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制造业双创平台培育三年行动计划

制造业双创平台培育三年行动计划

制造业双创平台培育三年行动计划
制造业双创平台培育三年行动计划

制造业“双创”平台培育三年行动计划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是小企业兴业之策,也是大企业昌盛之道。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双创”的主战场。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双创”平台,有利于激发制造企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转型动力,有利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是推动“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双创” 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动力。为加快培育制造业“双创”平台,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化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激发制造企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坚持示范引领,强化产业支撑,着力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双创”平台,依托“双创”平台推动要素汇聚、能力开放、模式创新和区域合作,构建资源富集、开放共享、创新活跃、高效协同的“双创”新生态,培育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动能,形成“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双创”互促共进的新格局,加快制造强国建设。

(二)基本原则

夯实基础,系统推进。把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作为构建互联网“双创”平台的基础,推动各类创业创新要素的在线汇聚和开放共享。深刻把握两化融合迈向平台化、生态化阶段的新特征,统筹发展理念、技术路线和业务模式,协调推动两化融合和制造业“双创”平台建设。

创新发展,开放合作。把技术、组织、模式、业态创新作为制造业“双创”平台建设的主攻方向,推动平台与企业业务深度融合,构建新型研发、设计、制造、管理、服务体系。以构建资源共享、能力开放、业务协同的互联网“双创”平台为重点,打造合作共赢、价值共创的“双创”新生态。

企业主导,分业施策。把大企业作为制造业“双创”平台建设的主导力量,充分发挥大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带动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新格局。针对不同行业制造业“双创”平台基础、功能和水平差异,完善推进机制和政策体系。

多方联动,营造环境。把政产学研用金联动发展作为制造业“双创”平台建设的重要路径,构建上下齐动、区域联动、行业互动的协同推进体系,推进政策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把握“双创”平台发展规律,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引领,推动形成建平台和用平台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三)总体目标

到 2020 年底,围绕“双创”平台要素汇聚、能力开放、模式创新、区域合作等四个领域分别培育100个试点示范项目,重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超过 85%,制造业“双创”平台成为带动制造企业提质增效,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增长,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变革生产关系,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强大引擎。

——制造业“双创”新生态基本形成。建成一批制造业“双创”示范平台,在重点行业形成一批资源高度富集、参与主体多元、线上线下互动、创业创新活跃的“双创”新生态,有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双创”新模式广泛普及。制造业“双创”平台与企业业务深度融合,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成为引领制造业高端化的重要模式,制造企业组织管理模式进一步趋向扁平开放,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 50%。

——制造业“双创”新动能快速成长。制造业“双创”平台与产业集聚区深度融合,建成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制造业“双创”示范区,基于“双创”平台形成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成为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制造业“双创”新环境日趋完善。面向制造业“双创”平台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进展,制造业“双创”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在制造业领域形成更加浓厚的“双创”氛围。

二、主要行动

(一)“双创”平台+要素汇聚行动

1. 行动目标

组织实施制造业“双创”平台建设专项,以推动企业创业创新要素数字化、系统集成化、业务协同化为重点,支持建设面向企业内部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双创”要素汇聚平台,促进面向生产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

2. 行动内容

建设企业级“双创”要素汇聚平台。围绕构建多主体参与、跨部门、跨领域的网络化协同研发平台,实施工业技术软件化工程,推动工业知识、技术、方法、模型的软件化和平台化,鼓励制造企业设计、仿真、工艺等研发软件和工具的云端迁移和部署,加快各类研发资源在线汇聚和共享。实施智能制造专项,支持制造企业加快生产装备、计量检测、仓储物流等制造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提高制造过程动态感知和集成互联水平,提升各类制造资源网络化配置、优化和共享能力。推动制造企业物流配送、客户资源、营销体系、融资渠道等资源要素的数字化、平台化、社区化,加快构建企业内部资金、人才、市场等资源要素集成共享平台。

建设产业链级“双创”要素汇聚平台。鼓励国家和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大型制造企业建立面向产业链的协同研发平台,在线汇聚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发者等相关方研发资源和能力,加快构建研发需求在线发布、研发资源在线共享、研发业务在线协同的产业链协同研发体系。以促进重点行业制造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为重点,推动企业间供应链管理、制造执行系统、工业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等业务系统的横向集成,在线整合汇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制造资源和业务能力,打造行业制造能力在线发布、网络协同和实时交易平台,加快构建资源富集、多方参与、合作共赢、协同演进的“双创”生态体系。

