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说说我眼中的美国香港新加坡和大陆教职比较

说说我眼中的美国香港新加坡和大陆教职比较

说说我眼中的美国香港新加坡和大陆教职比较
说说我眼中的美国香港新加坡和大陆教职比较

说说我眼中的美国、香港、新加坡和大陆教职比较

一直都很懒,在版上做过客做了很久,学了不少东西,获得很多朋友的启示,现在工作渐渐尘埃落定,心无旁骛,觉得也该做点贡献了。本人现在美国,在香港、新加坡都生活和科研过,大陆是我的大学母校所在地,所以闲聊一下这几个地方faculty的情况吧。纯属个人意见,虽然是亲身体验,但仅供参考。 1.美国faculty:Phd们的首选。虽然说什么经济危机或是语言障碍,我的一堆香港、新加坡或是大陆的朋友,有来过美国交流甚至只来过开会一次的,都觉得美国是最适合做research和enjoy life,很是羡慕美国的phd们,现在有好几个朋友在努力申请美国的posdoc,觉得po过以后,留下来做个research fellow也愿意。首先,美国faulty 自由,即使是AP,无论是上课或者科研等个方面的弹性大。而且,受的管制相对少,相比亚洲人多的地方,那种一级压一级的感觉少很多,心情比较舒畅,至少我是个自主经营的独立体。说到money,有些专业在美国做faculty工资还真是不高,不过只要不去NY、CA,在二三流城市,美国的living cost不高,而且pay是九个月的,你找到好的靠山或者有能力拉funding,可以自己pay自己,我看了很多professor,tenure 以后都有自己的公司,用来减税逃税(呵呵,让另一半学习一下)。日子大资得很,各种家具和器具精美得很,关键是

生活得没负担,不用像其他地方,一山望着一山高,比来比去。有节奏地自在生活,做科研,心宽体胖。当然,如果是商学院faculty,那就更爽了,工资高还不用为funding发愁。接着,说说美国faculty的家庭生活吧,我见过的都比较和谐,无论是两人同发考题或者一人发考题。一般学校都会帮忙faculty家属找工作,我知道的一对夫妇,老公做faculty,老婆做小秘,一起上班,老公早下班去接4点钟小孩下课,老婆回家做饭,生活得很甜蜜。这种神仙眷侣,老得慢呀,经常觉得他们俩比我们这些年纪大点的学生还青春年轻,哈哈。。另外说到老人赡养的问题,我是觉得如果老人真是没有马上老得不行,等在美国拿到绿卡以后(2-3年对于faculty 来说),把老人接过来美国赡养,不但生活质量高,成本还低点。我现在实在想不出,我回国了怎么在大城市里多买一个公寓或者买个大点的公寓来供父母居住。如果在美国,买个house,给个房间让父母安享晚年,我觉得还容易点。。所以,说真的,不觉得一定要回国才能孝敬父母。最后,对于美国的自然资源和绿树蓝天的居住环境,我想就不用跟其他地方再比较了,好太多了。。我每次从国内回来都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再加上美国可以自驾我的爱车(呵呵,其实是破车,我也知足),不用人挤人,闻汽车尾气,我的各种效率都高很多,身体效率、工作效率和睡眠效率……我个人认为,再过10来年,这种资源会显得更加可贵。 2.香港:

我呆过的最垃圾的地方。这么说,很多人会很惊讶,不过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对于很多没有在香港生活超过半年的人来说,可能体验不到。空气污染严重(指标经常在170以上)、交通拥挤(虽然还蛮通畅、效率不低,但真是车挨着车)、居住环境不但极差还极贵(房子是按尺来算的,千尺豪宅也就100平米,好点的一尺均价都在1万以上),说到购物,除了服务好以外,东西一点都不便宜。言归正传,说说香港的大学吧。。我呆的是香港知名大学中的一所,号称环境优美、校园设施优越,还真是没体会出来。一整个学校还不如我以前的中学来得开阔,楼围着楼,中间弄个类似小庭院或者大台阶就算是自然景观了。每个professor的办公室差不多只有5平米左右,开了一扇小窗户,据说算是好的了,有的还没有窗户。我导师经常因为隔壁房间的震动,把书给震下来,当然他的书堆得有点高有点险。有一次隔壁房间装修,差点砸到我的脑袋,呵呵。听说科大的环境算是最好的,因为比较新,但是我去了,那还真是翻山越岭,与世隔绝,不过相对城市大学、浸会大学,科大还真是太好了!城市大学的入口居然就在九龙潭一个mall里,还跟mall合用一个地铁出口,人来人往,不知道的还以为去大学里赶集呢,汗~~~浸会大学就直接放在马路边,一个大台阶上去。听说中文大学在一个山上,环境不错,但我还真是没兴趣去参观了。。总的感受就是,仿佛回到了中学,或者顶多是国

内一个大专院校,还是那种不够高级的大专院校。说到科研,香港人真是很拼,就那种鸟不拉屎的小嘎达,号称论文数量不少。不过我观察了一下,最苦的就是那些个AP了。。因为学校对于tenure的,老油条的,已经没办法了,只能从AP身上使劲压榨。我们系对于AP升级tenure,要求越来越高了,数据表明,已经十年没有人评上tenure了。现在大部分的香港大学都实行3年contract,你可以续contract,但不一定给你tenure。看着我们系那两个瘦的跟竹杠、满脸痘痘的AP男,我们经常都是报以同情的目光。当然也有反例,听说医学院出现过几个特牛的AP,不到三年就拿到tenure,都是拜这几年非典、猪流所赐呀。。但像我们专业,就没那么走运了。不过我们学校号称是非常nice的,一般还给续contract,听说城大换了个校长,直接fire掉很多AP,总之对学校没用的,就走人。。现在学术圈很势利的,被fire的再找faculty就要经受百般考察了。接着说说香港faculty的高薪。据我了解,现在AP的工资4-5万/月,根据实际情况,给1万或者1万+的住房补贴,有的学校还不一定给住房补贴;副教授(tenure),6-7万/月,03年以前的副教授给住房补贴1.8万/月左右,还有保证至多三个孩子的教育津贴;教授,8-10万不等,可提供住房、教育津贴和很多其他福利,如果能做到chair professor,那就更高了,两百万一年的也有,免费住两三百平米的豪宅直到退休。可以说,如果在03年

之前去香港的大学,工资待遇比之后的好太多了!不但住房补贴高、有教育津贴而且有的还给免费分房。现在大学教师人数越来越多,工资结构又跟公务员脱钩,所以福利只会越来越差。如果不考虑在香港买房子,对于刚进去的AP,生活是过得去的,但要说买车,再弄个停车位就不大可能了,一来堵车会影响上班效率,二来没必要连房子都没有,搞个车装b。说实在话,生活上不会觉得姿态有多高,就是一个普通上班族吧,坐公车或者走路,视租房方位而定。当然,比起学校里人来人往的phd们,那还会觉得有点得意,至少熬出头啦~~但如果一想到要tenure,那压力还真不比phd们小。说到家庭生活,很多professor的太太还不错,可以做个香港人眼中的“少奶奶”,不过前提是老公是professor,而且有大房子了!这样,可以请个菲佣住在家里,老婆就可以不干活了,像我们系的几个professor太太,就是负责生规定数量:3个免费教育的孩子,然后养儿育女,经常给孩子办生日party让我们参加。但如果家里房子只有两室一厅,菲佣保护条例还规定要给个房间住,同等居住条件下,菲佣说不定过得比主人还好呢,白天夫妻俩去上班了,主人不在家,菲佣看看电视买买菜,逍遥得很,呵呵。我的一个师兄有幸留在了香港做AP,老婆原以为从大陆过去就可以过好日子,想不到房子那么贵,第一年两个人住在一个公寓里的一个小房间(与人合租),用了一年时间七省八省了20多万,

