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数学第三单元备课

数学第三单元备课

数学第三单元备课
数学第三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一共有多少

教学目标:

1、教学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

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教学重点:掌握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

二动手操作,体验加法的含义

1.出示情境图(一)

(1)看图说图意。

(1)画一画。(画○代替实物)

(2)交流数法:展示学生的画法。

2.符号运算

(1)认一认

你能把刚才那两件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2)书写加法算式

课件演示。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同桌互读

(3)教读加法算式。

(4)说一说

生活中还有哪些事可以用3+2来表示?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摆一摆,说一说教学难点:通过自主探究,能从不同的计算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加深体验加法的含义。

2.猜一猜

课件出示。

3.手指游戏。

四巩固练习

1.课本第25页“试一试”

(1)要求学生说明图意,口头列式。

(2)独立在课本上完成。

2.课本第25页“练一练”第1、2题

学生独立在课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五课堂作业

课本第26页“练一练”第3—7题。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内容:还剩下多少

教学目标

1、理解减法的概念,减法的含义。

2、通过情景演示,使学生建立减法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

3、提高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减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引入课题。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减法的意义

1.出示情境图(一)

(1)看图说图意。

(2)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情境图,同学们试着提出问题。

(3)拿出准备的卡片实物演示。

摆一摆,边摆边说,要求手口一致。

(4)同桌交流。

2.出示情境图(二)

(1)观察情景图,说一说图意

学生独立观察。

问题:图中画了什么?你能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吗?

(2)用圆片代替实物摆一摆。

你能把图中的意思用圆片摆出来吗?

(3)同桌合作,边说边摆。

(4)探究“还剩几块奶酪?”的计算方法。

你是怎么知道还剩3块奶酪的?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鼓励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达)3.符号运算

(1)认一认

你能把刚才那两件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2)说一说“5-2=3”表示的意义

结合两个情境说一说,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境举例,学生模仿。

(3)写一写“5-2=3”这个算式

课本第29页第“3-5”题

六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情况下要用减法?怎样计算减法的得数?

教学内容:小猫吃鱼

教学要求:

1、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2、初步渗透涵数的概念。

3、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开放题的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小猫吃鱼”的图。

2、独立观察,想一想每幅图的意思。

二、教学新课

1、发现问题。说说“小猫吃鱼”的故事,你发现了什么?

2、提出问题。看了图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尝试解决问题。

(1)同桌讨论自己想到的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尝试列式,互相说说我为什么这么列?

(3)集体反馈,说说你跟同桌一起讨论出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

4、套圈游戏

(1)预测可能会套上几个圈,有几个没套上。

(2)实践套圈,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3)还有哪些可能?同桌讨论并写出算式。

5、看吹泡泡的连环画做题

(1)生独立做题。

(2)说说4幅图的意思,理解被减数是怎样在变化的。

三、练习巩固

1、计算。学生独立完成,说说“5-5”表示的意思。

2、算一算。先指导学生看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练习,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开放题。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先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展开想象,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4、数学故事,先让学生讲述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练习一

教学要求:

1、能熟练地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演示,初步学会整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找规律填数。

教学准备:小棒或小圆片、算式卡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习5以内的加减法

1、第一题:先观察情境图,提出教学问题;再列式计算。

2、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

3、第五题:“找家”,先算一算,再连一连。

4、第六题: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练习,讨论交流“□+□=5”和“□-□=1”这两个算式,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想出不同的答案。

5、第七题:先让学生猜一猜每个盒里会有哪些卡片,再把卡片打乱次序分组整理,指导找到较好的整理方法。

二、找规律填数

1、第3题:先拿出学具进行演示,再让学生独立填空,最后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说说每次多几个或每次少几个。

2、第4题:

