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化涵化

文化涵化

文化涵化
文化涵化

(一)文化涵化

涵化是人类学文化变迁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一种文化从其他文化中获得对新的生活条件的适应过程,是在过程中的文化传递、交流。1《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一书中将涵化定义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影响、发生变迁的过程。文化涵化的前提是“文化接触”。通过一段时间的相互影响,可以使接触的双方都发生一定的变化。其结果一般有:首先,包括自愿接受的“顺涵化”(positive acculturation)和被迫接受的逆涵化(negative acculturation)即对抗涵化。2最早使用“涵化”一词的是美国民族学局首任局长、著名人类学家鲍威尔,他在1880年写的《印第安语言研究导论》中谈到在百万文明人的压倒之势的情况下涵化的力量造成土著文化巨大的变迁。赫斯科维茨在1938年出版的《涵化—文化接触的研究》是最早的专论涵化研究的著作之一。博厄斯在1896年写的《美洲神话学的成长》一文讨论北太平洋沿岸印第安人民间故事的散步时指出,不同部落的涵化,其结果使他们大多数的文化特征变得一样。米德的《一个印第安部落的变迁中的文化》,描述一个北美印第安部落安特勒人与白人的文化接触从开始到最终的结果。特恩窝尔德认为涵化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孤立事件,是一个文化从另一个文化获得文化元素,对新的生活条件的过程。

综上所述,涵化的研究最早始于部落及部落文化。确切地说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接触过程中是人而不是文化进行互相接触。蒙古族与汉族长期共处,民族间互相接受了对方的一些文化因素,使之发生了文化涵化的现象,这一现象使另一方的文化因素结合到自己的文化系统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我国学界有关文化涵化的研究,大约兴起于1980年代,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这期间很少有人借用文化人类学的“涵化”理论研究我国各民族的文化认同问题。童恩正先生对涵化的解释是“当一个社会与另一个经济文化上都比较强大社会接触时,这个较弱小的社会经常要逼迫接受较强大社会的很多文化要素,这种由于两个社会的强弱关系而产生的广泛的文化假借过程即称为涵化。”涵化和传播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分别做一个详细解释。一个文化不经过任何涵化过程,也可以从另一个文化那里借用其文化特质。比如一种新产品可以通过贸易的渠道输入,甚至通过电视可以迅速地传递信息。3涵化的形式分为两种:一是自由涵化,文化传统各不相同的民族持续相互交流时而产生的文化因素的自由“借入”

1庄孔韶.人类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90

2陈国强,石奕龙.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93_94

3黄淑娉, 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26

的现象。二是强制涵化,指一民族以军事征服或政治控制等手段对另一民族建立统治时所产生的现象,是把某一文化强行灌输给另一文化的过程。

笔者认为,文化涵化现象它最终的目的都是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涵化的过程是从文化的单一走向文化的多元化的过程。在这种文化涵化的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民族的文化间的差异性将会逐渐渐小,而其多元的文化特色将会弘扬和扩大,使其一方或者双方的文化模式发生改变。要么是双方的文化模式朝着一种新的文化模式转变,要么是弱势的一方文化模式向着强势文化模式转变。蒙古族地区的文化涵化所呈现的态势主要属于前一种涵化现象。

(二)文化涵化与文化认同

文化涵化与文化认同有着紧密的关系。随着时间的积累,文化的变化是不可抗拒的事实。两种不同的文化不论经过何种方式,诸如人际交往、广播、电影、电视、报刊书籍等传播工具获得接触的机会都会产生相互的影响。但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发生接触时,一方对另一方都不会乐于很快地接收产生双向融合,相反的是易于产生抵触,甚至是冲突。尽管在文化接触中对异文化的认同是困难的,达到认同往往需要历经曲折,但对异文化的认同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对异文化的认同尽管有可能导致对本文化认同上的否定,但认同的结果也可能使自己获得发展的机会。在认同异文化之后,就可能接受异文化,从中汲取有益于自己发展的东西,使自己的文化体系得以调整更新。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在与其他文化的接触与交流中才能获得新的发展,而具有积极汲取异文化中有益的成分整合为自己有用的东西的机制,更能促使一种文化不断获得新的动力。在这个意义上讲,对异文化的认同就显得十分重要;不能获得认同,就难以接受;只有认同了异文化才能接受异文化,对异文化的认同往往是获得发展的前提。4文化认同意味着接受并归属一种文化。《实用教育大辞典》中这样解释文化认同:“外来文化与主体文化互相碰撞过程中的一种文化适应现象或机制。5文化认同的取向可以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文化的接受和内化,也可以是个体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接受和吸纳,还可以是对两种文化的同时接纳。文化认同是指我国少数民族说双语者对本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主体文化的单一性及多元性的双向理解和接受。也就是少数民族对本民族以及其他民族包括汉民族文化在态度上的认可。

4郑晓云:文化认同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8

5同上

需要指出的是,在搜集认同的资料过程中,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有时作为同一概念出现,因此需要对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进行必要的阐述。文化与民族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从文化和民族的发展来看文化认同的范畴大一些,文化认同能够包括民族认同而民族认同却不能包括文化认同。二者的联系在于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主要依据,文化认同的意识支配着人们的价值观及其影响下的行为,在对其他民族或群体认同时会产生相应的认同意识。总体上,一种文化体系需要以民族为载体,而民族也是以文化为聚合的。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民族而存在,就在于这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文化显示出了民族的稳定性、连续性和生命力。文化是民族发展必不可少的原动力。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文化,就像一个人没有了灵魂一样,没有了凝聚力。(费孝通,1988) 民族文化认同的意义在于延续、传承这种文化传统本身,借助于民族发展的历史、传统伦理、价值观以及民族语言、服饰、风俗、宗教、艺术,最重要的是要维系民族归属感而使民族文化得以蔓延,从而使群体本身得以绵延、蕃滋。因此谈论文化认同的同时也在谈论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文化有一个逐渐发展、成长的过程;民族文化认同是在与其他民族的接触与交往中进行文化的相互吸收、借鉴,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从而对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有了清晰的区分,认同意识便应然而生。文化涵化与民族文化认同是由民族语言和文化连接起来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