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八年级上《学习之友》

八年级上《学习之友》

第一单元

1 新闻两则

目标要求

1.掌握新闻常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能给新闻拟标题和导语。

2.体会文章准确精炼的语言以及作者谋篇布局的技巧。

3.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资讯平台

●新闻,又叫消息,一般可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评述四类。新闻的特点是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明。新闻的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渡江战役,是1949年4月21日至6月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占领当时中华民国处于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政治、经济中心,强渡长江并向国民党军发起大规模战略进攻之战役。此役共歼国民党军43万多人,最终中国共产党占领中华民国首都南京。

●解放战争,是指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期间共歼灭国民党军队800余万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鄂.()皖.()阻遏.()磅.礴()绥.靖()歼.灭()溃.退()要塞.()堵塞.()瓶塞.()瑰.宝()上当.()锐不可当.()高屋建瓴.()

答案:略

2.填空(新闻常识“三五六”)。

新闻的三个特点是:、

、。

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和五部分。

新闻?六要素?包括:、、

、、、。

答案:略

3.2014年是马年,请按表格反映的规律写出有关“马”的16个四字成语,不能重复。

答案:略

课堂导学

初步感知

1.这两则新闻的导语分别是:

第一则:

答案:略

第二则:

答案:略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按中、西、东三路军的顺序叙述,请理清“六要素”完成下面表格。

答案:略

3.请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发生的原因:

经过和结果:

答案:略

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答案: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重点品读

1.“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好。“不料”一词褒贬鲜明,充满了嘲讽,同时也显出了我军的神勇。

2.“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为什么要连用“歼灭”、“击溃”两个动词?答案:“歼灭”是把敌人消灭掉;“击溃”是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不一定消灭。连用两个词表现了不同的作战结果,语气准确、简洁。

3.“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

..,而

且是森林

..了。不仅生了根

...,而且枝叶茂盛

....了。”加点词语内涵分别是什么?体现语言特点是什么?答案:“树木”是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森林”是扩大了根据地;“生了根”是根据地巩固了;“枝叶茂盛”是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体现语言的生动、形象。

4.第一则新闻的主体部分是按中、西、东、三路大军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叙述?西路军和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答案: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拓展探究

1.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写这则消息的导语。

抗日战士聚徐州

本报讯今天是徐州沦陷纪念日。

记者了解到,9名老人分别来自上海、北京、镇江、济南、南京、长沙等地,但都是徐州籍,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也已83岁。值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之际,老人们相约在徐州沦陷日前夕,相聚到徐州,重话昔日的峥嵘岁月,再游当年生活、战斗过的地方。

前日上午,他们参观后感叹徐州的变化太大了。这些耄耋老人谈起徐州沦陷前后的战斗经历,

激昂慷慨,还激动地唱起了《救亡军歌》。

答案:当年曾在徐州生活、战斗过的9名八旬老人从全国各地齐聚徐州,共忆往昔峥嵘岁月。

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内容,不能超过15个字。

合众社联合国1948年12月10日电?历史将这一宣言看成是联合国最显著的成就。?联合国大会主席赫伯物·伊瓦特博士在通过《人权宣言》时说。经过三年的准备,这个宣言以48票比0票被大会通过。苏联集团国家和沙特阿拉伯及南非弃权。尽管这一宣言详细内容不完全清楚,但它在国际人权法案中规定了人应具有的基本自由。答案:联合国投票通过《人权宣言》或联合国通过《人权宣言》。

3.课余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或地方台新闻节目,再体会新闻的特点,结合本课所学的新闻知识,试着就学校最近发生的某一事件拟写一则新闻(要求100字左右),同学之间互相点评一下。

答案:略

2 芦花荡

目标要求

1.积累重要字词,识记作家作品。

2.能准确把握小说三要素,并运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文本。

3.学习人物描写的不同方法,能综合运用人物描写方法构建人物立体形象。

4.赏析“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传奇色彩。

5.精读课文,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它的妙处及作用。

资讯平台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与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四杆铁笔”。

●孙犁的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散文集是《白洋淀纪事》。本文是“白洋淀纪事之二”,“白洋淀纪事之一”是《荷花淀》,《芦花荡》与《荷花淀》为“姊妹篇”,其语言风格细腻优美,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有“小说的诗”“诗的小说”美称。

●写作背景: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作战,亦称“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寒噤.()提.防()飒飒.()泅.着()剥.开()仄.歪()穿梭.()窜.逃()疟.子()疟.疾()往上蹿.()

答案:略

2.请用横线标出下列各组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张惶失措()月明风晴()殃告()

转弯磨角()乌蓬船()竹蒿()

答案:略

3.本文作者,原名,现

代家、家。本文是作者的“白洋淀纪事之二”,“白洋淀纪事之一”

是。

答案:略

4.妙对怒斥八国联军。

洋人飞扬跋扈出上联: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国人淡定从容对下联:

答案: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课堂导学

初步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明确小说三要素,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人物: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情节:

答案:略

2.课文通过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塑造了“老头子”的英雄形象,试做分析。

答案:略

3.第1段属于描写,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答案:环境描写,既点明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又为人物出场作铺垫,点明人物活动的场所。“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重点品析

1.“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找”用得妙,为什么?

