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7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34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含解析)

2017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34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含解析)

2017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34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含解析)
2017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34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含解析)

考点规范练34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一、选择题

(2015黑龙江大庆一模)2014年5月21日,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30年的《中俄东线天然气购销合同》。从2018年起,俄罗斯将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如下图所示)向中国供气。读图,完成第1~2题。

1.下列叙述,符合管道运输特点的是( )

A.占地少,灵活便捷

B.成本高,效益好

C.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D.安全可靠,连续性强

2.中俄天然气合作对于中国的意义表现在( )

A.加快俄罗斯油气资源开发

B.消除环境污染

C.促进能源进口多元化

D.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2015河北衡水中学三模)杭州市千岛湖配水工程于2014年底开工建设,预计2018年通水。根据设计,配水工程输水线路中有九成以上线路走隧洞。结合右图及所学知识,完成第3~4题。

3.该工程( )

A.为保证水质的优良,沿线多采用管道输水

B.经过地区以平原为主,建设难度小

C.千岛湖水质优良,是杭州唯一的水源地

D.因地势原因全程须逐级提水,耗能大

4.该工程建成后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千岛湖水体受到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

B.极大改善沿线水质,使水价降低

C.在千岛湖作为取水口,将会减少下游取水所承受的沿途水环境污染压力

D.可能导致长江口海水倒灌,杭州城区地面下沉

读某地区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完成第5~6题。

5.下列关于甲、乙、丁三地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丁地比甲地气温日较差大

B.甲地比丁地太阳辐射强

C.甲地比丁地气温高是由于其海拔低

D.乙地比甲地降水多是受海洋的影响

6.在丁地可采取东水西调的措施保证农业生产高产和稳产,若实施调水,则乙、丙两地之间最合理的工程是( )

A.利用地势,开渠自流

B.逐级抽水

C.架设“水上桥”

D.开凿输水管道

青藏高原拥有庞大的淡水资源,“藏水北调”的设想引起极大关注和争论。读图,完成第7~8题。

7.下列关于雅鲁藏布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径流量年际变化小

B.常发生凌汛

C.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D.径流量从上游往下游递增

8.“藏水北调”工程不会( )

A.诱发沿线地质灾害

B.加剧青藏地区冰川消融

C.改善调入地生态环境

D.提高我国水资源利用率

“银东直流输电工程”西起宁夏宁武坑口电站,东至山东胶州,全长1 333千米,是我国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之一。读图,完成第9~10题。

9.宁夏输往东部地区的电力资源主要来自于( )

A.水能发电

B.风力发电

C.火力发电

D.核能发电

10.“银东直流输电工程”对我国东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表现为( )

A.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B.改善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彻底解决东部地区的环境问题

C.促进东部地区高耗能企业的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就业压力

D.缓解东部地区能源需求压力,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2014年2月14日,“引汉济渭”工程的标志性项目“三河口”水利枢纽在汉中开工建设。结合下图,完成第11~12题。

11.据统计,关中地区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全省人均水平的1/4。从某种意义上讲,“八百里秦川”是块干涸的平原。下列关于关中地区缺水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雨量集中在夏、秋两季,全年不均衡,雨季宝贵的降水却大多白白地流失②自然植被的破坏,土地本身涵养水源的功能降低③黄土本身保水性强,大多降水被储存在土层中④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粗放和不科学加剧了供需不平衡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2.“引汉济渭”工程的影响有( )

①缓解渭河平原地区水资源紧张状况②有利于发展航运,缓解南北向的交通压力③利用两地落差开发水能④可能影响汉江下游地区工农业用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右图为某区域某种自然资源储量和需求量关系图。读图,完成第13~14题。

13.若该种自然资源为能源,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我国东北地区—①

B.我国华北地区—②

C.我国东南沿海地区—③

D.我国西北地区—④

14.图中四地之间最有可能产生资源跨区域调配现象的是( )

A.①→②

B.④→①

C.③→④

D.②→③

二、综合题

15.(2015吉林长春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这个横跨上千千米,被称为“天河”的宏伟工程,历时11年终于完成。工程建设中攻克了很多技术难题。

材料二: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

(1)简述南水北调工程对华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分析中线工程建设技术难度大的原因。

?导学号25360233?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皖电东送”工程西起安徽淮南,经皖南、浙北、江苏到达上海,全长656千米。2013年9月

25日,“皖电东送”工程正式投入运营。

(2)借“皖电东送”这一契机,淮南如何“攀上海高亲”?

