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教学号:21140731

姓名:王月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5年-2015年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公共预算支出、进出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CPI、GDP、投资、预算支出、进出口、经济增长

一、研究的目的要求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来计算。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

在曼昆中级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中指出,国民收入核算把GDP分为四大类支出: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用Y代表GDP有,Y=C+I+G+NX。

从公式可知,GDP主要受这四方面影响,因此本文用公共预算支出衡量一部分政府购买,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衡量投资。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国消费需求对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所以,选取了CPI物价指数来进行进一步分析。同时随着对外经济加强,进出口贸易已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进出口额也是值得分析的因素。

二、模型设定与参数设计

(一)数据的收集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模型时间序列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政府网

(二)模型设计

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大小,我们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Y)作为对经济发展的衡量,代表经济发展;用CPI(X1)消费需求;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2)衡量资本投入:用预算支出(X3)去代表政府购买X4代表进出口总额。运用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采用的模型如下:

Y= β0+β1X1+β2X2+β3X3+β4X4+μ

其中,Y代表国内生产总值,X3代表

i

预算支出,X2代表固定资产投资,X1代表消费价格指数,X4代表进出口总额,μi代表随机扰动项。通过对该模型的回归分析,得出各个变量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变动关系。

三、模型检验及修正

1.可以得到如下回归分析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6/20/16 Time: 08:55 Sample: 1985 2015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83300.80 48323.23 1.723825 0.0966 X1 -606.6547 443.4283 -1.368101 0.1830 X2 -0.318973 0.225021 -1.417523 0.1682 X3 4.176602 0.802216 5.206331 0.0000 X4

3.191439

0.584819

5.457142

0.0000

R-squared 0.996436 Mean dependent var 189284.4 Adjusted R-squared 0.995888 S.D. dependent var 204842.6 S.E. of regression 13135.92 Akaike info criterion 21.95078 Sum squared resid 4.49E+09 Schwarz criterion 22.18207 Log likelihood -335.2371 Hannan-Quinn criter. 22.02617 F-statistic 1817.315 Durbin-Watson stat 0.322178 Prob(F-statistic)

0.000000

Y=833300.8-606.6547β1X1-0.318973β2X2+4.18β3X3+3.19β4X4 R2=0.996436 ?=0.995888 F=1817.315 从数据可以看出模型拟合优度很好。 2.多重共线性检验

X1 X2 X3 X4

X1 1.000000 -0.288341 -0.314340 -0.324767 X2 -0.288341 1.000000 0.997062 0.932732 X3 -0.314340 0.997062 1.000000 0.945955 X4

-0.324767

0.932732

0.945955

1.000000

从上面结果来看,X2,X3,X4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分别做出Y 与1245

,,,X X X X 间的回归,结果如下: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6/20/16 Time: 09:32

Sample: 1985 2015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400826. 620793.2 2.256509 0.0317

X1 -11490.48 5878.258 -1.954742 0.0603

R-squared 0.116420 Mean dependent var 189284.4 Adjusted R-squared 0.085952 S.D. dependent var 204842.6 S.E. of regression 195841.6 Akaike info criterion 27.27034 Sum squared resid 1.11E+12 Schwarz criterion 27.36286 Log likelihood -420.6903 Hannan-Quinn criter. 27.30050 F-statistic 3.821017 Durbin-Watson stat 0.119399 Prob(F-statistic) 0.060314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6/20/16 Time: 09:34

Sample: 1985 2015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43248.59 7332.916 5.897871 0.0000

X2 1.240429 0.036853 33.65913 0.0000

R-squared 0.975042 Mean dependent var 189284.4 Adjusted R-squared 0.974181 S.D. dependent var 204842.6 S.E. of regression 32914.68 Akaike info criterion 23.70357 Sum squared resid 3.14E+10 Schwarz criterion 23.79608 Log likelihood -365.4053 Hannan-Quinn criter. 23.73372 F-statistic 1132.937 Durbin-Watson stat 0.209259 Prob(F-statistic) 0.000000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6/20/16 Time: 20:01

Sample: 1985 2015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28127.89 4993.077 5.633379 0.0000

X3 4.008672 0.077829 51.50643 0.0000

R-squared 0.989187 Mean dependent var 189284.4

Adjusted R-squared 0.988814 S.D. dependent var 204842.6

S.E. of regression 21665.00 Akaike info criterion 22.86712

Sum squared resid 1.36E+10 Schwarz criterion 22.95964

Log likelihood -352.4404 Hannan-Quinn criter. 22.89728

F-statistic 2652.912 Durbin-Watson stat 0.339632

Prob(F-statistic) 0.000000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6/20/16 Time: 20:02

Sample: 1985 2015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3363.32 12872.16 1.038156 0.3078

