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二、观察及观察力的培养

(一)什么是观察与观察力

观察: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知觉过程;

观察力:进行观察的能力;

(二)观察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目的与任务;

(2)作好知识的准备;

(3)程序与方法;

(4)记录与整理;

(5)养成习惯;

(6)针对不同的观察类型,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

三、知觉

1、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注意两点:(1)它是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2)它是整体性反映。

2、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选择性、知觉选择性、知觉的恒常性

(一)知觉的整体性

含义: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组织加工过程。知觉整体性的影响因素:

◆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强度关系、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知觉者原有的知识经验

(二) 知觉选择性

1、含义: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2、知觉选择性的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动静;对象本身的特点。

(2)主观因素知觉者的需要、兴趣、爱好、任务、知识经验以及刺激物对人的意义是否重要等。(三) 知觉选择性

含义: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四) 知觉的恒常性

1、含义:指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2、类型(1)大小恒常性(2)明度恒常性(3)颜色恒常性(4)形状恒常性

四、遗忘

(一)什么是遗忘: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二)艾宾浩斯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以后基本稳定在一个水平上。(三)影响遗忘的因素

时间因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学习程度:过度学习150%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五、1、个性与人格一是个性即人格;

二是人格指个性的两个部分,即气质和性格,而个性却指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三是人格包含心理方面的特质和身体方面的特质

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区别:

性格的社会性较强,气质生物性较强;生理基础不同:性格形成晚且较易变;气质形成早且不易变(2)联系:

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

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气质影响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改造的速度

3、性格的培养

(1)、树立模仿的榜样(2)、提供锻炼的机会

(3)、进行个别的指导(4)、创设良好的气氛(5)、开展自我教育

4、能力的培养

(-)重视早期教育,适时进行早期教育

(二)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在科技与课外活动中培养兴趣,促进能力发展

(四)注意能力的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

六、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认为个体的发展受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个体的发展包含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中都有一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他称这些问题为心理发展危机。

1、信任感对怀疑感(出生到1岁)

2、自主对羞耻和怀疑(1-3岁)

3、主动对内疚(3-6岁)

4、勤奋对自卑(6-12岁)

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6、亲密感对孤独感(20-40岁)

7、繁衍感对停滞感(40-60岁)

8、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60岁以后)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

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都具有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并理解周围环境的本能倾向。

皮亚杰提出四个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说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三)皮亚杰理论的教育价值

1、不只是关注儿童思维的结果,还要关注思维的过程

2、认识到儿童的自主性、积极参与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3、不主张对儿童进行成人化的思维训练

4、承认发展进程的个体差异

八、1、维果茨基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两种观点:

?首先,他认为只有在儿童所经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理解儿童的发展才有意义。

?其次,他认为发展依赖于随着个体成长而形成的符号系统。这种用于帮助人们思维、

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符号,诸如语言、写作系统或者计算系统,是文化历史所创造的。

2、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

?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

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得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3、内化内化是指从社会环境中吸收所观察到的知识,从而为个体所利用。

4、维果茨基理论的教育价值

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于最近发展区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九、学习迁移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二)迁移的分类

1、从迁移的发生方向看,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2、从迁移的影响效果方面看,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3、从迁移发生的领域看,又可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4、从迁移发生的层面来看,迁移可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5、从迁移的范围来看,可将迁移分为近迁移与远迁移

(三)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主观因素(1)学习者的概括与分析能力。(2)学习者的心理定势。

(3)认知策略与元认知。(4)学习态度与方法。

2、客观因素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2)学习情境的相似性。(3)教师的指导。(四)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迁移?