##

考点规范练34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2.1.D 2.C 解析:第1题,管道运输的特点是灵活性差,投资大,运转成本低,连续性强,运输流

体安全可靠,故选D项。第2题,强调对中国的影响,故排除A、D两项;使用天然气可减轻环境污染,但不可能消除污染,排除B项;中俄天然气合作可促进我国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故选C项。

3~4.3.A 4.C 解析:第3题,可用排除法。该输水线路基本与富春江流向一致,则可自流;九成以

上线路为隧道,说明以山地丘陵为主;杭州附近有水库,应该是其水源地。第4题,依据上题分析,千岛湖水直达杭州,则水质有很大改善,注意沿线采用管道输水,不会对沿线水质、水量有太大影响。5~6.5.A 6.D 解析:第5题,根据纬度、海陆位置和降水分布情况,可判断图示地区为澳大利亚东部地区,丁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比位于沿海地区的甲地少,故丁地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大;甲地与丁地气温的高低主要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乙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迎风坡,来自海洋的东南风受地形抬升,降水多于沿海的甲地。第6题,从降水量和海陆位置可判断出,

乙地位于大分水岭东侧,丙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所以乙、丙两地之间最合理的工程是开凿输水

管道。

7~8.7.D 8.B 解析:第7题,雅鲁藏布江以雨水补给为主,降水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河流径

流量年际变化大;所处纬度较低,不会发生凌汛;径流量从上游往下游递增。第8题,“藏水北调”

工程沿途地质条件复杂,会诱发沿线地质灾害,水资源的调入,会改善调入地生态环境,也有利于提

高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但不会加剧青藏地区冰川消融,冰川融化与气温变化有关。

9~10.9.C 10.D 解析:第9题,宁夏煤炭资源较为丰富,输往东部地区的电力资源主要来自于火力发电。第10题,将宁夏的火电输往东部有利于缓解东部能源需求压力,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11~12.11.A 12.D 解析:第11题,关中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降

水较少,河流水量小,基本没有季节性河流;植被破坏严重,加剧干旱缺水;是陕西省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采矿工业比重很小;水资源需求量大,利用率低。第12题,“引汉济渭”工程为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工程,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渭河平原的水资源紧张状况,但同时也可能会对汉

江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用水造成影响。

13~14.13.C 14.D 解析:第13题,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当地能源资源贫乏,符合图中③所示特征。第14题,②地资源丰富但需求量小,资源供大于求,③地资源贫乏但需求量大,资源供不应求,因此就产生了资源由②运往③的跨区域调配现象。

15.答案:(1)可缓解华北地区城市居民缺水状况,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保障农业用水,利于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缓解工业用水短缺的状况,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恢复沿途湿地,改善生态环境。

(2)穿越黄河等多条河流,技术难度高;穿越多条山脉,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技术难度高。

解析:第(1)题,南水北调工程对于输入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可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回答。第(2)题,技术难度大的原因从克服自然条件的困难角度回答。

16.答案:(1)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资源充沛,满足火电项目的用水需要;③邻近长江三角洲地区,市场区位优势明显。

(2)淮南应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环境;利用劳动力和土地的优势,引进上海的资金、技

术和人才,优先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输出地煤炭资源丰富,靠近淮河,水源充足,距长江三角洲地区近,

输电距离短。第(2)题,借“皖电东送”这一契机,淮南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积极改善基础

设施,引进技术、人才,承接产业转移。

2017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2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讲学案含解析

专题12 交通运输布局与其影响 1.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本专题在考查形式上往往以坐标图、局部区域图、扇形图等方式呈现信息,侧重考查交通点线的区位选择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建设的意义以与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复习时应以重点工程建设为模板,进行详细地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铁路线、公路线建设的区位因素

二、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评价

三、交通运输线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四、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五、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2.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考点一、考查城市交通发展 例1、下图为某岛屿图。读图完成1~2题。 1.最适宜建港口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⑤处建飞机场的有利条件是( ) A.离海港近,便于客货的中转 B.该岛风景优美,游客多,经济效益好 C.地势较高,云雾少,降水少 D.地形平坦,视野开阔,利于飞机的起飞降落 答案:1 2 【变式探究】(2015·新课标Ⅰ,4~5)甘德国际机场(下图)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甘德国际机场成为世界上最繁忙机场的主要因素是( ) A.位置 B.经济 C.地形 D.人口 2.甘德国际机场失去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B.横跨北大西洋航班减少 C.飞机飞行成本降低 D.飞机制造技术进步 答案 1 2 考点二、考查区域交通运输方式 例2、[2015·新课标Ⅱ,36(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利亚人口超过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2014年11月20日,尼日利亚与我国正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该项目总金额达119.7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至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下图示意尼日利亚铁路的分布。