(1)引导学生观察第1小题。

(2)组织生分组交流。

(3)反馈讨论结果。

其它两个小题教法同第1小题

教学内容:测验第一单元

一、数一数,写一写。

二、填一填。

三、比一比,在圆圈里填上大于号、小于号或等号。

四、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五、连一连。

六、在1、5、8、7、3、4、6、9中,把大于3的数写在下面。

七、在5、2、1、7、4、3、9中,把小于6的数写在下面。

八、看数继续画。

九、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连一连。

十、涂一涂。

十一、数一数。

教学内容:订正第一单元

一、评卷。

1.基础知识掌握较好。

2.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出现错误的人较多。

3.做题不细致。

二.订正试卷。

教学内容:猜数游戏

教学目标:

在猜数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探索并掌握得数是6的加减法。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得数是6的加法及6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图写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直观演示猜数活动。

教师一只手拿4个棋子,另一只手拿2个棋子,然后将两只手的棋子合在一起。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

(1)结合猜数活动,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过程,并猜一猜手中棋子的个数。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怎样列式?

2.探讨计算方法

(1)你能不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小组里说一说。

(3)全班交流。

3.直观演示猜数活动。

总数是6个,双手分别握着一些棋子,接着摊开其中一只手,猜一猜另一只手上有几个棋子?

(1)说一说演示过程,并提出数学问题。

(2)列出减法算式,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说一说“6-3=?”引导学生如何计算?你是怎么想的?

(3)集体反馈,交流算法。

(4)两人合作游戏,学习其他6的减法。

引导学生将过程表述完整,并提出问题,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

4.自主探究“分一分,填一填”

要求:把6个棋子分别放在两只手里,你打算怎么放?有几种方法?

(1)用圆片代替来摆一摆。

(2)将每次放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3)同桌合作。

(4)全班交流汇报。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课本第34页“说一说”)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2)举例说一说“2+4=6”的意义。

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这个算式表示。

(3)出示第二幅情境图,说一说“6-2=4”的实际意义并举例说明。

2.完成课本第35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拓展练习(课本第35页第6题)

说明游戏规则,师生对练,同桌合作。

五课堂作业

课本第35页第4、5题。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可以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教学内容:背土豆

教学目标:

借助童话故事情境,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有关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加减法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对7的加减法进行有序整理,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课件演示

(1)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描述图中情境。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以“一共有多少个土豆”为例

(1)可以怎样列式?(教师相应板书)

(2)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学生独立思考。

(3)全班交流算法。

2.课件演示第二幅情境图

(1)引导学生编写故事,引导学生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2)解决问题,并探索算法。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得数,你是怎么得出结果的?

(3)同桌交流。

(4)动手操作:画图、摆小棒、摆圆片等。

3.想一想,填一填

课件继续演示,出示课本第36页“想一想”图片。

(1)小老鼠继续往前走,可能会发生什么呢?

(2)动手摆一摆,分一分。(利用学具)

(3)完成表格,填在课本上。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课本第36页“想一想”)

(1)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说一说图意,说一说算式“5+2=7”,“7-2=5”的具体含义。

(2)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这两个算式表示

2.完成课本第37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完成课本第37页“练一练”第2题

动手分一分,同桌合作。

四拓展练习

说一说,玩一玩(课本37页第5题)

(1)说明游戏规则,师生对练。

(2)同桌互练。

五课堂作业

课本37页“练一练”第4题。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可以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2.完成课本第37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完成课本第37页“练一练”第2题

动手分一分,同桌合作。

四拓展练习

说一说,玩一玩(课本37页第5题)

(1)说明游戏规则,师生对练。

(2)同桌互练。

五课堂作业

课本37页“练一练”第4题。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可以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教学内容:跳绳

教学目标:

结合“跳绳”情境图和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法。

能根据数学信息,列出不同的加减法的算式,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逐步养成仔细观察、主动思考、大胆交流的学习习惯,并在交流中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得数是8和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一幅图能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到东方小学的的操场上去看一看他们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你们愿意吗?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情境图

(1)小朋友们在操场上干什么?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以“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为例

2.探究“6+2=8”的计算方法

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能讲讲你的方法吗?

3.说一说,填一填

(1)课件出示问题,让学生列式解答。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提出减法问题。

(3)“你写我猜”。

教师示范,例如:“8-6=2”和“6+2=8”让学生猜猜算式表示的事什么意思。同桌合作活

动。

4.动手操作,“分一分,填一填”

(1)8个桃子分给2只小猴,可以怎么分?