从家里借了10万块,付了首付,买了个不到70平米的二手房,房子质量那是一般的不能再一般了(有点破,不过分的说),每个月还要还月供1万多。老婆想到以后要生孩子,要买大房子,现在也去打工,过得还不如当初在国内赚个两三千的来得舒服。当然这是对于白手起家的AP而言,现在国内很多有钱人的后代,在香港那也是一掷千金,号称这帮人也是抬高香港房价的中坚力量之一。另外,在香港最让人不能忍受的是小孩子的教育问题。我看到一些还不错的幼儿园,小孩子的操场居然是在楼顶天台!在这种弹丸之地,小孩子上课分级分层在一个组合教学楼内,运动的话,就去教学楼的天台上,真是一个节约空间的创举!难怪我们系的那些professor经常把自己咬牙让小孩送进私立学校、让自己老婆在私立医院生产挂在嘴上,感叹那些用公立设施的人的悲惨,全香港有700多万人排队看医生上学!难怪我AP师兄说在香港,有钱病才好得快,没钱就排队等到涉及生命危险了就可以看了,我想他现在已经钻进钱眼里去了。谁叫他是个疼老婆的人,他说一定要让老婆在私立医院生孩,他忍受不了拉个帘子,一排排人一起在叫唤地生小孩。生了孩,他可能还要努力让小孩上私立国际学校,三文两语教育,总之包袱是一个接一个,他也没办法。至于小孩长大,他说不能留在香港上大学,还是去美国受教育好。。。说到老人,说到自然环境,我就不再分析了。多回国多回家看看老人吧,

年轻人奔波点就是了,有钱的坐个飞机,倒几小时车;想省钱的就坐火车倒地铁倒公车。。。要说把老人接到香港,还真是会让老人折寿,反正我爸妈去了一次香港,说再也不会去了! 虽然也是中国的地盘,可是遍地广东话,跟在美国没啥区别,还是异国他乡的感觉;说到环境,他们说在家房子那么大,来这边挤什么劲呀,也没地方散步做运动。说实话,在香港,也无法提供他们住的地方,更别说住的好了。对于香港,我吃了不少苦,可能之前在大陆,住惯了大房子(虽然不一定装修得富丽堂皇),吃惯了地方宽敞的饭店,我的言评价有点偏激。不过对于一个好不容易逃离的人来说,我还是奉劝能留美国,先留美国吧,回去了再回来就难了。总不能回去做了AP过来再做posdoc?

今天一打开bbs,被吓到了,帖子上十大了,有点小开心、小欣慰自己的劳动,但又有一种莫名的压力和责任感。第一次发文,看到大家支持的或者质疑的评论,我的心情也在翻滚,呵呵,心理素质差:(在写新加坡和大陆之前,对于一些热点讨论话题,我想先解释一下。首先,我不是土博。这个申明不是说我也像一些朋友“歧视”土博,土博也有牛人,去年不是还有一个浙大土博直接来美作AP了吗?每个圈子都有一小部分人是很成功的,但相反,树大有枯枝,很难讲谁更winner,谁更loser,平常心对待每个人才是对自己和别人有益的。我也不是70初,呵呵,大家猜不到我是80

初的吧?但实际上,我的心理年龄说不定有时候会达到70初,喜欢田园生活、自由自在,有时候也带点80后的冲动。大陆名校(不够自谦,但不是bso)本科毕业,新加坡1年半master,香港2年半phd,美国3年phd,这一路上,我秉持着风向星座的冒险精神折腾过来,回头翻这些毕业证书,说不出什么滋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就像做了几场梦,断断续续,梦醒了接着梦。对于美国的评论,我可能真是见识不广。因为之前的经历,让我更珍惜在美国读博士的机会,我几乎没有去旅游过(除了开会),平时的运动就是散步或者跑步往返学校。听说有一些偏远地区和大城市的大学,生活并没有那么乐观,压力也不小。可能是因为我呆的学校真是环境优美,接触到的中国导师虽然说有点push (很是感激),但很愿意与我们分享人生经历和感触,让我感受到他们的幸福生活,使我更加勤奋。在美能够3年phd 毕业,一来是自己前面phd的积累,二来真是要感谢美国得天独厚的生活资源,让我平和而又满足地做研究,效率比之前高很多。当然导师的帮忙也是毋庸置疑的,他兑现了我找到工作就可以走人的承诺,所以我对美国这段经历的好感,只源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系里几个professor family,可能样本是不够多。不过,我现在收到的offer package明确提到说可以帮忙配偶找工作、帮忙办绿卡、医疗全部cover(每个月只用交几十块钱的family plan),加上我父母对美国的好

评如潮,让我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充满希望,经常想象着一家人团聚的场景,激动不已。我爸妈来美半年,很是enjoy这边的生活,可能因为他们会上网聊天、看ppstream、还学会了一些基本英语用语,平时跟着学校一些社工去种菜织毛衣,忙的不亦乐乎。妈妈更是喜欢美国的超市,觉得干净很多,不用挑太久菜……呵呵,anyway,各家有各家的父母(我爸妈就我一个孩子,一门心思就想跟着我过),有些父母如果非常喜欢国内social的方式,就不一定适合美国的生活。但我也不会一直让父母陪着我,他们在国内有自己的退休金,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不能让他们为我这么牺牲。我是想等他们真的生活没法自理了,如果我在美国有个house,可以给他们住,就近看护他们,加上这边的田园气息,说不定会有延年益寿的作用。至于香港,是让我吃最多苦(可能吃苦能力差)的地方,用词有点偏激,但我敢说句句属实,都属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大家质疑的交通条件,我说了“虽然还蛮通畅、效率不低,但真是车挨着车”。其实不用住半年,去一次HK,就能看得出我所说的拥挤,马路很窄,有的还是山路,车速快,经常感觉车跟我擦身而过;地铁很快,但是人山人海呀。另外我个人的感觉是,虽然公共交通充裕,但是如果有私家车还是好点,香港的mall、超市分布是密集很多,但单纯人力购物,还是很辛苦(可能在美国落下这个毛病)。不用说上班族生活节奏快,就我这样自由的phd

student,也不能像家庭主妇天天去买菜和日用品,我的记忆中,清晰记得步行半小时拎几大桶矿泉水、一大包卫生纸和一堆水果回宿舍,累得不行。我这还是简单生活,要是一个家子,又没有请菲佣或者家庭主妇,那买次东西也够两口子搬的。再加上狭窄的人行道,一辆接一辆的车刷一阵尾气迎面扑来,总之是一个抑郁+累。很多香港有钱人还是买车了,购物或者去西贡吃海鲜方便很多,但是对于普通工作者来说,public transportation还真是common sense,很多mm超级瘦,都是拎老大的包。我来美国后,出行效率高了很多,不要为这些繁琐

小事烦恼。至于香港的大学,确实是小,有的环境真不怎样的,让人有点抑郁。不过科大、中大相比好很多就是了,至少老师学生一般都有宿舍给住。医疗条件的话,我在香港没看过病,但是学校有条文规定的,我都了解过,呵呵。professor和学生是有医疗保险的,不过得先看校医院,校医院好小,呵呵,一个不到两百平米的小诊所,如果校医院觉得搞不定(一般都要拖挺长一段时间才承认自己搞不定,所以我很多同学都去看私人诊所了,私人诊所太贵了,门诊费都要几百一次),会转到专科医院或者大的公立医院,费用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报销。不过,一旦转到公立医院,就要排队了,除非你第一次就诊断出来是要马上手术或者涉及生命危险的。总之,有一些朋友真正在香港呆过的,或者说呆

的时间长点的,还是大都同意我的说法,such as irene2 (ttjj) said “I have lived in US for 9 years and moved to

HK after 2007. I feel exactly as you said.” Even her husband is an associate prof. in HK.HKWSN said “I used to believe HK is better. Now, after living here for three years, I ambecoming more and more desperate.”……另外,有一些朋友发信问我,希望我说说香港professor的钱是不是真的很多,听说税收很低。我可以很确定的说,就钱而言的话,professor在香港是个好职业,但并不是赚钱很多的职业。如果真是想要靠工作赚大钱,还是去投行吧。。我好几个同学在投行,刚进去已经超过副教授的待遇和福利了(即使是这两年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年薪96万,房补24万一年),再过几年应该更多。他们的目标很单纯,不是为了tenure过好日子,就是为了积累几年回国发展。可能我对钱没有那么奢求,我选择faculty 一来是性格和兴趣所在,二来就是想要在tenure以后可以enjoy life,好好呆在一个喜欢的地方,做一些随意点的事情。在我眼里,有很多东西是用钱买不到的,如果说空气、自然环境资源、家庭的幸福、孩子的健康、心里的平静等等。。。但如果真是很爱钱又会省钱过日子的,可以尝试去香港吧,看着存折一直升会很开心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幸福标准吧。有一次看到一篇港文,作者说在香港看见的都是一双双饥渴的眼神,对钱的渴求,使得每个人就像高效运作的机器,