1、科学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材的内容结构

3、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方法

5、灵活运用教学技巧

十、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学习的本质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学习过程是试误的过程

2.经典条件反射说

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1)两种类型的学习。

一类为反应型条件作用,即个体行为中已具有的刺激—反应联结,经过刺激替代的方式,从而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又称“反射学习”。另一类为操作型条件作用,即指实验者就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自发性的多个反应中,选择其中一个施予强化,从而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历程,又称“操作学习”。

(2)强化原理

当有意识地对某种行为进行肯定强化时,可以促进这种行为重复出现;对某种行为进行否定强

化时,可以修正或阻止这种行为的重复出现。

(3)强化原理的应用技术。

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提供适当的强化,即:

第一,通过提供正强化物或移去负强化物就可使相应的行为在长时间内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第二,通过强化的组合,可塑造出较为复杂的行为。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

(1)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

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处理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

(2)模仿

模仿指个体在观察学习时,向社会情境中某个人或团体行为学习的历程。

(二)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学习是一个比S—R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他们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

1 顿悟说

基本观点

学习的实质:学习并非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通过主动积极的组织作用形成与情境一致的新的完形。

学习的结果:并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新的完形。

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神经通路的联系,而是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

学习不是盲目地尝试错误,而是由于对情境顿悟而获得成功。

【顿悟的原因:其一,由于学习情境的整体性与结构性;其二,脑本身具有组

织的功能,能够填补缺口或缺陷】

2 认知发现理论

基本观点:

(1)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2)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

(3)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

3、认知同化理论

奥苏伯尔(D.P.AtlStbel),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研究院的教育心理学教授。奥苏伯尔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重组”,他着重研究了课堂教学的规律。奥苏伯尔既重视原有认知结构(知识经验系统)的作用,又强调关心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逻辑关系。认为学习变化的实质在于新旧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相互作用,那些新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关系,进行同化和改组,在学习者头脑中产生新的意义。

主要观点:

(1)有意义的学习是新的意义被同化的过程。所谓同化是指学习者头脑中某种认知结构吸收新的信息;

(2)有意义学习产生的内部条件:一是学习者的心向,二是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

有意义学习产生的外部条件是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3)同化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进行。

接受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被学生接受的。

(4)先行组织者策略。

4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5、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个人的经历和图式不断地建构个体对世界的认识。(三)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 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强调教育的目标为人格的健全发展,或自我实现。

主张让学生接受自由、灵活的教育。

倡导教育的方式方法为“有帮助的任其自然”的方法。

主张教师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帮助者”的作用。

2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

学习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

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学习

3 如何促进学生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让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

让学生处在一个和谐、关爱、理解的氛围中

从做中学

十一、学习动机

1、什么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2、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一)需要层次论

A.H.MASLOW认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又补充了认知需要、审美需要 人类的需要具有层次性

需要的依次满足:低级需要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

生理需要:衣食住行性

安全需要:人身安全需要就业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交往需要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受人尊重需要自尊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需要

后来,又更进一步把人类的需要概括为三大层次:基本需要、心理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动机的归因理论

1、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所作的解释和推测过程。

2、归因模型:海德的朴素归因论韦纳的成败归因论

(三)成就动机理论

1、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2、奥苏伯尔的学习成就动机理

(四)自我效能论

自我效能论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认为自己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念。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成功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如果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因此,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2)、替代经验。

(3)、言语劝说

(4)、情绪唤醒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影响活动的选择。

影响努力的程度、坚持性和决定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影响任务的完成。

总之,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动机作用。自我效能感将影响学生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付出多大的努力、坚持多久以及愿意承受多大的压力。

5、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一)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1、内部条件(1)学生的自身需要。(2)学生的目标结构。(3)学生的焦虑程度。

(4)自我效能感。(5)对学习成绩的归因。

2、外部条件

(1)学习任务的性质。主要包括学习任务的价值、特征、难度和课堂任务的维度。

(2)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3)学习结果的评定。

(4)奖励与惩罚。(5)教师的作用。

6、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策略

1、内部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1)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2)使用大量有趣的呈现方式。

(3)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目标。(4)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

2、外部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1)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2)合理地运用外部奖赏

(3)有效地应用具体的表扬。(4)营造适度紧张的竞赛或竞争气氛。

十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构成

(1)问题呈现方式(2)问题的复杂程度(3)多余信息

2.解题情境

硬性情境:问题解决过程中,问题解决者能实实在在感知到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噪声及场地舒适程度等软性情境:问题解决者不能明确感知,但对其解决问题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期望、暗示、政治、文化、领导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等方面

