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语句式的标记度及基本语序问题①

汉语句式的标记度及基本语序问题①

汉语句式的标记度及基本语序问题①
汉语句式的标记度及基本语序问题①

汉语句式的标记度及基本语序问题①

施春宏②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3)

[关键词]句式;标记度;语序;参数

[摘 要]本文从石毓智(2000)的分析谈起,指出根据能否进入从句这一单一测试框架严格区分汉语无标记结构和有标记结构有很大困难。不同句式之间标记度的高低跟句子自身的合格程度、句子自身的性质、与相关语境的适切程度都有关系,可以根据标记理论判定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的标准来分析汉语常见句式的标记度,同时还要区分句法层面的句式和话语层面的句式在标记度上的差异。文中比较系统地讨论了汉语常见句式之间的标记度等级,最后从典型事件结构的句法抽象过程来讨论汉语的基本语序,认为汉语基本语序是语言共性的参数选择的结果。

[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4)02-0010-09 On Degrees of Markedness of Chinese Constructions

and the B asic Chinese Order

SHI Chun2ho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Beijing Language University,Beijing100083)

K ey w ords:construction;degree of markedness;word order;parameter

Abstract:Beginning with the analysis by Mr.Shi Yuzhi,this article holds that it is quite difficult to strictly differentiate the unmarked Chinese structures from the marked Chinese structures on the basis of whether they can enter into a clause.The degrees of markedness of different Chinese constructions are related to each sentence’s acceptance degree,nature and appropriateness to the relevant context. Common Chinese construction can b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Markedness;meanwhile the difference in the degrees of markedness between the sentence2level construction and the discourse2level construction should be exposed.The article gives a systematic description of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degrees of markedness among common Chinese constructions.The last part discusses the basic Chinese word order and believes that the basic Chinese word order results from the selection of the parameters from the language universals.

§1基础句式、测试框架和主要句式

如果试图比较简明地梳理汉语的句式系统,刻画句式之间的层级关系,一个可行的方式就是区分句式系统中的基础句式(basic construction)和派生句式(derived construction),建立相关句式之间的推导机制。而如何选择和确立基础句式,是建立相关句式之间的推导机制的关键。基础句式应该能揭示特定句法结构的最基本的句法和语义关系,同时能比较方便地说明与之相关的各类句法结构的相互联系。相对而言,基础句

②[作者简介]施春宏,男,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语义和语言应用研究。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导师袁毓林先生的指导,深致谢意。

式应该是适应的语境比较广的、无标记的(un2 marked)句式或标记程度比较低的句式,可以由此通过移位、添加格位标记、删除等操作手段推导出其他有标记的或标记程度比较高的句式。也就是说,相关句式之间的推导原则是,从无标记的推导出有标记的,从标记度低的推导出标记度高的。总体而言,基础句式多是常用的句式,但它跟常用句式又不是同一个概念。常用句式与标记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常用句式标记度比较高,如“把”字句的使用频率较高,但一般不宜作为基础句式。

鉴别基础句式和派生句式的前提是选择合适的测试框架,确立测试标准。根据进入该测试框架的能力的大小来确定相关句式之间的标记程度。最理想的做法是选取单一测试框架,能进入者为是,不能进入者即为否。但有时通过单一测试框架来决定是不是基础句式比较困难,这时就需要综合考虑其他测试框架或方式。不同句式的性质和功能之间不一定有截然划界的鸿沟,其间有过渡,有中介,有交叉。而且,有的框架适应的层面较广,有的框架适应的层面较单一;有的句式主要用于一个层面,有的句式用于多个层面。如何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也是我们确立基础句式所要考虑的问题。对那些不能进入测试框架的句式,应该找出不能进入的原因,不宜将不同层次的问题作相同的处理。

本文根据石毓智(2000)讨论汉语的有标记语法结构和无标记语法结构的相关论述来讨论汉语句式的标记度问题。

石毓智(2000)将从句作为鉴别汉语有标记结构和无标记结构的手段,因为从句是句子内部的构造成分,一般不受语境等外界因素的制约。①石毓智先生认为,凡是可以进入从句层面的语法结构,都是无标记结构,代表汉语句法的核心;否则,就是有标记结构,它们是为了适应各种交际目的而对基本格式进行的变换。根据这条分布标准,石文将“施事+动词+受事”作为无标记语法结构,而将受事位于主语之前的话题结构、受事位于主语之后的话题结构、受事主语句、被动句、

“把”字句看做有标记语法结构。

为了表述方便,对石毓智(2000)中提到的这几种句式,除受事主语句和“把”字句外,我们将其他几种结构类型重新命名。下文便将“施事+动词+受事”结构称为施受句,如“小张看完了这本书”;将施受句的受事宾语移位到施事主语前的句子称为受事话题句,如“这本书小张看完了”;将施受句的受事宾语移位到谓语动词前施事主语后的句子称为施事话题句,如“小张这本书看完了”。将被动句称为“被”字句,以完全区别于受事主语句,同时也跟“把”字句对应。至于受事话题句和施事话题句,徐烈炯、刘丹青(1998)曾经分别称为话题句和次话题句。我们觉得,在“这本书小张看完了”中,受事成分“这本书”是话题;在“小张这本书看完了”中,施事成分

“小张”是话题。例如,从话题的延续性(topic

continuity)考虑,这两句可以分别接续成“这本

书小张看完了,你想看你就拿去吧”和“小张这本

书看完了,那本书还没开始看呢”。而且,所谓主

话题、次话题,是个相互比较的概念,应该指同一

个话题链(topic chain)中的地位差异,而不是不

同话题句中的区别。也就是说,两者所延及的范

围不同。因此,如果区分主话题和次话题,在“这

本书小张看完了”中,“这本书”是主话题,“小张”

是次话题(同时是主语);在“小张这本书看完了”

中,“小张”是主话题,“这本书”是次话题。如果

同一话题链中没有主次之分或者不强调它们的

主次之分,就可以径称话题。次话题往往还有对

比焦点的性质。陈平(1994)将话题(原文称为

“主题”)定义为位于句首的名词性成分,后接另

①不少学者用能否进入从句作为鉴别某种句法结构的性质的手段,如袁毓林(1998)在确立提取动词的元(指一个动词在一

个原子句中所能关联的名词性成分的数量)的框架(即原子句)时,使用删除测试、包孕测试、自指测试三种方法,其中后两种方法就是根据进入从句的能力来鉴别的,跟石毓智(2000)基本精神一致。只不过由于视点不同,处理对象不同,两者并不完全相同。袁著强调的是最小的论元结构,石文强调的是最基本的句法结构。另外,最适合作鉴别标准的并非所有从句,而是定语从句(关系从句)。石文中主要强调定语从句,但并不排除其他从句的鉴别能力。

外一个句子。这种理解所指比较宽泛,但突出了

主话题在句子结构中的地位。

下面先讨论施受句、“把”字句和“被”字句这几种汉语常用句式的标记程度,在此基础上再分析汉语中其他几种主要句式的标记度,并就此讨论汉语的基本语序问题。

§2施受句和“把/被”字句的标记度

将能够进入从句的施受句看做无标记结构,并用它来代表汉语句法结构的核心,这个结论是没有什么疑义的。(下文§4还要进一步阐述,此不赘述)那么,其他句式进入从句的适应能力

又是如何呢?在用能否进入从句的标准对各种句式进行测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有一些需要重新说明和思考的地方。先看石毓智(2000)中不能进入从句的“把/被”字句的用例:

①[换衣服]的时间太长了

a.3[把衣服换]的时间太长了

b.3[衣服被换]的时间太长了

②[吃饭]的时候让大家饿着肚子

a.3[把饭吃]的时候让大家饿着肚子

b.3[饭被吃]的时候让大家饿着肚子

我们注意到,上面不能说的句子中,其从句

本身的独立性就很差,单独表达时,常常需要添加一些内容才完整。也就是说,这里的问题不是出在能否进入从句,而是句子本身的合格性问题,属于完句与否需要讨论的问题。②在“把/被”

字句中,动词的音节数量、时体特征、名词的指称

特征等往往有一定的限制。我们可以通过完句

手段比较容易地将上面的句子改成合格的或比

较合格的句式:

③a.[你把衣服换下来]的时间太长了

b.[衣服被换下来]的时间太长了

④a.[他把饭吃完]的时候,我还饿着肚子

b.[饭被一吃而光]的时候,我还没起床呢

有些句子不够好,主要是因为带定语从句的

句法结构具有书面语的特点,口语中一般不用,而上面定语从句中的结构又往往比较适合口语语境。即便是石文中所举的那些“不得已才会用于从句”的结构,它们在进入从句前后受到的限制也基本相同,并不改变结构形式。也就是说,这些“非用不可”的句法限制并不是因为它们进入从句之后才增加的。其实,如果将某个句式是否能够进入从句作为判定汉语语法结构标记性从而确立是不是基本句式的唯一标准,那么,汉语中的“把”字句、“被”字句进入从句应该是相对自由的,似乎也应该看做基本句式。下面先用能否进入定语从句来测试。例如:

