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

1.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

2.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3.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4.20世纪教育的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教育对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

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6.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制约的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7.科学技术对教育影响: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影响教育的内

容手段和方法

8.学校文化的特征:一种组织文化,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校

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9.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10.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具有保存传递文化功能,教育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教育具有创新发展文化的功能

1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互补性

1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成熟(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环境(为个体发

展提供的多种可能,机遇对象条件。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不是消极被动的)学校教育

13.少年其表现出来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

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14.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激励评价

15.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提倡全面发展的教育,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以

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6.我国当前学制改革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

术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17.学制遵循原则: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

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稳定与灵活性相结合

18.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加强普及义务教育延长

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超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学校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9.我国中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生理成熟期提前,学习目的的多元化实用化,价值观念多

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心理问题和行文问题增多

20.教师职业素养: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

的知识,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道德素养(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掌握科学有效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21.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上构成授受关系,人格上是民主平等关系,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

进关系

22.师生关系基本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23.良好师生关系建立对老师要求:树立新型师生观,建立教师威信,善于同学生交往,发

扬教育民主

24.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显性

课程与隐性课程

25.初中课程设计: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整体设置九

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6.高中课程设计:符合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以分科为主设计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

程构成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7.教学的概念: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有教和学两方面组成,教学具

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28.教学的意义: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

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时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29.教学的一般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30.课堂教学类型:单一课,综合课,新授课,复习课,实践课,活动课

31.教学过程的特点: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过程

中知情意的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32.教学过程的阶段:引起学习动机,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巩固知识,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

知识,检查知识。

33.教学事项:引起学生注意,提示教学目标,唤起先前经验,呈现教学内容,提供学习指

导,展现学习行为,适时给予反馈,评定学习结果,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34.我国中学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因材施

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35.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实习

作业法

36.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重视如何指导学生独立探索把教法与学法辩

证的统一起来,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创造力将学生的内外部活动同时重视起来,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教学。

37.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

38.班级授课制有夸美纽斯最先提出,中国最早1862年清政府开办京师同文馆

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高效率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和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因材施教

39.教学策略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40.教学策略的主要形式:内容型策略,形式型策略,方法型策略,综合型策略

4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发现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合作学习

42.个别化教学策略: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掌握学习

4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中心环节),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与

答疑,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4.备课中教师的三个转化:熟悉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钻研课程标

准和教材掌握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并转化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研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内在联系找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实现教学目的的途径并转化为教师所掌握的教学方法。

45.三项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学期,课题,课时)

46.上课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严密,语言清晰双边活动积极

47.中学德育意义:中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是青少年健康成长

的条件和保证,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条件和保证。

48.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

道德传统,受教育着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49.中学德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与法制和纪律教育,人

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

50.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组成

5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道德水平的矛盾

52.道的过程的规律: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

品德的的规律,学生思想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53.我国中学德育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教育的

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54.德育途径: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学生会组织

的活动,班主任工作

55.德育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56.班级管理的实质是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地开发:

57.班级管理的功能:有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以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

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58.班级管理的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59.当前班级管理存在问题: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方式偏重专断,班级制度缺乏活力,民主

管理程度低。

60.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进

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61.班集体的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

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62.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

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班风

6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

领导者,班主任是协调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64.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65.班主任如何管班级: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66.课外活动特点:自愿参与性,形式灵活多样性,内容丰富性,方法独立性,辅导力量多

面性,考核结果的自我展示型

67.课外活动意义:

八年级生物下册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漂市一中钱少锋 杭信一中何逸冬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课标要求: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生命起源的四种学说,米勒实验的原理及实验结论,其中米勒实验的原理及实验结论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教材中资料分析部分呈现的素材有关于生命起源的不同学说的观点,原始地球的大气特点和气候、地质条件,米勒实验的装置。 教学设计: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2)描述地球生命起源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证据进行推测的科学方法。 (2)通过不同观点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地球生命起源的探讨,培养求知和敢于怀疑的品质。 (2)在课堂渗透无神论的世界观,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 哪位同学为大解释一下? 学生: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黄土捏泥人。 教师:很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 学生:大概是太劳累了,就用绳子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 教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知识很渊博呀,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见解呢? (按照事先抽签的顺序进行小组发言。下面是发言的提纲,真正发言中不仅有形象生动的事,还配合了教师提供的录像。) 小组1:我们小组负责介“宇宙起源”这部分内容。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这是目前般接受的学说),150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爆炸喷射了由氢和氦组成的星云,星云旋转运动着,并且缓慢地收缩,逐渐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大的实体。由于收缩时磨擦产生的热量,温度继续上升,直到在高温下发生热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就形成了一颗恒星。在恒星周围还有大量气体和尘埃,它们彼此引、碰撞而聚合成为小的团块。这是行星的形成。 组2:我们小组来介绍原始地球的情况:根据第一小组介绍的宇宙爆炸的理论,地球逐渐收缩过程中温度很高,所以当地球表层温度逐渐下降时就表现为频繁的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出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层。这个大气层不同于现在地球的大气层,它是没有氧气、氮气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冷却形成雨水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壳下陷及低落处聚集而成原始的洋。原始海洋盐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喷发出的物质。 小组3:我们组负责汇报“米勒实验”: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仪器里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了一项试验:(用动画展示实验仪器)。一个星期后他检测出很多简单的有机物,包括氰化氢、尿素,最重要的是:米勒还在他的产品中

教育的起源(推荐)

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另外,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二)生物起源说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又译勒图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生物起源说的提出标志着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但生物起源说是不科学的,其根本错误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与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养育行为的本质区别,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目的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的起源问题,从而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否定的教育的社会性。(三)心理起源说 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心理起源说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因而也是不科学的。 (四)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由苏联的教育学家提出,也被称为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所以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很多,主要集中在苏联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 (五)需要起源说 教育的需要起源论需要起源说是劳动起源说的逻辑延伸,它包括三种略有区别的主张,生产劳动的需要说,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说,社会生活和人类自身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及代表人物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国) 3、心理起源说——孟禄(美国)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前苏联) 5、中国史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乐正克 6、西方较早讨论教育问题的着作——《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昆体良(古罗马) 7、非制度化教育思潮——库姆斯、伊里奇 8、雄辩与问答法——苏格拉底(古希腊) 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10、《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1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 12、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培根(英国) 13、自然主义教育——《爱弥儿》——卢梭(法国) 14、教育学进入大学讲坛——康德(德国)、《林哈德与葛笃德》——裴斯泰洛齐(瑞士)

15、科学教育思潮的兴起,课程体系——《教育论》——斯宾塞(英国) 16、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德国) 17、发展性教学理论——《教育与发展》——赞科夫(前苏联) 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主导作用原则(重理性原则)、理解学习过程原则、对差等生要下功夫的原则 18、范例教学——瓦.根舍因(德国) 19、和谐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 20、《教育漫话》——洛克(英国) “白板说”、绅士教育、国民教育思想与民主教育思想。 2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传统教育学代表、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段教学法、统觉观念。 23、实用主义教育学——《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现代教育学代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在做中学、儿童中心主义。 24、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教育学》——凯洛夫(前苏联) 25、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新教育大纲》——杨贤江 26、设计教学法——克伯屈(美国)

