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

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

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
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对我市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自主创新、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率先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从产业发展规律和我市具体情况出发,制定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明确发展重点和重大项目,是保障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产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始终坚持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全市重要支柱产业。“十一五”以来,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为全市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总体情况

产业整体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经过五年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市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产业规模(按工信部统计体系)从2005年的302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200亿元(预计,下同),在工业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所占比重分别达到18.5%和40%,年均增长率超过30%,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业增加值345亿元,年均增长26.8%;规模以上企业数690家,在全市占比达到24%;出口产值23.5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比重达32%;产业产值占全省比重达72%,从业人员

16.5万人,利税总额达到80亿元。

产业项目数量增多,投资额加大。“十一五”时期,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开工重点项目102项,建成投产项目85项,累计完成项目投资320亿元。总投资100亿元的中芯国际12英寸芯片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并投入试生产,首期投资10亿美元的富士康科技工业园项目一期电脑和数码相机项目已投产,总投资40亿元的武汉天马4.5代TFT—LCD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之中。如凡谷电子的“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基站射频设备产业化”、艾维通信的“面向重点行业的宽带无线多媒体接入系统示范工程”等一批项目先后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863计划”课题。

产业布局呈现多元化趋势。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加快集聚发展,吴家山台商投资区、江汉民营科技园、洪山经济开发区、蔡甸经济开发区、黄埔科技园的电子信息产业逐步形成特色。我市先后获批的“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光电子产业园”、“汽车电子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均布局其中。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布局以“两区多园”为基础,正在形成武汉电子信息产业带。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武汉电子信息产业掌握了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全球第一大光纤光缆制造基地,中国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武汉〃中国光谷”已经成为中国光电子产业的重要品牌。通过原始创新,烽火通信、华工

科技等一批企业相关技术与开发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通过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长飞光纤、凡谷电子、高德红外等一批企业掌握大批相关领域核心技术。武汉是我国电子信息技术领域重要的自主研究开发基地,有相关领域的国家级科研机构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产业推进工作取得战略突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市制定和实施了《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和实施了新型显示、新一代移动通信、半导体与大规模集成电路、软件与服务外包等产业的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成立了新兴产业振兴工作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被国家发改委批复认定综合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武汉已入选“三网融合”试点城市,武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一五”以来,市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通过贷款贴息、担保等多种手段吸引社会资金、金融资源投入电子信息产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场竞争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还缺乏优势,竞争的层次和程度还不高。电子信息国内市场被外国产品挤占,我市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国产化程度较低。企业开拓本地市场缺少实质性政策支持,开拓外地市场常常遇到地方保护,开拓国际市场缺乏经验和能力。

优势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同一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之间,

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相互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导致武汉地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力量比较分散,影响了产业的凝聚力和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影响了争取国家重大项目扶持资金,影响了优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难以在国内外形成有影响力的产业优势。

产业配套能力有待进一步改善。我市电子信息产业链还不完整,产业配套能力不强,本地配套率较低,许多关键零部件长期依靠外购或者引进,大量零配件、包装材料需从广东、江浙地区采购。富士康落户武汉,本地企业很少能与之配套,富士康带来100多家配套企业才基本满足其生产需求。

产业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产业整体上缺乏核心技术。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的生产技术主要来源于总部集团的研发,本土研发投入比例过低,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同时,作为创新体系重要支撑的风险投资机制还不健全,投融资渠道相对不足,造成科技成果转化难、产业化速度慢。

二、“十二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快速扩张、结构快速升级、功能快速提升的关键时期,同时也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发展机遇更加突出,区域竞争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一)发展机遇

1.全球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和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电子信息产业因持续的创新活力和广阔的市

场前景逐渐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占据了主角位置,成为最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顺应信息化融合、生态文明发展、应对金融危机的新形势,电子信息产业出现资源重组和企业并购的新要求,信息技术升级使产业资源要素发生新变化,网络和业务融合对产业格局带来新影响,代工业和服务外包的发展出现新趋势,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突破性发展。

2.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最重要的集聚区,东湖高新区继北京中关村之后获批成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政府首购、科技金融创新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将在东湖高新区先行先试,高新区规划开发面积已扩大到518平方公里。在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东湖高新区将充分发挥综合科教优势,加快发展以光电子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同时带动全市传统支柱产业信息化改造,推进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升级。

3.武汉获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经国务院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审议批准,确定了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名单,在25个申请试点的城市和地区中,武汉凭借其区位和产业优势成为首批12个试点城市之一。未来三年,三网融合可拉动国家投资和消费6880亿元,将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型支柱产业。武汉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将获得财政拨款等政策支持,开启巨大的消费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引擎。武汉的城市发展和广电、电信的融合将迈入新时代。

4.全市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与重化工等传统产业相比,电子信息产业能耗较低,排放较少。因此,全市两型社会建设方案和低碳城市建设方案都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需要加快发展的重要两型产业,已经出台和将要出台更多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新的动力机制和新的发展空间。

(二)面临的挑战

1.产业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十二五”时期国际经济环境及经济增长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国际竞争、贸易保护、资源争夺等将更趋复杂,电子信息产业的未来充满了挑战性。跨国公司通过制定技术标准、控制核心技术、加强产业链整合,不断巩固在全球竞争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改善环境,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提升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能力。国际贸易磨擦和知识产权纠纷日益增加,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形势日趋复杂,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2.区域竞争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消费电子产业圈与近年来形成的以重庆、成都、西安为主轴的电子信息产业带竞争激烈,这四个产业集群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规模占到全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的90%以上,对我市争取相关资源配置形成挑战和压力。在电子信息产品市场方面,企业为保住原有市场份额和开拓新市场,仍将以降价作为产品促销的首选,外资企业将进一步加