⑤a.莫先生[您当时把冰箱抬来]的时候,可是说

给我们试用。(王朔等

《编辑部的故事》) b.不用给我东西,赶明儿[我不留心把衣裳弄脏了]的时候,我来请你给收拾收拾,省得回家招妈妈生气,好

不好?(老舍《小坡的生日》

) c.[他被押来]的时候,挨着铁丝网围墙有几只太平水桶,上边还写有“松竹”字样。(邓友梅《别了,濑户内

海!》

) d.云梅不理解的是,霍沧粟怎么愿意再去[自己被

侮辱被殴打]的地方。(莫怀戚《陪都旧事》

)上面真实语料中的“把/被”字句进入定语从句中并没有受到特殊的结构限制。石文中举的

下面⑥

b 和⑥

c 中的“把/被”字句确实不能像⑥a 那样用于定语从句:

⑥a.这是[他看完书]的地方b.3这是[书被他看完]的地方c.3这是[他把书看完]的地方然而下面与此相类似的“把/被”字句用于从句之中,句子的合格性是没有问题的:⑦a.天桥是[谭嗣同被清政府杀害]的地方/天桥是

[谭嗣同被杀害]的地方

b.天桥是[清政府把谭嗣同杀害]的地方

究其原因,“看书”这个事件(event )所能激活

①②石毓智先生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但似乎将完句问题(不是进入到从句中才受限制的问题)和能够进入从句问题区别得

不够清楚,以致将不少属于在完句方面存在问题的句子看成是进入从句有问题的情况。关于完句方面的讨论,于泳波(2002)对前人和时贤的研究作了较全面的归纳,并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参看。

关于话题性质,需要另外专题讨论,此处从略。关于话题的特征,可参见沈家煊(1999a :222)的归纳。另外,本文讨论的话

题都是指从某个特定的句法位置提升上来的论元成分,至于有的话题成分不是论元成分,这里不加考虑。

的语义场景(scene)中,一般不与场所发生联系,而“杀害”所能激活的场景中,可以与场所关联。(有关联的成分跟能否成为必有论元成分并不等同)比如可以对发生“杀害”这一事件的场所进行提问:“谭嗣同是在什么地方被(清政府)杀害的?”而一般不会对发生“看书”这一事件进行这样的提问:“他是在什么地方看完书的?”除非问话有特殊的强调内容或言外之意。有这样一个生活常识很能说明两者之间的差异,在导游向游客作介绍时,可以像⑦那样介绍,而很少像⑥a 那样介绍。也就是说,虽然时间、处所成分不是动词的必有论元,但在不同的事件场景中突显的可能性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被注意的可能性也不相同,这样进入句法结构的能力就有差异。我们可以通过对⑥b和⑥c的语境内容稍加调整使之变成合格的句子,如“这是《四库全书》被外国列强焚毁的地方”“这是外国列强把《四库全书》焚毁的地方”。

我们同时注意到,⑥a“这是他看完书的地方”依据我们的语感,似乎一般不说。我们征求了15个人的意见,有的说这句不能说,有的说特别别扭,只有3个人说能说。如果我们将它改换成“这是列宁看完《资本论》的地方”,就比较容易接受了。这进一步说明事件场景的独特性。另外,如果将“他看完书”换成非时态句“他看书”时,“这是他看书的地方”就可接受了。但“书他看”和“他书看”独立成句时的可接受性就不高,更不用说进入从句了。从这里也能看出,句子的合格性不完全是句法结构本身的问题。

沈家煊(1999b)指出:“注意和语法结构的关系表现在,句子的语义重点往往成为注意的焦点。”可见,⑥b和⑥c不能成立并不是语法格式本身的问题,能否运用于从句中需要根据句子本身的特征选择相关的框架,否则推导出来的结论就有疑问。

再以朱德熙(1982:188)中所举的受事主语句为例,我们选取3句加上“把/被”变成“把/被”字句,然后看它们能否进入从句中。①

⑧衣裳都洗干净了

a.[她把衣裳洗干净了]的事儿我们都知道了

b.[衣裳被(她)洗干净了]的事儿我们都知道了

⑨大门贴了封条

a.他没有听说[有人把他家大门贴了封条]的事儿

b.他没有听说[他家大门被人贴了封条]的事儿

⑩粮食往南边运

a.[工作队把粮食运往南边]的时候,遇到了劫匪

b.[粮食被(工作队)运往南边]的时候,遇到了劫匪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初步看出,影响某个句法结构进入从句的因素,至少还包括这样三个方面:句子自身的合格程度;句子自身的性质;与相关语境的适切程度。石毓智先生说,通过对现代汉语的语料的广泛调查,发现定语从句的语序全部是“(施事+动词+受事)+的+名词”,或者是施事或受事缺省后的变式“(施事+动词)+的+名词”“(动词+受事)+的+名词”。这就有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ed)的嫌疑。

其实,对所进入的从句框架,也还有个选择的问题,有的框架接受能力强,有的则较弱。这里用跟事件相关的时间和处所来说明。一个事件总是在某个时间某个处所发生的,在一般情况下,时间要素跟事件的关联程度要高于处所,事件句更容易进入“ 的时候”这种框架。比如我们将⑥b和⑥c改成下面的句子,可接受性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λ?a.[那本书被他看完了]的时候,就弄得脏兮兮的了

b.[他把那本书看完了]的时候,天已经快黑了

如何选择合理的从句框架,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有两点必须考虑到:有相当的普遍性;合乎动词所能激活的语义场景的要求。

至于“把/被”字句进入其他从句,如石毓智(2000)中指出的介词所引进的句式、话题从句、宾语从句,也是相对自由的。例如:

①朱德熙(1982:188)指出:跟“把”字句关系最密切的不是“主-动-宾”句式,而是受事主语句,也就是说在受事主语前加

上“把”就构成了“把”字句。这样,我们就将这些受事主语句变换成“把/被”字句,再测试其进入从句的能力。其他句子中,有的不宜加上“被+NP”,更不用说以被动形式进入从句了。也就是说,这不是能否进入从句的问题,而是句子结构自身的合格性问题。

λωa.大刀王五对[谭嗣同被清政府杀害]很痛心

b.大刀王五对[清政府把谭嗣同杀害]很愤怒①

λξa.[谭嗣同被清政府杀害了],大家都知道

b.[清政府把谭嗣同杀害了],大家都知道

λψa.大家都知道[谭嗣同被清政府杀害了]

b.大家都知道[清政府把谭嗣同杀害了]

这些进入各类从句的句法结构并没有特殊

的限制条件。而且,在这些用来测试的从句类型

中,能否进入宾语从句的自由度很大,例如:(我

知道)他把书看完了/这些书被他看完了/他这些

书看完了/他看书看累了。尤其是由“说、知道”

之类的桥式动词(bridge verb )所带的宾语从句,

几乎对所进入的句法结构类型没有限制。当然,

根据石文的统计,进入从句的“把/被”字句的比

例比较低,有些“把/被”字句确实不能进入从句,

但这主要还是有没有这个需要的问题,合不合语

体要求的问题,对语境的特殊要求问题,某些特

定句子的自身限制问题,从根本上说还不是所有

“把/被”字句能不能进入的问题。这样看来,如果笼统地将能否进入从句作为测试语法结构的标记性的手段,那么,施受句、“把”字句、“被”字句都是无标记的语法结构。可是,将“把”字句、“被”字句也看做无标记的语法结构似乎并不合适,它们显然比施受句有标记。这就是说,在说明汉语语法结构的标记性时,应该将标记性视为一个原型(prototype )范畴。这样,就需要分析各种语法结构之间的标记度(de 2gree of markedness ),这里考虑的标记度问题不

是由于同一句法范畴内部成员的不对称而引起的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的对立,而是不同句式之间的相对标记程度。我们可以根据标记理论来说明不同句式的标记度。沈家煊(1999a :32-33)归纳了判别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的六项标准:组合标准、聚合标准、分布标准、频率标准、意义标准和历时标准。我们先拿前四项标准作为讨论的基础。从

组合标准看,“把/被”字句有格标志,其组合项目比施受句多;从聚合标准看,施受句的类型比“把/被”字句复杂,如各类及物动词都有施受句,而“把/被”字句对动词有特定的选择;从分布标准

