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哲学冲刺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冲刺题

2011甘肃省社会招考天水师院“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总汇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4.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论B.不可知论C.诡辩论D.二元论

5.哲学上的基本派别是()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6.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

A.客观存在的B.人的意识创造的

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D.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

7.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

8.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9.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离B.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际相分离

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离D.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离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的哲学B.中世纪经院哲学

C.十七、十八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哲学D.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A.关于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B.关于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D.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与局部关系B.一般与个别关系

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关系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是()

A.阶级性B.科学性C.革命性D.实践性

14.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A.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 B.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作了否证

15.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对立统一规律B.实事求是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为人民服务

1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点的错误在于 ( )

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

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D.是对物质的自我猜测

1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18.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9.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20.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两种观点 ( )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2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3.空间是指 ( )

A.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

C.运动着的物质的顺序性

D.运动着的物质的位置

24.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

25.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

2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7.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28.意识是 ( )

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 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2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

A.它的存在性 B.它的物质性 C.它的可知性 D.它的矛盾性

30.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观点是( )

A.形而上学唯物论 B.辩证唯物论 C.折衷主义 D.二元论

31.事物的规律是 ( )

A.事物的特殊的联系 B.事物的普遍的联系

C.现象之间的联系 D.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32.客观规律和人的关系是()

A.人可以改变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消灭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33.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现实世界是在()

A.以自然界为前提的条件下生成和发展的 B.人的能动作用下生成和发展的

C.人的实践基础上生成和发展的 D.正确思想的指导下生成和发展的

34.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的主要区别在于()

A.人化自然有属人的性质,自在自然在任何意义上都没有属人的性质

B.自在自然是既成不变的,人化自然是随着人的实践而变化的

C.人化自然经过人的实践改造,自在自然则没有经过人的实践改造

D.自在自然是人化自然的前提,在人的实践中向人化自然转化

35.辩证联系的含义是()

A.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B.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关系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

3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

37.一些地方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然而却造成草原植被被破坏,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

38.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形而上学是()

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B.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

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D.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

3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辩证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40.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4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42.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

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 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

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

4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A.是否整体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44.系统论的最基本原则是()

A.整体性 B.区别性C.最优化 D.合理化

45.“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

46.从普遍联系观点来看,事物之间的差别的界限()

A.是不确定的B.是确定不变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D.是不可捉摸的

47.矛盾的含义是()

A.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B.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交叉关系

C.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关系D.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

48.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49.我们国家依据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互相关系原理制定的方针是()

A.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B.既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又坚持精神文明建设

C.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坚持对外开放D.既抓经济建设,又抓阶级

50.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D.相互吸引、相互贯通

5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52.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

A.矛盾B.普遍矛盾C.特殊矛盾D.矛盾双方的又统一又斗争

53.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

A.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B.矛盾体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在事物发展进程中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C.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D.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54.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辩证统一的关系B.内外关系C.因果关系D.等同关系

55.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56.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根据和条件的关系

57.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B.客观力量的推动

C.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D.矛盾双方之间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

58.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是()

A.内部矛盾B.外部矛盾C.主要矛盾D.特殊矛盾

59.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D.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

60.事物发展中合符规律的、不可避免的、必定如此的趋势,称之为()

A.偶然性 B.必然性 C.现实性 D.可能性

61.本质是指()

A.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事物真象和假象的统一D.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

62.假象是指()

A.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63.认识的客体是指()

A.客观物质世界B.客观事物C.客观自然界D.主体实践所指向的客观对象6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65.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指()

A.人们的一切活动B.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C.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D.人们的精神活动

6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D.普遍联系的观点

67.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是()

A.只要参加实践B.只要刻苦读书

C.既要参加实践又要认真读书D.依靠灵感和机遇

68.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地一次完成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6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70.“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是()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理论来源于实践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71.理性认知的特点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

72.感性认知的特点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

73.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是()

A.积极能动的过程B.消极被动的过程

C.完全自发的过程D.主观随意的过程

74.强调理性认知依赖于感性认知,这是()

A认识论的辩证法B.认识论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D.认识论的经验论

75.承认我们的一切知识具有相对性,就会()

A.陷入诡辩论B.导致怀疑主义C.防止相对主义D.防止绝对主义

76.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

A.相对主义B.绝对主义C.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77.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B.真理的客观性

