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与国企改革共成长-钱红运

我与国企改革共成长-钱红运

我与国企改革共成长-钱红运
我与国企改革共成长-钱红运

我与国企改革共成长

时光荏苒,弹指一挥间,在不经意间我已伴随国安成长了四年。作为公司的一员,我由衷地感到荣幸、感到骄傲。迎着国企改革的浪潮,国安公司也在改革中迎难而上。而国安的成长也就是我的成长,在共同的努力中,我们都已完成了自己人生的转折。

这四年,我满怀激情,用深情和汗水书写我们电力人激昂的青春,将我的执着

和努力挥洒在平凡的岗位上.春夏秋冬,我和我的同事们用实际行动见证着公司的成长.见证着公司的在改革中不断取得的辉煌。

记得刚来到国安的时候,师傅们就提醒我,作为电力行业的第一线,我们要做

好充足的准备,时刻准备着去忍受孤独,去忍受寂寞。作为一名电力设备维护人员,职责就是为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如果工作上有稍微的疏忽和失误,都可能给公司带来不可预估的经济损失和工作纠纷。工作的枯燥和乏味,更要求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面对生活。正如书中所说的的那样:积极的心态能创造人生,消极的心态则浪费人生。无数人的经验告诉我们,积极的心态是生命的阳光雨露,是成功的起点,能让人的心灵成为一只奔跑的猎豹;消极的心态是生命的慢性杀手,是失败的源泉,使能让人受困于自我设置的死胡同。选择了积极的心态,就等于选择了成功的希望;选择了消极的心态,就注定要走入失败的沼泽。我们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刻苦钻研业务,提高技术水平,才能保证工作质量、更好地避免各种异常事故的发生,才能够不断地提升自我。

我来到国安的这几年,是公司转型发展最集中和最重要的时刻。迎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浪潮,公司成立了皖淮能源,完成了两台机组的供热改造项目,这两项大事,为公司以后的转型发展增添了无限的动力。也让我们每个国安人打心眼里高兴。

公司的发展成长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发展成长,就我而言,自从我加入到这个企业以来,就将这个大家庭当成了我生存的基础,当成了自己的饭碗。大锅里有饭,我的碗里才有可能装满;大河里有水,小渠才不会干涸;企业兴旺,员工才有可能受益。为了我们能够有一个持久良好的工作,为了我们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我们要努力奉献自己的每一份光和热。对国安而言,二十年既是年轻也是成熟,我们的企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有一些问题,也同样面临很大的挑战。不可否认,我们的企业同样是个孩子,是个新手,同样需要时间,需要成长的过程。而我们个人的成长与企业的成长是同步的,我们需要企业给我们提供成长的舞台,企业同样需要我们奉献智慧,通力合作,使我们的企业成为发电行业的常青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话不论是对于企业还是个人而言都是恒古不变的真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论是企业或个人的发展都会有它不可避免的巨大压力。当前社会竞争如此激烈,老旧机组在不断淘汰,环保要求在不断加强,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不过,我们应当化压力为动力,只有把企业的压力分配到我们每个员工的身上,让每个人都凝成一股劲,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才能驾驶好国安这艘大船,不断乘风破浪,披荆斩棘。作为国安一份子,我在这四年中,为了能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满足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秉承着“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这一理念。利用业余时间,克服种种困难,钻研设备维修保养知识,主动的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四年来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只为锻炼自己,给企业添一份光,尽一份力。

过去已然成为历史,展望未来,要想让我们的企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求我们不断去创造更大的自我价值。而要想创造更大的自我价值,只有善于成长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作为一名员工,企业的成败是与我们自己息息相关的。当我们主动承担起推动企业成长的责任时,实际上就已经迈出了和公司一起成长、共同提高的步伐。有句话说的好:一滴水融入大海它将变成永恒,一个人钟情于自己的平凡岗位,他的人生就会更精彩。为了这平凡的岗位,为了这富有生命力的企业,我将继续奉献出我的光和热。

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阳泉信和资产管理中心杨宏伟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继续深化国企改革是现实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保障国家安全和支撑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受国际市场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一系列措施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企稳回升。但面对国内外诸多不确定因素,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因此,在世界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增强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则代表着我国对经济发展“控制力”的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经济进行适度有进有退的调整,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时代需要的。国有企业尽快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有利于调动民间投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做大总量,增强国力。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新课题 国企改革经历三十多年风雨历程,取得了显著成绩,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坚定了改革的信心,明确了改革方向和目标。但在改革进程中,仍会不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和羁绊着经济发展,需要我们予以解决。