(2)用圆片代替桃子,两人小组合作分一分。

(3)记录分的过程,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5.说一说(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说一说”)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结合算式小组交流。

结合情境图对算式进行解释,想一想生活中其他可以用这个算式表示的情境。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课本第39页“试一试”“涂一涂,填一填”)

(1)观察这幅图,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和一

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2)你们能帮我解决这些问题吗?

(3)小组讨论,将自己列的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4)全班汇报算式。

(5)摆一摆,算一算,并汇报答案。

(6)同桌互相说说,根据这幅图一共列出了几道算式?

(7)全班齐读算式。

2.分一分,填一填

9支铅笔放在2个笔筒里,可以怎么放?有几种方法?

(1)独立完成,并填写表格。

(2)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发现其中的规律。

3.画一画,填一填

(1)课件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说说你看了什么?

(2)让学生画一画,填一填。

(3个?你是怎么想的?

4.独立完成第二幅图中,“2+()=9”

四巩固练习

1.“画一画,填一填”(课本第40页第5题)

独立完成

2.凑成9(课本第40页第3题)

两人合作完成。

五拓展练习

猜一猜(课本第40页第6题)

(1)组织学生进行得数是7的猜算式游戏,盒子除了有“9-2=7”,还可能有哪些卡片?

(2)得数是8、9的游戏,学生独立完成。

六课堂作业

课本第39页第1、2题。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跳绳课型:练习课

练习指导:

1.

2.

李阿姨要买8

3.看谁算的对。

4.动脑筋。

5.解决问题。

第一季度第三季度

教学内容:可爱的企鹅

教学目标:

结合情境图,进一步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丰富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巩固有关8和9的加减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结合画图、操作等具体活动,经历表达自己想法的过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迅速地口算8、9的加减法,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在讲课之前,老师先来给大家猜个谜语?

(“白衬衣,黑大褂,走起路来左右摆,冰天雪地也不怕。”猜猜是什么动物?)

师: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它属于海洋鸟类,它不会飞,但是很善于游泳,身体直立,依靠尾巴和翅膀维持平衡。由于它走起路来行动笨拙、一摇一摆的,所以很讨人喜爱。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小朋友们到南极看一看,去瞧瞧可爱的企鹅。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课本第41页企鹅图一

(1)你能说说从图中你看了什么吗?引导学生说明图意。

(2)你们能帮助小企鹅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3)你能完整地说出这幅图的图意吗?

(4)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全班交流订正。

2.课件出示课本第41页企鹅图二、图三

(1)学生观察图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动态演示图三:教师引导,你又看到了什么?

同桌互相讨论,交流后汇报。

(3)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4)你能完整地叙述这两幅图的内容吗?

有8只企鹅路过冰山,只看见2只。冰山后面有几只?

(5)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集体交流订正。

3.观察者三幅图,理解图意并列式后,你发现了什么?

(1)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汇报。

4.课件出示课本第41页“说一说”的图。

(1)让学生说出图意,并列式计算。

(2)引导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这两个算式表示。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42页“练一练”第4题

计算接龙的形式汇报答案。

2.完成课本第42页“练一练”第1题

(1)要求学生说出图意。

(2)列出算式并计算。

3.完成课本第42页“练一练”第3题

(1)动态演示第3题图,说一说图意。

(2)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3)学生列式解答,全班订正。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42页“练一练”第2、5题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我们再一次巩固了8和9的加减法,能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老师相信,你们的收获一定也很多,请把你的收获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还有小伙伴们。

教材解读 本单元以“观察物体”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 课 题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 教材第 2—4 页 课时 1 课时 观察、猜测、实验等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 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预习提纲 1、借助实物、画图等活动理解并解决简单的图形问题。 2、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化分组策略。 教学流程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一、独立自学 、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 不见,是什么呢? ”(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 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 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 (板书)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一)整体观察二、互动交流 合作探究 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 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走动,观察。汇报交流。 3、解释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 没有。 提问: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 样画? 学生解释说明。 (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 1、教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 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 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 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 形状是不一 三、总结运用 1、做教科书例2 2、智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 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 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 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四、巩固或提高