C.真理的辩证法D.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78.“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种观点是()

A.相对主义的观点B.唯物主义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7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D.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

80.真理和谬误互相贯通的含义是()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B.两者互为因果

C.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8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上的()

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D.机械论

82.真理的内容是()

A.以个人的意志去为转移的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83.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

A.多数人的意志B.先进思想C.社会实践D.逻辑推理

84.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D.它是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85.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历史性

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D.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86.解放思想,就是要()

A.不受任何框框的束缚,思想上达到绝对自由B.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

C.抛弃原有的一切观念,重新评价一切D.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87.评价是()

A.一种感性的认识活动B.一种以反映认识对象的价值为目的的认识活动

C.一种理性的认识活动D.一种以反映认识对象的属性和规律为目的的认识活动88.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特征或标志是()

A.直立行走B.抽象思维C.制造劳动工具D.语言的产生

89.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劳动发展史C.政治制度演变史D.宗教信仰变迁史90.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是()

A.自然界B.科学发明C.物种进化D.劳动

9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物质的B.精神的C.实践的D.绝对精神的

9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B.唯心主义的C.唯物主义的D.实践唯物主义的

9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B.人口增长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94.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不是别的,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9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制度的差异B.地理环境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C.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形态的变更D.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96.“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说()

A.自然资源的差异性有利于社会发展B.自然资源的差异性不利于社会发展

C.自然资源富饶有利于社会发展D.自然资源富饶不利于社会发展

97.人类全部生产的基础是()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B.人类自身的生产C.精神生产D.一切生产活动

98.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表现为双重的关系,它们是()

A.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和实践的关系B.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

C.感性和理性的关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认知和评价的关系99.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A.劳动对象B.劳动资料C.劳动者D.科学技术

100.生产资料包括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一切劳动产品

101.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102.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B.劳动产品质量的好坏

C.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D.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103.生产力是指()

A.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力量B.人们解决相互之间矛盾的实际力量

C.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客观物质力量D.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

104.生产资料包括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一切劳动产品

105.国家的本质是()

A.管理社会各项事业B.保卫社会秩序的安定

C.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D.阶级压迫的工具

106.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10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能起促进作用是因为()

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B.它有相对独立性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08.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109.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

A.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B.群体意识是个体意识的总汇

C.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D.个人意识完全由群体意识决定

110.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中()

A.只有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马克思提出来的B.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斯大林首先提出来的C.两种划分法都是马克思提出来的D.应该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取代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111.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态.这三大形态是()

A.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B.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C.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D.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112.下列各组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C.人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D.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11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同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动机的影响D.社会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11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15.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

A.它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过程B.它揭示了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这一飞跃过程

C.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

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116.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迅速发展.这说明()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B.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变化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

117.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

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C.代表社会进步方向的生产关系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

118.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是同经济基础变化同步的

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份都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

119.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决定于()

A.经济基础B.政治制度C.国家政权D.意识形态

120.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

A.只存在于封建社会B.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

C.只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D.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

12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矛盾

12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B.生产力的发展C.上层建筑的发展D.经济基础的发

12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2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

A.社会革命是历史火车头的原理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125.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B.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

C.人民群众的活动总是合理的D.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126.阶级产生的根源是()

A.原始氏族之间战争和相互掠夺的结果B.公社内部产品分配不均的结果

C.出现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D.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果127.作为阶级社会发展动力的阶级斗争,是指()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B.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C.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D.只是经济领域内的阶级斗争

128.科学既是知识的理论体系,又是()

A.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 B.自然科学家的科学实验活动

C.社会科学家的社会调查活动 D.技术专家的技术发明活动

129.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指的是()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 B.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相互作用形式

C.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形式 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130.社会进步是指()

A.社会运动的前进的、上升的历史趋势B.改朝换代

C.物质文明D.精神文明

131.人的本质是()

A.人的自由B.人的理想C.趋利避害D.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132.人的最根本特性是人的()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自由的属性D.意识特性

133.个人是怎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的()

A.天赋优劣B.家庭出身C.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D.个人意志13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

A.永恒不变的B.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

C.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D.随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

135.人在价值关系中()

A.只能是价值主体B.只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的享受者D.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136.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