1、对国有企业改革认识不到位。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举措,不是哪个企业、个人的事。在国有企业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特别是在以退为主、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应正确认识国企改革。由于参与企业改革的主体不一,各参与者的目标取向差别非常大,政府主管部门、原企业经理层、原企业职工以及参与企业改制的民营资本拥有者,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难以统一,容易出现部分政府官员、企业经理不愿意放弃眼前既得利益,民营资本巧取豪夺国有资产,企业职工消极参与的诸多情况,加大改革难度。 2、国企改革配套政策不到位。国企改革归根结底是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只是当前国企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劳动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也必须一起改革。配套改革相对滞缓,必然会影响到产权制度改革的效率和质量。多年来,中央企业因经济基础好,支付改制成本能力强,比较容易开展相关方面的工作。但大多数地方所属国有企业改革都较难,尽管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或多或少都会因相关配套政策的不完善、不到位,引发和留有诸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隐患问题。 3、改制企业内部改革不到位。1992年,我国确立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体制转换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逐步从经营权向所有权改革过渡,产权制度改革成为21世纪初国企改革的核心。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改制后的企业没有相应地建立起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仍然存在股权结构不合理、国家股所有者缺位、高层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监事会形同虚设等问题,直接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组织架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加强和提升。

关于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于国企改革的几点考虑 对于国企改革的几点考虑国企改革仍然是下一步中国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我觉得国企改革重点别在于产权改革上,而在于国企的市场定位上,在于政府机构如国资委在中国产业、市场结构中的功能定位上。本文就国企绩效与国企市场定位谈几点看法:20xx年国企(尤其是央企即中央直属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利润可超4500亿元)取决于:(1)油价与要紧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那个因素的贡献会占新增利润的1/3左右);(2)垄断。央企利润的2/3来自于石油、电信等7个特大企业。所以,央企的"成绩"事实上是央企体制存在咨询题的反映。国资委在20xx年的政策取向有6点:(1)在国有股、法人股转让与流通、解决股权分置咨询题上采取与证监会别同的姿态;(2)在央企治理人员薪金制度上重新强调别应与职工平均工资差距过大;(3)在电信业动用人事权让三大电信集团首脑对调,客观上重塑中国电信事实上是一家的形象;(4)实行央企的主辅业分离,逐步分解国企办社会的负担;(5)公开聘请几十位CEO就任中央直属企业;(6)叫停MBO,别允许赋予国企治理人员在购买国企时打折优惠。为评价国资委上述政策取向,我们应澄清在目前中国的法律框架下与中央十六大确定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的功能。在新的体制下,国有经济的要紧操纵形式应是控股方式,国有经济应与合作经济、民营经济、外资企业在市场平等相互关系中为中国人民做贡献。政府应当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福利总和极大化,而别再是国有经济或国有企业利润极大化。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市场上应是平等的,别应享有先天的垄断优先权。如市场竞争导致垄断,那也应是市场自然竞争的结果,别能由于是国企或央企,就"老子天下第一"。各类企业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的要紧方式是:上缴税收,提供就业、制造GDP。中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别应要紧体如今中央掌握了多少家直属企业上,因为一国经济的性质别是由政府是否办企业决定的,而应当体如今公有产权经过间接控股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上,体如今政府税收为民服务的使用方向上,体如今广阔人民其实享受到的物质与文化财宝所提供的福利上。假如我们认同上述原则,那么国资委不过受广阔人民与政府托付治理国有资产的一具董事会,其行使的职权只应在企业内部,而在市场关系上,国资委只相当于一具企业主,应受市场监管机构的监管。而国资委在决定电信企业高管人员互换时,运用了人事权,在现存体之下是合法的,但如此做合理吗?这种做法其实把国家电信视为一家企业,没有尊重市场竞争规则。同样,当国资委决定央企高管人员的薪金标准别能与职工平均工资差距过大时,也没有承认经理市场的价值规律,而是按类似于政府任命公务员的规则办事。国资委正在实行的央企主辅业分离的举措具有改革取向,有利于国企剥离沉重的社会包袱,但一家家企业由行政推行主辅分离,由国资委规定什么是主业?什么是辅业?这实际上相当于让国资委承担了产业布局的领导者角色。主辅分离其实涉及到产业政策与市场结构,这本来应受市场竞争的约束与市场监管机构的管束。但在目前,国资委能够单独运作。别妨想一想,国资委管辖的181家央企跨越中国众多产业,假如让国资委这么运行下去,这会可不能在中国经济中浮现一具巨无霸?国资委会可不能算是往常的"经贸委"?假如如此一具别仅作为国企总老总而且也是跨越产业、跨越市场的国企的小的"经贸委"来与民营企业、合作企业、外资企业对阵,那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到何日才干做到"公平、有效、竞争、公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下一步应解决的重点是:(1)银行体制的竞争、化解风险、改善服务;(2)在电力、电信、交通、都市基本设施、能源、科技等产业从其实克服政府垄断所带来的低效、腐败与别公平;(3)从全然上改变股市上国企为主,光是央企就占股市融资资本1/3的局面。(4)从财政、税收上花力气改变依靠国企国资、并且又为国企提供过多爱护的体制。这四项改革的前提是,要把央企国企视为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平等成员,让国企、国有控股企业与别类企业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国资委别应是一具政府机构。国资委作为一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企业家人才缺乏,技术人才流失 虽然从1992年起,我们确立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95%的商品物资已经放开由市场调节。但是,国有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许多企业的中上层领导,习惯于按计划、按规章和按上级指示办事,不习惯于市场调节;重生产管理,轻市场营销;重固定资产投资,舍不得在广告、品牌、商标等方面投资;重增加了多少资产和产值,轻资产负债率、产品成本效益;重生产工艺,轻法律、经济、财务、公共关系;重自己的生产管理经验,轻项目可行性研究、经济咨询等业务和知识;重短期利益,轻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重借钱要钱,轻还钱挣钱。