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25课学案

第25课学案

第25课学案

第 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课标要求】

了解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分析“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

的影响;

【课前自主探究】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国际关系有过怎样的变化?二战结束前后美苏关系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知识梳理】

一、 从盟友到对手(两极世界的形成背景) 1、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框架

①依据: ②特点: ③影响: 2、二战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分化组合

①西欧、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力图争夺世界霸权。(直接原因) ②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3、美苏矛盾加剧,从盟友变对手---根本原因

原因:① ② ③苏成美称霸世界最大障碍 二、美苏“冷战” (两极世界的形成)

1、美国首先对苏联发动“冷战”

(1)冷战的含义:是指二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

(2)美国的“冷战”政策:①序幕 ②“冷战”的核心:是遏制 ,是美国由战前的局部扩张转变为推行 政策的开始。③本质是:“遏制”共产主义。

2、苏联的反击措施: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两极世界的影响)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消极影响)

——列举出美苏对峙中的典型事件及影响。

2、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积极影响)

①有利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新世界大战的爆发;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取

长补短,推动世界发展;③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维护自身安全与利益,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概括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 【当堂检测】

1、二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二战后破裂的主要原因是 A.美苏争霸世界必然导致双方对立 B.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C.两极格局关系的实质是两强争霸 D.苏联和各国革命力量的壮大妨碍了美国称霸

2、2006年5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发表讲话批评俄罗斯的现状。讲话发表后,有关评论家认为切尼启动了第二波“冷战”。那么,第一波“冷战”启动的标志是

A .二战结束,对德国分区占领

B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 .赫鲁晓夫上台

D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3、20世纪40年代,美国乔治·凯南在致国务院电报中说:“总结起来说,我们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地妥协办法。……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曾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文中的“政治力量”指的是 A .英国 B .苏联 C .日本 D .德国

4、“马歇尔计划远不止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这是因为该计划实际上是 A.美苏两大军事集团政治集团对峙的产物 B.导致当代世界政局不稳定和战争根源 C .以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D.美国蓄意分裂德国和扶植西德

5、“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A 、支持自由国家抵抗外来侵略 B 、稳定希腊和土耳其的社会秩序 C 、帮助受援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D 、干涉世界各国内政

6、在德国入侵苏联之后,丘吉尔曾说“俄国的困难就是英国的困难”,表示将尽全力援助苏联;但二战结束后,他又公开发表“铁幕”演说,鼓吹对苏联的冷战。这些说明他

A 出尔反尔,典型的政客

B 骨子里一直仇视苏联

C 根据自身利益调整政策

D 唯美国马首是瞻

7、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 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 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 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8、下列四幅图最能体现二战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特征的是A B C D

《小石潭记》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文学常识,准确翻译前两段并背诵。 2、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 一、检测预习 1、作者,《》是作者被贬永州时所写的一系列山水游记,唐宋八大家是八位著名的散文作家。 2、游记是一种文学体裁,是的一种。它往往用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记叙旅途中的见闻、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等。 3、听读后正音。 清冽()佁然()俶尔() 翕忽()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悄怆幽邃() 二、自学 学习内容:解释加横线字义,疏通文意。 方法:文言词解词方法:查、换、加、留、联。句子翻译方法:直、补、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 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 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 忽。似与游者相乐。

三、探究 探究一:翻译 要求:(1)3号位主持翻译,其他同学补充。 (2)组长标出小组疑难字词句。 (3)全组用红笔做好笔记,做好准备测评。 探究二:理解品味 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1、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 移步换景:小丘——()——()——下见小潭 2、怎样描写了小石潭的清澈? 侧面描写:作者从(游鱼)()()三个角度描写出潭水的清澈。 3、写游鱼采用()结合的方法如:()() 4、理解背诵 四、应用与检测 1、背诵层次:发现小石潭——(小石潭全貌)——()——() 2、请分别从《与朱元思书》、《三峡》、《小石潭记》中找出描写江水或潭水十分清澈的句子。 《与朱元思书》: 《三峡》: 《小石潭记》: 五、补读帮困、知者先行 1、组长检查作业和背诵。 2、知者先行(方法指导:排除法、猜读法。) (1).下列句中“许”字意思相同的是()和(),()和() A.潭中鱼可百许头 B.高可二黍许 C.杂然相许 D.时人莫之许也 E.遂许先帝以驱驰 F.曳屋许许声 G.以身许国 H.封官许愿 (2).下列句中“为”字意思相同的是()和()

