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普通心理学(罗伯特·费尔德曼版)

普通心理学(罗伯特·费尔德曼版)

普通心理学(罗伯特·费尔德曼版)
普通心理学(罗伯特·费尔德曼版)

Chapter 1

Section 1: Psychologists at Work

1. Twins share a similar genetic makeup. If they do not share the same environment, questions can be explored about whether or not behavior is nature (heredity) or nurture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created and maintained by the environm ent).

2. List those psychologists (i.e., biological, school, developmental, cognitive, behavioral, etc.). that you believe may study issues (poor nutrition, lack of maturity, inability to perceive the written word correctly) related to a 7 year old's inability to read. State the

viewpoint/perspective that each would have about a 7 year old's inability to read. Discuss how each would go about identifying and correcting the problem.

Section 2: A Science Evolves: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3. List the basic ideas early researchers had when developing structuralism, functionalism and gestalt psychology. List the five major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in psychology (behavioral, cognitive, psychodynamic, humanistic, biological) and describe the basic tenets of each perspective. Note the similarities in the approaches used.

4. Identify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 i.e., the bi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mind and the body). Research questions are then based on this mind-body connection. Are issues like alcoholism, aggression and violence, and shyness determined by things such as genetics, diet and nutrition, amount of sleep, exercise, etc.? Studies to address this might include experiments that manipulate a certain group's daily diet, sleep, or exercise habits. Other studies/ surveys might look at family histories of alcoholism, aggression, etc. Also, studies that look at the use of drugs to manipulate the behaviors that have been mentioned would all be areas that might be pursued by a researcher with a biological perspective.

Section 3: Psychology's Key Issues

6. Psychology basis its work on careful, scientific study of an issue by methods such as survey, interviews,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to name a few. Claims made about a new "virtual reality" are not based on science but on emotion and anecdotal information. The power of suggestion by influential people, and the desire to get the "quick fix" and find happiness and contentment sometimes lead one to believe that others have found the answer. In reality these people have little or no scientific data to support their claims and any good feeling is short lived and cannot be proven to come directly from programs, pills, or the lifestyles that make the claims.

Section 4: Research in Psychology

7. Law enforcement and the criminal justice field both work to identify the causes of criminal behavior. They study people's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motivations for committing offences. They are also interested in whether or not people are born (nature) with certain personality traits or live in environments (nurture) that support criminal behaviors. Researchers in these fields try to find ways to both understand and change certain behaviors. Each of the five contemporary psychologists would have their own approach .

8. State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 for what you would consider aggression in the workplace. In naturalistic observation, researchers could get jobs at the workplace being studied in order to experience, or not, the aggression. In a case study, a very thorough and detailed history of the situation could be taken from a selected few who had experienced this behavior. Design a survey to gather information from a wide group of people. List the positive features of each and the negative features. Which would you select and why?

Section 5: Research Challenges: Exploring the Process

9. The general population does not use the Internet, only a select portion of citizens fall into this survey group. Information gathered here would have to be presented as "People who use the Internet and filled out an attitude survey on welfare" had the following views on the topic. Your sample must refle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pulation being studied.

Chapter2

Section 1: Neurons: The Elements of Behavior

1. Experiments could be designed to measure variables that define perceptual, motor,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s and the effects that certa in neurotransmitters have on these characteristics. One group could be given medication that to increase the amount of certain neurotransmitters in one's brain and the effects could be recorded. Done on several different subjects, patterns could develop that helped us understand the purpose and the activity of different neurotransmitters. Another way to look at the same issue would be to observe people who have a deficit of a certain neurotransmitter and record their behaviors. In Parkinson's disease, a great deal of data has now been collected on the effects of the lack of the neurotransmitter dopamine.

Section 2: The Nervous System

4. Fight or Flight. Part of the sympathetic division that acts to prepare the body for action in the case of a stressful situation. It engages the organs resources to respond to a threat: heart races, palms sweat, etc. Reactions occur at the physiological level.

Section 3: The Brain

6. In studying the brains of people that have died we have only a limited opportunity to see the effects that parts of the brain have on certain behaviors. We can make assumptions from

the damage that we observe about the cause of certain behaviors. This correlational study does not prove cause and effect. In studying subjects that are alive through the use of EEG, CAT, MRI, and PET scans, we have the advantage of actually looking at brain functions while the subject performs certain tasks. The assumption here would be that different tasks would produce effects on different areas of the brain.

7. If abnormalities in an association of the brain were linked to criminal behavior it would only be correlational data. It would not show causation. Experimental methods would be necessary to prove causation. There may be many factors in combination that cause criminal behavior. Research is not refined enough yet to m ake a direct cause and effect relationship. Even if a subject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a criminal, we measure behavior, not the potential for criminal behavior or the possibility that a person might commit a crime. On the other hand, if a person knew this information about himself and chose to have the surgery, the issue may have to be studied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One could be as "Does an individual have the right to agree to surgery on his brain that will alter behavior?" I think since we already allow the use of medications to alter the behavior of individuals, surgical procedures would also be allowed.