企业的领导和中下层干部,按照规模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实际是政府官员在企业中的一种延伸。有许多企业领导从心底里重官而轻商。因此,真正善于开拓市场、精心算计成本、讲究效益的企业家较少。一个大多数企业近乎由行政人员领导的地区与一个有较多企业家领导企业的地区是无法在投资、成本、营销方面进行有效的竞争,更无法与国外企业抗衡。 据笔者的调查,技术人才在国有企业中难以发挥作用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改革开放多年来,一些国有企业的技术人才向乡镇、“三资”、民营企业流动,有的技术人才虽然名义上在国有企业中,但只担任“星期日”工程师,他们将自己的知识和掌握的技术扩散给这些非国有企业,提高了其产品的质量,反过来与国有企业进行竞争;有的兼职技术人才在非国有企业工作充满精力,而在国有企业工作则没有积极性。二是国有企业原有的技术人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更新困难,新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国有工业企业工作,有的只是将国有企业当作获取实际工作经验和经历的一个阶段,之后再到其他工资和待遇较高的企业去应聘。三是由于科研和技术开发经费不足,工作条件差,领导不重视技术和产品更新,工资和其他待遇较低,一些技术人才不能在国有企业中为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二、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差 一个企业,只有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在全国市场上占有它应占有的份额,才能生存和发展。如果产品不能理想地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和销售,资产再多、工业基础再雄厚、技术人才再多,也不能说明这个企业有多么优秀,实际上,这反而使一部分资源被闲置和浪费。近年来,国有企业工业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非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日益上升,特别是国外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竞争力日益增强。许多国有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时,其产品在国内还有一定的知名度,还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到了90年代,因广告投资不力,技术水平不高,产品没有更新换代,人员过多、社会负担过重、成本过高,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最后被市场淘汰出局。 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中的行为体,其体制和行为还没有与市场经济对接,其计划经济下的体制和行为还远不适应市场经济对它们的调节。 三、国有企业缺乏规模经济 现代经济中,规模经济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从我国的国有企业实际情况来看,企业规模应该大的不大,应该小的不小,难以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规模经济企业。据有关方面分析,1995年我国500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还不及美国500家大企业的前3家。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州工程集团机械的总资产和销售额只相当于美国同行业企业卡特彼勒(Caterpillar)的1.97%和1.39%,仅是日本同行小松制作所的2.22%和2.15%。我国最大重型设备制造企业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的总资产和销售额仅是德国同行曼内斯曼(Mannesmann)的1.79%和0.45%,相当于日本石川岛播磨的2.27%和0.89%。我国为数众多的轿车制造厂,迄今还没有一家达到当代技术所要求的最小经济规模。由于企业规模和实力与国外企业存在巨大的差距,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 摘要: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而从1984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就被认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总结国有企业改革的得失,对于进一步推进改革这一未竟的事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承包制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至今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国有企业改革既是贯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也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缩影。一方面,由于缺乏前人的经验可鉴,使改革本身始终沿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不断试错;另一方面,改革也在正式制度安排下以渐进式路径不断前行。在中国,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是现今一切改革工作的核心和关键。30年国有企业改革所走过的艰难探索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正在也必将继续给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带来更为深远的变革,国企改革的成败将制约甚至决定整个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命运发展。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回顾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从改进微观激励机制的“放权让利”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所有权层面的改革,至今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9-1986年间,国有企业经营层面的改革,这一时期的主要政策措施就是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的改革,以及随后的“利改税”、“拨改货”改革。 改革之初,政府已经意识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就是管得过多,统得过死,政府应该让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享有更大的自主经营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而“放权让利”也就成为这一阶段国企改革最显著的特点。 但是,由于宏观政策环境和资源配置机制的改革不配套,经济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竞争的市场,所以政府无法通过企业外部的经营指标来判断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好坏。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普遍都承担着政策性负担,所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就会更加严重,这会导致国有企业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企业一旦获得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就有动机和可能侵占国家应得的利润,并往往以所承担的政策性负担作为企业经营不善或亏损的借口,这就导致了“放