答案:“找”字妙在利用拟人手法将钩子写活,增添文章的生动性,表达了作者对日寇的痛恨。

2.“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从语言角度赏析该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鬼子的头比喻成顽固的老玉米,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老头子对鬼子的仇恨。

3.“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过于”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是否含有贬义?“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表明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老头子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4.请为文中的老英雄写一段颁奖词。(100字以内)“

答案:略

拓展探究

采蒲台的苇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

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像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名简短有力的话吧!

1.“苇塘”为什么能成为“冀中名胜”?

答案:①因为好看,风景优美;②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

2.作者说“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有什么意义?答案:此句一语双关,赞美了采蒲台的苇美,更隐含着对这里人民抗日英雄事迹的由衷赞美。

3.“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分析这句话的意思以及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有对敌人的恨,有对同志对乡亲对亲人的爱,还有她们应付敌人的聪明智慧。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敬佩、尊敬之情。

4.如何理解“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这句话?

答案:句中的“血”含义不同:第一个是指英雄的鲜血在冰上凝固了,第二个是指英雄虽然牺牲了,但他的意志是坚定的,是不可摧毁的,是永远留在人民心里的。他的死震撼了每个人。

5.本文作者善于由眼前的事物展开联想,他由苇草想到了苇塘,又由苇塘想到苇塘里发生的故事。请你也展开几步联想完成下面题目。

荷花—()—()—背影

课堂—()—()—博大

答案:荷花—(月色)—(朱自清)—背影课堂—(文章)—(知识)—博大

3 蜡烛

目标要求

1.品味朴实的语言,揣摩意蕴丰富的句子。

2.理解文中“蜡烛”的内涵,学习用细节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

3.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老妇人”形象,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资讯平台

●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重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西蒙诺夫(1915~1979),俄罗斯作家,其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他创作的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列宁奖金。《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碉堡.()堡.子()迫.击炮()从容不迫.()烧灼.()拂.晓()jū躬()地jiào()瓦lì()屏zhànɡ() sǒnɡ立()匍fú()永垂不xiǔ()名fù其实()

答案:略

2.任选上面3-5个词,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话,要求语意连贯。

答案:略

3.写出两句有关“蜡烛”的诗,并说说诗句中蜡烛的寓意。

答案:略

课堂导学

初步感知

1.这篇战地通讯写了一件什么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案:略

2.作者表现“老妇人”这个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答案:略

3.这位“南斯拉夫”老妈妈为什么要安葬一位“苏联”红军战士?

答案:略

重点品读

1. 蜡烛对老妇人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她为什么插在了红军战士的坟头?

答案:纪念苏联红军战士,体现了她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2.文中为什么反复描写老妇人的动作(三次“爬”、三次“跪”、三次“休息”)?

答案:说明老妇人年老体衰,心力交瘁,也说明了她做这件事的艰辛,由此更说明了她内心对友军深沉的爱和对敌人刻骨铭心的狠。

3. 从下面两道题中任选一道,按要求完成。

(1)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

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结合倒数第四自然段“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揣摩一下,老妇人那一刻在想什么?(150字左右)

(2)倒数第三段中,红军士兵们“小声地谈论着”。请展开想象,写一段他们的对话。(150字左右)

答案:略

4.这篇文章很感人,主要在于作者诗意地表现了深深的“赞美”和“哀痛”之情,这份情浓郁得令读者的心灵为之震颤,你认为作者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提示:从题材的感人要素和写作技巧两方面思考)

提示:题材感人: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体弱,掩埋烈士吃力;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蜡烛的特殊意义。在感人因素的描写上着力描写。拓展探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严密的搜查。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

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松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

慢慢地

...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

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案:母子三人保护情报的事。

2.“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

...站起来。”如果把句中加点词去掉,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答案:体现了男孩的从容、镇静,同时也表现了他对“真相”的掩饰。

3.第五段中为什么把蜡烛说成是“最可怕的东西”?