Chapter 3

Section 1: Sensing the World Around Us

2. Sensory adaptation, an adjustment in sensory capacity following prolonged exposure to stimuli. Decline in sensitivity is due to the inability of nerve receptors to constantly fire messages to the brain. Receptor cells are most responsive to changes in s timulation and constant stimulation is not effective in producing a reaction. Adaptation to the context of one stimulus alters responses to another. If our senses were constantly bombarded by stimuli that was intense, we would have a constant high rate of stimulation.

Section 3: Hearing and the Other Senses

5. Benefits of increased sensory capacity might allow us to see great distance. We may also be able to hear sounds from far away. Our sense of touch could cause us to have increased pain from cuts and burns. Science already has invented equipment that allows these things: "Sonic Ear" advertised to hear long distances, new surgery that improves eyesight, etc. These could be great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but, to have our senses bombarded by increased stimuli doesn't seem to have overall advantages-how would we distinguish necessary/ unnecessary stimuli?

6. Sensitivity to pheromones may have developed differently for humans because as the culture has evolved, sending out messages that you were available for sexual activity could have been dangerous (sent to others who were not potential partners). Also, societies now set up rules for sexual activity and partnership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animal world).

Chapter 4

Section 1: Sleep and Dreams

2. List:

(1) Wish Fulfillment Theory (Freud) states that our dreams are one way our

unconscious gets messages to us that our conscious state can't realize.

(2) Reverse Learning Theory-dreams flush out unnecessary information.

(3) Dreams for Survival Theory-permit information needed for survival to be

reconsidered and reprocessed; may help us to remember.

(4) Activation-Synthesis Theory-(Hobson) brain makes sense of chaotic memories,

could also be reflection of unconscious wishes.

Since all theories suggest purposes that help organize information and help us reflect on information, it might be dangerous to eliminate dreaming altogether. For society, if many people made the choice and took the pill and theories held true about dreams providing time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dreams being an avenue to our unconscious; not dreaming could cause a real deficit in the way we function as a

society.

Section 2: Hypnosis and Meditation

4.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Meditation

?Studies show long-term meditation may improve health and longevity.

?Oxygen use decreases, heart and blood pressure decline.

?Psychological Effects-although we feel relaxed when we meditate it does not suggest we are overburdened physically or psychologically but it may suggest that there is a stronger mind-body connection than we previously realized.

Meditation may allow us greater opportunities to relax and take time out from our day.

Chapter 6

Section 1: Encoding, Storage, and Retrieval of Memory

1. Memories for motor skills are extremely long lasting, they may be encoded and stored as kinesthetic (muscular) instructions.

Section 2: Recalling Long-Term Memories

4. Autobiographical memories are our recollections of circumstances and episodes from our lives. Interference means that old memories often interfere with the ability to retrieve new information or new memories interfere with the ability to retrieve old memories. Memories of our past are distorted. We may forget troubled childhoods. Remembe r passing grades not failing grades.

Chapter 8

Section 1: Explaining Motivation

1. The arousal approach might be seen in the workplace by employees who seek either a very high or a very low level of stimulation and activity. Individuals m ay self-select into jobs that meet this need. Employees should look for "goodness of fit" in employee-job matching. The incentive approach, the desire to obtain valued external goals would encourage employers to find out what they can provide for employees to work toward. In the cognitive approach employees should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by employees for the job they do.

Section 3: Understanding Emotional Experiences

5. Schachter-Singer Theory: Attending group events allows an individual to identify his or her own emotions by experiencing, observing, and comparing his or her emotions with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others in the group.

Chapter 10

Section 2: Other Major Approaches to Personality: In Search of Human

Uniqueness

3. Traits are enduring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long which people

differ. Since each person probably possesses certain traits, what makes them different is the degree to which a given trait applies to a single person. Traits allow us to compare one person with another and provide an explanation for a person's behavioral

consistency. Assigning certain negative traits to a person may cause a person to be stigmatized by others. Assigning other, more positive traits to a person may raise

peoples' expectations of them and cause them undo pressure in many situations.

Section 3: Assessing Personality: Determining W hat Makes Us Special

6. Personality tests might be useful to both the employer and the employee as one more

source of information in trying to make employment decisions. Test should be used to find ways to include people and place them in appropriate work situations. In this way both parties would gain. No single test should be used alone to exclude anyone from obtaining a position. Tests are helpful to distinguish personality disorders when they are one of several assessment tools. They are not accurate enough to make conclusive judgments on their own. Anyone who is going to be excluded from a job, placed in or

excluded from a program should have a means to appe al the decision and have other means of assessment available to determine if the decision is valid.

