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史 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 名词解释

S 大索貌阅585年,隋朝在全国“大索貌阅”,按人清查户口,检查户籍上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是否相符,以防诈老诈小逃避租役。如户口不实,里正、党长流配远方。又规定堂兄弟以下,都要分居,并鼓励互相告发。通过这一措施,人口增加

输籍定样隋文帝还实行“输籍定样”,即将人民所输租税,依每家资产情况作出缴纳标准,从轻定额。每年县令派人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共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的上下。这样就弄清了户口和人民应纳税额,百姓固然不能逃脱,地方官也不能随便舞弊,更重要的是所定赋税比世家大族对属民的剥削为轻,这样做既打击了世家大族,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义仓,也称社仓。开皇五年,下令每年秋季百姓要按规定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储于义仓,即设于地方的公共储量备荒的粮仓,用以备凶年。义仓在赈济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江都兵变:在大起义的冲击下,隋政权土崩瓦解。各地官僚贵族也趁机割据自保,抢夺胜利果实。大业十四年(618)春,统领骁果的虎贲郎将司马德戡和贵族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利用骁果的不满情绪,发动兵变,缢杀了隋炀帝,隋朝灭亡。是为江都兵变。

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李渊有嫡子四人,三子李玄霸早死,长子太子建成、次子秦王世民、金章宗完颜璟承安二至五年(1197—1200年)所铸异形银币。四子齐王元吉。长子建成留在身李渊边协助处理军政事务,秦王领兵出征在唐朝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军功显赫,威望金章宗完颜璟承安二至五年(1197—1200年)所铸异形银币。突出,使建成的太子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随着李唐政权对全国的控制逐渐稳定,兄弟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日益尖锐。金章宗完颜璟承安二至五年(1197—1200年)所铸异形银币。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李世民先发制人,在长安皇宫北面的玄武门设下伏兵,射杀了建成和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不久,李渊被迫让位,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

政事堂:唐初,除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外,皇帝还常常挑选或指定品级较低的官吏以“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参预行使宰相职权。带着各种名号和身份的宰相们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最初设在门下省,可能只是为了协调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关系。后移至中书省,玄宗改名“中书门下”)讨论军国大计、协调三省工作,这个机关逐渐成为在三省之上的宰相集体议政施政中心。宰相队伍的扩大和政事堂的建立,进一步分散隋朝时已划分为三的相权,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直接控制,同时改善了宰相对君主的辅佐职能,政府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

唐律疏议:唐代的法律体系由律(律以正刑定罪)、令(令以设范立制)、格(格以禁违止邪)、式(式以轨物程式)四部分组成,以律为主。唐高祖、太宗、高宗时均对刑律进行修订,高宗时还令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以解释唐律条文。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法典。《唐律》以《隋律》为蓝本,刑名仍为笞、杖、徒、流、死五种,另有八议、十恶等规定,体现了维护封建秩序和统治阶级利益的基本精神。

北门学士:公元666年,武则天从左、右史和著作郎中,物色了一批才学俱佳的文人学士。这批文人学士被特许从玄武门出入禁中,密令参预机要,以分宰相之权。因常于皇宫北门候进止,时人称之为“北门学士”。武则天建立的“北门学士”,名义上是修撰著作,实际上是武则天的智囊班子,武则天密令他们参决朝政。这批“北门学士”组成的智囊班子,为武氏造舆论、定主意出了很大的力。

勋格: 1.功勋的品级。 2.唐人对孔志约等人修订的《姓氏录》的一种讥称。《旧唐书.李义府传》载,贞观中,唐太宗令高士廉等修《氏族志》,时称允当。及高宗时,李义府耻其家无名,乃上奏朝廷,改修此书,专委孔志约等重修。志约等遂立格云:"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于是兵卒以军功达五品者,尽入书限,更名为《姓氏录》。

当时缙绅士大夫多耻被甄叙,讥之为"

勋格"。

租庸调:租:丁男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

调: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

三斤;庸:每丁每年服役二十天,如不服

役,每天输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

庸,也叫“输庸代役”。官僚贵族享有蠲

免租庸调的特权。租庸调是以均田制的推

行为前提的.唐代的赋役制度不同于前代

的是完全以受田丁男计征,而且“输庸代

役”制度化。“庸”始于隋,到唐代成为

一项普遍的制度,成年男丁不限年龄,均

可以庸代役。输庸代役制度的推行,使农

民有较多的时间来进行生产,具有积极意

义。

团貌:唐代每三年编造户籍一次,地方则

要每年把人口实况编造成册,注明人丁的

形貌特点,作为掌握劳动力和赋税的根

据。叫做团貌。

短番匠:短番匠是官手工业作坊中的劳动

者,是民间应役工匠,每年服役20天。

明资匠:唐代官办手工业中由官府出钱雇

用的工匠。这种工匠是短期雇工有精巧的

技术,是各监署所属工匠中的技术骨干。

坊市制: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

场管理的制度。亦称市坊制。从西周

到唐代,城市建置的格局,一直是市(商

业区)与坊(汉代称里,即住宅区)

分设,市内不住家,坊内不设店肆。

市的四周以垣墙围圈,称“阛”,四面

设门,称“阓”。市门朝开夕闭,交易聚散

有时。市的设立、废撤和迁徙,都由

官府以命令行之。市内店铺按商品种

类区分,排列在规定地点,称为“肆”或

“次”。政府设有管理市场的专职官吏。

一切的商业活动都在市官的监督和管

辖之下。这种制度是适应统治阶级为

维持封建秩序的稳定而形成起来的,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程度

较低。

彍骑:唐玄宗时设置的禁军的名称﹐由

长从宿卫改名。彍﹐意为迅疾。唐朝

保卫京城的南衙禁军﹐原由诸州府兵

轮番上值﹐分属十二卫(见十六卫)。府

兵制被破坏﹐分隶十二卫﹐替代番上

府兵﹐专任京师警备任务﹐间或用以

出征。开元十一年(723),京师宿卫正式实

行募兵制,共募得12万,称“长从宿卫”,

后改称为“彍骑”。彍骑起初尚可,后渐

衰落。虽为时甚短,但它的出现﹐标志

著府兵制瓦解﹑募兵制代替徵兵制﹐

是中国中古兵制演变的大事。

河朔三镇:又称河北三镇,是指唐朝末

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

镇势力,即卢龙、成德、魏博。安史

之乱后,唐代宗将安史降将李怀仙等

人就地封为幽州等三镇节度使,其后,

河朔三镇逐渐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中

央政府难以控制,乃“藩镇之患”的肇

始。唐宪宗时期三镇曾短暂向中央表

示归顺,但宪宗死后又开始反叛。而

该三镇内部也反复哗变,动荡不安。

牙兵是节度使武装的中心。藩镇节度

使为了维护统治拼命扩充军队,还挑

选精英组成亲信称为“牙兵”牙兵多

“父子相袭,亲党胶固”有着共同的

利益,节度使对牙兵功绩丰厚,往往

能得到他们的效忠。但也是牙兵骄横

异常,只要他们对节度使稍不如意就

或杀或另立新帅,形成“变易主帅如

同儿戏”的局面。牙兵的专横难治,

说明了藩镇割据势力的根深蒂固。

南衙北司之争:唐代后期处廷官僚集团

和内廷宦官集团争夺权力的斗争。南

衙,指位于宫城南的以宰相为首的政

府机构,北司,指宫禁以北宦官所在

的内侍省。安史之乱后,宦官又逐渐

掌握了军权,如肃宗时设立的观军容

使、代宗时出现的掌枢密。德宗时更

设立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典禁军,

与二枢密使合称“四贵”,得预机密,

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唐后期多次发

生两大集团的对立和斗争。唐末农民

大起义后,中央的宦官和朝臣各自拉

拢一部分藩镇势力以相抗争。南衙北

司之争一直持续到唐王朝灭亡。

永贞革新:永贞革新是中国唐代顺宗时

期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为主要目

的的改革。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

柳宗元、韦执谊等,在顺宗支持下执掌政

事,进行改革,主张减免苛征杂税,惩办

贪官,取消宫市。他们还派将领担任禁军

统帅以夺宦官的军权,遭到宦官势力的抵

制。当年八月,宦官逼迫顺宗让位于其子

李纯,即宪宗。二王被贬逐,王伾死于贬

所,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柳宗元等八

人都被贬逐到边远地区做司马,史称“永

贞革新”,也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甘露之变:是唐文宗大和九年(835)谋

诛宦官而失败的一次事变。文宗与宰相李

训和郑注策划,诈称大明宫左金吾卫

后石榴树夜降甘露,企图诱使中尉仇

士良等大宦官前往观看,然后以伏兵

诛杀,不料被仇士良等发觉,宦官返

回挟持皇帝,发禁军将李、郑等大批

朝官和家属近千人诛杀殆尽。史称“甘

露之变”。从此宦官愈发专横,南衙

也日益成了北司的附属。

刘晏:刘晏(约公元716—780),字士

安,曹州南华(今东明县)人。历任

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领度支、铸钱、

盐铁等使。

主张“理财以爱民为先”,是唐代著名

的理财家。

贡献:1他改革盐法,改统购统销为政

府统购,商人分销的办法,不仅避免

了多设盐官扰民的流弊,也使政府的

收入大增。2刘晏还对漕运进行了整

顿,他命人疏浚河道,训练漕卒,督

造战船,大大减轻了漕运的危险,增

加了漕运的运量。3刘晏还推行常平

法,在各道设巡院,负责报告每月本

地的雨雪丰谦情况,政府在丰收地区

以较高的价格收购粮食,在歉收地区

则以较低的价格卖出。这样不仅可以

利用粮食差价获利,而且保持各地物

价大体稳定。

影响:他懂得增加财政收入的前提在

于发展生产,安定人民生活,刘晏的

理财方针、措施、办法适应唐王朝经

济残破的局面和当时社会的需要,所

以使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的20年中,

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也得以

养息。

柜坊亦称僦柜,约产生于德宗时期,

它代客商保管财物,并收取一定的柜

租,客商则凭书帖或信物支取。有利

于商贸的开展。柜坊实已具有近现代

初期金融市场的某些业务雏形,这是

唐代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的反映。

飞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汇兑制度,也

称便换,约产生于宪宗时期商人在京

城把钱交给某道进奏院,或某军、某

使、某富家,然后凭文券到指定地方

取钱,这样解决了搬运大量铜币的困

难。有利于商旅通行。飞钱的出现是

唐后期商业发达的标志,也促进了商

业的发展。

阙特勤碑:原碑在蒙古国和硕柴达木,

立于732年。阙特勤是骨咄禄次子,

毗伽可汗之弟。“阙”是人名,“特勤”

