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晁错在汉匈战略关系上的远见

论晁错在汉匈战略关系上的远见

论晁错在汉匈战略关系上的远见
论晁错在汉匈战略关系上的远见

这位汉初最出色的军事理论家,他在文帝时代所发表的政策理论和战略建议为之后的汉朝对匈战略开辟了一条通往胜利的大路,也拉开了几百年的汉匈战争序幕。

如果说,贾谊对汉朝妥协政策的不满似乎更多地是受到其盲目的,还是比较无力的激动情绪的支配的,而并非是一种理性的思想。贾谊倡导降服匈奴,但是并没有说明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因此,毫不奇怪,他的这种立场并没有多少影响力。而晁错就完全不同,他清晰地对危在旦夕的经济和军事问题作出了辨析,并且在汉朝与匈奴的关系问题上,对当时的军事方面作出了最为全面的研究。他关注的焦点问题,一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军事改革,一是边境地区的社会-经济改革,他的观点主要是以现代化的军事思想的需要为转移,并与当时的形势密切相关的。

晁错尤其关心面对匈奴时的安全和军事方面的问题,他的政论文章就是直接针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而写的,其中讨论了一些军事策略问题。下面这一段引文来自公元前169年他交给汉文帝的一篇上疏,这篇文章也是对匈奴骑兵的军事能力第一次作出研究的作品,晁错在这篇奏疏中阐明了汉朝对匈奴的军事问题的认识程度,毫无疑问,这对司马迁及其同时代人是非常有用的资料。

“时匈奴数为边患,太子家令颍川晁错上言兵事曰:“《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繇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臣又闻:用兵临战合刃之急者三: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习,三曰器用利。兵法,步兵、车骑、弓弩、长戟、矛铤、剑之地,各有所宜;不得其宜者,或十不当一。士不选炼,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趋利弗及,避难不毕,前击后解,与金鼓之指相失,此不习勒卒之过也,百不当十。兵不完利崐,与空手同;甲不坚密,与袒裼同;弩不可以及远,与短兵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此将不省兵之祸也,五不当一。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卒不可用,以其将予敌也;将不知兵,以其主予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予敌也。’四者,兵之至要也。”

晁错先是系统的阐述了影响战场结局最重要的4个因素。即将领、地形、士兵、装备。

紧接着,晁错又进一步详细叙述了在应对匈奴军队时,汉朝的一些战略战术问题。

“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桡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一击十之术也。”

晁错认为,自我贬抑,去侍奉大国,这是小国应采取的方法。如果与敌方不分强弱,就应联合其他小国对敌作战;利用蛮夷部族去进攻蛮夷部族,这是中原王朝应该采取的战略,晁错还提出了要用轻骑兵去和匈奴作战的建议,因为很明显,只有步兵和车阵是不够的。这些战略后来也成为汉武帝的对匈战略的一部分。同时,晁错还客观了分析了汉匈各自的优劣。晁错认为匈奴相对中原有3点优势:

1、中原的马匹不如匈奴

2、中原的骑射技术不如匈奴

3、中原的将士不如匈奴人

而中原相对匈奴有5点优势:

1、在平原上使用轻车和骁勇的精锐骑兵,可以打乱匈奴军队

2、强弓和长戟的远程杀伤力将使匈奴的小弓失去无法抵挡

3、长短兵器配合使用,弓箭手机动出击,兵按什伍编制统一进攻,匈奴的军队就不能抵挡;

4、有勇力的弓箭手,以特制的好箭射击,匈奴用皮革和木材制造的防御武器就会失效

5、下马在平地作战,剑戟交锋,近身搏斗,匈奴人的脚力就不如汉军

最后,晁错还建议,任用那些富有战斗经验而又熟悉外族风俗和作战技术的汉将,让他们率领士兵去降服匈奴或者其他游牧民族,诸如义渠,用这些降服的外族人来护卫边疆地区,抵抗其他外族部落的人,这种政策名为“以蛮夷控蛮夷”。

“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故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无及也;帝王之道,出于万全。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而在东汉时期,这种广称为“以夷制夷”的策略清楚地表明,在汉朝军队中,也兼容了许多外族士兵来作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力量。后来这种自给的军事部队单位的建立是武帝进攻策略的关键。晁错也是首个提出”迁徙内地百姓以戍边“政策的建议人,他建议皇帝鼓励百姓在边境居住,同时给予这些人比较好的福利政策,以此来让百姓长期居住于边境地区。我们可以看到在汉武帝时期,这样的政策有很多例子,如筑河朔等郡,河西四郡的建立,屯兵居延等等,这也是汉武帝进攻匈奴的战略之一。

