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学案苏教版必修2

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学案苏教版必修2

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学案苏教版必修2
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学案苏教版必修2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考试要求]

1.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a/b)

2.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a/a)

3.从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变化理解反应中的热效应(b/b) 4.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与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b/c)

5.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a/b)

6.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b/c)

7.合理利用化石燃料,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方法(a/a)

1.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吸热反应,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放热反应。

2.反应吸热或放热的原因:

(1)微观上:断开化学键吸收的能量与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不同,若前者大为吸

热反应,后者大为放热反应;

(2)宏观上: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不同,若前者小于后者为吸热反应,

前者大于后者为放热反应。

3.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放热反应:①燃烧②中和反应③活泼金属与H2O或酸的反应④大多数化

合反应。

(2)吸热反应:①CO、H2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反应②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

4.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三步骤”:

(1)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2)标明物质的状态;

(3)计算并写出对应的反应热ΔH。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

都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及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①能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放出或吸收。

②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能量守恒。

(2)反应热

①含义:在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

②符号与单位:反应热用符号ΔH 表示,单位一般采用kJ·mol -1

2.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1)化学能与热能转化的实验探究

①镁与盐酸反应

②Ba(OH)2·8H 2O 与NH 4Cl 晶体反应

由上述实验可知,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有的放出能量,有的吸收能量。

(2)放热反应: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特别提醒] 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如炭的燃烧),不需要加热就

能进行的反应也不一定是放热反应[如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

3.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1)从化学键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①请根据下列信息分析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时,为什么会发生能量变化?

从给出的信息可知,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分子中旧键断裂需吸收能量,生成物分

子中新键形成放出能量。

断裂1 mol H 2和12

mol O 2中化学键吸收的能量总和为436_kJ +249_kJ =685_kJ 。

形成1 mol H2O中的共价键释放的能量为930_kJ。

因此反应放出的能量大于(填“大于”或“小于”)吸收的能量,故该反应放出能量。

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以用右图形象地表示出来:

a.若E1>E2,反应吸收能量;

b.若E1

(2)从物质总能量高低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①从物质内部能量分析化学反应过程:化学反应的过程可看作“储存”在物质内部的能量(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电能或光能等形式释放出来,或者是热能、电能或光能等转化为物质内部的能量(化学能)被“储存”起来的过程。

②物质总能量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关系:

a.图Ⅰ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释放能量;

b.图Ⅱ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吸收能量。

1.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断裂化学键、形成化学键与物质能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断裂化学键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

2.已知下列物质的键能:

对于反应:H2+Cl2===2HCl,若生成 2 mol HCl,反应过程中断裂化学键共吸收的能量是多少?形成化学键共放出的能量是多少?依据以上两个数据判断该反应是放出还是吸收能量,并确定放出或吸收能量的多少?

提示:反应过程中断裂化学键共吸收的能量是436.4 kJ+242.7 kJ=679.1 kJ,形成化学键共放出的能量是431.8 kJ×2=863.6 kJ,由于863.6>679.1,故该反应放出能量,放出的能量为863.6 kJ-679.1 kJ=184.5 kJ。

1.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

(1)并非所有的分解反应都为吸热反应,如双氧水的分解为放热反应。

(2)并非所有的化合反应都为放热反应,如CO 2+C=====△2CO 为吸热反应。

1.下列变化一定是放热的化学反应的是( )

A .H 2O(g)===H 2O(l)

B .2HI(g)===H 2(g)+I 2(g)

C .形成化学键时共放出能量862 kJ 的化学反应

D .能量变化如图所示的化学反应

解析:选D A 项,气态水变成液态水放出热量,但属于物理变化;B 项,该反应为分

解反应,是吸热反应;C 项,未告诉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不能判断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还

是放热反应;D 项,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2.(2016·东阳中学期末)2A(g) B(g) ΔH 1(ΔH 1<0);2A(g) B(l) ΔH 2;下

列能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

解析:选B 反应的ΔH 1<0,为放热反应,即反应物的能量高于生成物的能量,且物

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时,也将放热。对照选项图像可知B 项符合。

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 表示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 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实例

8 g CH 4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液态水,放出445 kJ 的热量,则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为CH 4(g)+2O 2(g)===CO 2(g)+2H 2O(l) ΔH =-890 kJ·mol -1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热量变化,可用下列热化学方程式分别表示:

①2H 2(g)+O 2(g)===2H 2O(l)

ΔH =-571.6 kJ·mol -1

②H 2(g)+12

O 2(g)===H 2O(l) ΔH =-285.8 kJ·mol -1

③H 2(g)+12

O 2(g)===H 2O(g) ΔH =-241.8 kJ·mol -1

[问题思考]

1.①与化学方程式2H 2+O 2=====点燃2H 2O 相比较,有何特点?

提示: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在化学方程式的右边注明了反应热ΔH 的正负、

数值和单位。

2.①与②相比较,ΔH 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化学计量数不同,参加反应H 2的物质的量不同,ΔH 不同。

3.②和③相比较,ΔH 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参加反应H 2的物质的量相同,生成H 2O 的状态不同,ΔH 不同。

4.③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在一定条件下,1 mol 氢气与12

mol 氧气完全反应,生成1 mol 气态水放出241.8 kJ 的热量。

1.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三步骤”

2.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四注意”

(1)反应条件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明ΔH 的测定条件,一般情况下ΔH 是在25 ℃、1.01×105

Pa

下测定的,可不注明温度和压强。

(2)能量变化

ΔH 表明反应放出或吸收的能量,ΔH 只能写在标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的化学方程式

的右边,并用空格隔开。若为放热反应,ΔH <0;若为吸热反应,ΔH >0。ΔH 的单位一般为

kJ·mol -1

(3)物质状态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不同,ΔH 不同。因此,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才能完整

地体现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热化学方程式中不标“↑”和“↓”。

(4)化学计量数

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因此化学计

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且ΔH 与化学计量数对应成比例。

1.(2015·浙江10月考试)已知1 mol CH 4气体完全燃烧生成气态CO 2和液态H 2O ,放出

890.3 kJ 热量,则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CH 4(g)+2O 2(g)===CO 2(g)+2H 2O(g)

ΔH =+890.3 kJ·mol -1

B .CH 4(g)+2O 2(g)===CO 2(g)+2H 2O(l)

ΔH =-890.3 kJ·mol -1

C .CH 4(g)+2O 2(g)===CO 2(g)+2H 2O(l)

ΔH =+890.3 kJ·m ol -1

D .CH 4(g)+2O 2(g)===CO 2(g)+2H 2O(g)