心理咨询师考试普通心理学复习重点

心理咨询师考试一般心理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一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教程第1-2页) 知识点:心理学概述 要点: 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进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识记) 2.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解决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便构成了心理学众多的应用分支。(领会) 3.一般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识记)

知识点:一般心理学的内容 要点: 1.一般心理学的内容能够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识记) 2.上述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领会)第一单元一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教程第1-2页)知识点:心理学概述 要点: 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进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识记) 2.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解决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便构成了心理学众多的应用分支。(领会) 3.一般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识记)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教程第2-3页) 知识点:人的心理的本质 要点 1.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领会)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领会) 3.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领会) 4.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叫边缘学科。(领会) 第三单元心理学进展的简单历史(教程第4-5页) 知识点: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要点: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识记) 知识点:学派的纷争(识记) 要点: 1.构造心理学派代表人:冯特、铁钦纳 2.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华生 3.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魏特海墨等 4.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詹姆士 5.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弗洛伊德 知识点:当代心理学研究的要紧取向(领会)

普通心理学_彭聃龄_超详细笔记

普 通 心 理 学 彭聃龄

第二编人的信息加工 第三章感觉 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感觉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剥夺实验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其中视觉、听觉、嗅觉接受远距离的刺激,又叫距离感觉。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机体自身的运动与状态),因而又叫机体觉,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 二、近刺激和远刺激 ?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因而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如一定波长的光线。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等。 三、感觉的编码 ?感觉编码(sensory encode)是指将刺激的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光幻视(phosphenes) ?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Johannes Muller)最早研究了感觉编码问题,并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theory of specific nerve energy)。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的能,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缪勒的学说有其合理的地方能不能说明感官分化的真正原因。 ?当代两种有代表性的感觉编码理论:①特异化理论(specificity theory)认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②模式理论(pattern theory)或模块理论(module theory)认为,编码是由整组的激活模式引起的。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感觉系统中,神经系统同时采用了特异性编码和模式编码。四、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和感受性(sensitivity)。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觉阈限(absolute sensory threshold); 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absolute sensitivity)。 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E=1/R (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受阈限)。 阈限值不是绝对不变的。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或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简称JND)。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difference sensitivity)。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Weber)得出公式: K=△I/I (P.97)韦伯定律,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虽然揭示了某些规律,但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 ?费西纳发现,感觉的大小(或感觉量)是刺激强度(或刺激量)的对数函数(对数定律)。史蒂文斯认为,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幂函数(幂定律)。

普通心理学之记忆干货

《普通心理学》之记忆干货 很喜欢普心里面对记忆的非正式定义:记忆就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大脑这块特殊物质上留下的痕迹。这篇文章不泛泛其谈,尽是干货,主要教会大家在记忆这一章节该如何复习、复习什么和详细的复习内容。对于心理学考研的同学,如果想考上,必须耐下性子地学,本章的重点在第三、第四、第五节。博仁考研为大家做了精细的总结。 记忆思维导图 详细复习内容如下(以《普通心理学》书中的顺序做笔记的框架),五角星越多表示越重要: 一.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注意这三个加红的词,这对于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三个概念特点的记忆,起着主线的作用。) (二)记忆的作用 这一块看一遍书就行,这个不重要。 (三)记忆的分类(除了第1点和第3点外,其它只考选择题) 1.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这块是记忆一章的重点,我在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会全面介绍。 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选择题常考点,长时记忆的分类) 情景记忆:是指人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曾去过的地方。 语义记忆:是指人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它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如记住化学公式、乘法规则、一年有四季等。 3.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这块在第五节会详细介绍。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例如,在学习游泳之前,我们可能读过一些有关的书籍,记住了某些动作要领,这种记忆就是陈述性记忆;以后我们经过不断练习,把知识变成了游泳技能,真正学会了游泳,这时的记忆就是程序性记忆了。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如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常识都属于这类记忆。 (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这一块,只考选择题,记住一些常考点,博仁老师总结如下: 1.白鼠跳台实验证明,反响回路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2.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 3.海马可能是长时记忆暂时性储存场所。 二.感觉记忆(常考简答题“感觉记忆的含义及主要特点”,以下四点就是答案。)★★★ (一)短时记忆的含义: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完全按输入的原样,首先被登记在感觉记忆中。 (二)短时记忆的编码:有两种,第一种是视觉的感觉记忆编码形式叫图像记忆,第二种是听觉的感觉记忆编码形式叫声像记忆。(这里面涉及到整体报告法和局部报告法,其实就常考一个选择题:局部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 (三)短时记忆的存储:各种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存储量都大于可被利用的信息量,几乎进入感官的所有信息都能被登记。 (四)短时记忆的转换:感觉记忆中的信息都是未经心理加工的信息,是尚未受到意义分析的信息,被登记的信息只有受到特别注意或模式识别,才能转入短时记忆,并在那里赋予它以意义,否则就会很快衰退而消失。