答案:因为蜡烛里藏有情报,一旦蜡烛燃尽,情

报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家人被杀害、更多人遭殃、甚至军事失败)。

4.从下面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

(2)如果就在小女孩端起烛台的瞬间蜡烛熄灭了,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发挥你的想象,续写一段文字。

答案:(1)不好,最后一段言犹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2)略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目标要求

1.了解圆明园的艺术成就和侵略者的罪行。

2.有感情朗读课文并积累文中优美而别具特色的语言。

3.体会反语修辞手法的效果,学习运用反语手法。

4.学习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资讯平台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9世纪前期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代表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使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赃.物()惊骇. ( ) 瞥.见 ( ) 劫掠. ( )

丰功伟绩.()眼花缭.乱( )

答案:略

2.本文作者,国作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和

答案:略

3.根据提示填成语,要求与战争有关。

()勇()战百()不()

兵()马()草()皆()

马()裹()()合()众

()草()蛇()面()歌

()东()西攻()不()

()竿()起()水()战

()中捉()()旗()鼓

答案:略

4.2014用干支纪年是“甲午”年,你知道“甲午战争”发生在哪一年吗?课后查找资料,看看公元纪年和干支纪年之间怎么转换?

答案:1894年

课堂导学

初步感知

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用原文的一个短语)

答案:略

2.巴特勒认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行为时体面的,出色的,雨果怎么认为?

答案:略

3.结合上下文理解“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答案:略

重点品读

1.“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两句话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对比、反语。揭示了希特勒的强盗嘴脸,有辛辣讽刺意味;

2.雨果是一位法国人,在信中却极力赞美圆明园,而把英法联军称为“强盗”,表现他怎样的品质?答案:雨果无奴颜媚骨之态,敢于仗义执言,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

3.在文中找出能体现圆明园艺术价值的概况性的句子。

答案: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4.圆明园毁灭后,雨果曾说:“老天哪!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如何理解这句话意思?

答案:是雨果对代表着幻想艺术的最高成就的圆明园被毁灭的惋惜,也是因为圆明园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他被毁灭中国无主权可言,无民族自尊可言,所以说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

5.你认为保留圆明园被焚烧的遗址好还是恢复圆明园的旧貌好?

答案:略

拓展探究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③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④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⑤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是一片喧嚣。柳纱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

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⑥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⑦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地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⑧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⑨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⑩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蹂躏.()伫.立()浩淼.()

不羁.()拜谒.()喧嚣.()偌.大()噩.梦()断壁残垣.()

冷飕飕

..()

答案:略

2.结合第九自然段说说保留圆明园废墟的价值。答案:提示真实的历史;唤醒国人麻木的内心,从而增强民族意识和振兴、复兴民族的责任感。

3. 标题“哭泣的圆明园”如何理解?(提示:从修辞和内容上理解)

答案: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表现了圆明园被辱的伤痛;圆明园里各种不相宜的现象,令有民族自尊心的人感伤不已。

4.最后一段写到作者在雨中哭泣,那一刻作者在想什么?

答案:略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目标要求

1.积累重要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读文章中的重点语句,理解作者的感情。

3.读课文,抓住文章中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用心体会,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4.通过学习,了解历史,珍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资讯平台

●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1949年去台湾,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一朵小白花》、《台湾轶事》、《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等。她的创作坚持“溶传统于现代,溶西方于中国”的艺术追求。

●作者1988年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被二战期间德国纳粹杀害的南斯拉夫人民的活动,通过记叙人们冒雨参加悼念活动再现了47年前残酷的一幕,以300名被杀害的孩子的呼喊为题,以“美丽”和“沉重”为主题词,表达了作者和其他善良的人们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共同心愿。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肃.穆()纳粹.()蜿蜒.()恍.惚()屹.立()憧.憬()杀戮.()缭.绕()血.腥()赤

裸裸

..()响彻云霄.()

答案:略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荒缪()头发斑白()键忘()响彻云宵()

答案:略

3. 请默写出三个描写战争的诗句,并注明作者或出处。(要写出上下句)

答案:略

课堂导学

初步感知

1.用“亲爱的爸爸妈妈”做标题好在哪里?

答案:略

2.课文的引文有什么作用?答案:略

3.请给文章各部分拟小标题。

答案:略

重点品读

1.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

..的

又是美丽

..的,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沉重”表现在哪里,“美丽”表现在哪里?

答案:“沉重”表现在南斯拉夫受到法西斯战争的蹂躏,国土沦陷,人民遭难,连孩子都被活埋,民族自尊心被毁。

“美丽”表现在当年英勇就义者的精神;参加纪念者的行为;德国作家的反思品质;人民对西德记者的宽恕。

2.文中所述是二战期间纳粹杀害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人民的史实,为何要三次提到“南京大屠杀”?