生命起源论文

生命起源论文 11工商4 董伟锋2011333500423 引言:对生命起源的探索一直是很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之所以说它古老是因为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人对此进行了研究,说它年轻是因为直到现在人们对此还没研究透彻,并且不断有新的发现。对生命起源的探索不仅有利于我们对自身的了解,更有利于我们未的发展。 生命起源猜测 地球已经诞生那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产生的呢?西方有上帝创世纪的故事,耶和华用了六天的时间创造了世界,在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捏土造人的传说。而实际上生命的起源却不如神话传说中那像快餐般的简单快速。从近年召开的国际生命起源学术会议提出的研究论文看,当代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可归结为两类:宇宙胚种说和化学进化说。有人认为导致地球上生命产生的有机物来自太空,一颗坠入地球原始海洋的彗星将生命之源带给了地球,即生命起源的宇宙胚种说,此种说法仍需进一步的证据证明且遭到部分科学家的强烈反对,即便彗星带来了某些物质,但它们不是决定性的,生命所需的物质在地球上已经存在。 关于宇宙胚种说和化学进化说都肯定了一点:生命起源于海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科学家的潜水器到达了海洋深处,他们发现这里存在着一个与地面完全不同的生物世界,这里一片漆黑不见丝毫光亮,来自地壳的能量将海水不断加热,热海水与玄武岩发生反应将岩石中的锰锌铜等元素淋滤出来,并散逸出大量的气体其中不乏硫化氢这类有毒气体,但即便如此这里仍有大量生物生存。海底热泉周围细菌大量繁殖,它们无法利用太阳能而是通过氧化硫化氢来获取能量,与耐高温的管状蠕虫、螃蟹、虾在此共生。科学家们推算这些生物的总量加起来比地面上的生物还要重。 与宇宙胚种说相比,化学进化说的得到更多证据的支持和肯定,为多数人所接受。1922年俄国生物化学家奥巴林提出化学演化说:原始地球上的某些无机物在来自闪电和太阳辐射的能量作用下,逐渐变成了原始地球上的第一批有机分子。195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米勒用实验验证了这一假说,米勒将甲烷、氨气、氢气混合在接有正负电极的容器中将加热沸水产生的水蒸气通入容器,通电反应一周用冷凝水冷凝并接收反应产物,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四种是生物蛋白质中所含有的。1972年米勒等在上述混合气体中进行电火花放电,结果得到35种有机物,其中有10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迄今为止,用米勒模拟实验和其它类似实验,已能合成出20种天然氨基酸中的17种,剩余三种(赖氨酸、精氨酸和组氨酸)相信在改进技术之后亦能合成。生命物质化学演化可分为四个过程:无机小分子演化为有机小分子演化为有极大分子演化为多分子体系演化为原始生命。有机小分子的存在为生命物质的进一步演化提供了条件,有机小分子开始聚合为生物大分子如多肽、多聚核苷酸等,有极大分子进一步组成能自我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多分子体系。 生命进化论 具有原始新陈代谢和自我繁殖能力的原始生命的诞生,标志着生命起源化学

教育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 是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有这种观点,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也有人持有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它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受到当时人类社会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 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 主要观点是: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生物起源学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相似性,比起神话起源说来,是一个大的进步,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其根本错误在于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 3、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为美国教育史家孟禄。 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这种观点不同于生物起源说,但是仔细考虑,却也离生物起源学说不远。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的模仿”的话,那么这种“无意识的”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也就是说,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只不过,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以上三种教育起源学说大致反映了人们认识教育起源的历史过程:从神话起源到生物起源到心理起源,具有一定历史的进步性。但这三种学说没有能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前苏联的教育史学家、教育学家以及我国的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大都认可这一观点。 “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及代表人物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一一利托尔诺(法国) 3、心理起源说--- 孟禄(美国) 4、劳动起源说一一马克思(前苏联) 5、中国史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乐正克 6、西方较早讨论教育问题的着作——《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一- 昆体良(古罗马) 7、非制度化教育思潮一一库姆斯、伊里奇 &雄辩与问答法——苏格拉底(古希腊) 9、《理想国》一一柏拉图(古希腊) 10、《政治学》一一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1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 12、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一培根(英国) 13、自然主义教育一一《爱弥儿》一一卢梭(法国) 14、教育学进入大学讲坛一一康德(德国)、《林哈德与葛笃德》一一裴斯泰洛齐 (瑞士) 15、科学教育思潮的兴起,课程体系一一《教育论》一一斯宾塞(英国) 16、实验教育学一一梅伊曼、拉伊(德国) 17、发展性教学理论——《教育与发展》——赞科夫(前苏联) 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主导作用原则(重理性原则)、理解学习过程原则、对差等生要下功夫的原则

18、范例教学——瓦. 根舍因(德国) 19、和谐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 20、《教育漫话》——洛克(英国)“白板说”、绅士教育、国民教育思想与民主教育思想。 2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传统教育学代表、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段教学法、统觉观念。 23、实用主义教育学——《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现代教育学代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在做中学、儿童中心主义。 24、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教育学》——凯洛夫(前苏联) 25、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新教育大纲》——杨贤江 26、设计教学法——克伯屈(美国) 27、道尔顿制——柏克赫斯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

