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证券投资者利益法律保护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证券投资者利益法律保护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证券投资者利益法律保护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证券投资者利益法律保护

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国际经济法专业(本科段)

毕业设计 (论文)

设计题目: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证券投资者利益法律保护

助学单位大连电子信息应用教育中心

姓名崔诗哲

准考证号 020*********

指导教师曹桂新

2015 年 9 月 10 日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证券市场充满活力,其关键所在是证券投资者的积极参与,没有广大的证券投资者,证券市场便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纵观国际证券市场,大部分投资者都属于中小投资者。他们不仅人数众多、居住分散、资金数额少,而更为重要的是缺乏专业知识以及信息获取手段,在与机构等专业投资者竞争当中处于劣势,所以,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证券投资者,就成为证券法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中之重。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证券投资者利益进行法律保护主要存在三种情况。其一,证券投资者母国对其利益的法律保护。其主要途径有证券法领域域外管辖和投资者保护基金;其二,东道国对证券投资者利益法律保护制度。其主要途径有依照WTO规则保护外国投资者和境外机构投资者管理制度;其三,多边国际合作对证券投资者的利益保护机制。目前多边合作的主要途径有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区域经济组织内的合作三种形式。本文分析认为多边合作对证券投资者利益保护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多边合作的途径不够丰富、IOSCO本身存有缺陷,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证券市场;证券投资者

目录

摘要........................................................................................ I 引言 (1)

一、证券投资者利益法律保护制度概述 (2)

(一)证券投资者的界定 (2)

(二)证券投资者的特征 (2)

(三)证券投资者的分类 (3)

二、证券投资者母国的利益保护法律措施 (4)

(一)证券法领域域外管辖 (4)

(二)投资者保护基金 (5)

三、东道国对证券投资者利益法律保护制度 (7)

(一)依照WTO规则保护外国投资者 (7)

(二)境外机构投资者管理制度 (8)

四、多边国际合作对证券投资者的利益保护机制 (10)

(一)多边合作的主要途径 (10)

(二)多边国际合作对投资者利益保护的不足及对策 . 10 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引言

市场主体是市场存在的基础性因素,证券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的重要主体之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证券市场日益发展的今天,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许多证券投资者进行国际证券市场投资,由于证券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跨国证券交易对证券投资者保护制度的建立并不完善,证券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作为其相对主体的证券经营者,在日常的证券经营活动中,有时会作出不利于证券投资者的经营决策,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东道国证券投资者自身的利益;或者为了谋取非法利益而做出有损于一般国外证券投资者的违法行为,如内幕交易行为、操纵市场行为、虚假陈述行为、欺诈发行行为等[1]。此时,证券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就会遭受侵害,需要有效的国际证券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制度来解决这一突出问题。

虽然目前在国际证券市场上,许多国家已建立了相应的跨国证券交易的证券投资利益保护制度。但是,目前的国际证券市场证券投资者保护制度仍然存在多方面的缺陷和问题,诸如东道国证券投资者保护措施,可能会更加注重对本国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国际金融组织建立的多边合作制度,也由于可能自身的缺陷,导致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证券投资者的利益保护存在不足。因此,本文将通过查阅相关国际经济化文献,对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证券投资者的利益保护展开讨论,探讨证券投资者利益保护制度中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证券投资者利益法律保护制度概述

(一)证券投资者的界定

证券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资金提供者,主要是指以获取利息、股息或资本收益为目的而买入证券的机构和个人。其通过短期或长期的证券投资行为,达到获取一定股息和利息的目的。主要的投资形式就是在公开或非公开的证券市场上进行证券产品的买卖活动[2]。证券投资者的投资活动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严格引导和监控,其必须在法定的场所、投资范围、投资形式中进行证券投资行为,只有此类的证券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和救济。

(二)证券投资者的特征

1.分散性和流动性

证券投资者分布的地理范围和年龄层次都较为广泛,只要有基本的购买能力就可以进行证券投资行为,证券产品的买卖如今都可以委托给专门的证券经纪公司进行操作,所以在技术层面上打消了投资者的购买顾虑。其次,由于证券市场的变化,证券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变换证券产品的种类,并根据自己实际的需要,更换交易的场所,具有分散性和流动性的双重特征。

2.投资的目的性

证券投资者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息、股息或者资本收益,其盈利的目的性较强。作为投资的一种形式,投资的获益性当然也是证券投资者的目的,以原始资本的投资,获取资本积累所产生的利息或者股息,在投资中显得分外平常。

3.市场的支撑性

证券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资金的提供者,其对证券市场的生存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证券并不是实物,证券交易在一定程度上也不是实物的交易,很多就是一种权利的交换,证券投资者以投资的资本交易获取相应的

权利,就是证券市场运行的基本原理,所以说,证券投资者具备支撑证券市场的能力。

(三)证券投资者的分类

证券投资者主要分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前者主要包括证券公司、共同基金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后者则就是指作为投资者个人,以个人名义进行投资的人。另外,对于证券市场的现代化发展,证券市场逐渐向国际市场进行开放,不仅本国的个人和机构可以成为证券投资者,一些外国投资者也能够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以法定的投资形式在其它国家的证券市场上进行投资,因而证券投资者的组成中还包括一定数量和比例的外国投资者。

二、证券投资者母国的利益保护法律措施

(一)证券法领域域外管辖

目前,美国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证券市场,其为了保护本国投资者权益,建立了一系列域外管辖的理论。具体来说,美国法律体系是以“效果准则”和“行为准则”来作为判断是否能对某一跨国证券活动进行管辖的依据的。

