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新版)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新版)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新版)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新版)

燕昭王求士

一、昭王能富国强兵、报仇雪耻的原因是什么?

昭王能富国强兵、报仇雪耻的原因是卑躬屈节、求贤若渴、知人善用。

二、“古服道致士之法”指什么?

主要是指君主对人才的态度问题。郭隗认为,君主要象对待老师和朋友那样来对待人才,要降低自己的身份,把人才看成自己的老师,诚心侍奉,虚心求教,这样才能使天下的人才前来投奔,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郭隗向燕昭王讲“古服道致士之法”的原因有二:一是让燕昭王知道“古服道致士”的方法有几种,供燕昭王作出正确的选择;二是希望燕昭王能由此懂得待贤如师,尊重自己,使自己的学问得以发挥,地位得以提高。

三、文中郭隗讲了一个用五百金买千里马骨的故事,有何寓意?其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主用?

用了比喻。郭隗将自己比作死千里马,将燕昭王比作“古之君人”,用千金买千里马比喻以谦虚的态度和优惠的政策招纳人才。郭隗希望燕昭王通过这个比喻明白招纳人才的办法。其作用有二:

1 .由于比喻贴切,使纳贤之理得到透彻的阐明;

2 .增加了文章的活力和生气。

四、试分析“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这段话中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这段话中以排比为主,排比、对偶、层递三种修辞方法结合使用。其作用是:排比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透彻;而对偶使文章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层递使三种待人态度的优劣层次更加鲜明。

五、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及用法:

1.“卑身厚币”-----“币”:帛一类的丝织品,指礼物。“厚币”:丰厚的礼物。这里指拿出丰厚的礼物。

2.“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师之”:以之为师。

3.“隗且见事”------“见”:被。

4.“诎指而事之”------“诎指”:通“屈旨”。卑躬屈节,委屈自己。

5.“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事”:买。

6.“不能期年”----- 不到一年。“期年”:一周年。

管晏列传

一、《管晏列传》所写的管仲和晏婴,在时间上相去百余年。管仲生活豪奢,晏婴则十分简朴,两人并不相近,司马迁却用合传的形式写他们。反复阅读课文,说说管晏合传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管晏和传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两人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贯注了知人善荐的思想。管仲因得到鲍叔推荐才帮助桓公成就霸业,晏婴因知人善荐而使齐国三世强大。

2. 管晏二人都对齐国有显赫功绩,管仲使“齐桓以霸”而晏婴让“景公以治”

3.二人都让司马迁感慨万千。司马迁有满腹经纶,却因无人之荐而没世受辱他希望有人知荐他,渴望自己能象管仲那样遇见鲍叔晏婴一样的人物,施展自己得抱负。

二、作者对管晏的评赞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司马迁赞扬管仲得荐于鲍叔而发挥个人才智,帮助桓公成就霸业,也赞扬晏婴正直果敢,知贤善荐而使齐国强大。流露了司马迁对管晏的企慕和向往,也流露了自己品德高尚而遭祸害,才卓绝而毫无建树的满腔幽愤,还包含对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怨。

三、《管晏列传》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这段话体现了管仲的什么思想?有何现实意义?体现了治国思想。“仓。。。”强调经济发展,说明管仲认识到了经济是政治教化的基础。上。。。。强调统治者守法是国家团结安定的关键。四。。。强调思想道德教化对巩固统治的作用。以上二句体现了管仲的法治思想。下。。。。强调国家法令政策要顺应民心,体现了观众的民本思想。总体而论,这段话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制约的辩证思想,民本思想和上层统治者应率先遵法的思想

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实力,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前提。为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实施,我国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而能否在全社会贯彻执行这些法律法规,领导干部是否以身作则,法律面前是否人人平等是问题的关键;否则人民群众守法遵法有抵触情绪,法律法规得不到真正的执行,国家制定的一切规划目标就将化为泡影,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就将处于危险之中。而我们国家一切法律条令制定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也就是“以民为本”。

四、《管晏列传》中引用了管仲的话:“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这话是赞美鲍叔牙的,司马迁为什么要把它写进管仲的传中?

二点:1。为了哄托管仲大才不拘小节,大礼不辞小让的豁达气度,这段话起到了深入描写管仲性格才能的作用,2。赞美鲍叔不嫉妒贤才而知人善荐的优秀品质,突出了知贤善荐的中心思想。

五、司马迁在《管晏列传》中说:“管仲是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管仲之谓乎?”孔子为什么小看管仲?司马迁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1。孔子是儒家,提倡“王道”,反对“霸道”。在“王道”衰微的情况下管仲不帮助齐桓公实行王道而实行霸道,这不符合孔子的政治思想,所以孔子小看管仲。

2.司马迁否定了孔子的观点。他引用《孝经》里的话赞美管仲,认为管仲能对公“顺美去恶”,使齐国上下团结,国富兵强,称霸天下,功勋卓著。

六、注意下面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1。认为他渺小2。为公子纠死3。始终好好对待他4。告辞、辞别道歉5已经将

下,位置在低处。之代词,代管仲6。助词,无意。用在提前宾语“管仲”和动词“谓”之间。7。贵,以。。。为贵。轻重,指物价高低。8。逃跑

又是一年芳草绿

一、通过这篇文章可以看出老舍是怎样的一个人?试加以概括说明。

谦虚而自信,踏实而勤奋,不自以为是,不趋炎附势,不哗众取宠,不拒绝批评,客观看待自己,和气友善待人,率真自然,达观乐观的个性形象。

二、作者为什么在文章一开始说自己“悲观”?

这里是反语,“悲观”并不是真的悲观,而是指有自知之明不过分的狂妄自负,唯我独尊,目中无人。

三、文章中说“世界确是更‘文明’了,小孩也懂事懂得早了,可是我还是愿意大家傻一点”。作者为什么愿意“大家傻一点”?

“傻一点”并不是真傻,而是指要单纯一点,不要过早地像成年人那样老成、世故。

四、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点?

1.寓庄于谐,构思巧妙。本文是作者向读者展现自我个性、阐明自我的为人处事之作,在表露个人见解时,作者并未板着面孔说教,而是将严肃的话题寓于谈笑之中,大谈笑中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其特有的人格魅力。文章从作者的“悲观”写起到最后设想这篇文章也许会成为“史料”,始终贯穿着轻松诙谐的气氛,读来常常会使人忍俊不禁。

2.语言生动,风趣幽默。文章集中体现出老舍创作的幽默艺术风格,而这种幽默风格又是通过多种语言手段来实现的,有时使用比喻手法,如称自己不过是“脸上平润一点的猴子”,自己写作的时候“仿佛是蒸馒头”等;有时使用对比手法,如将自己与高尔基对比,说文学“不如一尊高射炮,或一锅饭有用”等;有时使用反语,如写自己“悲观”、“无大志”等;有时使用歇后语,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等;有时使用生动形象的方言俗语,如“笑毛咕了”、“稀松”、“死不要鼻子”、“虎事”等。多种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艺术表现力,使老舍作品风趣幽默的语言特色体现得尤不突出。

听听那冷雨

一、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主要表达了一个远离大陆多年的游子对久别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切眷恋之情。

二、这篇散文在构思上有何独特之处?

自古以来写雨的诗文很多也有不少借秋雨写愁的作品。而本文则是以“冷雨”来写春雨,不仅写了冷雨的可嗅、可观,而且更突出地写了冷雨的可听,从听觉上来表现作者思乡欲归而不能的种种复杂感受。这在以往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构思的新颖还体现在叙述的角度上,作者没有采用一般文章通常使用的第一人称,而是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人物的情感流露仿佛一个个蒙太奇的镜头,使读者尽收眼底,一切都像读者自己发现的一般真切自然,并且,这种人称叙述方法能够使抒情主人公更好地融入景物、背景之中,人景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极为相似的艺术表达效果。

三、试分析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大量使用重叠的手法,有的叠字,有的叠词,有的叠句;有的对偶重叠,有的排比重叠,有的则反复重叠。名式上采用长句和短句结合的方式,短句少则二三字,长句则超过20个字,有的句子甚至中间不加标点有意形成长句,如“雨是阴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等。长短错落的句式与叠字叠句结合起来,造成一种回环往复、连绵为绝的语势和耐人寻味的效果。

四、文中哪些地方时采用对比手法来增强抒情表达效果的?

第4自然段通过“雨”与“rain”、“pluie”的对比,说明“雨”字视觉一的美感。第6自然段通过溪头山与丹佛山的对比,表现中国山水所独有的诗的意境和韵味。第13自然段通过20世纪70年代“公寓的时代”与过去时代、“没有音韵的雨季”与“瓦的音乐”的雨季对比,表现作者昔日熟悉的生活场景已荡然无存,而只能从历史的记忆中追寻的感伤。最后两自然段通过白发者徒自“听那冷雨打在伞上”与一对年轻恋人在伞下“美丽的合作”对比,表现作者岁月无情、思乡欲归而不能的无奈与感慨。

怀念萧珊

一、本文回忆了那些内容?是怎样组织材料的?

作者回忆了与萧珊从相爱到结婚、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的坎坷经历,尤其着重回忆了“文革”风暴袭来后夫妻的忧患与共、萧珊病情恶化时求医的艰难、作者如焚的忧心和两人最后“痛苦又感幸福”的短暂厮守,行文坦诚自然,曲尽缠绵,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着深沉的悲痛、愤怒的控诉和因妻子受自己连累而生病直至去世的自责与歉疚。

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萧珊逝世六周年纪念日引出对萧珊的怀念,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也交代了写作本文的原因——萧珊去世后几天,就想写一篇纪念她的文章,但由于那时还处在“文革”之中,写不出来。现在想说的话就可以说出来了。先回忆向萧珊遗体告别的情景,引出她遭受迫害致死的原因,然后具体展开对她“文革”中所受折磨的回忆。

第二部分继续回忆萧珊在“文革”中度过的艰难岁月。“她一天天地憔悴下去”、“生命之火逐渐熄灭”,着重回忆萧珊生病后的生活。

第三部分着重回忆萧珊病重直至去世一段时间的生活。

第四部分照应开头,并围绕对萧珊的总评价展开回忆。从两人的相识一直写到她的最后。

二、本文表达了作者对萧珊怎样的感情?各是通过哪些文字表现出来的?

表面上看仅仅是怀念萧珊,但实际上既有对爱妻萧珊的深切怀念,又有对萧珊去世的深沉的悲痛,还有对因萧珊受自己连累而折磨直至得病死亡的深深自责与歉疚。

三、本文开头说:“在五十年前我就有。。。却写不出一句话。”这是为什么?

文章一开头就说,萧珊被火化后两三天就想写一篇纪念她的文章,“可是一九七二年八月里的那几天,我每天坐三四个小时望着面前摊开的稿纸,却写不出一句话。。。。。。头上仿佛压了一块大石头。思想好像冻结了一样。”这点明了萧珊去世的特殊岁月——“文革”期间。那时,作者没有表达自己感情的自由,甚至说加自己的思想感情都不敢有了。巴金说:“五十年代我不会写《随想录》,六十年代我写不出它们,只有在经历了接连不断的大大小小政治运动之后,只有在被剥夺了从权,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我才想起自己是一个“人”,我才明白应当像人一样自己的脑子思考。”文中提到,作者当时“经常去龙华葬场,参加老朋友们的骨灰安放仪式”,“去参加给别人戴上反革命帽子的大会”,还提到“干校”、“四清”运动、“工作组”、“造反派”等等带有时代特点的词语,不断向人们提示着悲剧发生的特殊时代、悲剧的典型意义,从而揭示出深刻的主题。

四、请通过本文内容概括一下萧珊的个性特征?

贤妻良母,心地善良,有才华,爱好文学,懂翻译,但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勇气。

都江堰

一、本文四节各写了哪些内容?