失去了原来的价值观,到头来捧着钱却还是觉得自己不曾拥有什么,羡慕别人的幸福。我还真是在街上碰到很多看着眼神迷离的老人,被菲

佣推着在逛街,满脸的沧桑,像是有故事的人,呵呵。不想再说香港“坏话”了,虽然我对香港的经历很不满,但也结交了不少好朋友和老师,心里对于这段过往也是非常感激,感激过往,珍惜现在,这也许就是过往对现在的指导意义吧。其实,反过来想想,我选择了美国,何必说这么多其他地方的坏话,难道劝大家都留下来跟我挤吗?哈哈哈哈~~~风相人,快人快语,开玩笑啦~~~ 信息共享而已。终于要言归正传了,说说新加坡和大陆,今天我会注意言辞,呵呵,多说多错,但是出于责任感,我还是会将我所知,如数相告。3. 新加坡(我不添加总结性评论了,大家分析)在新加坡是几年前的事情了,但毕竟呆过,有些朋友,时时聊天,有些更新有些可能不够新,但我想八九不离十吧,变动不会太大,新加坡是以政府管制严格、稳定著称的。新加坡就是新加坡国立NUS,南洋理工NTU,新加坡管理大学SMU算大学。前面两个老点较稳定,工资待遇我当年打听的换成美金,AP平均可能是三万美金up,不过nus好像是09还是08年改称校董了,也就是变成私企了,对工资有些调整,听说有12万新币一年,系不同差别也大;副教授开始估计能有个七八万美金一年,外面接一些忽悠的活倒是可以

再赚不少(我的导师就是)。SMU是新办的管理类学府,虽然新,门槛倒挺高,进去一看都是英美大牛校挖过去的,薪水未知,但一定很高,不过新人很难进,一般都是直接挖“老人”。大学排名的话,NUS最好,NTU其次,不过SMU最近几年势头很强劲,有赶超NTU之势。所以,进去这三所学校做faculty的难度也就可见一斑了,越牛的学校对于出身背景和paper的要求会更多些。评tenure我就不清楚了,但是在牛校牛人堆里估计会更难一点吧。说到校园环境,nus 和ntu环境都很好,smu处于繁华位置,但环境也不错,都可以称之为环境优美的大学校园吧。论地理位置的话,nus 好点,交通方便点,ntu比较偏远。以北京打个比方,SMU 在王府井,NUS在西直门,那NTU就在颐和园了。至于新加坡人,很多人都评价是文明礼貌,这点用于faculty界,依然适用。然而,我的经历告诉我,新加坡人对中国大陆人有两个非常特别的情愫:1)看不起,觉得你是穷地方过来的;2)怕,因为中国人说实话比他们灵活聪明又牛x,而且中国影响越来越大,他们越来越怕,所以就变得封闭,比较少跟中国人交心。反正我的导师就是这样子,觉得给我点钱,就要拼命使唤,有时我真觉得自己像个秘书,杂事一堆。看我忙成一团,他还不时问我家里是不是很困难,所以这么勤奋呀!但他又不舍得鄙视到藐杀我,因为我确实比新加坡本地本科生能干点,反正总觉得有种隔阂在里面。。古人说“用

人不疑,疑人不用”,他们是疑而用之。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大陆人过去做教授,可能本土教授或者说本土领导,会不会也会像我导师对待我一样呢?我觉得60%以上会!所以要么你牛得一塌糊涂去领导他们,要么你就让他们控制吧,我想这就是他们想要的人。我一开始不大融入同学群的另一个原因是,新加坡讲普通话、讲英语,还有很多时候,他们讲Singlish,中国人说不了啊,哈哈。。。Singlish就是新加坡英文啦,口音一开始听很不习惯,还夹杂广东话、福建话、马来话,不过渐渐听懂了也挺生动的。但是千万不要被他们拐过去了,我一个朋友后来不知不觉也把english说成singlish 了哈~~在新加坡,生活成本不算高,很多朋友觉得比如今的深圳还低,而且食品质量还好。生活环境好,比国内一线城市好很多,关键是政府管制严,很安全。晚上过了11点,很少人在居民区游荡,要过夜生活的,有规定的地区开放,比如说吃海鲜、夜宵等等(其他夜生活我没去过,应该也有,不过我是老实人)。吃喝玩乐设施都算俱全,消费也不算高,所以大学老师的工资算可以的了,基本达到金融行业水平。但是,新加坡整体工资水平要比香港低30%-50%,所以教授工资自然也会比香港低点。然而,我觉得在新加坡生活压力会比香港少很多,人也没那么抑郁。如果是已婚人士,可以申请政府组屋HDB会便宜一些,自己买公寓贵一点。最新价格我也不清楚了,大概分别是一平米2万人民币和一平

米3-5万人民币吧。居住的环境和条件都不错,房价收入比真是比国内一些大城市还合理点。同时,新加坡大学一般也会给新教师提供租赁房,不想马上买房的,暂时过渡一下也是可以的。总之,人没那么多,城市没那么拥挤,人均资源也会丰富点。不过,新加坡有点不好的是政府为了控制私家车数量,车的税费贵一些,我的印象中是车价三四万税费可能要一两万,呵呵。说了这么多,我觉得新加坡faculty的优点是安全、安逸、舒适,环境空气都好;缺点就是国家太小导致的无聊、没文化、可发展空间小。简单讲是一个适合养老不适合创业的小城。4. 大陆可能因为从小到大,一直受尊师爱友的教育,对于国内大学教授这个称呼还是很崇拜,包括我的家人,都觉得如果能在大学教书,那是非常好的职业,虽然不一定赚大钱,但至少稳定,受人尊敬,所以我选择了读博士。从大陆人的角度看,回国内做教授一定是最有归属感、亲切感和安全感的去处,坏就坏在国内现在坑也越来越少,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工资却没有越来越多。首先说说国内教授的工资体制吧(注意:数据来源仅限于跟我谈过的几个学校)。听校方介绍,国内大学都已经统一标准,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这是国家规定的了,没的讨价还价了。如果是土博,现在很多学校都卡得很可怜,要从师资博士后开始做起,大都要两年考察以后才是讲师,一般工资在2000-3000之间,学校会提供廉租房,按面积取费。如果是

海龟,按论文质量,给讲师,或者论文特别优秀者直接给副教授,这是土博无法享受到的待遇,因为土博即使论文质量非常好,达到副教授标准,也得从讲师做起。这是很多土博羡慕海龟的地方所在。讲师工资按国家规定,不同地域有不同标准,也就是美国常说的按living cost给的competitive salary。我知道的二线城市,3000一个月,加上海外人才补贴1000多块,租赁房一般给90平米左右,孩子任选学校上(国内学校还分重点啥的,这也算是给海龟的优待了),可帮忙配偶找工作,有一次性安家费1-2万,科研启动资金2万,其他的还有杂七杂八的几金几补来着,跟公务员一样。副教授的工资比讲师高1000-2000,也就是4000-5000,可以negotiate,科研启动资金4万。当然,一线城市会再高一些,在二线城市的基础上,加个2000左右一个月,科研启动资金要具体谈。有些学校,比如北大、清华,对于一些特别优秀的海龟副教授,可以给予特别高薪,12-15万一年,其他福利待遇不变,科研启动资金可能会有5-10万,要具体看你的proposal。很多人都说国内做faculty,要会混、会拉项目,这是一定的。如果傍上大佬,跟对队伍,在国内拉项目可能比其他地区容易,至少语言沟通没问题。而且通过项目可以增加不少灰色收入。但是有一点不好的是,国内项目还分横向和纵向,横向的就是和企业联系的主要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纵向的是由国家或省市科技主管部门拨款的课题,

多数是一些基金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还有写攻关项目等。两者主要的区别是钱的来源一个是企业一个是国家。横向项目的钱多,钱多了就可以pay 一点给学生,让学生更卖力给你干活,自己也增加收入,不过横向项目不能用来申请升职,比如说从讲师到副教授,从副教授到教授。所以你还要申请纵向项目,我是听说,从讲师到副教授,一定要做过至少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leader才有资格申请。纵向项目钱少一点倒也无所谓,重要的是,如果你只是个讲师,一般都申请不到。这个时候,很多讲师就要讨好知名、有分量的教授,拉他们入伙,哪怕自己一分钱不拿,全给教授,他们也愿意。所以说,刚起步的讲师们,除了干有钱的项目外,还要认真写proposal,施展个人魅力求人做没钱的项目,钱和升职两不误,一会儿当领导,一会儿当小弟,不断转换角色,哈哈。。是会挺累的。另外,如果在国内一下子拿到了副教授,是不是会好很多呢?我听说这个时候不要得意,要学会韩信的“忍”。忍那些技术不如你的老油条,忍时钟的转动,不要担心浪费时间,因为从副教授到教授,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你要做的是不要觉得你很牛,不要表现得不可一世,春风得意,低调地就想着怎么找题目写paper,怎么招好学生,怎么跟牛人搞好关系,怎么拉一些有钱的项目做做,规律地过日子,有条不紊的把该处理的处理好,期待机会到临,厚积薄发的一天。这