是突厥贵族子弟的称号。1889年俄国

学者雅德林采夫发现于今蒙古国鄂尔

浑河上游和硕柴达木湖畔。碑文记述

后突厥汗国毗伽可汗与其弟阙特勤的

事迹。碑正面及左右侧刻突厥文,背

面为唐玄宗御撰汉文。史载毗伽可汗

在位期间,与唐修好,互市贸易。该

碑是研究突厥历史和文字的重要资

料,也是唐与突厥友好关系的历史见

证。

长庆会盟碑:长庆元年(821),吐蕃

赞普可黎可足派专使到唐朝请求会

盟,双方缔结友好盟约。盟文强调要

“患难相恤,暴掠不作”,永远和睦相

处。823年,吐蕃在拉萨大昭寺门前立

的唐蕃会盟碑,也称长庆会盟碑,至

今还在,成了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

的珍贵物证。

天可汗:天可汗是唐代少数民族首领

对唐太宗的尊称,太宗皇帝成为了当

时天下的共主。此外除唐太宗外,唐

高宗、唐肃宗也曾被称为天可汗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在唐朝大

秦寺遗址上出土的珍贵文物。碑文记

叙了景教在唐代传播的情况,还用叙

利亚文和汉文对照刻了七十二个景教

僧徒的名字。发掘之后成为世界四大

石刻之一。

古文运动:古文是相对于骈文而言的

散文,因盛行于秦汉以前,故称为古

文。韩愈推崇先秦秦汉代的散文体,

主张用这种古散文取代骈文体,故被

成为“古文运动”。这场运动名义上是

复古,实际上是在继承先秦秦汉古散

文优秀传统上,以质朴、自由的新散

文体来代替陈腐过时的骈文体,是使

文体、文风和语言都前进一步的革新

运动。古文运动的两员主将是韩愈和

柳宗元

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

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原为佛

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

事、民间传说等。是在佛教的直接影

响下产生的一种通俗文学形式。变文

的出现对后世的民间文学中的宝卷、

弹词、鼓词、话本及长篇白话小说的

产生,都有一定的影响。

通典》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

专史。作者杜佑(735年~812年),

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他在刘秩

《政典》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和改编,

用了三十余年时间完成了《通典》二

百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

兵、刑、州郡、边防九门,记载了从

上古直到唐代宗年间各种典章制度的

沿革,对于唐朝(天宝以前)的记载

尤其详细。此书不仅具有极重要的史

料价值,而且为后来的典章制度分类

专史开创了先例。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和理

论专著。作者刘知几。从武则天到唐

玄宗时担任史官,参与编修唐朝国史

与历朝实录,对史学有深入的研究和

实践,710年,撰成《史通》二十卷。

《史通》对以往史书的编纂体例、史

料选择、人物评价、史事叙述及语言

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和分

析,并提出了系统的史学主张。他提

出史学家应具备“三长”,即“才”(研

究与写作能力)、“学”(历史知识)、“识”

(历史观点),三者必须结合,尤其要注

重史识,即要有正直独立的历史见

解。这些观点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是

非常卓越的。

秦王破阵乐:是在欢宴场合演奏的乐

曲之一。据说是唐太宗为秦王是征讨

四方,民间艺人为其所做。该曲演奏

时的乐器有玉磐、筝、琵琶、箫等,

有128人披甲持戟,载歌载舞,声韵

雄壮慷慨,被称为唐代第一乐。

霓裳羽衣舞:唐代宫廷舞蹈之一,是

最著名的软舞。该舞原名为《婆罗门》,

是印度舞曲,在传播过程中由艺人改

编,后经玄宗亲自润色。

北南官制:辽太宗,在中央设置南面

官(以其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南)、

北面官(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北)的

双轨统治机构。南面官依据“汉制”

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地主知

识分子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国制”

(辽朝制度)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

民族,机构比较简单,是根据契丹部

落的传统建立起来的,一律任用契丹

贵族。北、南枢密院分别是北、南面

官的最高机构。北枢密院以下北面官

制,大量保存契丹部落旧制,包括北、

南大王院、敌烈麻都司(管礼仪)等。

南枢密院以下南面官制,则设有中书

省、御史台、大理寺、翰林院等汉地

传统机构。此制度的实行意味着将契

丹部族纳入封建政治体制。

头下军州:又作投下,是由辽的宗室、

外戚、大臣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

功的人,以其所分得的或所俘获的人

口设置的。为贵族领地。贵族将战争

中所掠或皇帝赏赐的人口自置城堡管

理,即为头下,又称“私城”。被俘掠

的汉人和渤海人大都被安置在适宜农

耕的地区,有技艺的则从事手工业。

这些从事农耕的人,一方面要向头下

军州的贵族交纳实物地租,另外还须

向辽政府交纳课税。头下军州的户口,

一面依附本主,一面依附辽政府。随

着封建因素的增长,头下户逐渐演变

为“二税户”,与农奴身份接近。投下

军州夹杂在地方州县中,不利于辽朝

的中央集权。

斡鲁朵:是直接隶属于最高统治者本

人的机构。斡鲁朵译为宫帐,由皇帝的行宫毡帐,办事的衙署和警卫、供给、承应日常役使的部门组成。斡鲁朵是皇帝的私有财产,皇帝死后,斡鲁朵扈从后妃,侍奉皇帝陵寝。是一个独立的军事和经济单位。

四时捺钵:也称作四时捺钵制。捺钵,契丹语,意为行帐、营盘,是契丹国君主出行时的行宫,即临时居住处。契丹国其实既有皇都,也有五京之制,然而契丹皇帝一年四季却巡幸于四捺钵之间,政务皆在捺钵中处理,捺钵之地实际上是契丹国的政治中心、最高统治者所在地;皇都和五京是宰相以下官僚处理政务特别是汉民政务的地方,这是契丹立国以后政治管理的一大特色。

契丹大字创制于公元920年,由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令由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参照汉字创制的,应有三千余字。

契丹小字由耶律迭剌受回鹘文启示对大字加以改造而成。小字为拼音文字,较大字简便,契丹小字“数少而该贯”,即原字虽少,却能把契丹语全部贯通。契丹小字约五百个发音符号。

三司使三司是北宋前期主管财政的最高机构,三司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是最高的财政长官,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后太宗时罢三司使,另设盐铁,度支、户部三使。神宗是撤销三司,三司的大部分职权分归尚书省的户部和工部。

帅漕宪仓宋各路置安抚司掌军事与民政,简称帅司;转运司掌财赋予转运,简称漕司;提点刑狱司掌司法刑狱,简称宪司;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仓与贷放钱谷等事,简称仓司。帅、宪、仓长官仅一人,分为安抚使、提点刑狱公事与提举常平司;漕则一路或有二三人,转运使、围运盒使与转运判官皆简称为漕。四司设置先后不一,废置不常,南宋方成定制。四司又皆有监察官吏之权,总称监司。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死,七岁的恭帝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翌年正月初,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赵匡胤之弟)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宋,仍定都开封。史称这一事件为“陈桥兵变”。[1

萧绰中国辽朝女军事统帅、政治家。小字燕燕,辽朝皇太后,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在民间戏曲中被称为萧太后。辽大臣北府宰相萧思温的第三女。辽景宗体弱多病,军国大事大多由皇后萧绰代理,成为名副其实的"女皇"。她签订“澶渊之盟”,与宋和战。对内实行改革,整顿吏治,重用人才,缓和民族矛盾,推动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辽朝达到统治的巅峰。

元昊又名李元昊,西夏开国皇帝,党项族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李姓为唐所赐。他的文治武功卓有成效,但他本人也有不足之处。在位16年,猜忌功臣,稍有不满即罢或杀,反而导致日后母党专权;另外,晚年沉湎酒色,好大喜功,导致西夏内部日益腐朽,众叛亲离。

蕃书西夏的文字成为蕃书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于1004年12月在澶渊郡所缔结的一次盟约。和约的地界是双方力量均势下的产物。对于北宋来说,岁币换得北宋幽燕地区的和平,可以讲主要的精力实力放在内政建设和西北的战事上(西夏)。对于辽来说,当时的辽内部暗流涌动,及时从南方宋政权的纠缠中脱身是明智之举。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澶渊之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

战争,使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

和平的状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

和发展,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我国多

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交子是北宋时期发行的货币。为了解决金

属货币不足和流通不足的为题,代替铁钱

在市场上流通。被认为是中国也是世界最

早使用的纸币,徽宗时实行币制改革,交

子改称“钱引”流通范围更广。

支移宋代赋税输纳方式之一﹐实际上是

赋税与劳役相结合的又一种两税加税名

目。所谓支移就是政府用“以有余补不足”

等为借口,不让民户在本州县就近缴纳,

却让他们自备费用,运到远处州县交纳。

若民户不愿支移,则要交纳“道理脚钱”。

以后这种脚钱变演变成为一项固定附加

税,随征税交纳。

折变宋赋税输纳办法之一﹐实际上成

为一种加税名目。所谓折变就是政府

借口一时需要,让民户把本来应交的

物产折成钱交纳,或把应交纳的钱折

成特品交纳。在折价是时政府强行规

定不合理的比价,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杂变之赋是宋代的赋税制度之一。宋

代将唐末五代以来各个割据政权在田

亩税外所增加的各种苛捐杂税的都集

成下来,这统称杂变之赋。增加了农

民的负担,是形成积贫局面的原因。

丁口之赋宋代继承唐末五代以来的身

丁税、身丁钱、身米钱、丁盐钱等人

头税,规定男子20岁成丁,20岁到

59岁的男子都算作丁口,要交身丁税。

身丁税的名称,随所征收的物品而异,

统称“丁口之赋”。

三冗指“冗兵”“冗官”“冗费”

庆历新政庆历三年,宋仁宗任命范仲

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主要内容

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

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

役、覃恩信、重命令、这就是“庆历

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宗室勋贵和大

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招致了保守官

僚的反对,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被

迫离职。新政被一一废除,改革失败,

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

元祐更化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仅

10岁的宋哲宗赵煦即位,改“元祐”。

此时,由于反对变法的太皇太后高氏

临朝听政,她招司马光等保守派入朝

执政,罢黜变法官员,几乎废除了全

部的新法。王安石变法失败,史称“元

祐更化”

六贼指宋徽宗统治时期的官员。蔡京,

童贯,王黼,梁师成,朱勔,李彦被

称为六贼。

花石纲宋徽宗在苏州设立“应奉局”