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伟大工程长城作对比,从几个方面阐释了都江堰胜过长城之处。

第二部分:以先抑后扬的手法重点描绘了都江堰水流的壮丽景观。又分为三层:第一层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最初自己对都江堰的看法;第二层:主要从流水声音的角度写都江堰;第三层主要从水流的角度写都江堰。

第三部分:高度评价和赞扬了为民造福的李冰。

第四部分:先写横江索桥,反衬都江堰对自然伟力的驯服,再写二王庙和傩戏中的李冰形象,赞颂其为民造福的功绩。

二、本文与一般游记相比有哪些不同?

本文与一般游记的不同在于,它不是巨细无遗地记述游踪和自然景色,也不是就所写景物作一般的空泛的议论或抒发一些“小体会”、“小感触”,而是立足于新的时代高度,用现代目光重新观照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思辨与评说,得出富于启迪性

的结论,比一般游记显得深刻而厚重。

三、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的?意义是什么?

从三个方面对比:一是时间上,都江堰比长城早;二是功用上,“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驰”,而都江堰“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三是文化内涵上,“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有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这些对比的意义在于揭示了都江堰造福于民的伟大功用,高度评价和赞扬了李冰父子的科学素质、智慧和精魂。

四、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如比喻“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显示了长城意义作用的僵化和都江堰的富有活力和生命力,它仍能为民造福。都江堰“像一位绝不。。。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赞美都江堰默默地世世代代地为人民造福。都江堰的流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显示了流水的顽强坚韧,拟人如都江堰的流水“立即乖乖地转身疑改向”,写出了都江堰的作用。“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写出了流水的巨大力量和声响。都江堰“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呦喝志、劝诫声、慰抚志,声声入耳”,写出了都江堰的巨大力量和作用。“长锸”与金杖玉玺“论辩,则更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

一、本文对于读书持何种态度?你对读书的重要性是怎么看的?

作者认为,书能使人“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读书习文才能有益于社会”;“什么朋友都可抛弃,但书之友不能一日不交”。

二、归纳书中所介绍的读书方法。

读书要注意泛读与精读的结合,“若读书面窄。。全在于精读”;“对于喜欢的书不妨多读,“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对于大家的作品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只能继承,不能重复”,要“知其长,晓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

三、作者认为:“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全在于精读。”谈谈你对泛读与精读之间关系的认识。

泛读强调对知识广泛的吸收,精读注重对知识的精深理解。两者对于读书来说,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精读应以泛读为基础,否则便无所谓精;而泛读必须有一定的目的性,要有重心或重点,否则学到的知识便如一盘散沙,难有收益。只有将泛读与精读结合起来,两种方法相互促进,才能取得更好的读书效果。

四、“虚无主义可笑,但全然跪下来读,他可以使你得益,也可能使你受损”,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对名家大师的作品应当很好的学习借鉴,但却不能完全拜倒在名家大师的肢下。如果盲目崇拜,对名家大师的任何作品任何言论都亦步亦趋、照搬模仿,就会推动自我,难有创新。这种做即使有所得益,也是得不偿失的。

五、谈谈这篇文章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

第一在结构上本章自始自终扣住“读书”来写,先是由回忆小时和小妹一起读书的经历引出话题,接着来谈读书的重要,勉励小妹要看重读书,多多读书继而介绍读书的方法,最后以赠书乞妹快活作结,中心突出,构思极为精巧。善于运用叙事、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文章在叙事中娓娓道出扣住早年读书生活的艰难,借生日赠书来表露兄妹深情,以读书的经验之谈来对小妹寄予殷切期望,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既情真意切,又颇为见的。议论精辟,给人以启示。

子产论尹何为邑

一、结合注释反复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1.文中的子皮和子产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

子产态度肯切,见识卓越,劝说委婉得体,说理生动深入,体现了一个优秀谋略者的风范。子皮不但虚心接受了了产的劝告,而且由此更加信任重用子产,从善如流,表现出一个政治家良好的心理和行为素质。

2.子产反对伊何做首长的理由是什么?

主要是他认为尹何缺乏政治经验

3.子皮为什么要让伊何做自己封地的首长?他这样做合适吗?

在他看来,尹何老实忠诚,不会做对不起自己的事,所以愿意把权力交给他。是一种狭隘的用人观念。这种用人观念只考虑了个人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社会和长远利益,结果往往是既让社会和集体利益受损失,又让自己受损失,还可能像子产所说的那样害了对方。

二、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用人问题的看法。

两个方面。从用人者角度讲,要任人为贤,不要任人为亲;从被用者角度讲,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不要强求自己力所不及的事,否则既伤害了集体事业,又伤害了扶持自己的人还让自己痛苦或受到伤害。

三、子产是怎样说服子皮的?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委婉反对,在表示了坚决反对之后,紧接着便进行了明白、透彻、生动流畅的阐述分析,态度诚恳,道理深刻,让人不得不接受他的意见。

四、注意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

1.老实,这个意思在今天已很少使用。

2.连词,表示“往”、“学”两个动词之间的顺从关系

3.厌,同压,压住。焉,与此,在这里在那里

4.微,如果不是,如果没有。子,对的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

5.抑,连词,表示轻微的转折。所,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的地方”等;谓,认为;所谓,“认为。。。的。。。”,与今天的“所谓”含义有所不同。

6.因此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谏逐客书

一、李斯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的目的达到了吗?

因为秦王下了逐客令,而李斯正在被逐之列,所以李斯写了这个奏章,来分析逐客的错误和危害性。正是他的这个奏章,让秦始皇取消了逐客令。并派人从骊邑追回了回家途中的李斯。

二、秦国历史上的国君很多,李斯为何在文章中独独以穆公、孝公、惠公、昭王为例来说明用客的重要性?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穆公等四国君在秦国历史上政绩最大,而且都是因为用客而取得成就的。

1.本文在选上的特点:针对秦王爱好选材。秦王欲称霸,敬重英明之主,所以李斯便选了秦国四位明主及历史上的五帝三王;秦王喜欢珍宝、美女、音乐,李斯便广造天下之宝入文,而将其与“客”这一最大宝物相对比,以使秦王能明是非。

2.注意选哲理性强的材料。如地广粟多、国大人众、得物轻人等。

三、李斯为什么要对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等进行铺张描写?

一是为了与秦王逐客形成鲜明对比,使秦王明白逐客做法的错误。二是想借这种对照向秦王说明,秦王重物而轻人,玩物丧志,不是称霸天下所为,以警示秦王。

四、作者用“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作比喻来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

五、本文有很强的说服力,它主要来自哪里?

一是论据充足有力,几乎全是摆事实讲道理,不空发议论;二是大量运用排比、铺陈、比喻、对偶等手法,气势贯通,咄咄逼人

六、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副词推辞不受活用为动词

2.动词,使。。。来

3.像蚕一样吞食

4.赶走

5.以。。。为宝

驳《复仇议》

一、作者写作此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陈子昂认为对徐远庆应“置之以刑,然后旌闾墓,可也。”而时任礼部员外郎的柳宗元对此颇为不满,随作文对陈子昂的建议进行驳斥,以是成《驳复仇议》

二、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驳论方法?

反驳论点

三、文中反驳的对方论点是什么?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反驳的?

本文全力反驳陈子昂在《复仇议中状》主张对徐元庆复仇案采取“诛之而旌其闾”并将之“编制于令,永为国典”的见解。

首先,作者从“礼”与“刑”都是“防乱”的根本功能出发。指出“旌与诛得而并焉”,否则不仅会导致刑法的滥用,而且败坏了礼治秩序,直至造成人们思想认识与行为规范的混乱。

其次,作者推究元庆之父案的曲直端始,指出假如元庆父并非因触犯国家的刑法获罪而是赵师韫为了私怨而错判,那么元庆之复仇是“守礼义”又何罪之有?否则,元庆父死于法而非吏,杀之,乃正邦点,又何而旌之?最后作者对陈氏的“亲亲相仇,其乱谁救”的观点进行辩驳,指出他这种认识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对“礼”的本质的糊涂理解,然后引经据典,进行辩解,进而得出元庆复仇是“服孝死义”,是“达理而闻道者”。

四、作者对礼与法的关系是怎样看待的?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认为,“礼”与“刑”、礼与法应该是统一的,而不应将其对立起来。

五、翻译下列句子:

1.同州下邽县有徐元庆这样一个人,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他最终能够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捆缚自身,投案自首。

2.它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但采取的手段则不同。因此,表彰与诛杀是不能够同时并行的。

3.当初假使能调查、审定这个案情的真伪,研究、确定它的是非,推究案子的发端,进而追查原因,那么,这个案子对刑和礼的运用就露出了明确的区别。

4.人必有儿子,儿子必有父母,如果各爱其亲人,为亲人而相互仇杀,这种混乱由谁来制止呢?

六、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反驳了什么观点?提出了什么论点?

反驳的观点:“亲亲相仇,其乱谁救?”

提出的观点:符合礼的复仇是孝与义的表现,表彰这种行为不会引起“亲亲相仇”的现象。

2.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据?

引经据典,使用经典言论为论据

3.这段文字属于什么论证类型?其反驳的着眼点是什么?

驳论;反驳论点

留侯论

一、这篇史论的论点是什么?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互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二、举例说明这篇史论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本文总体上运用了立论与驳论结合的方法,主要是立论,说明天下之大勇者必“忍”的道理,在立论中又穿插了驳论,批驳了认为圯上老人授书张良怪诞之说,提出圯上老人授书张良“其意不在书”的独到见解。在立论中,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如“匹夫”之勇与天下之“大勇”的对比、项籍不能忍与高祖能忍的对比,以及列举郑伯、勾践史事来说明“忍”者才能成“大谋”的道理等三、史论在写人物上与人物传记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一般的人物传记要对人物的籍贯身世、生平经历、性格特点、历史功过等做具体全面的介绍,而史论则不需要面面俱到地记述,而主要是抓住人物的某方面特点,围绕着某一中心议题加以论述,表明自己对人物的独到见解或看法。

四、张良之所以能够辅佐刘邦灭秦建汉成就功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本文中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谈谈你对该问题的看法。

张良之所以在历史上取得重要成就,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方面的原因,同时和当时复杂的历史条件也是分不开的。因而,仅将张良成功的原因归之于圯上老人的授书未免过于简单化,而本文然不乏精彩之处,将张良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一个“忍”字也显然有失片面

五、翻译下列句子:

1.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一个普通的人被污辱了,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这称不上所谓的勇敢

2.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自己的生命应该珍惜,而不值得为盗贼去死。

3.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因此,以倨傲无礼的态度挫其过于刚勇急躁之气,他若能有所忍耐,然后才可以成就大事。

4.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名之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没有平生和交情,突然在草野之间相遇却命令他做仆妾所干的贱事,而他却感到很自然毫不见怪,这一定是秦始皇不使他受惊,项羽不能使他发怒的原因啊

5.太史公以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太史公曾发出疑问:原以为子房是个魁梧奇伟的人,然而发现其相貌却宛如媳妇姑娘一样,认为和他的胸怀气度不相称。

赠与今天的大学毕业生

一、大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应该注意哪两方面堕落的危险?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二、作者送给大学毕业生的三种防身的药方是什么?你认为这些药方现在还是否有效?为什么?

一是寻求值得研究的问题;二是发展非职业的兴趣;三是培养坚定的信心

三、作者在文章结尾说:“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如何领会这句话的含义?

成功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但努力的付出对于想要成功的个人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要有信心,任何人的努力都不会白白付出,只要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只有努力才会有成功的希望。

文学的趣味

一、为什么“文学的修养可以说是趣味的修养”?

另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完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所领略得的趣味表现出来就是创造。任何一种文学活动都表现出批评者、欣赏者或创造者的文学趣味。所以,“文学的修养可以说就是趣味的修养。”

二、不同的人为什么会有文学趣味上的分歧?

文学趣味上的分歧主要是由三方面因素造成的:第一是资禀性情,其次是身世经历,第三是传统习尚。

三、文艺趣味上的欠缺主要有那几种表现?克服这些毛病的方法是什么?

文艺趣味上的欠缺主要有三;即“精神上的残疾”、“精神上的中毒”、“精神上的短视”。要避免这些欠缺唯一的方法就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

四、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活的趣味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

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而不能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

五、阅读下面一段话,并回答问题:

1.这段话的主要论点是什么?

