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生态辩证法与多元现代性_关于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思考

论生态辩证法与多元现代性_关于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思考

论生态辩证法与多元现代性_关于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思考
论生态辩证法与多元现代性_关于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6期

·96

·

论生态辩证法与多元现代性?

——关于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思考

赵士发

【内容摘要】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主导的现代工业文明的整体性危

机。人类要在人、自然与社会关系上建立新的平衡,就必须对工业文明进行革命性的变

革,建构新的生态文明。这种新的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即生态辩证法,其实质在于正确

处理整体与部分、普遍与特殊、斗争与和谐、精神与物质等几个方面的辩证关系。这也

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当代生态文明的构建,要求批判地否定资本主义一元

现代性,反对后殖民主义,倡导和实践多元现代性,实现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思

维方式的转变,使人们在生态意识上达到普遍自觉,从而进行具有生态意义的生产与生

活。只有在生态文明的条件下,多元现代性才是真正可能的。

【关键词】生态文明 生态辩证法 多元现代性 马克思主义

作者简介:赵士发(1973-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湖北武汉 430072)。

近年来,“生态”一词颇为流行,甚至成了一个时髦的口号。人们热衷于谈论“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美学”、“生态社会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等,仿佛我们真的已经进入了一种新型的生态文明中。在我看来,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建构生态文明都还任重而道远。这不仅是因为当代世界生态危机问题日益严峻,而且还因为,作为一种自觉意识的生态观念在世界范围内也远未达成共识。如果不从根本上反思当代生态危机的性质和根源,科学地把握生态文明的性质和历史地位,在生态文明的哲学理论基础和社会生活方式上达到普遍的自觉,生态文明是难以实现的。没有生态文明作条件,多元现代性也就无从谈起。

究竟什么是生态文明?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答案,因为生态文明尚未形成,这也为我们客观地认识和把握它增加了难度。但并不意味着生态文明是不可认识的。生态文明是生态危机给我们提出的问题,虽然目前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生态文明,但我们知道什么不是生态文明。我们可以从对导致生态危机的现有文明的反思和批判中去把握生态文明的内容与特征。也就是说,在对非生态文明的反思和批判中建构生态文明。这种方法正是马克思用以创立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即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从这一方法出发,在批判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中,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哲学与经济学。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考察生态问题,进而开掘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辩证法,

? 本文为武汉大学自选项目与“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支持的研究成果。

论生态辩证法与多元现代性

是我们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的必然途径。

当代的生态危机,诸如环境污染、气候恶化、生物多样性不断丧失等,不只是自然本身单纯发展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作用而导致的结果。如此普遍而严重的生态危机,绝不仅是某个社会单一方面作用的结果,而是整个文明具有根本缺陷所导致的。

究竟应如何看待近代以来的工业文明呢?一方面,应当看到工业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所指出的,相比传统农业文明而言,资本主义主导的工业文明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扩大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开创了世界市场,揭开了人类历史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序幕。工业文明大大加快了人类历史前进的步伐。“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①工业文明,让人们摆脱了人身的依附关系,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和自由。我们当然要肯定资本主义主导的工业文明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巨大进步作用。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现代工业文明由资本主义主导的事实决定了它具有致命的缺陷。资本主义主导的工业文明的危机是一种综合性危机,是生产方式危机,生活方式危机与思维方式危机共同导致的整体性危机。这些危机体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并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生态破坏与失衡。

首先,经济危机与生态破坏。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自身永远无法克服的,自资本主义主导的工业文明形成以来,资本主义的这一经济危机癌症就经常发作。直到今天,全世界还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笼罩之下。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每一次发作,既是一场社会灾难,同时也是一场生态灾难。因为资本主义克服经济危机的方式,不过是两条:一是破坏生产力,如破产或者将生产的剩余产品销毁,直接破坏生态环境;二是破坏生产关系,但这条路因涉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各国资产阶级大多采取了向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贫穷国家转嫁危机的手段,如减轻对本国工人的压迫以缓和阶级矛盾,同时通过资本与产业输出加强对其他国家工人的剥削,这又间接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环境的破坏。

其次,政治危机与生态破坏。政治危机不过是经济危机的继续,资本主义主导的工业文明无法克服两极分化的经济困境,必然导致无产者的政治反抗。马克思曾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②资本为了高额利润敢犯任何罪行,甚至不惜杀人放火,乃至发动战争。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资产阶级以虚假的民主为幌子,实行对工人群众的政治统治,强迫工人群众认同其统治,造就了资本主义社会单向度的人。在国际上,资产阶级以民主和人权为幌子,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与寡头政治,动则发动战争。每一次战争,无不直接或近接地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

再次,文化危机与生态破坏。资本主义主导的工业文明同样无法克服自身的文化危机。与其政治和经济政策相互照应,资本主义在国内与世界范围内推行自己的新自由主义文化,在世界范围推行文化上的新殖民主义。新自由主义在经济上强调自由,在政治上强调民主,在文化上强调科学,但这些观念只对少数有钱人是真实的,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是虚假的。从哲学层面审视,新自由主义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工具理性,即以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为主导的文化。这是自近代启蒙运动以来,西方文明的主导与核心。这种思维方式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体现为人类中心主义与西方中心论,是单一现代性的思想根源,是当代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