对匈奴和汉朝的军事能力所做的这种描述明确而又有说服力,它是立足于对双方军事力量的现实的估价的基础之上的。这种信息在前汉时期的作品中不曾有过,它为司马迁的创作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在晁错的时代,也许没有任何其他的政治家能够对汉朝的军事情况作出如此出色的论叙的。

论晁错

对晁错的感慨 一、晁错生平简介: 晁错原先是学习法家的,后来又跟随济南复生 学习尚书,可以说是学贯儒法!后当帝师,后 当内史,主张削藩,削藩过程中降旨腰斩而死! 二、易中天对他的评价: 1、晁错是一个优秀的政论家,而不是一个杰出 的政治家! 2、有学问,有思想,然而却能力不足! 3、随意发表议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侍宠 傲物,不断发表建议和改革!像一根搅屎棍! 4、晁错的悲剧源于他的性格,他是一个善于为 人谋,不善于为己谋的人!他锋芒太漏,不 知迂回;树敌太多,不知多结善缘;安于国 政, 疏于事物的臣就会不得人心! 三、古代史学家对晁错的评价: 1、——峭:严厉直:刚直刻:苛刻深: 心狠------《史记》 2、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

3、“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 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 则恐止于不可救,其二起而强为止,则天下 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苏东坡*晁错 论 4、他父亲对晁错的评价:自负聪明,刚愎自用 的逆子 四、论改革: 1:改革的危险环境: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 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 恐止于不可救,其二起而强为止,则天下狃于 治平之安,而不吾信!——苏东坡*晁错论 2:对改革者的要求: 只有特别的杰出的政治家才可!改革家应具 有三个条件:知其当然;视之不惧;而徐为 之图! 3、狂夫之言而明主执焉!狂夫不狂,而择者不 明,国之大患,莫过于此!建议归建议,决 策鬼决策!建议人可以狂,但决策者不可狂, 必须英明! 五、论政论家与政治家:

大公无私:不能为自己考虑的人往往也不能为 别人考虑!不懂民情和人之常情的 人,往往是不能懂得国家之情的国 家是具体的人构成的,是一个个活 生生的人构成的!不了解人性和人 情,就不能做到以人为本! 奋不顾身:不把自己生民放在心上的人往往不 把别人的生民当回事!连自己都不 能保护的人也就不能保护国家!一心为公:般比较自恋和自负,常以自己作为 标准,错误判断和苛刻要求别人, 刚愎自用,偏听则暗! 一往无前:学术上要一往无前,但是政治家要 外圆内方!你得看三步,不可只看 一步!

关于秦汉文学中的汉匈关系的文献综述

关于秦汉文学中的汉匈关系的文献综述 汉匈关系是研究秦汉历史中不可避免的内容,也是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所以,本文从文学角度入手,对近五年来关于秦汉文学中的汉匈关系进行一次文献综述,以供后续参考。 近年来对于汉匈关系的研究报告和论文,主要有《东汉汉匈关系研究》①,《论西汉对匈奴的“羁縻外交”》②和《西北简牍所见汉匈关系若干问题研究》③以及《汉代与匈奴有关的诗歌》④等。《东汉汉匈关系研究》分别从两汉之际、南北匈奴分裂后、北匈奴西迁后这三个阶段展示了汉匈关系的演进,并在最后提出对东汉汉匈政策和关系的见解,展现了汉匈这两个民族在争斗中不断融合的历史进程,最终以匈奴的衰微为结束。而《论西汉对匈奴的“羁縻外交”》此文以外交关系为落脚点,着重分析了汉匈中的“羁縻之术”发展及其作用和借鉴意义,但“和亲”和“征伐”相互交替所展现了的汉匈关系的变化并没有详细分析。《西北简牍所见汉匈关系若干问题研究》利用西北简牍这一出土文献,提出来对呼韩邪灭郅支单于过程的作用等几个问题新的见解,而对于西北简牍包含的关于汉匈关系社会现象并没有太大的重视,如诗词歌赋和社会风俗,史料主要还是以前三史为主(即《史记》《汉书》《后汉书》)。而《汉代与匈奴有关的诗歌》则从诗歌角度分析诗歌作者的复杂内心,也折射出汉匈关系不断变化下个体对匈奴的感情变迁。 以上四篇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汉匈关系的演进。但是,真正从文学意义上阐述汉匈关系的只有《两汉诗赋中的汉胡⑤关系研究》⑥。这篇论文直接从两汉诗赋入手,收集关于胡地,胡人,胡物,胡事的资料,在此基础上从四个阶段分析文学特征和汉人群体对胡人的社会心态。通过分析汉初到汉武帝时期的诗赋(如《平城歌》⑦、《天马歌》⑧),将民间征战之苦和朝野征战雄风联系起来,表现了汉朝由弱渐强的进程和战争下百姓的痛苦,“征服与恐惧”并存。而第二阶段西汉后期的汉匈关系逐渐走向和平,以和平牺牲者为题材的和亲文学(如《怨旷思惟歌》⑨)与匈奴诚服而产生的表现大国豪情的文学作品(如扬雄《长杨赋》)也日渐流行,同时汉族心态也转变成“和平与御统”。第三阶段汉匈关系继续发展,并且日趋融合,文学作品中也展现出民族融合的态势,作品越来越多的胡地事物,具有汉族文化理念的胡族主人公等,都显示了这个时期汉人们的心态转变为“新奇与接收”。最后一个阶段,由于匈奴北迁和南移,汉匈矛盾也渐趋平和,特别是归顺的南匈奴已逐渐与汉民族融合,没落衰微的匈奴被新的北方民族取代,文学中越来越多的出现这个“新匈奴”羌族,悲苦的战争歌又弥散华夏。

