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着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地位: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三)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1原始的教育主要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1 学校教育逐渐普及

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 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3 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专门组织的教育,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

1 人类的发展或进化;

2 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大体分为生理发展,心理,社会发展。

人的发展特点;

1未完成性(可塑性,人的需教育性和可教育性);2 能动性(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能动性,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的等活动之间的最根本的区别。);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1 顺序性(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2不平衡性(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技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3 阶段性(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

4 个别差异性

5 整体性(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 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

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是指自然,历史,有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环境,它对儿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人是具有能动的主体,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人的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在逐步增长,对其环境的反作用与相互作用的活动也在逐步增强)

3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人不仅能够适应环境而生活,而且能够选择,改造环境以求自身的发展,进而还能够有意识的选择,利用环境的条件与资源来为年轻人一代获得更好的发展服务。)

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 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2 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 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知识的认识价值,能力价值,陶冶价值,实践价值)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人的发展有四个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能动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1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教育的性质;

2 。。。。。。。。制约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4.。。。。。。。。制约受教育权;

5.。。。。。。。。。。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1 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

2 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 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1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1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 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3 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4 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1 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2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3 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1 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理念;

2 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3 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涵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的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指挥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1 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

2 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

3 教育的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包括社会变迁功能和流动功能;

1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

2 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的原理;

3 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2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实现科教兴国,前提在兴国科技,关键在国兴教育,教育为本)

举措:恢复高考和高校扩招;普及义务教育的立法;对贫困学生的国家资助体系的建立;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面临的问题:教育公共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公平面临严峻挑战;努力办好教育: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广义: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与要求;

狭义: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层次结构:是指在国家教育的总目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他们有抽象到具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1 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标;2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 课程目标;4 教学目标。

内容结构:教育目的有哪几个部分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1 就教育所培养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2 就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利益服务)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 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

2 。。。。的制定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但它不影响教育的性质与方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含义: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价值分类: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或教育的理想价值和教育的工具价值,前者指教育重视个人,个性发展的价值;后者指教育重视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

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应当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实际上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能力上的和谐统一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拓通了道路;2 要依据我国的特点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坚持全面发展;培养独立个性。

(1要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2 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3 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

(全面发展:是指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

”独立个性“,是指德智体美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

(我国的。。。。。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2、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性质:基础教育;任务: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

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德育: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现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自主的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活动,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综合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教育。)

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P112

含义: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以及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P117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概念: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变革:1从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2 从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P124;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P126(分支型学制)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1 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2 全面普及义务教育;

3 继续调整中等教育机构;

4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七、课程

(一)课程概述

课程及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概念;课程理论的发展P137;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角度来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角度来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的路径。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文件。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教科书:也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1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P139 ;

2 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

3 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二)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

1 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课程的基本因素是社会,知识,学生三要素);2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问题(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与抽象化问题;课程目标的层次与结构问题P144);3 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含三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结果性: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体: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应达成的目标;)

1 课程内容的概念;(概念: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1 课程内容与教材;

2 课程活动与学习活动;

3 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P148)

2 课程内容的选择(间接经验的选择:科学的基本事实;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直接经验的选择:直接经验选择的依据和标准;直接经验的结构和体系P150)

]

3 课程内容的组织(直线式与螺旋式;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三)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1 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

2 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目标P154;

2 新课程的基本理论:(1 倡导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2 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

八、教学(上)

(一)教学概述

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

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标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意义:1 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任务:1 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 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 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和态度

(二)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性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P183

传授/接受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注意一下:1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2注意阶段内在联系不要割裂;3每个阶段上的主要功能因素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明确问题,深入探究,作出结论,

注意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的运用;要善于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增长知识的探究目的上来。)

3、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1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 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3 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1 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2 生动活泼的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的发展智力;

3 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1 学生的学习,认知活动包括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2 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的进行智力活动;)(1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的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2 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3 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三)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发展性、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科学。。。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要求:1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3 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4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理论。。。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要求:1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 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3 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与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1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 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4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 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3 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4 发扬教学民主;)

(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1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 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难点;3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4 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巩固性原则: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卓有成效的运用。1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发展性原则:教学的内容,方法,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1 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2 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1 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 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九、教学(下)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概念;教学方法的选择P238。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得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学方式:狭义是指构成教学方法运用的细节或形式。广义是指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甚至涉及教学内容的组合与安排。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导性的简约理念和可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教学策略是指为达成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涵义和要求。