3.问题解决者

(1)个人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时,对问题的认识、看法、印象等方面的心理反映。

(2)心理定势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亦即在知识、经验的影响下解决问题时个人的倾向(3) 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它方面的功能。

功能固着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K.Duncker)提出的。

(4)动机与情绪唤醒水平

(5)人格因素

4、问题解决的策略

(1). 算法策略

所谓算法是指一套清楚、固定的步骤,它能确保问题的解决。

算法策略是指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找到一种

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2). 启发式策略

启发式策略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a.手段-目的分析

b.逆向工作(反推法)

c.选择性搜索

d.爬山法

e.类比迁移策略

十三、创造性的培养

1.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

①保护和引导学生可贵的好奇心②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性③注意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

2.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①拥有宽厚的知识基础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3.创造兴趣与毅力的培养

家长要尽可能的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对学校而言,关键在于给学生搭建能够自我创造的平台。

十四、品德的涵义及构成

(一)什么是品德

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或准则行事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二)品德的构成成分1.道德认识2 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

二、品德的形成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皮亚杰的道德理论

儿童的道德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权威阶段(6-7、8岁)

?可逆性阶段(8-10岁)

?公正阶段(10-12岁)

(三)科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成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

部分,认为儿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

道德发展的阶段概念是柯尔伯格理论的核心概念。柯尔伯格认为,我们对道德发展阶段的划

分是根据判断的结构,而不是道德判断的内容。按照道德判断结构的性质不同,他将个体的

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级水平六个阶段,提出了他的最全面的阶段模型。

水平1:前习俗道德水平2:习俗道德水平3:后习俗道德

(四)尤尼斯的道德实践论

1.青年期道德实践活动的长远影响

2. 尊重人性是道德行为的根本机制

3. 道德行为和本体性相辅相成

第二节品德形成的条件与教育

十五、品德形成的条件

(一)个体身心发展水平

品德的形成受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它与生理成熟、心理成熟和知识增长相联系。在品德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个体的身心发展水平,否则可能会拔苗助长。

(二)家庭教育

1、做好子女的榜样。

2、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3、注意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4、教育中融入亲情。

(三)学校培养

(四)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众多因素中,

社会风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社会风气好,则人们精神振奋,乐观积极,勤劳朴实,道德高

尚,社会安定;反之,则会斗志涣散,悲观消极,偷盗不止,道德败坏,社会动荡。良好的社会

风气将为学生品德的形成提供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

十六、品德不良的矫正方法

? 1. 角色扮演

正面角色的扮演是请当事人扮演积极的、品德优良的人物,以使品德改良者体验到作为品德优良

者的积极的心理体验。

反串角色的扮演是让学生充当生活中的另外一个它还不能充当的角色,以对该角色有较深刻地认识。

? 2. 认知改变

? 3. 组织活动

?通过有目的开展活动,可以使具有不良品德的学生从自己的行为及行为的结果中去感受品德的积

极情感,从而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方式,做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的人。

?4.自我暗示

? 5. 群体干预

?主要是利用人的从众心理来矫正品德不良的行为。在一个群体中如果绝大多数人的行为一致,这

时,群体中极少数行为与大家不一致的人就会感受到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会力图保持与群

体行为的一致性。

总之,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实际上就是把社会关于道德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使他们逐步克服不良思想,不良情感和不良习惯的过程。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目的与方法 第一节什么是管理心理学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目前,关于管理心理学的课程名称还不统一,有的叫组织行为学、有的叫组织管理心理学,有的叫行为管理学、有的叫行为科学等等。关于管理心理学的定义同样没有达成共识,学者们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常常加入自己的看法。 1、苏东水认为:管理心理学又称行为管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科学,它是从现代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 2、俞文钊认为: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企业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门科学。它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 3、卢盛忠认为:管理心理学也可称之为组织管理心理学,一般来说,组织管理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各种组织系统中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作用情况下所产生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它属于心理科学中的应用部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4、孙彤认为: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5、杨锡山认为:组织行为学应该是研究任何组织环境中人