ΔH =-890.3 kJ·mol -1

解析:选B 因放热反应ΔH 为负,结合生成的水为液态,只有B 选项正确。

2.(2016·温州普通高中联考)已知在101 kPa 、298 K 条件下,2 mol 氢气燃烧生成水

蒸气放出484 kJ 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H 2O(g)===H 2(g)+12

O 2(g) ΔH (298 K)=-242 kJ·mol -1 B .H 2(g)+12

O 2(g)===H 2O(l) ΔH (298 K)=+484 kJ·mol -1 C .H 2(g)+12

O 2(g)===H 2O(g) ΔH (298 K)=-242 kJ·mol -1 D .H 2(g)+12

O 2(g)===H 2O(g) ΔH (298 K)=-484 kJ·mol -1 解析:选C 热化学方程式以下几个方面容易错误,①未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②系数

与ΔH 的值不相同,③ΔH 的符号相反了。在298 K 时,由“2 mol 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

出484 kJ 热量”知“1 mol 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242 kJ 热量”。所以选C 。

[方法技巧] 判断热化学方程式正误的方法——“四看法”

(1)看各物质的聚集状态是否正确。

(2)看ΔH 变化的“+”、“-”是否正确。

(3)看ΔH 的单位是否正确。

(4)看ΔH 数值与化学计量数是否相对应。

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

1.热值

已知下列几种燃料的热值:

①C(s)+O 2(g)===CO 2(g) ΔH =-396 kJ·mol -1

②CH 4(g)+2O 2(g)===CO 2(g)+2H 2O(l)ΔH =-896 kJ·mol -1

③H 2(g)+12

O 2(g)===H 2O(l)ΔH =-286 kJ·mol -1 ④C 2H 5OH(l)+3O 2(g)===2CO 2(g)+3H 2O(l)ΔH =-1 380 kJ·mol -1

(1)完全燃烧相等物质的量的上述物质,放出热量的大小顺序是④>②>①>③。

(2)完全燃烧等质量的上述物质,放出热量的大小顺序是③>①>②>④。

(3)我国实施的“西气东输”工程中的“气”是指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与煤等燃

料相比较其优点是热值高,使用起来更经济,对环境污染小。

(4)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大小常用热值来衡量。燃料的热值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单位质量

的物质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单位是kJ·g -1。

2.以煤为例,探究提高燃料燃烧效率问题

(1)煤燃烧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的依据是与空气中O 2的接触面积增大,煤粉燃烧更充

分,反应速率加快。

(2)通入适当过量空气的依据是空气充足,煤粉燃烧充分,生成CO 2,放出热量多;若空

气不足,煤燃烧不完全,生成CO ,产生热量减少,且会造成污染。

(3)选择保温隔热且耐热的炉(灶)膛材料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热量散失。

(4)充分利用煤燃烧后的废气中的热量可采取的措施是将燃烧后的废气通过交换装置,供其他方面使用。

1.煤、石油、天然气是可再生能源吗?

提示:是不可再生能源。

2.氢气作为一种新型能源,未来发展潜力很大,请分析H2作为新型能源有哪些优点?

提示:①生产H2的原料来源广(如水);

②H2的热值高,即单位质量的H2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

③H2的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

3.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二是可燃物与O2充分接触。

1.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

(1)特点

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由于它们的热值不同,完全燃烧后放出的热量不相同。

(2)计算方法

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断裂反应物中的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

2.提高燃料的使用效率

(1)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能源:化石燃料,即煤、石油、天然气。

(2)化石燃料需亟待解决的问题

(3)解决燃料燃烧存在问题的研究方向

①研究化石燃料完全燃烧的条件和减少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损耗的技术,研究提高燃料利用率的措施;

②防止燃料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

③通过化学方法把石油、煤等化石燃料转化为洁净燃料;

④开发氢能、核能、太阳能等洁净、高效的新能源。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化石燃料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充分燃烧

②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能产生污染环境的CO 、SO 2等有害气体

③直接燃烧煤不如将煤进行深加工后再燃烧的效果好

④固体煤变为气体燃料后,燃烧效率更低

A .①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③④

解析:选A 化石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是燃料与空气或氧气要尽可能充分地接触,且空

气或氧气要适当过量,①不正确;固体煤变为气体燃料后,接触面积增大,燃烧更充分,燃

烧效率更高,④不正确。

2.已知反应N 2(g)+3H 2(g) 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g),有关物质的化学键键能(拆开1 mol 化

学键所需要的能量)如下:

计算该反应生成2 mol NH 3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解析:旧键断裂需要吸收的能量:Q

吸=E (N≡N)+3×E (H —H)=945.0 kJ·mol -1+3×436.0 kJ·mol -1=2 253.0 kJ·mol -1。因为1 mol NH 3中含有3 mol N —H 键,化学反

应中生成2 mol NH 3,共含有6 mol N —H 键,所以新键形成放出的能量:Q 放=6E (N —H)=

6×391.0 kJ·mol -1=2 346.0 kJ·mol -1,Q 吸

放=2 253.0 kJ·mol -1-2 346.0 kJ·mol -1=-93.0 kJ·mol -1

。即当生成2 mol NH 3时放出的热量为93.0 kJ 。

答案:放出93.0 kJ 的热量

[三级训练·节节过关]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B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 .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D .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必须看旧键断裂时吸收能量和新键形成时释放能量的相对大小

解析:选D A 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但不一定就只有热

量变化,有时有电能、光能产生,错误;B 项,任何反应都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反应,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可能是吸热反应,也可能是放热反应,错误;C 项,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也不一定很容易发生,错误;D 项,化学反应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化学反应吸热还是放热必须看旧键断裂时吸收能量和新键形成时释放能量的相对大小,正确。

2.下列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且为吸热反应的是( )

A .CaO +H 2O===Ca(OH)2

B .

C +H 2O=====高温 CO +H 2

C .Zn +2H +===Zn 2+

+H 2↑

D .2NaOH +H 2SO 4===Na 2SO 4+2H 2O

解析:选B CaO +H 2O===Ca(OH)2和2NaOH +H 2SO 4===Na 2SO 4+2H 2O 为非氧化还原反应;Zn +2H +===Zn 2++H 2↑是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C +H 2O===CO +H 2是吸热的氧化还原反应。

3.下列图示变化为吸热反应的是( )

解析:选A A 项中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只能通过吸收能量才能实现;B 项则恰好相反;C 项中浓硫酸溶于水要放出热量,但此过程是物理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反应;D 项是放热反应。

4.已知充分燃烧a g 乙炔(C 2H 2)气体时生成1 mol 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 kJ ,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2C 2H 2(g)+5O 2(g)===4CO 2(g)+2H 2O(l)ΔH =-2b kJ·mol -1

B .