关于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与深化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与深化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 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国企改革,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确定的两项重大战略任务。这两大改革既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巨大动力与力量源泉。本文以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与国有企业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前提,分析了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与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提出了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措施,以期为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国企改革提供建议。 一、准确把握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与国企改革的逻辑关系 国资监管以产权管理为基础,国企改革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国企改革与国资监管体制改革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1、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就是要完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而国有企业改革,就是以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要求的市场经济主体。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盘活国有资产,唱响国有品牌,壮大国有企业,发展国有经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2、两者的方向是一致的。两者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国企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是加快国企改革、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现实选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要改革国有经济管理体制,从根本上解决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出资人不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监管职责不清、企业机制不活、经营效益低下等问题,实现政企分开和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进而达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 3、国资监管体制改革以国企改革为核心。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为形成新的国资监管体制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时,几十年的国企改革实践,为形成新的国有资产监管的体制机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与思想准备。与此同时,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也必须与国企改革同时安排、同时部署、同步推进。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国企改革和发展指出了非常明确的方向,就是要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2012年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指出,加快推进所属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要注重通过资本市场和重点项目的实施,吸引和带动其他所有制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要加快董事会建设力度,加强董事队伍建设,提高董事履职能力,力争实现国资监管系统董事资源的优化配置。经过近十年的探索,我们已经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产权明确、管理规范、上下协调、精干高效”的国资监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心得体会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心得体会 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国有企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在于发展。只有深刻领会“四个全面”的实质和内涵,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着力做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这篇大文章,才能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全面小康的目标。 一、为什么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改革,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同时,国有企业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是“拦路虎”,不深化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就难以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集约增长,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一系列趋势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破除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推动

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别无选择。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和方向 道路决定命运,方向决定成败。要高度重视、自觉维护国有企业的地位作用。改革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增强、更好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无论怎么改革,国有企业的地位作用不可消弱、不可动摇、不可替代。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继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到位;毫不动摇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我国宪法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坚强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

关于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加入WTO后。全球化和竟争加剧的现实给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从战略高度积极调整国企的发展思路,加快市场化改革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与其他一般性竞争行业相比,国企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一是规模大小不一;二是债务多,闲置资产多;三是待安置职工多。四是机制不灵活。虽经过近几年的尝试,许多国企的经营状况得到改善,但尽管如此,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以及措施政策的不完善、不配套在国企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丞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某些国企改革相对滞后,仍然延续计划经济摸式运行,市场化水平较低,竞争能力不强,发展困难重重,不仅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而且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举步艰难。 关键词:国企、改革、发展、利益

目 录 内容摘要 (1) 目 录 (2) 一、国企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3) 二、 国企的进一步改革 (4) 三、坚持市场取向推进中小企业改革 (6) 四、 参考文献 (8)

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需要和入世后的新形势。 我们应当以枳极的资态,深入研究和解决国企有关的改革和发展问题,迎接挑战。按照政府全面规划,统一管理,特许经营、适度竞争的指导思想,加快政企分开和市场化经营步伐;尽快改变国企的机制,使国企改革在良性中发展。 一.国企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国企改革套用单一模式,缺乏灵活性。国企改革20多年来,每一阶级的改革都出现了一些“样板”企业,这些企业对当时推动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往往出现机械地套用一种模式,一哄而上的现象。结果是有些企业没有抓住改革根本点,形式上的应用没有解决企业的关键问题。应清醒地看到不同时期单一的改革模式能使一些企业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但也总会有一些企业按照这一方式改革以失败而告终。这正是“一包就灵”、“一股就活”思想导致的结果。事实上,各企业都存其内部和外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我们无法找到一种改革方案的统一模式。 2.国企改革缺乏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系统进行,存在着“头痛治头,脚痛治脚” 的改革做法。应该说,我国的国企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逐步进行。 国企改革具有其内在的复杂性,我们无法准确预测其改革的结果。又由于在改革中涉及诸多方面的利益,因此,任何一项改革政策和措施的出台,总会有些人钻政策的空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是国企改革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根源。国企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国企内部,还包括其社会经济环境的名方面。在国企改革中缺乏从社会整体上认识和思考国企改革问题又突现出来的现象。 3.国企改革进一步推进遇到了较大的阻力。经过几个阶级的改革,国有企业进入了深层次的改革,国有企业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成为真正的企业和市场竞争的主休,实现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些改革已触及到原有形成的不同集团利益。各利益集团都在不同的程度上缺乏了改革的积极性,甚至形成了对改革的抵触。行政主管部门在政企分开后,在经济利益上由国有企业的“内部人”,变成了“外部人”,成为改革的对象,因为缺乏改革的动力。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由于失去了行政依托,要独立经营,