当代的全球化,在实质上是资本主义以现代性为力量,在世界范围内扩张新殖民主义的过程。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71页。

·97·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6期

这种强制推广资本主义单一现代性的做法,已经导致了人类社会普遍而深重的生态危机。可以说,资本主义主导的工业文明的缺陷,就是资本主义文明本身的缺陷。资本主义文明的缺陷是当代生态危机的最主要根源。要克服工业文明的缺陷,首先就必须克服资本主义文明的困境和危机。而资本主义的困境和危机在资本主义本身是无法克服的,只有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革命性变革才能做到。

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在性质上是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马克思曾经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把人与社会的发展分为三大形态或三个阶段,即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以产品经济为基础的“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①。在笔者看来,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着我们今天所讲的传统农业文明、现代工业文明与未来文明。从制度层面来说,共产主义是生态文明的制度保证。马克思曾经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②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继承了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物质文化成果,但同时又是对二者的扬弃和发展。这主要体现于在生态文明条件下,人们将有全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人的发展将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在思想上将达到对生态文明的普遍自觉,以生态辩证法去指导自己的活动;人们将以新的生产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再受私有财产的束缚,人们不再因追求物质财富的占有而破坏生态平衡;人们的生活将呈现出丰富与多元的状态,不再受资本单一逻辑的控制。

虽然当代生态危机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危机,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工业文明的总体性危机,体现在经济、政治与文化等不同层面,但从哲学角度来看,关键还是一种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危机。要从根本上克服工业文明在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上的危机,就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开掘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辩证法。生态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

辩证法强调世界的矛盾性与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强调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理解,强调自然与社会之间具有共同演化的复杂关系,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克服自然与社会的矛盾,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态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不同于只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科学,也不同于形形色色的自然中心主义或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都在为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工作与思考,他们对于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马克思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有机发展过程。首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揭示了人与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自然界具有天然的依赖性。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与自然界之间是通过社会实践中介发生作用的,是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的统一。人在劳动过程中结成了各种社会关系,形成了不同的群体,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同自然进行物质变换。再次,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十分重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对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5-186页。

·98·

论生态辩证法与多元现代性

生态系统的反作用,特别是深入分析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导致的生态危机。最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张人类社会作为生态系统中有意识的能动的子系统,能够对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生态系统进行认识和研究,按照合规律与合目的有机统一的尺度去反作用于生态系统,并指出只有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共产主义生产方式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解。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生态哲学,它同形形色色的人本主义生态观在本质上存在着原则性区别。它以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以社会生产方式或经济形态的发展为核心,把握到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辩证发展过程;它通过考察自然史与人类史的发展,看到了人与自然如何从统一到分化,最终走向新的统一的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然性,体现出一种新的生态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辩证法涵盖了生态系统的整体与部分、普遍与特殊、斗争与和谐以及物质与精神等不同层面的辩证关系。

第一,生态辩证法强调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特别是整体对部分的重要作用。社会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的整体,但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具有绝对的依赖性。马克思说:“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①自然实质上是人类无机的身体,破坏自然即破坏自己的身体。当代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就在于资本主义主导的工业文明的主流价值观是个体主义价值观,它过于偏重个体与部分,而不顾及整体;过于强调个体主义、张扬个性与自我实现,如少数人、某些阶级、个别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其他人、其他国家以至全人类的利益。这在根本上是违背生态辩证法的。

第二,生态辩证法强调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特别是特殊对普遍的重要作用。生态系统是多种生物与环境共同作用的动态平衡过程,物种的多样化显示生态系统的整体生命力与活力,而物种日益单一化意味着生态系统活力正日益衰竭,走向瓦解。因此,生态辩证法不仅强调自然生态系统的物种多元共生,而且强调社会生态系统文化的多元互补。今天,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工业文明条件下,由于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一切都向商品化与物化方向发展。当代全球化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单一现代性,正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利润最大化原则使向外寻求资源和市场成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得以生存的基本前提,这就是所谓“全球化的内在动力”。而资本主义全球化与生态危机具有正相关性。如今,资本主义全球化已经走到了它的极限,资本主义市场已经扩展到全球,其疯狂的利润最大化逻辑正直接威胁着整个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平衡。

第三,生态辩证法强调斗争与和谐的辩证关系。达尔文发现了生物界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但同时生物界也有相互依赖、和谐共生的一面。无论是在人与自然、还是在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上,都是如此。但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工业文明条件下,在主客二分的工具理性主义的裹挟下,人们陷于各种斗争之中。人们斗争的根源无不是自身的根本利益,个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与他人斗争,阶级为了本阶级的利益与其他阶级进行斗争,国家为了本民族的利益与他国斗争,整个人类为了自身利益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但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来看,这些利益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新的生产方式条件下是能够相互共生与相互促进的,也是可以并能够达到平衡的。