(二)引入割补法 以后我们遇到平行四边形的地、平行四边形的零件等等平行四边形的东西,都像这样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不方便?那么我们就要找到一种方便、又有规律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三)割补法 1、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沿着所作的高剪下来,自己拼一下,看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然后指名到前边演示。 3、教师示范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刚才发现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就把从平行四边形左边剪下的直角三角形直接放在剩下的梯形的右边,拼成长方形。在变换图形的位置时,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做呢?现在看老师在黑板上演示。 ①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 ③移动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继续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到两个斜边重合为止。 请同学们把自己剪下来的直角三角形放回原处,再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向右慢慢移动,直到两个斜边重合。(教师巡视指导。) 4、观察(黑板上在剪拼成的长方形左面放一个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便于比较。) ①这个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归纳整理: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 5、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长方形右面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平行四边形右面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6、教学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板书:S=a×h,告知S和h的读音。 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写成a〃h,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者S=ah。 (6)完成第81页中间的“填空”。 7、验证公式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归纳 1、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2、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形状完全相同),(面积相等);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可以分为三组,每组(4)条;有(8个)顶点。特殊情况下,有相对的(2)个面是正方形,其余四个面是(长方形,并且形状完全相同)。 3、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形状完全相同);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都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5、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6、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字母公式:C=(a+b+h)×4 或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4 + 宽×4 + 高×4 C=4a+4b+4h 7、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b h a (长方体) a a (正方体) 8、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或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字母公式:s=2ab+2ah+2bh 或s=(ab+ah+bh)×2

9、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棱长×棱长=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字母公式:s=a×a×6 (注意:做题的时候看清题目,看到底需要计算几个面的面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必须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所以在做题时我们就要想办法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再看它们单位相不相同,不同就需要转换单位。) 10、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1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3),(dm3),(m3)。 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 cm3(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 cm3) 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dm3) 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 m3 12、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字母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正方体与长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底面积×高v=sh 注:在解决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应用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认真审题,辨别所需解决的问题与什么有关。即是什么形体,与表面积有关还是与体积有关;(2)找准关系式,计算中记清相关公式;(3)计算中,要对照公式所需条件一一确认。不能张冠李戴。(4)取近似数要联系实际情况取舍。(5)问题与

单元备课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分为三小节,加法运算定律:交换律、结合律;乘法运算定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运算定律简单的运用。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中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和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真正体验到“数学源自生活,生活折射数学”。 单元重点、难点: 1.熟练掌握五大运算定律; 2.熟练运用五大运算定律。 单元教材分析: 编排特点

1.五大定律集中,认知结构完整。 原省编教材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分别置于第七册的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本单元突破了以往的“面面俱到,点到为止”的格局。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这些小学中普遍运用到的运算定律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并结合现实情景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在这样完整的知识结构中,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并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情景抽取定律,背景感知强烈。 原省编教材通过一个个零散的情景,再通过几组算式,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进行概括。而我们的新教材主要是结合学生熟悉的连贯性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这是本单元最大特色。如:加法运算定律教材安排了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轻轻松松地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加法分配律贯穿成线。再如:乘法运算定律则安排了同学们植树的问题情境,这样就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连成一片,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每种运算定律都要解决一个与相应的情境有关的问题,解决问题有不同的方法,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如加法交换律解决的就是李叔叔一天一共骑多少千米,其中所需的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备课组教学计划 五年级数学备课组教学计划在于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树立科学发展观,确保备课质量的稳步提高。下面一起来看看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备课组教学计划,希望对您有帮助。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备课组教学计划篇一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立足课堂教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全年级教师的业务素质。 二、工作目标: 本学期五年级数学备课组将紧紧围绕学校、教导处、教研组工作计划和数学教学计划,着重围绕“关注计算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为本备课组的研讨主题,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教学行为,求真务实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研究,实践新课程的理念,确保备课质量的稳步提高,并依此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备课组工作安排 这一学期来,本年段备课组根据数学教研组的工作计划,准备采