X4 14.18012 0.695338 20.39312 0.0000

R-squared 0.934814 Mean dependent var 189284.4

Adjusted R-squared 0.932566 S.D. dependent var 204842.6

Sum squared resid 8.21E+10 Schwarz criterion 24.75612

Log likelihood -380.2859 Hannan-Quinn criter. 24.69376

F-statistic 415.8795 Durbin-Watson stat 0.847523

Prob(F-statistic) 0.000000

从数据可以看出Y与X3回归具有最大的可决系数,因此选Y=28127.89+4.009X3

作为初始的回归模型,逐步回归。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6/20/16 Time: 20:26

Sample: 1985 2015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42300.9 71534.19 1.989271 0.0565

X1 -1067.525 667.3011 -1.599765 0.1209

X3 3.968510 0.079865 49.68999 0.0000

R-squared 0.990092 Mean dependent var 189284.4

Adjusted R-squared 0.989385 S.D. dependent var 204842.6

S.E. of regression 21105.05 Akaike info criterion 22.84418

Sum squared resid 1.25E+10 Schwarz criterion 22.98295

Log likelihood -351.0848 Hannan-Quinn criter. 22.88941

F-statistic 1399.055 Durbin-Watson stat 0.471700

Prob(F-statistic) 0.000000

引X1模型?2提高且变量通过了显著水平为10%的t检验但参数符号与经济意义不符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6/20/16 Time: 20:39

Sample: 1985 2015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8313.31 5238.709 3.495767 0.0016

X2 -0.902190 0.273468 -3.299065 0.0026

X3 6.894835 0.877421 7.858069 0.0000

R-squared 0.992213 Mean dependent var 189284.4 Adjusted R-squared 0.991657 S.D. dependent var 204842.6 S.E. of regression 18709.98 Akaike info criterion 22.60327 Sum squared resid 9.80E+09 Schwarz criterion 22.74204 Log likelihood -347.3506 Hannan-Quinn criter. 22.64850 F-statistic 1783.983 Durbin-Watson stat 1.004618 Prob(F-statistic) 0.000000

X2同X1被舍弃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6/20/16 Time: 20:41

Sample: 1985 2015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21030.71 3414.022 6.160097 0.0000

X3 3.064969 0.155268 19.73990 0.0000

X4 3.630120 0.564985 6.425158 0.0000

R-squared 0.995630 Mean dependent var 189284.4 Adjusted R-squared 0.995318 S.D. dependent var 204842.6 S.E. of regression 14016.69 Akaike info criterion 22.02565 Sum squared resid 5.50E+09 Schwarz criterion 22.16442 Log likelihood -338.3976 Hannan-Quinn criter. 22.07089 F-statistic 3189.620 Durbin-Watson stat 0.189253 Prob(F-statistic) 0.000000

引入X4模型?2变大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水平为10%的t检验所以最终拟合结果为Y=21030.71+3.065X3+3.630X4

3.异方差性检验

X3与残差散点图

从散点图可以看出二者没有异方差性 做残差X4散点图

40,000

80,000120,000

160,000

RESID

X 3

X3

Y

Heteroskedasticity Test: White

F-statistic 2.189999 Prob. F(5,25)

0.0875 Obs*R-squared 9.442279 Prob. Chi-Square(5) 0.0927 Scaled explained SS

1.688973 Prob. Chi-Square(5) 0.8903

Test Equation:

Dependent Variable: RESID^2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6/20/16 Time: 21:15 Sample: 1985 2015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0100,000

200,000300,000400,000

500,000600,000

X4

Y

-25,000

-20,000-15,000-10,000-5,00005,000

10,00015,00020,000

X4R E S I D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2.75E+08 35820042 7.680943 0.0000

X3 3095.252 8924.407 0.346830 0.7316

X3^2 0.090303 0.054142 1.667894 0.1078

X3*X4 -0.905337 0.571022 -1.585467 0.1254

X4 -34791.90 28733.42 -1.210851 0.2373

X4^2 2.561131 1.509623 1.696537 0.1022

2

R-squared 0.304590 Mean dependent var 1.77E+08

Adjusted R-squared 0.165508 S.D. dependent var 1.19E+08

S.E. of regression 1.09E+08 Akaike info criterion 40.02581

Sum squared resid 2.98E+17 Schwarz criterion 40.30335

Log likelihood -614.4000 Hannan-Quinn criter. 40.11628

F-statistic 2.189999 Durbin-Watson stat 0.932391

Prob(F-statistic) 0.087469

由数据可知X3,X4在显著水平为5%水平下都不显著接受原假设所以不存在异方差

4.D.W.检验

已知:DW=0.189,查表得dL=1.35,dU=1.49。由此可知,存在相关性。

Breusch-Godfrey Serial Correlation LM Test:

F-statistic 110.7312 Prob. F(1,27) 0.0000

Obs*R-squared 24.92295 Prob. Chi-Square(1) 0.0000

Test Equation:

Dependent Variable: RESID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6/20/16 Time: 21:33