大对中国市场的拓展力度,进一步挤压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国内相关企业经营将更加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

3.招商引资难度继续加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导致许多国家金融市场出现了清偿危机,大公司缩减开支计划,减少并购活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动性放缓。同时,由于国内宏观环境趋紧,外资企业投资转移明显,各地招商引资的难度将有所加大,全行业外商投资增速将继续平缓。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两型社会”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要求,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把大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作为全市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以培育优势领域和主导产品为核心,完善配套体系,延伸产业链,培植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和集团,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式发展,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实现武汉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遵循“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开放引进、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正确处理好产业重点发展与技术创新引进的关系,发展具有“武汉〃中国光谷”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

——坚持扩张产业规模和升级产业结构相结合。引进、培育优质企业,充分发挥龙头项目的示范拉动效应,迅速扩大电子信

息产业规模。同时,依循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技术规律,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在产业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努力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坚持承接产业转移和探求差异发展相结合。把握国际、国内第四次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营造良好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等软环境,以技术领先、资源友好、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积极承接国际、国内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实现承接项目的产业、技术、人才多重转移。同时,在承接转移的过程中,坚持自主培育,集中优势资源,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着力打造特色产业、企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坚持打造产业链条和锻造核心竞争力相结合。围绕优势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引进、整合配套企业、研发机构,着力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对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整合能力,明晰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创新型企业。同时,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以工程示范应用与政府首购为牵引,加速技术的自主开发和本地化转化步伐。

四、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

(一)发展目标

构筑实现中部率先崛起和两型社会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张,产业体系进一步

完善,产业附加值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努力建设在内陆地区名列前茅,在中部地区位居龙头,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优势领域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强市。

——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到2015年达到3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

——到201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

——到201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达1000家,在全市占比达到20%,形成10—15家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

——到201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力争达到3.5%;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个。

——到201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出口产值50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比重达40%,利税总额达到160亿元。

(二) 空间布局和重点区域发展定位

沿三环线流芳—常青40公里地段,建设“武汉电子信息产业带”,连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洪山经济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峡两岸科技园以及江北民营科技园,引导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向电子信息产业带聚集,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布局集群化和发展规模化。到2015年,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带聚集2000家电子信息企业,产值占全市电子信息产业95%的空间聚集目标。

以“武汉〃中国光谷”为品牌,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重点发展光纤光缆、光电器件、激光及光存储、软件及系统集成等领域,形成比较完备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以武汉富士康为龙头,吸引各类企业跟进配套,形成3000万台数码相机、1500万台电脑、1500万部液晶显示屏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建成全国最大的光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发生产基地以及全国重要的消费电子制造基地。

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及蔡甸开发区为载体,重点发展显示产品、汽车电子、电源及其他电子产品。以冠捷为龙头,形成3000万台显示器、1500万片液晶模组、500万台液晶电视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建设中部地区重要的显示产品和家用电器生产基地。

以吴家山台商投资区、江汉民营科技园、洪山经济开发区、黄埔科技园等省级开发区为载体,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配套产业和服务型信息产业,培育武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形成新的增长点。

五、重点发展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光电子

充分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积极促进产业链向上游关键技术、材料和核心器件延伸,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继续巩固现有光纤光缆、光通信系统、光电子器件和激光器方面的优势;推动龙头企业的改制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资产重组、项目整合或以产业联盟的方式,重点培植一批光电子优势龙头企业,形成规模

优势,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建设光通信器件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级光电测量仪器检测中心,将武汉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光电子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重点支持系列光纤接入产品(FTTx)、高速光收/发模块、光电耦合器件、光有源器件、光电交换器件以及光无源器件和光开关(MEMS)等光通信器件的开发和生产;光纤预制棒技术、单膜光纤外加套管技术以及大规模带状光缆、浅海光缆、塑料光缆、室内光缆的研发与生产;高速长距离大容量传输技术、城域网和接入网网络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大力发展激光加工工业系统、激光生物医学仪器及成套医疗设备、激光通信应用系统、激光测量仪器等;积极发展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件、光电测距仪、非制冷焦平面热成像系统、远距离红外线监控系统、车船载取证系统、激光陀螺、光电瞄准器、激光雷达、工艺设备和测试仪器等产品。

重点抓好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的光纤第九期扩产及高精度光纤陀螺用保偏光纤项目,武汉邮科院的IPv6网络设备、电信级以太网产品、宽带IP综合业务接入系统、光纤到户(FTTH)传输设备及系统等项目,华工正源公司的LTE(长期演进)核心光器件和模块项目,华工科技的厚钢板大幅面激光精密切割成套设备、脉冲光纤激光器,楚天激光的激光医疗设备,蒂森中人的激光拼焊,光谷激光的激光加工成套设备和激光连锁加工站,法利莱的汽车安全气囊激光焊接工艺及装备等项目。到2015年,全市光电子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二)移动通信

加强3G、LTE、4G等核心技术开发,把握新一轮产业转移的特点,紧抓移动通信产业裂变式增长的机遇,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大企业,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在本地的转化,依托产业联盟促进产业链整合,积极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示范网的应用,争取在系统设备、终端、增值服务等领域形成核心优势和产业规模,努力把武汉建成面向全球的移动通信产业研发与生产基地。