专门搜罗东南各地的奇花异石,用船

一批一批经由大运河到开封,每十船

尾一纲,即“花石纲”

西城括田所:北宋末掌管公田的机构。全称

“城西括田所”或“西城括田所”。政和

初﹐宦官杨戬主后苑作时﹐胥吏杜公才

献言汝州(今河南临汝)有地﹐遂置为稻田

务。政和六年(1116)改名公田所。宣和初

﹐又有张佑主营缮所﹐李彦主西城所﹐

亦为检括公田机构。宣和三年(1121)﹐杨

戬死﹐李彦将后苑作﹑营缮所的公田﹐

皆并入西城所。公田之法﹐一种是取民间

田契根磨。另一种是按民契券所载顷亩。

括取天荒﹑逃田﹑废堤﹑弃堰﹑退滩﹑

淤地﹑湖泊等﹐抑勒百姓承佃﹐强征公

田钱。京东﹑河北人民﹐以公田法克剥太

甚﹐四起反抗。宣和七年十二月﹐诏罢西

城所﹐其拘没到的土地﹐并给还旧佃人。

海上之盟宋朝方面见金战胜辽,错误

估计形势,幻想“以夷制夷”,从中渔

利。宋徽宗与大臣蔡京、童贯密谋,

决定联金灭辽,趁机收复幽云之地。

1118年北宋派员以买马为幌子,从登

州浮海赴辽东探听虚实,1120年双方

签订协议:宋、金南北夹攻辽,金取

长城以北的中京大定府,宋取长城以

南的南京析津府(燕京),辽亡后燕云

地区归宋,宋将原给辽的岁币转给金

朝。是为“海上之盟”。

西辽在天祚帝被俘前一年,契丹贵族耶律

大石自立为王,率兵到伊犁、锡尔两河流

域间,凭借回纥的力量,建立了国家。中

国史书上称其为西辽,中亚和西域史料中

也称其为哈喇契丹。西辽征服喀喇汗朝、

和田、高昌回鹘,成为中亚新的帝国。西

辽以喀喇汗朝旧都八剌沙衮(今吉尔吉斯

托克马克)为都,改名虎思斡耳朵。它仍

采用在中原时传统的尊号、年号、庙号,

典章制度一仍辽旧例,在传播中国文化,

开发当地资源,沟通中西经济文化等方面

起过积极作用。

靖康之变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

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

元1126~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第二次金

军包围开封。宋钦宗等轻信道士郭京的法

术,导致开封很快被攻破。在城内搜刮数

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

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

积蓄为之一空。127年(靖康二年)春,金

军扶植北宋投降官张邦昌为傀。北宋灭

亡。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和靖康之变。

八字军南宋建炎元年至绍兴三年(金天

会五年至十一年,1127—1133年),在

南宋军民抗金战争中,河北招抚司都

统制王彦率领太行山区义军于河南、

川陕等地抗击金军的作战。所部将士

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以

示决心,故称“八字军”。八字军起

于义军,后转隶为官军,多次击败金

军,是南宋初期功绩卓著的一支抗金

义军。绍兴和议南宋与金订立的和约。

宋军在反击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

胜利,但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唯恐有碍

对金议和,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

飞三大将的兵权,甚至制造岳飞冤狱,

使抗战派对投降议和活动无法进行反

对。绍兴十一年(1141)双方达成和

约:①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

为皇帝。②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

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

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割唐(今

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二州及

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

二州之大半予金。③宋每年向金纳贡

银、绢各25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

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绍

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

等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

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隆兴和议这是南宋与金订立的第二个

屈辱和约。孝宗起用抗战派张浚为枢

密使,主持北伐。但北伐很快失利,

1163年(隆兴元年)金兵大举南下,

宋军损失惨重。此后,秦桧的党徒汤

思退为首的主和派又得势。宋金双方

进行和谈,到1164年签订了和约,史

称“隆兴和议”。其主要条款如下:其

一,南宋不再向金称臣,世为叔侄之

国;其二,原来的“岁贡”改称“岁币”,

每年减少银绢各十万两匹,仍支银二

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其三,疆界与

绍兴时相同(宋放弃新收复的海、泗、

唐、邓、商、秦六州)。

嘉定和议隆兴和议之后,宋金休战了

四十多年。韩侂胄北伐失败后,宋金

再度议和,宁宗嘉定元年(1208),双

方重定和约,史称“嘉定和议”。其主

要内容如下:其一,依靖康故事,世

为伯侄之国;其二,增岁币为银三十

万两,绢三十万匹;其三,疆界与绍

兴时相同(金放弃新占领的大散关、

濠州等地)。南宋另给金军犒军银(赔

款)三百万两。这次和议是南宋对金

另外一次的屈辱媾和。此时,蒙古势

力已在北方兴起,并不断南下攻战,

而金和南宋则渐次衰落下去。

开禧北伐南宋宁宗朝时韩侂胄主持

的北伐金朝的战争。宋宁宗时,韩侂

胄渐掌大权,力主抗金,宋宁宗对南

宋的屈辱地位不满,也支持韩侂胄的

抗金政策。开禧二年,身任平章军国

事的韩侂胄未作充分准备,便贸然发

动北伐。然金军方面早有准备,故上

述宋军进攻皆以失败告终,金军乘胜

分路南下。面临这种不利局势,韩侂

胄只好向金朝求和,但因金人要求惩

办战争祸首。宋廷内主和派开始阴谋

活动,礼部侍郎史弥远等人勾结,杀

死韩侂胄,宋、金罢兵议和。

庆元党禁宋代宁宗庆元年间韩侂胄打击

政敌的政治事件。时宋宁宗信任韩侂胄﹐

韩侂胄当政﹐凡和他意见不合的都称为

“道学”之人﹐后又斥道学为“伪学”。禁毁

理学家的“语录”一类书籍﹐科举考试稍涉

义理之学者﹐一律不予录取。庆元三年﹐

将赵汝愚﹑朱熹一派及其同情者定为“逆

党”﹐开列“伪学逆党”党籍﹐凡五十九人

﹐包凡与他们有关系的人﹐也都不许担

任官职或参加科举考试。这就是庆元党

禁,一直持续到嘉泰二年。

钟相杨幺起义南宋建炎四年至绍兴五年

(1130—1135年),在南宋农民起义战争中,

湖南义军首领钟相、杨么等率众于洞庭湖

地区连年抗击南宋官军围剿的战争。钟相

杨幺起义是一次大规模农民义军抗击官

军的水上攻防战。杨么等率领义军据守

洞庭湖,兵农相兼,陆耕水战,巧旋疑兵,

以车船优势连年屡败官军前后坚持6年之

久,粉碎了敌人7次进攻。后期,因岳飞

率重兵围剿,遣间诱降诸寨首领,致义军

分化瓦解,被各个击破,但起义军的行动,

却给南宋政府以沉重的打击。杨幺起义

军在水军的建设和作战方面,积累了很多

宝贵的经验。

经总制钱是宋代为支付军政费用而筹

措的一宗款项,同时又是各地为筹措

这项经费而加征的苛捐杂税的总名

称。“经制钱”为北宋宣和年间,发运

兼经制使陈遘所创,绍兴五年总制使

仿上法增税,又有总制钱的名目。两

个名目统称“经总制钱”。搜括名目最

为琐细

勃极烈制度,勃极烈系女真语,愿意

为长官。阿骨打称帝后,设谙班、国

论、阿买、昃四勃极烈,共同辅政。

谙班勃极烈为诸勃极烈之首,掌握国

家的军政大权。国论勃极烈参议国政,

统军作战,阿买勃极烈居第三位,昃

四勃极烈实为第四。勃极烈制度是金

初的中央官制,组成国家最高军政决

策和执行机构。它保有古老联盟议事

会制度的痕迹,以合议制形式决定国

家的大政方针,虽是一种辅佐皇帝的

政治制度,但皇帝的权力受到诸勃极

烈的牵制。这一制度施行凡20年,中

经太宗,至熙宗时才被废除。

猛安谋克制是金代的一项重要制度。

女真部平民是从事围猎和征战时,其

首领成猛安谋克。猛安为千夫长,谋

克为百夫长。金朝建立后,猛安谋克

作为军事行政合一的地方基层组织仅

在女真,契丹人地区实行。猛安、谋

克去做为地方行政官员,分别于防御

州县官员职掌相近。

女真大小字金人初无文,国势日强,

与邻国交好,乃用契丹字。太祖命希

尹撰本国字,备制度。希尹乃依仿汉

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

制女真字。天辅三年八月,字书成,

太祖大悦,令颁行之。赐希尹马一匹、

衣一袭。其后熙宗亦制女真字,与希

尹所制字俱行用。希尹所撰谓之女真

大字,熙宗所撰谓之小字

牛头地又称牛具税地。金对猛安、谋

克户实施的一种土地分配制度。土地

为国家所有,按猛安谋克拥有的牛具

和人口数分配土地。其制每一耒牛三

头为一具,及民二十五口(包括家庭奴

隶),可受田四顷四亩,每年向国家赋

粟一石(以后税有所减轻)。并规定官民

占田不得超过四十具。金初,牛具税

并不直接上缴国库,多用于地方粮储

以备饥馑和猛安、谋克官员俸禄。金

中期,牛具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之一。

金占领中原后,大批猛安、谋克户南

迁,与汉人杂居,受汉族租佃经济所

影响。女真族也实行计口授田,牛头

地制逐渐式微。

承安宝货金章宗完颜璟时所铸异形银

币。由1两至10量分为5等每两折钱

2贯,同现钱并用。承安宝货的流通时

间虽然短暂,但它是中国货币发展史

上首次以白银铸成法定货币,有重要

意义。

红袄军起义

红袄军是指中国金末山东、河北农民起义军。在蒙古侵金的同时,山东、河北地区的人民,纷纷举行了反抗金朝黑暗统治的武装起义,少者数万人,多者至数十万。

起义者穿红袄作标记,故名“红袄军”。

阻卜阻卜是辽金对鞑靼的称呼,其名仅见于《辽史》,汉意为沙碛、沙滩,是契丹人对蒙古草原各部族的通称。犹言沙漠地区的部族。一般认为,阻卜即其它史料所记之鞑靼,因蒙古人讳言鞑靼,故有是称。陈述还认为,术不姑亦是其别称。内有西阻卜、北阻卜、西北阻卜、阻卜别部之分。大多居住在今蒙古国境内,今贝加尔湖以南部分地区亦为其故壤。主要从事游牧,辅以狩猎。