第四,生态辩证法强调精神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将人类社会看作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参量,正因为有了人类,生态系统成为更为复杂与更为高级的整体。如果说排除了人类之外的生态系统只是一种盲目必然性支配的过程与状态,那么,因为人类社会成为生态系统的构成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1页。

·99·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6期

部分,使生态系统有了自己的意志。也就是说,自然成为人类无机的身体,而人类成了自然的头脑。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类的生态观就是生态系统的自我意识,是生态系统的自我把握。生态系统从而有了物质、精神与符号等系统。从客观上看,人类所处的物质系统虽然是无穷无尽的,但与人类直接相关的地球生态系统却是有限的。而相反,与人类意识相关的精神与符号系统则是无穷无尽的。从生态系统发展过程来看,对意义的追求高于对物质的追求。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工业文明条件下,对物质的追求主导着人们的思想,人们为各种虚假的需要所误导,沉迷于金钱与物欲享受的盲目追求中,这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人性危机、道德失落与生态危机等。因此,生态辩证法要求人们首先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

以上四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整体与部分、普遍与特殊、斗争与和谐、物质与精神几个层面相互补充,相互贯通,共同构成立体的生态辩证法。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强调整体,但不能将整体简单地解读为普遍,进而强调整体的普遍而忽视部分的特殊。其实,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一个是系统科学中的系统与要素间的关系,一个是哲学层面共相与殊相的关系。在处理多元要素间的关系时,既有斗争又有和谐,所以有了斗争与和谐的辩证法。生态辩证法最终的方向是达到人类在物质与精神上的解放,因而正确处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成为生态辩证法的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辩证法为我们构建新的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由于我们正处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正在世界范围内推行其单一的现代性,这已经直接导致了各种全球性问题(包括生态危机)日趋严重。有关研究表明,资本主义全球化与全球生态危机呈正相关关系①。因此,今天我们建构生态文明就必须对资本主义单一现代性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进行批判,倡导和实践替代资本主义单一现代性的多元现代性。

关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问题,学界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人们大都已经认识到,现代性实质上熔铸的是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以科学和理性为内容的启蒙精神,其根本特点是以知识和理性为历史进步的动因。但是,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历程表明,单纯的知识和理性标准带来的历史进步并不总是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和完善的。正如泰勒在《自我的根源:现代性认同的形成》一书中所揭示的,现代性至少存在着三个隐忧:一是个人主义的片面化发展,它可能导致意义丧失,道德失落与认同危机;二是工具主义理性猖獗,它导致了技术的支配地位,从而使我们的生活狭隘化和平庸化;三是“温和的专制主义”,它使当代社会面临丧失自由的危险②。因此,知识和理性的标准应该得到校正,人类应该为现代化确定新的理性精神。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涵盖了以上这几个维度。不过,与形形色色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一味否定现代性的态度不同,马克思主义是在肯定科学和理性精神及其对于人类历史的进步意义的同时,批判了近代科学和理性精神自身所具有的以下三个方面的片面性和狭隘性:一是不断追求单一性和非矛盾性;二是把自然科学理性作为人类历史的全部基础和根据;三是强调线性的历史观。在此基础上,试图创造出替代资本主义的新的、更高的文明精神。

什么是多元现代性?要理解多元现代性,就要破除一元现代性的神话,确立现代性不等于西方化的观念。尽管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历史上率先迈开了现代化的步伐,相对于其他民族社会是一个

①参见刁志萍:《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生态危机的理论思考》,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4期。

②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39-140页。

·100·

论生态辩证法与多元现代性

重要的“他者”。但实际情况否定了形形色色的西方中心论者的观点,资本主义主导的现代性并不是唯一的。西方中心论与一元现代性从工具理性与线性历史观出发,故意将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殊道路混淆起来,认为西方工业文明是历史发展的最高形态,非西方国家都应走同西方一样的道路。它突出了科学知识却忽视了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西方中心论与单一现代性的观点是仅从西方社会系统来看待现代化运动的结果。如果从人类社会系统整体发展来看,现代化必然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马克思在世界历史条件下谈论不同民族的现代化问题时,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一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不能脱离世界历史的整体背景,不同民族在相互交流与碰撞中,有了实现优势互补与跨越式发展的可能;二是民族文化在民族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经济与政治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反作用。这两个观点分别从宏观与微观角度论证了现代化的多元性和非线性,从根本上确证了多元现代性的必然性与可能性①。

从现代化的宏观机制上看,西方社会的转变是从它自身传统的生产方式与文化传统中生长出来的,而东方社会的转变是在东西方生产方式与文化传统的碰撞中实现的。在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条件下,各民族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碰撞与融合中能够产生不同的现代化模式。东方与西方相比其现代化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西方现代化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资本主义道路得以实现,东方现代化则主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来完成;就东方形态和西方形态内部而言,由于具体历史状况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现代化模式:一是西欧殖民主义者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方式改造东方传统的公社制度,如印度的现代化模式;二是东方社会在现代化的压力下,主动地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是俄国的现代化模式。这表明,在世界历史条件下的现代化必然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