么说,女人还比较适合副教授的岗位,啊哈哈国内大学繁多,就不一一介绍了。。如果回国,还是去好的学校,虽然说一些二线城市的学校轻松舒适,但毕竟你是有职业理想的人,先去牛棚里呆一阵子,再回猪棚懒散也可以,呵呵。对于生活质量吧,我是觉得如果你心态足够平和,其实工资是够用的,至少跟公务员差不多。但要一下子买房子,可能也要忍!要在大陆混,就是够年头了,你会好的。但是之前的路,你不要太冒进,你不要发脾气,中国的传统就是如此。我相信如果你和你的家庭在大陆有一定的积累,你的性格又是不温不火的,回去国内做faculty说不定是最早达到tenure 状态的,呵呵。。你的身边一直会有“老师好”的声音环绕,到年纪大了,应该也是个专家的长相,哈哈~~~写得好累了,今天就想到这些,等下次有空再补充吧。祝各位朋友good luck!找到自己的dreamland,实现自己的dream life!

新加坡养老发展考察报告

新加坡养老发展考察报告 新加坡养老发展考察报告 不论你在马路上行走,还是乘坐公交车,或在医院就医、超市购物、公园健身,你会发现我们周围的耄耋老人越来越多。据了解,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己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苏州市60岁以上的老人也已达到106万,占总人口的18%;这些数字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经(提前)进入了老龄化时代。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美德,孝敬老人、赡养老人,切实做好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是各级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城区工作和社区建设的实践者,这也是我时常关注社会、留心思考的一个课题。 今年五月,我有机会参加市委组织部组织的赴新加坡学习社区建设专题培训班,九天时间虽然短暂,学习的课程和内容也比较多,通过上课听讲、专人介绍和实地考察,在参观了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和建屋发展局、警察总署、惹兰勿沙市镇理事会、大巴窑镇中心、芽笼综合诊疗所、宏茂桥社区邻里警署、小印度社区、飞跃服务中心、怡安产业公司、东邻社区民众联络所等地之后,我对新加坡的基本国情、人文概况、政治经济发展历程、政府机构的设置与运作、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特别是通过多看、多听、多问,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与新加坡在社区管理方面进行了对比,感到新加坡在养老服务和管理上有许多宝贵经验和成功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新加坡养老发展的概况 新加坡共有420万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0%。他们把老年人称为乐龄人士(与我国相比,这个称呼我们感到比较人性化)。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培养全民的家庭观念,在舆论导向上不遗余力地在向人民灌输儒家思想――宣传孝道,号召全社会关爱、孝敬老年人。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完整版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背景 新加坡作为一个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前并不存在。新加坡作为人类的聚居地,也并没有很长的历史。新加坡作为一个现代城市国家而屹立于南亚马来半岛的顶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一个现代奇迹。它是亚洲多个民族、多个种族以及多种文化共同创造的一个奇迹。同时,由于它的多数人口为华人所构成,因而也可说,这是海外华人所创造的一个奇迹。 (一)、多种族杂居 人口来源复杂,是新加坡的早期历史就存在的社会特征。早在1819年莱佛士到新加坡时,发现小岛沿岸只有210人,其中马来人150人,华人30人,原始马来人30人。随着自由港的建立,移民大量增加,当时的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印度、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诸岛,人口构成是典型的移民群体,到19世纪末,在新加坡总人口中,3/4是华人,其余1/4人口中包括了马来半岛人、苏门答腊人、爪哇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等。 由于新加坡的特殊情况,其国民既有黄种人和白种人,还有黑种人。而且,他们在迁入新加坡之前,早已分属不同的种族。新加坡社会的多元民族构成是随着其移民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1858年,伯里伯爵在英国下院的一次讲演中说,海峡殖民地的人口不是由被征服的种族构成,而是由英国统治所能提供的安全吸引到那里去的团体所组成。 (二)、多宗教混合 多元民族带来了多元宗教。在新加坡这个小岛上汇集着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宗教,从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到道教、印度教、锡克教、巴哈伊等宗教都能在在这个国家找到踪影。 在新加坡人信仰的众多宗教中,信仰人数较多的是佛教、道家、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五大宗教,这些宗教都是随着移民的到来而进入新加坡的。佛教、道教主要是由华人传入新加坡的。早在19世纪初,大批华人到新加坡定居,在从事开垦和经商活动的同时,就把儒、佛、道教和广东、福建的民间秘密宗教传进了新加坡。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新加坡有了多个佛教组织,主要有新加坡佛教僧伽联合会、佛教青年联合会、世界佛学会等。21世纪,新加坡佛教组织正努力使他们的组织结构和宗教仪式现代化,以满足日益复杂的人群的要求。 道教随着早期中国移民在新加坡定居而传入新加坡。道教不崇拜专一的教主,而是崇拜众多的神。新加坡的道教徒崇奉的神以大伯公、妈祖、关上圣母、关帝君最为普遍,其中妈祖神信仰最为盛行。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商人于12世纪传入新加坡的。20世纪初,随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的穆斯林的大批移人,新加坡的伊斯兰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加坡有多个穆斯林组织,其中成立于1968年的新加坡伊斯兰教理事会,是新加坡伊斯兰教的最高领导组织,是新加坡管理伊斯兰教事务的机关。基督教是随着英国殖民者的到来而传入新加坡的。1819年,莱佛士发现新加坡不久,一名英国传教士便进入新加坡,开始在新加坡传教。新加坡基督教拥有强大而完善的组织,主要的组织有全国基