晁错,颍川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晁错,颍川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 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 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 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

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 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吾不忍见祸逮身逮:殃及 B .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擅:擅权 C.绐载行市绐:欺骗 D .吾亦恨之恨:痛恨 2.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3分) ①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⑤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晁错学案

《晁错》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分析语言行动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学习重难点】 梳理文中重点实虚词:以及乃数因为故然便治 【学习时数】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人物简介: 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年轻时学法家学说,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有辩才,号称“智囊”。汉景帝时为内史,后升迁御史大夫。曾多次上书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封地、重农贵粟。吴、楚等七国叛乱时,他被景帝错杀。晁错的经济思想,散见于《汉书》的《食货志》、《袁盎晁错传》等篇。 二、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 2.由此与错有卻 3.诸侯皆喧哗 4.吴楚罢不 5.计划始行,卒受大戮 三、一词多义 1.以 ①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②以《书》称说 ③以其辩得幸太子 ④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⑤吾当先斩以闻 ⑥错以此愈贵 ⑦故请削地以尊京师 2.及 ①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②及窦婴、袁盎进说 3.乃 ①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②此非庙垣,乃堧中垣 ③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④错乃穿两门南出 4.数 ①数上书孝文 ②书数十上,孝文不听

③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 5.因 ①因上便宜事 ②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③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 6.为 ①具为上言之 ②击吴楚军为将 ③外为诸侯报仇 ④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⑤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7.故 ①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 ②故请削地以尊京师 8.然 ①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②于是景帝默然良久 9.便 ①丞相申屠加心弗便 ②门东出,不便 四、古今异义词 1.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2.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 3.诏以为太子舍人 4.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5.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6.因上便宜事 五、词类活用 1.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2.太子善错计策 3.别疏人骨肉 4.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5.吾当先斩以闻 6.内杜忠臣之口 7.外为诸侯报仇 六、特殊句式 1.晁错者,颖川人也 2.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 3.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晁错

《晁错》导学案 授课时间:10月20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理解并掌握重点文言知识(包括实词、 虚词和特殊句式)并能流畅翻译课文。 2.过程与方法概括故事情节,通过阅读鉴赏人物形象、性格及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晁错性格与命运的关系;认识分析其 削藩政策的进步性及失败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赏析人物 教学方法:阅读、分析探究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解读文本 一、人物简介 晁错生活的西汉前期,是我国历史上巩固和发展国家统一和封建专制的重要时期。 晁错在治国问题上,主张君主集权、任人唯贤。晁错在《举贤良对策》和《言太子知术数疏》两篇政论文中,根据历史经验和朝廷面临的形势,论述了发挥朝廷的威力,打击分权和分裂势力的问题,为加强封建专制提供了思想武器。在《举贤良对策》中,晁错提出了加强国家政权必须遵循的一些原则,其中特别强调君主要“躬亲”政事,通过君主亲自执政,以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集权。文帝对他的对策很欣赏,擢为“高第”,说明君臣俩是灵犀相通的。 晁错在经济思想方面,是主张重农贵粟,防荒备战。经秦楚之际大战乱,到了汉初,“民失作业”,土地荒芜,粮食缺乏,人民困苦,以至“人相食,死者过半”的地步。同时,有些诸侯王与地主富商私营冶铁、煮盐、铸钱等手工业和商业,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和朝廷收入。西汉朝廷早就制定了重农抑商政策,虽有一定的功效,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晁错在《论贵粟疏》和《勿收农民租》两篇政治经济论文中,针对当时政治经济情况,发挥了先秦法家的“耕战”思想,提出了重农、贵粟、抑商、防备边患和防水旱灾害等一系列政治经济主张,对于发展当时的经济和巩固封建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 晁错在军事思想方面,主要是守边备塞,抵御侵扰。他在《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募民实塞疏》等三篇军事论文中,根据当时汉匈斗争的形势,提出了守边备塞的方针政策以及抵御匈奴的战略战术。 他的政治言论和活动,对当时的国家统一和封建专制,对所谓“文景之

