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蒙古高原乌兰巴托_丰镇草地样带植被与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_刘庆生

蒙古高原乌兰巴托_丰镇草地样带植被与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_刘庆生

蒙古高原乌兰巴托_丰镇草地样带植被与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_刘庆生
蒙古高原乌兰巴托_丰镇草地样带植被与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_刘庆生

第38卷第5期2016年5月

2016,38(5):982-993

Resources Science

Vol.38,No.5May ,

2016

收稿日期:2015-12-10;修订日期:2016-02-05

基金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蒙古高原干旱半干旱气候灾害及防治研究”(2013DFA91700)。

引用格式:刘庆生,刘高焕,黄翀,等.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植被与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J].资源科学,2016,38(5):982-993.[Liu Q S ,Liu G H ,Huang C ,et 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and soil properties on the Ulan Bator-Fengzhen transect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J].Resources Science ,2016,38(5):982-993].DOI :10.18402/resci.2016.05.17

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植被与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

刘庆生1,2

,刘高焕1,黄翀1,姚治君3,黄河清3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2.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23;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荒漠化是全球性的一个环境问题。植被与土壤是土地荒漠化研究的主体,综合分析植被与土壤特征

及其空间分布,对于研究干旱区、半干旱区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2013年8月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植被与土壤调查数据,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上,植被覆盖度、植物种类数量、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钾、土壤砂粒百分比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形态;土壤相对干旱、土壤盐渍化程度轻,蒙古国境内土壤以中性为主,中国内蒙古境内土壤以碱性为主;蒙古国境内的草地样方出现灌丛的现象比中国内蒙古境内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蒙古国草地退化相对严重;蒙古国境内土壤全氮极贫乏、中国内蒙古境内土壤全氮相对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内蒙古境内相对发达的农业开发和人类活动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区域植被恢复和荒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资料支撑。

关键词:蒙古高原;草地样带;植被;土壤特征;空间分布DOI :10.18402/resci.2016.05.17

1引言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一个环境问题,已影响到世界六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国家林业局第四次中国荒漠化监测结果显示,国土面积的27.33%为荒漠化土地,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仍有可能进一步扩展[1]。土地荒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目前,干旱区荒漠化的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已成为国际气候系统及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土地退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2]。草地退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表现

形式之一,以草本植物为主要植被群落的草地被以灌丛为优势群落所替代是草地退化或荒漠化的显著特征[3]。沙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另一种主要的表现形式,表现为原生植被逐渐被沙生植物和沙地先锋植物取代、土壤中细物质和有机质逐渐减少、土

壤养分重新分布的过程[4,5]

。植被作为土地重要的

构成要素,对自然环境最为敏感,是对某一地区生态环境的综合反映。植被覆盖度指示着景观环境因子的适宜程度,因而可作为表征土地荒漠化的一

个直接的主导性指标[6,7]。土壤是植被生长最重要

的环境因子,是荒漠化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壤水分和物理化学性质是了解土壤与植被关系以及

2016年5月

刘庆生等: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植被与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

荒漠化发生的基础[8,9]

。由此可见,植被与土壤是土地荒漠化研究的主体,综合分析植被与土壤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对于研究干旱区、半干旱区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由于地域广大、国界分割等诸多原因,蒙古高原资源环境研究并不十分深入[10],区域尺度上多集中于利用遥感、GIS 以及模型模拟等手段,开展区域

植被覆盖变化[11]、NDVI 时空格局[12,13]

以及土地利用

与土地覆被变化[14-16]等研究,这些研究因缺少地面第一手资料支撑,大多是区域宏观描述,尚缺乏基于全面的科学考察、采样资料积累进行蒙古高原大尺度区域植被、土壤属性空间分布格局和分异规律的研究。巴图娜存等给出了蒙古高原乌兰巴托-锡林浩特草地样带上植物物种类型和数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规律[10],但未对土壤属性的空间变化规律进行研究。

为此,本文利用2013年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的样方调查和土壤测试分析成果,开展植被与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异特征研究,以期为区域植被恢复和荒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资料支撑。

2研究区概况

蒙古高原地处亚洲大陆腹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全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陆生态地理单元[14]。蒙古高原是欧亚大陆温性草原的核心区,包括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

戈壁等类型,且以典型草原分布最广[10]。蒙古高原除东部、南部少数地区,年降雨量一般少于400mm ,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土壤风蚀明显,土地荒漠化严重,是影响中国的主要沙尘源区之一[17]。蒙古高原面积广阔,是一个巨大的平缓起伏的高原地区,其平均海拔1580m ,地势自西向东逐

渐降低[10,18]

(图1)。在蒙古高原不同气候地带内的

不同生境中植被与土壤的发育产生了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在山地半湿润气候带形成了森林、草甸和草原的植被组合和灰包森林土与漂灰土,在广大的半干旱气候带,发育形成了草原植被和黑钙土与栗钙土,植被类型有大针茅、克氏针茅、沙篙、柳灌丛等,在干旱地带发育着荒漠草原植被和棕钙土,在极干旱气候带是荒漠植被与灰棕漠土的组合,植被类型有霸王柴、泡泡刺、麻黄、沙拐枣、松叶猪毛菜等[18]。

3数据来源与处理

3.1样带设计和采样

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起于蒙古国乌兰巴托市,止于内蒙古丰镇市。在蒙古国境内,考察时间为2013年8月7日到2013年8月13日,考察路线从乌兰巴托出发向西到达中央省呼斯泰岭自然保护区(沿途土地覆被主要为草地,草地植被覆盖较高,无荒漠化特征,并有少量耕地,耕作植物以油菜和莜麦为主,设置了5个草地样点),向东到达达克鲁伦河岸边(沿途山坡为林地,平原地带主

983

第38卷第5期资源科学

要为草地,其中部分出现沙化特征,设置了6个草地

样点),之后,向西南方向经中戈壁省省会曼德勒戈

壁一直到南戈壁省会达兰扎德嘎德(沿途为草地、

戈壁和沙漠区,植被稀少,主要为沙葱、锦鸡儿等沙

生植物,偶有斑丛状小沙丘,设置了18个草地样

点),接着向西北方向经曼德勒戈壁抵达戈壁苏木

贝尔省省会乔伊尔(植被覆盖度自东向西有下降趋

势,从荒漠化草原向荒漠转变,设置了14个草地样

点),最后,向东南方向出发经东戈壁省会赛音山达

市到达边境城市扎门乌德(沿途主要为荒漠化土

地,植物种类较少,植被覆盖度总体较低,且变化不

大,见有明显的侵蚀地貌,设置了14个草地样点)。

在中国内蒙古境内,考察时间为2013年8月19日到2013年8月23日,考察路线从丰镇市开始向北经乌兰察布市到二连浩特市(从南到北由耕地为主,逐

渐向草原、荒漠过渡,植被覆盖度逐渐降低,人类活

动以放牧为主,设置了13个草地样点),之后向东到

达锡林浩特市(自西向东出现荒漠向草原过渡的特

征,植被覆盖度逐渐上升,设置了12个草地样点),

最后,向南出发抵达太仆寺旗(沿途土地覆被为草

地,大部分地区设为围栏禁牧区,植被覆盖度较高,

设置了9个样点),采样点位置示意图见图1。

植物样方调查和土壤采集基本流程是:首先选

择具有代表性的位置放置1m×1m样方框,使用数

码相机垂直向下拍摄草地样方照片,有经验的专家

估算植被覆盖度,然后利用微距模式拍摄每种植

物,利用GPS测定经纬度和高程,利用WET土壤速

测仪测得样方内表层10cm土深的土壤温度、电导

率和湿度,利用铁锹在样方内挖取0~10cm约100g

土壤剖面样品,并用速封袋保存,记录草地类型、草

群高度和盖度、物种名称、人类活动等信息。

3.2数据处理

因蒙古国的土壤样品无法带回国内,所以在蒙

古国采集的土壤样品由蒙古游牧畜牧业研究中心

处理分析,内蒙古采集的土壤样品由中国科学院地

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理化分析中心处理分析。为

了对比分析,事先约定了土壤样品测试分析方法,

均按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编的《土壤

[19]