Sample: 1985 2015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Presample missing value lagged residuals set to zero.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057.718 1542.599 0.685673 0.4988

X3 0.199046 0.072518 2.744783 0.0106

X4 -0.702057 0.263333 -2.666037 0.0128

RESID(-1) 0.940767 0.089402 10.52289 0.0000

R-squared 0.803966 Mean dependent var 0.000000

Adjusted R-squared 0.782184 S.D. dependent var 13541.41

S.E. of regression 6319.872 Akaike info criterion 20.46070

Sum squared resid 1.08E+09 Schwarz criterion 20.64573

Log likelihood -313.1408 Hannan-Quinn criter. 20.52101

F-statistic 36.91041 Durbin-Watson stat 0.833123

Prob(F-statistic) 0.000000

LM=30*0.78=23.4 大于显著性水平为5%、自由度为1的 2分布的临界值为3.84,所以存在一阶序列相关性

Breusch-Godfrey Serial Correlation LM Test:

F-statistic 67.96992 Prob. F(2,26) 0.0000

Obs*R-squared 26.02284 Prob. Chi-Square(2) 0.0000

Test Equation:

Dependent Variable: RESID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6/20/16 Time: 21:46

Sample: 1985 2015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Presample missing value lagged residuals set to zero.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X3 0.139635 0.071323 1.957789 0.0611

X4 -0.441153 0.266130 -1.657660 0.1094

C 315.1374 1455.971 0.216445 0.8303

RESID(-1) 1.357478 0.192406 7.055277 0.0000

RESID(-2) -0.488549 0.203815 -2.397021 0.0240

R-squared 0.839447 Mean dependent var -9.74E-12

Adjusted R-squared 0.814746 S.D. dependent var 13541.41

S.E. of regression 5828.377 Akaike info criterion 20.32555

Sum squared resid 8.83E+08 Schwarz criterion 20.55684

Log likelihood -310.0461 Hannan-Quinn criter. 20.40095

F-statistic 33.98496 Durbin-Watson stat 1.621557

Prob(F-statistic) 0.000000

LM显著但e

不显著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性

t-2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6/20/16 Time: 21:55

Sample (adjusted): 1986 2015

Included observations: 30 after adjustments

Convergence achieved after 16 iterations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X3 3.020318 0.197753 15.27321 0.0000

X4 2.509586 0.242211 10.36115 0.0000

C 158613.0 503632.2 0.314938 0.7553

AR(1) 0.980648 0.069396 14.13127 0.0000 R-squared 0.999575 Mean dependent var 195291.7 Adjusted R-squared 0.999526 S.D. dependent var 205548.3 S.E. of regression 4475.723 Akaike info criterion 19.77429 Sum squared resid 5.21E+08 Schwarz criterion 19.96112 Log likelihood -292.6143 Hannan-Quinn criter. 19.83406 F-statistic 20379.50 Durbin-Watson stat 1.427912 Prob(F-statistic) 0.000000

Inverted AR Roots .98

表明模型已不存在序列相关

5.格兰杰检验

Pairwise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Date: 06/20/16 Time: 22:01

Sample: 1985 2015

Lags: 2

Null Hypothesis: Obs F-Statistic Prob.

X3 does not Granger Cause Y 29 1.74496 0.1961

Y does not Granger Cause X3 6.01457 0.0076

Pairwise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Date: 06/20/16 Time: 22:06

Sample: 1985 2015

Lags: 2

Null Hypothesis: Obs F-Statistic Prob.

X4 does not Granger Cause Y 29 0.59343 0.5603

Y does not Granger Cause X4 1.28625 0.2947

四、模型应用分析

结论:政府预算支出和进出口额对GDP有较大影响。用进出口指标分析对经济增长作用的评价。通过进出口额与GDP的相关与回归分析,我们都可以从数据中得出结论,即从1985年至今,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和GDP持续高速增长,同时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长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也逐渐加强,进出口的增长推动了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进出口额的增长。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我国为例,每出口1亿元人民币的工业品,就可直接为1.2万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如果再加上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这一数字还会大大增加;可以促进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现代化生产越来越强调规模效益,通过各种途径达到规模经济的最佳点。通过对外贸易可以扩大商品销售市场,使生产摆脱国内市场的局限,刺激本国产业规模的扩大,使生产能够获得规模效益,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推动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子奈《计量经济学》(第四版)

2.曼昆《中级宏观经济学》(第七版)