2019届高考地理复习“资源跨区域调配”专题检测

资源跨区域调配 [专题达标检测]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引大入秦水利工程把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的大通河水,跨流域东调120 km,引到兰州市以北60 km处干旱缺水的秦王川地区,该工程是一项大规模的自流灌溉工程。这项工程总长205.7 km,有隧洞77座,渡槽29座,倒虹吸3座,可以基本解决秦王川地区28.3万居民的用水问题。如图为引大入秦工程示意图。 材料二引大入秦工程先明峡钢质倒虹吸管横跨两座高山,以107 m的巨大落差,成为引水工程中的亚洲之最。 (1)简析秦王川地区水资源缺乏的原因。 (2)说明倒虹吸管的工作原理,并分析使用倒虹吸管的原因。 (3)分析引大入秦工程建设对秦王川地区发展的意义。 解析:第(1)题,一个地区水资源缺乏的原因可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由区域图可知,秦王川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处内陆,距离海洋远,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蒸发量大;植被稀少,涵养水源能力差;工农业用水量大。第(2)题,结合材料二景观图和倒虹吸管示意图可知,倒虹吸管主要是利用上下游的水位差,通过管道穿越山谷流向高处。使用倒虹吸管的原因可主要从施工难度、工程量、水量的损失角度来分析。第(3)题,跨流域调水工程对调入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农业、工业、居民生活用水)、生态、气候等方面。引大入秦工程建设为秦王川地区提供农业灌溉水源、工业水源、居民生活用水水源,促进工农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灌溉区的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1)地处西北地区,距海洋远,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量小;气候干旱,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植被稀少,涵养水源能力差;人口多,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2)工作原理:倒虹吸管作为连通器,利用上下游的水位差,使水流通过管道穿越山谷

2017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27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 双基训练 山西省是我国能源资源大省,为进一步发展山西经济,使资源大省转变为经济大省,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下图为山西省煤炭综合开发图。读图完成1-3题。 1.利用煤炭资源加工增值,提高经济效益的办法不包括( ) A.发展电力工业 B.发展化学工业 C.降低煤炭运输成本 D.发展有色冶金工业 2.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 ) A.露天开采 B.矿区道路的铺设 C.不法分子私开矿井 D.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3.山西省资源丰富,煤炭产量大,经济发展水平却较低,其重要原因是( ) A.能源工业的投资比重较小 B.工业结构长期以来一直以单一的原煤生产和输出为主 C.煤炭工业投资比重过大 D.煤炭质量不高 能源生产结构:某类能源的生产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例。能源消费结构:某类能源的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读“我国煤炭和石油生产与消费结构差”图,回答 4-5题。4.图示说明我国( ) A.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B.石油的供需缺口不断加大 C.煤炭和石油的生产量同步增长 D.我国富煤少油的能源状况得到改善 5.目前,改善我国能源问题的可行性措施有 ( ) A.限制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 B.以煤炭代替石油以提高能源自给率 C.积极拓宽石油进口渠道

D.以新能源全面替代常规能源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据此回答6-7题。 6.不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存在的问题是( ) A.环境污染严重 B.产业结构单一 C.失业率高 D.城市化速度过快 7.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 )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德国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它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工业区之一;山西省是我国的煤炭生产大省,但尚未成为经济强省。据此完成8-9题。 8.与鲁尔区相比,山西省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 ) A.水源丰富 B.科技发达 C.劳动力廉价 D.交通便利 9.山西省由能源大省转变为经济强省的发展策略应该有( ) ①大力增加煤炭工业的比重②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③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④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读内蒙古自治区“煤变油”工艺流程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我国在内蒙古自治区启动“煤变油”工程,其主要布局理由是( ) A.区域内石油资源十分短缺 B.区域内煤炭资源十分丰富 C.区域内科技力量强大 D.区域内输油管道密集 11.从图示信息看,内蒙古自治区“煤变油”工程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工艺流程复杂 B.环境污染严重 C.水资源短缺 D.消费市场狭小 下图是“1978-2004年我国省城区非能源矿产资源状况与经济发展对比图”。读图完成12-13题。

资源跨区域调配知识点

高二地理知识点: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是我国21世纪三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工程实施的原因是一致的,即自然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性和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各地区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所赋存的自然资源不匹配。比如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主要是因为我国南方和北方水资源配合欠佳,北方地区耕地面积广大,水资源短缺;南方地区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水资源却非常丰富。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都是因为我国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但由于经济欠发达,能源需求量少,供过于求;而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不足,供不应求。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对区域的影响 (一)西气东输 1. 路线 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田——管道——上海 2.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实施西气东输,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西气东输工程在促进我国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及应注意的问题上有所不同,列表分析如下:

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供水区综合效益显著,但对水源区有一定的不利影响。长江的年径流量大,南水北调的调水量有限,从总体来看,调水对长江的影响很小,但从局部讲,调水对调出区(即水源区)有一定影响。应该采取防范、补偿和综合治理等措施,加强监督管理,尽量减少不利影响。东线调水区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三)西电东送 1. 线路

北线:山西、内蒙古、黄河上游——火电、水电——华北(京津唐) 中线:三峡、长江上游——水电——华东(沪宁杭) 南线:珠江上中游、贵族、云南——水电、火电——华南(珠三角) 2.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西部的影响 将西部的能源资源转化成电能,推动西部电力工业的发展;能有效地改善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冶金、化工等高耗能产业的发展。 (2)对东部的影响 缓解东部能源紧缺状况;优化东部能源消费结构,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八:资源跨区域调配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八:资源跨区域调配 考试内容考试要求 1.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要素流动 2.我国的资源调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分析 主要从资源调入区和资源调出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配置情况入手,分析如下:

(2)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其建设意义的分析要分别从资源调入区和资源调出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如下表:

加试级方法技巧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方法 我国先后实施了若干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而这些问题亦成为地理学科中较重要的问题。要掌握此类问题,需按以下思路进行: 1.跨区域资源调配原因的分析思路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①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②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③资源在区域间一般不具流动性。 (2)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 ①本地少;②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③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 2.解决资源短缺途径的分析思路 开源节流: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3.跨区域资源调配线路选择的思路 (1)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2)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3)安全系数高;(4)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 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影响的分析思路 (1)经济效益 可从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地区分别考虑。输出地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且可发展相关产业,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输入地可获取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获得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 输出地可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输入地经济发展加速。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社会稳定。 (3)生态效益 对沿途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2.3气候类型及判读练习(含解析)

第3讲气候类型及判读 一、选择题。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第1题。 1.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A.热带雨林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D.热带季风气候区 【答案】1.B 【解析】1.从题中可知,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则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在11月到第二年5月,即冬季为植物生长期,故地中海气候区符合植物从周边地区引入的、生长期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的条件。故选B。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下图分为图Ⅰ和图Ⅱ两部分,图Ⅰ为澳大利亚某地理事象的分布示意图,图Ⅱ为该区域内三地月降水量分布图和月最高气温统计图。 读图回答下列2-3题。 2.该地理事象可能是( ) A.风力 B.年降水量 C.陆地自然带D.≥10℃积温 3.甲地月降水量与月最高气温,正确的组合是( ) A.②③ B.①④ C.②⑤ D.④⑥

【答案】2.A 3.B 【解析】2.澳大利亚的东部有南北纵贯的大分水岭,所以在大分水岭的东侧,受东南信风的影响较大,风力较大,广大内陆地区位于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风力相对较小,南部沿海地区受西峰的合或者西风带和副高交替控制。西北方位受西北季风的影响,风力也较大,所以澳大利亚的风能资源,沿海地区较为丰富,而广大中部内陆地区较为贫乏,所以图中地理现象应当为风力。而年降水量和陆地自然带,应基本呈半环状分布,与图示地理事物分布不符,BC错。大于等于10摄氏度的积温应当从北向南逐渐减少,基本与纬线平行,与图中地理事物分布规律不相符,D错,故选A。 3.读图可知,甲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降水最多月在当地的冬季,对应图中的降水柱状①。而从气温来看,该地纬度较高。且受沿岸寒流的影响,气温在澳大利亚应较低的地区,且最冷月均温在零度以上,气温的年较差较小,对应图中的④,故选B。 【北京市西城区2019届高三一模】下图是四个城市的纬度及气压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4-5题。 4.图中四城市 A.①气温年较差较小B.②盛行东北信风 C.③比②更接近内陆D.④可能位于海岛 5.年均降水量少,但森林资源和淡水资源都丰富的城市可能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4.D 5.A 【解析】 4.图中四城市①的纬度高,气压年变化大,位于内陆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A错。②位于盛行西风带,B 错。③夏季气压较低,冬季气压较高,年变化幅度比②小,更接近沿海地区,C错。④气压年变化幅度很小,可能位于海岛,D对。 5.结合纬度,年均降水量少,但森林资源和淡水资源都丰富的城市可能是①,位于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区,

2017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研讨会发言-环境保护试题

环保题精选 1、(2016新课标Ⅰ)[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图8)。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 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 2、(2016?新课标Ⅱ卷)[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快递业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2015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206亿件,同比增长48%,快递业务收入完成2760亿元。与此同时,由快递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说明废弃的快递外包装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3、(2016?新课标Ⅲ卷)【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直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 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4、(2016?海南卷)【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冬虫夏草主要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其采挖时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每年采挖过程中大量草地被践踏和碾压,采挖结束后到处都是裸露的松散泥土和土坑。 简述大规模采挖冬虫夏草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5、(2016江苏)【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图21为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裸岩,这种岩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雨即溃,逢风即散。 材料三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引起了世界关注。下图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题: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一、选择题 “皖电东送”工程西起安徽淮南,经皖南、浙北、江苏到达上海,全长656千米。读皖电东送线路示意图,回答1-3题。 1.安徽省建设能源产业基地,实施“皖电东送”工程的有利区位条件有( ) ①安徽省煤炭资源丰富②邻近长江三角洲,消费市场广大 ③浙北段位于山地,施工难度大④水能资源充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皖电东送的主要目的是( ) A.改善淮南资源浪费状况 B.加快当地重工业发展 C.加强区际联系 D.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该工程有利于淮南( ) A.减轻环境污染 B.促进经济发展 C.科技水平的提高 D.彻底解决交通运输压力 “引汉济渭”工程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穿越秦岭,使汉江和渭河联系起来。该工程建成后,将大大缓解关中地区用水问题。下图为“引汉济渭”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4. “引汉济渭”工程的意义不包括( ) A.缓解西安的用水紧张状况 B.改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