(二)“双创”平台+能力开放行动

1. 行动目标

以促进全社会研发、生产、孵化等制造资源和能力开放的在线化、市场化为重点,基于平台推动大企业创业创新要素和能力与中小微企业需

求精准对接,降低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门槛,培育基于数据驱动、供需高效匹配的资源和制造能力开放、共享、交易新模式。

2. 行动内容

基于互联网的研发设计能力开放。组织实施百万工业 APP 培育工程,支持大型制造企业推动专业软件、开发工具集、技术知识库、应用模型库、测试评估库等基础工具在线共享,构建开源社区、开发者社群等网络开发平台,鼓励中小微企业和创客基于平台开发工业APP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推进特定行业和特定场景工艺经验的程序化、工业知识的显性化和工业智能的云计算化。鼓励制造企业建立众包等新型研发模式,支持大型制造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和制造业创新中心,通过互联网“双创”平台整合实验仪器、检测设备、技术专家等线下研发资源,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线下能力线上配置的新型研发服务。

基于互联网的生产能力开放。支持大型制造企业构建分享制造平台,推动制造能力的集成整合、在线分享和优化配置,面向全行业提供生产加工、计量检测、测试认证、物流配送等制造能力交易服务,探索制造能力可计量、可协同、可交易的新模式。组织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专项,支持行业骨干企业提升数据采集、边缘计算、设备连接、生态搭建等能力,搭建资源富集、创新活跃、跨界融合的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大型企业开展内部“双创”,开放供应链资源和市场渠道,面向全行业提供制造资源泛在连接、弹性供给、高效配置的服务。

基于互联网的孵化能力开放。鼓励大型制造企业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孵化平台,整合投融资、方案咨询、检测认证等孵化能力,围绕中小微企业研发、制造、管理能力提升提供各类孵化支撑服务,增强中小微企

业创新发展能力。鼓励大型制造企业发挥市场、品牌、渠道等优势,依托“双创”平台提供面向中小微企业的创业培训、品牌宣传、市场推广等孵化服务,增强中小微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三)“双创”平台+模式创新行动

1. 行动目标

围绕制造业“双创”平台与企业业务深度融合,依托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推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组织管理模式创新,加快研发设计向协同化、动态化、众创化转型,加快工业生产向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加快组织管理向扁平化、创客化、自组织拓展。

2. 行动内容

培育新型研发设计模式。支持航空、船舶、汽车、机械、电子等行业骨干企业建设协同化、网络化的“双创”平台,推动研发主体从内部研发部门向跨部门、跨企业扩展,研发流程从串行向并行转变,加快构建产业链协同研发体系。支持钢铁、石化、冶金等行业依托“双创”平台,深化智能感知、知识挖掘、工艺分析、系统仿真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建立持续改进、及时响应、全流程创新的研发体系。引导消费电子、家具、制鞋、服装等消费品行业建立开放创新交互平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包、众创研发模式,促进社会化协同研发生态加快形成。

培育新型生产制造模式。组织开展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试点示范,支持企业搭建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平台,提升动态感知、实时响应消费需求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能力。支持建设 3D 打印等“双创”服务平台,引导中小企业在线提供快速原型、模具开发和产品定制等创新服务,培育“互联网+” 新型手工作坊等小批量个性化定制模

式。实施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鼓励企业依托“双创”平台,发展基于大数据的产品监测追溯、远程维护、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在线增值服务。实施百万企业上云工程,鼓励中小企业业务系统向工业云平台迁移,加快低成本、模块化的数据采集、工业软件、开发工具等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在中小企业普及推广。

培育新型组织管理模式。支持大型制造企业创新组织架构,依托“双创”平台推动管理模式从管控型组织向自组织型转变,探索发展小型化、自主化、灵活化的新型决策组织单元,构建网络化、扁平化、创客化新型组织体系。推动大型制造企业通过支持员工创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业务、开辟新市场,鼓励建立新型企业合伙人制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结合“双创”平台建设,持续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支持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与自对标,引入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先进管理工具和方法,加快企业管理模式变革。

(四)“双创”平台+区域合作行动

1. 行动目标

以推动制造业“双创”平台在产业集聚区落地为重点,支持建设一批行业特色鲜明、品牌影响力强、带动作用显著的制造业“双创”示范区,形成制造业“双创”平台引领发展、地方政府积极参与、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的产业创新生态。