效磷、速效钾、砂粒百分比、粉粒百分比、黏粒百分比等九个指标。

结合之前野外实测的土壤温度、湿度,以及植物种类、植被覆盖度、有无灌木等,共形成14个指标,用于植被与土壤属性空间分布特征研究。通过分析每个指标的均值、方差、最大和最小值,并参考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类型情况,进行奇异值检查,然后使用统计分析加图示的方式直观反映植被与土壤属性的空间差异。

4结果与分析

4.1植被的空间分布特征

选取反映草地退化的有无灌丛、反映生物多样性的植被种类数量以及反映植被的景观环境因子适宜程度的植被覆盖度等三个指标进行分析。4.1.1有无灌丛指标分析

草地原生植被被以灌丛为优势群落所替代是草地退化或荒漠化的显著特征,因此按植被样方内有无灌丛作为反映草地退化的一个指标。从有无灌丛指标的具体统计来看,91个草地样方中共有35个样方中发现灌丛,约占38.0%,主要分布在乌兰巴托-达兰扎德嘎德、乔伊尔-扎门乌德沿线,蒙古国境内的草地样方出现灌丛的现象比内蒙古要多,从一个侧面反映蒙古国草地退化相对更严重,见图2。

4.1.2植物种类数量特征分析

植物种类数量是生物多样性指标之一。植物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特点(图3)。91个草地样方内最少的植物种类数量为3种,最多的为8种,以乌兰巴托附近草地样方内植物种类最丰富。

4.1.3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

植被覆盖度指示着景观环境因子的适宜程度,是最常用的草地退化遥感分级指标。参照中国科学院制定的全国土地资源分类系统中草地类型划分的标准,将植被覆盖度分为:<5%、5%~20%、20%~50%和>50%等四级(图4)。从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看,与植物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类似,亦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特点,在空间上形成乌兰巴托-曼德勒戈壁-乔伊尔,锡林浩特-太仆寺旗,

984

985 2016年5月刘庆生等: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植被与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

图2有无灌丛草地的空间分布

Figure2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assland with or without a brush

图3植物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

Figure3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plant species

第38卷第5期

资源科学

重的区域(图4)。从植被覆盖度的具体统计指标来看,91个草地样方中植被覆盖度最小值仅为2.0%,几乎全裸,最大值为95.0%,植被生长茂盛,差异明显。植被覆盖度平均值为39.8%,标准差28.9%,变异系数为72.6%,空间变异强。4.2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特征4.2.1土壤温湿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是决定植被格局和土壤状况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本次研究所获土壤温湿度的时间不一,但也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土壤状况。将土壤温度划分为三级:<20℃、20~30℃和>30℃。参照土壤干旱程度和墒情分类标准,以

及实际测定的土壤湿度范围,将土壤湿度划分为三级:<20%(重旱)、20%~40%(中旱)和40%~60%(轻旱)。

从土壤温度的空间分布看,蒙古国境内土壤温度普遍偏高,这也许与考察时间上内蒙古晚了一周多,在8月下旬测量所致(图5)。从具体统计来看,考察期间,土壤温度最小值14.1℃、最大值为40.2℃、平均值为27.4℃,蒙古国境内与中国内蒙古境内土壤平均温度分别为29.5℃和23.9℃。

从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看,乌兰巴托附近土壤湿度较大,但依土壤干旱程度和墒情分类标准来看,仍属轻旱(图6)。蒙古国境内的中央戈壁省和

图5土壤温度的空间分布

Figure 5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temperature

986

2016年5月

刘庆生等: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植被与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

东戈壁省,中国内蒙古境内的锡林浩特-太仆寺旗一带土壤干旱程度严重。从具体统计来看,考察期间,土壤湿度最小值为6.0%,最大值为56.0%,平均值为17.3%。

4.2.2土壤全盐量与pH 值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体上看,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土壤盐渍化程度较轻,只有5个样点发生不同程度的盐渍化,全部在蒙古国境内(图7)。

土壤pH 是影响土壤养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多数养分在pH 值6.5~7.0时有效性最高或接近最高。参照土壤pH 分级标准以及样带pH 的范围,将土壤pH 值划分为三类:<6.5(酸性)、6.5~7.5

(中性)和>7.5(碱性)。从具体的统计指标来看,土壤pH 最小值为6.3,最大值为9.3。酸性土壤仅占1.1%,中性土壤占33.0%,绝大部分为碱性土壤,约占所有样方的65.9%。从空间分布上看,仅有的1个酸性土壤样品位于纳来哈与巴嘎诺尔的中间地带;中性土壤绝大部分分布在蒙古国境内,主要分布在乌兰巴托、曼达勒戈壁和乔伊尔附近。中国内蒙古境内除锡林浩特市南部和太仆寺旗北部各有一个样方为中性土壤外,全部为碱性土壤(图8)。4.2.3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土壤养分是土壤提供的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土壤养分含量因土而异,变化极大,主要

图7土壤全盐量的空间分布

Figure 7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salt content

987

第38卷第5期

资源科学

取决于成土母质类型、有机质含量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土壤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是表征土壤肥力的重要因子。土壤有机质作为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是表征土壤质量的重要因子。土壤有机质的变化在土地荒漠化和草场退化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其空间分布模式与该地区生态系统发育和演化特征密切关联[20]。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养分分级标准来划分(表

1)[21]。

从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看,呈现出南北高、

中间低的特点,与植被覆盖度、植物种类数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相似(图9)。乌兰巴托、锡林浩特、乌兰察布附近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蒙古国中戈壁省、东戈壁省赛音山达附近和中国内蒙古二连浩特附近土壤有机质含量极贫乏。从具体的统计指标来看,土壤有机质最小值仅为0.1%,最大值为5.1%,平均值为1.1%,标准差为0.9%,变异系数为81.8%,空间变异强。

从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看,呈现南部高,北部和中间低的特点。蒙古国境内土壤全氮极贫乏、中国内蒙古境内土壤全氮相对丰富(图10),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内蒙古境内相对发达的农业开发和人类活动影响。

从土壤速效磷的空间分布看,呈现出与土壤全氮相反的态势,即北部和中部土壤速效磷含量高,南部低(图11)。蒙古国境内土壤速效磷含量丰富、内蒙古境内土壤速效磷相对贫乏。

从土壤速效钾的空间分布看,呈现出与土壤有机质、植被覆盖度、植物种类数量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即南北土壤速效钾含量高,中间低(图12)。从具体统计指标看,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最小值为54.2mg/kg ,最大值为586.9mg/kg ,平均值为159.2mg/kg ,标准差为72.1mg/kg ,变异系数为45.0%,空间变异中等。