C.减少汉江流域的旱涝灾害 D.增加关中平原灌溉面积 5. “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地区的地形成因是( ) ①断裂下陷②地壳抬升③流水堆积④流水侵蚀⑤风力堆积⑥风力侵蚀 A.①③ B.①⑤ C.②④ D.②⑥ 6.关于汉江和渭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形成夏汛 B.受长江干流水量影响,汉江的流量更大 C.汉江和渭河冬季都无结冰现象 D.渭河含沙量大,汉江含沙量小 读图,回答7-9题。 7.第一条西气东输管道没有直接从甘肃东南部穿过,而是绕道宁夏、陕西北部与山西,其主要原因是( ) A.节约管道建设成本 B.带动宁夏、陕西等地的经济发展 C.补充气源 D.保护东部的生态环境 8.图中反映出我国油气分布与消费方面的特征是 A.油气资源分布西多东少 B.油气资源分布西少东多 C.油气消费西多东少 D.油气消费东西平衡 9.图中各石油进口路线中,方向①的来源地是( ) A.俄罗斯 B.欧洲 C.中亚 D.波斯湾 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示意图,据此回答10-11题。

(完整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计划与教学进度安排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计划与教学进度安排 2017.8 一、指导思想 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仔细分析近几年高考题,尤其是新课标卷,广泛收集关于高考的信息,以考试动向为依据,以年级组、教研组的教学计划和方针为指导,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保证一轮复习扎实有效的进行。地理学科一直是文科生的瓶颈,高三复习更要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立足基础,构建知识网络。要面向低、中档题抓训练,注重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梳理知识,从微观上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广度。 二、复习进度 自2017年8月30日-----2018年2月31日 教学内容:(包括节假日约26周,每周5课时 130课时) 时间内容重点知识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和地图 8.30 第一讲1、地球 (重点:经纬网图中方向的判断、两点间距离的计算、最近航线的判断、两个日界线的应用、区时计算) 8.31—9.5 第一讲2.地图 (重点:地图上方向的判断、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判读、计算、综合应用) 9.6—9.11 第二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结构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重点:地球的普通性、特殊性,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9.12—9.13第一次月考 9.14--9.20第三讲地球的运动 (重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特征、黄赤交角及影响、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 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9.21—9.27 第一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 9.28—9.30 第二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0.8—10.11 第三讲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及常见的天气系统 10.12—10.14第四讲气候类型及其判读 10.15—10.18第五讲水循环和洋流 10.19--10.20 第二次月考 第三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0.21—10.24 第一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四单元 10.25—10.26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0.27--10.30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0.31—11.3第三讲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11.4—11.7第一讲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合理容量 11.8—11.10第二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单元城市与环境 11.11—11.14 第一讲城市空间结构

2017版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专题十区域可持续发展

专题十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题 1.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 B.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要快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解析中国荒漠化最严重和最典型的是西北地区,西北生态环境脆弱,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沙灾害较多;中国南方荒漠化不典型,且生态环境相对于西北、黄土高原等地区要优越;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慢;三江平原过度垦殖主要导致湿地和沼泽的减少,并不会产生严重的荒漠化。 答案 D (2016·杭州七校联考)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土地荒漠化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读图回答2~3题。 2.下列省区荒漠化比例最大的是( ) A.宁夏 B.青海 C.陕西 D.新疆 3.下列防治草地退化的措施,合理的是( ) ①开采矿产②生态移民③合理载畜④抽取地下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知,荒漠化比例最大的是新疆,占比超过40%。第3题,防治草地退化的措施有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合理载畜等;开采矿产,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加速草地退化,促进荒漠化;抽取地下水会导致水位下降,也会加速草地退化,促进荒漠化。 答案 2.D 3.B 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4~5题。

4.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5.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解析第4题,由图示可知:1998年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加林地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林地减少的多,而其他用地变化率不大,故选A。第5题,由图可知,1976~1998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都很小,所以改善缓慢;1998~2010年变化率大,故改善明显。 答案 4.A 5.C (2016·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二联考)下图为中国局部地区农牧界线演变图。读图完成6~7题。 6.对图示农牧界线演变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从低纬向高纬②从内陆向沿海③从东南向西北④从荒漠到草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图示农牧界线演变的社会经济原因包括( ) A.东部荒漠化严重 B.人口压力增大 C.西部大开发战略 D.全球气候变暖