文言晁错

文言晁错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节选自《汉书》)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不忍见祸逮身逮:及,殃及。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绐:欺骗。D.吾亦恨之恨:痛恨。 4.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B.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C.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D.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子。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6.翻译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①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5分) ②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5分) 试卷第1页,总1页

晁错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文才、才学)为太常(官名,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宜)掌故(掌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官员的官名。)。 错为人峭(严峻)直刻(苛刻)深。 上善之,于是拜(授予)错为太子家令(汉代皇家的属官,主管家事,诸侯国亦设此职。后世仅有太子家令。)。 是时匈奴强,数寇(侵犯)边,上发兵以御之。 错上言兵事,文帝嘉(赞许)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治理国家;执掌国政)用事(当权),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责备)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及)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 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欺骗)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 “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通“猝”)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遗憾)之!”(节选自《汉书》)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不忍见祸逮身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绐:欺骗。 D.吾亦恨之恨:痛恨。 5.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B.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C.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D.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子。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晁错之错

晁错之错 导读:本文晁错之错,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晁错之错 云岭 公元前155年底,新御史大夫晁错在汉景帝的支持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削藩运动。但削藩刚刚开始不久,吴、楚等七国联合起兵叛乱,举国震惊。于是,汉景帝“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晁错一生政绩不凡,且才华出众,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后人大都将他的死和当时另一位大思想家贾谊的英年早逝,并称为“西汉时期最悲剧的政治事件”,意在惋惜、同情他壮志未酬,含冤而死。 可是,发生这样的悲剧,究竟是历史之错,还是晁错之错? 与贾谊不同的是,晁错是法家出身。这很能让人想起因为变法而惨遭车裂酷刑的秦国商鞅,而事实上,晁错也的确很崇拜商鞅,他年轻的时候非常喜欢商鞅的“刑名之学”。据《史记》载,晁错曾跟随轵县人张恢学习申商之学,后因为过人的文学才华,担任太常寺(负责祭祀和教育的部门)中太常掌故一职。 可以说,这是晁错一生仕途的开始,但更加准确地说,这应该是他开始命运之旅的机缘之地。 焚书坑儒和连续多年的战争祸乱,使大秦王朝斯文扫地,许多优