“效果准则”一般指的是纵使欺诈行为发生在外国,只要该行为对美国市场或者美国投资者产生了负面影响,美国对该行为就拥有管辖权。一般认为,该准则首次运用于1968年Schoenbaum V Firstbrook一案中[3]。该案所涉公司实际上是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的证券,但是其依照美国法律判断的“违法行为”却发生于加拿大,由此引发了法院需要判断美国的法律是否应适用于该行为。而美国法院认为“为了保护在美国购买外国证券的投资者,也为了保护美国市场上的投资者避免遭受到发生在国外,但实际上针对美国的非法活动的侵害,证券交易法应适用于域外。”案例中所涉的被告公司是加拿大法人,其交易行为在加拿大为合法,交易亦未涉及到在美国上市的证券本身,因其结果违反了美国法律、损害了美国投资者利益而被美国法院管辖。美国法院如此行使管辖,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但是,对于本国证券投资者来说,这无疑是保护其权益的一个极为有利的消息。

当然,“效果原则”的适用绝对不能替代那些传统的管辖权规则,只有在一定限度内适用这一原则,才可能在保护本国投资者的同时,又不至于招致国际社会的反对。如果证券发行方是外国法人,结合行为的发生地及效果所及地,可以作出如下分类:其一是行为发生在本国内,效果会及于外国;其二是行为发生在国外,但效果及于本国;其三是行为发生在国外,效果也不及于本国。很显然,对第三种情况,依照“效果原则”,不论如何找,也不可能找到与内国有任何联系的地方。对第一种情况,显然按照最基本的管辖权规则—属地管辖原则,也足以支持内国对在该国领土

范围内发生的行为进行管辖。因此,实际上需要依据“效果原则”来行使管辖权的就只有第二种情况。

在跨国的证券案件诉讼过程中,还有一种称为“行为准则”的管辖权依据受到重视,“行为准则”一开始是由领土管辖权发展而来的,即任何国家对于在其领土范围内的任何行为都拥有管辖权。而在美国证券法领域实践的此种“行为准则”实际上远远超过了原先的领土管辖权规则的外延,成为一种包含范围更广的管辖权规则。同其他许多规则一样,“行为准则”也是由美国法院的判例首先阐述的,在“leasco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corp .V maxwell”一案中,美国法院首次提出了该理论[4]。该案被告是一家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英国公司,诉讼涉及的证券交易活动也基本上都在英国完成的。但法院认为,被告在劝诱美国原告购买股票的过程中,存在于美国实施的虚假陈述,因而法院可以行使域外管辖权以保护本国投资者。之后,美国法院又不断通过案例拓展该管辖权依据的范围,对“行为”的范围及其中的因果关系都作了非常宽泛的解释。

以上两种由美国法院确立和发展起来的两种管辖权规则对我国加强对证券投资者的保护是很有启发的。从解决证券纠纷的手段考虑,诉讼无疑是具有最确定法律效力的一种方式。而在国际证券投资过程中,一旦我国投资者遇到纠纷,如果需要到他国去进行诉讼活动以保护自身权益,无疑是成本高昂的,且由于对他国法律的陌生,容易在诉讼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使我国的国际证券投资者能够以方便、有利的诉讼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我国适当地吸收上述两种管辖权规则的优点,健全自己的证券法域外管辖制度是有可能的,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投资者保护基金

投资者保护基金一般是一国证券市场监管当局为了防止在证券公司经营不善以致破产或者违反法律法规被当局撤销、关闭或接管时,广大证券投资者无法获得证券公司的赔偿的情况出现,而设立某项基金并由法律规定的机构管理,负责对符合一定条件的证券投资者进行补偿的一种制度。作为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一项重要制度,投资者保护基金最先出现在

1969年的加拿大。当时,许多国家的证券市场上出现了证券公司倒闭导致投资者财产受到损失的情况,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维护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才出现了投资者保护基金。至今,发达证券市场国家都己建立了此项制度,如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5]。我国也于2005年出台了《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办法》,并成立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基金的管理和使用。

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不仅仅是对投资国内证券的投资者的重要保护措施,而且在维护投资者在国际市场上的权益方面,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的证券交易包括跨国的证券交易,多数是以间接的方式进行交易的,投资者所购买的证券,多数是委托证券公司等中间机构进行购买。传统的证券交易是由投资者直接与发行人产生联系,由发行人将纸质凭证交付给投资者或者在公司股东名册上进行登记。而随着证券交易量的不断增加,传统的交易方式己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证券交易方式不得不转变为间接方式。在这种方式下,证券投资者在中间机构处设立账户,通过中间机构持有证券,在发行人处登记的证券持有人也是中间机构而非最底层投资人。跨国的证券投资也是如此,投资人一般需通过中间机构进行跨国的证券投资。如我国就不允许自然人个人直接在境外证券市场上从事证券交易,必须由具有“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资格的证券公司等机构进行境外的证券投资[6]。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接受跨国证券交易委托的证券公司等中间机构出现破产等情况,国内的投资者将可能遭受重大损失。而投资者保护基金的设立,将大大减少投资者在这种情况下所遭受的损失风险。此外,一些国家的相关立法还将投资者保护基金的保护范围扩大到本国范围以外的其他国家公民,这样一种立法趋势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保护证券投资者的利益更具意义。

三、东道国对证券投资者利益法律保护制度

(一)依照WTO规则保护外国投资者

目前WTO有关证券投资方面的法律文件主要是《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和《金融服务贸易协议》(FSTA),这些法律文件主要对国际证券市场发展作出了以下规定:

一是市场准入的要求,要求参加国尽可能开放本国的金融市场,允许各国间尽可能自由地相互进入市场。我国则在加入WTO时对证券领域市场开放作了如下的承诺:“(1)外国证券机构可以(不通过中方中介)直接从事B股交易;(2)外国证券机构驻华代表处可以成为所有中国证券交易所的特别会员;(3)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设立合营公司,从事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外资比例不超过33%,加入后3年内,外资比例不超过49%;(4)加入后3年内,允许外国证券公司设立合营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1/3。合营公司可以(不通过中方中介)从事A股的承销,B股和H股、政府和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基金的发起。”[7]

二是透明度的要求,要求成员将对金融市场有重大影响的该国国内相关法律、法规、行政准则及所参加的国际协定定期向服务贸易事务委员会报告,并设立符合要求的咨询点向其他成员提供相关的信息。

三是国民待遇和非歧视的要求,要求成员对任何其他成员的金融服务机构给予等同于本国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同等待遇,并且禁止成员采取对其他成员金融服务提供者的经营、竞争或进入该成员市场的能力造成不利影响的措施。

四是最惠国待遇的要求,要求成员给予其他成员的服务及服务提供者任何优惠待遇时,对符合相同条件的其他所有成员,也应当无条件地给予上述待遇。

这些要求对在一国证券市场上进行证券投资的外国投资者而言,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和《金融服务贸易协议》都仅仅

是要求一国尽可能地开放本国的证券市场,扫除国内法律对外国金融服务和金融服务提供者的抵制和不公平待遇[8]。从相关协议的内容中看,主要涉及的都是外国金融服务提供者在东道国的法律地位问题,不会直接对一国应有什么样的保护投资者措施及各国应如何加强协作以保护投资者权益加以规定。此外上述协议也是从整体上对成员的金融服务市场做出要求的,还包括银行及保险等行业,很难考虑到证券的特殊性,也就无法对国际证券市场的具体问题作出较细致的规定。且WTO相关协议,主要关注的是各成员方在市场准入、透明度、反歧视等方面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标准,较少关注各国间如何加强协作。整个GATS,只有第7条规定了有关国家之间如何加强国际协作的问题。该条规定的国家间协作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成员国内规则的相互承认;二是成员方应合作制定或采用国际标准。因此,从总体来看,WTO有关协议的内容对国际证券投资者保护来说,有一定的意义,但内容过于宏观,不够详细、具体,协议重点也不在于投资者的保护。

(二)境外机构投资者管理制度

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印度和中国台湾,为了既顺应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趋势,同时又预防外国资本进入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和减轻金融风险,都采取了一种相对严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管理制度,即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仅允许少数符合一定条件的外国机构进入该国证券市场从事一定范围内的证券投资活动。

在证券投资机构化的前提下,从保护证券投资者的角度分析,QFII 制度具有双重意义:一是通过对境外机构投资者的监督管理,保障间接投资于国内证券市场的外国个人投资者利益;二是预防境外机构投资者实施侵害本国证券市场、损害国内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发生。以中国为例,从2003年5月23日至2009年9月14日,我国共批准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88家[9]。由来自瑞士、日本、美国、德国、中国香港、荷兰、法国、加拿大、新加坡、挪威、韩国、马来西亚的银行、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构成。这些境外机构资金雄厚、规模庞大,但是他们的投

资资金仍然来自于最底层的个人投资者,如果这些机构在一国证券市场上滥用资金、从事违法活动导致机构利益受损,那么最终利益受损的仍然是境外的个人投资者。同时,境外投资者若有对国内证券市场的扰乱、有内幕交易或者信息披露的不足,都会对一国内市场的投资者造成或多或少的损害。

四、多边国际合作对证券投资者的利益保护机制

(一)多边合作的主要途径

日前国际社会主要通过签订多边的合作协议来加强对证券投资者的保护,各国多以联合声明的形式达成多边协议。1995年共有来自六个不同国家证券监管当局,在英国发表了《温莎宣言》,同意就努力保护客户资金和资产,在紧急情况下的监管合作等内容加强合作。1996年,共有49家交易和清算所,14个证券监管当局共同签署了《国际期货交易所和清算组织合作与监管宣言》及《国际信息共享协议》,要求各交易所和各国监管当局开展更为有效的监管合作并加强在处理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中的合作。而在订立各种多边协议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各种区域的和全球性的组织,这些组织为证券投资者保护的多边合作奠定了基础。目前展开多边合作的主要途径有:世界证券交易所联合会(WFE)、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区域经济组织内的合作。

(二)多边国际合作对投资者利益保护的不足及对策

l.多边合作的途径不够丰富

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虽然在多边合作以保护投资者方面已有诸如IOSCO、WFE这样的国际组织对该问题予以关注,也有欧盟这样的区域性组织制定了具体细致的合作规则。但是仍然显得单薄,不能够满足现在国际证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形式的证券交易方式不断创新所要求的对投资者保护的高标准。

可以看到,在目前各种合作途径当中,IOSCO和WFE都是依据一国的私法所设立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这些组织的成员所签署的文件并不构成国际条约,其法律效力和执行力都因而受到了极大的制约。而目前并没有一个全球性的就有关证券的法律问题进行合作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也没有一个全球性的就有关证券法律问题进行合作安排的国际条约。有关的多边合作也就多仅停留在备忘录和共同制定建议性文件的层面上,无法进一

步地深入进行合作。因而,今后在对证券投资者法律保护的多边合作领域,应弥补这一缺陷,建立更正式、其法律文件效力更高、合作层次更高的合作途径。

为弥补这一缺陷,本文认为应抓紧建立一个覆盖范围广的,其法律文件的约束力更强的政府间国际组织。IOSCO等组织有关文件之所以法律效力等级不够、执行力较差,与其本身是非政府间国际组织这一法律性质是分不开的。只有从根木上解决这一问题,才能使这些国际组织的建议和决议得到更好遵守,才能更好地保护国际证券投资者的权益。鉴于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使各国政府意识到了加强证券领域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在此时讨论建立一个全球性的政府间组织来引导各国的行动,也是合适的。中国在此时也应采取积极的态度,积极联合其他与我国有相同利益的国家,以图在将来建立此类组织时能够掌握有关规则制定的主动权。