资源跨区域调配练习题

资源跨区域调配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 读“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地区调配示意图”,完成1—3题。 1.箭头①和③的运输方式中具有共性的是 A、管道运输 B、水陆联运 C、高压输电 D、航空运输 2.有专家指出,④工程很可能加重沿途有些地区土 壤的次生盐碱化。有关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沿途有些地区潜水面较低,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 ②沿途有些地区土壤中的盐分有逐渐向地表积聚的 可能③沿途地区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 ④沿途地区主要地处半湿润地区,非雨季时段,蒸 发量大于降水量⑤沿途地区有大量海水的入侵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3.②工程对于我国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是 A 缓解我国由于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所带来的 环境压力 B 根本上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以气代煤 C 可以实现“东西部双赢”,根本上解决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 D 促进沿线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环境的改善 有关专家提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以把“调水”变“调电”,即把川、渝电网和西北电网相连,把川、渝电网丰富的电力引到西北,减少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从而变“水从地上流”为“水从空中走”。据此回答4~6题。 4.川、渝有丰富电力的主要原因是 A.石油、天然气丰富B.太阳能资源丰富 C.煤炭资源丰富D.水能资源丰富 5.若“调水变调电的方案”实施以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调节黄河中下游的径流量,减少下游断流天数B.大幅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C.增加黄河上游蒸发量,减少冬春季径流量D.大大增加黄河流域的总水量6.计划中的南水北调西线与东线、中线相比,其主要优势在于 A.工程量小,建设周期短B.取水河段水量大,可自流输水华北地区 C.工程路线短,并可利用黄河河道输水西北和华北 D.工程地点经济基础好,沿线需水量大 读“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路线示意图”,完成7—9题。 7.西线工程建设的最大困难是输水干 渠需要穿越( ) A.祁连山脉 B.阿尔金山脉

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河流地貌的发育专题训练(含解析)

专题训练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选择题 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据图回答1~2题。 1.对图中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②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③一定发育在河流出山口④水体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下列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量稳定B.河道较浅 C.河流不易改道D.主要由地下水补给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依据概念可知,①说法不准确,故选D项。第2题,图中显示辫状河流主要分布在冲积扇的底部,而此部位地势较低平,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故河道较浅。辫状河流的形成主要是河流多次改道的结果。 读图,回答3~4题。 3.我国主要入海河流年总输沙量变化可能是由于( ) A.水土流失现象加剧B.河流沿岸大规模挖沙 C.修建水库数量增多D.近十年降水持续偏多

4.据图推断,近年我国( ) A.滨海盐碱化趋势减弱 B.台风破坏程度明显降低 C.沿岸湿地的面积缩小 D.河口附近海岸侵蚀后退 答案:3.C 4.D 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入海河流年总输沙量呈下降趋势。总输沙量与河流搬运能力和河流含沙量呈正相关,则总输沙量减少的可能原因是河流水量减少导致的搬运能力下降,或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的水土流失减轻,或河流流域内修建水库拦截了部分沙源。故C项正确。第4题,图中显示河流总输沙量减少,则河口沉积作用减轻、海水侵蚀作用加强;另外从海平面上升角度看,海岸后退。 读我国南方山区某水系部分河段示意图,回答5~6题。 5.流水侵蚀作用比较强烈的地区是( )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6.冲积扇最有可能形成在( ) A.①处B.②处 C.③处D.④处 答案:5.B 6.D 解析:第5题,①处位于河流的上游地区,流水的侵蚀作用较强;③处位于河流的峡谷处,流水的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也较强烈。第6题,冲积扇一般形成在河流的出山口处,即④处。 下图示意某区域两个不同时期河流地貌的发育情况。读图,回答7~8题。

【高中地理】2017高考地理二轮(通用版)复习对点练习试卷(52份) 通用35

第一部分专题六第3讲 (2016·华中师大一附中模拟)北极航道是指穿过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道,分为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东北航道是连接欧亚两地海上的最短航道,西起北海,经亚欧大陆沿岸的各个边缘海到达东北亚。下表为东北航道与传统航线航行里程比较。读表,完成1~2题。 注:表中S代表经苏伊士运河;A代表经东北航道 1.与传统航道相比,东北航道(A) A.经过的国家和地区较少 B.提高了传统航线的运输成本 C.缩短约60%~70%的路程 D.扩大了海盗的活动范围 2.东北航线的开辟可能导致近些年(D) A.摩尔曼斯克港规模萎缩 B.北极成为世界航运中心 C.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减弱 D.苏伊士运河的地位急剧下降 解析:第1题,东北航道是指西起冰岛,经巴伦支海,沿欧亚大陆北方海域向东,直至白令海峡的航道。这一条航道经过的国家和地区远远少于从东亚经苏伊士运河到北欧,A正确;东北航道与提高传统航线的运输成本没有关系,B错误;从表中可以看出欧洲到横滨缩短的距离比较大,但是到马尼拉就不明显,伦敦到马尼拉两条航线差不多,C错误;这个航道与海盗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第2题,东北航线的开辟会增加摩尔曼斯克港的进出口货物量,加快摩尔曼斯克港的发展,A错误;北极航道不经过北极,B错误;东北航线不会影响洋流,C错