4.2.4土壤颗粒组成的空间分布特征

土壤的颗粒组成也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或土

养分指标有机质/%全氮/%速效磷/(mg/kg )速效钾/(mg/kg )

养分等级

极贫乏<0.60<0.05<3

<30贫乏0.6~1.0

0.05~0.075

3~530~50适量1.00~2.00

0.075~0.10

5~1050~100较丰富2.00~3.000.10~0.1510-20

100-150丰富3.00~4.000.15~0.2020~40

150-200极丰富>4.00>0.20>40

>200注: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引自文献[21]。

表1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Table 1The grading standard of soil nutrient for the second soil general investigation of China 988

2016年5月

刘庆生等: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植被与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

图11土壤速效磷的空间分布

Figure 11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available phosphorus

图10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

Figure 10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tal soil Nitrogen

989

第38卷第5期

资源科学

壤质地,土壤颗粒根据粒径大小分为砂粒、粉粒和黏粒三级,根据各级的含量比例进行土壤质地划分。土壤质地影响到土壤的通透性、持水性、保肥、紧实度和粘结性等诸多特性,与荒漠化的发展及植被恢复有着密切的联系[5]。

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土壤砂粒百分比普遍较高,64.8%的土壤样品中砂粒百分比大于50.0%,34.1%的土壤样品中砂粒百分比大于65.0%,80.2%的土壤样品中黏粒百分比小于18.0%,以砂壤土、粉砂壤土居多。

从土壤砂粒百分比的空间分布看,呈现出与土

壤有机质、土壤速效钾、植被覆盖度、植物种类数量

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即南北土壤砂粒百分比高,中间低(图13)。土壤砂粒百分比低值区对应于赛音山达-二连浩特一线荒漠化严重的区域。土壤砂粒百分比最小值为20.7%、最大值为95.0%、平均值为58.7%,标准差18.0%,变异系数30.7%。

从土壤粉粒百分比的空间分布看,呈现出与土壤砂粒百分比相反的规律,即中间高、南北低。土壤粉粒百分比高的区域正好是赛音山达-二连浩特一线荒漠化严重的区域。土壤粉粒百分比的最小值为4.9%、最大值为56.8%、平均值为31.5%,标准差11.8%,变异系数37.5%。

从土壤黏粒百分比的空间分布看(图14),乌兰

图13土壤砂粒百分含量的空间分布

Figure 13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sand particle fraction

990

2016年5月刘庆生等: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植被与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

巴托附近土壤黏粒百分比相对较高,其它地区土壤黏粒百分比相对较低。土壤黏粒百分比的最小值为0.0、最大值为38.2%、平均值为9.8%,标准差9.2,变异系数93.9%。

5结论

本文基于2013年8月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植被与土壤调查数据,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如下主要结论:

(1)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上,植被覆盖度、植物种类数量、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钾、土壤砂粒百分比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形态。

(2)蒙古国境内的草地样方出现灌丛的现象比中国内蒙古境内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蒙古国草地退化相对更严重。

(3)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上,土壤相对干旱、土壤盐渍化程度轻。蒙古国境内土壤以中性为主,中国内蒙古境内土壤以碱性为主。

(4)乌兰巴托、锡林浩特、乌兰察布附近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蒙古国中戈壁省、东戈壁省赛音山达附近和中国内蒙古二连浩特附近土壤有机质含量极贫乏。蒙古国境内土壤全氮极贫乏、中国内蒙古境内土壤全氮相对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内蒙古境内相对发达的农业开发和人类活动影响。

(5)蒙古高原土壤速效钾相对丰富。蒙古国境内土壤速效磷含量丰富、中国内蒙古境内土壤速效磷相对贫乏。

由于本文的研究是基于一次科学考察的成果,考察目标有限,因此分析结果难免有所偏颇,但植物种类数量等指标研究结果与前人所得结论一致,说明本研究成果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信赖的,可为区域植被恢复和荒漠化防治提供资料支撑。当然,文中土壤温湿度为瞬时实测值,其受所测时间影响很大,研究结论仅供参考。总之,蒙古高原地域广、环境艰苦,对其研究尚不深入,尤其缺乏植被、土壤的系统调查分析,挖掘植被、土壤等方面反映荒漠化的表征指标仍需将来不断深入地研究。与资源研究所王蕊、刘兆飞、余国安、刘通、白雪红博士、桂朝、荆鑫和姜亚东女士的大力协助,得到了蒙古地理所Batbuyan Batjav博士等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国家林业局.第四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EB/OL].

(2011-01)[2016-04].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ef16917967.html,/zhibo/zhuanti/ ch-xinwen/2010-08/31/content_21669628.htm.[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Fourth Bulletin on Status of Desertification and Sandification in China

[EB/OL].(2011-01)[2016-04].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ef16917967.html,/zhibo/ zhuanti/ch-xinwen/2010-08/31/content_21669628.htm.] [2]王涛.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中国沙漠,

2009,29(1):1-9.[Wang T.Review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oasific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in arid regions[J].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2009,29(1):1-9.]

[3]李新荣.干旱沙区土壤空间异质性变化对植被恢复的影响[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35(4):361-370.[Li X R.

Effect of soil spatial heterogeneity variation on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arid sandy regions[J].Science in China(Ser.D:Earth Sciences),2005,35(4):361-370.]

[4]刘树林,王涛.浑善达克沙地的土地沙漠化过程研究[J].中国

沙漠,2007,27(5):719-724.[Liu S L,Wang T.Study on land desertification process in Hunshandake Sandy land[J].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2007,27(5):719-724.]

[5]张继义,王娟,赵哈林.沙地植被恢复过程土壤颗粒组成变化

及其空间变异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3):153-157.

[Zhang J Y,Wang J,Zhao H L.Changes in soil particles fraction

and its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restoration processes of

sandy desertification land[J].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09,23(3):153-157.]

[6]殷贺,李正国,王仰麟,等.基于时间序列植被特征的内蒙古荒

漠化评价[J].地理学报,2011,66(5):653-661.[Yin H,Li Z G,Wang Y L,et al.Assessment of desertification using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hyper-temporal vegetation indicator in Inner Mongolia

[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1,66(5):653-661.] [7]陈鹏,初雨,顾峰雪,等.绿洲-荒漠过渡带景观的植被与土壤

特征要素的空间异质性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6):904-908.[Chen P,Chu Y,Gu F X,et al.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vegetation and soil characteristics in oasis-desert ecotone[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3,14(6):904-908.]

991

第38卷第5期资源科学

[Li C J,Lei J Q,Xu X W,et al.Spatial pattern for soil water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in Gurbantunggut Desert[J].Acta Ecologica Sinica,2014,34(15):4380-4389.]

[9]杨梅焕,朱志梅,曹明明,等.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不同沙漠化阶

段土壤-植被关系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5):181-187.[Yang M H,Zhu Z M,Cao M M,et al.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of soil-vegetation in different deserti-

fication stages on the southeastern edge of Mu Us sandy land[J].

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Nat.Sci.Ed.),2010,38(5):181-187.]

[10]巴图娜存,胡云锋,毕力格吉夫,等.蒙古高原乌兰巴托-锡林

浩特草地样带植物物种的空间分布[J].自然资源学报,2015,30(1):24-36.[Batunacun,Hu Y F,Biligejifu,et al.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variety of grass species on the Ulan Bator-

Xilinhot transect of Mongolian Plateau[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15,30(1):24-36.]