送东阳马生序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 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二、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三、自助内容 1、了解作者。 宋濂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了解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是作者给同乡后辈马生的临别赠言。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3、读通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4、读懂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 自行解答。)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

)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 )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 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 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 ) 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 )理,俯身倾耳以(「)请;或仁)遇其叱咄(),色愈( )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 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 肤皲裂()而不 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 )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 乃. ( )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 ) 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第20课 20世纪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教学案 清单一对现代物理学的贡献相对论 1.原因 (1)从小对几何兴趣深厚,大学时候广泛阅读物理学大师的著作,对物理学兴趣与日俱增。 (2)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继续研究物理学。 2.提出 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后又建立广义相对论。 3.意义 (1)解决了经典物理学的难题,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看法。 (2) 揭示了时空、物质、运动和引力之间的统一性,奠定了系统、科学的物质观和时空观。 (3)与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对其他学科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 (4)揭示出人类可以将物质的部分质量直接转化为巨大的能量,扩展了物理学的应用领域。 [深化认知] 爱因斯坦揭示出人类可以将物质的部分质量直接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即E=mc2公式,为人类利用核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这一理论, 后来人们发明了原子弹等各种核弹;同时和平利用核能的核电站等也迅速发展起来。清单二对世界和平的贡献和平捍卫者 1.一战期间多次表明坚定的反战立场,参与发起反战团体“新祖国 同盟”。 2.二战前成为德国纳粹分子的迫害对象,移居美国。 3.50年代“冷战”加剧,与罗素联合发表《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反对核战争,呼吁世界和平。 [深化认知] 爱因斯坦在科学上做出了杰出贡献;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和科学良心。他的理论对人类开发核能提供可能,人们也据此造出核武器。爱因斯坦深刻认识到科学这把“双刃剑”的威力,并对此作出反思,积极投身反对核战争的运动。 清单三其它爱好音乐的人与科学巨匠的遗言 1.简单生活把自己看做一个平凡的人,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 2.高尚的品格为人善良、纯朴,对人谦逊。他的伟大人格赢得了世人的 尊重。 3.音乐爱好者爱因斯坦从小就学习小提琴,爱好音乐,古 典音乐一直是他生活中的伴侣。 4.看淡荣誉爱因斯坦获得了许多 奖励,但他从来没有把这些荣誉看得很重。他去世前把自己在普林斯顿的房子给了秘书,并留下遗言:“不许把这房子变成博物馆。” [深化认知] 爱因斯坦崇高的人生品格表现在:乐于奉献的精神,对社会有崇高的责任感;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淡泊名利;生活节俭,

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杜甫的三首诗,品味感悟三首诗歌精美的诗歌语言。 2.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赏读《望岳》和《春望》 一、自学指导 1.朗读诗歌,圈点生字词。 岱宗夫如何(dài)(fú) 齐鲁青未了(liǎo) 荡胸生曾云(céng) 决眦入归鸟(zì) 白头搔更短(sāo) 浑欲不胜簪(zān) 2.听老师朗读诗歌。用“/”划出朗读的停顿。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大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词语。 (1)通假字 荡胸生曾云(“曾”通“层”,层层。) (2)古今异义 造化钟神秀(古义:天地,大自然;今义:福气,运气) (3)词类活用 ①造化钟神秀(名词用作动词,聚集。) ②浑欲不胜簪(名词用作动词,插簪。) 4.作品链接 二十岁的杜甫,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至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岳”即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 二、合作探究 (一)《望岳》 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岳》的意思。 【交流点拨】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