中国与新加坡韩国公务员制度的对比

中国与新加坡、日本,韩国公务员制度比较 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定义 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指党和国家对国家公务员进行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等的统称或总称。其中包括《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录用、考核、奖励、纪律、职务升降、培训、交流、回避、工资、保险、福利、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等单项制度及实施办法、实施细则等。 公务员制度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取决和服务于国家的根本社会制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韩国则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汇影响颇为典型的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多党轮流执政的“三权分立”制度。新加坡共和国特殊的历史文化地理背景和领导人宽广的政治文化视野,使得该国公务员制度表现出三个方面的鲜明特点,即:政权民授与人民行动党幕后主导;公务员精英化;融东西方先进文化于制度建设。日本以全体国民服务的思想原则,作为战后日本公务员制度民主化的重要体现,就是以“全体国民服务”的思想取代了战前“为天皇效忠”的思想。《日本宪法》第15条规定:“一切公务员都是为全体服务,而不是为一部分服务”《国家公务员法》第96条规定:“一切公务员必须作为全体国民的服务员,为公共的利益而服务,并在执行任务时,应专心致志尽全力致力于工作”,这就以法确定了公务员必须为全体国民服务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日本公务员,无论从事于任何工作,都必须以国民全体利益而奋斗。虽然同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亚洲国家,中、韩、新,日四国公务员制度却存在较大差异。通过了解中、韩、新,日四国公务员制度的差异,借鉴韩国和新加坡公务员制度实践有效的建设经验,对于完善和发展我国公务员制度具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二中国与新加坡、日本,韩国公务员制度对比 (一)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制度: 在我国,是否对公务员队伍实行高薪养廉,长期以来存在不同意见。有一部分人以许多国家实行高薪养廉取得了良好成效为例,认为在我国实行高薪养廉也可以成为防止腐败的有力举措。也有一部分人反对高薪养廉,认为这与我们的国家性质不相符。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尽管高薪养廉有利于防止腐败,但并不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事实上,高薪并不意味着一定实现廉洁,低薪也并不意味着一定导致腐败,只是,适度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更加激发公务员对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另外,实行高薪,需要同时配合提高贪污腐败的代价。实行高薪养廉还需要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国家必须有足够的财力。 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都还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大幅度地全面提高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在短期内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因而,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制度要在适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 新加坡公务员的待遇在世界各国中是较高的。内阁资政李光耀曾经说过,新加坡能常年保持经济的高增长率,是因为有一个能干的政府,有一个精干的公务员队伍。政府认为,与其让公务员贪污腐败获得非法收入,不如直接给予丰厚的合法收入。他们的口号是“高薪养贤”。政府有一个理念,就是要把社会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政府部门中来,要让他们觉得参加政府工作为广大公众服务,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个人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因此,公务员的总体工资福利待遇比社会平均工资高许多。这种以“高薪养贤”为特色的公务员薪金制 度,尽管还有一些争论,但已在许多国家被应用。 日本公务员的工资最终决定权属于国会,依据两条原则,即与民间职工工资基本均衡原则;与其官职的职务和责任相对应原则。实行严格的工资分类制度。福利名目很多,各种津贴和补偿较多。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提要]战后,東亚经济的腾飞让世界为之侧目,全世界都在探究背后的原因。香港和新加坡作为“東亚奇迹”的主要缔造者,两者的发展道路虽然不尽相同,但却存在一定的共同经验和共同特征,比较研究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香港;新加坡;模式;发展道路 一、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模式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经济发展模式是对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经济体制等方面的一种综合归纳。二战过后,发展中国家在取得了政治独立之后的新目标就是取得经济上的独立和发展,开始开足马力发展经济,并且进行了各种尝试。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東南亚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关键在于他们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就是所谓的東亚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深化,各国都在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的同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即使是東亚模式中的不同分支也有自己的特点,在此选择香港和新加坡进行讨论。 二、战后香港、新加坡经济发展道路 (一)香港经济发展道路。香港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五十年代早期~1966年),从“转口型”经济转向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加工型”经济。香港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的第一次转型。大陆政局的变动,使得上海和华南地区的大量资本、机器设备、熟练工人流向香港,为香港制造业的腾飞创造了条件。1952~1960年年均名义经济增长速度为8.9%,1961~1966年年均增长速度为10.9%。1961年制造业、批发零售进出口餐饮服务业、交通仓储通讯业、金融保险业地产商业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为23.6∶21.9∶9.6∶15.3,制造业规模最大,而且相对规模继续增大。该时期是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1966年人均GDP达到中下等国家低位收入水平,在亚洲紧随日本之后,位于第二位。该阶段香港制造业发展迅速,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主要角色,香港经济实现了“转口型”经济向“出口加工型”经济的转变。 第二阶段(1967~1975年),香港经济增长较为平稳,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主要表现为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从“加工型”为主转向以“制造型”为主。1975年四大行业的增加值比重为:26.9∶20.7∶7.2∶17.0。制造业规模进一步增加,其他行业变化不大。前五年和后五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5.4%和6.4%;1975年人均GDP达到中下等国家和地区收入的中位水平。制造业就业规模增长速度

新加坡学前教育基本理念

www.iedu.sg 新加坡学前教育基本理念 新加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希望幼儿能拥有以下的品质:能辨别是非对错;愿意与他人分享;能与他人沟通;具有好奇心及勇于探索;掌握听说的技能技巧;能与他人和睦共处;建立健康的生活以及培养良好的习惯;爱家人、朋友、师长和幼儿园;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新加坡的教育十分强调必须从小进行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以培养具有完整、良好个性品质的公民。 教育部规定幼儿园每日课程活动包括语言、数概念、自然科学、社会交往、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理能力、音乐律动以及户外活动等。由于教育部规定幼儿园必须以英文和第二语文(母语——华语、马来语等)为媒介语,所以,许多幼儿园的实际课程内容包括英文、华文、马来文、数学、科学、音乐律动、美劳、游戏、户外活动、室内活动、电视观赏、故事分享、道德教育以及电脑课程等。 过去,新加坡的幼儿教育同中国幼儿园一样,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业成绩,如在幼儿园要学会写字等等。随着逐渐与国际接轨,新加坡人开始越来越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独特性。2003年教育部提出了有关学前教育课程的六大指导纲领,强调孩童全面的身心发展;掌握综合学习、积极学习、互动学习、从游戏中学习的能力,更注重教师与家长在孩子学习中扮演的角色。同时,教育部还倡导推行主题教学、角落教学(相当于我国的区角活动)。许多幼儿园在实施幼儿教育中加入了更多的游戏元素,强调从游戏中学习,让幼儿在互动和自主学习中,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资料源自: http://www.iedu.sg/show-19-731-1.html

新加坡税收制度

xx税收制度 2009年06月23日08:44 新加坡是以领土原则征税的,在新加坡所赚得的收入或者在海外赚得却在新加坡收取的一切所得都得纳税。在2003估算年里,推出了集体扣除条款。公司间的交易必须是以公平原则完成。纳税年自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并根据上一年的所得征税,即2003估算年针对2002年的收益征税。 集体估税、扣税制度 目前,新加坡不允许将一家公司的亏损转移至另一家公司。从2003估税年度开始,允许将属于同一企业集团的一家公司的亏损或资本税务补贴全部转移到另一家公司进行抵扣。该措施不仅适用于属于同一企业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之间,也适用于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但享有集体估税扣税的公司必须在新加坡注册,且母公司至少持有子公司75%的股权。投资补贴和来自海外企业的亏损不允许转移。 集体估税扣税制度能通过降低企业的实际税率减轻企业的负担,也有助于降低新创立公司的起步成本,从而为培育创新和冒险精神提供一个有利环境。公司在开展新业务时,通常会设立子公司而非新的部分,以便利用"有限责任"来保护新业务的发展。 没有集体估税扣税,公司也许会出于将新业务的亏损与公司其它业务的盈利相抵销的考虑,设立新的部门来开展新业务。这项制度的出台旨在减少这些因公司税务结构所造成的不得已的企业决策。 单一公司税制度 新加坡目前使用的是全面归原税制度。在该税制下,公司须在盈利完税后才可派发股息,这使得公司在分配诸如资本收益等免税项目收入时受限,通常须在额外征税后才可分配。从2003年1月起,新加坡开始实行单一公司税制度。这意味着股东将不必再为到手的股息缴税。股息分配将不再遵从全面归原税制度。从

新加坡牛车水考察报告

新加坡Chinatown历史街区,又名牛车水,位于新加坡河南岸,占地面积约23公顷。是自1821年逐渐形成的早期华人聚居地之一,以独具特色的街道和建筑形式构成鲜明的街区氛围。在旧城更新过程中,其制度设计和旧城保护都对我有所启示。 在旧城更新任务下,新加坡依靠限制屋主收取高房租和驱逐租户的租金管制令制度背景,和强行征地的土地征用法,以及1967 年起推出的土地出售计划,实现了以现代建筑取代牛车水衰败的店屋的开发目标,同时开发过程中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以及确保改造的节奏掌握在政府手中。 牛车水mapbox 牛车水地区被政府部门征用的土地

牛车水地区通过土地出售计划开发的项目 牛车水鸟瞰 于1967 年第一次出售时开发的珍珠坊,于1969年第三次出售时开发的珍珠大厦、奥奇大厦,以及于1974年成立重建局后陆续开发的富丽华酒店、唐城坊、财富广场、中国广场等,现代高层楼宇取代了过去低矮的店屋,改变了整个牛车水的面貌。

珍珠大厦旧貌和现状 位于牛车水地区Bukit Pasoh, KretaAyer, Telok Ayer 和TanjongPagar 4个分区(约1200栋待保护建筑)于1989年被规划为历史保护街区,并于1997年增加China Square地区为保护区。保护规划对街区内历史肌理给予整体保护,使其与周边的高层现代建筑格局形成强烈的对比。 牛车水街道肌理