[11]周锡钦,师华定,王秀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蒙古高原植

被覆盖变化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2014,31(4):604-610.

[Zhou X Y,Shi H D,Wang X R.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vegetation coverage in the Mongolian Plateau

[J].Arid Zone Research,2014,31(4):604-610.]

[12]王蕊,李虎.2001-2010年蒙古国MODIS_NDVI时空变化监测

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13(5):665-671.[Wang R,Li H.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vegetation in Mongolia based on

MODIS-NDVI during2001-2010[J].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2011,13(5):665-671.]

[13]Eckert S,Husler F,Liniger H,et al.Trend analysis of MODIS

NDVI time series for detecting land degradation and regeneration

in Mongolia[J].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15,113(2):16-

28.

[14]周锡钦,师华定,王秀茹,等.蒙古高原近30年土地利用变化时

空特征与动因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2,24(6):1102-1110.[Zhou X Y,Shi H D,Wang X R,et al.Study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ynamic changes of land use and driving

forces analysis of Mongolia Plateau in recent30years[J].Acta

Agriculture Zhejiangensis,2012,24(6):1102-1110.] [15]魏云洁,甄霖,刘雪林,等.1992-2005年蒙古国土地利用变化

及其驱动因素[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9):1995-2002.

[Wei Y J,Zhen L,Liu X L,e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f16917967.html,nd use change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in Mongolia from1992to2005[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8,19(9):1995-2002.]

[16]师华定,周锡钦,孟凡浩,等.30年来蒙古国和内蒙古的LUCC

区域分异[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3,15(5):719-725.[Shi H D,Zhou X Q,Meng F H,et al.Mongolia and Inner Mongolia LUCC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ver the past30years[J].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2013,15(5):719-725.] [17]刘纪远,齐永清,师华定,等.蒙古高原塔里亚特-锡林郭勒样带

土壤风蚀速率的137Cs示踪分析[J].科学通报,2007,52(23):2785-2791.[Liu J Y,Qi Y Q,Shi H D,et al.137Cs tracer analysis to estimate rates of soil windy erosion on the Talia-

Xinlingol transect of Mongolia Plateau[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7,52(23):2785-2791.]

[18]庆沙那.蒙古高原放牧制度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

2014.[Qing S N.Grazing System in Mongolia Plateau[D].Hohhot: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2014.]

[19]李酉开,蒋柏潘,袁可能.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M].北

京:科学出版社,1983.[Li Y K,Jiang B P,Yuan K N.

Conventional Analytical Method of Soil Agricultural Chemistry

[M].Beijing:Science Press,1983.]

[20]王合玲,张辉国,秦璐,等.新疆艾比湖流域土壤有机质的空间

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12,32(16):4969-4980.[Wang H L,Zhang H G,Qin L,et al.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it in Ebinur Lake Basin of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China[J].Acta Ecologica Sinica,2012,32(16):4969-4980.]

[21]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暂行技术规程》

[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National Soil Survey Office.

Interim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second national general sur-

vey of soil[M].Beijing:Agriculture Press,1979.]

992

993 2016年5月刘庆生等: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植被与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and soil properties on

the Ulan Bator-Fengzhen transect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

LIU Qingsheng1,2,LIU Gaohuan1,HUANG Chong1,YAO Zhijun3,HUANG Heqing3(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System,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101,China;

2.Jiangsu Center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Nanjing210023,China;

3.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101,China;)Abstract:Desertification is a major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blem.Vegetation and soil are the main targets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f16917967.html,prehensive analysis of vegetation and soil properties and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are important for 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 and restoring vegetation in arid and semi arid regions.Based on vegetation and soil investigation data for the Ulan Bator-Fengzhen transect acquired in August2013,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and soil were studied.We found that vegetation coverage,number of plant species,soil organic matter,soil available potassium and soil sand percentage along the Ulan Bator-Fengzhen transect have a similar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whereby high values exist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parts of the transect(Ulan Bator,Dundgovi of Mongolia,and Xilinhot,Ulanqab of Inner Mongolia,China)and low values exist in the center(From Dornogovi of Mongolia to Erenhot of Inner Mongolia,China).In general,soils of the Ulan Bator-Fengzhen transect are drier,and the degree of soil salinization is minor.The majority of soils in Mongolian parts of the transect belong to neutral soils,and soils in the Inner Mongolian parts of the transect are alkaline.A brush exists in the sampling sites of Mongolia more frequently than in Inner Mongolia which indicates that grassland desertification in Mongolia is more serious.Soils in the Mongolian transect lack total nitrogen,and conversely,soils in the Inner Mongolian transect have abundant total nitrogen,reflecting the relatively developed agriculture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Inner Mongolia.The results from this paper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esertification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

Key words:Mongolian Plateau;grassland transect;vegetation;soil properties;spatial distribution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草丛-地境界面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第22卷第2期草地学报2014年3月V01.22No.2ACTAAGRESTIA SINICAMar.2014doi:10.11733/j.issn.1007—0435.2014.02.004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 草丛一地境界面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芦光新1,陈秀蓉孙,王军邦¨,吴楚4 (1.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西宁810016;2.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94;4.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434025)摘要: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因素驱动,以COz浓度增加、气候变暖、大气氮沉降等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效应对草地生态系统产生了复杂的影响。草丛一地境界面中草地植被和土壤环境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土壤微生物与草地植被和土壤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不同层面上微生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征不同。气候变化的各个因素对土壤微生物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且目前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综述了全球变化因子,包括CO。浓度、气温及氮沉降等因素对草地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评述了全球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微生物的响应机制,并对未来研究需关注的问题和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关键词:全球变化;草地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草丛一地境界面 中图分类号:Q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435(2014)02—0234~09 ResearchProgressesontheEffectsofGlobalChangeontheMicrobesofPlant—siteInterfaceinAlpineGrasslandEcosystem LUGuang—xinl,CHENXiu—rong弘,WANGJun—bang¨,WUChu4 (1.AgricultureandAnimalHusbandryCollege,QinghaiUniversity,Xining,QinghaiProvince810016,China; 2.PratacuhuralCollege,GansuAgriculturalUniversity,Lanzhou,GansuProvince730070,China: 3.InstituteofGeographicSciencesandNatureResourcesResearch,CAS,Beijing100101,China; 4.CollegeofHorticultureandGardening,YangtzeUniversity,Jingzhou,HubeiProvince434025,China) Abstract:Theeffectsofglobalchangesongrasslandecosystemshavebecomeafocusofgreatconcerninthewholeworldduetonaturalfactorsandhumanactivities.Theecologicaleffectsofglobalchanges。in—eludingelevatedC02,warming,andincreasednitrogendeposition,ongrasslandecosystemsarecomplex. Theresponsesofthegrasslandvegetationandsoilenvironmentofplant—siteinterfacetoglobalchanges arevery sensitive,andthereiSacloserelationshipbetweensoilmicrobialcommunitiesandtheplant—siteinter—faceofgrasslandecosystem.Theresponsemechanismsofmicroorganismstoglobalchangesdifferfromdifferentlevels.Thefactorsofclimatechangeshavedirectorindirecteffectsonsoilmicroorganisms.butthemechanismsarestillnotclear.Theeffectsofglobalchanges,includingelevatedC02,warming,andincreasednitrogendeposition,onthesoilmicrobialcommunitydiversitiesofgrasslandecosystemsandtheresponsemechanismsofgrasslandmicroorganismstoglobalchangesarereviewedinthispaper.Andtheis-suesandresearchtrendsarediscussed. Keywords:Globalchanges;Grasslandecosystems;Microbialcommunitydiversity;Plant—siteinterface 人类的生存依赖于地球环境及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但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因素驱动,以CO。浓度增加、气候变暖、大气氮沉降等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效应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在全球范围逐步引发了地球环境的变化或与全球环境有重要关联的区域环境的变化¨2|。草地是 收稿日期:2013-06—29;修回日期:2013一11—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藏高原草地耐低温纤维素分解真菌多样性研究”(41261064);“退化高寒草甸碳吸收和释放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比研究”(31270520)资助 作者简介:芦光新(1974一),男,青海湟中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草地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利用研究,E—mail:lugx74@qq.com;*通信作者Authorofcorrespondence,E—mail:jbwang@igsnrr.ac.cn;chenxiurong@gsau.edu.ca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