C 2H 2(g)+5/2O 2(g)===2CO 2(g)+H 2O(l)ΔH =2b kJ·mol -1

C .2C 2H 2(g)+5O 2(g)===4CO 2(g)+2H 2O(l)ΔH =-4b kJ·mol -1

D .2C 2H 2(g)+5O 2(g)===4CO 2(g)+2H 2O(l)ΔH =b kJ·mol -1

解析:选C 由于乙炔(C 2H 2)分子中含有2个C 原子,所以若产生1 mol 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 kJ ,则燃烧的乙炔的物质的量是0.5 mol 。所以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2C 2H 2(g)+5O 2(g)===4CO 2(g)+2H 2O(l) ΔH =-4b kJ·mol -1。

5.(1)20世纪30年代,Eyring 和Pzer 在碰撞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化

学反应的过渡态理论:化学反应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碰撞就能完成的,而

是在反应物到生成物的过程中经过一个高能量的过渡态。如图是NO2和

CO 反应生成CO2和NO 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说明这个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NO2和CO 的总能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CO2

和NO的总能量。

(2)已知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作用下,1 mol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吸收1.9 kJ的热量。

①该反应(填“是”或“不是”)吸热反应。

②石墨和金刚石相比,能量高,更稳定。

③推测石墨与金刚石各1 mol在相同条件下燃烧,放出的热量多。

解析:(1)根据图像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放热;(2)1 mol 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吸收1.9 kJ的热量,属于吸热反应,金刚石的能量高,石墨的能量低,故石墨更稳定,石墨与金刚石各1 mol在相同条件下燃烧时金刚石放出的热量多。

答案:(1)放热大于(2)①是②金刚石石墨

③金刚石

1.下列变化过程需要吸收能量的是( )

A.氢气球发生爆炸

B.向污染的河水中投放生石灰

C.

D.

解析:选D 氢气的燃烧爆炸、CaO与水的反应、形成化学键的过程都要放出能量,断裂化学键时需要吸收能量。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能量变化

B.生成物全部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能量大于破坏反应物全部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时,反应为吸热反应

C.反应产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时,反应吸热,ΔH>0

D.ΔH的大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无关

解析:选C 化学反应过程中,既有物质的变化,又有能量的变化,A错误;B项反应为放热反应,错误;ΔH的大小与化学计量数对应成正比,D错误。

3.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

B.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混合搅拌

C.乙醇燃烧

D.锌与稀硫酸的反应

解析:选B 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说明此反应是吸热反应。A项,反

应属于放热反应,错误;B项,属于吸热反应,正确;C项,燃烧是放热反应,错误;D项,锌与稀硫酸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错误。

4.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能量—反应进程图,由此可判断该反应( )

A.为放热反应B.为吸热反应

C.属于燃烧反应D.属于中和反应

解析:选B 由图像可知,该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是吸热反应,而物质的燃烧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5.(2016·绍兴一中测试)在热化学方程式中,当ΔH为负值时是放热反应,正值时是吸热反应。现有下面两个热化学反应:

CH3OH(l)+1.5O2(g)===CO2(g)+2H2O(l) ΔH1

CH3OH(l)+O2(g)===CO(g)+2H2O(l) ΔH2

ΔH1与ΔH2关系正确的是( )

A.ΔH1=ΔH2 B.ΔH1<ΔH2

C.ΔH1>ΔH2 D.ΔH1=1.5ΔH2

解析:选B 首先ΔH,要带符号进行比较,CH3OH(l)+1.5O2(g)===CO2(g)+2H2O(l)比CH3OH(l)+O2(g)===CO(g)+2H2O(l)放出的热量多,所以ΔH1更小,所以选B。

6.(2016·杭州七校联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氢气和氧气化合是放热反应,则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吸热反应

B.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C.反应放出的热量的多少与反应物的质量和状态无关

D.对放热反应A+B―→C+D,A、B的能量总和小于C、D的能量总和

解析:选A 氢气和氧气化合是放热反应,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吸热反应,故A正确;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才能进行,比如氯化铵和氢氧化钡之间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不需加热即可进行,故B错误;反应放出的热量的多少与反应物的质量和状态有关,故C错误;对于放热反应A+B―→C+D,A、B的能量总和大于C、D的能量总和,故D错误。

7.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SO2+O2===2SO3ΔH=-196.6 kJ·mol-1

B.2H2(g)+O2(g)===2H2O(l)ΔH=-517.6 kJ·mol-1

C.H2(g)+1/2O2(g)===H2O(l) ΔH=-285.8 kJ

D.C(s)+O2(g)===CO2(g) ΔH=393.5 kJ·mol-1

解析:选B A 项,未注明物质状态,错误;B 项正确;C 项,ΔH 的单位是kJ·mol -1

,错误;D 项,C(s)+O 2(g)===CO 2(g)是放热反应,ΔH <0,错误。

8.(2016·温州十校联考)已知:2CO(g)+O 2(g)===2CO 2(g) ΔH =-565.2 kJ·mol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CO(g)+12

O 2(g)===CO 2(g) ΔH =-282.6 kJ·mol -1 B .2 mol CO(g)与1 mol O 2(g)反应生成2 mol CO 2(s)放出热量小于565.2 kJ

C .相同条件下,2 mol CO(g)和1 mol O 2(g)的总能量大于2 mol CO 2(g)的总能量

D .拆开2 mol CO 和1 mol O 2的化学键所需总能量低于形成2 mol CO 2化学键所放出总能量

解析:选B CO 2(g)转化为CO 2(s)还要放出热量,故2 mol CO(g)与1 mol O 2(g)反应生成2 mol CO 2(s)放出热量大于565.2 kJ ,所以B 选项错误。

9.在一定条件下A 与B 反应可生成C 和D ,其能量变化如下图:

体系(反应前)体系(反应后)

(1)若E 1>E 2,反应体系的总能量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为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若E 1

解析: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后体系的能量降低;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后体系的能量升高。

答案:(1)降低 放热 (2)升高 吸热

10.甲硅烷(SiH 4)是一种无色气体,遇到空气能发生爆炸性自燃。

(1)甲硅烷中含有的化学键是________,其在固态时属于__________晶体。

(2)已知室温下1 g 甲硅烷自燃生成SiO 2和液态水放出热量44.6 kJ ,则其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甲硅烷是非金属和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属于共价化合物,其中只含共价键,在固态时依靠分子间作用力结合成分子晶体。

