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5年高中政治学考整理

2015年高中政治学考整理

2015年高中政治学考整理
2015年高中政治学考整理

2015年政治学业水平考试考点

(标示★为复习的理解内容)

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则需要现实的货币。

2、常用信用工具的用途

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等

用途: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信用贷款为一体。

使用信用卡可以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3、外汇和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如果一定数量的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本币,说明外币汇率上升、外币升值、本币贬值;反之,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本币升值。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1)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的价格。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形成买方市场。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形成卖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3、价格变动对人们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的规模。(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有利可图时,生产经营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当某种商品价格下跌,无利可图时,生产经营者会压缩生产规模。)

②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企业只有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才能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哪个生产者能提供质量好的或者其他企业无法生产的产品,他就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

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居民的收入。影响消费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物价水平。(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和保养等。)

2、不同的消费类型

按消费对象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为什么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它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国有经济的地位、作用

地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作用:它的发展壮大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4、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5、非公有制经济的类型、意义

(1)类型: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意义:活跃市场,方便生活,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①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4、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劳动者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劳动者权利的维护:自觉履行劳动义务是劳动者维权的基础。依法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是劳动者维权的依据。劳动者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第六课投资的选择

1、存款利息的计算方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年利率=月利率×12(月)=日利率×360(天)

2、储蓄存款的的分类:活期储蓄、定期储蓄

3、储蓄存款的特点:安全性高,收益率较低

4、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结算业务。

(除三大业务外,商业银行还为我们提供债券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服务。)

★1、我国的分配制度

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必然性: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

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作用: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3、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实现收入公平的措施: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①效率与公平存在着矛盾。一定时期内,社会财富总量一定。个人

收入分配中,用于激励效率的多了,用于体现公平的就少了。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怎样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1、国家财政

财政的作用: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③国家财政促使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财政收入的来源:税(最主要)、利、债、费。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收入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和分配政策的制约。

财政收支平衡有三种情况:收入等于支出;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2、税收含义、基本特征

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基本特征①税收的强制性②税收的无偿性③税收的固定性

3、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

①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个人所得额。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我国居民来源于境内外的所得和非我国居民来源于我国境内的所得。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个人所得税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的计税办法。

个人所得税的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②增值税征税对象: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

增值税的纳税人: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增值税作用: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的偷漏税行为。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4、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原因:①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②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③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反对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性

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涉及公共安全的物品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弊端。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②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③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 4、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主要目标和手段

原因: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市场调节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①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贸易政策等等。)②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应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③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第十课科学的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怎样做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积极影响:(1)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的自由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2)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消极影响:(1)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

分化更加严重,(2)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2、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是最重要的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3、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基本战略: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实施“引进来”战略的原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单靠自身的力量,不足以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需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等。

实施“引进来”战略的措施:①继续扩大外资利用规模,提高外资利用水平。②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原因:国家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越来越迫切要求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措施:①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努力实现境外投资主体多元化。②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出口结构。③企业要坚持以质取胜,培育我国的名牌产品,树立“中国制造”的良好国际形象。

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本质:人民当家作主。特点:广泛性和真实性

★2、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1)公民享有的基本政治权利: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②政治自由(行使政治自由权利,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③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2)公民应当履行的政治性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③遵守宪法和法律。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1、各种选举方式的特点:直接、间接、等额和差额选举方式的含义和优缺点。

效果的重要因素。(2)选民要珍惜手中的选举权。选民要增强公民意识、主人翁意识,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3)选民要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选出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人。

3、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4、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1)从决策者的角度看,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2)从公民的角度看,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5、民主监督的渠道和方式

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

此外还有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

6、民主监督的意义

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7、公民要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要注意:

公民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公民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公民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公民不得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2、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1)我国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表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1、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①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②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③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的要求

政府依法行政还要求做到: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3、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

(1)原因:权力是把双刃剑,不受监督的权力导致滥用,会滋生腐败,祸国殃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得法、令行禁止,利国利民。