喀喇汗王朝(黑汗王朝)喀喇汗王朝是我国古代最西边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有关该王朝的建立者及其建立时间问题,一直是个未能破解的历史之谜。长期以来,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诸家观点多是顺便提及,仅“样磨说”、“葛逻禄汗族——处月和样磨说”和“西迁葱岭西回鹘说”进行了具体的论证,且影响较大。

唃厮罗(青唐羌青唐羌吐蕃族(藏族)的一支。9世纪末叶吐蕃王朝瓦解,族种分散,不相统一。宋初在秦凤路沿边、西凉府及河湟流域一带,都分布着吐蕃族,其中以宋人称呼为“青唐羌”的唃厮罗一系声势最著。唃厮罗(997—1065)是吐蕃赞普之后,意为“佛子”。

《诸蕃志》宋代海外地理名著,赵汝适著。据此采辑成书。成书于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分上、下两卷。记载了东自日本、西至东非索马里、北非摩洛哥及地中海东岸诸国的风土物产及自中国沿海至海外各国的航线里程及所达航期。

蒙兀室韦又作“失韦”,或“失围”,中唐以后,文献上又把室韦称作“达怛”,在历史上是东胡一支,也是现代蒙古族的祖先,另据法国学者伯希和即P.佩利奥的推测,室韦是“鲜卑”的同词异译。

那可儿蒙古语的音译。意为门户奴隶,也是蒙古汗国和元朝时贵族领主'那颜'的亲兵和伴或蒙古一些贵族拥有属于自己的军事侍从叫那可儿当主要用来镇压游牧民参加那颜夺取牧场﹑牲畜和奴隶的战争。同时,那可儿还有朋友,同志的意思。

忽里勒台蒙古和元朝的诸王大会、大朝会。又作“忽邻勒塔”或“忽里台”,蒙古语“聚会”、“会议”的意思。。最初,蒙古人的忽里台是部落和各部联盟的议事会,用于推举首领,决定征战等大事。1206年,铁木真(成吉思汗)建蒙古帝国,召开忽里台,即大汗位。此后,历朝大汗即位,都由忽里台推戴。蒙古没有固定的嫡长继承制,汗位继承权或由先朝大汗生前指定,或通过明争暗斗强取,但形式上总要召开忽里台,由诸王、贵戚推举,才能即汗位。新大汗在忽里台召开期间,照例向诸王大臣颁发大量赏赐,笼络人心,因而忽里台也成了蒙古显贵瓜分帑藏的一种形式。入元以后,忽里台即大朝会的形式依旧保存下来,历朝皇帝即位都要召开忽里台,举行仪式,颁发赏赐。但忽里台远非决定帝位继承的具有实权的议事会,元朝大多数皇帝都是通过权臣拥立、武力争位或流血政变即位的。忽里台又是决定和宣布重大军事行动,分派征伐任务,宣布新定制度的会议。

怯薛轮流值宿守卫,是从草原贵族们豢养亲兵(那可儿)制度发展而来的。成吉思汗称汗后,下令挑选各部贵族子弟兼自由民中有技能,身体健全者,组织一支一万人的怯薛,即禁卫军。这支军队由他直接指挥,驻扎在他的帐殿周围,分为四班,有四个亲信的那可儿任怯薛长,每三日轮流值班,怯薛军事蒙古军的精锐,也是对地方加强控制的主要力量。

世侯蒙古国时期出于对金作战和巩固北方统治的需要,在北方原金朝统治区设立汉军万户,任命汉地势力较大的地主武装头目为万户,使其分统诸路。这些汉军万户在向蒙古统治者履行纳质、贡赋、从征等义务的条件下,可自治其辖境,统领兵民钱谷,并世袭其职,专制一方,史称世侯。世侯的设置有利于弥补蒙古在汉地政治军事力量的不足,但世侯权力过大,对蒙古的长远统治是不利的,忽必烈即位后逐渐将其废除。耶律楚材契丹族,杰出政治家,蒙古帝国

时期大臣。1215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

攻占燕京时候,听说他才华横溢、满腹经

纶,遂向他询问治国大计。而耶律楚材也

因对腐朽的大金失去信心,决心转投成吉

思汗帐下以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

他的到来,对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产生深远

影响,他采取的各种措施为元朝的建立奠

定基础。

宣政院是元代设立的一个重要的中央

机构。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

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并负责统辖吐

蕃地区,,由帝师兼领。忽必烈始置总制

院,后改为宣政院。从此,西藏地区正式

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

行政区域。是元代特有的机构,地位较

高,可自选官属。

八思巴藏传佛教喇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吐

蕃萨斯迦(今西藏萨迦)人。本名罗古罗

思监藏,八思巴是尊称。蒙哥汗三年,忽

必烈从受佛戒。中统元年,世祖即位,尊

为国师,使统天下佛教徒。至元元年,使

领总制院事,统辖藏区事务。六年,制成

蒙古新字,加号大宝法王。十三年还至萨

斯迦。八思巴在世任国师或帝师期间,

除了推动藏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全

面发展之外,为元朝的稳定、发展以

及全国各民族间的团结和文化交流,

均作出过巨大贡献。

达鲁花赤蒙古语为“镇守者”最初指

蒙古征服某地后设立的监制长官。元

朝后,达鲁花赤一职在中下级行政、

军事机构中得到广泛设置,位于正官

之上,掌握最后的裁定权力。具有蒙

古皇帝“特派员”的身份,原则上由

蒙古人担任。达鲁花赤制度是蒙古统

治者民族防范心里的体现。加剧了官

员的冗滥倾向。但是担任着素质低,

很难对地方政治起到积极作用。、

探马赤军蒙古汗国和元朝的一种军队。蒙

古帝国时期,从各千户、百户和部落中拣

选士兵,组成精锐部队,在野战和攻打城

堡时充当先锋,战事结束后驻扎镇戍于被

征服地区,称为探马赤军。成吉思汗窝阔

台。元一代,始终保持探马赤军的建制。

站赤成吉思汗时仿效中原驿传制度,

在其境内设立驿站。是驿站的译称,蒙

语音译,本意为司驿者,即管理驿站的人,

兼指站官及站户。元代在全国交通线上都

设置了“站赤”,以便“通达边情,布宣号

令”。窝阔台时,增设了从蒙古本土通

往察合台和拔都封地、从和林通往中

原汉地的驿站,并颁布了乘驿的规定。

元朝建立以后,全国遍设站赤,构成

以大都为中心的稠密的交通网。

急递辅是元代的官方邮递系统,每10

里或15、25里设一辅,每辅置辅兵五

人,负责传递文书,急递辅只递送公

文,一般不送物件。所递公文皆经编

号,逐辅传送,交接时必须办清登记

手续以备查验。急递辅与驿站相辅而

行,在大一统国家的管理方面共同发

挥着重要作用。急递铺的创立是邮驿发

展史上的一个进步,它的广泛设立也有助

于商业的贸易,促进沿途经济的交往、文

化的融合和风俗的同化。

回回:一词最早指回鹘,后也被用意

概称西域人,但到元朝时其本意义已

成为伊斯兰教徒的专称,在户籍上单

列一类。

驱口金时已有驱口一词,简称驱,指

“战争中被俘获驱使之人”元代沿用,

但在南方称奴或奴婢。除战俘外,因

债务或犯罪所致,迫于租赋或饥荒而

卖身为“驱”的。驱口在元朝属于贱

民,地位低于良人。元代驱口人数极

多,具体难以估计。驱口另有户籍,

称驱户、驱丁,和一般编民有别。非

经放良或赎买,不能改籍。元代驱口

的占有者称为使长。使长对驱口有人

身占有权。在法律上,驱口“与钱

物同”,是主人财产的一部分,主人可

以随意买卖或馈赠。元代大都和上都

都出现过买卖驱口奴隶的“人市”。驱

口一部分用于手工业生产和家内劳

动,一部分则从事农业生产。从事农

业劳动的驱口,既要向使长缴租,也

要向政府纳丁赋,在剥削关系上近似

佃户,是一种半农奴、半奴隶的特殊

阶层。驱口以奴隶制的残余形态,保

留在社会经济结构中,一直到元朝灭

亡,它给当时社会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诸色户计元朝统治者按职业、信仰等

因素将全体居民分为若干种。称诸色

户计。他们所承担的封建义务有所不

同,隶属和管理系统也不尽相同,而

且一经入籍,就不许随意更动,往往

世代相守。诸色户计主要有民户、军

户、站户、匠户、灶、僧、道、也里

可温、答失蛮、儒户、医等几十种。

二五户丝中国元代早期实行的税收制

度。改变耶律楚材所制订的五户丝制,

每户科丝二十二两四钱,二户计该丝

二斤十二两八钱。其二斤系纳官正丝,

内正丝色丝各半。外将剩余六两四钱

攒至五户,满二斤数目,付本投下支

用,谓之二五户丝。

赛典赤。赡思丁元回回人,一名乌马儿。

赛典赤,阿拉伯语贵族之意。他原为不花

剌人,成吉思汗西征时,率数千骑迎降,

充任宿卫。赡思丁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

为云南设立行省的第一任行政长官。任职

期间,改革行政体制,设置郡县,把万户

府、千户所、百户所改为路、府、州、县,

路设总管,府设知府,州设知州,县设县

令或县尹。共“为路三十七,府二,属府三,

属州五十四,属县四十七,其余甸、寨、

军民等府不在此数。”加强了元王朝对云南

的中央集权制统治。中国明代著名航海

家、外交家、武术家郑和,是其世后裔。

《农桑辑要》中国元代初年大司农司编

纂的综合性农书,此书编成后颁发各

地作为指导农业生产之用。该书是我

国农业生产的总结,通俗易懂,影响

远及国外。《农桑辑要》,是我国现

存最早的官修农书。《农桑辑要》是

就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黄道婆,又名黄婆或黄母,宋末元初知名

棉纺织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

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

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汗八里元代蒙古人称北京为汗八里,为

元代都城大都(今北京)的别称,“八

里”是突厥语的对音。可能中国古代要

对君王避讳,所以“汗八里”不称“忽必

烈八里”。

斡脱钱元代经济生活中,有种特殊的

商业高利贷势力——斡脱。是中亚伊

斯兰教商人。蒙古贵族不善经商,把

掠夺来的金银交给斡脱经营,只要他

们按时交纳利息,斡脱除经商外,还

擅长放债收取高额利息,称为“斡脱

钱”。

通惠河是元代挖建的漕运河道,由郭守敬

主持修建。自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开

工,至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完工,元世

祖将此河命名为通惠河。通惠河不仅是北

京的一条经济命脉,而且也是京城著名的

风景游览区,而这个游览区域主要位于朝

阳区。

海都(1235~1301)蒙古帝国成吉思汗

子窝阔台之孙,合失之子。窝阔台汗国

的实际创立者。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他不

断反忽必烈,积极谋求自立为大汗。他为

人聪明能干而狡诈,逐渐纠集部众,以海

押立(今哈萨克斯坦塔尔迪·库尔干尔)为

基地,势力日盛,成为窝阔台系诸王的首

领。至元六年(1269),海都同八剌等察

合台后王、术赤后王于答剌速(今塔拉斯)