(2)1 mol SiH 4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44.6 kJ·g -1

×32 g=1 427.2 kJ 。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为SiH 4(g)+2O 2(g)===SiO 2(s)+2H 2O(l)

ΔH=-1 427.2 kJ·mol-1。

答案:(1)共价键分子

(2)SiH4(g)+2O2(g)===SiO2(s)+2H2O(l)

ΔH=-1 427.2 kJ·mol-1

1.有下列物质:①NaOH固体;②浓硫酸;③NH4NO3晶体;④CaO固体。现

将它们分别装入有水的锥形瓶里,立即塞紧带U形管的塞子,发现U形管内滴

有红墨水的液面呈现如图所示状态,判断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B U形管内右侧液面高于左侧,说明锥形瓶中气体受热膨胀,NaOH固体、浓硫酸溶于水放热,NH4NO3晶体溶于水吸热,CaO与水反应放热。

2.下列反应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如图所示的是( )

A.H+H―→H—H

B.2NH4Cl+Ba(OH)2·8H2O===BaCl2+2NH3↑+10H2O

C.Mg+2HCl===MgCl2+H2↑

D.H2SO4+2KOH===K2SO4+2H2O

解析:选B 图像中,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说明是吸热反应或吸热过程。A项,属于形成化学键,过程中放出能量,错误;B项,属于铵盐和碱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正确;C项,属于金属与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错误;D项,属于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错误。

3.热化学方程式C(s)+H2O(g)===CO(g)+H2(g)

ΔH=131.3 kJ·mol-1表示( )

A.炭和水反应吸收131.3 kJ能量

B.1 mol炭和1 mol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并吸收131.3 kJ热量

C.1 mol固态炭和1 mol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气体和氢气,并吸热131.3 kJ D.1个固态炭原子和1分子水蒸气反应吸热131.3 kJ

解析:选C 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是1 mol固体炭与1 mol水蒸气完全反应生成CO气体和H2时,吸收131.3 kJ的热量。

4.下列能正确表示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过程中能量变化的示意图是( )

解析:选B 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断键先吸收能量,能量增大,然后形成化学键时放出能量,能量降低。

5.(2016·绍兴一中期中)如图所示,对A生成C的反应,下列

结论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该反应进行时,一定有能量放出

C.A比C稳定

D.该反应不需要加热就可以进行

解析:选B A选项错误,该反应为放热反应;C选项错误,能量低的物质稳定, C比A稳定;D选项错误,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放热反应是反应过程放出热量,并不代表反应不需要加热,有些放热反应也需要加热才能进行,如铝热反应需要加热才能进行。

6.(2016·温州普通高中联考)已知1 g丙烷(C3H8)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放出50.405 kJ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C3H8(g) +5O2(g)===3CO2(g)+4H2O(l)ΔH=-50. 405 kJ·mol-1

B.C3H8(g)+5O2(g)===3CO2(g)+4H2O(l)ΔH=+2217. 82 kJ·mol-1

C.C3H8(g)+5O2(g)===3CO2(g)+4H2O(l)ΔH=+50. 405 kJ·mol-1

D.C3H8(g)+5O2(g)===3CO2(g)+4H2O(l)ΔH=-2217.82 kJ·mol-1

解析:选D 1 g丙烷(C3H8)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放出50.405 kJ热量,可知1 mol 丙烷燃烧放出的热量为Q=50.405 kJ×44=2 217.82 kJ。反应热ΔH的数值不对,应为ΔH =-2217.82 kJ·mol-1,故A、C错误;反应热ΔH的正负不对,因为反应放热,反应热ΔH 应为负值,即ΔH=-2 217.82 kJ·mol-1,故B错误;因为反应放热,反应热ΔH应为负值,即ΔH=-2 217.82 kJ·mol-1,故D正确。

7.化学反应A2+B2===2AB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断裂1 mol A—A键和1 mol B—B键共放出x kJ能量

C.断裂2 mol A—B键需要吸收y kJ能量

D.2 mol AB的总能量大于1 mol A2和1 mol B2的总能量

解析:选C A项,该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放热反应,错误;B 项,断键时吸收能量,所以断裂1 mol A—A键和1 mol B—B键应吸收x kJ能量,错误;C 项,据图可知,断裂2 mol A—B键成为2 mol A和2 mol B吸收y kJ能量,正确;D项,2 mol AB的总能量小于1 mol A2和1 mol B2的总能量,错误。

8.(2016·余姚中学期中)根据如图所示的N2(g)和O2(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能量变化情况,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2(g)与O2(g)反应生成NO(g)是放热反应

B.2 mol O原子结合生成O2(g)时需要吸收498 kJ能量

C.1 mol NO(g)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632 kJ能量

D.N2(g)+O2(g)===2NO(g)的反应热ΔH=+1 444 kJ·mol-1

解析:选C A选项错误,ΔH=(946+498)-2×632=+180 kJ·mol-1,所以反应是吸热反应;B选项错误,2 mol O原子结合生成O2(g)时需要放出498 kJ能量;C选项正确,根据键能的定义,1 mol NO(g)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632 kJ能量;D选项错误,N2(g)+O2(g)===2NO(g)的反应热ΔH=+180 kJ·mol-1。

9.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放热反应的观察装置。

其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按图所示将实验装置连接好;

②在U形管内加入少量红墨水(或品红溶液),打开T形管活塞,使U形管内两边的液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再关闭T形管活塞;

③在盛有1.0 g氧化钙的小试管里滴入2 mL左右的蒸馏水,观察现象。

试回答:

(1)实验前必须进行的一步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CaO、H2O的能量与Ca(OH)2的能量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该实验中CaO换成NaCl,实验还能否观察到相同现象?________(填“能”或“否”)。

解析:(1)由于实验要通过装置中气压的变化来确定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实验装置要密封,为了确定装置是否密封,实验前要检查装置气密性。(2)由于氧化钙和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时试管内温度升高,气体压强增大,导致U形管内红墨水或品红溶液的液面左低右高。(3)CaO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4)氧化钙和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CaO和H2O的总能量大于Ca(OH)2的总能量。(5)由于氯化钠和水不反应,混合时能量变化不明显,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不明显,故看不到相同的现象。

答案:(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U形管液面左低右高(3)CaO+H2O===Ca(OH)2 (4)CaO和H2O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Ca(OH)2的总能量(5)否

10.火箭推进器中盛有强还原剂液态肼(N2H4)和强氧化剂液态双氧水。当它们混合反应时即产生大量氮气和水蒸气,并放出大量的热。已知:0.4 mol液态肼与足量的双氧水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并放出256.65 kJ的热量。