2. 行动内容

推进制造业“双创”平台和产业集聚区融合发展。结合地方重点产业集聚区发展需求,优先支持国内大型制造业“双创”平台在国家新型

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产业集聚区落地,鼓励平台与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产业聚集区创业创新资源对接,为园区企业提供集技术、人才、管理、设计、渠道、市场、融资、培训等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打造市场化与专业化结合、线上与线下互动、孵化与创新衔接的创新载体。积极发挥中国软件名城的载体平台作用以及软件的赋值、赋能、赋智作用,进一步调动地方发展软件产业的积极性,集聚资源、突出特色、营造环境。

推动部省(市)共建制造业“双创”示范区。将“双创”平台建设作为中国制造 2025 试点示范城市(群)、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等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选择一批产业聚集度高、平台创新活跃、政策体系完善的地方建设制造业“双创”示范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出台各具特色的支持政策,共享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专利信息资源,盘活闲置的商业用房、工业厂房、企业库房、物流设施和家庭住所、租赁房等,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办公场所和居住条件。加快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发展步伐,优化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环境,继续认定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创建。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加大在制造业“双创”发展重大问题、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力度,健全政策体系,密切部门分工协作,加强宣传推广,动态跟踪产业发展态势,全面落实行动计划各项任务。各地要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当地发展实际制定推进方案,抓好工作落实。

(二)加强政策引导

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鼓励地方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制造业“双创”平台培育的投入力度。促进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协同联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制造业“双创”平台建设和整合,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组织开展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推动开展全国制造业“双创”深度行活动,发布年度《中国制造业“双创”发展白皮书》,加快模式案例总结和经验推广。

(三)完善服务体系

开展制造业“双创”平台运行数据监测统计、运行效果评估,编

制制造业“双创”发展白皮书,发布数据地图。面向制造资源、能力等创业创新要素的在线开放、交易、共享,鼓励建立市场化、网络化的新型认证、评估和信用体系。健全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和数据安全管理,实施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指导企业开展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四)深化国际合作

结合“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支持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电信企业联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双创”平台,推动“双创”平台“走出去”,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利用双边、多边国际合作机制,将培育制造业“双创”平台作为技术、园区、标准合作以及人才交流的重要内容,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五)加快人才培养

依托重点人才工程,加大制造业创业创新领域人才培养力度,加快高端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大国际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支持“双创”平台

建设运营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加强合作,通过服务外包、项目合作、开源社区建设等形式开展针对性人才教育和培训,加快开发者、创客等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基于“双创”平台的创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双创示范基地汇报材料文书

宜昌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创建汇报材料 一、区情简介 宜昌高新区拥有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等一批国家级“金字招牌”,是宜昌转型跨越的引领区、创新创业的集聚区、开放发展的先行区、营商环境的示范区、产业新城的样板区。 宜昌高新区拥有东山科技创业园、猇亭工业园、湖北深圳工业园、白洋工业园、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宜昌生物产业园、点军电子信息产业园、现代服务产业园等七大核心园 区及部分拓展区,总面积2016年,全区实现科工贸总收入1645亿元,同比增长10.2%;工业总产值1732亿元,同比增长14.1%。 2017年4月1日,以宜昌高新区东山园区和生物产业园区为主体的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宜昌片区正式揭牌,标志着宜昌高新区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双创工作基本情况 (一)主要成绩 宜昌高新区创新孵化生态环境已基本形成,孵化器建设

规模、孵化能力、孵化绩效等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第一,双创载体建设成果显著,孵化培育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宜昌高新区引进中国科技开发院等国内知名孵化运营机构,现有市级以上孵化器14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共6家。 第二,双创主体不断涌现,科技型企业茁壮成长。与“十一五”末相比,在孵企业总数从300多家增加到2300多家,增长了7倍多。 第三,双创氛围日益浓厚,新动能快速成长。“十二五”以来,全区双创平台共转化科技成果36项,其中省级以上15项;完成新产品、新技术开发200多项,其中10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 (二)主要做法 1.建立三项机制,推动双创平台健康发展 一是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宜昌高新区在全省率先推进孵化器年度目标考核,促进了各孵化器、众创空间运营主体交流合作、提质增效。 二是建立分类指导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自愿、联盟约定”的方式,促进创业孵化载体提升功能、分层分类发展。例如,引导宜昌和艺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建国家

