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5年中学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简答题)三

2015年中学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简答题)三

2015年中学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简答题)三
2015年中学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简答题)三

2015年中学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简答题)三

三、简答题

1.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在教育上,孔子关于“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等的主张,不仅对中国古代影响极深,对现代的中国教育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政治经济制度是如何制约教育的?

(1)政治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2)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2)传播思想、形成舆论

(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4.生产力是如何决定教育的?

(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5.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人力资本理论

6.为什么说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尽管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但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有两种情况:

(1)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2)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甚或传统的影响,其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7.科学技术是如何影响教育的?

(1)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2)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8.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9.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0.学校文化具有哪些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11.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12.简述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1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4.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能夸大的。

15.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作用。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16.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7.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

(1)要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2)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

(3)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4)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18.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哪些作用实现的?

(1)导向作用。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协调作用

(3)激励作用。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4)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19.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20.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可以测量,而目的是不能测量的。

21.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22.怎样理解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1)教育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

(2)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

(3)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

23.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27.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能力,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创新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活动,创新的过程是智力活动的过程;创新能力的发挥离不开大量的知识作为基础,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也是对尚无的新事物的发明,呈

现出创新的意识和发现问题并主动探索的心理倾向。因此,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能力,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8.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

(1)具有主观能动性

(2)具有思想感情

(3)具有个性特征

(二)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1)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与可塑性

(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9.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30.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包括哪些?

(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2)受教育权。

31.学生应尽的义务有哪些?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32.对教师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应从哪几个方面来理解教师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界定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在理解教师这一概念时,必须把教师作为一个集合体,从其职业的特性、扮演的社会角色、承担的社会职责及与活动对象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考查。

33.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

(1)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3)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

教师职业的特点有哪些?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传递者、(2)工程师、(3)示范者、(4)管理者、(5)父母与朋友、(6)研究者。

34.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的内容是什么?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5.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哪些?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6.师生关系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7.为什么说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指导、引导学生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8.课程的分类是如何划分的?

(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3)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

(4)从课程的表现形式角度,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39.简述基础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1)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2)它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注重思维力、判断力等的发展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培养。

(3)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无论哪个学生都要学习。要求很严格,必须有严格的考试。

(4)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它随学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40.简述研究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1)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2)这类课程可以提供一定的目标,一定的结论,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则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探索、研究,引导他们形成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也可以不提供目标和结论,由学生自己确立目标、得出结论。

(4)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41.简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1)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2)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

(3)各类型、各科目课程的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

(4)从课程目标来说,三者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全力形成一个整体。

4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制约课程的关键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知识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3.课程目标的规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时限性,即课程目标要同特定的教育阶段相互联系,不是对所有教育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

(2)具体性,即课程目标要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

(3)预测性,即课程目标所描述的结果是预期性的,不是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发展状态的理想性规划;

(4)操作性,即课程目标是明确的,可以付诸实现,不是一般性的规划。

44.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1)对学生的研究;

(2)对社会的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

45.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有哪些基本特征?

(1)强制性,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不是普通的教学计划,它是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具体保障,其制定的依据是义务教育法,体现了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因此,具有强制性。

(2)普遍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适用范围要比普通的课程计划宽得多,它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是针对全国绝大多数学校、绝大部分地区和绝大部分学生的,既不过高也不过低。

(3)基础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作用就在于充分保证为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打下好基础。课程门类要齐全,不能重此轻彼,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

46.教学计划的构成内容有哪些?

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47.教科书的编排有哪些要求?

(1)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2)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达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3)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

(4)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

(5)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大小、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

48.教科书的作用是什么?

(1)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2)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等。

49.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哪些原则?