发挥资本市场引领作用推进国企改革

发挥资本市场引领作用推进国企改革 季晓南原创 | 2013-01-18 现代资本市场具有快速且低成本筹集资金、分散投资风险、优化资源配置、约束企业行为等重要功能,由此也决定了中国资本市场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助推器”的历史使命,承担着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特殊职能。借助资本市场的功能和作用,引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也就成为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一个历史必然,成为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现实选择,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一个基本特征。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服务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始终是资本市场的一项重要任务。借助和借力于资本市场的功能,引领和推动国企改革和发展,其促进方式和作用效果至少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促进了国有企业的资金筹集,为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和持续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统收统支的政策,企业盈利上交国家财政,企业投资由财政逐级拨款给生产性企业,使得国有企业普遍没有资本积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实行“拨改贷”,即国家财政拨款变为银行

贷款,使得不少国有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再加上不少国有企业人浮于事,设备陈旧,产品滞后,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致使许多国有企业入不敷出,负债累累。夯实国有企业资本基础的钱从哪里来,成为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在走向市场过程中难以跨越的一道障碍。面对这种情况,1990年12月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建立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国家采用了“捆绑上市”的政策,即获得上市资格的国有企业要兼并或扶持一个困难国企才能发行上市。“捆绑上市”政策的实施时间虽然不长,但一批国有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和增发股票,筹集了发展资金,减轻了债务负担,优化了资本结构。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国家对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继续采取鼓励和扶持上市的政策。国家通过资本市场实施的这些政策,改变了国有企业融资只有银行贷款唯一渠道的状况,拓展了国有企业融资的渠道,对不少国有企业筹集资金、摆脱困境、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回头来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实行的国有企业“捆绑上市”政策,导致一些原本不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得以上市,为后来资本市场的发展增加了一定的障碍。但应该看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帮助国有企业脱困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因此应当辩证地看待当时一些特殊政策给资本市场带来的后续影响,更不能因此否定资本市场给国有企业改革作出重大贡献的必要性、急迫性和重要性。

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重点难点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重点难点问题 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导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各地区、各部门和国有企业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与创新,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重大成就。概括起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全国已有50%以上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骨干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东持股的公司制企业,中央企业所属子企业48%进行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先后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有些还实现了主营业务资产整体上市,促进了机制转换和管理创新。国有企业普遍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全员竞争上岗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制度,一些企业还探索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初步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新机制。 在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对减轻企业负担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决定设立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负责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第一次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实现了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的分离,使国有企业改革进入由出资人依法推进,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新阶段。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来,在推动各级国资监管机构建立、完善法规规章、加强业绩考核、规范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健全治理结构、加快结构调整、探索选人用人新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二是国有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近年来,国有企业户数不断减少,但资产总量和实现利润大幅度增加。1998年到2004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从23.8万户减少到13.8万户,减少了42%;国有资产总额从13.5万亿元增加到22.3万亿元,增长了65.5%;净资产从5.21万亿元增加到9.33万亿元,增长了79.1%;实现利润从213.7亿元提高到7525.4亿元,增长了34.2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1998年至2005年,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由3家增加到18家,其中内地的15家企业全都是国有企业。上海宝钢集团由2004年的第372位上升到第309位,成为我国竞争性行业和制造业中第一家连续两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南方电网、一汽集团等两家中央企业首次进入2005年度世界500强。 国有大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电信TD-SCDMA技术已成为3G 的国际标准。四家大型中央冶金企业连铸比达到97%。国资委直接监管的169家中央企业中,共有技术研究院、技术中心、研究开发中心等技术创新机构476家。2002年至2004年,中央企业共获得各类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646项,投产的新产品22943个,采用新工艺17204项,实现重大工艺改进7427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04年共申请专利989项,平均每天2.7项;获得授权专利760项,平均每天2.1项。上海宝钢目前累计获专利授