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 哪位同学为大家解释一下? 学生: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用黄土捏泥人。 教师:很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 学生:大概是太劳累了,就用绳子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 教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知识很渊博呀,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见解呢? (按照事先抽签的顺序进行小组发言。下面是发言的提纲,真正发言中不仅有形象生动的事例,还配合了教师提供的录像。) 小组1:我们小组负责介绍“宇宙起源”这部分内容。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这是目前一般接受的学说),150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爆炸喷射出了由氢和氦组成的星云,星云旋转运动着,并且缓慢地收缩,逐渐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大的实体。由于收缩时磨擦产生的热量,温度继续上升,直到在高温下发生热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就形成了一颗恒星。在恒星周围还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它们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为小的团块。这就是行星的形成。 小组2:我们小组来介绍原始地球的情况:根据第一小组介绍的宇宙爆炸的理论,地球逐渐收缩过程中温度很高,所以当地球表层温度逐渐下降时就表现为频繁的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出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层。这个大气层不同于现在地球的大气层,它是没有氧气、氮气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冷却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壳下陷及低落处聚集而成原始的海洋。原始海洋盐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喷发出的物质。 小组3:我们组负责汇报“米勒实验”: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仪器里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了一项试验:(用动画展示实验仪器)。一个星期后他检测出很多简单的有机物,包括氰化氢、尿素,最重要的是:米勒还在他的产品中发现了甘氨酸和丙氨酸,这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简单的,也是在各种蛋白质中最常见的。 小组4:我们汇报“其它生物学家的研究”:米勒试验结果公布后,许多生物学家便也开始进行同样的实验,他们都证实了米勒的实验。到1968年,蛋白质结构中的每一种重要的氨基酸,都用这样的实验制成了。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学家胡安·奥罗于1961年和1962年实验生成了嘌呤、核糖和脱氧核糖,这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1967年波南帕鲁玛又合成了一种属于“卟啉”类的分子,而绿色植物中极重要的叶绿素分子也属于卟啉类。至此,人们已经不怀疑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学物质,都可以在早期地球的海洋中被制造出来。 小组5:我们汇报的题目是“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当科学家通过实验认定原始地球可以形成简单有机物,就推断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简单有机物就可能形成脂肪、蛋白质、核酸等复杂的有机物。他们浸泡在原始海洋中,可能形成小泡。假如小泡中恰好包住了蛋白质、核酸及其它物质的适当混合物,就可能形成类似原核细胞的结构。但是这些过程完全都是推测,有些科学家做了相关的实验,如奥巴林的“微球体”实验和福克斯的“类蛋白质”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中都还有疑点。所以,关于有机物如何形成生命的,现在还没有人能说明白。 小组6:我们汇报的内容是“宇宙中的生命”:首先,类似太阳的恒星在银河系内1000亿颗,其中单星大约是400亿颗。假定所有单星都带有行星,还要行星到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有水存在、与地球有类似的化学组成。计算表明,在上述400亿颗单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万颗的周围有能使生命进化到高级阶段的行星。不过每颗行星上的生命应当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经过科学家计算,能够进化到高科技水平,并能发射无线电波的行星,大概只

生命起源的化学起源说

【生命起源的化学起源说】 哪些是生命?所有可以够具有生活,繁衍,完善进化可以力的就是生命。这个订义比较泛,覆盖了精神心理社会等等领域。 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米勒在他的实验中假设在生命起源之初大气层中只有氰气,氨气和水蒸气等物,其中并没有氧气等,当他把这些气体放入模拟的大气层中并通电引爆后,发现其中产生了些蛋白质,而蛋白质是生命存在的形式,因此他认为生命是从无到有的理论将可确立了。证明生命是进化而来的。 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即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是在原始的地球条件下进行的,这一过程教材中已有叙述,这里不再重复。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米勒的模拟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同时还形成了氰氢酸,而氰氢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单位。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这一过程是在原始海洋中发生的,即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经过长期积累,相互作用,在适当条件下(如黏土的吸附作用),通过缩合作用或聚合作用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 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这一过程是怎样形成的呢?前苏联学者奥巴林提出了团聚体假说,他通过实验表明,将蛋白质、