2.IOSCO本身存有缺陷

IOSCO作为目前进行多边合作的重要组织,虽然对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其组织本身存有许多的缺陷,影响了合作的深度。如上文所述,该组织由于并非依照国际条约而是依据一国私法所成立的组织,其决议也不构成国际法的渊源,因而其制定和通过的法律文件的效力存在不足,且对不执行其决议的监督措施也基本没有。其次,IOSCO的决策机制也存在缺陷,较多地采取了美国、日本等证券市场发达国家的意见,而对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关注不足。对于决议,由于需要经过全体会员一致通过,加大了决议通过的难度;而对于其他法律文件,“世界上最发达市场国家的会员机构垄断了对准则、报告的制定权”,“美国、欧盟和日本控制了IOSCO”[10]。这一状况使得发达市场国家的先进制度和高标准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普及,但是却有可能因为新兴市场国家现状的差别,反而造成不利的后果。

因此,本文认为,该组织应从加强对有关决议、准则、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增加发展中国家在该组织内的话语权等方面进行改良,以更好地协调各国进行多边合作。

对有关法律文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是一项制度得以良好实施的重要保证,而IOSCO中有关监督措施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各国间各种合作的进行。对此,本文认为应当健全其监督措施,可以借鉴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的“实践报告”、“定期审议机制”等制度。首先,收集各项法律文件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各成员提交的实践报告了解有关文件在各国实际执行和实施的情况;而后,根据这些资料,组织专家对一些典型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增加在IOSCO内的话语权,则需要有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应当根据其共同利益结成统一的共同体,借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增强自身力量,使广大发展中国家能够对有关问题采取基本一致的态度,从而在IOSCO内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应当认识到IOSCO被发达国家控制的根本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自身证券法律和证券投资者保护制度的落后。发展中国家应当努力建设公正、透明的证券市场,加强有关立法,提高自身对证券投资者的保护水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在IOSCO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结论

充满活力的证券市场之关键所在是证券投资者的积极参与,没有广大的证券投资者,证券市场便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综观各国的证券市场,大部分投资者都属于中小投资者。他们不仅人数众多、居住分散、资金数额少,而更为重要的是缺乏专业知识以及信息获取手段,在与机构等大投资者竞争当中处于劣势,所以,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证券投资者,特别是保护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跨国证券投资者,就成为证券法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规范研究的方法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证券投资者利益法律保护展开研究,取得的结论如下: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证券投资者利益进行法律保护主要存在三种情况。其一,证券投资者母国对其利益的法律保护。其主要途径有证券法领域域外管辖和投资者保护基金;其二,东道国对证券投资者利益法律保护制度。其主要途径有依照WTO规则保护外国投资者和境外机构投资者管理制度;其三,多边国际合作对证券投资者的利益保护机制。目前多边合作的主要途径有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区域经济组织内的合作三种形式。

参考文献

[1]刘洁.海外投资者一保护基金制度及借鉴.证券一市场导报.2005(8):56-57.

[2]李彬.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法律监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对外经济贸易

大学,2003.周悦.跨国证券监管与法律适用法律问题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07.

[3]郑智杨.涉外证券投资的国内法规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四川省社会

科学院,2009.

[4]刘敢生.论国际证券监管的合作与协调.法学评论,1997(6):17-18.

[5]邱永红.国际证监会组织若干法律问题研究.经济法学评论,2008(05):25-26.

[6]吴弘.证券投资者保护组织的立法思考.东方法学,2008(2):26-27.

[7]邱永红.我国证券监管国际合作与协调的不足与完善对策.社会科学战线,2006

(4):102-103.

[8]周德才,卢晓勇.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立法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借鉴.南方金融,

2009(4):55-56.

[9]钱学锋.世界证券市场的日益国际化与美国证券法的域外适用.法学评论,2010

(4):58-59.

[10]纪文华.证券持有体系的基本模式和结构分析,金融法苑,2003(1):71-72.

致谢

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李老师,她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多相关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的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第二十章教学安排的说明 授课题目:第20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课时安排:本章共8课时,理论课6课时,讨论课2课时。4个教案。教学目的和要求: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理解与掌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理论依据和客观依据;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形式和战略;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总量平衡的条件和失衡的可能性;以及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利用外资等基本理论和知识。 教学重点: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教学难点: 开放条件下社会总供求的平衡条件,失衡原因及经济结构的调整。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政治经济学》教案之二十三 (第12周第1次课2学时总46/64) 一、授课题目 第二十章第一节全球化条件下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和基本方略 二、授课类型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次课主要介绍全球化条件下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理论依据,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方略。