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34卷 第4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Vol.34 No.4 JOURNA L OF HENAN N ORMA L UNIVERSIT Y J ul.2007 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郭根山,刘玉萍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 要:改革开放前的30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光辉成就的历史时期,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问题在于,在高速经济增长的前提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赶不上经济增长的幅度,人民生活质量没有得到与经济增长同比例的提高,中国依然没有脱离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行列,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同时,由于经济领域与政治领域的“左”倾相互影响,出现了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的冒进错误,甚至导致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错误,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社会公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30年进行客观公正的判断,因为公众总是直观地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和之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对比,而无需去考察这些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而历史研究者和党史理论工作者则必须力求再现历史的原貌,从当时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的诸多因素中捕捉这些问题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一个更加接近历史事实的判断,对这些问题作出历史的说明和合理的评价。 关键词:经济增长;高积累;问题;理论分析;评价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359(2007)0420196204 作者简介:郭根山(1963-),河南洛阳人,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30年里,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的高速增长。统计资料表明,1953-1978年间经济高速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7.9%、8.2%和6.0%。这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即使与经济发展较快的韩国、中国台湾相比也不算低。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5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3624.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GDP 从1952年的342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1018.4亿元,第二产业GDP从1952年的141.8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1745.2亿元,第三产业GDP从1952年的194.3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860.5亿元[1](P3,4),增幅分别达到471.1%、170.1%、1525.2%和399.3%。 研究了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进程之后,美国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大多数学者指出,虽然中国的经济增长并不稳定,出现周期性的经济衰退,但中国总是能从衰退中恢复过来,重新进入新的增长阶段。在1952-1974年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约在6%。在如此长的时间内取得这样高的增长率的国家是不多的。尽管存在着许多缺陷,但中国的战略和体制使中国脱离了落后的农业社会,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发展到工业化的中等阶段,出现了重大的工业和技术变革。1949年,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以异常贫穷、落后为特征,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个国家已为人民提供了充足的粮食、衣服和住房,医疗卫生有了保障,人人有工作,并显示出改善的巨大能量[2](P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共产党探索工业化道路的历史经验研究”(2006BDJ005)、 “毛泽东发展生产力思想与实践研究”(05BDJ014) 收稿日期:2007204211 ? 6 9 1 ?

全面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2016-2017-1《形势与政策》作业 学院: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 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姓名:吴楷文 课程号:B0900171C 学号:B16090312 任课老师:张娟 2016年12 月18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变化的新时代,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新时期,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因素及策略值得世界探究,也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本文主要从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两个方面研究。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理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实现富国裕民,是许多经济学家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本段从经济增长理论的综合分析中发现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来研究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分析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寻找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路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因素分析,力图以严密的逻辑、丰富的材料、科学的分析,来发现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历史观为指导,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分析线索,运用数学分析、计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合理吸取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分析、探讨和研究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本段研究认为,要素投入的增加固然可带来经济增长,但生产要素资源是有限的,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都是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要素投入增加和综合生产率提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制度是影响要素投入效率、技术进步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之原因。这个结论对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经济现实是经济增长理论赖以产生的基础,从丰富的中国经济增长现实中提炼出有规律 性的经济事实是中国经济研究的重要工作,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中国50年来的经济增长现实,从中得出要素投入的增加、要素效率提高、技术进步、改革开放等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是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真实可靠的增长,从中得出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路径和增长趋势,并提出需要强化的五个方面政策选择(要提高教育水平、重视人力资本积累,扩大资本积累、优化融资机制,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加科研投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率的制度),以推进要素的效率化和综合生产率的不断提离,推动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摘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解析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因

解析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因 摘要:文章拟以新的视角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因作出诠释。通过分析得出有三大有利因素支撑着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发展:一是要素禀赋的改善有利于形成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二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点孕育着新的增长潜力;三是“巨国经济”优势的显现带来强有力的规模效应和竞争效应。 关键词:要素禀赋; 发展阶段性; “巨国经济” 1978年至2010年,中国经济以年均9.8%的速度高速增长,这得益于发展初期的“人口红利”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红利”以及我国市场化改革形成的“制度红利”。但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经济低迷,债务风险阴霾重重,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乘势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然而,“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要素禀赋的改善,有利于形成新型的国际分工格局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据世行估计,过去30年,“人口红利”的结构性优势对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0%以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利用“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发展,必然造成在国际分工中处在不利的“外围”地位。 “人口红利”的优势日趋减弱。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中,因没有科技、先进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只能借助“人口红利”的优势,利用充裕便宜的劳动力要素禀赋参与全球分工链条,实行比较优势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产业国际转移高潮,我国吸纳了大量的外来低端制造业,每年多至2000万人的农村劳动力被整合到这一体系中,使得中国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发挥,中国对外贸易开始以远高于全球水平的速度增长。以出口为例,从1998年至今的年均增速达到23%,几乎每3年就翻一番。但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证明,发展中国家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虽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处于不利地位,会落入“比较利益陷阱”。若长期执行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一国的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会固化原有产业分工,导致一个经济体在低端产业上实现专业化,这意味着自由贸易带来暂时繁荣的同时又损害了经济长期发展的潜力。毋庸质疑,过去30多年我国比较优势战略是成功的,但在取得经济剩余的同时,也出现贸易条件恶化、贫困化增长局面。 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大幅提升。我国制定颁发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