答案:作家是华裔,有民族情节,对中国遭受的侵略有沉痛之情;战争对人民的伤害不光南斯拉夫有,中国同样深受其害。这样写使得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主题更加突出。

3.文章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答案:孩子是无辜的,他们又不会反抗,他们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被屠杀说明了法西斯是在做着灭绝种族的事,更能体现他们的罪行,激起人们的反战情绪。

4.第三部分当中德国作家明赫白和日本人对待侵略战争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从对比中我们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答案:西德作家态度诚恳,日本作家在狡辩,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行。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希望人们以客观公正的态度面对战争。

拓展探究

南京大屠杀

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酷、更无人性的了。

1937年12月的《东京日日新闻》刊登了这样一幅照片:两个日本军官,各举战刀,狰狞而笑,标题是?超记录的百人斩?。照片左侧有?百人斩竞争之两将校?的注释,津津乐道地报道了两个日本军官如何在中国南京紫金山麓进行一场杀人竞赛,如何在一大堆砍下的中国人头旁含笑论胜负。

两个杀人狂属日军第16师团富山大队,一个叫向井敏明,炮兵小队长,一个叫野田岩,副官。1937年12月英文《日本公告》是这样报道的:?向井敏明少尉和野田岩少尉举行杀人友谊比赛,看谁能在完全占领南京之前首先杀死100名中国人,现在他们的比赛将要接近尾声。朝日新闻从前线发回的报道说,星期日,他们的比赛成绩如下:向井敏明少尉,杀死89人,野田岩少尉,杀死78人,目前胜负难以分清,比赛还在继续。?1937年12月《大美晚报》接着这样报道:?12月10日中午,两人各执已成缺口之刀,会聚一起,野田说:‘我已经杀了105人,你杀了多少?’向井说:‘我已经杀了106人。’两人相视哈哈大笑,向井多赢了一个人,但无法确定谁先杀到100人。两人约定比赛目标发展到150人。从昨日开始,他们已经向150人的目标努力。?

经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在短短的几个月中,按比较保守的统计,侵华日军集中和分散屠杀中国南京军民34万人。

半个世纪过去了,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

朋友,当我们回顾历史时,我们不能只记得四大发明、文明古国、开元盛世、丝路花雨,还应该记得南京大屠杀。我无需更多的议论,我只希望我一样年轻的战友,年轻的同胞,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1.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发生在年

月,我遇难同胞达人。为了

了解历史,铭记历史,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于2月27日下午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月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答案:略

2. 用文中的词语评价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

答案:残酷、无人性、惨绝人寰

3. 第二自然段中“津津乐道”本义是什么?用在本文中有什么效果?

答案:本义:饶有兴趣地谈论。有讽刺和嘲讽的意味,刻画出杀人者的兽行和丑态,让人痛心,谴责之情溢于言表。

4.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2013年12月26日执政一周年之际,悍然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公然不承认历史。读完这篇文章后,你认为作者在告诫读者什么?

答案:以史为鉴,要记住那段屈辱史,要有民族气节,要走好现在的路,更要振兴国家。

第一单元测试题一.积累运用(32分)

1.猜字谜(5分)

青一块,紫一块()

多出一半()

半导体()

挥手告别()

先生从前住西楼()

答案:素夕付军杉

2.成语接龙(5分)

事倍功()明半()无天()新月()想天()门见()高水()声下()象万()军万()到成()败垂()千上()众一()口如()触即()奋图()词夺()直气()志凌()淡风轻

答案:略

3.古诗词积累(5分)

(1)少壮不努力,。

(2)相顾无相识,。(3),何时复西归?

(4)树树皆秋色,。(5),万物生光辉。

答案:略

4.把下面一段文字压缩成一句话。(20个字以内)(2分)

人生是什么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不算什么苦。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躲也没处躲呀!答案:人生最苦的事情是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5. 文化常识填空(2分)

我国古代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他的作品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6.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和平大会的召开,苏联雕塑家叶夫根尼·武切季奇创作了一尊“铸剑为犁”的青铜雕像,前苏联于1957年作为礼物送给联合国,至今仍然摆放在联合国花园内。(6分)、

(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雕像内容内容:

(2)简要说说雕像的含义:

(3)和平的钟声并未敲响,战火和死亡仍然时时践踏着公理和正义,这是为什么?