重点发展以3G移动通信直放站和室内覆盖系统系列产品、TD-LTE无线接入网设备、家庭基站、移动目标定位监控系统和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为依托的网络系统设备产业群;以3G移动通信基站天线、天馈系统、3G智能化光收发模块和光器件、LTE核心光器件和模块、测量仪器设备为依托的网络优化设备产业群和以3G移动电话、移动通信应用软件、增值业务应用系统为依托的终端及应用服务产业群。

重点抓好武汉普天的3G设备项目,邮科院与NEC、大唐电信的3G系统合资合作项目,多普达公司3G智能手机,中原电子数字集群,虹信公司网络优化系统,众友科技3G测试仪表,凡谷电子的移动通信基站射频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等项目。到2015年,全市移动通信产业完成产值达到500亿元。

(三)显示产品

加强国际合作,吸引国内外显示产品产业向我市加速转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显示产品产业的自主研发和产业链构

建,力争在显示产品产业核心技术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建成技术领先、配套齐全、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显示产品研发和生产制造基地。

完善显示产品产业体系,以面板生产为重点引进国内外液晶模组(LCM)和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TFT-LCD)6代以上生产线;加快推进多点大型光电触摸屏的研发和生产,积极推广人机互动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强硅基液晶(LCOS)芯片研发,重点突破LCOS光源新技术,加快研制激光光源、高亮度LED光源等产品;支持LCOS光学引擎规模化生产,推进大屏幕电视机、投影仪、电子白板等产品产业化;重点研究开发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OLED)、场致发光显示(FED)、电子纸等新型显示技术,加强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TFT-LCD)用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驱动IC、偏光片、LED背光源等关键配套件及材料的研发和引进,加快显示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进程。

支持武汉富士康、冠捷等企业进一步扩大产能,打造国家级显示产业园。重点策划引进6代以上TFT-LCD生产线项目,抓好武汉天马TFT-LCD4.5代线、武汉全真光电科技的LCOS全高清显示器、武汉传威光控科技的多点大型光电触摸屏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全市显示产品产业完成年产值500亿元。

(四)计算机与视听产品

以全球产业格局调整为契机,着眼本地丰富的科技研发资源,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突出消费电子产品和汽车电子产品特色,将武汉培育成为全国领先、华中地区最大的计算机和视听产品制

造、研发基地。

推动重点项目加快投资和量产进程,逐年扩大我市电脑、数码相机、打印机等产品产量,推动武汉成为国内大型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整车控制系统、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电机及驱动控制系统、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等电动汽车电子产品,以及灯光智能控制系统、电子仪表显示系统、车辆行驶状况显示系统、车载通讯系统、电子导航系统、车载娱乐系统等车辆驾驶电子产品;大力扶持发展数字电视机顶盒、红光高清播放器(NVD)、高清数字投影机及关键件、网络电视(IPTV)等终端产品的研发及应用;支持新型数字化消费电子产品(电子书、手机电视、导航终端等)、数字家庭等产品的自主研发、产业化及应用。

重点抓好富士康武汉基地、蓝星科技车载信息系统产业化平台、武汉高科新一代红光高清视盘机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全市计算机与视听产品产业完成年产值700亿元。

(五)半导体及大规模集成电路

支持本地设计企业快速发展,大力引进国际知名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迅速做大设计环节;加强集成电路制造、封装关键设备和新工艺、新器件以及专用材料等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围绕集成电路产业的系统应用环节,加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大力推进与富士康、多普达等电子信息企业之间的产品研发联动和合作,积极开发高端专业芯片市场,拓展高端应用领域。打造集成电路设

计、制造、封装、测试、和半导体化学材料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搭建世界级集成电路国际测试中心,力争成为我国重要集成电路研发和生产基地。

在目前存储器研发和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开展90nm及以下的CMOS逻辑集成电路生产工艺的研发,逐步拥有集成电路工艺方面的自主知识产权;积极研究新型集成电路封装形式,如多层叠式、塑料焊球阵列等先进封装形式,力争在封装技术上紧跟国际先进水平;配套发展高纯度特殊气体、电子级化学药品、高纯稀贵金属、光掩膜等材料;以12英寸Flash和DRAM产品为基础,加大推进其在SSD固态存储的开发和应用,加快引进DRAM内存条生产线,逐步形成芯片制造和应用的联动。围绕国家重大专项、863计划,着力开展下一代存储器(PCRAM)、计算型存储器(CDRAM)、12英寸逻辑与混合信号芯片基础工艺、新型先进封装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

重点抓好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的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45nm大容量存储器芯片,昊昱微电子的音频功率放大器芯片,磐大微电子的移动多媒体音频的数模混合编解码芯片,华瑞高科的半导体封装等项目。到2015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实现年产值100 亿元。

(六)软件产业

大力建设光谷软件园、光谷创意产业基地和光谷金融港,启动九峰光谷软件城建设,积极引进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建设在嵌入式软件、空间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等

应用软件领域具有技术和产业规模领先水平的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到2015年,软件产品产业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

依托蓝星科技、武汉众友、华中数控、楚天激光、武汉天梭、多普达光电等企业,烽火通信自动交换光网络、邮科院软交换、湖北泰跃的3G车辆监控管理系统、东风的汽车电子信息基地、湖北三环MP4、东太信息的基于FLASH的数字电视数据增值业务平台等项目,重点发展通信领域的移动通信终端、光通信设备的嵌入式软件;机械与汽车电子领域的车身电子控制系统、车载通信智能信息系统、工业过程控制与自动化设备、激光加工设备、数控机床等产品的嵌入式软件;消费电子领域的终端产品嵌入式软件,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