(1)内容上,要根据教学计划一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目标及内容范围来确定教材的基本框架;

(2)在编制形式上,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选择适当的教材编排方法,科学设计教材的结构和顺序,增强教材的可操作性、实践性;

(3)注意研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4)设计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参考材料;

(5)教材的版式、印刷、装帧等技术问题要符合卫生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要求。

50.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中学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已标注重点)

最新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重点标注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 (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与共了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古代 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 近代 1840-1919

科目三考试项目分类评判标准

一、综合评判标准 (一)考试时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考试不合格 1、不按规定使用安全带或者戴安全头盔; 2、不按交通信号灯、标志、标线或者民警指挥信号行驶; 3、车辆行驶中骑轧车道中心实线或者车道边缘实线; 4、车速超过限速规定; 5、起步时车辆后溜距离大于30厘米; 6、车辆行驶方向控制差; 7、驾驶汽车双手同时离开转向盘; 8、单手控制转向盘时,不能有效、平稳控制行驶方向; 9、换挡时低头看挡或者连续两次换挡不进; 10、制动、加速踏板使用错误; 11、行驶中空挡滑行; 12、视线离开行驶方向超过2秒; 13、行驶中不能保持安全距离和安全车速; 14、争道抢行,妨碍其他车辆正常行驶; 15、因观察、判断或者操作不当出现危险情况; 16、不按考试员指令驾驶; 17、违反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考试员认为影响安全驾驶的; 18、驾驶摩托车时手离开转向把; 19、二轮摩托车在行驶中左右摇摆或者脚触地; 20、摩托车制动时不同时使用前、后制动器;

21、不能熟练掌握牵引车与半挂车安全连接方法。 (二)考试时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扣20分 1、起步、转向、变更车道、超车、停车前不使用转向灯; 2、将车辆停在人行横道、网状线内等禁止停车区域; 3、起步时车辆后溜,但后溜距离小于30厘米; 4、长时间骑轧车道分界线行驶; 5、转弯时,转、回方向过早、过晚,或者转向角度过大、过小; 6、不主动避让行人、非机动车; 7、对可能出现危险的情形未采取减速、鸣喇叭等安全措施。 (三)考试时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扣10分 1、起步、转向、变更车道、超车、停车前,开转向灯少于3秒即转向; 2、驾驶姿势不正确; 3、操纵转向盘手法不合理; 4、选择挡位不当,造成车辆低挡高转速行驶或者车辆抖动; 5、起步挂错挡,不能及时纠正; 6、换挡时发生齿轮撞击; 7、遇情况时不会合理使用离合器半联动控制车速; 8、因操作不当造成发动机熄火一次; 9、不能根据交通情况合理使用喇叭; 10、不能根据交通情况合理选择行驶车道或者行驶速度; 11、制动不平顺;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教师资格考试新大纲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重点知识梳理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 (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着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始创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篷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由此类也”。 (6)朱熹,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学子“变化气质”,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须》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 (7)黄宗羲,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著《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并提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的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学习观点。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第一模块 1.20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 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终身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为什么?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3.简述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人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5.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首先,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其次,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最后,制定教育目的还需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6.素质教育的特征(内涵)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7.美育的作用 答: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在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 8.五育之间的关系 答: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智育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体育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第二模块 9.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答: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第二,腔调内容的基础性;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第四,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第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第六,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中学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3

第七章教学(上)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在教育目的规范下,学生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培养,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作为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 三、教学的任务 (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1.发展学生的智力; 2.发展学生的体力; 3.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四)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一)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二)教学过程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

科目三场内道路驾驶考试项目设置要求

湘潭科目三场内道路驾驶考试项目设置要求 一、科目三场内道路考试项目 1、通过连续障碍(圆饼路); 2、通过单边桥; 3、直角转弯; 4、侧方停车;【必考】 5、上坡路定点停车与坡道起步;【必考】 6、限速通过限宽门; 7、百米加减挡。 8、起伏路行驶; 9、曲线行驶; 二、C1科目三考试项目要求 场内道路驾驶考试项目,手动挡汽车必须考试侧方停车、上坡起步,其它项目考试由考试员随机选取。 三、科目三场内道路驾驶考试项目设置 (一)圆饼路 目的:考核驾驶人驾车通过连续障碍时,对各车轮行驶轨迹和内轮差位置的判断能力。