的行为规律的学问。它是以行为科学和其它有关的知识改进领导,激励员工,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组织效能的一门管理学科。 6、张德认为: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7、美国学者威廉?迪尔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组织中个人、团体和组织的行为问题。 8、美国学者安德鲁?J?杜布林认为: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9、美国学者史蒂芬?P?罗宾斯认为:组织行为学是系统地研究人在组织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它是在多门行为科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属于应用科学。 10、加拿大学者乔·凯利认为:组织行为学的定义是对组织的性质进行系统的研究:组织是怎样产生、成长和发展的,它怎样对各个成员、对组成这些组织的群体、对其他组织以及更大些的机构发生作用。 11、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边缘性的发展中的科学。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普通心理学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样认识心理学的? 答:(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行为的科学,要解释心理活动的规律。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依存。分别介绍如下: ①认知。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和语言等。 ②情绪和动机。心理、行为调节与控制系统,是人们的共性。情绪是指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的主观体验。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③能力与人格。心理特性系统,反映了心理的差异性。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称作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它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心理特性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3)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对心理学的认识 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只是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接触过心理学。那些心理学家们能够一眼看出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能够催眠,分析梦。心理学在我看来,是很神秘的一门学问。 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 答:(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区别:心理是脑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属于精神现象,是内隐活动,而行 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②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不同,产生不同的反应,决定了行为的复杂性;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称为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是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然而在人的正常生活中也存在着无意识现象,它对人的行为也有重要的作用。两者共同作用来影响人的行为。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病人,其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3.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研究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1)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 ①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如认识过程、情感过程等。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对科学地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②心理结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心理结构就是要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③心理的脑机制。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学家不仅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发生的规律,而且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解释脑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④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心理现象是动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出现了神经系统之后才真正产生的。脑的发育为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在人的一生的不同时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心理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它和脑发育的关系,也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⑤心理与环境的关系。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外界刺激作用于人,在人脑中产生各种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又会反过来通过人的行为作用于周围环境,进而引起新的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之间存

心理学研究对象

心理学研究对象: 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理学诞生后各流派的不同观点: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詹姆士(先驱)。不关心心理的元素或结构,关注心灵在现实世界中所导致的实际结果。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斯金纳,主张研究可观察的行为。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惠特海默。主张以整体的观点来描述意识行为。精神分析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研究心理疾病。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以马斯洛,超越科学实证主义范式而趋向于建构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潮 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记忆力: 一、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这样的记忆也叫意义记忆。主要通过对材料的理解,找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 二、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安排复习。 {一}、复习要及时。遗忘最严重的时刻是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里,所以及时复习非常重要,可使即将消失的记忆痕迹重新强化,变得清晰,使学到的知识不断纳入知识系统之中。 {二}、复习方式单调既容易感到乏味,又容易产生厌倦、疲劳。而多样化的复习,则可使人感到新颖。 {三}、合理安排和分配复习时间。 {四}、复习内容系统化。复习要注意根据各部份内容、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整理、归类,使之系统化。 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的原因: 在大学里,由于理论课比较沉闷,而且大学里老师面对的是更多的同学。在大教室室里人又多,又很喧闹,学生更容易失去听课的兴趣。 学生不注意听讲解决方案: 1.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适时更新课件内容,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教学模式多样化,从以往的老师一人在讲课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发挥上。 3.灵活调整上课休息时间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的管理学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背景差异等;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师的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征。 3、教学内容 具体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从简单的教具模型、口头语言、书本、录音、录像到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不可替代的因素。 5、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 物质环境包括课堂自然条件(如温度和照明)、教学硬件设施(如桌椅、黑板、投影仪)和空间布置(如教室文化建设情况、座次排列)等要素; 社会环境包括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风、校风及社会文化背景等要素。 (二)学习与教学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教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