依托武大科技园空间信息产业基地、中地数码MapGIS、立得空间基于移动测量技术的可视化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武大吉奥地理信息共享平台、适普软件导航数据产业化、武汉瑞得信息工程公司等企业和项目,重点发展汽车导航电子地图、导航仪和导航软件;车辆监控、物流管理和位置服务;航空航天对地数据的获取、数据处理和数据产品生产;各种测绘仪器及地理信息软件的生产等技术和产品,形成较为完善的基础平台开发、数据生产到增值服务的空间信息技术产业链。

依托武汉天喻安全芯片、华工达梦安全智能数据平台、华工安鼎数据库加密系统、瑞达信息可信计算机平台等项目,重点发展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加密系统、数据安全保密支撑平台、计算安全平台软件、网络安全套件、智能

卡及读卡器、密码芯片以及密钥管理、数字证书管理系统、安全支付系统、电子防伪系统等产品,壮大武汉信息安全产业。

(七)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服务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高信息服务企业自主发展能力,强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应用。

依托烽火通信、武汉正远铁路电气公司、天喻软件、万网捷讯、东浦信息、盛帆宏业等企业,天喻软件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仿真平台、武船舰船数字化建造工程、武钢产销咨询二期、武汉开目PDM等项目,立足于CAD、CAM、CAPP、PDM、ERP等优势产品,以及三维CAD、BPM、PLM、MES等新产品,发展针对大型企业的工业过程控制等业务流程外包,以软件及服务外包促进制造业发展。

依托武汉邮科院虹信公司、武汉热线、九九智能手机网、都都网、友人网、亿房网等企业,积极把握宽带互联、三网融合趋势带动的新兴产业机会,以行业用户为突破口,重点发展与武汉移动通信产业链配套的增值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移动视频、手机音乐、无线定位、娱乐视讯、数字内容等信息服务,打造我国新兴的信息增值服务产业基地。

依托江通动画、数字媒体、拇指通科技、华大网络等企业,江通动画的动画数字化快速生成系统、数字媒体民族文化数字系统、迅彩科技的支持Flash6.0手机动画播放及管理平台等项目,以动漫产业为龙头,重点发展电子竞技、原创型作品、产业外包等,大力培育原创角色,以原创角色带动相关衍生品的发展;构

建动漫产品研发、原创、制作、运营和衍生产品开发产业链;打造以动漫(e-cartoon)、网络教育(e-learning)、娱教网游(e-game)为特色的3e数字媒体内容产业,建设武汉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

依托武汉天喻、兴得科技、奔腾网络、龙翼信息、莱恩软件、武汉广通、佳特科技等企业,武重的重型机床产品创新数字化设计集成平台、菲旺软件的企业基础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等项目,以实现政府需求、推动钢铁、汽车等重点行业发展为突破口,重点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管理、行业应用、金融、财税、物流、交管、医疗、社保等信息服务系统。

(八)电子信息前沿技术

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核心,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领作用,通过自主创新、行业应用、策划项目、资金支持等措施,通过示范项目带动,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促进我市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网络、三网融合等电子信息科学前沿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研发低功耗、小型化、高性能的新型传感器,着力研发各类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传感器的设计、制造和封装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占领高端传感器市场;联合芯片设计和制造企业,共同开展应用于物联网各环节的控制芯片的设计和制造,形成包括微控制单元(MCU)、协议芯片、微电源管理芯片、数字信号处理(DSP)、模数转换(ADC)、接口控制芯片和一体化芯片在内的系列化芯片产品;集中攻关无线局域网络(WLAN)、无载波通信技术(UWB)、

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NFC)、高频射频识别(RFID)等核心技术,研制相关接口、接入网关设备,着力形成短距离无线通信模块化产品,并推动接口和设计的标准化工作;重点研究网络架构、网络与信息安全、节点间通信与组网、协同检测与数据处理等技术,解决物联网节点间的双向通信、路由和协同;研究物联网地址编码技术,推动相关协议、技术标准的建立,并形成专利;重点研究海量数据存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技术,针对行业应用示范工程建立专家模型,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存储、分析和处理。

加快推动以IP多媒体子系统(IMS)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技术和产业发展。以三网融合试点为契机,力争在一些关键技术和应用上取得较大的突破。充分利用三网融合的有利条件,创新产业形态和市场推广模式,支持三网融合业务在文化教育、生产制造、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应用。

六、政策保障措施

实施《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键是抓住武汉推进创新、重振雄风,积极承担国家战略的机遇,实施重大项目,做大龙头企业,推进自主创新,促进结构升级。

(一)强化重点项目支撑作用,加强产业招商引资工作

瞄准国内外知名电子信息企业,有针对性的开展产业项目招商,形成重点领域新的发展龙头。瞄准重要产业链关键环节,通过策划和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培育和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发展相关业务,促进“产业链”和“招商链”有机结合。瞄准制约产业发

展的共性技术,支持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和科研院所,策划和组织一批自主创新项目,促进产业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发展。利用国家和省市新闻媒体,深入宣传推介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和重点园区,提升企业知名度,增强产业凝聚力,为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提供交流平台。围绕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积极申报国家“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等重大科技专项,积极争取省市相关专项资金、产业发展基金的支持。完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融资体系,对产品出口和企业境外投资项目,在流动资金贷款和出口信贷方面给予政策性金融支持,建立担保基金,为企业出口电子信息产品提供出口信贷担保服务。