(2)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①对政府自身来说,是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各项工作的必要保证。有利于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有利于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有利于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有利于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②对人民群众来说,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人民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有利于维护群众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③实施阳光工程,做到政务公开。

(3)措施:①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②建立健全行政监督体系。

4、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和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有: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众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有:上级政府的监督,政府内部的监察、审计、法制等部门的监督。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和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也是我国唯一的立法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权力: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含义: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民主集中制的表现:(1)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

(2)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

(3)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归根到底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4、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优越性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本内容: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④多党合作的根本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的职能是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2)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优越性:①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②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州、县。(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

民族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民族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行使自治权,包括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3、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①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八课走近国际社会

1、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的权利和义务

主权国家享有的权利:①独立权;②平等权;③自卫权;④管辖权。

主权国家履行的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2、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3、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动因和归宿。国家间既存在某些共同的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障碍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2、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3、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2)基本内容: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③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特定的文化环境、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①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①潜移默化②深远持久

4、文化塑造人生的表现: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①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的原因: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4、文化传播的途径:①商业活动②人口迁徙③教育

5、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①传统习俗的继承②传统建筑的继承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④传统思想的继承

2、传统文化的特点:①继承性②相对稳定性③鲜明的民族性

★3、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社会制度的变化②科学技术的进步③思想运动④教育

★第五课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基础是: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的作用:①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基本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坚持正确方向,客服错误倾向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文字与史书典籍

4、中华文化的特点: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和意义?

①原因: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意义、必要性)?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如何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1、学会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提供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利益与呼声的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

2、学会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置身于文化生活的海洋之中,如果我们不能把握正确的航向,是非观念模糊,良莠不分,就会陷入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泥沼中而不能自拔,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1)落后文化:①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成表现出来。

②危害: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③态度: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2)腐朽文化:①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

②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③态度: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学会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意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根本目标):

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1、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两者是相互相成、相互促进,是统一的。

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人们自觉树立正确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作出理性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促进科学文化修养,有助于人们增强学习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水平。

3、学会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①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②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必修四《哲学生活》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区别、联系)

①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

②哲学是指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人们自发的、零散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③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联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部分)

1、★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世界的物质性表现:①自然界的物质性;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辩证关系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

4、★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原理内容】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5.★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部分)

1、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2、★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的意识在认识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人的意识在改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①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②人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即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部分)

1、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3、真理的含义和特点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特点:①真理是客观的。(即真理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对于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惟一的。)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③真理是具体的。(即任何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

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部分)

1、联系的含义和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事物的局部,是事物发展的某个阶段。

【原理内容】两者相互区别:①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两者相互联系:①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②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部分)

1、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4、★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不断向前。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部分)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是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对立统一关系。这种矛盾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人们不能任意制造,也不能任意取消,矛盾具有客观性。

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就是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双方的统一关系(包括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就是矛盾的同一性。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对立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自身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复杂事物的诸多矛盾、同一矛盾双方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事物的共性指导下,研究事物的个性。要善于从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事物的共性。

6、★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7、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在事物内部居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部分)

1、辩证否定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否定的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树立创新意识要求我们: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符的成规陈说,敢于突破落后的思想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创新的作用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先于社会存在而发展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观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价值观、人生观部分)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2、★正确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基本要求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5、★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只有在劳动和奉献社会中才能创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实现人生价值①需要社会提供客观条件:社会所提供的生存条件、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等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②离不开个人的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全部复习要点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全部复习资料 (一) 《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的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商品有(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理解)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 4、(简单运用)货币的基本职能是尺度和手段。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表现和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形式: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又叫购买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职能。形式:现实中的货币。 5、(理解)纸币是由(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易导致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通货),过少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通货)。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6、(识记)信用卡和票是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 7、(理解)外汇与汇率:外汇是用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外币贬值。 8、影响价格的因素(简单运用) ⑴供求影响价格买方市场——供>求,货多不值钱,价格↓。卖方市场——供<求,物以稀为贵,价格↑。 ⑵价值决定价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商品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该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⒐、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比,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比。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关。 ⒑、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 ` 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量为基础实行 ` 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 这种表现形式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因为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商品的价值相符。