心理学的历史与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历史与研究对象 在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之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曾说:心理学虽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就是说,心理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因为心理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的历史。 一、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萌芽 几乎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很关心自身的心理现象并且试图给予解释。最早的解释,把心理说成是灵魂的活动。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是由灵魂和学科二词构成,即关于灵魂的学问。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探索自然界支配力的驱使,原始思维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但人们又无法理解自身的结构和机能,单凭直观的感受和梦境的影响,于是出现了万物有灵论的观点,认为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是灵魂的活动。人出生时,灵魂在身体里,控制人体的活动;人在睡觉时,灵魂暂时走出人体;人在觉醒时,灵魂回到人体;人死时,灵魂则永远离开人体。这种万物有灵论的观点是人类心理学思想的萌芽形式。 (二)心理学思想的产生 美国心理学史家加德纳·墨菲(G.Murphy)曾说过:世界第一个心理学故乡在中国。这是一个颇为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因为两千年前,在我国思想家遗留下来的著作中,就有不少关于心理学的思想。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壅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以及“因材施教”等诸多观点,已蕴涵现代心理学中的兴趣、记忆和个性差异等问题。战国时期的荀况(公元前313—前238)关于“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荀子·天论》)的学说阐明了先有身体而后有心理、心理依附于身体的身心观。 关于心理与脑的关系我国古代也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明代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认为脑是神经中枢,它聚集着人的精神。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1768—1831)根据大脑的临床研究和尸体的解剖,明确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后人称之为“脑髓说”。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的《论灵魂》一书,是人类文明史上关于心理现象的专著。自那时起,直至19世纪中叶,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有许多学者论及心理学问题,其中不乏有真知灼见,但心理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隶属于哲学范畴而无独立地位,是哲学家与思想家运用思辨的方法进行研究的领域。 仅从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算起,对心理的研究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此可见,心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只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心理现象的探讨都是在哲学的范畴中进行的。心理学脱离哲学而独立是16世纪以后的事。1590年德国麻堡大学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一)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在人类知识的科学体系中,有两千五百多门学科,其中,心理学居于中心位置。在众多把人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中,心理学是最显要的一门。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写出了《心灵论》一书。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孔丘、孟轲及荀子等人,对人的心理现象也有不少的论述。但是,心理学真正成为 一门独立的科学,则以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开端。 一、什么是心理学 一个正常的人,不管是在清醒状态,还是处于睡梦之中,不管是从事社会实践,还是自发的本能活动,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现象。应该说,心理现象是人们最熟悉、体验最多的现象。 “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最早是由希腊语中的“灵魂”(psy che)和学问(logos)两个词构成的,意思是“灵魂之学”。“灵魂”是指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动,人类很早就试图对它作出解释和说明,这些解释和说明形成了最初的心理学思想。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的灵魂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认为灵魂是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的一种实体,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并有自己的活动规律。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自然不满意“灵魂说”对心理现象的解释,而力求对心理现象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说明。19世纪以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应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使人类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上升了一个新台阶。由于世界各国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人们在对心理现象的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提供了许多理论,使心理学的研究脱离了主观思辨的方式,而逐步成为一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学科。今天,心理学的许多理论,不仅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进行生活、工作和学习,而且成为教育人、培养人、管理人、使用人以及进行人才选拔的科学依据,心理学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已经显示出其强大的力量。未来学家预言,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而心理学则是本世纪的带头科学。 可见,心理学是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发展,既离不开现代生理学和生物学,也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因此,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它的研究对象,心理学也是这样,有着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心理现象丰富多彩、绚丽多姿,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一般可以把它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与研究内容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本节考纲透视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2.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考点精讲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韵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2.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狭义上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录像、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等都属于教学媒体范畴。它日益成为教育心理学所关注的一项独特的课题。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包括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社会环境包括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在教育心理学看来,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2.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