简述常见的教育的起源学说

简述常见的教育的起源学说 教育的起源学说是历年来的教师招聘考题的常考点,下面我们将对于教育的起源学说进行简要的总结和对比。 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目前比较常见的是四种说法: 一.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 1.代表人物:所有宗教 2.观点: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与神或顺从于天。 3.评价: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 二.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1.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2.观点: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物本能 3.评价:它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的教育行为与动物类养育类行为的差异,因而是错误的。 4.地位: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标志着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口诀:“本能生利息”,本能—生存本能,生—生物起源说,利—利托尔诺,息—沛西·能) 三.心理起源说 1.代表人物:孟禄 2.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心理起源说批判了“教育生物起源说”不区分人类教育和动物本能的庸俗观点。 3.评价: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虽然它将动物排除在外了,这一点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它认为的“无意识模仿”仍然是先天的,不是后天的,是本能的,因而是错误的。 (口诀:“心理仿梦露”,心理—心理起源说,仿—无意识模仿,梦露—孟禄) 四.劳动起源说 1.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 2.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的辩证统一。 3.评价: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劳动起源说是正确的起源学说。 (口诀:“米夫爱劳动”,米—米丁斯基,夫—凯洛夫,劳动—劳动起源说)

生物起源假说(网络稿)

生命起源假说 在引力场背景下,卵形绕心运动系统创生了原初生命 卵形绕心系统的相互作用,复杂化了原初生命 原初生命在地球的液态水环境中演化成细胞和类细胞 细胞内的绕心系统演化成细胞器等细胞内部结构 单细胞构成的绕心系统演化成了多细胞聚合体和多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体内的内生物体演化成器官 胡建东

2013年7月18日 尊敬的读者: 您好! 生命是如何起源的,一直是科学界,特别是生物科学界研究的重点。 在浩瀚的宇宙中,一些区域有着稳定的引力场和极其稀薄的物质,生命就是在这样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由卵形绕心运动系统,将物质聚集在一起,经过几亿年、十几亿年、几十亿年的演化,形成多层的膜系统。这些膜系统在物理、化学的规则作用下,“自然”获得了生长、代谢、合并、分裂等“生命性征”。我称其为原初生命。地球的水域环境(任何能够提供液态环境的星球),在原初生命的体外和体内重构了宇宙的引力场背景。在这样的环境中,原初生命的体内卵形绕心机制大大加速了生命体内的物质演化,其中生命体内部的膜系统演化成了细胞器,形成了细胞和类细胞;原初生命的体外绕心机制推动了单细胞(类细胞)生命向多细胞聚合体和多细胞生物的演化,出现了多种聚合的多细胞生命。多细胞生命诞生后,产生了细胞的分工;在越来越大的生体内,绕心机制再度发挥作用,细胞聚集成了内生物体,内生物体演化成了器官。 这是一个积极缓慢的过程,需要极少杀虐的和平。当我们的星球遍布生命的时候,生命演化的早期过程因为这些生命的“掠食”而不再重现。我相信在太空站中,我们可以重现上面的生命诞生、演化的所有过程。 我不是生物学专业的。我相信生命创生的过程是简单的,生命发展的过程也是易于理解的。 祝人类的科学事业进步!

文学的起源—劳动说

文学的起源 关于文学的起源,历来有许多争论,其中有许多观点,包括巫术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虽然前三个观点都有中外圣哲名家的支持,但是纵观历史资料,都难免有一些偏颇之处。我对文学活动的起源,更侧重于支持劳动说。文学起源劳动说不仅仅是国内外著名文史哲学家支持的观点,而且其也具有一系列的合理性。且在这里作简单的阐述。 首先,文学的主体是人,不是其他的动物或植物。而恩格斯说过:“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那就是说文学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没有劳动,就无从发生文学行为。普列汉诺夫在其名著《没有地址的信》中,论述了许多“劳动先于艺术”的实例,他的主要观点是:“艺术发展是和生产力发展有着因果联系的,虽然并非总是直接的联系。”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就是说劳动先于文学存在,文学的重要起源是劳动。 其次,原始艺术在劳动中产生,是为了劳动的需要。原始人们在劳作时,为了交流信息,彼此之间用各种特殊的声音表达不同的意思,后来逐渐形成了语言,语言是劳动交流的需要。不仅是语言,最初的音乐也是为了缓解苦闷无聊的劳作而创作的。发展至如今,许多民乐,摇滚乐等音乐都是人们在从事不同工作时候根据情感不同而创作出来的。《淮南子.道应训》中有一段话:“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权力之歌也。”这里明显地包含了文艺