普心第八章语言知识树状图

语言、言语 语言的一般概念 言语的生理机制 语言理解 言语的产生(表达) 语言的特征 创造性:有限的符号和规则——无限的意义 结构性:语言具有语法和逻辑。 意义性和指代性:语言都有一定的含义,让人们可以相互理解、互相交流;语言的各种成分都指代一定的事物或者抽象概念。 社会性与个体性:人只能使用社会上已经形成的语言,用词来表达意义也只能是约定俗成的;它和个体发展的具体条件分不开。 创造性:有限的符号和规则——无限的意义。 意识性:语言是一种高级意识,是一种觉察。 语言的概念:语言是以语音为载体,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建构规则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言语的概念:言语是个体运用某种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想或与其他人进行交际的过程。 两者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的共同特征 语言具有特有的功能:①保存和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②人们之间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③人类进行思维的武器 语言作为物质刺激具有特殊性:词是一种抽象符号,词语是对现实事物的概括。 语言的结构 音位: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自由语素可独立成词;粘着语素则必须和其他语素组合才能成词。 词: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词是图形、语音、语义、构词法与句法五种信息的复合体。 句子:可以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 表层结构是指我们实际上所听到或所看到的语句的形式,或说话时发出的声音以及书写时所采用的书面形式。 深层结构是指说话者试图表达的意思。 语言的种类 外部语言 内部语言 对话语言 情境性:他与交谈双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联系。 简略性:在对话语言中,说话的双方往往只用简单的句子,甚至个别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交际性:对话语言是对话双方的直接交流。 反应性:交谈的双方需要随时根据对方的谈话来调整自己的谈话。 独白语言 个体性:独白语言是说话者独自进行的语言活动。支持物是自己的谈话主题和吐露的词句,以及听众。 开展性:为了系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独白语言具有开展的形式。连贯具有论证性,还要配合语调、语素、表情、手势 计划性:独白语言是有准备、有计划进行的语言活动。由于对语言本身的质量有较高要求,所以事先的准备具有重要意义。 书面语言 随意性:书写者可以字斟句酌、反复推敲,阅读者可以反复阅读。 开展性:比独白语言更加开展,要求词句精确、语法正确、逻辑严密。 计划性:书面语言往往需要较长的酝酿时间。 概念:内部语言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是交际活动的组成部分,可以计划外部语言。 隐蔽性:内部语言是一种不出声的语言。 简略性:内部语言比对话语言更简略,这和它执行的功能(不用于直接交流)有关。 语言的表征与加工过程 语言的加工 语言的表征 概念:表征是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 分布表征,一个单词的各种特征分布在网络的各个单元中,与其他单词共同使用每一种信息。 概念:语言加工是指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分类一 自动化加工:无需注意资源的参与,不受意识控制。 受控制加工:需要应用注意资源,受意识控制。 分类二 模块化的加工:语言各成分的加工是单独进行的,各成分间不存在相互作用。 交互作用式的加工:语言各成分的加工不是单独进行的,它们存在着相互作用。例如词汇加工影响句子加工。 “启动效应”:梅耶尔等人提出,启动词、目标词。P297 研究语言的意义 (1)语言使人不仅会受到各种具体刺激物(第一信号系统)的影响,而且会受到词(第二信号系统)的影响。 (2)使人进抽象、逻辑的思维。 (3)使人形成意识与自我意识。 (4)使人通过内部语言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言语的发音机制 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与言语活动:通过脑损伤、割裂脑以及功能磁共振的研究发现言语功能区主要位于左半球。早期切除左半球,右半球可能起代偿作用。 呼吸器官:言语发音的原动力是由呼吸器官产生的气流。气流从外界经口腔、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部,又由肺部按相反的方向排出体外。 喉头和声带:声带长在喉头里面,是主要的发音体。声带由附着在喉头上的两片黏膜构成,中间的缝隙叫声门。声带附着在可以自由活动的软骨上, 可自由开合。声带是人类发音器官中形成音乐的唯一的发音体。 口腔、鼻腔和咽腔:口腔、鼻腔和咽腔起共鸣器的作用。 布洛卡区(说):位于第三额回后部、靠近大脑外侧裂处的一个小区。出现病变后患者表现为运动型失语症。通过弓形束与威尔尼克区相连。 (1)有人认为布洛卡区能产生详细而协调的发音程序。 (2)可能提供了语言的语法结构。 (3)具有语言调节机制(损伤后出现语言惰性)。 (4)包括布洛卡区在内的大脑左半球额叶,特别是前额部皮质,还和语言动机和愿望的形成有关。 (5)患者对语言的理解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他们很难理解冠词、连词以及其他功能词的含义。 威尔尼克区(听):位于大脑左半球颞叶颞上回处。出现病变后患者表现为听觉型失语症。 患者表现为不能分辨语音和理解语义;对词义作出错误判断;谈吐自由,语速很快但话语没有意义。 角回(读):位于威尔尼克区上方、顶—枕叶交界处。是大脑后部一个重要的联合区。出现病变后患者表现为失读症。 与单词的视觉记忆有密切关系;书面语言和口语的转换。患者能看到物体,但丧失了正确综合,即作出正确匹配的能力。 一些人的研究说明,角回部位存储着语法和拼写的规则。 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写):出现病变后,患者表现为失写症。 概念、特征:理解语言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意义的过程。特征是主动处理和补充性解释。语言理解可分为三级:(一)词汇理解、(二)句子理解、(三)课文理解。 语音知觉 语音的物理性质:音调、音强、音长、音色。 音位的区别性特征:英语辅音音位的区别性特征有九种。见课本P307 表8—1 影响语音知觉的各种因素 词汇理解 语音类似性:两个音节共同包含的特征越多,被试就越容易混淆。 语音强度:当语音强度为5dB时可觉察语音的存在;当强度为70dB时清晰度达100%;强度超过130dB时则会产生压痛感。 噪音掩蔽:噪音强度越大,对语音的掩蔽作用越大。 语境:人们对语言的知觉常受到语境的影响。“音位恢复效应”说明人们对个别音位的感知是受语境影响的。P309 语法、语义的作用:在口语知觉时,语义和句法的信息对提高语言的清晰度有重要的作用。 概念:词汇理解是指人们通过视觉或听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人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也称词汇识别或词汇通达。 单词的部位信息:许多研究表明,单词中的起首字母与结尾字母在单词辨认中有重要作用。汉字左边的特征比右边的特征重要,上边的特征比下边的特征重要。 正字法规则:正字法规则是使文字的拼写合乎标准的方法(即文字部件的位置)。正字法规则是人们识别字词时必须依靠的一种内隐知识。 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词长效应”——一个词所包含的字母越多,识别时间越长。“笔画数效应”——一个汉字所包含的笔画越多,识别时间越长。 字形结构:左右结构的汉字较上下结构、独体结构的汉字容易再认。详见P311。 字词的使用频率:“频率效应”——单词的使用频率高,人对单词的察觉阈限就低;使用频率低,察觉阈限就高。 语音的作用:语音在语义获取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详见P312。 语境的作用:预警提供的信息促进或抑制了对单词的识别。对高频目标词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对低频目标词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 语义的作用:意义较多的词(多义词)比意义较少的词(单义词)更容易识别。人对单词的识别是直接的感觉信息和各种非感觉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 句子理解 句子的类型:理解时间:真肯定句<假肯定句<假否定句<真否定句。因为①否定句在句法上比肯定句复杂②加工阶段多于肯定句③否定句有较多的意义含义不明确 词序:词序是表达词的语法意义的手段。 语境:在言语交际时,语境提供了各种背景的知识,因而能帮助人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语言。 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断句不同句义不同。在语义知识的帮助下,即使词序出现颠倒,人们对语言材料也不会产生误解。 课文理解 推理:可以增加信息或者建立连接。 语境:能使读者已有的知识和当前话语信息整合起来。使非字面意义的理解变得很容易,还可高效地消解歧义。 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一般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主题、情节、结局等内容。可以提高对语言的理解速度。 语言产生的性质:语言产生是指人们通过语言器官或手的活动,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 语言产生的阶段 构造阶段:根据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 转化阶段:运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的形式。 执行阶段:将语言形式的信息说出或写出。 乔姆斯基: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一部分是先天的,即全人类共同的,它是生物遗传和进化的结果。他认为,儿童习得语言是生来具有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发挥作用的结果。 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是受目标指引的活动,它产生于人们交际或交流思想的需要。 ●语言表达是在一定的动机的支配下产生的,表达的目的和动机不同,表达的内容和方式就会不同。 ●语言表达还取决于说者对情境的分析和对听者的正确了解。 对于说话者,Grice(1975)提出四条原则:①适量的原则(话题之内)②质量的原则(尽量真实)③关系的原则(与会话目的相关)④方式的原则(言谈清楚)