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B.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

C.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D.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137.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B.生产斗争C.科学实践D.社会基本矛盾

138.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

A.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B.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否合理

C.社会成员是否团结一致D.基本的经济政治制度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139.社会进步是()

A.指精神文明的进步B.仅指物质文明的进步

C.仅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既指物质文明的进步,又指精神文明的进步140.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的()

A.惟一标准B.最高标准C.普遍标准D.特殊标准

二、多选题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D.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E.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2.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观念的集合C.理在事先

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E.吾心即宇宙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从内容上看它是()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D.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E.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A.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B.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科学的新成果

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体,各门具体科学是部分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内容,各门具体科学是形式

E.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具体科学只是相对真理

5.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有()

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

B.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

C.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

E.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6.旧历史观的主要缺点是()

A.看不到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B.看不到社会运动的特殊性

C.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D.看不到阶级斗争的作用

E.看不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7.下列各对范畴之间的关系,其性质属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有()

A.自由和必然B.真理和客观规律C.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D.理论和实际E.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

8.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变革的表现的有()

A.提出了阶级斗争的观点B.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C.实现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结合D.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

E.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结合

9.近代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是()

A.主张世界的可知性B.机械性C.直观性

D.形而上学性E.不彻底性

10.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是()

A.思维辩证法 B.朴素辩证法 C.自然辩证法 D.唯心辩证法 E.唯物辩证法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这是由于()

A.它的研究对象发生深刻变化 B.它的理论内容日益完备和科学化

C.它的功能不仅是认识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D.它具备了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 E.它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2.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取决于下列哪些因素()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科学发展的状况C.阶级斗争情况

D.哲学自身的发展状况E.宗教信仰的变化

13.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原因是()

A.那时社会发展没有客观规律B.唯物史观对唯心史观斗争不力

C.生产规模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难以揭示比较隐蔽的经济根源

D.剥削阶级思想家有意歪曲解释社会历史E.社会领域人们有意识活动造成意志支配历史的假象14.恩格斯说时间和空间即“物质两种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了()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时间和空间可以离开运动着的物质 D.时间和空间概念是客观时间空间的反映

E.时间和空间是人脑中自生的主观概念

15.人工智能的出现证明()

A.意识不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B.随着物质世界的发展会产生出比人类思维更高级的思维

C.辩证唯物论关于意识本质规定的科学性 D.由于人脑是可以认识的,思维模拟因而是可能的

E.人类思维将最终发展到机器思维

16.下列哪些现象属于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A.葵花向阳 B.饥餐渴饮 C.雄鸡报晓 D.岩石风化 E.蚂蚁搬家17.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在理论上会导致()

A.机械唯物论 B.庸俗进化论 C.庸俗唯物论 D.各种唯心论 E.折衷主义

18.非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反映特性的区别表现为()

A.非生命物质是改变自身的形态或转化为他物

B.生命物质通过新陈代谢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C.一切物质的反映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D.非生命物质的反映具有选择性和主动性

E.生命物质的反映是机械的、死板的、没有选择的

19.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 A.物质范畴和实物完全是一回事 B.物质范畴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物质范畴是带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 D.物质范畴就是各种具体实物的相加

E.物质不过是人的主观产物

20.人的大脑是()

A.思维的物化表现 B.意识的源泉

C.高度复杂而严密的物质体系 D.意识的物质器官

E.一种机械的物理的实体

21.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表现在()

A.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B.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而且能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

C.意识不仅能反映当前的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 D.意识不仅能认识现在,而且能预见将来

E.意识不仅能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而且可以构造一个幻想的世界

2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表现为()

A.运动就是静止,静止就是运动 B.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运动和静止不同时存在于一个物体中 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

E.运动和静止可以截然分开

2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指()

A.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独立存在 B.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C.时间和空间随着人们的观念变化而变化 D.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是不变的

E.“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是不能否定的

24.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

A.反映世界 B.创造客观规律 C.改变历史规律 D.改造世界 E.创造宇宙万物

25.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了唯物辩证法

C.反对了客观唯心主义 D.反对了主观唯心主义

E.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缺点

26.主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A.时空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 B.客观世界中存在的“绝对时空”

C.时空是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D.时空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E.时空是“绝对观念”外化的产物