(二)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综合运用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政策、技术政策、税收政策、区域政策,重点支持优势领域集群发展和各领域龙头企业规模扩张,培育若干百亿龙头企业和五十亿骨干企业。按照“技术有创新、产品有市场、竞争有活力、发展有潜力”的原则,确立一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产业骨干企业,实行跟踪服务,及时了解运行情况,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鼓励骨干企业增资扩产,采取“一企一策”,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服务。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积极落实国家关于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的有关所得税、契税、印花税、营业税等优惠政策。加大对企业技术引进的支持力度,选择少量的、关键的核心技术,由政府和代表“国家队”的相关大中型企业共同投资,通过国际技术贸易获得的最前沿高新技术,促进企业向世界同行业的最高水

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现代服务业是城市发展的主体,是经济快速发展和结构优化提升的主要推动力,是现代经济增长中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部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我市加快建设上海南翼开放型经济强市、杭州湾北岸现代化港口新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的必然选择。为指导我市“十二五”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进一步增强我市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依据《平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浙江省、嘉兴市发展服务业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发展实际,特制定《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任务是明确我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空间布局、重点产业、政策措施。规划期限为 2011-2015年。 一、发展背景 (一)服务业发展基础 1、总量不断扩大、贡献不断增加 201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7.1亿元,同比增长12.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27%,“十一五”年均增长14%,实现了总量翻一番,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1.3%,比2005年的29.3%提高了2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49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7.1%;服务业地税收入完成7.67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占全市地税收入的比重达46.9%;服务业从业人员从2005年末的6.7万人增加到2010年末的11.9万人,占比从24%提高到24.8%。 2、投资不断加大、质量不断提升 2010年,不含嘉兴港区,服务业投资完成53.3亿元,比2005年增长98.1%,“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了翻一番。“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服务业重点项目237个,累计完

物联网建设与发展

中国物联网发展具有五大优势: 第一,我国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物联网核心传感网技术研究,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第二,在世界传感网领域,我国是标准主导国之一,专利拥有量高; 第三,我国是目前能够实现物联网完整产业链的国家之一; 第四,我国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高,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第五,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物联网发展. 中国将采取四大措施支持电信运营企业开展物联网技术创新与应用,这些措施包括: 1.突破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创新。同时结合物联网特点,在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时,研发和推广应用技术,加强行业和领域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应用技术为支撑突破应用创新。 2.制订中国物联网发展规划,全面布局。重点发展高端传感器、MEMS、智能传感器和传感器网节点、传感器网关、超高频RFID、有源RFID和RFID中间件产业等,重点发展物联网相关终端和设备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 3.推动典型物联网应用示范,带动发展。通过应用引导和技术研发的互动式发展,带动物联网的产业发展。 4.加强物联网国际国内标准,保障发展。做好顶层设计,满足产业需要,形成技术创新、标准和知识产权协调互动机制。 目前,我国的无线通信网络已经覆盖了城乡,从繁华的城市到偏僻的农村,从海岛到珠穆朗玛峰,到处都有无线网络的覆盖。无线网络是实现“物联网”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安置在动物、植物、机器和物品上的电子介质产生的数字信号可随时随地通过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传送出去。“云计算”技术的运用,使使数以亿计的各类物品的实时动态管理变得可能。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或9月出台产业规模超5千亿元 备受关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完稿,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 今年5月发布的物联网白皮书中预计,“十二五”期末我国物联网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五千多亿的规模,形成万亿级规模的时间节点预计在“十三五”后期。将锁定十大物联网应用重点领域: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境与安全检测、工业与自动化控制、医疗健康、精细农牧业、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建成50个面向物联网应用的示范工程,5到10个示范城市。 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创新2.0推动物联网健康发展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物联网及移动泛在技术的发展,使得技术创新形态发生转变,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人为本的创新2.0形态正在显现,实际生活场景下的用户体验也被称为创新2.0模式的精髓。 目前,全球范围内物联网的产业实践主要集中在三大方向。 第一个实践方向被称作“智慧尘埃”,主张实现各类传感器设备的互联互通,形成智能化功能的网络。 第二个实践方向即是广为人知的基于RFID技术的物流网,该方向主张通过物品物件的标识,强化物流及物流信息的管理,同时通过信息整合,形成智能信息挖掘。

张家港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报告

家港市服务业十二五规划 1.前言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的目的(注意相关语句通顺) 通过对家港市服务业的发展背景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及充分对周边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和分析,确定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情况;研究和总结政府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当地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程度和地区部产业的各种联系,定位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大致方针;借鉴国外和国先进的发展模式;运用合适的专业分析模型预测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策略,地区性的重点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之间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以及带动家港市服务业的长效持续的发展,促

