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中国宏观经济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浅谈中国宏观经济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浅谈中国宏观经济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浅谈中国宏观经济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浅谈中国宏观经济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摘要:中国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同样在经济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经济的发展就是为了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我们需要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去审视全局,本文将从中国宏观经济去分析中国出现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且分析了中国社会失业的主要原因,致力于发现中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可行性的建议,对于保持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宏观经济失业原因生活水平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学的永恒主题之一。通货膨胀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快速增长,还关系到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的稳定,因此研究起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简略介绍通货膨胀同时、还将进一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发展趋势以及对经济的影响。此外,本文将对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就业水平的对策提出建议。

一,中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所以物价普遍上涨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因而这是出现通货膨胀的主要的原因,物价上涨的成因主要是外汇流入过多而造成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不应求、间接税的增长速度也跟不上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因此对于我们国家的大中小企业和人们的消费水平生活水平具有重大的影响,我国出现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物价上涨造成的问题,细致分析可以概括一下几个方面,首先,需求的拉动造成外汇流入过多,货币供给增长过快。外汇流入导致我国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无法完全摆脱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因此我国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也就是有效需求不足,人民的生活水平反映在需求层次上表现为消费需求达到饱和,而商品价格由于产能过剩的存在不涨或小幅上涨,消费需求增加的幅度远小于资产需求的增加幅度,从而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要远小于资产价格的上涨幅度。其次是生产成本的促进和推动,我们不得不从根本上去分析成本,工资成本上升,中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巨大的发展压力,很多劳动者没有能够合适的取得相应报酬,导致劳资关系紧张,劳资关系纠纷逐渐增多,另外,中国各地政府相继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因素也导致工资成本上升,这也同时影响着中国的就业状况,中国的失业率增多,对外资和科技的依存度增多,劳动力市场发展不均衡等等。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高质量高标准的发展需求使得中国对原材料、能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大幅度增长,这导致资源价格的上升,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在贯彻和落实国家提倡的节能减排、低碳生产、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政治指导,企业就得增加人力、物力和科技资金的投入,这就客观上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这些都导致了生产成本的上升,物价的上涨。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农产品的供不应求,从土地问题来讲,发展中国家普遍曾存在的过时的土地所有制,限制了农业投资的增长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使农业生产结构僵化,导致农业生产率及供给弹性低下,所以农村的务农人口逐渐的减少,年轻有力气的青年都投奔城市发展劳务输出,谋取经济财富,务农人员减少,结果农业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农产品不能满足工业化及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是农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带动整个物价水平的上涨,从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中可以带动各个经济环节的物价上涨,没因为资源短缺,因为需求不能满足,所以通货膨胀无法避免,最后

是我们的政府部门的税收体制是以间接税为主,间接税的收入弹性很低,其增长速度也跟不上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虽然间接税无处不在,所得税的比重较低,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任务是严峻的,发展是速度的,简单靠这种税收制度是无法弥补的,因此宏观的调控没有起到一个合适的作业,也加剧了通货膨胀。这些都是导致中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的宏观方面,那么它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也需要用辩证法的眼光去审视,双面分析,对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发展,同样存在着机遇和挑战。

从积极的角度来讲,它加快了中国人民进步和发展的脚步,不得不在形式之下,努力的工作和投入,导致社会的整体步伐加快,速度和效率成了时代的主题,适当的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是有积极作用的,从我国政府角度来讲,需要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货币的发行,增加政府的投资性支出,以扩大总需求,扩大就业,刺激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从居民的生活水平来讲,物价水平上涨而名义工资为发生变化,企业的利润率会相应提高,从而刺激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增加了总供给,增加了员工的就业选择,也推动经济的增长。但是从整体上是消极大于积极一面,因为积极的作用是很难把握的,积极的程度是国民难以控制的。通货膨胀导致我国经济严重受制于外资,这样就使得对外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损己利人,巨额的外汇储备迫使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断创下新高,国外游资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不断涌入我国,导致我的金融危机越发严重,金融的发展势头不稳。同时,通货膨胀强化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低端地位,我国是制造业发达的国家,仅限于制造而已将不利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国际地位的建立,国内企业大多数更多的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国家的优惠政策,在产业升级上没法达到突破,另外对于我国的工人就业也是出于廉价劳动力水平,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有一段距离。这样,就必然会造成居民生活水平下降,通货膨胀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大贫富差距,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收入分配和公平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对于土地问题,土地等财产所有者在恶性的通货膨胀中,通过提高土地和产品的价格,可能会在通货膨胀中获得一些收益,但是在消费其他商品的同时,也要提高消费水平,衡量过后,依然是收入不抵支出,这样就依然满足不了生活水平的提高标准,造成社会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在供子女上学和奉养老人问题上依然很窘迫,造成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结婚难、就业难、生儿育女和奉养老人难等等,看上去的工资上涨,却在物价上涨的压力下,使得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大大的降低了,生活水平也不能够提高,甚至下降。即便是经受损失但是可将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但是,一些低收入群体完全依赖微薄的工资收入支撑家庭生活,而物价上涨的幅度又远远超过工资上涨的幅度,随着物价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的实际购买力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百姓生活水平的下降。