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工作实施方案

众创空间工作实施 管理方案

2015年12月15日发布2016年1月15日实施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根据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具体内容如下: (一)总体要求。将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强化开放共享,创新服务模式,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全力打造温州创新创业名城。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市创建市级众创空间100家以上,基本构建开放、高效、富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创新资源丰富、创新要素汇集、孵化主体多元、创业创新服务专业、创业创新活动丰富、各类创业创新主体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投资人、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众创空间建设。鼓励和支持创客空间、极客空间、创业咖啡、创业社区等众多不同形式、不同模式的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及协同发展,为创业者和创业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创业服务。 (四)盘活存量资源建立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众创空间。鼓励各

县(市、区)、产业集聚区、大企业利用已有的商业商务楼宇、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产,在不改变建筑结构、不影响建筑安全的前提下,改建为众创空间,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不变更。 (五)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园建设众创空间。以市级小微企业创业园为重点,建设一批集孵化、服务、科研为一体的众创空间,促进众创空间内企业(项目)围绕“五一○产业”创新链、产业链开展合作、联动发展。 (六)加快建设一批众创社区。市本级重点在市区(市级功能区)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在8万平方米以上的众创社区,有条件的创建省、市级特色小镇。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创新创业服务,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鼓励各县(市)结合本区域产业定位和规划布局,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在4万平方米以上众创社区,整体推进我市众创空间建设。 (七)鼓励科研人员创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的,经原单位同意,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原单位应根据专业技术人员创业的实际情况,与其签订或变更聘用合同,明确权利义务。支持职务成果转化工作,应用职务发明成果转化所得收益,除合同另有约定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可按60%至95%的比例划归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及团队拥有。 (八)支持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真实施“人才十条新政”,落实人才住房、创业贷款担保贴息、初创期社会保险费补贴、创业培训见习补贴等鼓励创业政策措施的落实。建立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办法,支持大学

双创示范基地项目申请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第一节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 第二节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1) 第三节报告编制依据及范围 (2) 第四节研究结论 (3) 第五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 第二章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 (6) 第一节项目提出背景 (6) 第二节项目建设必要性 (13) 第三章产业发展支撑条件分析 (19) 第一节 ***市经济发展情况 (19) 第二节产业条件分析 (22) 第三节电商发展环境分析 (39) 第四章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 (43) 第五章建设地点和建设条件 (45) 第一节项目选址 (45) 第二节建设条件 (46) 第六章项目技术方案 (49) 第一节电商方案 (49) 第二节产业共享设备 (54) 第七章项目工程方案 (59) 第一节总图运输 (59) 第二节建筑结构 (61) 第三节公用工程方案 (65) 第八章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71) 第一节设计依据及标准 (71)

第二节项目周围环境质量现状 (71) 第三节生态环境影响治理措施 (72) 第四节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74) 第九章节能方案分析 (75) 第一节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75) 第二节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76) 第三节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77) 第十章职业安全卫生与消防 (81) 第一节职业安全卫生 (81) 第二节消防 (83) 第十一章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 (85) 第一节组织机构 (85) 第二节劳动定员与培训 (86) 第十二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87) 第十三章工程招投标 (88) 第十四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92) 第一节投资估算 (92) 第二节资金筹措 (93) 第十五章经济效益分析 (95) 第十六章社会效益分析 (99)

关于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

关于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6〕35号)精神,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完善组织体系,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区域、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等多种形式的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加强指导,密切配合,统筹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 二、强化政策协同。各地要坚持问题导向,鼓励先行先试,加强各类政策统筹,切实解决创业者面临的资金、信息、政策、技术、服务等瓶颈问题,营造有利于双创的政策环境。省有关单位要积极支持各类政策试点向示范基地倾斜,为高校、科研院所、各类企业等提供科技支撑、人才引进、公共服务等保障条件,推进创业创新资源向示范基地集聚。双创示范基地要结合自身特点,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建设重点和时间表、路线图。 三、强化示范引导。合肥市要结合我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集聚资本、人才、技术、政策

等优势资源,支持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先行先试,推动基地尽快建成、尽早发挥作用。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要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完善双创政策举措、扩大创业投资来源、构建创业创新生态、加强双创文化建设为重点,探索完善创业创新扶持制度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创模式和典型经验。 四、强化督查评估。建立健全双创示范基地评估考核机制,加强跟踪督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进一步释放全社会创新活力。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和第三方评估,及时协调解决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大力宣传推广典型经验,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某学校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组织计划

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xx交通大学是一所有强烈创新创业基因的学校,建校120年形成和延续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传统。

