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畲江工业园图文资料

畲江工业园图文资料

有关畲江工业园的问题

近年来,梅州在实施“工业梅州”发展战略中,把汽车零部件业为主的机电行业作为重点扶持发展的六大产业之一,通过招商引资,技术改造和政策鼓励,强烈希望梅州汽配产业做大做强。为梅州实施“绿色崛起”发展战略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持。政府在这方面工作确实不遗余力.表现为:

# c" k3 k5 M s3 v% z& p* F(1)开辟畲江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

; n3 j- w) o; A! N0 L(2)2007年梅州市政府与省外经贸委签订了“省市联手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议定书”同时,在产业转移园区内创建了“产业创业园”,并把产业转移园确定为“省市联手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工程梅州基地”;

(3)2008年7月获得竞争性的5亿元扶持资金;

, L. B( s6 F) ^(4)2009年7月在次获得5亿元扶持资金;

( U" G9 U0 A6 M7 o1 L 我们即将步入2010年了,现在畲江工业园(这个最大的手笔)。现在怎么样了。

$ a! {( w0 F6 ~3 Q; i$ u 希望有兴趣的朋友一起讨论,发表意见!!!

畲江工业园图片

畲江工业园

畲江工业园污水厂

畲江镇简介

畲江镇位于梅县西南部,位于梅县、兴宁、丰顺、五华等四县交界处,毗邻13个镇,是省立的中心镇之一。全镇人口4.5万人,面积175平方公里,下辖23个村民委员会2个居民委员会。地理位置优越,206国道贯穿全镇,广梅汕铁路在畲江设立货运站,汕梅、梅河高速公路在畲江交汇。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抓住圩镇开发,铁路、高速公路建设等发展机遇,以发展工艺编织业为龙头,保持工业、农业、林业快速稳定发展;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以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发展措施,使全镇“三个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是乡镇信息化建设较早的镇之一。1998年,我镇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三级文明圩镇”称号;2001年被授予“广东省卫生先进镇”;2002年获“广东省卫生先进镇"称号;2004年被评为“梅州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镇文化站被评为“省一级文化站”;2005年,畲江镇被县委评为“五好”镇党委,被省科技厅评为广东省工艺专业镇科技创新试点单位,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机关作风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主要经济指标

2003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3.91亿元,比上年增长22%;工农业总产值3.21亿元,增长26%,农村人均收入4548元,增长3%,其中工艺总产值实现2.19亿元,比增33%;实现税收1000多万元。

2004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8亿元,比增22.7%,其中工业总产值为6.6亿元,全镇实现税收4011万元。建立起黄塘水库种养场、欧玛种养场、广东省果蔬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全镇共种植经济林5万多亩。小城镇建设取得较大成绩,圩镇建设面积达2.8平方公里,同时完善街道绿化、美化、净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园、文化活动中心、车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圩镇常住人口逾万人。

2005年,镇党委、政府积极实施市委“四个梅州”和县委“七大发展战略”,以“强班子、带队伍,抓落实、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在抓好中心镇建设管理的同时,大力发展工艺编织支柱产业,“三个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6.2亿元,比上年增长15%,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0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8亿元,农业总产值1.2亿元),比增11%;村集体经济总收入81万元,比增5.2%;农村人平纯收入4824元,比增3%;镇级机动财力365万元,比增10.6%;完成税收2343万元,比增16.5%,其中,国税1714万元,地税629万元,分别比增8.51%和45.9%。

二、编织工艺生产情况

工艺编织业是我镇的特色产业,工艺生产始于1977年,现有工艺企业18家,发展至2004年共有30家,其中拥有私营进出口权的企业18家,家庭作坊式加工经营户2000多户,全年产值超千万元的有7家,品种有藤、竹、木、铁、丝绸等五大类共八万多个样式,产品远销欧美、日本等地。2003年全镇工艺总产值实现2.19亿元,比增33%,实现税收1000多万元。工艺产业占了全镇六成的就业劳动力,工艺产值占了全镇GDP的七成,工艺税收占了全镇税收总额的八成。2004年全镇工艺总产值达3.86亿元,出口创汇4600多万美元,上缴国家税收2000多万元,产值、创汇、税收均比上年增长40.9%。其中工艺产值超六千万元的企业有卓进工艺品有限公司和锦芳工艺品有限公司;超五千万元的企业有安吉工艺有限公司;超三千万元的企业有春风工艺品有限公司、裔辉工艺品有限公司和宏达工艺厂三家企业;超二千万的企业有嘉伟工艺厂和港梅工艺厂二家;超一千万元的企业有雄飞工艺品有限公司、誉发工艺品有限公司和泰和工艺品有限公司三家。至目前为止,工艺编织业已成为我镇的支柱产业。