27.在意识能动作用问题上,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有()

A.意识在一切条件下都有能动作用 B.只有正确的思想,才有能动作用

C.只有错误的思想,才有能动作用 D.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能改造客观世界 E.意识越符合人的愿望,能动性越大

28.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上来判断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纸上谈兵 B.画饼充饥 C.实事求是

D.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E.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29.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起源的基本观点认为()

A.自从有了生命就有意识B.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C.意识是来源于最高度完善的物质即人的大脑D.有了动物的感觉就有了意识

E.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0.所谓“机器思维”是()

A.指用机械的、物理的过程完全取代人脑的思维 B.说机器能象人脑那样进行思维

C.说机器能够进行独立的思维 D.人所给予的,是人的思维活动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E.人的思维的物化表现

31.判断新事物的标志是()

A.符合发展的前进方向的B.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C.具有远大前途的D.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E.发展中应当完美无缺的

3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

A.指一切运动变化B.同一事物的不断增长

C.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过程D.指事物的一切运动过程

E.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3.对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的态度,应该是()

A.满腔热情支持和扶植B.为它的成长鸣锣开道

C.全面肯定,完全支持D.促使其日臻完善

E.放开手脚任其发展

34.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A.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B.离开事物的运动不可能发生联系和作用

C.先有事物的联系,后有事物的运动D.运动之后才发生各种联系

E.联系是运动的担当者

35.辨证唯物主义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在于主张()

A.世界是物资的,还是精神的B.世界是运动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

C.意识有能动作用,还是没有能动作用D.社会发展有客观规律,还是没有客观规律

E.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还是没有同一性

36.离开具体条件办事情就会()

A.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B.相对主义的错误 C.犯主观主义的错误

D.犯折中主义的错误 E.犯盲动主义的错误

37.“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句话是()

A.机械唯物论的观点B.辨证唯物论的观点

C.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D.肯定联系的条件性的正确观点

E.否定人的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38.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于()

A.新事物的本质特点比旧事物优越

B.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西消极的东西,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D.新事物增添了一些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E.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能到底人民的支持

3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C.没有矛盾的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的贯通

D.没有矛盾的同一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斗争E.斗争性是相对的,同一性是绝对的

4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对指导社会实践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是()

A.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B.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哲学依据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D.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指南E.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锐利武器41.矛盾的普遍性表明()

A.矛盾无处不在B.事物就是矛盾C.矛盾无时不有

D.思维中存在逻辑矛盾E.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42.矛盾斗争性对事物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说()

A.斗争本身就是发展B.一切斗争都能推动事物发展

C.不是任何一种斗争都能推动事物的发展D.只有新事物反对旧事物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E.矛盾斗争越激烈就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43.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A.矛盾双方互相调和推动事物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使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C.矛盾双方在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中各自得到发展

D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矛盾双方相互分化,使事物得以区别开来

44.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

A.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B.解决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决

C.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是不变的

D.在抓住主要矛盾时,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的解决

E.在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处于平衡状态

45.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

A.个性中包含共性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D.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E.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6.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这一方针的哲学根据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的关系

C.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关系D.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E.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47.体现矛盾发展不平衡的概念有()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C.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E.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4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相互联结的关系E.相互转化的关系

49.割裂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内在联系会导致()

A.相对论B.经验论C.唯理论D.一点论E.均衡论

50.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

A.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斗争B.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

C.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

E.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结合

51.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在于()

A.现象是外在的,本质是内在的B.现象是可感知的,本质是借思维才能把握 C.现象是易变的,本质是较稳定的D.现象是相对的,本质是绝对的

E.本质是共性,现象是个性

52.科学是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因此“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个论断()A.正确地反映了必然性和偶然性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B.违背了科学的任务是通过偶然性去揭示必然性的事实

C.歪曲了必然性和偶然性辨证关系的原理

D.实质上是主张纯粹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

E.正确地概括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地位和作用

5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A.占有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B.具有天赋的聪明才智

C.大脑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D.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

E.感性认识丰富了,自然就变成了理性认识

54.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关系是()

A.书本知识是源,实践经验是流B.书本知识可靠,实践经验不可靠

C.书本知识重要,实践经验不重要D.书本知识是流,实践经验是源

E.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都重要

55.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表现在()