(1)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已知:H2O(l)===H2O(g) ΔH=+44 kJ·mol-1,则16 g液态肼与液态双氧水反应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

(3)此反应用于火箭推进,除释放大量热和快速产生大量气体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当有1 mol液态肼和双氧水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时,放出的热量为:256.65 kJ×1 mol÷0.4 mol=641.625 kJ,所以,ΔH=-641.625 kJ·mol-1,热化学方程式为N2H4(l)+2H2O2(l)===N2(g)+4H2O(g) ΔH=-641.625 kJ·mol-1。

(2)16 g液态肼为0.5 mol,当反应后生成的水为液态时,放出的总热量为:641.625 kJ÷2+44 kJ×2≈408.8 kJ。(3)燃料反应后的生成物是水和氮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答案:(1)N2H4(l)+2H2O2(l)===N2(g)+4H2O(g)

ΔH=-641.625 kJ·mol-1

(2)408.8 kJ

(3)燃料反应后的生成物是水和氮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实物感知、图表数据分析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注意利用图示的方式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师生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教学过程,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程序: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或kJmol-1 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 <0时为放热反应。 5、△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H == 生成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二、热化学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4.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教师提问或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由此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和合作的愉悦。既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我认为本节最大的亮点是通过恰当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轻松的获得知识,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认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实现了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知识点汇总

专题二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一、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1)定义:化学反应速率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注:无论是用某一反应物表示还是用某一生 成物表示,其化学反 应速率都取正值,且是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 (2)表达式: c v t = (3)常用单位:浓度常用:1 mol L- ?,时间常用:s,min 化学反应速率:1 (min) mol L- ??或1 () mol L s- ?? /(min) mol L?或/() mol L s? (4)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几点说明 ①化学反应速率实际上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化学反应的平均速率,而不是某 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②对于同一化学反应,在相同的反应时间内,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的化学 反应速率的数值可能是不同的。因此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必须说明用 哪种物质为基准。 ③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反应方 程式中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即:对于反应 aA+bB==cC+dD 有V(A)︰V(B)︰V(C)︰V(D)=a︰b︰c︰d ④固体或纯液体,其浓度可视为常数。因此不用固体或纯液体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2、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内因(决定作用):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外因:外界条件 实验方案实验现象结论 实验一:取2只试管,各加入5 mL 4%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滴入几滴洗涤剂,用水浴加热其中1支试管水浴加热产生气 泡快 加热能加快反应 速率 实验二:取2只试管,各加入5 mL 4%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滴入几滴洗涤剂,往其中1支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加入二氧化锰粉 末产生气泡快 使用催化剂能加 快反应速率 实验三:取2只试管,各加入5 mL 2%、6%、12%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滴入几滴0.2 mol·L -1氯化铁溶液浓度大的产生气 泡快 增大反应物的浓 度能加快反应速 率

海头高级中学高二化学选修四1.1《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学案(苏教版)

疏导引导 知识点1: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热 为了定量描述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的热量,化学上规定,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为反应热(heat of reaction)。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放热反应,需要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有: (1)活泼金属与H2O或酸的反应;如 Fe+2HCl====FeCl2+H2↑ (2)酸碱中和反应。如 2KOH+H2SO4====K2SO4+2H2O (3)燃烧反应,如 2H2+O2点燃2H2O (4)多数化合反应,如 SO3+H2O====H2SO4CaO+H2O====Ca(OH)2 常见的吸热反应有: (1)多数的分解反应,如 CaCO3高温CaO+CO2↑ FeSO4·7H2O △ FeSO4+7H2O (2)部分特殊反应 2NH4Cl(s)+Ba(OH)2·8H2O(s)====BaCl2+2NH3↑+10H2O C(s)+H2O(g)高温CO+H2CO2+C △ 2CO 2.反应条件与吸放热的关系 不同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不同,有的常温下就可以发生,有的则需要加热。实验证明,常温下进行的反应可能是放热反应,如中和反应;也可能是吸热反应,如NH4Cl和 Ba(OH)2·8H2O的反应。加热条件下进行的反应,可能是吸热反应,如C+CO2△ 2CO,也 可能是放热反应,如2H2+O2点燃 2H2O,两者的区别是放热反应撤去热源后仍能继续进行, 吸热反应必须持续加热才能继续进行。由上可见,反应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而是由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高低决定的。 3.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有的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有的化学反应要吸收热量,其原因是:(1)化学反应必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的总能量与反应物的总能量不同;(2)能量是不能再生也不能消灭的,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电能转化为光能或热能等,或从一种物质中传递到另一种物质中去,即化学反应中能量守恒;(3)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能形式表现,即为放热或吸热。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为放热反应;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为吸热反应;(4)物质所具有

初中化学_化学反应的表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化学反应的表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的表示》这节课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2节的内容,化学方程式不仅是本节的核心内容,也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从教材体系上看,本节是第三单元所学元素符号、化学式等知识的延伸,并与元素符号、化学式构成了初中化学三个重要的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的”中介”,学生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要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而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又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 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不仅为化学定量计算打好基础,也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从本节开始,以后所学的化学反应均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因此本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和保证,更是解决化学问题的有力武器,在化学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讨论、归纳、对比,明确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独特优点。 ②通过对简单具体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尝试、归纳分析整理出方程式书写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初步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尝试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判断正误,获得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 ②通过合作讨论、指错纠错的方式,从步骤和注意事项建立正确书写方程式的强烈认识。

《化学反应的表示》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等化学用语,了解了化学反应的实质,也认识了一些化学反应和他们的文字表达式,上一节中又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已具备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在课堂上比较活跃,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对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探究和学习,让他们在体验正确书写的成就感中找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第五单元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 效果分析 这节课教学效果显著,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掌握了方程式书写的原则、步骤和配平方法,能用方程式表示简单的化学反应。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学生思维积极活跃,合作探究与自主探究相结合,有认知冲突,有精彩碰撞,有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 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策略,有明确的问题导向,突出教学重点,对于教学难点方程式的配平,通过引导学生尝试配平,反思配平思路,教师予以点拨的方式很好的化解。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措施,充分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心理、学习特点的一致性,师生顺畅交流、对话充分,教学相长,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化学反应的表示》 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的表示》这节课是鲁教版初中化学八年级第5单元第2节的内容,化学方程式不仅是本节的核心内容,也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从教材体系上看,本节是第三单元所学元素符号、化学式等知识的延伸,并与元素符号、化学式构成了初中化学三个重要的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的”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重点、难点]: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H的“+”与“-”。 [教学过程]: [引入]能量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 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 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碳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讲述]我们不仅要知道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还要会表示它。 [提问] 1、如何表示化学反应热? 2、△H(焓变)所表示的意义? 3、用△H(焓变)如何表示放热还是吸热呢? 【查阅资料和课本讨论后口述】