(一)、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在地球表面,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2)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臵、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我国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2)西部由于地处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我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取决于温度和湿度条件,但由于青藏高原、北部寒潮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使得主要植被分布的方向,从东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三个基本植被地带。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 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 在这里具体描述一下东南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在东南半部森林区,自北而南,随着热量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比较明显,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带、赤道雨林带。除上述植被的纬度变化外,由于受夏季东南季风的作用,从东南向西北,植被出现近乎经度方向的更替。而且北部的温带及暖温带地区较南部的亚热带、热带地区表现的更加明显。 2.经度地带性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

草地有毒植物生态学(一)东北师大邢福教授

牧场主调查前一天晚上植物中毒死亡的700头牛(美国,1907)

In Texas, local cattle are being poisoned ,2007 马棘豆中毒后消瘦、神情呆滞 羊棘豆中毒后不能正常站立 母羊棘豆中毒后流产的胎儿 印度牛因采食Pimelea trichostachya 中毒

Different malformations in ruminants caused by Mimosa tenuiflora(含羞草): (A) calf and (B) goat with permanent flexure of the forelimbs; (C) goat with cleft palate owing to aplasia of the right incisive bone; (D) sheep with severe microphthalmia (Riet-Correa et al.,2011).

Mimosa tenuiflora: (A) growing green plant; (B) pods and seeds; (C) flowering trees; (D) flowers

Mule deer (Odocoileius homionus) that was dosed with 15% locoweed (Oxytropis ericea)/alfalfa/grain pellets for 60 days. Notice the lack of condition with rough fur, much of which is partially shed (Ralphs et al.,2011)

蒙古国社会基本物资价格一览表

蒙古国社会基本物资价格一览表 文章来源:2004-08-26 15:23 文章类型:摘编内容分类:其它蒙古国社会基本物资价格一览表 品名单位价格(图格里克)备注 美元汇率 1美元兑 1188 2004年7月底 人民币汇率1人民币兑146 2004年7月底 居民用电千瓦时 47 蒙古包小区 居民用电千瓦时 47 住宅楼居民 电费千瓦时 90 西部三省所有企业和居民用 电费千瓦时 60 东方省 电费千瓦时 60 苏赫巴托省 工业用电千瓦时 45 工业企业 城市公共用电千瓦时 19 乌兰巴托市 供热每平方米 199 住宅楼 供热每平方米 202.8 无供热表的企业按实际面积计算 供热大卡 13123 企业

热水使用费人/月 520 住宅楼 公路运输费40尺集装箱600-800美元扎门乌德—乌兰巴托 铁路运输费40尺集装箱400-600美元扎门乌德—乌兰巴托 口岸换装费吨 4.5美元扎门乌德 房地产价格平方米 350-450美元乌兰巴托市中心地带现房房地产价格平方米 200-300美元乌兰巴托市非中心地带现房居住用房租金3室1厅/每月250-300美元乌兰巴托市 居住用房租金 2室1厅/月 200美元乌兰巴托市 居住用房租金 1室1厅/月 100美元乌兰巴托市 办公用房平方米/月 5—8美元乌兰巴托市 建筑用土地费平方米 100美元乌兰巴托市中心地带 建筑用土地费平方米 50美元乌兰巴托市非中心地带 绵羊皮张 6500 7月份平均价 山羊皮张 2800 7月份平均价 牛皮张 20000 7月份平均价

马皮张 14500 7月份平均价 羊绒公斤 24000 7月份平均价 驼绒公斤 1150 7月份平均价 来蒙签证费人/次 43美元非加急 来蒙签证费人/次 73美元当天领取 来蒙签证费人/此 63美元第2、3个工作日取 饭店房价单人标准间/日 79美元成吉思汗饭店四星级 饭店房价双人标准间/日 113美元成吉思汗饭店四星级饭店房价双人套间/日 136美元成吉思汗饭店四星级 饭店房价单人标准间/日 69美元乌兰巴托饭店四星级 饭店房价双人标准间/日 103.5美元乌兰巴托饭店四星级饭店房价双人半套间/日 138美元乌兰巴托饭店四星级饭店房价双人套间/日 184美元乌兰巴托饭店四星级 饭店房价双人标准间/日 20—40美元普通饭店