A.它们的共同基础归根到底发源于实践B.前者是源,后者是流

C.前者是可靠的,后者是不可靠的D.前者是科学的,后者是不科学的

E.间接经验是直接经验的补充

56.理性认知的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它们之间()

A.仅有数量的差别B.相互渗透,无法区别C.仅有性质的差别

D.既有量的差别,又有质的区分E.在相互联系中,从不同侧面表现出差别性57.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是辩证的统一,因为()

A.感性认知是理性认知的基础,没有感性认知,理性认知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B.理性认知就是感性认知的不断积累

C.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从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D.感性认知是不可靠的,理性认知才是可靠的

E.理性认知是抽象的、不可靠的,感觉经验才是唯一可靠的认识

58.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

A.积极能动的过程B.消极被动的过程C.自发实现的过程

D.质的飞跃的过程E,量变渐进的过程

59.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多次反复,是因为()

A.事物因果联系性B.事物发展的规律性C.事物的矛盾暴露的过程性

D.人类认识能力的不可靠性E.人们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60.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的组织起来的经验”。

这种观点()

A.承认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把真理看作主观意识范围的东西

D.认为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E.是主观真理论

61.哲学史上割裂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辩证统一的两种错误理论是()

A.唯心论B.经验论C.唯理论D.二元论E.宿命论

6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是()

A.从感性到理性B.从理性到感性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到理性E.从感性到实践

6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个论断揭示了()

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B.认识是一个辩证的无限发展过程

C.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E.认识过程的总的规律

64.人们在剧场欣赏某一悲剧,有人听之入神,有人听之乏味,有人为之悲泣,有人不为所动。这种意识反映的不同是由于()

A.人们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的欣赏能力不同B.人们的生活经历不同

C.人们当时的主观精神状态不同D.人们的阶级地位不同因而情感不同

E.人们的风俗习惯不同

65.实践是()

A.客观的物质活动B.有意识的活动C.任意的活动

D.社会历史的活动E.适应环境的活动

66.把社会上大多数人承认的观点视为真理,这种认识实质是()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C.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表现

D.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种表现形式E.否认了真理是人们的思维形式

67.下列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符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是()

A.马克思主义句句是真理,应该坚持永远句句照办B.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C.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在20世纪已经不适用了

E.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必须坚持,已经过时的个别结论要修改

68.理性认知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概念B.知觉C.表象D.判断E.推理

69.认识的主体的属性有()

A.自然性B.意识性C.社会性D.实践性E.创造性

70.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的客体的有()

A.人认识到的自然界B.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C.社会现实中的事件

D.人们读书的书籍E.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

71.认识的客体具有()

A.客观性B.对象性C.能动性D.社会性E.历史性

72.“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体现着()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B.认识和实践的统一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D.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E.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73.认知活动和评价活动的关系()

A.是有本质区别 B.毫不相干 C.互为前提

D.相互促进 E.前者认识对象的属性和本质,后者反映对象的价值

74.劳动形成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表现在()

A.人的劳动以工具为中介作用于对象,动物则以其身体直接作用于对象

B.人的劳动是对自然界的适应,动物的活动是对自然界的消极适应

C.人的劳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动物则是本能地活动

D.人通过劳动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动物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界

E.人的劳动创造着对象世界,动物的活动不形成对象世界

75.“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说明()A.劳动是人的生存的基础和源泉B.劳动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C.劳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源泉D.劳动是社会各种生产的表现形式

E.劳动是社会思想的直接现实的物质外壳

7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科学论断所包含的内涵有()

A.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全部生活B.实践是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源泉

C.实践是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发源地D.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E.实践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77.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

A.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C.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更替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力的制约E.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关系

78.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A.生产方式是人类生活资料谋得的方式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7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B.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分布

C.不同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D.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E.是社会发展经常的、必要的条件

80.人口的数量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

A.两者成正比例B.两者成反比例C.两者是相经联系、相互制约的

D.人口数量适度则促进社会发展E.人口数量不适度则会阻碍社会发展

81.历史由人创造,但是历史活动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因为()A.人的活动总是受社会客观条件及其规律制约的

B.人的历史活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指导人的活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是有规律的

D.人不能自由地选择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E.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不能认识的