一名有效的心理咨询师所具备的个人特点

一名有效的心理咨询师所具备的个人特点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一名有效的心理咨询师所具备的个人特点 刘丹 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心理咨询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助人工作。从事这个工作的心理咨询师不但要用他的知识和技术为咨询者服务,还要了解咨询者的内心世界,洞悉咨询者的生活隐私,帮助他们认识心理困难的真正原因并改正适应不良的行为,促进心理的成长。因此,他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条件。 一、精湛的业务能力 心理咨询是一门专业,它有自己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必须经过专门的培养与训练,取得合格证书后方能上岗工作。咨询人员必须潜心钻研心理咨询的理论,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术,同时要积极参加心理咨询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咨询人员。 1.掌握心理咨询的专业理论 心理咨询工作在国际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心理咨询工作者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并进行了专业理论研究,形成了咨询心理学这一心理学分支学科。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亚洲一些地区称为心理辅导,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心理学工作者对辅导与心理治疗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并出版了有关的学术着作。我国国内的心理咨询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此项工作在高校尤为活跃。结合心理咨询的实践,学者们进行了心理咨询治疗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有关的理论着作也陆续问世。咨询心理学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设有心理学系的高校曾组织了系统的培训工作,为心理咨询培养专业人才。这些都为咨询工作者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供了条件。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测验是不可分割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应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功底,对于普通心理学、人格

《普通心理学》重点知识 彭聃龄版

精心整理 心理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规范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 1.职业概况 1-1职业名称:心理咨询师 1-2职业定义: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1-3职业等级:本职业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心理咨询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1-4职业环境:室内、常温 1-5职业能力特征: 1-6 中专毕业( 1-7 1-7-1 询师不少于 1-7-23年以 1-7-3 1-8 1-8-1 1-8-2 (1) (2)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件满5年并能出具可靠证明者。 ——心理咨询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心理咨询员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后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经心理咨询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获毕(结)业证书者。 (2)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大专毕业,或其它专业本科毕业,经心理咨询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获得毕(结)业证书者。 (3)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的中级职称,经心理咨询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获得毕(结)业证书者。——高级心理咨询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具有本科学历并取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经高级心理咨询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获得毕(结)业证书,在国家核心学术杂志发表论文两篇以上者。

