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皖西七校联考答案档

皖西七校联考答案档

.A B项中原文第二段表述有“在许多情况下”,故属夸大事实。C项原文表述为“其受害者不仅是平民百姓,而且是统治者自身”,故受害者应包括“平民百姓”,属缩小范围。D项原文表述为“并把船外的水都设法抽到船里面来”,不是无限政府的做法,属张冠李戴。

2.D “采用对照的方式”错,文章各段是递进关系。

3.D A项原文表述为“得财有限”,故“大大增加了中央的收入”错。B项“政府的提取能力太弱”说法有误,原文第4段表述为“不是政府的提取能力太弱”,属无中生有。C项“没有一个末代皇帝不尝尽无限政府给他们酿成的苦果”而非“给其无限政府酿成苦果”,属因果倒置。

4.C(饷:馈赠)

5.B(A第一个“其”,代词,第三人称,作小主语,第二个“其”,代词,作定语,可译为“他们”; B项,两个“若”都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C项,第一个“且”为连词,表示语意更进一步,可译为“况且”“再说”,第二个“且”为让步连词,可译为“尚且”;D项,第一个“以”为目的连词,“以便”,第二个“以”,介词,表示原因,“因为”“由于”。)

6.D “并一直让他担任内史令这样的显职”错,他后来被外放为怀州刺史,并死在任上。

7.①军队驻扎在永桥,因为沁水泛滥,军队不能渡过河。(“次”“为”、句意各1分。)

②在怀州(刺史任上)遭遇特大旱灾,(于是)征集百姓挖井灌溉农田。(“亢”、“课”和句意各1分)

③陈国使者江总看着他远去的背影说:“这位就是河朔地区的杰出人才啊。”(“目”、“英灵”、判断句和句意各1分。)

8.贺诗侧重突出柳叶晶莹剔透,精致美丽。(2分)李诗侧重突出柳枝婀娜多姿,充满生机。(2分)

9.贺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无形的春风比作剪刀,形象贴切,鲜明生动,抒发了诗人对春柳的无限赞美之情。(1分)

李诗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1分)将春日之柳的繁盛和秋日之柳的凋零进行对比,抒发了诗人的悲叹之情。(1分)或:李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柳枝逐东风、拂舞筵,形象生动,明艳可爱。(1分)

10.甲:①而又不随以怠 ②亦不能至也 ③于人为可讥 ④而在己为有悔 ⑤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⑥其孰能讥之乎

乙:①栗深林兮惊层巅 ②露脚斜飞湿寒兔 ③山河破碎风飘絮 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⑤君子生非异也 ⑥料峭春风吹酒醒

11.(1)①是指沈从文“因郭沫若的一句‘反动文人’的定论而否定自我,直觉自己的写作时代已经过去”。 ②是指他少年时代经历的“一

段孽缘”。(2分)

(2)①天分过人,成就很高。②性情温和,与人无争。③内心倔犟,不改追求。④为人赤诚,有情有义。(4分)

12.①“低到尘埃里”极言沈从文痛苦之深,“开出花来”形容他的成就之大。(2分)

②能从“低到尘埃里”的“痛苦”中“开出花”,更写出了沈从文的非凡的意志和成就。(2分)

13.①以老舍的投湖反衬沈从文面对痛苦和屈辱时的淡定和对文物研究的执著。(3分)

②以曾把沈从文定性为“反动文人”的郭沫若为《中国服饰研究》作序,侧面烘托出沈从文的人格魅力和在文物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3分)

14.①极写沈从文的痛苦之深。在现实中的痛苦无法排遣时,他只有回到过去,回到寄托了他的少年情怀的故事中,以此得到慰藉。

②极写沈从文有情重义。这是沈从文少年时的美好感情,多年之后仍不忘记,这与全文对沈从文的述评相一致。

③与文末的“星斗其文”相照应。这段文字揭示了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动机,而《边城》代表着沈从文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

④为下文写沈妻张兆和作铺垫。在张兆和的身上,有着不少和翠翠相似的地方,这是沈、张二人感情的基础,也是他们的爱情“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的原因。

(每点2分)

15.A(B 黯然销魂 C 平心而论 D 蜡像馆)

16.B(A“左支右绌”与语境不合,可换成“束手无策”;C“拍手称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用在这里感情色彩不当;D“感同身受”多用来代别人向对方表示谢意,现也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一样,使用时不能带宾语)

17.C(A“追捧”意为“追逐捧场”,“消费”与“受追捧”搭配不当;B“约”与“左右”语义重复;D“能不能”两面,而后面与之对应的是一面)

18.答案示例:

批判的角度:这种“死活读不下去”的现象恰恰反映了读者的浮躁心理以及急功近利的阅读取向。(2分)

包容的角度: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名著本身晦涩难懂,都是读不下去的原因。(2分)

19. 答案示例:第一句:竹子用途广泛,和人们生活密切。第二句:谦虚、正直、有气节的美德。第三句:用竹子制成弹弓来获取食物。(每句2分)

20.二胡是一种拉弦乐器(2分)。它发源于北方少数民族(1分),先后有“奚琴”“胡琴”“嵇琴”等称谓,到近代才更名为二胡(2分)。

21.根据高考评分标准判分。以下立意角度仅供参考:

①正确地看待公平;

②出身并不能决定人生,经历不同,价值就不同;

③雕琢的程度决定你的未来,忍受更多的痛苦才能站到辉煌的高处。


参考译文

李德林字公辅,博陵安平人。几岁的时候,诵读左思的《蜀都赋》,十几天就能背诵下来。高隆之见了感叹,告诉满朝人士说:“如果上天给他足够的年命,他一定会成为天下的大人物。”十五岁时,背诵五经和古今文集,每天数千字。很快就读遍并精通古籍,阴阳、谶纬、物候等无不涉猎精通。他善于作文章,文章用词妥帖而情理畅达。十六岁时,父亲亡故,他亲自驾着灵柩车,返回故乡安葬,那时正是严冬,他穿着单层的孝衣,光着脚,地方人士因此都敬仰爱慕他。

高祖(隋文帝)初受顾命,任李德林为丞相府属,加授仪同大将军。不久有三处发生叛乱,指挥军事部署,高祖都与李德林详细研究。军事报告和紧急文书,从早到晚不停地送达,一天之内动辄有数百件,李德林当机立断,迅速处置,同时向几个人发指示,各种指令文书,不需要修改就写成。郧国公韦孝宽任东道元帅,军队驻扎在永桥,因为沁水泛涨,军队渡不过去。长史李询秘密上书丞相说:“大将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都接受了尉迟迥馈赠的金银,军中骚动不安,人心很不稳定。”高祖深觉忧虑,想(派人去)替换这三个人。惟独李德林(不赞成),献计说:“您和诸位大将,都是国家尊贵的大臣,不能互相宾服,现在他们又握有重要兵权,才会这样的。(您)怎么能知道后来派去的将军,能够全部是心腹,前面所派的大将,偏偏离心离德?而且接受金银这种事,难以辨明真假,就算是撤换他们,他们惧怕获罪,为了防备他们逃跑,就必须监禁。这样,郧公以下的人员,一定会产生惊疑之心。再说,大敌当前撤换大将,古来就有教训,这就是乐毅离开燕国,赵括葬送赵国的起因。依我的意思,只要派您的一个心腹,精通谋略,被诸将一直信服的,立即到军中去,让他考察军中的实情。(诸将)即使有异心,也一定不敢行动。”高祖恍然大悟,立即命高颎乘驿车赶到军中,任诸将的总指挥,终于建成大功。高祖登基这一天,李德林被任命为内史令。

高祖对李德林说:“自古帝王兴盛,一定有奇异人物的辅佐。我昨天读《霸朝集》,终于明白了感应的道理。昨天为黒夜太长不能早些见到你而感到遗憾。我一定要让你的富贵与国朝相始终。”于是追赠他的父亲为恒州刺史,不久,皇帝说:“我本来的意愿是想让你更加荣耀。”又追赠(他的父亲)为定州刺史、安平县公,谥号为孝。由李德林继承爵位。

早先,李德林称自己的父亲是太尉谘议以便取得朝廷的封官,李元操等人秘密上奏说:“李德林的父亲官职终于校书,胡说是谘议。”皇帝十分恼

怒。便外放为湖州刺史。李德林拜谢道:“我不敢再指望任内史令,但请求给以散官参议。等到陛下登泰山封禅的大礼告成,我得以参观盛典,然后把自己愚笨的身体收回到田园山岭中去。死了也就没有遗憾了。”皇帝不准奏,把他改派为怀州刺史。(李德林)在州刺史任上遭遇了大旱,就征集百姓挖井浇田,(但是)徒然地劳扰民力,最终没有获得任何效益,被上级考察部门贬黜。一年多,死在刺史任上。时年六十一岁。

李德林仪表堂堂,善于言谈。齐天统年间,曾任中书侍郞,在国宾馆接受国书,陈国的使者江总看着他远去的背影说:“这位就是河朔地区的杰出人才啊。”他的器量深沉,当时的人不能预测。做官以后,就执掌国家机密,性情稳重谨慎,曾说古人不言温树,有什么值得赞扬的。
分享: 0
喜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