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刘寿山先生学术思想及正骨经验简介

刘寿山先生学术思想及正骨经验简介

刘寿山先生学术思想及正骨经验简介
刘寿山先生学术思想及正骨经验简介

刘寿山先生学术思想及正骨经验简介

先师刘寿山先生,字泉,北京人,生于清末,卒于1980年初夏。先生幼年随舅父学针灸,19岁拜文佩亭老先生为师.口传心授继承文老先生正骨经验,并且舍医药济贫于劳动人民。解放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感召下曾与朱格一先生合作创办正骨讲习所,桃李满园。1959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院,任附属医院骨科主任,为发扬祖国医学,勤奋钻研,对筋骨损伤学术造诣较深。以培养新中医为己任,尽心尽力毫不保留,将自己毕生临床经验传授于后,曾发表“中医简明伤科学”及“刘寿山正骨经验”专著。今就先生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结合我们的粗浅体会述其梗概,以兹缅怀。

一、对筋骨、气血的认识

刘寿山先生认为人体骨骼分明硬骨、软骨及额外骨,并指出明硬骨204块,软骨64块,除颅骨和躯若干骨骼与现今解剖数目有差异外,其四肢骨则基本一致。从到目前为止所掌握的有关中医骨伤科学骨骼资料来看,先生的认识还是比较系统而完整的。

人体筋道总数为485道。在脊柱、四肢各大关节及手足等部位均有“伸、屈、力、通”四种筋道,它们相互协同起着支持和运动的作用。对其筋的认识为连系骨与关节的纤维韧带和关节囊组织,以及以关节为枢扭,以骨骼为支架起着杠杆作用的肌肉、肌健或筋膜而言。对于筋道的命名是按其部位和作用而名之,机体的任何运动都不是单一一块肌肉作用的结果,而是数块肌肉协同合作完成统一的一个动作,“伸、屈、力、通筋道”形象地描述了骨与关节在运动中内、外平衡

而协调的相互关系。先生对人体气血的认识是“老年人筋骨枯干,气血衰败,中年人筋骨足壮,气血和平;少年人筋骨绵软,气血充足。”损伤后在治疗时应辨证论治。还认为气血在人体中循环往复,“气与血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筋骨之损伤必及于气血,故此治疗筋骨损伤,调理气血则为首要。

二、对筋骨损伤的治疗见解

筋骨扳伤原因分为跌打、仆坠、压砸、撞碰之直接暴力;及神截、闪挫、服拧、踌趾之间接暴力,两者均可造成骨折、脱骸和伤筋等损害。先生对骨折、脱箭和伤筋的治疗以正骨手法、固定、用药和调养为基本治疗原则。而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强调手法的重要性,提出“七分手法,三分药”,其手法的运用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境地,且要求他的学生掌握手法的基本技能要纯熟,“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而且要“心手相应”,“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为手法。”

对骨折的整复,运用接骨八法,即推、拿、续、整、接、掐、把、托。脱肋的复位用上骸八法施以提、端、娜、正、屈、挺、扣、捏。而伤筋则采用治筋八法戮、拔、捻、挥、归、合、顺、散。手法共列为廿四法,临证之时,辨证识相,灵活运用。手法的操作要稳、准、敏捷,用力均匀巧妙,动作协调连贯,外柔内刚,刚柔相济,切忌粗暴。要达到这样高的水平,除熟练掌握手法墓本功外,先生要求须多临证,勤操作,积累经验方能得心应手,然后“治自多效"。

其接骨之时是筋骨并重的,指出“伤骨必伤筋”,骨折断端重叠,、

筋肉俱已收缩,欲对其位,必先巧力拔神,使断端分离,而后捺正。先生常说“拔不开接不上。”虽语言通俗浅显,但指导临床意义颇深。在治疗脱骸时,上骸八法的运用,先生突出一“摘”字,亦即“欲合先离”之意。脱骸后骨端离开骨案,多被筋肉收缩而“锁”在异常位置,运用八法提端挪正,屈挺扣捏,将骨头“摘出”以“解锁”,方能归案。伤筋是临症最常见损伤。人体各部位筋肉可发生不同程度损伤,亦是骨折或脱骸后的必然并发症。先生认为单纯伤筋根据受伤原因分为戳伤、神伤、扭伤、掀伤、闪挫伤、躇伤和蹄伤等。依临床症状及病理表现又可分为筋粗、筋硬、筋僵、筋挛、筋缩、筋聚、筋错、筋转和筋断数种。伤筋虽较骨折、脱骸伤情为轻,但治疗时往往不如骨折或脱骸易于迅速收效,特别是有些急性伤筋,由于失治或治不得法而转成慢性者,常常经久不愈,所以有“宁治十个骨折,不治一个脱骸,宁治十个脱箭,不治一个伤筋”的说法。先生认方‘筋喜柔不喜刚”,所以治疗伤筋时,手法应柔韧和缓,“外柔内刚,”切不可粗暴生搬硬拉,力量应由轻逐渐加重,使感觉由浅入深,而患者并不感到皮肤疼痛之苦。

