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笙曲《微山湖船歌》的艺术特色

笙曲《微山湖船歌》的艺术特色

2017年第9期(总第321期)

北 方 音 乐

Northern Music

NO.9,2017

(CumulativelyNO.321)笙曲《微山湖船歌》的艺术特色

刘 通

(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1)

【摘要】《微山湖船歌》是牟善平先生和肖江先生合作创作的,取材于微山湖一带流传的“端鼓”腔音乐。全曲共分为四个部分,本文针对四个部分不同的演奏技巧与艺术特色,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从而得出牟善平先生在笙曲《微山湖船歌》创作中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微山湖船歌》;艺术特色;笙;创作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笙,是我国最古老的簧管乐器。笙以独特的发音方法,以优美柔和的音色和丰富的和声与和弦,以其优雅的外观而被人们喜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笙乐器结束了陈旧的教育教学体系模式,以一门专业学科进入音乐院校,笙乐器迅速从无到有,从有到精而发展壮大起来。在这发展过程中有众多艺术家经过不断创新与实践,其中以《远草赋》、《晋调》、《微山湖船歌》、《静夜思》、《送茶》等堪称经典之作。在这众多的作品中笙曲《微山湖船歌》,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民族音乐风格与优美恬静的旋律更为独树一帜,成为代表地方特色的山东笙曲的代表之作。

一、《微山湖船歌》 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

牟善平先生生于1942年,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的笙演奏、教学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参与创作并演奏了十几首独奏曲,《织网歌》、《挂红灯》、《微山湖船歌》等作品得到较为广泛的流传。与翁镇发先生共同研制的“三十七簧圆斗加键笙”,获得了文化部授予的科技成果“三等奖”。与徐超铭先生、肖江先生合作的《笙练习曲选》得到民乐界的认可并被多所音乐院校作为专业教材使用。他所取得的这些成就与牟善平的笙乐教学实践和笙曲创作都是分不开的。牟善平先生根植与民族音乐的发展,熟悉山东的地方戏曲。为了笙历史艺术发展、繁荣,为了艺术的执着,自1976年以来,他和一些热衷于民族音乐的作曲家把山东戏曲和民族音乐融合创作了许多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乐曲,并使得笙的演奏曲目具有浓厚的地方韵味和现代元素,两者融会贯通,缔造了笙的最高水平,谱写了笙的历史神话。

牟善平先生参与创作的乐曲有《微山湖船歌》、《鲁北秧歌》、《玫瑰花开》、《鲁北行》等。其中《骑竹马》在1984年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中荣获“第三名“。而《微山湖船歌》是其经典作品。《微山湖船歌》是依据山东省微山湖地区,渔民自娱自乐的一种传统歌舞形式“端鼓”素材而创作的。牟善平先生和肖江先生合作,以微山湖一带流传的“端鼓”腔音乐为素材,地处山东省微山湖地区的微山湖山清水秀,波光粼粼,水清可见鱼儿畅游。牟善平先生依据自身的感受,以微山湖秀美风光和渔民的劳作为题材,创作了带有山东特色的音乐作品《微山湖船歌》。“近山者音刚,近水者音柔,平原者音和”这几句话可以说是概括了这一特点。整个作品既有山东大汉的刚又有山东大汉的柔。曲式结构为小组曲结构。

二、《微山湖船歌》艺术特色

全曲共分为四个部分。湖水金波;摇檐歌;帆号;丰收的喜悦。其中此曲在引子部分成功地运用了“舌颤音”这一技巧,描绘出一轮红日,朝霞满天,宽广的湖面上波光粼粼,白帆点点这样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第一部分:牟善平先生运用了“顿气”“舌颤音”两种演奏技巧,在低音G上宫音与微音的下行四度和上行五度,表现“湖水金波”的场景,安静田园中而又有内在的生机,给人以飘逸、恬静、淡雅的想象空间,只见天边之上一轮红日,一层层白云被渲染得光彩溢目,仿佛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天边的尽头,水天交接之处,还在不安稳地躁动着,湖面上霞光万道彩霞缤纷,水面上波光粼粼,白帆点点仿佛蔚蓝的天空中漂浮着朵朵白云,水天相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湖光景色。

第二部分:“摇榴歌”牟善平先生使用笙演奏技巧中的“顿气”和快速历音,又配以下巴的迅勐弹动,在几种技巧的相互配合下,音乐中乐音连续不断充满了动力,描绘出山东大汉高大威武的形象。作品中山东、大汉勤劳勇敢、朴实健壮。正是由于这些专业技巧的运用使得音乐充满了信心与能量,怡然自得的渔民形象使聆听者跃然于心。

第三部分:“帆号”,民间音乐中山东船渔号子的一种,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劳动号子的节奏特点与劳动者的结合紧密相关,渔民在劳作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都带动着节奏的变化。这一乐段作曲家采用平稳舒缓的节奏特点配合渔民的劳动号子,曲风音域较宽广,起伏较大,旋律线跳进极富歌唱性。牟善平先生使用这种特点着重刻画出渔民在劳动过程中一种既豪迈又不缺乏细腻的形象,把渔民的劳动情景与劳动号子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刻画出一幅别样的劳动画面。

第四部分:“撒网歌”牟善平先生采用顿气和锯气的演奏技巧渲染了渔民丰收场景,描绘出一幅热烈的劳动画面,在乐曲的结束部分再次使用顿气、锯气技巧并与历音技巧进行了紧密的配合,完美地渲染了渔民劳动场景中渔民朴实、别致,一派生动生机勃勃的喜悦心情。最后一段是第四部分的华彩乐段,同样还是使用了锯气、顿气及历音的演奏技巧,刻画出渔民在劳作过程中撒网、收网和收获的丰收景色,在旋律线与强弱的控制下由弱到强,再到更强,层层推进的音响效果使聆听者在演奏者的引领下情绪激昂、心随乐动。

三、结语

牟善平先生的作品大都是构思新颖,题材广泛,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格特色。他的作品中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让聆听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他一直致力于笙艺术发展与创新,我们通过研究牟善平先生笙的艺术创作,可以看到他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他对艺术毫无保留的奉献,他对艺术永无止境的追求与探索,这些都彰显出他对艺术长足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子江.论笙乐器“和”的美学意味[J].中国音乐,2010(04).

[2]高沛.取山水之秀绘花鸟之美——鉴赏笙曲中的山水与花鸟(上)[J].乐器,2010(08).

[3]苏博.探究现代笙独奏作品《唤凤》与37簧笙演奏艺术的魅力[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3.

[4]钟之岳.论笙形制的变革对其演奏艺术的发展影响[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9.

[5]杨军.漫谈笙管乐系乐种的流传与分布[J].戏剧之家(上半月), 2010(05).

[6]林重增.笙管悠悠寄年华——论笙的沿革及山东派演奏风格[J].艺苑,2007(08).

Northern Music 7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