第25课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课标:以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的发展趋势 重点: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难点:各经济区域集团的不同区别及各自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欧盟的成功向世界各国证明了经济区域化的可能性和优越性,加速了经济区域化的进程。在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各种区域性经济集团中,影响较大的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与亚太经合组织等。一个欧、美、亚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新课: 一、东南亚国家联盟 1、背景 世界形势:美苏“冷战”严重影响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东南亚各国期望摆脱超级大国控制,在地区和平的格局中求得自身的发展。 地区形势:东南亚地区地域广阔,国家众多,民族和宗教多样,冲突时有发生,加上受列强的长期殖民统治,二战后刚刚取得独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他们意识到只有各国消除矛盾,联合起来,才能发展经济、维护和平稳定,与大国保持平等关系。 教师总结:消除内部矛盾(地区形势),促进区域发展的必要性(国际形势);欧洲一体化成功的影响(外部刺激)。 2、建立及发展 (1)、成立标志:1967年,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在曼谷发表《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2)、发展:1976年,东盟举行第一次首脑会议,签订了《东南亚友好互助条约》和《东南亚国家协调一致宣言》,正式将政治合作列入联盟合作范围,制定经济合作的具体原则,加强了组织联系。因此它标志着东盟进入切实加强政治经济合作的新阶段。 (3)、扩大:冷战结束后,东盟区域化进程加快,至1999年东南亚地区的10个国家全部加入了东盟,东盟的范围得到本地区最大限度地扩大。 1984年,文莱加入 1992年,决定15年内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

二十三、送东阳马生序(1) 【学习目标】 积累并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重点难点】 学习、积累文言实词。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叩.问( ) 叱咄..( ) 俟.其欣悦 ( ) 逾. 约 ( ) 负箧.曳屣. ( ) 皲.裂 ( ) 媵.人( ) 衾. ( ) 容臭. ( ) 皆被绮.绣( ) 烨.( ) 敝. 衣( ) 砚.冰坚( ) 朱缨.(. ). 2.了解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课堂助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二、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课后作业】 1.本文的作者是( ),( )初文学家。本文是一篇( ) 文,节选自《 》。 2.解释加点的字词。 (1)手自笔.录( ) (2)不敢稍逾越.. ( ) 次数 35 家长 签字 教师评价

(3)既加冠 ..()(4)尝.趋百里外() (5)援.疑质理()(6)负箧.曳屣.() (7)緼袍 ..敝衣()(8)略无 ..慕艳意() 3.解释下列虚词的意义。 无致书以.观足肤皲裂而.不知。 计日以.还久而.乃 和 以.衾拥覆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以.中有足乐者门人弟子填其.室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走送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盖余之.勤且艰苦此。今诸生学于.太学 县官日有禀稍之.供 4.翻译下列句子。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后记: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家长 签字 教师 评价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 班级姓名组别评价 【学习目标】 1.掌握:近代交通工具轮船和火车传入中国;有线电报在中国的出现;电影和照相技术的传入;商务印书馆的创办;社会习俗的变化。 2.分析:近代科技发明给人类带来的重大变化和中国近代发明出现较少、社会变化较为缓慢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认识: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使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培养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一、自主学习(18分钟)认真阅读教材,包括小字、图表等,疑难问题写在“我的疑惑”处。 (一)自学教材 15分钟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西方先进的文明也随之传入我国,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 ①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②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 ③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④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⑤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⑥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年在创办的《》; ⑦中国近代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年创办于 的《》。 (二)自主检测2分钟 1.中国境内最早的有线电报架设于19世纪的() A.70年代 B.80年代 C.90年代 D.60年代 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A.广播电台 B.因特网 C.电视 D.报纸 3.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 A.鞠躬 B.握手 C.跪拜 D.点头 (三)我的疑惑 1分钟 二、合作探究(15分钟)先独立思考并写下答案,然后小组讨论,最后选派代表班内交流展示。材料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外在与内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鸦片战争使