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研究及当前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研究及当前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一、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研究 我国政府进行经济进展的决心是坚定的,是不可摆荡的。正是在党中心的正确领导下,我国人民克服了诸多的困难,进行了历史性的改革开放。日前,结合国内外环境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趋势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经济增速会放缓。这一特点是由于现实环境引起的,在改革开放最初的20年内,支持经济进展的一大因素便是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而随着这些不可再生资源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不断被消耗,使得这样的“动力”在逐渐衰竭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其次,中国经济会持续增长的态势是不会改变的。由于国家政府不再一味的追求“纯GDP”,而是转向了“绿色GDP”等新兴概念。而相关绿色、低碳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并且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不断支持,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公司正在逐渐转型,以流水线代替工人的科技密集型公司正在逐渐崛起,正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最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全球化”趋势将会不断增强。这是由于全球经济化引起的。随着全球经济“一超多强”的局面逐渐形成,全球经济已经不是由一个国家或是一个组织所能够主导的了。新型经济体,例如金砖四国、欧盟、东盟等都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极其强大的影响力,而我国前领导人曾经有过这样的论断“中国的进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进展离不开中国”,正是对当今中国经济进展的现状的精准猜测。 二、中国当前经济进展碰到的问题与挑战 (一)劳动力过剩 按照最新的人口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口共计13.68亿,其中农村人口占到了53%,而适龄劳动力人口占到了总人口比重的45%。尽管我国公司众多,但是仍然不能够消化如此的劳动力。也正因此,造成了当前劳动力过剩的局面。其中最突出的地区便是珠三角以及西部等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珠三角一直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代名词,其中尤以深圳、珠海为代表,而随着公司的不断升级转型,现代科技逐渐取代了大量的人工劳动,流水线形式的工序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而西部地区虽然人口少,但是由于经济尚未完全开发,大量的劳动力找不到市场,形成了尖锐而又深刻的矛盾。

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教学号:21140731 姓名:王月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5年-2015年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公共预算支出、进出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CPI、GDP、投资、预算支出、进出口、经济增长 一、研究的目的要求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来计算。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 在曼昆中级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中指出,国民收入核算把GDP分为四大类支出: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用Y代表GDP有,Y=C+I+G+NX。