三、畲江圩镇建设情况

畲江圩镇位于梅江上游河畔,东面与206国道相接,东北方向距离梅城43公里,距梅汕高速公路畲江出口约1.5公里。由同济大学于1993年规划设计,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在上级关心支持下,紧紧依托地缘优越,抓住大桥建设、铁路建设、圩镇开发、高速公路建设等机遇,科学规划、多方筹资、加快发展,推进圩镇建设。现已形成宽为24米、长度分别为3公里和3.6公里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的十字型主干架街道,五纵十横共15条商业街、1300多间门店和28栋厂房,圩镇面积由原来的0.6平方公里扩大至现在的2.8平方公里,初步建成北面梅雁工业园,完成首期“一江两岸”改造;南面正兴建占地200亩的工艺园区,首期130亩的园区建设进展顺利,目前有6家工艺企业进驻园区;西面广梅汕铁路畲江火车站称号。2001年被省授予“广东省卫生先进镇”称号。形成了行政区、工艺区、商住区和文化活动区。圩镇常住人口为1万多人。2003年9月份在市、县建设局、规划局的关心支持下,对畲江中心镇

进行了第二次扩大修编规划,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2004年2月份,还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对规划《纲要》进行研讨论证,以科学的态度,适度超前的意识,凸现畲江经济特色,合理布局圩镇位置,充分发挥中心镇辐射带动作用。

抓住机遇建设绿色现代产业基地

发布时间:2008-08-12 来源:梅州日报

我市勇夺5亿元省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建设全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是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和喜事。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嘉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把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打造成为“工业新城、生态园区”,打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我市建设全省绿色现代产业基地的步伐。

为绿色崛起增添新动力

记者(以下简称记):李市长,用好5亿元省扶持资金建设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有何重要意义?

李嘉(以下简称李):作为远离中心城市的梅州,区位条件相对较差,县域经济薄弱,迫切需要产业转移注入新的活力。赢得5亿元省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给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乃至推动绿色崛起带来新的动力。我市将采取一揽子方案来提高扶持资金的投入乘数,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预期5亿元扶持资金的投入乘数为1∶20。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已向梅州授信30亿元。

我市切实把与广州市共建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作为全力谋求两地产业和劳动力合作,促进梅州实现“绿色崛起”的重要突破口来抓。目前,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已通过省政府的认定。

扶持建设广州(梅州)产业转移示范园,有利于拓展我市传统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空间,较好地带动梅州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带动电气机械制造、通讯电子设备、金属制品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集聚;有利于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的前提下,建立广州梅州两地市县(区)共同参与建设、招商、管理的共建共享机制,增强市县财力,壮大县域经济;有利于探索走出一条以环保优先为保障,发展绿色产业的新路子,充分发挥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为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促进产业集聚

辐射经济大发展

记:扶持建设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对有效拉动梅州经济总量的提升将产生怎样的促进作用?

李:众所周知,梅州工业规模不大,经济总量小,经济发展总体上明显落后于全省,关键原因之一就在于未能形成强有力的区域经济增长“发动机”。省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无疑有利于破解上述难题。经过测算,园区建成后,每年可实现产值500多亿元,工业增加值约130亿元,税收50亿元,真正成为我市新的增长极。预计到2012年,全市GDP可达900亿元,比去年翻一番。其中园区带动GDP增幅预计达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扶持建设广州(梅州)产业转移示范园,相当于给梅州以“燎原之火”,帮助梅州大大增强“造血”功能,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实现大发展、大跨越。

记:这对于推动梅州经济大发展有哪些辐射带动作用?