对当前国企改革大争论的几点看法

对当前国企改革大争论的几点看法——兼批郎咸平老师 学者曹兼善在《国企改革的根本问题和正确方向》一文中指出:在这次国企改革大争论中,很多学者包括郎咸平都批评政府官员和管理层普遍缺乏信托责任。但是他们并没有指明,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实际上,这正是由于国企所有者缺位所造成的,而郎咸平却一直否认这一点。郎认为国有企业就算在欧洲(包括亚洲)也是非常普遍,在欧洲也好,亚洲也好,没有所有者缺位问题。令郎咸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问题就在这里,他忘了一个前提??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有一套完整的民主和法律制度,能够监督和制约政府(包括管理层),保护公众的合法权利,而这一前提我们恰恰没有。连郎咸平自己不也一再强调,国企产权改革中发生的这些现象在西方民主和法治国家是很难发生的。 有不少专家学者在这次国企改革大讨论中,提出要立法(国有资产法)规范国有企业改革。但正如韩朝华指出,在任何社会,立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过程。有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就会制定出什么样的法律来,而不是相反。这意味着,政府官员(管理层)往往能左右立法,而广大公众则很难通过立法来有效保护自己的利益。所以,在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根本突破之前,指望有一套完善的法律规范来保障公众对国有资产的权益是不切实际的。 曹认为,人民通过其选举的代表制定法律,执行法律并代表人民行使主权,由此可见民主选举体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同样,这一套民主程序也可以用来体现全体人民是国有资产的主人。当然如何“民主选举”以实现人民对国家和国企的所有权,我们一直没有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由此导致国家和国企的所有者被虚置,被“架空”从而造成公众对政府官员和管理层没有办法加以监督和制约,而不是主人只是管家的政府官员和管理层却掌握国家和国企的控制权。在这种情况下,当国企因经营不善等原因造成亏损或资不抵债、因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时,没有任何政府官员或管理层对此承担的责任。当管理层与政府官员事实上成为不受公众监督的“主人”的时候,国有资产在国企改制过程中的大量流失也就成为必然! 张维迎曾说过:“经理人好比一个家庭的保姆,但是我们发现如果有保姆在糟蹋这个家的时候,我首先要问主人去哪里了,为什么让保姆将家糟蹋成这样?为什么不雇用一个好的保姆?”秦晖也曾发问:为什么“主人”制约不了“保姆”?为什么“保姆”根本不把“主人”当回事?这可以说是全部问题的核心!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哪怕你对“保姆”骂得再厉害又管什么用?就像朱恒鹏说的,如果主人对于保姆没有选择权的话,那这个保姆的能力和操守就只有天保佑了! 作为国有资产主人的公众本应好好监督或者干脆解雇政府官员和管理层以

“国资国企改革与混合所有制实施”汇编资料实务手册

“国资国企改革与混合所有制实施”汇编资料(实务手册) --最新政策权威解读、改革模式/实施路径、成功案例解析、实战操作技术、疑难解答、方案设计实例、高价值研究成果 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改革目标和原则、分类推进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等提出明确的意见,拉开了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帷幕。四年多来,国务院办公厅、多个部委先后印发《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等多个政策文件,从国企分类和分层改革、改革国资管理体制、非国有资本参与混改、国有资产交易、员工持股试点等方面制定了更为具体的规定,为全国各地推进国企混改工作构建了基础性的政策框架。 国资国企改革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未来3-5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项目。随着国资国企改革的政策体系逐步形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务院国资委多次明确要求“全面推进国企改革‘1+N’文件落地见效”。2019年11月12日,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会议,明确提出“大政方针已定,关键是狠抓落实”,并将“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列为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可以说,随着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科改示范行动”、第三批以及第四批混改试点的实施,国企改革正由点向面梯次铺开、范围逐步扩大,并呈现明显加速、向纵深推进的态势。 国资国企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缺乏创新的思路、周密的策划、稳妥的实施,将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可能留下改革后遗症。中电瑞华咨询公司整合国内顶尖的专家、学者资源,深入研究国资国企改革的重大理论和实务问题以及典型成功案例,编写了《“国资国企改革与混合所有制实施”汇编资料(实务手册)》(咨询热线:)。这套资料不仅政策依据权威可靠、成功案例丰富,而且专业性和操作性强,能够为准备实施改革的国有企业和国资监管机构领导提供高价值参考。 ★汇编资料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国企改革背景与最新政策解读 1、我国国企改革历程回顾与形成的经验教训剖析; 2、历经30余年实践探索形成的国企改革中国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 3、新一轮国企改革的背景、特点和方向;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理论起源及发展、实施逻辑与路径解析; 5、国企改革“双百行动”、“科改示范行动”相关政策深度解析; 6、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出台的国资国企改革最新政策文件解读(包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方向共20页