82.人类历史规律的特殊性表现在()

A.历史规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B.历史规律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

C.历史规律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D.历史规律是人的自由意志创造的

E.历史规律与自然规律不同

83.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

A.地理环境的优劣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地理环境的变化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地理环境的作用要通过社会的生产才能表现出来

D.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性格、气质和喜好E.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

84.在人类从事的三种基本生产活动中()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全部生产的基础B.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全部生产的基础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全部生产的主导D.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全部生产的前提E.精神生产是人类全部生产的主导

85.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A.前者是后者的根源B.前者在后者的指导下建立C.后者受前者的影响和作用

D.前者第一性后者第二性E.后者属于思想范畴,前者属于物质范畴

8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之一是与社会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这是指()A.社会意识永远落后于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能任意超越社会存在而产生

C.旧思想意识在其物质基础消灭之后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D.新的理论学说能预言未来社会存在的变化

E.新的或旧的思想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都是绝对不一致的

87.以下哪些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C.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或迟或早必然要相应变化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E.在阶级社会中,同社会经济基础相联系的那部分社会意识形式具有阶级性

88.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的制约而独立发展

B.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E.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同步性

89.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是()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主体性因素

C.渗透性因素D.客体性因素E.社会关系因素

90.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产品的分配形式取决于()

A.人们在生产中的不同地位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归谁占有C.人们对消费的不同需要

D.人们创造财富的多少E.国家政权在一定时期发布的政策

9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

A.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标志B.生产关系结构中的决定因素

C.区分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D.区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

E.衡量社会道德水平的客观标志

92.国家具有阶级压迫工具职能.下列各项属于国家的社会职能的有()

A.调整本阶级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B.调整本阶级和同盟者阶级之间的关系

C.调整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D.防御外来敌人可能的侵略和颠覆活动

E.组织领导生产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93.国体和政体的关系表现在()

A.国体和政体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B.国体决定政体,要求政体适应和服务于国体

C.政体对国体有反作用,影响国体的巩固和发展D.政体决定国体,国体为政体服务

E.国体和政体相互依赖,相互决定

94.社会意识形式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包括意识形态性的和非意识形态性的两大类.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有一组是全部属于意识形态性的,一组是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性的.它们分别是()A.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C.法律思想、逻辑学、哲学D.技术科学、逻辑学、道德E.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

95.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下列各项反映两者区别的有()A.前者错综复杂,后者简单清晰B.前者有鲜明的阶级性,后者阶级性不明显

C.前者与实际联系紧密,后者往往脱离实际D.前者不定型、不系统,后者已经系统化、理论化E.前者直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后者是对社会存在的间接反映.

96.进行某一项社会改革,实施某一项重大方针政策,都要考虑到“人心向背”和群众心理的承受能力,

这说明()

A.社会心理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

B.社会心理关系到人们对某一社会改革的积极性问题

C.社会心理是影响群众情绪的较高水平的社会意识形式

D.社会心理是关系到事情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E.社会心理决定群众的感情、习惯和信念

9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是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A.影响和制约其它社会矛盾B.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

C.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D.体现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E.体现社会发展的所有规律

98.生产力的状况包括()

A.生产力的性质B生产力的构成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生产力的发展要求E.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99.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内容表现为()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能否产生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产生后的发展方向D.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E.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的状况

100.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A.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B.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C.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D.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

E.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

101.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产生矛盾,是因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A.总是走在经济基础的前头B.有个逐步完善的过程C.同经济基础的变化不同步

D.某些环节与经济基础的要求不相适应E.受到旧制度残余因素的影响

102.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个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是()A.政治思想和制度 B.法律思想和制度 C.军事思想和制度

D.政治上层建筑 E.观念上层建筑

103.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B.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互决定、相互促进D.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了上层建筑的组织性质E.经济基础随着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

104.革命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斗争的历史作用,在于它是()

A.阶级社会的社会形态更替的动力B.阶级社会内部量变发展的动力

C.一切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D.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E.阶级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105.下列各项反映科学的本质的有()

A.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 B.科学是一切知识的总汇

C.科学是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 D.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的现象的知识

E.科学是关于社会的现象的知识

106.社会革命的实质是()

A.国家政权在各阶级之间的相互转移B.国家政权在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相互转移

C.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D.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