青藏高原几个主要环境因子对植物的生理效应

文章编号:1000-694X(2000)03-0309-05 青藏高原几个主要环境因子对植物的生理效应X 刘志民,杨甲定,刘新民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青藏高原作物生育期间的太阳辐射及其强度,均高于我国内地,而且短波辐射比例大,光照时间长,不仅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重要代谢过程,而且不同光质对高原植物植株的生长高度、根系的萌生发育、叶绿素含量以及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贮藏物质的积累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影响。昼夜温差大这一环境特点与高原作物高产之间的关系尚存争议,但对作物的品质确实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在高海拔、低气压(低CO2含量、低O2含量)条件下,植物表现出光合作用光饱和点升高、光补偿点降低、适温偏低,暗呼吸速率较低等特点,因而有利于植物充分利用光能,也有利于植物体内干物质的积累,而且高海拔对植物体内不同代谢成分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虽然青藏高原的多个环境因子,如太阳强辐射、蓝紫光成分多、昼夜温差大等,对高原小麦的高产来说不可缺少,但平均气温较低导致的高原地区小麦生育期明显延长是其干物质产量和籽粒产量高于平原地区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青藏高原;环境因子;植物生理;效应 中图分类号:Q945.79文献标识码:A 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其南北跨度约1500km,东西跨度约3000km,海拔平均高度在4000m以上。由于青藏高原耸立在中纬度西风带中,受海拔高度、纬度、山脉、冰川积雪和多湖泊的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的高原气候特点,如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气压低,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少,湿度和降水量不均衡等[1~4]。这些特点对生长于青藏高原的植物,不仅能影响其形态结构[5~8],更对植物的生理代谢过程产生许多影响。本文拟就青藏高原生态条件中强辐射和光质、昼夜温差大、高海拔低气压等三个关键因子对高原植物(主要是小麦、牧草)生长发育中的已知主要影响分别作一简要综述,同时也涉及一些其他地域有关水稻、蔬菜的研究,以有助于进一步开展青藏高原植物生理的研究。 1 强辐射和光质对植物的生理效应 太阳辐射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唯一能量来源,影响植物生物量的产生。从总辐射看,西藏各地多在586~795kJ?cm-2?a-1之间,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雨日较少,且多夜雨,故辐射量更大,可达921kJ?cm-2?a-1[2,3]。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主要同化波长400~700nm的可见光能量,约占总辐射的一半左右,称为光合有效辐射。与植物有直接关系的是其生长期内的太阳辐射。西藏作物生育期间的太阳辐射及其强度,均高于我国内地的太阳辐射。1975年测得拉萨冬小麦(肥麦)剑叶最大光合强度达36mg CO2?dm-2?h-1,大约是上海的2倍,是河南的1.5倍[1]。虽然各地测得的结果会有一些差异,但也不难看出青藏高原麦类作物光合强度有高于内地其他地区的趋势,这与太阳辐射强有重要关系,而且在太阳辐射总量中,高原的短波辐射比例大,其中蓝紫光比海平面高78%,紫外线比平原地区多2倍,红光和红外线比海平面高15%[9]。另外,青藏高原的日照时间也长,拉萨年日照时数达3022h,高于北京(2757h)和南京(2196h)[1]。这样,能使作物在生育期内获得充足的光能,同时使因高海拔造成的气温偏低得到一定补偿,也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且,光作为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对光合作用之外的许多生理过程,也都有明显影响。 在以燕麦为材料的实验中[10],种子的发芽率以紫光最高,白光次之,蓝光最低。紫光下种子的发芽率是无色可见光全光谱对照的145%。这个结果是令人费解的,据实验者解释,可能是实验中滤光的紫色薄膜不仅透过了紫光,而且也有很大部分红光透过,因而主要是红光对种子的萌发起了促进作用。蓝光下燕麦种子的发芽率低,是蓝光加速了植物体内生长素的破坏,因而抑制了种子的萌发。另外,紫光和蓝光处理的植株高度较低,且比对照组生长整齐。这一点在牧草的实验中有相似的结果[11]。 植物的根系虽未直接受光线照射,但对不同光质也有不同的反应。燕麦[10]中,蓝光和紫光照射的植株虽然较矮,其根系却比对照组发达,发根数分别是对照组的111.4%和117.1%。春小麦[12]分蘖期不同光质照射处理,其根系脱氢酶活性有较大差异,蓝光处理平均比对照高12.05%,蓝紫光处理高13.69%,红光处理高5.97%。而且根活力强弱也有不同程度的反应,短波光下培养的麦苗,其根活力均略高于对照,其中蓝紫光比对照平均高4%,蓝光高5%,红光与对照之间无明显差异。这一点在倪文水稻实验[13]中也得到相似结果。即强光或蓝光照射培育的稻苗根系对A-萘胺的氧化力或根系本身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弱光或红光和无色光培育的稻苗根系。实验表明,稻苗根系的伸长生长,随光量的减弱而促进;蓝光下培育的稻苗根系,其伸长生长比红光或无色光更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正如Ohno等[14]观察到,无色光(白光)会抑制稻苗根细胞的伸长;蓝光则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同 第20卷 第3期 2000年9月 中 国 沙 漠 JOU R N AL O F D ESER T RESEA RCH Vol.20 No.3 S ep.2000 X收稿日期:1999-09-20;改回日期:1999-12-01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1996年度“西部之光”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刘志民(1965—),男(汉族),内蒙古敖汉旗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治沙造林生态学等研究。

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探讨_武高林

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探讨* 武高林① 杜国祯② ①博士,②教授,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兰州7300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大研究计划西部专项项目(90202009)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地 退化 恢复 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环境安全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其生态环境仍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本文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草地退化现状、退化因素和改良技术研究等,并针对其现状和恢复目标,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和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加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基础研究,建立综合的草地改良和恢复技术体系,加强草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建立合理的草地放牧制度体系,并建立高效的饲草供应人工草地,在退化草地上建立集约化的高效社区模式草地畜牧业体系,改变退化草地生态功能,是实现退化高寒草地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措施。 1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现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类型最为独特的草地生态系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牧区之一,是广大藏族同胞赖以生存的基础。其次,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气候的启动区和调节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是否稳定不仅对我国的东部和西南部的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也对北半球甚至全球的气候产生明显的影响。青藏高原是我国黄河、长江等主要水系的发源地,高寒草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黄河、长江等下游地区各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高寒草地植被也是“世界第三极”地区重要的碳库,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碳源-碳库的平衡起着一定调节作用。随着全球CO2浓度的提高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高寒草地固定碳源、影响气候变化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由此可见,青藏高原的环境效应不仅直接塑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过去,也必将继续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和千秋万代的根本利益产生深刻的影响。另外,作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和内陆盆地的过渡,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寒草地生物资源异常丰富,蕴育着众多世界上独特的土著生物和种质资源。高寒草地是世界唯一的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其生物种类丰富,青藏高原已记录的真菌5000种,维管束植物12000种,脊椎动物约为1300种,昆虫4100种。但随着人类活动加剧以及对生物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生物种质资源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因此,该地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由于环境条件的恶化,资源短缺,使动植物失去生存环境,造成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资源丰富,草质柔软、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以及纤维素含量低、热值含量高等特点,是发展高原草地畜牧业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长期忽视了对草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粗放经营,超载过牧,以及对草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人类生存最关键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濒危动植物名录不断增加,许多珍稀动植物不断消失,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优良牧草丧失竞争和更新能力而逐渐减少,同时毒杂草比例增加,整个草场植被组成以家畜不喜食或有毒、有害的杂类草为优势。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从结构上来看,要么形成黑土滩甚至沙化,要么恶性杂草的比例增加,降低草场质量;从功能上来看,生态系统生产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严重丧失。人类在从事社会活动过程中,其目的是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较多地运用经济尺度来衡量其活动价值,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态尺度。草地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是难以估量的。以青海省为例,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的18.3966亿元总值中,以草地生态破坏损失值最大,为9.7076亿元,占总损失值的52.76%[1]。掠夺式经营、过度放牧、鼠虫危害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使草地严重 · 159 ·

我国植物资源分地理分布规律

我国植物资源分地理分布规律 讲述要点 我国植物资源分区概况: 东北区(重点) 华北区(重点) 华中区 华南区 西南(云贵高原)区(重点) 西北区(重点) 青藏高原(重点) 根据我国气候、土壤和植物类型以及资源植物分布等特点,把我国资源植物分布分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黄土高原、西北、云桂高原、青藏高原等八个区。 中国植物资源分区 一、东北区 范围:本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气候:该区是我国最冷的地区,大部分属于寒温带和温带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冬季严寒而漫长,年降水量在350~700mm,海拔高度从松辽平原的120m到长白山白云峰为2 691m。本区水湿条件较好,资源植物非常丰富,可分几种类型: (一)木材用植物 本区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保存着大片森林。据统计全区林地面积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30%,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3.7%,每年上调国家的木材占全国各地上调总量的72%,是我国最大的木材基地。 大兴安岭以耐寒针叶林为主,主要的有兴安落叶松(Larixgemelinii)、樟子松(Pinus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长白山地区以寒温带针叶林为主,主要树种为红松(Pinuskoraiensis)(图6-8) 、云杉(Piceakoraiensis)、冷杉(Abiesnephrolepis)、华山松(图6-7) 、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二)药用植物 本区药用植物约有500余种,我国道地药材“关药”多产于本区:如升麻(Cimicifugadahurica)、白头翁(Pulsatillachinensis)、五味子(Schisandrachinensis)、细辛(Asarumhelerotropoides var. mandshuricum)、马兜铃(Aristolochiacontorta)、木通(A. mandshuriensis)、野罂粟(Papaxernudicaule)、 芍药(Paeonialactiflora)、西伯利亚小檗(Berberissibirica)、龙牙草(Agrimoniapilosa)、黄芪(首屈一指的补气要药) (Astragqlusmembranaceus)、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人参(Panax ginseng)、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a)、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huricum)、杜香(Ledumpalustre)、兴安薄荷(Menthadahurica)、大叶龙胆(Gentianamacrophylla)、党参(Codonopsispilosula)、北苍术(Atractylodeschinensis)等。 人参 (三)农作物