进家港市城市整体性发展。 1.1.2研究的意义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目前该区域的产业正处于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随着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长三角地区纵向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分工并行、合作与竞争共存的局面正逐步形成。面对这样的态势,家港市必须准确定位,捕捉机遇,主动承接国际及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转移,实现与大都市地区服务业互补,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快速构建家港服务业经济,提升家港在南各县级市中地位。 本次家港的社会经济与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服务业专项规划,主要是在“十二五”期间,指导和制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方针,使家港市经济的持续有力的发展,解决当前服务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提出未来5年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以及模式。 1.1.3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包括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对家港市服务业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搜集分析家港市服务业目前发展状况的相关资料; 2.参考文献法:查阅期刊、杂志、报刊、著作、网络等相关资料,借鉴国际、国服务业发展成功案例,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家港市服务业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总体发展战略; 3.比较研究法:主要是针对服务业规划的联系和区别的比较,从比较中分析、归纳有关信息。比较时注意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为解决当前的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4.个案分析法:对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服务业规划方案进行个案分析研究,从中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加快重点领域应用示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b14807957.html,来源:人民邮电报 2012-02-27 15:15:16 导读:物联网将显著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良好生态环境的营造,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生动力。物联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和机遇,对通信网络、基础电子、软件、信息服务等产业提出更高的创新需求,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选择。 一、充分认识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意义 要点1:重要意义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知识密集度高、成长潜力大、带动力强、综合效益好的特点。物联网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赋予了两化融合更多智能化内涵,将提升传统产业的经济附加值,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物联网将显著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良好生态环境的营造,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生动力。物联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和机遇,对通信网络、基础电子、软件、信息服务等产业提出更高的创新需求,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选择。大力发展物联网是在行动上贯彻落实国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 要点2:发展的阶段性 预计物联网发展将经历先导应用为主的起步阶段、以应用推广为主的规模应用阶段和具有显著经济外部特性(网络效应)的规模化应用阶段。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与世界同步处于起步阶段,技术研发不断取得突破,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产品成本不断降低,应用需求不断拓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是未来五年物联网发展的主要任务。《规划》将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针对“十二五”时期我国物联网所处的发展阶段,提出了目标和主要任务。 二、正确把握物联网发展的总体思路 要点1:指导思想和原则 物联网作为新生事物,制定首个发展规划是关系我国物联网发展全局和长远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以全球视野,立足于国家战略需求,进行超前部署和系统布局,统筹兼顾,促进各地区协同发展;同时也要立足当前,根据阶段性发展目标,通过自主创新和市场与政府的导向作用,重点解决制约物联网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同步推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 要点2:目标制定 《规划》在技术创新、产业体系构建、应用推广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 关于500项以上重要研究成果。衡量重要研究成果主要依据是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广泛的应用基础和显著的产业化前景。范围包括:RFID、传感器、位置感知、传感网、异构网络融合、M2M、数据库、海量信息存储、图像视频智能分析、应用软件,以及编码标识、信息安全、频谱管理、微纳制造、系统集成等技术成果。 关于20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其中包括共性和关键技术,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领域的行业标准。

甘肃省十三五规划设计纲要全文

甘肃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主席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面CN人才小编特整理出关于2016年甘肃省最新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甘肃省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的相关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最终还是以国家相关政策为准。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近日由中共甘肃省十二届十四次全委会议通过。本报今日将为您详细解读《建议》确定的基本理念、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五大理念 《建议》指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严格遵循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党的领导的原则,始终不渝地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十三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始终不渝地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不断催生新动力、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让创新贯穿于一切工作的全过程,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始终不渝地坚持协调发展。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重点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支持力度,以区域组团联动发展为方向,构建分工协同、布局合理、优势对接、多极支撑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始终不渝地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建设生态文明省为目标,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甘肃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始终不渝地坚持开放发展。开放是我省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抢抓“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推进以向西开放为重点的全方位开放,着力打造经贸人文交流合作平台,统筹用好内外市场,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始终不渝地坚持共享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消除绝对贫困,强化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八大目标 《建议》明确,今后五年,要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全省生产总值跃上万亿元台阶。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

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 序言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是依照《中共无锡市委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 建议》和《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 规划编制的政策依据是:2008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进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进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年6月江苏省政府颁发的《江苏省服务业提速打算》以及2011年8月无锡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无锡市领先差不多实现现代化行动纲要》、《无锡市产业升级行动打算》等有关文件精神。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要紧分析“十二五”期间无锡服务业进展面临的形势、进展目标、进展任务、空间布

局及政策措施,是无锡以后五年服务业进展的纲领性文件,是营造服务业进展良好环境的重要内容,是各地区及有关部门编制实施服务业进展规划及相关重点领域规划、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进展基础与形势分析 第一节“十一五”进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无锡服务业呈现健康快速进展的良好态势,成为我市经济进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服务型经济占主导的产业结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服务业贡献程度不断增强 “十一五”以来,无锡服务业总量规模迅速扩张,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上升。2005—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从1055.74亿元提高到2479.57亿元,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由37.8%提高到42.8%,上升5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

广东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二篇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广东 第三篇优化升级建设全球重要现代产业基地 第四篇内外并举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第五篇强农惠农建设美好新农村 第六篇统筹城乡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第七篇联动融合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八篇绿色发展保护秀美山川 第九篇强化支撑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第十篇普惠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一篇内涵提升提高文化软实力 第十二篇改革先行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十三篇互利共赢深化粤港澳合作 第十四篇开放合作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第十五篇规划实施保障 第二节提升教育信息化和开放合作水平(教育信息化)第三节逐步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电子政务)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34页)

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34页)

北京市“十二五”市级一般专项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 发展规划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前言 (1) 一、规划总则 (2) (一)规划目的 (2) (二)规划重点 (2) (三)规划依据 (2) (四)规划原则 (2) 二、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4)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4) (二)面临的挑战 (7) 三、发展思路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发展目标 (9) (三)总体思路 (10) (四)发展指标 (10) 四、重点任务 (12) (一)优先发展民生品质商业 (12) (二)大力发展特色时尚商业 (14) (三)积极推进现代引擎商业 (16) (四)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18) (五)创新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20) 五、优化布局 (22) (一)提升三大标志性商业中心 (22) (二)发展六类功能性商业中心 (22) (三)建设宜居型社区商业 (25) 六、保障措施 (26)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26) (二)优化商业服务业发展环境 (26) (三)加强商业建设的引导 (26) (四)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相关扶持政策 (27)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咨询、教育等社会组织作用 (27) (六)加强行业基础调查研究和规划动态评估工作 (27)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重要时期。商业服务业作为维系民生的重要行业,作为首都经济发展和宜居城市建设的支柱型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 适应“十二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适应百姓生活方式和消费变化趋势,根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特制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服务于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眼于商业服务业内涵式发展,将通过全面、系统、规范建设,构建面向未来,与城市经济运行系统相协调的现代新型商业服务系统,为服务和改善民生,促进北京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规划适用领域为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及典当、拍卖、租赁等特殊流通业。 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2015年。