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分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

2.这段话使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方法。用“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来说明“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比较的资料愈丰富,。。。你的鉴别力。。。也是就愈可靠”。

3.划分这段话的层次,并说明的层次之间的关系。

分为两层:前三句为第一层,最后一句为第二层。两层之间形成类比关系。

失败了以后

一、谈谈本文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

一个人失败了以后,应当“加倍的坚强”,要“立刻站立起来”,“永不屈服”。

二、本文在说理时主要使用了哪些方面的论据?

主要包括:名人名言(爱马孙、非力的话)、文学作品(狄更司小说)、比喻性论剧(小孩子学会溜冰)、事实论剧(据报章所记载,我们所亲身见闻)等。

三、本文那些地方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用“倾跌”来比喻失败,用小孩子学会溜冰来比喻成功的经验,用弹跳的皮球比喻那些不怕失败的人等,这些比喻使文章说理浅显易懂而又形象生动;文章最后一段,连用了四个“对于。。。的人,没有所谓失败”,构成一组排比长句,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对读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鼓舞性。

论言谈

一、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本文主要围绕言谈时应如何讲究谈话艺术这一问题,阐明了作者的见解。作者认为,“真正精于谈话艺术者,是善于引导话题的人”;“善于言谈者心善幽默”;“谈话中善于提问,必能多有受益”;“善于保持沉默也是谈话的一种艺术”;“谈话的范围应当广泛,好象一片原野,每个人行走其中都能左右逢源”;“能掌握。。分寸的人,才算是精通了谈话的艺术”。这些观点都表现出作者对谈话艺术的精辟见解,今天读来仍给人以思考和启示

二、为什么说:“善于保持沉默也是谈话的一种艺术”?

需要注意的是,培根在课文中关于这一问题的看法显得有些圆滑世故,有其片面性。沉默之所以成为谈话的一种艺术,主要并不在于它能掩盖个人的无知,而是因为:第一,沉默可以使人更好地倾听他人的谈话,体现谦虚好学的风范;第二,沉默可以使人对把握不准的问题更好地加以思考,深思熟虑之后再发表见解,体现沉稳成熟的个性;第三、沉默可以使人更好地有节制地把握自我,避免闹出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的笑话,体现实事求是的作风。

三、作者认为:“能掌握。。。。分寸的人,才算精通了谈话的艺术”?怎样才能掌握好谈话的分寸?

不善答问者是笨挫的,但没有原则的诡辩却是轻浮的。讲话绕弯子太多令人厌烦,但过于直截了当又会显得唐突。只有把握好其中的分寸,才算是精通了谈话的艺术。

四、试分析说明本文在写作风格上的主要特点。

1.说理周密谨严,要言不烦。2。语言洗炼精当,文笔隽永。3。多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采薇

一、这首诗共六节,反复朗读吟诵全诗,说说:

1.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什么感情?它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士兵因久在前线而思念家乡的情绪,这种情绪是通过采摘不同季节的薇这一活动烘托出来的,由于采薇时间的持久性和延续性,让人感到士兵无时无刻不被思念家乡的痛苦折磨着,从而使全诗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

2.诗的四、五节主要表现了什么?

诗的四五节主要变现了军队生活的艰苦:住无定所、战事不断、将栓不体恤士兵、精神时刻处于高度戒备状态,这一切都让战士更加怀念家庭的温馨生活,从而使诗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3.诗的开头和全诗的句式结构各有什么特点?结合过去读过的《诗经》作品,看看他们是否也有这些特点?

诗的开头以采薇这一后动引出士兵思念家乡的情绪,以不断生长的薇表现士兵与日俱增的思乡情绪,以盛开得棠棣花引出气派的战车,这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全诗由四言句式构成,体现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基本句式结构。这些特点在《诗经》其他作品,如《硕鼠》《关雎》《伐檀》中也有同样表现。

二、背诵诗的第六节,并回答下列问题: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

a,用生动的形象写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B,把多种修辞手法融在一起:对仗工整、叠字(依依、霏霏)生动形象、借代(用杨柳依依代指春天,雨代指冬天)准确而形象、对比(阳春与寒冬)鲜明。C 文字雅俗共赏。

2.分析这四句的抒情特点。

这四句诗通过融情入景和对比的手法,把感情表达的更深刻、形象含蓄。其中2、4两句分写乐和哀,分别比喻国家的和平安宁与破败纷乱,两相对比,足见主人公前后感情心理变化之大,以及战争给国家带来的灾难;1、3两句,前句当哀不哀,强化了战士的参战心情和决心,后句当乐不乐,强化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摧残。

三、当兵服役、保家卫国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它既让人感到神圣和自豪,但同时又让人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试结合《采薇》这首诗的学习,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1《诗经·采薇》第一节中表现了士兵对敌人入侵是自己不能安居乐业强烈不满,体现了大敌当前、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与国家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点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学习。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无论何时无论何人,都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随时随地接受祖国的召唤。当服兵役,保卫国家。,这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2,战争是残酷的,参加战争的人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昂贵的生命代价,这一点在《采薇》中也有深刻的反映。这一点既让我们在心理上对战争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更激励我们努力争取和珍惜和平的好时光。

3造成诗中主人公感情痛苦的另一个原因是将帅不爱护士兵,社会不关心军人,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今天,我们国家一方面坚持维护和平的政策,另一方面通过《兵役法》的实施,对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社会拥军优属,因而,《采薇》中士兵的悲剧在今天一不会再发生了。

四、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注意这些字的用法和意义:

1,同暮,一年将尽的意思 2没有谁3下,降落,用作动词4又……..又…..

5很,甚6靡:无,没有。聘:访,探问

山鬼

一、屈原为什么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谈谈你对屈原的了解和认识。

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志士和诗人,他崇高无私的爱国精神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每年端午这一天,许多国家和民族包粽子、划龙船,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作为一位卓有才华的政治家和诗人,无论国家怎样对待他,无论自己的处境多么的艰难,他一心一意热爱着自己的祖国,绝不向黑暗邪恶低头妥协,宁死不肯离开自己的祖国,并用诗歌将自己的心声记录下来,让千秋万代的人们感受他的思想和感情,这就是屈原为什么收到全世界人们尊敬的原因。

二、对照注释反复朗诵全诗,感受作品表达的意境,说说:

1.山鬼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山鬼是一个美丽痴情的女子形象,她怀着对爱情的美好愿望,精心打扮准备,在凄风苦雨中痴痴等待自己的爱人,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喜悦和痛苦。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通过塑造这一形象,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忠贞态度,也寄托着自己虽遭流放而心中依然苦苦思念关心楚国、楚王的高尚爱国热情。

三、分析诗中山鬼感情变化的轨迹。

第一节,山鬼在赴约的途中是喜悦、兴奋的;第二节,随着等待时间的不断延迟,天空黑暗下来,发出了岁月不饶人的感慨;第三节,山鬼一方面队自己的纯洁和忠贞行为感到自豪,对对方迟迟不到的行为自我宽解,但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不断迁移,他渐渐开始对自己的宽解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伴随着雷电和暴风雨的加强渐加深,最终是他陷入了因爱人迟迟不来而带来的极度孤独和忧愁中。是人通过山鬼从兴奋到忧愁这一心理过程的变化,真实反映了爱情给人带来的缠绵、痛苦和折磨。

四、将这首诗与《诗经*采薇》对照,结合过去学过的其他作品,说说屈原的诗歌和《诗经》有什么不同?

四《诗经》侧重于写实,重章叠句突出,语言朴素,民歌色彩很强句式是以四言为主;屈原的诗歌侧重于表现理想,抒情性更强,语言富有变化和文采,句式则是每句七个字,且每句都有一个语气词“兮”字等。

五、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

1同披 2赠、送 3晏:同晚孰:谁 4同罹遭受

春江花月夜

一、划分这首诗的层次,并概括各层意思。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华林绚丽景观。第一层前四句,写月共潮生、光照万里的景色。第二层写春江花月之美,写景,为抒情打下基础。接下八句第二部分。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主要以明月长照人生短暂,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对照关系,抒写诗人心中对人生的迷惘与感叹。余下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又分三层,第一层到“何处相思明月楼”,总写游子思妇两地相思之苦。第二层到鱼龙潜跃水成文,写高楼思妇难以排解得相思之情。最后为第三层,抒发江湖游子辗转反侧的思归之情。

二、如何看待这首诗的思想价值?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的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幽静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和人情难圆的感叹,表现了游子、思妇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

三、分析这首诗的烘托与铺垫手法。

第一部分由春江引出明月,渐次引出花林、芳甸。江伴月,月伴花,把“春江花月夜”自然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谱写了一首春的

颂歌,又反衬着春的忧愁。然后面对春江明月,抒发宇宙永恒的感悟,从中寄寓着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叹。这种感叹,以其意味深长的哲理对诗的情调进一步铺陈了伤感的气氛。然后推出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这是诗的精华、高潮部分。然而,它的形式与诗人沉沉铺垫、步步烘托有关。汇溪流而成江海。读者的欣赏正好沿波讨源,渐入佳境,随步步烘托而达高潮。

四、找出书中有暗示意义的写景句,并说明其暗示意义。

“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月落复西斜”暗示游子望月思归等等,都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蜀道难

一、是划分这首诗的层次,并概括各层的意思。

开头至“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部分,写蜀道开辟之难。在这一部分,是人引用了许多神话传说,为蜀道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烘托出艰险离奇的气氛,把读者引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境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为第二部分,从不同角度写了蜀道的艰险和行路的艰难。“从剑阁峥嵘而崔嵬”至“侧身西望长咨嗟”为第三部分,主要写剑阁的险要、蜀地的险恶,劝远行者早些回来。

二、找出这首诗运用想象和夸张的诗句,并说明其作用。

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夸张诗句,给人留下了突出的印象。下面围绕蜀道难这一中心,写出山势的高峻,山路的艰险,和环境的恶劣,都是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刻画的。说山的高峻,就用“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来描写,蜀道险阻,就连给太阳神驾车的龙都无法越过,其山高可想而知。写蜀道之难,则用“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来加以渲染。善于高飞的黄鹤不能飞过,最会攀援的猿猱畏难,蜀道之难行,不言自明。关于青泥岭的高峻和行人惊心动魄的情景,诗人用“扪参历井样歇息”来加以刻画,行人在山巅可以手触星辰,这一夸张更是生动传神。作者用“连峰区天不盈尺”形容山高,夸张更进一步。所有夸张描写与五丁擎蛇等神话传说相结合,使这些雄伟壮丽的山川具有一层神奇瑰丽的色彩,让读者时而诧异,时而叹息。

三、这首诗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先后三次咏叹,各起到什么作用?

开始用这个夸张的感叹句来抒写对蜀道的感受,以唤起人们的实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中间用这句诗来渲染气氛,使读者对蜀道的感受进一步加深。最后,再用这句诗收住全篇,既能与开头和中间的咏叹相呼应,使结构更加谨严,又能保持住全诗的咏叹基调,含无限遥情。这种反复咏叹,前后呼应的写法,加强了诗的抒情气氛,使诗一唱三叹,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诗人的感情感染下,读者的感情也随同作者一起起伏跌宕,领略蜀地的艰难

四、找出这首诗中有词类活用的句子,并作具体分析。

愁空山(愁:使动用法,使。。。。忧愁)

使人听此凋朱颜。(调:使动用法,使·····衰谢,憔悴)

砯崖转石万壑雷。(砯:水击石声,这里用作动词,撞击而使之发声。雷:用作动词,像雷声。)

声声慢

一、这首词体现了怎样的处境和心情?