二,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对中国失业率的影响

我国的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由经济成分的组成所决定的,也是由经济发展的趋势决定的,我国经济增长过快,增长压力大,同时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加剧,在宏观政策和发展趋势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下,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另外受国内和国际多方面的影响,我国的金融市场存在着潜在风险,我国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失业人口上升,对于科技和高质量的人才的依赖,因此导致就业市场两极分化,劳资关系不和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主要分析的是中国经济结构对中国的就业率的影响。对于企业生产经济成本上升,则要求我们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货币政策要和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对于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我们则需要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找到危机的根源,坚决守住不

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些是导致经济结构不协调的重要因素,货币政策和投资以及产业发展等要保持一个稳定和谐的发展模式,保证宏观政策的稳健性和连续性,把我市场的波动,才能够更好的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结构中需要迫在眉睫的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从经济的发展中,生产和投资的格局需要被协调,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是关系国民经济的命脉,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是宏观调控的高度视角,在现代化建设的城市化脚步加快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到经济结构中商业模式不断的增多,竞争力决定企业要不断投入创新元素,增加网络先进的技术,更要加强人们的贸易素质,建立诚信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在经济结构中扶持弱势的又必须发展的经济,同时严格监管高风险的产业,如金融行业,另外要防控房地产行业,保障居民的基本住房条件,不允许形成市场炒作,使百姓的利益受到侵害,在告诉发展的经济实体中,要防止垄断行业冲击市场,保证一个健康的竞争市场,另外我们要把目光投入到低收入居民的生活中,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落实周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政策,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积极性,也会增加人们对于工作的积极和主动性,避免形成反社会人格,就业率的提升不仅仅是国家宏观政策的义务,同时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个具体的表现,一个和谐的国家体制,一个充满幸福感的社会就会促进社会人员去积极主动的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且我们还要强调加强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的普及,让人们接受教育,接受知识的洗礼,从而增强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减少一些外因导致的失业,并且还能够内化社会的整体的经济水平,推动经济长远的更好发展,这是我们需要并且要一直努力追求的。

三,保持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途径

中国要发展长远的健康的经济,从世界的视角来看,世界经济的发展走势尚不明显,但是我们首先要保证国内经济在国情前提下保证稳定的增长势头,平衡发展使我们所需要的发展,健康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收益我们要改变,要改革,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前提下首先要加强市场机制的建设,统筹兼顾,从立体化的视角去关注市场的发展并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强化资本约束和价格约束,提高上市公司规范和运作水平,保证健康的市场竞争机制,防止垄断等,引导和促进企业不断的发展,在国家和国际中占有更大的地位,另外要完善市场体系,加强政府的政策管理,完善配套制度,认真做好审核和监管工作,确保创业板顺利推出、平稳运行,并且要吸收经验和教训,鼓励和促进产业的创新和改革,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并购重组等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因为实体经济主要指农业、制造业及传统服务业等领域,它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环节,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因此我们强调宏观政策的同时也要兼顾微观的经济和发展政策,发展稳健的实体经济,致力于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我们要坚持宏观经济的调控,还要依存微观经济的发展政策,同时我们还要站在一个国民的视角去审视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衡量其对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改变,从各个环节的分析和问题的甄选中找到最主要的因素,并且加大改革的力度,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目的是创造健康的经济发展环境,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杨丽,《货币银行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

【2】李艳,《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原因分析》,经营管理者,2011 【3】张五常,《中国的通货膨胀》,经济学消息报,2008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现状