△H(焓变)即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H(焓变)=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能量-应物的总能量单位:kJ/mol △ H(焓变)〉0表示吸热反应 H(焓变)〈0表示放热 【引导】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直观和表面的信息,有没有更深层次的信息?或者我们将得到的信息稍稍处理一下,能否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呢? [板书]一、反应热焓变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转换成相应的 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符号:ΔH,单位:kJ/mol 或 kJ?mol-1 2、反应热的表示方法: 反应热用ΔH表示,其实是从体系的角度分析的。 放热反应:体系环境,体系将能量释放给环境,体系的能量降低,因此,放热反应的ΔH<0,为“-” 吸热反应:环境体系,体系吸收了环境的能量,体系的能量升高,因此, 吸热反应的ΔH>0,为“+” 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见下图: 3、反应热与化学键键能的关系 能量 能量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温度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2)焓:表示物质所具有的能量的一个物理量。符号: H。单位:KJ·mol—1。 ①焓变:△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H>0,吸热反应,△H<0,放热反应。 ②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③焓变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 所有的燃烧反应② 酸碱中和反应③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 ④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⑤ 生石灰和水反应⑥ 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 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 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 铵盐溶解等 2.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状态明,符号清,量对应,标温压。 ①状态明: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②符号清:注明焓变(要写单位、注意正、负号)。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正逆反应焓变数值不变,符号相反。 ③量对应:△H具体数值与方程式系数成比例。 ④标温压: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298K和可以不标明。 3.燃烧热: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释放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4.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液态水时所释放的热量叫做中和热. ①中和反应实质:H+和OH-反应。 其热化学方程式:H+(aq) +OH-(aq) =H2O(l) ΔH=-mol ②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mol。 ③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目的:测定强酸、强碱反应的中和热。 仪器及试剂:量热计(温度计、环形玻璃搅拌棒)、盐酸、NaOH溶液。 原理:Q=-C(T2-T1)=-mc(T2-T1) C:溶液及量热计的热容;c:该物质的比热容;m:该物质的质量;T1:反应前体系的温度;T2:反应后体系的温度。 5.盖斯定律定义: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都是一样的,盖斯定律揭示的是反应中的能量守恒。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化学方程式可以通过其他几个化学方程式相加减而得到,则该反应的焓变为相关反应的焓变的代数和。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1.电解定义:让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在两个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 导学案)

编号:_______ 使用时间:_______年___ 月___日 班级:______ 小组: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小组评价: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 编写:刘红旗 审核:张先斌 审批:苏自先 选选修修四四::第第一一章章 化化学学反反应应与与能能量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课内导学案(第1时) 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知道焓变,△H 的“+”与“一”。 3、掌握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类型。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焓变 反应热 (一)焓变 1、焓( )是与______有关的物理量。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一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由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焓差值即_______( )决定。 2、反应在恒压条件下进行时,此时的反应热等于_______,用____表示,常用单位为_______。 (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1、反应热产生的原因:任何化学反应都有_______,这是由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分子的化学键_____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_____作用,这需要_____能量;当原子重新结合成生成物分子时,即新化学健_____时,又要_____能量。 2、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是 等的,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总是伴随着 的变化。即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同时遵守 守恒和 守恒两个基本定律。 3、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 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通常表现为______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习】 1、化学反应的本质: 2、以H 2(g) + Cl 2(g) = 2HCl(g)为例,该反应的反应热为_________。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学案《5.2化学反应的表示》(第1课时)

《5.2化学反应的表示》学案(第1课时)-鲁教版九年级化学 教师寄语:努力去做,你离成功不远了!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并能解释量守恒的原因 2、初步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并能解释量守恒的原因 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 预习导学: 一: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有什么变化 1、自主学习课本P92-93,你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你推测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验证你的推测? 2、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无变化,并完成课本P94的相关内容 探究学习 一: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有什么变化 1、34反思:为什么同学们根据课本P94的相关内容做的实验所获得的实验结论不相同?你认为那种结论正确?导致实验结论错误的原因可能有哪些?你能否对你所做的实验加以改进? 2、小结: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3、练习 (1)填空:①12克碳与32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克二氧化碳 ②12克碳与33克氧气反应(其中1克氧气有剩余)则生成克二氧化碳(2)判断:①10克糖溶解在90克水中,可生成100克糖水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②氯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轻,因此该反应不 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二:探究质量守恒的原因 1、反思:为什么在化学反应的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发生变化呢?你能否根据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性来解释这一事实? 2、小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化学反应的过程是重新组合的过程,即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没有改变,原子的没有增减,原子的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的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3、练习: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重、难点】: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对△H的“+”与“-”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反应热焓变 (一):反应能量变化与反应热 能量就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是等的,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总是伴随着的变化。 即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同时遵守守恒和守恒两个基本定律。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 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3、类型 (1)放热反应:即_____________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如:燃料的燃烧、中和反应、生石灰与水化合、金属和酸的反应、铝热反应等都是放热反应。 (2)吸热反应:即_________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 如:H2还原CuO的反应,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CaCO3分解等大多数分解反应,Ba(OH)2·8H2O 与NH4Cl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说明:吸热反应特征是大多数反应过程需要持续加热,但有的不需要加热如: Ba(OH)2·8H2O和NH4Cl固体反应, 放热反应有的开始时需要加热以使反应启动。即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 形成原因(图示) 从微观上分析: 从宏观上分析: 从宏观上分析: 预测生成 (二):反应热焓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专题复习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回顾 【知识储备锦囊】 一.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1.氧化还原反应:所含元素化合价 的反应;本质上是电子 的反应。 2.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1)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__的反应物,既_____电子的反应物; (2)还原剂: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__的反应物,既_____电子的反应物; (3)氧化产物: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后生成的产物; (4)还原产物: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后生成的产物。 总结规律: 3.判断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①标化合价 ②若有化合价升降,则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③反应式: 二.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1.氧化性、还原性与化合价的关系: 元素处于最高价态时,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态时,只有还原性...........; 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 2.依据反应方程式比较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强制弱规律: (还原性强) 化合价降 得电子 还原反应(氧化性弱) 化合价降 得电子 表现氧化性 被还原 发生还原反应 氧化剂 还原产物 化合价升 失电子 表现还原性 被氧化 发生氧化反应 还原剂 氧化产物 记忆口诀: 氧化剂:降得还 还原剂:升失氧