2019 历年浙江省政治学考真题主观题汇总

37.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中美经济联系日益密切,2017年,两国双边货物贸易为5837亿元,中国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对美出口总额约占中国对外出口的19%和GDP的4%。中美经贸往来对各自的经济增长、劳动就业、消费者福利和经济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全球经济稳定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2018年3月以来,美国特朗普政府多次对自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致使中美贸易摩擦上升为贸易战。对此,中国政府在积极寻求与美方协商解决贸易摩擦的同时,对美国强加的贸易战非常明确地表达了立场:“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联系《经济生活》中“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的知识,分析中国“不愿打”贸易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说出中国“不怕打”贸易战的原因。(2分) (3)运用《政治生活》中国家利益的知识,分析中国“必要时不得不打”贸易战的原因。(4分) 评分标准: (1)经济全球化推动生产力发展(1分,突出“生产力”),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1分,四个“大”写出任意两个“大”才可得1分,可用“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代替),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1分,突出“强劲动力”,可用“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代替)。[3分]不打贸易战,能够继续发挥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能够延续或增进中美两国经贸往来,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2分,不打贸易战的积极作用要紧密结合材料不可杜撰,“能够继续发挥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增进中美两国经贸往来”、“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答出任意两句得2分)。反之,只会使中美两败俱伤,且殃及世界(1分,只要点出打贸易战的消极作用就可得1分)。(说明:在不写原理的情况下,无论答出几点积极作用或几点消极作用,均得1分;作答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的也只能得2分)[3分] (2)美国发动的贸易战不足以影响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大局;对中国GDP增长的负面影响有限;也会损伤美国自身经济(说明: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及以上均给2分)。[2分] (3)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分,“出发点”、“落脚点”各占1分,答不出此“点”的情况下,写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或“利益的对立是冲突的根源”可给1分);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维护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1分,点出“维护人民的的根本利益”且强调“在我国”才可得1分)。如果美国发动贸易战严重损害我国的经济利益,损害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那就必须还手(1分,答出损害我国国家利益或人民利益的才可得1分)。[4分] 38.为了满足我国农业遥感监测中作物监测时效性要求高,监测内容多,数据要求高等需求,中国科学家做了大量研究,于2018年6月2日成功发射高分6号卫星。这颗卫星实现了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的优化组合,具有大范围、重访周期短、定量化探测等优势,提升了我国天地一体化的对地观测能力,可以为农业农村管理提供精准保障,是我国第一颗真正意义上的农业遥感卫星。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提升农业遥感监测水平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6分) 评分标准: 实践提出的新问题、新要求(1分,点出“新问题”、“新要求”其中任意一个或两个均得1分),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1分,点出“探索”、“研究”其中任意一个或两个均得1分)。我国农业农村管理实践对农业遥感监测提出的新要求,推动科研工作者研发新型农业卫星(1分,根据原理分析材料占1分)。实践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1分,点出“认识工具”才可得1分),促进了认识发展(1分,可用“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代替)。新型农业卫星的成功发射,提升了我国天地一体化的对地观测能力,提高了我国农业遥感监测认识水平(1分,根据原理分析材料占1分)。[6分]

高二政治学考复习计划

高二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复习计划 一、教材: 1、四本必修课本。 2、《高中政治学海导航复习指南》一本。 其中,有考点梳理,有基础题,除了2个为高考真题演练内容可以不记外,其余的考点梳理及基础题要求全部记住。 3、《学考模拟试卷训练》四套。 这是水平考试主要辅导用书,其中有单元练习16套,要求全部认真完成。 4、其他辅导资料过关记载。 每天记8个基础题,每周记48个基础题,约两个单元的内容,每两周记完一本书,两个月内,记完四本书的基础题。主要是水平考试试卷结构介绍等。 二、复习安排 1、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组长和组员之间相互过关基础题,过关后,要相互签全名。 2、安排三轮复习 ①第一轮复习 时间:三月,四月。 任务:把四本必修课本的内容从头至尾梳理完; 完成《强基固本训练》中的16套单元练习; 记完考点梳理及基础题(这是第一次记忆,要求必须过关签字)。 ②第二轮复习 时间:五月。 任务:完成综合试题若干套; 把考点梳理及基础题再记一遍(这是第二次记忆,全靠自觉,不再过关签字)。 ③第三轮复习 时间:六月初,考前一周左右。