李:建设好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对推动梅州绿色崛起,对加快山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

化步伐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对全省探索山区市科学发展道路也有较好的示范作用。一是可形成以梅州城区为依托的“梅畲”经济带,成为辐射带动梅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二是可增加地方经济总量,推动地方财政的稳步增长;三是可更好地带动各县(市、区)经济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四是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实现以资源为主的产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变;五是可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就业岗位。这昭示着园区建设对推动梅州经济大发展,有着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创造就业需求

带动劳动力大转移

记:您刚才提到可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前景如何?

李:建设这一产业转移示范园,不但可增强山区经济实力,而且可就地转移大量劳动力,对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将起到重要作用。园区的产业集聚,必将带动劳动力的更快转移。2012年园区二期项目全部投产后可提供8万个就业岗位,整个园区建成后可提供15万个就业岗位,预计年人均收入可达2.3万元。这为推动农村劳动力大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记:下一步怎样为园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李:我市专门制定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实施办法,出台鼓励企业招收本地劳动力、鼓励本地人才就地创业、鼓励农民工进城落户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园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目前,梅州正在按照“双转移”要求,全力创建教育强市,着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突出打造4所万人中职学校和6所5000人中职学校。近期,梅州将与省劳动保障厅签订共建劳动力资源开发示范市的合作协议,并与省教育厅达成了共建全省职业教育基地的合作意向。规划今后5年,我们将对全市50万名农村劳动力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为园区

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

建设梅城副中心

推动城市大发展

记:如何把产业转移园打造成宜居宜业的生态新城?

李: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位于梅城西南约35公里的梅县畲江镇。工业新城规划总用地面积约45平方公里,园区规划总用地面积23.6平方公里。我们以“工业新城、生态园区”为发展定位,按照广州科学城的规划理念,高起点、高标准对新城和园区进行规划建设,使之成为30万人口的梅州城区副中心。将生态园区与工业新城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以园拓业,以业兴城;以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聚,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推动城市大发展。我们要打造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工业区,更是一个宜居宜业的新城,是有着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便利的交通服务网络、多层次的居住配套设施和优美的景观环境的生态新城,进一步辐射带动全市加快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

记:那么,怎样做好园区生态建设?

李:园区注重产业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遵循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把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打造成生态工业园。实行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禁止高能耗、污染大的企业进园,要求园区内的企业达到清洁生产水平,切实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并尽可能完善利用资源和物质循环以及高效利用能量。在园区建设中,尽可能保持自然生态现状,避免区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为此,专门成立了梅州市环境保护局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环境保护分局,落实环评前置审批权,加强园区环保现场监管力度,并在园区管理委员会专门成立了环保工作小组,齐心协力加强对投产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日常监管。

在积极推进“双转移”战略的大潮中,广州、梅州两市对共建工作高度重视,步调一致,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把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建成全省示范性的“工业新城、生态园区”。

兴畲高速公路2008年底开通

据了解,2006年11月9日正式动工兴建的兴畲高速公路起于兴宁市永和镇,设坜陂互通与梅河高速公路相接,经兴宁市永和、坭陂、新圩、水口镇,终于梅县畲江镇,与已开通的

汕梅高速公路畲江互通相接,路线全长24.86公里,路基宽度为24.5米,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行车速度为100公里/小时,项目概算投资10.2875亿元。

畲江工业园官方和现实比较

官:

畲江工业园规划2361公顷,园区以承接和发展汽车零部件为主导产业,以通讯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制造、金属制品、研发、物流等产业相配套,重点发展,汽车变速器、车桥、

起动机、发电机、汽车齿轮、汽车电器等产品。

GDP按照官方意思肯定没有问题,周边的村民肯定能受益!

现实:

1:规划的2361公顷现在大部分还在村民手中,因为现在来投资的很少!规模现在还小!2:我个人认为发展汽车零部件为主导产业是错误的,一:梅州没有汽车厂,假如生产了,基本靠外地销,二:汽车配件主要原材料‘钢材’缺乏,本市的钢铁产量实在太低,就连建

房子的钢筋大部分都是外来的,铸钢厂质量跟不上,现在基本停留在做‘钢球)的阶段(钢

球是水泥厂,石灰厂等球磨机配件),

汽车电器倒是可以发展的,可是珠三角地区的电子厂规模我想很多人是知道的,引迁过

来我看效果不大,

3:最要命的是每逢过年过节的‘有关部门’就会来讨要赞助,就连在珠三角地区开厂的梅

州老板都不能免辛!虽然税收有减免,但是烦!这个就是很多老板不愿意来的原因!