牛车水地区的规划保护区 1960-2002年牛车水地区旧城更新项目 对旧有建筑的保护分两种: 一方面,政府继续依据土地征用法征用零散店屋,由政府出资进行翻新后,出租给个体商户。有时,商铺出租时会包含一定的附带条件。如,史密斯路翻新后被规划为食品街,原有商铺大部分都被要求改为餐厅。 另一方面,政府鼓励屋主自己翻新房屋。但单个屋主仍需通过申请方式解除对自己房屋的租金管制,这要求他在管制解除后的 6 个月内提交是否翻修的决定,并在1年内提交改造规划,3年内开始对房屋的修缮并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整个翻新工作。如果不能完成的,政府将对房屋实行强制性的征收。 至1994年牛车水地区店屋的用途由过去的以居住为主变成了近乎纯粹的商业——多数为一楼为零售业或饮食等服务业,而二楼为办公业。由于屋主们都希望利用此机会赶走租户,对旧城的更新保护进度相当快。整个牛车水地区很快面貌一新。 至2002,牛车水32个改造项目相继完成,牛车水地区已经发展成为多种建筑形式并存、贴近城市CBD的重要商业和生活中心,并成为新加坡最具特色的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比较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比较 林锡星 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多年来持续高速增长,以“亚洲小龙”和“亚洲双城”著称。在1970年以后的20年间,香港和新加坡的年均GD P分别增长了813%和7165%。在80年代,新加坡的边际资本产出率是香港的两倍。这意味着新加坡为了增加单位产出所需要付出的额外资本数量之大。不断增加投资无非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回报,但新加坡是世界上资本报酬率最低的国家之一。60年代初,它的资本报酬率是40%,但到了80年代末却下降到11~12%。在1970年以后的20年间,香港每个工人产出的增长有56%来自总要素生产力的提高。但同期新加坡的总要素生产力却下降6%。简言之,香港的富裕和发展是靠提高使用人力、资本和技术的效率,而新加坡则主要靠增加资本投入、征税和强制储蓄。 香港的经济发展比新加坡稍胜一筹,主要归因于三个因素:一是香港居民主要是解放前后来自上海的移民,其中有不少名流精英和实业家。他们精明能干,受过良好教育,素质高和具有国际性。直到80年代,香港对新加坡仍占有这方面的优势。二是香港政府执行积极的“不干预政策”,甚至对投资、基础事业都不加干涉。新加坡却与此截然相反,干预甚多。三是新加坡在整个工业发展过程采取了资本密集与劳力密集相结合、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相结合的方式。新加坡制造业的资本密集程度相当高,尤其是电子、石化、机械、造船之类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企业在制造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香港制造业则偏重于轻工业,主要行业有纺织、制衣、塑胶及电子业。这些产业的资本密集程度不高,规模偏小。香港虽然有若干亿万富翁和大财团,但大多集中于房地产、金融、贸易和运输等第三产业,属于制造业的屈指可数。 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香港和新加坡长期以来是对手,亚洲经济危机加剧了这两个亚洲城市历来就存在的竞争。但今非昔比,香港已丧失了对新加坡的绝对优势。两者只能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争取成为21世纪的双赢家。 香港和新加坡都由于当地居民的勤劳和智慧才有了今天的繁荣,而不是依靠富饶的自然资源而致富。两地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华人。但作为前英国殖民地,两地都适于讲英语的人居住,并吸引了不少移居国外的专业技术人员。但从目前情况看,新加坡人讲英语的水平要比香港人稍胜一筹。 两者都在金融市场上占有自己特殊的位置。新加坡在外汇交易方面超过香港,每天的成交额逾1000亿美元。但香港在投 42

新加坡教育体制的分流

新加坡教育体制的分流,让聪明的孩子不被拖后腿? 提到新加坡的教育体制,最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就是“streaming”,中文意思是“分流”。教育理念指导着教育体制的设计,“分流”的教育体制体现了新加坡教育理念中的“因材施教”。新加坡的教育理念相信人的禀赋资质不同,教育制度应通过差异化的设计“让最聪明的学生不被拖后腿,让落后一些的学生也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教育体制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天赋,实现他们的潜力。 新加坡教育阶段分为三至四个阶段:小学、中学、中学后和大学教育。自2003年起,小学阶段的六年教育是强制性的。小学一年级到小学四年级课程统一,宗旨是让学生在英文、数学和母语三方面打好基础。(新加坡的三大种族是: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分别占人口的74.1%,13.4%和9.2%。一般而言,华人学习母语华文,马来人学习马来文,印度人学习泰米尔文;若想学习其他种族的母语也可向教育部提交申请。)小学四年级后实行第一次分流,以学生在英文、数学和母语的学习能力为依据,将学生分为三个源流。这三个源流的学习科目大体相同,只在难度上进行区分。小学六年级后,学生迎来最重要的一次分流考试:小学离校会考(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 PSLE)。 通过小学离校会考者可以升上中学。中学分为特别班、快捷班和普通班。特别班和快捷班均为四年制,学生在中学第四年参加剑桥普通文凭考试(O水准)。只有小学离校会考中的佼佼者(约占小学毕业生中的5%),能够进入特别班;大约一半以上的小学毕业生就读于快捷班。特殊班和快捷班最大的区别是母语的难度。特别班的学生修读高级母语并在高级母语和英语之间选择一项当作第一语文。快捷班的学生修读快捷母语,英文为第一语文。 普通班为五年制,分为学术课程和技术课程。普通班学生在中学第四年参加剑桥”N”水准考试,通过考试的学生可以修读中学第五年课程,完成后与特别班和快捷班的学生一起参加剑桥普通文凭考试(O水准)。但是,大部分普通班技术课程的学生在完成N水准的考试后会直接修读工艺教育学院(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 ITE),而不是继续修读中五的课程。 合格的中学毕业生,将根据兴趣和成绩选择中学以后的源流。新加坡中学以后的教育源流分为学术型和非学术型。选择非学术型的学生,一部分学生进入工艺教育学院,结束两到三年后的课程获得认证证书(ITE Certificate);另一部分进入理工学院(Polytechnic),结束约三年的课程后获得文凭(Diploma,类似中国大专文凭)。选择学术型的学生大部分在O水准考试中成绩出众,他们将进入初级学院(Junior College)或高级中学(Centralized Institute)修读大学预备课程。经过两到三年学习后参加剑桥高级文凭考试(A水准),然后以剑桥高级证书进入大学。成功完成大学三到四年的学生将获得学位证书(Degree)。

新加坡学前教育概况

新加坡首个学前教育课程指导纲领对新加坡幼儿教育发展的影响。 2003年1月20日,当时的新加坡教育部长尚达曼发布文告推出本地首个学前教育课程指导纲领(Kindergarten Curriculum Framework: Nurturing Early Learners, 简称NEL)。时至今日,这学前教育课程指导纲领不但没被淘汰,教育部还在这框架的基础上逐步加强改善幼儿教育课程指导的内容。在此,笔者将结合本地独立后的学前教育发展概况,渐进式简述新加坡这首个学前教育课程指导纲领对本地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末——良莠不齐的新加坡幼儿教育体系 新加坡是个天然资源贫乏的小国,惟有的最大资源是人。所以建国初期,政府对于人民普遍上教育程度低的问题,显得特别关注。于是政府开始向人民灌输教育的重要性,但这也仅仅是对主流教育的重视罢了。虽然建国后,幼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速,但新加坡政府直到80年代末,对幼教却还处在不甚关注的阶段,这可从早期的幼儿教师培训课程时间短,内容不全面,以及只有教育部及成人促进局开的晚间课程中可窥探出一二。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本地才逐渐增设多几家较有规模的培训中心负责开办相关课程。 可以这么说,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因为幼儿教育不被政府看重,导致当时的学前教育课程不存在系统化的纲领和明确的教学原则,师资方面也良莠不齐。这种现象一直维持到90年代末,新加坡政府才开始着力于学前教育师资的培训,重点检讨并进行一系列的纲领统筹以进行教学改革,本地首个学前教育课程指导纲领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21世纪初新加坡学前教育课程指导纲领的实施

关于新加坡投资环境分析

1.1新加坡市场的国内背景分析 1.1.1 政治法律背景 新加坡是共和制国家,长期以来实施一党议会制,并针对自身国情建立了一个行政主导型分权制衡的政府制度,采取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从政人员廉洁奉公,政府机构比较精干。对内:政府的富民政策使得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较为融洽,消除了社会动荡隐患,确保了新加坡国内的社会稳定,治安好,犯罪率低。所以在新加坡,动乱、战争等突发事件发生的几率几乎为零。对外:新加坡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它主张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动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新加坡积极参加东盟活动,把加强东盟及内部的团结看做是本地区安全稳定的基本前提。另外,新加坡还奉行“大国平衡政策”,重视与美国、日本、西欧、中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目前,新加坡已同世界90多个国家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与11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 新加坡政府不会频繁、无故变更其既定政策,更不容许毁约、背信使企业和国家丧失信用,新加坡也没有社会动荡和不明朗的未来,其政府稳定与连续的政策对外国投资者是极大地吸引力。 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深入,政府大力鼓励经济发展,积极实行招商引资政策;第一二三产业均得到较快速度的发展,第三产业需求越来越大,绿色产业的发展得到大力支持,这对于我们茶类产品占领销售市场提供了机遇。 新加坡的限制性规定:投资监管新加坡外贸厅立法对外资的限制性规定相比东南亚其他国家来说要宽松得多。但外籍人员在新加坡就业须取得聘用许可证。新加坡法律对外资投向的部门没有特别限制,除交通、通信、电力及新闻等少数公共事业部门投资,行政审批上控制极严。另外,对外国投资投向金融和保险业实行许可证制度。 新加坡的投资准入制度:新加坡对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业严加管制,如爆竹、国防工业等。制造业中属劳力密集、污染性高或附加价值低的行业(如合板业及成衣业)列为不受欢迎行业,一般情况下不予核准投资。新加坡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物资购买和产品销售没有太多的限制。 新加坡的限制性产业:新加坡《制造业限制投资法》规定了限制外资进入的产业,但数量较少,主要包括纤维纺织制品(雇用职工人数在100人以上者)、啤酒、海上运输、木料制材、水泥、洗涤类、烟花、铸铁、汽车、电视机、飞机、冷藏车、光学透镜、照相用品、安全救生用具等等。上述这些产业都是属于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法律对外资限制的目的在