取以下的一系列措施: 1.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素质。 本学期采用每周一次集中学习、自学等形式认真学习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理论、政策法规、最新理论成果、实践经验、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2、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 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备课活动、磨课实践。首先集体研讨,由主备人写出教案,并执教。参与听课的老师评课,指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互相学习,共同改进。对教案进行二度修改。个人执教可根据本班的学情,对集体备课的教案进行修补,写出个性的教学设计方案并付诸教学实践,同时教师还可根据教师本人和班级的实际,随时调整教学设计,以求最佳效果。 每两周集体备课一次,每次都有一个中心发言人,轮流担任,轮到发言的老师就要把所备的教案提前写出来,集体备课时,发言人先把自己的教学设想说一说,其余的老师补充,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同时做好记录。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分工撰写教案,以组讨论定稿,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分合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

五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主备教师:黄俊林 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表面积与体积概念的建立 四、授课时数:7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教学重点: 1、建立体积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建立体积概念。 教学用具: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其中有什么道理? 二、新授: 1、体积的意义。 (1)、准备:我们也来做一个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2)、每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下面的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 〔3〕、启发学生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 (4)、比较:用学生手中的文具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师:教室是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同学、老师等占教室空间的一部分。整个学校是一个大空间,教师、办公室、操场、花池、领操台、旗座等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既有自己的体积。而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空间,地球只是宇宙空间的一部分,而地球上的山、川、河流、一切建筑物、人等占地球的一部分。 2、体积单位: (1)、讲: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测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板书) 认识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可以分别写成 ( 2)、认识立方厘米: 出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 说明: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谁的体积近似的接近1立方厘米?(色子或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3)、认识立方分米:(方法同立方厘米) 粉笔盒的体积接近于1立方分米。 (4)、认识立方米: ①出示1立方米的棱长的教具。观察后总结: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②认识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 1立方米水约可以装满500个暖瓶。1立方米的木材约可以做课桌50张。 小结: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哪个体积单位大?哪个体积单位小?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 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 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够辨认和区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策略 (1)准确把握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轻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国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 以及探索图形及其关系的愿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进行採索. (2)重视体现动手操作的价值. (3)重视图形分类,鼓励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分类结果.

第三单元知识整理 1、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是长方体的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2、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的四个面是相等的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和12条棱。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且长度相等(一般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特殊的有8条棱长度相等,另外的4条棱长度相等)。 3、一个长方体最多有两个面是正方形,最少有四个面是长方形,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最少有4条棱长度相等,最多有8条棱长度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12条棱可分为三组4条长、4条宽、4条高,它们的长度分别相等。对于同一长方体来说,它的摆放方式不同,所对应的长、宽、高也就不同。一般把底面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5、长方体的形状、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6、正方体(也叫立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6个面完全相同,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相对的棱互相平行,相邻的棱互相垂直。 7、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就是正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四个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是正方体。 8、至少需要8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才能摆成稍大一些的正方体。 9、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有的物体可能少1个面或少2个面,需根据实际情况计算表面积。 10、无盖的铁皮水桶,鱼缸:五个面。粉刷教室:五个面。贴商标纸:四个面。 给柱子刷漆:四个面。通风管、流水槽:四个面。抽屉:五个面。 火柴盒外壳:四个面,内芯:五个面。给游泳池贴瓷砖:五个面。 11、如果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3倍,那么它的表面积扩大3×3=9倍。如果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那么它的表面积扩大2×2=4倍。 12、把两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它的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把一个长方体分成两个小长方体或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增加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13、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3、dm3、m3。 14、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 cm3。我们的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 cm3。 体积为1cm3的物体不一定就是棱长为1cm的正方体。 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体积是1 dm3。粉笔盒的体积接近于1 dm3。 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 m3。1立方米大约能站10个同学。 15、一个物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16、一个长方体,长、宽、高都扩大2倍,体积也扩大2×2×2=8倍,一个正方体,棱长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3×3=27倍。 17、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无论怎样放置,总会有一个下面,通常把下面叫做它的底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的面积,叫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 18、计量线段或物体的长短用长度单位,计量平面大小用面积单位,计量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用体积单位,计量物体能装多少东西用容积单位。 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进率是:10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米= 1000000立方厘米 1方=1立方米 相邻的两个常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常用的容积单位: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1L=1000ml 1L=1dm3 1毫升=1立方厘米 19、高级单位变为低级单位,数字会变大:高级单位的数×进率。