必修1第2《两极世界的形成》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知识梳理】 考点1 从盟友到对手 .原因: (1)雅尔塔体系确立: ①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________________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②基础:美苏均势。③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④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_________的框架。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_____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②_____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_______________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2.冷战开始 (1)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开始标志:___________(1947年3月):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___________”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_____”的正式开始。 (3)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___________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考点2 美苏“冷战” .马歇尔计划 (1)目的:①帮助西欧恢复经济;②___________西欧国家;③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④根本目的:稳定资本主义阵脚,遏制共产主义 (2)提出者: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2.成立北约 (1)时间、国家、地点、条约:1949年,美国等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了《___________》,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重点难点 1.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 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日本、不结盟运动、 中国等国家兴起和发展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2.归纳世界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 原因。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过程: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三大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影响 (1)经济上: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政治上: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起,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图解历史欧洲联合的过程 判断正误 欧洲国家联合的根本原因是对抗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 × ) 解析欧洲国家联合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摆脱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是欧共体成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深化理解欧洲一体化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①必要性: 战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失去了在世界格局中的主导作用,谁也无力单独与美苏抗衡,唯一的出路就是“联合”。两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人民反战情绪强烈,迫切希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恢复发展经济。西欧各国面积狭小,资源相对匮乏,原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纷纷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既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又受到美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压力。 ②可能性: 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差异,经济联系比较密切。西欧各国都实行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制。西欧各国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西欧各国都强烈要求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法德两国逐渐实现和解。 (2)特点 ①由单一的经济领域发展到多个经济领域。 ②由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军事、外交领域。 ③成员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 ①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美国扶植:1948年后,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③国际机遇:朝鲜战争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 ④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2)概况: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谋求政治大国地位: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相继获得独立。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要求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走向联合。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3.概况 (1)政策: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第23课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讲学稿 【学习目标】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影响。 【学习重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学习难点】正确分析“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知识梳理】 1.郑和下西洋概况明初,____安定,_____雄厚。_____-_____年,明政府先后____次派_____下西洋。船队航行于________和________广大海域见,到达亚非______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郑和下西洋意义是____________上的壮举,比欧洲早了半个多世纪。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___________的友好往来和_________,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________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3.闭关锁国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________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4.闭关锁国影响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有防御____________的一面,但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恶果,它限制了我国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发展,阻碍了__________的交流, ______________最终不能使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能从根本上______________的侵略,进一步导致了闭塞、停滞、倒退,反而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合作探究】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给英王的敕谕 材料二: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往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粤海关志》 请回答:(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 (2)这一政策实行期间,清政府惟一开放的对外通商口岸是哪里?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的机构是什么?(3)这一政策实行了多少年?对当时的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 (4)联系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现实,你认为这段历史给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自测】1、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的条件是﹙﹚ A、明朝国力雄厚 B、船队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C 、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郑和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 2、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与最远到达的地点分别是﹙﹚ A、福州印度半岛 B、刘家港印度洋上的波斯湾 C、福州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刘家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整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A、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B、促进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繁荣 D、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4、下列对清朝闭关政策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能够从根本上抵挡住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 D、最终扭转了中外力量的对比 5、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由此可见,清朝实 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政府物资丰富 B、害怕人民的抗清斗 C、阻止西方殖民的入侵 D、维护清朝的统治 6、读“郑和下西洋航线图”回答: (1)从图中标出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和最远到达的地区。 (2)沿着郑和的船队远航路线,做一次畅游,看一看看一看能到达今天的那些国家?比一比谁到达的国家多。(3)郑和下西洋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4)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日益减少。到清代统治者对外交往长期实行什么政策? 11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纺织技术的革新、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以及火车和铁路的相关史实。 2.通过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和影响,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道理。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习重点:纺织技术、蒸汽机和工厂。 学习难点: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条件;工业革命进程中各工业部门之间的相互推动,相互联系。 一、自主学习 1.纺织技术的革新 (1)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兴起。 (2)1733年,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1765年,发 明了纺纱机,命名为“”。 2.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1)将蒸汽机变为主要动力的发明家是。 (2)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3)蒸汽动力的出现,使工厂远离河流,工厂的规模也变得更大,进入19世纪,传统的逐渐被大工厂所替代,现代最终确立。 3.火车与铁路 (1)19世纪初,已经有人开始修建“”来运输货物。那是的路轨是木制的,车厢是马拉动的。 (2)1825年,由设计蒸汽火车问世,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到来。到1851年,英国建成了总长约万千米的铁路网。 (3)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进入“”。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二、合作探究 1.想一想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原因有哪些? 2.总结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有哪些? 三、知识应用——导练 1.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 ) A.农业 B.纺织业 C.工商业 D.冶炼业 2.飞梭的发明者是() A.哈格里夫斯 B.富尔顿 C.史蒂芬孙 D.凯伊 3.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A.珍妮机 B.飞梭机 C. 蒸汽机 D.发电机 4.第一位把蒸汽动力变为工业动力的人是() A.哈格里夫斯 B.富尔顿 C.史蒂芬孙 D.瓦特 5.下列对于“铁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出现于19世纪 B.最初的路轨是木制的 C.火车第一人是史蒂芬孙 D.最先出现在美国 6.下列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B.美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受益国 C.只在英国进行 D.19世纪后传到西方其他国家 四、综合提高 运用所学知识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1页(共3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第25课时 直角三角形 一、选择题 1. 在Rt ABC △中,CD 是斜边AB 上的中线,已知2CD =,3AC =, 则sin B 的值是( ) A .23 B .32 C .34 D .43 2.如图,已知ABC △中,45ABC ∠=,4AC =,H 是高AD 和BE 的 交点,则线段BH 的长度为( ) A B .4 C . D .5 第2题图 3.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 .1cm ,3 cm ,3cm B .2cm ,3 cm ,4 cm C .4cm ,6 cm ,8cm D .5cm ,12 cm ,13cm 4. 某市在“旧城改造”中计划在市内一块如图的三角形空地上移植某种 草皮以美化环境,已知这种草皮每平方米售价a 元,则购买这种草皮至少 需要( ) A .450a 元 B .225a 元 C .150a 元 D .300a 元 第4题图 5. 如图,将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绕点A 逆时针旋转15°后得到△AB′C′, 若AC=1,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A C .第5题图 二、填空题 6. 如图,在Rt△ABC 内有边长分别为,,a b c 的三个正方形,则,,a b c 满足 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 7.如图,已知△ABC 为直角三角形,∠C =90°,若沿图中虚线剪去∠C ,则 ∠1+∠2等于_______. D C B A E H