答案:(1)一位身材高大、体魄健壮的俄罗斯男子右手高举着铁锤,左手扶着长剑,剑头朝下,这把久经战场磨洗的剑,在他的重锤敲击下,已经弓腰驼背,曲成了犁的形状。

(2)象征着人类要求放弃战争,把毁灭人类的武

器变为创造财富的工具,以造福全人类,象征着人类反对战争,期待和呼唤和平。

(3)极端的利己主义、霸权主义、种族歧视等都还存在,所以战争不可避免。

7.一天,住在同一幢楼的许阿姨见到小军的姐姐说:“你家小军真刻苦,每天晚上12点多钟了,我们都睡觉了,还听见他在练琴。”(4分)

(1)许阿姨的言外之意是:

(2)假如你是小军的姐姐,该这样说:

答案:(1)小军练琴影响了她的休息。

(2)许阿姨,打扰了您的休息,真是对不起,我回去一定告诉小军不要在晚上练琴。

8.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电脑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愈来愈大。然而,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也发生了;中学校园内。部分学生迷恋电脑游戏,经常留恋于网吧、游戏厅,甚至于旷课、夜不归宿;学习成绩也明显下降。对于上述现象,你有什么感想?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

答案:略

二.阅读(38分)

日本在“沉默的20年”里做了些什么

曾任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王石先生,日前接受了优米网创始人王利芬的采访,他在回答?如果让你去写一本书,你会写怎样的话题?时说:?我会写关于日本的话题,如果中国不能认真地研究日本、学习日本,说实话,对日本倒没什么损失,但对中国的损失却非常大。?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日本经济体开始陷入泡沫经济危机的泥淖难以自拔,导致最终破裂,随后进入?沉默的20年?。在这20年的时间里,日本经济处于大衰退的最坏时期,而中国的GDP却超过日本稳居世界第二。从表面看,日本好像没什么地方值得中国学习了。

?事实恰恰相反,日本这个民族是非常值得中国人学习的。由于近现代中日之间发生的两次战争,让中国人对日本有了一种到骨子里的仇恨。但仇恨归仇恨,该学习的地方还是要去学。如果由于仇恨而影响了学习他们的先进之处,那中国的损失可就太大了。在日本海啸发生之后,日本国民的自律、利他、镇静,更让我们发现日本这个民族真的不简单。?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人工是非常昂贵的,在日本考察期间,我看到很多人在很认真地拆手机,而这个过程则需要大量的人工,这样的情景让我感到非常意外。为什么日本人不惜耗费大量人工来拆手机呢??王石以他自己于2011年8月在日本考察时看到的真实情况对上述问题做了回答:?当时,我去秋田县看了一个冶炼厂,这个冶炼厂过去是冶炼稀有金属的。日本本身就是贫矿的国家,但他们的冶炼技术却非常高,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连贫矿也没有了,那他们该怎么办呢?一位日本的朋友告诉我说:看看那个厂发生的变化就什么都清楚了。我去看了之后才发现,那个矿早就停产了,但是那个冶炼厂却还在继续运转。究竟在冶炼什么东西呢?就是从城市废家电中提炼稀有金属。这样提取的金、银、铜、铅、锡的数量,已经大大高于他们过去炼自然矿的数

量。

?原来,二战之后日本每年进口大量的矿石,冶炼各种金属。他们计算了一下,如果把城市的废家电全部回收利用之后,这些废家电里的铜、金、银、铅等金属的含量,完全可以让日本成为一个富矿大国。这样做,既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又创造了非常好的一种经营模式。?王石说:?这就是日本在‘沉默的20年’里所做的事情。我之所以举这样一个例子,是想真诚地告诉我们自己的同胞,其实日本早已做好了对未来的准备,我们切不可沾沾自喜,否则,悲剧迟早还会重新上演。我说这话绝不是危言耸听,现在已经到了我们该彻底清醒的时候了。?

1.从表面

..看,日本好像没什么地方值得中国学习了。这里的?表面?指的是什么?(4分)

答案:在这20年的时间里,日本经济处于大衰退的最坏时期。

2.从文中看,日本在“沉默的20年”里做了些什么?(4分)

答案:回收废家电从中提炼稀有金属(在做资源回收再利用的事)。

3.文中说:“日本这个民族真的不简单。”你认为不简单在哪里?(4分)

答案:在日本海啸发生之后,日本国民的自律、利他、镇静是不简单的;在经济萧条、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日本不惜耗费大量人工做废家电回收创造价值是不简单的。

4.“师夷长技以制夷”永远值得我们牢记,“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也永远不会过时,日本这20年的作为值得我们深思,结合最后一段中王石的话,联系我们身边的生活现象,你认为我们缺少了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4分)