(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要求:1 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启发性,思想性,趣味性。2 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3 讲究语言艺术。)

(谈话法: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1 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 要善问;3 要善于启发诱导;4 要做好归纳和小结。)(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1 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 交给学生读书方法;3 善于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4 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练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或解决某些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1 提高练习的自觉性;

2 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 严格要求;)

(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1 做好演示前的准备;2 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和过程。3 讲究演示的方法。)

(实验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1 做好实验前准备;2 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和做法;3 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4 做好实验小结。)(实习作业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1 做好实习作业的准备;2 做好实习作业的动员;3 做好实习作业过程中的指导;4 做好实习作业总结。)

(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其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1 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性,2 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和引导;3 做好讨论小结。)

(研究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1 正确选定研究课题;2 提供必要的条件;3 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4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五)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与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个别教学制:教师轮流传唤每位学生,分别地向每位学生传授知识,布置作业,检查和批改作业,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的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他学生均按要求进行复习和作业。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分组教学制:是指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 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 形成了一套严格制度;2 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3便于系统的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4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5 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2课程的类型和结构(类型:按教学任务分(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按使用教学方法分(将授课,实验课,演示课,练习课))辅助:作业,参观,讲座,辅导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教学评价。

(1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单元)计划;3 课时计划;做好:钻研教材;2 了解学生;3 考虑教法;)

(明确教学目的;2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3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 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5 组织好教学活动;6 布置好课外作业;)

(1 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2 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六)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概述

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意义P268(对学校,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来说);教学评价的种类。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种类: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可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2、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客观性;发展性;指导性;计划性原则;

方法: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3、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1 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的作用;2 中小学的考试制度;3 试题编制的要求;4 评分标准和记分法;)

4、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1 评教的意义;2 评教的要求:着重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是他的专业水平;根据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注意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3 教学的几种水平:记忆水平;理解水平;探索水平;4 评教的方法:分析法,记分法,)

十、德育

(一)德育概述

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特点;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任务和内容P286。

(概念:也是道德教育。学校德育,一般来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事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特点:P281 德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和人生观,形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主要属于伦理理论。德育是求善,知善,行善;品德是个性素质结构的重要因素,在个性素质结构中起着价值定向的作用。

功能:P284 德育的功能,简单的说就是育德,即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启发学生的道德觉悟,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学校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发展中的导向作用极其重要。学校德育不仅由对学生的育德功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且通过育人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德育不仅有正功能,而且可能出现负功能。德育的的负功能,是指由于德育方向不对或方法不对,甚至方向,方法都不对,不仅不能促进,反而阻碍了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

(二)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1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2 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3 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1 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2 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 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1 自我教育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2 自我教育的构成因素:自我期望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调控能力所构成;3 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三)德育原则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疏导、长善救失、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因材施教、在集体中教育、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等德育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理论。。。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境界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要求:1 理论学习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2 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疏导原则: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也称循循善诱原则。

1 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长善救失原则: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1 “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2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3 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1 尊重与信赖学生;2 严格要求学生;)

(因材施教原则: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1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在集中教育原则:进行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1 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2 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教育。。。原则:进行德育应当由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1 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2 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3 正确认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达到最佳状态。)(四)德育途径与方法

1、德育途径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等途径。

2、德育方法

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等方法的涵义和要求。

(说服:通过摆正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方式: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要求:1明确目的;2 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3 注意时机;)

(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要求:1 选好学习的榜样;2 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 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锻炼:有目的的安排学生生活,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与交往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要求:1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 适当指导;3 坚持严格要求;4 注意检查和坚持;)

(修养: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省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1 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的自觉性;2 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的标准;3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陶冶: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1 创设良好的情境;2 与启发引导相结合;3 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奖惩: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1 公平公正,正确适度,合情合理;2 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3 注重宣传与教育。)

十一、班主任(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意义: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任务:依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和影响,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学生,劳动,工作,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培养成为积极向上的集体,是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处分发展。)

(要求:1 高尚的思想品德;2 坚定的教学理念;3 家长的心肠,4 较强的组织能力;5 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6 善于接人待物。)(二)班集体的培养