抒写词人晚年因家破人亡,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及内心深处的一种绝望的忧愁。情调虽然低沉,却反映了南渡初期许多背井离乡、骨肉分离的人的共同感受,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分别说明词人是怎样通过气候、淡酒、晚风、过雁、黄花和梧桐、细雨等景物来渲染愁情的。

从“乍暖还寒时候”到“点点滴滴”层层铺叙,渲染愁情。具体分六小层:1“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通过气候的反常多变,总写词人烦闷难熬的感受。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塔、晚来风急!”写酒力难敌晚风,显示愁情深重,不能自己。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由过燕引发国破家亡的伤感。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通过写满地堆积的黄花的描写与自喻,写晚景凄惨、孤苦无依的困境。5“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以对窗独守的细节描写,揭示词人寂寞难耐的内心感受。6“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通过写雨打梧桐,犹如万箭穿心,将白天到晚上难以排解的愁情推向高潮。

三、这首是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

全词采用层层铺叙的手法,抒情,以一“愁”字贯穿,选取了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秋风萧瑟,北雁南飞,黄花憔悴,对窗独坐,梧桐飘零,细雨沥沥等几个方面,反复抒写从白到黑都难以排遣的创伤。最后,以“愁”字作结,首尾照应,从而将愁情发的淋漓尽致。

四、分析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四善用口语,真切自然。这首词采用了“将息”、“怎生”、“次第”、“了得”等宋代口语,朴素浅近,明白如话,而又真切自然,意境深远。

五、具体分析开篇七组叠字包含的思想内容与作用。

“寻寻觅觅”是一种心神无主,若有所失,并竭力寻求寄托的状态。“冷冷清清”,字面上写环境,实际上是揭示内心世界的冷空。“凄凄惨惨戚戚”,描写了找不到寄托后的情形。“凄凄”是隐痛;这种本来就是内心的隐痛,得不到抚慰,便上升为“惨惨”——剧烈的痛苦;这种痛无法抑制,随即转为“戚戚”——脸上呈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下阙“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再次运用叠字,前所未有,突出愁情缠绵如雨,难以排遣。如此准确的大量运用叠字,前所未有,堪称创举。

天狗

一、为什么说这首诗集中体现了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

五四运动的消息,给诗人精神上以极大的鼓舞,诗人内心那积蓄已久的爱国热情,那抑郁多时的争取个性解放、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强烈欲望,如火山爆发般迅速沸腾、燃烧起来。

二、天狗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天狗的形象,是一个敢于扫荡旧的一切、创造新的世界、不断改造自我、锐意进取、爆发出无限能量的新时代个性的象征。

雨巷

一、如何看待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本诗通过“我”在“寂寞的雨巷”中独自彷徨的诗意描述,通过与丁香姑娘从期盼、相遇

到远去后思念的整个过程描述,形象的表达了一种凄清寂寞、哀怨惆怅、凄婉迷茫的复杂而微妙的内心感情,反映出当时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真实的心理状态。

二、诗中的“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诗中最突出的那个意象是“丁香一样地结着仇怨的姑娘”,她既带着“芬芳”又露出“忧愁”向“我”“走近”又很快的“飘过”远去······这

位可望而不可即的丁香姑娘,正是诗人心目中那美好而又难以追求到理想的象征。而“悠长,悠长有寂寥的雨巷”,也正是当时黑暗阴沉、令人压抑、看不出路的社会现实的写照。

三、试分析这首诗在音乐美方面的特点。

全诗采用自由体形式,押韵灵活,有的行行押韵,有的隔行押韵,有的押韵在句末的韵脚上,有的则又在句中隐含用韵。

光的赞歌

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热情描绘、讴歌赞美了“光”的形象,光使世界“显得绚丽多彩,人间也显得可爱”,“一切的美都和光在一起”,光“具有睿智而谦卑”,“它是无声的威严,它是伟大的存在”。同时,诗人将对光的追求同人类追求进步、追求理想、为真理而斗争的艰险历程联系起来,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行回顾和思考,揭示出人类虽会经历漫长的黑夜而“人类的前途无限光明”的比人规律。

二、“光”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

诗中所歌颂的“光”已经远远超出了自然事物的范畴,“光给我们以智慧”“光能使人觉醒”“和光在一起前进,和光在一起胜利”“光给我们送来了新时代的黎明”······这里的“光”已经成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成为丑恶与愚昧的对立面,真、善、美的化身。诗人正是通过对光的赞美,热情讴歌了社会历史的不断进步、人类理想的永恒追求。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诗歌既具有鲜明的形象感,又体现出丰富的思想内涵。

三、这首诗在抒情上有哪些特点?

充满热烈澎湃的激情,一直是艾青诗歌创作的突出特点,而在《光的赞歌》中,历尽沧桑经历挫折的诗人,感情的抒发除了热烈之外又添了更多的深沉。诗人时而歌颂光明,时而鞭挞黑暗,时而展望未来,时而反思回顾历史的过去。

四、第八章内容在抒情上有何特点?

从诗人个人角度直抒胸臆,回顾自己过去的奋斗历程,抒发个人“永远歌颂光明”“和光一起前进”的豪情。

西风颂

一、《西风颂》是雪莱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这首诗是在何时何地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

《西风颂》一诗主要是在1819年秋天意大利的文化名城佛罗伦萨构思完成的。雪莱在该诗原注中,曾经这样描绘过当时的创作情况:“这首诗构思在佛罗伦萨附近阿诺河畔的一片树林里,主要部分也在那里写成。那一天,孕育着一场暴风雨的暖和而令人振奋的大风,集合着常常倾泻下滂沱秋雨的云霭。不出我的预料,雨从日落下起,狂放暴雨里夹带着冰雹,并且伴有阿尔卑斯山南地区所特有的气势宏伟的电闪雷鸣。”

二、结合注释,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概括各节大意,并进而思考文章表代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描写西风扫除林中残叶,吹送生命的种籽。第二节描写西风搅动天上的浓云密雾,呼唤着暴雨雷电的到来。第三节描写西风掀起大海的汹涌波涛,摧毁海底花树。从第四节开始,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描写西风的气势转向直抒诗人的胸臆,抒发诗人对西风的热爱和向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而中心思想仍然是歌唱西风。

这首诗将自然景物的描写和革命激情的抒发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西风作为革命力量的象征,既歌颂他对腐朽的旧势力的扫荡,又热情地讴歌它对新生事物的促进和保护作用,揭示出旧事物必将让位于新事物的客观规律,反映了诗人对反动腐朽势力的憎恨,对光明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三、怎样理解这首诗的浪漫主义特点?

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时而陆地,时而天空,时而海底,常常把读者带进雄奇壮丽的境界。流云被撕成疯女飘扬的散发,大洋深渊的花草在颤栗中萎缩,摧枯拉朽,诗人惊心动魄。

四、举例说明这首诗是怎样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的?

诗中所写的“昏睡的地中海”“汹涌的大西洋”,未必不反应了诗人对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关切,对奴役者的痛恨。又如以落叶象征腐朽、惨败的旧势力,又把落叶形容成“黄的,黑的,灰的,红得像患肺痨”“是重染疫疬的一群”形象丑恶,不堪一击,有如“鬼魅碰上巫师,纷纷逃避”。既形象生动又蕴含象征意义和强烈的感情色彩。

五、阅读雪莱的《云》,谈谈它在写作手法上与《西风颂》有何相似之处?

第一:都是赞美自然界的景物一是西风,一是云;第二:都运用了象征、比喻、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状物,表情达意;第三:都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想象奇异;第四,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席方平

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

小说叙述了席方平魂赴冥府代父伸冤的故事。借阴司来影射现实,揭露并批判封建官府的黑暗和腐朽,热情歌颂了以席方平为代表的中下层人民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大无畏精神和“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顽强意志。

三、分析席方平的性格特征。

方平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下层劳动人民的典型。小说一开头就给我们介绍了席方平的性格基点。他同情良弱,憎恨邪恶,坚信正义一定能够伸张,在处处碰壁的情况下,一告再告,才能在冥王的笞杖,火床,解锯面前毫无惧色,发出“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呼声,他机智聪敏,察觉城隍,郡司被羊姓贿通,做贼心虚,才能骗过冥王保存自己,获得再告与二郎神的机会。他持之以恒,性格刚烈而顽强,具有不怕苦不怕死的品德,他的这种顽强不息的斗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共性。

四、分析这篇小说所反映的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方平看到他的个人反抗并不能改变现状,于是把变革的希望寄托于九王殿下等正直的清官。这种局限与作品所宣扬的忠孝观念,因果报应等思想是一致的。

五、小说后半部分写了一段判词,有什么作用?

作者有意将幻异境界与现实社会连结在一起,以寄托自己的孤愤和追求,使作品既出、驰骋天外,充满浓郁的浪漫气息;又立足现实,蕴含有深厚的生活内容。

作者对以各种地位,身份出现的人物,予以精心细致的刻画,突出各自的个性,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从而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本质方面,体现作者的理想。在人间官府,阴间冥王都一派漆黑的情况下,作者把幻想转向灌口二郎神,反映了他上下求索光明的心理历程,寄托其“仰俯时事”而引起的“愁愤感慨”。

六、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监狱里的差役全都得了姓羊的钱,没日没夜地打我,(我的)两条腿都给打坏了。

2.席方平认为这是道听途说,还不很在意。

3.现在送你回家,赏给你千金家产,百岁寿命,总该满足了吧?

4.本应廉洁奉公以作下属表率,不应贪赃枉法败坏官府名声。

5.助长昏官的残暴,大家说起刽子手就不寒而栗。

风波

一、小说写的是一场什么风波?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场风波?

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水乡所引起的一场辫子风波,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深刻的说明了辛亥革命并没有给中国农村带来根本变革,农民们仍然缺乏民主主义觉悟,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依然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境地。

二、作者是怎样塑造赵七爷、七斤这两个人物的?简要概括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七斤是一个愚昧麻木,胆小怕事,缺乏觉悟的落后农民典型;赵七爷是一个顽固守旧,不学无术,装腔作势,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典型。

三、九斤老太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她?

九斤老太是个永远都不满现实,怀恋过去的不平家。作者主要用了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来刻画她。她无论什么时候,她总是重复着“一代不如一代”这一句话。

四、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

开头有段江南水乡的环境描写,渐渐落山的太阳,靠边的鸟桕树叶,几个花脚蚊子,农家的烟突,以及农家晚饭所用的小桌子和矮凳等,共同组成了一幅“田家乐”的风景图。这些描写,郑表现出当时落后封闭,传统守旧的农场现状,与结尾相呼应,对辫子风波起到了以静衬动的作用。

五、小说的结尾有何巧妙之处?

结尾多处使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如九斤老太“仍然不平而且康健”,象征着保守复旧的思想仍根深蒂固;六斤“新近裹了脚”象征着封建传统的束缚仍在下一代身上继续;六斤“在土场上一瘸一拐”,象征着中国社会仍在痛苦中重复着老路。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结尾含蓄巧妙,大大深化了作品的思想主题。

围城

一、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文主要描写了方鸿渐等人初到三闾大学应聘任教时经过,作者通过他们到校后与校长,同事之间的接触与交往片断,形象的展示了各色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对旧中国许多知识分子身上所存在的人格虚伪,鄙俗,丑陋的劣根性与官场中的权诈,腐败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

二、方鸿渐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物?结合课文分析其性格特征。

鸿渐的身上更多的体现出诚实,单纯,正直,善良的个性特点,也正因为如此,他在与周围人的周旋中才常常会遭受愚弄和欺骗,才会不被见容于当时的社会。

三、试分析这篇课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

1.生动的人物形象

2.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

3.深入细致的心理刻画机智幽默风格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1.这段文字分别写出了高松年和方鸿渐怎样的性格特点。

高松年是虚伪狡诈,老谋深算;方鸿渐是诚实善良单纯

2.这段文字使用了那些人物描写手法?

写方鸿渐主要用了心理和语言描写的手法,写高松年则主要使用带有夸张性的细节描写。

3.这段文字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与夸张。

4.这段文字是如何产生讽刺效果的?