任务:记一记时事政治(2017年5月到2018年4月的国内外重大时事); 把考点梳理及基础题再浏览一遍,同时锁定重点题并牢牢记住!(这一步十分重要)。 3、教学形式及要求 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并梳理各个知识点。 学生:主要是记和练。其中,记住考点梳理及基础题,是整个复习成功的关键,特别是在第一轮复习时,组长要负责,组长和组员之间必须自觉认真过关,绝不能敷衍了事。记住了考点梳理及基础题,不仅水平考试容易及格,同时也为明年的高考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做练习时,要求学生认真自觉,不抄袭答案,不懂要及时问老师,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认识水平和解题能力。 学考政治复习补充资料 一、湖南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试卷的一般结构 1、单项选择(共30个,每个2分,共60分) 前5个题为时事政治,共10分,以国内时事为主: 后25个为课本内容,按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顺序排列,其中,经济、政治、文化各有6个题,哲学有7个题。 2、简答(有3个,每个6分,共18分) 31题:一般是关于经济的。 32题:一般是关于政治的。 33题:一般是关于文化的。 3、分析说明(10分) 34题:一般是关于哲学的。 4、探究(共12分) 35题:一般有两问,每一问6分,其中,第一问,一般是关于经济的,第二问,一般是关于政治的。 5、合计:时事10分,经济24分,政治24分,文化18分,哲学24分,总分100分。 二、第34题答题模板第34题一般是关于哲学内容的,提供材料后,往往问体现什么哲理,

陕西省委党校政治理论考试要点

政治理论 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不同,但二者紧密联系。一方面,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具体科学又受哲学的指导。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世界时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运动时无条件的、永恒和绝对的,静止时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因而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喝相对的。承认相对静止时理解运动、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是把事物区别开来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是形而上学;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则是形而上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量变和质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量变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连续性。量变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指事物保持自己的数量界限。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在度的范围内是量变,超出度的范围是质变。 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体现和巩固着原来量变的成果,又必然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量变和质变又是相互渗透的。事物由量变转化为质变,又由质变转化为量变,如此相互交替,不断推动事物变化和发展,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 5、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表明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这一规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能否产生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另一方面,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 7、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发展规律: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始终是起决定作用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发展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8、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在我们党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党的群众观点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利是人民群众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 9、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所谓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首先,人类要生存就需要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这些生活资料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其次,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从而人类社会才能发展。 10、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的枢纽: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对于科学地区分使用价值和价值,建立劳动价值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基础。弄清劳动二重性理论,才能科学地理解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怎样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怎样创造新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理论也是以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基础的。 11、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在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有三个方面:(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着社会生产,也就是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这个作用是通过竞争和价格的波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供求关系的不断自发调整而实现的。(2)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会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个商品生产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并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就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会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的作用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不同商品生产者的生产调节时不同的。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有的商品生产者越来越富有,有的则在竞争中失败和破产。 1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 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它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的动机;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及其灭亡的全过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及其灭亡的全过程。 31、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对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叫利 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 13、国家垄断资本对经济调节和管理的目标:①维持 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②维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反映资本价值的增值程度,它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因而,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不变资本的节省状况。 14、股份公司的性质和股票:股份公司,是资本以股 权的形式联合经营的现代企业。它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种资本的组织形式。因此,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股票是它的持有者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借以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股票持有者根据股票的票面金额定期从股份公司获得的收入,叫股息。股息是股份公司所得利润的一部分。股票是一种特别的商品,它本身没有价值,由于可以在市场上买卖,因而有价格。股票价格,是通常所说的股票行市,主要由股息和利息率决定,用公式表示: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在一般情况下,股票价格变动,与股息的变动成正比,与利息率的变化成反比。 15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①基本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用公式表示是:Ⅰ(V+m)=ⅡC。从基本实现条件引申出以下两个条件:②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不变资本的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是:Ⅰ(C+V+m)=ⅠC+ⅡC。 ③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 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的之和。用公式表示为:Ⅱ(C+V+m)=Ⅰ(V+m)+Ⅱ(V+m)。 16、国家垄断资本对经济调节和管理的目标:①维持 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②维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③维持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稳定 17、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 1