近些年,学校注重将高水平的科研反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着力把一切办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自1999年开始,学校就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积极探索构建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2002年,xx 交通大学等高校被列为教育部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院校。2009年,xx 交通大学成为xx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高校。近五年,学校连续三届蝉联“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冠军,并夺得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冠军杯”。大批校友活跃在创新创业和创投领域,为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做出贡献。 学校充分意识到承担“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光荣使命,为进一步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基础条件 学校确立符合科学规律、阶段特征的创新创业工作规划,推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激发全校师生创新创业活力,为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做出积极贡献。目前,xx交通大学围绕“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条件主要

包括: (一)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不断加强并逐渐体系化 在各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科技创新”等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展本科生研究计划(PRP)。目前已开设包括“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等在内的18门(共计38学分)创新与创业通识核心课,包括“创业机会识别”等在内的34门(共计71学分)创新与创业公选课,以及2学分的“创新方法(TRIZ)”慕课。本科生“形势与政策”必修课中,每学期含2个课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专题,覆盖全校大一大二本科生。此外,面向全校学生推出“创新与创业大讲堂”,倡导并弘扬企业家精神,启迪创业意识;持续举办“创业沙龙”,邀请风险投资家、校园创业先锋等与有创业意向同学“面对面”交流;开设“宣怀班”和“创业训练营”,对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化创业训练。同时,明确本科生和研究生可有1至2年时间休学创业,期间可享受学校的创业教育资源和支撑服务,保证“离开课堂不离校园创业圈”。 (二)创新创业实践载体不断丰富并日益品牌化 学校持续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习实训等活动,营造并逐步增强全校创新创业氛围,通过“体验式”、“模拟式”

(完整版)上海交大双创建设具体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是一所有强烈创新创业基因的学校,建校120年形成和延续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传统。近些年,学校注重将高水平的科研反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着力把一切办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自1999年开始,学校就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积极探索构建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2002年,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被列为教育部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院校。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成为上海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高校。近五年,学校连续三届蝉联“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冠军,并夺得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冠军杯”。大批校友活跃在创新创业和创投领域,为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做出贡献。 学校充分意识到承担“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光荣使命,为进一步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基础条件 学校确立符合科学规律、阶段特征的创新创业工作规划,推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激发全校师生创新创业活力,为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做出积极贡献。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围绕“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 (一)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不断加强并逐渐体系化 在各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科技创新”等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展本科生研究计划(PRP)。目前已开设包括“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等在内的18门(共计38学分)创新与创业通识核心课,包括“创业机会识别”等在内的34门(共计71学分)创新与创业公选课,以及2学分的“创新方法(TRIZ)”慕课。本科生“形势与政策”必修课中,每学期含2个课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专题,覆盖全校大一大二本科生。此外,面向全校学生推出“创新与创业大讲堂”,倡导并弘扬企业家精神,启迪创业意识;持续举办“创业沙龙”,邀请风险投资家、校园创业先锋等与有创业意向同学“面对面”交流;开设“宣怀班”和“创业训练营”,对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化创业训练。同时,明确本科生和研究生可有1至2年时间休学创业,期间可享受学校的创业教育资源和支撑服务,保证“离开课堂不离校园创业圈”。 (二)创新创业实践载体不断丰富并日益品牌化 学校持续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训练计划工程、实习实训等活动,营造并逐步增强全校创新创业氛围,通过“体验式”、“模拟式”教育推动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学校每年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凝聚和培育创业工程和团队。创业计划大赛按照创业企业的实际筹建流程组织竞赛,按照实战要求选拔团队、聘请实业界人士担任评委,按照市场竞争机制营造比赛环境,保证竞赛全程化、全真性和实效性。重视“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工程”实施,自2013年以来共遴选国家级和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工程近200个,累计资助金额200万元;培育校级创业训练计划工程200多个,累计资助金额100万元。组织“创业企业暑期实习生

清华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方案

清华大学双创示范基地 工作方案 2016年6月

清华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 根据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等文件精神,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创业模式和机制,结合清华大学实际,整合全校创新创业资源,全方位推动“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条件 清华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有着优良传统。上世纪80年代起学校组织了“挑战杯”等科技赛事,上世纪90年代初学校成立清华科技园。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协会,1998年清华大学在全亚洲首次发起举办了创业计划大赛,随后该项比赛发展成为全国性赛事。同年清华大学在国内首次开设MBA创新创业管理方向的教育课程。1999年清华科技园成立了启迪孵化器。2003年起清华大学开始系统建设创业课程,2010年清华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始举办公益创业实践赛,将创业与公益相结合,用商业化手段运营公益项目,该项赛事也已经推广至全国。2015年5月4日青年节之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回信清华大学学生创客,勉励他们丰富创客文化、播撒创客的种子。2015年6月11日,由清华大学发起的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1.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清华大学一直引领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以不同形式、层面和角度形成了较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生态系统。 目前学校已经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相关课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化,2015年面向全校开设了2学分的通识课程《创业导引》,邀请了20余位创业名家为学生授课。同时,作为清华教改重点举措之一,学校正在大力推进的