普通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代表作业中出现过的题 数字为红色的代表多次出现的题 简答题(请每题 5 分,共20 分) 1. 简述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其特征是: (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2. 简述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广度又称注意范围,是指个体在一瞬间内能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数量。 二、注意稳定性是指人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三、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注意分配又称“时间共享”,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即通常所说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四、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一种活动转移另一种活动上去的 过程。 3.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知觉以感觉信息为基础,但又不同于感觉,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感觉和知觉反映的内容不同; (2)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性质不同; (3)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 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人对某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越丰富、越精确,由此形成的知觉就越完 整、越正确,两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4.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个体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基本的生理需要位于下层,抽象的精神需要位于上层, (1)生理的需要。( 2 )安全的需要。( 3 )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 )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种需要是以一种渐进的层次表达出来,即必须先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外一些需要,也就是个体总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较高层次的需要。 5. 简述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答: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精品文档 .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P1)答: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3、简述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P5)答:(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P7)答: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P9)答:教育心理学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 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6、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P13)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7、简述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特征。(P14)答:少年期是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8、简述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特征。(P15)答: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9、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P15)答:(1)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2)关于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所以,我们应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0、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P16)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0-2岁)、前运算(2-7岁)、具体运算(7-11岁)、形式运算(11-15岁)等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本阶段的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本阶段的儿童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11、简述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P18)答:(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关于最近发展区。 12、简述最近发展区概念及其意义。(P19) 答: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研究内容 一、填空题 1.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的规律以及如何应对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导论、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幼儿的()健康、幼儿()心里与教师心理。 3.教育是()传递的系统,是培养、造就()的系统。 4.幼儿教育是以()为对象的教育,包括()教育与非幼儿园教育。 二、名词解释 1.教育 2.人才 3.幼儿园教育 4.幼儿园心理学 三选择题 1.幼儿一般是指()的儿童。 A.3—6、7岁 B.0—3岁 C.0—6、7岁 D.7—10岁 2.幼儿教育的最典型形式是() A.电化教育 B.远程教育 C.家庭教育 D.幼儿园教育 四、解答题 1.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2.如何理解教育的是指? 3.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与幼儿的交互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一、填空题 1.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可以从()和()两方面体现出来。 2.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可以树立科学的(),提高幼儿教育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解答题 1.幼教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 第三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一、填空题 1.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法、()法、测量法、()法、()法等 2.教师常用的观察方法包括逸事记录、()时间取样和()。