(2)获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硕士学位,见习本职业工作半年以上,经高级心理咨询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获得毕(结)业证书,在国家核心学术杂志发表论文一篇以上者。 (3)获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博士学位,经高级心理咨询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获得毕(结)业证书。 (4)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的高级职称以上,经心理咨询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获得毕(结)业证书者。 1-8-3鉴定方式:本职业各级别的鉴定都包括理论知识综合考试和实际能力考核两项内容。 (1)理论知识综合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题目从题库中随机提取,按标准答案评分。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达60分以上者为合格。 (2)心理咨询员和心理咨询师实际能力考核,采用专家组面试评定的方式进行,内容包括:心理评估,案例分析,咨询方案制定和交谈技巧。评分标准按百分制,达60分以上者为合格,高级心理咨询师的能力考核,采用专家组综合评审方式进行,考后应提前三个月上报个人业绩资料(着作、论文、专利和研究成果证书)和单位出具的推荐意见。 (3)单项成绩合格者,成绩保留2年。 (4) 1-8-4 (1) (2) 1-8-5 理论考试 1-8-6 标准教室 2-1 2-1-1 2-1-2 1. 2. 3.)应与求4. 5. 6. ②在心理咨询工作中,一旦发现求助者有危害自或他人的情况,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必要时应通 知有关部门或家属)。或与其他心理咨询师进行磋商,但应将有关保密的信息暴露限制在最低范围之内; ③心理咨询工作中的有关信息,包括个案记录、测验资料、信件、录音和其他资料,均属专业信息应在严格保密的情 况下进行保存,不得列入其他资料之中; ④心理咨询师只有在求助者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对咨询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在因专业需要进行案例讨论,或采用案例 进行教学、科研、写作等工作时,应隐支那些可能会据以辨认出求助者的有关信息。 2-2基础知识 2-2-1普通心理学 ①普通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普通心 理学简史;②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认知过程(感觉、 知觉、注意、学习、记忆、思维、语言),心理活动的意识特征——注意,情绪和情