当前xx宏观经济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现状可以从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着手。从经济增长来看,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复苏缓慢,复苏的基础还稳定;从就业上看,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失业人数上升,社会有效吸收就业,再就业的能力明显不足;从物价上看,当前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大宗商品价水平持续上涨;从国际收支看,总体顺差任然存在,但顺差额在减少。 1.经济增长GDP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日趋佳境。尤其是1996年底中国宏观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以来的十年间,中国经济走过了一段持续“高增长,低物价”的辉煌历程,从而使中国经济彻底摆脱十年前“大起大落”的周期性波动特征。2006年中国GDP更是大增 10.7%,GDP总量首次突破20亿大关。 从长远看,中国庞大的农业劳动数量和“三农”问题仍将是困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有转变的最大难题,尽管我们的工业GDP比重曾高达50%以上,但事实上我们仍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这便是矛盾的症结所在。同时,节能消耗和环保任务十分艰巨。 为此我们国家和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并采取相关措施,大力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国将大力发展无污染高技术的第三产业。 2.就业方面 劳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一国的国民收入中,很大一本分来自劳动力的贡献,因此,对劳动力必须加以充分利用。而劳动的实现就是就业。 只靠市场机制不能保证充分就业,必须引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我国目前的失业率是4%,由于产业的转型,许多产业都向高技术方面发展,需要的劳动力急剧下降,由于现在许多企业都需要知识型人才,导致一大部分非知识型人失业找不到工作,在家滞留。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通货膨胀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文案

目录 上篇:行业分析提要 (1) 基本分析 (1) 下篇:行业分析说明 (2) I 2003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分析 (2) 一、2003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简述 (2) 二、2003年全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3) 三、2004年中国经济分析预测 (4) II 2003年全国工业生产情况综述与分析 (10) 一、全国工业生产情况综述 (10) 二、轻重工业发展分析 (10)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分析 (10) 四、机电产品生产快速增长 (11) 五、能源生产分析 (11) 六、工业产品进出口分析 (12) III 2003年全年工业经济效益情况及预测 (13) 一、全年工业经济效益分析 (13) 二、生产资料效益分析 (16) 三、工业行业效益分析 (18)

IV 我国全年居民消费比较分析 (19) 一、居民消费价格简述 (19) 二、分地区居民消费价格分析 (19) 三、分类别居民消费价格分析 (19)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分析 (21) V 我国前三季度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及分析 (24) 一、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展望 (24) 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26) VI 2003年上半年三大景气指数走势及分析 (29) 一、国房景气指数 (29) 二、消费者景气指数 (32) VII 2003年宏观经济发展十大事件 (35)

