认识的一次扩展,也进一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学习,能加强学生对数据实际意义的理解,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一些数据的意义,这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一般具有接触面广、独立性增强、善于观察和发现、乐于动手操作等特点,而且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系统的学习过万以内的整数。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会做一些课前准备,一是准备了《亿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课件;二是准备计数器、游戏卡片等教具。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使学生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使学生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2、掌握亿内数的数位顺序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级个级、万级、亿级,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第二课时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习。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在认识“左右”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能够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5、教学难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本节课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和学习,重视让学生亲身体验,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充分挖掘现场课程资源来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并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广阔、自主的空间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观察与操作中认识和体验左右。 1、首先,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情境,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的两只手,一只是左手,另一只是右手,初步感知了左与右,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2、在学生初步感知“左右”后,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做一做”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摆一摆”学具等。让学生在这些简单而有趣的活动中辨别左右,加深对左边和右边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学生既感到亲切而又不觉得枯燥,乐与参与学习。 3、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左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因此,除了认识和体验“左右”外,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认识,并且体验到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学法 低年级儿童好奇、好动,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因此,学生的学习应以活动为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基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左右”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不一定准确判断的情况下,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说、找、做、摆、看、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左右”的位置关系的认识。 1、说。是从生活经验入手,说左右手分别能做哪些事,这是对左右的初步认识。 2、找。是找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这是对左右的进一步了解。 3、做。这是听口令做动手的小游戏。除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区别左与右。 4、摆。通过摆学具,使学生把对左右的认识变成得心应手的知识。 5、看。这是让学生观察由于他们的转动,右边事物的不同,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6、练。达到巩固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淘气和笑笑他们平时可喜欢玩游戏了,你们喜欢吗?喜欢的请举手。你知道你举的是哪一只手吗?(右手)那么另一只手就是(左手)。 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对新朋友:左右(板书)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上册 1.《亿以内数的读法》说课稿 简析教材 本单元《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 本单元将亿以内数的认识分为两段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读写大数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同时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也是不容易掌握的。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本册教材在调整教材编排的同时,提供了第五次人口普查这一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最重要的一点,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教学内容的呈现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数的认识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这就为将数的知识扩充到万级、亿级做好了铺垫。本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是本单元第2课时,是对万以内数读法的扩展,是学习亿以内写法的前提,更是将数的读、写知识扩充到亿级的基础。本课时的知识将为后面学习提供直接经验、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时的学习方法将为后面学习提供迁移类推的思路。 说目标、重难点:(见教案) 说教法学法: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https://www.wendangku.net/doc/e714062424.html,]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万级数与个级数读法的联系与区别,并迁移类推掌握万级数的读法,再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过观察对比、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巩固练习等过程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特别注意万以内数中0的读法。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当播音员播报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的数据,从中感受数太大,不易读出、读准,设置悬念。 2、学习读数: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在此环节分两层进行教学: (1)学习读整万数。教授时在数位顺序表下将数“1925、407、460”变成“19250000、4070000、4600000”,试读后让学生说一说与原来的数相比①现在的数有何变化?②在读法上有何不同?通过对比观察从而沟通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突破“万级数该如何读”这一教学关键。再提出:怎样读者几个数又快又准。让学生自然地想到先分级再读数比较方便,并巩固练习了读整万数,为下一层次的学习作好铺垫。 (2)学习读含有两级的数。①先试读不含零的数,学生独立或在同伴互助的情况下读出这一组数,使学生再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②再让学生试读85003000、85000300,读后思考:①数位上出现0又该怎么读?通过学生结合读书的体会,探讨这个问题,掌握0 在什么位置上要读,在什么位置上不读。 在教学这两个环节时,对教材中所给的数据进行了适当补充,并分层教学目的就是要突破两点①万级数如何读②分清大数中的“0”哪些该读,哪些不读。学生掌握了这两点,也就学会了读亿以内的数。万级数如何读,通过读整万数、沟通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来实现,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万级数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接着通过让学生试读两级数、争辩。划一划、思考并回答问题等一系列自主活动,使学生探究得出“在读大数时,每级末尾的0不读,其他数位上的0要读,并且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0”。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探索新旧知识联系,找到知识生长点,运用知识正迁移掌握新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https://www.wendangku.net/doc/e714062424.html,]独立思考、乐于探究、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3、反馈巩固:第5页“做一做”:先观察数的特点再读。 三、思维拓展:用8、5、3、0、0、0、0、0按要求组数,通过组数将本节课推向高潮,进一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数位上有0该如何读?” 四、全堂总结:运用歌谣帮助理解记忆。 2.《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优质说课稿模板三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优质说课稿模板三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学生年龄的特征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一年级数学优质说课稿模板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会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以及利用竖式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今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笔算的基础。 教材呈现的例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二、说学情。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将小棒或计数器抽象成竖式的经验,那么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困难在于理解进位加法竖式计算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以及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而且学生特别容易忘记写进位“1”。 三、说目标。 1.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小棒和计数器,交流各种方法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竖式“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并能用竖式正确的进行计算,正确率达到80%以上。 2.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并交流学习成果,培养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进位加法竖式中“满十进一”的算理和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 2.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四、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 创设一个班级图书角的情境,出示主题图。故事书、科技书、连环画分别有23本、11本、18本。让学生说一说在图中看到了什么,由此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出算式。这样设计,一题多用,既复习了旧知,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环节二:主动探究,引入新知。 在*环节所列算式当中,23+18这一算式是学生没接触过的。由此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小棒和计数器自主探究,思考多种计算方法(预设会出现摆小棒、拨计数器、列竖式这三种方法),组员之间相互交流各自的算法并探讨各种算法之间的联系,*后汇报交流成果。 重点引导学生说一说单根小棒够了十根该怎么办?计数器个位上的珠子拨到十个以后该怎么办?竖式计算时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后该怎么办? 这就直观的反映出在竖式计算当中个位上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并且借助学具为竖式中的进位小“1”找到了表象支撑,有助于对算理的理解。 环节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五、说特色 1.把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四能”,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把直观模型、动手操作与竖式计算紧密结合起来,借助几何直观理解抽象的算理。 一、教材理解 对于教材,我们是这样理解的:“5以内的减法”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将减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减法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从一个数里“去掉”一些用减法计算,并计算出结果。例题和“做一做”是与加法相对应的减法计算,“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自己的想法,体验在发现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