2016年新人教版五年 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集 体备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学案编写者:林声果 学案使用者:邓陆光,林声果,义秀云,何丽媛 3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行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掌握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重点难点】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难点是体积和表面积两个概念的建立。 【教学指导】 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情境引入。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表面积、体积和容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5单元观察物体(一))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

本单元共包括两个大的知识点:从不同位置辨认简单物体的形状、从不同位置辨认简单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初步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或立体图形,所看到形状图是不一样的,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实现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在教学中渗透 数学思想,初步教授三视图的知识;在有层次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和推理,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能根据表象进行思维和推理,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达到课程教学中的三个核心目标: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 例1,展示了4名学生分别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一个熊猫玩偶的情景图,并在情景图下面给出了从这4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判断分别是谁看到的。从熊猫前面、后面看到的形状有较大差别,学生很容易辨认;但从左、右两个侧面看到的形状基本相同,只是脸、胳膊等的朝向不同,学生辨认起来有一定困难(学生在一年级认识左、右时,只要求以“自我”的方向为参照点辨认左、右,对与自己方向相反的人或物为参照点辨认左、右不作要求)。因此,教材在熊猫的一只耳朵上戴上了一个蝴蝶结作为“标示性标志”,利用这一形象特征降低难度,帮助学生区分左、右两个侧面的学生看到的形状。通过例1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进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例2,编排层次与例1基本相同,只是所观察的物体有所变化,由实物变成了立体图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过的立体图形,初步渗透三视图的知识。所观察的立体图形分为3种情况:第一种是对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二种是立体图形中有平面也有曲面,如圆柱;三是对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如球。通过观察,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立体图形从整体到局部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沟通了立 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看练习题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基础检测: 一、细心填写: (1)长方体有——个面,6个面都是——(也可能2个相对的面是——),相对的面的 面积——,长方体有——条棱,每组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长方体有——个顶 点。 (2)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也叫——),正方体是——的长方体,6个面都 是——,6个面的面积都——,12条棱的长度都—— 二.判断。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2)到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3)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三、谨慎选择: 1.用棱长10厘米的8块正方体木块,摆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在它们之 中棱长之和最短的() A.长方体 B.正方体

2.用棱长都是10厘米的3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棱长 之和是()厘米 .A.360B.240C.200D.120拓展训练: 一、准确计算: 1.用一根168厘米的铁丝,焊接成一个长方体教具,长20厘米,宽12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二、解决问题:1、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从生活中找一个长方听或正方体包装箱,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基础检测: 一、细心填写: 1.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是16厘米,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厘米。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60厘米,棱长是()厘米 3.一个正方体棱长0.2米,表面积是() 4.一个长方体长6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表面积是(). 5.正方体棱长总和是36分米,每条棱长是(),表面积是(). 二.判断。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中可能有两个正方形的面.() 2、长方体的三条棱长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有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的形体一定是长方体.()