主要是通过人物表情的细节夸张,以及人物与人物间的强烈对比产生讽刺效果。

春之声

一、阅读全文,指出哪句话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小说最后写的“如今每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出现转机,都是有趣的,有希望的和永远不应该忘怀的”,是点睛之笔。

二、小说是怎样将主人公的见闻与联想紧密结合起来的?体会小说的“意识流”特点。

打破了历史时序和空间界限,按照人物在特殊环境中的心里流程组织材料,具有节奏快,跨度大,容量大,富有开阔的空间感和纵身的历史感的鲜明特色。作品将国内国外,车内车外,历史,现实与未来,城市与乡村,方言,北京话与德语,政治的经济的,陆地的海洋的天空的,耳闻目睹的与所思所想的,生活的旋律与音乐的旋律等等大量的材料,随着意识地流动而随意的快速的剪切组接,形成了意识流小说独有的特点。

它采用的是放射性的心理结构,是一种跳跃性很强的自由结构,随主人公岳之峰心理活动的自然流程展开描写,内容零乱纷杂,或连贯叠进,或互相切入,或变幻,或跳跃,完全服从于主人公的意识流动。这种意识流动由外部世界引起,又被时空限制,似乎无拘无束。整个作品就像一种心灵世界的交响乐,但这部交响乐有着自己的主旋律,因而并非是材料的胡乱堆积。也就是说,写入作品的材料还是有所选择的,心理活动也是依作品要表达的主题定向流动的。

三、“春之声”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用象征手法,以自然之春象征祖国之春。小说写人们都在回家过春节,自然之春即将来临,而在回乡过节的火车上又回荡着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春天的旋律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而作者在斑驳陆离的生活影像中窥寻,思索,品味出新生活的希望和转机,祖国的春天,新生活的春天即将来临,人们已经看到春的景象,听到春的声音,闻到春的气息。这样,祖国之春也伴着自然之春而来,作者写“春之声”也就有了象征意义。当然,“春之声”又有着更广的象征意义。作品中说:“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房里,在猎户星座和仙后星座里,在每一颗原子核,每一个质子,中子,介子里,不都包含着春天的力量,春天的声音吗?”春之声,又是美好的象征,生机和力量的象征。

四、分析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小说中所写的景,有看到的景,也有联想的景,无论怎样的景,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情。例如开头回忆童年时代的生活,带着无比喜爱,怀念和留念之情;写X城火车站前广场上丰富的食物,带有对新的政策的赞美之情和对新生活感到甜美的感情;看到闷罐子车,就生发出祖国依然落伍的感慨;对于春天相联的美好往事的回忆,也都带着一种陶醉的幸福的感情;对于斯特劳斯的≤

春之声圆舞曲≥,更是掩饰不住对它的热爱,称它是“神秘的”,“好像从来还没有听过这么动人的歌”。

赫克托耳之死

一、特洛伊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希腊的传说中,战争的起因是为争夺一个女子海伦。≤伊昂纪≥中主要英雄阿喀琉斯的父母在举行婚礼时,没有邀请不和女神,这位女神便进行报复,在宴席桌上扔下一个金苹果,上面写着给“最美的女神”,这就引起了三位女神为争夺这一苹果而发生的争吵。宙斯让他们去找特洛亚王子帕里斯评判。三位女神各处向帕里斯王子许了愿,阿佛洛狄忒答应让他娶到世上最美的女子,帕里斯便把苹果判给了这位女神。事后,女神把他引到斯巴达,拐走了王后海伦,带走了大笔财产。希腊各部落为了夺回海伦而联合起来,发动了十万大军,一千多条战船,由阿伽门农担任统帅,渡海向特洛亚进攻。

二、分析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两位英雄的形象?

喀琉斯是一个非常骁勇而重视个人荣誉的战士,暴躁而任性。由于不甘受阿伽门农欺负,一怒之下退出战场。但当他得知亲密战友被赫克托耳杀死的消息时,他悲痛欲绝,悔恨无比,立即重上战场杀死赫克托耳,为战友报了仇。他是勇敢无畏的英雄,既英勇又凶猛。他把赫克托耳的尸体托在战车后面奔驰,又显示出性格的残忍。后来,当特洛亚的老王用对他父亲的回忆打动他,跪求他归还赫克托耳的尸体时,阿喀琉斯被感动,对有丧子之痛的老王产生了同情。这样,阿喀琉斯英勇任性而又富于友情,残酷而又不失同情心的复杂性格就充分表现出来。赫克托耳是特洛亚全军中最英勇的将领。一方面,他人说到战争是由于弟弟帕里斯的不义行为引起的,也明知他死后自己热爱的娇妻弱子都将忍受奴隶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他又为保家卫国而视死如归。≤伊里亚特≥卷六写他辞别妻儿上阵,卷二十二写他不顾老父老母的劝阻,毅然迎战阿喀琉斯,都表现出他是一个意识到自己光荣职责的氏族英雄形象。他不像阿喀琉斯那样勇武,却更富有集体主义精神,深受人民的拥戴。

三、举例说明节选部分是怎样利用多种不同的艺术手法突出人物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的?

史诗在刻画人物性格时,采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有时借助于人物自己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有时是通过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有时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英雄行为,有时又通过侧面描写来映衬烘托人物。

四、举例说明本文所具有的民间口头文学的艺术特点。

语言的运用上,朴实自然,口语特点比较突出。课文的12和13段所写的两个人鏖战之前的对话,就带有民间口语色彩,真实的展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音容,心理和性格。另外,适时运用了大量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比喻,生动形象,绚丽多彩。

老人与海

一、怎样理解桑提亚哥的“硬汉性格”?

“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因为这并不是一种自我安慰性质的精神胜利。这一哲学的逻辑建筑在对人的信念的力量的崇拜上。具有这样一种精神的人无论他面对怎样的困境,怎样的强敌,都不会从心理上败下阵来,不会在精神上输掉。可以说,海明威的哲学,对希望与失望,胜利与失败,精神与物质范畴及其相互关系,有他自己的独特解释。这就是海明威的“硬汉性格”。

他最鲜明的特征是富于竞争意识与挑战精神。在大海中捕鱼,是人与自然的抗衡。而人与自然又不具有平等性。由此导致的对抗性,产生无时无处不在的风险。桑提亚哥的特点在于他具有向强者挑战的主动性和顽强性。

他每次下海,既是向大海要财富,更是向命运挑战。一连84天的厄运,是大海对他的吝啬,也是大海对他的考验。他面对空前失败之时,也就是他爆发更强烈挑战之时。这就是他为什么毫不犹豫的进入第85天的根本原因。

在这类“硬汉”看来,同足以毁灭一己的自然力量较量,更能激发自己的人生使命感及生命活力。从这种意义上说,他走进大海,是走向失败,也是推进贯穿其毕生的挑战。自信,是桑提亚哥的又一重要特征。这也是他的精神支柱。这是他敢于蔑视对手。

二、怎样理解《老人与海》的寓言化和象征性特征?

象征手法的运用。作者借助象征手法突出主体,渲染主题。无论是桑提亚哥还是他的对手,都具有鲜明的象征性。小说也因此带有了寓言化的特征。人们很自然的从桑提亚哥身上领略到人的意志之风采,也会直接从鱼与大海的形象意蕴中,悟出人类所应面对的考验与挑战。

三、《老人与海》运用了许多独白式的心理刻画,这是为什么?

独白式的心理刻画。有时有老人说出口,有时由作家交代。这类心理描写构成作品的主干。正是这些有声无声的独白,将人物在悲壮的拼搏过程中的心路历程生动,完整的记录下来,同时也便于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样的独白,就能很好的揭示题旨。

四、试结合《老人与海》分析海明威简洁明快的叙事特点和简洁的语言特点。

简洁明快的叙事手法。本文情节情节单一,只在关键设置一个重要转折,即桑提亚哥战胜马林鱼后又陷入鲨鱼重围的情节逆转。但个人与大自然对抗这一主题,通过单一情节得到渲染,符合“冰山原则”海明威认为,“冰山在海上移动很是雄伟壮观,这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小说的语言也极为简练,有电报式的特点。

五、阅读《太阳照样升起》,分析作品是怎样描写“迷惘的一代”的。

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写战后一群流落欧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的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国记者,战争毁掉了他的性能力。他爱上了一名英国护士勃瑞特?艾希利,后者也倾心于他,但他们无法结合。另一条线索写一个美国作家罗伯特?柯恩,对生活颇多虚妄与浪漫的幻想,他也爱上了博瑞特,但她不喜欢他。这一群历经战争沧桑的青年,战后浪迹欧洲大陆,整日钓鱼、看斗牛、聚饮、争吵或殴斗。战争夺去了他们的亲人,给他们留下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创伤。他们对战争极度厌恶,对公理、传统价值观产生怀疑,对生活感到厌倦、迷茫和懊丧,醉生梦死的度日。小说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谴责了战争。小说因写了战后一代人的迷茫而成了“迷茫的一代”文学流派的代表作。

游园

一、本折戏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课文通过描写杜丽娘为大好时光所吸引,私自跟丫鬟春香离开深闺到后花园欣赏春景,在游园的过程中产生了冲破封建牢笼的强烈愿望和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从而表达了“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的进步思想。

二、分析杜丽娘的性格特征,并说明作者是怎样刻画杜丽娘内心世界的。

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坚定的追求、强烈的反叛,使杜丽娘成为中国古代女子与“命定”相抗争的典型。同时,她又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人性的舒展与理学的压抑在她身上交织着。情与理的尖锐冲突,直指程朱理学对人性的压迫和摧残,使杜丽娘形象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杜丽娘冲破精神枷锁,追求“天然之情”,寻求对人的承认与尊重的行为,具有了个性解放、人性觉醒的光辉,也使这一形象显现出深层的文化内涵。

《游园》的六支曲子,以杜丽娘内心情感发展的自然顺序为经,以杜丽娘寂寞生活与明媚的春光间的强烈对比为纬,在二者艺术的交汇中,展示她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三、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第二部分:从“(贴)早茶时了,请行”到“呖呖莺歌溜的圆”,写杜丽娘游园的过程及感受。第三部分:从“(旦)去罢”到结尾。写杜丽娘游园之后的孤独、怅惘,为下文的惊梦进一步做了感情上的铺垫。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摇曳飘荡

2.作动词,玷污

3.太

4.凡是、所有的

5.实在是

哈姆雷特

一、为什么说哈姆雷特的形象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他是恩格斯所称赞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有着“巨人式”的“那种性格上的完整和坚强”。他仿佛是“全面发展”的“当代英雄”,他是才德兼备的理想的君王。他嫉恶如仇,敢于揭发社会上的一切伪善和恶德。同时,他和当时的一些先进的人文主义者一样,对社会矛盾的认识还不够彻底,在具体行动上有较多的思虑,常常不能表白郁结的“心事”,甚至由于“因循隐忍”而没有采取果断行动。二、“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表现了哈姆雷特怎样的内心世界?

哈姆莱特是个富于理想、敢于行动的人,但身遭变故,理想破灭。他奉命复仇,但客观上任务的艰巨和敌人的强大、主观上反对暴力而又脱离群众,造成他在积极行动之中常常产生力不从心和难免失败的感觉,因而出现内心的矛盾。通过这段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三、阅读《罗密欧与朱丽叶》,思考其主题,并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同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加以比较。

两对恋人都是真情相爱,他们爱情的悲剧都与封建势力有关,但故事的具体情节不一样。

断魂枪

一、分析主人公拳师沙子龙的性格特征

沙子龙是个颇具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他的经历及悲剧性的命运是对近代中国动荡变化的时局和混乱的现实的一种折射和反映。沙子龙曾是以独创“五虎断魂枪”而威震西北20年的武林拳师,有“神枪沙子龙”的英名。他以走镖为业。但因时代的变迁和时局动荡的冲击,走镖的职业逐渐为别的行业所排挤,国术因敌不过外国的快枪和洋炮,更不为革命党所利用,但内心深处十分珍视自己的枪法,视之为至宝,对武艺仍执着追求。沙子龙的主要性格特征:一方面,他既有武林豪杰的骨气和操守,也有审时度势的精明与远见;另一方面,虽然感到了时代的变化,但他又对自己所处的现实社会和时代失望和无奈。因此他采取了消极遁世、自感封闭的消极应世的态度,以“不传”断魂枪绝技来与时代相抗衡。因此在沙子龙性格中,深沉保守与孤傲执着是相互统一的;而他最后的没落和被人遗忘的悲剧既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黑暗动荡的现实所致,也是其个人与世隔绝的消极应试态度的结果。

二、分析小说的时代背景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所起的作用.