则:氧化性: 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 还原剂>还原产物 如: Cl 2 + 2Fe 2+ = 2Cl — + 2Fe 3+ 则:氧化性: Cl 2 >Fe 3+ ;还原性:Fe 2+ >Cl — 注意: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只有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或还原性: 还原剂>还原产物)时,反应才能发生反应,即强氧化剂制取弱氧化剂,强还原剂制取弱还原剂规律........................。 3.依据一些规律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①金属活动性顺序 ②根据非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 一般来说,单质非金属性越强,越易得到电子,氧化性越强;其对应阴离子越难失电子,还原性越弱。 ③典型粒子氧化(或还原)性强弱: 氧化性:Br 2>Fe 3+ >I 2>S 还原性:S 2- >I ->Fe 2+>Br - 4.依据元素周期律及周期表中元素性质变化规律来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氧化性逐渐 ,还原性逐渐 ; 同主族元素,从上至下,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氧化性逐渐 ,还原性逐渐 。 5.根据原电池的正负极来判断: 在原电池中,在负极..反应的物质还原性...一般比.作正极..物质的还原性强....。 三.氧化还原反应中常见规律: 1.电子守恒规律(价守恒): 化合价升高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得电子总数..=失电子总数..=电子转移总数.. 2.有升必有降,有失必有得规律 3.先后规律:还原性强的先被氧化,氧化性强的先被还原 4.归中规律:化合价都在同种元素升降时,较高价降低和较低价升高只能往中间价...靠拢。 四.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配平原则: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间得失电子总数(或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配平方法:一标、二找、三定、四平、五查 一标:标出各原子的化合价 二找:找出反应前后变化的化合价 三定:根据最小公倍数法,计算出“得失电子总数(或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四平:先配平化合价变化的原子个数,再配平其它原子 五查:检查反应前后各原子是否守恒 (还原性强) (还原性弱) 化合价降 得电子 还原反应(氧化性弱) 由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t K + Ca 2+ Na + Mg 2+ Al 3+ Zn 2+ Fe 2+ Sn 2+ Pb 2+ (H +) Cu 2+ Hg 2+ Ag + pt + At 3+ 由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氧化性逐渐增强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学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

姓名:班级:学案编号:4001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编写:耿爱茸.08.30 教学目标: 1. 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3. △H的“+”与“—” 【复习回忆】 1. 举例说明哪些反应是吸热反应,哪些是放热反应? 2. 化学键在形成和断裂的过程中能量如何变化? 【学习新知】 一.反应热焓变(认真阅读课本第2—3页,填写下列空格) 1、反应热焓变的定义、符号、单位 ⑴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化学反应是_____反应还是_____反应,由生成物与反应物的______ 即焓变(△H)决定。化学反应过程所______ 或______ 的能量,叫做反应热,在恒压条件下, 反应热等于焓变。 ⑵单位:_________ 或__________ ⑶许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可以通过_______测得。 2、从化学键的角度解释(微观)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这是由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分子间的化学键___时,需要_____________的相互作用,这需要能量;当,即新化学键时,又要______ 能量。如果反应完成时,形成新化学键释放的总能量比断裂旧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这是放热反应。反之,就是吸热反应。 举例:以H2和Cl2反应生成HCl为例分析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参考课本第二页) 3、△H符号的规定 对于放热反应,由于反应后放出能量(释放给环境)而使反应体系的能量。因此,规定放热反应的ΔH为“_ ”。对于吸热反应,由于反应通过、等吸收能量(能量来自环境)而使反应体系的能量。因此,规定吸热反应的ΔH为“ ”。 当ΔH为“___ __”或ΔH 0时,为放热反应; 当ΔH为“_ _”或ΔH_ __0时,为吸热反应。 【动脑筋】结合上例,能否得出反应Cl2 + H2 = 2HCl的反应热△H? 4. 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的角度分析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见下图: 课堂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燃烧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B.放热反应不需要从外界吸收任何能量就能发生 C.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总能量 D.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的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 下列变化属于吸热过程的是①液态水汽化②碳的燃烧③浓硫酸稀释④氯酸钾分解 ⑤生石灰跟水反应() A.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④⑤ 3. 下列过程中△H小于零的是 A. 氯酸钾分解制氧气B、氯化铵加热制备氨气 C. 在加热条件下氢气和氧化铜的反应 D. 实验室制备氢气 4. 1mol C与1mol 水蒸气反应生成1mol CO 和1mol H2,需要吸收131.5 kJ的热量。此反应的△H 是多少? 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请写在下面空白处,谢谢! 第1页共1页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第五单元复习化学反应的表示学案

第五单元化学反应的表示复习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从宏观物质之间的反应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能用为例的观点解释质量守 恒的本质。 2、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方法,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理解化学方程式所表 达的意义。 3、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 4、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和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的学习,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 科学发展和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 1、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理解化学方程式所表达的意义。 2、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化学计算 三、学习过程: 【知识板块一】质量守恒定律 知识梳理 1、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等于反应的各物质的。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原因: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的过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都没有改变,因此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3、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可总结为六个不变,两个一定变,两个可能改变。 六个不变:宏观:① ②③ 微观:①② ③ 两个一定变:宏观:微观: 三个可能改变:①②③ 4、对于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的问题: (1)“质量守恒定律”只对有意义,对没有意义。 (2)化学反应前后只是守恒,而体积、分子数目不一定守衡。 (3)必须强调“的各物质”和“的各物质”。 (二)典例剖析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右图装置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1)锥形瓶底部放一些细沙的目的是; 在导管口安装气球的目的是。(2)小新同学采用左图所示的方法 引燃瓶中的白磷,其原理是 ; 白磷引燃后瓶中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某同学在实验结束后打开橡胶塞,发现瓶中又开始产生大量烟,你认为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然后,他又立即将橡胶塞塞回去,这时天平_____________(填平衡或不平衡)。 跟踪练习:下图是甲烷(CH4)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请通过比较、归纳,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相对原子质量): (1)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的不同点是; (2)根据上述示意图,你获得的关于化学变化过程的本质特征是 .......... 。 (3)写出上述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知识板块二】化学方程式 知识梳理 1、叫做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①; ②。 2、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在化学方程式中,通常用表示反应需要加热,用注明生成物是气体,用注明生成物是沉淀。但是,当反应物中有时,生成物中的气体不用加“↑”,当反应物中有时,生成物中的固体不用加“↓” (2)配平时只能调整,而不能改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 (3)配平后,化学方程式中各化学式前的系数必须是。 3、以2 H2O 2H2↑+ O2↑为例,写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还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气球 白磷 玻 璃 管 通电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 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 楚才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 生的,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 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1、为什么可燃物有 氧气参与,还必须 达到着火点才能 燃烧2、催化剂在 我们技术改造和生产中,起关键作用,它主要作用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试想一下为什么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反应热,焓变 二学习过程 1: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总结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单元总结 一、“串联电池”两大题型的解题攻略 原电池和电解池统称为电池,将多个电池串联在一起,综合考查电化学知识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该类题目能够考查考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情况,需要考生具有缜密的思维能力及巧妙的数据处理能力。 这类题目对知识点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电极名称的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实验现象的描述、溶液中离子的移动、pH的变化、电解后电解质溶液的恢复及运用电子守恒处理相关数据等。正确判断电池种类和灵活运用整个电路中各个电池工作时各电极上转移电子数目相等是解决多池“串联”试题相关问题的关键。 二、“串联”类电池的解题流程 题型一:电解池与电解池的“串联”——有外接电源型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是阴极,根据“电解池串联时阴、阳极交替出现”原则正推电极,也可以通过装置中某极的变化、现象反推电极。 下图装置中a、b、c、d均为Pt电极。电解过程中,电极b和d上没有气体逸出,但质量均增大,且增重b>d。符合上述实验结果的盐溶液是( )。