从公式可知,GDP主要受这四方面影响,因此本文用公共预算支出衡量一部分政府购买,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衡量投资。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国消费需求对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所以,选取了CPI物价指数来进行进一步分析。同时随着对外经济加强,进出口贸易已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进出口额也是值得分析的因素。 二、模型设定与参数设计 (一)数据的收集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模型时间序列表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总的说来30 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经济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具体说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持续提高。市场化程度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增长是大起大落还是平稳增长。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极低,各种商品和服务产品的价格形成几乎完全由政府管制,市场因素在经济生活中受到极端压抑,计划体制的管制力量远远大于市场力量,外在的政府干预因素经常冲击正常的经济周期,导致经济多次大起大落。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就是导致经济增长? 其次是宏观调控的完善,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撑,也就是1998 年年中以来扩大 内需的政策,其政策手段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6 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政策转向是成功的,理论分析上也站得住脚。扩大内需的政策能使新一轮经济周期呈现出新特征,还在于这项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该项政策组合持续达6 年之久。2004 年积极财政政策逐渐淡出,转向中性的财政政策,这种转变是很必要和及时的,避免了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出现,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政策需要一定的稳定性、连续性,否则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方面有个很好 的反面案例,就是日本20 世纪90 年代的财政政策。 90 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后,为了刺激经济,日本政府积极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政策缺乏连续性的影响。 然而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哪里?国民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与净出口之和2008 年中国消费和投资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与经济增长前景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与经济增长前景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凸现期。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那么,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就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首先分析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和结构的特点,清楚地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经济增长将要或可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然后,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并明确确保良好前景实现的前提和条件,以规避经济增长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一、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 (一)经济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综合同力大大增强,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中国的GDP达到136515亿元,1978-2004年GDP增长了9.29倍,年均增速达到9.38%。2001-2004年,GDP年均增长8.65%,增速高于“九五”期间年均8.3%的水平,且经济增速逐年加快。2003年中国经济实力居世界第7位,人均GDP 已超过1100美元,自2000年起已进入中低收入国家的行列(见表1)。 表1中国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 注:其中最终消费和投资的增长率均按当年价格计算;2004年数据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汁公报》,其中进出口数据均按2003年的平均汇价8.2770折合成人民币。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摘要(2005)》。 资本积累、劳动力投入的增长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三大源泉。对于经济增长源泉的分析,既有利于认识过去经济增长的质量,又能为分析未来中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可能性提供一个框架。表2给出了按照索洛“增长的核算”分析方法测算得出的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结果。 表2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注:(1)GDP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的1978年价格的GDP数据。(2)1997年以前的资本的数据来自翟凡(1998),1997年以后的数据为作者更新的数据,即上一年的资本存量减去折旧加上上一年的固定资本形成(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平减)等于本年的资本存量。(3)劳动力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的就业人数。(4)TFP根据索洛的增长核算的公式,TFP=GDP的增长率-α×资本的增长率-(1-α)×劳动力的增长率,α为资本产出弹性。在此我们选用的资本产出弹性为0.6。 从表2可以看出,过去的25年中,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推动力量是资本的快速积累。1978-2003年资本平均增长速度为9.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3.2%,导致GDP 年均增长近6个百分点。而且还可以看出各个时期资本的增长速度都较快,始终是经济增长的最大的贡献者。相对于资本来说,劳动力数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逐渐减弱的,90年代以后,劳动力的增速明显放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下降到10%以下。TFP的增长成为继资本之后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因素,虽然部分时期较低,但整体来看TPP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仍基本接近30%。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102期2010年第28期Serial No.102 No.28,2010一、中国现行经济发展模式问题所在 (一)中国经济当前最突出的结构矛盾是消费不足、投资偏大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消费增长一直慢于GDP 增长,无论是从历史比较来看还是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需求结构已经严重失衡。2008年中国消费率降到48.6%,比2000年下降13.7个百分点; 投资率上升到43.5%,比2000年上升8.2个百分点。2007年全球平均消费率为78%,比中国2008年数据高出29.4个百分点;全球平均投资率为22%,比中国2008年数据低21.5个百分点。按照2008年价格计算,2009年中国消费率约为48.9%,比2008年上升0.3个百分点;投资率为47.4%, 上升3.9个百分点。消费与投资比例失调的状况进一步恶化。消费不足、投资偏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消费与投资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因为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完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降低,拉动作用逐渐减弱,这时,只有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率,才能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投资与消费的长期失衡孕育着经济运行的巨大风险。首先,消费率过低,投资率过高容易造成产能过剩,产品供过于求的矛盾突出,进而引起企业效益滑坡、失业增加。其次,消费率过低,投资率过高,往往造成内需不足,为给过剩的生产能力和产品寻找出路,企业只能到海外市场寻求外需,从而导致出口压力进一步增大,以及由此引起的贸易摩擦增多、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强的外部风险加剧。最后,投资率过 高,最终消费率过低,尤其是居民消费率过低,不但使得投资行为偏离其目标,即投资创造财富,最终为了消费,而且终将使投资因缺乏最终消费的强力支撑而难以为继,进而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资源短缺和粗放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瓶颈中国是个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虽然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伴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这个比率会越来越低。能源也相当贫乏,石油人均存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1%,天然气的人均存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3%,煤炭人均存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5.4%。并且产量赶不上消耗量,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矿产资源也是相当缺乏,铁矿石存储量严重不足过于依赖进口,就连有着较大优势的稀土也因为保护不善造成过量出口,存储不足。 长期以来,中国过于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数量,政府在对官员的绩效考核上也是以GDP 的增长为主要考核指标,虽然这使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中国却成为了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铜、水泥消耗量最大的国家,石油消耗量也位居世界第二。也就是说中国过去的增长方式是建立在高耗能的基础上,在效率方面体现出来的是低效率,中国工业产品的单位产量综合能耗比较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火电供电能耗约高22.1%,吨可比能耗约高9.8%,每吨电解铝电耗约高7%, 每吨水泥能耗约高43%。高能耗,必将形成高成本,高成本也必将提高产品价格如此恶性循环造成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三)中国产业结构存在三大比重不合理、产业技术水平偏低 收稿日期:2010-05-29 作者简介:王华玲(1969-),女,湖南湘潭人,中级会计师,主管会计,从事宏观经济理论与应用研究;蔡少优(1964-),男,福建莆田人,副校长,税网特聘专家,国家税务总局师资库名师成员,中国注册会计师,国注册税务师,教授,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从事财税理论与应用研究。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王华玲1,蔡少优2 (1.伊犁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新疆伊宁835000;2.福建省税务干部学院,福建莆田351100) 摘要: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从中国经济当前突出的结构矛盾、经济发展的瓶 颈及产业结构问题等方面入手分析了中国现行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所在,同时阐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合理转变对国民经济持续、 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对策及建议。关键词:经济增长;问题;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0)28-0001-03 1—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第三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提出,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缺少必要条件,就不能为我国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好的借鉴,就不能体现市场的调节作用,就难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有效配置,也就难以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机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使我国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轨道。1978年至2008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至1978年年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比日本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GDP年均增长率的9.2%与8.5%还略高。所有制结构的这种变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比如,由于搞活了经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也更加丰富了,大家心目中的“三大件”早已不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也不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现在已是住房,汽车,电脑等;又如,由于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发展,人们就业方式也多样化了,国有企业的“铁饭碗”不再是人们唯一的追求,私企,外企,自主创业,个人择业等成了许多新一代年轻人的选择;再如,个人财产性收入增多,投资理财成为热门话题,国债、基金、股票、期货、外汇、黄金等成为很多人的投资手段。 实践证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保证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又极大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对于我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2019年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2018年国家步调: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1、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宏观经济预测分析小组日前发布2018、2019年我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分析预测。预计2018年我国GDP增速为6.6%,2019年GDP增速为6.3%。 2、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12月29日发布报告预测称,基准情景下,2019年CPI 增长1.8%,PPI增长1.6%,实际感观今年所有物价上浮10-20%左右; 3、由于国际形势严峻,外贸遭受严寒,汽车工业发展滞后,销售受到强烈打压,全国大部分汽车制造厂商都有减员现象出现,今年的第二产业受到的冲击非常大; 4、近几年,由于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政府对农业提倡规模化、成片化、地方优质经济作物并结合互联网+的发展有一定成效,但是未能有效支撑中国的庞大经济体,第一产业未来还有一定发展潜力可挖; 5、中国建设、中国重汽、中国制造的过度还需要漫长的时间,由于技术含量较低,淘汰大量加工企业的同时,产生技术性、创造