新加坡教育考察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新加坡教育考察报告正式 版

新加坡教育考察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 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新加坡教育考察报告 20xx年金秋十月中旬,我考察组一行16人赴新加坡教育考察团前往新加坡,参观了新加坡的三所中学、一所初级学院、一所大学和一所中学宿舍,与新加坡教育部官员、中正中学和四德女子中学领导、德明政府学校宿舍辅导教师等进行了座谈,了解和亲眼目睹了新加坡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的一些现状和情况,感慨颇多。 不断分流的教育体制 新加坡的小学至中学同国内一样是6+6

学制,共12年,但具体结构上与我们的差别很大,一是采取不断的分流,二是初中叫中学,高中叫初级学院、理工学院或工艺教育学院。新加坡小学实行4+2学制,小学4年级完后就分流成EM1、EM2、EM3,6年后就进行小学离校考试,根据成绩报读各中学。中学(即初中)读4年,毕业时参加英国剑桥普通文凭考试(即"0"水准考试),根据成绩报读不同的高中。成绩优秀生就可读初级学院,它是大学预科,读上初级学院就是向大学的门槛迈进。次等生就可读理工学院,再次等生只能就读工艺教育学院。这两类学院毕业后其文凭即为大专。如果理工学院毕业生成绩冒尖的,可申请读大学,入学者就直接进入大学二

内地、香港、美国与新加坡主板或创业板上市条件比较

项目香港主板香港创业板实收资本无具体要求无具体要求 营运记录须具备三年业务记录,发行人最近三年主要业务和 管理层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 更。 必须显示公司有两年 的“活跃业务记录”。 盈利要求盈利测试:过去三年纯利总额达5,000万港元,其中 最近年度须超过2,000万港元,另外前两年的纯利合 计须达3,000万港元; 市值/收益/现金流量测试:上市时市值至少为20亿 港元;经审计的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至少为5 亿港元;新申请人前3个会计年度年现金流入合计 至少1亿港元; 市值/收益测试:上市时市值至少为40亿港元;经审 计的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至少为5亿港元。 不设置盈利要求 最低公众持股量一般占公司已发行股本至少25%。 股票于上市时至少必 须达到3000万港元且 须占已发行股本的 20%-25%。 最低市值预期公开发行部分的市值不低于5000万港元。无具体规定,但实际上在上市时不得少于4600万港元。 证券市场监管其机制相对成熟,监管制度和监管力度较强,政府 的监管手段结合市场的力量对上市公司构成极大的 约束,监管层和公众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不规范问 题则反应比较突出。 全面信息披露,买卖风 险自担。

项目新加坡主板新加坡创业板实收资本无具体要求无具体要求 营运记录须具备三年业务记录,发行人最近三 年主要业务和管理层没有发生重大 变化,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更。采 用美国会计准则或新加坡准则。 有三年或以上连续、活跃的经营纪 录,所持业务在新加坡的公司,须有 两名独立董事;业务不在新加坡的 控股公司,有两名常住新加坡的独 立董事,一位全职在新加坡的执行 董事,并且每季开一次会议。 盈利要求过去三年税前利润达750万新元,每 年至少100万新元,或最近两年累计 税前盈利1000万元新元(1新元约等 于5元人民币)。 并不要求一定有盈利,但会计师报 告不能有重大保留意见,有效期为6 个月。 最低公众持股量25%的股票至少有一千名股东持有, 大于3亿新币则比例减至10% 公众持股至少为50万股或发行缴足 股本的15%(以高者为准),至少 500个公众股东。 最低市值8000万新币无具体要求 证券市场监管监管很严格全面信息披露,买卖风险自担

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构建现代纳税服务体系

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构建现代纳税服务 体系 1

2

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构建现代纳税服务体系 ”十一五”期间,中国初步形成了”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的纳税服务格局。”十二五”是全面推进纳税服务工作的关键时期,全国税务系统将在树立平等理念、满足正当需求、坚持公正透明、强化统筹协调四项原则的基础上,丰富细化税法宣传。准确及时开展咨询、持续优化办税服务、切实保护合法权益、分类实施信用管理、全面开展社会协作,并经过强化组织保障、优化经费管理、健全应急机制、细化绩效考评等保障措施,立足科学发展,准确把握纳税服务工作的发展规律,合理借鉴国际纳税服务工作的有益经验,实现全面优化纳税服务,提升纳税人的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和服务型税务机关的目标。 一、追根溯源,总结经验,理清纳税服务发展方向 纳税服务之因此贯穿税收工作的全过程,既有理论渊源基础,又有现实需求推动,更有成功经验借鉴,因此纳税服务才成为衡量税收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纳税服务理论渊源 3

从西方古典经济学看,以威廉·配弟、攸士弟、瓦格纳和亚当·斯密为代表人物确立的西方”效率”、”公平”税法基本原则,对纳税服务理论的提出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卢梭”主权在民”的社会契约理论成为纳税服务理念的思想基础,引发了西方发达国家的重大税务行政改革的税收遵从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成为指导纳税服务的重要理论依据;强调公共性的公共财政理论,确立了公共财政是为市场和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财政,是为纳税人和所有公民服务的财政;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理论对西方乃至世界各国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自然也波及税收管理理念和实践方面。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仆论”、列宁”做人民公仆”原则、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邓小平”领导就是服务”观点,均对政府的”服务”职能有过充分的论述,这是税务部门做好纳税服务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要求看,在经历了20多年改革和发展之后,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到达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政府职能由管理经济向服务社会转变,作为税务部门,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成为题中之义。 4

08年调研报告 深圳与香港、新加坡环境卫生管理主要差距对比分析

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 向国际一流环卫管理水平看齐 ——深圳与香港、新加坡环境卫生管理主要差距对比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深圳历届党政班子的带领下,深圳广大干部群众发扬“敢为天下先”、“杀出一条血 路”的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一个边陲小镇建设成为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文明城市”等称号,在城市环卫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为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如今深圳正处于以新的起点、更高的视角,掀起新一轮大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对深圳发展前途寄予厚望,指出“要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深圳要敢于叫板国际一流城市”。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为实践科学发展观进行大胆的探索。具体于我市环卫管理工作之中,就是要克服狭隘视野,以国际先进城市为标杆,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 一、建立健全环卫机构,加大环卫投入,满足现代都市环境卫生管理的实际需要 (一)香港、新加坡、深圳环境卫生投入现状 1、香港主管环境卫生工作的食物环境卫生署(以下简称食环署)公务员加各类雇员约有1.2万人,其中负责环境卫生清洁工作的约有8000人,食环署每年各项开支合计达40多亿港币,其中环境卫生方面的投入约占50%,达到近20亿港币。香港在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及硬件设施投入力度也很大,在全港设置了20000多个废屑箱、1000多个狗粪收集箱和777个一套3个的分类废物回收箱;香港共设置了160个永久离街垃圾收集站、746个乡村式垃圾站、2000多个垃圾桶置放处及8个大型垃圾转运站用于转运垃圾;全港共有256辆现代化垃圾车用于收集垃圾,其他特种车辆包括机械化扫街车7辆、洗街车92辆、吸渠车7辆以及清粪车、自动卸斗货车、抓斗货车等;垃圾处理方面,有3座大型垃圾填埋场及2座特殊垃圾处理设施;全港共有429间公厕。 2、新加坡主管环境卫生工作的具体部门是国家环境局下属的环境公共卫生署,该署下设小贩处、环境卫生处、环境卫生研究所,现有