我来回答一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缺点吧。 自从马克思出现以来,资本主义就知道其缺点并在改良。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高阶段。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方向 添加时间:2010-12-9 21:20:29 作者:邵宁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大中小】浏览次数: 12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方向 国有企业改革在1998年之前做了很多工作,基本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真正的攻坚碰硬是从1998年三年改革脱困开始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推动的改革是两组:第一组改革包括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和国有困难企业的关闭破产;第二组改革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针对国有大企业的特定改革。 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要求,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因此,国有企业改革今后的发展方向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一、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争论 经过几年的改革和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小企业层面基本没有国有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国有经济主要布局在大企业层面,未来的改革将是以国有大企业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一)国有大企业大体分为两种情况 1.功能性的国有大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供给。如供水、供电、供油、供气、公共交通等。这个领域公益色彩很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有时候是冲突的,尤其是当市场信号波动很剧烈的时候。为减少对社会的冲击,企业在某种特定的阶段要承受亏损。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在成品油价格严重倒挂的情况下要保证市场的供应,其他所有制企业则可能很难接受,也很难承受。 第二,重要资源的开发。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资源环境目标有时是不一致的,而现实的情况是企业自律不足、政府监管能力不足。有一组煤炭行业的数字:全国煤炭回采率小型煤矿15%-20%,大型煤矿45%;国外发达国家是60%-80%;目前中央企业有两家,都在70%以上。很多小型煤矿基本上采一吨浪费两吨资源,造成非常大的资源浪费。如果企业缺乏自律、政府监管能力不足的状况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重要资源开发由国有企业控制,会更好地平衡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资源环境的目标。 第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比如军工企业、大飞机等战略性产业,带有特殊社会功能或者经济功能,需要承担特定的社会、产业目标,国有经济需要继续保持控制力。 对这类国有企业下一步怎样改革,笔者认为主要是市场化的内部改革加上完善出资人管理,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一点思考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接着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牵动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在全球经济变革的大环境中,国企的改革与发展在近年来更是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不仅仅因为它们关系着我国经济实力,更在于它们关系着广大人民的福利和社会的稳定。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一、国企改革具体进程 三十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978年底至1984年9月,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阶段;1984年10月至1991 年底,以两权分离为特征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阶段;1992 年至1997 年,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阶段;1997 年至2002 年,为大中型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改革阶段;从2003 年至今,以股份制为现代产权制度主要形式的改革阶段。 1) 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阶段:中国国有企业演化到20世纪70年代,已充分暴露出其缺陷,本应归企业行使的各项权利被高度集中在各级政府手中,企业成为行政的附属物,严重抑制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企业缺乏活力。在这种情况下,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成为中国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由此进人第一阶段: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但是这一阶段改革是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建立企业激励机制,具有较大局限性。

2) 以“两权分离”为特征的转换经营机制的改革阶段:经过第一阶段放权让利的改革,国有企业活力有了一定的增强。由于许多扩权措施没有落实,特别是由于这些改革本身的局限性,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并没有真正活起来。针对这一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又提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这一阶段是力图摆脱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多种激励机制,探索自主性国企改革模式,但是并没有摆脱国有企业困境。 3) 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阶段: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又一次使全党解放了思想,并变为全党的意志。在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且将现代企业制度概括为四句话十六个字,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提出了法人财产权的概念,要求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这是对两权分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同时,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即“抓大放小”。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放小”被简单地认为是“一卖了之”和“全面退出”,到目前,已经有很多地方,特别是一些市、县已经几乎没有国有企业了。 4) 为大中型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改革阶段: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对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改组,提出