高中政治学考复习考点汇总

高中政治学考复习考点汇 总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必修一《经济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1)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必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一、用于交 换;二、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 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2、货币的(1)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2)产生: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贵金属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产生了货币。 (3)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是指能够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 (4)基本职能: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做价值尺度;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5)其它职能:货币除了基本职能外还充当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指除现金买卖商品外的其它支付货币的情况,交易时是价值的单方面支付)、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注意:区分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与支付手段(偿还债务、支付地租、利 息、税款、工资等等),刷卡消费是流通手段。 3、货币流通规律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货币流通次数 = 货币流通次数 4、纸币及其本质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及危害 (1)纸币是国家(或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2)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小于这个限度可能引发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通货紧缩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下跌的现象。 注意: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无权任意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额,但无权规定购买力。 (3)纸币的职能: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纸币能执行货币的所有职能 5、结算方式有那些人们通常采取哪些结算工具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 (2)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银行信用卡的含义: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功能:及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贷款于一身 6、汇率的含义什么叫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 (1)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2)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如果100单位本币(人民币)兑换更多的外币,说明本币(人民币)汇率升高,人民币升值;反之,本币(人民币)汇率降低,本币(人民币)贬值。 注意:判断时注意日期。 (3)本币(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积极影响有:①有利于进口、减轻外债负担、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对外投资、出国消费成本降低;消极影响:不利于

高中政治学习方法总结

高中政治学习方法总结 不能靠死记硬背 过去,人们对政治这样一类的学科,认为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不过,新课改后,试题的开放性逐年增强,使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 现实生活问题的试题越来越多,对学生水平梯度的考查逐年增大,光 靠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已满足不了高考备考需求。 注重变化 近三年命题特点,很挑战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面。前三年的中高考命题反映社会热点,注重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水平,对 考生综合使用学科知识的考查水平趋强,考查的梯度更加明显,注重 区分度,更能体现中高考选拔人才的要求。在答题上,考生如果完全 按照书本上的原话作答,已不能得高分。这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时, 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又要懂得结合实际生活,用探究的眼光去组织答题,对考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面是否广泛是一个挑战。如去年考查的 网络购物,以及结合奥运会志愿者谈建设和谐社会,这些问题都是热 点问题,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从2009年的命题来看,选择题的难度增大,双向选择题较多,对考生使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答现实问题的要求更高,主观题更加开放,提问的角度很灵活,这对考生的审题要求很高,答题方向要对,内容 要细化,对考生的水平考查要求更高了。另外,考生要适当注重图表题。 抓住热点 注重热点和反映公平公正的问题。无论高考试题如何变化,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会回归到教材当中,所以,打好基础是关键。在审 题时,要注重抓关键词,要明白出题人的意图,知道设问分几个角度,需要用哪个模块的知识作答,如果在提问中没有指明,就要从设问的 关键词去判断,千万不要犯方向性错误。建议考生多做往年的高考题,