上篇:行业分析提要 基本分析 今年我国经济有望增长8.5%。据此测算,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我国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根据有关改革方案,今年国家统计局不再像以往那样在年末公布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预计数,而改在2004年1月中下旬公布。以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0.2万亿元人民币为基数匡算,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1万亿元。 2003年,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以及频繁发生的多种自然灾害下,我国经济仍然保持较快增长,来之不易。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9%,创下1997年以来同期增长最高纪录。二季度,受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长6.7%。通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取得了抗击非典斗争的阶段性重大胜利。到三季度,我国经济基本恢复到了非典疫情发生前的增长水平,同比增长9.1%。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极为严峻的各类自然灾害等挑战,虽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基本稳定,但汇率不断升级、通胀压力不期而至、外部需求持续变化、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宏观经济形势未可乐观,就如温总理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说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不过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使得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1.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0年前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增幅加快1.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4554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689亿元,同比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865亿元,增长16.1%。2010年自8月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连续五个月保持在18%以上,国内市场销售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进出口额 201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1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从月度同比增幅来看,2010年12月进出口受2009年高基数影响,增速正常回落,国内生产的放缓也是导致本月进出口增幅回落的重要原因。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向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向 ◆任达轩 2009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超常规的经济刺激计划,而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更是值得关注。从加大投资,到刺激消费;从两年新增投资4万亿,到全年新增信贷近10万亿;从减税降费、贴现降息,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一系列刺激方案使中国经济以顽强的“V”形反转。在中国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后,我们迎来了2010这个承上启下之年,这是年轻共和国的下一个航程、又一个甲子的开启。2010年无论对于实现经济全面复苏,还是谋求发展方式转变而言,都是关键之年。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当今的全球及中国经济形势?中国的经济又该走向何方?为此,我们将从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现状、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短期隐忧、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长期问题和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展望4个部分进行分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一、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现状 全球经济在经历了2009年第一季度大幅下滑、第二季度降速放缓之后,复苏势头在第三季度开始显现。第三季度,美国经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环比负增长的局面,GDP增长率达2.8%;日本经济也结束了连续4个季度的负增长,二、三季度分别增长0.7%和1.2%;欧元区经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负增长,三季度增长0.4%。中国经济在2009年则演绎了奇迹。从经济增长率上看,如图1所示,中国经济从2009年一季度跌入谷底(GDP增长率仅为6.1%),再到三季度GDP增长率达到8.9%,划出了一个漂亮的“V”形轨迹。更为可贵的是2009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一种均衡的增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全面复苏。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看,如图2所示,2009年11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17,924亿元,同比增长32.10%,环比增长2.23%,自年初累计额为168,634亿元。从企业景气及企业家信心指数看,如表1所示,2009年第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24.4,同比增长24.40%,环比增长8.50%。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0.1,同比增长20.10%,环比增长9.90%。由此可知,世界经济已经走出了经济衰退的低谷,而中国经济已率先在全球经济中实现复苏。 图12008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3季度中国GDP增长率的变动情况 图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情况 部分学者认为,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持续上升的轨道,而中国经济无论是从实体经济指标如钢铁、发电、汽车销量等,还是从楼市、股市等资本市场经济指标,或更具有全局意义的GDP等指标看,经济复苏的基础都已经巩固。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复苏之快超出预期,目前经济正处于从局部恢复到全面恢复时期,全年经济很可能在今年呈现“V”型复苏。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认为,无论是从生产还是需求看,2009年经济都处于回升的态势,经济增长进入了新一轮的上升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研究员认为,中国经济正经历“V”型复苏,并不会出现一些人所担心的“W”型波动。2009年中国经济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为什么中国不爆发经济危机? 中国是个怪异的国家。很多海外的学者用西方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中国,觉得很不可思议。中国用透支的方式维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什么积累了20多 年仍然没有爆发恶性的通货膨胀进而演化成一场深重的经济危机的呢?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研究,终于得出了中国为什么不会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 下面我将通过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统计数据来详细讲解(所有数据都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让我们先来分析中国GDP的构成。以2003年中国GDP统计数据来看,当年中国GDP总值为117251.9亿元。从产出均衡来计算,GDP应等于投资+消费+政府支出(不包括政府转移性支出与政府债务和利息支出)+对外贸易顺差+库存投资。后两项份额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如当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为人民币2092亿元)。当年中国全社会投资总额为55566.6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842.0亿元,政府支出为13751亿元。分别占GDP 比例为47.4%、39.1%、11.8%。而同年美国的GDP构成则投资18%,消费68%,政府支出15%。可见,中国是一个主要依靠投资带动的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其 模式与之前亚洲四小龙主要是泰国、韩国等增长模式如出一辙。是典型的亚洲增长模式。 但是,与其他亚洲经济体不同的是,中国的投资来源主要是透支国内储蓄,而泰国、韩国当年的投资来源主要是对外负债。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也是中国能够避免东南亚危机那种模式的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将在下文仔细讲述。 其实GDP的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中国GDP主体的投资的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仍面临着不少下行压力,如企业利润增速低迷,过剩产能仍有待消化,出口需求疲软,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上升趋势等等。但总体上看,支持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仍然存在。 一、就业形势较为平稳 近几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不容乐观的,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严峻。在我国,就业吸纳人员最多的就是服务业了,并且这几年来服务业所容纳的就业人员也越来越多,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服务在加速发展,创造了许多的就业岗位,解决了许多的就业人员,这也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与就业之间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一定的增强作用,预计在2015年新增的就业人数可超过1000万人,总体的就业压力不大,但是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农民工的就业形势是相当严峻的,国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较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以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物价温和回升 从物价方面来看,我国的工业消费品的物价基本上保持稳定,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处于平稳运行的状态之下,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大。从服务价格来看,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劳动者的工资逐步上涨,使得一部分生活服务品的价格上涨。从食品价格来看,大部分的粮食都增产,粮食价格比较稳定,但是相对来说,蔬菜、肉类的价格会微涨,这可能与劳动力工资上涨有一定的联系。除此之外,从资源产品方面来看,近几年的资源性产品在不断地改革,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上涨,出现高物价的局面,这与国家实行的节能减排,提倡节能减排的政策有一定的联系。此外,纵观全国的房地产业,房价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房价实现了小幅度上涨。 三、国民经济依然保持平稳增速 纵观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我国的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其发展的潜力还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1.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 2.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 3.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

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点选择很重要,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公布的是雄安新区,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什么叫非首都功能呢?首都功能就是四件事,第一个就是政治中心,第二个国际交往中心,第三个文化中心,第四个科学创新中心。这四项最后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2004 年1 季度) 出版日期:2004 年05 月编写说明 2004 年1 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 零售额、进出口等均呈现较快增长,经济景气依然处于扩张周期的上升阶段。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突现出来,突出表现在投资过快增长,投资品价格高增长向消费品价格传导进程加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当前形势下,宏观趋势的把握上不应再拘于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而应想办法坚决抑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宏观政策趋向上要从扩大内需转向调节经济平稳运行的方向上来,但同时,应当注意政策实施的力度和时机,防止政策力度过大过猛。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II 目录 Ⅰ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1)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生产继续高增长 (1) (二)固定资产投资超高速增长 (2) (三)消费需求增长稳健 (3) (四)市场物价继续上涨 (4) (五)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 (5) (六)货币信贷增势未减 (5) (七)经济运行效益比较好,居民收入增长加快 (6) 二、一季度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 (一)投资增长过快,盲目投资和能力扩张势头加剧 (7) (二)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加剧 (8) (三)通胀压力加大 (8)