3.幼儿教育心理学有客观性原则、()原则、()原则、()原则和()原则五种基本研究原则。 4.根据研究目的、内容和手段不同,有长期观察和()观察、全面观察和()观察、直接观察和剪辑观察、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等不同类型。 5.有效观察的条件包括做好观察的前期准备工组、做好观察(),消除观察()。 二、名称解释 1.观察法 2.作品分析法 三、解答题 1.联系实际教学谈谈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2.在幼儿园情境中,幼儿教师如何对幼儿进行观察并记录? 3.作品分析法的作用是什么? 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幼儿一般是指() A.3—6、7岁 B.0—3岁 C.0—6、7岁 D.7—10岁 2.下面不属于非幼儿园教育的是() A.家庭教育 B.幼儿园教育 C.远程教育 D.网络教育3.幼儿教育的最典型形式是() A.电化教育 B.远程教育 C.家庭教育 D.幼儿园教育 4.()原则从客观实际出发,来揭示在教育过程中幼儿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A.发展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综合性 5.()是指只对要考察的指定行为、时间进行观察记录,即等待所选定的行为出现是才做记录,不受时间的限制。 A.时间取样 B.核查表 C.事件取样 D.逸事记录6.()原则是指事物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幼儿的心理也是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发展着。 A.发展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综合创造性 7.()指依据观察目地对幼儿在一定时间内某种行为发生的频率进行观察与记录。 A.时间取样 B.核查表 C.事件取样 D.逸事记录 8.()原则是指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应立足于创新,而不是因循守旧或盲从潮流。 A.发展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综合创造性 9.()是指选取一样简短的个别事件进行完整的记录。 A.时间取样 B.可查表 C.时间取样 D.逸事记录10.()是指利用实现设计好的简便易行的记录表格,观察者观察到相应的行为是时,就在相应的栏目中做记号。 A.时间取样 B.核查表 C.事件取样 D.逸事记录 二、填空题 1.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法、()法、测量法、()法、(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1.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用科学的方法对行为和精神活动的研究。在这个定义中涉及心理现象和心理是一门科学这两个问题。 2. 认识个体心理现象的构成行为,认识行为与心理的关系。 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发生、表现在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现象按照从动态-稳态的维度,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部分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指在个人身上表现的心理历程,操作程序。包括: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绪情感过程:如喜、怒、哀、惧 意志过程:如作出决定、执行决定 (2)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是心理活动存在的现实形态和背景状态。 心理状态基本可分为意识状态和无意识状态。 (3)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个体身上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包括: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智力、人格 1)心理与行为的区别 心理:是内隐的、主观的精神现象 行为:是外显的、客观的物质现象 2)心理与行为的联系 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因此心理支配行为。 心理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3. 什么是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特点?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基础学科。 普通心理学的四个特点: (1)研究对象是人类而不是动物; (2)是成人而非儿童; (3)是常态而非变态、异常的; (4)是普通的、一般的而非特殊的人。 4. 什么是观察法?观察研究的优点和局限? 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特点及规律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的优点: ?保持了人心理活动的自然性。 ?容易实施。 ?观察法的局限: ?观察者效应:被观察者由于意识到自己被观察而改变 自己的行为。 ?观察者偏差:观察者只看见了他们希望看见的东西。 ?从观察结果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5. 什么是实验法?认识实验研究中的三种变量,实验研究的特 点是什么?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修订版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和性质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一、论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有人会认为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加以应用的科学。这种观点是将教育心理学看成是普通心理学的附属学科,忽视了教育心理学本身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事实上,教育心理学并不是将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拿过来简单地在教育领域中加以应用的学科。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规律主要是指学生如何学习和教师如何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也就是说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对于“性质”一词可有两种理解:一是科学性质。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科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于教师教学的心理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教育领域中人们的教育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教育心理学被看作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心理学更偏重于社会科学的性质。另一种理解是指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应用性,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 二、简述教育心理学产生、发展的简史。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就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一个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的历史。

1.在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之前,历史上的一些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就曾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对教育问题进行过论述。这便是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中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学观点。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强调教育与灵魂(心理)的联系。从17世纪到19世纪,欧洲的一些着名教育家,如夸美纽斯、裴斯塔洛齐、赫尔巴特等都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涉及了心理学。 2.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诞生需要满足三方面的条件即科学的心理学体系、科学的方法和适当的人才。这些条件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世纪初期已基本具备了。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时期的重要人物有冯特和桑代克。 (1)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将实验法引入心理学研究,形成完整的心理学体系,并培养一批心理学人才。其中冯特的学生莫依曼、霍尔、卡特尔等都曾为教育心理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并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是致力于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领域的研究的先驱。他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使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中心领域。桑代克于1903年着《教育心理学》。在1913-1914年,他又将此书扩展为三卷即《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工作与疲劳以及个性的差异》。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开始确立。 3.就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来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与完善时期。每一时期都有它的特点。初创时期,在美国、日本、德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心精华背诵手册一(名词解释版)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过程 & 个性)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 1 心理活动过程(规律和共同性)/心理过程 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过程:1)认识过程(知)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性与联系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意)指人自觉的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里活动。从内到外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独特性导致差异性) 1)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心理特征:I.能力 II.气质 III.性格指区别于他人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表现出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差异。 认知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联系的最基本心理活动。 意志过程: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景中或预先设置的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系统的地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心理测量法:指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通常用来确定被试者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 个案法: 第二章生理部分 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使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其基本功能是接收和传递信息。 2、突触: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它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使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 3、操作条件反射:p57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p37 4、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5、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 6、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7、条件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 8、感觉适应:是感觉系统对连续无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的倾向。 9、全或无法则: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神经元则产生一个完全的反应,达不到一定的强度则不反英,她并不随刺激的强弱而改变。 10、动力定型:指本来有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映系列就依次出现的现象。 11、扩散:一定条件下兴奋与抑制在大脑皮层某一部分产生后并不停留在原发点,而向周围皮层蔓延传播,使得周围部分也产生同样的神经过程。 12、集中:兴奋与抑制的过程从扩散开的皮层区域向原发部位靠拢的现象。 13、互相诱惑:大脑皮层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