第2页(共3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第6题图 第7题图 三、解答题 8. 已知:如图,△ABC 中,∠ACB=90°,点D 、E 分别是AC 、AB 的中点,点F 在BC 的延长线上,且∠CDF=∠A. 求证:四边形DECF 是平行四边形. 第8题图 9. 如图,在Rt ABC △中,90B ∠=,BC AB >. (1)在BC 边上找一点P ,使BP BA =,分别过点B P ,作AC 的垂线 BD PE ,,垂足为D E ,. (2)在四条线段AD BD DE PE ,,,中,某些线段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 关系.请你写出一个等式表示这个数量关系(等式中含有其中的2条或 3条线段),并说明等式成立的理由. 第9题图 10. 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ABC (30B ∠=)绕直角顶点C 沿逆时针方向 旋转角α(90α∠<),再沿A ∠的对边翻折得到A B C ''△,AB 与B C ' 交于点M ,A B ''与BC 交于点N ,A B ''与AB 相交于点E . (1)求证:ACM A CN '△≌△. (2)当30α∠=时,找出ME 与MB '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说明. A E B M C A 'N B '

26.《猫》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文中重要字词的音形义:污涩怂恿蜷伏惩戒怅然 2、归纳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3、品读优美语言,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二、材料整理 1、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2作者介绍。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三、预习导学: 1、完成大册P87自主梳理(当堂完成批改、或者互改) 四、课文研讨: 1、文章写了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2、作者家一共养了几只猫?笔下的猫可爱吗? 3、三、比较三只猫。填写下表:

26.《猫》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读优美语言,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2、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感情,学习客观公正地待人处事方法。 二、课文研讨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作者想借此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三、品读优美语言,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教师示例,学生分析。 1、对猫的描写:如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明确:跑、翻滚,与白雪球照应,更显猫的活泼。 2、对家人的态度的描写:如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四、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1、如何理解“我的良心受伤了”? 3、真相大白后,从我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23、绿色蝈蝈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课前诵读: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 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篝.火()(2)wú桐()(3)shòu猎() (4)喧嚣.()(5)yīn哑()(6)静谧.() (7)cuàn夺()(8)螽.斯()(9)吮.吸() 2、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2)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一点儿也不拖拉,干脆果断。() (4)形容非常地慌张,以致一点办法都没有。() 3、本文中运用了很多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两句并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1)句子: 作用: (2)句子: 作用: 课堂探究 4、快速阅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