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全球化条件下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和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方略。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于必要性及理论依据、基本形式和基本方略。 难点在于理论依据。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讨论、多媒体: 六、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 (一)复习旧课 (二)讲解新课 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理论依据和基本方略 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以国际市场为纽带,与资本主义国家既联系又竞争,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 (1)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①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现代化大生产,必然要求国际交往。 ②市场经济本质是开放的经济。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国际市场发展经济,可以节省社会劳动,获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和壮大自己。 (2)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投资与理财》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况 注:课程类别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岗位方向课。 二、专业对课程要求 本课程的设置是根据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要求设置的,本课程基于理财规划师岗位需求而开发,随着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金融机构不断推出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理财成为金融机构竞争的主要策略。在金融机构中由“产品为中心”向“客户需求为中心”顾问式服务模式的转型中,其理财规划能力将决定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按照理财规划真实工作流程设计,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起到提升作用,旨在培养高技能人才。另外,理财规划是国家理财规划师(CHFP)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轻松持有该证书,达到“课证”融合的目的。 三、课程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训,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金融风险意识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掌握常见的理财规划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理财观念,熟悉理财规划的基本操作规范,掌握与客户沟通的技巧,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及营销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从事理财规划岗位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上岗就业成为一名优秀的理财服务人员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本课程为国家理财规划师(CHFP)考试科目,通过本课程教学,达到“课证”融合多元化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 2、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如何开展理财规划的基础工作,如何管理个人或家庭的财务,了解投资规划、住房规划、教育金规划、保险规划、纳税规划、退休规划及遗产规划的程序;最终能够帮助客户进行理财规划,并选择和组合金融工具并以帮助客户进行管理,以实现一定的财务目标。 3、能力目标 能够按照客户的风险偏好和家庭财务状况为其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能够与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能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能够对市场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能够制定理财规划;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日益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状况和进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收入国家;人们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1、吸引外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

利益相关者及其公司治理关系的研究综述 李玲 (山东淄博,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255000) 摘要: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反对传统股东至上主义理念挑战的一种公司治理理论,在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治理三个方面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司治理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在对美、英等奉行“股东至上”公司治理实践的质疑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所奉行的核心思想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要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展开进行。与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相比,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和参与,比如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股东只是众多利益相关者中的一个,仅仅关注股东的利益是远远不够的。在国外,斯坦福学院的学者、安索夫(Ansoff)等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后,弗里曼(Freeman)、克拉克森(Clarkson)、布莱尔(Blair)、米切尔(Mitchell)等学者致力于完善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整体框架和实际应用,并取得丰硕的成果。而在国内,杨瑞龙、周业安、陈宏辉、贾生华、江若尘等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比较深入,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思想体系。 本文试图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现状做一个梳理,从而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形成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以期对以后的理论研究有所帮助,为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 利益相关者理论遇到的首要问题是怎样界定,究竟谁是利益相关者。如果利益相关者本身都界定不清,就无法展开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公司治理(杨瑞龙,2000)。因此,在界定方面的研究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取得研究成果最多的地方,众多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界定利益相关者。 西方学者真正给出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这个词首先出现在斯坦福研究中心1963年的内部备忘录中一篇管理论文。利益相关者概念最初是对“股东”这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爱国的思想和行为收到人民的褒奖和敬仰。中华民族由多民族融合而成,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各民族中都涌现出了许多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他们的英雄业绩为历史所铭记。中华民族的爱国注意优良传统内涵极为丰富,要在新的形式下进一步发扬光大。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集成借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含公家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对爱国主义也提出了挑战。正确认识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

如何处理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的关系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和基本要求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和国家,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3)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分工格局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内容,就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加到国际分工体系中来,以及国家和地区经济中越来越多的方面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某一环节。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步入新一轮调整,促进了全球生产力的快速提升,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扩散,使发展中国家在较短时期利用信息产品和网络技术,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注入了新的动力。而跨国企业在全球的市场化运作,加快了发展中国家实行市场化改革的步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影响国际分工的多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技术 伴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深入,科学技术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从资本积累的角度来看,如果资本不断积累,而技术不发生改变,就会碰到投资报酬递减,资本的回报越来越低。从结构变迁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新技术,就不会有新的、附加价值比较高的产品和产业。因此,科学技术对一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纵向和横向发展,这不仅改变了世界的经济结构,而且也改变了以世界性工农业经

济对立而表现出的垂直国际分工体系和大工业时代局限于发达国家之间工业部门内部的水平分工体系。科学技术进步为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到国际分工的行列中来,它们中间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接近、经济结构相类似的国家间进行水平型国际分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垂直分工,构成了纵横交错的立体混合型国际分工体系。在知识经济的初级阶段,唯有通过这种混合型分工体系,才能在较大程度上发挥各种不同技术素质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各国生产力要素配置的合理化、经济化和最优化。 在科技进步促进混合型分工成为国际化分工的主要形式的同时,也推动了国际分工形式的多样化。知识、技术进一步扩大了社会生产的范围,使原来一些非生产领域变成了生产部门或间接生产部门,如企业研究与开发和信息部门实际上已从研究领域独立成为生产部门。研究与开发和信息部门与其他部门形成的分工就带有新的特点。这种分工既不是部门间垂直型分工,也不是部门内水平型分工,因为研究与开发和信息处理,虽然服务于生产的各个环节,但又不能归入任何一个传统概念上的具体的生产环节,其本身已超出了传统的纯粹生产分工的框架,所以是一种具有新的内涵的分工形式。如一些跨国公司将研究与开发和信息部门留在国内,而将整个生产和销售部门转移到国外,就具有新的分工形式的特点。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是金融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是金融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必修课程,也是考取证券从业资格,证券经纪人资格、理财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开设本课程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全而了解证券投资及证券市场的基础知识、具备证券投资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和专业技能、正确进行投资决策的现代理财应用性技能人才。在学习了货币金融学、宏观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为学生以后学习证券投资分析、投资运作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业务基础,使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操作技能达到本专业上岗标准。本门课程以《经济学原理》、《经济数学》、《金融概论》、《金融市场基础》课程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证券投资分析分析》、《证券交易》等课程的基础,学习完本课程后可以参加证券从业资格考试。 2.课程设计思路 该课程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按照高职学生认知特点,采用并列与流程相结合的结构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重点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锻炼提高相关实践技能,发展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基础理论讲授并穿插实践能力提升,课程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资本证券市场理论与实务相关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在教学实施中突出学生的工作角色,采用任务引领、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启发引导、分组讨论、模拟交易、讲座教学及观摩教学等教学方法,强调学习方法、工具的应用和学生的主动性学习,通过具体任务的完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课程的实践主要采用案例教学和模拟实践的方式。以学生所学书本知识为基础,将所学理论和 实务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加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每一工作任务模块都以相关的证券 市场制度法规为基准,按照业务操作的流程顺序逐项学习各项证券投资业务的操作要点。另外, 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到证券经营机构进行现场观摩,并邀请证券投资分析一线实践专家到校指 导学生,为学生创造和提供丰富的体验、感受真实工作氛围的机会,培养学