秀的传世之学几乎失传。以至于到西汉文帝时,偌大的天下,真正懂得经典之作《尚书》的仅剩下一位“济南伏生”。这实在让人痛心不已,可更为疾首的却是,当人们发现这位“故秦博士”时,他已经“年九十余”,根本无法再被征召入朝了。无奈之下,汉文帝只好令太常寺选派一位有才之士亲自到这位老先生家中去学习《尚书》。 人生的发展,永远离不开机遇巧合的支持。身世并不出色,俸禄不到百石的小吏晁错被选派出这份令众人羡慕的“公差”,这次偶然的学习,着实让晁错受益匪浅,不仅使他今后奇货可居,更使他由简单的只治一经之说的学者,成功蜕变为—名学贯儒法的绝世奇才,像一颗璀璨的明星,迅速照亮了西汉文坛黑寂的天空!因此,他很快受到了文帝的赏识,先后被任命为太子舍人(太子的伴读)、门大夫(掌管远近表牒,协调内外),更“以其善辩得幸太子”,被大家称为“智囊”。 晁错的精彩开始了。法家刚毅深刻的政治性格,加上儒家标榜仁德的教化方略,使这位太子的属官与一般的朝臣相比较,多了更加精准的政治眼光和感觉。因此,面对社会常态,他往往能看到隐藏在表象背后的问题与矛盾所在: 当时,一部分朝廷大臣普遍认为太子不必专门学习治国“方术”,而晁错却一针见血地指出:“窃观上世之君,之所以不能保持政权,而被乱臣颠覆,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不懂得治国术数。”他说:“故人主知所以临制臣下而治其众,则群臣畏服矣;知所以听言受事,则不欺蔽矣;知所以安利万民,则海内必从矣;知所以忠孝事上,则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 一、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兴衰:秦始皇派兵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抵御其南下;秦汉之际,匈奴 首领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建立强盛的奴隶制国家;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①汉初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②汉武帝在位时,三次派兵北击匈奴,着名将 领是卫青和霍去病;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③汉元帝时将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双方和睦相 处40多年。④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最后解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二、两汉同西域的关系 1.张骞两次通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目的是为反击匈奴做准备;第二次是公元前119 年。 2.对西域的管辖: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②东汉 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 三、对西南和东南地区的管辖 1.西南:西南各民族被统称西南夷,主要有夜郎。汉武帝在位时,在西南设郡。 2.东南:汉朝时的百越指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汉武帝在位时,设郡管理。 四、两汉的对外关系 1.同朝鲜的关系(略) 2.同日本的关系:①汉武帝时,日本使译通于汉”。②东汉光武帝时,赐汉委奴国王”金印。③中国的铁 器、铜器、丝帛等传入日本,丰富了其物质文化生活。 3.丝绸之路 (1)陆路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绸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转运到欧洲的 陆上商路。 (2)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 4.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1)与安息的关系:交往途径主要是丝绸之路。 (2)与大秦的关系: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到达东汉。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影响 (1)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作出了重大贡献。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把先进的汉族文化远播到西北各少数民族,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 (3)加强了与边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民族友谊,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苏轼《晁错论》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苏轼《晁错论》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1]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注:狃,音同“纽”,习以为常。) 译文: 天下的祸患,最不好办的,是表面上太平无事,但实际上却有无法预料的隐患。坐在那里看着事情在变化,却不想办法解决,那么恐怕事情就会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如果一开始就用强硬的手腕去处理,那么天下的人由于习惯太平安逸,就不会相信我们。只有那些仁人君子杰出人物,才能挺身而出为天下的人去承担大难,以求建立伟大的功业。这当然不是在短时期内由那些只图求名的人所能做到的。天下太平,无故挑起大难的开头,我能挑起它,我也要能收拾它,然后才有言辞向天下的人交代。如果事到临头,却想避开它,让别人来承担责任,那么天下的祸患必然集中在自己身上。 从前晁错竭尽忠心为汉朝出力,谋划削弱山东诸侯的势力。山东诸侯联合起兵,借诛杀晁错的名义反叛朝廷。但是皇帝不能明察,就杀了晁错来向诸侯解释。天下的人都悲叹晁错因为尽忠朝廷而遭杀身之祸,却不知晁错也有自取其祸的原因。 古时候能够建立大功业的人,不只具有超出一般的才能,还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昔日大禹治水,凿开龙门堤口,疏通大河,让水流进大海。当他的功业尚未完成的时候,也有

《史记》晁错

2.晁错 一、字义 1.天下无治.《尚书》者研究 2.年九十余,老不可征.征召 3.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受学 4.迁.为中大夫晋升官职5.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喜欢 6.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单独;总是7.宠幸倾.九卿压倒,超过 8.丞相谢.谢罪9.莫.敢难.无定代词,没有谁;非难 10.疾.晁错痛恨11.上初.即位刚刚 12.吴楚七国果.反果真13.上书言军事,谒.见上晋见 14.其意.非在错也用意15.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 ..闭口,不说话 16.内杜.忠臣之口堵塞 17.公言善.,吾亦恨.之对;遗憾,引申为悔恨 二、文言文知识点 ㈠通假字 1.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同“洛”洛阳 2.由此与错有卻.通“郤”,嫌隙,裂痕 3.吴楚罢不.通“否” 4.计划始行,卒.受大戮通“猝”,突然 ㈡词类活用 1.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名词活用做动词,拜师学习。 2.因上.便宜事名词活用做动词,上奏,奏陈。 3.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意动用法,以……为奇 4.太子善.错计策意动用法,认为……善 5.门东.出名词做状语,向东 6.错乃穿两门南.出名词做状语,向南 7.即夜.请间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8.请下.廷尉诛名词做动词,交给 9.吾当先斩以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10.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名词·做动词,呈上 11.别疏 ..人骨肉使动用法,使……离别疏远 12.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名词做动词,穿 13.道.军所来名词做动词,取道 14.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名词做状语,对内,对外 ㈢古今异义 1.以文学为太常掌故古义:精通文献经典今义:以语言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2.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古义:秦汉时掌管图书的官名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3.因上便宜事古义:利益,好处今义:方便合适 4.诏以为太子舍人古义:让……做今义:认为 5.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古义:凭借这个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6.上书言军事,谒见上古义:军中之事今义:与军队或战争有关的事情 7.于是景帝默然良久古义:对此今义:承接关系连词 ㈣特殊句式 1.判断句晁错者,颖川人也/此非庙垣,乃堧中垣 2.状语后置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以其辩得幸太子/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3.定语后置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4.被动句老不可征/为儿所卖/天子不尊