1、图形设计: 路宽=7米,圆饼直径=0.7米,B、C、D、E圆饼中点偏离路中心线1米; 饼高<车辆最小离地间隙,通常小型车辆6厘米、其它车辆10厘米。 圆饼间距为相邻两块圆饼中心点投影在路中心线上之间的距离;大型客车、大型货车所考核的圆饼间距为2倍车辆最前轮轴至最后轮轴距,小型汽车为2.5倍的车辆轴距。(牵引车考试只设A、B、C三饼,圆饼间距为1.5倍轴距,轴距是牵引车前轴至挂车最后轴的轴距) 2、通过要求: 该路段共设置6(3)块圆饼,要求除小型车用一档外,其它车

型驾驶用二档(含)以上档位车速,将车骑于圆饼之上通过,车轮轨迹不得碰、擦、压圆饼,并且不得超、压两侧路边缘线。

(二)单边桥 目的:考核驾驶人对所驾驶的车辆,能准确运用方向,并对所有车轮位置的直线行驶轨迹的正确判断和掌握车辆不平行运行技术。 1、图形设计: 桥宽=0.2m(体现抓大放小的原则);桥高≤车辆最小离地间隙,通常小型车辆桥高=0.08m,其它车辆桥高=0.12m; 甲乙桥错位=车辆轮距+1m; 甲乙全桥间距:牵引车挂车为2倍轴距,小型车辆3倍轴距,其它车辆2.5倍轴距; 桥面长度=1.5倍车辆轴距;坡道≤7% 。 2、通过要求: 驾驶人要正确掌握方向,将甲、乙两桥分别用左、右边轮压于轮下,平稳、顺畅通过。小型车辆使用一档(含)以上档位,其他车用二档(含)以上档位。 (三)直角转弯

历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常考29道简答题(附答案)

历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常考29道简答题及答案 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规的八条要求。 答:教师职业道德规的八条要求: (1)依法执教,是教师坚持正确职业行为方向的保证。 (2)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 (3)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 (4)严谨治学,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 (5)团结协作,是教师处理与同事之间关系的准则。 (6)尊重家长,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环节。 (7)廉洁从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应有的品德。 (8)为人师表,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 2、简述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的道德规要求。 答:“八荣八耻”荣辱的主要容: (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6)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乱纪为耻; (8)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3、简述我国的教育法体系。 答:我国的教育法体系由纵向5个层次和横向6个部门构成。

第一层次:教育基本法——《教育法》(1995); 第二层次:部门教育法——①《义务教育法》②《职业教育法》③《高等教育法》④《学位法》⑤《教师法》⑥《民办教育法》; 第三层次:教育行政法规; 第四层次:地方性法规; 第五层次:政府规章。 4、简述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 答:《教育法》第二章规定了我国实行的教育基本制度有: (1)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 (2)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3)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4)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5)学业证书制度; (6)学位制度; (7)教育督导制度; (8)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5、简述我国教育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教育法》主要规定了七条基本原则: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 (2)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吸收人类文明发展一切优秀成果相结合的原则; (3)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原则; (4)国家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残疾人等处于不利境地的地区和群体发展教育事业的原则;

中学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

《教育学知识与能力》中学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涵义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使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类特有)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对独立性---1.教育具有继承性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背) 口诀:本能生利西,心中无梦,米夫爱劳动 五、教育的发展历程(背考教师编也是考这些) (1)原始社会: 无阶级性,教育活动在生产活动中进行,以生活经验为主,教育手段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 (2)古代社会

(2)奴隶社会,我国夏代先出现了学校教育 夏商西周:“痒”“序”“校”(教育机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春秋:官学衰微私学兴起 古印度内容:宗教教育婆罗门教佛教 西方古埃及文士学校内容:文字、书写、执政僧吏为师 古希腊斯巴达内容:军事、政治尚武 雅典:智育、德育、美育文法修辞辩证法崇文教育 (3)封建社会 中国:战国——清末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文化教育政策和察举制的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教育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隋唐:科举制。 宋代:《四书五经》被作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清代:废科举兴学堂。 西方:中世纪宗教教育:七艺——教会学校;七技——骑士学校 1.产生了学校,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古代教育特征 3.古代教育具有阶级性,封建教育具有等级性 4.古代学校表现道统性、专制、刻板、象征性 5.初步发展,没有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口诀:(街道板砖相等)(5)近现代教育 1.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 2.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 (6)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背)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口诀:全民多现身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单选)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科目三考试项目及注意细节(超详细 )