一是交代辛亥革命前后近代中国黑暗、动荡的社会现实,和当时传统文明受到外来文明的撞击趋于衰落的特定历史条件,这烘托了主人公沙子龙作为镖师的艰难处境:时代的变迁迫使他作出艰难的选择——改镖局为客栈。这展示了主人公面对时代大潮的冲击无力把握个人命运、只能顺应潮流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二是这一时代背景的描写包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使主人公沙子龙悲剧有了社会批判的内涵。李将军列传

一、李广形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一是李广勇敢机智、精于骑射,且具有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将风度;二是李广廉洁轻财、身先士卒、治军简易、爱护士卒、忠实诚信、口讷少言、负能使性等特点;三是李广终生不遇、屡建战功,却备受排挤,白首未得封侯,最后被迫自刭。

二、作者在本文中对李将军倾注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对李广倾注了钦佩敬仰之情,钦佩敬仰李广的武艺超群,有胆有谋和身先士卒的高尚品德;还倾注了对李广的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同情;同时对统治者嫉贤妒能、任人唯亲的现象表现出不满与愤慨之情。

三、李广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汉代统治者嫉贤妒能、任人唯亲、赏罚不公、刻薄寡恩,从而从侧面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无道。

四、本文结束时,作者引用了什么民谚?说明了什么?

作者引用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民谚。作者以此说明,李广虽不善辞令,但却通过自己的行为得到了士卒及百姓的爱戴。说明了只有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才能得到大众的拥护的道理。

《洞庭一角》

18、第四段“中国也是这样”的“这样”指代什么?“那些委曲了的部位”是指哪些“部位”?(4分)

答:(1)指代“它是一个脾性……哪能框范住它?” (2)是指中国文化中那些“几句简单概括”之外,被“最堂皇的一脉所统摄”、被“抹煞”,而具有“丰富的生命节律”的部分。(意思相符即可)

19、第九段中,“这口钟,时时鸣响着民族精神的另一方面”,根据文意,推断“另一方面”指的哪方面?“两者加在一起,也只是民族精神的一小角”中的“两者”指代的是什么?(4分)

答:(1)指的是中华民族反压迫、反剥削、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精神。(2)指对外抵抗异族入侵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内反抗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精神。

20、第五段,作者指出:“它们南辕北辙而平安共居,三教九流而和睦相邻。”这句话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应如何理解其含义?联系后文,哪些典故风物与此紧密关联照应,形成有机的内在联系? (6分)

答:(1)主要运用了对偶、互文和借代手法,概括而形象地说明君山岛上的文化遗迹是历史的积淀,鲜明地折射出历史长河中各种文化传统、风格流派互相包容、相安共存的状况。(互文也称互参,它的手法是把本应该合起来的话分做两句说,使两者互相补充、渗透。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其实明月并不只是秦时的, 边关也并不只是汉代的,文中明月和边关在秦汉就存在.又如:“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在这个句子里其实主客双方都是下马再上船的,互文使文章有情趣)(2)后文与此相关联照应的有“封山石刻”“娥皇、女英坟墓”“古庙废墓”“杨么古钟”“湖底龙宫”等典故风物,它们以点代面,小中见大,一脉相承,逐层深入地表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的特点。

21、文题名为“洞庭一角”,说说你对文题的理解。(2分)

答:文题名为“洞庭一角”,实则借描写君山的文化遗迹来表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元和博大深厚,这是一种以点代面、小中见大的构思方法。

22、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引述古人名句和丹纳的观点,是为了说明气候对创作者心境和作品内容的影响,以范仲淹为例,证明“存在决定意识”的定律。

B.本文题名为“洞庭一角”,实则借描写君山的文化遗迹来表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元和博大深厚,这是一种以点代面、小中见大的构思方法。

C.“谁都是渺小的。无数渺小的组合,才成伟大的气象”。这番议论,是对“大一统的霸座”的否定,蕴含着平等的思想,富于辩证意味。

D.文中写到的“龙宫”下的“热闹世界”和“宇航飞船”寻找的“另外一些世界”,实质是表明人们对理想和未来的探索、追求和向往。

E.这篇散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经,以眼前景物为纬,将自己的见闻观感与中国文化联系起来,结构严谨,中心明确,有力地突出了爱国主义的主题。

答案:BD

25.第四段中加点的“两层波浪”分别指的是什么?(3分)

答:一层是洞庭湖的波涛,一层是《岳阳楼记》滚滚滔滔的文势。(3分。答对一层记1分,两层全对记3分)

26.第三段中“有趣的奇事”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答:景观被写入文章后,文章又化作了景观(或“景观被文章重新构建”),文化和自然互相生成。(4分。三层意思均需答全;只答对一层记1分,只答对2层记2分)

27.读第五、六段,结合上下文分析:

(1)作者为什么说“洞庭湖没有这般小”?(3分)

答:因为洞庭湖在中国文化的意义上讲,是一个小小的宇宙;儒家的“大一统的天下”与之相比,“逼仄”得多。(3分。大意对即可(2)作者先说“洞庭湖小了”,然后又说“洞庭湖没有这般小”。这样说是不是自相矛盾?为什么?(3分)

答:不矛盾。因为说“洞庭湖小了”是将洞庭湖看成一个湖,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相比,自然小了;而说“洞庭湖没有这般小”是将洞庭湖看成“一个小小的宇宙”,它与“大一统的天下”比,自然不“小”。(3分。大意对即可)

28.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范仲淹散文名篇《岳阳楼记》,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具体有哪些评价?请分条说明。(3分)

答: ①重新构建了岳阳楼;②写景语言讲究节奏,很有气势;③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④能够让人们修身养性;⑤端庄,执着,悲壮。(5分。只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2点给3分,答对3点即给满分)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樊迟、仲弓问仁》 一、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地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二、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三、《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兼爱》 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三、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 一、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整理(2)

一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1、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那些语言中可以看出他坚贞自守、不甘沉沦的精神? 本文抒发了作者多次被贬谪的愤懑不平的情感,文中虽多次写贬谪生活的幽趣盎然,看似怡然自得没实际上却透露出落寞惆怅、愤懑不平的情感。 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恬静和坚持自己的人格操守,文中多写谪居生活之闲适情趣,“披鹤蹩”、“戴华阳帽”、“执《周易》”如此种种,都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恬静,又以“齐云、落星”等楼和竹楼对比,写出了作者坚持自己人格操守的情感。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其居住楼之易巧乎? 2、分析竹楼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答:在文中,围绕着主楼之“易朽”与“不朽”展开讨论,表达了这样的象征意义;竹楼的形质固然会很快朽腐,但贬居于竹楼中的仁人志士们的品格境界确是不朽的!这是本文的主旨,也是其人文精神价值之所在。 二祭十二郎文 1、古人说,“情真自然成至文”。以本文为例,谈谈你的体会。 答:本文是韩愈侄儿韩老成英年早逝,韩愈哀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此篇祭文,文章感人至深,是其情意的真挚与深切,无论是追忆叔侄俱幼是“未尝一日相离”的童稚旧事,还是历数成年后两人几度离合的因由衷曲;无论是坦陈“生不能相养以共居”的迁就悔恨,还是直抒“呜呼哀哉”的深切悲痛,字字句句都是从肺腑中流出而浸透着骨肉亲情。尤其是“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几句,悲痛之至已如痴如醉,情意何等真切!而本文亦为韩愈的手写稿,非刻意而为,写真情,诉琐碎,情之真挚、深切,至文自然而成。 2、韩愈对老成死讯的将信将疑,是否可以看出来他对侄儿的一往情深?请具体分析说明。 答:“呜呼!其信然耶?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耶?”可以看出韩愈对老成的死将信将疑,一会儿似在做梦,一会儿似真的发生,而在对老成的死将信将疑,表现的是韩愈对老成的死的事实不能接受或不想接受,叔侄二人自幼相伴朝夕,情同兄弟,韩会夫妇死后叔侄二人更是唇齿相依,相濡以沫,将信将疑之中饱含了韩愈的不舍与悲痛,足可以见得他对侄儿一往情深。 三、长恨歌 1、第四段对刻画杨玉环的形象及表现“长恨“的主旨有何作用? 答:第四段写杨贵妃对李的忠贞不渝之情,“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诸句, 写杨贵妃的震惊、激动、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生动的写出了杨贵妃的心理活动,刻画了她美丽风姿和神登仙界后依然对玄宗忠贞不渝的形象。 而本段的一系列情节,使诗波澜再起,生面别开,而且还在皇帝身上此写出了如常人一般的真切情感,大大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气氛,强化了“长恨”的主旨。 2、第三段玄宗思念贵妃的有关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答:第三段“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几句,写唐玄宗从傍晚到入夜、到夜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一、《寡人之于国也》 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 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写法。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梁惠王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 二、《秋水》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是十分有限的。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色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 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力。(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 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尚书》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根据,然后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 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的发奋,成功时意气的胸怀雄壮,再以迅疾的笔调写其衰败之速。在盛衰成败兴亡的鲜明对比中,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发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 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作用。 历史事实做论据,文中第二段用大段篇幅写了后唐庄宗兴衰的过程。 理论论据,《尚书》名言“满招损,谦得益”。 四、《论毅力》 1.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本文所说道理有何启发意义? 现代年轻人依赖性强,意志薄弱,锻炼自己意志。提高毅力,是当今时代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2.本文如何在论证过程中贯串正反对举方法的?请作具体分析。 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而这个爱体现为孝、弟(悌)、忠、信的道德礼教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秩序上,这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因此历代统治阶级都利用它来维护自己的统治。2.(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最重要的儒学大师,认为“民为贵,君为轻”,提倡“法先王”、“行仁政”,主张“性善”论,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3.“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出自(《礼记?大学》)。4.“四书五经”的中“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5.先秦时期,我国散文可分为(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类。 6.“暮春着,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出自《论语·先进》,冠者指(成年男性,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长大成人。)。7.《兰亭集序》的作者为(东晋)朝的(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出身于掌权的大世族,因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世称( 王右军 )。 8.全面论述文学及文章学的道理,极大成又颇有独到创见,被后人誉为“体大思精”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9.“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句话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10.“老庄”指的是(道)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11.文学史上并称“风骚”的是《诗经》、(楚辞)。 12.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用楚辞形式创作了《九章》、《九歌》,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 13.《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是(张岱)的小品文集。 14.代表两汉时期散文最高成就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 ),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班固撰写的《汉书》是一部( 断代 )史书。 15.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雄视古今的“双子星座”的是唐代的(李白)、(杜甫)。16.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被称为婉约之宗的是(李清照)。 17.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思考与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议论文 《寡人之于国也》 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答:(1)反对兼并战争。 (2)大力发展农业、渔业、林业。 (3)注重教育。 (4)反对暴政,提倡施行仁政。 (5)以民为本。 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答:本文紧紧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展开论述。 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抑扬兼施、循循善诱是本文说理的特点。抑扬兼施表现在先对梁惠王的治国方法进行批评,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就可以使民加多,这些都是这一特点的具体表现。循循善诱表现在抓住惠王的心理,先易后难、步步引导、层层推进方面。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此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答:孟子用这个比喻主要是为了说明梁惠王虽然自以为对国家尽了心,实际上他跟其他的国君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喜好战争,因而百姓也不会增多。 《秋水》(节选)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答: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思想意义: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前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答:文章中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陪衬河伯与海神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答:本文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而所用的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出叠见,引人联想,发人深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透彻。例如:“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以“稊米之在大仓”比喻“中国之在海内”;“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以“毫末之在于马体”比喻人与万物的关系,结论是微不足道,不必自多。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本丈的论证方法颇有特色,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自然地推到读者面前,令人信服。在论证中又多用形象比喻来说明抽象道理,其中多是由个别到个别的比较论证法。其中又包含性质相似的类比论证法,如“拘于虚”之井蛙,“笃于时”之夏虫与“束于教”之曲士之间的比较,便是类比论证;还包含性质相反的对比论证法,如“束于教”之“曲士”与“观于大海”、已知已丑、可与语大理的河伯之间的比较,便是对比论证。 《五代史伶官传序》 1(谈谈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答:作者认为,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并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精辟透彻,发人深省。这两企警句告诫后人,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一个人为