E.对现存社会结构的局部改变

107.我国的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但不属于社会革命的范畴,因为()

A.改革是自觉调节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B.改革关不触及生产关系

C.改革只在上层建筑领域中进行D.改革不是变革现有的根本政治、经济制度E.改革是一种自觉的活动,而不是自发实现的

108.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上,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者都()A.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个人意志的体现B.用个别人的思想动机来解释社会历史

C.主张精神的力量主宰历史D.主张英雄人物是神意或绝对精神的受托者

E.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109.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人民群众的活动创造了历史发展的规律B.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历史前进

C.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E.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11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

A.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B.按理性原则进行的

C.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E.按领袖意志实现的

E.凭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的

111.群众活动和社会历史条件的辩证关系是()

A.历史条件为人民群众提供活动前提B.人民群众的活动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C.人民群众能不断打破原有历史条件的制约D.人民群众最终摆脱历史的制约

E.人民群众不断创造新的社会历史条件

112.既承认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又承认英雄人物对历史的重大影响作用的观点是()A.坚持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B.说明对群众作用的肯定内在地包含了对个人作用的肯定

C.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

D.把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调和起来

E.说明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的作用是等同的

113.群众路线包括()

A.一切按群众的意愿办事B.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C.满足群众的一切眼前利益D.一切工作要搞群众运动

E.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1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因为它是()

A.新社会制度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物质力量B.新社会制度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基础C.彻底战胜旧制度的强大物质力量D.人们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E.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的物质基础

115.在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问题上,唯心史观主要表现为()

A.唯意志论B.共创论C.宿命论D.精神万能论E.调和论116.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A.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C.交往有利于科学文化的继承和发展D.交往推动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

E.交往促进个人走向全面发展

117.社会进步之所以是必然的趋势,归根结蒂在于它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种观点是()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同社会进步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对立的

D.同社会进步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完全一致的

E.同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观点相违背的

118.社会进步的内容包括()

A.物质文明的进步B.精神文明的进步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人自身的向前发展E.社会制度的文明

119.全球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A.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交往的普遍化B.资本的扩张本性

C.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所起的催化作用D.跨国公司的出现和到处建立

E.人们的普遍化的愿望

120.人们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的威胁表现在()

A.核战争对人类生存的威胁B.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的威胁

C.人口爆炸严重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D.不同文明的冲突的威胁

E.不同文明因一元化而消失的威胁

12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所体现的三个基本原则是()

A.公平原则B.共同占有和共同享用原则C.互不侵犯原则

D.可持续性原则E.全球整体性原则

122.在人性问题上,以下观点属于先验论的有()

A.人生而自由B.人性本善C.人性本恶

D.人本性是天赋的E.人性善恶决定于实践

123.资产阶级思想家认为人的本质是()

A.人的社会关系B.自私自利C.自由、平等、追求幸福

D.人的自然权利E.趋利避害

124.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

A.人的本质是共同的B.人的本质是变化的C.人的本质是后天的

D.人的本质是不变的E.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125.人的价值的实现是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的,因为()

A.社会实践是人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的根本基础

B.人的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实践活动的社会条件

C.人的价值的实现模式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

D.社会实践活动决定人的价值的实现方向

E.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创造性的能动活动

126.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A.把自己仅仅当作目的而决不作为手段B.实现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选择

C.在对社会奉献中实现自我需要的满足D.满足自我和社会多方面的需要

E.纯粹为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

127.进入自由王国阶段是指人们()

A.摆脱自然的奴役和社会的压迫B.不再受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支配

C.获得完全绝对的自由D.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E.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128.自由王国作为历史观的范畴是()

A.泛指人的自由B.指人们完全认识了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而获得了自由

C.指人们摆脱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必然性的制约而实现了自由

D.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

E.指共产主义社会这样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

129.科学共产主义的含义是()

A.共产主义理论或思想体系及其指导下的共产主义运动

B.它是先进思想家所提出的,尚未经过实践检验的未来设想

C.它是由科学理论所揭示的最合理的社会制度

D.它是被压迫者合乎理性和正义的热情追求

E.是自古以来人们向往的大同世界

130.人的解放有三方面的内容,它们是()

A.摆脱自然的盲目控制B.摆脱社会关系的盲目控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