注重注重热点,如发展低碳经济,以及今年颁布的《选举法》等热点, 注重民生和反映社会公平、公正的热点问题。 注重结合 往年考生在辨析题上失分较多,主要是思维水平不强,找不准答题点,看问题不全面。如试题中表现的是文化生活的材料,但设问却要 求用哲学或政治生活的观点作答,部分考生审题不清,以为文化生活 的材料要用文化生活的观点作答,导致判断失误而失分,十分可惜。 建议考生在复习时要增强记忆理解水平的训练,要学会对所学知识的 融汇贯通,尤其要重视平时训练和考试中错漏较高的错题,找出复习 的薄弱点,即时查漏补缺。还要注重时事热点,注重知识点和热点相 结合的水平训练。 高中政治学习方法浅析 一、如何学好高中政治 很多同学认为高中政治没有初中政治好学,这是为什么?怎样学好高中政治?相对于初中政治来说,高中政治更具有学科化的特点,每一 年级都是一个学科,所以相对增加了一些难度,但如果你肯下功夫, 并方法得当的话,逐渐也会觉得一样好学。我认为,首先是要处理好"死"与"活"的关系,"死"指的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一定要准确全面把握,要死掉;"活"指要能够联系实际,实行活学活用,这就要求我们 要走出教材课堂的小圈子,尽一切可能的将所学原理和现实生活相联 系,其实经济学、哲学就在现实生活中,你不花钱吗?花最少的钱办的事就是经济,而且花钱这个活动中就涉及分配、消费、储蓄、保险、 股票、第三产业等诸多经济学的问题,我们在网上交流就涉及第三产 业、信息化、工业化的问题,所以关键还是要做个有心人,充满兴趣, 主动地去感知政治,研究政治,而不是被动地去背政治。相信知识获 得的同时,乐趣的获得也会成为一种必然。正因为政治着重水平的培 养,但又作为高考的一个科目,所以我们在学政治的时候要学会读书, 把厚书读薄。在读书的过程中掌握"不动笔墨不读书,不记忆不读书"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考政治试题及参考答案完整版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考政 治试题及参考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浙江省普通高中2019年1月学考政治试题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将答题纸相应题号后的T涂黑,错误的请将答题纸相应题号后的F涂黑) 1.使用支付宝能减少现金流通量,保证消费安全.给交易双方带来诸多便利。 2.在可以相互替代的A、B商品中,A商品的价格上升,B商品的需求量往往增加。 3.世界贸易组织是国际贸易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 4.广大人民的利益不断得到实现见证着人民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 5.国家监察机关对政府的监督属于行政系统内部监督。 6.“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表明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7.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8.历史上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 9.芝诺关于“飞失不动”的论证.其错误在于把飞矢在某-点上的相对静止绝对化了。 10.“不破不立"所蕴涵的哲学智慧与辩证否定的实质具有内在一致性。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1.在生活中,明星广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消费者的选择。这主要抓住了消费者的 A.攀比心理 B.从众心理 C.求异心理 D.求实心理 12.从下表中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可以大致推知我国居民的 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②食品支出越来越少 ③消费结构不断优化④消费支出越来越少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3.王爷爷有20万元资金准备用于投资。从安全性考虑,下列投资理财产品中最适合他的是 A.股票 B.企业债券 C.金融债券 D.国债 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实施该《意见>能 ①推进创新驱动发展②体现对知识的尊重 ③缩小收人分配差距④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从2018年10月起,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3500元提升到5000元。这一调整必然会 A.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B.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C.减少国家财政收人 D.增加广大居民的收人

浙江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考试标准

2014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 考试标准 思想政治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编制

考试性质与对象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在教育部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全面衡量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的考试。其主要功能是引导普通高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必修课程教学要求,检测高中学生的学业水平,监测、评价和反馈高中教学质量。考试成绩是高中毕业的基本依据,也是高等院校招生录取和用人单位招聘的重要参考依据。 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考试标准是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思想政治》(2012版)的要求,按照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和特点,结合本省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际制订而成的。 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每年开考2次。考试的对象是在本省中小学学生电子学籍系统中注册获得普通高中学籍的在校学生。 考试目标与要求 (一)考试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考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以及分析、比较、归纳等基本能力,把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确立现代公民意识和世界意识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核渗透在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之中。 具体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要求是: ①记忆能力:再认或再现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能力。 ②理解能力:理解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以及国内外一些重大时政热点的能力。 ③比较、归纳能力:比较事物及所学知识的异同,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④判断、批判能力:判断政治是非,并对错误现象或观点进行简单批判的能力。 ⑤分析、探究能力:初步运用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和技能对一些政治是非和古今中外的社会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和说明的能力。 ⑥表述能力:能恰当运用学科语言,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观点正确地表述见解的能力。(二)考试要求 高中思想学业水平考试对考试内容掌握的程度要求分为四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识记、领会、分析、应用,分别用字母a、b、c、d表示。其含义如下: a-识记:再认或再现学过的思想政治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b-领会:理解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把握知识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够依据所学知识对一些现象或观点作出初步判断。 c-分析:比较所学知识的异同和内在联系,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解读试题提供的新情景,分析新问题,并能对错