(完整word版)大学语文课后练习题

练习题 第一单元仁者爱人樊迟、仲弓箭问仁\答案原君\答案 樊迟、仲弓问仁 一、填空题1、《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是 由收集整理而成的。 2、孔子是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 的、,其思想的核心是, 3、“四书五经”中的“四书” 指、、 、;“五经” 指、、 、、。二、单项选择题 1、《樊迟、仲弓问仁》一文中,孔子认为真正有智慧的人是( A、善于识别人的人 B、能够广交朋友的人 C、默默无闻的人 D、敢于行动的人 2、下列不属于儒家所提倡的美德的集中表现的是() A、恭 B、敬 C、怨 D、忠 三、多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论语》的描述正确的是()A、今本《论语》由东汉郑玄厘定B、《论语》中所表述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C、《论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D、《论语》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E、善于论辩是《论语》的一大特色2、下列行为中属于实践“仁”的具体表现的有()A、出门如见大宾 B、使民如承大祭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E、居处恭,执事敬重,与人忠3、下列代表儒家思想的著作是()A、《论 语》 B、《左传》 C、《庄子》D、《孟子》 E、《韩非子》 四、解释带点的字词1、使.民如承大祭祀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3、雍虽不敏.,请事.斯语4、 举直错 ....... ..诸枉5、不仁者远.矣6、居处恭,执事敬

五、简答题1、本文在文体上有什么样的特点?2、请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3、如何才能够实现“仁”呢 原君一、填空题 1、《原君》是一篇严谨的议论文。 2、《原君》一文从“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引出“”的为君之道,奠定了全篇论证的基础。 3、《》是《明夷待访录》一书的首篇。 4、后人 将、、 并称为“清初三大思想家”。 二、单项选择题 1、《原君》中,对自己夺取的产业沾沾自喜的人是() A、明太祖 B、汉高帝 C、崇祯帝 D、商纣王 2、《原君》中发出“若何为生我家!”的痛苦悲叹的人是()A、明太 祖 B、汉高帝 C、崇祯帝 D、商纣王3、《原君》模仿韩愈《原道》、《原毁》等立题,是从探究人均的(入手的。A、地位 B、声誉 C、财 富 D、职分 三、多项选择题1、《原君》中采用最为广泛的论证手法是() A、比喻论证 B、举例论证 C、引证 D、对比论证 E、类比论证 2、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 A、思想家 B、文学 家 C、政治家 D、革命家 E、史学家 3、《原君》一文中,主动放弃了做君主的机会的人是()A、许 由 B、尧C、禹 D、务 光 E、舜 4、《原君》文中,作者举出的“耻食周粟”的人是()A、许由 B、伯夷 C、崇祯 D、务光 E、叔齐 四、简答题 1、黄宗羲认为“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而如今的天下人如何看待为君者? 2、黄宗羲在《原君》中引汉高帝“某业所就,孰与仲多”之语是为了说明什么? 3、《原君》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及文章的论述方法。五、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大学语文(第三版)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采薇》课后练习 1、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它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样表现有什么好 处? 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士兵因久在前线而思念家乡的情绪;这种情绪是通过采摘不同季节 的薇这一活动烘托出来的;由于采薇时间的持久性和连续性,让人感到士兵无时无刻不被思 念家乡的痛苦折磨着,从而使全诗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强化。 2、当兵服役、保家卫国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它既让人感到神圣和自 豪,但同时又让人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试结合《采薇》这首 诗的学习,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采薇》中表现了士兵对敌人入侵使自己不能安居乐业强烈不满,体现了大敌当前、国家 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与国家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点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学 习。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无论何时,无论何人,都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随时随地接受 国家的召唤。当兵服役,保家卫国,这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 为此感到神圣和骄傲。 另一方面,战争又是残酷的,参加战争的人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 生命代价,这一点在《采薇》中也有深刻的反映。这一点既让我们在心理上对战争的本质有 清醒的认识,更激励我们努力争取和珍惜和平的好时光。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分析这 四句诗的抒情特点。 1、原因主要有:①用生动的形象写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②把多种修辞手法成功 熔在一起:⑴对仗工整;⑵叠字(依依、霏霏)形象生动;⑶借代(用杨柳依依代指春天, 雨雪霏霏代指冬天)准确而形象⑷对比(阳春与寒冬)鲜明。③文字雅俗共赏。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 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 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 大的空间。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 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 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认为走 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 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 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 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 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2、这四句诗通过融情入景和对比的方法,把感情表达得更深刻、形象、含蓄。其中2、4两句分写乐和哀,分别拟喻国家的和平安宁与破败纷乱,两相对比,足见主人公前后感情心 理变化之大,以及战争给国家带来的灾难;1、3两句,前句当哀不哀,强化了战士的参战心 情和决心,后句当乐不乐,强化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摧残。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注意这些字的用法: 1.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读mò,同“暮”,一年将尽的意思。 2.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没有谁。 3.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yù,下,降落,用作动词。 4.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又……又……。 5.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很、甚。 6.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无,没有。 《山鬼》思考练习题 1、屈原为什么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谈谈你对屈原的认识和了解。 屈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志士和诗人,他崇高无私的爱国精神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 尊敬,每年五月端午这一天,许多国家和民族包棕子、划龙船,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作为一位卓有才华的政治家和诗人,无论国家怎样对待他,无论自己的处境多么艰难,他都 一心一意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决不向黑暗邪恶低头妥协,宁死不肯离开自己的祖国,并用诗 歌将自己的心声记录下来,让千秋万代的人们感受他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屈原为什么受到 全世界人民尊敬的原因。 2、山鬼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分析诗中山鬼感情变化的轨迹? 诗中的山鬼是一个美丽痴情的女子形象,她怀着对爱情的美好愿望,精心打扮准备,在 凄风苦雨中痴痴等待自己的爱人,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喜悦和痛苦。作者屈原通过塑造这一形 象,表现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忠贞态度,也寄托着自己虽遭流放而心中依然苦苦 思念关心楚国、楚王的高尚爱国热情。 诗中第一节,山鬼在赴约途中的感情是喜悦、兴奋的;第二节,随着等待时间的不断延 迟,天空黑暗下来,天上刮起了风、下起了雨,这时山鬼的心情也变得暗淡下来,发出了岁 月不饶人的感慨;第三节,山鬼一方面对自己的纯洁和忠贞行为感到自豪,对对方迟迟不至 的行为自我宽解,但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不断迁移,她渐渐开始对自己的宽解产生了怀疑, 这种怀疑伴随着雷电和暴风雨的加强逐渐加深,最终使她陷入了因爱人迟迟不来而带来的极 度孤独和忧愁中。诗人通过山鬼从兴奋到忧愁这一心理过程的变化,真实反映了爱情给人带 来的缠绵、痛苦和折磨。 3、将这首诗与《诗经·采薇》对照,结合过去学过的其他作品,说说屈原的诗歌和《诗 经》有什么不同。 主要表现在:《诗经》侧重于写实,重章叠句突出,语言朴素,民歌色彩很强,句式是以 四言为主;而屈原的诗歌则侧重于表现理想,抒情性更强,语言富有变化和文采,句式则是 每句七个字,且每句都有一个语气词“兮”字等。 4、、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及用法: (1)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被:同“披”。

大学语文课后题

第一讲《蒹葭》思考题 1. 你还能举出几首临水怀人的诗词作品吗? 如《诗经·陈风》中的“东门之池”、“泽陂”,《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温庭筠的《梦江南》等。 2. 有的诗内容十分确定,有的诗可以多种理解,请你结合本文分析其中的原因何在。 诗内容确定,主要是所写对象具体;而含蓄的诗歌,力图使诗歌表现的对象给人以不确定性,难以指实,如本篇中的“在水一方”的美人,可以指情感世界的恋人,也可以指家国渴慕的贤人。 3. 本诗的复沓形式与表现的思想感情之间有什么关联? 它的艺术作用在于很好地表现事物进展的顺序和程度,协调诗的韵律节奏,强化诗的音乐美和抒情气氛,增强表情达意的审美效果。 4. 在当代文艺作品里,有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思的?请举几例。 当代作品中经常运用复沓形式表达情思,而且是很普遍的艺术手法。如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康白情《江南》、沈尹默《月夜》等。 第二讲《无题》李商隐思考题 1. 你认为诗中的男主人公是否是诗人自己? 供学生独立思考 2. 与《长恨歌》那种内容十分明确的爱情诗相比,这种含混朦胧的作品的长处与短处各有哪些? 本诗具体内容的含混及缺失,反而提供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的空间,更能引发不同读者多方面的感受。缺点是不太适合痛快淋漓地表达情感以及叙述事件。 3. 能否再举出几首具有朦胧美的诗作? 如阮籍《咏怀》、白居易《花非花》、李商隐《锦瑟》、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纱”等。 第三讲庄子秋水思考题 1. 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 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 2. 在先秦诸子中,还有谁喜欢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其哲学思想? 韩非子。《韩非子》中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皆为寓言故事之专集,其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然其寓言主要取材于历史和现实,与庄子寓言的奇幻谲怪呈现为完全不同的风格。 3. 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 拟人、比喻、对比、排偶,说理形象而有力。 4. 本文中有若干语句,在后世化为人们习用的成语,请指出来。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坐井观天、太仓稊米。 5. 比较庄子和孟子的文章风格,谈谈二者间有何差别?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第四讲韩愈与潮州文化思考题 1. 苏轼曾说:“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分析此说是否有道理。 苏轼的说法带有些夸张的成分,不过也指出此文饱蘸着作者真情的特点。 2. 后人认为袁枚的《祭妹文》,乃是本文的接踵之作。通过比较两文,你能否找出祭文佳作的一些共通之处? 《祭十二郎文》饱含着韩愈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袁枚《祭妹文》也通篇充盈着兄妹之间的诚挚、亲密之情。故而,祭文的最可贵处,在于能抒写真情,有真情贯注于其中。 3. 一般祭文多使用韵语,本文则通篇散体。由此生发,你认为内容决定形式的说法正确吗? 有一定的道理。为适应表达内容的需要,作者大胆摒弃了已成抒情桎梏的四字韵文或骈文的传统格局,而采用了长短不拘的散体,以便于更自由地抒写心中的巨大哀恸,但是传统的祭文形式也能写出真挚的内容,如李商隐的韵文祭文《祭小侄女寄寄文》。 4. 有生则必有死,谈谈你对死亡的看法。供学生自由讨论