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班集体与学生群体P427;集体的发展阶段;培养集体的方法

(1 班集体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 班集体能特别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 组建阶段-核心初步形成阶段-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方法:1 确定集体的目标;2 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3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4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观察;谈话;分析书面材料;调查研究);教导学生学好功课(1 注意学习目的和态度的教育;2 加强学习纪律教育;3 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组织班会活动;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组织学生的劳动1(准备工作;组织与教育工作;总结工作);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1 统一校内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2 统一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要求);评定学生操行;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十二、教师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

1、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2、教师劳动的价值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的劳动。

(从宏观上看,最突出的表现在教师对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上;从微观上,教师的劳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发展和幸福。

个人价值:首先在于这种劳动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因为个人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他对社会的贡献;其次,劳动价值比一般价值更具有自我实现的价值。

因为教师劳动的价值具有模糊性,滞后性和隐蔽性的特点,所以教师的价值很难为人们了然于目和充分认识。)

3、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1 独立工作的权利,即教师依法享有对学生实施教育,指导,评价的权利;2 自我发展的权利,即教师依法享有发展自己,提高专业文化水平的权利;3 参与管理的权利,即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参与学校建设和管理;4 争取合理报酬,享受各种待遇的权利。义务:P450)

4、教师职业的角色扮演

教师的“角色丛”;教师角色的冲突及其解决;社会变迁中教师角色发展的趋势。

(1 家长代理人和朋友知己的角色;2 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3 管理者的角色;4 心理调节者的角色;5 研究者的角色;

冲突:1 社会楷模与普通人的角色冲突;2 令人羡慕的职业与教师地位低下的实况冲突;3 教育者与研究者的角色冲突;4 教师角色同家人角色冲突;解决:1 客观上提高地位。。。2 主观上,教师的自身努力是关键因素。)

(二)教师的素养

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师德:1 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2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3 热爱集体,团结协作;4 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教育素养:1 教育理论素养;2 教育能力素养;3 教育研究素养;)

(三)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的紧迫性;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P460;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

(1 教师的分布与结构的失调;2 教师的质量不均衡;3 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师资流失严重;4 不少教师还缺乏现代教育的意识与能力;途径:1 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2 加强教师在职提高(教学反思,校本培训,校外专业支援与合作))十三、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概述

学校管理的概念;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学校管理体制P468;校长负责制。

(概念: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带领师生员工,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空和信息等资源的最佳整体功能,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要素:学校管理者;学校管理对象;学校管理手段;

(二)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

学校管理目标;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三)学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管理。

(四)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学校管理法治化;学校管理人性化;学校管理校本化;学校管理信息化。

(依法治校就是把学校管理纳入法治轨道,依法对学校进行管理;)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习题前五章答案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习题前五章答案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何意义? 答: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 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 是 教育的本体功能。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社会。只有首先明确了教育的质的规 定性,才能进一步讨论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职能之类的问题.从实践上看,如果不坚持把 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学校生活的中心,就不可能搞好教育和办好学校,从而也就不 能有效地履行教育的社会职能。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答: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 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 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受教育者 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其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教育 的基本要素只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的过程结构的抽象分析与概括,这些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 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 3、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何异同? (1)原始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 而现代教育已从社会生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 教育人员。 (2)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古代学校出现并逐渐发展;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其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 且也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和任用上。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学校的教育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与生产劳动联系 紧密,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对提高 生产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4、现代教育的发展有何趋势?在这种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价值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教育的普及保证所有人都能享有学校教育,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 促进了人的解放。(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进一步规定了教育作为基本人权和生存权, 强调和保证了人人享有教育的权利。(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日益凸显,人 的主体性地位逐渐提高、人的创造性和自觉性提高,人的地位和价值也将提升。第二 章 1、人的发展有哪些规律?教育怎样适应了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答: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 织、系统 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 的发 展,社会的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 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 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人,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 的人1)人的发展具有 顺序性,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遵循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不平衡性,其要求 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 促 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3)阶段性,此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 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 法,进行针对性 教育。 4)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教育学》2015年春季期《教育学》期终考试复习大纲