科目三考试项目及注意细节 一、上车准备 1、到达考试线路起点后,观察下车后方安全后,从车右后侧下车,刷指纹、身份证识别,报告安全员“准备好了”,待安全员确认后,开始考试。 2、绕车一周,检查车周围情况(有无障碍物),注意车门是否关好,车胎是否气压足够。在经过车右后方、左前方时要扫描(有的地方是按按钮),听到语音播报“经过车位、经过车头”后,然后报告安全员“车辆检查完毕,请求考试”。 3、待安全员同意上车后,则面向车身左侧后方确认安全后上车,上车坐稳后调整座椅至适合的位置,检查反光镜、后视镜位置是否合适,档位是否空挡,灯光是否在关的位置,手刹是否拉起且到位。待一切都准备就绪后,方才系安全带,报告安全员“准备就绪”。 二、夜间灯光模拟考试 1、待安全员确认可以开始考试后,点火(切记发动起启动后即松手),等待语音播报,准备灯光模拟考试。 2、注意不要抢指令,等语音播报了再操作灯光,关闭上一轮灯光再完成本轮灯光,听到“通过、超越”即为远近光交替,“照明不良……”为远光,“夜间停车”和“故障……”为小灯+危险报警灯,其他则为近光和转向灯,考完关闭所有灯光。等安全员指示或语音指令起步。 三、起步 听到“请起步”或“请继续后面的考试”,打开左转向灯,踩下离合器与刹车,松手刹,挂1挡,观察左右后方情况,安全条件下起步,车正后关转向灯并快速加速加档至25km/h(三挡)。起步时切记注意一定要观察后方情况,确认安全方可起步;另外注意手刹一定要松到位,如出现车顿或熄火,则马上纠正,熄火后需要回空挡后重新启动发动机;另外要注意档速匹配,一档行驶距离不超过50米,二挡行驶距离不超过100米。

教育学知识点

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考点综合复习第一章 第一章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 2、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4、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在于: 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5、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的实践对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发展中的人所具有的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决定了他有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主客体统一的人所具有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决定了他可以成为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 6、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国家。单轨制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分支制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我国近代学制的情况: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1904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一直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8、试述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1、古代教育是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 12、简述原始形态的教育的共同特征: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3、古代学校教育的共同特征是: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14、现代教育是适应大机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教育,分为现代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两个阶段。现代学校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完善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国家建立公有制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第二、普遍实施义务教育。第三、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与古代学校教育相比,现代学校教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终身教育是由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的,掌心化社会中的终身教育具有两大基本特征: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15、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①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是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②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入仓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③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④教育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⑤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增长率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变化。 16、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1. 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2. 在教学内容上,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授的基本科目是〈礼〉〈书〉〈诗〉〈乐〉〈易〉〈春秋〉。3.在教学上,他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 17、简述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简答题必考word精品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简答题1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 2简述新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作了哪些调整。 3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4简述在教学实践中应如何正确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5简述班主任应如何建设和管理班集体。 6学校文化具有哪些特性? 7环境对个体发展有何影响? 8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9教师应该如何给学生布置作业? 10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11?简述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2?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才的规格和教育的结构 13.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14. 社会模仿模式对我国德育发展改革有哪些启示? 15. 现代教育学的发展主要有哪些特征? 16. 教材可以概括为哪些主要的表现形式? 17. 何谓教学,中学教学有哪几项一般任务? 18. 何谓德育目标,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19. 何谓班级管理,其功能是什么? 20.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 21. 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22. 简述美育的基本任务。 23简述课程设计的意义和基本要求。 24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5.班主任应如何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26学校教师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27. 与原始社会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相比,现代教育呈现哪些特点 28. 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29.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0. 简述中学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 31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32.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3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中提出的我国今后个时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什么? 34简述《教师法》中规定的教师应承担的义务 35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36. 简述班级常规管理的基本内容 37. 简述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 38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2009-12-02 12:26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2.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课程类型是如何划分的:⑴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⑵根据课程任务分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⑶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⑷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4.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⑴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⑵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⑶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5.课程目标:⑴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⑵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⑶课程目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⑷教学目标.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叫结果,标准. 6.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7.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 8.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9.义务教学计划三个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10.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11.课程实施的结构:⑴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⑵分析教学任务.⑶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⑷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⑸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⑹组织教学活动.⑺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1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点;校外环境. 13.课程评价的目的:改进课程;改进教学. 14.课程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修正功能;决策功能. 15.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⑴目标评价模式.⑵目的游离评价模式.⑶CIPP评价模式. 16.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⑴将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资料;报告结果. 17.课程评价的方法:观察法;调查与访谈;纸笔测试;表现评估. 18.课程改革趋势:结构日趋合理化;内容日趋综合化;形式日趋多样化. 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 12、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 13、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A ) 14、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b ) 15、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C1科目三路考驾驶技巧和注意事项