5、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6、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7、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8、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9、通过学习本文,你学习到了哪些写作方法?有什么感想? 当堂检测 (一)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 A、他正在津津有味 ....地读着一本新近出版的小说 B、遇到意外事情,要镇定,不要惊.慌失措 ...。 C、军军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 ....的效果。 D、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稍逊一筹 ....的歌手了。(二)课内阅读 (1)在6月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网罩里。…… (2)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 (3)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 (4)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 (5)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吃到沾糖的蝉肉的,…… (6)这一切都说明蝈蝈喜欢吃昆虫,…… 1、第(1)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导学案 1.易错字 岱宗(dài)青未了(liǎo)决眦(zì) 2.通假字 荡胸生曾云(“曾”同“层”) 3.词语释义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 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 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割:分。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 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决眦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 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杜工部集》传世。 【文题解说】 “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 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 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 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标要求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的努力。 学习目标 1.通达时空观念掌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抗美援朝,1955年万隆会议。 2.运用史料实证探究人民政权的巩固,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3.明确历史解释研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4.立足唯物史观认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5.渗透家国情怀感悟新中国经济建设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1949年9月,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2)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几个重要文件。 (3)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开国大典 (1)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3*刷子李 【学习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能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是怎样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体会“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学时: 1学时 知识链接 《刷子李》选自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俗世奇人》,全书由17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转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全书包括《蓝眼》《酒婆》《死鸟》《苏七块》《认牙》《好嘴杨巴》《张大力》《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鳌,《刷子李》《泥人张》《背头杨》《蔡二少爷》《青云楼主》《小达子》《大回》《刘道远活出殡》。 课前独学 独学任务:

1、我能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我知道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我知道“刷子李”是个什么样的人? 独学方法: 给课文的自然段标上序号;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不懂得词语要讨论一下,查一查。 独学检测: 1、读一读,写一写。 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露馅、发怔、发傻、半信半疑 2、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蘸()和()着琴音必得() 发怔()调()浆天衣无缝() 3、课文主要写的事, 赞扬了刷子李的特点。 独学一问: 课中导学 学习过程 一、教师导入: 二、独学展示 1、读一读:我能正确流利的读下列词语: “魔力、通融、刻薄、武断、熔岩、窘况、阔佬、撵跑、雅致、

第25课《词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婉约派和豪放派的风格特征及代表作家作表作品; 2、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 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 生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通过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 综合的能力。 3、感悟作品内涵,领会词作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爱国情。 重点:1、准确背诵词作,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2、归纳比较不同词作的区别,感悟婉约和豪放派的词风。 难点:准确默写,理解运用。 第一课时 一、自学生疑(预习导学) 1、《望江南》,选自《》,《望江南》是。作者,是(朝代)词人,诗词兼工,是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2、李清照(1084—约1151),号,济南(今属山东)人。有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王灼《碧鸡漫志》说她“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朱弁《风月堂诗话》也记载晁补之常向人称赞她的诗句。李清照十八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品高的文化修养。 3、给加线字注音:倚()脉脉()白蘋洲()舴艋() 二、学习释疑 理解、赏析:(一)《望江南》 1、本词短短27个字,却讲述了一个凄婉动人的故事。试给这个故事理清记叙的要素。