2014年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普通心理学重点归纳打印版

2014年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普通心理学重点整理打印版小抄 第一节绪论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行为与心理现象) 研究对象: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总结心理活动的最普遍和最一般的规律。 研究内容(四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一、认知 认知: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反映论 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 加工的过程。——信息加工理论。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 二、情绪、情感和意志 情绪和情感: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过程。 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 意志: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三、需要和动机 需要: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映。 动机: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需要向动机转换:当人意识到自己需要并成为行为的动力时,需要—→动机。 四、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气质:指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性格:是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及其相应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是人格中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部分。传统心理学的两分法: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 心理过程情绪和情感 人格的倾向性:需要、动机等 人格(个性) 人格的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人格:指区别他人且表现一贯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一定意义上,人格不独立存在,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脑为心理的发生与发展提高了物质基础。 人的大脑是最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 心理现象的出现与神经系统的出现与进化关系: 1、植物——感应性(对直接的、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的回答,不能解释信号的意义) 2、单细胞动物——变形虫——无神经结构; 3、腔肠动物——水螅——网状神经结构——未分化的感觉——兴奋向任何方向传导,刺激一点引起全身反应; 4、环节动物——蚯蚓——链状神经结构——对信号刺激发生反应,具有感觉; 蚯蚓能对光滑、粗糙的信号意义做出反映,并调整自己的行动。 5、节肢动物——蜜蜂——神经节、神经索——知觉; 6、脊椎动物——鱼、两栖类、爬行类、鸟类——脑的出现并分化——记忆; 7、哺乳动物——狗、黑猩猩——大脑两半球、大脑皮层进一步发展——情绪、想象、思维的萌芽——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但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 8、高等哺乳动物——人——思维——意识。心理是反映的一种形式,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和产物,是随着神经系统的演化和脑的发生、发展而发生、发展的。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 心理活动的内容都可以在客观现实中找到其 源泉。 听觉——声波,视觉——光波。 2、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印度的狼孩。刘连仁的故事。 人的心理是由人类的社会生活环境决定的,环境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人脑的发展,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决定作用。 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主观性:人的心理从其内容、源泉和发生方式看是客观的,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有具体的人来进行的。 个体的遗传素质不同,知识经验不同,生长环境、所受教育不同,从事的时间工作不同,同样的客观现实对不同的人来说其反映不同,同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也有不同的反 映。 能动性:心理的反映不同于照镜子式的反映, 而是能动的反映。 心理活动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还能认 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人的心理是一种能动的力量,它可以对所获信 息进行加工创造,可以指导人去改造客观现 实,而且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本身具有调控能 力。 四、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神经系统和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和条件,但人是能动的有机体,人是在实践活 动中用脑的,也是在实践活动中接受客观现实 的影响的。 人通过实践活动检验反映的正确性,通过实践 活动改变现实和人自己,通过实践活动使自己 的知识得以丰富、能力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 善。 总结: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 生发展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 映。 心理现象与行为的关系——内隐与外显,因此 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研究人的 心理。 心理学——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科学心理学的发展的两大源头:一个源头 是自古流传的哲学,另一个源头是兴起于十八 世纪的生理学。 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标志:德国人冯特1879 年在莱比锡(Leipzig)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 座心理实验室,正式从事有系统的心理学的实 验工作。 因此,心理学界公认,1879年为科学心理学的 开始,冯特被誉为科学心理学之父。 二、学派纷争 1、结构主义 创始人:冯特与学生铁钦纳 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方法,分析意 识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元素与连结。 主要取向:提倡意识结构的理念,探究意识的 结构成分。 结构主义成为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 派。 2、行为主义 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主张:不但反对结构主义的心理结构与意识元 素观念,而且根本就不同意结构主义与功能主 义将意识作为心理学研究主题。心理学应该采 用抛开意识,研究行为。 主要取向: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预测 行为,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环境决定论观点。 3、机能主义 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与杜威。 主张:心理学的目的应该是研究个体适应环境 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而不能像结构主义那 样,只求分析意识之元素。 主要取向:强调心理学研究心理在适应生活环 境中的机能作用。 4、格式塔(完形)心理学 Gestalt为德文,含有“形状”或“组型”之 意。 创始人: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墨、科勒、科夫 卡 主张:部分之合不等于整体,而是整体大于部 分之合。原因是在集知觉而成意识时,加多了 一层心理组织。知觉经验虽来自外在刺激,各 个刺激可能是分离零散的,我们所得知觉却是 有组织的。 反对结构主义的心理元素观,后来也不同意行 为主义所持的集多个反应而成整体行为的理 念。 主要取向:整体研究心理现象。 5、精神分析学派 创始人:奥地利弗洛伊德 主张:(1)人格动力观:弗洛伊德用潜意识等 观念,解释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 (2)人格发展观:重视童年的经历对个人发 展的影响。 (3)人格结构观:本我、自我、超我。 主要取向: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 精神分析学派不但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 的理论之一,而且也是20世纪影响人类文化 最大的理论之—。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取向 1、人本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美国马斯洛与罗杰斯 主张:应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异于动物 的一些复杂经验,诸如:价值、生活责任、生 命意义等,真正属于人性各种层面的问题。 主要取向: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发挥人的 潜能。 因为人本心理学兴起的年代较精神分 析论与行为主义为晚,故而被称为现代心理学 上的第三势力 人本心理学批评精神分析论是伤残心 理学,因为该理论只是以精神病患的心理现象 为基础的。批评行为主义是幼稚心理学,因为 该理论只是以动物与儿童的心理现象为基础 的。 2、认知心理学 创始人:认知心理学不是由某人独创的,而是 受多种因素影响,逐渐演变而成的。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奈瑟1967年出版了 《认知心理学》一书。20世纪中期计算机科学 的影响(计算机模拟人脑运算),认知心理学 应运而生。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西蒙。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揭示出儿童思维发 展的阶段及水平。 主张:把人看成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 统,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主要取向:认知心理学与计算机结合,开辟了 人工智能的新领域。 3、神经心理学 神经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研究大脑神经生 理功能与个体行为及心理历程之关系的一种 新方向。 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旨在了解大脑的整体及其 不同部位,在个体表现某种行为或从事某种心 理活动时,究竟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从十九世纪末科学心理学诞生后,在此一百多 年的历史演变中,我们介绍了七个方向不同的 发展。这些不同方向,代表了一百多年来心理 学家们对人性的不同解释,也说明了不同学派 的心理学家们,采用不同方法去研究问题。 第四单元研究原则与方法 一、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式的行为活动,从而 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 法称为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与控制观察法、参 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观察法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 行为反应真实自然;其主要缺点是观察资料的 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 响,而且,它只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 而不能解释其原因是什么。 2、调查法 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系的问题为范围,预 先理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 见的一种方法(问卷法与访谈法)。调查法的 优点是能够同时搜集到大量资料,使用方便, 效率高,使用广泛;其缺点是研究结果难以排 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4、个案研究法 是搜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 方法。 个案研究法的优点是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 解;其缺点是所收集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5、实验法 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 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 的影响。 三种变量:自变量(也称为实验变量,即由实 验者操纵化的变量) 因变量(也称为结果变量,即由自变量而引起 的某种特定反应) 无关变量(除自变量外的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 果的变量,为了控制无关变量,实验者必须设 立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法可分为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现场实验是在学校或工厂等实际生活情境中 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其优点 是把心理学研究与平时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 研究的问题来自现实,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 其缺点是容易受无关变量的影响,不容易严密 控制实验条件。 实验室实验是在严密控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一 定的仪器所进行的实验。其最大优点是对无关 变量进行了严密控制,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作了 精确测定,精确度高;其缺点是研究情境是人 为的,脱离实际情况,难以将结论推广到日常 生活中去。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神经元的构造与功能 人类的脑,由一百二十亿个以上 的特殊细胞所构成。 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的基本单 位,特称之为神经元(neuron)。 神经元的主要构造,包括细胞体 (cell body)、树突(dendrites)与轴突(axon) 三部分。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本 单位。 神经元功能:接受刺激、传导信 息、整合信息。 反应形式: 兴奋:由静止状态(或弱活动状态)→活 动状态(或强活动状态) 抑制:由活动状态(或强活动状态)→静 止状态(或弱活动状态)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些神经 元的树突和胞体接触的区域叫做突触。突触是 一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传递信息发生联系 的结构。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 触间隙构成。 神经元信息传导方式: 电传导(细胞内信息传递) 化学传导(细胞间信息传递) 神经元的分类: 神经元按性质不同分为三类: (1)感觉神经元:其功能是将感 受器收受刺激后所引起之神经冲动,传入中枢 神经系统。 (2)运动神经元:其功能是将中 枢神经系统发出的神经冲动、传出至反应器。 反应器是指肌肉与腺体,是负责动作反应的器 官。 (3)中间神经元:是介于感觉神 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的一种神经元,其功能 是在传导神经冲动。中间神经元只存在于脑与 脊髓中,又称联络神经元。 二、神经系统 1、神经系统的构造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脑——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31对)脑神经(12对) 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 统,作用互相颉颃。 2、脊髓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 位,位于锥管内,上接延髓,下端变细为丝。 横切面看,脊髓分为灰质(gray matter)和白质(white matter)两部分。灰 质的主要成分是神经元的胞体,白质的主要成 分是聚集的神经纤维。 脊髓的活动受高级神经中枢的调 节,它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将脑和外周神 经联系起来,成为脑神经传入和传出的中间 站,进行双向传导;二是可对一部分躯体运动 进行调节,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反 射(knee-jerk reflex)。 3、脑 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 由脑膜所包裹,并悬浮于脑脊液中,它由大脑、 小脑、脑干(延脑、脑桥、中脑)、间脑(丘 脑、下丘脑)和边缘系统(杏仁核、海马、边 缘皮层等)组成。 (1)脑干(brainstem)上承大脑半球,下连 脊髓,呈不规则的柱状形。 由脊髓而传至脑的神经冲动,呈 交叉方式(椎体交叉)进行:来自脊髓右边者, 先传至脑干之左边,然后再传送入大脑;来自 脊髓左边者,先传至脑干之右边,然后再传送 大脑。 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 命,如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 生理活动,均与脑干的功能有关。 延脑(medulla) 延脑居于脑的 最下部位,与脊髓相连;其主要功能为控制呼 吸、心跳、消化等。 脑桥(pons)脑桥位居中脑与延 脑之间。脑桥的白质神经纤维,通到小脑皮质, 可将神经冲动自小脑一半球传至另一半球,使 之发挥协调身体两侧肌肉活动之功能。 中脑(midbrain)中脑位于脑桥 之上,是视觉与听觉的反射中枢,如瞳孔、眼 球、肌肉、虹彩以及毛状肌等活动,均受中脑 的控制。 网状系统(reticular system)网 状系统位于脑干中央,由许多错综复杂的神经 元集合而成的网状结构。网状系统的主要功能 为控制觉醒、注意、睡眠等不同层次的意识状 态。 (2)小脑(cerebellum)小脑为脑的第二大 部分,位于大脑及枕叶的下方,在脑干之后。 小脑由左右两半球所构成,且灰 质在外部,白质在内部。在功能方面,小脑和 大脑皮质运动区共同控制肌肉的运动,来调节 姿势与身体的平衡。 (3)间脑 丘脑(thalamus):由白质神经纤 维构成,左右各一,位于胼胝体的下方。从脊 髓、脑干、小脑传导来的神经冲动,都先终止 于丘脑,经丘脑再传送至大脑皮质的相关区 域。 丘脑是感觉神经的重要传递站。