和频率标准看,施受句的句法环境比较自由,而“把/被”字句作为特定的句式受到的限制要大,

这就必然影响它们的使用频率。这几项标准也

可以统一看做分布标准。因此,施受句是无标记

句,应该作为基础句式;而“把/被”字句是有标记

句,都有引入论元的格位标志,可以看做由基础

句式推导出来的派生句式。再比较“被”字句和

“把”字句,“被”字句的形成时期比“把”字句早得

多(王力1944、蒋绍愚1994等)②、“被”字句进

入从句的几率比“把”字句明显要高(石毓智

2000)、“被”介引的对象常常可以不出现。不仅

如此,“把”字句对动词类型的选择上似乎也比

“被”字句有较多限制,如“看见、得到、遇到”等不

能用“把”字句,而能用“被”字句(王还1957:

13)。另外,“把”字句有个书面语变体形式“将”,而“被”字句有三个口语变体形式“让、叫、给”。

也就是说,“被”字句的标记程度比“把”字句又要

低一些。三种能进入从句的句式的标记度由低到高是:施受句<“被”字句<“把”字句。我们知道,“把”字句的使用频率比“被”字句高,主要原因是汉语“被”字句所介引的施事常常不出现而跟受事主语句有直接关系,汉语受事主语句的发达跟“被”字句的这种句法性质是有直

接关系的。“把”字句和“被”字句、受事主语句都是汉语中极为常见的基本句式。另外,石毓智先生指出,进入从句的语法结构,大多是典型的“施事+动词+受事”式;那些施受关系不明确的句子构造,在实际语言应用中,几乎从来不进入从句中。例如:

λζa.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

①②③这些变体形式不能完全用“被”替换,如“被”后的名词可以略去,而“叫、让”不可,至少需要加上一个无所指的名词(参见

薛凤生1987:53),如“隔壁小李昨晚叫/让[3e ]人打了一闷棍”,而“给”一般可以,如“隔壁小李昨晚给打了一闷棍”。

这里所说的“被”字句包括用介词“于、为、见”等介引施事的句子,“把”字句包括用“将”等介引受事的句子。从句进入介词的所引进的句法位置,其可接受度有时不是特别高,这是由介词结构的特点决定的。句中介词所引进的从

句换成施受句“清政府杀害谭嗣同”,其可接受度也没有什么提高。

b.?[王冕死了父亲]的时候,他才七岁

情况大体如此,但也并非不可能。例如:

λ{[老张死了父亲]的消息传遍了整个水利局①

这时是需要与否、以什么形式、在什么语境

下进入从句的问题,而不是可能不可能的问题。有的句式进入从句的能力确实比较弱,甚至基本上不可能,如“我姓王”“他是美国人”等由关系动词构成的句子一般就不用于定语从句。§3施事话题句、受事话题句、受事主语句、施事主语句的标记度

至于施事话题句、受事话题句,也并非如石

毓智(2000)指出的那样,都不能进入从句中,而

是能够有限度地进入。它们进入宾语从句相对

容易一些,进入介词从句就很困难。例如:

λ|a.我知道[那本书他看完了]

b.我知道[他那本书看完了]

λ}a.3大家对[那本书他看完了]很吃惊

b.3大家对[他那本书看完了]很吃惊

而在合适的条件下这类话题句可以进入定语从句,只不过使用的频率较低。例如: λ~a.这种杂志图书馆当废书处理的时候,我买了几本

b.领导话还没有讲完的时候,你千万不要乱插嘴

由此可见,施事话题句和受事话题句能否用于从句不完全是由于结构方面的限制。根据上面的判别标准,它们比施受句有标记。那么,“把

/被”字句和话题句之间的标记度如何比较呢?这里需要处理不同层面的问题。话题句比较常

见的是出现在话语(discourse )层面之中。汉语

话题句比较发达,主要是汉语有语段取向的特点

(曹逢甫1995)。②

如果从话语层面考虑,它们没有格位标志,应该是比较基本的话语结构格式。但如果从句子层面来考虑,它们则是标记度很高

的句式,所以进入从句受限较多。③

当然,如果由此认为话题结构绝不能出现于从句中(如石毓智2000、2001),则是不合适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受事主语句,它也并非

“绝对不能进入从句层面”中。这里仍以朱德熙

(1982:188)所举的受事主语句为例,它们在从句中也有一定的自由度。比如:

μυ衣裳都洗干净了

a.他听说[衣裳都洗干净了]

b.[衣裳都洗干净了]的时候,告诉我一声

μ?大门贴了封条

a.他不知道[大门贴了封条]

b.[大门贴了封条]的时间太长了

μω粮食往南边运

a.他说[这船粮食往南边运]

b.[粮食往南边运]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

汉语受事主语句与“被”字句有相当紧密的

联系,很多“被”字句的“被(+N P )”不出现,就是

受事主语句,很多受事主语句都可以添加上“被

(+N P )”。④

这一点正好揭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即至少可以将“被”字句看做受事主语句的来源之一。另外,当施事话题句中施事话题不出现的时候,就成了受事主语句。汉语表达中,受事话

题句中的施事又常可省略,这时就跟受事主语句

形式上没有什么区别了。例如:

μξ姐姐衣裳洗干净了/衣裳姐姐洗干净了~衣裳洗干净了

μψ派出所(他家)大门贴了封条/大门派出所贴了封条~大门贴了封条

μζ工作队粮食往南边运/粮食工作队往南边运~粮食往南边运

由此可见,受事主语句的分布比施事话题句、受事话题句要广,因此标记度比它们低。

那么,施事话题句和受事话题句之间的标记度又怎样呢?单纯从句子平面看,施事话题句似乎比受事话题句标记度高,如 μξ— μζ中,孤立地看,斜线前边的句子没有斜线后边的句子独立性

强,从句子平面考虑,基本上不怎么说。另外,受事话题句的施事如果不出现,就成了施事主语

句。例如:①②③④当然,这有一定的条件,王静、王洪君(1995)对“被”字句与无“被”句的同义转换条件作了详细的分析,可参看。

“施事+动词+受事”是在两个层面标记度都很低的格式,这里,话题、施事、主语三个层面的概念完全叠合了。曹逢甫(1995)认为,汉语是语段取向(discourse -oriented )的语言,而英语是句子取向(sentence -oriented )的语言。其实,“ 的时候”和“ 的消息”这两种测试框架对不同句式、不同语境的适应力不完全相同。

μ{衣裳姐姐洗干净了~姐姐洗干净了

μ|大门派出所贴了封条~派出所贴了封条

μ}粮食工作队往南边运~工作队往南边运

受事话题句的通常语境是,上文已经谈论过受事或相关的事件,当下以此作话题,下文施事通过实施某个动作而对它进行陈述;当受事话题在语境中被充分激活时,便可以不出现,从而形成施事主语句(袁毓林2002)。施事话题句的通常语境是,施事成为整个事件的发出者,下文是对施事的动作过程及相关事件的陈述;在陈述过程中,可以引入上文已经谈论过的受事或相关的事件,并以此作次话题,下面再对此进行陈述;当施事话题在语境中被充分激活(full2activated)时,便可以不出现,从而形成受事主语句。这样看来,施事话题句似乎比受事话题句受到更多的限制,其实不然。如果从话语平面考虑,对一个事件的陈述,一般是先出现施事者,然后陈述其所发出的一系列动作,所以下文常常可以不必出现施事,而对与之相关的一些事件逐个陈述,这样动宾句(省略施受句的施事)和受事主语句就成为必然的选择。而且,一般一个事件往往只陈述一个施事,这样一个话题链通常只有一个施事话题。而如果以受事作主话题,下文或者对受事进行描写,或者进行新的陈述,这时如果有不同的陈述就需要引出不同的施事,而通过转变不同施事发出的动作对受事进行陈述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转变施事往往容易转变话题。例如: μ~她i[掉脸看壁上的大穿衣镜,(e i)立刻恢复理智, (e i)本能地擦去脸上的泪痕,(e i)把凌乱的鬓发捋平]。(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νυ他们i[公共汽车j坐腻了(t j)],(e i)换新鲜坐轿子, (e i)喜欢得很。(钱钟书《围城》)

ν?一个刊物i,[(pro)办好(t i)不容易,(pro)办坏(t i)很轻松]。(王朔《修改后发表》)

νω这些事i[我和杨重j[已经跑起来(t i)了,已经进入到具体安排(t i)了]]。(王朔《一点正经没有》)

νξ你i[跑得倒快],我j[[衣裳k也撕了(t k),脸l也挠破了(t l)],(e j)差点没命了]。(王朔《一点正经没有》)这是由若干句子组成的叙述性话题结构的几种常见类型,其中,e表示承话题而省略的成分,pro表示承话题之外的上文语境而省略的成