新加坡教育情况考察报告

新加坡教育情况考察报告 2018年金秋十月中旬,我考察组一行16人赴新加坡教育考察团前往新加坡,参观了新加坡的三所中学、一所初级学院、一所大学和一所中学宿舍,与新加坡教育部官员、中正中学和四德女子中学领导、德明政府学校宿舍辅导教师等进行了座谈,了解和亲眼目睹了新加坡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的一些现状和情况,感慨颇多。 不断分流的教育体制 新加坡的小学至中学同国内一样是6+6学制,共12年,但具体结构上与我们的差别很大,一是采取不断的分流,二是初中叫中学,高中叫初级学院、理工学院或工艺教育学院。新加坡小学实行4+2学制,小学4年级完后就分流成EM1、EM2、EM3,6年后就进行小学离校考试,根据成绩报读各中学。中学(即初中)读4年,毕业时参加英国剑桥普通文凭考试(即0水准考试),根据成绩报读不同的高中。成绩优秀生就可读初级学院,它是大学预科,读上初级学院就是向大学的门槛迈进。次等生就可读理工学院,再次等生只能就读工艺教育学院。这两类学院毕业后其文凭即为大专。如果理工学院毕业生成绩冒尖的,可申请读大学,入学者就直接进入大学二年级。重庆的初三留新学生所就读的中学,包括中正中学、四德女子中学、淡马锡中学和海星中学,都是新加坡200多所中学中排名前10名内的名牌中学,他们毕业后就报读初级学院,然后毕业后申报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三所大学,也可申报读英国剑桥等大学或其他国家的大学。

东西方教育的结合 东西方教育有许多不同之处,最明显之处在于:东方教育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以考试成绩排名,学生死记硬背的成分多。西方教育注重知识的点拨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给学生留有思考、发挥和创造的较大空间。而新加坡的教育将东西方的两种教育进行结合,吸取各自的一些东西,试图建立一种东西方融合的教育制度。中学以分数排定名次来评价优劣,也以分数排名收生;大学生以积分多而选住好宿舍,学习优等方能申请社会兼职(打工);较多的死记硬背、补课、家教、学生负担过重等在新加坡也一路通行。同时,上午行课、下午搞社团兴趣等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能说会道、会思善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发挥特长等在新加坡也搞得有滋有味。在考察中我老是有一种感觉时时浮现,那就是新加坡教育有东方的十分看重成绩,又有西方的大肆张扬个性和爱好。可以说,只要你有能耐,甭管你是哪方面的能耐,你都能在新加坡找到用武之地,特别是上了初级学院和大学,各种比赛都是你施展才华的舞台,如果你是德才兼备者,国家的、企业的许多奖学金都向你张开双臂,顶尖者还能获得最高奖--总统奖学金。重庆初三留新学生在这种教育环境中体会最深。尽管他们有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潜质和习惯,然而他们一刻也不可懈怠,因为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向着初级学院和大学直奔。 我们向新加坡教育部官员询问了几个数字:新加坡计划小学生人数的20-25%读大学,40-45%读理工学院,35-40%读初级学院;中国初三留新学生的水平,相当于新加坡中三学生水平的前20%;中国初

新加坡高等教育发展与启示

新加坡高等教育发展与启示 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1965年独立,50年间就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排名居前的发达国家,与其务实的教育体制,特别是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它培养了大批推动国家高速发展的精英人才。以成功的成为亚洲教育的中心,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中心,兼具东西方文化与智慧。 新加坡高等教育体系设置 新加坡属英联邦国家,其高等教育模式与英国相近,并在不断调整、创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新加坡特色的精英制教育体制。其高等教育既有世界水准的公立大学,也有大专水平的政府理工学院以及教师培训性质的教育学院,还有与国外名校联办的私立大学。 新加坡有3所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公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南洋理工大学(NTU)及新加坡管理大学(SMU)、NTU和NUS是两所综合性大学,NUS生命科学、公共管理等学科比较突出;NTU工程、计算机和教育学科较强;SMU优势科目为商业管理。进入21世纪后,新加坡政府又相继开办了另外三间公立大学。新加坡理工大学(SIT)、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SUTD)和新加坡社科大学(SUSS)。公立大学提供大学教育,学位设置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种。理工学院颁发专业教育文凭(相当于大专)。学生中学毕业后可选择到理工学院就读文凭课程,而后步入工作岗位。少部分成绩优秀者可进入大学深造,取得大学学位。新加坡有5所公立理工学院:新加坡理工学院、义安理工学院、淡马锡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学院与共和理工学院。私立学校一般是和英联邦国家知名学校联办,或是这些大学的分校,提供从商科及信息技术到酒店培训及美术等一系列课程,范围极广。学生达到一定要求后可转入联办学校读书,获得国际承认的专科、本科或研究生文凭。正规私立学院是通过新加坡私立教育理事会(CPE)审批的教育信托认证(EDU Trust),以保证其教育质量。此外还有获得CPE审查豁免权并由教育部直接管辖的外国源流大学(Foreign University with Local campus)暨外国著名大学的新加坡分校来提供更加符合新加坡发展或社会所需的高等教育课程。 新加坡高等教育的重要特点 新加坡高等教育最显著的三个特点是高度的国际化、职业化和信息化。 1.高度的国际化 国际化是新加坡高等教育的精髓所在,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以及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国际化。 第一,教学语言的国际化。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主要有华族、马来族和印度族。多民族的存在使得多种语言共存,这是双语教学能够实施的先天优势。为公平对待各民族语言,英语、马来语、华语和淡米尔语均设为官方语言。其中,第一语言是英语,为全民共同语言,是行政工商、学校使用的主要语言。第二语言是

新加坡商业考察报告

新加坡考察之行总结 1.引言 introduction 新加坡从一个土地资源匮乏、城市问题繁杂的城市蜕变成为现如 今的“花园城市”,其在城市规划发展领域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在中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 的当下,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经验能否对我们产生更多的借鉴意义,是我们可以追寻的一个课 题。 2014年8月22日至8月26日,我院组织员工对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开展了一次细 致的考察。我们考察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参观了圣淘沙度假区,走访了新加坡城市规划 展览馆,浏览了河川生态公园、滨海公园和小印度特色街区等许多地区。 作为设计考察的重要成果,也作为我院未来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参考,我们编制了这份 考察报告。 2.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以下校名简写为 ntu)是新加坡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其历史可追溯到1955年由东南亚民间发动筹款 而创办起来的南洋大学,其前身是1981年成立的南洋理工学院,1991年更名为南洋理工大 学。学校现设有工、理、商、文四大学院,并拥有国立教育学院及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两个 自主机构。 ntu在新加坡设有两个校区。主校区是占地 200公顷、坐落在新加坡西南部的南大云南园校区。 另一新设的校区——南大纬壹校区,设立在纬壹科 技城——新加坡的研发新区。我们的考察队伍到访 的是云南园校区,刚刚抵达正门口,满目便被郁郁 葱葱的植物覆盖了。 学校与自然保护区毗邻,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宁静。校园内地形以平缓的山地为主,西高 东低,在东面的部分地形较为平坦。在校园中部沿南北方向,可以大致将校园分为两大功能 区,西面为教学、行政区;东面为生活配套区。 教学、行政区建设在地势较高的山地上,以教学楼、行政管理楼、科研楼和辅助用房为 主,建筑结合地势沿山坡地形展开。教学楼以组团形式组织,既有几个学院楼组合的组团, 也有一个大的学院本身教学楼组成的组团。每个教学组团配套有餐厅、咖啡厅、书店、商店 和一些学生活动场地,这些配套功能结合不同的场地灵活布置。教学楼外围或建筑下面的架 空层设有停车场。展示墙和立柱将可供学生休憩的活动空间与停车场地分隔开来。自行车的 停放提供了立体停放的支架,大限度的节约了停放空间。生活配套部分位于校园东面较为平 坦的区域。由数幢宿舍楼结合餐厅组成一个个生活单元——hall , 若干个 hall 呈新月形环绕着位于校园西面的教学、 行政区。这样布局的好处是几乎所有师生穿梭于教学和生活区之间都十分便利。 校园内主要交通以环路和十字型交叉干道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一条环路与东西向、南北 向干道将校园大致划分为教学和生活的各个区域,同时也将环路上的各个区便捷的联系起来。 学校师生的主要交通方式是步行和搭乘巴士。由于新加坡地处热带,雨水较多,学校建设了 大量的风雨廊联系校园内各处。这些风雨廊方便了步行出行并提供了导向性。 艺术、设计和媒体楼( art,design&media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