晁错的财税思想述评——基于《论贵粟疏》

99 晁错的财税思想述评 ———基于《论贵粟疏》 张秋颖 作者简介:张秋颖(1994—),女,汉族,河北唐山人,大三本科生,河北经贸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税收学专业。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 石家庄050051) 摘要:西汉初期,农业发展面临困境,国家蓄积不足,农商贫富差距大。晁错向汉文帝上奏一篇《论贵粟疏》 ,全面论述了“贵粟”的重要性,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封爵免罪等一系列经济主张。强烈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对汉代乃至以后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但也导致了卖官鬻爵、地方豪强猖獗、经济发展迟缓等问题,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重读此篇文章,我们可以总结出晁错的经济思想,从而得到新的发现和启示。 关键词:晁错;《论贵粟疏》;经济思想;启示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指出当时社会的弊病在于粮食、布帛等 基本财物储蓄不足,可谓是一语中的。西汉政府虽已建立三、四十年,百姓的基本温饱得到了保障,但实际上中央政府的蓄积是很不足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西汉政府建立之初,国库空虚,农民流离失所,百废待兴,社会物资极度匮乏。第二,汉高祖主张“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更减至三十税一,低税赋导致政府的财政收入过少。第三,正如文中所言:大量剩余劳动力加重经济负担、私人往来需要开支、水旱灾害、官府苛政以及粮价低等问题,使得普通农民终日劳作却无法改变生活困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农业发展凋敝。第四,商业发展迅速,商人生活富裕,社会地位逐渐提高,这也促使了相当一部分人去农从商。所有这些就必然导致西汉政府的积蓄不足。而蓄积不足就直接导致了商业无法持续发展,社会经济不景气。于内不能安定诸侯,在外不足以抵抗匈奴。 于是晁错提出了自己经济思想— ——贵粟、重农抑商、贱金玉。一、重视农业生产,提高粮价,增加粮食储备 粮食积蓄多,则民心稳定,统治稳固。因此加强农业生产,增加粮食蓄积,防备水旱灾害,对维护统治稳定至关重要。具体方法是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从而提高粮价,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这样做好处有三:增加财政收入,充实国库,减轻农民税收负担,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二、重农抑商,正本清源 当时“重商轻农”氛围浓重,农商贫富差距大。故晁错强烈建议汉文帝采取他的“贵粟”主张,如此才能正本清源。这也为“重农贵粟”经济政策的实施提供了保障,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积极倡导“贱金玉”的思想 珠玉金银轻巧体积小,容易隐藏藏,在商品流通中作为交换的媒介。增加了社会人口的流动,不能将大量的人口束缚在土地上,必然使粮食储备不足。可是粟米布帛数量笨重,难于获利,因此晁错认为,应 该用国家行政手段“贱金玉” ,这也是为了“贵粟”政策更好的实施。如今,我们站在长远历史的角度,辩证地看待晁错的经济思想,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经济主张对当时的西汉起到很大的作用,乃至日后都有深远的意义。但晁错毕竟是封建时期的经济学家,他的理论是围绕封建制度展开的,他推崇的以“粟”封爵免罪和“抑商”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地方豪强势力的壮大,加速了政治腐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一、积极意义 (一)于百姓:第一,提高粮价可以提高生产积极性,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第二,农民可通过纳粮来改善他们的政治地位;第三,商人储备充足,可以通过缴纳大量的粮食,满足自己提高社会地位的迫切要求,间接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 (二)于商人:纳粮便可得到爵位,提高政治地位,这正是商 人们的需要。 (三)于西汉政府:第一,增加了国家的粮食储备,稳固了民心,加强了统治。国家有强大的实力面对日后的水旱灾害,抵御外敌等等;第二,农业生产复苏,极大地增加了社会总财富,使国家日益富足、强盛。 (四)于社会经济:社会经济得以全面回升,增加了社会物资和国家的粮食储备,国家实力增强。无论是对付诸侯反叛,还是抵御匈奴都有了强有力的保障:经济文化飞速发展,促进了“文景之治”伟大时代的形成;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消极影响 晁错主张通过纳粮封爵免罪虽然解决了现实问题,起到了提高粮价、推动农业生产的效果,但是也留下了一些后患。 (一)以“粟”封的爵,只是一种荣誉爵位,有名无实。在晁错看来,朝廷毫不费力便可得财得物。他的主张虽然救了急,却也开启了以后封建王朝“卖官鬻爵”的罪恶先例,越来越多的人“买爵”以获取特权,可想而知卖爵太多自然会威胁社会的正常运行。 (二)能够大量纳粮者都是富商、暴发户或者地方豪强等等,这些人本就是富贾大户,一旦被封了高爵位,便会更加难以约束和管制;穷凶极恶之徒,通过纳粮可以免罪,便会有恃无恐,愈加欺压百姓,不利于社会稳定。 (三)他在强调“贵粟”的惠农政策时,强烈要求“抑商”,忽视商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阻碍了封经济的发展。 三、启示 两千年的这篇文章虽然有失偏颇,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农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情,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忽视。 (一)粮食是为政之本、安邦之基。为了更好地保民生,国家需要对农业发展的合理规划,要制定合理的农产品价格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广大农民安心致力于农业生产;做好必要的物资储备,防患于未然。 (二)合理解决农商关系,是任何时代社会稳定、和谐、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政府在考虑新政策推行时,充分考虑各个阶层的利益增损平衡。参考文献:[1]马玉桂.晁错《论贵粟疏》的经济思想[J ].科技资讯,2016[2]张立环.晁错《论贵粟疏》所折射出的经济思想及其启示[ J ].现代财经 《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8[3]阂庚尧.远见卓识,合情合用—谈晃错 《论贵粟疏》[J ].秘书工作, 2002[4]殷晓燕,王发国.清源正本:解析晁错《论贵粟疏》对《管子》的 接受与承袭[ J ].管子学刊,2008