心理学基础习题含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 D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建立在________的基础之上。 A.观察法 B.实验法 C. 调查法 D.个案研究法( A )2、科学心理学之父是。 A.冯特 B.华生 C.马斯洛 D.弗洛伊德 ( C )3、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冯特、铁钦纳是结构主义的代表 B.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 C.魏特海墨是机能心理学派的代表 D.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 ( B )4、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作某种变量,研究该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心理研究的方法是________。 A.观察法 B.实验法 C. 调查法 D.个案研究法( C )5、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研究有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心理的功能的心理学流派是。 A.结构主义 B.精神分析 C.机能主义 D.行为主义 ( B )6、被称作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的是学派。 A. 行为主义 B. 人本主义 C. 精神分析 D. 认知心理学 ( C )7、能揭示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相关法 D. 访谈法 ( C )8、创建第一个心理科学体系的心理学家是。 A. 弗洛伊德 B. 詹姆斯 C. 冯特 D. 铁钦纳 ( B )9、操纵和控制变量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个案法 D调查法 ( B )10、由实验者操纵的,被假定为可影响行为的可能原因的变量 是。 A.自变量 B. 因变量 C. 中介变量 D. 无关变量 ( C )11、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各种经验是指,研究者操纵刺激(视觉的、听觉的、皮肤觉的等),使之有系统地变化,让被试根据自己的主观判 断作出反应(如按键)或报告自己对于某种刺激的感受。这种“内省法” 属于现代心理学的哪个流派? A、功能主义 B、行为主义 C、结构主义 D、精神分析 ( C)12、认为“男性和女性的基本择偶标准(如年龄)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中具有明显的普遍性,根源在于早期人类男性和女性在繁殖和抚养方 面所面临的不同的适应性问题。”这一观点属于当代心理学取向中的 哪一个分支? A、生理心理学 B、行为遗传学 C、进化心理学 D、认知神 经科学 ( A )13、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从而了解事物的特征或规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基础学科。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分为: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认知也叫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人要维持和发展自己的生命,就必须有一定的外部条件来满足它。当这样的条件缺乏时,就会反映到人的头脑里,让人产生对所缺物质或的需求,这就是人的需要。当人们意识到这种需要的时候,这种需要就转化成了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即人心理活动的动机。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情绪、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意志是人的虽未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表现了心理对兴味的支配。能力是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气质相当于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它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性格是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这些心理现象,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人的认识、情绪和情感及意志活动这三类心理现象称为心理过程,它们都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需要和动机反映了他心理活动的动力,能力说明了他对某种活动的适宜性,气质 和性格表现了他的人格特性,这三者属于心理特性。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一、是脑的机能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思维萌芽三个阶段。只有到了人类,才有了思维。人类有了语言,能进行抽象思维,能透过现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我们把人的心理叫做思维、意识、精神。有了思维的能力,才使人的心理发展到了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的大脑又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是会的产物,是能动的反映。心理是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物质产品,因为心理是一种主观映像,心理师在人的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像,这种映像从外部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结合的产物。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叫边缘学科。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长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这句话正确的概括了心理学的历史事实。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世硕主张人性有善有恶。告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罗马医生盖伦提出了气质这个概念,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19世纪以前,心理学意志隶属于哲学的范畴。直到19世纪的中叶,在对心理现象的研究中引进了实验方法,才使心理学称为一门实证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对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明确提出心理学要研究经验,这就把心理学从研究灵魂的哲学心理学中摆脱出来。他在全面总结哲学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物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实验心理学的体系,又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实验室,相继创办了《哲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杂志,出版了大量著作。为纪念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