答案:略

年轻的国旗

老吴是我铁道兵的战友,回国与老战友相聚,说不完的话。也怪,三十年过去,我都觉得老了。可战友一见面,岁月全部作废,大家顿时忘记了年龄。三十年前的架接着吵,三十年前的温情依然健壮。

老吴告诉我他女儿珍妮也在美国,就在缅因州读大学。我忙问要不要关照一下,孩子小,又是女孩儿。老吴笑笑,甭管她,让她自己闯。咱当兵时才十五六岁,谁管咱来着。接着他讲起珍妮在缅因州的一件事,让我难忘。

那是个小镇,名字老吴说不清。小镇只有这所大学,大学便是那座小镇。这在美国很普遍,我读研究生的大学就在个叫雅典的小镇,学校要是搬家,小镇就得关门。珍妮那所学校不大,但哪个国家的学生都有。中国来的一共五名,巧了,全是女生,名副其实五朵金花。五个姑娘萍水相逢,特定环境下马上结成死党,同吃住同进出,像一家子出来的。其实本来就是一家子。

珍妮是五个人的头儿。与她爹不同,她爱笑爱唱爱运动,体校游泳队出来的。有一回在学校游泳馆遇到个美国女生,老独霸一条泳道,珍妮刚下去她就说,你不能在这儿游,这是快道。珍妮客气地回答,我游得不慢。那也不行,你必须到慢道去。同伴们劝珍妮,别跟这种人烦。珍妮则反问美国女生,你怎么知道你比我快?咱俩比,你快我走,我快你走。周围人马上叫好,对,比比嘛。结果呢,珍妮四分之一领先,自由式。游泳比赛四分之一领先啥概念,败者基本算不会游。

学校每年春天搞一次隆重的国际街坊节。趁春暖花开,在小镇主要街道广场上,禁止车辆通行,让各国来的师生,穿上民族服装载歌载舞,在当街摆摊儿,卖自己国家的食物和工艺品。到

那天,各界名流还有方圆多少里的男女老幼都会前来凑热闹,在此欢歌笑语,吃喝玩乐。把整条街,整座小镇翻个底儿朝天。

五朵金花头天就跑上街,看街坊节的准备情况。她们要挑选有利地形,来个穿旗袍炸春卷,外加毛笔字,够中国的吧。把老美的名字翻成中文写在纸上,五毛钱一份,春卷也五毛,儿童免费。

几个姑娘这儿走走那儿看看,踌躇满志嘻嘻哈哈。突然有人说,好像,我好像没看到中国国旗。广场上空飘满各国国旗,赤橙黄绿青蓝紫,她们一面面数过,汤加的、吉不提的、摩尔多瓦的,就没中国的,咋回事?

大家万分疑惑,问这个问那个,一位巴基斯坦女生忿忿不平地说,她在此读书五载,从未见过广场上有中国国旗。

什么,竟会这样!

姑娘们一下懵了,她们从未感到国旗对自己竟如此重要。?要不咱别摆摊儿了,让人家笑话。??是啊,别人要问怎么说呀。??给校刊写信,问问为啥偏没中国国旗。?珍妮的脸涨得通红,跟国旗那么红。文章可以写,但远水不及近渴。现在只有一条路,什么?找校长当面问清楚。找校长?对。珍妮拔腿要走,等等,咱们一块儿去。姑娘们捆成一捆儿,碧草蓝天,午后斜阳映着她们匆匆的背影。

美国的大学校长往往是智慧与信誉的象征。即便如此,这位白发苍苍的校长先生面对为何蒙古的都有,却偏没中国国旗的提问,还是很显窘迫。

?是吗,让我了解一下,保证尽快答复你们。?好,珍妮说,明天是街坊节,我们只好就在这儿等。说着五朵金花走出办公室,在门前的草坪上坐下来。

天渐渐泛黄。春日黄昏既短暂又简单,像脸盆里的水,一眼望到底,洒洒就没了。当校长再度走出办公室,夕阳已在天边闪烁。

后来才知道,校长为国旗之事刚开过电话会议。多数校董都同意悬挂中国国旗,并为这个疏忽向中国同学道歉。

校长对姑娘们说,我为这个疏忽表示歉意。明天一早,你们会在广场上看到中国国旗的。真的吗?真的。

那本该是个安祥的夜晚,人在满足后睡得最甜。万万没想到,晚饭过后都好一会儿,珍妮她们突然接到校长女秘书的电话,她说,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一面中国国旗。

?你是说,明天广场上无法出现中国国旗了??