浅述企业转型升级的挑战与机遇

浅述企业转型升级的挑战与机遇 企业转型升级这个话题,我们从危机发生前就开始喊,尤其是伴随着危机的深度漫延和影响日益深刻,危机倒逼企业转型发展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但在现实中,我们感受到转型升级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了吗?从我们了解和掌握的情况看,大家仍然存在着“狼来了”的忧患,也有狼却始终没有来的感觉,警惕性逐渐有所松懈。其实,狼正在逼近我们,只是我们企业的围墙足够厚重,我们还暂时没有强烈感觉到狼群的威胁而已。 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我们面临的挑战。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已经基本清晰,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国企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整合发展,近期南车北车两家企业合并组建中国中车公司就是一个最新案例;二是推动以网络为平台的转型发展之路既“互联网+”;三是推动以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为主要措施的”中国制造2025”既“工业4.0”规划;四是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主要形式的“走出去”战略;五是以土地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虽然总结的不一定全面,但也基本涵盖转型发展的主要内容。那么,对照以上五条路径,检视我们的企业和自己,在顺应国家转型发展大战略中,我们将面临怎样的压力和挑战? 新常态下的冶金企业发展之路,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明确的定位和指导,也有很多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实践,以央企为代表的钢铁企业在兼并重组和技术升级改造、走出国门向外发展等多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活动。时间进入

2015后,伴随着国家一系列新举措的推进和实施,思路已经明确、步子也已迈开。但面对新常态带来的新挑战,我们准备好了吗? 首先表现在观念上。转型升级给企业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和挑战,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需要我们广大职工尽快转变思想观念,真正跟上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在推动企业成功转型发展中实现双赢。当前,我们迫切需要树立的,就是要以等不起的危机感、慢不得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面对挑战,干好工作。有的职工说:我们就是“小”工人,既决定不了企业转型,也管不了企业升级,我们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没有那么大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这话说的既贴合现状也符合实际,我们这些“小”工人,都是企业的一员,企业转型成功,我们一起受益,企业转型失败,我们一起煎熬甚至一起失业。在企业这条大船上,既没有旁观者、也不需要评判者,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实干家。我们虽然都是“小”工人,而最可贵和最难得的就是这个“小”,因为再大的宏图、再宏伟的规划、再远的长征,都是从“一”起步,都要落实到“小”上,没有我们这些“小”工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岗位上的扎实工作和奉献,任何宏图、规划都只能是墙上画饼,成为空中的图画。所以,在社会上、在企业中,我们的角色虽小,但作用确实不小,过去,正是因为我们广大职工作用的发挥,我们才取得了令人骄傲的业绩。将来,也需要我们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奉献企业,才能把我们的事情干好,把山钢的事情办成,企业转型发展的目标也才能实现。 其次表现在状态上。这几年,许多到我们企业参观考察

国企管理如何搞创新的几点思考(精)

第5期(总第74期) No 5 机械管理开发 MECHANICAL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2003年10月 0ct 2003 fSUMNo.741 国企管理如何搞创飘的几点思考 班玉兰 太原第一机床厂山西太原 030012 【摘要】从管理创新的观念、基本思路、创新重点、目标模式、功效等五个方面对当前国有企业的管理如何创新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国企管理 创新 思考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73x(2003)∞一0047一02 引言式复制。要创造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及其体制所要求的管理企业的新方式方法,使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外部市 场的要求较好地实现“对接”。与此同时,企业内部各 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迅猛发展、市场竞争 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管理如何适应当前的形势,并围绕市场和 用户进行创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国有大中型企业 项管理也要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以保证新管理方法 的有效贯彻落实。 3

所面临的最紧迫的课题。 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管理必须创新,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如果管理模式总是步人后尘,就不可能赶上和超过国外企业的先进水平。因此,当前探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国企管理创新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l 国企管理创新的重点 3.1制定好“三大战略” 即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 略。企业要制定好这“三个战略”,集中到一点,就是要 把眼睛盯着市场,特别要搞清楚本企业的潜在市场是什么?要了解有关的科技发展动向是什么?要围绕市 场转,要跟着市场变,要在干好今天的摹础上规划好企 业的明天,设想好企业的后天。 3.2改革好“三项制度” 管理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 管理创新不仅包括管理方法、管理方式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管理思想上的创新。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观念的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回顾20世纪管理学的发展历程,有许多管理新理论、新观念,例如:组织论的提出,企业再造理论的提出,都给企业带 来了巨大的影响,给社会进步以巨大的推动。从我国的改革实践看,如果不是树立了适应改革要求的新的 即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好人事制 度,要做到管理者能上能下;改革好用工制度,要做到 职工能进能出;改革好分配制度,要做到收人能增能 减。改革好“三项制度”,就是要实现“以人为本”的企业机制的真正转换,就是要实现用人的市场化和报酬的市场化。 3.3着重抓好“三项管理” 即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和质量管理。抓好成本管理,特别是要抓好物资采购成本;抓好资金管理,重点 是要抓好现金流量管理;抓好质量管理,主要是要抓好 管理观念和管理认识,我国的经济就不可能达到翻两番的目标。因此,一个企业当处在困境中需要创新管 理、激活企业,但当企业兴旺发达取得成就时,也需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