分,t表示移位后留下的语迹,下标相同的表示两者所指相同。其中

μ~和

νυ是施事话题句,施事话题“她”和“他们”是整个一连串动作的发出者,被当作陈述的起点:

μ~中没有次话题,

νυ中的“他们公共汽车坐腻了”区分主话题和次话题,“公共汽车坐腻了”是受事主语句。

ν?和

νω是受事话题句,受事话题“一个刊物”和“这些事”是整个一连串陈述的起点。其中,

ν?可以看做次话题省略, νω则很明显地区分主话题和次话题,主话题后用两个施事主语句来陈述。相对而言,施事话题句比受事话题句延续性强,受事话题句通常是由一到两个小句构成的,其扩展程度不高。而且,如果主话题的陈述部分还有话题—陈述的结构的话,施事话题句内部一般可以转换话题,如

νυ,而受事话题句内部不大再转换话题。

νξ在叙述过程中转变了施事,带来了施事话题的转换,而且第二个施事话题“我”的陈述结构内部还有受事话题和施事话题的转换。

由此可见,从话语层面看,施事话题句并不比受事话题句标记度高,同样,当它们的主话题不出现而形成的受事主语句也比施事主语句标记度低。另外,从上文对“被”字句的分析来看,“被”字句是受事主语句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总体而言,在汉语这种形态不发达的语言中,受事主语句的标记度显得并不高。如果从对语法格式的适应能力的相关度来看,受事主语句与“被”字句的关系更紧密。我们觉得,如果基础句式和派生句式都能出现于相近的语法格式中,那么相对于不能出现于该语法格式中的派生句,它们的距离自然要近一些。

由上可见,我们在研究中有必要区别句子平面和话语平面。施受句、“把”字句、“被”字句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用于从句中,是属于句子层面的语法结构;施事话题句、受事话题句一般不用于从句中,是属于话语平面的语法结构。受事主语句、施事主语句则介于两者之间。当然,它们在进入从句的能力上没有明确的界限,然而倾向性还是比较明显的。句子层面的语法结构必然同样适应于话语层面,而反过来就未必如此。在区分各种类型的句子的功能时,必须根据

不同的层次区别对待。

§4典型事件结构与基本结构的语序问题

汉语为什么选择“施事+动词+受事”作为无标记结构呢?我们先讨论典型事件结构的句法表达问题,再看汉语句法系统的制约条件。

每个事件都由动作或状态及其参与者构成,形成事件结构(event structure)。当我们用语言来表述每个事件时,一般用谓词来表示动作或状态,而用名词性成分来表示事件的参与者(par2 ticipant)。现实的事件结构投射到语言结构中来的时候,形成语义结构(semantic structure)。语义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反映了现实事件之间的关系,语义结构的抽象概括形成谓词的论元结构(argument structure)。而论元结构映射到句法层面上,就体现为谓词的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从事件结构到论元结构再到句法结构,便形成这样的映射关系:

事件结构π(语义结构→)论元结构π句法结构

最典型的事件结构就是由动作及动作所涉及的施事和受事这两个参与者构成,通过施事发出某个动作,这个动作延及某个客体,使其受到动作的影响。显然,这种最典型的事件结构是任何语言表达中都要面对的,都要通过抽象化而形成特定的句法结构。也就是说,句法结构是对一种客观现实行为或状态的句法抽象。这样,在任何语言结构中,如果要表达这样的典型事件结构,就必然涉及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动词,施事,受事}。语言共性是有事件结构的基础的,但由于不同语言系统的内部制约因素的不同,这种事件结构在最终映射到句法结构中的时候,其成分序列便有一些差异。在典型的、无标记的情况下,施事和受事一般投射为句法结构的主语和宾语。也就是说,如果以动词为核心,那么主语(施事)和宾语(受事)相对于核心的位置便有不同,这就是各语言中参数(parameter)的选择问题。根据Greenberg(1963)、Comrie(1981)等类型学家的研究和说明,动词、主语和宾语之间的线性排列一共有六种逻辑可能性:SVO、SOV、VSO、VOS、OVS、OSV;然而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的基本语序都属于SVO、SOV、VSO这三种类型,其中又以前两种为多,也就是说,在无标记的基本语序里,主语位于宾语之前。

即便对SVO、SOV、VSO这三种类型而言, SVO型语言跟SOV、VSO型语言也有一些差异。在SVO型语言中,主语和宾语的句法身份通过其相对序列就能显示出来,所以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标记成分,而SOV型语言和VSO型语言,主语和宾语在动词的同一侧,为了更好地区别它们的不同身份,一般需要添加标记(如前置词或后置词、格标记),或者两者同时赋以不同标记,或者一个赋以标记另一个无标记。相对而言,SVO型语言的语序适合那种形态比较缺乏的语言。作为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的语言,汉语正是选择了这样的语序作为自己的基本语序。从典型的事件结构映射出来的基本句法结构着眼,任何语言的句子成分跟语义角色都存在对应关系。只不过选择的参数不同,主语和宾语相对于动词的句法位置有差异。相对而言,形态变化的丰富程度跟主语宾语的语序有这样的对应关系:一般而言,S在O前的语言,其形态没有O在S前的语言丰富;S在V前的语言,其形态没有V在S前的语言丰富;O在V后的语言,其形态没有O在V前的语言丰富;S和O在V 两侧的语言,其形态没有S和O在V同侧的语言丰富。①如果我们将这几种因素综合起来,就可以大体看出什么语言形态比较丰富了(下表中加号少的比加号多的语言形态要丰富): S、V、O的相对序列SVO SOV VSO VOS OVS OSV

S在O前+++

S在V前+++

O在V后+++

S和O在V的两侧++

如果这种基于典型事件结构的推测大体不错的话,汉语这种SVO型的语言属于形态不够

①这些都是就某种语言只有一个基本语序而言的。如果某种语言可以选择两种基本语序,那么其形态一定比只选择其中

之一的语言要丰富。

丰富或很不丰富的语言,它的基本句法结构直接反映了事件结构所折射出来的语义关系。①可见,汉语选择SVO作为无标记结构,体现了语言类型的特点。从语言共性来讲,任何语言的最典型的句法结构都是由“主语,动词,宾语”或“施事,受事,动词”构成,对形态极其缺乏的语言,“主语/施事+动词+宾语/受事”的句法配置是最佳选择,通过句法序列就能标示出动词跟它所支配的句法成分的语义结构关系。由于汉语形态极其缺乏,正如大多数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语义特征在汉语句法分析中的地位就显得相当重要,但这并不意味“汉语的句子成分和语义角色严格对应”。明确语义特征在语法分析中的作用范围正是需要着力研究的问题。我们知道,各种

语言范畴基本上都是原型范畴。我们不能对通过最典型的现象的句法表现而对相关现象进行过度概括。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语言的典型的句法成分和语义角色都有基本一致的关系,只不过在句法配置上选择的参数不同。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汉语中不同类型的动词,构成的无标记结构并不一定相同。例如,对“吃、看、杀害”类动词而言,“施事+动词+受事”是无标记结构;对“睡、笑(发笑)、咳嗽”等动词而言,无标记结构是“施事+动词”;对“是、姓、等于”类动词而言,无标记结构是“客事+动词+系事”;等等。有的无标记结构有相应的标记格式,有的基本没有或比较少。

参考文献:

[1]曹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谢天蔚译)[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2]陈 平.试论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的配位原则[J].中国语文,1994,(3).

[3]蒋绍愚.近代汉语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a.

[5]沈家煊.认知心理和语法研究[A].马庆株主编.语法研究入门[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b.

[6]石毓智.汉语的有标记和无标记语法句式[A].语法研究和探索(十)[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石毓智.汉语的主语和话题之辨[J].语言研究,2001,(2).

[8]王 还.“把”字句和“被”字句[M].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7.

[9]王 静,王洪君.动词的配价与被字句[A].沈阳、郑定欧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5.

[10]王 力.中国语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

[11]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2]薛凤生.试论“把”字句的语义特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1).

[13]于泳波.现代汉语动词句完句形式初步考察[D].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论文,2002.

[14]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15]袁毓林.述结式的论元选择及其句法配置[A].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6]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7]Greenberg,J.H.S 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 elements[A].In

Greenberg,J.(ed.):Universals of Language[C].Cambridge:MIT Press,1966.陆丙甫、陆致极译.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J].国外语言学,1984,(2).

[18]Comrie,https://www.wendangku.net/doc/e717472829.html,nguage Typology and Linguistic Universals(沈家煊译.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M].北京:华

夏出版社,1989.