科学出版社大学语文课后答案

《山鬼》 1 分析山鬼的形象? 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 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山鬼是一位美丽的女山鬼,是一个多情、痴情但却失恋的美女,她深感孤寂,饱含凄婉,内心忧愁,是一个失意与哀怨交织的形象。 2 本诗在刻画人物时又何特点? ①在刻画女神形象时采用人神杂糅的艺术手法,诗中的女神既有神的身份和生活习惯,又有人的容貌体态和七情六欲,人神融为一体。既真实生动,又浪 ②诗人还善于借景抒情,把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描写完满和谐地统一起 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将描写与女神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紧密融合。 3 体会山鬼赴约前后的微妙心里变化。 全诗分三个部分,非常细致地刻画了女神赴约过程中细腻的心态。 ①先写女神收拾打扮,准备与心爱的人约会,并采摘芳香的花草以“遗所 思”,表达对爱情的憧憬、痴情。②接着写女神等待心爱的人来约会的过程,在久久等待中怅然若失,在怅然若失中仍为对方寻找失约的理由,着重表现其焦虑、希望和矛盾。 ③最后女神终于明白对方失约了,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神失恋后烦乱、痛 苦、失望、哀怨交织的复杂心情。 全篇展示了女神喜悦——惆怅——哀怨的心灵波动,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神 的美丽、痴情和忠贞。 《春江花月夜》 1 本诗在写景抒情中运用了大量的暗示手法,你能找出这样的诗句吗? 答:“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 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 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 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 “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 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 子夜夜望月思归。 2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谈谈你 的感受和认识。 答: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诗人由景引入,用对照的手法,一方是 流落江畔孤栖舟中的游子,一方是隐 现高楼,夜夜伤怀的思妇。彼此仰望, 有情无法倾诉,最后发出空有春江花 月夜的感慨,以及诗人思乡,思妇思 夫的感伤之情。但与此同时,诗人又 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生动描述,尽情 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了人间 纯洁的爱情,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 理,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胸襟以及 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 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1、本诗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交 融。 2、诗中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花林、白沙、白云等,这些景物又都 在皎洁的月光下获得了和谐统一的色 调,造成了一个绚丽优美而又宁谧柔和 的诗境。 3 诗的韵律节奏也富有特色,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形成整齐有致而 又错综变化的韵律。 4、诗歌语言自然流畅,旋律圆润悠扬,语言上采用了一些顶真连环句式, 如“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情味无穷。 《圆圆曲》 1 作者对主人公陈圆圆抱着怎样的态度? 陈圆圆——幼年丧母,为苏州名妓→被 强征入宫,遭冷遇→入田府为歌 伎→被吴三桂娶为妾→被刘宗敏掳获→复为吴三桂所得→遭正妃悍妒,独居别院,后乞求削发为尼→自沉池水。 从一个民间的采莲女到富贵荣华的平西王妃,命运跌宕起伏;引发明清易代 的历史剧变,阴差阳错,都是身不由己。关山漂泊,辗转流落,完全无法自主, 她的命运正像“狂风”中被吹扬的“落花”。作者对陈圆圆寄与了深切的同

大学语文-道士塔课后练习答案

大学语文-道士塔课后练习答案 1.文学常识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着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2.本文以道士塔为引线,记叙了在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掌管下,敦煌文物被坏以及被外国冒险家劫掠的经过,表达了作者由这一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生发的悲怆苍凉的感情。 3.作者对这三种人的不同行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痛恨、无奈(王道士) 痛恨(腐败政府) 谴责(外国冒险家) 4.写作特点 (1)对比手法 (2)讽刺手法的运用 [课后练习] 一、简答题 1. 作者为什么说敦煌文物的遗失“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2. 文中有一些简略的数字记载,例如“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等,分析这些数字的作用。 3. 作者说斯坦因等人“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这个极基本的前提是什么

二、阅读下列语段, 回答问题 1. 当几面铜壁全都刷白,中座的塑雕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 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它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像样。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筹划。 (2)“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说明什么问题王道士“再作下一步筹划是什么 2.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中国官员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他们文雅地接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其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1) 当时的旧中国为什么“筹不出这笔运费”,是因为“中国是穷”吗 (2) 中国官员为什么没有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的那副赤肠,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大学语文练习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练习题库 一、选择题 1、下列诗歌属于乐府旧题的有(A ) A《短歌行》 B 《饮酒》C《蛇》 2、《采薇》一诗的艺术特点是(AB C ) A 反复咏叹 B 抒情和写景融为一体 C 起兴手法 3、提倡“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C ) A 韩愈 B 柳宗元 C 白居易 4、“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中的“甘”“美”“乐”属(B ) A 使动词 B 意动词 C 名词 5、“功施到今”中“施”读作( A ) A yì B sī C shī 6、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和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是(A ) A 柳永 B 苏轼 C 李清照 7、下列诗篇不属于乐府旧题的有( C ) A 《短歌行》 B 《月夜》 C 《春江花月夜》 8、“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作者是( C ) A 陆游 B 唐琬 C 白居易 9、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是一首( A ) A 赠别诗 B 七言古诗 C 山水诗 10、“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运用的修辞手法有(ABC ) A 夸张 B 对比C借代 11、不是《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戏的主角是( C ) A 崔莺莺 B 张珙 C 红娘 12、《铸剑》属于(C ) A 散文 B 神话 C 小说 13、下列作品属于余秋雨的有( A ) A 《道士塔》 B 《蛇》 C 《乡愁》

14、“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作者是( B ) A 李白B曹操 C 杜甫 15、下列作品属于梁实秋的有( B ) A 《听听那冷雨》 B 《雅舍》C《神女峰》 16、“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出自( A ) A 《短歌行》 B 《邯郸记》 C 《还魂记》 17、“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出自(C ) A 《蜀道难》B《逍遥游》C《短歌行》 18、下列至理名言出自《论语》的有(ABC ) A 举一反三B当仁不让C君子成人之美 19、《诗经》中的“风”是(C ) A 人风B家风 C 国风 20、《采薇》是选自《诗经》的(B ) A 《大雅》 B 《小雅》 C 《国风》 21、下列至理名言出自《老子》的有(A ) A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 当仁不让 C 君子成人之美 22、下列诗句属于《采薇》的有( A ) A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B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C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23、《逍遥游》的艺术特色是(ABC ) A 夸张B比喻 C 对比 24、提倡“文章合为时而着,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C ) A 韩愈B柳宗元 C 白居易 25、下列诗句属于《春江花月夜》的有(B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B白云一片去悠悠C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26、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和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是( A ) A柳永B苏轼C李清照 27、下列诗篇属于乐府旧题的有(AB ) A 《短歌行》B《月夜》C《春江花月夜》

大学语文课后题整理(最终版)

大学语文课后题整理 先秦文学 《静女》 【诗文今译】 娴静姑娘真艳丽,久立城角等我来。 姑娘藏身不露面,心急挠头我徘徊。 娴静姑娘真娇美,赠我彤管表深情。 彤管美丽有光泽,爱它美艳特真诚。 郊外归来赠白茅,白茅美丽惹人爱。 不是白茅它美丽,因是美人赠我怀。 课后题: 1. 改编成小故事: 月出东山,似一轮玉盘。清亮的光辉撒在枝头草丛间,也笼罩着城边的那座城楼。城楼上徘徊着一个男子的身影,月光剪出他英挺的身材轮廓,也照出他一脸焦急不安的神色,他不停地搔头,四处张望。他在等人。不是说好月出东山头的时候见面吗?怎么还不来呢?他俯身城墙,朝月下那一条灰白的小路上张望。路上没有一个人的影子,周围一片静寂,小路也静静地像睡着了似的,悄无声息。是她躲藏起来了吗?不会吧。月亮都移到枝头了。他转身在城楼里四处寻找,能藏人的地方都找过了,不但没有她的影子,连一点儿声息都没有。傍晚,夕阳西下,晚霞满天。我在水沟边洗去锄头上的泥土,也洗去满腿的污泥。是你在经过我身旁时轻轻扔下一句话:?月出东山,城楼上。?我抬头时,你已飘然而去,只把婀娜的背影留在我眼眸里。可

是现在你却不在这里,这是为什么?月亮又移高了。他抬头望月,月亮丰满圆润,多像你的脸庞啊。记得吗?三月三,桃花满树,春水满河。水边树下,四处散布着三三两两的青年男女,大家或嬉戏欢笑,或眉目传情,或一对儿拉着手朝远处走去。春风骀荡,春意浓浓。你独自一人坐在水边,洁白的双脚放在清清的河水里,一头如墨的长发瀑布般披垂而下,我就站在你身后不远处的一棵树下,凝望着你美妙的身姿。似乎是心灵的感应,你终于回头了,嫣然一笑。然后我们无言而默契地相随而行。记得吗?三天后,也是一个黄昏的时候。我荷锄而归,是你把一把白茅草放在我的背篓里,然后转身跑开去,像一只小鹿在草丛间跳跃不见了。你知道吗?当时我的心是怎样的狂跳不止吗?我拿起白茅草,望着你远去的背影,又是怎样的欣喜无比吗?从此,每天劳动归来,我总是在你送我白茅草的地方驻足片刻,那一刻心荡神驰的感觉又涌上我的心头。记得吗?十天后,我们第一次相约这城楼。也是这样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月亮,是你送给我一只红色的管箫。你说当我想你的时候,就吹起这箫吧。你会听到悠悠箫声的,就会来见我的。月光下,这个年轻人拿着一只红色的管箫,管箫在月光下闪烁着光华。他把箫放在了嘴边,吹出一支忧伤的曲子。他心里默默地说,静女,你听到我的箫声了吗?四周静谧,只有悠悠的箫声在静静的月光下传出很远很远。 2. 与《蒹葭》比较,分析意境异同。(参考) 在《蒹葭》当中,全文的基调是苍凉的,给人表现的是爱情对人的折磨和煎熬和情人之间的相思之苦之痛。秋意秋思、迷离怅惘的意境。清冷朦胧、渺远无助的、伤而不哀的意境之美。 《静女》全篇都洋溢着一种爱情的甜蜜之感。通过男子的叙述。我们清楚地感受到了这一对情侣的幸福和快乐。 《鹿鸣》 【诗文今译】

大学语文_课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考试题目及详细答案> 《兼爱》 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 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三、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 一、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齐桓晋文之事章》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的新观念,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二、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1.娴熟论辩技巧。巧妙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引人入彀,从而使对方心悦诚服。 2.善于运用譬喻说明抽象的道理,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3.大量使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使其文章形成气势磅礴、畅达雄辩的风格。 三、孟子思想在哪些方面是对孔子思想的发扬光大? 孟子“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主张“民有恒产”,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 《老子》二章 一、你对美与丑、善与恶有什么认识?美与丑、善与恶,有矛盾斗争的一面,是否也有相互依存及向对方转化的另一面? 美与丑、善与恶都是相对立而存在的,没有美也就无所谓丑;没有善也就无所谓恶,反之也是一样,他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斗争也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向对方转化。 二、“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否说明天道自然是公平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否说明人道总是逆天而行? “损有余以补不足”是自然规律,也就是所谓天道,是不可抗拒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人道,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但人道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顺应天道的。 三、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与强调矛盾多样统一的和谐,二者截然相反,何者合天道而顺民意?何者逆天道而非善政?谈谈你的认识。 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性,这才构成了一事物与它事物的矛盾,整个世界就是多样不同矛盾的和谐统一体。这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是天道,人类社会是不应该违背这一法则的。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就是逆天道而非善政;强调矛盾多样统一才合天道而顺民意。 《容忍与自由》 一、胡适为什么要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胡适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什么思想? 胡适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是让人们看清楚封建专制的不容忍必然导致灭亡的历史事实。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思想? 二、胡适为什么要将中国古代的“四诛”与西方的宗教迫害并列为例? 为了说明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共同的习惯都是喜同而恶异的。因此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三、胡适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论断的?他所提倡的“容忍”与他所追求的“自由”,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胡适在经过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思想、宗教等历史几十年深入研究探索总结之后,提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论断。他所说的容忍主要是指容忍异己的思想、信仰等,他所追求的自由也是在首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见解的度量的基础上的自由。 《像山那样思考》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课文选讲篇目: 1樊迟、仲弓问仁 2冯谖客孟尝君 3容忍与自由 4我的世界观 5 又呈吴郎 6秋水 7中丞传后叙 8婴宁 9蒹葭 10湘夫人 11春江花月夜 12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13秋兴八首 14长恨歌 15无题 16苦恼 17饮酒 18赤壁赋 19哭小弟 20断魂枪

1 樊迟、仲弓问仁 练习题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涵。 2、从本文节选的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 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附参考答案: 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2 冯谖客孟尝君 练习题 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答: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盂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从哪里可以看出冯谖与孟尝君之间是互为对照的?答:孟尝君与冯谖形成对照。冯谖的再三弹铗,反托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他不懂“市义”的意义,不明诸侯之间的矛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族关系保护自己。而冯谖则深知百姓的艰难,以“市义"来赢得民心,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来抬高孟尝君,以宗庙之重巩固孟尝君封地。人物之间的映照,使全文波澜迭起,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