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教材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图形与儿何”关于角的认识的具体要求是: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角是平面上简单的图形之一,是图形与儿何的重要基础内容。角与以前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不一样。前面所学的图形都是封闭的,图形的大小是直观的。而角不是封闭图形,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认识对学生来讲,相对困难一些。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认知能力,本单元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校园教学楼健身活动场地的情境图。然后,选择学生熟悉的物品,分别认识角、直角、锐角和钝角。最后,设计用三角板拼钝角的活动。 4 【编排特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圉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设计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角和直角,再通过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具体物品中抽象角的过程,感受角在生活中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生活中情境,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角和直角。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圉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本单元教材在强调从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还特别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如,第39页初步认识角以后,学生通过做活动的角和用纸折角,亲身体验角的特征和角的大小;第42页,认识了锐角、钝角以后,设计用三角尺拼钝角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钝角,并体会锐角、直角、钝角的大小。 【单元目标】 1.结合主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 4.让学生知道周圉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简单图形之后安排的。由于角这个平面图形的特殊性:不封闭,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所以,前面的简单图形知识并不能成为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基础,在某些方面,还会有一些负迁移。如,在三角尺上找角,学生往往难于区别三角形的角和边与一个角的顶点和边的区别。所以,学生学习的难点不是图形的认识,而是从物品中找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或直角的图形,并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 2.掌握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的方法和直角的画法。 难点:通过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义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全过程。 在教学中,要利用教材中的事例和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发现图形,经历从熟悉的实物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数学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过程如下: 生活情境实物图儿何图形(模型)回归生活 2.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感知图形的本质特征。 “感知”是根据相应的学习材料,通过手、口、脑的并用,初步地感受和认识。学生空间观

课题: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p58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听算: 20×5 30×6 4×70 100×5 500×3 1000×6 23×2 12×3 2、指名任选一道题说说口算方法。 3、抢答: (1) 3个十是()? 30是()个十? (2) 300是()个百? 60是()个十?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观察情景图:邮递员叔叔每天工作的情况。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2、学生交流,展示问题:

A、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引导列式: (1)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第一个问题算式 300×10 60×10 (3)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4)口算上面算式的结果。(同桌交流口算方法) (5)全班汇报:(可能会有以下几种) a.300×10 因为10个100是1000,所以10个300是3000,则300×10=3000(份) b.300×10 先算3×1=3,接着在3的末尾添上300和10后面一共有的3个0。 同理:60×10=600(封)(10个10是100,10个60是600) 2、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2个问题 问题B:邮递员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1)学生独立解答。 (2)汇报口算方法: 师:你怎么口算? 3、小结: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该怎样口算? (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四、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做一做。看谁算的对又快。 2、开火车口算比赛。P60页第1、2两题 3、P60第3题。(1)独立完成。(2)同桌交流。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易错点汇总(1) (1)有一个礼盒需要用彩带捆扎,捆扎效果如图,打结部分需要10厘米彩带,一共需要多长的彩带? (2)一个长方体的礼堂如图,过节时需要在四周装上成串的彩灯,每串彩灯长2m ,一共需要多少串彩灯? (3)两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4)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一个棱长为6厘米的大正方体需要( )个小正方体。 (5)用棱长为2厘米的小正方体拼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 )个小正方体。 A 、4个 B 、8个 C 、16个 D 、27个 (6)下列有一些数量的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哪些数量可以拼成较大的正方体。( ) A 、27个 B 、4个 C 、1个 D 、8个 E 、32个 练习: 7、下列三个图形中,不能拼成正方体的是( )

①②③ 8、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8分米,它的棱长是(),表面积是()。 9、把一个棱长为6米的正方体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10、一个长方体的金鱼缸,长是8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6分米,不小心前面的玻璃被打坏了,修理时配上的玻璃的面积是()。 11、一个正方体的底面积是64平方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12、一个正方体的底面周长是8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13、一座游泳池,长宽高分别为10m,4m,1.5m,需要在池内贴上边长为1dm的瓷砖,大约需要多少块瓷砖? 14、一个长方体蓄水池,长12m,宽8m,深3m,这个水池占地面积多少平方米? 15、一种长方体硬纸盒,长10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有2 平方米的硬纸板210张,可以做这样的硬纸盒多少个?(不计 接口)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核心提示: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教科书第37~47 页的内容。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教科书第37~47 页的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单元教学要求: 1、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通过看、说、百、分、画、互问几互答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直角、锐角、钝角