最新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最新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下面是我们的给大家推荐的最新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供大家参阅! “十三五”开篇在即,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转型跨越急需创新引领、投资结构急待提档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做好“十三五”招商引资发展规划,对xxxx经济产业全面升级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因此,我局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为指引,结合xxxx实情,立足资源优势,总结先前经验,明确发展需求,继续尽职尽责,充分发挥招商引资职能,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科学规划,努力实施,以项目为核心,以服务为重点,制定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与具体措施,全面勾勒xxxx未来五年招商引资发展新蓝图。 “十二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商务局外资处的大力指导下,我局积极招商选商,大力营造投资环境,加大对外交流和项目推介力度,使全区招商引资工作逐步规范,服务意识和质量逐步提升,投资环境明显改善,项目签约率、资金到位率明显提高,项目建设速度显著加快。“十二五”期间,我局大力发掘引进重点产业、打造精品项目,使我区经济实现了质与量的协同发展。 (一)主要成绩

1、全方位多领域招商引资,我区经济总量快速提升。xx年-xx年6月底,外来投资(市外国内投资)累计完成407.56亿元人民币,引进外资(境外)68605万美元,名列全市各县区前茅。累计征集到39个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达1140亿元,涉及到特色农业和物联网高科技产业、城中村改造及城市综合体建设、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房地产、装备制造业、大型集团总部基地建设等多个领域。 五年中,恒大地产、星河湾地产、保利地产、首开地产、万科地产等一线大型房地产企业来我区投资建设,先后引进了北美新天地、茂业天地、华宇商业广场、千禧世纪广场、汾酒文化商务中心等一大批商业项目落户我区,星河湾酒店、凯宾斯基酒店、万豪国际酒店、阳光酒店等一批五星级酒店或已开业或正在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区项目储备、项目落地、项目建设、项目投产等项指标均位列太原市前茅。外来投资逐年增加,特别是外来投资服务业速度明显加快,推动了xxxx区经济总量快速提升。 2、努力打造精品商业街区,我区发展质量全面优化。“十二五”期间,xxxx区积极培育和发展了一批精品特色商业街区。素有“山西中关村”之称的太原南内环街,已成为集批发、零售、开发为一体的电子一条街,云集了赛格、青龙、颐高、阳光、云天、赛博等综合批发市场,其辐射效应,极大地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长风街--

物联网的价值

物联网的价值 田屹-上海华申物联网这个概念从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智慧地球”,到近期经过温总理视察无锡提出“感知中国”、中移动王建宙先生到访台湾、工信部成立传感网标准工作组和即将出台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而持续升温,众多企业也纷纷拾起物联网的外衣包装自己,资本市场相关概念股也获得强烈追捧,仿佛我们一夜之间进入了一个物物相连、感知一切的时代。但是,在近日参加了一系列研讨会,与众多业内人士(包括院校研究人员、企业经营者、技术研发人员)深入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却不容乐观:如无法形成大规模、开放式的行业应用而导致的市场碎片化,市场推广和商业模式远不够成熟,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不多。物联网的价值究竟在何处,仍需我们进行仔细地思索和观察。 仅就概念而言,物联网这个概念从诞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一个发展的阶段。 传统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是EPCglobal1组织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2)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从而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今天我们所说物联网外延要大得多,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射频技术、分布式计算、传感器、嵌入式智能、无线传输及实时数据交换和互联网等等。通过多种传感技术和传输技术交叉与融合,建立一个“物物”相连的网络,从而完成远程实时数据交换与控制,逐步实现人们生活的智能化,更使得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参与到经济、社会和生活中间。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了全面部署,提出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政府和企业也看到了物联网在未来城市生活中的深远影响,意识到物联网行业对于调整经济结构有重要的推动作 11999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成立AUTOID CENTER,提出EPC 概念。后在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的主导下,EAN和UCC 成立EPCglobal,管理全球EPC标准、开发并实施市场和通信、管理EPC系统。自此,EPC系统的研发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整合,并进入了有计划的推广阶段。 2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鹤壁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售后服务}鹤壁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近年来,鹤壁市服务业发展较快,增加值已由2005年的42.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6.96亿元,增长速度保持在12.4%左右;2010年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18%。 图1鹤壁市服务业增加值和增速变化时间序列 (注:2000—2005年数据为公报数据,2006—2010年数据为市统计局修订后数据)图22010年鹤壁市三次产业结构 税收贡献度不断加大。服务业已经成为鹤壁市税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至2010年期间,服务业税收实现了快速增长,由2005年的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45亿元,占总税收的比重由2005年的22.8%提高到2010年的33.3%;服务业税收年均增速高达30.5%,高于全市总税收年均增速近10个百分点。 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鹤壁市作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经过科学规划和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为主要支撑,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和中介等行业竞相发展的格局。2010年,鹤壁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完成6.55亿元、25.38亿元、6.45亿元、7.7亿元、4.05亿元和26.83亿元,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分别达到8.5%、33%、8.4%、10%、5.3%、34.8%。