为劳动过程中的产物这一层意思。如果没有劳动,就不会产生这些相应的艺术。 再次,劳动是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哲学上有说:物质决定意识。劳动作为一种物质生活,它决定了精神文学的内容。生活劳作激发人们的创作热忱,文学总是反映人们的生活情况,完全脱离生活劳动的文学是不存在的。例如《悯农》就是对劳动的直接描写,体现出劳动的艰辛“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白居易的《炭翁》中“伐薪烧炭南山中,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也是由于看到炭翁的辛苦劳动而抒发的对炭翁的同情。 第四点是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早期的文学艺术多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这与劳动过程的特征关系很大。人们劳动的动作和被狩猎动物逐渐演化为舞蹈,劳作时发出的口号发展为诗歌,这些口号的节奏,是原始人最初的音乐灵感。不同的劳动特征,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文学形式。 劳动说的重要意义就是说明了文学的发生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但是,我认为文学的真正起源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劳动只是文学的一个重要起源,而不是唯一的起源,因为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劳动说有对其他起源说的扬弃,把其他起源说的正确观点纳入自身,整合后体现其正确的一面。综上所述,劳动说是文学的重要起源。

生命起源论文完整版

生命起源论文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生命起源论文 一直以来人们对生命起源的探索从未停止,而且对这个问题也存在着多种猜测和假说,并有很多争议。那么地球已经诞生那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产生的呢?宗教创造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神所创造。比如上帝、阿尔修斯。在上说:“起初,神创造天地。”西方有上帝创世纪的故事,在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捏土造人的传说。在现在看来这样生命的起源是不科学的。还有自然发生说,而在1860年,法国微生物学家设计了一个简单但令人信服的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所以当代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可归结为两类:宇宙生命论和化学起源说。有些人认为导致地球上生命产生的有机物来自太空,一颗坠入地球原始海洋的彗星将生命之源带给了地球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在已发现的星球上,自然状况下是没有保存生命的条件的,因为没有氧气,温度接近绝对零度,又充满具有强大杀伤力的紫外线、X射线和宇宙射线等,因此任何“生命胚体”是不可能保存的。所以我认为化学起源说比较有说服力。 化学起源说是被很多学者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1922年俄国生物化学家奥巴林提出化学演化说:原始地球上的某些无机物在来自闪电和太阳辐射的能量作用下,逐渐变成了原始地球上的第一批有机分子。195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米勒用实验验证了这一假说,米勒将甲烷、氨气、氢气混合在接有正负电极的容器中将加热沸水产生的水蒸气通入容器,通电反应一周用冷凝水冷凝并接收反应产物,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四种是生物蛋白质中所含有的。1972年米勒等在上述混合气体中进行电火花放电,结果得到35种有机物,其中有10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迄今为止,用米勒模拟实验和其它类似实验,已能合成出20种天然氨基酸中的17种,剩余三种(赖氨酸、精氨酸和组氨酸)相信在改进技术之后亦能合成。生命物质化学演化可分为四个过程:无机小分子演化为有机小分子演化为有极大分子演化为多分子体系演化为原始生命。有机小分子的存在为生命物质的进一步演化提供了条件,有机小分子开始聚合为生物大分子如多肽、多聚核苷酸等,有极大分子进一步组成能自我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多分子体系。然而用于团聚体研究的大分子物质都是通过生物合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可能完全遵循古地质条件下的进化情景,因为模拟地球原始条件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够成功地通过非生物的途径合成出当今的生物大分子。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 育 的 起 源 与 发 展 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08级电子专业 王浠哲0802214080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教育起源的不同观点: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交往起源论(一)生物起源论 法国)利托尔诺: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甚至在人类产生以前,教育就早已存在于动物界。他认为,老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就是一种教育,人类教育中,人不过是承袭动物教育形式的基础上作了某些改善和发展。他还把生物生存竞争的本能,说成是教育起源和存在的基础。动物为了自己的物种的保存与发展,出于一种自然自发的本能,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幼小的动物。 动物的教育可以有力地促进潜伏在动物身上的某些本能得到发挥,但不传授新的生活,这种教育可以使动物身上的本能容易发挥作用,但不形成新功能。动物的生息繁殖依靠的正是每个动物自身生而有之的本能。既然动物的本性已满足它的群居生活和独自生活的一切需要,因此,动物的教育在动物的本性中不会增加任何基本特性。 相反,在人的身上,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种种能力十分复杂,甚至可以说,其复杂程度已经使之无法体现在人的生理组织之中,也无法以人的禀性的形式具体化。人的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种种能力,于是就不能借助遗传由一代人传递给另一代人。进行这种传递的正是教育。 相反,在人的身上,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种种能力十分复杂,甚至可以说,其复杂程度已经使之无法体现在人的生理组织之中,也无法以人的禀性的形式具体化。人的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种种能力,于是就不能借助遗传由一代人传递给另一代人。进行这种传递的正是教育。(三)劳动起源论〔前苏联学者观点〕 “劳动起源论”以恩格斯所讲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断为基础,其论证的过程大体是这样的:当人类祖先已进化到了相当的水平,即当自然界给了人类祖先发展为人的可能性时,当这些活动促使人类祖先的大脑得到进一步发展并由于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必须进行交流而产生语言,进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和产生意识时,正是在上述辩证发展的过程中且在这个时候,人类已创造了人类经验(劳动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并由于社会生存和延续的需要必须把这些经验传递给下一代,于是教育就产生了。简单地说,教育就是人类经验的传递活动。当然,这时的教育乃是最原始的教育。 (四)交往起源论 教育作为一种活动,显然与生产劳动及其他社会活动相关,但不是生产劳动本身,而是人类非物质的交往活动。只要这类交往发生,就必然有交往的双方和交往的内容,交往活动的一方转化为教育者,另一方则转化为受教育者。当这种特殊交往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内容和较为固定的教学关系时,教育活动就深化而生了。 二、不同形态教育的起源 (一)家庭教育的起源 摩尔指出:“家庭,是一个能动的因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的发展,从较低形式进到较高的形式。” 恩格斯按照摩尔根的意见,把人类家庭的发展,概括为以下几种形式: 1.血缘家庭——家庭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婚姻集团是按照辈数来划分的,同辈份男女互为夫妻,没有亲限制; 它仅仅排除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 2.普那路耶家庭 “普那路耶”在夏威夷语中即亲密伙伴之意,这是群婚制的高级形式。如果说家庭组