2015年春季期《教育学》期终考试复习大纲 (考试班级:中文131、教育2014班等) 使用教材: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 1. 了解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历史发展脉络。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了解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的涵义: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缉捕,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生产劳动起源论 教育历史发展脉络:一·古代教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教育) 二·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三·未来教育 现代社会的特点:①以大机器的使用和无生命能源的消耗为核心的专业化社会大生产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②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生产效率全面提高.③社会分化剧烈,社会分工精细. ④社会流动性增强,业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和地缘关系而成为人们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个人发展的机会和自主程度增多.⑤法治取代人治成为政治系统运行的基本方式,社会的民主化程度提高.⑥城市数量增加、规模加大,农业人口的比重降低至半数以下.⑦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联络手段高度发达,个人、群体、组织、区域、国家日趋开放.⑧人的思想观念充分更新,竞争意识和时间观念加强,崇尚科学、信服真理、追求变革成为人们基本的行为或价值取向.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民主化全民化教育权利平等化信息多元化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要有利于国际交流。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一.古代教育 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现代教育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三.未来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王道俊郭文安新版第六章课程

第六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的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及意义 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侠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教学科目,又简称学科,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出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课程内容以学科文化知识为核心,但又不仅包括间接经验,而且包括设计一定的实践—交往活动要求学生获取的直接经验。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的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要充分发挥课程系统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应有的育人资源与蓝图的作用,以及对育人活动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就必须抓好三件事,编制好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文本: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课程方案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阐释每门课程的性质并规定其质量标准;教科书陈述每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应开展的活动。 (—)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文件。 教育学研究的课程方案主要是我国的普通小学与中学的课程方案,它是指在国家教育目的与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课程方案主要由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包括课程(学科与活动)的名称、开设的顺序与学时(学分)分配以及学年编制等部分所构成。 中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能为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一般由说明(或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等部分组成。 (三)教科书 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 二、课程的基本问题 (一)课程设置的发展 商代学校学习的大都是祭祀、军事、乐舞和文学的知识和技能。 周代的学校逐渐形成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时期孔子注重整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宋以后,提倡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学校主要课程 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二)课程理论的发展 斯宾塞于1859年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1902年杜威发表的《儿童与课程》是影响深远的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性的著作。 1918年博比特出版了《课程》一书,该书被视作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 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该书被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泰勒所提出的四个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价结果。 泰勒的课程原理被称为“目标模式”,对课程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三)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学科课程论(传统派):德国赫尔巴特

《教育学》笔记(王道俊、郭文安版)

绪论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 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历史法的研究步骤: 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 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 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问卷 8、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1、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所必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从这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永恒范畴,与人类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教育是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因为动物活动不管多复杂也只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反射,动物既不会制造工具、也不会自觉地改造自然,更没有用语言来传授经验。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既要体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得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得任务、过程、原则与方法。 3、能运用教育得基本理论与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与解决教育得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得对象与任务 教育学得研究对象就是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教育学得任务就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与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得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得萌芽、教育学得独立、教育学得发展多样化、教育学得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得教育家、教育着作、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 二、教育得概念 (一)教育得质得规定性 教育就是有目得地培养人得社会活动。有目得地培养人,就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她社会现象得根本区别,就是教育得本质特点。 (二)教育得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得涵义、地位与作用。 教育者:凡就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得作用得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就是教育活动得主导者。 受教育:就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得人。地位:受教育者既就是教育得对象,也就是学习得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得纽带,就是开展教育活动得内容与方式。 (三)育得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得特点;现代教育得特点。 1原始得教育主要在社会生产与生活得过程中进行得; 1 学校教育逐渐普及 2古代学校得出现与发展 2 教育得公益性日益突出 3教育阶级性得出现并不断强化; 3 教育得生产性不断增强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四)教育概念得界定 广义教育:凡就是有目得地增进人得知识技能,影响人得思想品德,增强人得体质活动,不论就是有组织得或就是无组织得,系统得 或就是零碎得,都就是教育。 狭义教育:专门组织得教育,不仅包括全日制得学校教育,包括半日制得,业余得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与网络教育等。 三、教育与人得发展 (一)人得发展概述 人得发展涵义; 1 人类得发展或进化; 2 人类个体得成长变化过程。 大体分为生理发展,心理,社会发展。 人得发展特点; 1未完成性(可塑性,人得需教育性与可教育性);2 能动性(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得能动,自主,自觉,自决与自我塑造等能动性,就是人得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得不同,这就是人得教育与人改造自然得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得等活动之 间得最根本得区别。); 人得发展得规律性: 1 顺序性(人得发展具有一定得方向性与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2不平衡性 (人得发展并不总就是按相同得速度直线前进,不同系统得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得成熟水平就是不同得;同一技能系统特性在发展得不同时期有不同得发展速率) 3 阶段性 (人得发展既体现出量得积累,又表现出质得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得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得飞跃。) 4 个别差异性 5 整体性(教育面对得就是一个个活生生得,整体得人,她既具有生物性与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得独特性。) (二)影响人得发展得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得发展中得作用;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一.古代教育 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现代教育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三.未来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习题前五章答案解析