?是的,不,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说,我找不到中国国旗。??如果我借你一面你会挂吗??珍妮问。?那,当然,当然挂。??好,一言为定,明天一早广场上等我。?

你有国旗?姑娘们把珍妮围起来。咋不早说?害我们紧张半天,死多少细胞。珍妮红着脸低下头,憋了好一会儿才说,对不起,我没有。

没有?那你怎么说有?可我不信就找不到一面国旗!姑娘们立刻打电话到北京,纽约,到所有可能有国旗的地方,最后终于联系上位于波士顿郊外的哈佛大学中国同学会,答应借给她们一面国旗,两面也行。可怎么寄给你们?电话里的人问珍妮。麻烦你把国旗放在你家门前的信箱里,我这就去取。珍妮,你疯了?珍妮笑笑,开车单程五小时,九小时争取赶回来。你们明早直接在广场上等我,别忘帮我带上旗袍和化妆盒儿,咱广场见。

来不及细问那一夜姑娘们如何渡过的。特别是珍妮,迷过路吗,吃没吃罚单,饿不饿,打盹儿了没有?可以确定的是,太阳升起时,广场上的中国姑娘是五名,一个也不少。

珍妮把鲜红的中国国旗交到校长手里。就在校长秘书升旗的瞬间,姑娘们一字排开,请校长为她们在国旗下合影。一,二,校长喊着。等等!说着珍妮挽起身旁两位姑娘的手臂,接着她们每人都挽起手臂。现在可以了,校长先生。

清晨很美,美得刻骨铭心,感天动地。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6分)

载歌载.舞()懵.了()窘.迫()

忿忿.不平()瞬.间()踌躇.()

答案:略

2.如何理解标题“年轻的国旗”?(3分)

答案:在五名年轻的大学生努力下国旗首次在这个大学升起。

3.美国的大学校长往往是智慧与信誉的象征。你认为文中校长的“信誉”体现在哪里?(3分)答案:答应了珍妮挂中国国旗就付诸行动:开会研究、找国旗、道歉、挂国旗。

4.文章最后一句话“清晨很美,美得刻骨铭心,感天动地。”怎么理解?(3分)

答案:美丽的国旗庄严地飘在那所大学的上空,国旗下五位中国姑娘人美、心灵美,有民族气节,这一切美丽了这个清晨。

5.你认为珍妮是个怎样的女孩?(3分)

答案:略

6.来个穿旗袍

..炸春卷

..,外加毛笔字

...,够中国

..的吧。如果你是珍妮,你还打算展现哪些中国元素?(4分)

答案:中国民歌、舞蹈、月饼、诗词等

三.写作(30分)

认真阅读本单元有关人物描写的段落,仔细揣摩其中的精妙之处,运用动作描写,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的生活片段或细节,让我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不少于300字。

第二单元

6 阿长与《山海经》

目标要求

1. 了解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

2.掌握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3.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

资讯平台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历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其中还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最有代表性的神话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惧惮.()哀悼.()震悚.()疮.()疤孤孀.()霹.雳()诘.()问渴慕.()惊骇.()

答案:略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恶便

薄难

答案:略

3.指出下列句子中分别运用了哪种刻画人物的方法。

(1)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2)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3)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4)她生得黄胖而矮。()

答案: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

课堂导学

初步感知

1.按情感变化理清文章思路。

“实在不大佩服她” -- -- “敬意逐渐淡薄,乃至完全消失”--

--“永远的祝福与怀念”。

答案:特别的敬意产生新的敬意

2.文中作者“憎恶”“讨厌”阿长的原因是什么?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又是什么?答案:略

3.长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略

重点品读

1.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答案:被她的热忱所深深的打动了。

2.“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代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之力。表现了“我”对阿长的敬佩和爱戴。3.“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是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抒情;抒发了对阿长真挚的感激、敬爱之情。

4.阿长来问《山海经》,体现她对“我”的________,而“我”认为“________”,也就从来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这次也只淡淡地回答,表现了“我”对阿长的________,这些都为下文________设下了伏笔和悬念。

答案:关爱;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轻视;阿长赠书。

5. 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请联系后文简要加以说明。

答案:从侧面衬托阿长。因为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望已久的这套书。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

拓展探究

母亲的目光

①做了母亲之后,十分喜欢看着儿子睡觉。他泥瞅一样光滑的背,黝黑健康的胳脯,饱满茁

壮的腿,眉宇间不可言说的可爱神情……看着看着,我常常觉得,单是为了这么一看,女人就不能错过做母亲的机会。

②忽然又想,自己这么小的时候,一定也是这么在母亲目光中熟睡的吧?然而愉乐的童年又是懵懂的,在这种目光里我一次也没有被看醒,所以也不曾记得。对这种目光开始有感受是在渐渐长大之后,那一年我大约十三四岁,正是女孩子刚刚有心事的时节。