4:假如工业区有一定规模,当然会拉动本地的GDP,周边的村民就可以建房子出租,

做包租公,包租婆日子!

5:至于利弊,肯定是利大于弊,人多了治安方面肯定会差很多,社会问题也会多起来,但是这些可以管,经济繁荣了,什么好事都多了!

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畲江园区平山造地强势崛

2007-08-29 15:38:36 点击:239

两年前,这里是一片荒芜的山地,但这片土地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地理位置独特,高速公路、铁路在这里交会,火车站、飞机场近在咫尺;土地资源充裕,低成本易开发见效快;生态环境优美,没有大的污染源,山清水秀,空气清新。

“这是一块多么理想的投资开发场所!”2005年7月,这片寂静了许久的“处女地”迎来了她的开发者,梅州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班子“慧眼识珠”,要以“志在必得的决心”开发这片从未有人涉足的土地,建设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畲江园区!市委书记刘日知在当月27日召开的全市经

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全力以赴加快园区建设,吹响了加快梅州高新区建设的号角。随后,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高新区建设指挥部,调集“精英”加入园区建设,初步确立了高新区的目标和定位。2005年8月9日,近两百部施工机械进场施工,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建设。

围绕“把高新区建设成梅州的财源工程、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城市发展新区”的发展定位,畲江园区的总体规划分为“三区(北区、南区、西区)一廊(联结梅州市区的绿色经济城市长廊)”。其中“三区”为工业核心区,规划为梅州机电特色产业基地;首期开发北区4.03平方公里,规划为深圳盐田(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

为了更好地建设、管理高新区,我市专门成立了高新区管委会,安全高效地推进畲江园区的建设。仅用5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土石方600多万立方米,平整土地2000亩;同时,全面推进首期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至目前,长1公里的进园大道、5.3公里的园区机动车道及行人道路灯、绿化带、11.93公里排水沟、给水管网和4.4公里供电、电信及网络系统、有线电视等综合管线工程基本完成,园区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电信、通宽带、通电视。

为使畲江园区早日建成见效,高新区管委会切实把招商引资作为“重头戏”。一方面,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从用水、用电、财政专项扶持等方面让利于企业,并坚决兑现招商承诺,吸引投资。另一方面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由管委会领导亲自带队,坚持每月两次以上外出招商;并成立了1个驻外招商办事处、2个招商小分队,分别轮流外出招商;还重点加强与各地商会联络,以商会牵线搭桥,积极拓展招商平台。同时,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落实专人跟踪联络,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促使他们坚定信心,多渠道促成合作。此外,建立了进园企业日常联系制度,对已供地企业,加强联络沟通、及时掌握企业意向动态,并适时敦促厂房建设,确保“企业进园一个,建设一个,投产一个”。

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和招商引资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使畲江园区成为一块充满希望的投资热土。至目前,已有28家企业签订了入园协议,计划投资总额9.45亿元,其中已投产企业5家,在建企业5家,另有5家企业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力争近期进场建设。

而今,在这片曾经的荒芜山地上,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一座座厂房鳞次栉比,一条条大路宽敞洁净,一排排路树生机勃勃,一座工业新城已然崛起。随着一期工程的基本完善,二期规划建设的省市共建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畲江创业园”也已启动,规划建设总面积约1960.5亩,包括生产区、研发中心、行政管理中心和生活配套区,目前正在进行征地拆迁工作。同时,园区还进一步加快了污水处理厂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在高新区这片正孕育着无限生机的热土上,勤劳勇敢的客家人正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奏出最响亮的华彩乐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真正成为梅州的财源工程、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城市发展新区……

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畲江园区——曾经的荒芜山地矗立起一座座崭新的楼房。

▲最近刚投产的梅州宜富电子有限公司内,工人们正紧张地忙碌着。

▲这是首个到工业园落户投产的梅州博洲金属制品有限公司,隆隆的机器声在4个多月前就已经响起。

▲园区宽敞洁净的进园大道。

▲在平基的同时,高新区全面推进园区美化、亮化、绿化工作及其他配套设施的建设。

畲江新圩商业中心规划图

专线车站牌,有往梅城和兴城的,看来一定程度上起到吸引周边劳动力的作用

产业布局图

功能布局示意图

工业园区用地规划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