《晁错者,颍川人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①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②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注]①壖(màn):宫庙内墙以外、外墙以内的空地。庙蠕:庙门外的隙地。②此文段未选晁错欲除袁盎,而景帝采纳袁盎诛晁错以谢天下的建议等内容。 13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善.错计策善:使……善,改进 B.错乃穿.两门南出穿:开凿

浅谈汉文帝之贵粟政策

浅谈汉文帝之贵粟政策 摘要:汉文帝在民贫商富的情况下,接受晁错的贵粟政策,本文将通过对其背景、内容、争论与裁断、成效、评价等几个方面的论述,探究贵粟政策的成败,在充分认识贵粟政策的基础上,总结该政策的成败经验、教训。 关键词:汉文帝贵粟政策 汉文帝的贵粟政策是在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大背景下制定的。他为后来汉武帝时期达到西汉的全面强盛奠定了基础。该政策的制定也有它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它的内容和意义也顺应了时代的客观要求。但晁错在提出该建议后,也遭到以袁盎为代表的反对派的批评、反对。在汉文帝最终同意时,也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眼光和才华,后来的积极作用亦可证明。然而,有得必有失。贵粟政策亦有其消极作用。其积极效果维持的时间亦较短。也折射出粮食在当时的重大作用和重农政策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一、贵粟政策的背景 据《史记》载:“十五年,黄龙见成纪,……于是天子始幸雍,郊见五帝,以孟夏四月答礼焉。”⑴在一段时期内,汉文帝行幸上陇、雍、太原等郡县,进行督查工作,反映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又载:“天下旱、蝗,帝加惠:令诸侯毋入贡,驰山泽,减诸服御狗马,损郎吏员,发仓庾以振贫民,民得卖爵。”⑵可看出当时国家面临旱灾、蝗灾,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粮食产量相对下降。又载:“后六年冬,匈奴三万人入上郡,三万人入关中。”⑶反映出汉文帝统治期间对外匈奴不断侵扰中原,边患较为严重。 在思想文化上,汉文帝统治期间采取“顺民之情与之休息”的政策。这是在黄老思想的指导下实行的政策。所谓“黄老学说”,实际上是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之学”,“老”指老子的学说。它的特点是:在政治上肯定新的一统王朝的统治秩序,承认君臣关系不可改变的前提下,极力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用少所作为的办法,就能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汉文帝的贵粟政策正是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制定的。它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表现之一。 在贵粟政策行天下之前。晁错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矣;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也就说,现在国家法律强调重农抑商,可商人却富足了,农民贫穷了。商业地位高了,农业地位低了;官吏卑贱了,法律受尊崇了。从刘邦开始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合时宜。国家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阶级矛盾、社会矛盾逐渐尖锐,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影响了政治、社会秩序的稳定。