从微观机制来看,现代化也必然是非线性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民族文化的更新本质上是价值体系的转换。人的价值体系不仅关心生产方式的进步,而且关心生产方式的进步对人的生存的意义,因而是理性要素与生存要素的统一。生存要素一旦纳入“人的活动”范畴,就使“人的活动”转变成感性的、存在论的范畴。以感性的、存在论的活动作为现代化的历史基础,现代化就不只是理性的进步过程,它还是人类生存的选择过程,而人类生存选择要受到内在的价值系统和外在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本身就是不确定的。由此而决定,人类历史的发展总是处于无数的可能性之中,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发展状态。通过对现代化的宏观机制和微观机制的探讨,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形态的更替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理性要素和生存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现代化既是理性的进步过程,又是民族文化更新的过程,前者决定着现代化的不断进步性,后者决定着现代化的多元性。正是这种多元性,使得不同的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可能发挥优势互补作用,共同进步。文化的多元化与丰富化是社会文化生态系统的活力源泉。这些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多元现代化观的基本内容。

从马克思主义的多元现代性观念看,不同的现代化形态之间的区别,不是细枝末节的区别,而是根本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上的不同。最典型的就是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这里以中国现代性为个案作简单分析。中国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在理性工具或思维方式上是完全不同的。正如金观涛先生所认为的那样,多元现代性所指的并非社会制度层面的问题,而是现代化背后的精神或理论架构。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与阴阳合一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主客二分的工具理性思维方式具有根本的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许多方面,最重要的是中国文化的合理性标准不是科学理性,也不包含西方工具理性中那种几何般清晰的思考和推理的合理性论证,而是常识与人之常情。更重要

①参见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性问题》,载《江汉论坛》2002年第2期。

·101·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6期

的是,中国文化的终极关怀是道德,常识理性是道德的基础,使得两者紧密整合,即一个从另一个推出,并不存在西方工具理性中那种理性与终极关怀表现出的二元分裂状态①。中国文化强调的“自然”、“无为”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而不同”的尊重差异和多元的理论等表明,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具有深切的生态关怀。这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并为我们扬弃工业文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构建和谐的文化生态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总之,从生态辩证法的角度看,从单一现代性走向多元现代性是现代性自我否定的结果,也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全球性社会生态系统是由不同的民族国家构成的整体,这一整体具有共同的利益,如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依靠,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等。但在社会生态系统内,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是构成人类文化整体的一元,共同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民族文化体系。因此,强调多元意味着尊重保护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也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在当今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时代,人类要从根本上走出单一现代性的困境,就必须首先破除后殖民主义的魔咒。“后殖民主义”是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民族和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因而在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依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只有西方发达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与楷模,而非西方的“落后”民族的文化则常被贬称为边缘文化、愚昧文化。正是在这个所谓“落后”文化不断沦为他者的时代,西方文化霸权逐渐代替了以往对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和政治的直接控制。虽然人们对后殖民主义概念存在争议,但大多承认后殖民主义是以往殖民主义的继续和发展,并主要体现在文化上。笔者认为,这里的文化应作广义的理解。

在当代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然没有放弃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的思维。特别是苏东剧变以来,西方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等领域对世界落后国家采取了新的殖民手段:在经济上,通过金融资本、股票市场与WTO组织控制了世界经济命脉;在政治上,打着民主和人权的旗号,通过军事与外交干涉他国内政;在文化上,通过网络等媒介手段向其他国家输入西方新自由主义的价值观。西方发达国家综合运用政治、经济与文化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们通过对世界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层面的控制,进而控制了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如美日等发达国家对中国稀土资源的廉价购买和储存就是典型②。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将落后的国家作为自己的原料产地与剥削对象,将污染严重的工厂和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且为了获取超额利润或降低处理成本将各种“洋垃圾”运往发展中国家③,有的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将核废料倾倒于其他国家海域(如非洲的索马里海域)④,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人道主义灾难。这些行为直接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对当地人民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些生态灾难不是天灾,而是实实在在的人祸。以上这些后殖民主义的行为,同生态文明是格格不入的。

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西方发达国家所推行的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殖民主义政策。在对发展中国家与落后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方面,西方已经形成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殖民文化统治体系。

①金观涛、刘青峰:《多元现代性及其困惑》,载《21世纪》2001年8月号,总第66期。

②参见黄烨:《美日互搏上演“稀土攻心计”》,《国际金融报》2010年10月15日。

③参见何爱民、欧阳兰芳:《“洋垃圾”现象刍议》,载《世界政治与经济》1996年第7期。

④参见《成吨核废料威胁索马里》,见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14734204.html,/w/2005-03-04/14095268268s.shtml.