C1科目三路考驾驶技巧和注意事项 科目三的考试内容包括:上车准备、起步、直线行驶、超车、让车、会车、跟车、掉头、变更车道、通过路口、学校区域、靠边停车、夜间行驶等。参加路考要注意以下细节: 一、上车准备: 1、上车前一定要围绕汽车转一圈,检查轮胎及周围情况:从左侧后轮开始→车尾部有无障碍物→右后轮→右前轮→车前部有无障碍物→左前轮。 2、开车门前要观察后方情况。 3、开始考试时,报告,离车门35公分处,用左手打开车门,先迈左脚,左手抓住车门内把手,右手抓住转向盘左侧,再迈右脚上车,右手及时换抓转向盘右侧,用力关好车门。 二、起步: 1、上车、门关后,要面带微笑对考官说“您好”,双手恭恭敬敬递上学员证。然后调整座位:释放座椅扣,调整前后,直至能用脚将离合器踩到底为止;再调整座椅的倾斜度,至舒适为止。 2、调整后视镜:左右后视镜,调整到能看见后面的情况;驾驶室内后视镜能看清后面的情况。 3、系安全带:用左手拉出安全带,扣好。(二调一系) 4、检查手制动是否拉紧,然后踩下离合器踏板,挂空挡。 5、面对考官说:“报告,准备就绪,是否起动?”听到考官说可以起动后,开电源,接通马达。发动后,手马上离开。 6、依次踩离合器、制动、油门各两次,看仪表是否转动。然后面对考官说:“报告,仪表正常,是否起步?”听到考官说可以起步后,起步。 按起步要领:一踩(踩离合器)、二挂(挂一挡)、三打(打开左转向灯)、四按(按喇叭)、五看(左、中、右后视镜)、六松(松开驻车制动)、七抬(慢抬离合器)。 注意:要慢抬离合器,慢跟油,起步一定要稳。慢抬离合,车起步;加油门、挂入2档后,注意慢抬离合,快则容易发生车抖动或熄火现象,加油、挂3档;4档、5档;不能用眼看档位,靠感觉。 三、直线行驶: 注意方向要平稳,不要作蛇形行驶;发现有障碍物要及时减速。 注意:行车过程中,遇到与前车距离缩短情况,应减速,同时视情况配合减档,稳住离合。 四、变更车道: 要打转向灯,要观察后方交通情况,不能因判断车距不合理而影响他车正常行驶。 五、过横道线: 过人行横道线时要减速、鸣笛、左右看(尽管道上无一人,我们要做好有精神病人的准备),有行人在过横道线上时要停车让行。 六、通过路口: 通过路口一定要减速慢行、左右看、避让行人和优行车。转弯通过路口要打灯并观察侧前方(时速不超20码)。转弯时,应减速、减档、打转向灯,以2档通过,过弯后,加速前行。 七、掉头: 车速要降到10码以下(一挡),选择在直路、对面无来车时。注意转向灯,不得妨碍他车和行人通过。掉头时,应将双脚放在离合、脚刹上方,做好随时停车准备。 两车道掉头时在听到口令或见掉头标志,带刹车,换1档抬离合器,开左转方向灯,先往右一圈方向,迅速往左两把,适机回正方向。 四车道掉头时听到口令,开方向灯,变道进入快车道,再开左方向灯,放慢车速,换1档,先往右一圈方向,迅速往左两把,适机回正方向,掉头后进入快车道,过了白线变入慢车道。四车道大转弯时听到口令,开方向灯,变道进入快车道,再开左方向灯,放慢车速,换2档,车头到路中心线动方向,转弯后进入快车道, 注意事项:如果车已过了白线变入慢车道。 八、靠边停车: 首先要打右转向灯,通过右后视镜,观察后面的来车、来人情况。然后,减速向右带方向,带刹车把车速放慢,踩离合器把车停稳。车停后车身与路边平行并且前轮回正。不能压车道边线且距车道边线在30公分以内。先拉手刹,后挂空挡,再松离合器,最后抬脚刹。(如果是直接熄火,拉手刹后,平路或上坡路挂一挡,下坡路挂倒挡。)准备下车。 注意事项:离合不要踩到底,但降速要快,最好降速到20公里以下,否则后面动作难做。打右转向灯,方向向右,向路边靠,近至路边时向左回半圈,再迅速向右回正;慢速前行至定点停车点时踩脚刹停车,拉手刹、挂空档、放离合、放脚刹、关转向灯,报告“操作完毕”。考官示意换人,松安全带,检查前后情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全).pdf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2020)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单○辨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 ◆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是以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考点8:近现代教育的特征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整理