①当然,这只是极其宽泛地说。其实,受特定语言系统的其他因素的制约,每种语言类型的内部仍有差异,如汉语和英语同

属SVO型语言,但英语的形态显然比汉语要丰富一些。另外,按照这里的推测,似乎SOV型跟VSO型一样常见,其实,从语言类型的调查来说,SOV型比VSO型常见,一个原因似乎是,SOV型语言中动词的受事即域内论元(internal argu2 ment)比施事即域外论元(external argument)离动词更近。

现代汉语短语句型练习

1、指出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30分)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青年 结构类型:功能类型: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构类型:功能类型: 最满意的解决方案 结构类型:功能类型: 大熊猫的故乡中国 结构类型:功能类型: 要求我们按时完成任务 结构类型:功能类型: 知道他今天去上海 结构类型:功能类型: 同意他们去 结构类型:功能类型: 那棵树上 结构类型:功能类型: 从他最近的表现 结构类型:功能类型: 你所说的 结构类型:功能类型: 送来两本书 结构类型:功能类型: 来送两本书 结构类型:功能类型: 看了两遍 结构类型:功能类型: 看了两篇 结构类型:功能类型:

在操场上 结构类型:功能类型: 2、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短语:(30分)桌子上放了几本刚买的新书 必须说清楚刚才发生的事情 那些关于他的传说 他的欺诈行为终于被公安人员发现了 他的成绩比我好得多 首都北京的著名景点故宫

他的一句话说得大家都笑了 他有能力担任这个职务 很满意地朝他看了一眼 喜欢看踢足球的学生今天都来了 3、指出下列各句中补语的语义类型及补语的语义指向:(10分)小狗咬伤了孩子。 小王把这件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小王洗衣服洗得满头大汗。 小王洗衣服洗得很快很快。 董存瑞手托炸药包奋不顾身冲了上去 4、指出下列宾语的语义类型:(10分) 这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钟了。 我们走进了昨天还是威风凛凛的大门。 她给她妈妈织了一件毛衣。 学校里走了三位老师。 他偏存活期。 5、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型(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及其小类):(20分) ①就剩下这个问题了。 ②马上就要下雨了。 ③天又下雨了。 ④书店里摆放着不少新书。 ⑤(屋里咳嗽了一声,)老王的声音。 ⑥关于她,话题已经不多了。 ⑦生活像七彩霞。 ⑧这就是生活。 ⑨一斤三毛。 ⑩你们应该把情况汇报上去。

现代汉语特殊句式 (1)

现代汉语中特殊句式有六种,分别是: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兼语句、是字句(判断句)、存现句、。 [口诀]把被连,兼是现。 1、把字句 把字句是一种用“把”字将宾语提前并与宾语一起构成句子的状语的特殊句式。这种句式使得语句的表达变得灵活多样,也为诗歌等韵文的押韵提供了方便。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把”字,还可以用“将”等虚词起到这样的作用。例如: 我把我的作文本忘在家里了。 他把他人生的黄金时期硬是这样虚度过去了。 林觉民把自己的一生凝固成了光照千秋的历史册页。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注意]把字句的本质就是将宾语前置,与介词“把”一起构成句子的状语。在句式变换中,把字句是一种最基本的变换样式,也是最简单的变换,但是在写作中,它为语言表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被字句 被字句(也称“被动句”)是一种用“被”字变施事者(正常的语序中是主语,相应的宾语就被称为“受事者”)为状语或者用“被”字表示受事者所受的动作、行为的特殊句式。如:我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给吓懵了。/ 我被吓懵了。 我被李老师这重重的一掌给打醒了。/ 我被打醒了。 我被《疯娘》这篇文章深深地感动了。/ 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敌人被打败了。 他被公司开除了。/ 他被开除了。 [注意]被字句的本质是表示受事者所受到的动作、行为,突出的是受事者,所以有时候说出施事者,有时候不说出施事者,这要看表达的重点是什么了。另外,在句式变换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比如在“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变换”、“突出句子的某一表达重点”,被字句就是非常必需的。例如: 改变下列句子的句式,强调我方无辜。 美国军用侦察机在我国南海上空把由王伟驾驶的我国一架军用飞机撞毁了。 改写成为被动句: 答案:由王伟驾驶的我国一架军用飞机在我国南海上空被美国军用侦察机撞毁了。 3、连动句 连动句是一种一个主语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在逻辑上紧密连接的谓语的特殊句式,也可以说连动句是由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特殊句式。 这种句式中几个谓语之间互不修饰限制,相互独立,但是谓语之间存在着目的、方式、因果、先后等逻辑关系。例如: 他脱下大衣坐在了炕上。(先后) 他搜集着一片片的干苔藓烧水喝。(目的) 凭着他的求生的意志,他还是挣扎着蠕动爬行。(方式) 由于劳累过度,李老师终于生病住院了。(因果) 4、兼语句(略)

2020届高考语文考前百日专题强化训练:现代汉语的句式变换(含解析)

高考现代汉语句式的变换 一、常见句式种类: 1、根据表达语气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2、根据主语的性质分:主动句、被动句; 3、根据判断的性质分:肯定句、否定句; 4、根据句子数量分:单句、复句各种句式的特点 5、根据句子成分或成分的位置分:常式句、变式句 6、根据语体风格分:口语句、书面语句; 7、根据句式整齐分:整句、散句; 8、根据结构的繁简分:长句、短句; 二、变换句式的基本要求: 1、变换句式一般是在同义句式中进行的,不管题目是否作出要求,变换后的句子一定都要保留原意。 2、每一种句式都有相对的同义句式,如长句与短句对应、主动句与被动句对应;整句与散句对应、常式句与变式句对应、口语句与书面语句对应等。 3、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讲求句子的选择和变换是为了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属于修辞的范畴。在变换句式的同时,要注意语言的通顺生动合理,防止顾此失彼。 第一种类型:长句变短句 (一)、长句和短句的概念: (1)长句:含有比较复杂的成分和意思,词语较多的句子。 (2)短句:结构简单、词语较少的句子。 (二)、长句和短句的作用(修辞效果): *变换目的: 长句:表达意思-严密?准确?具体?丰富?细致 短句:表达意思-清晰?明了?简洁?灵活?快捷 (三)变换步骤: 1、对所给长句进行语法分析。 2、找出句子主干作为第一个短句。 3、把句子的修饰语分别作为短句。 4、不能单独变为短句的修饰语应放回主干句中。 5、变换中可以补充适合短句的词语;也可以删去不需要的词语。 例1(定语分析方法): (这本)(绿色封面的),(带着烫金标题的),(散发着浓郁的油墨香味)的书,就是(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最高峰的),(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衰败史的),(几百年来一直被读者喜爱的)长篇小说《红楼梦》。 例句经过分析,长单句可变为: 1、这本书就是长篇小说《红楼梦》, 2、它带有绿色的封面, 3、它带着烫金的标题, 4、它散发着(浓郁的)(油墨)香味,_定语 5、它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6、它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败史, 7、它几百年来一直被读者喜爱。 例2、(状语分析?主干句不一定在句首) 把下边的长句改写为几个较短的句子。 (拥有巨大市场)的某电子集团,//[在美国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对全球经济造成的沉重打击如雪上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

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判断文言文倒装句式的方法2011.05.18 (公开课资料) 导入:现代汉语句子成分介绍: 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 主语:是句子中的称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 谓语:是对句子的主语作称述的成分,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是谓语动词的支配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工具等。 补语:是谓语动词的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处所、数量、时间等。 定语:是句子中名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限定事物 的领属、质料、数量等。 状语:是句子中动词或形容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 时间、处所或形状的程度等。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 定语(修饰主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修饰宾语)、宾语句子成分按以上次序排成的,称为常式句。但现代汉语与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或打破一般次序,排列次序较特殊的句子在现代汉语称为变式句,古汉语中则称为倒装句。 语法功能:变式句对于常式句而言,能保留常式句的基本句义,与此同时,变式句又能在保留常式句基本句义基础上,通过语序的变化,衍生出了一些常式句所没有的语义,因此,就具有了修辞的功能。这个功能就是,当人们在一定的语体、语境、情景中需要突出、强调句子某一个句法成分时,就可以在汉语句法运作的机制的基础上,将这个句法成分调离原来的位置,同时按照汉语的句法规则,将之置于可以出现的位置上,从而,达到突出、强调这个句法成分所负载的语义的作用。 文言文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 ④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甚矣!) ⑤大哉,尧之为君也! 二、定语后置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 的格式。例如: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精技击之少年)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 ⑤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特殊句式的标志及类型 2.掌握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教学重难点: 辨别特殊句式的类型并掌握翻译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释:“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内容中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翻译题中,因此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二.句型介绍: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三.分类说明: 1.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汝是大家子。” (5)用 “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臣本布衣。 且相如素贱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注意点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2.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第四讲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古今汉语的句法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古汉语的句子类型就句子的语气和语调而言,也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古汉语的句子成分也同样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但是同中有异,古汉语的某些句式,某些说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或者被现代更为明确、严密的表达方式代替了。我们要特别注意古汉语的特殊句式,立足于“同”,着眼于“异”,才能事半功倍地掌握文言句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现将古汉语的四种基本句型及其句式,分别说明如下。 (一)陈述句——所谓“陈述句”,即告诉别人一件事,表示 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断定语气的句型。表示肯定语气的陈述句叫 “肯定判断”(肯定句);表示否定语气的陈述句叫“否定判断”(否定句)。肯定判断句和否定判断句,统称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是通过主语+判断词+判断词后面的宾语来表示的,形成“主词…(不)是…宾词”的句式。