·102·

论生态辩证法与多元现代性

这表现在西方国家控制了话语霸权,维护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的主导地位。《文化帝国主义》一书作者约翰·汤林森指出:“我们终须承认极其明显的一个事实,即关于这个主题的绝大多数已经出版的文字,使用的是欧洲各国的语言。说得白些,全部已经出版的大多数文字出自欧语。”“我们只需再想到全球有约三千五百种口语,约五百种书写文字,我们也就可以从这个简单的事实,震惊而遥想欧语系本身已经制造了某种文化帝国主义的现象。”①它还表现在西方国家操纵着网络等媒介,大肆传播消费主义文化,引导发展中国家的人民逐步认同西方新自由主义的价值观。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网络、电视和报刊等媒介工具,传播好莱坞电影、体育文化、麦当劳、网络游戏,或大规模地发行广告,让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特别是青年盲目认同西方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可见,后殖民主义对他国的控制丝毫不比旧殖民主义逊色,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为深入。由此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是,一些民族的文化传统正在消失,本来多元的文化生态正在单一化,世界的文化生态系统的内在活力日益衰减。

只有从根本上消除后殖民主义文化的魔咒,摆脱后殖民主义文化的控制,才能为生态文明的构建扫清障碍,才能保障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才能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上的平衡与和解。而这种魔咒的解除,同样是一次革命。

也许有人会说,反对单一现代性与后殖民主义,会不会导致民族主义与盲目排斥西方的保守主义,从而阻碍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步伐?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反对单一现代性并不是反对进步,而是倡导多元现代化,主张多线发展。也就是说,各民族相互尊重各自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自主选择现代化的道路与方式,而不是由其他国家来干涉与强制。各民族文化的复杂传统因素,由各民族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批判、改造、重塑和发展。最终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参与,形成新的生态文明。

总之,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角度看,当代的生态危机,是一种人、社会与自然系统之间多重矛盾关系作用的综合性危机;今天我们要构建的生态文明,相对资本主义主导的现代工业文明而言,无异于一场新的文明革命。构建合理的生态文明,需要实现人类在思维方式、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上的革命性变革。在理论上,要确立起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在思想观念上普遍地树立生态意识;在实践层面,则必须大力反对由资本逻辑主导的、以单一现代性为核心的新老殖民主义,倡导多元现代性,确立起生态的生产方式与生态的生活方式。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为生态文明与多元现代性的实现提供了哲学基础,多元现代性也只有在生态文明的条件下才是可能的。

参考文献:

[1]Howarld L. Parsons edited: Marx and Engels on Ecology, Greenwood Press, 1977.

[2]Bertll Ollman and Tony Smith: Dialectics for the New Century,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3]Couze Venn:The Postcolonial Challenge,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6.

[4]John Bellamy Foster: Ecology Against Capitalism, Monthly Review Press, 2002.

[5] 艾森斯塔德:《反思现代性》,旷新年、王爱松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6] 郭剑仁:《生态地批判: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编辑:汪世锦)