普通心理学口诀

普通心理学22个记忆口诀 1.如何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选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强查货主)(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记忆技巧:突袭参选 2.如何培养学生观察力?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3)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培养。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等。 记忆技巧:母鸡指路很骄傲 3.记忆的品质有哪些? (1)记忆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 (3)记忆的准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记忆技巧:准备吃米 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2)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 (3)学习程度; (4)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 记忆技巧:程序要义 5.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一)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四)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五)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六)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记忆技巧:副经理主管多组 6.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1)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2)恰当安排复习内容; (3)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记忆技巧:室内约会方法多样 7.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二)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 (三)想象力训练 (四)引导学生积极幻想 记忆技巧:换表之恋 8.简述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 (2)思维的深刻性; (3)思维的敏捷性; (4)思维的灵活性; (5)思维的独立性; (6)思维的批判性。 记忆技巧:光身肚皮灵敏 9.简述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①强烈的刺激; ②新异的刺激; ③变化的刺激; ④对比的刺激; ⑤起指示作用的刺激

心理咨询师普通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无脊椎动物发展到环节动物阶段如蚯蚓时,开始有了感觉的心理现象,它们能够对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做出反应,产生了心理现象。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 脊椎动物有了脊髓和大脑,能认识到事物的各种属性,而不只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即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 灵长类动物能够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但还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 只有到了人类才有了思维,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我们把人的心里叫做思维、意识、精神。 环节动物开始有了心理。 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二)心理是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却不是产品。 (三)心理是在神经系统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象。 (四)心理现象既是机能又受制约。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人们把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做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学派的纷争 第四单元研究方法不作为考试重点。 如有兴趣,可结合其他各科研究方法综合学习。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神经系统构造及功能 一、神经元及其功能 神经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大量神经细胞体集中的地方叫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把中枢神经系统和各个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内脏系统练习起来的一根根神经,组成了外周神经系统,或叫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组成。树突接受刺激,轴突传递刺激。 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它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馈: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地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叫反馈。 、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