图32010年鹤壁市服务业内部结构 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行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和收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全省率先实行了行政审批(许可)“两集中、三到位”。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成功组建,农商行组建工作积极推进,成立各种担保机构27家。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引进高层次人才多名,并通过各类高层次人才兼职、担任顾问、技术指导、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合作研究等人才柔性流动的方式为鹤壁提供智力服务。 (二)发展环境 1、有利因素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鹤壁市地处中原腹地,是豫北城市群的中心,也是晋冀鲁豫四省十三市经济协作区的中心,服务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京珠高速、京广铁路、石武高铁和107国道纵贯南北,鹤濮高速,壶台公路和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即长-鹤-泰铁路横穿东西,已成为豫北“十”字交通中心。距郑州国际机场130公里,可以就近与郑州共享航空港。距天津港口500公里,通过无水港的建设,产品可直通海外市场。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将为商贸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基础设施完善。鹤壁市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城市道路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务院文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二篇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三篇 第九章 发展环境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政策导向 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国家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纲要简介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 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加快物联网发展,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物联网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壮大物联网,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现状及形势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和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使用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产业发展初具基础。无线射频识别(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低频和高频RFID相对成熟。全国有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制、

生产和使用,年产量达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其中, 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建成全球最大、技术先进的公共通信网和互联网。机器到机器(M2M)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 技术研发和标准研制取得突破。我国在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开展了多年技术攻关,已取得许多成果。在传感器网络接口、标识、安全、传感器网络和通信网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等方面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取得进展,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WG7)的主导国之一。2010年,我国主导提出的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国际标准获正式立项,同年,我国企业研制出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纤传感器,TD-LTE技术正在开展规模技术试验。 使用推广初见成效。目前,我国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使用,且使用模式正日趋成熟。在安防领域,视频监控、周界防入侵等使用已取得良好效果;在电力行业,远程抄表、输变电监测等使用正在逐步拓展;在交通领域,路网监测、车辆管理和调度等使用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在物流领域,物品仓储、运输、监测使用广泛推广;在医疗领域,个人健康监护、远程医疗等使用日趋成熟。除此之外,物联网在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监控、楼宇节能、食品药品溯源等方面也开展了广泛的使用。 尽管我国物联网在产业发展、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使用拓展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应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瓶颈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和国外差距较大,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使用水平较低,且规模化使用少,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等。 (二)面临形势

出版《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关于印发《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经管局,有关中央企业: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加快物联网发展,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O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物联网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壮大物联网,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现状及形势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与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产业发展初具基础。无线射频识别(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低频和高频RFID相对成熟。全国有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年产量达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其中, 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建成全球最大、技术先进的公共通信网和互联网。机器到机器(M2M)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 技术研发和规范研制取得突破。我国在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经管、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开展了多年技术攻关,已取得许多成果。在传感器网络接口、标识、安全、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网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等方面相关技术规范的研究取得进展,成为国际规范化组织(ISO)传感器网络规范工作组(WG7)的主导国之一。2010年,我国主导提出的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国际规范获正式立项,同年,我国企业研制出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纤传感器,TD-LTE技术正在开展规模技术实验。 应用推广初见成效。目前,我国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且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在安防领域,视频监控、周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前言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渗透能力强、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利用充分等突出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发展和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于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球软件技术和产业格局孕育着新一轮重大变革,为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带来创新突破、应用深化、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信息化发展规划(2O11-2015)》和《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达28.3%,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集聚日益明显,国际化水平持续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已具备再上新台阶的坚实基础。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达到1.36万亿元,是2005年的3.5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10.2%提高到2010年的18%,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产业结构向服务化发展,信息技术服务所占比重稳步上升,新兴网络软件和应用服务快速发展。 产业聚集效应突出,企业实力明显提高。2010年,广东、北京、江苏、山东、辽宁、上海、浙江、福建和四川9个省市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之和占全国的87%。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示范带动作用和影响力快速提升。2010年,我国年收入过亿元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以下简称软件企业)已经超过2000家,其中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有7家,超过100亿元有4家,超过500亿元有1家,大企业日益成为产业创新和规模发展的主导力量。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部分领域取得突破。在“核高基”国家科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前言 ”十二五”时期,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交通运输也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国务院批准交通运输部的职责和工作要求, 我部组织编制了《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以保障和改进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为着力点、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 积极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规划》包含了综合运输、公路交通、水路交通、民用航空、邮政服务以及城市客运管理等方面, 反映了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提高运输服务水平, 加强养护管理, 强化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 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提高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 推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提高行业发展软实力等内容, 体现了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描绘了交通运输未来发展的蓝图, 提出了交通运输发展的行动纲领, 对”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纵观国际国内形势, 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加, 发展格局面临深度调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 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 必须清醒地看到, 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面对新的发展形势, 交通运输发展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趋势, 紧紧抓住战略机遇, 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加快交通发展方式的转变, 大力发展现 代交通运输业。 第一节发展需求 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进一步增强交通运输保障 能力 根据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预期, GDP将年均增长7%, 城市化率将从47.5%提高到51.5%, 外贸进出口将保持8%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 交通客货运输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预计到”十二五”末, 公路客货运量分别达到400亿人、 300亿吨。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78亿吨。内河货运量达到38.5亿吨。民航客货运量分别达到4.5亿人、 900万吨。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在的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