草地有害生物防治

草业科学专业 名词解释。 1菌丝体:很多菌丝聚集在一起组成真菌的营养体 子囊壳:子囊菌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产生子实体,有孔口的 分生孢子:常指由真菌产生的一种形小、量大、外生的无性繁殖体。 孢子囊:孢子囊是植物或真菌制造并容纳孢子的组织 2.生理小种:专化型以下,在形态上无差异,但对不同寄生植物品种的致病性不同而划分的生物群。 3.变态: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经一系列显著的内部与外部体态上的变化,才能转变为成虫。 4.单主寄生:整个生活史是在同一寄主上渡过其寄生过程的转主寄生:指一生中需要在两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生活才能完成生活史 5、昆虫的生殖方式 两性生殖:昆虫绝大多数是雌雄异体,通过雌雄交配、受精,产生受精卵,每个卵发育为一个新个体.这种繁殖方式又称为两性卵生,这是昆虫繁殖后代最普通的方式,如蝗虫. 孤雌生殖:雌虫不经过交配或不经过受精而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又叫单性生殖,如蜜蜂 多胚生殖:一些寄生昆虫其受精卵可以分裂成许多胚胎,每个胚胎发育成一个新个体 胎生,主要是卵胎生,如有些蝇类 6休眠:有活里的杂草种子及其地下营养繁殖器官暂时处于停止萌动和生长的状态。分原生,强迫,诱导休眠 发芽:(萌发,出土,出苗)杂草种子的胚由休眠状态转变为生理生化代谢活跃,胚胎体积增大突破种皮的过程 1、孵化:昆虫的胚胎发育结束后,幼虫脱卵而出的过程。2病原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等病的统称病原生物是能引起动植物患病的微生物 3.草地昆虫学:研究草类植物上发生的昆虫的形态、分布、危害、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的一门应用学科。 4.昆虫: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动物的总称。 5.原生休眠:杂草种子成熟后,直接进入休眠状态,是杂草固有的遗传特性,由本身固有生物学特性决定。 强迫休眠:当环境条件不良好,杂草进入休眠状态。 诱导休眠: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发芽的种子,遇到不良环境后便能进入休眠,而当环境条件变成有利时仍能发芽的形式。打破休眠:使杂草萌发,一次灭除,或使杂草先于作物出苗,扩大时差选择性,提高除草剂对作物的安全性 延长休眠:使作物出苗期与杂草的萌发期粗开,减少杂草与作物的竞争 5侵染性病害:由各类病原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由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非生物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植物病害 1.克生(他感作用):指植物植株或其残体向环境中释放某些化学物质影响周围其他植株生理生化代谢过程的现象。 2.杂草检疫:指根据国家的检疫法,运用一定仪器、设备和技术,科学地对输入和输出地区,本国的动植物或动植物产品中夹带的有潜在危害的,有毒有害杂草或杂草的繁殖体(主要是种子)进行检疫、监督、处理的过程。 3.菌红:真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 4.菌落:菌丝体呈辐射状延伸,在培养茎上形成的菌丝群落。 5.吸器:专性寄生菌的菌丝长出的,伸入寄生细胞内,吸收营养的小凸起。 6.附着胞:真菌孢子萌发形成的芽或菌丝顶端的膨大部分。 7.假根:有些菌丝体长出的根状菌丝,可深入茎质内吸取养分并固定着菌体。 8.菌核:大小、内外结构不同,内为疏丝组织,外为拟组织,作用是过滤不良环境。 9.子座:由菌组织形成,产生子实体的座垫。 10.真菌:一类具有真正细胞核的营养生物。 12.菌系:分离获得的培养单个菌落繁衍的后代。 13.分离物:由一个病害后代标样获得的纯培养物。 17.羽化:昆虫从若虫或蛹蜕皮变为成虫的过程。 19.同宗配合:单个菌株生出的雌雄能交配,自身亲和。 20.多胞生殖:有一个卵发生2个或更多胚胎的生殖方式。 21.双子叶阔叶杂草:有两个子叶,一般为子叶出土幼苗,生长点裸露在外,根系多为直根系,主根发达,叶脉为网状脉。 22.单子叶阔叶杂草:一个子叶,子叶留土幼苗,须根系,主根不发达,平行脉。 23.杂草群落的演替:一个杂草群落被另一个杂草群落取代的过程。 二、填空选择。 1.杂草的个体特性包括:休眠、发芽、发生、成熟。寿命。 2、子囊果的类型: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子囊座。子囊大多产生在由菌丝形成的包被内,形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子实体,称作子囊果。子囊果有4种类型:子囊果包被是完全封闭的,没有固定的孔口称作闭襄壳;子囊果的包被有固定的孔口,称作子囊壳;子囊果呈盘状的称作子囊盘;子囊产生在子座组织内,这种内生子囊的子座称作子囊座。寄生植物的子囊菌形成子囊果后,往往在病组织表面形成小黑粒或小黑点状的病征。 3、担子果又称子实体。担子菌亚门真菌有性生殖阶段形成的特殊结构。由双核菌丝组成,其上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按

青藏高原的动、植物的特性

青藏高原的动、植物的特性 高原牧畜以耐高寒的牦牛、藏绵羊、藏山羊为主。4,200公尺(13,780呎)以下的河谷可以种植作物,以青稞、小麦、豌豆、马铃薯、圆根、油菜等耐寒种类为主。雅鲁藏布江河谷纬度低,冬季无严寒,小麦可安全越冬。加以光照条件好,春夏温度偏低,延长了小麦生长期,拉萨冬小麦亩产有1,638斤的纪录。 西藏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全区草场类型多,90%以上为高山草甸和高山草原,牧草营养价值高,但产草量低。 西藏那曲朝阳区高寒草地围栏内的BM(生物量)高于围栏外的,但各种营养成分含量围栏内外差异不显著。对日喀则和山南地区家畜主要粗饲料作物秸秆(青稞、油菜、土豆、小麦、玉米和燕麦)、精饲料作物籽粒,以及57种天然草地、栽培牧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作物秸秆营养类型均为粗蛋白、灰分含量低,而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较高的碳型和碳氮型,营养价值较低。 1、桃 因为西藏的特殊气候,西藏野桃矿质元素含量丰富,如钙、钾、锌等含量均比内地桃丰富,而铜的含量则低于内地桃。其次,西藏野桃的维生素C含量比内地桃高10倍以上,但糖分却远远低于内地桃,西