性、科学性企业需要漫长的时间; 6、基建拉动内需的办法逐渐突显颓势,中国的大型基建项目逐渐外移的同时,收益周期较长,导致目前对国内经济的增长贡献较小; 7、货币政策逐渐放宽,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但是货币的流向还是向房地产流入,导致银行的大量资金最终还是在房地产业,预计未来中国房地产还有5-10年红利,西部地区周期可能会长一点; 8、税收问题逐渐突显,中小企业难以承担目前人力、社会福利、税收等成本,很对企业都被拖死;后续需要大量改善企业竞争力,加大核心成本的投入,提升利润空间;改变企业技术、科技、创新含量,减少人工、税收等成本; 9、就业问题,失业人口的增加影响社会稳定与治安,政府一直对目前就业问题比较重视,但是由于社会发展,人员年龄结构的变化,每年公布的新增就业人口保持在1300万左右,但是由于人工成本和生活成本的增加,人员的就业问题已经开始突显,后续农业可能会作为就业发展的突破口; 10、老年化问题开始呈现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本文以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指标为依据,综合 论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基本特点,揭示了中国现时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不充分、经济增长粗放的突出问题,系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包括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外资外贸政策等。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增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但是在高增长中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波动。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已呈振幅缩小、基本稳定的特点。1998~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谷底值与峰值在7.1%~9.1%之间,相差2个百分点;而在此之前,最低谷底值与最高峰值在3.8%~15.2%之间,相差11.4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存在所谓“过热或过冷”的问题。按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将保持年均7%的经济高增长速度。中国现时与未来的经济高增长是有持续动力支持的。这种动力支持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一是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低。2003年中国GDP只有11.7万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折算约合1.4万亿美元),只相当于日本经济总量的1/4,故中国有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二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足,仅农村富余劳动力现在就有1~2亿人,尚且中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三是中国资本或资金供给充足。到2003年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0.4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外币存款为800多亿美元,两者合计占GDP的比例已超过100%。此外,中国利用外资和现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也很大。四是中国非常重视利用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并努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从而可以依靠先进技术和人才,支撑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五是中国现在具有经济型政府的特点,政府行政手段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一定的重要作用。这种行政手段对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高效率。当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也存在粗放型、质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所以,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物价稳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受到通胀的困扰,尤其是在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中国的通胀曾达到严重的程度,年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为18.8%、18%、14.7%、24.1%和17.1%。但是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通缩的迹象。1998~2002年中国的消费价 格指数分别为-0.8%、-1.4%、0.4%、0.7%和-0.8%,其中有三年出现了轻度的通缩。2003年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又上升到1.2%,特别是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上涨了4.8%和2.3%,这说明现在中国已走出了通缩的阴影,并呈现出通胀的苗头。总之,近几年来中国的物价是基本稳定的。未来中国也不会担心通缩的问题,但中国对通胀却一直非常敏感。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曾遭受过通胀的打击,并且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引发通胀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受粮食、石油等资源的制约以及受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影响。二是中国在调控货币供给量方面存在缺陷,特别是受地方政府“倒逼机制”的影响,使中央银行很难有效控制住货币供给量。例如,2003年中国货币发行量(M0)为2468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14.3%,超计划发行率为64.5%,创建国以来最高发行率;贷款新增加3万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发放贷款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率高达58%,是多年来发放贷款最多、最猛的一年,从而不可避免地拉动了物价全面上涨。之所以出现这种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报告

计量经济学及软件应用课程小论文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 小组成员学号 雨 呵呵 庞晓雅 晓锐 指导教师:西超