(四)信贷调控难度加大 (9) Ⅱ 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9)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高位回落 (9) (一)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 (9) (二)促进投资继续高增长的因素 (10) 二、诸多因素将遏制物价上涨 (11) (一)农副产品价格将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 (11) (二)各项控制物价上涨的行政手段将发挥一定作用 (11) (三)严控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投资品价格回落 (11) (四)投资热、消费稳,不会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12) (五)我国经济买方市场特征鲜明,不会出现需求推动型的价格轮番上涨12 三、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13)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III Ⅲ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14) 一、扩张性政策应进一步向中性政策过渡 (14) 二、财政政策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14) 三、实行差别化的货币信贷政策,优化信贷结构 (14) 四、统一认识,端正行为,坚决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15) 图表目录 图表1 2003年与2004年各产业投资增长情况比较 (3) 图表2 2003-2004年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变化 (3) 图表3 2003-2004年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3) 图表4 2003-2004年生产和消费物价月涨幅一览表 (4) 图表5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运行主要指标与上半年预测 (13) 本报告图表如未标明资料来源,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1 Ⅰ 2004 年1 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中国宏观经济报告

2012-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迈向新复苏和新结构、超越新常态的中国宏观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所

摘要: 2012年是中国经济从“次萧条”到“复苏重现”的一年。在消 费持续逆势上扬、基础建设投资大幅增长、房地产政策微调带来的“刚需”释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持续放松以及全球市场情绪稳定带来的外需稳定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开始在2012年9月出现“触底反弹”,并在十八大政治换届效应、存货周期逆转、消费持续增长、外需小幅回升、投资持续加码等因素的作用下,重返复苏的轨道。2012年前3季度回落超预期,而第4季度复苏幅度也可能超预期。 2013年将延续 2012年第 4季度复苏的势头,随着换届效应的持续发酵、房地产困局的破解、外部环境的轻度改善、金融困局的缓和以及中期力量的释放,中国宏观经济将超越“新常态”,步入“次高速增长期”。2013年不仅是中国宏观经济完成由“复苏”向“繁荣”的周期形态转换的关键期,也是中国迈向“新结构”、超越“新常态”的关键年,更是新政府全面确立和落实新经济发展战略的一年。因此,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将是在复杂中充满朝气的一年。 利用模型进行预测,2012年中国 GDP增速将达到 8.0%,比 2011 年回落 1.3个百分点,2013年中国经济将重返 9时代,增速达到 9.3%,CPI出现反弹,达到 4.1%。 在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报告认为,未来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应当在强化中期定位的基础上保持相对宽松与积极的导向,应当在正确认识中国新时期的各种结构性力量和周期性力量的变化的基础上,超越

“新常态”悲观主义的定位,应当在收入分配、房地产等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性改革,清楚“改革疲劳症”。 关键词:新复苏、新结构、新常态、中国宏观经济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 2010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快速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 ● 2011 年,我国经济将由回升转入增长与通胀并行阶段,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殊途同归于“滞胀”;“三驾马车”均有放缓,经济景气小幅回落;通胀压力上升,价格调节面临“二难选择”。 ● 2011 年,我国经济将由政策刺激下的较快增长转为结构调整中的稳定增长阶段,全年 GDP 增长呈现“前低后高”走势,与 2010 年正好相反,增长 9.5%左右,比 2010 年回落 0.5 个百分点,CPI 增长在 4%左右,高于 2010年 0.7个百分点。 ● 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重在“调结构”和“控物价”;财政政策重在“调结构”“稳增长”;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注重对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运用,货币信贷回归常态。2010年,中国经济延续了2009 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恢复性较快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明显增强。由于发达经济体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新兴经济体增长动力减弱,2011 年世界经济形势谨慎乐观。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外需乏力、货币政策收紧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预计 2011 年我国 GDP 增长9.5%左右,比 2010年回落约 0.5个百分点;CPI 上涨 4%左右,高于2010 年 0.7个