误;有许多的船只就会通过东北航线,而不走苏伊士运河,导致苏伊士运河的地位急剧下降,D正确。 (2016·河北衡水一中一模)2015年11月25日,全长680千米的太行山高速公路建设拉开序幕。读太行山高速公路示意图,完成3~4题。 3.太行山高速公路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是(C) A.地形B.气候 C.经济D.资源 4.太行山高速公路建成后(D) A.阜平的城市等级大幅度提升 B.河北省的经济重心随之西移至太行山一带 C.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加大 D.河北省高速公路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 解析:第3题,影响交通线建设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往往是限制性因素,要做到趋利避害;技术因素是障碍,社会经济因素是当前交通线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故选项C正确。第4题,城市等级受多种因素影响,太行山高速公路建成后阜平的城市等级不可能大幅度提升;河北省的经济重心依然在省城石家庄以东等沿海区域;交通运输线路的修建使河北省的交通运输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区域间交通更加便利,利于区域间交流,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故选项D正确。 (2016·湖北襄阳五中四模)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地铁建设开始明显加快,除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外,这种地下运行为主的城市铁路系统,已在南京、沈阳、成都、武汉、西安、重庆、深圳、苏州等10余个城市开通。据此完成5~6题。 5.上述大城市积极兴建地下隧道铁路交通系统的主要目的是(B)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培优 第一编 专题十 交通运输和资源跨区域调配专题综合检测

专题综合检测10 交通运输和资源跨区域调配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超级全能生全国26省联考甲卷)我国高纬度寒冷地区最长快速铁路——新建哈尔滨至佳木斯铁路(下图)于2018年8月末正式开通运营,该铁路沿松花江南岸布线,全线桥隧比为45.68%,它的开通,结束了哈尔滨市宾县、方正、依兰等地不通火车的历史,缩短了两地的火车运行时间。据此完成1~3题。 1.哈佳新线在修建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 A.永久性冻土广布 B.空气中氧气含量少 C.有效施工时间短 D.铁路修建技术落后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可知,哈佳新线位于黑龙江省中东部,沿线地区纬度较高,冬季寒冷漫长,气温低,有效施工时间短,故C项正确;哈佳新线沿线基本没有永久性冻土,但季节性冻土普遍发育,A项错误;哈佳新线沿线地区位于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海拔较低,不存在缺氧问题,B项错误;近年来我国铁路建设发展迅猛,铁路修建技术水平较高,D项错误。 2.新建铁路并没有与原有铁路并行,其主要目的可能是( ) A.节约建设成本 B.完善路网布局 C.避免穿山过河 D.保护生态环境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可知,新线贯通前,宾县、方正和依兰沿途没有铁路分布,新线与原有铁路没有并行,可以完善该区域的交通网络,故B项正确;节约建设成本不是新线选址的主要目的,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新线桥隧比为45.68%,说明穿山过河较多,建设成本较高,C 项错误;铁路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D项错误。 3.哈佳新线的修建,使得宾县等地在运输方式上不再只依靠公路,与公路运输相比,铁路运输的优势表现在( ) A.连续性好B.周转速度快 C.灵活性强D.短途运费低 答案 A 解析铁路运输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连续性好,A项正确;在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的机动灵活性最强、周转最快,B、C两项错误;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长途运输运费较低,D项错误。 (2019·辽宁沈阳一模)高雄湾(下图)是一个狭长的小海湾,长12千米,宽1~1.5千米,入口宽仅100米,海湾内的高雄港是我国台湾省内最大的海港,每天有大量货轮出入。据此完成4~6题。 4.旗津半岛被开挖切断的主要目的是( ) A.发展海岛旅游B.保护海洋环境 C.加快污染扩散D.提高通航能力 答案 D 解析据图文材料可知,高雄湾是一个狭长的小海湾,不方便船舶进出。将旗津半岛切断,有利于高雄湾与外界联系。 5.旗津半岛成为岛屿后,与高雄市区的交通主要依靠( ) A.跨海大桥B.海底隧道 C.民航航空D.海河联运

(完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时资源的跨区域调配.doc

第 41 课时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一、选择题 我国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平衡,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实现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定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据此回答以下 2 题。1.下列资源的调配,正确的是() A.由京广、京九线向南输送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和磷 B.广西向广东输送的能源主要是火电 C.我国能源输送方向,主要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 D.东北地区调往华北地区的资源有石油、煤和水资源 2.下列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气东输的气源主要来自我国最大的盆地 B.输气管线经过地势三级阶梯并三次穿越黄河 C.工程建设的最大困难是沿线气候条件恶劣 D.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有百利而无一害 中新网 2010 年 2 月 24 日消息:截至2009 年底,西气东输管道安全运行 2 284 天,累计输送天然气659 亿立方米, 110 多座城市, 3 000 多家大中型企业, 2 亿多人口从中受益。 它对于拉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保护生态环境,改善能源生产和利用结构等方面 都产生重要影响。据此完成以下 2 题。 3.西气东输有利于我国东部地区改善大气环境,是因为() A.天然气是无污染的能源 B.天然气可完全替代煤炭 C.天然气是目前最清洁的能源 D.可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煤炭使用量 4.西气东输工程有利于我国西部地区() ①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③增加就业机会④保护植被,改善环境 A.①③④ B .①②③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读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图,回答以下 2 题。