《浅谈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挑战及 其策略》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其主要的表现是: 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凭借其优势获得较大的利益,发展中国家获益很少,有的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环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化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如何使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的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影响尤为突出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发展的挑战是严峻的。应对挑战的策略可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宏观调控、制度健全完善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外,还对国家经济主权、金融市场、产业结构、市场占有份额、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经济安全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或者潜在的负面影响和挑战。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利用社会主义特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优势,深化改革,健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我国国情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加快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社会设施、基础经济宏观调控。 具体说来,第一,国家在制订一个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首先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发展的时序性,不能急于求成。要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要保持自身金融健康,防止泡沫经济,引入外资要适当,汇率制度要合理;二是要建立多重金融防线,这些防线应该包括:国际资金与国内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引进的国际资金中的贷款资金与股本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贷款资金中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的适度比例防线,股本资金中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适度比例防线。 第二,我国要抓住机遇,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论经济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将如何应对,本文提出了我国经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策略,以便促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机遇;挑战;应对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概述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是1985年美国经济学家奥多尔•拉维特在《市场全球化》的文章中提出的,但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当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以市场为纽带,在经济上不断相互交织、相互融合,逐渐组成相对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资本、商品、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过程。①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和世界贸易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有如下方面: 1、科技信息的发展,使世界成为“地球村”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资本、技术以及人才在世界各国之间的流动,推动了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互联网的全球普及缩短了世界各国的时空距离,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增长方式,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三是计算机的应用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分工与协作,使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2、国际贸易迅猛增长,呈现出金融全球化 国际贸易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应用普及,国际贸易逐渐趋于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加快了金融在各国之间的流动,促进了金融全球化,世界经济特别是跨国金融活动采用统一的标准,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和经营采取相同的金融工具,使得国际金融日趋发展。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以前,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固定式企业的所有者,利益相关者理论保障了所有为企业投入资源的个人或群体,而不仅仅是注入物质资本的股东。 股东中心理论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财产是由他们所投入的实物资本形成的,他们承担了企业的剩余风险,理所当然成为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享有者(Crossman & Hart,1986;Hart & Moore,1990)。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应是利益相关者的企业,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同时也分担了企业的一定经营风险,或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因而都应该拥有企业的所有权(Freeman,1984;Blaire,1995,1998)“利益相关者”这一词最早被提出可以追溯到1927年,通用电气公司一位经理的就职演说中首次提出公司应该为利益相关者服务的思想(刘俊海,1999)。 基于公司的出资不仅来自于股东,而且来自于公司的雇员、供应商、债权人和客户,后者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人力投资。 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学者指出,公司本质上是一种受多种市场影响的企业实体,而不应该是由股东主导的企业组织制度,股东并不是公司唯一的所有者(Donaldson & Preston,1995)。 其否定了“股东利益至上”的观点。 公司的股东并没有承担理论上的全部风险,而其他利益相关者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有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 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的压力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 Freeman在1984年给出利益相关者的经典定义,即“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被企业目标的实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并从所有权、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区域经济 合作的思考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现象。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区域经济合作应着眼于市场多元化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协调。 一、经济全球化下的区域经济合作 经济全球化是国家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市场化、信息化和自由化的条件下,生产国际化、贸易化和金融自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由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其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性,使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全球化既有互相统一的一面,也有互相对立的一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无论经济全球化,还是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大国和强国其间的纵横的作用,无论是建设性的还是阻滞性的,对区域经济的合作都是举足轻重。这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资源和市场等日趋全球化,使各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得不采取市场化取向的调整。 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区别 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是一种

资源配置方式,它并不是由某种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它不具有任何社会制度的性质。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也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基本动因。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经济均被卷入世界市场,经济活动的诸环节在世界范围内运作,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密不可分,呈现出某种整体化、一体化的趋势。市场化有其相对独立的运行轨迹,在世界经济范围内,则表现为市场化在一国内、区域内、世界范围内的逐级演进,最终将促成一体化的全球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发展过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区别有三个方面:一是本质不同。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国际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流动与合理配置;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范围内有关各方在经济政策等方面的互利互惠合作。二是实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范围不同。经济全球化是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全球化的目标是在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下,促进世界各国在总体上实现资源市场化的配置;区域经济合作是有关双方为追求区域经济内部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三、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所呈现的前所未有的发展,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但在理论层面,关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却一直是学术界所争论的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合作的产生,应当将它看作是国家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是中国企业面临的大环境。它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而且将改变我们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一些认识和观念。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时间越来越近,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深入。中国企业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挑战。外国企业以更大规模涌入中国,国内竞争将更加激烈、更加残酷,对中国的企业形成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中国企业固步自封,画地为牢,把自己的目标市场锁定在国内,无疑是坐以待毙,在同国际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他们不能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生存能力,必将丧夫越来越多的生存空间。中国企业必须摈弃旧有的观念去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增强危机感与紧迫感,从长计议,制定竞争战略,走出国门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扬长避短,寻求比较利益,创造比较优势,把握机会,大胆进入国际市场,在国际竞争中壮大自己的实力。 进入国际市场可以使企业在更大范围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中,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由小到大逐步成长为中国自己的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总之,我认为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生存发展下去。 在“走出去”的要求下,我国企业具有以下优势: 1、政策支持优势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中国企业在政策支持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企业能够有效利用各种规则和