百分点左右。在经济减速、通胀增压的大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转向积极稳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社会和谐;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强调审慎灵活,把稳定物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信贷规模适度增长,加强利率和汇率调节。 一、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前高后低”,协调性显著增强 2010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快速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 1.受政策效应衰减和基数两大因素的影响,GDP增长“前高后低”在外部环境改善、政策刺激和低基数等因素的影响下,2010 年我国经济延续了2009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前三季度,GDP 增长 10.6%,比上年同期加快了 2.5 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 4.0%,与去年同期持平;第二产业增长 12.6%,比上年同期加快 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 9.5%,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但分季度看,经济增长则呈逐季放缓态势。第一、二、三季度 GDP 分别增长 11.9%、10.3%和 9.6%,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长还将有所放缓。今年季度之间经济增长逐季放缓,前高后低,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基数不断抬高。去年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前低后高”,对今年经济走势的影响明显。二是政策主动调控。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两次房地产“新政”、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和加大节能减排等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尽管 2010 年前 11个月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

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主题一:GDP增速下降是新常态,但短期因素改善,增长质量提高 综合长期趋势和短期因素,虽然在2015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水平会继续下行,但周期性因素会有改善。两相抵消,2015年全年GDP增速相较2014年可能略有下降。美国已经退出量化宽松,2015年四季度很有可能开始加息,美元会保持强势,而人民币(6.2117, -0.0023, -0.04%)对美元大幅走弱的概率极小,因此2015年强势人民币会影响我国出口。但另一方面,强势美元伴随着国际上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因我国是能源和大宗商品进口的世界第一大国,我国经济从整体上来讲必然受益,表现在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增加、企业因成本降低而利润空间扩大、居民因在能源上面节省支出从而增加在其他方面的消费。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些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方面,我们认为2015年实际的投资增速或能有一定反弹。最后在房地产市场方面,经历了2014年的较大幅度调整,基数已经降低,而过去几个月的放松限购、放松限贷和降息等措施会在2015年发酵。另外户籍和土地改革有望在2015年得到实质性的推进,有助于增加对大中型城市住房的需求。 主题二:低通胀引致货币政策框架调整和无风险利率下行 由于强势美元,对我国未来几个季度的出口将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因此2015年人民币升值空间极为有限。考虑到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维持国内资本市场稳定和防止资本外逃等因素,尽管美元或许继续走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低位徘徊,国内通缩风险增加,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空间也很有限。国际油价有望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每桶70美元的低价。2015年我国没有通胀风险,通缩压力稍有显现。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涨幅维持在2.0%左右,生产者价格指数仍有下跌空间。不过2015年CPI通胀上限仍可能维持在3.5%。为给货币政策和价格改革留有足够的空间,我们认为政府没必要调低CPI通胀上限。目前我国融资利率还是太高,政府在2015年仍然有相当大的空间调整货币政策。2015年广义货币增速目标或许由2014年的13%小幅下调至12%,但仍有很大可能维持13%的目标。我们预计人行会采取不对称的方式降息一次,一年期贷款和存款利率分别降0.4%和0.25%。降准幅度更大,我们预测在2015年底前人行降准三次共1.5个百分点。由于有其他备选工具,降准幅度和频率或许没有那么重要,关键是我们认为人行在2015年会维持基础货币的稳定增长从而在低通胀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无风险利率。 主题三:地方债改革加速,股市复苏,风险溢价下降 新一届政府从2014年开始系统处理地方债问题,迈开了关键的两步。最新的改革方案将存量地方债整合到省一级政府,未来新增债务主要由省政府为主体发行债券来满足,其余由人民银行[微博]借道国开行来解决,应该说是结合我国实际的最佳选择。金融改革的另一艰巨任务是降低我国企业对债务融资的依赖。降低企业杠杆和融资成本的关键是完善和发展我国的股权融资市场。从种种迹象来看,提振股市信心和加快股市融资发展已经成了新一届政府的重要经济战略之一。2015年,我们预计政府会尽快推出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放开对IPO的实质性审核,放宽对股票发行的盈利指标等要求,加快培育新三板、柜台市场等低层次的股权市场。同时政府也会加快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推进步伐。地方政府债务改革和股市发展能在2015年有效地缓解我国企业的融资困境。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能从央行[微博]直接获取,减少了挤出效应,给民间融资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将地方政府债务整合到省一级政府则能大幅降低地方政府的融资成本,同时也降低整个中国信贷市场的利率。股市的发展给企业提供了更为稳定和廉价的筹资渠道,而非像过去几年过度依赖短期高息的债务融资。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