高中政治学考知识点

高中政治学考知识点汇总 高中政治学考知识点:人大代表肩负人民的重托 一、人大代表是人民权力的受托者: 1、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 (1)人大代表是人民意志的表达者,也是人民权力的受托者 (2)代表与被代表,受委托与委托 2、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的特点: (1)人大代表权力的源泉在于人民 (2)人民与人大代表权力委托关系的成立必须经过法定程序 (3)人民对人大代表的权力委托是有期限的 3、人大代表应有的素养:良好的政治素质、法制意识和文化修养,较高的参政议政和社会活动能力,强烈的代表意识,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健康 的身心素质。 二、人大代表的职责: 1、人大代表履职的重要性: (1)关系到国家权力的有效行使 (2)关系到人民当家做主权力的实现

(3)关系到自身代表价值的实现 2、人大代表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的职责:与会权、审议权、提案权、选举权、询问权、质询权、罢免权、调查权、表决权、建议、批评和意见 权以及提议权等 3、人大代表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职责 4、人大代表履职的意义: (1)加强了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2)加强了人大代表与人大会、政府及其他国家机关的联系 (3)有利于人大代表知情、参政和议政、更好地行使职权 5、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高中政治学考知识点:民主 1、民主的内容:民主制度、民主权利、民主作风、民主方法等 2、实行民主的领域: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教育民主 3、民主的含义:从根本上说,民主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包括国体、政体、政党制度等。(在现代社会中,民主是指一定阶级在形式上或实质上 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国家政治制度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的政体

政治学考提纲最终版

经济生活 1、影响价格的因素:(1)价值决定价格(2)供求影响价格 2、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⑴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⑵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收入越多,消费量越大。 ⑶物价总体水平。物价越高,消费水平越低。 ⑷其他因素:商品的外观、质量、服务、个人的消费观念等 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怎样做理智的消费者/消费原则)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4、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5、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6、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或者说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1)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7、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2)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8、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9、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10、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作用 (1)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2)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杠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11、完善市场秩序 (1)良好的市场秩序需要市场规则来维护。 (2)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剥削阶级关于政治的解释(单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对政治的科学解释)(多选,简答) 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多选): (1)狭义: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政治学要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 (2)广义: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3)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因此,政治学应当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多选)(6个): ①政治学基础理论(含政治思想史) ②中国政治(这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③比较政治 ④公共政策 ⑤行政管理 ⑥国际政治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的政治学(多选)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多选): ■(单选)行为主义方法是20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单选)西方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①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西方政治学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宪法成为政治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罗斯福新政”是其典型代表。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向,为政策的制定过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主要内容:(简答) ①它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②它明确指出了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③它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④它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是用共和制来代替君主制,不是简单地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而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⑤它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多选)政治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 (2)制度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4)结构-功能研究法; (5)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方法。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