政策支持,来实现走出去的战略发展选择目标。 2、区位优势 一是资源区位,部分资源的区域专有性和区位指定性,形成比较明显的发展优势;二是产业区位,我国的企业总体上是以资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对特殊资源的开发则形成企业的特殊优势);三是市场区位,中国市场既有与世界市场的同一性,也有其区域市场的独特性,创造了需求的多样性,构成市场的区位优势。 4、海外华人众多的优势 上百年来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华人和由他们编织的已有相当规模的海外华人网络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充分利用这一资产对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5、我国良好的国际关系和信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全方位外交政策,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并广泛开展了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在此过程中树立的良好国际形象和信誉,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如此形势下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需要做到以下战略目标与要求:1、企业应有国际化发展的战略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首先应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产品品牌、技术体系、信息网络、组织管理体系以及企业文化等。

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考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结构和战略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受到了挑战。本文在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和涵义的基础上,阐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理论进步性和存在的局限性。本文认为公司治理应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股东至上;公司治理 传统的理论认为,目标是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治理结构是“资本雇佣劳动”型的单边治理结构,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全部归股东所有。这就是所谓的“股东至上”理论。然而,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里,随着物质资本社会化及证券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团队性的不断增强以及之间战略伙伴关系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社会责任的日益关注,致使“股东至上”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强烈的挑战。利益相关者理论便应运而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普遍的关注。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过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想由来已久。20世纪中叶以来,知识经济引领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对公司治理理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直接促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1929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位经理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不仅股东,而且雇员、顾客和广大公众都在公司中有一种利益,因此公司的经理人员有义务保护他们的利益。1932年,伯利和米因斯等也发表了相关论述,表明在“股东至上”理论盛行的同时,少数学者“已有了不同的声音”。 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Freeman的《战略性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方法》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问世后,学术界出现了讨论利益相关者概念的热潮。但是,真正使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当今和社会至少某一个重要方面主旋律的事实,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和国际组织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普遍重视。1990年,美国商业圈桌会议发布的《公司治理声明》指出,对公司而言,善待员工、优质服务于消费者、鼓励供应商长期合作、偿还债务并拥有良好的社会责任声誉都是股东长期利益所在……事实上,美国一些州已经颁布法令以特别授权董事会要考虑股东及其他相关者的利益,还有少数州通过立法

《投资基金学》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专业课 适用专业:投资理财专业 授课系(部):会计系学时(学分):96 执笔人签字:慧审核人签字: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投资基金学》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研究和介绍基金的募集、交易与注册登记;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托管人的主要职责、部管理与部控制;基金的市场营销;基金的估值、费用与会计核算;基金的收益分配与税收;基金的信息披露;基金的监管等知识 课程的作用:要求学生熟练使用“世华财讯”软件、“大智慧”软件,掌握Internet的基本原理,并且能够正确地进行股票、债券、基金、权证等投资工具的交易,所以在教授过程中应充分体现证券投资基金的基本理念与实务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证券投资基金相关基础知识,熟悉证券投资基金的术语,通过模拟操作世华财讯、大智慧等软件,到相应的实习基地实习等多种形式紧密联系证券市场,为其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投资基金学的专业基础课程为金融学、证券投资学、财务管理学、证券市场基础知识等。 (二)课程基本理念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从事证券投资工作所必须的操作证券投资工具的能力,争取获得证券从业书与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具备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快速进行证券投资基金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同时熟悉证券市场相关法律法规,为从事证券工作打下理论知识基础,并注重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驾驭和正确运用证券投资策略和技巧的本领。加强学生的证券职业道德规和行为准则教育,逐步提高防金融、证券风险的专业素质和识别本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证券投资基本工具: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以及金融衍生品的基本概念、分类、具体容。熟练掌握有关证券投资基金的基

改革开放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确保了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特别是在这这次金融危机中,虽然中国也遭受了损失,但仍然以的增长率实现了保八的目标,也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注入了一道强心剂。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年的一篇经济发展报告指出,通过激进的贸易和金融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经济融合的鼎盛时期。这一股新的全球化浪潮对所有的收入阶层以及各地区居民的经济福祉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备受争议。 如今各国之间交流日益加深,合作也越来越密切,中国应该准确的自我定位,做好自己的角色,不仅要展示自己的大国形象,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到世界经济的交流中。然而正当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时,却屡屡受到西方国家的阻难。面对这样的重重阻挠,中国经济又该如何发展呢?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楼市 一说起中国的楼市,大家都是有说不完的话,中国的房价自从年开始就是一路飙升,现在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经很难找到万元一平米以下的房子,深圳的高档楼盘的房价只用半年时间就涨了倍,从均价的万元涨到了万元,这样的增长速度显然是非常的不合理,也是非常的不正常的,这不仅有大量的国际游资的涌入,也就是海外的热钱冲入到中国的楼市中,引起房价的不正常上涨。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操控造成了中国楼市当前的局面,政府批地卖地,再加上政策上不允许老百姓自己建房,所以造成房地产行业一场火爆,但是很危险的是,我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出现了很大的泡沫,如果这个泡沫一旦破裂的话,那对中国的经济将是灾难性打击。 根据郎教授的观点,中国房价暴涨的真正原因就来自于制造业的资金,也就是说制造业在它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恶化的情况之下,他除了炒股之外,就只有炒楼那么年开始到年,为什么制造业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会开始恶化,简单的讲就是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国际通货膨胀所引发的成本上升,《劳动合同法》的推出以及宏观调控误判等问题,使得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急速恶化。而这个恶化的结果,使得大量资金从制造业流出,然后冲击楼市,造成房价飞涨。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认为中国政府首先应该予以正确的政策引导,将那些大量的本该投入到制造业的资金从楼市里面给引导出来,消除一部分的楼市泡沫,另外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楼市的监管,土地的买卖,以及首付,银行利率的调控,这样慢慢把楼市的温度降下来。楼市,这个最坚硬的泡沫,虽然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的楼市仍然具有很大的投资空间,但是楼市的泡沫已经很严重了,如果国家不加以正确的宏观调控,一旦这个泡沫破裂,后果将不堪设想。