河畔召开忽里台。众推海都为盟主,一致

对抗忽必烈和伊利汗阿八哈,誓约保持游

牧生活与蒙古习俗。从此,双方不断发生

战争。元军虽始终占上风,却无法彻底击

败海都。八剌死后,海都扶植其子笃哇为

察合台汗国之汗,建立了窝阔台、察合台

两汗国的联盟,连年对元朝统治区发动侵

掠。成宗大德五年(1301),海都与笃哇

的联军越阿尔泰山南来,忽必烈之孙甘麻

剌和皇侄海山率元军迎击,两军激战,海

都和笃哇取胜。海都死于归途,子察八儿

继位。海都等兴兵同忽必烈长期对抗,迫

使忽必烈全力应付,耗尽大量的人力、物

力,东亚、中亚、西亚人民大量流徙死亡,

田野荒芜;同时也扩大了成吉思汗家族的

内讧,进一步加深了各汗国的分裂。

《真腊风土记》是一部介绍位于柬埔寨地

区的古国真腊历史、文化的中国古籍。《真

腊风土记》由元代人周达观所著。它对

当代及现代研究真腊及吴哥窟起了非常

重要的作用。是现存与真腊同时代者对该

国的唯一记录。

马可·波罗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

的旅行家和商人。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

叔,途经中东,历时四年多到达蒙古帝国。

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

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

区。回到威尼斯之后,写下著名的《马可·波

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

——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

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

孟特戈维诺基督教圣方济各会士﹐罗

马教廷派驻元朝的第一任大主教。

1289年返教廷﹐奉命前往东方。1294

年抵大都﹐向元成宗铁穆耳呈交了教

皇书信。此後即留居大都﹐直到去世。

1305和1306年﹐他两次致信本国教

友﹐报告传教成绩及元朝情况。据称

﹐他先後在大都兴建教堂两所﹐并学

会鞑靼人的语言文字﹐翻译了《新约》

和祷告诗﹐为大约六千人洗礼。1307

年被任命为汗八里及东方总主教。孟

特戈维诺以及帕烈格里诺﹑安德烈写

给本国教友的信件现存﹐是研究元代

中西关系史的重要史料。

伊本拔图塔摩洛哥丹吉尔人,1325年

开始游历世界,元顺帝是自印度至中

国曾到达广州、泉州/杭州诸地,后由

泉州回到摩洛哥。著有《伊本拔图塔

游记》其中国行记部分记载了泉州、

广州、杭州、大都等城以及所经沿途

各地状况,对中国与印度、波斯湾和

阿拉伯交通、贸易往来,也有不少极

可贵的记载。

南坡之变元朝中后期,整治黑暗,皇位争

夺造成统治阶级内部分裂,元英宗在位三

年,被御史大夫铁失杀于南坡,史称南坡

之变

阿合马事件全国统一以后,孛儿只

斤·忽必烈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黩

武等消极因素都有了发展。他采行汉

制、改革落后旧制的工作陷于停顿。

这时,早年追随孛儿只斤·忽必烈忽

必烈,并在元王朝的创制中起过重要

作用,对忽必烈具有影响的汉族人官

僚或逐渐被疏远,或相继谢世。孛儿

只斤·忽必烈忽必烈所新依任的是回

回人阿合马。阿合马从元中统初年便

主管中央财政,多方搜刮,权势日重。

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右丞相

安童出镇西域后,阿合马独擅朝政。

汉族人官僚不满于阿合马所为,斗争

一直很激烈。而孛儿只斤·忽必烈忽

必烈始终左袒阿合马而逐渐疏远汉

官,朝政进一步向黩武嗜利的方向发

展。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元

大都(今北京)发生了王著、高和尚刺

杀阿合马事件,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加

剧。此后,孛儿只斤·忽必烈忽必烈

又先后任卢世荣、桑哥专理财政,都

以失败而告终。

质孙宴

龙凤政权

全真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於

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间由王重阳於

陕西终南山所创。此外,张伯端一系

(主要是白玉蟾)所创立的内丹修鍊

为主的教派後来也被划分在全真道,

称为南宗,而王重阳这支则称为北宗。

道教教派,也称全真道或全真派。金

初创立。因创始人王重阳在山东宁海

(今山东牟平)自题所居庵为全真堂﹐

凡入道者皆称全真道士而得名。该派

汲取儒﹑释部分思想﹐声称三教同流

﹐主张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

若波罗蜜多心经》﹑《孝经》为主要

经典﹐教人“孝谨纯一”和“正心诚

意﹐少思寡欲”。早期以个人隐居潜

修为主﹐不尚符籙﹐不事黄白之术。

全真教是后期道教最大的派别之一,

元代以来与正一派一起延续至今。全

真教三教合一的思想非常鲜明,这是

其重要的特征之一。

也里可温元朝人对基督教徒和教士的

通称。又译作也里克温﹑也立乔。或

称迭屑﹐即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

碑》所见的“达娑”﹐是袭用波斯人

对基督教徒的称呼。也里可温一词的

语源迄无定说﹐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

源自希腊语。基督教的聂思脱里一派

在唐初传入中国﹐称大秦景教。

答失蛮:元代伊斯兰教士称号。或作达失蛮、大石马,宋代文献曾译作打厮蛮。中亚地区伊斯兰教徒尊称其教师、波斯语“有知识者”之意。蒙古人最初接触的是中亚伊斯兰教徒,故用此称号来概称伊斯兰教士。其职为掌管清真寺和伊斯兰教学校,主持诵经、祈祷及教育等宗教事务。元朝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政策,答失蛮与和尚、先生(道士)、也里可温大师(基督教教士)同被视为“告天祝寿底人”,享受免除赋役的特权,但规定需是“在寺住坐”,别无营运产业者。答失蛮多经营商业,且夹带、影蔽俗人做买卖不纳商税,亏损国家课收,元朝曾多次下令禁止,但效果不大。答失蛮也被用作人名。

一赐乐业教中国古代聚居河南开封的犹太人对其信奉宗教的称谓。一赐乐业为传说中犹太人祖先雅各的别名以色列的另译。开封犹太人约自北宋真宗或徽宗时,循天山南路,携带经卷,聚族而来,以进贡西洋布为名,取得遵奉祖教、建立社团之便。初来有17姓,2500余人。从其经卷文字书法,以及日常生活用语的波斯语影响看,他们曾在波斯长期居留。所信奉的犹太教初称天竺教,俗称挑筋教。于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始建清真寺,由掌教(拉比)主持,敬拜上帝,不设偶像,诵读希伯来文圣经,每日3次礼拜,行割礼,遵奉安息日、赎罪日及住棚节、转经节等节期。教徒戴蓝色小帽,不食牛羊大腿窝的筋,禁食猪肉等,不与“外邦人”通婚。后受汉族文化影响,尊孔尊儒,热衷仕途,增设祖堂,祀奉祖先。明以后逐渐与外族通婚。至清末,其文化传统和宗教习俗已难以维系,与中国社会融为一体。到了近现代,他们作为侨居民族和宗教社团不复存在。

萨满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逐渐丰富与发达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出现时间非常早,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它的历史可能与现代人类出现的时间一样长久,甚至在文明诞生之前,即当人们还用石器打猎时这种宗教就已经存在。它曾经长期盛行于我国北方各民族。

鹅湖之会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永康学派中国南宋以陈亮为代表的学派。因陈亮为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故有此称。陈亮学术思想无一定师承关系,言论亦多与传统观点不同,此学派哲学上承认客观规律之实在,强调道存在于实事实物之中。反对道学家空谈义理,以为道义不能脱离功利。此学派除陈亮外,有倪朴、王自中、喻偘、喻南强等。倪朴喜“谈兵说剑,耻为无用之学”,痛恨朝廷御侮无策,曾著《舆地会元志》,记录全国山川险夷形势和户口虚实情况,为积极抗金筹策。他反对道德性命之说而“独与同甫(陈亮)讲明其学,凡所著述,但以示同甫”。王自中主张兵农结合以备边防,“其所学大略类同甫”。陈亮弟子喻偘、喻南强均严守师说,曾为营救陈亮脱狱而努力。永康学派与永嘉学派观点比较一致。永嘉学派,又称“事功学派”、“功利学派”等,是南宋时期在浙东永嘉(今温州)地区形成的、提倡事功之学的一个儒家学派,是南宋浙东学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派。因其代表人物多为浙江永嘉人,故名。在哲学思想上,认为充盈宇宙者是“物”,而道存在于事物本身(物之所在,道则在焉);提倡功利之学,反对虚谈性命。永嘉学派曾与理学派、心学派鼎足而立。

邓牧自号“三教外人”,著有《伯牙琴》一书,猛烈抨击暴君酷吏,实际上是对理学的批判。其思想被元代正统思想称为“异端”。他对劳动人民的反压迫斗争深表同情并描绘了一个理想国,他的乌托邦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有积极意义,他