但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在文言文中一般不用作判断词,而是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里、这样”等。如“吾父死于是”的“是”,即指代“捕蛇这个差使”。又如“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所以,善于使人民亲附的人,这才是善于用兵的人。)此句的“是”(这)字后面,用副词“乃”(才是)表示判断,这就清楚地表明这个“是”字是指示代词。在古汉语中用“者”、“也”这两个虚词表示肯定判断,最为常见的肯定判断句式有三种:(1)“…者…”。例如:“粟者,民之所种。”(榖米是农民种的。);(2)“……也。”例如:“农,天下之本也。”(农业是国家的根本。);(3)“…者…也。”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上述的三种判断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是…”的肯定判断句式。古汉语肯定判断句式中的“者”表示语音停顿,不是代词。“也”是语气词,表示一句话的完了。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两种表示肯定判断的特殊句式:一是用“乃”、“则”、“即”、“皆”等副词置于名词谓语前,表示肯定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应是)公子扶苏。”//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就是)退。”// “梁父即(就是)楚将项燕。”// “环滁皆(都是)山也。”二是用“为”(是)作为判断词,表示肯定判断。例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现代汉语基本句型

现代汉语基本句型 一、按结构划分: 1、单句,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我是中国人。|购买力提高了。|张老师教我们算术。|一句话逗得大家笑起来。由主谓词组构成的句子称为主谓句。 形容词谓语句 田野绿了。|大桥十分雄伟。|天气热得十分厉害。|她真漂亮。 名词谓语句 今天星期天。|4月5日清明节。|小伙子高高的个子。|鲁迅浙江绍兴人。主谓谓语句 老大娘心事太重。|她性情温和。|这个问题我们研究过。|奶奶一个字也不认识。 非主谓句名词非主谓句 好大的风啊!|多麼美的图画!|我的书呢?|一个温暖的下午。由单个词或主谓词组以外的词组构成的句子称为非主谓句。 动词非主谓句 下雨了。|随手关门。|请勿抽烟。|加油! 形容词非主谓句 好极了!|太棒了!|慢一点。|多好哇! 叹词非主谓句唉!(来了。)|喂!(抓紧点儿。)|啊!(一言难尽。)|哎哟! 2、复句(多个单句) 并列关系: 他一边跑,一边哭。|我既不出去,又无事可做。常用关联词:也,又,既…又,一边…一边,不是…而是。 承接关系: 他走过去,拉起了她。|他盛了饭,端过去,放在饭桌上。关联词有:又,於是,然后。 递进关系: 这本书我看过,而且看过不止一次。|这种西瓜不仅个儿大,而且很好吃。|我热爱家乡,特别热爱今天的家乡。常用关联词:不但…而且,并且,甚至,更,不但不…反而… 选择关系:

与其跪著生,不如站著死。|要麼是你记错了,要麼是我忘记了。关联词主要有:与其…不如,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麼…要麼。 总分关系: 人死的意义不同,有的重如泰山,有的轻如鸿毛。|战争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至少需有两个层次。 转折关系: 文章不长,内容却丰富。|他年纪不大,见识却很不一般。常用关联词:却、 然而、但、不过、虽然…但是。 假设关系: 纵有千难万险,也挡不住我们的前进步伐。|要是没有一次次试验失败,就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常用关联词:如果…就,即使…也,假如…就。 条件关系: 要改造沙漠,就得有充足的水源。|只有认真地调查研究,才能把情况弄清楚。主要关联词有:只有…才,除非…才,无论(不管)…也(都)。 因果关系: 我十分感谢您,因为您教我知道许多道理。|既然你对那个会议不感兴趣,那就不必去参加了。主要关联词:因为…所以,既然…那麼,之所以…是因为。 目的关系: 为了提高生产率,就要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我们改乘了飞机,免得赶不上参加会议。主要关联词:为了,为…起见,以便,为的是。 二、按作用划分: 陈述句桌子上有一本书。|他是医生。|你去通知他吧。|这是我记错了。| 这种说法绝对不对。述说事情的句子,用平缓的陈述语调。包括肯定的陈述、 否定的陈述和强调的陈述,末尾常用“的、了、呢、罢了”等语气词。 疑问句谁是最可爱的人呢?|这是你的衣服吗?|他有几岁了?|你去还是我去?|你喜欢不喜欢看电影?|你看见过他没有?|他愿意去还是不愿意去? 提出 问题的句子,一般用疑问语调。包括特指问、是非问、选择问、正反问几种形式。祈使句你站起来。|快去吧。|请把桌上的报纸递给我。|不要再闹了。|禁 止在场内吸烟!|不要这样称呼我吧! 表示要求别人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的句子, 用祈使语调。一般分为表示要求和表示禁止的两类。句末可用“吧、呀”等语气词。 感叹句哈,这模样了!|太好了!|这座桥真长呀!|秋天的香山公园多麼美丽呀! 表示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用感叹语调。句末常用“啊、啦”等语气词。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及练习

精心整理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作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叫句子成分分析法,即用各种方法标出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次要成分(状语、补语)。 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汉语句子成分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一、主语多表示人或事物,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例如: (1)今天晚上‖特别冷。 主语(偏正短语)谓语 (2)[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状语(时间)主语(代词)谓语 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的主语句。例如: (1)笑‖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主语(动词)谓语 (2)公正廉洁‖是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 主语(形容词联合短语)谓语 二、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谓语可以由动词来担任,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 (1)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例如: 他‖[只]答应了<一声>。 主语谓语(状语+动词+补语)

南海一中‖留下<过>(许多人)的梦。 主语谓语(动词+补语+定语+宾语) 我‖[最近]去<了><一趟>北京。 主语谓语(状+动+补+宾) (2)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做谓语。例如: 太阳‖热烘烘的。 主语谓语(形容词+的) 人参这种植物,‖娇嫩<极了>。 主语谓语(形容词+补语) 说话‖[要]简洁<些>。 主语谓语(状语+形容词+补语) (3)主谓短语做谓语。例如: 这件事‖大家都赞成。 主语谓语(主谓短语) 任何困难‖她都能克服。 主语谓语(主谓短语) 大家的事情‖大家办。 主语谓语(主谓短语) (4)名词性词语做谓语。这种情况很少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可参考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例如:鲁迅‖浙江绍兴人。 主语谓语(名词短语) 明天‖教师节。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

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判断文言文倒装句式的方法 (公开课资料) 导入:现代汉语句子成分介绍: 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 主语:是句子中的称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 谓语:是对句子的主语作称述的成分,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是谓语动词的支配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工具等。 补语:是谓语动词的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处所、数量、时间等。 定语:是句子中名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限定事物的领属、质料、数量等。 状语:是句子中动词或形容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时间、处所或形状的程度等。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 定语(修饰主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修饰宾语)、宾语句子成分按以上次序排成的,称为常式句。但现代汉语与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或打破一般次序,排列次序较特殊的句子在现代汉语称为变式句,古汉语中则称为倒装句。 语法功能:变式句对于常式句而言,能保留常式句的基本句义,与此同时,变式句又能在保留常式句基本句义基础上,通过语序的变化,衍生出了一些常式句所没有的语义,因此,就具有了修辞的功能。这个功能就是,当人们在一定的语体、语境、情景中需要突出、强调句子某一个句法成分时,就可以在汉语句法运作的机制的基础上,将这个句法成分调离原来的位置,同时按照汉语的句法规则,将之置于可以出现的位置上,从而,达到突出、强调这个句法成分所负载的语义的作用。文言文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 ④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甚矣!) ⑤大哉,尧之为君也! 二、定语后置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 的格式。例如: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精技击之少年)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一、考点阐释: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内容中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翻译题中,因此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二、考题探究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04广东卷) ( 2 )不识吾子奚以知之?(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解析】“奚以”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相当于“以奚”,即“凭什么,根据什么”。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04湖南卷)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解析】“于斯亭”是介词短语作状语,翻译时应把其放在谓语动词“饮酒”的前面。 三、句型介绍 文言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四、复习方略 1.借助典范例句,分类辨识 这是一种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方法。不是死记一些抽象的格式,而是要结合课文中的典范例句,比较其基本格式及标志词,找出其共同特点,从而分类辨识各类文言特殊句式。在阅读训练或考试时,将试题选句与例句进行比较判断,从而做到举一反三,提高效率。例如:掌握宾语前置句,在弄清楚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定义特点及其规律后,只要记住下列句子:“彼且奚适”“古之人不余欺也”“惟兄嫂是依”“何厌之有?”就可以去套类似的句子而做出判断,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了。 例:选出与“古之人不余欺也“的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B) A、毋吾以也 B、不吾知也 C、如或知尔 D、则何以哉