目录 1.背景 (4) 2.模型的建立 (5) 2.1理论模型的确定 (5) 2.2建立初始模型——OLS (9) 2.2.1使用OLS法进行参数估计 (9) 2.2.2对初始模型进行检验 (9) 2.3建立修正模型——WLS (18) 2.3.1使用WLS法进行参数估计 (18) 2.3.2对修正模型进行检验 (19) 3.模型经济意义分析与检测 (23) 3.1模型的经济意义分析——结构分析 (23) 3.2利用模型进行预测 (23) 3.2.1被解释变量Y的点预测 (23) 4.结论 (26) 4.1主要结论 (26) 4.2政策建议 (26) 5.参考文献 (27)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三年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0-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截止到2009年)三十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国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劳动力、投资、消费、经济增长、最小二乘法。

1 背景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国生产总值的的增长来计算。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1978—2008年的31年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本文将以中国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将中国国生产总值与和其相关的经济变量联系起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我国中国经济增长变动趋势,以及重要的影响因素,并根据所得的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数据的分析将得到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更加具体的指标,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进行预测与决策。因此,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是有意义同时也是很必要的。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指导教师: 小组成员: 日期:年月

【摘要】 2004中国经济增长论坛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作出预测,中 国经济增长速度2004年有望超过9%,2005年则大约在8%至9%之间。在全球经济不是非常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出色表现成了世界经济的一个亮点。本文综合了西方经济学中各个流派的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建立了理论模型。然后收集了从1985年到2002年的相关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最后,我们对所得的分析结果作了经济意义的分析,并相应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易纲、樊纲、李岩在《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上撰文指出,自从1997年亚洲发生经济危机以后,人们普遍关注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理由是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太低,不足以支持可持续的增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在他的著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特别指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尽管他赞扬中国:“在近20年的时间里,其10多亿人口的收入提高了4倍。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如此多的人,在物质生活方面经历如此快的改善。”但与此同时,他也认为:“亚洲取得了卓越的经济增长率,却没有与之相当的卓越的生产率增长。它的增长是资源投入的结果,而不是效率的提升。”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只是数量的扩张却没有技术和管理的创新,那么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全要素生产率上的巨大差别并不难理解。 文章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不是单纯数量上的扩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微观主体的转变,中国技术进步的状况,中国人力资本结构的提升以及不断走高的人民币汇率和不断增长的官方储备都说明,中国经济的效率几乎没有提高的判断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来源是没有考虑新兴经济国家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应该与发达国家有所区别,而其最根本的是没有认识到新兴经济国家地区和发达国家的投资方向有所不同,这二者的技术进步机理也不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产出增长率扣除各要素投入增长率的产出效益后的余值,实质上是要素投入所不能解释的部分。随着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变得越来越精巧,这一余值越来越低。用不同的方法测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是不能比较的。用完全相同的方法测算出的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国家地区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如果没有考虑这两种经济体技术进步机制的不同及投资方向上的不同,也是不能比较的。 针对中国经济增长这个热门话题,本文收集了我国1985年到2002年间的GDP,固定资产等数据,并加以实证分析及比较对比分析,分析这段时间里这些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经济理论陈述 西方经济学通常把经济增长规定为产量的增加,用来衡量这一经济量的尺度通常是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

浅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浅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写作背景 1978年中国开始了一场从农村到城市的全面经济改革,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效。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8.4%。1978-1996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然而,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7.8%。这一显著的变化不禁让我们想探究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经济增长的原因?本文通过解析劳动力数量增长、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探讨这些因素支撑长期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希望能给中国经济长足发展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我的论点是围绕丹尼森对经济增长的分析来描述的,他把经济增长因素归结为六个:劳动、资本存量的规模、资源配置状况、经济规模、知识进展、其他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我在这里主要通过论述劳动力数量增长、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的贡献,来展示它们怎样促进经济的。 正文 不得不承认,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大量外国企业来我国沿海地区开办工厂,使我国逐步成为了世界工厂,经济跨越式发展,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们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劳动力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创造了无比丰富的物质财富。我国出口贸易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成本低的优势,在国际上占领了一定的市场。尽管近几年来我国的劳动力已不像当初一样廉价,但我国劳动力数量大,总产出就多,也就更能促进经济发展了!根据增长核算的公式 ΔY/Y=αΔN/N+βΔK/K+ΔA/Α 即:产出增长=劳动份额×劳动增长+资本份额×资本增长+技术进步它告诉我们,劳动力数量增长促进总产出的提升,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当然,适度的劳动力数量的增长才会促进经济的增长,过度的劳动力增长,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变,供给增加,竞争激烈,失业率上升,人民生活水平质量下降,对商品的需求减少,企业营业状况不佳,就会导致裁员甚至倒闭的现象,更加抑制了经济的增长,就像我国六十年代国家鼓励生育,奉行“人多力量大的原则”,结果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