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自由编辑)

xx交通大学是一所有强烈创新创业基因的学校,建校120年形成和延续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传统。近些年,学校注重将高水平的科研反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着力把一切办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自1999年开始,学校就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积极探索构建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2002年,xx 交通大学等高校被列为教育部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院校。2009年,xx 交通大学成为xx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高校。近五年,学校连续三届蝉联“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冠军,并夺得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冠军杯”。大批校友活跃在创新创业和创投领域,为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做出贡献。 学校充分意识到承担“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光荣使命,为进一步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基础条件 学校确立符合科学规律、阶段特征的创新创业工作规划,推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激发全校师生创新创业活力,为加快培养规模

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做出积极贡献。目前,xx交通大学围绕“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 (一)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不断加强并逐渐体系化 在各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科技创新”等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展本科生研究计划(PRP)。目前已开设包括“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等在内的18门(共计38学分)创新与创业通识核心课,包括“创业机会识别”等在内的34门(共计71学分)创新与创业公选课,以及2学分的“创新方法(TRIZ)”慕课。本科生“形势与政策”必修课中,每学期含2个课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专题,覆盖全校大一大二本科生。此外,面向全校学生推出“创新与创业大讲堂”,倡导并弘扬企业家精神,启迪创业意识;持续举办“创业沙龙”,邀请风险投资家、校园创业先锋等与有创业意向同学“面对面”交流;开设“宣怀班”和“创业训练营”,对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化创业训练。同时,明确本科生和研究生可有1至2年时间休学创业,期间可享受学校的创业教育资源和支撑服务,保证“离开课堂不离校园创业圈”。 (二)创新创业实践载体不断丰富并日益品牌化

2016最新双创示范基地创客空间运营方案

目录第一部分项目建设背景 一、时代背景 二、全国创客空间发展特点 第二部分项目建设内容 一、桦杜创客空间发展现状. 二、项目建设亮点 三、项目建设内容 第三部分社会经济效益 第四部分创客空间运营模式 一、项目运营模式 二、项目盈利模式. 三、项目投入计划

第一部分项目建设背景 一、时代背景 2015年年初,“创客”首次被写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两会两万字、政府工作报告13次提“创业”,明确表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早在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致开幕辞时,提出要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人人创新”、“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客被寄予厚望。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并研究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中央文件第一次提到“众创空间”。科技部发文,指出以构建“众创空间”为载体,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打造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 在国家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再次反复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且将其提升到中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双引擎”之一的高度,显示出政府对创业创新的重视,以及创业创新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众创空间”纲领性文件——《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此举为国家层面首次部署“众创空间”平台,支持大众创新创业。《意见》提出目标到2020年,形

成一批有效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同时又具备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等特点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 二、全国创客空间发展特点 众创空间作为创业创新服务的平台在全国的推广,使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南京、武汉、苏州、成都等创新创业氛围较为活跃的地区,也都逐渐涌现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其中北京众创空间主要通过成立联盟搭建起了众创空间资源共享平台和行业自律组织,汇集众多在行业内具有代表性、影响力、先进理念的人物,促进推动地区创新创业模式新颖、理念超前的众创空间的发展;上海新车间则是通过聚集硬件高手、电子艺术家、设计师、DIY爱好者等来建设一个开放式社区和实验空间;深圳的柴火空间为创客们提供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电子开发设备、机械加工设备等基础硬软件以及定期举办各种聚会、工作坊和知识分享会来聚集创客,为一些对创客兴趣浓厚和想成为创客的人提供参与的途径;除此之外还有众多优秀的创客空间比如武汉光谷、杭州的洋葱胶囊、南京创客空间、成都创客空间等等,这些创客空间各有特色,通过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市场需求状况,积极地的推动了区域的创业、就业事业发展。 从业务模式和形态角度来看,目前我国现存的众创空间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模式:

##健康服务业示范基地建设方案(2.0)

##健康服务业示范基地建设方案(2.0)