2、知平移、旋转现象。 3、画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 单元课时安排: 约3 课时 教学建议 1.注意结合生活实际教学空间与图形的概念。 (1)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支持。为此,在引入概念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 (2)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为学生准备其他的实物,帮助学生认识锐角、钝角以及平移、旋转现象。 2.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1)教学中可以仿照教材上设计的活动,通过折叠、做角、画角、拼摆、拉一拉、转一转,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2)除了教材上提供的活动形式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一些活动。例如,让一名学生站在教室里,演示一下分别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平移,再如,让一组学生手拉手围成一圈,旋转一下,或是拿一根线,一头拴上橡皮,在空中旋转一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3.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教学时,要准确把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要求。例如,教学锐角和钝角时,重点是让学生对一个角和直角进行比较大小,知道它是锐角(或钝角)就可以了。再如,本单元对平移、旋转主要是从生活化的角度让学生初步感知,使学生大致能辨别这两种现象,并能通过操作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平移(或旋转)。 第三单元共三课时第二课时 锐角和钝角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总结 (2013-2014学年下学期)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合作精神,集体备课让教师,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本学期我们开展了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在数学集体备课中,我是一个组织者,又是一个参与者。现将这个学期的数学集体备课做一个阶段总结。 这个学期的集体备课开学初上就开展了第一次活动,在第一次的活动中,我们强调了集体备课的重要性,集体备课的目的,集体备课的计划,展开了讨论,比如学案的流程,学案的格式,集体备课的时间,每个人承担的任务,如何合理使用集体备课的教材。总体有如下几点。 一、制定制度进行操作 1.固定时间、人员:以年级组为单位,固定每周一次,星期二下午三节课后,在各自办公室进行网络集体备课,备课组长做好记录。 2.安排人员整理,确定了每位老师备课的内容,以及上交时间。负责人进行初审。

3.固定各次备课内容:为了减少盲目性,开学初,我组就组织一次全科性集体备课,主要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向、重点研讨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宏观性的问题,再根据教材编排体系,制定好集体备课计划。根据计划制定年级备课计划,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主备人,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这样,每次集体备课都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集体备课时,我们主要讨论下周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等,组员有备而来,发言踊跃,都自觉把个体纳入到群体中去,集思广益,个人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 4.结合本班实际修改:各教师拿到学案后,必须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对学案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力求体现一种共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 5.及时反馈改进: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的。为了吸取经验,总结教训,我们要求老师一课一反思,记下课堂发生的事件,每次集体备课时首先讨论交流上周教后感。 二、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备课为课堂服务 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把“教科研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工作落到实处。理论联系实际,我们不仅停在纸上,我们在集体备课中还进行了自已的得意教学片段回顾,在集体备课中展现自已的特色,每个数学老师都通过集体备课进行了一

第五单元绿色行动 教学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让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这部分内容既是学生学习笔算的开始,又是以后学习三位数的加减计算及其它计算的基础,因此要使学生切实学好。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不进位、不退位)、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数,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组合方法、迁移法、讲授法、动手操作法 3.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进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参与活动的情绪,以及在情感体验等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 理解数的意义,并能正确口算并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教学措施:

创设和谐氛围,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探究新知”这一过程中,创设了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本节课我一改往日的教学过程先出示两个例题,让学生进行试算,然后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太集中了,我就让学生根据这两道题再出一些题,这时候学生的兴趣又高了起来,而且出的题也很好。给学生一个放飞思维的空间,那么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时数:4课时。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单元计划 一、教学内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表面积与体积概念的建立 四、授课时数:约12课时 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设计: 一、快乐启航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快乐体验 认真看课本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一)长方体的特征。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小组讨论,然后完成p28的表格。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顶:8个。 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快乐分享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含单元备课) 三测量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长度、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分米和千米以及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 细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灵活

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组织学生测量硬币、教材的厚度,测量课桌的长、宽;利用多媒体显示公路路标,距离是1千米的两地,质量是1吨的物体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对于具体形象的事物认识清、感受深,而“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又比较强,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尽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对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进行充分的感知,形成正确的表象。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所以教师要注意结合这部分内容,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组织学生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使之逐步养成估测的习惯,达到提高学生估测能力的目的。 课时安排 1 毫米的认识...................................................... 1课时 2 分米的认识...................................................... 1课时 3 千米的认识...................................................... 1课时 4 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 1课时 5 吨的认识........................................................ 1课时 6 长度、质量计量单位综合练习...................................... 1课时 1 毫米的认识 一课时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教材第21、第22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