利益相关者理论 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 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的压力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这些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他们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有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从这个意义讲,企业是一种智力和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回应的质量,而不仅仅取决于股东。这一企业管理思想从理论上阐述了企业绩效评价和管理的中心,为其后的绩效评价理论奠定了基础。 “利益相关者”这一词最早被提出可以追溯到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 利益相关者分析 1、权力-行为矩阵

分析如下: 圖示列出了一個權力/動態性矩陣,在這個矩陣上可以畫出各利益相關者的位置。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很好地評估和分析出在新戰略的發展過程中在哪兒應該引入“政治力量”。 A、最難應付的團體是處於D區內的那些團體,因為它們可以很好地支持或阻礙新戰略,但是它們的觀點卻很難預測。其隱含的意思非常明顯:在已建立一個不可改變的地位前一定要找到一種方法,來測試這些利益相關者對新戰略的態度。 B、相反,在細分市場C內的利益相關者,可能會通過管理人員的參與過程來影響戰略,這些管理人員同意他們的’觀點’並建立那些代表他們期望的戰略。 C、雖然細分市場A和B內的利益相關者權力很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們不重要。事實上,這些利益相關者的積極支持本身,會對權力更大的利益相關者的態度產生影響。 2、权力-利益矩阵 分析如下: 權力/利益矩陣的一個有價值的發展,如圖示中所示,它根據利益相關者與其持有的權力大小的關係,以及從何種程度上表現出對組織戰略的興趣,對其分類。因此稱其為權力/利益矩陣。 這個矩陣指明瞭組織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不同類型。顯然,在戰略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應重點考慮主要參與者(D區)是否接受該戰略。因為他們既有權力又有興趣。關係最難處理的一類利益相關者是C區內的利益相關者,雖然總的說來他們是相對被卻的,但卻可能因某些特定事件而對戰略產生興趣,並施加有力的影響。因此,全面考慮利益相關者對未來戰略的可能反應非常重要。如果低估了他們的利益而迫使其突然重新定位於D區內,並且阻止戰略變革,那麼情況就會很糟。類似地,需要正確地對待B區中利益相關者的需要,因為企業的經營業績和戰略,與他們的利益密切相關,而他們並沒有太大的權力,所以可以通過保持信息交流來滿足他們對利益關註的心理要求。 通過權力/利益矩陣可以明確以下一些問題。

浅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 钟滔 (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比较优势,培养自主创新精神,规避风险,应对挑战,是中国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那就要求中小企业要从实际出发,控制生产成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关键词:控制成本;自主创新 According to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strategy Zhong Tao (Business School of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a global economic irreversible trend, active integrate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rocess, play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cultivate autonomous innovation spirit, avoid risk, meet the challenges, i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at requires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ant to from set out actually, control the production cost, enhanc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peed up the pace of economic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he enhance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bility. Key words:controlling cost; self-dependent innovation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了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交往与人的发展(一) 内容提要]人的发展与社会交往有密切的关系,交往的方式和水平体现了人的发展的程度。而社会交往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社会交往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水平。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交往具有不同的特点,也对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为了人类的共同发展,消除群体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个人发展的畸形状况,人们必须采取措施,提高社会交往的水平。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社会交往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人性论的过程中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除了生命本质外,还有社会本质。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具体而言,包括人的各种潜能获得不断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不断完善,人的劳动能力得到不断发挥,人的社会关系不断趋向和谐完美,人的个性不断彰显等。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具有辩证统一性,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为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而呈现不同的阶段。当前,人类已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新的时代使社会生产、社会交往等都具有不同特点,也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一 人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着,“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而一切社会关系不外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人在交往中所形成的所有关系的概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交往”(Verkehr)有较全面的概括。就一般意义而言,交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人群共同体之间互相沟通、相互作用、彼此了解的最基本的方式和过程,是人们之间实现了的社会互动。 马克思把交往与生产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揭示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的关系时,马克思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这种生产第一次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开始的。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因此,一个人若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多种领域和世界范围的交往,就会同无数其他个人甚至同整个世界进行普遍的交往,使个人摆脱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丰富而全面的社会关系,实现自身的发展。 交往的方式和水平体现了人的发展的程度。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交往手段和方式的变革必然推动人的发展进程。人们的交往形式同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和他们的存在与发展状况相适应。当社会历史条件发生改变,原有的交往形式必然或迟或早地得以改变,从而形成了有一定特征的交往形式的序列,“起初是自主活动的条件,后来却变成了它的桎梏,它们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由每一个新的一代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马克思认为,由于生产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决定了人的发展的过程性、上升性。人类的交往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交往。“虽然个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较明显的人的关系,但他们只是作为某种社会]规定性的个人而互相交往,如封建主和臣仆、地主和农奴等等,或作为种姓成员等等,或属于某个等级等等。”这种交往“表现为人的限制即个人受他人限制的规定性”。第二个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交往。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交往充满了物化、异化情形,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商品货币关系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