选项X Y A MgSO4CuSO4 B AgNO3Pb(NO3)2 C FeSO4Al2(SO4)3 D CuSO4AgNO3 A项中当X为MgSO4时,b极上生成H2,电极质量不增加,错误;C项中,X为FeSO4,Y为Al2(SO4)3,b、d极上均产生气体,错误;D项中,b极上析出Cu,d极上析出Ag,其中d极质量大于b极质量,错误。 B 题型二:原电池与电解池的“串联”——无外接电源型 多个电池“串联”在一起,但没有外接直流电源,其中一个装置是原电池,装置中两个电极活泼性差异较大的装置为原电池,较活泼的作负极,其余均为电解池。 烧杯甲中盛有0.1 mol·L-1的H2SO4溶液,烧杯乙中盛有0.1 mol·L-1的CuCl2溶液(两种溶液均足量),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 A.甲中Fe极质量减少,C极有气体产生

九年级化学教案: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九年级化学教案: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 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板书]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过渡] 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第1课时焓变反应热学案

第1课时焓变反应热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1.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 能量转化形式。 2.记住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3.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会用反应热的表达式进行计算。 4.能结合能量变化图像分析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辨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形式,形成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观念,体会引入焓变概念的价值。 一、焓变反应热 1.焓变 ①焓(H):与内能有关的物理量。 ②焓变(ΔH):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焓值差,决定了某一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2.反应热 ①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能量。 ②与焓变的关系:恒压条件下的反应热等于焓变,单位kJ·mol-1。 二、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1.微观角度 ①化学反应的本质及特点 ②举例(以H2(g)+Cl2(g)===2HCl(g)反应的能量变化为例)

2.宏观角度 3.结论:ΔH=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三、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表示

2.举例 1 mol C和1 mol H2O(g)反应生成1 mol CO和1 mol H2,需吸收131.5 kJ的热量,则该反应的反应热ΔH =+131.5_kJ·mol-1。 探究点一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1.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 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定义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形成原因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 总能量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 总能量 与化学键强弱的关系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的总能 量大于反应物分子断键时吸收 的总能量 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的总能 量小于反应物分子断键时吸收 的总能量 表示方法ΔH<0 ΔH>0 图像表示 说明1.(1)对于放热反应,由于反应后放出热量(释放给环境)而使反应体系的能量降低,故ΔH<0,即ΔH为“-”。 (2)对于吸热反应,由于反应吸收来自环境的能量而使反应体系的能量升高,故ΔH>0,即ΔH为“+”。 2.同一个反应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时,一个方向释放能量,另一个方向必然吸收能量,但能量的绝对值相等。 (1)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反应:木炭、H2、CH4等在O2中的燃烧,H2在Cl2中的燃烧。

初中化学_化学反应的表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化学用语的优点,能说出具体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3.进一步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三者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符号引入及复习元素符号化学式意义,来体会化学用语的优点,然后通过反馈练习对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和读法来评价目标1的达成。 2、通过独立完成学过的几个化学反应及交流和反馈练习评价目标的达成情况。 3、通过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来进一步理解目标3。 四、教学流程设计: 1、复习导入: 通过符号汉字的信息引出: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意义。进一步通过一组图片提出:如何表示化学反应? 2、探究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1)探究用什么来表示化学反应 (2)探究为什么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 (3)探究怎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 3、课堂小结,通过微课总结巩固 4、课堂检测:检测本节课学习内容 5、课后作业:对本节课学过的内容进行整理,体会方程式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屏幕展示生活中的符号,通过复习元素符号、化学式的意义导入。提出问题: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应该如何表示呢?引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图片符号,利用学生的已有认知引入新课,使学生对化

学变化的表示方法产生兴趣。 (二)探究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1、探究活动一:用什么来表示化学反应 演示实验:氢气燃烧 进一步通过实验提出:如何表示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以氢气燃烧为例,小组讨论都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示这个化学反应?比较哪种方法最好?提出符号表达式虽然简单但不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想到化学方程式。引导由元素、化学式及化学反应总结出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通过小组合作拼写化学方程式进行反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多种表示方法进行选择,通过比较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感受化学方程式的简约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激情,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比较综合能力,然后能够依据化学式的定义总结出化学方程式的定义,充分展示学生的总结能力。 2、探究活动二:为什么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 出示探究问题后,以氢气燃烧为例引导学生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微观模型进一步归纳质量关系,通过提示后讲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涵义读化学方程式,(提示:从宏观定性、宏观定量、微观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讨论。) 通过一道选择题反馈交流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设计意图:通过多角度的讨论,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化学方程式意义的理解。并在讨论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通过对比学会读化学方程式,借助提问,激发学生生疑、讨论、研究,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达到认识的深化与发展。 3、探究活动三:怎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 通过屏幕展示学过的一些化学反应,引导学生试着自己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投影展示学生出错的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总结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对照原则重新检查,并总结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学生展示后交流配平的方法,然后通过视频观察红磷燃烧,总结写出的化学方程式,引出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并及时进行反馈练习。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完成化学方程式总结书写的步骤,有利于学生能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