一、项目目的 111健康产业示范基地项目是由222、333集团牵头发起,按照“构建大健康生态体系,培育111健康产业龙头”的总体思路,拟在中国111实施的大健康产业示范项目: 1. 促进升级111经济结构。在111市实施和发展医疗、养老、养生、旅游、健康管理、健康保险及健康产品物流等项目,并以资源的优化和整合为主要途径,打造形成集健康教育、健康筛查、健康干预、健康促进、健康养老养生等为一体的111健康产业生态体系,满足民众的健康需求,培植形成111健康产业龙头,带动111以加工工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向第三产业转换。 2.促进打造111城市新名片。111作为连接穗、深、港、澳的中心城市,围绕这些世界级城市,开展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医疗、养老、旅游等功能性、协同性服务,是111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经济与社会的必然选择。引进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采用数字化、信息化先进技术,在111建立以医疗、养老、养生、旅游为一体的健康产业示范基地,进一步落实《中德卫生保健框架协议》,为穗、深、港、澳的市民世界级服务,不仅能够培植111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够成为111一张新的城市名片,并为中德合作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3.促进建设111健康双创基地。111健康产业示范基地项目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动力,由333及其合作伙伴在111政府指导下,制定“双创”发展规划,着力将111打造成为国内国际健康创业目的地、健康医疗养老养生旅游目的地和健康生活目的地。同时,整合并形成以健康消费为载体的健康金融的服务平台,争创广东省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二、项目背景

双创示范基地汇报材料

高新区国家双创示基地创建汇报材料 一、区情简介 高新区拥有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区、国家产城融合示区等一批国家级“金字招牌”,是转型跨越的引领区、创新创业的集聚区、开放发展的先行区、营商环境的示区、产业新城的样板区。 高新区拥有东山科技创业园、猇亭工业园、工业园、白洋工业园、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园、点军电子信息产业园、现代服务产业园等七大核心园区及部分拓展区,总面 积2016年,全区实现科工贸总收入1645亿元,同比增长10.2%;工业总产值1732亿元,同比增长14.1%。 2017年4月1日,以高新区东山园区和生物产业园区为主体的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片区正式揭牌,标志着高新区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双创工作基本情况 (一)主要成绩 高新区创新孵化生态环境已基本形成,孵化器建设规模、孵化能力、孵化绩效等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第一,双创载体建设成果显著,孵化培育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高新区引进中国科技开发院等国知名孵化运营机构,现有市级以上孵化器14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共6家。 第二,双创主体不断涌现,科技型企业茁壮成长。与“十一五”末相比,在孵企业总数从300多家增加到2300多家,增长了7倍多。 第三,双创氛围日益浓厚,新动能快速成长。“十二五”以来,全区双创平台共转化科技成果36项,其中省级以上15项;完成新产品、新技术开发200多项,其中10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领先水平。 (二)主要做法 1.建立三项机制,推动双创平台健康发展 一是建立目标考核机制。高新区在全省率先推进孵化器年度目标考核,促进了各孵化器、众创空间运营主体交流合作、提质增效。 二是建立分类指导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自愿、联盟约定”的方式,促进创业孵化载体提升功能、分层分类发展。例如,引导和艺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基地、国家广告创意产业园;支持物联传感孵化器

国家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印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2328859.html, 国家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印发 作者: 来源:《中国电子报》2016年第39期 本报讯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发展步伐,优化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环境,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制定了《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并于日前印发。 《管理办法》指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以下简称示范基地)是经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的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是由法人单位建设或运营,聚集各类创业创新服务资源,为小微企业提供有效服务支撑的载体和场所。示范基地具有基础设施完备、运营管理规范、商业模式清晰、创新链完整、产业链协同、服务功能齐全、服务业绩突出、社会公信度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各类符合条件的服务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创业基地、创业园、孵化器;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产业集聚区中面向小微企业的园中园;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大学科技园;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设立的面向小微企业、创业团队、创客的创业创新基地均可申报示范基地。 《管理办法》明确,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示范基地的公告和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以下统称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协助工业和信息化部对辖区内示范基地进行管理。示范基地申报遵从自愿原则。工业和信息化部对示范基地予以重点扶持。 《管理办法》提出,示范基地申报需同时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是经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认定的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二是申报主体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运营管理本基地,基地成立时间3年以上。三是目前基地入驻小微企业80家以上,从业人员1500人以上。四是专职从事创业创新服务的人员不少于10人,其中创业辅导师不少于3人,引入或战略合作的外部专业服务机构不少于5家。五是服务有特色,业绩突出。为小微企业提供的公益性服务或低收费服务不少于总服务量的20%。同时,示范基地申报需满足以下运营条件:一是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有满足入驻企业生产经营、创业孵化、创业创新的场地和服务场所。二是基地运营主体治理结构完善、内部运营管理体系规范。具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年度发展目标和实施方案。三是基地具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完备的创业创新服务流程、收费标准和服务质量监督保证措施。基地具备清楚、明晰的服务台账。此外,示范基地申报需同时具备不少于以下四种服务功能并达到相应的服务能力:信息服务、创业辅导、创新支持、人员培训、市场营销、投融资服务、管理咨询、专业服务。申报示范基地应当在物业服务智慧化、项目管理数字