中国当前宏观经济风险研究 ――基于政府投资主导的中国宏观经济风险研究 前言 2008年年底,美国发生了房屋次级贷危机,危机在美国爆发并迅速蔓延至全球,形成了自二战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在宏观经济上的直接表现是:股市狂跌、消费低迷、投资锐减、失业剧增。各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均积极饯行凯恩斯主义,出台了庞大的救市政策。面对巨大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也出台了四万亿的公共投资计划,加上各个地方政府的配套投资,数量超过了10万亿。如此巨大的资金的投入,一方面可以拉动了GDP的增长,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风险, 包括资产泡沫、通货膨胀以及对于社会资金的挤出效应。由此我们有理由认真分析一下,当前中国依靠政府投资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否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文献综述 投资与GDP是高度关联的两个不同类别的概念,投资反映社会资金的使用,GDP反映价值的创造,当时间足够长、空间足够大时,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重叠部分就大,反之亦然。在现实中,投资对GDP的影响作用有二个,一是从微观上讲,当投资项目完成以后,其功能的发挥对生产有促进作用;二是从需求上讲,投资资金的进一步细化,形成对各类实物或服务的具体购买,通过市场需求的实现来刺激经济的增长。社会总投资是由一个个具体项目组成的,每个项目从起步到结束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不同的时间段,其对GDP的作用是不同的。作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投资按其主体不同,分为政府投资、外商投资和民间投资.这种划分对于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促进GDP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刘立刚在《政府投资、外商投资、民间投资与GDP的数量关系及政策选择》中通过对中国及世界主要国家的投资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论证了扩大投资规模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同时该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1 986-2002年间中国政府投资、外商投资、民间投资与GDP进行回归分析,创造性的提出了适用于对时间序列进行扩大时距分析的阶段实际平均等级和阶段理论平均等级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判断其运用于对时间序列扩大时距划分阶段是否有效的方法,并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1上半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依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特征。短期内经济增长出现小幅波动,但整体来看经济运行将进一步趋于平稳。从上半年的主要指标数据看,尽管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落,但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继续由前期政策刺激的偏快增长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首先主要的经济指标还是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其中,一季度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700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02178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86581亿元。可以说,国家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使我国经济在面临欧洲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增长不断放缓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取得了不错成绩,但宏观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上半年国内经济形势: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1年上半年GDP为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1.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但仍保持较快增长。 经济放缓是三个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一是宏观调控影响。自去年以来央行已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加息,M2增速从去年底的19.7%至今年6月末的15.9%,紧缩政策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二是要素供给冲击。二季度以来,不少省份出现“电荒”,有关测算表明,仅用电缺口就将拉低工业增加值3.6个百分点。三是企业去库存化。从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带动下,企业库存增加很快,远超往年同期,而新订单增加不明显。由于库存增加超过需求,且二季度开始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落,企业开始去库存。 二、上半年国内物价走势:价格全面上涨,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综合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与货币供应量等其他指标数据相结合,能够更准确的判断通货膨胀或紧缩状况。 PPI主要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与CPI一样,是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PPI对C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精心整理

2019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 今天,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发布《2019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报告以“外部压力下的中国经济——风险评估、政策模拟及其治理”为主题,详细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风险因素,并为下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给出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改革建议。 年中报告指出,2019年以来,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稳中有忧,经济下行的压力有所上升,尤其是在中美经贸摩擦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严峻,与自身发展所面临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相叠加,使得稳增长、防风险的难度加大。

从需求侧来看,消费增速持续疲软,虽房地产开发投资维持高位,基建投资小幅回升,但受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下降、进出口增速下滑的影响,制造业投资大幅下滑,总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家庭部门杠杆率持续攀升,家庭流动性愈益收紧,普通家庭收入增速持续下降,收入差距未见明显缩小。不断强化的家庭储蓄动机不仅放大了总需求不足的影响,还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经营的困难,迫使企业被动加杠杆,实体部门杠杆率逆势反弹。在财政政策持续宽松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率亦有所增加。虽金融部门去杠杆成效显著,但宏观杠杆率不降反升。

从更深层次来看,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善,尤其是僵尸企业无法出清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拖延了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缓解,对经济发展的桎梏日益凸显。同时,区域间市场化发展不平衡限制了企业对冲各类冲击的工具选项,导致企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疲软,劳动力市场承压。 正如课题组2018年度报告所预测的,受实体部门杠杆率进一步上升的拖累,中小银行风险加速暴露、其系统重要性持续上升,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难度进一步增加。从外部环境看,中美贸易摩擦已对进出口形成拖累,人民币长期贬值压力不可忽视。但正如课题组一直分析强调的,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还是内部的结构性失调,长期增长潜力仍未得到充分释放。深层次的结构性、体制性改革,如户籍制度改革,能有效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投资,刺激消费,释放增长潜力。