教育学: 一、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二)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三)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简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 (一)父母的表率作用;(二)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三)父母的文化修养;(四)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3、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物质前提)、环境(外部客观条件)、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动力) 4、简述应试教育的负效应。 (一)片面追求升学率;(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5、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哪些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6、简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基本要求。 (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2)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 (3)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4)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7.、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差异,做好教育工作? (1)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2)教师对不同气质类型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3)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4)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点和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8、社区在发展教育中有什么样的的功能? (1)服务功能;(2)教育功能;(3)宣传功能;(4)经济功能;(5)协调功能; 9、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 (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教育。 10、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教育影响是老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 (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11、人格教育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确定人格教育的导向。(3)明确道德基本规范的内容。12、教师的知识结构。 (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教育知识。 (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13、教师的能力结构: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第九章: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程序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第九章: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程序主要纲目: 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演变 第二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第三节教学策略基本概念: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教学程序、教学策略、个别教学、分组教学、设计教学、道尔顿制、课的类型、课的结构、课外辅导、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主要问题: 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探2 ?列举教育几种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 演变历史:个别教学- 班级授课制(集体/课堂教学)- 分组教学-多样化教学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特殊组织形式:现场教学、复式教学。 探3 .什么是班级授课制?其主要特点、优缺点有什么?班级授课制又叫集体教学、课堂教学,是指把年龄相仿、水平相近的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预先制订的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优缺点,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广泛运用的原因)缺点:由于过于强调集中、同步和标准,不利于照顾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不利于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大多采用分科教学,过于强调书本知识;容易肢解知识整体性,理论脱离实际。(要求改革的原因) (常识:兴起于乌克兰的兄弟会学校,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奠定其理论基础。19 世纪中叶普遍采用,我国最早采用是清朝1862 年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902 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广泛推行)。 4 .什么是个别教学?其主要优缺点有什么?个别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对一、一对二的方式轮流进行教学,在教师对某一学生施教时,其他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进行学习,包括预习、复习、练习或作业。(最早采用)。优点:教师 教学的知识难易、内容方向、教学方式和教学进程因人而已,因内容不同而不同,很好地照顾了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缺点:教学规模小、教学成本高、教学效率低。只能适应古代农耕社会低水平生产力发展状况,不能满足机器大工业时代经济发展对熟练工人的大规模需求。 5.什么是分组教学?其主要特点、优缺点有什么? 分组教学:指学校按照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实质上属于集体教学,目的是为了使班级授课制更优化,解决其不利于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端。主要优缺点。优点:较好地照顾学生个别差异,重视学生个别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缺点:(1)对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鉴别不一定科学,忽视学生发展性;(2)对 学生心理发展负面影响较大,快班或实验班的学生容易骄傲自满,慢班和普通班学生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3)家长、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分组教学问题上意见很难达成一致;(4)由于学生处于不断发展中和确保学生能受到恰当教育,情况一变就得重新分组,就必须经常进行,教育管理比较麻烦。 6.什么是设计教学和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杜威首创,其学生克伯屈改进和完善,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学科界限,强调学生已有知识和兴趣,组成以学生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元,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在生活情境中确定学习目标,制定" 工作方案" 。 道尔顿制:帕克赫斯特于1902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设,主张"个别化"教学,取消班级授课制,强调以"各科作业室"代替"教室"。由1-2 名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按月安排学习内容,师生双方每月签定"学习合同" ,然后学习、作业、研究讨论、考试测验甚至游戏,记载学习进程并公布,如此循环。只有经过考试及格后方能签下个月的合同。 这两种组织形式从不同角度改革班级授课制的刻板模式,20 世纪30 年代后没有发展。 7.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有哪些? (1)备课(2)上课(3)作业检查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科目三考试项目和操作要求