生物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的活动。 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 生物起源论的倡始人,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C harls Letourneau,1831-1902)在其所著《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 利托尔诺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把动物界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按照他的看法,动物是基于生存与繁衍天性本能而产生了把“经验”、“技巧”传给小动物的行为的,这种行为便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与发端。 他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明确提出了教育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超越于人类社会的范围之外,甚至在人类产生以前,教育就早已经在动物界存在的观点。他认为:动物“尤其是略为高等的动物,完全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教育”,“人类教育的进行与动物的教育差别不大,在低等人种中进行的教育,与许多动物对其孩子进行的教育甚至相差无几”。他以老猫教小猫捕鼠、老鸭子教小鸭子游水等为例,以证明人类只是在继承早已经形成的教育形式的基础上做了某些改进,人类的教育在他看来就其本质而言与动物没有什么不同。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SirThomasPereyNunn,1987~1994)1923年在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主席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指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生物起源论认为,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教育现象就已经存在,人类的教育活动根植于人的生物本性,人类出现以后,继承了动物早已经形成的教育形式,只不过对这种教育形式不断改善,使之更加繁杂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形式没有本质差异,像老猫教小猫抓老鼠,老虎教虎子抓捕动物,母鸡教小鸡觅食等等与人类教育后代一样,都属于教育现象。 2、心理学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将教育的起源归之为心理现象。 主要代表人物是孟禄。 美国教育家孟禄(PaulMonroe,1869~1947)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1914)中,从人类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利托尔诺的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认为利托尔诺没有揭示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并从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断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他认为,原始人的教育过程从未表现出是有意识的过程,儿童仅凭观察和尝试成功的方法,学习如何使用弓箭与射击,如何拾掇杀死的野兽,如何烹调,如何编织,如何制陶,其技巧几乎全部是通过失败越来越少的重复模仿的方式学到的。 他指出:“原始社会以最简单的形式展现它的教育……用来帮助或强制个体服从普遍要求的复杂手段,绝大部分是无意识地对个体施加影响的……使用的方法从头至尾都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 主要代表人物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这一观点主要来自十月革命后苏联的一些教育家和教育史学家,其所依据的是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的论断。米丁斯基在《世界教育史》中提出:只有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个著名的原则出发,才能了解教育的起源。其论证过程大体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劳动,劳动的标志是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人在劳动中使脑器官以及语言等发展起来,教育在此过程中产生。同时认为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活动。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伊?安凯洛夫(N.A.Kaiipob,1893-1978),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苏维埃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所主编的《教育学》一书中指出:“在劳动过程中,教育也发展了”的论断,