藏大学农牧学院的一位专门研究高原野生水果的教授曾给出过结论:西藏野桃的含糖量之低,甚至糖尿病人也可以少许食用。所以,西藏野桃的水果价值虽日渐下滑,但其开发成其它产品的价值却比内地桃要高。至今,一些农牧学专家根据西藏野桃自身的营养优势和产量优势,已开发有一些野桃产品,比如野桃果脯、野桃汁、野桃罐头、野桃茶等。 2、牦牛 牦牛属地球之巅的高寒、无任何污染环境(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罕见的洁净未受任何污染、空气清洁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半野生半原始珍稀动物,与北极熊、南极企鹅共称为“世界三大高寒动物”。目前,全世界存栏的牦牛为1400万头,其中95%集中在中国,每年全世界牦牛出栏仅100万头,平均5500人才能供应一头。 牦牛终身无劳役,逐水草而居的半野生放牧方式、原始自然的生长过程,一生中摄入大量的虫草、贝母等名贵中草药,使牦牛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牦牛肉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胡萝卜素、钙、磷等微量元素,脂肪含量特别低,热量特别高,对增强人体抗病力、细胞活力和器官功能均有显著作用。牦牛肉极高的营养价值是其他牛肉所无法比拟的,在当今港澳和西欧市场上,牦牛肉被誉为“肉牛之冠”。牦牛肉以富含蛋白质和低脂肪而名列肉类前茅,是国际市场上稀少的高级肉类,它以名、优、稀、特征服了世界各地的消费者。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

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

蒙古国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

蒙古国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

蒙古国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 1.蒙古概况 ?蒙古国建立于1921年11月26日。 ?蒙古国地处亚洲中部,中国与俄罗斯两个大国之间,世界第二大内陆国家。国土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 ?总共人口是大约300万, 人口密度1.9人/平方公里。蒙古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年龄未满30岁,36%的人口年龄未满14岁。 人口平均年龄: *总平均年龄: 24.28 岁 *男性平均年龄: 23.93 岁 *女性平均年龄: 24.64 岁(2005)是一个“年轻国” 首都是乌兰巴托。货币名称:图格里克。 资源:蒙古国自然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有煤、铜、钨、萤石、金、银、钼、铝、锡、铁、铅、锌、铀、锰、磷、盐、石油等80多种矿产,其中煤蕴藏量约500-1520亿吨。此外,萤石蕴藏量约800万吨、铁20亿吨、磷2亿吨、铜800万吨、钼24万吨、锌6万吨、金3000吨、银7000吨、石油15亿桶。其中,额尔登特铜钼矿已列入世界十大铜钼矿之一,位居亚洲同类企业之首。 土地资源:可利用土地面积为15646.64万公顷,其中,农牧业用地面积占80%;森林面积10%;水域面积占1%。 水资源:蒙古境内河流总长6.7万公里,平均年径流量为390亿立方米,其中88%为内流河。湖泊水资源量达180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20亿立方米。 2.蒙古国的社会历程 ?1921 – 1990 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1991年以前,蒙古国的80%的贸易进行与前苏联。蒙古是主要依赖前苏联的燃料,药品,并为它的工厂和发电厂备件. 前苏联也成为蒙古的主要出口市场. 在20世纪80年代,蒙古的工业部门越来越发展了. 到1989年,大约34%的物质产品来自工业, 而18%来自农业. 然而,矿物质,动物和动物源性产品仍然构成了我 国出口量的大多比例. 而进口主要包括机械,石油,布,建材.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3米深度土壤无机碳库及分布特征_张蓓蓓

植物生态学报 2016, 40 (2): 93–101 doi: 10.17521/cjpe.2015.0406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f16917967.html,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3米深度土壤无机碳库及分布特征张蓓蓓1,2刘芳1丁金枝2,3房凯2,3杨贵彪2,3刘莉2,3陈永亮2 李飞2,3杨元合2* 1内蒙古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呼和浩特 010051; 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3; 3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摘 要准确评估土壤无机碳库的大小及其分布特征有助于全面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反馈关系。然 而, 由于深层土壤剖面信息匮乏, 使得目前学术界对深层土壤无机碳库的了解十分有限。该研究基于342个3 m深度和177个50 cm深度的土壤剖面信息, 采用克里格插值方法估算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不同深度的土壤无机碳库大小,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 了该地区土壤无机碳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0–50 cm、0–1 m、0–2 m和0–3 m深度的土壤无机碳库大 小分别为8.26、17.82、36.33和54.29 Pg C, 对应的土壤无机碳密度分别为7.22、15.58、31.76和47.46 kg C·m–2。研究区土壤无 机碳密度总体呈现由东南向西北增加的趋势; 高寒草原土壤的无机碳密度显著大于高寒草甸的无机碳密度。整体上, 不同深 度的高寒草原无机碳库约占整个研究区无机碳库的63%–66%。此外, 深层土壤中储存了大量无机碳, 1 m以下土壤无机碳库是 1 m以内无机碳库的2倍。两种草地类型土壤无机碳的垂直分布存在差异: 对高寒草原而言, 0–50 cm土壤无机碳所占的比例最 大; 但对高寒草甸而言, 在100–150 cm深度土壤无机碳出现富集。这些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深层土壤是一个重要的无机碳库, 需在未来碳循环研究中予以重视。 关键词碳库; 克里格插值; 土壤无机碳; 3 m土钻; 青藏高原 引用格式: 张蓓蓓, 刘芳, 丁金枝, 房凯, 杨贵彪, 刘莉, 陈永亮, 李飞, 杨元合 (2016).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3米深度土壤无机碳库及分布特征. 植物生 态学报, 40, 93–101. doi: 10.17521/cjpe.2015.0406 Soil inorganic carbon stock in alpine grasslands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An updated evaluation using deep cores ZHANG Bei-Bei1,2, LIU Fang1, DING Jin-Zhi2,3, FANG Kai2,3, YANG Gui-Biao2,3, LIU Li2,3, CHEN Yong-Liang2, LI Fei2,3, and YANG Yuan-He2* 1College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ohhot 010051, 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China; and 3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Abstract Aims To estimate the size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3-m-deep soil inorganic carbon (SIC) stock across alpine grass-lands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Methods We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collected soil samples from 342 3-m-deep cores and 177 50-cm-deep pits across the study area. Using Kriging interpolation, we interpolated site-level observations to the regional level. The distribution of SIC density was then overlaid with the regional vegetation map at a scale of 1:1000000 to calculate SIC stock of the alpine steppe and alpine meadow. Kruskal-Wallis tests were further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s of SIC density between the two grassland types and among soil depths with 50 cm-depth intervals. Important findings The total SIC stock at depths of 50 cm, 1 m, 2 m and 3 m were estimated at 8.26, 17.82, 36.33 and 54.29 Pg C, with SIC density being 7.22, 15.58, 31.76 and 47.46 kg C·m–2, respectively. SIC density exhibited large spatial variability, with an increasing trend from the southeastern to the northwestern plateau. Much larger SIC stock was observed in the alpine steppe than alpine meadow, with the former accounting for 63%–66% of the total stock at depths of 50 cm, 1 m, 2 m and 3 m. A large amount of SIC stock was found in deep soils (1–3 m), amounting to approximately 2 times as much carbon stored in the top 1-m-deep soil layer.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SIC density differed between the two grassland types. The highest proportions of SIC —————————————————— 收稿日期Received: 2015-11-13 接受日期Accepted: 2016-01-17 * 通信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yhya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ef16917967.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