①约翰·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页。

·10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学阐释

·哲学研究·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学阐释 李世书 (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摘 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近代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也反对生态中心主义,提出 要进行一场生态道德革命,确立一种“新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这种新价值观指导下,人类社 会自觉建立并遵循一种全新的生态道德目标, 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革命;人与自然和谐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2)01-0036-04为解决当前人与自然严重对立的困境,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坚持以“人的尺度”来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确立一种“新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人类的长远利益,把人类长久生存的价值视为最高价值,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最为理想的人与自然关系。 一、重返不同于资本主义技术中心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 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反思全球生态危机的进程中,西方社会普遍流行的是主流绿党带有后现代色彩的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理念。这种理念把自 然生态系统作为理论思维的出发点, 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及其生态学意义,全面否定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绿色后现代主义的“自然中心论”的同时, 提出重返“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作为当代研究和解 决生态问题的基本准则,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重新检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他们坚持马克思主 义以“人类尺度”的立场和方法来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张, 人类在解决生态危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必须立足于现实,把人放在物之上,把人类的自身利益与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其实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尺度”和“物的 尺度”相结合的双重尺度来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佩珀提出了“为人类中心主义辩护”的观点。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支持启蒙主义思想的大部分观点并反对作为绿色后现代主义的生态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希望由对自然的“支配”所实现的生产力的增长能够保障所有人的物质福利。但是,马克思主义反对现代工业化通过把自然转变为最广义上的不利于人类的存在物来“统治”它。马克思主义关于先进社会的“控制”自然的思想并不蕴涵着一个专横的主仆关系,事实上是给予人类在追求合法需要过程中明智地改变自然的一种技巧。因而,“对于控制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做的那样继续清楚地阐明,他们的生态立场恰好是资本主义的反题:通过关心而不是贪婪……慷慨而不是占有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计划而实现统治”[1]92 。马克思的“支配”不会引起生态难题,而是解决它们的起点。“自然的支配”不应对生态难题 负责,事实上恰恰相反,生态难题的出现证明了这种“支配”的缺乏。“支配”意味着人类对自己与自然关系的集体的有意识的控制。这其中隐含着一种管理关系而不是破坏关系。对于生态中心主义批评马 克思主义是“人类中心论”,佩珀进行了反驳:马克思主义“的确是人类中心论的,因为它对‘自然’状态的关心不仅被视为主要是在社会中形成的还是由 传统的社会主义的人文主义关切引起的。因此除了人类的需要外,它不认为有‘自然的需要’,而且,正 收稿日期:2011-11-0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生态风险问题研究”(11YJA710024)作者简介:李世书(1966-),男,河南息县人,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国外马克思主 义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第32卷第1期2012年1月(Philos.&Soc.Sci.Edit.)Vol.32No.1Jan.2012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古代朴素自然观特点 (1)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古代思想家对世界的认识是笼统的和模糊的,达不到分析和解剖的精确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与局限性 (1)机械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认为自然界的运动不存在偶然性,运动的原因在于外力的推动。 (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 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认识自然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2.结合所学专业,分析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1)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重大举措。首先它是实现新阶段发展目标的需要。本世纪前半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改革开放 以来 我国的生产技术主要依靠引进 是奉行一种“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 而实践证明 核心技术不可能引进 是靠市场买不来的。在21世纪一个国家经济的兴衰 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信息技术水平。 (2)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 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 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具有重大 的战略意义。 ●自己做的贡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去奋斗,青春只有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 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新世纪的大学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摘要: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环境是哺育人类的摇篮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内在的依存、保护、改造和利用的关系。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是人类同自然界关系的内在要求。目前,由于人类不顾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任意损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其后果必然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无疑为今天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和启示。 关键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地球上高级生物的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的“母亲”。然而,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人类不顾自然界自身的发展规律,对其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最终,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这不仅阻碍人类的发展,更危及人类的生存。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更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并在其指导下将这一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用独立的篇幅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地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1、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现实基础 从资源上讲,一方面:我国资源总量有限,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资源占有量愈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现象。与此同时,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土地沙化、草场退化、河流的水功能严重失调,特大洪涝灾害频发;土壤污染、废气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污染物持续增加。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资源浪费和短缺、环境破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改变“高消耗、高污染、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模式变得尤为必要和必须。 2、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 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危害,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成为不争的事实,全世界联合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日益成为共识。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低碳生活成为全球性话语。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当代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14734204.html,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当代价值 作者:刘春元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4期 摘要:马克思的生态文明理论深刻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建设发 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F0-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239-02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 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一论断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认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对当代生态文明的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 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及论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的基本思想,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原则,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和作用。马克思的生态文明理论建立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科学解答的基础上,其内容博大精深,哲理意蕴深长。 1.从本体论的高度揭示了自然对人的先在性,决定了人必须尊重和善待自然。马克思主义认为,从本体论上来说,人起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分化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员,人对自然具有根本的依赖性。一方面“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现实的有形体的人”,[1]另一方面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实践。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它的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从而也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离开自然人就失去了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变换的可能性。但是实践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和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像爱护自己身体一样爱护自然,同自然共生共长。“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劳动就什么也不能创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观点与现实意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观点与现实意义 [摘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的成果,这种结合并非简单地将两者观点糅合在一起,而是针对现实中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性体现在他的基本观点中:首先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批判包括三个维度:资本的逻辑本身的批判、生产维度的批判和消费维度的批判;其次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之后。批判资本主义的逻辑截点必然是提出生态社会主义,这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另一个基本观点。研究生态学马克主义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启示之一是环境生态问题不可能是单纯的经济或技术问题,而是社会制度问题;启示之二是发展的根本标准是人与自然和谐,单纯追求不发展或过快发展都是不可取的。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 自从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起来之后,其下所属的二级学科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断得以深化和拓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潮之一,在当代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之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成为理论关注的焦点。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 以往对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各种派别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区别,并指出各种理论曲解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错误之处。但是为了对各种不同学派形成比较完整有条理的明晰认识,一旦突破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经典马克思主义间横向研究的