2.对照现代汉语,比较辨别 有些特殊句式或用法与现代汉语无太大差别,如主语省略与今天基本相同,再如“……为……所……”“……于……”表被动,那么我们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寻找相同点,轻松确定其句式。也有一些特殊句式今天已经不再使用,但保留在今天经常运用的成语熟语里,如“唯利是图”的宾语前置,“弱肉强食”的被动句式,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加以类比,找出相同点,从而确定其句式。而大多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今天已经不再使用,那么,我们应着眼于二者之间的不同点,看文言文的这一语句现代汉语怎么说,从而确定它属于哪一种句式。 3.立足语境语感,揣摩把握 着眼于对文意的理解,培养语感,在整体语境中揣摩和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特点,有助于防止错误解读,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尤其是确定省略的成分,更要依赖具体的语境来有效地把握。在阅读训练中,我们一定要将有关选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乃至全篇,仔细体会语感,制订语意,并进行比较辨别,从而准确判断其句式特点。 4.掌握句式特点,准确翻译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往往要以把握常见文言句式为其基础。事实上,高考中对文言句子翻译的考查通常是涉及文言句式的把握的。因此,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文言特殊句式及其成分省略等基本知识,显得至为重要。我们要能运用这些相关知识,并将结合具体语境(包括上下文和写作背景两个方面),仔细体味和制订要求翻译的句子,明确句式特点,努力实现知识迁移,从而顺利地解答这类题目。其次要引导学生注意考察具体语境准确翻译句子。如果不注意从句式的角度作总体观照,只注意从一个一个词作局部的断章取义,往往会偏离原文大意,将整个句子的意思弄错。如翻译《齐桓晋文之事》一课中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一句,要知道“莫之能御”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相当于“莫能御之”;还要能清楚“保民而王”与“莫能御之”构成假设关系。 五、分类说明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类型: 1、用“者”、“也” 表判断。 (1)“……者,……也”式。 1、子瑜者,亮兄谨也。(?赤壁之战》)

汉语句式变换分析的原则_类型及功能论析

汉语句式变换分析的原则、类型及功能论析 杨晓玉 李鸿亮 (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 要]所谓变换分析是指利用句式之间可能存在的变换关系对句式进行语法分析的一种方法。句式变换分析应遵循平行性原则、同一性原则、约束 性原则和类推性原则。变换分析具有歧义句分化、句式分类定性以及归纳语法规 律等作用。 [关键词变换;变换分析;平行性原则 一、语变换分析的由来、发展和基础 1.变换分析的由来和发展。“变换”一词来自于英语中的transformation。早在1898年出版的《马氏文通》就曾提及与变换分析类似的想法。随后,黎锦熙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也曾提到各种变换和句子内部各种成分位次的变化。吕淑湘在1942年出版的《中国文法要略》里提到过句子的“变次”、“转换”、“句法的变换”等问题。但这种早期的变换思想一直没有理论化、系统化,更没有进一步上升为一种方法体系。我们现在所运用的变换分析法源于美国描写语言学后期代表人物哈里斯的变换理论。哈里斯受到数学集合和影射理论的启发,用一种全新的视角观察语言现象,创立了系统的变换理论。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朱德熙是最早的结构主义变换分析理论的 推广者和实践者。他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并引进哈里斯的 变换理论,并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汉语的研究实践中。20世纪后期, 更多的学者开始运用这一理论来研究分析汉语的语法现象,进而形 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变换分析理论。变换分析法克服了传统分析法和 层次分析法的不足,对于歧义句的分化、句式的分类定性以及归纳 语法规律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2.变换分析的客观基础。语言系统自身的特点是变换分析诞生 的客观基础。首先,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从 而使语言中出现大量的同义句式。例如表达“我告诉他这件事。”这 个意思,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比如,可以说,“我把这件事告诉 他。”、“这件事,我告诉了他”等等几种表达方式。这些句式虽然在 句义上有一些细微差异,但是他们的实质意义是一样的。其次,每 种语言的格式是有限的,而人们要表达的意思是无限的。因此要用 有限的格式来表达无限的意义就必然使一种句式负载多种表义功 能,从而形成大量的同义格式。例如,“连老师都不理解。”这句话, 可以表示“老师不理解某事或某人”,也可以表示“别人不理解老师” 这里两种意思。这就为变换分析提供必要性。另外,大量的同义句 和同形句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必然联系,这也为变换分析的产生提供 了可能性。 二、变换分析所要遵循的原则 为了确保变换关系的成立以及变换的合格,就需要在进行变换 时遵循一套变换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平行性原则。平行性原则是变换分析当中所需遵循的最基本 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变换形成的整齐的变换矩阵中,从纵行 上看,原式和变换式各自集合内成员的内部结构关系和语法意义相 同;从横行上看,原式和变换式各自集合内成员的内部结构关系和 语法意义的差异一致。例如下面的变换矩阵: (1)桌子上放着钢琴——钢琴放在桌子上 (2)黑板上写着字——字写在黑板上 (3)花盆放在阳台上——阳台上放着花盆 在上面的变换矩阵中,从竖行上来看,左边的句法结构是 “NP1+V+着+NP”,并且句例的语法意义都是“某处以何种方式存在 某物”;右边的句法结构是“NP+V+在+NP1”,其句例的语法意义都是 表示“通过何种动作,某物存在于何处”。从横行上看,既然左右两 侧各自的语法结构和语法结构都是相同的,那么他们在横行上的差 别当然也是相同的。以上句例中,原句式和变换式的语法意义相同,都是表示“存在、静态”。但是原式句和变式句又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例如,原句式“黑板上写着字”的话题是“黑板”,说明了“黑板”上存在着某物;而变式句“字写在黑板上”的话题是“字”,说明了“字”存在于何处。因此,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上面的句例形成了一个整齐而平行的变换句阵。 2.同一性原则。同一性原则是指,构成变换关系的两个句式及其实例的同现成分在语法上、语义上保持一致。语法上的同一性是指变换前后相对应的类或次类必须保持同一;语义上的同一性是指变换前后相对应成分的语义相同。这是建立可逆变换的根本要求。 (1)小王弄坏了一支钢笔——小王把一支钢笔弄坏了 (2)水在小河里流着——水流在小河里 (3)饺子捞在小盆里——在小盆里捞饺子 在(1)中的“小王”是原式和变换式的施事,“钢笔”是原式和变换式的动作的受事,这就符合同一性原则。在(2)中的“小河”在原式中是动作“流”的处所,而在变换式中则是“流”的目的地或终点。(3)中的“捞”在原式中是“捞入”的意义,而在变式句中则是“捞出”义。因此,(2)(3)两例在变换前后语义发生了变化,不具有同一性。并且(2)(3)中的词“在”的意义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在(2)的原式中“在+小河”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而在变式中“流+在”是动词和介词的组合,其中“在”可换为“到”意义不变,表示“流”的目的地或终点。因此,在进行变换时保持变换前后的同一性,就应当特别注意变换中的核心词的词义保持严格的一致。 3.约束性原则。约束性原则是平行性原则和同一性原则的补充原则。因为在某些情况下,仅遵循这两个原则的变换不一定都是成立的,所以变换还要受到语音、语义、句法、语用等多方面的制约。 先看语音方面的制约。例如: (1)衣服洗完了——洗完衣服了 (2)衣服洗干净了——洗干净衣服了(不成立) 上面(1)的变换是成立的;(2)的变换不成立,因为受到语音、音节的制约。 其次是句法对变换的制约。例如: (1)钱存在银行里——银行里存着钱 (2)一笔钱存在银行里(不成立)——银行里存着一笔钱(成立) 上面(1)的变换是成立,但(2)却不成立。因为(2)的变换违背了一定的语法规律,即主语位置上倾向于有定,宾语位置上倾向于无定的规律。 此外,语义和语用因素也会制约变换。例如,“翻箱子”不能变换为“在箱子里翻”,是因为“箱子”在变换前是受事,在变换后成了处所。 三、变换分析的类型 1.句义内变换。所谓句义内变换是指严格遵循变换分析的平行性原则,变换前后各项之间的语义关系保持不变。有以下几种情况:(1)移位变换。移位变换是指变换前后不出现非同现成分,变换式只是同现成分与原式的位置的变换。例如: A)在黑板上写字——字写在黑板上 B)我借给你一支笔使——我借一支笔给你使 上例中变换句和原式句的各成分都是相同的,没有成分的增减。 (2)替词变换。替词变换是指变换式中的某词语替换原句式中相应的词语,变换前后的非同现成分具有互释性。例如:“ 这件事我怎么会不知道——这件事我不会不知道。” 本例中原句式中的“怎么会” 被变式句的“不会”所代替。 110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