先生在外治法与内治法中重视气血方面的辨证论治,认为老年人气血衰败,筋骨枯干,骨骼中钙质成份增多,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疏松,轻微外伤即可造成骨折,且粉碎者多见,对老年人骨折的治疗手法应轻巧,拔伸牵引力量不宜过大,又因其筋肉松弛,收缩无力,若拔伸力量过大反而适得其反。骨折也不必强求完全对位,以免造成更多损伤,而影响气血和骨折愈合。而中年人气血和平,筋骨足壮,骨骼粗大,筋肉强而有力。骨折整复时应大力拔伸以克服筋肉收缩的张力,方能使骨折端重

叠及嵌入得到矫正。青少年因其气血充足,筋骨绵软,骨骼中胶质较多生长较快,故手法整复时间应越早越好,不应拖延,手法用力尤其须要灵巧。

在内治法中对男、妇、老、幼、壮、弱、虚、实;体力或脑力劳动者治之有别。治伤时人有三等之论,即中年男人、壮人、老妇人、体力劳动者治为头等;少年人、实人治为二等;老年男人、虚人、脑力劳动者治为三等。其中老妇人与壮人相同,因其血经已止,气血归于四肢,故此足壮。辨证施治时有伤气和伤血之分,伤血者“有癖血停积,或为亡血过多”,血与气两者不可分割,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故伤气必伤血,伤血亦必伤及气,其结果是气滞血潦,故在八纲辨证中,活血与理气兼顾。

损伤初期以癖痛为主要症状,药物治疗则以祛疲止痛为主,常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先生在上肢损伤中加桂枝、姜黄;下肢加川牛夕、五加皮;胸胁损伤疲痛用复元活血汤为主,另加积壳、广郁金。兼气滞作痛者则用和营止捅汤。伤后大便秘结,轻者用加减苏子桃仁汤;重者用桃仁承气汤。

损伤中期治疗以和营止痛,接骨续筋或舒筋温络为法,除骨折用接骨紫金丹外,血虚可配合使用生血补髓汤;气虚配合和营止痛汤;气血俱虚以补气养血汤为主。损伤后期筋骨未能完全修复.肢体活动远不能完全自如,需养气血,培肝肾,强筋壮骨,酌情选用补肾壮筋汤(或丸散剂)。若骨折后期,滑精梦遗者,先生认为“影响骨折愈合”,因“肾主骨”,骨伤必克肾之缘故,急当固肾涩精,用金锁固精丸。

在损伤后期肢体的康复过程中,先生经验需要腾洗药腾洗伤处,以温经通络,活血散潦,接骨续筋。方剂组成:当归、羌活、红花、白芷、防风、制乳香、制没药、骨碎补、续断、宣木瓜、透骨草、川椒共十二味。另随部位及证状加减,手部加桂枝、郁李仁;足部黄柏、茄根;腿部牛夕、虎骨;腰部杜仲、桑寄生:胸部郁金、茵陈;右肋陈皮、积壳:左肋桅子、降香;肩部川芍、片姜黄;骨折加土鳖虫、自然铜;兼风寒者加厚朴、肉桂:理气加葱头、天仙藤;舒筋加芙蓉叶、金果榄。上诸药各等分,共为粗末,加入白酒一两拌匀,分装两个布袋内缝妥,放入蒸笼内,蒸热后轮换敷在伤处,每日一次.每次一小时,其药力由表及里,由皮而肉.而血、而筋、而骨地逐层传入,通达于伤处。

先生在正骨学术中是以人的整体观点出发.指导临床实践,效果良好。

三、重视练功的重要性

我国传统医学的功能锻练,源于古代导引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认识到导引。练功有行气活血、强筋壮骨之作用。古代医书多有记述,如唐代《千金要方》、《理伤续断秘方》;明代《跌打损伤妙方》及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都有练功疗法的术势与步骤。先

生自幼酷爱国术,对内家拳八卦有较深研究,摸索出一套较为完整而又实用的练功术势.并应用于筋骨损伤的治疗及调养之中.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治疗与调养措施,按其部位在医者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自主活动。例如:躯干部位:哪咤探海势;犀牛望月势;金狮摇头势;风摆荷叶势;两手攀足势;浪里荡舟势:摇头摆尾势;鲤鱼打挺势。上肢部位:顺水推舟势:

仙人推碑势;单手托天势;野马分鬃势:车轮环转势;大鹏展翅势:蝎子爬墙势;抓空增力势;仙人摇扇势;单、双手托云拨雾势下肢部位:蹬空增力势;坠举千斤势;白鹤摇膝势;倒掖九牛势。这些术势在促进损伤肢体功能恢复中确有较好效果。

先生毕生致力于正骨临床实践,在医疗实践中对待患者如亲人,不分男女、老幼.从诊断到治疗都是一丝不苟。骨伤科患者多为体力劳动者,在劳动中受伤,患者往往是一身油泥一身汗水,先生从不怕脏和累,满腔热情地严肃认真地为患者作治疗、行固定。先生总是哪里有患者,那里就是诊室,何时有病人就医就何时治疗,走到那里治到那里,甚至在路旁都在为患者施术治疗,因此深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爱戴。在学术思想上无门户之见.赞成中西医互相取长补短,主张采用中医之所长,结合现代医学之诊疗技术,更精确地了解和掌握病情.做到诊断明确,治疗恰当.效果良好先生两格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中医诊疗技术的同时.掌握现代医学科学知识,期待骨伤科学术在医学领域中发挥更大作用先生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很丰富.我们学业浅陋,体会不深.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希同志们指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