框架,纵向比较不同国外马克思主义学派时便会发现,各种流派之间在方法论的框架中呈现出明显的三个维度:一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某一种理论结合起来,例如,女权马克思主义是女权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二是用某一种理论去解读或改造马克思主义理论,例如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用结构主义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解读马克思主义;三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读或改造某一种理论。例如解放神学的马克思主义就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某些精神对传统神学进行了解读和改造。以使神学能够从传统神学中解放出来。成为批判资本主义、争取社会正义的武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属于第一种,他是由生态学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而产生的。不同理论的有机结合绝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它需要打通原有理论边界,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解决好不同理论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矛盾,如果只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理论糅合在一起。那这样的理论创新必然会出现许多问题,不是不伦不类,就是很容易走向谬误。由于这一尺度把握起来难度不小,这也最终决定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存在的诸多局限。具体笔者将在后文论述。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生态学马克思的生成源于对环境生态问题的关注。那么他的主要理论观点也就集中于探索生态问题的根源、解决生态问题的路径上面。因此从以下两个方面介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首先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至今,经历了多个不同阶段,也产生了多名具有影响力的思想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e a n d A l l e i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尝试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内容 生态自然观是自然观持续进化的产物,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尤其是生态学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新的思维模式和新的价值观念。与传统的自然观相比,生态自然观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认为,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指出,人类存有于自然界中,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创造了人类,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社会活动来影响和改变着自然。因此,人与自然在彼此相互制约中,人类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消极地回归自然,要做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与自然之 间联系的中介环节。在实践中,自然成为劳动的对象,是人们获得生 产和生活物资的来源。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是相互创造、同步生成 的过程。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类无限地掠夺和破坏自然,导致人 与自然的关系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因此,在生存和发展中,必须遵 循自然的规律去理解、适应和利用自然,准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做到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在生态治理方面也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治理过程中因为受思想观念、地方政策、法律法规、科技水平、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影响,现阶段依然存有着严 重的生态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思想观念落后,地方保护严重当前部分基层政府不能准确 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认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就是社会 进步、人民幸福的唯一标准。他们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不 顾长远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引进了一些排污企业,收取高额 利税。面对环保部门的检查,地方政府也会进行干预,及时为企业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念以及运用作用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念以及运用作用 随着生态危机日益严峻地威胁人类生存,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变化的社会现实对马克思 主义的一种新的理论表达。他们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满现存的社会主义制度,希冀寻 找新的社会发展理论.并把马克思主义与“生态革命”相结合。他们认为当前资本主义危机 的形式已经从经济危机转变为生态危机,已经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同时,他们结合 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最终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稳态经济的策略主张。毫无疑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张在当代社会是具有一定的价值与实践意义的。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演进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威廉莱斯的理论 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斯被认为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1972年出版《自然的 控制》一书,书中指出统治自然的观念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意识根源。他的生态危机理论概 括成一句话即:“控制自然和控制人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对自然控制的最终目的是对 人的控制。同时在另一本书《满足的极限》里,他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越来越处于 无政府主义状态,科学技术沦为统治和欲望的工具.而要解决生态危机,就要实行稳态经济,发展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经济要求缩减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扩大其调节作用,重新评价人的物质要求。面对能源短缺,地球自然界的不断萎缩和生态支持系统的 日益相互依存,或许还需要一种新的禁欲主义。网因此,我们需要建构一种新的自然观来 帮助我们人类改善现今的生产生活方式,摆脱生态困境。 (二)本阿格尔的“异化消费”和“期望破灭的辩证法” 另一位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其中心论点是“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本马克思关于只属于 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经转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嘲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主要是由“异化消费”所引起的。他主张通过“期望破灭的辩证法”来克服异化消费及其引起的生态危机。所谓“期望破灭的辩证法”,“指的是这样一种状况,即在工业繁荣和物质相对丰裕的时期.本以为可以指望的 源源不断提供商品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而这不管愿意与否.无疑将引起人们对满足方式从 根本上进行重新评价。人们对可以不断提供商品的能力的期望破灭.最终走向自己的对立面,即对人们在一个基本上不完全丰裕的世界上的满足前景进行正确的评价。”由此,他 的解决办法是促使社会生产、经济以及政治过程“分散化”和“非官僚化”。然而,可以看出,对权力的过分平均及分化的愿望在当今难以实现。 (三)高兹和其政治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是21世纪人类对工业文明时代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从思想观念、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反思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人”,“自然界就它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同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要以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条件,劳动只是人与自然进行交换的中介,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说明人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受自然的约束,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的“无机的身体”,因此要尊重、爱护自然,与其共生共荣,协调发展。 以实践为中介来说明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通过实践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形式,只有通过实践,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才有可能发生。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人才能把自身之外的自然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对象,变成自己的客体,自然才有以人类生活为判断尺度的为人的存在意义,同时,“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实践是连接人、自然与社会的桥梁,环境对人类的制约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主动性通过实践达到统一。然而,在工业文明中,人们在实践中把“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片面的理解成“控制自然”,过分张扬人的主体能动性,造成人与自然的分离。滥用科技,资本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合理,造成社会内部利益对立,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类自然力的滥用以及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没有按制自然规律和人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来调整、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导致其扭曲断裂,从而造成对生态环境无法弥补的破坏。生态文明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强调人类的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超越自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阈值范围,与自然为伴,共同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矛盾的最终解答。马克思在《资本论》提到,“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强调土地的使用者要善待土地,以便子孙后代的永续利用,生态文明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由此而来。马克思同时提出,要想实现这种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首先要解决人类社会中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而共产主义社会会使“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历史之迷的解答……”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实现共产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却给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南,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为实现共产主义储备了条件。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新意解读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