WORD格式.分享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习题前五章答案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何意义? 答: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 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 教育的本体功能。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社会。只有首先明确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才能进一步讨论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职能之类的问题.从实践上看,如果不坚持把 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学校生活的中心,就不可能搞好教育和办好学校,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履行教育的社会职能。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答: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 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受教育者 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其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教育 的基本要素只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的过程结构的抽象分析与概括,这些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 3、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何异同? (1)原始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而现代教育已从社会生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 育人员。 (2)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古代学校出现并逐渐发展;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其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 且也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和任用上。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学校的教育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与生产劳动联系 紧密,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产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4、现代教育的发展有何趋势?在这种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价值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教育的普及保证所有人都能享有学校教育,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 促进了人的解放。(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进一步规定了教育作为基本人权和生存权, 强调和保证了人人享有教育的权利。(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日益凸显,人 的主体性地位逐渐提高、人的创造性和自觉性提高,人的地位和价值也将提升。第二 章 1、人的发展有哪些规律?教育怎样适应了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答: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 的发 展,社会的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 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人,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 的人1)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遵循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不平衡性,其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3)阶段性,此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 生的 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 法,进行针对性 教育。4)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 同的 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挥个性,促进学生自由 发展5)整 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做是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再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 展,

2021年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欧阳光明(2021.03.07)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一.古代教育 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现代教育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三.未来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整理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供参考)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 绪论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记》:中国古代的教育学,它是礼记中的一篇,战国末年出现。 内容:1229字。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作用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评价: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反映了我国二千多年前教育所达到的水平,其中的许多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教学原则:长善救失藏息相辅 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 1632年,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提出自己的教育信念1)教育公平2)教育功能3)教育目的,论述按照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学校类型、课程内容,并提出一系列教育原则。提出班级授课制 卢梭和《爱弥儿》 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假设以爱弥儿为教育对象,按个体成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最大贡献是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促进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明确提出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哲学和心理学,提出五段教学法 杨贤江和《新教育大纲》 1930年以李浩吾为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书中论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是营谋社会生活的手段,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揭露了旧教育的反动本质,起到了教育理论上的启蒙作用。 实验教育学及代表人物 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采用定量的手段研究教育学问题,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 实用主义教育学及代表人物 在批判脱离儿童的生活,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提出来了。认为人的经验获得遵循相互作用原则和连续性原则。代表人物:杜威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奴隶社会-17世纪 特点:A 教育学还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没有从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B 教育思想、观点和理论大多体现在哲学著作中,并停留在经验描述阶段,缺乏理论分析和完整的体系C 教育观点、著作打上阶级烙印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7世纪-19世纪中叶) 特点:A 教育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B 逐步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思辨-演绎的方法 C 出现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教育著作和资产阶级教育家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特点: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著作,打破了原有的教育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教育学研究的细化和多元化。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 特点:A 教育学理论不断深化,内容不断丰富B 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C 不同的教育学研究方法在争论、冲突中,逐渐融合互补,形成新的研究方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广义的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及其规律。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就是研究教育问题,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而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可分为教育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内部问题和教育与其外部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外部问题。如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教育与社会文化的问题,教育的民族化与国际化问题等。还可以根据问题的大小将教育问题分为宏观的教育问题、中观的教育问题与微观的教育问题。教育规律既可以分为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也可以分为宏观的教育规律、中观的教育规律与微观的教育规律