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判断文言文倒装句式的方法(公开课资料) 导入:现代汉语句子成分介绍: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厂主语:是句子中的称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 谓语:是对句子的主语作称述的成分,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是谓语动词的支配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工具等。 J 补语:是谓语动词的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处所、数量、时间等。 定语:是句子中名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限定事物的领属、质料、数量等。 状语:是句子中动词或形容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时间、处所或形状的程度等。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 定语(修饰主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修饰宾语)、宾语句子成分按以上次序排成的,称为常式句。但现代汉语与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 会发生变化,或打破一般次序,排列次序较特殊的句子在现代汉语称为变式句,古汉语中则称为倒装句。 语法功能:变式句对于常式句而言,能保留常式句的基本句义,与此同时,变式句又能在保留常式句基 本句义基础上,通过语序的变化,衍生出了一些常式句所没有的语义,因此,就具有了修辞的功能。这个功能就是,当人们在一定的语体、语境、情景中需要突出、强调句子某一个句法成分时,就可以在汉语句法运作的机制的基础上,将这个句法成分调离原来的位置,同时按照汉语的句法规则,将之置于可以出现的位置上,从而,达到突出、强调这个句法成分所负载的语义的作用。 文言文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 ④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甚矣!) ⑤大哉,尧之为君也! 二、定语后置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 的格式。例如: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精技击之少年)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岀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 ⑤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完整版)初三语文常见的句式转换

初三语文常见的句式转换 句式,通常指的是句子的结构方式。现代汉语的句式十分丰富,常见的句式有: 1.长句和短句; 2.主动句和被动句; 3.肯定句和否定句;3.陈述句和反问句; 4.单句和复句; 5.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6.顺壮句和倒装句; 7.整句和散句等等。 变换句式要注意下面几点: 1.因为变换句式是在同义句式中进行的,做一变换句式的句子一定要保留愿意,不管题目本身是否有明文要求。因此,与考察点(句式变换)无关的文字可以原封不动。必要时个别文字可以主动增、删、换、调),但变动不要太多。 2.有一种句式都有相对应的同义句式,如长句和短句相对应,主动句和被动句相对应等等,要按照相对应的关系去变换句式,避免张冠李戴。 3.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讲求句式的选择是为了收到理想的语言表达效果,属修辞问题。一般说,修辞活动必须在合乎语法和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在变换句式同时,要注意通顺和合理,防止顾此失彼。 一、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变换。(“把”字句和“被”字句) 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实施者)的句子叫主动句;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把”或“被”前后两个词语调换位置,其余的照写。 例如:1.我被老师表扬了一番。 2.我把衣服洗了。 二、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 必须注意的是:由肯定句变成双重否定句的反问句时,千万不要把意思说反了。须知: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 例:1.他不得不承认这个已成的事实。2.老一辈革命家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青年人的成长。 三、重否定句表否定。 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人类并不是宇宙中唯一的生灵。 已经有一重否定或双重否定,再加上反问又等于一重否定,便构成双重或三重否定。 例如:难道能否认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对他国民族的侵犯吗?(双重否定,表示肯定。)难道能否认他不是民族的英雄吗?(三重) 四、陈述句变反问句 1.把末尾的句号改成问号。 2.在中间关键词前面加“怎能不……”,末尾加“呢?”或“难道不……吗?” 其格式:(1)难道不……吗?(2)怎能不……呢? 例如:a.美丽的草原让人陶醉。b.中秋节,我出差在外,想念亲人。 c.真正的力量是人民群众。 d.秦王我都不怕,也不怕廉将军。 四、引述句变为转述句 转述句便是把他人说的话间接的转述给别人听,其方法是:

现代汉语特殊句式完整版

现代汉语特殊句式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现代汉语中特殊句式有六种,分别是: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兼语句、是字句(判断句)、存现句、。 [口诀]把被连,兼是现。 1、把字句 把字句是一种用“把”字将宾语提前并与宾语一起构成句子的状语的特殊句式。这种句式使得语句的表达变得灵活多样,也为诗歌等韵文的押韵提供了方便。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把”字,还可以用“将”等虚词起到这样的作用。例如:我把我的作文本忘在家里了。 他把他人生的黄金时期硬是这样虚度过去了。 林觉民把自己的一生凝固成了光照千秋的历史册页。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注意]把字句的本质就是将宾语前置,与介词“把”一起构成句子的状语。在句式变换中,把字句是一种最基本的变换样式,也是最简单的变换,但是在写作中,它为语言表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被字句 被字句(也称“被动句”)是一种用“被”字变施事者(正常的语序中是主语,相应的宾语就被称为“受事者”)为状语或者用“被”字表示受事者所受的动作、行为的特殊句式。如: 我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给吓懵了。/ 我被吓懵了。 我被李老师这重重的一掌给打醒了。/ 我被打醒了。 我被《疯娘》这篇文章深深地感动了。/ 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敌人被打败了。 他被公司开除了。/ 他被开除了。 [注意]被字句的本质是表示受事者所受到的动作、行为,突出的是受事者,所以有时候说出施事者,有时候不说出施事者,这要看表达的重点是什么了。另外,在句式变换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比如在“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变换”、“突出句子的某一表达重点”,被字句就是非常必需的。例如: 改变下列句子的句式,强调我方无辜。 美国军用侦察机在我国南海上空把由王伟驾驶的我国一架军用飞机撞毁了。 改写成为被动句: 答案:由王伟驾驶的我国一架军用飞机在我国南海上空被美国军用侦察机撞毁了。 3、连动句 连动句是一种一个主语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在逻辑上紧密连接的谓语的特殊句式,也可以说连动句是由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特殊句式。 这种句式中几个谓语之间互不修饰限制,相互独立,但是谓语之间存在着目的、方式、因果、先后等逻辑关系。例如:

语文:常见的句式变换

常见的句式转换 句式,通常指的是句子的结构方式。现代汉语的句式十分丰富,常见的句式有:1.长句和短句;2.主动句和被动句;3.肯定句和否定句;3.陈述句和反问句;4.单句和复句;5.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6.顺壮句和倒装句;7.整句和散句等等。 变换句式要注意下面几点: 1.因为变换句式是在同义句式中进行的,做一变换句式的句子一定要保留愿意,不管题目本身是否有明文要求。因此,与考察点(句式变换)无关的文字可以原封不动。必要时个别文字可以主动增、删、换、调),但变动不要太多。 2.有一种句式都有相对应的同义句式,如长句和短句相对应,主动句和被动句相对应等等,要按照相对应的关系去变换句式,避免张冠李戴。 3.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讲求句式的选择是为了收到理想的语言表达效果,属修辞问题。一般说,修辞活动必须在合乎语法和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在变换句式同时,要注意通顺和合理,防止顾此失彼。 一、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变换。(“把”字句和“被”字句) 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实施者)的句子叫主动句;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把”或“被”前后两个词语调换位置,其余的照写。 例如:1.我被老师表扬了一番。 老师把我表扬了。 2.我把衣服洗了。 衣服被我洗了。 二、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

必须注意的是:由肯定句变成双重否定句的反问句时,千万不要把意思说反了。须知: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 例如:他不得不承认这个已成的事实。 老一辈革命家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青年人的成长。 三、重否定句表否定。 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人类并不是宇宙中唯一的生灵。 已经有一重否定或双重否定,再加上反问又等于一重否定,便构成双重或三重否定。 例如:难道能否认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对他国民族的侵犯吗?(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难道能否认他不是民族的英雄吗?(三重) 四、陈述句变反问句 1.把末尾的句号改成问号。 2.在中间关键词前面加“怎能不……”,末尾加“呢?”或“难道不……吗?” 其格式:(1)难道不……吗? (2)怎能不……呢? 例如:a.美丽的草原让人陶醉。、 美丽的草原怎能不让人陶醉呢? b.中秋节,我出差在外,想念亲人。 是中秋节,我出差在外,怎能不想念亲人呢? c.真正的力量是人民群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