21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21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一.问题研究背景 宏观经济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 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 2.1数据描述 本数据包括2000年到2012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全国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口自然增长率、经济活动人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具体数据如下表: 表一 年份 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 (元) 第一产业增 加值(亿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全国财政收入(亿元) 2012年 38,459.47 52,373.63 199,670.66 231,934.48 117,253.52 2011年 35,197.79 47,486.21 188,470.15 205,205.02 103,874.43 2010年 30,015.05 40,533.60 160,722.23 173,595.98 83,101.51 2009年 25,607.53 35,226.00 135,239.95 148,038.04 68,518.30 2008年 23,707.71 33,702.00 130,260.24 131,339.99 61,330.35 2007年 20,169.46 28,627.00 110,534.88 111,351.95 51,321.78 2006年 16,499.70 24,040.00 91,310.94 88,554.88 38,760.20 2005年 14,185.36 22,420.00 77,230.78 74,919.28 31,649.29 2004年 12,335.58 21,412.73 65,210.03 64,561.29 26,396.47 2003年 10,541.97 17,381.72 54,945.53 56,004.73 21,715.25 2002年 9,398.05 16,537.02 47,431.31 49,898.90 18,903.64 2001年 8,621.71 15,781.27 43,580.62 44,361.61 16,386.04 2000年 7,857.68 14,944.72 40,033.59 38,713.95 13,395.23 续表一: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人口自 然增长 率(‰) 经济活动人口(万人)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城镇登 记失业 人数(万 人) 374,694.74 210,307.00 4.95 78,894.00 102.6 102 917 311,485.13 183,918.60 4.79 78,579.00 105.4 104.9 922

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收稿日期:2015-01-29 网络出版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e015360229.html,/kcms/detail/13.1356.F.20150415.1627.011.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5-4-1516:27: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61005)资助。 作者简介:郑嘉伟(1985-),男,山西沁水人,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实践。 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背景下,宏观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我国2014年全年 GDP 增长率在7.4%,略低于7.5%的经济增长目 标,延续了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下滑趋势,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效应略显疲态,经济增长正处于一个换挡换动力的调整时期。一是经济增速连续跌破下限。进入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第2季度 GDP 增速跌至7.4%,跌破7.5%的年初政府工作 目标,第3、4季度则继续下滑至7.3%,基本打破了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区间,全年经济增速创24年新低。二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尽显疲态。近些年我国出口保持低位增长的态势下, 2014年2月出口出现了-18%下滑,之后继续维 持低位震荡,全年进出口增长2.3%,其中出口增长4.9%,进口下降0.6%;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 30%已经回落到15.7%,其中,扣除土地购置款 的房地产投资2014年11月份以来已经进入负增长,消费虽然取代投资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拉动力,但是消费需求也保持着一个逐年下滑的态势,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回落到10.9%。三是物价水平持续走低。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其中 2014年9月CPI 跌破2%,目前已连续4个月运 行在2%的下方,11月和12月分别为1.4%、 1.5%,创下近年来的新低。四是经济发展预期有 所恶化。2014年7月份以来,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 )从51.7%的高位回落到12月的 50.1%,已经靠近经济强弱的分界点50%。经济 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的指数从3月份就一路下滑,从3月的62.7跌至 12月的48.7。 ① 宏观经济在2014年增速回落的过 程中同时表现出一些可喜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一是需求结构出现新变化,消费拉动力增强;投资结构改善,民间投资开始发力。二是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经济呈现服务化态势;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能力提升, “中低速增长、高就业” 格局初现。三是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关系更趋协调。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 “目前我国经济 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显现。” 未来几年是新常态统领中国经济工作的关键年份,也是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年份,未来几年将面临经济增长速度、增长动力、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等全方位的转型切换。但是转型切换的过程充满风险,一方面是中国经济之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力量在逐渐弱化,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新的常态的经济驱动力还没有强大起来,再加上美元升 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笪郑嘉伟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摘要]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宏观背景下,预计我国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宏观经济将面临三大风险和六大挑战。在中央提出“新常态”的判断后,我国将不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在设定经济发展目标时,将进一步淡化经济增长速度,换之以弹性目标和发展区间进行管理,采取预调、微调等宏观调控手段予以应对。未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如何实现稳增长与促改革、调结构之间的平衡,其政策要点在于:短期内通过稳增长为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打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长期内围绕促进发展这一根本推进重大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展望;综述[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5-0039-06 2015年5月第37卷第5期 M ay 2015Vol.37No.5 当代经济管理 CONTEMPORARY ECONOMIC MANAGEMENT DOI :10.13253/https://www.wendangku.net/doc/e015360229.html,ki.ddjjgl.2015.05.00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