时间地点人 物事件 2、词中前八个字写了女子什么心 态? 3、可以推断白蘋洲是个什么地方? 4、反复吟诵本诗,体会词中女子的情感的变 化。 5、由上题推断,全词的主旨 是:。 6、由上题推断,本词写了女子什么样的情感? 7、词中“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尽”能否改为“境”,为什么? (二)《武陵春》 1、有人说,这首词的上阕没有一个“愁”字,却句句在写愁。你同意吗?请作分析。 2、上片中“,”句,表达了作者对丈夫无限思念的情感。 3、“问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4、评论认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一个“创意出奇”的句子,请说说他奇在何处?(或问:如何理解鉴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诗词的鉴赏方法和规律:⑴、从题目认识对象⑵、从字面读出感觉⑶、从注释破解难点⑷、从作者了解背景⑸、从原作找到根据⑹、从题干得到启示⑺、从首联找到特点⑻、从尾句渗透主旨⑼、从景物把握情 感⑽、从意境洞察心胸。 规律:诗、词的内容特点一般以前(景)事后情,或前事后理居多,鉴赏时要把握住作者具体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表情达意。 三、练习反馈: (一)根据提示,写出以下写愁的诗、词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一) 前几天分享的必修一的知识点,大家学习的如何? 知道期末将至,现在记忆有点晚了,但历史君还是觉得,大家应该通读一遍,做到心理有数。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表现 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3、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 (1)原始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作物种类:水稻和粟 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 (1)耕作方法: ①垄作法(春秋战国) ②代田法(西汉) (2)耕作技术: 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 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 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

2 6. 《小圣施威降大圣》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二郎神大战齐天大圣的过程,感受其中的神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齐天大圣孙悟空这个神话英雄的喜爱之情。 4.自主合作学习课文《女娲补天》。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齐天大圣这个神话英雄的喜爱之情; 难点:了解二郎神大战齐天大圣的过程,感受其中的神奇。 【学习过程】 一、新知预习 大家一定知道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吧?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看幻灯片)今天我们走进中国著名的长篇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阅读其中一个精彩绝伦的片断,去领略大家喜爱的神话英雄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风采。 二、预习检测 1. 给下列字注音: 拽()擎()捣()幌()吆喝()()踪迹()()铁钳()()旗竿()()愕然()() 三、整体感知 1.我们来认识一下大战双方(看幻灯片)。 2. 高手过招,必定精彩无限,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希望一睹两位风采。现在就请大家看一段简短的动画,大致了解一下大战经过(看视频)。 3.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课文记叙了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和法力无边的二郎神大战的情景。 过渡:有一个歇后语能够生动形象的描述这一情景,同学们知道么? (明确:二郎神斗孙悟空你变我也变) 4. 可见“变”是二人斗法的一个核心内容。 下面我们就请同学们来扮演一下二郎神和孙悟空,也来斗一斗,感受二人斗法的神奇。要求: ①只能从课文中找你扮演的人物变成了什么。

②“孙悟空”先说:“我变成……”,然后“二郎神”说:“那我就变成……” ③以小小组为单位,准备一分钟,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出来表演。 过渡:同学们“斗”得也很有趣,相信同学一定更加感受到了他们斗法这一情节的神奇。 5. 感受人物,结合课文具体情节,说说孙悟空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机敏、坚毅、无畏,有正义感和反抗性。) 四、妙点揣摩 1.齐天大圣是怎样判断那只鱼鹰是二郎神变的,二郎神又是怎样判断那条鱼是齐天大圣变的? 出示课件: (1)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清;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 (2)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鱼,鳃上无针。 2.有感情朗读,感受作者语言的精妙。 (明确:句式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很是幽默诙谐。) 五、拓展延伸 1.孙悟空神通广大,会七十二变,变作苍蝇飞娥,乃至隐形分身,尚且不在话下。何以变成了一座土地庙,却无法收拾他的那条尾巴,以至于非得在庙旁多此一举地竖上一根旗杆呢?小说写到孙悟空躲过了二郎神的追踪,结果却跑到了二郎神的庙里,扮作二郎神的模样,在那里一本正经地查点香火。这不是自投罗网,送上门去了吗?这些似乎不合情理,同学们是怎样理解的呢? 明确:这正是《西游记》童话性的表现。建议大家课后仔细阅读《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 挑战吴承恩 续写一段斗法的文字。 要求:运用以上方法达到丰富的想象力;100字左右。 2.自主学习《女娲补天》,快速阅读课文,与《风俗通》中女娲补天相比较,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哪些地方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 六、成果采撷 这节课我们不仅领略了好玩的《西游记》,而且还发现了有用的《西游记》,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去阅读《西游记》,读出它的文学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