1.自然辩证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问。) (性质: 属于哲学任务: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迪,以帮助和促进而不是替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实践. )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2.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粗糙,笼统,神秘)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大倒退)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观(新旧交替的阶段) 近代机械的自然观(唯物但是机械)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的,联系的) 早期的自然观被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了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终于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为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大门。 近代机械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械,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在唯物论方面,由于对自然界在细节方面认识的深入,有利于坚持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立场。在机械论方面: 一、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认为宇宙、人都是机器,抹杀了独特性。 二、外因论,力学,力是使物体状态改变的的原因,所有物体的变化都是外力作用的。 三、机械决定论 虽然它在坚持唯物论方面比古代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其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却是人类对自然界总体认识上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并没有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把唯物论坚持到底。 18-19世纪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的重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自然图景: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并不是如形而上学者所宣扬的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从而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摘要:现实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改善,充分显示了人类的智慧和能力。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它的不当使用和负面效应也使人类因此陷人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困境,产生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马克思自然观是以实践视角和辩证思维方式体现人们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他的人与自然理论强调人们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为了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调整人类的行为方式,重申马克思自然观无疑对人们走上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自然观、人与自然、辩证、可持续发展 纵观人类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文明的全部观念几乎都是在人对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人类的文明程度变化彰显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因此文明的发展也就理应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状况的参照,即文明程度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文明产生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并且文明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实践过程”1。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明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部类:科学文明与人文文明。就现阶段而言,文明的发展明显是一种裂变了的文明,即重物质文明而轻精神文明。生态危机表现为文明危机,其实质就是指文明发展的危机,即人文的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决生态危机的路径无疑也就是建设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一种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文明。 一、生态文明的定义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 1萧扬.文化学导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59.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张亚琦 (北京工业大学电控学院,学号:S201302246 ) 摘要:马克思是唯物论倡导者的典范,他提出的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伟大之处体现在持续的,长远的意义上。目前人类的自然环境收到严重的破坏,这是由于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贪婪的掠夺。一味的追求效益和利益不得不以疯狂的占有自然资源为代价。如今的生态现状已经向人类发出了警告。而两百年前的马克思这一生态自然观的诞生为今天的地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高瞻远瞩的理论依据和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人类;生态文明建设 Marx's Ecology Natural View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Zhang yaqi (College of Electronic Control,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umber:S201302246) Abstract:Marx is a good example of materialism advocates, greatness he raised Marx ecological view is reflected in the sustained, long-term significance. At present, received serious destruction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this is because of human greed looting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pursuit of benefit and interest to crazy share the cost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ecological status of today has issued a warning to mankind.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Enlightenment look far ahead from a high plane of two hundred years before the birth of Marx, the ecological view of today's earth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Key words:Marx's ecological values; anthropolog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概论_课后题答案

1.1 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 (1)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 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的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 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1.2 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古朴和机唯自然观。 (1)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和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3)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但它的局限性表现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1.5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1)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2)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 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4)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2.2 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系统的含义: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义: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②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③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④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 ①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②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③系统与要素的规定是相对的。 (3)系统的特点:①开放性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自然界的物质系统都是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②动态性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的不断运动,任何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③整体性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组成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机械相加。因此,系统具有各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④层次性系统的层次性是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3.1 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1)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1>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 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 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2) 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其表现为: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环境污染。现代生态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试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研究生课程) 第一章 ?一、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公认的观点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本质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自然科学客观,又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及其它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部分;自然辩证法主要包含自然观、自然科学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 ?二、简述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主要流派以及学术观点? (1)、逻辑实证主义:20世纪初英?海森堡、爱因斯坦明确界定了科学的对象,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可以通过实验来证实的。 (2)、证伪主义:波普尔强调思维创新、反向思维;指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P1-TT-EE-P2; (3)、历史主义:英?Kuhn库恩于1982年《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前科学-范式-反常-危机-革命-新模式 三、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共分六个部分: 1、自然辩证法的《导言》 论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成就,阐述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要性;“十九世纪以来的重大科学发现,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个缺口,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自然科学与哲学;主要论文《〈反杜林论〉旧序》、《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 论述了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关系,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研究者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才能在研究过程中避免盲目性,少走弯路,排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干扰,加速研究进程,科学为哲学提供资料和依据; 3、《辩证法》 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重点强调了辩证法是客观的,包括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三大规律为: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性与可能性; 4、物质的运动形式;主要论文:《运动的基本形式》 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科学分类是以对象的运动形式为依据的。 5、各种具体科学中的辩证法;主要论文:《运动的度量——功》、《潮汐与摩擦》 重点探讨了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问题。 6、劳动创造人论;主要论文《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论述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间架起了桥梁,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第二章 一、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古代自然观是由三个部分构成:探讨世界本源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 ⑴元素论。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中国的“八卦”、“五行”学说,认为某些具体的 要素组成了世界万物,并且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⑵原子论。包括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说,伊壁鸠鲁的原子,卢克莱修的原子论-《物性论》。认为世界是由 原子微粒构成的,并且用原子的重量、吸引和排斥这对矛盾以及其他力学原因,解释了事物的形成和消失。 ⑶宇宙论。对天体的形状和状态进行了描述及勾画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概念。 这些思想以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为本源,解释其他万物现象的产生及存在。从事物出发,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解释世界状况问题上,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行解释,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征。即实现了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二、简述中国古代“八卦”、“五行”学说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思想; 1、中国的“八卦”学说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分乾、坤、震、坎、离、兑八种,分别对应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由这八种要素构成的,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又将这八种要素分为两个层次,乾、坤为阴、阳,其余的六种是由阴阳交互生成的,由这八种要素相互作用,生成万物;即阴阳对立,但阴阳以不同比例结合以可形成其它事物,矛盾存在其中。通过阴、阳的相互交互来解释事物的产生、发展及消亡,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2、中国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构成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此说明自然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提出“五行”相生相克和无常胜,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排斥,相生对应着统一关系,相克对应着对立关系,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三、试比较L---D原子论与伊氏原子论的异同?(论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