文学的起源—劳动说

文学的起源关于文学的起源,历来有许多争论,其中有许多观点,包括巫术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虽然前三个观点都有中外圣哲名家的支持,但是纵观历史资料,都难免有一些偏颇之处。我对文学活动的起源,更侧重于支持劳动说。文学起源劳动说不仅仅是国内外著名文史哲学家支持的观点,而且其也具有一系列的合理性。且在这里作简单的阐述。 首先,文学的主体是人,不是其他的动物或植物。而恩格斯说过:“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那就是说文学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没有劳动,就无从发生文学行为。普列汉诺夫在其名著《没有地址的信》中,论述了许多“劳动先于艺术”的实例,他的主要观点是:“艺术发展是和生产力发展有着因果联系的,虽然并非总是直接的联系。”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就是说劳动先于文学存在,文学的重要起源是劳动。 其次,原始艺术在劳动中产生,是为了劳动的需要。原始人们在劳作时,为了交流信息,彼此之间用各种特殊的声音表达不同的意思,后来逐渐形成了语言,语言是劳动交流的需要。不仅是语言,最初的音乐也是为了缓解苦闷无聊的劳作而创作的。发展至如今,许多民乐,摇滚乐等音乐都是人们在从事不同工作时候根据情感不同而创作出来的。《淮南子.道应训》中有一段话:“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权力之歌也。”这里明显地包含了文艺为劳动过程中的产物这一层意思。如果没有劳动,就不会产生这些相应的艺术。 再次,劳动是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哲学上有说:物质决定意识。劳动作为一种物质生活,它决定了精神文学的内容。生活劳作激发人们的创作热忱,文学总是反映人们的生活情况,完全脱离生活劳动的文学是不存在的。例如《悯农》就是对劳动的直接描写,体现出劳动的艰辛“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白居易的《炭

教育的起源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作业2——教育的起源 一、众说纷纭的“教育起源论”及评价 教育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们对教育的起源有不同的认识。目前,教育理论界主要有教育的神话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等众多说法。 1、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跟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宋代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认为,人天生就被赋予仁义理智等本性,但个人气质不同,有的人不能明白并保全自己的本性,一旦有聪明睿智并能保全自己本性的人出现,上天就会派他做众人的教师,以帮助众人恢复本性,这就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人以及司徒、典乐等职位出现的原因,即教师的出现、教育的产生,都体现了上天的意志。西方也有与东方相同的认识,认为教育起源于神话。 这种观点的提出与当时人类对自然与自身的认识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人们认识总体水平比较低,认识水平有限,不能科学认识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问题,往往把这些不能解释的现象归结于神。如中国的盘古开天创世、女娲补天救世,西方的上帝创世、诺亚舟济人等神话故事便是因不能正确和科学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而构想出来的。 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这种观点是把人类教育的起源归结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结于天生的生物行为,认为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而非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以及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利托诺尔认为,母鸭带雏鸭,母熊教幼熊等都是教育,其基础是生存竞争。跟动物一样,人为了保存、延续其种类的存在,都会出于通过遗传所获得的本能,将“知识、技能、技巧”传授给下一代,教育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活动。在本质上,动物的教育与人的教育是一样的。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在1923年大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发表了题为《人民的教育》的演说,他认为:“从起源上讲,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为跟种族需要相应的种族生活所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他将教育的产生完全归结于动物的本能,认为教育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人的教育业不例外。生物起源论者都认为在动物界与人类之中都存在着“教师”和“学生”,存在着“知识”和“技巧”的学习,而且,人类社会教育是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教育生物起源学说史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近代以来的自然教育思想为指导的,并且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动物界类似教育行为之间的相似性,否定了教育的神话起源说,其开创性值得肯定。但是,它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甚至否认了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教育行为之间的差别,否认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这是其缺陷之处。 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美国教育家孟禄认为,“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的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实质上,这种观点与生物起源说有相似性。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那么这种“无意识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也就是说,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只不过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这是孟禄比利托尔诺和沛西·能进步的地方,但他们没有给出人类的的类本能与动物的类本能的界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