5.图中① ~③跨区域调配的资源分别为() A.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 B.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 C.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 D.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 6.对上述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能改善调入区的能源消费结构 B.提高了调出区的资源保护意识 C.资源调配有利于调出区和调入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川气东送”工程是继西气东输之后我国兴建的又一条能源大动脉,西起四川达州市, 途经六省两市,干线长度 1 700千米。“川气东送”可被列为继三峡工程、西气东输、 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之后的第五大工程。到2010 年,中石化每年将往上海输送19 亿立方米天然气。据下图回答以下 2 题。 7.与轮南至上海的西气东输管道干线相比,普光至上海的川气东送方案具有的优点是 () ①沿线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②途经我国水能最丰富的三峡地区,供气更方便 ③经过的高原山地少,工程量小④供气来源更多,供气更稳定⑤运输线路短 A.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8.下列关于川气东送方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助于改善东西部地区能源的供求矛盾,促进东西部的共同发展 B.有助于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C.配合原有的西气东输工程,可从根本上解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D.有助于东部地区改善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 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的苏里格天然气田,资源储量大、品位高,成为国家“西气东 输”工程的重要气源,2009 年 8 月 28 日苏里格气田苏东—13 号集气站建成投运。据此回答以下 2 题。

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试卷:《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 A卷全国卷 岩石圈(地壳)物质循环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2014·大纲文综,6)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下题。() 1.岛处于()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解析据图判断K岛屿位于苏门答腊岛与爪哇岛之间,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附近,苏门答腊岛西南部海域和爪哇岛南部海域,故K岛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答案 C 外力作用与地貌 (2016·新课标全国Ⅰ,7~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2~4题。

2.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 3.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4.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解析第2题,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的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而形成贝壳堤,故选C项。第3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故选B项。第4题,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该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在多条贝壳堤形成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泥沙在海水作用下堆积,海岸线向海洋的方向推进,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海岸线多次变动,故选D项。 答案 2.C 3.B 4.D (2015·新课标Ⅰ,10~11)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5~6题。

2016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之-综合思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考点命题规律分析】 [考点趋势剖析] 3年考情统计题型示例考点分析命题趋势 3年3考,分值 28分 2015广东,41⑷⑸;14分 2014浙江,1、2,8分 2013江苏,23~24,6分 2010年——2015年全国课 标卷常考的内容是资源跨 区域的调配,侧重于考查区 域资源开发条件及带来的 环境影响。选择题和综合题 并重,难度系数0.6左右 根据对近5年来对这个考点考 查的统计来看,多以丰富多样 的图表和文字叙述等方式呈 现信息,侧重考查西气东输、 南水北调及西电东送等工程 建设的背景、实施及其意义 [考点分层透析] 【典型例题1】【2015·广东卷41⑷⑸,14分】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 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 造纸为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南四湖及周边地区1982年与2012年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

⑴南四湖湖盆狭长,总体呈______走向。部分入湖河流不定期出现断流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 ⑵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⑶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⑴题,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形成一体,呈西北-东南走向。第⑵题,湖泊水量和面积的增多,对周围地区的气候、生物产生影响,进而对通航条件、养殖及旅游产业产生有利影响。第⑶题,从污水排放、法律法规和环保意识提出相关措施。 【答案】⑴西北-东南向。降水较少;沿岸用水量大。 ⑵南四湖水量增加,湖面增加,使周围地区气候湿润;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水量增加,利于通航;利于发展养殖业及旅游业。 ⑶禁止沿湖地区发展污水排放量较大工业的发展;加强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及循环使用;加强对沿岸工业发展监督检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定;提高工人的环保意识。 【考点透析】我国主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比较 原因线路影响 西电东送西部能源资源 (水电、煤炭 等)丰富;东部 经济发达,电 力资源不足 北线:由内蒙古、陕、晋等 省的火、水电向华北电网输 电; 中线:由川、渝、鄂等省区 的水电向华中、华东电网输 电; 南线:由滇、黔、桂等省区 的水、火电向华南输电 调入区: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 经济发展;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 轻环境污染;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调出区: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 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 机会;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 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 西气东输我国能源生产 和消费的地区 差异大;调整 我国能源消费 一线工程:从新疆轮南油气 田向东到上海; 二线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 斯口岸,南至广州,首条 调入区: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 经济发展;促进能源生产、轻重工 业结构调整;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 设;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改善

2017年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计划和重点

2017年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计划和重点 如何在第一轮复习这个关键时期中更好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张星梅老师表示,高考强调在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充分表现对地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如区域空间判断、时间的推算、工业的区位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等。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考生要做到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地理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升应用能力。为此,考生现阶段复习应该按部就班,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紧跟老师无疑是必要的,在课堂上跟住老师的节奏,记好课堂笔记;课后则应按照单元的顺序做一些习题。如果考生地理学得不太好,这一轮复习是查漏补缺、提高成绩的最佳时机。藉通过全面复习教材,提高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更应侧重主干知识 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几乎每年都会把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气候、洋流、农业生产的条件、城市化、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我国不同地点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的原因,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等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作为主要考查内容,这些都是大纲要求考生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一道超纲题。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和20**年各地区文综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

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考生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抓住图表事半功倍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便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在近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往往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地理、历史和政治这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 针对高考重视图表考查的特点,地理第一轮复习中,考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训练。可有计划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应的地图册复习、练习,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建议考生将对图表的复习分为三个部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