2.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关于承担“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工作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是一所有强烈创新创业基因的学校,建校120年形成和延续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传统。近些年,学校注重将高水平的科研反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着力把一切办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自1999年开始,学校就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积极探索构建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2002年,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被列为教育部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院校。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成为上海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高校。近五年,学校连续三届蝉联“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冠军,并夺得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冠军杯”。大批校友活跃在创新创业和创投领域,为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做出贡献。 学校充分意识到承担“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光荣使命,为进一步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基础条件 学校确立符合科学规律、阶段特征的创新创业工作规划,推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激发全校师生创新创业活力,为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做出积极贡献。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围绕“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 (一)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不断加强并逐渐体系化 在各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科技创新”等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展本科生研究计划(PRP)。目前已开设包括“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等在内的18门(共计38学分)创新与创业通识核心课,包括“创业机会识别”等在内的34门(共计71学分)创新与创业公选课,以及2学分的“创新方法(TRIZ)”慕课。本科生“形势与政策”必修课中,每学期含2个课时

[设施葡萄园提升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双创示范基地实施方案

[设施葡萄园提升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双创示范基地实 施方案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名称:路桥区设施葡萄园提升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主管单位:**市路桥区农业林业局项目承担单位:**市路桥超藤葡萄专业合作社项目责任人:梁祚青项目申报单位:**市路桥区农业林业局 **市路桥区财政局项目申报时间:xx年8月 1、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路桥区的葡萄栽培历史悠久,在70年代初,就有居民在房前屋后有栽培葡萄。80年代初,以“**园艺场”为代表,开始了葡萄的小规模栽培。到了90年代,大棚栽培优势十分明显,在经济效益的刺激下,以大棚为主的基地型葡萄栽培高速发展。路桥葡萄产业逐步形成区域性产业带。近几年,随着葡萄面积进一步的扩展,科技兴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新良种、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⑴品种结构:从以前的巨峰葡萄和藤稔葡萄为主比较单一发展到现在的以京亚、红富士、翠金香、金手指、维多利亚、夏黑等的多品种种植,使我区葡萄品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与优化;市场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⑵各项先进技术:实施平衡施肥与配方施肥技术、性诱剂等生物防治技术、农药减量使用技术、破眠促早熟技术、标准化生产、根域限制栽培技术等,果品品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我区现有葡萄种植面积11367亩,其中大棚面积10412亩,去年总产量17375吨,总产值7645万元。建有生产专业合作社13家,主

栽品种为藤稔,占75%,其它品种有夏黑、巨峰、维多利亚、红富士。主产区集中在东部沿海,以蓬街镇、金**为主,其中蓬街镇占全区葡萄栽培总面积的53%。全区形成了以沿海为主,以蓬街镇启明村为核心的种植布局。 至xx年底,路桥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注册商标30个,获绿色食品认证11家,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8 家,路桥葡萄的知名度不断上升,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目前,全区的葡萄销售形势良好,以自产自销和水果运销户收购等方式销往全国各地,销售网络遍布上海、**、**、**、**、福建等地。其中“浙藤”牌葡萄在上海的市场季节性占有率达到10%左右,在**市场达到15%以上. (二)、发展优势与潜力: 首先,项目区位于路****的平原,属温**原的中心部位,水陆交通便捷,区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排灌条件优越,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土壤肥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给发展葡萄等水果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同时,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设施葡萄的发展,从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税收等多方面给予全面支持,这也为葡萄等水果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政策环境。其次,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配套较完善,区内外道路通畅,各区块沟渠路等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合理,排灌渠系畅通,用电便捷安全,沿海标准海塘工程建成投入运行,抵御了历年的台风大潮。不断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是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三,项目区农业产业基础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