③一天,我正在里间午睡,还没睡稳,听到母亲走进来,摸摸索索的,似乎在找什么东西,过了一会儿,忽然静了。可她分明又没有出去。我们两个的呼吸声交替着,如树叶的微叹,我莫名地觉得紧张起来,十分不自在。等了一会儿,还没有听到她的声响,便睁开眼。我看见,母亲站在离床一步远的地方,正默默地看着我。

④?妈,怎么了??我很纳闷。

⑤?不怎么。?她说。似乎有些慌乱地怔了怔,走开了。

⑥后来,这种情形又重复了一次。我就有些不耐烦地说:?妈,你老是这么看我干吗??母亲仿佛犯了错似的,一句话也没有说。

⑦以后,她再也没有这么看过我,或者说,是她再也没有让我发现她这么看着我了。而到我终于有些懂得她这种目光的时候,她已经病逝了。

⑧再也不会有人这么看着我了。我知道,这是天空对白云的目光,这是礁石对海浪的目光,这是河床对小鱼的目光。这种目光,只属于母亲。

⑨孩子在我的目光里,笑出声来。我的目光给他带来了美梦了吗?我忽然想,如果能够再次拥有母亲的这种目光,我该怎么做?是用笑的甜美来抚慰她的疲惫和劳累?是用泪的晶莹来诠释自己的呼应和感怀?还是始终维持着单纯的睡颜,去成全她欣赏孩子和享受孩子的心情?

⑩有些错误,生活从来都不再赐予改过的机会。我知道,这种假设对我而言,只是想像的盛宴而已。但是,我想,是不是还有一些人也许需要这种假设的提醒呢?如果,你还有幸拥有母亲;如果,你浅眠时的双睑偶然被母亲温暖的目光包裹,那么,千万不要像我当年一样无知和愚蠢。请你安然假寐,一定不要打扰母亲。

你会知道。这种小小的成全,对你和母亲而言,都是一种深深的幸福。

1.本文是写母亲的目光,开头为什么写“我”看儿子睡觉?

1.写“我”看儿子睡觉是为了引出母亲看“我”的那段往事,从而抒发自己对母亲深深的愧疚。

2. 品味第⑧段文字,回答问题。

(1)这段把母亲比做、、,突出了母亲目光的。

(2)“再也不会有人这么看着我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1)天空礁石河床执着和深情。

(2)既有失去母亲的哀伤,又有不解母亲深情的懊悔。

3. 最后一段“你会知道,这种小小的成全,对你和母亲而言,都是一种深深的幸福。”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3.你躺在母亲的爱抚里,你是幸福的;母亲欣赏并爱抚着自己的孩子,也是一种享受和幸福。(意思对即可)

4.作者是在做了母亲之后才体悟到当年母亲目光中的爱抚和温暖的。而当她懂得了母爱的时候,她却永远失去了母亲。这就是生活。所以作者感喟:“有些错误,生活从来都不再赐予改过的机会。”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简要谈谈。

4.思考方向:①养子才知父母恩,只有体验过的事情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②当你拥有某种东西的时候,却不懂得珍惜它;当你失去它时,才倍感它的珍贵。③理解并珍惜亲情等。其他言之成理的说法。

7 背影目标要求

1.品味赏析文章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2.学习通过“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现人物心灵的写法。

3.体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资讯平台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苏扬州人。北京大学毕业,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1948年贫病交加的他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拒收美国的救济粮,12月病逝于北京,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朱自清以散文闻名,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代表性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琐屑.()踌躇.()颓.唐()蹒.跚()赋.闲()栅.栏()拭.干()迂.腐()举箸.()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差空

干行答案:略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个句子。(1)祸不单行

解释:

造句:

(2)触目伤怀

解释:

造句:

答案:略

课堂导学

初步感知

1.文章中总共出现了四次“背影”、四次“泪”,试分析以下每一次写背影的作用以及作者每一次流泪的原因。

答案:背影:对父亲的思念;父对子的挚爱;儿子对父亲的依恋;对父亲的思念;

眼泪:悲伤,心情沉重,触目伤怀;望父买橘时感动(感激、同情、理解、忏悔)的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伤心,对年迈父亲的无限思念。

2.文中描写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时用了哪些动词?全文还从哪几个角度(人物描写方法)对父亲进行描写的?分别举例说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