只能借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作武器,

寄希望于“玉皇上帝陛下”来“主宰”最

终陷入逃世的幻想中。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

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

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

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

巩。

话本:宋代说话“讲故事”很流行,以讲

史(历史故事)和讲小说(一般故事)为

主,其底本就叫“话本”。宋代话本已经

日臻成熟,是元明以来写章回小说产生的

基础,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了一种新的文

学体裁。

《营造法式》北宋工匠李诫主持过许多城

门、宫殿和官舍等土木建筑,积累了丰富

的建筑经验,同时他参考群书,听取工匠

意见,在北宋初年著名的两浙工匠喻皓

《木经》的基础上,出色完成了《营造法

式》的编著,共34卷,分名例、制度、

功限料例、图样四部分。对木结构建筑叙

述特别详细,书中配有文字说明,绘出各

种制度图样,该书问世,标志着我国古代

建筑技术已发展到较高阶段,是我国和世

界建筑史上的珍贵贡献。

《梦溪笔谈》作者是元代科学家沈括。该

著作包括《笔谈》、《补笔谈》、《续

笔谈》三部分。内容涉及天文、历法、

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

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

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

多领域。。就性质而言,《梦溪笔谈》

属于笔记类。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

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

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

因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

他所记述的科技知识,也就具有极高

价值,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学发展

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因而被现

代人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

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

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

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宋

史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梦溪笔

谈》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简而

言之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

技术史上的重要文献,百科全书式的

著作。

王祯,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

人。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曾任

南方任县令。王祯制造3万余木活字,排

印《旌德县志》,著成《农书》。其中《农

书》包含三部分:《农桑通诀》综述我国

农业发展的全貌《百谷谱》分述各种农作

物的栽培方法《农器图谱》对各种农具、

水利机械、手工业加工工具等均有详细的

图谱和文字说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从

全国范围内对农业作系统研究的著作。他

的《造活字印书法》一文,附在《农书》

之末,是目前所知的系统叙述木活字版印

刷术的最早文献。

科道明、清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

道监察御史总称,俗称为两衙门。洪

武元年(1367)设给事中。洪武六年

(1373)分为吏﹑户﹑礼﹑兵﹑刑﹑

工六科﹐后一度改给事中为元士﹑源

士。二十四年﹐六科各设都给事中一

人﹑正八品﹐主管科务﹔设左右给事

中各一人﹐从八品﹐协助理事。各科

给事中数量为吏科四人﹑户科八人﹑

礼科六人﹑兵科十人﹑刑科八人﹑工

科四人﹐均为正九品。建文时﹐改官

制﹐升都给事中正七品﹐给事中从七

品。永乐时﹐重置左右给事中﹐秩品

为正七品。后来又在南京设六科给事

中﹐户科为二人﹐余五科均为一人。

其给事中之职守为侍从皇帝﹐推举人

才﹐纠劾官吏﹐督察六部﹐封驳制敕

和章奏﹐评议政事﹐随时谏言。吴元

年置御史台,设左右御史大夫、御史

中丞、侍御史等官。洪武十三年五月

罢御史台,后置都察院,设监察都御

史八人,秩正七品并分道置监察御史,

每道设御史三至五人不等,秩正九品。

以后定制,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正

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

佥都御史,正四品。下分十三道,共

有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人,正七品。南

京亦设都察院,置右都御史、右副都

御史和监察御史等官。其职守为纠察

内外百司之官﹐在京受命巡视﹐在外

巡按地方,监督州县,考课官吏,纠

劾违法行为,整肃风纪。科道官职司

风纪督察﹐谏设议政﹐事关吏治﹐故

有明一代﹐对科道官的选拔﹑考核﹑

迁转非常重视

三法司明清两代以刑部、都察院、

大理寺为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

三法司会审,亦称“三司会审”。明

代审判机关合称“三法司”即刑部、

大理寺、都察院。明代刑部替代大理

寺掌管主要的审判业务。大理寺成为

慎刑机关,主要管理对冤案、错案的

驳正、平反。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审判

机关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

小事立断”的权利。“三法司”之间

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职权分离、相互

牵制的特点。

三司是明朝地方机构承宣布政使司、

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的合称。

1376年朱元璋废行省,在全国设置13

个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的民政、

财政,另设提刑按察司掌管司法,设

都指挥使司或称都司掌管地方军政。

三者不统属,分归辖中央相关部门。

里甲制度是明朝的基层组织形式。也是明

朝政府推行黄册制度的基础之一。关于里

甲制的编制,每110户为一里,推丁、粮

多着10户为里长,其余100户分为10甲,

每甲又以一户任首甲。里长、甲首皆轮流

担任,10年轮换一遍。他们要负责管束所

属人户,统计其丁工、产变化状况。督促

生产,调解纠纷。明初,明太祖如此规定

是为了便于黄册制度的推行及完善地方

机构。

卫所制度明初创立的一套以卫所为骨

干的军事制度。大抵5600人为一卫,

长官为指挥使,下辖五千户,长官为

千户,下辖十百户,长官为百户,下

分二总旗,每总旗分五小旗。卫的上

级机构为都指挥使司。原则上都司统

卫,卫统千户所。但有一部分直隶于

都司,称守御千户所。卫所军事皆立

户籍称军户。卫所平时进行军事训练,

每逢战事,就命令将军统卫所兵出征。

战事结束,将归于朝,兵归还卫所。

卫所制度以军屯为经济支柱。

厂卫有宦官率领的特务机构成为东厂

与锦衣卫合成厂卫。

胡蓝之狱朱元璋称帝以后,论功行赏

分封了许多诸侯,同时有对诸侯多猜

忌,而诸功臣往往恃功骄恣。首先是

胡惟庸专权。胡惟庸久在中书省,权

力日盛,遂专权跋扈,不知自忌。1380

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状杀了胡

惟庸并株连近3万人。此后朱元璋又

兴蓝玉党大狱。大将蓝玉骁勇善战,

功绩卓越,但他日益骄纵,乘势横暴,

被告谋反,因此受株连的约万人。这

就是所谓的胡惟庸和蓝玉两案,又称

“胡蓝之狱”两次党狱,许多元勋宿

将被杀殆尽,也覆灭了许多江南豪族。

靖难之役是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中绝无

仅有的一次地方藩王叛乱成功的案例。明

太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将自己的24

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在各地。1398年,

明太祖是,长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

是诸王势焰,建文帝开始实施削藩。1399

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诛除朝中奸

臣齐、黄为名,誓师北平,起名“靖难军”,

夺取了河北大部,双方军队相互征伐长达

4年之久,史称“靖难之役”。通过“靖难

之役”燕王朱棣夺取帝位,定次年为永乐

元年,是为明成祖。

票拟: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

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

裁决,称为“票拟”。清代设军机处后,

重要奏章改用奏折,此制遂废。票拟,也

叫做票旨、条旨,也就是说对于来自全国

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

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即把批阅建议写

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

奴尔干都司:明太祖朱元璋在东北方面,

是以恢复元朝的疆域为目标的。在东北

女真等部族地区,明朝陆续设置了一批羁

縻卫、所,用以统治或控制当地民族。永

乐七年(公元1409年)设置的奴尔干都

司,管辖约300个羁縻卫、所。奴尔干都

司的主要官员如都指挥使、同知、佥事等

职都用流官,即由朝迁派遣,而各卫、所

的指挥、千户等职任用土官,即由当地部

族的首领担任。奴尔干都司的性质与汉唐

时的都护府相似,各卫、所内部的部族也

享有自治权。但都司的管辖比都护府更严

密。当然,由于属于羁縻性质,所以都司

对下属单位的控制程度差异很大,不可一

概而论。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奴尔

干都司撤销,下属的卫所则继续存在。

宗喀巴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

佛教理论家。宗喀巴本名罗桑扎巴(善慧称

吉祥),这是受沙弥戒时的名称。因藏语称

湟中(今塔尔寺所在地一带)为“宗喀”,

故被尊称为宗喀巴。

鱼鳞册级明朝的田亩清册。为了确切

掌握土地占有状况,按“随粮定区”

的原则,以税粮一万石为一个编制单

位,称一区。挑选纳粮多的地主充当

粮长,负责征收该去税粮,督运到京。

每区的土地经过丈量后绘制成图册,

册上载明各户田亩方圆,四周界至,

土地肥瘠和田主姓名。因图状似鱼鳞,

故称鱼鳞册。政府按册向田主征收赋

税。该册出现于南宋,洪武后在全国

推行。《鱼鳞册》以土地为纲,与《赋

役黄册》相印证,是明初调整赋役加

强对地方统治的有力措施,对刺激农

民生产的积极性,发展社会经济起到

了积极作用。

黄册即明朝的户口手册。每10年更造

一次。明初,朱元璋命令全国各县建

制黄册。写明10年来各户的人丁,财

产变迁情况,分别列出旧管(上次登

记数额)、新收(新增数额)、开除(减

少数额)、实在(现有数额)四项细目,

以便官府能够清楚了解户籍变化。合

理征发赋役。里长把清册呈报给县,

县、府、布政使司层层造册,最后上

报户部。因送给户部的户口总册封面

用黄纸,故称黄册。

粮长制中国明代在各州县设置的由粮

长负责征解税粮的制度。始创于洪武

四年(1371)。其法,每州县按征收

粮额分为若干粮区,区设粮长。最初

粮长先在粮区内纳粮最多之大户中公

推。后为政府指派。行粮长制的目的,

在于杜绝官吏之侵渔,便于民户就地

交纳,以保证税收。明初,还具有基

层政治首领的职能,职权为率同里长

丈量土地、编造鱼鳞图册及黄册制度、

劝导农民耕种生产、检举逃避税粮人

户、呈报灾荒等。有的还兼掌听讼理

狱之权。后粮长职权仅限于税粮的征

解。粮长制度是由明代朱元璋建立的

一种赋税制度,起初是指定一些大户

人家负责征收粮食,并押送进京。后

来由于成本大,大户人家纷纷退出,

强迫一些贫穷人家负责。

开中法明代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

换取盐引﹐给予贩盐专利的制度。又

称开中。开中之制系沿袭宋﹑元制度

﹐但明代多于边地开中﹐以吸引商人

运粮到边防﹐充实边境军粮储备。洪

武四年(1371)制定中盐例,根据里程

远近﹐一至五石粮食可向政府换取一

小引(二百斤)盐引。此例以后随形势

变化﹑米价高低而不断有所变动。

大礼议明武宗无子无亲弟兄,死后有

堂弟朱厚熜即位,为世宗。世宗欲尊

生父兴献王为帝。首辅杨廷和等认为

继统的同时要继嗣,应尊孝宗为皇考,

生父只能是皇叔考,反对世宗尊生父

兴献王为帝,维护孝宗,武宗一系的

派称“护礼派”中下级官吏张璁、桂

燕等为个人仕途,迎合世宗主张尊兴

献王为帝。这一派称“仪礼派”即“大

礼议”之争,充满了两个派别的较量。

结果世宗愿望实现,此事件后,内阁

倾轧斗争日趋激烈。

土木之变是蒙古瓦剌部打败明朝的一

次战役。因发生于土木堡。故称“土

木之变”瓦剌与明朝有朝贡贸易关系,

但是经常假借朝贡的名义大肆讹诈明

朝物品。1449年,也先遣使2000人到

北京贡马,而诈称3000人,要就按虚

报名额给予赏品。王振一定要按实际

人数给赏,双方发生冲突。王振不顾

群臣反对,未做充分准备。横断专行,

屡遭失败,后因惧怕而退兵,回师到

土木堡,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英宗突围不出,王振被护卫军用锤打死,此即“土木之变”之后,明朝对北方蒙古不再具有压倒性优势,而处于被动防御地位。