整理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供参考)-精品

整理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供参 考)-精品 2020-12-12 【关键字】方案、情况、道路、设想、方法、环节、条件、动力、前提、成就、领域、文件、质量、模式、增长、计划、运行、传统、作风、认识、问题、矛盾、难点、系统、体制、有效、大力、自主、主动、自觉、深入、充分、整体、现代、平衡、合理、良好、优良、和谐、文明、民主、公平、健康、开拓、保持、统一、发展、建设、细化、建立、制定、提出、发现、掌握、了解、研究、措施、规律、特点、突出、局面、稳定、准则、内涵、意识、信念、理想 绪论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记》:中国古代的教育学,它是礼记中的一篇,战国末年出现。 内容:1229字。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作用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评价: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反映了我国二千多年前教育所达到的水平,其中的许多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教学原则:长善救失藏息相辅 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 1632年,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提出自己的教育信念1)教育公平2)教育功能3)教育目的,论述按照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学校类型、课程内容,并提出一系列教育原则。提出班级授课制 卢梭和《爱弥儿》 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假设以爱弥儿为教育对象,按个体成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最大贡献是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促进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明确提出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哲学和心理学,提出五段教学法 杨贤江和《新教育大纲》 1930年以李浩吾为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书中论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是营谋社会生活的手段,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揭露了旧教育的反动本质,起到了教育理论上的启蒙作用。 实验教育学及代表人物 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采用定量的手段研究教育学问题,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 实用主义教育学及代表人物 在批判脱离儿童的生活,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提出来了。认为人的经验获得遵循相互作用原则和连续性原则。代表人物:杜威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奴隶社会-17世纪 特点:A 教育学还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没有从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B 教育思想、观点和理论大多体现在哲学著作中,并停留在经验描述阶段,缺乏理论分析和完整的体系C 教育观点、著作打上阶级烙印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7世纪-19世纪中叶) 特点:A 教育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B 逐步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思辨-演绎的方法 C 出现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教育著作和资产阶级教育家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特点: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著作,打破了原有的教育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教育学研究的细化和多元化。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

201112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复习大纲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大纲 绪论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记》:中国古代的教育学,它是礼记中的一篇,战国末年出现。 作者:儒家思孟学派。郭沫若考证,乐正克 内容:1229字。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作用等问题都作了系统的论述。 评价: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反映了我国二千多年前教育所达到的水平,中的许多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教学原则:长善救失藏息相辅 《学记》未达到科学的水平,其理论性、系统性不强,思维方式也都采用一些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学语言。 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 1632年,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提出自己的教育信念1)教育公平2)教育功能3)教育目的,论述按照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学校类型、课程内容,并提出一系列教育原则。提出班级授课制 卢梭和《爱弥儿》 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假设以爱弥儿为教育对象,按个体成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最大贡献是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促进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明确提出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哲学和心理学 提出五段教学法,赫尔巴特学派 杨贤江和《新教育大纲》 1930年以李浩吾为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书中论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是营谋社会生活的手段,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揭露了旧教育的反动本质,起到了教育理论上的启蒙作用。实验教育学及代表人物 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采用定量的手段研究教育学问题,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实用主义教育学及代表人物 在批判脱离儿童的生活,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提出来了。,认为人的经验获得遵循相互作用原则和连续性原则。代表人物:杜威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奴隶社会-17世纪 特点:A 教育学还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没有从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B 教育思想、观点和理论大多体现在哲学著作中,并停留在经验描述阶段,缺乏理论分析和完整的体系C 教育观点、著作打上阶级烙印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7世纪-19世纪中叶) 特点:A 教育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B 逐步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思辨-演绎的方法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 绪论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 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历史法的研究步骤: 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 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 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问卷 8、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1、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所必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从这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永恒范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版的详细笔记一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版的详细笔记(一) 2007-07-06 10:12 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点: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点: 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 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法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 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 ..........。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 伦理思想等联系起来,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 .............。 ...............。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2)调查法 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问卷 (3)实验法 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4)统计法 2. 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1)控制论的基本方法(2)信息论的基本方法(3)系统论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什么?这是教育学中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逐步地说明于下。 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所必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从这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永恒范畴,与人类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教育是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因为动物活动不管多复杂也只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反射,动物既不会制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

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一.古代教育 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现代教育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三.未来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