晁错《言兵事疏》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言兵事疏 晁错 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邑,驱略畜产。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寇盗。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亡有胜意。今兹陇西之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和辑士卒,砥砺其节,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有大利。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十击一之术也。 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帝王之道,出于万全。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传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臣错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财择。 (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B.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C.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D.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时使用的文书。 B.“胡”是古代对北方和东方各族的泛称,始于战国后期,称匈奴族为胡或北胡。 C.“什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也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 D.“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回顾了汉兴以来与匈奴作战胜败得失的情况,援引古代兵法“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的说法,突出良将在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论述了吕后时“民气破伤,无有胜意”,到文帝时“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有大利”的形势转变。 C.作者根据“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的理论,分析了敌我的优劣条件,否定了“以众攻寡”,提出了对匈奴作战的一整套战略战术。

论晁错在汉匈战略关系上的远见

这位汉初最出色的军事理论家,他在文帝时代所发表的政策理论和战略建议为之后的汉朝对匈战略开辟了一条通往胜利的大路,也拉开了几百年的汉匈战争序幕。 如果说,贾谊对汉朝妥协政策的不满似乎更多地是受到其盲目的,还是比较无力的激动情绪的支配的,而并非是一种理性的思想。贾谊倡导降服匈奴,但是并没有说明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因此,毫不奇怪,他的这种立场并没有多少影响力。而晁错就完全不同,他清晰地对危在旦夕的经济和军事问题作出了辨析,并且在汉朝与匈奴的关系问题上,对当时的军事方面作出了最为全面的研究。他关注的焦点问题,一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军事改革,一是边境地区的社会-经济改革,他的观点主要是以现代化的军事思想的需要为转移,并与当时的形势密切相关的。 晁错尤其关心面对匈奴时的安全和军事方面的问题,他的政论文章就是直接针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而写的,其中讨论了一些军事策略问题。下面这一段引文来自公元前169年他交给汉文帝的一篇上疏,这篇文章也是对匈奴骑兵的军事能力第一次作出研究的作品,晁错在这篇奏疏中阐明了汉朝对匈奴的军事问题的认识程度,毫无疑问,这对司马迁及其同时代人是非常有用的资料。 “时匈奴数为边患,太子家令颍川晁错上言兵事曰:“《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繇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臣又闻:用兵临战合刃之急者三: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习,三曰器用利。兵法,步兵、车骑、弓弩、长戟、矛铤、剑之地,各有所宜;不得其宜者,或十不当一。士不选炼,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趋利弗及,避难不毕,前击后解,与金鼓之指相失,此不习勒卒之过也,百不当十。兵不完利崐,与空手同;甲不坚密,与袒裼同;弩不可以及远,与短兵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此将不省兵之祸也,五不当一。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卒不可用,以其将予敌也;将不知兵,以其主予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予敌也。’四者,兵之至要也。” 晁错先是系统的阐述了影响战场结局最重要的4个因素。即将领、地形、士兵、装备。 紧接着,晁错又进一步详细叙述了在应对匈奴军队时,汉朝的一些战略战术问题。 “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桡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一击十之术也。” 晁错认为,自我贬抑,去侍奉大国,这是小国应采取的方法。如果与敌方不分强弱,就应联合其他小国对敌作战;利用蛮夷部族去进攻蛮夷部族,这是中原王朝应该采取的战略,晁错还提出了要用轻骑兵去和匈奴作战的建议,因为很明显,只有步兵和车阵是不够的。这些战略后来也成为汉武帝的对匈战略的一部分。同时,晁错还客观了分析了汉匈各自的优劣。晁错认为匈奴相对中原有3点优势: 1、中原的马匹不如匈奴 2、中原的骑射技术不如匈奴 3、中原的将士不如匈奴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