南宫复辟土木之变后,也先以英宗要挟明朝的计谋没有得逞,无计可施。乃将英宗放回。此时,英宗之弟朱祁钰已经即位,为景泰帝。他贪婪皇位,于是皇帝内政。英宗归来,被景泰帝禁锢于南宫。1457年正月,景泰帝病危,不能视朝。石亨,徐有贞及太监曹吉祥等率兵夜入南宫,拥戴英宗夺门入皇宫,登殿复位,这一事件称“夺门之变”也称“南宫复辟”。

匠班银明代匠户以银代役的产物。匠班银实行之前,不论是轮班匠还是住坐匠,都必须向政府服劳役。他们不满政府的奴役,纷纷用怠工、避班、隐冒个逃亡等方式反抗。在明代,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的繁多,政府改变了对工匠的直接剥削方式。班匠一律以银代役,每名每年纳银四钱五分,成为“匠班银”。匠班银制度的实行,是政府对人身隶属关系的削弱,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金花银:明代税粮折收的银两。原意为足色而有金花的上好银两﹐又名折色银或京库折银。明王朝遂决定将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之夏税秋粮四百余万石折银征收。米麦每石折银二钱五分。税粮折银与徭役折银﹐自明中叶以后陆续实行。这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方面的一个重大进步。税粮折银﹐减少了农民运送税粮的痛苦﹐也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雇工人在明代的农业经营中,有地主所雇用的长工,即“雇工人”虽然与奴隶不同,但法律地位比“凡人”低一等,与雇主直接有“主仆之分”。雇工人的出现,与短工划清了界限,为自由雇工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条件。

帖木儿帝国,1370年~1507年,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儿于1370年开创的一个堪与蒙古帝国、苏联、美国相媲美的超级大国,首都为撒马尔罕,后迁都赫拉特(Herat,又译哈烈、黑拉特)。鼎盛时期其疆域包括今天格鲁吉亚一直到印度的西亚、中亚、和南亚,1507年亡于突厥的乌兹别克部落。在铁木尔帝国的建立过程中,当时所有强大的帝国无一能够迎其锋芒,三十多年的征服战争,建立了一个首都是撒马尔罕,领土从德里到大马士革,从咸海到波斯湾的大帝国。帖木儿帝国末代大汗,帖木儿五世孙巴布尔兵败逃至今天的印度,并在那里开创了莫卧儿王朝。利玛窦明朝时来中国传教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学者。在全国各地传教,1600年所贡献的物品令神宗大喜,让其在宣武门内居住,允许设堂传教。在京生活10年,根据中国的情况,开创了新的传教方式。取得巨大成功。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建州三卫明代在东北地区建州女真聚居地为管辖满族设置的三个地方军事行政机构的合称。包括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

八旗制度: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这种严密整齐的组织和控制方式适应女真全民为兵的特定,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萨尔浒之战:明清之际重要战役。也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萨尔浒之战本由明方发动,后金处于

防守地位,然而该役竟以明军之惨败而告

终,并由此成为了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

的转折点。在战斗中,充分显示了努尔

哈赤机动灵活的指挥才能和后金将士

的勇猛战斗作风,结果,后金大胜,

明军惨败。这次战斗对双方都是十分

关键的一仗,从此,明朝的力量大衰,

它阻碍女真各部统一发展的政策彻底

失败,不得不由进攻转入防御;后金

的力量大增,它的政治野心和掠夺财

富的欲望随之增长,由防守转入了进

攻。

内三院:中国清代内阁前身,辅助皇帝

处理政务的枢要机构。是内国史院、

内秘书院、内弘文院的总称。内国史

院编纂史书及实录,撰拟表章并收藏

御制文字;内秘书院掌撰起草外交文

书和敕谕祭文;内弘文院掌注释古今

政事得失,向皇帝和皇子进讲并教诸

亲王等顺治年间,改内三院为内阁。

康熙帝亲政后,仍改内三院为内阁,

另设翰林院。遂为定制。

袁崇焕

拖克索庄

离主条例》皇太极颁布《离主条例》,其

中规定“凡奴隶主犯有私行拓猎、擅杀人

命、隐匿战利品、奸污属下妇女、冒功滥

荐、压制申诉等罪,许奴仆告发,准其离

主”。这一条例,限制了满洲贵族的某些

特权,有利于奴仆争取改变自己的身份和

地位。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皇太极注意体

恤民力,凡有妨农务的工程,一律不复兴

筑,使百姓能“专勤南亩,以重本务”。经

过几年的努力,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粮食

基本上能够自给,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

政治集团。公元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

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讲

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

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朝士慕其风者,

多遥相应和。这种政治性讲学活动,形成

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三吴士绅”、在朝在

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

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

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时人称之为东

林党。

阉党:明代依附于宦官权势的官僚所结成

的政治派别。明朝宦官专权十分严重。英

宗时的宦官王振﹐宪宗时的宦官汪直皆

曾树有党羽﹐但至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

﹐阉党势力始形成。

国本之争:是明代统治集团内部围绕明神

宗太子问题斗争的重大事件。明神宗皇

后无子,王贵妃生了常洛(即光宗),

郑贵妃生子常洵(即福王),常洛是长

子。按儒家礼法,“有嫡立嫡,无嫡

立长”的原则,应立常洛为太子。但

神宗想立常询为太子,许多大臣争请

立常洛为太子,群臣力争15年,直到

朱常洛20岁,神总才勉从众议,立朱

常洛为太子。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国

本”之争。

晚明三案”:指明朝末期宫廷中发生的

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总称。这

三起事件本身并不是很重要,但是却

标志着明末纷乱和衰亡的开始,故有

“三大案”之称

矿监税使:明朝的万历皇帝是历史上有名

的唯利是图的皇帝。万历年间皇宫一连发

生几次火灾,迫切需要大兴土木、重建宫

室。再加上皇室挥霍无度及由边境吃紧而

导致的军费不断增加,国库入不敷出的局

面越来越严重。为了积聚尽可能多的钱

财,万历皇帝到处搜括,并借用宦官“开发”

了许多赚钱的门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向

各地派遣矿监税使。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已

经出现,许多地区的经济都非常繁荣,万

历皇帝派遣大批矿监税使到各地明火执

仗地掠夺财富,宦官在经济领域内横行肆

虐,给社会各阶层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三饷加派:“三饷加派”指的是明末为

了增加朝廷财政收入,在正常的税赋

之外增加的辽饷、剿饷和练饷。合成

“三饷”。“辽饷”始征于明神宗。

明廷因“辽事”紧急,加派“辽饷”,

亩加银三厘五毫,第二年再加三厘五

毫,第三年又加二厘,前后三加,即

每亩加征银九厘,每年“辽饷”银五

百二十万两。思宗烈皇帝崇祯又强征

“辽饷”,亩加征银三厘。后明廷又

加征“练饷”,每年征银七百三十余

万两。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

明廷为镇压农民起义,开征“剿饷”,

每年加派银三百三十余万两。“辽

饷”、“剿饷”、“练饷”,合称“三

饷”,三项征银高达二千万两,超过

正赋数倍。广大农民倾家荡产,饥寒

交迫。自万历以来,全国各地小规模

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并最终星火燎原。

均田免粮

扬州十日:指发生在清顺治二年四月(南明

弘光元年,1645年),南明弘光朝兵部尚

书史可法督率扬州军民抗御清军围攻的

守卫战失败以后,满清征服军队对扬州城

内的人民展开的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史称

“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清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

军再下剃发令,令十天之内,全国百姓一

律剃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严

重伤害汉族百姓的民族感情,纷纷起而抗

清。其中嘉定人民的抗清反剃发斗争尤为

顽强激烈。分别于同年六月十三日、六月

十四日、八月十六日三次遭屠城。史称“嘉

定三屠”。

夔东十三家:明末清初,活跃于川、鄂、

陕、豫诸省交界处,也就是夔州以东地区

的反清武装力量的总称,以反清复明为宗

旨,核心是原李自成、张献忠部农民起义

军,坚持抗清达14年(1650-1664)之久。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特设的中枢权力

机关,是氏族军事民主制的残余。清朝入

关前,凡军国大事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决

定。入关后,这一传统被继承下来。议政

王大臣会议由满族上层贵族组成,也称

“国议”,权力很大。但是,这种满族专

制的形式不仅和大权独揽的皇帝相抵触,

而且也不利于清政权进一步争取各族特

别是汉族官僚的支持。康熙帝设立南书

房和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后,议政王大

臣会议的权力被大大削弱了

南书房:清官署名。在北京故宫乾清宫

西南,本康熙帝读书处,俗称南斋。

此为选翰林文人入值称“南书房行

走”。除应制撰写文字外,还秉承皇帝

意旨,起草诏令,一度成为发布政令

的处所。自军机处成立后,南书房各

官即不再参与政务,专司文词书画。

廷寄:清公文名称。雍正十年(1732)

成立军机处。前关巡幸、上陵、经筵、

蠲赈及朝臣侍郎以上,外官总兵、知

府以上升降调补等事,军机大臣接受

皇帝指示后,由军机章京书写谕旨,

经内阁传钞,交有关部门者,称为明

发,或称内阁奉上谕。其有关诰诫臣

下、指示方略、考核政事、责问刑罚

失当等机要文书,为防止泄露,不交

内阁而由军机大臣密封,加盖军机处

印信后,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

官员,封面上书“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

拆”或“传谕某官开拆”,称寄信,通称

廷寄。

理藩院:理藩院是清朝管理边疆少数民族

的最高权力机构。其体制同于六部,地位

列于工部之后,职官有尚书一人,左右侍

郎各一人,都有满洲,蒙古人担任。理藩

院的职务是掌管内外蒙古及青海,新疆、

西藏等地区。此外也掌管一部分外交事

务。

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

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雍

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

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

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

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

务。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

称“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

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

到了顶点。

内务府是清朝管理宫廷事务的机构。长官

称总管大臣,有满族王公大臣担任。内务

府的雏形出现于努尔哈赤时代,清关入关

后,逐渐由服务于地方性旗主的机构转变

成服务于一国之主的庞大宫廷事务机构。

康熙帝亲征之后,吸收了宦官衙门分司理

事的原则,将所使用的内监纳入内务府三

旗的诸内管领的控制之下,达到了防范太

监权乱政达到目的。

督抚: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明清两代

的地方军政长官。督抚有权决定徒刑

的判决,对流刑、充军、发遣可以做

终审判决,但需要报请刑部复核。

札萨克制(查)