高二政治学考知识点归纳

2014年高二政治学考知识点归纳 必修一《经济生活》 1、供求影响价格:①当供大于求,货多不值钱,价格下降(称买方市场)。②当供小于求,物以稀为贵,价格上升(称卖方市场)。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宗教信仰、习俗等是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价格下降时,会增加对它的购买。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③在互为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导致另一替代商品的需求量减少。④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会引起另一互补品的需求量增加。⑤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物价上涨,会引起人们的购买力下降,降低消费水平。 3、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4、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两个:①居民的收入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如果人们对未来收入有非常乐观的预期,就会加大当前的消费、反之就会节制当前的消费;人们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总体消费水平提高。②物价总体水平: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上涨,会引起人们的购买力下降,人们消费水平降低;反之,则人们消费水平提高。 5、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我国现阶段除公有制经济之外,还存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我们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6、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学管理、科技进步等手段,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信誉。 7、劳动和就业:(1)重要意义:①从国家角度看:就业是民生之本,有效的就业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②从社会角度看: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③从个人角度看: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就业形势: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3)解决措施: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劳动者:①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极谋求自主创业,靠自己的双手开拓自己的生活。②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即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③劳动者要提高自身技能和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8、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1)为什么: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②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2)怎么办:党和政府:制定和完善《劳动法》和劳动合同制度,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劳动保护,完善社会保

【良心出品】2017年11月浙江省学考选考高中政治试卷与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17年1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思想政治试题 姓名准考证号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OO分,考试时间90分钟。其中加试题部分为30分,用【加试题】标出。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剐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将答题 纸相应题号后的T涂黑,错误的请将答题纸相应题号后的F涂黑) 1.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物价上涨。 2.小明上书店购书,这属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交换环节。 3.国家合理的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4.对每一个公民来说,他所享有的权利,同时也是他应履行的义务。 5.当今世界,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都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6.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应以吸收为主、为我所用。 7.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8.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生问题,有人说哲学研究认识问题,其实哲学只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9.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10.学习国学经典不能拘泥于原著,这符合辩证否定观的要求。 二、选择题I(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1.自2017年9月1日起,中国三大基础电讯运营商取消国内手机异地漫游通话费和长途通话费(即: 国内长途通话与市内通话同价)。如不考虑其他因索,根据这一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固定电话用户数会增加 B.手机用户数会减少 C.手机用户异地通话、长途通话次数会增加 D.固定电话用户长途通话次数会增加 12.杭绍台城际高铁项目,由数家私有资本控股企业、中国铁路总公司、浙江省交通集团和地方政府 共同出资建设。这种投资模式将

2017政治学考重点必背

《政治学考必背内容》 认知要求:A:了解B:理解C:运用 【经济生活部分】 1、货币的产生、本质: C:运用 (1)产生(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①先有商品,后有货币,二者不是孪生兄弟②货币与一般等价物主要区别:是否固定充当) (2)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基本职能有哪两个C:运用 价值尺度(比如:标价、价格)和流通手段(比如:购买了什么) 3、纸币的含义及发行规律: B:理解 (1)纸币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2)纸币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4、结算方式与信用工具: B:理解 (1)常用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使用信用卡和支票) (2)常用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信用卡的功能和优点:信用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功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 6、外汇和汇率B:理解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的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增值,反之,说明外币的汇率跌落。(提示:外汇的范围大于外币,还包括外国股票债券等。) 7、影响价格的因素B:理解 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②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大于求,价格下跌。) 8、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B:理解: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B:理解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9、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C:运用 (1)一般来说:某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 (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大; (3)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①互为替代品(羊肉和猪肉):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减少对其消费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②互补商品(汽车和汽油):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消费者减少对其需求量,也会减少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 12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C:运用 (1)调节产量(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13、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A:了解 (1)根本因素:生产决定消费(或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因素:收入、物价 14、消费类型:A:了解(1)按照交易方式分,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2)按照消费的目的分,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如教育)、享受资料消费(如旅游)15、消费心理有哪些?A:了解 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16、正确的消费观C:运用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7、生产与消费的关系A:了解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完成。 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18、大力发展生产力B:理解 (1)现实原因: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发展科技;全面深化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8、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B:理解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3)集体经济包括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 (4)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6)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最大区别:私营经济有雇佣劳动。 19、为什么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B:理解 (1)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0、公司的含义、形式A:了解 (1)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21、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C:运用 ①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22、劳动者应该树立择业、就业、职业观?C:运用 答:①树立自主择业观②树立竞争就业观 ③树立职业平等观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23、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A: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