科目三考试项目和操作要求 (2011年1月12号开始) 注意:本次考试80分及格。 车门没有关好、安全带没有系的、夜间考试没有开近光灯、不绕车一周 检查车辆外观及安全状况的不及格;起步后没有打左转向灯的扣20分;其他事项留意当天考场宣布的 为准。 基本考试项目:上车准备、起步、会车、靠边停车、超车、变更车道、直线行驶、通过学校区域、通过人行横道线、掉头、通过公共汽车站、通过路口、会车、终点、夜间行驶。 一、上车准备、起步 1、操作要求:学员到驾驶室左车门前准备上车。 先向车后观察道路交通情况,确认安全后,再面向车门,正对车门把,用左手握住门把,开启驾驶室门。上车按先右脚后左脚的顺序上车,落坐后再关好车门。 2、上车后,先调整好座位和内外后视镜,系好安全带(没有安全带的要说明),踏下离合器踏板,将变速杆挂入起步档,开启左转向灯、鸣喇叭(不含禁鸣区),放松手制动杆,稍踏下加速踏板,同时左脚平稳抬起离合器,用左右脚配合协调离合器和油门,使汽车平稳起步,起步后关闭左转向灯。 3、记忆口诀:一踏二挂三拨灯,四看五按六松闸,七快八慢同时加,九抬离合再观察,安全并道十 关灯。 4、评判标准 (一)上车准备 1、不绕车一周检查车辆外观及安全状况,不合格; 2、打开车门前不观察后方交通情况,不合格。 (二)起步 1、制动气压不足起步,不合格; 2、车门未关闭起步,不合格; 3、起步前,未通过后视镜并向左方侧头,观察左、后方交通情况,不合格; 4、启动发动机时,变速器操纵杆未臵于空挡(或者P挡),扣10分; 5、发动机启动后,不及时松开启动开关,扣10分; 6、不松驻车制动器起步,扣10分; 7、道路交通情况复杂时起步不能合理使用喇叭,扣10分; 8、起步时车辆发生闯动,扣10分; 9、起步时,加速踏板控制不当,致使发动机转速过高,扣5分; 10、启动发动机前,不调整驾驶座椅、后视镜、检查仪表,扣5分。 二、靠边停车 1、操作要求:要根据靠边停车标志牌的位臵及车速快慢观察左、右方交通情况,适时开启右转向灯, 降低车速,使汽车靠道路右侧缓行。适时踏下离合器踏板,适当使用制动板,使汽车平稳、正直地停在道路右侧边缘或离人行道边缘30厘米的位臵,然后拉紧手制动杆,把变速杆移至空档(在上坡道时应将变速杆移至前进1档,在下坡道时应将变速杆移至倒档),最后放松离合器踏板和制动踏板。 2、注意:目前只有2个泊车位:单号考试车停在1号泊车位;双号考试车停在2号泊车位。 3、记忆:车停稳后挂空档,拉手刹;起步要开启左转向灯。 4、评判标准 (1)停车前,不通过内、外后视镜观察后方和右侧交通情况,不合格; (2)停车后,车身超过道路右侧边缘线或者人行道边缘,不合格; (3)停车后,在车内开门前不侧头观察侧后方和左侧交通情况,不合格; (4)停车后,车身距离道路右侧边缘线或者人行道边缘大于30厘米,扣20分; (5)停车后,未拉紧驻车制动器,扣20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