绿营兵是清军入关后,收编和新招的汉人

部队,因为他们用绿色军旗,故称绿骑兵

或绿营兵。他们的任务是配合八旗兵拱卫

京师和驻防各地。在京师着为巡捕营,隶

属步军统领。在各省有都、抚、提、镇诸

标,分别用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所

统辖。标下设协,有副将统领,协下设营,

有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统领。八旗兵

和绿营兵交错分布,既便于防御和辗压人

民的反抗,又便于八旗兵监控绿营兵,

上三旗清代由皇帝直接统辖的三个旗。

上三旗为镶黄、正黄、正白。为皇太

极所创。皇太极为加强军权,将与呀

平起平坐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

大贝勒解雇治罪,将镶黄旗、正黄、

正白三旗收归自己管辖,开创了清帝

直接控制“上三旗”的制度。顺治后,

满洲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

旗由皇帝亲兵,下五旗由诸王、贝勒、

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

捐纳:是以捐资纳粟以得官爵。捐资纳

粟换取官职、官衔。此制起于秦汉,

称纳粟。清中叶后大盛,称为捐纳。

朝廷视为正项收入,明订价格行之,

加剧吏治腐败,成为一大弊政。

满汉复职制(查)

三藩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清朝初期,三个

藩镇王发起的叛乱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

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三藩拥有强大的武装,给清政府造成极大

的威胁。为了限制和削弱三藩的势力,康

熙帝借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之际,于1673

年下令“撤藩”。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

云南发动叛乱,接着尚可喜和耿精忠起兵

响应,广西、四川、湖南的一些督抚也加

入了叛乱阵营,史称“三藩之乱”。康熙

帝经过8年的斗争,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和发展。

《尼布楚议界条约》:俄尼布楚条约(《尼

布楚议界条约》)是清王朝和俄罗斯之间

签定的第一份边界条约,也是清政府和西

方国家签定的第一份条约。中俄尼布楚

条约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

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

领土,它遏止了俄国向东方的侵略扩

张。现在,中方一般给予《尼布楚条

约》正面评论,认为该条约是两个主

权国家的正常边界条约,是平等条约,

维护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在历

史上有显著贡献。而俄方一般则不这

样认为,他们通常认为这个条约不利

于俄国,对俄国而言是不平等条约,

后来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才是真正

的平等条约。

恰克图条约:是中俄两国于雍正六年(1728)

签订的,旨在规定中俄在蒙古北部边界(中

段边界)及政治﹑经济﹑宗教等诸方面相

互关系的条约。应清政府划分国界的建

议,俄国特命全权大使萨瓦?务拉的思拉

维赤于雍正四年十月初八至次年闰三月

十四日在北京同清政府代表吏部尚书察

毕那﹑理藩院尚书特古忒﹑兵部侍郎图

理琛三人会谈,两国代表在恰克图草签有

关两国政治﹑经济﹑宗教诸方面相互关

系的《恰克图条约》。条约使俄国得到了

领土、贸易、宗教等项利益,但对其侵略

野心起到某种遏制作用,中俄中段边界遂

得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安宁。

驻藏大臣:中国清代中央政府派驻西藏地

方的行政长官。全称是“钦差驻藏办事大

臣”,又称“钦命总理西藏事务大臣”。设正

副各一员,副职称“帮办大臣”。雍正五年

(1727)始置,至宣统三年(1911)、历一

百八十四年驻藏大臣共八十三任,计五十

七人(内有再任及三任者)。帮办大臣共

五十二任,计四十九人。由帮办大臣升任

办事大臣者九人。

金瓶掣签自清朝以来,藏传佛教活佛达赖

和班禅转世灵童需在中央代表监督下,经

金瓶掣签认定。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实

施金瓶掣签制度,对当时的西藏、蒙古地

区社会和佛教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意义

深远。金瓶掣签制度是清朝中央政府整

饬、改革西藏行政管理体制,确立系统治

藏法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管理大活佛

的一项关键措施。它既符合政治手续、法

律手续,也符合宗教手续;既体现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又体现了西藏地方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事实;有利于维护和稳定蒙藏地区的社会局势,安定边疆,团结宗教上层人物和广大僧俗群众。金瓶掣签制度的设置和实施,它的立法思想是正确的,具体操作是可行的。经过百余年的实践证明,它是一个创造,积累了丰富经验,给后人以启迪。

更名田康熙八年,清政府下令把一部分明代藩王所占田地给予原耕种之人,永为世业,号为“更名田”第二年,又下令免除他们的租纳,减轻了对这一部分农民的剥削,使之完全处于自耕农的地位,更名田的实施,实际是清政府承认了明末农民在起义斗争中已夺回藩王所占庄田的事实。清代的“更名田”政策,承认农民占有的明朝官田为私有田。将官田给农民的政策。使庶民拥有的土地更多,从而使庶民土地所有制得到发展。也令小地主、自耕农、半自耕农不断产生,稳定了他们的地位。

摊丁入亩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用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清初依然按照地亩和人丁收税,由于地主的隐匿,人丁的逃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赋役制度混乱和赋役负担不均等问题。康熙十五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又实行“地丁合一”制度,即把丁银全部摊入田赋之中,这种办法也叫“摊丁入亩”自此,我国古代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止了。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耗羡归公:清雍正间通过定火耗以增加各级地方官薪给的重要措施。清初承明旧制,官至极品俸银不过180两、禄米180斛,七品知县年俸仅45两。州县官员不能借以维持生活。于是有所谓“火耗”。火耗又称“耗羡”、“羡余”是正税之外无定例可循的附加税,是政府借口要不税户交纳的碎银熔铸称大块银锭所需的损耗。雍正二年降旨实行耗羡归公,政府正常税收。这一改革措施集中了征税权力,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增加了外官的薪给,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积极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吏治。

养廉银:为清朝特有的官员之薪给制度。创建自1723年的该薪给制度,本意是想藉由高薪,来培养鼓励官员廉洁习性,并避免贪污情事发生,因此取名为“养廉”。养廉银的来源来自地方火耗或税赋,因此视各地富庶与否,养廉银数额均有不同。一般来说,养廉银通常为薪水的10倍到100倍。例如,台湾巡抚刘铭传的年薪为155两,养廉银则达一万两。而台湾总兵年俸67两,军事加给144两,而养廉银则为1500两。

齐行叫歇(查)

天地会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之一。以拜天为父拜地为母得名。又名洪门,俗称洪帮。天地会创立的时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至今尚无定论。其成员,最初多为农民或由破产农民转化而成的小手工业者、小商贩、水陆交通沿线的运输工人及其他没有固定职业的江湖流浪者。以后成分日益复杂,但仍以下层穷苦人民为主。天地会以反清复明,顺天行道,劫富济贫等口号,反映了当时平民的民族观念和反对阶级压迫的要求。

朱舜水:朱之瑜(1600~1682)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字楚屿,又作鲁屿,号舜水,汉族,明末贡生。崇祯末两奉征辟,不就。南明弘光时授江西按察副使,亦不就。清兵入关后,流亡在外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南明亡后,东渡定居日本,在长崎、江户(今东京)授徒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著有《朱舜水集》。其学特点是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认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他的思想在日本有一定影响。

十三行(查):清代设立于广州的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又称洋货行、洋行、外洋行、洋货十三行。清朝为了防止郑成功反攻大陆及大陆上的汉族人民与郑成功联系,与1656年实行海禁。清朝为了垄断和控制对外贸易。于1720年指定广东商人组织“公行”(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凡外商税项的征收、货物的交易,以及外商生活的管理等,均归“行商”负责。

马戛尔尼访华:清乾隆年间中英两国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是为中英两国首次正式通使。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统一台湾,翌年,开放海禁,同时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地为对外通商口岸(一说四榷关是广州次固镇、泉州厦门港、松江和宁波)。乾隆五十七年,英政府派出以马戛尔尼勋爵为首,由数百余人组成的庞大使团前往中国。马戛尔尼访华失败了,但通过这次接触与撞击,毕竟使东西方两个大国相互之间有了初步了解,对以后的中英关系的发展也将产生深刻影响。

陈宪章字公甫,号实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世称白沙先生。“江门之学”。受业于吴与弼。学贵知疑,学贵自得,“以自然为宗”,“静坐养心见性”,开明代心学思潮之先河。

王艮:明朝哲学家,字汝止,号心斋,是思想家王阳明弟子,泰州学派创始人。王守仁死后回到泰山讲学。成立泰山学派。其传授对象复杂,有大量的社会下层人士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他的哲学思想核心仍属于心学范畴,其理论特色主要表现在他所提倡的“百姓日用之学”和“格物论”两个方面。他的这种思想不仅极易被下层所接受,而且也给宋明理学的禁欲主义打开了缺口,有进步意义。

李贽字宏甫,号卓吾,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他继承了泰州学派的积极思想因素,以犀利的笔锋,抨击程朱理学的虚伪和晚明政治的黑暗,在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上有突出地位。他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北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时代。反对等级限定,要求平等和发展个性的思想具有强烈的社会批评特征。在当时有进步意义。但其著作中也有一些失望和哀怨的情绪。是其个人生活的折射。

颜元: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清代反对宋明理学的进步思想家之一。是唯物主义思想家、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他竭力提倡“实学”和“实用”的教育。后人称之为“颜李学派”。主要著作有《四存编》《四书正误》等。他从根本上反对宋明理学家的“理在气先”的唯心主义,从而阐明了他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在认识论上,强调直接实践的重要性,在社会思想方面,主张把义和利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真正的经世致用的功利目的。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革新的作用。所以,颜元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戴震:字东源,一字慎修,号杲溪,安徽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他曾参加《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著作很多,包括天文地理、声韵、训诂、哲学等,后人编为《戴氏遗书》。他借《孟子》来阐述自己的政治和思想观点。阐述了物质实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的变化过程,之处程朱理学“理在气先”的观点是荒谬的。在认识论上,他是唯物主义学者,尖锐批判把天理和人欲相对立的观点。戴震本人也被梁启超、胡适称为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先驱者”。

考据学: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考证学或朴学,顾炎武称提倡用考证的方法治学,以求训诂名物的真义。后人继承了这一方法,到乾嘉年间逐渐形成考据学派,称乾嘉学派。分吴、皖两大学派。考据学的主要内容是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校勘辑佚等发面从事于经书古义的考证,并由此推广到其他书籍。为考据而考据,脱离现实,眼光狭隘,思想闭塞,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清中后期,随着统治危机的加深,逐渐衰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